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篇1

激趣入境刚一上课,教者便用多媒体音频展示了“台湾第一词人”方文山的作品 《台》,然后在优美的旋律中抛出一连串的问题:这是谁的作品?你们喜欢这歌词吗?为什么喜欢?这种音乐鉴赏与语文结合的方式首先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学生回答中老师可以见缝插针地渗透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魅力,以及审美观点与批评方法对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二.趁热打铁

合作探究借学生热烈讨论的热情,再把问题深入。这首词作中“”这一“意象”的来源是什么?在学生思考中,播放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尾视频:夫妻反目,父子相残一系列惊悚的血腥宫斗后,成千上万朵“淡定、从容、优雅”地掩盖一切恩怨情仇,与电影开头的满眼“素菊”前后呼应,仿若一切未曾发生一样,全片运用了“菊”这一意象,以其典雅暗示了人本应有的价值观。然后给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中的核心句“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从而介绍作者和典雅的全文。指出“人淡如菊”是唐人所推崇和追求的境界和品格。然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若以画面形式展现,这首典雅包含了几个画面?又召示出几层境界?探究后得出结论,典雅全诗里包含了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雅致,如文“玉壶,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表露得势时的内敛洒脱;第二种是“孤云独去闲”的雅趣,如文所述“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尽显于无拘束中率意适情的风雅;第三种境界是“身无锦绣,心无明月”的雅德,如文所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终归恬淡脱尘的心境。

三.依本溯源

深入浅出解析了文本,再展示《台》的歌词。重点指出:典雅全文不仅本身堪称一首耐人寻味的佳诗,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评价其它诗、词乃至艺术作品的一把标尺。武汉大学李建中教授说过:“中国传统文论的批评文体不同于西方‘分科治学’批评,文学是文学,批评是批评,中国传统文论的批评文体常常是在叙事和抒情中明理。”方文山将“菊”作为其歌词的意象,虚实相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类似于中国诗的境界。“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断肠”出自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风凄,零,伊人的模样也已然在泪水中模糊。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中“的黄”与触觉下“黄的笑容”混淆一起,自然深刻,使人感到,那温暖的笑容正在逐渐淡化、如逝,哀婉而又揪心的情感自然流露。无论字词的斟酌,还是用典,修辞格的使用,尽得古典文学创作中的典雅与庄重。因此这种只可意会,不尽言说的“古典美”,使得方文山的歌词在白话盛行的年代“鹤立鸡群”。

四.诗音画舞

拓展延宕在学生意犹未尽中指出各类艺术形式的审美理论和批评方法都是相通的,然后快速切换画面王亚彬的《扇舞丹青》舞蹈视频。音乐背景配以《高山流水》的曲子,舞台背景配以张大千的泼墨山水画,王亚彬一袭白衣,如“仙子天中来,飘落尘世开,随风入画里,仙境几徘徊,飘缈云烟过,悠悠六出开,苍山遮不住,丝丝墨香来。”可以让学生谈观后的感受,90%以上的学生都会有谈感受的主动要求,这种美的享受使人很难不用“典雅”“飘逸”来解读。经此顺理成章地将《典雅》引渡到文艺评论的标尺上,完成了教学难点的传达,而此时也把“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完美地付诸了实践。

五.回归主旨

篇2

1 古典家具的概念家具是人类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物化。 “古典家具”泛指民国之前被公认为典范的家具样式,而许多现代工艺生产的仿古典家具也反映了古人创造的经典家具文化,本文中未在术语上严格界定,古典家具对现代室内设计的适用分析,对古典式样的家具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2 居住方式的转化与古典家具的发展

从中国古典家具自身发展的过程看,受到不同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类生活的起居方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早期的古典家具始于夏商,兴盛于战国、两汉。其家具造型受到“席地而坐”使用限制,呈现出低平稳重、简便实用的特质。直至唐宋,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和较为宽阔的居住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家具造型,以“高足”家具形式为特征的中国晚期古典家具由此而来。广为熟悉的“明清家具”是晚期古典家具发展的盛期作品,前者以“质”见长, 后者以“饰”为美,“明清家具”独特的地位和艺术造诣无可比拟,对近现代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古典家具文化

1 文化与古典家具文化

广义的文化包涵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对“古典家具文化”的界定同样如此,我们在鉴赏古典家具的过程中,必须与当时的社会情景相融合思考,不仅要考量家具的材(用材)、质(做工),更重要的是发掘家具这一物化形式背后凝炼的精神品格。家具的不同形态,不同置位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人文情怀。

2 古典家具文化精神的提炼

首先,古典家具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礼制文化。纵观朱、元、明、清的家具陈设,从“一桌两椅”到“四几八椅”的组合摆放,都遵从于“以西为上”、 “以北为尊”的礼仪方位和均衡的向心格局。古典家具不论在样式、造型,还是材料的选用,尊卑有序的礼制文化都深入其中,是中华民族人伦规范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

其次,通过不同生活方式对家具的影响,古典家具还体现着以人为本、实用为先的人本文化,不论简单或复杂,最终表现为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实用性与点缀装饰的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以明清桌案为例,书桌设计一般桌面平正,边沿无起翘;而书案,画案等则更为宽长;翘头案和架几案常设于正壁中间,少有宽者。此外,李渔还将贮炭火的抽屉设计在椅子脚栅下用以取暖,可见对家具自身的功能拓展同样体现了古人对舒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古典家具在装饰风格中还彰显着崇尚自然,古朴儒雅的人文气质。中国古典艺术的自然美学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追求质朴、亲和的艺术境界。这与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紧密相关。其中,明式家具用材F料虽极其考究,但作品呈现出来的却是优质木材的完美色泽,简洁挺拔的造型线条以及典雅隽秀的高贵气韵, “松、竹、兰、梅”等纹案题材的雕饰相得益彰,可见明代木作在大批文人的推崇和参与下,对其家具的内涵养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 古典家具文化的研究意义

