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中的生命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中的生命科学

篇1

关键词:幼儿;生命科学生活教育理论

本文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主线研究幼儿生命科学教育,呼吁重视生命科学教育,用科学的方式来唤起幼儿热爱生活。

一、生命科学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是指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命科学教育是向幼儿介绍动物、植物、人体的形态和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使幼儿获取感性的有关动物、植物、人体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初步激发幼儿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理解生物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小班为例,人体方面开展的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有“小鼻子真灵”“亮眼睛”“可爱的小脸”等;动物方面开展的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有“燕子”“毛毛虫和蝴蝶”“泥土下的蚯蚓”“小鸡和小鸭”“我们的国宝熊猫”等;植物方面开展的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有“报春的花”“秋天的”“种蚕豆”“竹子和竹制品”“一串红”等。

人体、动物、植物都来自于我们美丽的自然界、我们和谐的生活环境,即我们伸手即触的生活。在生命科学的教育中,幼儿感受生命的律动,了解生命的奥秘,认识生命的生存环境和对环境的影响。因此,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此外,在对幼儿进行生命科学教育时,还应包括科学的道德和责任教育,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宝贵,让幼儿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这方面也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知态度。

二、生命科学教育的方法

幼儿生命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种植与饲养法、分类法、测量法、信息交流法、科学游戏法、早期科学阅读法等。陶行知从“教学做合一”出发,认为幼儿生命科学教育的方法要“以做为中心”,以行求知,手脑并用。生命的伟大与珍贵更加需要教师踏踏实实地去教,去学,去感受。生命科学教育的方法离不开“教学做合一”。那么如何进行生命科学教育呢?

1.兴趣导入,发现问题

最生活的,也是最能引起兴趣的。人体、动物、植物都是幼儿周围的事物,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图片观察、讨论交流等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从兴趣导入学习生命,激发学习的欲望。

2.以做为中心,探索问题

科学不能有半点猜想、虚假。在进行生命科学教育中,要以做为中心。做,可以是观察、实验、测量等。比如,开展种植园饲养角,在幼儿照顾小动物和培育植物的过程中,教幼儿学会关心生命,学会创造美好生活,真真实实地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如,带领幼儿去大自然郊游,去植物园、动物园参观,这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生命,真真切切地了解自然,感受生命的和谐与生生不息。

3.解放头脑、手脚,解决问题

科学地看,科学地说,科学地听,科学地动,发现了科学的奥妙,科学的价值在于创造,将幼儿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并解决问题。比如,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植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都可以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去想“怎样从我做起”,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来源于生活的生命感叹,才是真正的生命科学教育,这也是教学做合一的真正目的!

三、生命科学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即能改造生活。教育既源于生活,便会对生活产生反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学习生命科学,有助于培养幼儿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的情感,形成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

篇2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 教学观念 学习环境 问题管理 教学情境

长期以来,化学给学生和世人的印象就是理科中的“文科”,偏向于空洞的说教、枯燥的训练和机械的记忆。新课程改革迫切要求我们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建立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课堂,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不应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而应是一个与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对话者;让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田里打下自信成功的底子,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化学课堂具有生活性、社会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流动,实现动态生成的教学,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课堂才充满鲜活与生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那么,怎样点燃高中化学课堂生命的火花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切换教师角色,营造多维互动的课堂

“多维”是指改革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局面的出现;“互动”是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与过程,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堂里发生的资源在适度张力作用下分享经验,拓展视野的过程。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互助合作,自由表达,彼此分享经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过程应既是教师的教育思想、认知水平、教学方法、情感态度,以及创新意识的体现过程,又是学生学会学习、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是独立于世的人,而不是流水线生产出的产品。他们虽不成熟,但并非一无所知,而且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幻想;他们虽禀赋各异,但不乏独到见解。在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应主导课堂而不是主宰课堂,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呵护生命的天性,在课堂的教学中更应审时度势地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营造一个让学生敢想、敢说的课堂氛围,使教

与学实现动态平衡,最大限度地放大课堂的教育功能,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里相互关照,幸福成长。

二、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创设宽松和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曾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心里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因此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开场白”,以扣人心弦、富有吸引力的导语导入新课,找准教学切入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使化学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自由度,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进取、信心十足、兴高采烈、其乐融融,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形成互动的对话平台,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才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三、实施问题管理,适当引导和点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整个教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提问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

