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二历史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 乐理 视唱练耳 现状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123-02
在高职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视唱练耳》、《基本乐理》作为基础技能训练和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显着的作用,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联系密切。但教学实践中二者往往“分而治之”,独立教学。各自为政的教学模式,割裂了它们作为音乐基本学科的内在联系。
一、教学现状
在高职音乐教学中,《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常是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进行分开教学,单独行课,而往往忽略二者内在联系,教学进度不能同步,教学内容没有形成有效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不利于专业学习的矛盾。
1、是基础乐理课程教学理论脱离实际。作为一门纯理论课程。基本乐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内容较枯燥,教学方法陈旧,由于“分而治之”现状,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脱节,没有形成有效互动,在基本乐理内容讲解上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学生难懂易忘。
2、是基础乐理教学滞后于视唱练耳等其他专业课程,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进度与质量。作为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视唱教学从简单节奏到复杂节奏,从无升无降的调到有多升多降的调:练耳训练则从单音到音程、从原位到转位和弦。从单声部到多声部的练习已成为一种模式化教学。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练习难度加大视唱练耳教学也变得枯燥无味。
二、整合必要性
(一)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整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本乐理教学本身纯理论性、抽象性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音乐实践过程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视唱练耳主要是唱和听的实践练习,离不开基本乐理的理论基础,没有理论基础的视唱练耳实践练习难以提高。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有效整合。利用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互通、互补的特点,讲用结合,边讲边用,既避免了基本乐理只讲不用,又避免了视唱练耳只练不讲的弊端,通过应用练习加深理解、牢固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用所学知识指导视唱练耳实践活动,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教学多元性。
(二)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整合教学,可以提高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与视唱练耳学习的质量。在练唱每一首视唱曲前,根据乐理学习的进度从曲子的表情术语、速度术语、力度记号、谱号、调号、调式、节奏类型、装饰音记号等进行分析讲解,理解所学术语、记号含义。便于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讲解力度及其音乐表现作用时,可以选用几个不同风格的小练习曲,或者选择一个音高节奏相同的片段。由学生选择不同的力度进行视唱练习。通过两者整合的教学,做到实践有理论指导。理论通过实践检验和巩固,从而互相促进、相互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两者的教学质量。
三、整合措施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视唱练耳》、《基本乐理》课程整合前提是要明确两者的课程教学目标。《视唱练耳》课程不仅是乐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主要通过听、唱、说、写、弹等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音乐记忆和培养创造能力。其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音乐素质。包括训练音乐感知力、音乐鉴赏力,提高理解音乐力。二是发展音乐记忆。音乐记忆是音乐学习者必备的重要能力,良好的音乐记忆力,有助于任何音乐课程的学习。三是培养创造意识。能根据听、唱、说、写、弹等方式将乐谱演绎成音乐,或将音乐还原为乐谱,这就需要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意识。
《基本乐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本课程领域的理论和提供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能力和素养。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基础的音乐理论。认识和了解与音乐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及知识面。丰富自身的理论修养。二是培养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础音乐理论的基础上,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技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专业化成长。三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本课程教学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
(二)树立全面、综合化的教学思维
全面、综合化的教学思维,就是打破原有孤立的将各门课程割裂的思维,将现“视唱练耳”、“基本乐理”甚至部分基础和声内容整合为一门课程,将舞蹈律动、民族曲调、形体表演等艺术学科要素在教学中使之与音乐听唱能力的训练相结合,同时融合合唱指挥、键盘和声、即兴伴奏、器乐、音乐教学法等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在教学上的连接,建立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持的关系使这门课程,将乐理、和声、视唱、听音、记谱融为一体进行教学。这样便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基础音乐理论”课树立全面、综合化的教学思维。
在教学中,将部分乐理的谱例、合唱谱例运用于视唱练习。将部分声乐作品、和声练习选作听音内容,还可以将学生的乐理试题或者和声习作选作记谱内容。这样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
1、强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研究在传统视唱练耳及基本乐理教学中,课堂的教与学基本以教师为主。在视唱教学课堂上,学生视谱即唱,课堂音响来源多为钢琴音色,通过钢琴作为辅助工具听音记谱。同样,基本乐理的教学课堂也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不能自主发表个人的想法。事实上,乐理视唱练耳教学采用单一钢琴音色及纯听觉技术训练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利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提高视唱练耳与乐理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引进国内外所使用的各种视唱练耳软件EarMaster Pro4.0、Ear Dower3.0、Eocnre4.5.3、Auralia等进行运用,探索适合高职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教学的运用多媒体软件教学途径和方式。将各种音色、各种节奏、各种风格音乐引人课堂,改变单一的钢琴教学工具和音响,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与当代音乐文化接轨。
2、重视体验,综合运用不同艺术学科要素,让学生动起来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模唱法、听写法、听辨法、构唱法、分析法、音程训练法等等。在《基本乐理》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是讲授法,练习法等。根据我们全面、综合化的教学思维,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将舞蹈律动、民族曲调、形体表演、歌曲创作等艺术学科要素在教学中使之与音乐听唱能力的训练相结合。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接龙、创编节奏、创编歌曲、律动和形体表演等体验形式,运用了多元的艺术学科要素。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篇2
【关键词】视唱练耳 双重乐感 课程改革
