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理念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教育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新;在线课程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主要以幻灯片展示与板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然而,面对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等技术浪潮,教学模式也急需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是为了给学生们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得学习者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拓展了学习者受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的“重教”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最终达到教师与学生共融的目标。那么,教学模式如何创新呢,我们介绍以下创新路径。
1加强在线课程平台建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开放、共享”理念逐渐被教师和学者们认可,使得开放的教育资源逐渐走向更加科学、系统。在线课程平台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使学生在碎片化时间中促进生成性学习和智慧性学习的发生。在线课程平台采取“化整为零”、“自上而下”的民主化和平民化建设理念,汇集了大量的优秀教育资源,拓展了知识传播路径,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共享的学习空间。同时,在线课程也以它的非结构化和易于重用的特点和优势,促进了教师应用在线课程。高校的翻转课堂和微课建设实现了理念转向,以适用性和实用性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为在线课程平台建设出力,建设了一批国家精品课程,使得教育资源更加开放和共享。在线课程平台的建设,使得学生可以在课余的时间自主学习。课前预习,预习结束后有客观题供学生检测预习效果,客观题在题库中随机选取,每个学生的客观题不尽相同,但是整套题的难易程度是相同的,便于教师在查看学生的预习效果时,可以更好地区分学生预习效果的差异性。课后复习,与课前预习的题库的设置理念相同。然而,远程教育师生时空分离的环境中,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那么,我们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而取得学业的良好保证是学习分析技术,运用多类分析方法和数据模型解释与预测学生的学习表现,从而准确把握学科教学目标,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2人工智能助力教学模式的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智能辅助系统和教育机器人可以监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和用户画像技术,搜集学习者学习数据,平台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资源和路径。结合知识图谱,建立领域知识库,辅助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生成不同试题并进行作业批改。通过提供沉浸式的虚拟学习环境,学生可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参与到学习中。除此之外,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和学生,需要教师批判地分析和判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教学体验。
3教学相长、创新管理模式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在线课程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在线课程体现的教学模式受到制约。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在线课程“重学”。“重教”与“重学“不能截然对立,应在“重教”基础上“重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线课程,让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主动适应新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在平时应注重加强线上课程和线下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线上注重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结果的反馈,节省了批改作业的时间。线下注重教学的教,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要营造良好的在线教育建设环境,切实有效地调动教师建设在线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有配套的制度加以支持在线课程的建设。建立高效的课程教学团队,帮助老师摆脱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在信息推送、学习互动环节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中,开展深层次的交互和共享。在制度设计上,给予教师更多支持,比如在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一定比例的倾斜,给予奖励在在线课程研究方面有建树的教师。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职院校,教学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缩短了不同地域间优质教育资源调配差异,实现了教育公平。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全面提升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优势,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有利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移动终端、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促进“互联网+”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教师能够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及平台,探索教学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教学方法灵活、交流互动手段多样、教学资源丰富等优势。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几年信息化获奖作品的质量和参赛数量来看,高职院校对信息化给予极大的热情。大部分职业院校不惜重金打造比赛作品,从VR、AR等先进设备的引进和视频的拍摄等各个环节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对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理念更新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是简单地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投影等,教学设计没有新意,没有创设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缺乏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对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的促进作用
(1)创新了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环境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实训室、全息投影等技术来创设和营造情境,使授课、学习、评价等与教学流程相关的各个环节全部信息化,这样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与学习方式。(2)创设教学环境。获奖作品越来越注重利用信息化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影视鉴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是通过播放影视作品,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借助蓝墨云班课,自主微课,使学生对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认识,学生在头脑风暴区上传喜爱的电影人物图片、在讨论版推荐影片,教师汇总后针对性地挑选并制成数字电影库,为课堂练习做好准备。(3)推动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综览近几年获奖作品不难发现,大赛越来越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已成为职业院校必备的教学平台,为了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大部分职业院校从2016年开启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历程。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为了鼓励职业院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积极性,开展了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的评选,从政策、制度、评优等方面加大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倾斜力度。
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国家层面
1.以提质培优为契机,全方位提升高职教育信息化水平。“双高计划”和职业院校提质培优对职业院校提升信息化水平有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AR、人工智能、5G网络、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的最新发展,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空间、工作场所和虚拟场景及其相互融合的环境,促进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虚拟工厂的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的改革,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水平。2.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积极转化大赛成果并广泛共享。国家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水平非常重视,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院校的申报环节中,把信息化国赛获奖经历作为必备条件之一。国家应出台转化大赛成果的制度,推动比赛成果转化。
(二)学校层面
1.推进智慧数字教室建设。全面改善学校网络条件,升级校园网主干带宽,实现无线WI-FI6和5G通信网络全覆盖,完成IPv6规模化部署。按照新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集现代技术为一体的智能教室,建成全向交互、全面感知、高效协同的智慧校园。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计划,全学段推动“课堂革命”。2.健全信息化教学考评制度。学校要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完善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机制,每年定期组织信息化教学比赛,积极打造优秀作品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并对获奖教师在职称评定以及各种评优活动中倾斜。把学生信息化能力素养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及日常学习计划中,提高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3
关键词:新工科;云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教育部强调,要聚焦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把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任务新形势,全面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新工科,主动面向未来,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新工科建设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与改革热潮[1],各高等学校纷纷做出响应。新工科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改革行动,需要引入新的教育理念,面向新兴产业与重大企业需求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强调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按照新工科建设的规律与特点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一云教育理念的内涵
