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专题汇报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意识形态专题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8月23日,邢台市人防办组织召开学习贯彻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专题宣讲报告会。党组书记、主任宋华章对市党代会精神作了解读宣讲,就落实会议精神作了安排部署,办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
会议指出,市第十次党代会是在我市进入“十四五”时期、全面推动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邢台各项事业开启了新的征程。大会工作报告站位高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具体,是指导和推动我市今后五年高质量赶超发展的纲领文件。
会议强调,各级党员干部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要全面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市第十次党代会的历史意义和鲜明主题,准确把握九届市委的历史成就和发展实绩,准确把握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任务部署,落实好市委报告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真正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代会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报告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篇2
工作情况汇报
精神文明建设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的根本保证,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2021年以来,XXX街道始终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带头垂范,严格按照“深化、完善、巩固、提高”的,坚持高标准,全方位,重质量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形成了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真抓实干,常抓不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工作机制
街道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将此项工作列为年度工作要点和村级绩效考核办法,注重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落实。成立了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办事处主任任副组长,全体班子成员按照职责领域“一岗双责”、分工负责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目标细化量化,责任到人,并坚持与全单位其他各项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全方位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一是抓实抓牢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一方面结合街道实际制定出台了《XXX街道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案》《意识形态工作学习资料汇编》等文件,牢固树立“抓工作就要抓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上半年以来,街道共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4次,在党工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上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作8次,切实构建起职责明晰、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并作为年终绩效考核、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及上级各项安排部署落地落实。制定下发了《XXX街道理论中心组2021年度学习计划》,规范完善每周例会、考勤签到、研讨发言、督学反馈等制度,确保理论中心组学习取得实效。同时叫响“理论武装先行”的口号,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上半年,街道班子成员带头,采取个人自学、集体学习、支部研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举办读书班等形式,开展学习培训6次;开展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个人自学8次,党工委书记讲专题党课2次;辖区各党支部则结合“”、主题党日等,每月至少固定1天交流学习体会;在街村两级、企业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活动11次。
二是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充分运用展板、道旗、围挡、景观小品、公交站亭、LED户外显示屏、宣传式分类垃圾桶等载体,集中宣传展示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文明出行等主题公益广告。先后建成思诚廉政文化广场、十一中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等公共平台,在完善其承载功能的同时,注重丰富精神文化内涵,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创城氛围熏陶,增强共建共享意识。上半年以来,在街道驻地先后设置公益广告展板XXX余平方米、大型展板XXX处、永久性景观小品XXX个,宣传式分类垃圾桶XXX个,在驻地周边村庄及背街小巷设置各类宣传展板XXX余个。采取“街村两级联建”的方式,高标准建设街道综合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践站。其中,街道文化站和分中心依托驻地核心资源,建成展示、志愿服务、党员教育、宣传文化等功能区,配套完善图书室、书画室、“孝老敬老爱老养老”主题宣传展室等场馆,并专人管理、全面开放,为辖区群众提供文化生活“加油站”。各村按照“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原则,在确保“村村有、全覆盖”的基础上,连片打造文化服务示范中心XXX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XXX个,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农村意识形态制高点,逐步实现文明和谐乡风、村风、家风、民风的同步养成。以街道驻地和纳入创城实地测评范围的村庄、农村社区为重点,先后投入XXX余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完成了XXX大道路域环境提升、XXX大修、老旧村庄(社区)基础设施完善等重点工程,合理施划停车位XXX余处,在各农村社区新增公共晾晒区XXX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坚持日常管理和突击整治“双管齐下”,引入网格化管理机制,将创城范围划分为XXX个工作网格和XXX个创建片区,班子成员逐一包保,机关干部一线值守,管区及各村协同配合,实现“精准管理”。先后7次实施集中清理整治行动,对纳入测评范围、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村(社区),以“攻坚拔寨”的力度进行“地毯式”整顿,彻底清除卫生死角。
三是扎实开展文明达标村建设工作。坚持“软硬件”齐头并进,一方面高标准建设街村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配齐党员教育、宣传文化、蒲公英夜堂等活动室,用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充分开放的阵地,抢占农村意识形态高地;同时紧扣文明达标村建设标准,逐步补齐基础设施、规章制度弱项,实现全面达标。另一方面动员村干部、村内老党员、老教师等群体,组建专管员、志愿者和文体骨干“三支队伍”,负责场所管理及活动组织工作,切实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服务队”。
三、总结经验,规范提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需要常抓不懈,需要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持续发力。XXX街道以新风貌、新姿态,积极作为、奋力攻坚,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新局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持续深化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重点打击非法宗教聚会点、封建迷信经营场所。加大网络舆情监控力度,提升村级应急处置能力。
篇3
根据局党委安排,现将农牧业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站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落实党建工作责任
1、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根据我站班子成员分工,领导亲自抓,调整了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增加一名年轻干部充实党建工作,专门负责全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党建、组织、主体责任等工作。
2、规范领导班子制度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 “八项规定”、“六条意见”、“七条要求”。严格执行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委班子每月集中学习一次。
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1、领导班子集体责任落实情况
抓好作风建设。针对原来干部懒慢缓散等问题,上下班按时考勤,落实了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重点加强了上班时间工作纪律监督检查,严格执考勤和请销假制度,有效解决了群众“找人难、办事难”的问题。
2、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落实情况
(1)及时研究部署。及时传达学习上级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做到传达贯彻不过夜,对上级相关文件及时批阅,落实分管领导、工作人员办理,并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在月初对相关绩效考核项目进行细化,月中组织督办检查。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2)主动支持纪检监察工作。在切实履行党委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职责的同时,我态度坚决、旗帜鲜明地支持纪委查办案件。关心纪检监察干部选拔任用,把政治坚定、坚持原则、敢于执纪、公道正派的纪检监察干部放在全场最重要的工作岗位上。
(3)积极开展廉政教育。积极组织全站党员学习《准则》、《条例》,做到熟记、践行,把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党纪法规的学习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并主动参加党风廉政建设系列教育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主体责任压力传导不够,存在衰减现象。二是对于意识形态、宗教和统一战线等工作,宣传不够。三是督查不严,有时存在宽、松、软情况,板子举得高、落得轻。四是非公党建覆盖率不高,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存在重派遣、轻指导现象。五是村级经济发展效果不明显,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制约了精准扶贫脱贫成效。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夯实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做到以下方面:
一是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意识,确保责任上肩。狠抓思想建党,主抓宗旨教育、党性教育和警示教育。坚持集中学习教育,上好廉政党课,加强典型案例学习,增强政治定力。
二是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支部主体作用。
三是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执行好“”制度。重点加强站专题民主生活会,做到规范化,使之成为党员干部教育学习的主阵地。落实好谈心谈话制度,做到班子成员相互谈心“全覆盖”。