视唱练耳是普通高等音乐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它融音乐基本技术、基本理论、音乐审美和音乐教学能力培养为一体,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潜能。通过该课程的训练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音乐的各类音响元素、音乐表现要素和表现规律,增强对乐感的感知能力,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审美能力和驾驭音乐、表现音乐的综合能力。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与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大多数普通高等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在培养学生音乐感知的综合能力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在新疆这个多民族文化地区,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体制、组织教学上尚存在诸多缺陷。随着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新疆高校的视唱练耳课程应结合当今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趋势,并考虑新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从新疆各民族学生的实际出发,选用有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本文以新疆高等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为研究对象,客观地展现新疆高校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其中的问题,从诸多层面对其进行再认识,以期为新疆高校视唱练耳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一、新疆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新疆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在教材选择方面,从早先以大、小调体系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视唱教程》(陈洪编著)到当前的体现多元文化观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视唱教程》(孙虹、许敬行编著)等。在本土视唱练耳教材建设方面,主要有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于2000年开始尝试新疆本土视唱练耳教材的建设,编写了《新疆少数民族视唱练耳教程》。2006年开发出《新疆民族音乐视唱训练系统》《新疆民族音乐主题资源库》等软件并在教学中使用。2007年编写了《音乐风格与元素训练》教材,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于2012年出版。在教学方法上,从单一固定唱名法到当前的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相结合,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也紧跟了时代的步伐,等等。总体而言,新疆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学在近年来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此为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取得较大发展的情况下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因为对课程本身的认识不够透彻引起的,有的是因为在课程实施上的把握不足引起的,等等。可以说,这些问题皆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将视唱练耳课程仅仅视作一门纯技术训练的课程
由于视唱练耳课程的训练是以音乐各要素为内容的,这就容易把视唱练耳课程当作是脱离理论与文化的纯技术训练的课程。其实,对音乐各要素的分解练习恰恰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音乐要素,通过对音乐基本要素的掌握来积累音乐语言,通过分解——综合这一过程来完善学生的听觉;通过对音乐各要素的分解学习,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了解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感觉和分辨能力。
(二)将视唱练耳课程看作为西方音乐体系服务的课程
由于视唱练耳课程体系来源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以至于我们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仅为西方音乐体系服务的课程。视唱练耳课程虽然来源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但其目的是通过听辨与视唱等手段来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审美能力。把视唱练耳课程看作为西方音乐体系服务的课程并不是课程本身之宗旨,而是在教学中所持的音乐教育观念和视唱练耳的教材内容所使然。
(三)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未能较好地体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
我们现在使用的视唱练耳教材,主要是以西方音乐体系内容为主,训练方法也以西方音乐体系为模板,这容易造成学生形成西化的心理定势:符合西方音乐体系的音乐就接受,反之即排斥。这样必定会使我们的视唱练耳教学走入一元价值观的误区。新疆民族众多、音乐风格形式多样、音乐体系多样的现实提醒我们,采取单一标准的听觉训练已不符合学生发展之需,视唱练耳课程必须要培养学生多元化的音乐耳朵。
(四)新疆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缺失
新疆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分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三大类别。在强调以学生为本、以体现多元文化音乐观、以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为基础的视唱练耳教学的今天,作为新疆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文化,在教学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无疑是一大缺憾。截至目前,新疆高校中仅有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进行了新疆本土视唱练耳教材改革的尝试,目前已出版《音乐风格与元素训练》教材和开发出新疆民族音乐视唱训练系统、新疆民族音乐主题资源库等软件并付诸于教学实践。
(五)教师的教学方法较陈旧、教学手段亟待提高
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固定调唱名为主、首调唱名为辅、割裂式音乐要素的训练方法及以班级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等,并未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习效率难以提高。其次,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视唱练耳教学并没有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教学手段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不停视唱、听写的强化训练方法,这种过于单一的教学手段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上述不足均不利于视唱练耳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新疆高校视唱练耳课程之教学策略的改进路径
以当前新疆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的不足为切入点,以新特的音乐人文环境及各族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体现多元文化音乐观、以本民族母语音乐文化为基础的视唱练耳教学研究为关注点,笔者认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双重乐感”音乐能力是新疆高校视唱练耳课程的发展创新之路。
(一)加强新疆本土视唱练耳教材建设,培养学生“双重乐感”能力