文化提供了一套赋予个体意义的架构,是通过各种规则来指导行事方式的。古典家具文化的研究对象是特定时期的特定样式,而文化“动态”的发展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在认识原环境架构中固有意义的基础上,探寻一种“对生活的设计”方法。“共性”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品格通过物化符号世代传承,而文化的“差异性”又通过不同时空与认知的结合,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可见,只有对古典家具文化深入地挖掘,批判地继承,才能“适度”地做到古为今用,扩展家具艺术对现代室内设计的限定和影响。

三、古典家具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适用性分析

1 古典家具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适用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精神的追求也日趋高涨。尤其是现代室内设计在经历了全盘西化的效仿和学习后,开始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判断上的合理定位。这无疑为古典家具文化的精神回归提供了有利的人文环境。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开放。人们在审美标准上不再拘泥于风格,慢慢呈现出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中西合璧、古今混搭,家具陈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古典家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创造了自由的社会舞台。

2 古典家具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价值体现

(1)古典家具文化在使用价值中的体现

需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传扬古典家具文化,首先要尊崇古典家具“实用为先”的设计原则,发挥其使用价值。古典家具在传统室内空间中的运用已有既定格局,从时空纵横综合论证都具备了完整的文化体系。因此,对传统空间中家具陈设的深入了解,包括家具功能性的分类、家具在室内环境中的布局,都会对现代室内设计中古典家具的合理运用起到借鉴和优化的作用。

(2)古典家具文化在审美价值中的体现

“形态美、结构美、自然美”是现代人对古典家具高度的综合评价。形态美,符合审美的基本规律,表现为家具各部件适宜的尺度比例,方中带圆、圆中显方,统一中蕴含丰富的形体变化。而结构美则体现着与中国建筑一脉相承的木构体系。榫卯结构牢固耐用,框架和攒边更是经济科学地解决了木材固有的伸缩性和截板纹露明的美观问题,使结构部件同时承担了装饰的角色。自然美反映了古代文人以“平淡天真”作为艺术造诣的最高境界,在古典家具中即表现为“简洁”、 “合度”, “素雅”的审美情趣。古典家具文化综合提升了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通过鉴赏能达到心理的共鸣和情感的交融的艺术享受。

(3)古典家具文化在精神价值中的体现

鉴于古典家具饱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有效使用还能提升整个空间的环境品格。古典家具是中国古代哲学观的美学物化,直至今日,它依然有助我们理解家具“自然天成”的性格,整体思考古典家具在室内环境中的“和谐”关系和美学精神。现代室内空间大都追求简洁高效的风格氛围,选择优美简约的古典家具不但能体现高雅的艺术气质,更重要的是它能与整体的室内环境达到了“合一”的境界。

3 古典家具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使用原则和设计方法

(1)尊重环境,量体裁衣

传统民居开间、进深、高度等空间尺度对家具的影响甚大。因此选配古典家具时,首先需要对现使用空间的环境有所认识,不是拿来即用。空间是否宽敞,决定了可选家具的组合形式。只有给予古典家具适宜的使用环境,才能充分地展现其文化精神,起到美化空间、提升品质的作用。

(2)和谐统一

古典家具在现代室内环境中形成的风格差异,需要通过整体协调的设计方法来解决。无论是全套家具的整体运用还是一两件家具的局部点缀,空间风格首先应注意主次区分,在整体设计中寻找局部的变化。其次需要考虑色、质的协调搭配。色即颜色、色彩,质即材质。古典家具或髹漆或显木材原质本色,如花梨木色泽温润,紫檀则细腻深沉。在装饰工艺上,有镶嵌玉石、珐琅、瓷器、景泰蓝等多种材料,亦有通过局部描金、彩绘等表现手法彰显家具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这样,现代室内环境用色是沉稳、是鲜亮;材质的配选是否有与古典家具相呼应的元素,都对整体空间的协调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3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鼓藏节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唯一以苗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自古以来该地区就素有“苗疆腹地”之美称。因此,黔东南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研究苗族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苗族现存的诸多传统习俗文化中,“鼓藏节”是规模最大、消费最高、最具有影响力的苗族节日活动,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历史传统,对我们在当今时代批判继承和发展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黔东南苗族“鼓藏节”概述

“鼓藏节”是苗族人民原始而传统的祭祖大典,现今黔东南广大地区仍然流行着这一传统习俗。这一节气的祭祖内容十分丰富且庞杂多样,各地有同有异,即使是相邻的两个“鼓社”之间,也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祭祖内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鼓藏节”习俗的研究和考察。原因在于,“鼓藏节”作为苗族社会多年来普遍存在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有着共同的祭祀内容和祭祀程序。据《贵州通志》记载:“每十三年蓄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吃鼓藏。因其以肉分赠亲友,而以肠脏饷客,故名。”1如是观之, 黔东南苗族地区的“鼓社祭”活动每十三年举行一次,每次历时三年完成,即起于子年,经丑年,终于寅年,主要程序如下:

(一)公推鼓头。先由群众公推第一鼓头,其条件是:已婚男子,家境较好,为人正派、公道、能干。然后,由他指定四名副鼓头,分别负责各种有关事务。

(二)准备祭祖牯牛。经济状况较好的,每户准备一头,经济困难者可几户筹资共买一头。祭祖牛选购回来之后,派专人精心喂养。此外,各户还得准备相应数量的猪、鸡、鸭等祭品,以便配杀。