点。教师应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使课堂洋溢着宽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并及时对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表扬,对出错者予以耐心指导和鼓励,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得到了充分重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就会增强自信心,学习的兴趣也会更大。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教师要以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使学生放开胆子,以及时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灵活的竞赛使学生亮开嗓子,以情境的创设、学优生的引路、后进生的亮相使学生坚定信心,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勇于在课堂教学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异议,叙述心中的疑惑,使课堂成为师生相互讨论、质疑、争辩的乐园。

四、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搭建轻松快乐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发现生活,而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兴趣盎然地学,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和他们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教学贴近生活,从而以“生活情境”为基础,引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利用奇特的实验现象、悬念式提问、新奇的故事、不同于惯常结果的实验方法等,激发学生去探索,形成“我要学”的氛围,并提倡和鼓励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去解决所遇到的化学问题,开辟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实验。学生亲自实验,探索化学知识,既能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又能激发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不断提高实践能力。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就能把课堂引入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为学生创设一个赋予生活的学习平台,使得每个生命个体在快乐学习中快乐成长。

总之,化学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发挥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点燃化学课堂中生命的火花。我们应努力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自然发展的新型教师。

参考文献:

[1]侯宣红.体验性学习:让化学课堂更具生命力[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4).

篇3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构建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新课程实施十多年,新课程理念就像一阵新鲜的春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那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具有思想、活力和发展。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各种新教材相继出台并且得到大力实施,小学数学教育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那些有远见的教育家发出了"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呐喊。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主阵地,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本质要求,也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心声。那么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应把小学数学教育定位在让所有的学生接受大众化的普及教育,为学生发展而教。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小学阶段,我们没有培养拔尖人才、专家学者的任务,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使所有智力正常的儿童和少年,都能够掌握现代社会中每个公民所必需的数学,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应站在这个高度,为学生发展而教。

叶谰教授和肖川博士曾以追问的形式,描绘了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的情景: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能否给他们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

我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

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我能否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

我能否使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

我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

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

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

我能否帮助学生达到内心澄明、视界敞亮?......

这些论述对我们感悟如何焕发课堂的生命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提供了重要启示:真正的学习从来就不只是纯粹智力增长,真正的课堂教学决不是仅仅为传授知识为目的的。

二、用"爱心、民主、平等"营造一个和谐、自由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环境。

以往,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试想,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快乐,能充满活力吗?所以,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没有爱的教育是贫乏无力的!"就课堂教学来说,从步入课堂开始,教师就必须精神焕发、情绪饱满,从语言到动作,甚至眼神,都要充满对学生的信任,对数学学习的激情。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生错误时,如果用你充满爱会说话的手抚摸他们的小脑袋,并微笑着暗示方法,他们的反映是积极;当学生探索困难时,如果你给以略带遗憾又充满鼓励的一个鬼脸,再提供线索,学生又会重振精神......教师要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语)只要你有爱心,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一起游戏,你会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情感的魔力。

课堂上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要有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气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课堂民主氛围的创设,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亲切的眼神、细微有效的动作、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赞语等,都会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到:耐心地听取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即使言论本身是错误);积极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相信每一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任何结论都充满着智慧;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数学教学,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善于吸取学生中的意见;允许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辩。

三、"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学生共同构建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是高度灵活、开放的,让自己融入课堂,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程,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教师面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处理,教的精彩,教的舒畅,这样的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才是有生命的课堂。

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才能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的天地,而不该由教师主宰,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地积累知识,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所以,在数学课堂实践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索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把学习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才能让孩子能够自主学习,享受童年的欢乐,健康的成长,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 高中学段 生态文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课题组,按照研究规划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校,分别同步开展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本研究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学校,是因为这三所学校均为南平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点校,具有至少十年持续规范开展以水土保持为突破口的生态文明普及教育的历史积淀。

本报告是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暨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结题报告。

一、高中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及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一)本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

1.开发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级课课程(必修)和升华级课程(选修)。

基础级课程(必修)的课程对象为全体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人人可为、人人应为的理念。该课程设18课时。学生修满18课时并经过考评合格者获得1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的课程对象为部分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兴趣所至、特长展示的理念。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一项或者若干项活动,若经过考评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开设。

基础级课程(必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学习并获得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同学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1项或者若干项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3.建构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施教机制。

为了保证《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特别创建或者建构八方面的制度(机制)。

(1)课程导师制。《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基础级课程(必修)所有活动和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6号的活动实现学校指定课程导师制,即这些课程活动必须接受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指导。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7―19号的活动实现学生聘请课程导师制,即序号为7―19号课程活动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聘请。

(2)课程代表制。在开设《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一各班级设置课程代表,各班课程代表分别由高一各班班主任各自指定。各班课程代表负责指导各自班级学生完成《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等相关事项。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份《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注:各班课程代表须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偿劳务合同。各班课程代表只要完成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就有权获得相应的勤工助学金)。