“双重乐感”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培养学生感知和把握多种异质音乐构造的能力。在新疆,这种多元异质音乐主要包括西方音乐、各少数民族音乐、汉民族音乐。长期以来,视唱练耳教学一直以欧洲的传统教学体系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乐感,我们实现这个体系的教学目标是以舍弃本民族原有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念为代价的。如今对于多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对教育的标准化、均同化模式所引起的弊端已引发了人们的反省。要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改变我们在视唱练耳方面所存在的一元化格局,构建在视唱练耳方面被置换的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在视唱练耳方面开拓出一条培养多重乐感能力的新路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多元审美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新疆各音乐院校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重担,积极做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开发和完善新疆本土视唱练耳教材体系,尽快编写出以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为主的汉民族视唱练耳教材和新疆各少数民族视唱练耳教材,并把培养学生的“双重乐感”能力作为视唱练耳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师生“双重乐感”能力
我们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提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双重乐感”能力,同时也是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应具备“双重乐感”能力的必备要求。由于目前新疆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师均是在传统西方音乐体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就对我们新疆视唱练耳教师现有的知识领域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要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在认清多元文化音乐含义的基础上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实施“双重乐感”能力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要使教师综合运用人类学、文化学、教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拓宽教师的视野,促成教师音乐文化多元、研究方法多元观念的确立。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师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树立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努力钻研和学习西方的、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钻研教材、钻研教法,只有在不断提高和健全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才能胜任“双重乐感”能力培养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要求。
(三)完善学科理论建设,构建“双重乐感”视唱练耳教学体系
“双重乐感”能力的培养是以多元音乐的实践技能出发,以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教学角色的灵活转换进行跨民族、跨乐系的音乐技能训练。长期以来,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一直沿用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但是,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基于各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厚的遗产、独立的审美价值、独特的音调体系而存在的。因此,在构建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双重感知能力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音乐结构、音乐水平,并以现有社会基础为依据,对视唱练耳课程在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探索。在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将其进行补充、修正乃至更新,最终形成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双重乐感”音乐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
(四)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民族乐器辅助“双重乐感”教学
目前,新疆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仍然采用以钢琴和黑板作为教学辅助器材的传统教学方法。单纯听钢琴的视唱练耳的教学,其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时,用钢琴定音高是无法正确显示民族音乐的风格和音高的。如维吾尔传统音乐中的中立音、大二度、小二度等音程是不能用钢琴来描述的。而运用数字化、民族乐器进行教学,上述问题便迎刃而解。电脑数字化采集和制作技术的运用,解决了只用钢琴作为教具的单一音色问题;立体节奏、多声部旋律听写可采用多种乐器的音响进行训练,比传统训练更真实,也和实际乐队效果相一致;其次,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把原来枯燥单调的练习变成生动的视图形式,再加上文字说明更利于增加学生对训练内容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中国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视唱学习上,更有利于学生对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理解,更好地树立文化相对论观点,有利于“双重乐感”能力的培养。
(五)唱名法选择的再认识
关于唱名法的选择,我们可以从柯达伊教学法视唱练耳教学理念中得到一些启示。柯达伊强调以母语进行音乐教育是培养儿童热爱民间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其视唱练耳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首调唱名法为基础结合固定音唱名法的教学。使用首调唱名法是柯达伊教学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因为首调唱名不仅表示了音高,而且建立了音级的倾向感觉、建立了调式基础。在各个不同音级上建立的大小调,统统归结为Do是大调和La是小调两种形式,使调式关系、概念简单化。对于不同调性高度的五声调式、欧洲自然调式、教会调式容易分析清楚。也容易使最基础的和声功能进行引入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为建立和声听觉、学习和声学、钢琴即兴伴奏及移调演奏等打下良好基础”。①我们在构建以体现多元文化音乐观、以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为基础的视唱练耳教学研究和培养学生双重乐感能力时,应认真学习和借鉴柯达伊的基于“母语”“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的教学思想。纵观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大都使用首调唱名法。要构建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为基础的视唱练耳教学和培养学生“双重乐感”能力,要求我们在视唱练耳教学中采用两种唱名法兼用,并以首调唱名法为主,固定调唱名法为辅进行教学。
结语
新疆跨居丝路中段,其独特的地理与历史原因,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碰撞、多民族文化共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以及共享文化与个性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典型格局。新疆丰富的音乐资源、涵盖世界三大音乐体系的架构就是最好的例证。新疆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应以展现新疆音乐文化之多元格局、追溯其多元之“源”、揭示出音乐生态中的多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解析多元之个性、整合多元之共性,最终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保持与发展新疆多元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之路,并结合现代教育观念与技术,自上而下地将其纳入整个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形成具有三大乐系交织、融合之特色的新疆音乐教育。②基于此,新疆各音乐院校应主动承担起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守护,改变视唱练耳教学中单一的以欧洲音乐文化为中心的教学格局。建立多元审美取向,以多元文化音乐观为指导,以扎根本民族母语音乐文化为主体,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双重乐感”音乐能力为目标,对新疆高校视唱练耳课程重新定位,并对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与反思,是当前新疆高校视唱练耳课程的发展创新之路。
注释:
①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394.