云教育是一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新型教育模式,不仅体现了其与传统教育相比的平台优越性和技术先进性,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引发教育理念的嬗变。云教育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云计算+教育”的组合,而是采用新技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决策能力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打下在人工智能时代应具备的正确选择能力的良好基础。云教育理念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其内涵。首先,云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之下的一个教育过程中坚守的理念。学校开发的云教育平台只是对传统教育信息化的升级换代,是为学生跨入人工智能时代而探索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发挥云教育平台的影响力和优势的目的是,在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各种需求的同时推动教育体系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其次,云教育理念使得教学的主体不再仅限于老师,而是形成学生选择确定与教师主导掌握的双主体局面。在云教育平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二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教学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掌握者,学生是学习成果的选择确定者,有效提升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第三,云教育理念坚持利用云教育多元、灵活、丰富的特点,培养学生在浩瀚知识大海中的归纳、评价、决策能力。作为“人工智能时代”钥匙的云教育,学生通过数据云获取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的学科知识,建立自己的认知、思维和价值取向。彻底摒弃课堂灌输,传授处理“浩瀚”信息的方法论,真正发挥教育对人的能力提升作用。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因此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云教育平台构建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使云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事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云技术把分散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挖掘各种分散的关系化、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按照学生学习基础和兴趣搭建“云平台”,针对学生现状从静态变为动态。从而在云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开启幸福的航程,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新工科主要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调研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目标和方法,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探讨如何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从而培养面向新工科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009年,云计算与教育逐渐结合,产生了基于云计算的教育模式,带动了教育的变革与创新。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不停变革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先进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课堂教学为先进信息技术的使用提供了广阔施展空间。目前,基于云计算的应用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云教育教学平台层出不穷[2]。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将最新的云教育理念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于云教育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计算思维、工程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强化计算思维的课程体系设置
美国一些高校已将“计算思维”融入大学基础课程教学之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提出如何从“计算思维意识”、“计算思维方法”和“计算思维能力”三个层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教育教学改革策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几乎每一个概念都可以和一种或多种计算思维对应。比如,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各种常用算法以及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是常见的计算思维方法。而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每一门课程、每一个项目都是多种计算思维方法的集合[3]。计算思维培养不是一两门课程就可以解决的,需要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从而逐步形成的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某种程度上还要依靠学生的“悟性”。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架构,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设中,一是课程内容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并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与手段;二是思维教育应重视计算机知识的内在的统一性与外在的差异性,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独特的思维运行方式;三是能力培养要突出基本信息素养与能力的培养,以及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我校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我们构建了基于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包括培养学生基本计算机文化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训练学生计算思维、设计思维的程序设计和网页设计课程,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沿技术、综合应用创新实验课程等。
(二)基于云教育平台的教学过程改革
将最新的云教育服务平台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技术,集教学、管理、互动交流于一体,共享教育资源,分享教育成果,实现即时互动,可以极大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这些教学资源分别以文字、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各种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同时,这些教学资源会随着社会发展需求、教学内容变化而不断变化与更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更有力地支撑了教师教学。其次,强化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益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云教育平台,随时可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增加新的知识素材,并可以将以前的教学内容转为自学内容放在教学网站上。利用云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可以对课程中的一些重难点、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详细地展示出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最后,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我们通过设计各种实验(包括基础实验、创新实验和拓展实验等),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并且深入理解其技术设计思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我们还突出了计算机认知实验,通过直接触摸计算机硬件设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计算机学科的作用与神奇的力量,加深对计算机学科的认识和兴趣。
(三)云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方式转变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传统教学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云教育环境下的教学重视师生共同发展,这就决定了基于云教育平台的教学评价会发生较大的转变。就评价的主体而言,相较于传统教学评价,云教育环境下的教学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教师具有评价教学的权利,学生也可以进行自评,发挥自我评价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另外,借助于云教育平台,家长也可以了解学校教学状况并参与到教学中去,而且家长也可以成为学校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及时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表现做出评价和反馈。就评价的内容而言,“课堂教学过程”、“学习效果”以及“课后总结反思”等都是教学评价的维度。传统教学一直非常重视对课堂教学情况的评价,忽视了课后反思的评价。云教育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轨迹进行追踪,给学生提供课后反思的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反思的学习能力。因此,在云教育环境下,我们要注重平时学习成果的评价与课后反思的积累,所有平时成绩全部对学生公开,让学生自己决定课程的学习成效。这种基于学习过程和课后反思的教学评价深受学生欢迎,既提高了学习成效又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篇4
关键词:智能时代;会计人才;高校
纵观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智能产品已经无处不在,正一步步的改变着大众的生活方式,比如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处理很多业务。许多行业也进入了智能化工作时。就会计领域而言,以德勤为首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推出财务机器人来完成基础会计工作,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智能时代对传统会计工作的影响
(一)改变了会计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近几年的时间里,需要会计人员处理的工作因为智能化的发展同样发生了变化,企业通过建立财务账套系统,日常发生的发票开具、费用报销、凭证填制等业务都可以在财务软件上操作,期末账簿和报表可自动生成;货币结算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转账。简单的会计工作由于这些变化摆脱掉时空的束缚,不仅可以缩短会计人员的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也能有很大的提升。
(二)会计人员工作岗位发生变化
财务机器人的应用取代了处理基础财务工作的人员,使会计人员免于重复基本业务。更多的会计人员将转型到有价值的财务分析、财务决策以及其他管理岗位中。这就需要财会人员具备商务数据挖掘、财务数据分析处理、财务决策和企业管理等能力,能对报表和数据进行深刻解读,提取数据背后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变为对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有用的信息。
(三)降低了财务风险,财务数据更加精准
智能机器发生错误的概率微乎其微,未进入智能时代前的会计工作中会有大批量的财务数据需要进行人工处理,不但枯燥还及易出错。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而且还可以快速选取各种决策所需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大大降低了以往人工分析数据差错、数据不全面和数据分析结果滞后造成的财务风险。
二、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1.财务核算类课程比重偏大。目前大多数大学的会计学专业课程都侧重于财务会计,不够重视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类课程多,且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比较多,这种传统的以财务会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智能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要。2.缺少数据分析课程。智能时代下,财务机器人的应用会使会计数据自动生成,无需会计工作者进行手动计算。公司的财务分析、决策和其他管理工作会需要会计人员来进行,但目前会计学专业缺少数据分析类相关课程的设置,几乎没有学生拥有对财务数据的分析能力。3.理论知识的传授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大一部分大学的会计学专业都强调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导致很多高校学生毕业以后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很好的应用到会计实际工作中。4.跨学科类课程设置不足。学科交叉是智能时展的主流方向,要把复合型会计人才列为当前各高校的培养目标。而目前,与其他专业学科设置课程整合是会计课程体系没有涉及的领域,各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不能实现智能时代对会计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只掌握了单一的会计知识。
(二)缺少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会计是为社会生产活动服务的,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所以学生只靠在学校获取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但目前高校教师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只是讲授这一种,学生没有任何思考过程,只是把知识听了一遍,并不能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导致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内容和工作方式等的变化。
(三)应用型师资不足
会计是实践较强的学科,若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就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很多高校没有重视对应用型教师的培养,而是一味的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这对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极为不利。
(四)缺乏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养成的行为习惯和良好作风,它是工作人员在从事其专业相关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会计职业素养就需要每个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这个职业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遵守会计行业的纪律,履行其责任与义务,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对这份职业充满兴趣,并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目前高校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只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忽视了对会计职业素养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多样性,各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实现智能时代对会计职业素养的要求。