(3)方案征集制。基于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9号的活动要求,每学年向高一或者高二学生征集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2014―2015和2015―2016学年共征集40个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4)资金资助制。为了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每学年从征集到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选择五项作为资金资助的活动项目。

(5)课程评鉴制。在每学年的6月上旬,召开《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鉴会,该会由高一各班级《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课程代表和部分指导教师⒓樱共同完成生态文明学分认定。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人次的生态文明学分认定(注:生态文明学分证书见附件1和附件2)。

(6)骨干培训制。在每学年的10月上旬,对包括各班课程代表在内的水土保持志愿者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提升培训。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共培训100位学生。

(7)分享引领制。要求学生在参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以此引领同伴更有效地参与课程活动。例如:在每学年的“三节”期间开展“水保绿网杯”装置艺术作品竞赛获奖品展示活动;在每年中国水周期间举办“水保绿网杯”美丽乡村寒假环保行手机微拍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在每学年的10月和3月期间分别举办资金资助活动项目的设计说明课、成果汇报课;在每学年的上下学期各举办1期感悟展评活动。

(8)评优准入制。把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综合实践课程所得学分作为评优(先)的准入条件之一。

(二)高中学段研究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1.达到的目的。

第一,促进了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了学生践行的生态文明能力。

第二,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建瓯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2.达到的水平

本学段研究不仅填补了建瓯一中在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空白,而且为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提供了有借鉴价值(在实践层面上)的范本。

二、比照原申请书制订的研究工作计划,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与原因分析。

高中学段研究严格按照课题组设计的研究路线图和研究步骤,开展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五个子方向研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四个子方向研究。之所以能完成这些研究任务,最主要的原因是契合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实验项目――建瓯一中《完善立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之需要。

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特别是学业评估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目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估细则制定得较粗放(客观上评估细则的制定是很难的),再加上活动过程的记录有失周详和缜密。

三、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对本项目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一)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开展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对养成化原则、趣味化原则、精细化原则、乡土化原则、校本(课程)化原则疏于恪守,存在五方面的缺陷或者不足。具体表现:

第一,由于疏于养成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发挥较好的养成教育作用,即没有较强的养成性。

第二,由于疏于趣味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即没有较强的趣味性。

第三,由于疏于精细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即没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四,由于疏于乡土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贴近学生家乡的生活生产实践,即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五,由于疏于校本(课程)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即没有较强的持续性。

(二)高中学段研究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与建议

1.开展课程目录优化研究。

2.开展课程学业评估优(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司〔2014〕4号,2014.

[2][美]阿姆斯特朗.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叶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A).

[10]贾艳秋.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民族教育,2011(2).

[11]钱维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资源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5).

[12]余谋昌.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13]余\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李锐锋,罗天强.论和谐社会的生态支撑[J].与现实,2007(3).

[15]张德昭,徐小钦.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16]金涌.工业生态: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卢风,刘湘溶.现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8]彭慧芳.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19][美]卡逊(Carson,R.).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5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重文化而轻科技。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会读文识字不等于掌握了科技知识,没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就是新时期的文盲。而科学素质的提高不同于扫除文盲,学习者自身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和自然科学知识,并拥有一定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因此,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应该从年轻一代抓起。我国的教育是从高中开始文理分科的,文理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差别很大。为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基础和文化背景,我国高等院校参考国外的教育模式纷纷开展了大学通识教育。其目的就是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自具有的基础性、广博性、综合性特点以及专业性、专一性、技能性的特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通识教育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有很强的一致性,如果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现代生命科学是近半个世纪才发展起来的。因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它与人类的生存、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高度相关性及社会需求的广泛性,不仅成为众多科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而且已成为自然科学向前飞速发展的带头学科。目前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解决阻碍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疑难杂症等问题必须依赖于生命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因此,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掌握部分生物基础知识的高校各专业学生通过对生命科学通识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并构建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在学会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认知社会和自然的同时提高思辨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普及的条件下,有效开展生命科学通识教育能从年轻一代开始快速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现状

