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育理论要点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尝试教育理论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尝试教学;多媒体资源;历史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早在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就已闪烁着尝试思想的光辉。[1]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邱学华系统的创建的“尝试教学法”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推崇,也得到了全国各地诸多中学的青睐。近年来,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甚为瞩目,以邱学华为首的尝试教学研究者们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指引下,结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从尝试的步骤、方式等具体的操作应用上研究整合,使尝试教学理论得到了拓展。但是,尝试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尝试”学习的内容应当如何设计才更科学、合理、更有可行性,才能使学生的“尝试”是有效,并且是“高效”的?要做到尝试内容的设计优化、省时高效就离不开多媒体课堂资源的应用。
发展学生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和宏观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能力,从大篇幅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细碎历史知识要点的综合类比分析能力是每个教师必将关注的问题所在。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的“尝试”过程,可学生“尝试”内容如何进行设计才能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况且,目前中学历史课时较为紧张,而尝试教学法的过程颇为费时——学生尝试完毕需要教师及时诊断,否则尝试就是无效的,在学生尝试、教师及时诊断的过程中也是知识重新建构的过程,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又要在尝试过程中确保“高效率”就离不开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
“最好的技术如果没有与使用这种技术相适应的教学,它在教育环境中就毫无用处。”[2]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有效设计应用,对“尝试教学法”的实践研究的推进和完善,和高效课堂的实现,相对传统教学法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而“课件的制作要以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合理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与信息,并在系统中有机地组合,形成最优化教学结构。”[3]本文就如何利用多媒体资源来优化中学历史尝试教学进行探讨,以便于更好地服务教学实践。
二、多媒体课件在“尝试”内容设计中的应用
1.发展学生历史辩证思维能力的“尝试”内容设计
历史学科的思维最终要落实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其中就包括“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4]这里就涉及到历史唯物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历史辩证思维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能够突破那种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历史的习惯做法,能够以发展变化或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历史间题的能力” [5]。在历史问题的设置上,主要表现为对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认识。这种评价和认识的原则,并非习题集训课上一句简单的“辩证”“一分为二”就能让学生领会的,需要的是平时授课时的细节渗透,教师不应该放过每一节课中任何一个能够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细节点,让学生在平时的尝试中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那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尝试内容的设计呢?
(1). PPT中要精心设置问题次序,巧用“动作按钮”链接完成知识迁移。
问题的呈现,以醒目艺术字的方式呈现在PPT上是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方式。在授课过程中遇到能够训练学生历史辩证思维的细节要点时,在PPT中应该如何处理呢?例如,九年级上册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中,如何评价麦哲伦和新航路的开辟就是很好的题材。
关于评价麦哲伦,教师不要急于抛出“评价”这一问题,可以先出示麦哲伦的图片,然后打出问题:“麦哲伦有哪些主要活动?”让学生尝试学习,寻找总结问题的答案,由于问题较为简单,学生可以自由作答,当教师听到下面学生提供了正确答案“参加了环球航行”、“殖民侵略菲律宾时被杀”时,再点击预先设置好的动作按钮,连接到之前讲过的页面予以肯定。特别是链接到麦哲伦殖民侵略菲律宾被杀的页面时,再点击“动作按钮”出示下一个问题:“从碑文上看,菲律宾政府认为麦哲伦是什么人?”学生很容易回答出“侵略者”,然后教师继续抛出问题:“对菲律宾而言,他是殖民侵略者,是有罪过的,但是他率领船队进行环球航行有没有功劳呢?”学生回答:“有功劳,参加了环球航行,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到这里,教师再点击PPT动作按钮,指向问题的终点站——“有人说麦哲伦是著名的航海家,也有人说他是殖民强盗,你会如何评价?”教师可做一下答题要点指导:评价任何一位历史人物,都要全面辩证的看待。先抛出观点,一分为二,然后分别说明理由,最后总结功过哪个为主,这样一来,问题就游刃而解了。
(2).将书本投影与PPT问题呈现、要点补充相结合。
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中,PPT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很多教师都忽略了书本投影的重要性。尤其是历史学科,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都要以书本为主体,切不可脱离书本盲目抄录PPT上的笔记,那就陷入了学习的误区。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强调书本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问题,往往书本上已经提供了部分答案,我们就要利用书本,让学生尝试将答案完善。
2.培养学生对宏观历史脉络掌握能力的尝试内容设计
历史学科的复习是有章可循的,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按年代顺序与分阶段、按条块教学的统一性原则” [6]的特点。首先,就要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体系。在尝试内容的设计上,教师需要思考各环节问题的逻辑顺序,首先在自己的头脑里要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结构,再把这个知识网络不完全展示,通过层层问题诱导让学生“尝试”完善。
(1).巧用文本框叠放次序,在PPT上设计不完善时间轴。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因此,“尝试”的内容如何设置才能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呢?教师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中国史入手,在PPT上呈现主要朝代(时期)更迭顺序。再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尝试”练习“我国社会制度的演变”。在社会制度的演变环节,可以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一起复习。让学生找到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我国何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是何时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学生在朝代更迭表上划分社会制度的时间段。当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PPT上隐藏的标示再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诊断问题反馈结果,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
(2).利用PPT综合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线索。
在中国史的整体脉络知识体系基本梳理完毕之后,不要忘了以此为蓝本,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联系复习。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整体史观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敏感度尤为重要。
可以有效利用时间轴让学生在中国朝代更迭顺序上找到这几个时间所在的朝代或对应的历史事件:公元1405—1433年,公元1500年、公元1688年、1860年……,对时间线索和主干知识掌握牢固,问题就游刃而解了;在复习梳理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中,教师可以在PPT上呈现以下线索:“人与世界被发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确立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扩展——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一战……”根据这个线索和“考点聚焦”内容让学生“尝试”寻找与此对应的历史事件,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中国在进行什么运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时中国发生了什么?一战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融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顺序。
3培养学生对知识要点综合类比能力的尝试内容设计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要点的综合类比能力,往往是在专题总复习中应用较多,当然平时的讲授中也要适当渗透。综合比较题倘若要板书的话会耗时甚多,而多媒体在类比分析题中的应用正是恰当好处。
(1).在PPT中利用表格和文本框进行综合类比。
在综合类比环节,比较分析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就是三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和日本明治维新比较,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比较,19世纪中期俄、美、日资产积极革命或改革对比、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对比、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对比等等,在这些对比分析题中,利用PPT中的表格和文本框,做好文本框叠放次序的设置,便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对比中,可以从根本原因、领导阶级、性质、有无处死国王、革命是否与国庆节有关、是否受到了他国的干涉或援助、其革命过程中有没有颁布宪法性质的文件、哪一场革命最为彻底、哪一场革命人民群众发挥的作用最为巨大等方面逐一进行类比,根本原因是否都是因为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用“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或“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表达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的根本原因是否正确?当学生能整齐划一地回答出正确答案时再点击呈现正确答案。在声音不够齐整有杂音的时候,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强调诊断,帮助学生重新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2).专题复习中利用PPT图片、文本链接做好知识的综合迁移。