四是进一步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提升制度执行力。加大每月绩效考核工作,将各党员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与个人工资全面挂钩兑现。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研究型互动式; 教学模式; 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096-03
一、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应重点体现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这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必须把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努力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与研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强烈需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转化为大学生自觉和自主的参与行动,充分发挥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实践,系统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体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主体需求甚至疑虑困惑出发,了解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和完善教育内容,积极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依赖学生党员和先进分子追求进步的良好愿望,调动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学生为本,将教师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从而共同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研究和互动交流的教学与学习氛围。
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创新为先导,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事实和同样不断变化的学生思想动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突破口,不断促进学生提高觉悟、提升境界。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握时展的脉搏,把握社会前进的规律性,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作用,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总之,应将以学生为本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以了解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以尊重学生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依靠,以学生的觉悟提高、境界提升和全面协调发展为归宿,以创新为先导,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互动式交流的教学与学习氛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二、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所谓“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专题讲授、专题调研等形式,引导学生从身边事、身边人见微知著,即“关注一个社会热点、分析一个社会事件、开展一项社会调查、提出一项有益措施”,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并进而“润物细无声”地外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使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得以提升。
基于这一基本理念,“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力争实现以下转型,即:由教师授业解惑,向师生互动、共同探讨问题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转型,重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转型,重在增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由传统的应试型考核方式,向以提升理论思维水平和注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考核方式转型,重在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教材与教纲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师生交流的渠道,拓展教学相长的平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有一套系统化的、既有具体操作又有严格控制的流程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在整个流程设计中,研究型与互动式的理念应贯穿始终。将研究型理念贯穿于整个流程设计之中,就是学生从开始成立学习小组和围绕教学大纲选择相关专题时,观察身边、校园乃至社会,发现并开始着手解决问题的研究理念已经产生;确定选题以后,在小组中充分开展团结协作,收集资料、思考设计专题展示的形式和手段,着手制作专题展示,准备应对开放式课堂讨论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学生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工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研究、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将互动式理念贯穿于整个流程设计之中,就是在整个流程中始终需要师生互动交流,不仅在课堂上,而且更多的是在课堂以外。从操作层面来看,学生在确定专题、准备课堂展示和组织课堂讨论、学生评议,直至评价和颁奖等整个过程,都是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进行的,不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展示,教师更多地在幕后指导和帮助;从控制层面来看,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准备工作进行中应注重把握专题与教学大纲的关联性、把握专题的格调和导向,在课堂组织中应控制好节奏,保证小组展示、课堂讨论、学生评议和教师点评各环节有条不紊,还应调节好气氛,最后的评分和颁奖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公正与公开是基本要求,在为研究型互动式教学的开展画上圆满句号的同时,也可为下一届教学工作的开展做铺垫,整个控制层面的工作,则需教师更多地创新思考和辛勤付出。
四、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推广和实践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展示手段和课外参与形式尤其值得关注。
1、课堂展示手段――“充分展示的舞台”
(1)PPT、视频与讲解结合模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课堂展示手段,如学生做的《由圆明园兽首拍卖引发的我国流失海外文物追索之路》的专题就采取这种方式。首先通过6分钟的视频剪辑,将圆明园兽首流失海外的历史做了讲述,然后用PPT将兽首回归之路及其历次拍卖的价格走势做了汇报,接着就2009年鼠首和兔首铜像拍卖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诉讼做了详细地讲解和分析,最后强调,我们要牢记历史,更要正视现实。并以总理的话作为结语:“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流失海外文物何其多,追索这些文物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过程,我们完全不必逞一时意气。
(2)对口引申与PK辩论模式这两种方式也是学生常用的课堂展示手段,小组派两位同学上台,对口引申式如《南京1937,我该怎么看你》,从近期热映的电影《南京!南京!》引发的网友评论出发,两位同学相互配合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出发,将问题层层引申、剖析,最后殊途同归,做出客观的判断;PK辩论式如《中国特色的大众娱乐文化――兼论山寨文化现象》,两位同学分别持不同观点,一个强调娱乐文化的意识形态导向性,另一个强调“存在即合理”的娱乐为本性,继而在课堂上引发了热烈的集体讨论。
(3)课堂展示手段的扩展配乐诗朗诵和舞台剧 在上述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有的小组根据自己专题的特点加入了配乐诗朗诵,如《天堂里没有灾难――汶川地震周年祭》,表演极富感染力;有的小组还加入了舞台剧,如《风云变换的2008之直击索马里海盗》,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海盗、船长和维和部队长官、国际组织代表等,表演生动有趣。
这些学生们自己设计的课堂展示手段在创设了和谐课堂氛围的同时,寓教于乐,初步实现了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抽象的思维形象化和理论的灌输情感化,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课外参与形式――“功夫下在课堂外”
为了做好一个专题,同学们集思广益,运用了很多课堂以外的参与形式,比如校园采访,专题《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大学生自杀现象剖析》的制作小组,就带着自己的录影机拍摄了在校园随机采访评论校园自杀现象的DV;还例如主题班会,专题《忧患意识――祖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的制作团队,在班级内部结合专题内容召开了主题班会,并将班会记录进行汇总和整理,在课堂展示时做了详细汇报;还有的小组利用周末和假期做了社会调查,如《天津市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他们对天津市小东庄和新立街中营村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调查走访,期间发放了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就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成绩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课堂展示时做了总结汇报。
这些学生们精心设计的课外参与形式,说明专题准备过程就是学生们自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从而达到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初衷。
五、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评价
教学模式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对学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激励,对教师来讲是教学探索的检验。
这种评价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针对专题和相应小组的整体评分(见表1),其分值构成:教师评分占70%,学生评分占30%;另一个是针对个人的评分,其成绩上限为小组成绩,下限为本组成员中贡献最小。
在研究型互动式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通过教学的实践探索,初步实现了教学方法由 “灌输式”教育向“互动式”教育的转变,实现了授课方式由“静态的章节式”授课向“动态的平台式”授课的转变,实现了教学形式由“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研究的教学相长”的转变,由此,较为成功地实现了我们最初的教学改革设想。
参考文献
[1]徐志宏.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雷声.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孙兰英.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A].科学 创新 发展――天津大学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论文集[C].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4]张耀灿.改革开放30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C].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1-6.
[5]骆郁廷.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8(19):36-41.