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课在美国开展较早,并有了成熟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可观的开课规模。目前,在诸多知名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科学类课程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如此,香港及台湾地区也是如此,其在较长时间都处在文化较为开放的环境,积累了较多经验,且生命科学就是通识教育选修课划定的重要范畴之一。我国教育界是近年来才接受和认同通将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开设了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等生物学课程,为满足非生物类专业读者的需求,不同类型的教材、教学大纲、网络课程及科普读物等被编写和出版。但在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特别是在非生物专业学生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仍然有相当部分普通高校存在许多不足。比如:部分高校将自己的优势学科、优势教学团队的教学方向等作为通识课的教学内容,认为这就是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还有些高校为片面追求学生就业率,干脆直接把学生比较感兴趣或者社会急需的学科作为通识课的教学内容,他们完全把通识教育当成了提高就业率和吸引生源的方式。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从国家发展与稳定角度出发,将通识教育理念与公民科学素质的快速提高结合起来构建生命科学通识教学目标及其内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三、“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理念下开展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特点,调整教学目标

由于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学生接受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学生对基础和普适性课程基本原理及方法的学习是通识教育常采用的策略。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也可以通过把与公民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基本常识等内容列入通识教育课程中来实现,但不应把过多的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新发现、发明及国家层面上的重点研究内容和方向以吸引眼球的方式“变形”地灌输给学生。建议将高校生命科学通识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针对与生命科学关联性较远的文科以及部分理科专业的学生,其课程目标可以设置为通过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如何和谐相处,在增强科学世界观基础上树立现代健康意识,通过改善知识结构和拓展知识面全面提高综合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针对与生命科学关系较为密切的一些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其已经掌握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原理基础上,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并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培养其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尤其是使他们认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并有意识地综合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利于其成长并使之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层次跨学科人才。

(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而定

对于生物学基础层次不同和知识结构差异较大的文理科学生,在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以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优先考虑与生活、工作过程具有紧密联系的生命科学知识,在培养学生浓厚兴趣的同时提高科学素质。并且还要使相关生命科学知识系统化、层次化,以利于学生吸收、掌握,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面对的自然与社会问题的能力。对生命科学的重大学科方向、重大理论和应用问题可以适当讲解,但仍应以增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交叉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主。实践中,部分高校已有不少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其中可供选择开设的课程很多,比如:生物学与人类文明、应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疾病与保健、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性科学与性教育、遗传与优生、生理心理学、生物学前沿、遗传与健康、生物科学技术及实验等等。就我个人而言,更推崇前三个教学内容,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知识系统化后有针对性地传输给学生。总体来说,通过丰富生活常识和专业知识,有选择地多模式地开展生命科学通识课程,能在满足大学生对不同专业领域知识渴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其科学素质。

(三)激发学习兴趣与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并重

教师不应仅限于教授书本框定的知识,更应帮学生树立多学科知识交叉撞击所形成的现代科学观。在此基础上,提升他们的视野、科学素养和洞察能力,从而完善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生命科学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教学方法同等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诠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命科学相关问题时被触发,教学方法本身又可以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革新。比如:依据教学目标开展相关内容的科普系列讲座;通过交流研讨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加播放揭示生命奥秘和展现生命丰富多彩的可视化影像材料。辅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把枯燥、乏味、陌生的生命科学理念、技术原理、操作过程以及生命进化过程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

(四)评价考核方法多样化

以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应该强调多层面、多方式和多标准,重视对综合素质与综合知识运用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程度。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对推动教育发展有积极作用。可参考的方式除了期中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以外,还可以笔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另外,生命科学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和自然常识也可作为讨论的题目,以课堂交流、随堂提问、社会焦点问题小论文以及对本课程提出建设性建议和可行性操作方式等作为平时成绩。

四、展望

篇6

雷主任:这里我谈谈自己对生命科学的一个朴素的认识。在18-20世纪这两三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个阶段是以物理科学为龙头的,从牛顿发现了动力学的定律开始,一直到20世纪对核能的研究,人类对物理科学的认识已经进入到了大到宇宙小到夸克这样一个非常高深的阶段了。那么,自从20世纪的中期,以一位非常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薛定谔问的一个经典问题―“什么是生命”为开始,很多科学家转而把目光投到了生命科学上来,因为生命科学是一个非常神奇的领域。它不同于物理科学的地方在于它有一个自我复制的功能,可以进行自我复制、自我修饰和自我修复。所以,从20世纪中叶开始,生命科学的发展就进入到了一个黄金时期。到了20世纪末期,由于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以克隆技术以及最近在基因测序技术上的进展,我们对生命科学的认识有了一个非常深入的、长足的长进。所以,很多科学家预言: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是一个非常睿智的、高瞻远瞩的预言。

《科学生活》: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医学的发展以及人类的健康存在密切的关系,那么,科学家们是通过哪些方法和手段来研究生命科学的呢?