②付晓东,张欢.新疆音乐教育的目标与定位——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8(1).
参考文献:
[1]徐岚.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与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6.
[2]文红宣.民族音乐文化特征与视唱练耳教学[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2).
[3]张欢.付晓东.“双重乐感”的人才培养设计——以新疆多元音乐文化为案[J].中国音乐,2008(4).
[4]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民族性理念的基础理论考察——以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6).
篇3
关键词:情境;思想;高效;历史课堂
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在新课改日益深入的今天,需要的不仅是使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高效课堂。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肤浅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研究学情,做好高效课堂准备工作
现行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历史教学要真正实现学生发展,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差异,就必须在课前对支持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基础情况(即本文所称学情)作充分的了解与分析。事实证明,学情研究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条件。如在进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授课前我作了如下的学情分析:从高二学生知识的状况看,学生已经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从高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为感性体验,所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阶段特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开展活动。基于这样的学情考虑,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采取有效策略,在新课学习后设计一个问题:“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并首先和学生讨论“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哪些因素有关?”从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这一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这也是本课要实现的课程目标。
二、潜心钻研教材,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历史课堂教学同样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具有现实性、生活性、趣味性、问题性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思考、分析、探究、交流等活动,“使他们体会到历史就在身边,感受到历史的趣味,对历史产生亲切感”。
在教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我决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得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于是在下一轮授课之前我再次对本节材料作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本节内容着眼于社会生活,所以,相关教学资料的搜集较为便利,非常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及一些课外探究活动。最后我决定将社会调查法应用到这节课中。于是在新课的前三天,我把调查任务布置下去,让每组学生利用周末回家之机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请自己的爷爷、奶奶讲一讲,他们生活中所经历的衣食住行的变化,他们的婚礼是怎样举行的?他们参加过什么样的葬礼?我向学生讲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环节和注意事项,还特别强调小组长领导组织能力的发挥和小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的精神。同时要求学生将调查来的资料整理,以备课堂教学之需。
三、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大包大揽满堂灌。针对课堂中的重点问题,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常常用反复解说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失去思考机会,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这反而造成了课堂的低效。新课标的灵魂是“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四、捕捉“生成资源”,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
历史课堂开放性强,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使课前预设再充分也不能完全避免。学生思维旁逸斜出,往往令教师措手不及,但它的出现以带有其必然因素。学生们不是千人一面的静止群体,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是一个个外在动态与内在心态相结合的修改差异,由此产生的各种情况是教师在教学前无法完全预设的。所以不能静止地审视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流程,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课堂上的这种小“插曲”。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从历史课堂实践中体会到,我们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指导历史课堂教学,实行开放型的教育,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扎根于学生的生活,结合历史课的特点,有机地优化组合各类活动方式,把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意志、想象等素质的培养置于学习活动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得到有效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真正高效!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篇4
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实践能力案例教学
《Flash二维动画设计》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方法得当,教学的过程会事半功倍,学生也可也迅速掌握相关的实践技巧,反之则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首先要将计划制作得比较详细,最好能够加入有效的教学创意,创造出于课程内容相切合的实践案例,还要引导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预习,以便熟悉内容配合教学实践。在课堂上,教师要合理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集合各种知识和信息,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一套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主要部分包括案例的引入阶段、案例的讨论阶段、案例的评价和作品展示阶段。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性。由于案例分析方法往往采用一些很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辅助教学,所以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思考注意力,将精力围绕在一个焦点性问题上进行阅读思考分析等的逻辑判断,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能够形成一个目标明确的问题探讨小组或者实践方案设计团队,建立起具有创意的且完整的思考与实践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综合性。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对案例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不能太过随意,没有针对性,这样就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通常所选取的案例首先要具备典型性,这就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其次案例要具有丰富的内涵,这就给讨论和分析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使得最终的解决方案具有极强的延展性。
3.启发性。在案例分析的课程中,不仅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和科学的指引教学,而且也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果断决策能力、审时度势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各项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对于案例分析的结果,最重要的不在于寻找到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法,而是寻求最优解,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性思维,因而深刻的启发性是案例教学突出的特征之一。