篇5
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本学期九年级的主要工作是世界近现代史的讲授。与其他年级不同,中考迫在眉睫,九年级历史课在兼顾兴趣的同时,必须紧扣中考范围,更多地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历史规律的梳理,答题技巧的训练,更加高效地完成每一节课程教学。于是,本学期我特别注意课前的回顾与课后习题的训练,在每一节课的开始都将知识结构图呈现给孩子们,引导孩子们进行知识复述,力求达到对九年级历史课程内容的“熟悉”,每一节课的结束穿插习题,着重传授答题技巧。另一方面,鉴于下学期复习时间非常紧张,本学期我完成了明年专题复习的全部准备工作。1、做2012-2017年中考题,总结大连历史中考特点及出题方向,并反复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与宋姐、思佳进行交流,以求对教材的重难点及考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2.结合中考范围,整理编写了“中外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国近代以来遭受的侵略战争”“三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十二个综合性专题,还把各地中考题集结成册,编写了六套专项选择题;3.总结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在教学研究方面,本学期着重就历史核心素养中的三点作为学生的关键培养点,一是史料实证,历史学习特有的思维品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乃史学之本,历史教学之基本原则。如何做到理解懂得继而运用?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多角度呈现包罗万象的精选史料,精读精析,不怕浪费时间,读文字,读图片,读出土文物,从中发现蛛丝马迹,抽丝剥茧般将历史问题逐一侦破。以往我总怕教学任务完不成,总吝啬时间带孩子们读,或者一时考试没有直观成绩的呈现就着急,否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其实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得舍得给予孩子奠基的时间,才能等来他们的破茧成蝶。二是时空观念,认识历史的必备观念。所谓“史地不分家”,地图不只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对历史学科同样重要。如果前者强调空间位置,那后者则对时空都提出了更深层的要求,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国土疆域的更替变化,国与国之间的战略位置,如何在不同时空架构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是历史学习的精要所在。因此,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中突出了历史地图的应用与解读。三是家国情怀,历史育人功能的标志。明年的历史教学将采用统一的国家部编教材,培训中教育部长这么说道,教育体现国家意志,历史教育是国家的教育,是维持支撑政治执政的思想体系,强调历史教学中意识形态的培养。如何在历史课程中培养青年学生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认同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我想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以情动情,更多地用语言,用情感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感悟所得,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也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在党务工作方面,鉴于从中央到地方对党务工作的高度重视与狠抓,本学期对我校党务工作进行了全方位梳理,利用教学之余,整理基层党建考核十大项几十小项内容,重新核查基层党建数据库信息,重新录入全国数据库,认真完成半年报和年报统计工作,组织召开党员大会五次,预备党员转正两名,发展党员一名,搜集材料创建红星海学校党建活动文化区,上传下达的报告多次,撰写两学一做活动方案、党建活动总结等,工作繁杂,头绪众多,非常多谢各位党员教师的全力配合与帮助,才使党务工作顺利进行,与教育教学相得益彰。
(二)下学期工作思考
篇6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道德教育 兴趣教学法
乐学是古往今来学者追求的最高学习境界,也是教书育人的最高目标。然而不少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却常常被人认为与乐趣绝缘,洋溢在课堂上空的是严谨教条、呆板沉闷的气氛,这正是德育课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如何打破职业道德教育沉闷的学风和学生厌学的情绪,让学生乐学,是提高中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所谓兴趣教学,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及方法的整合与灵活运用。兴趣教学法与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课的契合能有效解决教与学中的困惑与难题,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兴趣教学法与职业道德教育课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职业道德教育课运用兴趣教学法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课程有“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许多学校在实习实训中也适时开设一些职业道德教育课。在这些课程中运用兴趣教学法意义十分深远,对教师而言,是解决了教学中困境和难题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而言,是学生形成自我终身学习能力和具备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兴趣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实效性
在目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常面临着几大难题:一是现实社会的多元化对课程浓厚的主导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的信服度;二是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思潮对职业道德课价值的冲击,使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实用性产生怀疑;三是职业道德课中较多的政策性、指令性、文件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理论课学习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情绪;四是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较强的社会意识形态控制对任课教师教学思维的冲击,使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古板,导致中职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而扭转这一局面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运用兴趣教学法。当学生被多方面的智力兴趣和要求的气氛所包围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探索精神,就会爱上职业道德课教学,从而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效果。
(二)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自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良好自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自我学习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是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1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萌芽。人的自我学习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随着个体在不断的教育成长中,与他人、社会、环境的各种关系交往中,才能逐步形成真正独立、自主、自律、自强、能动的学习意识。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数中国学生从小就在父母和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地学习,学生没有选择自己学习内容的权利,甚至无权选择考试志愿。在缺乏高考高压机制的约束下,没有明确自我学习意识的中职学生对学习漠不关心,注意力涣散,无精打采,整日逍遥自在,无所事事,上网聊天、看视频成了他们主要的功课。而“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就是指学生要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自我学习的意识则来源于兴趣。人只有在从事符合自己的需要或感兴趣并由自身支配的活动时才会积极投入。这种主体意识的提高才会引起主体自主的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因此,持久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形成主体性自我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条件。
2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2l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因为兴趣是刺激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它一旦形成和稳固,就不会因外部动机的消失而中断学习和求知。如果通过兴趣教学法使学生对职业道德课产生浓厚兴趣,并随着教师不断强化这种兴趣,将会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和践行职业道德的行为习惯,从而促成学生终身学习理论知识的良好行为举动。
