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5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31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教师要不断改变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学好历史。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历史知识,并且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给予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浅谈如何做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兴趣,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一科目,就很难用心学习,自然也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则会轻松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快乐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教师还是和传统的教学一样,一上课直接平铺直叙进入新课,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课堂教学效果不会理想,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积极有效的导入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紧抓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课堂导入环节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等。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课堂导入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恰当地创设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更贴近历史学科,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声音、图片、动画等资源的有机结合展示,能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综合感官被有效调动起来,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设置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不论是哪一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亲身的体验与参与,深入了解和研究。要想真正激发起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验的机会和平台。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便是很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运用、巩固了课堂所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一般来讲,历史课堂的教学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历史剧,开展历史辩论会、历史知识抢答竞赛等。

二、 给予学生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的探索学习保驾护航

兴趣是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有力因素。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可以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得到更多的拓展与延伸。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呢?

(一)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历史教材,提高学生的读史能力

在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或者进行课堂阅读学习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教材的建议,告诉学生应该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哪些知识上,并且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一边读一边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出标记,以便在教师讲授时有重点地听课。学生在预习学习中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和质疑,了解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不仅能够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和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学生便会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深化,有效提高读史能力。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但是这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针对这样的学习现状,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降低背诵的难度,提高记忆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进行纵横比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比较中发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一般而言,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会纵向的比较和横向的比较,能够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比较,更加准确地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146-01

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能力评定的标准主要是看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高效,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新课改对于初中教师的要求。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初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适应时展的需要,学生必须打造高效的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初中学习来说,打造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阐释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高效的教学课堂就是就是具有相当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初中历史在中学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教学。对于高效课堂的阐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一般大多说人认为:优质高优质高效课堂应该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完成更多更优的的教育教学任务,达到完整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在教学结果上强调教育教学的高效果、高效率和高效益[1]。新课程的背景下,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在打造高效课堂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的初中历史课堂。

二、实现初中高效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

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宗旨。就如何打造高效初中历史课堂,许多老师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提供一些教学策略。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师生关系融洽,那么教师的课堂气氛就特别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就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呈现,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师生关系的融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历史的高效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关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需求,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爱,双方的爱引起共鸣,就会使班级更加的团结与和谐,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具体的历史课堂上,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以及探讨式教学等,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沟通和引导。不能以有色眼镜看人,要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同学,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加拥戴老师,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另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积极进行备课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进行高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做好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以历史教学的大纲为指导,突出知识的重要性,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的资料,理清知识点的思路,并做好知识点的扩展,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各种新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另外,初中教师在备课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知识储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同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更好的实现高效课堂。

3、优化历史教学方法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合理的导入所学的历史内容,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或者教学游戏的方式进行,根据学生喜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高涨的学习状态中,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再者,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要经常变换讲课的思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学生身边熟悉和了解的生活,让学生在在熟悉的环境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知识。

4、针对性的布置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注重作业的重要性,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历史作业对于知识点的巩固和延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结合课堂内容,精心的进行作业题目的设置,要注重选择一些与所学的基本知识点联系比较大的题目,或者布置一些课题,让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把握,形成学历史、评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实现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的最大化。

篇3

【关键词】探究的乐趣;探究式学习;实验教学;创新;教学策略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是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亮点,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就初中物理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作一些初步的探究。

一、注意探究课的设计

1、要注意突出新知可探性,避免超前自学

由于自学易打破探究的悬念感与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从而造成创造活动的中断,因此,在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将要探索的内容。但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课堂主要问题的创造性探究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有关的预备知识,但不可让学生直接接触主要问题的实质或结论。

2、设计教学程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摄取、定位与活化三个步骤。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摄取了许多知识与方法,这些知识与方法最初在头脑中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这就需要通过小结等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定位,“理清”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及内在联系,使之有序化。最后还要将这些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使它们活化

3、对具体探究过程的设计要符合课题的合适要素

科学探究,离不开探究的程序,这一程序其实就是思维的程序。例如: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其总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其中探究凸透镜成虚像的情况是相对独立的,它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4、对学生的猜想处理要注意思维发散性与聚合性相结合

例如科学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中的“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实验或感性材料使学生进行猜想,将学生思维发散: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聚合:“浸在液体中的深度”可分两种,一种是物体没有全部没入液体中,一种是物体全部没入液体中,前者可纳入排开液体的体积中进行研究,后者可命名为“浸没的深度”来研究。

二、处理好探究课教学中的师生角色

1、要注重非指导性教学。

注重非指导性教学,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主”原则。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要通过学生的探索,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主人。教师应该甘心当好“导演”,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

2、要注意师生共同探究

教师不仅要当好“导演”,有时还应该当好演员中的“配角”,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从学生的角度去参与各种讨论、学习。教师当好一名“优生”和一名“差生”。通过“优生”的作用,在关键处引导点拨学生,通过一名“差生”的作用去引起争议、辩论。

三、探究课教学中的控制策略

1、对探究环节进行最优化处理

(1)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如投影、挂图、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中,教师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后,学生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入人耳的?