(三)制鼓、醒鼓 、接鼓。苗族祭祀用的“鼓”分为单鼓和双鼓。在苗族人民心中,单鼓是人类始祖蝴蝶妈妈的象征,双鼓被视为苗族祖先“央公”、“央婆”的化身。平时单鼓藏于鼓山林的石窟中,双鼓放在鼓头家。制鼓,即砍树制造单鼓。在农历子年十月下旬举行砍树仪式,于寅年五月再制成新鼓。醒鼓,也就是敲击单鼓,在子年八月子时举行,主要是预告祖先,子孙将要杀牛祭祖了,请祖先回来享受。接鼓,在寅年农历十月再次醒鼓,将其接下山,同时把原存放于上届鼓头家的双鼓转至新任的第一鼓头家存放。

(四)杀牛祭祖。寅年十月举行。杀牛由舅父或女婿执刀。杀牛有一定的次序,即先杀鼓头家的牛,然后再杀群众的牛。合资购买的牛,则由出钱最多者的亲友执刀宰杀。杀牛之后举行一系列祭祀活动,如祭祖、“拥牛角”、“浇花树”、“过桥”,最后送鼓、藏鼓等。

在上述主要活动过程中,苗族人民都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需要进行祭祖、跳芦笙等活动,在神圣而庄严的祭祖大典中增添快气氛,以显示出苗族节日的娱人性质和功能。

二、“鼓藏节”习俗的社会作用分析

(一)“鼓藏节”具有维护苗族地区社会和谐的功能

我们知道,苗族同胞世代迁徙平凡,他们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没有固定的疆土,四处散居。因此,他们只有以祭祖的方式体现公共的民族标识。在苗族同胞及其落后的世界观中,对祖先的忠诚就是对自己本民族的忠诚。正是基于这一点,苗族同胞不惜一切代价杀牛祭祖。于是他们以氏族或宗族为基础建立鼓社,以“鼓社”为单位,通过举行“鼓藏节”活动祭祀祖先。“鼓藏节”期间,方圆几里或数十里的苗族同胞都来参加节日活动,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我们认为,通过这种活动的举行,可以增强人们之间的团结与交流、减少人们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正如罗义群同志所说:“鼓社祭像一根无形的线,一头拴在氏族成员的手里,一头拴在氏族成员的手里。无论你走到哪里,你和他总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你跌了跤,他那头就把你来起来。只要还有这根游丝在也就够了,民族认同的意念就会从这根游丝上传递过来。”2 如是观之,苗族祭祖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凝聚力,通过祭祖使人们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网,这个网状结构就是:以共同的原始祖先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使“鼓社”内部所有成员都归向自己的祖先,共同维护和遵守本“鼓社”的一切规章制度。表面看来,一个“鼓社”似乎就是一个苗族大家庭。苗族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思维方式,把人们天然的人论情感升华为强烈的民族意识,这对于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苗族社会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时过境迁,历史的车轮已缓缓迈进了现代社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广大苗族集聚区依然是中国欠发达的地区,语言障碍、风俗习惯等多种原因使我国的各项政策难以在苗族地区得到顺利贯彻执行。“鼓藏节”等苗族习俗在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具有国家宪法和法律不可替代的社会调节功能,因此,苗族“鼓藏节”习俗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二)“鼓藏节”的传统消费观阻碍了苗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用现代经济发展眼光看,“鼓藏节”不利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鼓藏节”作为一种祭祀祖先的活动,既生动地体现了黔东南苗族同胞的传统文化,又展现着他们热情好客的民情风俗。但是这种祭祀活动,祭品选用的是水牯牛,而且是上等水牯牛,举行一次“鼓藏节”,每个村寨一次性要宰杀十几头甚至几十头水牯牛,这些被宰杀的牯牛均在血缘家族和亲戚朋友中分吃掉。如果以现在物价水平衡量,一头上等牯牛至少五六千元,如果是善于打斗的牯牛则高达七八千元乃至一万余元。除了牯牛,各家还要自备各种节日消费。粗略估计,一个家庭过一次“鼓藏节”的开销,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这对于目前处于经济落后地区的黔东南农村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过于奢侈的消费。这种节日消费不但会使苗族同胞数年的积蓄在几天内迅速消耗掉,而且还会助长各血缘家族间互相攀比排场的不良生活作风。如果我们都把这些奢侈的消费投入到农业生产或其它经营活动中去,则更有利于苗族同胞的脱贫致富。

有学者认为,“鼓藏节”的传统习俗不算奢侈消费,其原因有二:一是广大苗族同胞可以借节日活动从事商业买卖;二是节日期间前来祝贺的客人也会赠送一定的礼物。这两项收益可以弥补杀牛过节付出的巨大损失。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又只看到表面现象。从现实看,并非所有杀牛户都有能力在节日活动中通过经商来赚钱,这正如我们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具备经商条件一样。相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更有可能是节日活动中的看客和真正的消费者。虽然前来祝贺的客人也会赠送一定的礼物,但“鼓藏节”毕竟不同于婚、丧、嫁、娶等酒宴,客人仅是象征性地赠送礼物,这些礼物根本不足以维持他们长达数天的生活花费。更何况节日结束时,主人还要增给客人一定的肉、酒、糯米饭等信物。

由此看来,多数苗族同胞的致富路劲不可能通过传统节日活动来实现。虽然近年来广大苗族同胞在生活水平上有了一定提高,但这绝不是通过传统民族节日来实现的。客观上讲,这种相对富裕主要是随着社会的开放,苗族同胞家庭内部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结果。因此,如果苗族同胞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奢侈消费换来的只是少数经商者盈利的话,这种做法实在有点得不偿失。故此,我们应在继承“鼓藏节”这一苗族文化传统的前提下,进一步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提倡节约精神,鼓励理性消费,将一部分可贵的资金有效地转移到人们的现实生产和生活中去,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提高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步伐。