(三)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把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而无关的部分高度抑制,神经纤维信道的有关部分则保持高度畅通,“神经噪声”大大降低,信息传递达到最佳状态,人的思维最活跃,这时候人的创新思维也最活跃。兴趣教学法则有利于促使中职学生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中,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
二、职业道德教育运用兴趣教学法的途径
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知、情、意、信、行相互转化统一的过程,因而在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并不是指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合理的知识结构安排、有序的教学程序组织、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学生行为能力的养成。
(一)以趣激志——课前学生求知动机的挖掘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周密部署,巧妙设置兴奋点,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做足功课,设法开启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欲望。
1 组建兴趣小组。组建兴趣小组是概论课开展兴趣教学的一个组织上的保障。分组一般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合,主张将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兴趣小组,这有利于今后各种兴趣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引入激励机制,每个学习小组的表现将在期末公布,成绩最高的小组平时成绩将给予加分奖励。
2 找出能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兴趣点。课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上课前布置不同的预习功课。如可通过视听资料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还可通过问题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等。
(二)以趣增信——学生在课堂上情感认同的培养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是前一个阶段的深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充分运用兴趣教学法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1 内容激趣法。内容激趣法是指教师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使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具有前沿性、先导性和趣味性,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最大满足。这是兴趣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类型。一堂好课的标准永远都是“内容大于形式”,如果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和引人入胜,教学方法再丰富,也难以获得学生认可。因此职业道德课教师要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减归类,寻找出契合学生需要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常用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理论综述法、专题讲授法等等。
2 感观激趣法。感观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掌握和运用必要的多媒体教学技能,利用文字、动画、漫画、图形、图像、实物、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处于立体感观的刺激中,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感观越多,思维效率越高,学习效果越好,也越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因此在职业道德课教学中要尽量多地调动学生的听、说、看、写各种感观。
3 情感激趣法。情感激趣法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用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使之达到共鸣。职业道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密切相关。如果一个教师经常用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风趣、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 活动激趣法。活动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开展不同的趣味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职业道德课的趣味教学活动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辩论法。辩论能培养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是非观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讨论法。课堂讨论法分为随机讨论和专题讨论。随机式讨论可以采取答辩式,由学生敞开思想就这门课涉及的理论和实际提出问题,教师回答问题,学生直接和教师展开思想交锋。专题式讨论是针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出好题目并主持讨论,特点是讨论深入并且集中,学生之间不同认识的交锋,可以相互启发,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角色互换。在一些难度适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教师坐在下面听课提问。最后再由教师对各组讲的内容做一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加以补充说明和阐述。
以上这些活动都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总之,活动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在做到以生为本的同时,也会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5 问题激趣法。问题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达到激疑引思的效果。在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部分章节可以完全采用问题法进行教学。
(三)以趣促行——学生在课后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教学法在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前两个阶段所指向的终极目标。前两个阶段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新奇刺激只是起到激活“兴奋点”的功效和“动机”阶段,要想这种“兴奋点”持久,并形成习惯,还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课后,教师要善于巧妙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乐趣中不断回味和体验。这些作业形式很多,主要有:影视书籍作业,在讲述完相关章节后,布置一些视频作品让学生观看,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研究;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后广泛的亲身实践,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让学生到工厂进行职业道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召开专题社会调查汇报会;网络互动作业,教师在课前建立一套新型的师生互动网络平台系统,将学生必须看的补充课外资料、视频、论文、案例、作业都提前挂在网上,让每个学生凭学号登录浏览并完成各种作业;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业,中职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十分活跃,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带领学生参加其中对职业道德课教学相关的课外活动。
总之,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兴趣教学法中,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学会在课前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课堂上陶冶学生情感,增强理论说服力;在课后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三、兴趣教学法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初级兴趣与稳定兴趣的关系
兴趣的发生是有层次性的。有学者将之分成有趣、乐趣、志趣三个层次,还有学者将之分成为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和稳定兴趣三种。无论何种划分都是认为兴趣的产生是由低到高逐层递进的。
第一阶段一般是外界事物给人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大脑的兴奋直悦或情感的冲动,从而使人们对它们产生兴趣,但这一阶段兴趣虽然发生得很快,却不持久。第二个阶段,兴趣的产生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刺激,而是人内在个体已经形成对某一客体产生了比较稳定的特殊的爱好,它主要来自人的思维。这时人们的兴趣会向专一的、深入的方向发展。第三个阶段是兴趣的最高阶段,也是兴趣最稳定的阶段,它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而且通常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其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因此,这一阶段的兴趣是我们兴趣教学法的终极目标。
