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理论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美术理论 美术教育 重要性内容途径
美术理论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它和绘画、工艺及欣赏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理论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理论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高中美术理论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美术理论(fine art theory)对于美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广义指美术史、美术基础理论和美术批评,学术界通常取狭义,即指美术基础理论。它以美术创作、欣赏、美术家和作品以及美术同社会、生活、自然的关系、美术理论自身为研究对象。美术原理如美术本质论、美术特征论、美术发生学、美术形态学、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和美术哲学等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另外总结、研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工具、制作技术和方法以及广义的美术理论自身亦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任务。
近年来,中国美术界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艺术浪潮,从“85美术”到“波谱”“玩世”“泼皮”“艳俗”等。在这一波波的艺术浪潮中,有些艺术家由于相对欠缺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基奠,缺少对中西方艺术史和艺术背后的整体知识的系统了解,致使他们在这些艺术浪潮中虽不乏创作了固于本土而面向世界的时代力作,也有一些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样式的矫饰的作品。
一、从美术教育的本质看美术理论的重要
中国美术教育是在20世纪初先生的“以美育救国”的口号下发展、壮大的。“美育救国”在今天仍然具有发展国家,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的时代紧迫感。因此,美术教育在今天作为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其本质仍然是“美术文化和审美文化的教育”。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对美的要求的日益高涨,美术学院作为有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人才理应是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具有独立审美自觉的人,而不应仅仅是单一的技能操作者;所培养的理应是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自己的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者和美术热爱者,而不仅仅是所谓的艺术大家。
在我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中,只有既重视专业理论又重视专业实践,使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合理的审美教育的途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这两者相对而言,专业理论是“虚”的教育,其重视的是精神素质的培养;而专业实践课则是“实”的教育,其重视的是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只是当这“一虚”“一实”相结合时,既重精神又重技能时,才是最有益于一个审美的人的发展。
二、加强美术教师理论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1. 美术教师的理论学习的内容。
(1)一般教育学理论。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具备一般的教育学理论是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这类理论一般有:高等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系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教育工作者应该知道或使用的知识。也只有教育理论才会帮助教师正确理解社会教育的人文环境,尊重教育科学规律,与人为本,策划科研方向,成就教育目的。体会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方法。有利于防止纯艺术观阻碍美术教师社会化知识的拓展与利用。也只有研读教育理论,教师才能心知肚明,从教知道理,为师有方法。
(2)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艺术是人类认识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理论是艺术家走入美术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知识。它的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源于最基层的美术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为此美术教育理论对教学具有指引意义。而美术教育方法对教学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美术教育学原理:美术教育的价值、美术教育的目的等;②美术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外学校美术教育的开端、演变、发展等;③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目标的设定、美术教学技术、美术教学设计等;④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材、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与方法等;⑤美术教学研究: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鉴赏教学研究、美术教育评价研究等;⑥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美术教育实习的理论意义与方法等。
(3)美术教学实践。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先导。通过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以及师范美术教育实习与在职期间美术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在美术教学中的各种能力,例如美术教学组织能力、学生管理能力、课堂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很多能力都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得以提高。
陈美玉曾经说过:课堂活动其实是一种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的信念、想法、知觉、判断、教学知识与能力,对学生能力与特质的了解、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观念更新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2. 美术教师的理论学习的途径。
(1)建立“4+2”的师资培养模式。即4年美术基本理论与技能的本科学习与2年教育教学的硕士学习相结合的6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新型的适应社会的美术教师,使师范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相并轨,有利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提高美术教学研究的能力。对教学的不断研究,将会提高美术教师多方面素养。因为在教学研究中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术教师就会自主补充自身各方面的知识、技能。
(3)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充斥着竞争,充满了挑战,要在这样的社会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首先就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具有了健康的心理素养,才能使自己的美术教学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美术教学手段教育学生,而不会乱了手脚。
篇2
关 键 词:美术理论 美术教育 重要性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从20世纪初发端,经过了渐兴、停止、恢复、发展等阶段的近百年的发展,今天已呈勃勃兴盛之势。但在这兴盛之中,却也呈现出某些问题,这些问题既阻碍着美术院校的发展和完善,又对一些美术从业者和学生的发展存在不利。
一、美术界人士对美术理论还应更加重视
近年来,中国美术界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艺术浪潮,从“85美术”到“波谱”“玩世”“泼皮”“艳俗”等。在这一波波的艺术浪潮中,有些艺术家由于相对欠缺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基奠,缺少对中西方艺术史和艺术背后的整体知识的系统了解,致使他们在这些艺术浪潮中虽不乏创作了固于本土而面向世界的时代力作,也有一些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样式的矫饰的作品。
叔本华曾说:“人类总免不了会犯同样的错误。”在今天的美术界,有些人仍视美术理论为美术创作的附庸。比如笔者的一个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朋友就曾不屑地认为“艺术家所需要的是灵感,是手上工夫,是情感的体验,而不是理论。”笔者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积淀又何来灵感?没有理论知识引导情感表达创作定会显得苍白无力。今天,有些青年艺术家都把自己一头扎进画布而不学习理论知识的现状,并把这些视之为是对艺术的另一种“执著”。然而,笔者看来,他们中有些殊不知这份“执著”有令人扼腕的叹息。
有几次,笔者遇到几个某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自由画者,他们问:“谁是山人?”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个年轻的男孩还问到:“是八个大山人吗?”笔者啼笑皆非。然而,当我们了解到有些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出现。在我国,有些高等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其美术理论课所占的比重相对不高。一些绘画专业在有些学校在设置的专门的美术理论课课程上存在安排得不足。一些学校的美学概论、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等被列入公共文化课范围内,总课时约占公共文化课的30%左右。
二、从西方学者的观点,谈美术理论的重要
西方本质主义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格内尔认为,美术是人类文化和实践极其特殊的一面,人类的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因此,艾斯纳和格内尔认为,美术教育作为现代大众化教育的一支生力军,其最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下面四大部分,即: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在艾斯纳和格内尔的这份课程列表中,美术理论所占有的比例明显很大。由此可见,西方美术教育者对美术教育理论素质的重视程度相对还是较高的。