综合类比不仅仅是横向的相似事件比较,还有系统性的、纵向的知识体系总结。关于专题的归纳划分主要按照史学分类,可以总结成政治制度专题、经济发展专题、文化史专题、科学技术史专题、民族关系专题、中外关系专题、国际关系专题……在专题史的讲述上依然要把中国史和世界史融合在一起。以科学技术史为例:在学生“尝试”环节,教师应做出适当的提示,学生对照《中考指要》,找出所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中有关于科学技术的考点,然后归类进行类比分析。例如“四大发明的发明、应用过程”,在罗列了四大发明之后,明确各发明成果的发展历程。可通过“唐朝、宋朝”两个朝代加以提示,有哪三大发明完成于宋朝?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火药何时发明,何时开始应用于军事,又是何时广泛应用于军事?四大发明中的哪项发明为后来的新航路开辟做了准备?哪些发明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的产生?也注意与当今时事热点联系,如哪一发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注重节约资源,废物利用?针对世界史上涉及科学技术的内容:三次工业革命,牛顿经典力学、达尔文进化论这几个知识点,首先要按所属“世纪”进行划分,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上半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下半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达尔文进化论;20世纪——(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在答题的时候,时间往往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因此让学生尝试明确时间,特别是“世纪”的归属甚为重要。下一步复习可以列表的形式从时间、能源、重要发明、对人类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让学生尝试练习。在问题的提出与反馈诊断过程中,充分利用PPT图片、文本文字做好知识的相互衔接。
三、结束语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设计尝试教学内容,更好地发挥了尝试教学思想的优越性,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效利用PPT中的文本框叠放次序来处理问题提出的编排逻辑,利用“动作按钮”链接进行知识的迁移以强化学生的直观认知,在对比比较中利用PPT图表和文本框省去了大量板书的时间,PPT和投影的有效使用对学生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应用、对宏观历史脉络把握能力的培养和知识要点综合类比能力的发掘大有裨益;同时在尝试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养成。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化尝试内容设计,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推进尝试教学改革的步伐,而且有助于整合中学历史教学资源,使其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占领现代教育教学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学思想的历史渊源[J].山东教育科研,1998(3):1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期中[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6:172.
[3]刘同侃.多媒体教育应用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156.
[4]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3.
篇2
在我们欠发达地区当前美术教育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绘画兴趣,束缚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那么针对这种现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我认为可以从几种具体的创新式美术教学方法的实施和运用入手:
一、尝试教学法的运用
尝试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由探究,主张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尝试策略,为教学理论注入新鲜血液。
(一)学练结合,学生为主。
在“自己做帽子”这节课上,我首先向学生提出自主练习的要求:仔细看书中的制作步骤,然后用自己带来的学习工具和材料尝试做一顶帽子,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交流制作的方法。通过大约十分钟的尝试练习,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做起来了,就让他们把自己做的帽子戴在头上到讲台前展示一下。结果其他学生发现他们的帽子形状差不多,有些还散掉了。原来他们都是根据第一种制作方法来做的,有的在做第三步骤时折角斜拉不到位,所以出现了上述情况。这时,我利用幻灯片把各种现实中的帽子和自己用各种材料做成的帽子比较,讲解了几种制作方法并且强调了制作要点。然后再让学生去做,最后让他们每个人戴着自己做的帽子在教室里展示一番。我认为这种“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的尝试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精神,改变了教师主宰课堂的现状,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这正是当前实行创新教育所必需的。
(二)组织教学,适当引导。
当然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创新思想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有自身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教师角色的换位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组织者的作用。
在美术课中运用尝试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等,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视学习为乐趣。
二、体验性学习法的使用
所谓体验性学习主要是从学生角度出发,通过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体验学习,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体验性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
如在实施“画触觉”这一课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抚摸自己的脸、身上的衣服以及学习用品等,体验触摸不同事物的感受并且说出来。脸很细腻,桌面有凉又滑,橡皮软软的,笔硬硬的……再结合自己对点线面和色彩的不同感受来画触觉。这样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把抽象的感觉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知觉行为。从而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实施
合作式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采取分组或一对一、一对多帮扶形式,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有组织地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等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激励、竞争提高。合作式教学扩大了教与学之间交叉活动的自由空间。学习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式教学彻底摒弃了闭门造车式的学习方式,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合作式教学法以其在教育的广泛性、充分性和个体性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美术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合作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交流合作过程中学生相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互给予、相互吸收。在学会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了学生智商和情商的相互共同发展。合作中,相互间的评价让每位学生产生竞争意识,获得进步。弥补了一个教师面向众多差异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遗憾,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篇3
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华爱华老师坚持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方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工作作风,并著有《幼儿游戏理论》、《教化与造化的智慧》、《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发展研究》、《幼儿教育学基础》著作等在各类期刊上三十多篇,主持和参与的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游戏研究”和“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研究”方面。
是“教书”还是“教学”?也就是说是教学生知识,还是教学生学知识?――我认为,后者远比前者的意义更为重要。
按照我国幼儿园现有师生比的实际情况,上课这种集体教学形式在幼儿园仍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首先,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现有师生比的情况下,教师难以通过对每个幼儿的个别指导来完成预设课程中的许多学习内容,将幼儿整体作为指导对象,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它有助于幼儿的社会建构,因为当许多幼儿同时学习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同样的问题时,他们可以在相互启发下产生各自的认识;第三,它有助于教师对幼儿发展做出评价,正是在这种同时解决相同问题的前提下,教师能够通过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迅速了解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展状态;第四,它有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可以说,上课能集中体现教师多种专业技能尤其是师幼互动技能,教师在上课时习得的教学技能完全可能转化为平时各种活动中的专业行为,这种在特定时间里专业技能的集中表现,能为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提供练习、示范和研讨的机会。
而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课的比例不高,所以我们更要追求它的价值实现,减少那些不值得上的无意义的课,减少那些上得无意义的课。
一、备课的核心是什么?