三、发挥“鼓藏节”的传统文化功能,推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黔东南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加快其经济发展步伐是历史的必然。同时,黔东南又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其境内有以苗族为主体的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并存,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不但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黔东南苗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在的文化资源。再者,黔东南处于祖国西南边睡,远离经济发达的工业区,因而拥有较为完备的生态环境。所以笔者认为,加快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当然,我们在坚持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时,要尽可能地删除其中的神秘色彩,增添现代性的文化内容,使传统民族文化从信神向娱人方向过度。就“鼓藏节”而言,我们在坚持这一节日文化范式的基础上,依然可以推陈出新,采取每个家族或每个村寨杀一头牯牛的方式,这样以来,不但杀牛的数量大大减少了,而且苗族节日的风俗传统依然存在,这既有利于节制苗族同胞过度消费的不良生活作风,又有利于加速苗族地区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简化节日期间烦琐的祭祀仪式,在其间开展各种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竞技文化活动,如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划船、民族艺术展等,用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实节日的文化氛围,提升节日的文化内涵。通过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吸引人们回归自然的力度,让黔东南成为广大旅客游览观光的阵地,从而有力地推动该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开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在保护、继承、宣传和弘扬黔东南苗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应当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些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合理成分,充分发挥它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复兴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加快黔东南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9。

[2] 周大鸣,刘志杨,秦红增. 寻求内源发展--中国西部的民族与文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3] 罗义群著.苗族牛崇拜文化论[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Abstracts】Guzang Festival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culture in QianDongnan , and it is also indispensible important content when people research the Miao nationality culture . The essay regards Guzang festival of Miao nationality in QianDongnan as base, further analysi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roles of Guzang festival by the two pros and cons aspects, point out that Guzang festival custom plays an important economic significance in tourism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regions.

【Key words】QianDong-nan,Miao nationality,Guzang festival.

注释

篇4

关键词:古文化建筑群,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Abstract: the ancient culture, we can see the buildings is the living history, so has the inestimable research value and influence status, previous governments hav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Bu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oday, some ancient cultural buildings but became "poor", serious impact on the city modernization process. How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in the ancient buildings protected, can make both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s we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ancient cultural buildings, urban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很多人开始涌进了城市,为此,国家提出来加快城市化建设的雄伟战略,指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步人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对于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既要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保持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又要促进城市的发展活力,形成现代都市,这是一个看似相互矛盾的问题。如何保护古文化建筑群,使城市现代化发展与城市历史文化和谐共存,得到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1 当前城市古文化建筑群保护的现状

我国自建国起,党和政府就十分关注对古文化建筑群的保护工作。总所周知的《》之所以只围不打,就是为了保护北京城内的古建筑不至于受到破坏。但现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对古文化建筑群的保护不够重视,甚至出现了现代城市建设与古文化建筑群的冲突现象。当前城市古文化建筑群保护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城市古文化建筑群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而失去原先风貌,甚至成为危房;其次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媒体上就曾有文物主管部门和开发商对峙的报道,可见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上缺少相关法规的制约或执法不严;还有就是过分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古文化建筑群的保护。东北某城市就曾发生为了满足外商投资的需要而拆毁了以明清为建筑风格的大批古建筑。

2 城市古文化建筑群保护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城市古文化建筑群的保护工作,主张利用古文化建筑群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来发展当地旅游业,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部分城市开始着手规划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但这些城市大多以市场运作的手段来进行开发、改造、保护、更新,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要求,因此出现了参差不齐的局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在城市建设观念上的认识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古文化建筑群既是历史的遗存,又是发展的对象,要妥善解决其功能定位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只有原汁原味,才能说明当时的历史,体现它应有的价值。所以,对古文化建筑群要做到发展与保护同步,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其次要制定正确的保护措施。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在对古建筑的改造上,要努力保

持其真实性、完整性。只有真实的展现古时的风貌,才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一定要注意为了眼前利益而过度开发,因小失大。

再次是要有长远的规划目标。要集思广益,不可闭门造车;要力求制定出高质量高标准的古文化建筑群保护与发展规划,细致到每一条走廊,每一根柱子。就如苏州园林一样,处处都是古色古香的。切实做到保护古文化建筑群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延续古文化建筑群的历史文脉。

还有就是要取长补短,借鉴吸收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加以弥补,经验加以总结。要注意运用哲学不同问题不同对待的观点,

对不同的建筑群根据情况的不同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坚决制止先破坏后重建的劳民伤财的行为。

最后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古文化建筑群中生存的居民,万不可打着全面保护的旗帜,毫无道理的要求人们回到古代生活。历史总是在不断前进的,要做到古文化建筑群的保护与居民的生活条件现代化的协调,在不影响建筑群的原始风貌的前提下,应该满足居住民众要求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最的合理性需求,做到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保证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发展中得到充分的保留和延续。

3 城市建设与古文化建筑群保护的和谐发展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搞好城市化建设,也为了进一步做好城市中古文化建筑群的保护工作,使二者能够和谐稳定的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古文化建筑群的保护与发展要以政府为主导,要建立领导责任制,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纳入领导考核,促使主管领导依法行使职权,履行义务,有效地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其次,要落实古文化建筑群保护与发展的运作经费。金钱不是万能的,但在对古文化建筑群维护和发展中,必须要有足够的运作资金,要努力解决资金瓶颈的问题。在资金筹措方面,可以考虑地方政府,中央与企业的三方运作模式,中央要对重点古文化建筑群拨发保护与发展的运作经费,地方政府在财政上也要对古文化建筑群保护与发展的运作进行支持,鼓励企业参与投资,在对古文化建筑群进行保护和维修的同时,可以以市场经济运作,拍卖旅游开采权。