美学是与人生价值问题相联系的。美术院校通过对美学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对美的本质、形态、类型等问题的了解的同时,增强对美的感悟、认识、鉴赏和判断能力。而美术批评是在美术欣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所作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对美术批评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清晰的思维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判断能力。而美术史的学习,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就更显得重要。学习任何专业的人,都应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位置、状况。俗话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美术院校学生通过对中西方美术史的学习,不仅可以认识和了解过去美术史的发展和现状,更在于他们可以去传承其中优异的部分,去开拓更加宽广的艺术局面。对于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美术史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从我国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去汲取养分、获取灵感。师古人、师传统,犹如师造化一样都是我们重要的学习方法。 转贴于 三、从美术教育的本质看美术理论的重要
中国美术教育是在20世纪初先生的“以美育救国”的口号下发展、壮大的。“美育救国”在今天仍然具有发展国家,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的时代紧迫感。因此,美术教育在今天作为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其本质仍然是“美术文化和审美文化的教育”。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对美的要求的日益高涨,美术学院作为有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人才理应是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具有独立审美自觉的人,而不应仅仅是单一的技能操作者;所培养的理应是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自己的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者和美术热爱者,而不仅仅是所谓的艺术大家。
在我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中,只有既重视专业理论又重视专业实践,使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合理的审美教育的途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这两者相对而言,专业理论是“虚”的教育,其重视的是精神素质的培养;而专业实践课则是“实”的教育,其重视的是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只是当这“一虚”“一实”相结合时,既重精神又重技能时,才是最有益于一个审美的人的发展。
结语
美术理论是重要的,无论是对于一个想要在实用美术领域中有所收获的人,还是一个想成为艺术大家的创作者来说都如此。 好在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如一位当代西方哲人所说,在艺术领域,你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意识的多少与高低将决定着你的眼界有多高,也将决定着你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
参考文献
[1]高名潞等著.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潘耀昌.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篇3
办学理念是对教育定位,教育目标思考所形成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简单说是对“办什么样的学校、学院”和“怎样办好学校、学院”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全面、准确、深刻的把握和认识。国内外著名大学法学院校都有各自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对学校、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既是对历史传统和办学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的集中概括。因此,办学理念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对各个法学院校来说,法学教育应如何定位,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法学教育该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以适应地区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切都取决于在法学教育中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办学理念。
然而,部分法学院校忽视了明确办学理念对法学教育的重要性,轻视了办学理念对于法学教育各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未针对本院校的历史传统、经验、现状以及法学教育发展的情况认真思考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办学理念以统筹全局指导法学教育,甚者只将办学理念当做口号一样,抄袭他人、拿来主义,最终流于形式。这种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很多法学院校致力于教学改革本文由收集整理和创新,其实只是热衷于照搬其他国家、地区和院校的课程、教材、授课方式等细枝末节,却从没有考量过这些教育成果所反映出的办学理念。
也许,有人会说,办学理念是很抽象的东西,对具体的法学教育指导作用不大,或者认为,同一个国家、地区所采用的法律相同,那么该国家、地区的法学教育也应相同,有没有各自独特办学理念意义不大。其实,有这种想法还是说明没有对办学理念的决定性作用有足够的认识。本文即以澳门的法学教育为例论述明确办学理念对法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澳门法律的特点
澳门各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情况与澳门的法律制度密切相关,欲了解法学教育的情况就要从澳门法律的特点入手。
“葡萄牙化”是澳门法律的主要特点。而“葡萄牙化澳门法的形成当然必须追溯到葡萄牙对澳门实施的非法统治”。葡萄牙人于1555--1557年踞居澳门期间,自发成立了内部自治组织议事会,管理葡人社群的各项事务。居澳葡人议事会成立后,依葡萄牙的法律和风俗习惯进行内部自治,维护葡人社群的利益,同时居澳葡人亦遵守中国法律。葡萄牙于1822年在已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中单方面将澳门作为海外属地列入其领土范围,后欲仿效香港模式改变澳门的政治法律地位,但澳门亚马留总督的殖民行动遭到华人的强烈反对,居澳葡人也不予支持。虽然澳门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在国际法上不属于“殖民地”,但是葡萄牙从1849—1976年间却对澳门实行事实上的“殖民统治”。这种事实上的“殖民统治”体现在澳门的法律及司法体系上即:澳门法律体系基本上是由葡萄牙的几部重要大法典组成的,即葡萄牙宪法典、民法典、刑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刑事诉讼法典、商法典六大法典,其次,葡萄牙也专为澳门制定了一些法律,如1975年的《澳门保安部队组织法》,1991年的《澳门司法组织纲要》等,再次,澳门立法会也在其设立之后制定了越来越多的各种法律和法规,最后,澳门总督也通过法令、训令及批示等形式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所有这些法律构成了澳门现行法律的基本渊源;如同葡萄牙法没有经过任何的转化程序而被直接强制置入澳门一样,澳门司法体系中的关键——法律人才也是由葡萄牙政府从葡国输入的,葡国政府直接从葡国向澳门输入葡国法官、检察官及律师等;澳门只使用葡文作为官方语言,法律法令均以葡文创制,澳葡政府及其法院当然也都以葡文作为唯一工作语言。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在葡萄牙统治澳门期间,澳门的法律及司法被打上了深深的“葡萄牙化”的烙印。
澳门法律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正在向“本地化”发展。“澳门法本地化”是1987《中葡联合声明》签署后提出“澳门过渡时期三化”问题之一,具体包括“‘司法制度的本地化’、‘法律条文的本地化’、‘法律语文的本地化’、‘司法官员的本地化’和‘法律在本地民间社会的普及化’等”。至今,“本地化”进程已取得一定成果,如组建了三级法院体系并且本地的终审法院享有终审权、中文被确定为官方语言、原有的适用于澳门的主要葡文法律文本被翻译成中文等;但是,“澳门法本地化”仍然面临许多困难、进展缓慢。
另外,澳门法律先天就与内地、香港及台湾的法律关系密切。首先,“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及澳门(当然也包括香港),都是中国人或以中国人为主的社会,故理论上讲,这几个地区的法律制度当然都应是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其次,澳门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及现代社会生产与生活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避免地要受所处区域内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影响。毫无疑问,澳门与内地、香港、台湾现在和将来都必然会休戚相关,互相影响。法制方面尤其突出,就长久以来的事实看,香港法律实务对澳门法律实务的影响极为广泛。此外,在家庭、婚姻及继承等领域,澳门在相当时期里是以台湾民法典的有关规定为参照。不过,自1979年中葡建交以后,尤其是《中葡联合声明》发表以来,澳门已转为以中国内地的法律为参照。
可见,澳门的法律因其主权和治权变动等原因,呈现出“葡萄牙化”、“本地化”及受内地等地区法律影响等特点。
二、澳门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澳门高校法学教育历史有两个重要的年份,分别是1988年和1999年。1988年以前。澳葡当局未在澳门设立专门的法律教育机构,人才培养主要依赖于葡萄牙等国的大学教育。1988年下半年,东亚大学(即澳门大学的前身)开设了法律课程,自此,澳门终于有了自己的法律人才培养机构。1999年大陆后,澳门法科院系增多,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澳门科技大学、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也开设了法律专业。总体看来,至今,虽只逾十年,但法学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从澳门高校毕业的法学人才数目逐年递增,学历层次日益提高。
目前,澳门两所主要的培养法律人才的高校法学院——澳门大学(以下简称澳大)法学院和澳门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澳科大)法学院在学制、课程安排、专业设置、师资、培养目标、生源、授课语言、考试制度等各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不同者居多⑨。总得来说澳大法学院主要提供的是以澳门法律制度为主的课程,辅以少量中国法课程;澳科大主要提供的是以中国法律制度为主的课程,辅以部分澳门法课程。
(一)澳大法学院的概况