许多教师习惯于将备课的重点放在“备教材”上,因为追求“有效性”必须“吃透教材”,以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显然是在“教书”。如果备的是公开课,还得像演出一样进行“彩排”(试教),其目的是检验备课的有效性。而追求对幼儿有意义的教学,教师就必须“吃透幼儿”,备课重点就得放在“备幼儿”上――具体地说就是把准备教幼儿学的有关内容与幼儿的经验联系起来,通过非正式的谈话或者投放相关材料让幼儿摆弄等活动,预先了解幼儿已经知道了一些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有哪些错误经验,判断其中哪些是可以通过教学让幼儿理解的,哪些是用任何方法都无法让幼儿理解的,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一旦对幼儿的已有经验心中有数,那准备的教案也就更具有针对性了,何须试教呢?总之,教学的意义就体现在为幼儿建立经验的连续体。
二、说课的要点是什么?
教学观摩之后常有“说课”的环节。遗憾的是,有的说课就好像是为别人的评课作开场白,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有的说课从目标到选材再到环节设计泛泛而谈,只是做了一个自我评课。其实,说课放在平时就是课后反思,它与评课不同,说课要把握的重点是活动过程与预期的关系,主要分析活动的非预期效应(包括正反两方面),分析非预期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性质(是预设不周还是期待生成),分析预设活动中生成的教育行为。说课具有他人评课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因为执教者最清楚自己的预期以及预期外的效应,而评课者依据的只是写在教案上的目标。当教师能尝试对自己预期内和预期外的效应作出原因的假设和分析时,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就得到了体现。
三、观课的重点什么?
教学观摩是一种常见的专业研讨方式,其中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最受一线教师欢迎,然而课看多了效果未必好,因为教师模仿到的只是形式。但这不能归因为教师不知如何观课,问题的关键在于为观摩活动提供哪一类课更有意义。如果说提供的都是预设课程之外的教学活动,都是执教者自己生成的教学内容,而且非得选别人没有上过或者自认为“非同寻常”的课,那么,课上的再好,也会因为观摩者无法领略其精髓,生搬硬套而失去意义。
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信息化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106-01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
实际教学工作中,技工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前和其他在该班授过课的教师进行了解,普遍反映该班的学生比较“呆”,即操作、练习很熟练,换个题目就无从下手;经过细致的调查,发现这些课程均采用了类似案例式的教材,和实验手册非常的相近,以每一个章为一个实训项目,先讲述操作的原理,然后细致地规定好实训的每一个步骤,最终完成一个类似的案例后结束本次教学。
通过分析,教材本身并没有问题,尤其对初学者,这种教材是最好的入门教材,学生之所以出现“呆”的状况,只能是教学的过程出现了问题。纵观教学的过程,可分为备课过程、教学演示过程、学生练习过程,现就这几个过程进行教学的探究。
1 备课过程
教材的案例化,即教材中已经列举了教学目的、重点及详细的操作步骤,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本标准的教案,这导致了教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产生惰性,甚至有的教师直接抄写或打印作为教案上交,从而使教师不细心地备课,也就不能抓住教学的要点。
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定位成过程的设计者和激励者,以此为基础,重点放在理论与操作应用的关系上,以要点为目标,设计好教学的过程和激励学生的方法。
2 教学演示过程
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按照教材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演示一遍后,就要求学生也按部就班地操作一遍,使得学生在思想上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被动地学习,导致思维僵化,所以,演示过程的教条化,教学模式固定,没有灵活性,学生无法察觉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非教材实例进行讲解和演示,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能力,讲解多种方法和路径,完成实例。展示不同方法步骤完成的实例效果,使学生跳出教材,思维开阔,不是僵化地模仿和演示。
演示过程要以要点为中心,尽可能不安排教材的设定步骤演示,专注要点操作的演示,后期学生按教材上的步骤练习过程中,在遇到重点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该重点与教师的要点演示进行比对思考,从而将思考空间留给学生。
3 解决学生练习过程中的问题
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先自行进行课本实例练习,细节部分组织学生自行相互讨论、交流,强调学生之间的求助与帮助,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不要过多插入细节,专注于要点、难点的解答,个案解答后,若有类似的问题可交由已经掌握要点的学生“代为”解答,反复出现的问题则全体做一次总结性的解答。最后再演示一遍给学生,加深学生的记忆。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也有一些实际教育教学的体会。以课程《网页制作》Dreamweaver中给网页添加邮件链接和书签链接教学为例。
3.1 备课过程
根据学习目标,主要掌握在网页中设置邮件链接和书签链接的方法。教材中使用的实例是“四川旅游网”静态网站,把超链接相关知识穿入网站内容中,教材中把步骤方法讲解的非常详尽,在准备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常用元素属性内容没有进行具体的讲解。于是在此基础上,制作了四个简单页面,两个邮件链接,其中一个是最简单的文字邮件超链接,另一个加入了最常用的title属性的邮件链接。两个书签链接,一个是网页内的书签链接,一个是页面之间的书签链接。这样准备的好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针对重难点,逐个击破,加深学生的认识。
3.2 教学演示过程
先展示实例,让学生有一个感官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摸索产生实例效果的菜单命令所在位置,分小组讨论自学。学生尝试后,再演示该命令所在菜单及位置,加深学生的认知。然后演示邮件链接和书签链接,并介绍相关元素属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演示过程中强调邮件链接的邮件地址书写格式、书签链接要先建立书签,才能进行链接等难点知识。让学生把握住知识的脉络和重点。根据教师的演示,重复制作实例。
3.3 解决学生练习过程中的问题
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走动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发现学生在页面间的书签链接有模糊,再一次演示页面间的书签链接,强调页面间的书签建立方法和链接方法,与页面内的书签链接的不同点。学生彻底掌握该知识点后,布置教材案例,学生自主完成,请不同的学生演示制作过程,适当地给予平时成绩鼓励,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及竞争意识。最后,分小组根据所学的所有知识,把超链接运用进去,制作没有内容、格式要求的网页作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精神。
经过以上方法教学实验,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显著提高,摆脱了“僵化”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教师的教学也轻松容易了很多。
因为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教学使学生与教师呈现一种交互式地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的过程,多媒体、机房实训室的运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简单机械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在灵活多变的网络化教学,如果单纯把课本、作业移入网络教学,而不去研究上课的方式方法,就会产生“走形式,花架子”的变态教学,轻松了老师,辛苦了学生。在网络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接受知识,还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方便地进行小组讨论,进行协同式学习。这种根据学生特点,师生相互交流沟通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使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向平等互动、灵活多变的新型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篇5
引言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高等师范生的教育素质具有独特价值。高等师范化学专业教育实践课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堂教学实践(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中教化学实验研究和专业技能课等)、课外活动教育实践、模拟性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等。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师范生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循序渐进地适应从“学生”到“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转变,使之成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基本技能,有良好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现代教师。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稳定的师范教育实践模式。但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对教师专业特性理解的加深,现行高等师范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和实施模式与培养专业化教师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笔者就高等师范化学专业教育实践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1改革的必要性