最后,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人士都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借助专业学者的发文,组织师生免费参观游览,申请文化遗产等方式,加强对本地古文化建筑群的宣传,提高本地旅游经济的同时,也使旅游者及广大青少年领受到古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保护古文化遗产的实际意义。

4. 结论

历史是不断前进的,我们既要保护历史文化,又要推进现代城市建设,这是个难题,但也不是不可解决的问题,西安,苏州的城建模式可以参考。只要在保护好古文化建筑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推进城市化建设,这是我国推进城市化建设中最注重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08

【2】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1

【3】3张祖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J].建筑学报,2006.12

【4】赵中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及保护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2002.07

篇5

现如今,不管是在中国梦的实现还是民族复兴的整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都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而怎样推进中国梦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着手,其一,在传承文化的发展与继承的过程中,要存其精髓,发扬精髓文化。其二,不管是传承,还是弘扬,要做到相辅相成,一同发展。其三,将当代文明与古代文明完美结合。只有实现以上三方面,在当前时展的潮流中,才能确保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延续与发展,这也是中国梦实现的一个重要支撑。

关键词: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国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曾经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传统文化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现代文明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文化与习俗。电脑的普及化让我们逐渐减少了对纸笔的使用,也不需要用多余的时间去刻意的记录文字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一直延续到2013年的汉字听写大赛,这才让我们陷入了沉思,再继续这样,我们仅仅是获得了自身的便利,但是却会丢失更大的文化财富。随着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大,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我们的本土文化起到了破坏性的影响。随着我国组织形式、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以及就业方式逐渐变得更加多样化,在很多方面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多样性。例如所谓的商品交换原则就非常容易影响到人们的精神及生活领域,进而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例如有见利忘义、权钱交易等等,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造成国家意识、集体观念的减弱。在发扬传统文化的时候又会出现循规蹈矩、取舍不当以及缺乏变通等弊端。正是因为这些不良现状,让我们逐渐淡化了我国很多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从古代开始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更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英雄气魄,“头悬梁、锥刺股”的励志典故等等,都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素养。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道路上,“中国梦”正在觉醒,此时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品格的塑造正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文化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因此必须要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摈弃一些陈旧观念。比如儒家大力提倡的“君权天授”,这种封建君主制度正是用来麻痹人民,避免百姓参与朝政以及下任君王的候选,从而保证政权永久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这种世袭制的君王候选方式难免出现一些昏庸无道的君王,从而导致王朝的覆灭。而民众在这种麻痹心里下期盼着“明君”带着大家走上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道路上,纵观历史几千年,历代明君寥寥无几。

二、传承和弘扬一样,弘扬精神的实质,弘扬其中丰厚的内涵

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影响着文化的变化,每种文化都有不同的阶段性,文化如果失去潮流价值将渐渐的走向历史角落。唐诗、宋辞是博大精深的文化,然而在现在还是没落了很多。其原因是,时代的改变让它慢慢的失去了在社会上的潮流性。古代的社会,缺乏文化的娱乐方式,文字成为了文化娱乐的主题,唐朝咏诗,宋代作词,吟诗作词几百年,汉字的研究已经到了极致,导致后代难以逾越。那时候的诗、词,如现今的流行歌曲,李白、李清照就像现在的汪峰,方文山。打工仔的组合在春晚的舞台上向全国演唱了汪峰原作的《春天里》,在大街上总会听到年轻人唱着方文山为周杰伦作的歌。而唐诗、宋词,现在需要强制的背诵记忆了。我们没有不珍惜,只是时代的变化所导致。而这只是文化发展最普通的规律。自古流传的精湛文化,虽然不能摒弃,但也不能随时挂在嘴边。不能仅传承文化的形式,精神实质的传承更为重要。如今受全世界关注的中国传统文化,国内出现国学启蒙,世界各地出现的孔子学院和世界学习汉语的热潮,都是在现如今发展的传统文化道路。由此可知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血液的重要部分,中华民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连系在一起,共同的传承和发展。如今,保护好流失潮流性的传统文化,大力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传统的中国文化会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永远的、完整的傲立在世界文化之中。

三、用古代文化精髓和现代文明相交融

面相世界、走进现代化、走向未来,从根本上实现古为今用。虽然古代文化可以让我们找到遗忘的传统文化,但相较于现代文化,毕竟它们是形态较为低级的文化,即使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不应该原封不动的复兴,而是与现代文明交融,作为新时代文化的有益成分,才能与新文化共同发展下去。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会徽就是一个成功的结合。红色是圣火的颜色,是太阳的光辉,更是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饱含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盛情和祝福。借由古代书法的精髓,“京”字衍化为动感的人体,在挥毫之间体现出“新奥运”的理念;“京”字又借由书法巧妙的变为“文”字,象征着着“人文奥运”的承诺。运用书法、篆刻艺术与新时代的主题交汇,印章本身就体现出了诚信的优秀传统文化,会徽的设计,运用了古今文化的交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气韵和中华汉字体现的东方思想,更向世界展示一个城市在传承古代文化和包容现代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怀和世界东方的思想,像圣火的传递一样,传递给了世界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品质和高贵的品格,是现代文明对古代文化的包容与古代文化对现代文明的贡献,是古今文化的完美结合。

随着传统文化的弱化,导致了我国文化建设现状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之间产生冲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及其发展也不能很好的匹配。所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努力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张雅乔 吴国彬 单位: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