(2)猜想与假设──科学探究的先导。它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如“焦耳定律”这节课中,在提出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后,通过讨论、分析电线着火,电炉工作时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不热这些现象中的各种相关因素,学生就能作出电热的多少可能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有关的猜想。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常用的物理实验设计方法有:对比法、控制变量法、排除法、理想实验法、定量测量法等。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依据。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在上阶段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通过实验操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5)分析与论证──科学结论的形成。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因此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论。

2、对教学过程进行灵活处理

由于创造活动的特点,教学中发展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才是探究及创造教学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随机应变地控制教学过程,不可死板、机械。

3、探究课的课时进行合理增加与灵活处理

一般情况下一节探究课的时间是讲授相同内容时间的1.5—2倍。我们可以灵活地进行处理,如上课不一定非要经过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可以将其中的部分环节简化或取消,为学生的思维、探究换得更多的时间。

四、怎样才能上好物理探究课

1、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采用实验法,推理法,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3、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自做小实验,搞小制作。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 有效教学 实践 策略

有效教学是近年来教学领域提得很响亮的一个话题。笔者通过几年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谈几点感悟。

一、研读课标,挖掘教材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素养为宗旨,遵循历史教育规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二、正确定位,精心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究,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架桥。

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境假设法、角色扮演法等方式。如讲左宗棠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该如何?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

2.利用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历史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现实距离最远的学科。教师一直讲学生听,久而久之,历史学科就变得无味枯燥,学生厌学。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当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历史教师枯燥的文字表述时间,学生也可以从这些画面中不知不觉领悟历史的真谛和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中国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中“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一目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中“人斗人”的几张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看不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了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

三、营造氛围,拓展思维

“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又如使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创设情景,播放历史纪录片、历史影片或图片感受历史的真实,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绎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等。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枯燥的书本因为有生命的气息而响起来。

当然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个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这里我只是谈了自己的一点很浅显的认识。希望我们所有的历史教师能群策群力,提供好的教学方法,共同发展我们的育人事业。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3]叶小兵 姬秉新 李稚勇《历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4]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5]张保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诊断;策略

物理学科具有理论性、逻辑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在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不再枯燥、单一,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但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解决教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仍是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参考教学目标进行诊断

在新课改深入推行的背景下,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开始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的设定,即从明确知识、教学方法、价值观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速度知识内容时,教师设置的三维教学目标可能会是: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理解速度概念,能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和单位换算,明确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和区别。在教学方法方面是利用游戏刺激学生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并通过动手实验掌握测量物体速度的方法。在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团结协作精神。如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分组,并进行兔子跳比赛,选出最后的获胜者。在比赛开始前,教师应该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学生兔子跳的快慢”,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解决方案。在游戏结束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解决方案判断哪一组学生跳得最快。认真分析会发现,该教学设计的优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不足之处就是教师应该在游戏开始前,就引入速度概念。该游戏的顺利开展必须依托在相同路程的基础上,这样就忽略了不同路程下的速度计算,并不能让学生掌握综合的速度计算方法。由此可见,参考教学目标进行诊断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教学诊断策略。

二、参考教学设计进行诊断

学生的思维是不断变化的,教学课堂不可能会按照教学设计有序地进行下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该对教学课堂中发生的问题能够提前判断,并进行及时解决。

如在进行惯性实验教学时,教师可能会设置两个实验引出物体惯性这个概念。第一个实验是将薄木板放置在装满水的烧杯之上,然后用木棒敲击放置在薄木板上的生鸡蛋,会出现什么现象。第二个实验是用直尺敲打摞好的象棋棋子的最底层,让学生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进行实验,并总结出惯性定律之后,就会详细讲解惯性现象,并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进行受力物体的分析。然后列举出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并在课堂的最后设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学过的惯性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个教学设计是很成熟的,在课堂的开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在课堂的最后还能巩固学生记忆。在实际实践之后,发现课堂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在设计该教学时,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课堂导入阶段的两个实验是有关固体的惯性试验,而惯性是存在任何物体之中的。这样会使很多学生无法理解气体和液体的惯性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总的来说,实验设置的不全面是该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由此可见,参考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诊断也是一种直观的判断方法。