1.1我国传统教育实践模式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高等师范院校针对师范生的培养问题做了大量改革及其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几十年不变的实践教学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它已不能适应现代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以教育实习为例,其实践形式单一,时间短而集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高等师范化学专业只顾及高校自身因素,与中学教育实际脱节,4大基础化学实验(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等实验课程)只注重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学术性,不重视联系中学化学实验实际,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制约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发展。
1.2教育实践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师范教育必须密切关注新的基础课程标准,因此,大力加强长期以来处于弱势的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是当前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2改革方案及实施计划
我们秉持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的办学宗旨,开展了一项与重点中学协作、对高等师范化学专业教育实践模式进行全面改革的研究,旨在探索一条有中学优秀教师全程参与的、培养师范生化学教育教学能力及素质的新路子。我们的研究密切关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在高等师范化学专业教育中全程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以高等师范化学实验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为突破口,通过与重点中学合作,共同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中学化学师资。
2.1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与重点中学优秀教师协作,指导培养在校生教育教学能力。在高等师范化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全程渗透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从大学1年级的入学教育,到日常安排的教育见习,直到4年级的教育实习,以及最后的就业指导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协作教师的指导作用。2)与中学优秀教师合作,以高等师范化学各实验课程为依托,将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以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掌握中学化学教师从教的科学研究方法。
2.2改革目标改革要达到以下目标:1)通过联合培养,让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明确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优秀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树立主动培养意识。2)探索服务基础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3)总结高等师范教育专业与中学联合培养的经验,建立基础教育新型师资的培养模式,为高等师范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经验,为高等师范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应、服务基础教育,带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办学路子。
2.3具体实施方案
2.3.1构建连续性的教育实践模式大学1年级,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从化学师范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开始,首先邀请与我们合作的中学(新乡市22中,新乡市10中、新乡市1中等)教师来我校给学生介绍基础教育改革情况,然后,我们带领学生到合作中学,考察学校的各种活动情况,培养他们热爱教师职业、教育事业、学生,为人师表等良好职业意识。在这一年里,与合作学校一起按计划、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定期举办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新课改理念(如现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师角色行为变化、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等)。从第2学期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师范生到中学去进行教育见习。将师范生分到中学的各个班级中,让中学的班主任指导师范生学当教师的助手,指导中学生的课外活动,了解中学生的特点,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学习如何组织课外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大学2年级和大学3年级是师范生学习和成长的黄金时期,从大学2年级开始,对师范生进行教学实践强化训练。我们将化学专业的师范生分成若干个教学实践强化训练小组,每个小组配备由我们和中学化学教师联合组成的指导教师(以下简称小组指导教师)小组,每一小组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师范生的校内化学教学技能训练、暑期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一包到底。在大学2年级的第2学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校内化学教学技能训练,其内容主要包括“说课”与“试教”(模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每位学生选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中的2个课题进行准备。准备2个课题内容的说课(每节10~15min),2个课题内容的试教(每课45min)。在“说课”与“试教”前,首先要深入了解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具体要求;然后,要钻研教材内容,分析吃透教材,了解中学教师在讲述本课时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认知准备和认知发展准备;最后,合理地选择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小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每位学生修改、完成2课时的说课稿和规范的讲课教案,并指导学生说课和试教。最后,小组指导教师评教、打成绩。平时说课试教训练成绩占教育实成绩的20%。通过“试说”、“试教”活动,可以培养师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素质,同时,能够帮助师范生理清课堂教学思路,把握教学目标,用好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其将来从教打下坚实基础。在大学2年级的的暑假安排暑期实习活动。暑期实习任务及要求:1)师范生自已联系实习中学进行实习,内容包括:联系实习指导教师,听指导教师讲课,了解相应教学进度,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规范的教案,完成讲课等实习工作。在教学实习的同时,见习班主任工作,调查中学教学现状等,并撰写调查报告。2)暑期实习结束后,每位学生交一份盖有实习学校公章的“暑期实习鉴定表”和实习讲课教案及中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暑期实习成绩占教育实习成绩的10%。通过暑期实习活动,师范生尝试着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来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师范生在暑期实习过程中会发现许多理论问题和自己实际教学技能上的不足,并将这些问题带回学校。大学3年级返校后,师范生要一边完成专业课的学习任务,一边全面总结暑期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并将带回的问题结合教育科学和化学专业理论,与小组指导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方法。在这一年里,在教学实践强化训练、暑期实习以及中学教学见习的基础上,在小组指导教师的协作指导下,师范生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到中学每人讲课1-2课时。小组指导教师从备课(写教案)、试讲、课堂授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等教学环节进行指导,评教,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联合培养,在大学的前3年中,师范生学到了许多实际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已基本学会与中学生交往,掌握了一些班级管理技能技巧,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过程,使师范生能够更好地把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提高了教育技能水平。大学4年级的第1学期,师范生按教学实践强化训练小组,由指导教师带队,进入中学指导教师所在的中学和班级,进行为期8周的教育实习。通过教育实习,他们能够全面了解教学过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学校生活等。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表现已基本达到中学教师的能力和要求。大学4年级第2学期,小组指导教师引导师范生对中学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情境和教学个案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形成科学的理论观点,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完成教育教学类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