三、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一)完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1.减少财务核算类课程比重,增加数据分析类课程。高校在制定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减少会计核算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增加管理会计、财务分析、风险分析、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课程比重。同时像财务分析、数据处理、挖掘业务数据这类有助于提升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课程需要增加到必修课中,以提升会计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2.增加实践类课程,鼓励学生顶岗实习。高校不能仅限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与会计有关的实践课程的比重需要提高,比如用友、金蝶在财务中的应用,大数据与可视化在会计学中的应用,企业风险分析案例等课程,为了增长实战经验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所进步。还要与会计领域中已经开展智能化工作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让学生到真实的企业会计工作岗位参加实习,积累工作经验,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保障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智能化的工作模式。目前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与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一致,高校可以通过调查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方向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同时高校还应该定期聘请合作企业的优秀财务工作者为学生开设智能时代会计知识的讲座,提高学生对智能会计工作的了解。3.开设学科交叉课程,注重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会计人才不仅要有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诸如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统计学、数据分析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相关知识;不仅要具备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还要具备创新、团队沟通、组织协调、判断决策、持续学习等智能机器难以复制的能力。因此,在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学科交叉课程,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至关重要。具体做法是,在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应开设人文素养、计算机编程和数理统计类课程,对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应开设经济管理、金融、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一定的协调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会计职业价值观。在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应该增设大数据会计分析、大数据财务决策、新技术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等课程。
(二)创新教学以及考核评价方式
高校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应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中心,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以教以学生为本,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慕课、微课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此增加独立思考的机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好处。同时,学习不只是结果考查,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把对学习过程的考评比例提高。可以采用提高平时作业质量、课堂表现在课程学业成绩中的比重,还可以将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操作演示、课后与老师互动等情况的表现纳入考核评价范围。
(三)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担任重要角色。智能时代下,会计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的使会计学科体系的内容也出现了改变。作为引导者,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应自发的地学习与智能时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此同时,高校也应该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渠道,可以聘请实务界人工智能专业人员为教师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财务共享等培训讲座,开拓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还可以分批选派教师到行业内优秀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企业工作中了解人工智能对会计工作的改变,练习操控人工智能进行会计工作,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实践来适应智能时代,为后续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四)强化职业素养教育
会计学专业是按照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而设立的专业,满足并且符合经济社会以及会计行业的发展要求是各高校培养会计人才的首要目标。智能时代的到来,以往的会计核算能力就已经不是会计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了,对会计人员有了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1.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智能时代已经不再需要财务会计,逐渐变为对管理会计的需求,高校也要考虑这一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作为一名企业的财务管理者,既要拥有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沟通、团队协作、分析研判以及决策等能力。高校可以开展模拟企业管理竞赛或开设模拟企业管理课程,通过搭建标准工作流程让学生感受企业财务部门管理层的日常工作,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团和学生工作组织来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团队协作和决策等能力。2.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要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学生搭建好创新平台,让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学生申报大创项目。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科研项目,在科研中发现创新点,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得到培养,开拓视野,让学生紧跟会计行业发展变化的步伐。3.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虽然目前高校已经开设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但社会上的会计造假案例仍不断出现,因此在高校还应进一步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源头入手,在学生时代就要让他们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违反职业道德的严重的后果,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抵抗诱惑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维护会计的职业尊严,促进良好的会计道德观的形成。
四、结语
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问题已成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不断进步下,社会管理领域也会被智能科技产品一步步的占据。因此,智能时代下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培养教育会计人才的内容也要不断进步,使智能技术不断为会计工作带来便捷。
参考文献:
[1]陈小芹.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模式[J].商业会计,2019,657(09):127-129.
[2]吴媛媛.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J].时代金融,2018,717(35):192.
篇5
关键词:无线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职业教育;技术教育;4G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67-03
对无线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反思
(一)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无线通信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应用就是公众移动通信。无线电通信技术不断升级,从风靡一时的寻呼机,到调度自如的对讲机,从短距无线通信的蓝牙,到无线局域网的Wi-Fi以及卫星电话等,无线通信技术已全面应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军事以及教育等各个领域。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每年的2月13日定为“世界无线电日”(World Radio Day),目的在于认识并宣传无线电作为通信载体,在促进教育发展、信息传播以及其他社会生活事件等重大信息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2012年,第二个“世界无线电日”的主题就是:“无线电和我们的生活”。
(二)利用无线电通信技术考试作弊的警示
然而,来自无线电管理等部门的信息以及新闻媒体的报道,不断地向我们发出警示,全国各地各类考试,尤其是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作弊案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考试作弊的手段主要就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工具,而且无所不用其极,形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态势。从手机到微型耳机,从隐形耳机到口腔骨传导微型耳机,从遥感手表到视频橡皮、磁共振笔、液晶屏尺以及针孔摄像头,直至PDA掌上电脑,无不成为作弊者手里的利器。
考试作弊固然有较为复杂的社会原因,但我们的确也应该反思,在中国整体教育教学体系里,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教学领域中,在利用最先进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方面,显然是略逊一筹,显现出“慢半拍”的状况。
(三)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在大专院校覆盖与应用的一般情况
目前,一般大专院校的有线网络设备大都比较完备。教室都装备了计算机(有的不能上网)和投影仪大屏幕。有的学校在部分宿舍也安装了网络端口(因为收费,利用率并非百分之百)。但总体来说,无线通信网络与无线宽带网络没有实现全面覆盖。有的高等学校也只是在校园的个别区域或几个楼内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以现在的无线移动通信及宽带网络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态势来看,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完全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据悉,最近,某职业技术院校已经和当地最大的移动通讯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对校区进行全面的无线通信网络覆盖。覆盖后,而且,可以为所有学院的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课程开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学校近20 000学生和1 000多名教职员工将因此受益。这是非常有远见的举措。在这方面,通信公司往往有主动合作的意向,因为对他们来说,区域的网络资源就是未来的客户资源。而高校并不需要人们想象中的巨额投资,却获得了优质的无线通信技术的支持。
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高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状态,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心态有积极的改善。这样的结果,可能不会使考试作弊的现象完全消失,但当学习成为了一种有乐趣、有效率的事,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将不屑于作弊。
对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与职业技术教育关系的再认识
(一)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契合
如果说,现在以至于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会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话,那么,这种依赖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就显得更为至关重要。这是由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决定的。职业教育说到底就是技术教育。譬如说,学哲学或文学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思维往往是基于抽象的或想象的,他们的思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得以实现。因此,他们对教育技术几乎没有依赖,而且,过多的技术手段,例如过多的视觉技术,只能干扰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工科为主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根本方式是在“做中学”。因此,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都必须强调“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教育技术则显示出明确的操作性,而无线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技术,即投影仪、幻灯机、电视机等硬件和与之相对应的软件及方法,并不能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只能称之为电化教育技术。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上并不落后。我们完全有可能以世界上最先进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为载体,形成真正的、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使得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发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实现技术教育的最优化,整体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水平。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学习