【参考文献】

[1]曹兰胜,狄成杰.基于中国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

篇6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使得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而我们的知识分子也深刻意识到国家的落后,文学界由此觉醒,并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过犹不及,“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等口号和思潮使得古代文化与文学受到强烈排斥,这种过于极端的决定未免显得急躁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今后的发展遗留下不小的隐患。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将现代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了,有伤痕文学、乡土小说和九叶诗派等。一直发展到如今有穿越小说、奇幻小说和都市言情等出现,表面上看来现代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态势。但仔细追究,我们会发现繁荣的背后正是一派虚无和浮躁,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了西方理论的影响,另外本土文化改造所产生的影响也很深,而我们自己的文学史和本民族的文学意蕴已越走越远,我国的现代文学可谓是进入了“瓶颈”。

(二)文学“断裂层”

现代文学史已有近百年的时间,然而却尚未真正出现能与古代文学相媲美的文学作品。没有一部小说可以与《红楼梦》比肩,没有一首现代诗歌可以与唐诗相对抗的诗歌。文学是一门较为感性的科学,其应当具有一定的现代性以反映当下的真实生活,同时也不能与历史母体相脱离。在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之后,现代文学中鲜少出现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只知向前看却忘了回顾身后,因而使得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出现了“断裂层”[1]。

二、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

(一)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

先秦诸子的《诗经》、《庄子》;两汉的汉赋、《史记》;魏晋的“建安风骨”;唐宋诗词、元曲,明清的四大名著等等。此外还有民歌、游记等不同种类的文本史料。古代文学资源十分丰富,我们所指的古代文学资料当然指的不仅仅是文本资料本身,因为其本身也反映出了一些潜在的内容,这或者是一个时代的风尚,或者是某个朝代的社会思想等等。由此可见,祖先们为我们留下的古代资源之丰富,这些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为我们展示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生活面貌,不同时代的历史变更以及社会生产等等。

(二)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然而,我们在传承文学资源方面显然做得还很不够。我们要传承就一定要很好地面对困难,需要克服的难题主要有两个。首先,要克服理所当然的心态,在现代,人们有着十分自由的言论,思想自由,人们总是试图去研究文学发展史,并对其历史进行演变,同时并设法使其合理化。但我们所认为的合理未必就是历史的真实,对于现代人所需要的合理性,我们也不应该一味地遵循,而将历史的真实性抹杀了。研究古代资源的人员,应该始终站在时代和历史的大背景下,对于古文化的接受和传承要本着最真实的态度。其次,应该对古代文化资料进行多角度地解读,由于历史悠远,文学资源过于丰富,这也使得我们今天的传承遭遇难题,因而相关工作者就需要从多维视角出发,采用多种不同的理论进行理论批评,从而使得评析更加全面和综合,以防理论过于主观,对于历史人物与事实更不能肆意地褒贬,要客观地做出评价。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根”:古代文学资源[2]。虽然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之初曾试图抛弃古代文学而实现自己的现代性,但最终实践证明这条路是无法走下去的。我们发展现代文学终究还是离不开古代资源的支持,没有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难以出现“终极关怀”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现当展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也是从古老的文学文本中演变而来。因此,我们在对历史资源和现代文学前景的反思,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去远离,更重要的是要去靠近,而且是进入到最深层次,将其内在潜力挖掘出来,将新的的活力注入以便促进自我的更好发展。在如今这个世界,返璞归真的实现还是需要立足于传统的东西,这样才能很好地矫正人性,使心灵得到慰藉。因此,联系起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二者的关系,二者之间向来不是对立的的关系,而应该是同一。若不是深入地挖掘和利用古代文学资源,就无法从中汲取力量,进而促使现代文学获得长远发展;;不去进行现代性文学语境的渗透,也不能很好地挖掘古代文学资源的潜在力量。因此,我们说发展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和发掘古代文学资源,二者并无冲突,是相互依存的,是一种同一的关系。

四、结束语

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中国现代文学并不推崇文言文,而提倡白话文,是在“五四”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现代文化的发展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虽然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本源上却十分接近。

一、现代文学的发展是我国民族审美要求的结果

我国文学的发展史是十分丰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特性。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角度,能将我国的民族特色、民族性格、民族语言等内容全面地反映出来。于是,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的进步。我国的现代文学起源于“”时期,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未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文学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展现民生问题,并致力于反映我国的民族前途和命运。而从形式上来看,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都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随着我国民族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促进着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忘中华民族的特性,所以其在世界文学界中能够享有盛誉。“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放弃对文学民族化的追求,还积极吸收外国文学中更加新颖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变革形式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民族审美情趣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比如,在鲁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记》中,就曾吸收外国文学作品的表现方法,但却没有完全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在《狂人日记》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显著的中华民族特性,所以,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冲破外国文学羁绊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但由于其不注重民族审美情趣,而是更加关注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巧,所以很难在本民族立足。尽管这些表现形式试图在中国有所发展,但由于不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比如,新月派诗群在作品中运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将作品的外表装饰得十分美丽,但由于其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差距甚远,所以最终还是被时代所抛弃。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能获得较大的发展

虽然我国现代文学的表达手法是从西方文学中借鉴而来的,但其并没有背离我国的传统文化,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也是比较重大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发展中能获得较大的发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并融入现代文学中,可将其发扬光大。同时,外国文化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国现代文学在借鉴其优势时,能将这些优势充分地利用起来,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使我国的现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历经的朝代很多,无论哪个朝代的文学,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并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尊严。尤其是在两个朝代交替的关键时期,文人们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更加急切。现代文学起源于“五四”时期,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社会改朝换代、动荡不安的时候,文人们主要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而文学作品的思想则主要受到作者思想的影响。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屈原的《离骚》、陆游的《病起书怀》等古代文人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而在谭嗣同的《狱中题壁》、庐隐的《或人的悲哀》等现代文学作品中,也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同时,“五四”运动追求自由平等,所以才会反封建反专制。而自由平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只有西方国家才推崇自由平等。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随处都在贯穿着自由平等的思想,如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等。由此可见,现代文学中所推崇的自由平等,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一思想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所以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要继续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且在世界文学中也享有盛誉。我国的现代文学是在“五四”时期发展起来的,在“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学发展中,始终与民族的审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将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现代文学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白璐.深思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J].南风,2015(29):26.