2.3.2改革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和科研能力我们与中学优秀教师合作,以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中教化学实验研究和专业技能等课程为依托,将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使师范生掌握中学化学教师从教的科学研究方法。传统的化学专业实验课存在以下问题:1)4大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分析、有机和物理化学实验)和中教化学实验研究这5门实验课的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现象,这既浪费了人力物力,也影响了教学质量。2)“验证性实验”内容比例太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较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要点:1)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型实验教学,重视传授实验的基本方法。2)压缩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结合中学化学教材,增加研究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其方法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写明实验原理、目的,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试剂,控制用量。3)增加绿色实验。以绿色化学实验的概念和微型化学实验技术为切入点,开展绿色化学实验研究,在实验中,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从平时做起,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质。让学生选报各门化学实验课程的兴趣小组,在实验教学中,让兴趣小组的同学参与实验准备的全过程。兴趣小组成员定期更换;对学生进行实验员岗位工作培训。通过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2)改革实验考核方法,注重平时技能训练。为了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对化学实验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实验考核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期末成绩占40%~50%,平时成绩占60%~50%。期末成绩包括笔试和实验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根据每次的实验成绩评定,每次实验成绩由1)课前预习(占20%)、2)实验纪律(占10%)、3)实验操作(占20%)、4)实验记录(占10%)、5)卫生整理(占10%)、6)实验报告(30%)等部分构成,鼓励学生思索、归纳和总结,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索精神。
3改革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通过化学专业教育实践模式改革,加强了高等师范教育与中学教学的联系,通过合作培养,做到了理论与实践“零距离”,人才的培养与使用“零间隙”,毕业生上岗“零过渡”。把最优秀的毕业生输送到基础教育教学第一线,用他们的先进教育理念辐射、带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教师的专业素质,缩短师范生的就业适应时间。该项研究另一特点是高校与中学的互利。师范生以教师的身份进入中学,参与中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并接受他们的指导,培养了师范生的教学和管理能力;师范生可以协助中学教师批改作业、参与学生管理等;定期举行的师范生、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可启发中学教师的教学思路;中学教师参与高校教师的课题研究,可以培养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该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探索出服务基础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本着互利的原则,在中学建立长期的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基础教育新型师资的培养模式,为高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经验,为高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应服务对象、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办学新路子。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C语言;自主学习
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还是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中职学生生源差、分数低已成了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报考计算机专业的生源质量正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对口单招,作为中职教育中的一种升学途径,给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一样的升学机会,能够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深造。“C语言”课程作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计算机专业对口单招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但是与普高学生相比,这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职校后仍停留在被动的学习层面,思想混乱、不求上进、学习方法不当等现象依然存在,这无疑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能“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目的,自主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
1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内涵
自主学习,又叫自我调节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其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我国有许多学者都对自主学习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庞维国先生对自主学习的定义最为客观全面。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这样,他的学习才是自主的。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之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之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之上的“坚持学”。
2自主学习在C语言教学中的意义
自主学习是一线教学中绕不过去的一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它是自求自得、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一种能力,拥有这种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意义重大;同样,对于教师来说,自主学习也是一种手段,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手段教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C语言教学中,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2.1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应试制度下,C语言课程的分数和学生的升学率成了教师们追捧的对象,教师们只能围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来进行教学活动,而这与当前新课程改革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必须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对C语言教学不能只是单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编程技巧,从而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2.2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C语言”课程教学的教师非常少,许多学校都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仅靠课堂上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余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和消化,而且“C语言”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读懂程序,学会编程的入门级语言,要想真正地学好并掌握它,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构建学习过程,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从而适应当代中职计算机专业发展的需求。
2.3弥补个体差异的有效途径
个体差异一直是教育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很多研究者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究造成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希望找出一种能够弥补这种差异的有效策略。当前,许多研究者认为,造成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对于先天因素,我们只能尊重,但是对于后天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影响,而且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自主性是影响最大的后天因素之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本身基础就比较薄弱,对于C语言这门课程,个体差异就表现得更加明显。但是通过开展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和策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有效弥补学生所学知识点的遗漏,达到弥补个体差异性的目的。
3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在中职C语言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
在中职C语言的课程教学中,笔者强调将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在课程的施教中,大胆变革传统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采用自主学习的培养策略,并收到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3.1加强个体自主学习