三、参考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诊断

课堂教学问题发生的主要表现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真实反应做出诊断。若教学课堂学习气氛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讲授大气压知识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进行气体压强的实验。有的教师可能会进行覆杯实验,即先倒置用不吸水硬纸板盖住充满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倒置用不吸水硬纸板盖住充满大杯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最后在保证硬纸板与玻璃杯中的水之间没有缝隙的情况下,再倒置玻璃杯,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通过三个实验,学生会发现在第一个实验和第二个实验中,硬纸板会掉落,水也会洒出。而在第三个实验中,硬纸板并不会掉落,水也不会洒出。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出大气压的概念。实践证明,实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但是在该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学生看完了实验仍不理解大气压产生的条件。这主要还是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只停留在了实验结果上,并没有关注其他现象。由此可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从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入手,诊断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这不仅是新课改深入推行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一、转变、创新教学理念

(一)更新教师教学观

彻底转变传统的陈旧落后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和环境。传统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处在被动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填鸭式地重复讲解课本知识,而学生则在课桌前昏昏欲睡,教学效率十分低下。要增强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不仅要全面更新教师落后教学思想,努力创新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营造自由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在历史教学中,要多引导、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二)更新教师学生观

要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感兴趣、快乐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要创造一个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育人环境,大胆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历史课本知识是教学的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理念已跟不上历史教学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现代历史教师应当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个人落后的、陈旧的教学行为。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和谐的民主对话,共同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好方法和好途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更新学生学习观

由于学科的特点,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认为历史知识枯燥无味,只有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消磨了不少学习时间与精力,且对将来生活没什么意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过去落后的学习理念中走出来,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历史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成长为更加优秀的建设人才。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要创设合理、生动的情境,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互教互学的良好环境,创设和谐民主的良好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学习,形成良性互动,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尽可能地走入历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时,先让学生观看相关图片,了解吸食鸦片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再让学生阅读课本查阅相关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当时鸦片走私对清政府经济、军事、贸易这几方面所带来的巨大危害,然后提问:如果你是林则徐,你会怎么办?需不需要禁烟?怎么禁烟?在这样的情境导入下,学生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代入所感知的对象。这样,所学知识与教学目标在和谐的情境中轻松完成,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打造了历史高效课堂。再比如讲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时,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把课文内容首先列成表格,然后让学生分组寻找答案,找出四个文明古国的地理分布及特点、统一时间、文明标志物、共性等;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索、讨论,归纳出答案,由各小组长公布最后确定的结果;最后师生再订对答案。由教师抽查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且评优选先。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理想

【中图分类号】G633.55;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概述

翻转课堂来源于英语术语“Flipped Class Model”的翻译,国内称之为翻转课堂式的教育模式或者颠倒教室、反转课堂等[1]。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原本的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通过课后的作业、实践或操作来完成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外针对翻转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单纯针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自从翻转课堂引入我国以后,我国许多教育界的研究学者也陆续展开了这种教育模式的研究,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特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能够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尽管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在我国大面积大规模的展开,只有部分教育实验基地展开了翻转课堂模式的实验研究,比如山东省昌乐一中,该学校挑选了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分别对高中课程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地理和历史八门专业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本次实验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将引进的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同我国改革后的教育模式以及学校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寻找最优的教育模式和融合点。实验结果的调查研究表明这种教育模式能够被大学数的学生所接受和喜爱,他们认为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成果。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颠倒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学习教学内容并掌握一定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另外一种是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颠倒――学生提前通过观看和学习老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和资料,在课堂上面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相互协作,完成作业问题答疑[2]。

由于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故而翻转课堂的学习评价也不再类似传统的教学评价只侧重于定量评价,而是立足于更宽广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关注教学模式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评价。目前,教学研究者大致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内容分成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的效果以及课堂之后的总结反思等等[3]。当然,同传统教学评价相同的是评价的主体和多元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主体包括参与的个人、学生家长、学生同学和授课教师。评价等级的设定根据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学生在该教育模式下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A级、B级、C级。其中:A级是最优的结果,该评价等级表示在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能够非常积极主动的去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B级是中等的结果,该评价等级表示学生态度不够端正,不能够非常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而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取得的学习成果一般;C级是最差的结果,该评价等级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情绪低落,不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学习任务。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趋于科学化。

三、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

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翻转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侧重于学生的课前阶段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机制,课后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质量的总结和反思、知识体系梳理[4]。