如前所述,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澳门长期在葡萄牙的管治之下。1974年之前历届葡国政府都将澳门视为其殖民地或海外省。葡国的法律基本上都适用于澳门,澳门的法官检察官都是由葡国委派的,律师也都是葡国人,因此,那时葡国政府并不感到有在澳门建立高等法律院校的必要。1974年葡国国内发生民主革命,此后的葡国政府对外采取非殖民地化政策。在澳门问题上,承认澳门是中国领土,暂时由葡国管治,即主权归中国,治权归澳门。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葡联合声明》规定中国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在回归后50年内澳门原有的法律制度基本保持不变。为了培养澳门本地法律人才,使法律制度和运作机制平稳过渡,澳葡政府于1988年在澳门创建高等法学教育,即在当年被澳门政府收购的澳门东亚大学内设立法律课程——葡文教学的法学士课程。1991年澳门政府将东亚大学更名为澳门大学,原来的法律课程也改为澳门大学法学院。
澳大法学院葡文法学士课程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参照葡国大学法学院模式设立的。教员都是葡国人,教材采用葡国法学教科书和资料,主要是葡国科英布拉大学的教材,教学语言为葡文。学生包括懂葡语的华人居民、在澳门生活或工作的葡国人和葡裔居民以及少数来自非洲葡语国家和东帝汶的学生。
葡文法学士学制为5年。课程设置的科目都是必修课,无选修课。除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和语言科目外,其余有25门法律科目。像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律院校一样,非常重视民法的教学。民法细分为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法、继承和亲属法各学年和学期科目。根据澳门社会的实际情况,葡文法学士课程学生还需修读中文和中国法。授课以教员讲授为主,在课堂上系统讲授法学理论和概念,分析条文和案例。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偏重考察学生用理论和法律条文解决问题的能力。澳大法学院葡文法学士课程文凭得到葡萄牙的承认,继而也得到欧盟的承认。
澳大葡文法学士的毕业生,特别是懂中葡双语的华人毕业生很多都已经成为了澳门各级法官和检察官、澳门公共行政机关的主管和领导以及法律顾问、华人律师等。从这个角度讲,澳大法学院为澳门主权与治权的平稳过渡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回应澳门社会的呼声,给华人居民开启高等法学教育大门,澳大法学院于1996年开设了中文法学士夜间课程,2000年又开设了中文法学士日间课程。澳门居民中华人占总人口的95%,而澳门的华人居民绝大多数都完全不懂葡语,中文法学士课程的开设,为不懂葡语的华人居民提供了学习澳门法律的机会,打破了只有懂葡语才能学习澳门法律的局面。中文法学士课程教学制度和课程设置以及授课内容基本上是与葡文法学士课程相同。基本教材是葡文法学士课程所用教材和讲义的中译本。即中文法学士仍提供的是以澳门法律制度为主的课程,这与葡文法学士相同,只是授课与学习语言为中文。
总之,澳门大学法学院的学士学位教育采用的是葡萄牙制,学制、课程安排、专业设置、考试制度等沿袭了葡国法学教育的传统,生源主要是澳门本地学生,培养目标是为澳门培养熟悉澳门法律的法律人才。
(二)澳科大法学院的概况
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的成立较晚,澳科大法学院建院于2000年,但发展较快,建院十年已具备学士、硕士及博士授权资格。澳科大法学院的教育制度与澳大法学院明显不同:其学士学位课程的安排是参照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学计划订制而成,法学专业课程中内地法律课程的比重较大,除此之外亦包括澳门法律、葡国法律及当今世界主要法治国家的法律和法学理论,授课方式、考试方式与内地各大高校近似,生源主要是内地学生及部分澳门本地学生,培养目标是于内地、澳门均可从业的法律人才。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澳门高校法学院专业教育的特点是差异性较大,即同一个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两所大学的法学院在学制、课程安排、专业设置、师资、培养目标、生源、授课语言、考试制度等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罕见的情况。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在于开头部分分析的澳门法律的特点,即“葡萄牙化”与“本地化”及受内地等地区法律影响等并存的情况。显然澳大法学院的办学理念受澳门法律“葡萄牙化”的影响较重,这与其发展历史有关,澳大法学院建于葡萄牙管治时期,其培养目标是为澳门培养熟悉澳门法律的法律人才,而澳门法律基本照搬葡国法律,带有浓郁的“葡萄牙化”色彩,因此澳大的法学教育也沿袭了葡国大学的法学教育传统。而澳科大法学院建于之后,其第一任院长是曾担任港澳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的萧蔚云教授,可以说澳科大法学院坚持澳门法律应“本地化”的观点,持澳门的法学教育应“本地化”及加强与内地联系的办学理念,与内地的法学院联系较密切,采用内地法学的教育模式,同时兼顾澳门本地需要,更关注澳门法律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篇4
Wang Junping; Wu Lei
(①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Sanquan Medical College,Xinxiang 453003,China;②Xinxiang Medical College,Xinxiang 453003,China)
摘要: 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感恩教育,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唤醒被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促使其采取感恩行动,以达到爱心社会为目的的素质教育。
Abstract: Thanksgiving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thanksgiving education, ideology of educatee is waked up and spurred to adopt thanksgiving behavior to achiev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关键词: 感恩教育 独立学院 影响
Key words: thanksgiving education;independent college;effect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65-01
0引言
伴随着物质文明不断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感恩心逐渐在淡化。对于“衔环结草”、“饮水思源”、“知恩不报非君子”,这些传统美德与现在很多大学生的观点已经相距太远,他们觉得那些已经跟不上当今时代的发展。我们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推进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对于促进构建和谐园,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感恩的内涵
何谓感恩?在基督教里感恩是信徒感谢主的慈爱与宽容,感谢耶稣所作的牺牲。在文学作品中,感恩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的深情叙说。
“感恩”一词,与西方的感恩节有密切联系,感恩在西方本义上是感谢上帝赐予人类赖以生存的面包和水,《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出来且回馈他人”,后来扩大为社会成员要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却不快乐事,做人做事常怀一颗容与回报之心。
《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的解释“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辞源》解释“感恩”为:感怀恩惠。感恩是个人所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是人对自然、社会、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衷地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原则,是礼仪之邦的重要识,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总之,感恩包括识恩、记恩、报恩、施恩四个环节,是人们对自然、 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地认可, 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2感恩教育在独立学院学生工作中的重要性
2.1 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特殊性由于独立学院与公办普通高校的生源不同,所以学生特点也不同,具体表现在:①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②部分学生缺乏自信或过分自负;③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数个性鲜明,思维活跃,综合素质较高,这些特点使独立学院学生工作必须针对学生特点有对策、有方案、有步骤的进行。
2.2 感恩教育在独立学院学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孩子心理上唯我独尊的优越性和骄纵感,现在我们面对的是80 后和 90 后的学生,这些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几代人的爱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娇生惯养者多,学校教育方面只重视学习成绩,不重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①忽视家中父母的养育之恩;②冷落学校老师的教育之恩;③淡化国家、社会的关爱之恩。认为别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受人恩惠不知知恩图报,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长此以往,从不会爱的付出,到感恩教育被边缘化的现状。
2.3 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2.3.1 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克服不恰当的个人主义,从现实生活中意识到自己是受恩惠的,以宽广的胸怀、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来面对人生,并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学会知恩图报。
2.3.2 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感恩,就是要知道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奉献,主动为别人付出,知恩图报。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表现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2.3.3 有助于构建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马克思说:“恩情是联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感恩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融化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培养他们与人为乐、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品德。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最终推动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
2.3.4 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的感恩思想,值得后世传承和弘扬。《战国策》里说:“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儒家将“感恩”列为做人最基本的修养,非常重视培养人的“感恩”美德。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开展感恩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举措