[2]黎保荣.汉语思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J].晋阳学刊,2015(3):22-36.

篇8

[关键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文化;构思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132-01

近年来,虽然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文化的发展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环境艺术设计的发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存在有一部分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形式平庸,内容浅薄的现象。环境艺术是人类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不断融合的缩影,是社会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表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才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传统文化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对环境艺术设计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将传统文化与其进行有效的结合,能为人们创造更适合生存和生活的环境,并且保证其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使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存空间。

1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构思

1.1 兼收并蓄的构思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并不排斥外来的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当充分运用“兼收并蓄”的构思理念,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回归。具体而言,就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吸收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两者进行融合。为此,一方面要求设计者必须充分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效契合点,从而实现“兼收并蓄,相互依存”的构思理念。另一方面,要平等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虽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重大,但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文化。只有在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化,才能设计出符合国人审美观念的环境艺术品。

1.2 和而不同的构思理念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谓“和”,指的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不同”则是说相互交和的文化可以保持原有的特色,并共同发展。和而不同的构思理念,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回归铺平了道路。在这种构思理念下,环境艺术设计可以运用不同的文化元素,通过对这些文化的艺术处理,达到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效果。比如,位于我国长春市的新皇宫、上海世博会的设计、北京奥运会的设计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的设计灵感。

总而言之,和而不同的构思理念,不仅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且融入了典型的西方文化环境设计理念,两种文化在交和中又各具体色,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散发出独特的现代气息,有效地解决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问题,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1.3 融合求新的构思理念

文化如果没有不断的创新,就会停止发展,最终走向衰亡。因此,在传统文化回归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并和现代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应当引用“融合求新”的构思理念。具体而言,就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时,一定要体现出创新的精神,敢于思考和尝试,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新理念。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才会获得新的发展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会获得发展。

2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仅要能够通过外在的形式进行表达,也要结合传统文化的理念,将其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展现丰富的外观形态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充分地体现出来。如今,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主要的应用有如下几种:

2.1 图形的应用

传统的图形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直接附着在某一项现代的载体上,这样便能够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觉环境,也能传达出传统文化中图形本淼囊庖濉U庵种苯拥脑擞锰逑值氖且恢终合的观念,也是一种积极的创造和创新,同时,需要考虑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周围环境的契合,这样才能充分地表达出图形的意义,赋予现代环境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上海的经贸大厦虽然建设历史较为久远,而且设计者不是中国人,但是,其形象和所表达出来的文化却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这是因为其设计师受到陕西大雁塔的启发,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到了钢结构的建筑中。

2.2 情感的表达

在古代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大多使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情感,无论是外观还是室内布局,都通过合适的物品陈列和文化图案来承载文化情感,这种表达手法被称为隐喻。在现代环境艺术中,这种隐喻的表达方式仍然受到青睐,通过各种传统文化因素组合的方式来表达环境本体之外的情感,这也是传统文化独有的表达方式。

2.3 形神并举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对于传统文化元素应该用现代的审美观点进行审视,并且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艺术手段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其在线条表达上具有长宽度和方向,同时,也带有强烈的厚重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能使环境艺术设计充满诗情画意,也能使传统文化的精神获得更大的展现空间。如著名的苏州博物馆,既有传统的文化元素,又不乏现代审美概念,多层石板组成的山水结构充满了中国情调,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仅需要扎实的功底,更需要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而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用发展的眼光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但是“继承”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而是要针对设计的主体与实际环境选择适当的思想部分进行加工创作,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与当今社会的优秀创意进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

3 结语

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备受人们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了几代中国人的智慧,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既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需求,同时,也能加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沟通,消除对立感,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总而言之,我们要系统全面地看待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构思的地位和意义,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理念之间的关系,合理调整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羽薇.浅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2).

[2] 李沙,乔薇.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4).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简约 传承 发展

一、室内设计的含义

    所谓室内设计,是指将人们的环境意识与审美意识相互结合,从建筑内部把握空间的一项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指根据室内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的环境,运用物质材料、工艺技术及艺术的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内部空间;赋予使用者愉悦的、便于生活、工作、学习的理想的居住与工作环境。从广义上说,室内设计就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创造性活动。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还只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赋予室内环境以所祈使的气氛,却早已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存在了,室内空间设计产生一开始只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安全与温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生活空间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对精神文化的渴望和培育。室内设计文化往往具有鲜明、浓郁的传统特征。

    二、室内设计与传统室内文化

    (一)传统室内文化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上,不管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出土的文物,都证明了我们古代在室内设计方面不仅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还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范例,令人惊叹!