以上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是逐层递进不断向前发展的。前一个阶段的兴趣得以不断巩固刺激就会向更高层次的兴趣转化。教师在职业道德课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兴趣教学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般属于第一和第二个层次。如果教师不继续加以引导、刺激、巩固,就很难让兴趣发展到最稳定的阶段,甚至有可能半途而废。因此,职业道德课教师要制定兴趣教学的长效机制,只有不间断地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强烈的兴趣,才能过渡到第三个阶段稳定时期,这时的兴趣已完全内化到学生的意识之中,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兴趣教学的“浅”与教学内容“深”的关系
篇7
东方网发展新媒体的战略思考
2003年春节过后不久的一天,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咏雷带队到东方网调研有关新媒体发展情况。就是在这样一个场合,东方网第一次向市委宣传部领导汇报了准备投资新媒体的想法。东方网党委书记、董事长何继良指出,不同于以往的其他投资项目,东方网党委决定发展新媒体公共智能服务终端项目,是从进一步提升传播影响力、占领传播主渠道的战略层面予以思考的。
思考之一:新媒体发展已经成为媒体竞争发展的主要趋势,东方网必须牢牢把握这一趋势,努力创新发展新媒体,才能摆脱自身发展的瓶颈。当报业集团、广播电视集团等传统媒体纷纷大举进军新媒体的时候,东方网如果无视新媒体发展的影响力和巨大的潜在商机,将会严重拖延东方网的发展步伐,并可能在最终的媒体竞争中出局。
思考之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网站PC客户端的传播方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新浪网目前大约50%的访问流量来自移动客户端。基于PC客户端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新闻网站,如果不重视移动客户端新媒体和智能终端新媒体的发展,将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新媒体。所以,东方网必须尽快拓展新媒体项目,使网站从单一的PC客户端的传播方式尽快向移动客户端、智能终端新媒体等多种传播方式转变。
思考之三:东方网在比较移动新媒体和新媒体公共智能服务终端各自特点后认为,商业网站目前主要关注移动新媒体,他们凭借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已经在移动新媒体领域占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相比之下,智能终端新媒体领域尽管也竞争激烈,但主要是广告和智能应用的竞争,商业网站尚未大举进军,如果具有官方背景的东方网能够早日进军智能终端新媒体领域,将新闻传播、智能应用、广告等功能进行有机整合,不仅可以极大地创新传播模式,还可能成为上海智能终端新媒体发展新的领头羊,从而改变主要商业网站几乎在所有新媒体领域独占天下的局面。
东方网发展新媒体的战略定位
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东方网总裁、总编辑徐世平向上海市市长杨雄专题汇报了东方网发展智能终端新媒体的计划,杨市长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指出,发展新媒体功能定位非常重要,要能很好地为市民提供家门口的信息和智能服务。
实际上,智能终端新媒体对很多人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从全国来看,智能终端新媒体发展大致经历了10年时间。从最初的分众楼宇电视,到目前的人民日报数字报、解放日报数字报以及各种智能应用触摸屏,智能终端新媒体的功能越来越多,覆盖范围也越来越细分化,像覆盖楼宇的分众传媒、晶立传媒,覆盖机场和机舱的航美传媒,覆盖全国医院的炎黄健康传媒和互利传媒以及覆盖健身房的活跃传媒等等。有统计称,截止到2012年底,总额不到4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户外广告市场上就活跃着1万多家广告企业。
智能应用触摸屏的出现,无疑给智能终端新媒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改变了楼宇电视只能单一播放广告的功能,让受众可以一边使用自助服务,一边接受广告信息。
当人民日报数字报和解放日报数字报先后进入人们的视野,标志着具有官方背景的媒体希望利用强大的政策优势,开始进军智能终端新媒体领域。但东方网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在智能终端新媒体中,楼宇电视屏起步最早,目前覆盖面也最广,盈利能力最强,而竞争也最为激烈。而自助服务智能终端机和电子阅报栏相对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较大的覆盖面,但发展势头很快。从单纯的视频广告,到多媒体智能应用终端,再加上报业集团数字报,分析这三种形态新媒体,分众楼宇电视屏只能广告,不能任何其他新闻等内容,况且没有自助终端服务,对受众的吸引力在持续下降;上海安欣生活自助服务智能终端具有广告和提供打印优惠券、公共事业费缴付、公交指示等信息查询自助服务,但没有新闻传播功能;人民日报数字报和解放日报数字报,可以新闻信息和广告信息,但没有自助服务功能。
由此看来,在上海智能终端新媒体领域,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集纳了新闻传播、智能服务、广告为一体的智能终端新媒体,这既是新媒体领域的一个空白,又为东方网作为主流网络媒体去占领这一传播新领域带来了契机。东方网在经过充分市场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智能终端新媒体的总体功能定位:充分依托东方网技术平台和信息资源优势,积极整合各种智能服务应用,打造一个集新闻信息传播(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信息)、自助公共服务、广告为一体的公共智能服务终端电子屏;并通过多种渠道铺设,建设一个覆盖上海城乡的传播新载体。
按照智能终端新媒体总体功能定位,东方网党委要求新媒体项目团队最大限度地将新闻传播、广告、自助服务三方面功能整合为一体,通过政府部门、商务楼宇、连锁业态、公共场所和社区等渠道,加快新媒体的建设步伐,来拓宽和延伸东方网的新闻信息传播渠道,关注民生,服务社会,成为上海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
东方网发展新媒体的战略举措
仅仅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从最初概念提出,到生产出新媒体信息服务智能终端第一批样机;从实现视频、图文、滚动字母等多媒体信息,到提供缴费、充值、订票等多种自助应用服务,东方网人创造了拓展新媒体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产生,来自于东方网党委对发展新媒体采取的准确的战略举措。
举措之一: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努力打造一个优质新媒体产品,包括高性能的产品技术、吸引人的产品内容、人性化的产品使用。通过楼宇视频模式实现权威信息传播“分众性、生动性、强制性”;通过电子阅报栏模式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实时性、新闻性、宣传性”;通过依托政府机构的自助服务模式实现数字政务和民生服务“贴近性、权威性、亲民性”。东方网智能终端新媒体在新闻信息方面,充分利用了东方网各类信息资源,主要当日要闻、财经、体育、娱乐、医疗、教育等资讯。在智能终端新媒体上线之后,将增加群众关心的农副产品价格、气象、交通(包括航班)、用工招聘、婚介、一周汽车销售排行榜、一周楼市排行榜、一周人气餐厅排行榜、一周电影排行榜等公共信息。
篇8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人文精神 媒介素养 启发 互动式教学
一、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特征
“全媒体”是新闻传播视野及媒介传播领域中的常用术语,主要是指借助互联网、手机电视、户外电视、3G等新兴媒介传播技术,融合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形态,所形成的全方位、融合式的媒介传播态势。当今时代无疑正处于这样一种全媒体日益盛行的情境之中。本雅明曾提及的“影像时代”“视听时代”“读图时代”已经日益成为人们所熟知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种影像资料纷繁复杂、各种文字和图像信息扑面而来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马尔库塞指出:“在大众传媒所造成的单向度社会中,古典的优秀艺术正在当代社会逐步失效,现代艺术所蕴涵的反抗精神正在被高度同一化,这其实是一种对自由与个性的扼杀。”①电影电视等影像资源唾手可得,大学生们已不再以一种充满仪式感和憧憬的心态去看电影或电视,这由此也导致了他们从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到观影心理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之下,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及影视专业的课程设置,已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作为电影的最初形态,纪录片以其与生俱来的真实本性,一直承担着真实地展示现实生活、为人类发展史留下有迹可寻的资料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卢米埃尔兄弟最初在拍《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纪录短片时的杂耍心理,还是罗伯特·弗拉哈迪在拍摄《北方的纳努克》时的忠实纪录心态,都体现了他们采取纪录片这一形态的共同目的:就是让电影在直观形态上更加接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性。随着纪录片拍摄技术及内容的日益丰富和完善,特别是电视这一传播媒介的出现,电视纪录片也成为纪录片领域的一种重要形态。只是当我们置身于“全媒体”的时代氛围之中时,无论是罗伯特·弗拉哈迪所建立的人类学纪录片风格,还是格里尔逊所树立的“我视电影为讲台”等纪录观念,都受到了“眼球效应”的极大冲击。当电影大片盛行,在带给人们银幕无穷无尽的视觉奇观的同时,也使摄影机不会说谎的“真实的神话”破灭,改变了电影的语言属性,并改变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和观影心理。电影纪录片的非娱乐化特色使其沦为“故事片的穷兄弟”,同样,电视纪录片则更多向栏目化、专题化靠拢。为了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纪录片开始在不断的发展中演变成了对新、奇、特的追求,有时会一味地将视点放在对眼球的刺激上,这也容易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混淆了纪录片的本来面目,使真实沦为附庸。