职业技术教育强调的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目标,无论是学习领域,还是行动领域,教育教学活动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互动。在这种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下,往往要求根据需要,适时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新型的学习工具。其中,最重要的工具莫过于既有利于操作、又能进行教学互动的工具,例如手机。当下,手机既是人们自由通信的无线工具,也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个人智能移动终端,被称作是人体新生器官。而手机又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学生人人装备的通信工具。现代无线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更充分地重视和认识每位学生手里的手机被开发利用的可能性。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的手机,几乎没有用于学习的。在教室里的大部分手机往往被用作不听课的消遣以及“开小差”的利器。其实,利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网络的覆盖,完全可以将学生手里的手机与教师手里的硬件、软件以及课件相联通。再通过教师的课程设计,调动学生手里的手机潜能,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
另外,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运用,对教师角色及教学理念的转变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教师角色与理念转变的推动下,学生的角色以及学习理念甚至生活观念将会有一个大幅度的转变和提升。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无线移动通信技术能够充分地让学生在校园里把学习和生活很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生活进入从知学到好学、从好学到乐学的新境界。
(三)通过远程平善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
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双元”的,即通过企业的参与实现“职业针对性”的岗位和能力要求。在我国,这种“双元”是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体现的。一般来说,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训教学从时空角度说,有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因为实训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避免,会呈现断续和断裂的状态。所以,在实训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上,无疑是职业技术教育实训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基于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远程平台可以实现“校企联网”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训教学。例如,将移动通信技术嵌入数控机床就能突破空间的阻隔,通过手机下达指令遥控机床,同时,在手机屏幕上,可使刀具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中失误的实时监控成为可能。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不仅已经使传统的远程教育从预制、背对背向实时、面对面发展,还会在最大限度上满足校企合作中企业与校方对学生共同管理的需求。
4G技术及其对未来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一)4G来了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不同于以往的无线通信系统,4G能提供全息录音、远程控制卡以及移动虚拟现实等功能。它集3G与WLAN于一体,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而且图像传输质量可与高清晰度的电视相媲美。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 000倍。它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通信技术服务的要求。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布设,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原先几乎所有无线通信技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如果说2G、3G移动通信技术是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基础的话,那么,未来的4G移动通信技术就实现了人们真正的沟通自由。4G将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社会形态。除了以上所述的优越性之外,4G移动通信技术对于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二)4G系统的广泛覆盖为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
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里,传统的授课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虽有互动,但课堂却是完全由教师主导。但是,在应用无线通信技术的当今,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实现在线课程成为学校教育可以尝试的一种教学方式。不过,当学校教师在进行在线课程操作时,却发现由于设备和技术的支持不足,导致在线课程只停留在了理论层面。例如,某职业技术院校电子工程学院,他们曾经在几年前就试验过在线公共选修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但是,一学期下来,只有大约50%的学生通过了课程考核。原因很简单,不能随时随地上网学习。事实是,现阶段使用最多的家庭无线网络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了便利,但是它的覆盖面积太小,在一个相对宽广的环境下,无法满足这个区域内所有人的需求,即便多使用一些设备,使得覆盖面积增大,也会因为带宽过窄等问题,而无法让所有人都能得到良好的体验。但是,在未来4G移动通信技术的覆盖下,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4G移动通信技术,在语音交流的同时,可将资料、图画、影像等进行双向传递。4G系统的下载速度、上网速度、上传速度,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几乎所有对教育教学效果最大化的追求。不仅如此,其广阔的覆盖面已经不仅仅是覆盖某一两个学校或企业,而是区域性的、甚至是整个城市的覆盖。所以,4G移动通信技术对于现今教育的授课模式可能会产生颠覆性的改变。
(三)4G移动通信技术改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若干设想
移动学习 3G技术的普及已经表明了移动互联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未来4G移动通信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络,会有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可能会偏向移动学习、工作或实习。这恰好是以行动和活动为主要教学特点的职业技术教育所特别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场地注定是分散的,除了教室之外,还有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以及企业实训场所等。移动学习可以把以往因场地因素导致的教学内容融合起来。当然,这需要有两个基本条件:(1)4G移动无线网络的普及;(2)一个支持4G移动模式的终端。尽管现阶段只有一些高阶的移动设备才可以支持4G移动网络,但是,在4G移动网络覆盖的情况下,一个终端的问题将不会成为人们使用4G移动网络的障碍。
移动视频教室 随着4G网络的逐步实现与无限通信网络逐渐覆盖以及高性能的处理器、智能手机终端的出现,移动视频会议系统将成为未来流行的即时会议新模式。而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其整个教学过程的流动性,“远程实训教学”将借助先进的4G移动通信技术成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移动视频教室。
计算机人工智能控制 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操作数控设备是必需的。但是,这些设备往往非常昂贵。为避免操作失误造成设备和工件的损失,目前,在教学中常常会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操作。但这毕竟和实际操作有着本质的差别。在未来4G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4G网络技术可以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除了弥补两者单方面的缺陷之外,还能有效地发挥两者的优势。例如,在学生操作数控设备出现错误时,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会启动实时纠错控制系统,或弹出说明,或弹出图纸,显示并解释错误及其原因。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将原本高难度、高风险的技术操作变成相对稳定操作过程。
另外,由于4G移动互联网络的传输速度更快,且覆盖面积更大,可能会为各类考试作弊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平台,但是,如果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就能主动地屏蔽被选择的信号,或在某个区域内把手机信号或其他可疑信号封锁或屏蔽掉,从而使考试作弊现象从根本上被消灭。
参考文献:
[1]陈兆良.3G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网络优化[J].硅谷,2012(10).
[2]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EB/OL].[2009-11-02].http:///22/11027522.shtml.
[3]刘宝玲,付长东,张轶凡.3G移动通信系统概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葛牧天.校园无线网络方案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2(5).
[5]翁国梁.学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应用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
[6]张君楠,王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6).
[7]卢来.浅谈校园网络教育应用[J].软件,2012(5).
[8]王军,潘立超.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现代会议系统中的运用[J].中国多媒体通讯,2007(5).
篇6
关键词: 物理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技术,而且还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正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问题[1
].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进行初步探讨.
一、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应用,涉及到人与计算机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事物[2
].
近年来, 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有了新的扩充,当将众多的个人计算机编织在一起,资源共享,相互通讯,进行交流与合作,即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讯、电子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以现代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仿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而扩充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以及具有决策、推理、自然语言功能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人机交互的新概念和新方法[2
].
二、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
中学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从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来看,物理教学有如下一些特点:
1.物理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分析、综合、归纳得出物理概念、定律等,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但受到教学的时空限制,实验、观察往往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2.物理学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为中心.物理概念、规律的抽象性,造成学生对物理的具体感受是“内容太难”,这就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这种状态.
3.物理学以数学方法为重要手段.物理学以理想化模型为分析方法,物理教学需要进行模型教学,帮助学生从自然现象抽象出物理模型,深入分析,然后运用、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抽象模型及应用需要教学情景[3
].
正因为这些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迫切需要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实行多样化教学.
三、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整合
所谓“整合”,其含义是“使结合;使并入;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是新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中去,作为新型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说得通俗一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传统课程中融合进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力手段,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
[4
].列如,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第九章的学生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传统的实验设计用秒表测量单摆的振动周期,操作时至少要取30次全振动的时间然后求周期的平均值,虽然精确度也较高但是浪费了许多时间在数据的采集上,学生往往只能把处理数据和误差分析放在课后进行,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原理公式的掌握情况.基于以上原因我将光电门传感器引入这个实验代替秒表测量单摆周期,不仅大大缩短了数据采集时间,同时可以测出多组数据利用T2-L图象求出g值.简化了实验数据的采集过程,就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和实验数据尤其是表格、图象的处理能力.