4.互动性。案例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增强,交流的机会也增多,思想与观念的碰撞也越发激烈,带来的思维与观念领域的变革就十分明显。案例教学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实现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互动,学生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案例分析成果,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概念原理等具体化与形象化,这也逐渐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二、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应用
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根据所选案例的特点来制定探究策略。选择适合的案例能够有效推动课程的进展。通常,案例研究都将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直接源泉,这样的案例更具有分析和应用的实际作用。教师所选的研究问题一般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经过再次的探究与讨论,就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案例分析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使用实地体验的方式,或者开放型访谈的方式,或者使用观察法对问题或情境仔细深入研究等。
在进行案例研究的时候,我们通常把每一个进行研究的案例,当作一个整体来详细地加以描述与理解。在进行《Flas设计》课程的设计与准备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认知程度,再根据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寻找到最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来进行讨论与分析。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动画的基本形式,作为制作打印机打印过程的动画效果的综合案例,具体的教学步骤可以分为案例的引入、探讨、学习评价三个阶段。
在案例的引入环节的方法包括教师的描述、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模拟现实情境,利用实体进行演示等。依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兴趣点选择适宜的方式或者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交叉运用。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充分调动观察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进一步掌握好各种动画方式的特点,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案例的引入部分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在了解案例的时候就开动脑筋去寻找答案。
在案例的讨论阶段,要将典型的案例讨论和课程中涉及到的本例问题进行结合研究与讨论,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包括所给案例中的最难分析的问题,对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探索,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操作具体的解决方案,操作完成之后对该方式的评价内容,等等。在Flas教学的过程中,争取将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案例来分析,不仅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可以将原本趣味性不强的课程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在案例分析的学习和评价阶段,主要就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学习方式的反馈情况有个详细的了解。关于学习的评定,一方面是要对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案的合理性、决策过、语言表述水平等给出合理的评定,另一方面是要对学生所提交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评定的过程中,这样更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判断力。在“打印机打印文件案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各种动画的形式的制作原理以及科学的制作方法,还要促使学生可以灵活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案例的分析与思考中,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不只是增强了理性的认知,更要“知行合一”,不断进取。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中的《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处理好理论学习和案例实践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能够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也能够为相关的教学实践提供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艳平.浅谈如何实现《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
[2]张福德.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宁夏教育,2000,(2).
[3]王培根,陶沙,李莉.产学研合作教育法律关系分析[J].理论月刊,2003,(12).
篇5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学困境 历史教育目标 课程内容 教学手段
高中历史课程是基础课程之一,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对历史课程的设置从未间断,而且侧重各有不同。自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广大的高中一线历史教师更是改革的见证者和实践者。近十年的新课改改变了历史教育的单一性,加深了历史教育的深度,但是并未真正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教育目标设定和实施的困境
历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我们开始实施历史教育前必须解决的问题。“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这是传统史学的共识。当今社会我们提得最多的就是发展生产力,而历史学不能马上转化成生产力,所以整个社会都忽视历史教学的作用。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这样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历史学:是一门让人们明白何以为人的学科,应当是给人以思想、给人以眼见、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文化的学科。
再看具体的目标设定,新课改大纲把中学历史目标定为三重。第一重是要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历史观;第二重是掌握历史考证的基本方法;第三重是情感体验的完成,即价值观的体验。从新课改历史教学目标的阐述上来说,是比较完善和科学的。
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真正能完成这三重任务吗?答案是不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把课程标准或教学内容直接当成教学目标,目标叙写的内容比较空泛或片面,不能全面体现三维目标,或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为准,忽略目标的全面性,或把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分离,在教学中不能把目标贯彻始终,等等。
从历史高考体制来看,理科学生只要通过小高考就可以,所以自然理科班的历史课程设置不会深入。尽管老师在教学上是严格按照课标来做的,但是时间上、课程安排上都会产生现实的冲突。然而,文科班能否如愿实现三重目标了呢?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很多的时间都花在进行史实建立和分析,因为这是高考历史卷的趋向,而这对三重目标的实现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情感体验目标基本只是一个摆设,只有在公开课时稍稍被关注一下,用来装点“门面”。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理解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才能认识到过程与方法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才能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价值,才能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偏失
我曾就学生对于历史课兴趣问题做过调查,调查对象是高二年级12个班所有学生。反馈结果是,36%的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简单,没有求知欲望;21%的学生认为历史主要读读背背就能过关,所以不花工夫;18%的学生认为历史课毫无实用价值;14%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无聊,所以没有兴趣;3%的同学选择了其他不明因素,所以没有兴趣;1%的同学选择了不想上学,所以没有兴趣;而只有7%的同学选择了喜欢上历史课,上课基本不会睡觉。从数据上看,历史教学不能说是成功的,而造成学生没有兴趣的最大的原因则是历史课枯燥简单,也就说学生不重视历史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课程内容无趣。