雷主任:我们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节段呢?如果我们把整个生命科学看作一个完美的画卷的话,我们现在大概还是站在远处,用非常低分辨率的手段看到一个轮廓而已。实际上,距离我们真正了解生命科学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非常有意义的一个领域,希望广大的青少年朋友将来能有机会更多地参与到生命科学的研究中来。

我们知道,生命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类健康的整体水平。目前,生命科学已经进入到了用生命科学的机理来指导人类健康这样一个有非常大的作用的阶段。这其中有两大手段是人们非常关注的:第一大手段是遗传学的手段,这一手段以基因测序技术为典型的代表;第二大手段是蛋白质科学。第一大手段是基于人们对疾病或者正常的生理事件的“发现”有着非常强大的功能。而第二大手段―蛋白质科学是基于我们理解上面这些事件和疾病具有重要作用的武器。这两大手段在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起着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作用。

《科学生活》:蛋白质科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那么,什么是蛋白质呢?蛋白质的微观结构是什么样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之间有什么微妙的联系?一些疾病的产生是否与蛋白质结构的破坏有关?

雷主任:提到蛋白质,人们首先会想到鸡蛋,鸡蛋的蛋白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我们可以从蛋白质的结构示意图上看出,蛋白质就像一团电话线一样缠绕在一起,这些螺旋的结构就是蛋白质非常基础的结构特征。蛋白质到底是由什么形成的呢?蛋白质是由20个氨基酸通过缩水形成具有肽键的多肽键。就像一条长长的绳子,首先形成一个二级结构,通过螺旋式的结构和折叠的结构这两种结构,再经过进一步的组合,出现三维结构,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四级结构。总的来说,蛋白质是一个非常没有规律的、复杂的三维结构。而大家可能知道,相对来说,基因是一个非常规律的双螺旋结构。

蛋白质最初被称为“朊”,大家可能听说过“蛋白质病毒”这个词语,疯牛病的病因就是由朊病毒造成的,这个朊病毒就是蛋白质病毒。蛋白质最初是由荷兰化学家穆尔德定义的,意为首要的、前沿的、神奇的。蛋白质是由20种常见氨基酸按照特定序列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空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正确的空间排布。我们知道,人体里存在20种氨基酸,就好像26个字母可以组合成无穷多个英语单词一样,这20种氨基酸可以组合成无穷多个长度不一的蛋白质。但这些由2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还具有唯一性的特征,就是任何一种序列都决定了序列中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所以说,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由氨基酸的序列所决定的。蛋白质序列或者结构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活性的紊乱或者丧失,进而诱发疾病的产生。蛋白质研究的突破将促进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从根本上阐明人类重大疾病的机理,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医药、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新型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科学生活》: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蛋白质呢?我们平时说的完全蛋白质与非完全蛋白质有何区别?两者谁的营养价值更高?

雷主任: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中大多含有蛋白质,为什么我们说有的食品营养价值高,有的食品营养价值没那么高呢?这是根据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是否平衡来区分的,如果组成这个蛋白质的氨基酸比较平衡,我们就称之为完全蛋白质,反之称为非完全蛋白质。那么,哪些食物是完全蛋白质呢?有肉、蛋、鱼、豆制品,这些食品的营养价值高。非完全蛋白质也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只是组成的氨基酸没有那么平衡,我们平时吃的谷物,像麦子等,就是非完全蛋白质。

除了食物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蛋白质,以各种形式、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蛛网,宝石(玳瑁、珍珠),毛发,丝绸等中都有蛋白质。

《科学生活》:细胞当中的蛋白质具有哪些作用?它是如何帮助人体完成各种功能的?

雷主任:我们的细胞包含各种各样功能的蛋白质,它们之间精密地配合在一起。细胞中的蛋白质功能非常强大、多样且精密,具有通讯联系、运输转送、防御屏障、免疫进攻、能源动力以及结构支撑等功能。

蛋白质有通讯联系的功能。使得我们的细胞能够做出一些决定,这一功能就是由细胞内部的蛋白质完成的。

蛋白质还有特殊的运输转送功能。细胞体内的一些跨膜的蛋白质,对于边界两边的物质的传送有一定的特异性,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输不同的物质。

蛋白质还有防御屏障的功能。对于外界的有害的病原体,我们人体有天然的防御体系。我们知道,人体所处的环境非常复杂,其中有很多病原体,这些病原体会随时随地对人体进行侵袭,而人体中具有强大的防范体系,可以把病原体挡在外面。

人体还有很好的免疫体系,这与前面提到的防御屏障功能相对应。这些都是依靠细胞中的蛋白质的免疫进攻功能。外界的病原体可以识别人体的细胞,人体会根据病原体的情况产生适应于这个病原体的抗体,当我们的抗体识别了外界的病原体之后,病原体就会被人体中的巨噬细胞所识别、吞噬,所以,病原体就不能够感染机体。