3.1 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建设和谐校园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进行感恩教育。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促进作用。高校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入感恩教育,发挥教师精神播种者的作用,将教材中蕴含的感恩内容充分发掘利用,将感恩思想渗入到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满怀感恩之心学习文化知识,在成长过程中牢记报恩,使感恩教育为和谐校园建设从根本上服务。
篇5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塑造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只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整合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规范大学生行为。然而, 两者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进一步地论证, 整合的路径也需要更为深入地探究。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法制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应充分依据教育规律并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和塑造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 这也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依据大学生特有的心理活动和形成特点, 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问题和新趋势, 开展更为深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 并据此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公共课程, 虽然该课程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规划要求有序开展, 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 针对性教育不足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具有普遍性, 而缺少针对性教育。普遍性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把握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懂得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 大学生能够利用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及由心理活动引发的行为结果。同时, 也能够理解他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方式, 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然而, 普遍性的教育活动在规范大学生行为方面有所不足, 尚不能有效地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建立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对此, 针对性教育可以有效弥补普遍性教育的不足, 能够针对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具体问题提供思想引导, 并为其指明具体的行为方式。更为重要的是, 针对性教育能够在普遍性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建立世界观和方法论, 避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给他人和社会造成的恶果。
(二) 社会实践体验缺乏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着重课堂教学, 而缺少社会实践体验。[1]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采用的主要方式, 其优点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将本学科的主要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便于学生们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然而, 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能帮助学生们熟练地使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和自我调节方法, 也不能帮助学生们客观体验因心理问题给他人和社会造成恶果后的感受。对此, 社会实践体验环节能够更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有利于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其本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掌握心理学实用技能。同时, 社会实践体验环节的教学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们采用社会视角看问题和分析问题, 从而结合课本知识进一步矫正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
(三) 学科交叉式教学缺失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强调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而缺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式教学。[2]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能够帮助学生们在提升自我修养的基础上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员。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引导性教育的柔性手段, 对于学生们的偏激心理和异常行为也多采取疏导和缓解的方式。由于其劝导力和约束力不强, 因而不能对心理异常并可能采取过激行为的学生起到强有力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予以有效弥补。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们懂得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范围, 了解自身行为的合理边界, 知晓错误行为可能遭受的惩罚后果, 从而理性地调整思想意识并规范自身行为。因此, 法制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 社会变化日益加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并已超出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范围。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已经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所能独立解决和应对的。为此,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思维健全、身心健康和具有法制意识的高层次人才所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增强理性思维
法制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理性思考问题, 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当前,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较强, 遇到问题时往往个人的主观感受会影响其理性的思维与判断, 不能客观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并且理性地处理问题。对此, 法制教育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和宣传, 使大学生在面对疑难问题和思想困惑时能够理性分析问题, 并借助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定推测自身行为可能导致的行为后果, 从而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和依法办事的思想理念。法制教育能够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 能够降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 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 加强行为规范
法制教育能够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有效缓解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前, 大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日益增多, 所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也在逐渐增大。究其原因, 主要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 缺乏对国家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对社会道德的尊重之感。对此, 法制教育可以在帮助大学生构建思想理论体系的同时确立法律信仰, 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要求的行为准则。通过法律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知晓个人权利的边界, 和对国家和社会应承担的义务范围。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权利, 也没有不受规范的行为。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应当更好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个人的权利。
(三) 提升综合素养
