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园景观设计背景

篇1

绥棱县东北湖公园位于绥棱镇东北角,占地面积7.7km2,是绥棱县境内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公园。公园用地建国前为城镇居民取土场,俗称“官土坑”,久而久之形成了水面,由于地处老城镇东北部,被人们称为东北湖。过去东北湖由于疏于管理,荒芜多年,成为镇内垃圾倾倒场,湖内垃圾堆积成山,臭气熏天,环境污染严重,周边居民的生存环境受到极大危害,与建设生态化园林式文明城镇十分不协调。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绥棱县委、县政府决定治理东北湖,利用废墟建设公园。

二、公园规划原则

1、生态环境原则。坚持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充分利用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资源,与人工手段相结合,创造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的生存环境,满足市民休憩、娱乐功能。

2、突出地方特色原则。充分利用绥棱县植物资源众多的优势,移山之树造林,移山之石造景,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

3、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和谐搭配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自然地形,借助人工手段,精雕细琢。

三、公园规划目标

努力把垃圾场建成环境优雅、绿树成荫、水清鱼翔、鸟语花香,集游览、休闲、科普、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四、公园总体布局

公园总体布局按照功能分区分为入口广场、烈士陵园、果园、湖面水体、儿童乐园、花卉、湖东绿地7个景观区。各景区之间以园内小路和植物群落自然分隔,主题分明、各具特色,引人入胜。

1、入口广场景区。公园的主入口位于公园西南侧,入口处设有停车场,公园大门设计为弧线形,线条优美,新颖别致,材料选用水泥仿木制品,大门两侧设有两个仿木花坛,游人未入园可以对整个园内景观有一个初步印象,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是公园的第一个景观点。进入大门,便是公园的主广场,广场形状不规则,中央设一圆形雕塑小品,广场铺装采用红白相间广场砖,设有弧形座椅和宣传画廊,供游人集会、休憩、健身。

2、烈士陵园景区。位于公园主入口西侧,主要景观点是为绚怀革命先烈而修建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高15米,是园内主要标志性建筑物。纪念碑周围配置大面积草坪,草坪内种植红松,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纪念碑点缀红色花卉,寓意烈士鲜血换来今天幸福生活,激发后人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象征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万古长青,成为一处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果园景区。位于烈士陵园的北侧,景区内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贯穿南北,将景区分区东西两部分,景区内配置山丁子、山梨、稠李、山葡萄、沙棘等绥棱山区自有的果树品种,游人在这里可以尽情感受农家园果的气息。

4、儿童乐园景区。位于烈士陵园东侧,设有碰碰车、游船、电击枪、跳跳床等游艺设施,并用人造石建造童趣宫一座,使儿童在活动中锻炼身体,增长知识,增强趣味性。

5、湖面水体景区

水是公园的灵魂,园遇水而活,东北湖公园湖面景区是整个公园的核心所在,是公园规划的主景观,占地面积占公园面积的1/2,条石驳岸护坡,湖四面砌筑剁斧石台阶,环湖四周栽植柳树,湖中央设置两座仿古式凉亭,由九曲栈桥连接,湖面景区备有小船,供游人荡舟湖上,游览湖面风光,尽情享受微风吹来,碧波荡漾,诗情画意的惬意的心情。湖水清辙透明,可在湖内养有鲤鱼、柳根、鲫鱼等多个鱼种,是镇内垂钓爱好者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6、花卉景区。位于湖面景区的南侧,景区内有设有多条曲径小路,将景区自然分开,地块内集中栽植串红、矮牵牛、小丽菊、翠菊、万寿菊、百日草、高山积雪等十几个花卉品种,供游人观赏,人在其中,犹如在花的海洋,美不胜收。

7、湖东绿地景区。位于公园的东侧,由一条南北贯通,6米宽的路面与其他景区分隔开来,既与整个公园景观相协调,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新景区,景区建设采用移山之树造林,移山之石造景的手法,集中建设,一次成形。湖东绿地景区以中央广场中线为轴线,由于公园东侧地势平坦,规划人工堆积土丘11座,以增强视觉效果,土丘内植物配置绥棱山区自有植物资源,移大径树种进园,树种有云杉、樟子松、银中杨、柞树、水曲柳、五角枫、白桦、松树等乔木树种,被园内小路自然的小面积绿地配置水腊球、水腊篱、茶条槭、榆叶梅等花灌木及福禄考、荷包牡丹等宿根花卉。既有观花树,又有观果树、还有观叶树、观青树,配置出一年四季不同的色彩,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游人留连其中,有一种回归自然的亲切感。