从这个实例中信息技术与建构性学习被有机的整合在了一起,并促成了学生的建构性学习及高水平思维活动.促进高水平思维活动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及新型的教育技术产品在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以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高水平思维,多媒体、超媒体技术往往为真实的问题情境呈现提供有力的工具;②以可操纵、可观察的交互性环境支撑高水平思维,计算机模拟、建模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发现环境;③以丰富、开放的信息资源支持高水平思维,网络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强大的、集成性信息传递媒介;④以建构性互动促进高水平思维,通过局域网络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和协作,这是促进高水平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⑤促进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自我监控.
总之,若要教好高中物理必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中只结合了个人对建构性学习的理解,把信息技术整合入物理教学当中,以期起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作用,对于这一问题无疑还需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及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数字经济;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模式的服务化、销售市场的分散化与智慧物流的普及化带来了复杂结构的物流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物流各项指标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翻倍增长态势,同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应用,物流路线、选址及仓储等,都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即时服务的终极目标。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的一个新业态,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中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改变着工作和职业的性质,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数字技术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会减少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到2030年,可能有多达2.2亿中国工人需要换工作,占中国总劳动力的30%,而物流一直被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这样的冲击,势必需要快速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空间布局、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法与技术等已经无法适应工业4.0背景下物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体系缺乏系统性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思想要求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新文科建设要求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界甚至跨域整合突破界限壁垒,运用“新”(新经济、新技术)、“融”(嵌入式、交融感)、“通”(跨学科、跨领域)、“特”(有特色、很特别)的新文科思维,创新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学合作协同优化、创新设计新时代文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推动跨学科深入交叉互渗、跨领域深度融合贯通。这与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谋而合,因此融合新文科建设思路是深化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物流观看了创新教育需要将改革策略及具体举措集成在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全面的适应性体系建设上,只是通过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无法形成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单纯运用一些类似翻转课堂、课堂APP等授课技巧也只是旧有教学模式的完善。
1.2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发展趋势没有保持一致
需求的刺激、市场结构优化和技术变革等改变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增长,“互联网+”促进了传统物流产业的变革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正在让物流行业发生一场效率革命,这些都带来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紧缺,从而制约了物流产业链的迭代更新。而物流管理教学的目标更多是旧有知识的输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关注课程的设置与质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竞争力、领导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及社会责任等素养。
1.3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对课程研究较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
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物流课程”的中心性最高,围绕该关键词,出现了“物流课程”,“国际物流”,“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高频词,也有结合行业发展背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例如徐龙闪,肖红波(2021),吕雪(2020),潘鹏(2021)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但教改领域中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较少。
1.4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应用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深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层出不穷,日益创新,发展迅速。其中典型的成果是北美地区高校教学技能培训机构CaffarellaRS(2002)提出的BOPPPS教学模型,因强调激发授课对象的主动性,被全球超过100所大学和产业培训机构所推崇。因为物流同时根植于工程和管理实践的,既体现了工程与管理门类学术研究主题的综合,也体现了物流实践中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的交叉融合,因此麻省理工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的物流管理新文科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CDIO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励学生以主动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交融和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重要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改革行动之一,迄今为止,CDIO在中国的发展已逾十年,但CDIO模式多数仍局限于机械、电气、化工、土木、农业类专业,因此结合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现状,我们认为“BOPPPS-CDIO”教育模式更能够有助于复合型、多元化创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1.5提高管理管理课程群教学效果的需要
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物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教学效果并不匹配。目前整个教学环节与实践中存在着重传授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学生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学模式难以匹配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
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的新需求
2.1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就业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DonTapscoti在20世纪末提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年)》中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了物流管理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了很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例如尤其在消费市场创造了大量物流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物流业中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和软件替代,此类岗位大幅减少,一线工人的工作日也将因自动化而重新配置。
2.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国非常重视物流产业人才培育,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就达396所,而物流智能化,物流平台,物流资本化,物流新零售等创新经济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过小。从物流行业细分领域人才需求表(见表1)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二是熟悉物流服务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三是能通过数字的牵引,具备整合管理、业务和技术的能力。
3.数字经济时代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基于数字经济背景建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分层教学模式