法制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较大提高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当前, 大学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们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下, 学生们虽然有可能成为某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 但法律知识的欠缺很可能导致其对社会的贡献降低, 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负能量。尤其是当学生们错误地将学到的一技之长用于违法犯罪时, 不仅对其个人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后果, 对于社会来说也会造成较大的人才损失。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较大程度地将专业人才引导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通过强化法制思想和规范行为的手段, 为大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 法制教育也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使学生们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达到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3]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教学育人方面各有侧重, 两者的交叉研究与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心理健康素质和培养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新变化, 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思路,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 思想感悟与行为规则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促进学生自我的思想感悟, 而法制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行为规则意识, 两者结合有利于由内而外地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心理指导和辅导。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提出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的方案, 从而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能够正确面对自身心理问题, 从而在外界干预下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促使大学生自我思想的感悟, 并从内心深处进行思想的转变, 而不涉及对学生外在行为的指导和改变。与此相对应, 法制教育能够在法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行为规则的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法制思想的传播和法律规范的学习, 进而指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规则。基于上述分析,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思想健全和行为规范的优秀人才。
(二) 内在调节与外在约束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想的内在调节, 而法制教育强调对学生行为的外在约束, 两者结合有利于由内而外的调节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通过心理学来分析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探寻影响心理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进而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内在调节。对于有心理异常倾向的学生来说,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能够帮助其提高整体心理素质, 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但对其异常行为的约束力度则略显不足。与此相对应, 法制教育不仅能够告诉学生们如何理性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威慑作用, 即如果学生们不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规则行事, 则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这种警示和威慑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做出理性的行为。因此,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我们不仅应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的内在调节, 还应重视对大学生行为的外在约束。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三) 自我发展与社会和谐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和个人发展, 而法制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行为规范和社会和谐, 两者结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心理疏导和心理调节方法, 使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 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助下排除心理障碍, 重塑健康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大学生通常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能够正确地面对和理解所遇到的问题或挫折, 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和良性发展。[4]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强调个体的心理状态分析和心理健康发展, 而在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方式和规则方面略有不足。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更好地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因为, 法制教育通过法律意识的培养和行为规则的确立, 为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处事原则。基于此分析, 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上, 大学生通过自我心理调整, 并在法律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 完全能够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外在行为, 从而真正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完美结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应注重系统化和体系化, 在明确两者之间差异的同时加强两者之间的内在衔接和外在配合, 最终实现二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协调一致。
(一) 教学理念和目标的重构
基于上文分析, 单纯地通过教授心理健康知识并不能完全培养出心理健康并且行为规范的人才。为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对当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行重新构建。具体的讲, 就是在整体教学思想和原则的构建方面强调由内而外的全面的思想和行为教育, 同时将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与确立行为规则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只有在此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对自我情绪的控制, 自我人格的完善和自我行为的规范。
(二) 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制定
为更好地贯彻新型教学理念和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制定方面, 应将心理健康培养与法制思维培养的教学重点有机结合。科学合理设计的教学体系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可安排在前期阶段讲授, 使学生们能够在理解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可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后, 其目的是使学生们在正确的心理意识下能够采取符合法律的行为行事, 或者即便存在心理问题也能够在法律思想和原则的要求下放弃实施异常行为或者是反社会行为。当然, 教学内容安排也可以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更为合理的制定。
(三) 实践规划和环节的设计
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简单的书本知识讲授永远是单薄和不足的, 只有充分地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讲解, 才真正能够使学生们理解知识的含义和问题的重要性。[5]因此, 在课堂教学之外应增设实践教学环节, 为学生们增添更多的具体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从而实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大学生的目标。在实践规划和环节的设计上, 教学工作者应将心理健康体验和依法行事锻炼的教学重点有机结合。在实践地点的选择上, 可将医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治疗诊所、法律咨询中心、律师事务所、人民法院等列为教学实践基地。学生们通过在这些地方学习和锻炼, 应当能够切身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也能够感悟到因心理因素导致的违法事件给当事人及社会造成的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在教学时间的设计方面, 教学工作者可在每一个重点章节讲完之后, 组织学生们就相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和调查。当然, 教学工作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安排实践体验和调查活动。
(四) 师资结构和配置的安排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由于其专业背景的局限性致使这种师资配置很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这是因为, 法制教育并非是单纯的介绍书本知识, 而应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法律专业知识, 使学生们充分理解法制思想和法律原则的内涵。因此, 只有法律专业的教师才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的知识, 解读法律规范的深意。所以, 在师资结构建设和配置的安排方面, 应将心理健康专业和法学专业的教学人员进行科学搭配, 并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规划合理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教学活动。同时, 不同专业的教师应当积极配合, 相互协调, 更好地将教学计划落实到实处, 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势在必行, 只有充分地将两者结合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 高校需要真正认识到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从而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并不是将两个专业的书本知识简单地融合, 并在课堂上通过灌输式的方法予以讲授。两者的整合应是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具体实践经验进行感悟式的理解。同时, 两者的结合还应注意心理疏导与外在约束的配合, 使学生们由内而外地调整心理状态和规范自身行为。只有如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江立成, 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1 (3) :1-6.