(一)教学的课前阶段

在翻转课堂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中,教学的课前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地理课程的具体知识和教学任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参考资料,当然学生也是这个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需要自主地将老师提供的资料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提前预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让自己在地里课堂上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

(二)教学的课堂阶段

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对课堂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老师进行探讨和交流,老师则需要把握课堂的节奏,既要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又要安排好教学的进度安排,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效果,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教学的课后阶段

教学的课后阶段也是翻转课堂的高中地理教育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老师、学生、同学以及家长的共同配合。这一阶段不仅需要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和实践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还需要他们对前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和反思。这个时候的评价和反思就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对后期工作的建议和展望,也是翻转课堂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的意义之所在,所以需要评价体系的各个主体认真地完成。

四、结束语

我国对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本文通过概述翻转课堂视角下的教学模式理论及现状,分析了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地理教学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大规模的普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学要时间,也需要在更多的实践和实验中去检验和突破各种障碍,并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志军. 翻转课堂视角下的吴地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江南大学,2014.

[2]方慧霞.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0.2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29-01

一、努力学习,丰富专业知识

初中历史课本容量有限,内容比较简单,有些史实只是一笔带过,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不能加以简单补充,学生很难对历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容易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史料不断被发掘,许多历史概念、结论等也必然随之发展、完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必须秉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有效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及时把握当今史学发展动态和了解新的史学成果,并把它吸收到历史教学中去。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跟什么都能沾上边。照本宣科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偶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不仅能增长学生的见识,无形中也增强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因此我们只有多关注时事、注意各种知识的积累,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吃透课标,明确考纲

吃透课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它既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只有真正的理解、掌握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所要达到的目标,确定了教学的重难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选择恰当的方法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标,吃透课标,只有这样才能备好课,上好课,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三、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

当前,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有效教育” 的认识逐步深入。并认真积极的贯穿于我们的教学。然而,不少老师认为播放两段视频,插入一段音乐或图片,让学生在下边沸沸扬扬的议论两句,有了这些新花样,就是所谓的新课堂,高效课堂,优质课堂……但结果事倍功半。在此状况下,教师亟需正确理解有效教学的含义,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

1、一切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利其今后学习、工作的发展。同时,学生的发展不仅需要具备知识、智力等方面的素质,还需要具有道德、人格力量,所以还必须帮助学生培养真、善、美的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情操、情感意志的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关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定性或评价,教材上一般都有现成的结论,但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看待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因势利导,将“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之中,培养其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如讲到《尼布楚条约》时,通过中俄东段边界示意图,孩子们就可清晰的发现:尼布楚被划给了沙俄。有学生就开始质疑书上关于条约的性质(即:它是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这时老师应对大胆质疑的孩子及时表扬,然后做出正确引导:虽然中国作出了让步,但没有谁强迫谁,并且条约签订后中俄双方维持了近两百年的和平关系。因此,它是一个平等的条约。只有在初中开始接触历史学科时就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以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艺术之讲授的艺术

讲课是教师的基本功,不管是在传统教学中还是新课改下的今天,都不能丢掉。讲述如果流畅、形象、生动,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我们在课堂讲授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语言准确。第一:语音准确。教师语音应以普通话为准,避免使用方言,保证学生听清楚每一个字。第二:用词适当。教师应选择最准确的词汇,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第三:语流连贯。讲授时尽量使用短句子,戒除说话带口头禅和多余助词的不良习惯。第四:语速适中。教师讲授时的语速以稍慢于日常生活中的讲话语速为宜,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理解和思考空间。

2、生动热情。第一:活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死的、抽象的,学生学这样的内容会感到枯燥。如果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衔接起来,与现实联系起来,更容易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第二:讲授要热情。教师讲授时的热情表现为多种方式:精神饱满,语言表达抑扬顿挫,富于激情,目光炯炯有神,丰富的表情以及恰当的肢体语言等。讲授时在讲台上或过道内走动而不固守在讲台上,以引起他们注意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表现自己对学生欣赏、表扬等等,从而确保讲授时的热情,提高讲授的生动性。

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了解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对于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世界,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意识和爱国精神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每位教师都要努力研究新课改精神,通过有效的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一、紧扣课标和目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所以备课要以课程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是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备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好的脚本,才能有更精彩的表演。