3.1.1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通过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调研走访,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对物流管理就业状况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同时整理物流领域需要的数字技能,建立通用的数字技能分类,例如物流数字化开发类,物流数字化运营类等,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导,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教学目标上,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按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确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培养。通过层次化培养目标解决学生基础差异,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课程理论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思路。教学计划上,拟定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教学计划,使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够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实际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3.1.2提升教师数字经济和专业知识水平当今的物流业很难避免数字化竞争,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区块链,流程自动化RPA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迫切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让教师参加数字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学习、讲座和研讨等方式,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数字经济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引进企业教师,充分发挥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企业教师不限于物流行业,互联网、新零售、电子支付等高科技行业,这些导师一方面能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够生动还原企业营运环境。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职业指导三重师资队伍结构,进行通识教育,物流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教学,着力培养既具备物流知识技能又具备计算机、大数据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3.1.3丰富物流数字经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与需求、经济、技术、产业链等环境变化以及物流与金融,IT,工程学,建筑等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增加物流数字化运营管理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动态知识学习内容,保持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在设置经济、管理、工程等一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断更新迭代的细分领域,例如物流与金融学科的融合产生出的仓管质押、代收支付、货车信贷等细分领域;物流与IT的融合产生出的车货匹配、智慧物联网等领域;物流与工程学的融合产生出的AGV、无人机、自动化仓储分拣等领域,合理设置区块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物流营销与管理、互联网金融与管理等课程方向,将物流与供应链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突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特色。
3.2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多渠道学习和教学
一是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搭建“数字技术+物流”教育平台,平台教程和案例数字资源库由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和完成;运用“BOPPPS有效教学模组”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架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在线课程,智慧课堂、学习通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并合理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学情等数据进行分析,营造参与式教学氛围,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上,持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契合,增加物流仿真实验等实践项目、企业实地研究和实习机会,激发学生对实用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考虑数字经济背景下解决复杂物流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学科交融讨论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强化实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教师充分应用实训场地、设备、软件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完成各项模拟业务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每年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全国各项物流大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用“课程+兴趣+社会”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观察家乡或者身边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物流成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物流管理等文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增加校企实习实践考核力度。企业实习不局限于熟悉物流日常操作,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沟通渠道,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同学物流实习,鼓励企业问题进课堂,课堂理论企业应用,利用APP,QQ,微信,腾讯课堂等数字手段,进行现场讨论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
3.3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实行过程性考核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实践性。构建多维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参与度和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试卷考核,线上答题,线下调研,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评分采用试卷评分,课堂和线上讨论评分,同学互评等方式。优化评价方式。加大线上考核比例。线上考核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权重设计,比如线上考勤,学情考核,课堂APP讨论等,提高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现象,自发拟定讨论话题。线下学习布置进阶式任务,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学生物流方案设计能力。优化实践环节评分体系。除了考核学生现场实习表现,同时要求学生针对企业问题提出独立的方案,在最后的评选环节,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分组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综合得分。该分数是小组间横向评比、集体评议的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4.结语
篇8
关键词: 知识工程; 知识发现; 知识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0-10-03
0 引言
在1977年第五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上,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Feigenbaum作了关于“人工智能的艺术”(The Ar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讲演,提出“知识工程”这一名称,并指出“知识工程是应用人工智能的原理与方法,对那些需要专家知识才能解决的应用难题提供求解的手段。恰当地运用专家知识的获取、表达和推理过程的构成与解释,是设计基于知识的系统的重要技术问题”[1]。
知识工程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⑴ 实验性系统时期,从1965年至1974年。
1965年Feigenbaum教授与其他科学家合作,研制出DENDRAL专家系统。这是一种推断分子结构的计算机程序,该系统贮存有非常丰富的化学知识,它所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专家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同行专家的能力,其中包括它的设计者。DENDRAL系统标志着“专家系统”的诞生。
⑵ MYCIN时期,从1975年至1980年。
20世纪70年代中期MYCIN专家系统研制成功,这是一种用医学诊断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计算机程序“专家系统”。MYCIN专家系统是规范性计算机专家系统的代表,许多其他专家系统都是在MYCIN专家系统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MYCIN系统不但具有较高的性能,而且具有解释功能和知识获取功能,可以用英语与用户对话,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在专家指导下学习医疗知识,该系统还使用了知识库的概念和不精确推理技术。MYCIN系统对计算机专家系统的理论和实践,都有较大的贡献。
⑶ 知识工程的“产品”在产业部门开始应用的时期,时间从1980年至今。
知识工程的研究,目前在美国开展得较为活跃和深入,特别是在斯坦福大学。
人工智能的研究表明,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主要在于他们拥有大量的专门知识,特别是长时期从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的经验技能知识。从知识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知识工程是伴随“专家系统”的研究而产生的。实际上,知识工程的焦点就是知识。知识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含知识获取、知识表示和推理方法等,其研究目标是挖掘和抽取人类知识,用一定的形式表现这些知识,使之成为计算机可操作的对象,从而使计算机具有人类的一定智能。
目前,知识工程已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诊断、监视、预测、规划、设计等方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知识工程的应用情况,并展望其前景。
1 基于知识发现的应用
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KD)是1989年提出的新兴、交叉、边缘学科领域。
知识发现的目的是向使用者屏蔽原始数据的繁琐细节,从原始数据中提炼出有意义的、简洁的知识,直接向使用者报告。知识发现是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知识发现将信息变为知识,从数据资源中发现知识宝藏[2]。
知识发现的潜在应用十分广阔。从工业到农业,从天文到地理,从预测预报到决策支持,KD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计算机软件开发商都已经推出了其数据挖掘产品,如IBM、Microsoft、SPSS、SGI、SLPInfoware、SAS(Object Business)等。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农业、医学生物、金融保险、通讯、国防等多个方面。
基于知识发现的专家系统(ESKD)成功运行于农业、铝电解;基于知识发现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KD)成功运行于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北京)的外贸加工业务中。
我国著名知识工程专家杨炳儒教授构建了由理论基础、4条机制(理论支柱)、8个新过程模型、17种新技术方法组成的,多层递阶、综合集成的,基于内在认知机理的知识发现理论体系KDTICM。
KDTICM及其衍生的新型智能系统成功地应用于蛋白质结构预测、农业、现代远程教育网、气象、国际商务、铝电解生产、税务、数字资源整合等八个领域,有效地验证了KDTICM,并解决了一批领域中的典型问题。尤其体现在解决生物信息学领域国际性难题的重要核心作用——取得蛋白质2级结构预测精度的国际领先地位[3]。
2 知识工程在工业工程中的典型应用
2.1 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工业企业随着知识积累形式的“老龄化”和客户需求的“年轻化”,产品的设计要求和种类都变得越来越复杂及繁多。以往单纯依靠CAD系统和知识数据库之问文件形式的交互方式,使得CAD系统和知识数据库之间出现了“断层”,无法满足工程师知识积累运用的合理传递和管理要求。为此,严雯琦设计了KWE系统[4]。