[2]张元洪, 孔庆娜.论新形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29 (2) :134-136.
[3]陈新星.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4) :152-156.
[4]姚本先, 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 2007, 30 (2) :485-488.
篇6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现在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合理地对学习、生活、交往及身体发育中出现的种种事件,处理好各种困惑、矛盾和冲突,增进自我调适和自我维护身心健康的能力,对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 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⑵ 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⑷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⑸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行为。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而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发展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的倾向性。首先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中学生感情丰富强烈,但两级变化明显,摇摆易变;然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社会交往,最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的行为与行为控制。中学生在这阶段就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其行为控制方面冲动,行为易越轨,承受能力差和受暗示性强。
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篇7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成绩和分数视为生命,把高考当成唯一的考核指标。这样,学生的唯一任务就是执行“上课――学习――考试”这样一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考试,如何拿高分,与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已脱离了轨道。尽管现在教育部门大呼“素质教育”,但真正能够贯彻执行的又有多少呢?学生在这种高压环境的逼迫下,虽说不上“头悬梁,锥刺股”,却也真的是“披星戴月”,“埋头于书山,奋战于题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可否认,这样做的结果,必然能够提高学校升学率,对于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讲,也能考入理想的大学,这种结局固然皆大欢喜,但能顺利升人大学的毕竟只是部分,那么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将何去何从?难道就是所谓的“命不如人”,抑或是老师们所说的“朽木”?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现在的教师经常以古人的一句话“朽木不可雕也”来形容升学无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实,这种看法带有严重的偏见性。因为怀有这样看法的教师都只是把学生智力结构中的“逻辑――数理”智力。即学习方面的智力当成唯一的评判标准,而忽视了他们的其他智力因素。也许,对于那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言,的确在“逻辑――数理”智力方面,也就是在知识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上有些弱,具体表现就是对上课和学习不感兴趣。考试成绩差,但他们在其他的智力方面可能有着超出常人的潜力。例如他们在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等方面也许要比别人出色的多,也就是说,尽管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但他们当中可能有人擅长绘画,也有的人吉它弹的很棒,或是歌唱的不错,再或是篮球打的挺好等等。如果仅仅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能不能考上大学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未免有失公允。但是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这种评价方式还是为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所推崇,并把这部分学生视为“差生”,“另类分子”,“不务正业”,“不学无术”,严重的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开始自暴自弃,甚至走上歪路。这不能不说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
纵观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都不好,也并未考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世人所瞩目。像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发明家爱迪生,伟大的软件工程师比尔・盖茨,篮坛巨人迈克尔・乔丹,世界飞人刘翔,影视巨星成龙等在年轻的时候都很平凡,不为老师所器重。甚至被老师认为是没有希望的人,但他们就是因为发现了自己在某种智力方面有着超出常人的潜力,凭着自己的兴趣和执着的精神成就了自己。谁能说他们不是人才呢?,所以,请不要单纯地因为学习成绩不行而给学生冠以“差生”的帽子,也不要定性为不可雕的“朽木”,换个角度,换种眼光,你会发现所谓的“差生”其实并不差,相反,他们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音乐家,舞蹈家,艺术家,运动健将,
篇8
医院对工作人员的培养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更要求其拓展视野,并针对其特点达到人才培养的需求,使他们拥有健康、科学的医学理论以及道德知识,使信息化人才得到全面发展。医学伦理学以道德教育为基石,专门研究和解决在医院以及各个医疗机构中医患之间关系,为医务工作者制定了行为准则标准,它是医疗机构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课程[1]。本文对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探索出能够良好开展的策略。
2.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重要性的体现
2.1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医学信息化人才德才兼备重要途径
医学信息化人才的医学伦理知识,决定了医学教育成果的质量,人们的健康是医学存在的目的。自古就有“医者仁术”之说,可见“仁”和“术”在医者的行为准则中是最重要的,更是医学行业内的基本准则。医学理论教育的特点不仅在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注重,对医学信息化人才道德的教育更是其突出的重点。由此可见,医学信息化人才的医学伦理素质,决定着医学教育成果的质量,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医学信息化人才德才兼备重要途径,是推进医学行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2.2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信息化人才能够应用医德理论知识来解决医患问题
在目前我国医院的管理中,由于对于医务人员疏于严格管理,因此在各种医患之间产生纠纷的根源都是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差,使得医患之间关系恶化;以及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没有对患者的自主权加强重视,没有遵守知情、同意的准则,因此患者对其不理解,也使得医患之间产生较多的矛盾;有些医务工作者没有责任心,在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时,疏于认真,对问题的处理上不及时、不恰当,也由此引发医疗事故的产生;更有甚者为追求巨大的经济效益,故意要求患者多花费,患者由于不满而产生的纠纷。由此可见,医患纠纷与医疗事故,都体现着医者的“仁”与“术”。而二则之间是相互依存着的,伦理学教育中医学技术是医德基础,医德又是医学技术得以实施的基础保障。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信息化人才能够应用医德理论知识来解决医患问题,是培养医务人员富有责任感,减少和避免医患纠纷与理疗事故的重要途径。
2.3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医院工作进行的主题的医疗,医疗决定着医院能否良好发展和生存的基础。而“仁”与“术”决是整个医院医疗重中之重。量的高低。二则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是对医学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医务人员医德水平决定其能否更好发挥设备、技术作用的基础。若因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属于医德的建设,会使医院整个医疗水平下降,对医院的长期、健康、良好、稳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3.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状
3.1医院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忽视。医学信息化人才的道德、人生、价值观体现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化人才在从事医学工作时必须拥有医学伦理学知识。而我国现代医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医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医院必须对医学伦理学培养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3.2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忽视。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于医学伦理学知识不够重视,认知程度低,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并不能够有效发挥其重要性。