因此,在影视专业的纪录片教学中,对其进行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纪录片分析课主要包括纪录片欣赏和纪录片评析两部分。目标是引领学生了解纪录片,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纪录片的历史、基本特征,掌握纪录片的基本结构、基本分类和一般制作方法,并能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纪录片,能够完成纪录片节目的前期策划与构思,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可以说,以往的影视教学往往更加强调学生的制作能力即技术方面的能力。但在当下电子技术发达,DV普及,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手持DV进行拍摄的时代,纪录片也从神圣的殿堂走进了民间大众,纪录片课程的教学目的理应更加强调学生对于纪录片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建立纪录片的真实与原生态意识。通过观看和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纪录片,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纪录片拥有其他形态的影视作品所无法取代的独特魅力,认识到纪录片是富有启发性和文化内涵的艺术,拥有认知世界和自我的强大功能。
二、人文精神下的影视媒介素养
在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介的全面冲击之下,高校影视专业的教学,特别是影视作品赏析类型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影视媒介素养,提高学生分析影视语言、解读影视语言等专业基础能力。同时,在正确解读影视语言的前提下,应透过表象寻找本质,注重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体察多元的社会文化,开阔视野,提升对于文化的体察力和对于社会事件的洞察力,最终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和提升。
影视作品通过连续运动的图像、声音作用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其直观可感的形象令许多人认为对于影视作品的掌握是无师自通的,人人都能看懂影视作品。但是如果要真正上升到艺术层面去解读影视作品,自然需要对影视语言及其结构进行专业、精密的读解,特别是那些隐晦地表达深刻主题的影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于影视作品的欣赏和接受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情节理解上,仅有少部分学生会从人物设置、结构及流派风格上进行分析。显而易见,如果对影视语言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就无法领会电影所传达的丰富内涵,更不用说去解读那些结构较复杂的影片了。例如,在维尔托夫的《带摄影机的人》这部纪录片中,就采用了“自我反射式”拍摄手法,二次曝光、多画格及动力蒙太奇的影像剪辑方式。如果仅以文学或戏剧的方式来解读这部纪录片,观众无疑会觉得眼花缭乱,或者仅仅认为这是生活的碎片化表达,难以剖析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同样,当他们面对印象派、先锋派、城市交响乐、超现实主义、人类学等各种流派风格的电影时,或许连最基本的故事内容层面的读解也难以进行。因此,影视专业的教学设计,需要广泛涉猎影视美学、大师研究、电影批评、视听语言、中外电影史等相关知识,避免学生因方法论及影视媒介素养的欠缺而导致认知的盲点。
结合纪录片分析这一课程,则需要在解读经典纪录片视听语言的同时,贯穿对于纪录片美学特性、发展简史及思潮流派的讲解,令学生深化对影视技术与艺术发展历程的认知,特别是对纪录片的各个流派,如超现实主义、人类学、真理电影、直接电影等流派风格和美学理念的领悟。同时,激发学生释放自己的情感,在分析纪录片作品的艺术内涵之上,分享其中所隐含的人文精神的演说,构建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念。如《北方的纳努克》《话说长江》《望长城》等人类学纪录片,对其深刻内涵的解读要建立在考古、探险、民俗和历史的知识背景和研究成果之上;而对伊文思的《风的故事》的解读,则更需要对先锋电影、超现实主义、玄学与梦境等影视知识的熟知,才能准确把握其对于纪录片美学的开创性意义。纪录片分析课程的内容也可以与时代密切结合,针对当下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现象梳理,力求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将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影视思维与文化理解。
三、《纪录片分析》课程设置的视域调整
影视艺术专业教学并非单纯地放映和观看影片,更要注重影片的示范性和对学生解读影片和分析影片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丰富和更新教学手段,规范有效的教学模式,并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规律。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应对纪录片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
1.用启发式及互动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是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的核心。启发式教学法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注入式、填鸭式教学而言,更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纪录片分析课为例:第一,在观摩经典纪录片之前,先提出关于影片背景、导演风格、视听语言特色等不同层次的思考话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摩、分析影片,之后以课堂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既可以侧重某个方面来谈,也可以综合阐释,教师加以适时的指引、总结,营造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并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第二,列出影片目录,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目进行观摩和分析,并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这对于拓宽学生对于纪录片的认知视野,夯实学生的知识结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很有帮助。
2.通过以点带面的导演风格分析来激发创新
导演及其风格分析是纪录片分析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将某位电影大师的全部作品进行一一解析则过于复杂,应通过选择具有典型风格特征的作品进行分析。以世界纪录电影之父伊文思的纪录片为例,其在60多年的导演生涯中有60多部纪录片作品,风格多样,影响深远。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选取其不同时代的代表作进行重点分析:上世纪20年代伊文思先锋纪录片的代表作《桥》和《雨》;三四十年代伊文思奔走在世界各地,支持世界正义事业的代表作《四万万人民》《西班牙土地》;二战后,在他人生的中段,带有反思和回归性质的《当塞纳河遇上巴黎》;70年代受中国政府之邀而拍摄的《愚公移山》;80年代末将超现实主义和玄学、梦境融入纪录片的封镜之作《风的故事》。由此,学生在震惊于其复杂多变的影像、风格各异的剪辑方式的同时,对导演的超越时代的想象力、对于人性的探讨、对于生命意义的求索等方面也津津乐道,对大师的艺术风范和美学风格记忆犹新。教师通过补充影片拍摄时的时代背景、业界看法及在理论史上的意义等话题,自然建立起学生对导演作品脉络的梳理及对导演在电影史上重要地位的理解。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纪录片分析的常见方式是从理论到案例,或从案例到理论。笔者认为,在理论教授与案例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插入实践教学环节。根据理论学习的进展情况,适时开展实践创作,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纪录短片的创作,并与理论相互印证,通过对理论和案例的研究,有意识地避免叙事上的偏差。例如,在课堂上对《球的故事》《上海第三药店》与《中国》三部纪录片长镜头运动方式及解说词的使用进行比较之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就某一题目拍摄一部纪录短片,其中要使用到长镜头的记录方式。笔者从学生的课后作业来看,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作业中大幅度减少了对解说词的滥用,并明显地意识到了运动的长镜头的使用方式,并能够逐渐建构起自身对于蒙太奇的剪辑和长镜头理论之间各自优势的系统认识。
4.多媒体技术的灵活使用
全媒体时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当今时代是一个“图像霸权”“影像消费”的时代,纸质印刷媒介作为一种传统媒介越来越受到影像媒介的制约和挤压。当代大学生更侧重于图片阅读和影像阅读,也更乐于接受如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纪录片教学,应将影视视频资料与PPT文字展示、板书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同时,在影片解析过程中配合精彩片段、拉片和截图相结合的方式,将理论和感性认知相结合。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整理和提供网络视频的地址,甚至建立远程服务器,进行教学资料和视频内容的上传、下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以做到对教学进行扩展和补充。
注释:
篇9
【关键词】青年;成才;模式;初探
A公司是一家传统的国有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员工总数1600人,原系铁道部定点生产混凝土预制构件的专业厂家,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该公司近年来开始涉足综合工程领域。“十一五”以来,公司确立了“做精做专产品、做稳做强工程”的两条腿发展战略并进入快速发展期,经营产值规模从2006年的11亿元扩大到2014年的30亿元。同期,公司引进了739名毕业生及社会人才。目前,公司员工平均年龄36.4岁,其中35岁以下879人,占员工总数的55%,青年员工已逐渐成为公司发展的主力军。如何使青年员工快速进入职业角色,尽快由“人材”变为“人才”,是企业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对该公司近年来在青年人才成长方面所做的研究及一些具体措施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搭建青年员工成长的舞台,构建成才的阶梯模式。