KWE在工业设计中起到了知识系统集线器的作用,它相当于一个交互平台,为其他产品设计活动提供了实时数据调度。通过该系统,能进行产品整体模型的搜集和再生,标准件的选择,质量标准的分析校验,也能提品制造工艺流程的模拟,也为工程师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5]。
2.2 在机械产品参数化设计中的应用
当今机械工程领域,CAD/CAM技术飞速发展,伴随着产品研发体系的不断完善,知识的延续与再利用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应运而生。知识工程思想在设计软件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CATIA V5的知识顾问模块能使设计人员在可视化的环境下,高速高效地进行三维零件的特征参数化设计造型,完成的参数化设计造型能根据按人机交互方式输入的设计变量来控制特征的修改。
学者张学忱等结合CATIAV5平台的知识顾问模块,运用知识工程原理,创建产品参数化知识库,方便、快速地完成产品的三维参数化造型设计,并通过知识功能对零件进行参数控制和特征状态的检查[5]。该方法为标准件库的创建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加快了企业的产品系列化的设计进程。作者通过实例详细阐述了基于知识工程的参数化设计的方法,灵活运用了CATIA的知识工程模块,显示了其强大的设计功能,实现知识驱动下的产品参数化造型设计。这种人机交互共同设计的智能化CAD手段已成为当今机械设计领域的热门课题,知识工程在机械产品参数化构型设计过程中将得到广泛应用。
2.3 在工艺决策方面的应用
工艺过程设计是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桥梁,包括加工方法选择、制造资源选择、加工活动排序等多个决策环节。现代集成制造背景下的工艺决策,处于产品制造数据、信息和知识集成的大环境中,所涉及的信息越来越复杂,知识变得无处不在,而孤立和面向数据的工艺决策方法,显得越来越难以适应这种复杂应用环境。不少研究采用了诸如单一的产生式规则、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研究工艺决策的解决方法,但这类研究中往往较少涉及工艺决策对象、工艺决策过程和工艺决策知识之间的关联和方便地对它们进行扩展的机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了集成制造信息建模基础上的工艺决策方法,但尚缺少知识角度的建模研究、统一的决策机制和对模型的充分利用。工艺过程设计中决策问题求解的本质在于不断改变对象即工艺过程的状态以使其满足后续指导加工的要求,知识是对这种变化的抽象描述,包括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动力,问题求解中对象、规则是与过程密不可分的。
知识工程,其知识表达、使用和获取三个方面的理论方法,可以充分支持工艺决策问题对于问题描述、知识驱动和智能处理的要求,利用知识工程解决工艺决策问题将是一个突破的新方向。为此,学者沈伟等提出了基于知识工程的工艺决策方法[6]。
3 知识工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都已经将知识工程引入并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目的是借助于知识工程的方法和技术,改善教学,使教育更加智能化。随着对知识工程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知识工程早已超出了最开始被定义的范畴,它是“一门研究人类智能及人类知识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并促进人类知识发展的学科”。教育知识管理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造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首先,知识工程的知识处理功能,有利于评价者获取被评价事物的信息和学习者获得所需知识。其次,知识工程的专家系统也可以为评价者或学习者提供帮助[7]。
知识工程与知识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和发展,已经有很多知识工程的方法与技术被应用到教育中。如学者那一沙等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者知识工程模型[8]。作者指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学习过程的研究,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知识转移的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将自己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移给学习者;同时,学习者自身也有一个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与此同时,建构主义教学方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结合知识工程,将为教育的研究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
4 知识工程的新兴应用领域
4.1 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基于知识工程的电子政务系统是指把知识工程理论与电子政务理论相结合,以知识工程思想来实现涉及多个知识领域和多层推理的小城镇电子政务系统。这里,知识工程实现了电子政务系统的知识获取以及推理功能,使得电子政务系统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更高层次的推理,提高系统的效率,实现了高度的实用性和易用性。
学者张凤霞等曾针对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业务差异显著、分布范围广、办公模式缺乏智能性和分析能力等问题,研究了基于知识工程的小城镇电子政务系统模型。智能型电子政务集成了软构件、知识工程、多Agent以及多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主要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①提供可复用性构件和高效资源整合的基层政务信息服务平台;②基于知识工程的多Agent协作办公模式;③面向基层电子政务的决策支持服务[9]。
4.2 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模式是管理科学学术界和企业咨询界的一个热点。商务模式创新最大限度地为挖掘技术创新的商业潜力提供了转化机制和桥梁,已成为各国有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电子商务具有很好的透明度模式,电子商务的模型是可以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形式化表示出来。如OBELIX项目以软件工程的方法描述商务需求。利用这一点,刘祖斌提出了基于知识工程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其核心是对虚拟价值链本体描述和挖掘[10]。面向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知识工程架构细分为模式本身本体描述、模式相关IT技术发展和商务背景等知识环境下的本体描述、模式演化路径本体描述三个层次。
4.3 在虚拟企业中的应用
虚拟企业是一种新型的知识创新组织,这种组织必须建立完善的知识创新专家系统,以对知识的获取、识别、共享、集成进行有效地管理。
学者刘程等分析了虚拟组织知识共享特点,并从技术层面解决了虚拟组织的知识共享问题。利用本体技术解决虚拟组织间的语义异构和结构异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本体的知识共享模型[11]。文献[12]探讨了基于本体实现虚拟组织知识共享的基本原理。
4.4 本体与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知识工程中的技术之一,有利于产生创新性的知识。本体论阐明了区分不同类型物体的标准,也阐明了这些不同类型物体的联系。简言之,在知识共享范畴中,本体论就是一个概念化的规范,它的作用是使知识可以共享和重用。
本体论包含着描述一个领域的概念、公理、联系,而高级本体论则仅限于原子的(meta)、普通的(generic)、抽象的(abstract)和哲学的(philosophical)概念,高级本体论比本体论普遍,它能用于领域中一个很广的范围。这些就是IEEE制定的高级本体论标准(SUO,Standard Upper Ontology)。
世界范围的本体论项目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面向基于知识库的(Knowledge base oriented),CYC本体论就是这类,同属这类的还有斯坦福大学知识系统实验室的“知识共享成果”(Knowledge Sharing Effort);另一种是基于延伸的词典/字典(Extended thesaurus/dictionary based),倾向于机器翻译的,如普林斯顿大学米勒研究的WordNet,这是一个在线的词汇参考系统,日本电子词典研究机构的EDR电子词典,由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南加州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共同研究开发的Pangloss系统等[13]。
由于本体是高度共享的概念模型,以形式化的方法进行表示,并且能被计算机系统直接处理,使得它在异构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基于本体的跨组织知识共享系统的解决思路,多采用领域为各个组织分别建立不同的本地本体系统。领域标准定义的本体作为本地本体系统的扩展,提供领域共享词汇和统一视图,解决不同本地本体系统之间的语义异构性,同时满足不同本地本体系统之间的相互查询需求[14]。
5 结束语
知识工程是一个浩大的人工智能系统工程,其中,知识的获取、知识的表示和知识的运用是它最为重要的三大部分。本文从知识发现、在工业工程方面的应用、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新兴应用等视角对知识工程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随着IT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网络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服务平台,而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也广受关注。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只采用“是”与“非”两种结论判断安全性,但事实上安全性可以细分为更多的层次和类别;系统根据不同的安全性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因此可考虑利用知识工程、云安全等多种技术,提供智能化的安全认证。信任包含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如何利用知识工程挖掘出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以便确定一个综合信任度,从而在网络中实现更人性化的信任管理,这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实现。
参考文献:
[1] 陆汝钤主编.世纪之交的知识工程与知识科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史忠植.知识发现(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王涛.研究知识工程专注知识发现——访著名知识工程专家杨炳儒教授[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9.10:20-20
[4] 严雯琦.工业设计中知识工程的研究和实践意义[J].中国科技博览,2010.11:91
[5] 张学忱,陈锦昌,范汝祥等.知识工程在机械产品参数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图学学报,2009.6:191-195
[6] 沈伟,乔立红.基于知识工程的工艺决策方法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1.5:108-112
[7] 王晓丹,凌锋,樊磊.知识工程在教育技术发展中的应用[J]. 软件导刊,2008.1:6-8
[8] 那一沙,吴子东,汪宏东.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者知识工程模型的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3:36-38
[9] 张凤霞,丁振兰,吴华瑞.基于知识工程的小城镇电子政务系统模型研究术[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8):61-63
[10] 刘祖斌.基于知识工程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研究,2006.20:98-101
[11] 刘程,于晓.基于本体的虚拟企业知识共享方法研究[J].山东科学,2010.23(6):91-95
[12] USEHOLD M. Ontologies Principl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J].Knowledge Engineering Review,1996.11(2): 96-136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想象作文;小学语文