3.3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落后。信息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最基础要求,对心理学、伦理学、社会等人文化知识都是教育的范畴。但是现今在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依旧很落后,不能够与社会现实接轨,严重影响着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实施。
4.在息化人才培养中医学伦理学教育良好开展的策略
4.1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的建立。加强吸收世界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先进水平,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
4.2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的加强。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标准[2]。以问题、案例为核心,开展互动式、小组讨论式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只要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那么今后的工作中,学会及时运用医学伦理学知识来约束自身行为。
4.3良好人文环境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培养是培养良好人文环境的基础。人文环境由人文精神和文化相互结合下所创建的。在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中,人文素质必须要加强重视,可利用直观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h等方式,用实际中的案例去感染、教育信息人员,树立起医院良好的医疗形象,加大医院的影响力度,为医院创设道德和技术并存的人文形象。加强医院信息化人才团队的设立。
4.4医学伦理学教育多样化的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不仅要求其在内容上具有实际性、针对性,在规范标准上更要有层次。结合信息人员文化程度、岗位职责、自身身体和思想情况的不同,来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标准,确保医学伦理学在教育中,具有针对性以及广泛性。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例如:座谈会、研讨会、展览会、演讲比赛、知识问答互动等方式,引起和加强信息化人才的思想共鸣,促进医学信息化人才团队的建设发展,以及教育形式多样化的开展。
4.5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和培训。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和加强伦理文化的深入,更要对伦理学教育管理进行加强,利用多钟形式进行培训。不定时的更新学习信息资源,增进交流和学习。
5.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信息的发展依托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发展,医院在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全面更要与实际信息社会发展状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性强,又有创新思维和良好道德的信息化人才[3]。因此,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靳辉.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对护理人才培养的意义.[J].文学教育(中),2013.(02):54
篇9
关键词:教师礼仪;教师素养;言传身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素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平日的修养”[1],在《辞海》中则被解释为“经常修习涵养”[2]。“修养”或者“涵养”二词涵盖的不单是学识方面,还应包括一个人呈现在外部的整体风貌,待人接物的举止态度。由此可见,语文教师的素养不仅体现在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体现在平时教学中乃至教学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扎实的专业知识一直以来为师范院校和用人单位所强调,然而,一名教师如何做到言行举止得当?这里就需要礼仪进行规范。所谓“礼仪”,即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一种规范的表现形式,“教师礼仪”就是教师们在工作岗位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为人态度、情趣爱好、行为举止、音容笑貌和学识水平、教学能力一样重要,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成长。语文教师通过教授传统文化知识及文学作品以陶冶学生情感,承载着塑造学生人格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师的礼仪修养显得极为重要。在语文课堂上,文学的魅力需要语文教师去阐释和表现,一位温文尔雅的教师带给学生的课堂感受必然会更好,也更能带学生进入文学的世界去体味作家细腻的情感。所以,用微笑传递文学作品的温度,传递人文关怀与温暖,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成为学生的范本,这些于语文教师而言都是必要的。除此之外,注重教师礼仪的意义还体现在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及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等方面,因此,教师礼仪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所必须注重的。
一、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教学效果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它构成了一个人的形象的重要侧面,是其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及素质的综合表现。于语文教师而言,在课堂上注重礼仪,多一些温和的笑容与轻柔的举止,学生就会更愿意去聆听和接纳课本中所传达的精神内涵。以笔者今年暑期在台湾游学的经历为例,台湾明道大学中文系的教师普遍为人十分温和,常常面带微笑,言谈之间流露出对人的关怀与温暖,每次听他们讲课都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且会十分认真地做笔记,生怕自己漏掉了一丝精华。这种人格魅力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而是长期以来对于礼仪的注重与人性中的美好的自然流露。这种人格魅力对课堂的影响也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学生期盼的是真正关怀自己的老师,能成为自己的榜样的老师,这种标杆作用不是体现在论文数量或者学术影响力上,而是课堂交流中的细微处。
二、语文教师的礼仪修养影响师生关系
如今的师生关系,已在市场化大潮下变得极为简单乏味:学生交钱读书,老师授课,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师生之间除了课堂上对课本内容的讲解,极少有其他方面的交流,教师仅仅对学生的分数负责,而学生仅仅对自己的成绩有要求。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教师已然成为市场化的产物,教师失去了社会的尊重,失去了自身的尊严,学生自然不会对教师有特别的尊重或敬仰。
因此,对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及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的礼仪规范是一个先行条件,只有教师首先具备了良好的教师礼仪规范,才谈得上和学生建立师生关系。就语文教师来说,在课堂上讲求语言艺术,用恭谦有礼的语言与行为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关怀,学生也会更易接受教导。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3]因此,语文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也一定要注重礼仪,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互动。
三、语文教师的礼仪修养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如果有一位好的教师来沟通和引导,青少年的人格将会更为健全。“教师的品质与礼仪行为本身不仅具有自身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存在,它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演示。”[4]教师对学生心灵及行为的塑造,具有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礼仪行为及品质的培养具有一言九鼎的作用。教师的礼仪素养如何,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语文教师作为与学生有较多思想交流的学科工作者,必须格外重视自己的言谈举止,给予青少年正能量,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品格习性,只有这样,才可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到人际交往的常识,为其走出校门后顺利与社会上其他人打交道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教师礼仪修养的水平高低,是决定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十分必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时刻注意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有关部门特别是师范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把教师礼仪修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结语
总之,语文教师应将传承中华文明之礼作为己任,用微笑温暖每一位学生,以言传身教来规范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达成共识:在我们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文明优雅的言语与体态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构成和谐的校园整体教育旋律,弹奏出最美的育人乐章。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型人民教师。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以礼待人,以礼待天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一代更懂礼仪的后人,才会有一个更具礼仪风范的中国。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361
[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3200.