一、青年员工队伍状况
2012年,该公司开展了“希望阶梯”人才规划与成长管理咨询项目,项目组对公司近百名员工代表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对公司全体35岁以下青年员工开展了网络在线问卷调研,共获得有效问卷609份,涵盖了不同岗位层级、不同学历、不同工龄的员工,调研中发现以下一些特点:
1.青年员工更加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希望得到认可和尊重
青年员工上进心强,胸怀创业的理想与激情,盼望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在“你最关心的工作环境”选项中,多达42.9%的员工选择“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工作平台”;在职业发展途径问题中,37%的人选择技术职称晋升、31%的选择岗位轮换、技能水平的上升、25%的选择行政职务晋升。与此对应的是:在“你是否清楚你在公司的未来发展空间和职业方向”一问中,有43.7%的员工回答“不清楚”或是“没有想过”,有多达63%的员工认为公司内部存在着表现好的人没有发展空间的现象。以上问卷结果,反映出公司对青年员工体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解读缺失或不够,措施不多,应予加强。
2.青年员工对物质生活、工作条件的要求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与80前员工相比,80后员工对物质生活、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的要求明显增多。 在薪酬分配体系方面,多达92.5%的人认为自己的收入比同行业低,青年员工普遍认为目前工作和生活中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太少;在被问到周围同事辞职的原因时,80%以上的员工选择薪酬福利;福利待遇方面, 52%的员工对当前福利表示不满,建议要提高福利水平。
3.青年员工的情感和家庭诉求不容忽视
由于施工企业特殊的流动性质,大部分青年员工要长年远离城市、远离家人,由于工地男女比例严重不均衡,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与城市的其它行业反差很大。接受调查的青年员工,都面临着成家立业和赡老抚幼的现实问题,在“个人在职业发展方面最关注的问题”一问中,“能够兼顾工作与生活”和“较高的薪酬”并列成为选择最多的选项;在个人情感需求方面,“经常得到领导的关心和赞赏”和“与同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选项排在前两位;在“你是否感到被公司尊重与关怀”一问中,仅有9.3%的员工感到经常被关怀,说明公司必须高度重视青年员工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和排解他们的困扰。
4.部分青年员工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值得关注
此次调研中,也发现了部分青年员工职业意识淡漠,责任感缺失的现象。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在访谈中反映,部分年轻人不思进取,不想作为、不愿作为,总是抱怨企业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想干一些轻松省力的活儿,很多想法不切实际。在问卷调查的各问题中,总有少量员工选择“不清楚”、“没想过”等类似的选项,显示其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或是在思想上抵触调查,这一现象应引起公司关注。
二、员工成才的阶梯模式初探
人才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培育青年人才犹如育树,根深才能叶茂,同时,必须有“沃土”的滋养。该公司的青年人才“希望阶梯”项目,根据青年人才成长的规律,按专业、分层次地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台阶,培育好“沃土”。项目将现有的全部岗位重新进行梳理,横向分为管理、专业、作业序列三大类七小类、24个职位序列,纵向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资深、专家五级职业资格。资格晋升、职位序列转换均有条件规定。任职资格体系的建立,使每一个青年员工都能够看到自己职业发展的未来。
在“希望阶梯”项目进行的同时,公司配套开展了人力资源状况深度调研活动,深入到每一个项目部,采取座谈、单独访谈等形式,了解青年员工思想状况和对职业发展的想法,通过大力宣讲公司人才理念和开展职业发展专题培训,引导青年员工摆正心态,勤学多思,主动提升自已,向职业目标不断迈进。
几年来,通过大力宣传“希望阶梯”成果,并在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方法上大胆创新,该公司青年员工队伍稳定及成长态势良好。表现在青年员工队伍稳定性明显增加(2013、2014新进员工引进流失比大幅低于前几年的水平),青年员工活力增强,愿意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学习和提升自身素质,一批青年骨干走上了中层管理人员岗位。在操作过程中,该公司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必须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
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文化和工作氛围,对稳定员工队伍意义重大。作为一个发展了几十年的传统国企,该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2012年,公司对文化理念体系重新进行了提炼,将企业精神确定为“自强,奉献,进取,包容”,将“关注成长、促进成才、德才兼备、用人所长”作为人才理念,并通过办公OA平台、简报、宣传册、网络等平台大力宣传和解读,使文化理念能广泛为员工所认同。
日常工作中,该公司从细节入手,着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使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如:通过培训提高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和亲和力,使员工更易接受;鼓励同事间交流工作和学习成果、协作完成任务;定期开展思想状况调查、同员工谈心;建立青年员工离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定期开展文体活动活跃员工身心;在员工生病或家庭出现重大问题时及时伸出援手;对有突出贡献人物的事迹大力宣传,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等。
2.必须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助推员工成长成才
机制是人才成长的土壤,优越的人才制度和环境可以吸引并留住人才,几年来,该公司着力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宽松、和谐、有序、健康的成长环境。
(1)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围绕公司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对人员现状进行全面摸底,结合人员流失情况和培训规律,科学预测人才需求,制订青年人才尤其是急需人才的引进计划。在人才引进时,该公司尝试多种用工模式,打破身份界限,灵活管理、大胆试用,缓解企业人才紧缺的现实压力,保证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提高人才甄选的针对性,着眼于人岗匹配,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制定不同的人才引进策略。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方面,该公司一是出台了《关于促进新进人员岗位成才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对新员工的身份、劳动关系、档案、社保、岗位分配、职业发展方向、培训等问题进行了明确,并提出了“358”人才成长规划(3年成为项目部中层、5年成为项目部班子副职、8年成为项目负责人);二是出台了学历和执业资格奖励办法,引导员工通过自学和参加各类考试提高自身素质。三是针对操作层员工紧缺的现状,在工资调整时重点对技能岗位进行倾斜,引导更多的大专以下学历员工走技能成才之路。
(3)建立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
公司调整细化了中层后备梯队,建立了综合工程、产品预制两个专业方向的后备人才库,以知识化、年轻化、复合型为导向,把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愿意为企业发展和职工办事的年轻人选拔到后备人才库中。对入选后备库的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时刻关注其表现,通过了解其个人愿望,考察工作表现,综合考虑学历、专业、性格、能力等因素予以引导和帮助,有目的地进行培养。提拔使用前,坚持“不让老实人吃亏”、“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重点考察其工作是否有激情、在状态。几年来,在后备人才库中提拔使用的35岁以下年轻干部超过当期提拔总数的50%。
3.必须创新方式方法和加强执行力,确保工作不流于形式
为确保各项人才培养机制有序运行,该公司大胆创新培养手段和措施,一是开展了“名师带徒”活动,选择公司领导和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分别担任“生活名师”和“工作名师”,选拔工作满1年,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员工为徒弟,由名师进行为期两年的传、帮、带,2012年以来先后确定并签约105对师徒。二是在新员工见习期满时举办专题座谈会,入职一年后的新员工汇报见习期的工作、生活、学习情况,与公司领导、业务部室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互动交流,增进了新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三是连续多年举办技术比赛,促进青年员工技术交流,提高技术水平。
4.必须关注员工诉求,推行人性化管理
建筑企业特殊的工作性质、个人成长环境、家庭压力、社会诱惑等原因,造成青年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如何留住员工,该公司依托充满人情味的文化土壤,推行人性化管理,坚持以真心换信任、以信任换真情,做足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家庭留人课:
一是做好新员工的入职培训第一课。主打感情牌,以“加入公司大家庭”为情感主线,精心设计和安排课程及活动内容。通过培训迅速拉近了新员工在心理上和公司的距离,对公司产生了“家”的认同感,满怀信心和激情地踏上了工作岗位。二是为新员工筑好“巢”。该公司连续几年提高工资,社保福利水平亦逐年调增。出台了解决骨干人员配偶工作问题的方案,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三是关心青年员工生活。定期进行思想状况调研,了解他们对于工作、学习、生活、情感的诉求,及时给予疏导和帮助。