篇7

课题:我最喜爱的植物

教师:上海市黄浦学校朱菁

点评: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李君

教学目标及教学背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初中《生命科学》教材中“认识上海地区常见植物”一节,按照正常教学进度应该在开学的第二周进行,把它推迟到春暖花开的4月中旬,并将课题改为“我最喜爱的植物”,是希望加强直观教学效果,让上海这个最美的时节给学生带来对植物之美的欣赏与认同,使学生更容易产生热爱植物、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本课教学目标的重点是学科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教师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本文转载自[常见植物;引导他们学会用观察比较法认识植物、描述植物;通过学生对“我最喜爱的植物”的描述、交流,实现情趣的分享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贯穿欣赏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体验。

案例叙述:

在本课开始前一周,教师布置给学生两个任务:一、观察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植物,二、认真观察自己最喜爱的植物。

情境导入,激情引趣:

师:同学们已经注意到了,最近的上海真美!是什么使上海的春天如此美丽?你们找到答案了吗?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上海的大街小巷到处是盛开的花朵,有黄的、白的、粉红的,美极了。”“还有嫩绿的小草和新长出来的叶子……”

在同学们的争相讲述中,教师打开了教学课件——蔚蓝的天空映衬下,满枝盛开的洁白花朵赫然跃上屏幕……“是白玉兰”“是我们上海市的市花”“真美啊……”

师:这是上海市的市花——白玉兰,你认识它吗?你观察过它吗?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向你的朋友介绍它吗?

(一些同学跃跃欲试)“白玉兰的花是白色的。”“这不是跟没说一样嘛”(课堂中爆发出一阵笑声)“……”“白玉兰是先开花后长叶子的”“……”

[在教学导入环节出示学生最熟悉的上海市市花——白玉兰的图片,让学生尝试描述这种植物的特征。一开始同学们非常踊跃和兴奋,但在描述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不知该如何描述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白玉兰,而且其实并不知道怎样观察一株植物。这一发现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教师引入课题营造了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课堂教学情境。]

知识构建,师生互动:

在迅速引入课题后,教师展示出一些校园、街道、小区中常见的植物……

师:你能通过观察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吗?

“它们茎的形状是不一样的,香樟树和银杏是高大的木质茎,三色堇和是草质茎,牵牛花的茎还非常柔软……”“它们叶片的形状是不一样的,银杏叶片是扇形,牵牛花的叶片是心形的……”“它们的叶脉不一样……”“它们叶片的颜色不一样……”

教师又端出一些盆栽植物,让同学们进一步观察……

“老师,叶子在枝条上着生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呀!杜鹃的叶面是长毛的……”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一边展示一边引导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比较常见植物形态结构的区别,使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去认识和描述植物。在实现知识构建的同时,把学生带入对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神奇体验之中,自然引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敬慕和欣赏之情。]

学以致用,情趣分享:

紧接前一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试着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描述自己最喜爱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这种植物的原因”,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和班级集体交流。由于有了课前的认真观察和课内观察比较方法的学习基础,学生很快投入于兴奋地讲述交流中……

“我最喜爱的是梅花,它是一种木本植物,先开花后长叶,春季开花,有各种颜色……我喜欢它傲岸的品格”

“我最喜爱的植物是一种木本的灌木,茎上有刺……”“是不是玫瑰?”“对,我喜欢红玫瑰,因为它是爱的象征”小潘的话引来了善意的哄笑。

“我最喜爱的植物大家可能都认识,请猜一猜我说的是哪种植物。它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叶片比较大类似于圆形的,它的茎有许多中空的孔并且是可以吃的……”“是荷花”“我喜欢它是因为藕、莲子都可以吃,荷叶能蒸出清香的米饭……”胖胖的小杨总是不会忘记吃……“但我更喜欢的是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

课代表捧着他种的芦荟,得意洋洋的介绍起了它的独特形态、种植方式和美容功效……橄榄球健将描述着他喜爱的望天树……中队长带来了她家仙人掌开花时的照片……

“老师,你最喜爱的植物是什么?”“对,老师也得讲。”