二、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们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教师上课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我在教授中国历史《难忘九一八》一课时,导入时播放低沉悲怆的歌曲《松花江上》,将歌词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仿佛被带到了三十年代初,中华民族危机时刻,一个个露出沉浸在乐曲中肃穆表情,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师弹琴,第一音符就悦耳动听,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才能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三、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明确的提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讲得再好、再精彩,缺乏了学生的活动,都将是失败的一节课。所以,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创设一个平等、明主、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为主动的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用很多的方式,比如,组织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在证明论点时,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每节课开始时留五分钟讲历史故事,这样学生课外就要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还有就是开展小教师互助活动,让优生帮助困难学生,做困难生的小教师。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重视课堂的有效提问

历史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能否提出有效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度,而且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够把握教学的节奏,能够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候,一定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例如,在学习《》时,书上把教学的难点定为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围绕这个难点,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来逐步化解难点,先让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的状况;然后让学生在书上找到英国资产阶级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学生划出英国发现,从事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教师继续让学生总结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清政府从领土、关税、贸易方面丧失了一系列;最后教师点明这样势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那就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的有效提问,逐渐化解难点,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运用媒体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和强大的交互功能,能灵活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素材,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器官,生动、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史实,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弥补了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靠“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来单纯地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让学生被动地感知历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主动性等缺陷。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信息”不再为人们所陌生并全方位进入我们生活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两大支柱之际,我们应跟得上时代,利用已有条件充分的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努力将信息资源引入教学,为教学服务。

六、重视评价机制的有效性

评价机制是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评价机制是教学质量验收的过程,反映着学生知识层次发展的状况,同时也对教学的反思与改革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评价机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这种机制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所以评价机制多元化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在评价机制建构中应当在学习成绩评价发挥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进步程度,从而利用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实现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发展。

篇10

究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以期对提高课堂实验教学有效性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字:启发式; 教学;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斯大林说过:“科学所以叫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过时的旧事物,很仔细地倾听实践和经验的呼声。”根据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发现,动手操作符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树立启发式教学理念

“启发”一词最早是由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众所周知,学生是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学习。

二、创设情境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学

树立启发式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相反,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有能力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各种情境来化解难点,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认识规律、加深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趣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通过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学习《漫反射》部分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情境。

师: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我有一个问题:电影院里,为什么坐在不同的座位上的人都能看到y幕上的画面?

学生任意发表见解。

师: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实验。

教师准备好小平面镜、白纸、手电筒、双面胶等实验仪器。预先把小平面镜粘贴到白纸中央,再把白纸和小平面镜粘贴到黑板中央。教师用手电筒照射白纸和小平面镜。

师:请同学们观察小平面镜更亮,还是白纸更亮?

生:小平面镜更亮。

生:白纸更亮。

师:为什么大家的答案不一致呢?我们得到的结果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观察的位置不同吧?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试一试吧!

教师让得到的结果不同的两名学生互换位置再进行观察。

师:现在我们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观察的位置不同,小平面镜和白纸的亮度也不同。

师:这种现象怎样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41页的内容,寻找答案。

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小组选派代表,对漫反射知识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电影院里看电影就是漫反射的一种现象。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探究新知部分,我通过创设问题“电影院里,为什么坐在不同的座位上的人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和比较“小平面镜更亮,还是白纸更亮”等问题,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较好地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得”的境界。

2. 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学生跃跃欲试总想寻根问底,必然会产生“我要亲手

试一试”的需求,以此验证或帮助自己发现的观点,这时教师在课堂上应想学生所想,给予满足。在学习《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时,我通过以下的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的思维是从实践开始的。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反射问题中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设置“动境”,将静态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动手操作。通过比较物体和像的大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并进行归类总结,逐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了物理实验经验,经历了由观察现象到发现规律的过程,使学生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趣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自由表达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物理新课标的理念,新课标倡导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器材进行物理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源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拉近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在物理实验课上我十分注重趣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自由表达,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作为一门科学的实用性,感受到物理与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必然联系。

生活化情境教学根植于丰富的生活,而生活正是各门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教学中我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寻找物理实验的例子。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主动参与,勇于表达。

三、架发展支架,启发思维,提高学生科学建模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教师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这样对学生的发展是最有效的。课堂中我努力在情境中蕴藏着引发思考的物理信息,让学生从情境中提炼出物理规律,作为物理探索的切入点,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搭建的 “脚手架”的自然状态下从情境向理论过渡,为有效的物理科学建模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建模能力正是在教学中将多种情境融入,引发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不同情况下形成的,让学生在经历“搭建支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的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的。

综上所述,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恰到好处地兼顾学生的特点和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灵活地创造各种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才能承载学科的教学任务,才能让教学的难点得到巧妙的化解,进而让物理实验课堂走向有效、生动、深刻。

参考文献:

[1] 廖兰兰. 初中物理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