(1)开展课前预习。课前开展自主预习,教师设计好导学案,布置好相应的预习任务单,并将导学案中所预先设立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上传至本校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让学生明确目标,知道预习中需要“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学完后自行登录教学平台进行课前测试,检测自己“学得怎么样”,所见所得,这一预习的过程本身就是积极主动的,可帮助学生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2)寻找预习疑点,明确上课任务。在课堂教学初始,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先前预习的内容建立“已知”的概念,即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哪些内容,其次要引领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带读,找出“已知”要点,并发问学生预习中的“未知”要点,从而明确上课的任务。(3)自主探究疑点。这一过程,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通过设置层层深入的3个任务,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预习疑点,教师辅助答疑,并对大家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如:在教授C语言双重for循环结构中,先让学生用一重循环输出一个4*4矩形图案,接着抛出疑点,对printf("****\n")这条语句进行改写,学生们又探究出再用一条for语句实现,由此学生轻松探究出双重for循环的结构。(4)增设自练环节。教师通过教学平台让学生自主训练,答题有疑问者可以向同伴寻求帮助,或观看老师的程序演示视频后,再自行上机操练,将自主学习与同伴学习有效结合,增强学习主动性。(5)课后拓展探究。课后拓展,也即知识的延伸过程,主要针对课堂中没有的、学生又相当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由教师设置相应的课后拓展题,让学生在课后也有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自主搜索资料,大胆尝试程序设计,从而让学生懂得更多的编程技巧,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学习思路。
3.2开展小组合作
(1)分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分组,分组采取每组4~6人制,严格按照男女生性别、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应用的水平高低等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及上机实践情况后,对分组成员进行调整,实行走组制,这样各小组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有利于平衡组间差异,开展公平竞争,保持各小组间总体水平相当,加大学生互助合作的参与度。(2)实施。①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对C语言理论知识及概念进行教学。笔者在课堂上讲授基本理论和概念时,告诉学生老师现在只是一名参与者,需要大家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去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一边讲解演示,一边让学生观察思考,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和主动,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讲解与讨论结束后,各组发表自己的意见,笔者视各组的发言情况,再给出牵引式的帮助与指点。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对C语言编程语句进行教学。如在讲授C语言IF语句、while语句、for语句等程序设计时,每节课先将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提前制作的微课或其他多媒体课件予以展示,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任务。然后,把创设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分组编程,而且每组都安排一两个比较好的学生,通过这样分组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情境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于后进生是一种帮助和辅导,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是一种巩固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过程。例如在教授C语言循环章节时,可设置一款2人PK的游戏,其中每人最多限答10道题,且轮流答题,谁先答错一题,谁就出局,另一名参赛选手即获胜,若答完10题认为分出胜负,则为平局。此项任务的设置,学生积极性较高,一方面通过答题学生巩固了已有知识,同时对循环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另一方面分组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程序,再用编写的程序进行PK比赛,当场测试程序的执行情况,若存在问题组内动手调试修改,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3)评价。①改变以前单纯性结果式评价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将鼓励性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注重改进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比较,体会进步的快乐,增强学习信心。②改变以前以个人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式,注重自评、互评、组评和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间相互帮助、共同协作、共同进步。
4结语
通过在计算机专业C语言课程教学实践中开展自主学习引导,笔者认为:开展自主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把对学生学习的控制权逐渐还给学生的一个互动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充分地发挥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了学习动机,启迪了学生思维,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张月芬 单位: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戴颜.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比较[J].卫生职业教育(调查报告),2006(3):107-108.
[2]孙宏安.自主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篇7
案例一:学生对“只说不做”的“抗议”
我教的课程是《幼儿园科学活动指导》,简单说,这是一门教学生怎样组织和指导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的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之以教学录像观摩、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练习等方法,更多的是老师告诉学生幼儿园科学活动指导的应然状态。
到学期中的某堂课,我讲到:同学们,实验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质是探究,强调幼儿自己操作,因此,老师应尽量避免在幼儿操作之前做示范,否则那叫模仿,而不是探究。
学生:老师,什么是探究?
我:探究就是通过观察、阅读等方法,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
学生:还是不明白。
我:我举个例子,以上一次你们看的教学录像《好听的声音》为例,小朋友们在操作材料的时候面临着一个问题,即是否在罐子里装越多的豆子摇起来就越响?然后他们自己假设一个答案,通过两种情况的对比操作得出答案。这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也就是幼儿的探究。
个别学生:哦。
大多数同学没有反应。
我:看来还有许多同学还没明白,我们下节课放一个教学视频,我再结合着解释一下。
这时候,一个学生说:老师,你说了那么多,却从来没操作过,什么时候组织一次实验活动给我们看一下呀。
反思:作为幼儿师范学校老师的理想状态是应该具有一线幼儿教育工作经验,至少要非常了解幼儿教育教学实践。这方面不是自己所担心的,但是在给幼师生上科学教学法的时候并没有把这种优势发挥出来,讲得多,做得少,甚至有学生怀疑老师是否只是照本宣科,而没有什么真材实料。从学生角度讲,这种以一种局外人的“教导”、灌输知识似乎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教学实践中,同样的几条科学活动目标设计要求,每节课都在强调,但是当让学生实际设计活动的时候,又是问题不断。另一方面,学生上课的兴趣也不浓,甚至教学活动录像的观摩与分析也有学生走神。或许是时候转换教学方式了、根据教育研究者洛德(Lortie)的研究,教师在作为中小学的学生时,与老师互动过程中的经验对教师以后教学观具有十分重要,而作为老师的老师,一直强调学生在未来的教学中要多给幼儿自己操作的机会,学会指导幼儿通过探究进行科学活动、如果现在不给以学生操作的机会,不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进行学习,那她们也极可能把我的这种教学模式复制到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因此,笔者应该逐步改变原有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也尝试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体验实验操作的乐趣。
案例二:“又做又说”――教学方法的新尝试
按照学校规定,新教师转正必须上一堂公开课,我决定以这次公开课为契机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次教学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组织一个幼儿实验活动,学生作为“幼儿”参与实验操作;第二部分是结合试教录像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出实验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要点。
确定好教学思路之后,我开始到图书馆、上网查找适合幼儿的经典实验活动,最后确定以“鸡蛋的沉浮”为主题。在设计活动方案的时候,考虑到试验成本的问题,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情况下,决定以鹌鹑蛋替换鸡蛋,一方面鹌鹑蛋体积小,实验效果明显,另一方面,鹌鹑蛋个小便宜,节约资源,可以提醒学生选择材料的时候注意环保节约。同时考虑到幼儿园实验活动以大班最为完善和规范,所以决定把这个活动定位为大班的实验活动。最终题目定为:大班实验活动:怎样让鹌鹑蛋在水里浮起来?