“老师最喜爱的植物就是最早给你们看的白玉兰啊,在上海的气候条件下,白玉兰开花特别早,冬去春来,清明节前,它就繁花盛开,白玉兰花大而洁白,开放时朵朵向上。上海选择白玉兰为市花,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敢为人先、力争上游、奋发向上的精神……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象白玉兰一样纯洁、向上、勇争第一,和上海一起成长……”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最喜爱的植物,由于对所喜爱植物的特别关注,学生的观察可能是更仔细、有更多可表达的,学生在描述时就会有真实的情感流露。教师通过这一学生活动的设计实现学生对方法的应用和生活情趣的分享,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允许学生表现不够完美,同时通过教师对白玉兰的描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知识拓展,情感延伸:

在教学接近尾声之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常见植物……

“我们家小区里有很多这样的八角金盘,原来它的每个叶片都裂成八角形的啊!”“我知道,这是雪松!”“桂花树”“夹竹桃”“山茶”“杜鹃……”教室中洋溢着同学们兴致昂然的声音。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植物使我们的生活如此美丽”,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更多的认识、了解、欣赏、关注和爱护身边的植物,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意识。]

反思: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要记住“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教学的目标不应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教师要从“知识本位”的教学观中摆脱出来,认识到生命科学学科教学的人文价值和德育的核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全面体现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生命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只有引导学生对生命、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才能让学生回到对生命科学知识充满好奇、问题、期望、兴趣和智慧的世界中来,唤起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复苏,使学科教学活动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要记住“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媒介,教师要大胆的,创造性的用好教材,使学生更爱学、更会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一方面改变了教材原定教学时间,创设了学生感知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在原教材“认识上海地区常见植物”的基础上,对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因素进行了挖掘,从学生最喜爱的常见植物入手,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了解生命、关注生命,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热爱自然的思想观念,发挥了生命科学课程教育的德育功能,把教材用活,把生命科学教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教学的难点在于对第二个教学环节“知识构建”程度的把握上。如果过多的强调植物鉴别知识的专业性、逻辑性,就可能对学生描述的束缚越多,同时使学生交流的时间变得很紧张,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教学情感目标的达成度就会相应缩水;但是,如果观察比较的训练过于粗糙、走形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构建就有缺陷,将影响到学生学习活动层次的深度,可能在学生交流时,“我喜爱的植物”引发的人文涵义的比重远大于生命科学观察比较方法的运用,使生命科学的课堂重心发生偏移。为此,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中的取舍非常关键。

点评:

《生命科学》是进行生命教育最为重要的显性课程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传授有关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和生命本质等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科方法,又要充分挖掘其中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内容,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善待生命的思想观念,这也是《生命科学》课程的德育灵魂和学科价值所在。

本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

1.灵活使用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就教学课题和教学时间的两处修改,独具匠心,化被动为主动,为学生的观察体验提供更好、更广阔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激情。

篇8

关键词:创造环境;激发兴趣;实验探究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科学的魅力。

一、创造良好探究环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课不仅仅是以让学生验证某种现有的理论,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种仪器、药品、试剂的使用方式,而是要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生命科学的理性认知和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尊重生命科学的严谨性。因此,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上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让学生依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步骤,实验处理环节可能产生出的不同的实验现象,把握实验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严密的科学思维模式。

二、引导学自制实验器材,培养学生生物探究兴趣

教师不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同样,学生进行生物实验也不应仅仅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应该在实验的同时既获得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还应该培养其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获得实验的既定的结果,完成实验过程,实现实验目标,而且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自主动手能力,积极探究学习生活中自行解决问题的意识。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参考教材中的实验器材,思考如何结合生活中常用的东西,进行替换,这个替代品具有相同的实验功能,不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得出和实验结论的论证。比如,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在教材中要求运用不同颜色乒乓球和小桶开展实验,但是,由于条件有限,课堂上没有乒乓球和小桶,这时学生提议可以采用彩色粉笔头代替实验器材,不仅方便、简单,而且能够有效地对生物学中抽象和微观的遗传规律进行模拟。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分离定律的本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进行生物探究实验的兴趣是生物课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或者借鉴优秀生物教师的教学方法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探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9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思路

今天,生物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了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生命物质的结构和功能,遗传规律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生物科学对人类社会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对人类自身健康的关注。所以课本在第一章第一节以威胁人类健康的两大杀手性疾病:癌症和传染病为例,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体会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2)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3)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逐步培养学生读图表,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的能力。(2)通过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活泼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2)通过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3)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的视角。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3、学生读图表,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的能力。

4、通过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视频片段:“物种进化”、“基因工程”、“拯救濒危灭绝物种”、“人类与传染病抗争的历史”。(2)新闻:“好人傅彪安然辞世”、“人民日报”关于癌症的一则报道。(3)图片:河北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核心建筑DNA双螺旋模型、居里夫人、香烟、各种传染病病毒、红细胞