高中必修三册按照政治、经济、思想三部分专题划分,涵盖了中国史和西方近现代史及和西方近代关系密切的人文主义起源和法制的起源。从内容的数量上看并不少,但是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还是侧重于政治史和经济史,忽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比如,我在上欧洲宗教改革这一课的时候就发现,其实我们对西方宗教的认识还是非常不全面的,老师本身对此并不精通,教材编写者也没有把这个问题说透。所以,要让学生理解和体验宗教改革带来的震撼是不可能的。课程内容编排非常肤浅,甚至是教条地在讲经济、政治、思想,把学生当傻子。
历史教学完全可以体现现实价值,甚至可以把历史课堂当做文化运动的课堂,加深对人文主义、法治观念、各地文化等正面价值观的引导。我们总想什么都转换成生产力,结果可能要面对的不是生产力的挑战,而是文化的丧失,这比什么都可怕。
三、教学手段的落后单一
虽然新课改让越来越多的老师越来越多地尝试用多媒体的手段教学,但是多媒体教学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且情景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自助教学法等真正运用到课堂的并不多。一方面,是出于课堂设计的现成道具很少,老师需要花大力气自己搜集、制造,另一方面,这样的课堂难以驾驭,老师的备课工作量大。教学需求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肯定会存在,但这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理由和借口,教学改革的“懒政”最终影响的是整个民族教育。
综上所述,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教育内容或者是教育手段上新课改都需要继续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明确课改的瓶颈,认识历史教学实际偏差,我们才能改而优之,否则再多的课改也是枉然,再多的教学过程也只是资源的浪费。
(河北省青县一中)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一、备课组教学总体目标
本学期历史教学主要是完成必修一第七、八、九专题和必修二经济史的内容,而这学期我们对学生又进行了分科,即学习文科的同学将要面临历史的高考,所以对学生上学期不重视历史科的学习,应该作一些说明和鼓励,我们常说,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四川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二、历史备课组整体教学策略基本要求
1、对备课组的基本要求:全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使我们高一历史组更加优秀;互相交流进一步研讨教材及适合与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进度安排及周课时进度的安排
第1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3周: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周:古代的经济政策;讲评练习
第5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曲折发展
第6周: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及讲评练习。
第7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第8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第9周:大众传媒的更新、专题总结
第10周:期中复习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二)
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任务,我组三位教师认真履行职责,如期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业务学习,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教学中。除认真组织学习《课程标准解读》外,还经常分析高考、会考方向及教改的趋势,狠抓教材的学习与新观点、新思维、新情景的学习研究,并注意发挥集体协作精神,与政治、地理相关学科老师共同研究高考、会考信息和动向,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展。
二、继续规范教学常规,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1、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备课深入细致。加强集体备课,每一节课在上课前都认真的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哪一个知识点该怎么讲,大概用多长的时间讲,都认真的讨论过。在制定教学目的时,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
2、加强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定主讲、定内容、定时间。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时间,每次都是全员参加,全员参与。
3、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问题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4、坚持听课活动。每周都要组织组内听课活动,听后还要组织讨论,吸取他人之长,以补自己的不足。
5、组织公开课活动。每两周安排的一次组内老师的示范课,听后集体评议,并时常请资深教师指导,以求进步。
6、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多媒体教学搞得有声有色。
7、进行 “中学历史目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专项课题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成果。论文多篇获奖,并发表在各级刊物上。
8、以学校博客群组作为平台,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反思。张xx、徐xx两位老师获得市级博客比赛“最佳互动奖”和校级博客评选“十佳博客”。
三、不足:
第一、平时的组题,要做到精选,并且要做到精做,提高单位时间的做题效率,尤其是出现原题时不能做错。前几次考试中,都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原题,但学生普遍的失分较多。
第二、做题方法对学生传授的不够,同学们不能做到以不变来应万变。
四、下一阶段的工作要具体做好:
第一,让要加强集体备课,要把备课工作做到更细。并且要加强三位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
第二,注意习题的选题与练习,精讲精练。加大作业的批改,从作业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生的不足。
第三,一定的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把学校的指导方针落实到实处。
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三)
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各项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根据高二文科班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第一、总体目标
1、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考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因此我在教学进程中,将有目的的将史、政、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
2、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三历史教学应注重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我在教学中,将强化和突出历史的阶段特征,将具体历史事件放到这种特征中去考察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深化认识,受到教育、得出启示、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正确处理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的关系
我将采用三段式复习,即基础复习,专题复习和重点复习方法,同时把教学计划作调整,侧重点在后两段上,以增强能力训练的力度,
第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届高二文科共有2个班,共计93人,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学习习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三、主要教学措施
1、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努力提高教学效度。
2、狠抓学风建设,管理好自己的课堂,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要求来进行高二历史教学;真正做到常规教学落到实处。
3、关于考试:按照年级组的统一要求,认真组织好每一次阶段考试,做到精心命题,细心阅卷,认真讲评。
4、关于作业:要求学生按进度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好所订同步训练资料,;教师平时加强监督,按时、按要求批改好作业。
5、积极推进集体备课:,群策群力。
6、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中国古代史》。
1、假期补课期间完成《中国古代史》第一至第二章的教学。
2、下学期第1-4周完成文科完成选修I第三章至第四章教学任务。
3、第5-7周文科完成第五章前四节教学任务。
4、第8-9周文科完成第五章后四节教学任务,进行一次模拟测试。
5、第10周复习准备月考。(节假日放假,则据实际情况往后进行调整)
6、第11-13周进行《中国古代史》第六章前四节教学任务。
7、第14-15周进行《中国古代史》第六章后三节教学任务。
8、第14-15周完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的教学,
9、第16-18完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三章的教学,进行第二次模拟测试。