真正把这次活动带到教室的时候,发现自己有点紧张,又有点期待。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读《狐狸妈妈的一封信》,通过故事情节引出实验问题:有什么办法帮助狐狸妈妈让鹌鹑蛋浮起来?听到我生硬地读信,有些学生笑起来,不过好像是进入状态了,我的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高声回答。接着介绍材料和实验,做猜想记录,几个学生跑过来帮忙分发材料,分工领取工具、记录实验猜想,没有看到一个学生是空闲的,分发每一种材料都引发学生兴奋地讨论。当我宣布开始试验,学生就开始操作并尝试把盐、糖、面粉等其中一种材料加入水中,观察鹌鹑蛋的沉浮情况,边记录下每一种材料的实验结果。一组内,有的学生负责加水、倒水,有的负责加材料;有的负责搅拌;有的负责观察;有的负责记录实验结果,没有一位学生是空闲的。
随着一组组报告实验完成,有些学生又开始在老师要求之外尝试新的实验,例如,在面粉水里加入一定量的盐也可以使鹌鹑蛋浮起来,学生对自己新的发现特别兴奋,不时拉着我去观看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这应该是个额外的教育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向学生不断强调在科学活动中要鼓励和支持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但是说过许多遍也没产生效果。而现在机会就由他们自己产生,于是我走过去,很认真地看他们的实验,鼓励他们继续尝试新的想法,并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操作环节持续了近20分钟,我没有去打断他们的兴趣,就像我希望他们以后不要随便打断幼儿的实验兴趣一样。在接下来的“幼儿”讨论环节,每一组“幼儿”代表都能拿着记录表很认真地说出他们的实验是怎样操作的,得出什么样的结果,与假设的区别,以及碰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我心里想着:其实在此刻他们就像幼儿一样那么认真,那么执着。接着,我简要总结了学生的实验发现,并提出相关的科学原理。最后我问大家:“接下来还要做什么?”学生马上回答:“给狐狸妈妈写信。”于是在写信中整个活动结束。
在学生收拾实验材料和工具的时候,我布置了作业,即对今天的活动设计与实施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从后来作业的批改情况看,这是学生做得最认真,分析得最到位的一次作业,基本上自己总结出实验类活动的一些设计要求,并指出活动中存在的许多细小问题。也因此在第二次结合教学录像分析讨论活动的时候,学生很认真地听老师讲活动的设计思路,对实验活动设计要点提出许多自己的观点。
反思:尽管只是多了一个模拟的幼儿实验活动,却能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因为教学方式的变化,还在于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首先,作为幼儿师范学校的老师,就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要求的,我们一直希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作为幼师生的职业模仿对象也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案例二中,教师不再是一个只向学生灌输应然科学教育知识的老师,而是亲自参与到活动中,以一名组织者和参与者融入到科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最大程度上与学生在一起,而不会造成“站着说话不腰酸”的问题。对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细节也掌握得更加牢靠。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预习能力;培养
预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孩子认真预习了,不但对课文熟悉了,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于孩子将来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机制、激烈的分数竞争。使大部分中学生对学习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了依赖心理,学习能力差,听课比较盲目.抓不住重点、难点。因此,我们作为课改第一线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改变这种现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我认为有效的课前预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使学习成为他们内在的需要。
一、有步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对于习惯传统教学的学生来说.能合理到位地分析文章.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一)转变期。有步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使学生从“老师抱着走”过渡到“老师扶着走”.帮助学生设定目标。即老师给定学生一个学习内容、一个预习提纲,并把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知识点,要求学生根据r订J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记笔记,再由课堂释疑。(二)适应期。近一个学期的尝试后,在学生具有一定预习能力的基础上,我不再直接给定预纲,而是和学生共同确定内容.指导学生自己查找辞典,寻找有关的资料,做好预习笔记。同时,我将伞班分组,用讨论的方式由学生提出预习的重难点,其他各组质疑、提问。这样,学生间互动起来.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兴趣更高涨。学生想讨论之所疑。教师讲学生之所问,做到了有的放矢。经过质疑、解疑这一过程.学生的大脑中基本能清晰地显现全文的脉络,而不再是一片模糊。没有重点。 (三)自主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我开始完全放手。每次只布置要讲的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确定重点、难点。在有关参考 书中寻找答案,并分组讨论、释疑、相互补充.做好预习笔记。实际上,学生已基本能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实施方式
篇9
关键词:旅游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0
1.地理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正式的科学概念是1972年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提出的,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指的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者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对于教学模式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教学模式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地理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以一定的地理教学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并以此影响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长此以往形成的一套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方法体系。
国内外对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日趋活跃。我国教育界从1978年起正式对教学模式着手进行研究,不仅引进了大量国外的教学模式,还在教改实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夏志芳在其主编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1]中提出了讲练式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案例教学模式,地理情境教学模式等10多种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当代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教学模式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以及萨奇曼的探究教学模式等。现今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有讲练式教学模式,互动交流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模式,审美化教学模式等。
2.适合于旅游地理教学的模式设计
2.1旅游地理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HowardGardner)在他的《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2]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一种研究人类智能结构的新理论。他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事实上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等8种智能中的多种并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各自的社会文化生活方面。
应用到旅游地理教育教学方面,旅游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中有很多适于激发学生智能的教学素材。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得出每个学生都是多种智能不同程度的组合,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事宜的学习风格与方法,因此在具体的旅游地理教学中应当做到“对症下药”,即应当根据旅游地理的知识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以实现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智能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做到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
2.2湘教版旅游地理教学内容分类
根据对2003年4月颁布并实施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解读,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陈述主要采用“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类形式,其中结果性目标包括知识方面和技能方面,体验性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陈述。内容标准中每个教学要点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3]。因此,旅游地理的每一个内容也都蕴含着能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素材,只是不同的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以湘教版教材为例将所有内容分为三个大类:即以陈述性的知识为主的内容——主要体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容,包括旅游地理学科体系中最基础的知识,有基本概念,事物的特征,分布等。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内容——即侧重于“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内容,学生应当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才能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并最终获得学习体会、观点和成果的内容。以情感的培养与激发为主的内容——即侧重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获得的内容。将旅游地理课程标准与湘教版旅游地理内容要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我们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其中“了解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了解旅游规划的类型”等内容要点重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运用资料,描述若干中国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等内容要点重在培养学生切实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例说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重要价值,品读中国当代著名的旅游者,旅游景观的欣赏等内容要点重在通过旅游地理学习让学生培养正确的积极的资源环境价值观。本文主要以实践性为主的旅游地理教学内容为例探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3.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旅游地理内容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中的学生主体性,认为知识是在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基础上,通过与作为客体的知识主动、积极地进行互动中获得的。应用性是旅游地理学科的显著特色,旅游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课程的实施课程中可以通过构建合适的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拓展视野,并培养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启发式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等都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引问,积极探索解决一定问题的典型代表。其中,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从某一特定的问题出发通过提供问题情境等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程序,并最终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同时享受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旅游地理课程中涉及很多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内容,文中以湘教版教材第三章第一节中“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4]这一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案例设计。
“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探究案例。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制定旅游规划的重要作用是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协调旅游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为了贯彻高中地理课程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理念,要求学生对旅游业这个朝阳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自觉产生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等。
2)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组织本节教学
(1) 寻疑,布置课前预习
以长沙市为例,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名城及国家旅游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湖湘文化的集聚地,长沙市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来势喜人。对长沙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及研究文献已大量存在,因此,在课前可以提出预习要求:调查长沙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并强调“影响”的内涵与外延。
(2) 示疑—创造情境,揭示疑问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交流与展示。同时提示学生自学教材中“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阅读材料,辅以多媒体呈现反应旅游业对当地产生负面影响的例子如“旅游对旅游地的影响—以凤凰古城为例”,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指明方向,揭示疑问即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积极影响是什么,消极影响又有哪些?