写作是主体运用文字符号来表述事物概念、传递知识信息、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感,从而实现交流沟通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把握想象类作文的写作方法,就需要教师自身把握习作的客观规律,再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放飞思维,大胆想象,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灵感加以润色,及时抓住灵感的尾巴,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本文意在以教育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主要示例,从教学的大目标到细化的方案,展现出教师培养小学高段学生想象作文的基本教学思维和切入点。
一、纵向梳理,掌握教学大纲
首先,纵向分析小学一至六年级的习作题目对想象作文的要求:三年级教材开始设置了习作板块,八册课本共设置了五十八个习作题目,其中有八个与想象直接作文挂钩,这八个题目展现了教育部对小学生想象作文不同年龄阶段的要求。低年龄段主要培养想象能力,只要能想象,任何天马行空的故事都可以作为习作。但高年龄段的要求逐渐加入了“大胆合理”。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在构思上动脑筋,不仅要写法新颖,有吸引力,更应紧扣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想象代入到科学允许的范畴之中,不能太过超前,可以限制一个大概的科学发展范围对科技发展变化的想象需要符合时间的维度,需要有实现的合理性,比如不能想象二十年后人类全部迁移到火星生存,因为以现有的科技水平来审视,短短二十年是实现不了的。基于此,学生需要清晰地认知到想象内容实现的可能性是确定想象合理性的关键。但是教师也需要注意对想象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用想象加工改造旧形象来增强想象的合理性,一种方式是黏合,将旧的形象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在头脑中结合成新的形象。另一种方式是夸张,即通过突出旧形象的某些特点。还有一种方式是典型化,即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出新的形象。例如,三年级下册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就是使用了黏合方法将人的特征与树的特征结合在一起,由此创造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来。《小真的长头发》这篇文章从头发长的特点出发,想象长头发可以做一系列事情,使用了夸张的方法。第三种典型化策主要运用在小说当中,在六年级上册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中,提到需要学生自己创设“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这里就可以运用典型化的策略,把生活中不同人物的特征集合在一个人身上。教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这三种方法引导学生练习、体验、并掌握基本方法。
另外,想象类作文更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把故事写得生动有趣,也就是说创作者需要对自己“创造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胡编乱造,而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思维需要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跳板,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不是狂想、妄想,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和革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需要让学生细心观察,查阅资料,拓展自己的眼界,从而使想象大胆而有新意,具有时代性的同时更加合理。
二、具体分析,提出培养方案
了解总体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就是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思维模式,建立不同的习作框架,从而引导学生顺利进行想象写作,以下列举三种常用的想象习作的写作手法:
梦幻式想象
顾名思义,借助无限梦境来抒写自己的畅想。这种形式最被常用于创作科幻类想象作文。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在梦境中学生可以不被拘束,畅想自己轻松进入外太空,跟随外星智慧文明留在火星上的印记寻找到了新的星系,发现了外星智慧文明……
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梦境为开头,以醒来后希望梦境变成现实为结尾,构思巧妙,将最终立意放在“科技改变生活”之上。
游记式想象
顾名思义,将自己代入未来场景,以第一人称游记的形式记叙自己在未来生活的一次奇妙之旅。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可以写一次在未来的侏罗纪乐园之旅,游乐园通过分析恐龙化石骨骼,利用娴熟的3D打印技术重新克隆出恐龙,并且通过基因改造驯养出性格温驯的恐龙族群,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恐龙们在公园之中生活玩耍。
漫游式游记的写法具有代入感,也有很强的真实感。
描述式想象
顾名思义,直抒胸臆,描述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可以直接介绍一座完全应用了智慧屏幕与人工智能服务的科学城市。这座城市中任何一块地砖、一面墙壁、甚至是一个餐巾纸盒的平面,轻轻触摸,都能够激活智慧屏幕,随时都能连接服务器,就近召唤人工智能服务。
这种形式常用于单独一种想象的详细描述,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更考验学生思维的创造力与逻辑性,值得鼓励。
结论
科幻类的想象写作教学无论从内容广度还是思维深度上探究,都是宏大和深邃的。想象写作能够锻炼学生对当代科学技术信息的提取和理解把握能力、分析和综合想象的思维能力,以及拓展更有深度的思想与更广阔的视野。教师在写作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写作本身,更应该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趣味课堂、提高文章水准、激发学生兴趣,能够使学生把握习作妙趣、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远程教育;评价;影响
一、引言
随着融合在经济、政治、文化这几大领域的深入,其也扩展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通过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给社会在思维、生产与生活方式方面带来了全新的变革,成为发展的关键。远程教育理念是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系统应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可以极大地丰富教育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并可以构建更为多元化的教育平台,使得教育模式得到真正创新。
二、“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以互联网为平台,并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各领域的跨越、融合与推进。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模式下,有助于催生出新的产物。其主要表现为这样六大特征:创新驱动、跨领域融合、结构重塑、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正是这些特征使得“互联网+”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互渗透,并不断融合,这样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态,在各个领域中都能够充分发挥其智能性、网络性、基础性、全局性与创新性。“互联网+”也隶属于社会操作系统,是社会系统中重要的运行基础,其通过对社会功能的有效执行,来发挥其社会影响力,从而体现出社会价值。
三、“互联网+”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1.对远程教育模式的影响
远程学习模式与在学校就读有较大的差异,学习者由于没有环境的限制,为学习者所提供的远程学习服务支持也存在局限性,学习者要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远程学习供应商服务模式,进而确定自己的学习模式,在整个过程中主要依赖于学习者的自主性,这也是一种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对服务商而言,远程学习主要有E-learning、M-learning与B-learning这样三种模式,在远程教育中不仅包括学习理论,还需要引进新技术,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需要打破传统的理论学习,将“互联网+”理念与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结合,来更好地解释和指导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2.对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影响
学习者在整个远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主选择学习模式,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路径等,通过社交媒体技术来实现深度学习,以Web2.0新媒体技术为基础,能够锻炼学习者参与和管理事务的能力,在开放和交流畅通的环境下,促进学习者创新思维的提高。在远程教育中,其技术不只包括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与3D打印技术等,还涵盖了教育技术的革新,微课、智慧校园、慕课、翻转课堂等都在高校中得到广泛推广,这使得远程教育技术充满生机和活力。多元化的选择模式,完善的技术支持,学习者可以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微学习、社会化学习、智慧学习与跨文化学习。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交平台来分享网络学习资源,并开展合作学习,主题参与等活动。这样可以扩展学习者的文化视野和创新思维方式;微学习的应用,实现了将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进行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而智慧学习主要是对数据的便捷获取,信息透彻化分析以及知识全面掌握,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学生的智慧能力得到充分的教育,推动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这也是远程教育的最终目标。
3.对远程教育的学习质量评价
远程教育学习质量为其是否能够得到广泛推广的重要考评因素,但远程教育在绩效评价方面还是面临一些难题,由于课程教学系统在教学内容方面缺乏针对性,学习者由于水平不一,所以在学习风格的教学设计方面很难正确把握,尤其是无法实现一对一的学习资源。而随着“互联网+”新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远程教育也产生了变革,对远程教育而言,其更像是一种“电子商务产品”。而评价学习资料标准也要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如在选择交互式学习模式时,其主要是基于点播式的学习模式,建立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量,这种交互式的网络学习的评价指标为“有效的学习时长”。
四、结束语
“互联网+”应用于远程教育学习中,决定了未来远程教育的发展规律,开放式的网络学习环境,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选择也表现出远程教育系统在形式上的百花齐放,而学习评价也有了全新的设计,可以设计学习进度条,增加教学日历来实现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实施,除了以往的在线测试功能,还可以增设在线交互答疑等,这些也必将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产生,进而锻炼学习者的学习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远程教育的最终目标。
作者:蒋艳双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5(20):10-16.
[2]董兆伟,李培学,李文娟.“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6):93-98.
-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思想
- 下一篇:农村宅基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