    原始社会西安半坡村的方形、圆形居住空间,已考虑按使用需要将室内作出分隔,使入口和火炕的位置布置合理。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居室里,有人工做成的平整光洁的石灰质地面,在新石器时代的居室遗址里,还留有修饰精细、坚硬美观的红色烧土地面。也就是说,在人类建筑活动的初始阶段,人们就已经开始对居室的“使用和氛围”、“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功能同时给予关注。

    在商朝,从宫室出土遗址显示,宫室建筑空间秩序井然,严谨规正,宫室里装饰着朱彩木料,雕饰白石,柱下置有云雷纹的铜盘。而秦朝的阿房宫和西汉的未央宫,虽然宫室建筑已荡然无存,但从文献的记载、从出土的瓦当、器皿等实物的制作,以及从墓室石刻精美的窗权、栏杆的装饰纹样来看,毋庸置疑,当时的室内装饰已经相当精细和华丽。

    在经过我们古代文明的不断沉淀和深化下,室内传统文化也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清代名人笠翁李渔对我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的构思立意,对室内装修的要领和做法,就有着极为深刻的见解:“盖居室之前,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烂漫”,“窗权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室内装饰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和设计元素值得我们挖掘并“古为今用”。

  (二)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室内设计反映了传统文化: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何种风格的设计,它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展开和完成,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当时的文化风貌。因此设计形式来源于文化,并且反映现实文化。

    2.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设计从来就不是可以任意作为纯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都影响着每一个室内设计师,即使是任何一个宣称“反传统”设计师都不可能完全的抛弃传统,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室内设计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设计思想对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及应用,其中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平淡,自然真实、返璞归真,以质为美的简约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为重。重朴素、简洁之美,反对奢华和铺装堆砌,注重事物的本质之美,重视设计实用功能,强调实用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反对为了形式而形式。这一思想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与当代流行的简约室内风格思想遥相呼应,是简约主义在中国的现代设计中得以迅速流行的重要思想基础。

篇10

【关键词】:新中式;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设计

随着尽管涉及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学派,如何打破发展的桎梏,进行新的突破和发展是每一个景观设计师所需要考虑的。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的景观设计经验,更需要回溯中华浩然五千年所沉淀下来的智慧和美学精华,将中华古典美进行研究和应用,将新中式应用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来。

1、新中式元素的含义

在广义上我们将现代景观设计中中华古典元素的应用称为新中式设计,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传统古典元素和现代美学的碰撞,是将中华历史中卓越的历史美学与现代文化的一次交融,既改变了现代景观设计的趋同与乏味,有避免了传统景观设计的繁琐与浮夸。在新中式的理念中,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新中式并不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照单全收,完全进行古代景观设计的模仿,而是将传统美学的精髓进行提取,有选择性的,有目的性的进行应用,是对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意义,并将其运用到现代的景观设计当中,将传统与现代进行糅合,以达到和谐、自然,产生具有较强的美学价值的目的。在新中式的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将古典风格进行消化吸收,更需要对现代景观设计进行完全的掌握,取其精华,及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2、新中式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特点

2.1色彩和景观的完美结合

景观设计的元素众多,每一种元素都有其必要的位置,而色彩元素是景观设计最直观的体现。新中式设计中对于色彩的要求体现出了中国特色,将历史中的红、黄、绿、白、灰融入了景观设计中,成为了主要色彩因素,同时与现代的景观材料相结合,将古典的“国色”和现代材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1]。

2.2中国传统符号和景观相结合

新中式设计最主要特点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而中国传统符号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我国古代祥瑞的象征,而象形文字、五行等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荷花、牡丹等是我国传统植物高贵、淡雅的代表,这些中国传统符号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2.3植物空间的层次性

新中式设计在主景观的设计上和古典园林设计最大的区别就是将自然型的植物景观配合种植,以绿色为主色调,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和现代风格完美融合在一起,能在简洁的植物组成中带有强烈的中式特色,乔木层、地被层、大灌木、草坪等植物层次能展现出最简洁的植物空间。植物的合理选择和种植不仅能够形成空间的层次感,也可以利用植物分隔景观空间,使整个空间的划分更加柔和、空间更加有通透感。同时,通过不同种类的植物的错落搭配,结合景观建筑,提升整个空间的观赏品质。以绿色为主基调,选择不同的色彩点缀整个空间,从而避免植物的单调感[2]。所以说,植物配置是新中式景观造景的重要手段之一。

2.4传统造园手法的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造园手法框景、借景、对景、障景等被新中式景^设计所吸取,结合现代景观设计元素,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达到步移景异的观景体验。本土化的新中式景观不是对传统的复古,而是对传统的继承。在传统的古典园林设计中,主张柳暗花明、曲径通幽的设计手法,从而增强景观的整体纵深感,遵循传统风水学,对主题景观进行有意识的遮挡,给人以神秘感。同时,主张追求回归自然,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造园,达到“天人合一”。而新中式景观突破以下两点:首先,简化传统造园手法;其次结合现代施工工艺造景。汲取传统造园的技巧,淡化传统造园手法的隐晦,更简单的表达景观的主与从、虚与实等。利用现代材料和工艺去表现古典的韵味,舍去古典园林的繁琐构件,形成完美的结合,给景观现代的生命力[3]。

3、新中式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发展方向

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景观设计行业日益发展,一味的仿欧式、泰式景观实例层出不穷,使人们丢失了传统文化的审美。而“新中式”作为新兴的景观风格,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不失传统文化精髓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型景观空间[4]。新中式景观以传统中国文化为基点,把中国古典美带人现代生活空间,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保留传统的文化,又体现时代的特色,营造出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新中式景观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种思考与探索,它融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典的设计手法和现代的生活气息,是今后景观设计行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只有合理的利用“新”与“旧”,才能赋予景观别样的韵味,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回味。

结论

在中华悠久的历史中,无数的古典美学文化得到了洗礼与沉淀,这些经过洗礼很沉淀的中华文化是民族智慧的象征,也是中华美学价值的体现,是无数智者智慧的结晶。在今天的景观设计中,进行传统文化的应用,将新中式进行应用,不仅是为现代景观设计融入新鲜的血液,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更是提高生个景观设计水平,提高美学鉴赏价值的总要手段。新中式的应用,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和激情碰撞。而糅合了传统与现代双重优势的景观设计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因此,将新中式进行大力的应用和推广,可以让现代景观设计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