青年人才的成长,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必须客观全面地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改变旧有的思维模式,运用多种手段,建立适应企业特色和员工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平台。A公司在搭建青年人才成长平台,促进他们有序成长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同类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篇10
关键词:任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学习型社会;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任职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任职教育强调岗位任职能力的提升,强调实践性与学员的参与性,而目前的任职教育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强调理论性,以教员为主,忽视学员的参与性和其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提升。其结果是无论教员教得多么卖力,学员都觉得“教非所需”,你讲你的,我想我的,你讲的与我想要的关系不大,所以学员听得不专注。学员有时听得“很痛苦”,耗费了时间和精力,其任职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对任职教育的效果打了一个问号,甚至有一定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任职教育院校的活力也难以激发。
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把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把单纯“灌输”变为学员主动吸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以教员为主”为“以学员为主”,变“以理论为主”为“以能力提升为主”,通过“导、学、展、研、用”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习变得愉快、富有乐趣、富有成效,使创新学习成为一种潮流。
二、“导、学、展、研、用”式教学的内容
根据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可以得知:位于塔尖的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其学习效果最低,学习者在两周以后只能留下5%的记忆。第二种是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是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保留20%。第四种是“示范”,可以保留30%。第五种用“小组讨论”,可以保留50%的内容。第六种采用“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第七种也就是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均为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任职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既要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又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导、学、展、研、用”中的“导”就是引导,由教员将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但讲解要讲得有趣,讲得深入,不是泛泛地讲。比如《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教学,教员为了讲“深”、讲“活”其内容,不仅要融会贯通基本理论和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要了解相关问题国外的研究现状和国内名家学者的最新观点;不仅要弄通理论,而且要掌握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意识形态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方面的最新做法和成效,确保理论教学和党的理论创新及实践同频共振。
所以,在“导”的过程中,教员的备课很重要。要让高深的政治理论变得简单易解,要与学员身边的事情相结合,要让学员感觉理论就在身边,随时都能感受到,理论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再是书本上的生硬的文字,而是身边能活学活用、传道释惑的实用理论。这样“导”才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当然,“导”的内容必须与岗位任职能力有关,不能脱离学员的实际需求。
“学”就是学员要将教员所讲的内容充分吸收,并且要广泛阅读,查找资料,进行消化、深化。此过程尤为重要,要避免出现学员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泛泛而学的现象。教员要事先判断,精心布置。例如,政治理论教学要选择学员和部队官兵关注的热点理论问题,或是具有思想困惑的难点问题进行布置,指定阅读书目和参考资料,同时下达任务,要求学员不但要弄懂学会,还要能上台讲,要讲出自己的见解。
“展”就是学员在查找资料自学之后的一种展示,要求学员上台讲其学习感受和见解,要有一定高度和深度。这种“展”类似于席明纳小班学习模式,席明纳小班学习模式就是在一位老师的主导下,一门课程的学生轮流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事先准备的研究报告或学习心得,全班同学对其报告及指定内容进行深入讨论,从而掌握学习,获得智力激发,受到思想启迪,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展”要求教员要有掌控全局的能力,要能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引导,不能让学员跑题。教员必要时要进行提问,引导话题向深入展开。“展”还要求教员所选择上台演讲的学员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要有一定深度的见解,要能引起学员的共鸣。否则,如果学员泛泛而谈,将会使“展”变得索然无味。
“研”是学员在上台演讲时,其他学员要进行互动研讨、提问、评价。这是对“展”的一种继续和深入,这一过程能够充分激发学员们的智力,获得思想火花的碰撞和启迪。其另一重要作用是使学员感觉学习之“优”,也可以充分暴露学员的“学习弱点”与“学习缺陷”或学习错误之处,让听者通过提问、评价、研讨来达到纠正、引导、提高的目的。“研”是“导、学、展”的升华,是让学习更深入,更充满乐趣,达到激发、启迪、纠错、升华的作用,也是互动学习的重要一环。
“研”的过程要在引起共鸣的同时,有思想的交锋或激烈争论,这样学习的效果才能深入。其前提是学员事先准备的研究报告和学习心得要充分,听的学员在学习别人的同时提升了自己。教员要在激烈争论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辩论的学员观点全是错的,教员没有进行正确引导,只能是错上加错,适得其反。
“用”就是实践教学。由于任职教育以提升岗位任职能力为目的,所以“学为用”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前后。“用”的环节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目前任职教育最薄弱的一环就是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或以理论代替实践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部分院校教员由于自身缺少实践能力,导致只能教理论,而不能教实践,也就是所教非所需。这严重影响着任职教育的效果。“用”就是让学员将自己在院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练就职业技能。
“用”的核心目的是使院校教学更贴近未来作战和学员岗位任职需要。针对部分军队院校缺少实践教学教员的现象,可以从部队或军工企业选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指挥员、专家、技术人员担当实践教学教员。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为学员提供实践环境。按照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人才培养向打赢聚焦的办学要求,通过设置近似实战的战场氛围进行综合演练,或是积极与部队开展联教联训,或是将学员带到部队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等方式,培养学员铁心跟党走军魂意识、带兵打仗的过硬素质和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经过实践教学之后,还必须对学员的任职能力进行考核。只有经验考核合格的学员才能允许走上任职岗位。这一点可以用制度来约束,这是保证任职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
三、教学特点及反思
“导、学、展、研、用”式教学方法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体现了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思想,把传统教学与实践创新充分结合起来;二是体现了学员主动学习的思想,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三是发挥了研讨式、探究式教学的优势,让学习变得更加深入、透彻;四是发挥了学员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学为所用”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了提升岗位任职能力的目的;五是教员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过去重“教”变为现在的重引导和服务,改变了过去一个教案教用几年的现象,教学贴近实战,贴近能力,吸引力得以增强。
反思“导、学、展、研、用”式教学模式,还有很多有待探讨完善的地方,例如教员能否在短时间内很好地去“导”,学员能否在“展、研”中正常发挥,取决于其是否进行了很好的“学”,如果“学”得不扎实,就很难引起共鸣和大家的辩论;“用”的环节实践教学中,实践环境的设置和提供、教员的实际能力等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家银.深化军事任职教育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继续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