篇10
关键词:中专生 心理健康 重要性 方法
一、加强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中专院校是培养大批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中专毕业生是我国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大部分毕业生直接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的变革和人际关系的改变,促使了多种心理问题的出现。新时期的技能人才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并长久发展下去。2010年富士康十连跳事件震惊中国,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造成富士康员工跳楼的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而内因多半源自他们心理上缺乏一定的抗压能力,面对压力在无法排解的情况下,却选择了极端行为,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2014年,云南的一个电力职业学校也发生了一起跳楼事件。一个18岁男生在上完课后,从教学楼5楼楼梯处纵身一跃也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据公安机关调查,男孩系为情所困选择轻生。早恋,这个问题在青春期发生其实很普遍了,可若都像这位男生一样,遇到一点点问题,就草率的选择轻生,那怎么能行啊?可见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要!
二、影响中专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同于普通义务教育的高中生,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多中专生均来自于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没有科学的方法,或过于冷淡,或对孩子的想法喜好不了解, 或过于宠溺让他们变得骄纵缺乏独立。或没有很好的跟子女沟通导致孩子性格的孤僻, 另外父母的上学无用论的思想对子女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2.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首先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各种好的,不好的都铺面而来。对于青春期的他们来说,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是很强,也许会禁不住诱惑,会学坏,会沉沦。还有就是来自社会固有的一种对于中职生的偏见,让他们一开始就产生了自卑,叛逆。再者就是进入企业,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工作压力,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3.中职学校也有很大的责任:有些学校本身就抱着赚钱的态度来招生,有些教师水平不高,对学生教育懈怠,敷衍,不负责任,没有很好的去引导他们,还有就是受到校友的影响而产生出一系列心理问题。
4.学生自己问题也不小:多数中专的学生学习不努力、没恒心、没有认真做事的态度,或禁不住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沉迷网络游戏等原因也诱发出很多心理问题。
三、加强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
心理健康问题不同于一般的肉体上的疾病,它是一种隐形的,精神上的疾病。没有立竿见影的神药可以医治,只能长期的观察,慢慢的渗透,才能让这些心理问题得到一定的修复。俗话说对症下药, 接下来就针对引起中专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来谈谈如何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1.家庭教育是中专生接触到的最早的教育、也是最持久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很多中专生都是来自于农村,他们的父母也许没有多少文化,也许对于子女教育没有科学系统的方法,所以我觉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来带动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可以经常开些家长会或者茶话会,或者举办一些学生心理教育宣讲会,邀请家长来参加,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同时父母也应该多去主动学习、多去与子女进行良性的沟通。
2.中专生比普通义务教育高中生,要更早的接触到社会,社会对中专生的心理问题的影响也很大。对于这个影响,我觉得学校的教育要跟上,还有自身的教育也要跟上。大的环境改变不了,我们就只能学着去适应它,很好的融合进去。中职教育主要是技能教育为主,在学习过程中,我觉得学校应该加大对中专生职业心理教育, 要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既要有参与竞争的勇气,又要有做好参与竞争的准备,提高自身的素质,锻炼心理的承载量,使自己拥有竞争的实力。同时,自身也应该提高觉悟,拒绝诱惑,努力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还有进入企业之后,企业也应该时刻关注这些中专生的心理问题。面对工作压力,应该提供一些休闲娱乐的场所给他们放松,同时也可以隔几个月请一些心理专家到企业给员工们上课,帮他们开导。
3.中专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其实并不是很多,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学校的这几年的学习生活却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无论身体、心理还是性格上都在校园里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所以学校教育管理的好坏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为学校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加强管理,严格规范。然后应该在校园内大力开展的心理教育宣传活动,开设心理课程,使之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还可以针对学生性别特点,开展青春期的心理教育,比如如何正确处理两性关系,让他们知道怎样处理早恋的问题。最后,学校应该多开展一些娱乐文化活动,以来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和精神生活。 当然光有心理健康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有德育教育贯穿始终,在学校里面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尤其很大,教师很可能会成为学生们模仿的对象,所以学校有责任为学生招品德兼优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和强大心理素质
4.有些时候外界的教育也只是一个辅助功能,自身的教育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我觉得首先要让他们对自己有个大概的认识,有一个自我的评价,让他们认识到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注,从而有意识的进行自我教育,学会自我控制不良情绪,改善不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努力的去行成好的学习习惯、好的行为习惯和好的生活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持久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加强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是需要家庭、学校、企业,自身长期坚持和关注的。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