2、学生准备:初中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及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储备

五、教学过程:(略)

六、小结与教后体会

对于本节课导入的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有谈到今年八月份在四川爆发的“猪链球菌事件”、“大陆赠送台湾省国宝大熊猫,以促进两岸关系友好事件”、“北京一白血病患者用其新生妹妹的脐血进行治疗,但是失败的事件”等。我对学生的发言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同时指出:初中学习的是生物现象的“是什么”,高中将要揭开生物现象背后的“为什么”及“怎样做”。为了说明生物科学的涵盖范围之广,我不想通过自己的口述列举,因为那样将会相当枯燥,学生一听了之,不会产生共鸣。为什么不从生活中去寻找实例呢?于是课前我从“Discovery”、“国家地理杂志”、“科学博士”等系列VCD中截取了三段视频短片。在课堂上能观看这样图文并茂的电影小短片,学生的兴趣当然都相当的浓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不止一位科学家预言: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在授课至此处,我将学生的视野打开至生物学以外的领域:许多科学家已转向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国内各高校与生命科学的相关专业年年招生火爆、每天的新闻几乎都有关于生物科学方面的报道,甚至是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核心位置矗立的都是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生物科学就在你我身边,生物科学与人类的关系比其他学科更为密切,生物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证生命的质量。

说到生命的质量,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疾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大家认为,首当其冲的疾病是什么?(癌症)

大家一定更关注我们国的癌症发病情况。教师展示某日“人民日报”上一则关于癌症的报道,继续呈现给学生生活中的事例,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自然被充分地激发。从这两则生活中的资料里,学生水到渠成地总结出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我想这样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必定深深地铭刻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

通过“人类与传染病抗争的历史”视频录象,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自然地导入本节的下一个学习内容:“生物科学与社会-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篇10

关键词:学习兴趣;中等卫生专业;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67-02

兴趣爱好是发展创造才能的基础,也是打开成才之门的金钥匙[1]。因此,在任何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动力。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在中等卫生专业学校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引领学生进入医学殿堂的入门课程,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对医学领域的探索欲望,就成为生物学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习动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论,往往是一门课程的总纲,是其灵魂所在。学生对一门课程的认识、兴趣往往也是从绪论开始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绪论课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思维活跃的特点[1],向学生展示生物学领域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及其发展趋势。例如,让学生举例说出生物、非生物种类,区分二者的标准是什么,这样,就引出了生命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回答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另外,在讲生物学发展史时,可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生物学发展动态、重大科技成就,以及一些杰出人物的事迹,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例如向学生介绍达尔文历经5年环球航海考察,又用23年写出《物种起源》,奠定了生物进化的理论基础;再联系英国“多莉”羊的诞生,介绍克隆技术将对人类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生物学在现代建设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向学生讲述医学与生物学密不可分的关系,介绍基因工程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实例和研究成果,同时指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中尚未攻克的难关,从而激发学生对涉足医学领域的渴望,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与医学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语言艺术

教师授课语言的艺术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气氛[2],精辟、巧妙的教学语言能够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起到类似评书的效果。例如:在讲遗传学的基本定律时,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母都是双眼皮,而孩子是单眼皮,这是为什么”这一开场引言用生动形象的实例向学生展示了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并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渴望探求原因,从而使学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根据每次课的内容有的放矢,深思熟虑,巧妙设计课堂语言,以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富有创意性、带有哲理性的课堂语言不仅引人入胜,而且能给人以启迪,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提倡应用。

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讲:“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在生物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比较抽象,又是教学的重点,比如细胞的减数分裂一节,是学习遗传定律的基础,单纯的课堂讲解既枯燥乏味,又难以让学生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一方面在多媒体课件中以图文、动画、视频录像等方式,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前让学生自制染色体模型,课上根据授课进度让学生演示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以及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等各种现象[3]。通过这种亲身参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减数分裂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化解了教学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

四、密切联系实际

生物课教学面广量大,有些知识或内容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很深。这就要充分利用生物学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外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例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部分内容,很多现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但由于课时所限,课堂上只能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而遗传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人类遗传病防治、生物性状的改良及科学育种方面都显示着广阔的前景。我们要培养新时代的卫生人才,就有必要使学生在这方面有更多的了解,对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教师可以在平时多积累一些有关人类遗传病、基因工程的研究资料,提供给学生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知识充分与实践相结合,进而使学生对生物学兴趣倍增。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展示生物学的丰富多彩及生命现象的奥妙所在,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去学习、钻研,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国全.寓教于趣全面培养学生素质[J].中学生物教学,1999,(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