10、第19周复习,准备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四)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1、德育目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2、教学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用简洁有效的记忆方法记忆知识点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纵横联系,形成小专题和规律性的认识;重视对学生的解题方法的指导,主要是通过高考题的练习来完成;重视对学生引导重新解读课本,仔细分析和巩固记忆课本上的内容,把基础知识落实到课本上;体现历史学科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重视有关人文主义的知识点的挖掘和引导。
3、教学任务: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完成《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掌握相关的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能力。
4、重新认识、感悟新课程。通过深入学习,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
5、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科组的常规管理,认真对待。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五)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理科班完成历史必修I、II、III基础会考复习工作,争取在基础会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材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xx版20xx新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选修)》为教材,以xx版《高中历史I、III(必修)教师教学用书》《高中历史I、III(选修)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参。
三、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必修I-III、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争与和平》,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四、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安排
第1-4周完成文科完成选修I第七、八、单元教学任务及第五周测试,理科完成必修I复习任务,第三周周六进行第一次模拟测试
第5-7周文科完成第九单元与选修III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任务及第八周测试,理科完成必修II复习任务并在第六周进行第二次模拟测试。
第8-9周文科完成选修III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教学任务及测试。理科复习必修III及进行第三次模拟测试。
第10周复习准备段考。(节假日放假,则据实际情况往后进行调整)
第11-13周讲评段考试卷及文科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任务。理科全面复习加强练习,进行第四次模拟测试。
篇7
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92〕黑法经请字1号关于三棵树粮库、民革哈尔滨市委与农行道里办事处借款合同纠纷一案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同意你院关于三棵树粮库“以库存粮食和物资作担保”无效的意见。对造成该担保无效,担保人三棵树粮库和债权人农行道里办事处都有过错,三棵树粮库应负主要责任,农行道里办事处也有责任。担保人三棵树粮库应对农行道里办事处无法收回的贷款本息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赔偿责任,其余由农行道里办事处自行承担。
此复
篇8
关键词:双语教学 高二年级 历史课堂
大致上来说,我的高二历史双语教学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双语教学,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神秘的。所以在学习之初,要进行心理动员,让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内容、进程、难度都有大致的了解,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也要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传统教学向双语教学的过渡,尽快适应历史双语教学并有出色的表现。比如:告诉学生不需要对语言形式的使用刻意留心,但是要尽量吸收能够听懂的语言知识(句型、词汇等);帮助学生克服羞怯感,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鼓励学生从个别的单词说起,再说简单的句子,从人名地名等常用词说起,再到历史专业词汇,让学生不必拘泥于一定要使用英语,在语言能力不够的时候,可以转用母语来表达。教师课前准备相关词汇,以关键历史史实和历史人物为主,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上使用英语板书,包括书中的大小标题,关键词和专业术语。通过板书来建立学科体系,用英文设计历史教学板书要避免长词长句,较难的部分使用汉英结合或用汉语注明。运用多媒体创设双语教学环境。当教学中缺乏语言环境时,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通过PPT直观地展示教材,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他们记忆和运用。课后进行单元测试,设计部分英语题目,侧重于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的重难点考查。
经过第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学生基本上熟悉了历史双语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思路,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掌握课堂常用语,能用简单的英语语句交流,能读懂英语试题题干,解答正确率较高。但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一些同学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堂主动发言的同学较少,发言者固定是那些英语好的同学。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都不太成熟,有待完善和提高。
第二阶段为成长阶段。教师根据历史知识准备相关词源和英文资料,酌情而定,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材料的准备当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达到预习的效果,也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可谓是一举三得。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查找相应英文词汇,让学生形成相关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不分主次交替使用。复习提问时可由学生组织,学生之间英语问答。可以采用抽签的方式抽出学号、题号,让全班学生都参与互动问答。
回顾第二阶段的教学实践,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在一部分学生在两个阶段的教学中脱颖而出,完全达到了教学目标,在历史学科学习和英语语言学习方面获得了双赢,用事实印证了历史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而忧在少数学生由于历史学科基础和英语底子都很薄弱,逐渐落后于班级平均水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这部分学生甚至对英语和历史都产生了厌学情绪。这种局面使我的教学实践进退两难,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我找到了比较实用的解决方案:先把这些同学集中起来完全汉语授课,确保历史学科知识的正常掌握,然后让他们自愿进入双语课堂,抛给他们很简单的问题,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这样,进入第三阶段时,情况有所改善。
第三阶段为完全双语教学。使用合作探究法,也可以尝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历史双语教学中。首先,布置任务,明确要求,题目大多是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其次,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搜集英语材料,教师指导学生从原版外文书籍和有关网站中获取需要的外文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分析、整理,用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或者得出相关结论,由学生制作课件或撰写文章,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最后,教师进行课堂点评与反馈。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创办“历史双语角”,主题是“历史上的今天”要求每天更换内容,使用中英文介绍,或者由学生自己创办中英文报纸,独立发表文章,提高中英文书写表达能力。