(3) 探疑-----深入课堂,抓住问题
此时,组织学生对所调查的结果分类,教师展示收集的关于长沙旅游业发展前后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一些对比资料。引入教材中“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得失”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以上资料的基础上讨论探究活动中所显示的观点是否成立,并举例说明。教师评述并指导。
(4) 质疑-----发散思维,提出新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探疑的过程做一个适时的点评,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旅游业发展对于社会经济文化是利弊共存的,此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既然旅游业发展兼具利弊得失,结合熟悉的景区谈一谈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怎样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就在探究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转向了另一个相关联又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掌握所探讨的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出新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3)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总结
罗杰斯(Rogers)认为,人都有天然的学习倾向,但他“只对能够深刻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有兴趣”。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来探讨“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得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中选取的材料如长沙市旅游发展这对于湖南学生而言是相对比较熟知的,这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正在学习着的旅游地理知识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有用的地理。此外,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的调查研究也很好地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实际生活能力和技能。此外,该教学模式的使用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能抓准学生的兴趣点,在真正理解学生的知,情,意等方面需求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中学美术问题优化策略美术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通过美术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和热情。然而,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美术教学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一、中学美术教学面对的问题
美术以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为宗旨,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及艺术的感受与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应试教育在普通中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升学考试是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关注的核心。故而,许多学校的教导处在安排课表的时候总是首先考虑考试的课目,而美术等“副科”就只能充当主科课程空隙的填充剂,课时被挤占更是屡见不鲜。由于不被重视,一些美术教师产生了较严重的懈怠心理,缺乏对美术课程教学研究的动力,机械地担当着课程内容的“传授者”。表现为:既不去研究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也不愿研究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传艺式教学,没有示范,没有实践,没有学具教具,只是空泛地讲不着边际的中国画、水彩、蜡笔画,讲着某某名画的欣赏、某某作品的艺术特色。这种枯燥、单调的说教式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泯灭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天性。学生由于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尽管许多人很喜欢美术,但却为了升学考试,不得不在美术课堂敷衍了事,对美术课程和活动越来越疏远。导致许多学生对美的感受肤浅、对美的理解片面、对美的追求庸俗。
二、激活中学美术教学的优化策略
为在不利的客观条件下较好地实施《中学美术课程标准》,我们应正确认识中学美术教学面对的问题,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就激活中美术教学的优化策略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1.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活跃美术课堂气氛
现代的中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追求多元化,兴趣有很大的主观性。要激活中学美术课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美术教学中教条的组织教学形式,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看似呆板的美术知识动感、灵性地表现出来,给学生以认知导向上的启迪和暗示。以此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情感,使学生在兴奋和愉悦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色彩与情感”的内容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画家来工地写生,与工地的经理聊天,经理说现在的工人不好管理,搬运木箱时总是抱怨太沉。画家看到木箱都是黑色的,就建议经理将木箱涂成淡蓝色。经理半信半疑地涂了一部分。果然,工人再搬运同样重的木箱,都说淡蓝色的箱子轻。这一新奇的故事创设出的情境使原本沉默的课堂变得活泼起来,课堂教学得以在学生对缘由的积极探求中变得动态、高效。
2.调动教学情感因素、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构建主义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存在着知识对流和情感对流两条主线。情感因素是初中美术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关注的要点,是师生双边交流、互动、合作的思想基础。只有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美术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中学美术课堂充满情致和韵味,时时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端正学生学习美术的情感。为了调动教学情感因素,教师首先要实行教学民主,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教师要艺术性地处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如教学“装点我的居室(造型表现)”时,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装饰教室,在此过程中感受造型的表现方式,形成美化生活的意识。第三,要积极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给学生鲜明的感官效果,增强美术课程的心灵震撼力。第四,要适时利用学生表现欲,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诸如临摹比赛、作品分析辩论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让课堂教学不断。
3.组织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新课程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放在了战略的高度,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积极组织学生对教学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以教学问题讨论、操作、交流中的智慧迸发张扬学生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潜能,构建课堂教学的精彩与灵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变革推动课堂教学的切实优化。在教学“卡通形象设计”时,我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完成下列学习任务:欣赏卡通形象,感受卡通造型和卡通语言的艺术魅力;分析、归纳卡通造型和卡通语言的主要特点;归纳、总结卡通有哪些常用的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夸张、变形、幽默的手法尝试自己动手设计卡通形象。这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将“讲堂”变成“学堂”,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学生学会了独立发现美术问题,在享受发现美术奥秘的快乐中更爱学习和探究。
4.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发展学生美术爱好
课外美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开展美术实践的有效途径。我们应本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组建课外美术兴趣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深化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定期组织全校性的画展、书法展、工艺美术作品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美术艺术的风采。利用节假日,指导兴趣小组进行野外写生,开发学生在美术方面的艺术特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美术爱好。
三、结语
直面问题,优化中学美术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推动中学美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在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以更加“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中学美术教学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邢丽娟.关于优化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策略的思考.魅力中国,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