篇9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生活之中,学校也不例外,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相结合,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但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历史成绩,认为学生应积极应战高考,所以很少使用多媒体,只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产生厌烦感,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反而会影响学生日后的高考成绩。为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例如在学习高二必修三第二单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图片以及相关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对学生说:“同学们,看完这些图片和视频,你发现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跟中世纪人们的有什么不同?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摇篮,具备了哪些条件?”然后学生通过多媒体对这一课充满好奇心,对教师的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有的学生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不再崇尚神权主义,把人看作是最重要的,开始崇尚人性至上。”还有的学生说:“意大利之所以会发生文艺复兴,是因为意大利有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这时教师对学生说:“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我们接下来一起深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归课本。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积?O地参与其中,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司马光曾经说过:“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只有对历史充满兴趣时,才能喜欢历史。但当前的大多数高中生在历史课堂上无精打采,认为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商业的发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以下情境:同学们,我这里有些古代的商品,像米、衣服等物品,大家看一下这些商品和我们现在生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多少钱可以买到这些物品呢?为什么还会出现不同的钱币呢?古代的商业从何而来呢?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对这一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教师的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氛围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是历史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历史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文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人文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
所谓的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人文精神而形成的内在品质,是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提高当代高中生人文素养,对学生自身的精神风貌、对需要高素质市民的社会都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21世纪的今天,正处于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转型时期,在社会的这种巨大转型中,在传统与现实的激烈交锋中,纷繁的新观念纷至沓来,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当代高中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以及价值取向,使得高中生的判断力下降,内心躁动不安。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成效有目共睹,重视科学和发展科技教育已在高中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但是人们给予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关注却不够,往往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倍加重视,而人文素养教育则因缺乏实用性而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但是,在社会问题突显的今天,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一话题,成功的成为人们的焦点。
二、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教师要明确培养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高一阶段:培养人文素养实践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培养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初步具备历史人文精神;突出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高二、高三阶段: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发展观,确立高尚的品格和人格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教师师德教育,注重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的情感沟通
善良、公正与责任感是其师德的核心构成要素。要坚持“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及时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情感沟通。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当学生快乐幸福时,教师要能和他们一起分享、体会;当学生自信心受挫时,教师要唤起学生的信心和力量;当学生骄傲自满时,教师要能及时平息学生的盲目自大。在课堂上,我经常提问、鼓励那些学习一般、不善言谈、爱搞动作的同学,课后还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使他们的内心充满阳光和快乐。就算学习成绩可能不算好,但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这是生活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
(三)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发掘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尤其注重当代青年的品德培养及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钻研教材,深人挖掘历史蕴涵的人文内涵。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知识的体系,而忽视体现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精神,忽视了人性的闪光点,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形成民主、平等、宽容、责任感等为核心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或进行知识拓展,充分发掘历史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激励、感染和影响,滋润和震撼学生的心灵。如讲孔子时可择选出《论语》中有P孔子君子人格品德修养的方法,并进行了粗略的梳理及思想内涵的解读,目的是为了把君子人格的修炼方法传达给学生们,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遗留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如爱国主义,儒家思想十分强调“舍生取义”,“尽忠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爱国主义的集中写照。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视人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完善。孔子说:“富与贵,世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是第一位的,`旧三省吾身”是每一个君子的自觉追求。当下,在传统主流文化受到冲击之时,我们通过历史课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很是必要。
(四)改变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使学生深切感受人文情怀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指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不要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地“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内化升华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所讲的每一节课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如在上历史课前,要求学生必须先自主独立的完成导学案,课堂上能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积极思考问题,小组内要合作讨论,将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疑惑提出来,小组评价时也显示出了较高的水准。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团队意识,真正体会自我价值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真正享受通过自我努力,集体利益的实现,享受自我的满足和快乐。将高效课堂中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最大教学功能体现出来。
紧扣时展的步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引导学生去探究、感悟,获得丰富的人文认知,学会去认识、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人文精神。这样,全面发展才能落到实处,历史课程目的也才能更好地得到实现。
- 上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 下一篇:精神文明建设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