篇2

最近一个时期,本市部分建设、施工单位在承发包房屋拆除工程中,连续发生伤亡事故,给国家财产和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损失。造成事故的原因是:一些单位忽视安全生产工作,违反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盲目签订工程合同,滥用施工队伍。在施工中又将工程层层转包,造成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违章作业冒险施工。为防止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特作如下通知:

一、各有关建设、施工单位在“三通一平”及房屋拆除工程中,要认真按照《关于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建设部1991年第15号令),理顺工程承发包关系,明确各自安全管理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安全管理。

二、建设单位在发包各类房屋、建筑物拆除工程中,一律不准将工程发包给无施工资质及安全生产认可证的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承接工程后,也不准以任何形式再次进行转包,更不准将工程转包给个人。否则,一经查出将按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者严惩。

三、签订拆除工程合同或协议时,建设单位必须认真审核承包单位的施工资质。

审核内容主要包括:

1.施工单位的营业执照和所确认的经营范围;

2.审核施工单位的《施工资质等级证书》和《资质审查证书》;

3.检查是否持有《施工企业安全资质审查认可证》及工程负责人是否具备安全管理资质和《安全生产资质证书》。

签订的工程合同或协议书,必须列入安全生产管理的条款,确定各自的管理职责,并报当地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备案。

四、拆除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必须协同施工单位共同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或安全技术措施,经双方基建、技术、安全部门审批后,到当地劳动部门办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许可证》方可施工。

篇3

    你单位《关于原军工总公司改组为集团公司后总部工作人员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有关问题的函》(委人字〔1999〕93号)收悉,为妥善解决改组后的军工集团公司总部工作人员养老保险问题,经研究,现将有关问题函复如下:

    一、关于参统时间。同意各军工集团公司自批准成立之日(1999年7月1日)起,按照北京市政府1998年第2号令的有关规定参加北京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请尽快到北京市社会保险管理中心办理有关参保手续。

    二、个人帐户补建。为保证职工离退休后的养老待遇不因养老保险制度的改变而降低,按照北京市有关规定,职工需补缴1992年10月至参统前个人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三、新老制度的衔接。为做好政策衔接工作,保证新老制度平稳过渡和军工队伍的稳定,同意你单位提出的参照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时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执行的意见。即你单位参统前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的退休费计算办法(简称原办法)与北京市统一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并轨,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过渡期为5年。具体为:过渡期内退休的职工,在计算其退休费时,可用原办法与全市统一办法比较,原办法高于统一办法的部分,采用加发补贴的办法解决,补贴标准逐年递减,所需费用从统筹基金中支付,具体补贴标准按照《关于印发〈北京市关于调整原行业统筹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及并轨方案〉的通知》(京劳社养发〔1999〕26号)的有关规定执行。2004年后退休的职工,执行全市统一的养老金计发办法。

篇4

城市群众文化活动公园作为一个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公园以“市民、自然、休闲、健康、艺术、文化、享受”为主,充分体现服务市民和艺术享受的理念。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原则,在于当地群众互动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当地社会文化、文脉与价值观。城市文化活动公园做为整体城市环境建设的一部分,要与社会形态,文化形态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找到一个元素将当地社会形态及人文文化贯穿并保持整体化。这既是推动历史文化进入市民生活的创新形式,也是对提高城市人文文化和人文景观历史保护与利用的有益探索。

二、城市群众文化活动公园景观设计要素

城市群众公园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基本知识两部分来探讨:

(一)景观设计的素材要素

1、人性设计观。群众是城市的主体,是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城市群众公园景观设计观念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大众的需求,超越功能意义的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是对人生存的城市的社会形态、人文背景及文脉、当地文化元素的提炼。是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并肯定形式的变化和内涵的多义性。

2、文化创新。这里的文化创新,不是指抛弃原有的文化去创造新的文化类型,而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元素的贯穿,将当地重要文化——民俗艺术抽象或具象的将其提炼打散,与其他艺术融合以作为主要设计元素。多元素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和多样性。它包括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3、处理好文态与生态的关系。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系统的载体,科学地规划与建设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是生态与文态有效结合的过程,生态建设和文态建设始终贯穿于景区规划建设的整个过程,城市群众公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如名胜古迹)有密切联系,规划建设好城市公园要巧于利用自然和善于结合古迹,将千古留传的文化古迹在自然生境中演绎。

(二)景观设计基本要素

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

1、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2、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对植物材料的颜色、外形、规格、叶型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再进行搭配组合,这样才获得了理想的景观效果。

3、道路设计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骨架、网络。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方古典园林,讲究平面几何形状。景观道路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观道路本身就是景观一部分。道路中地面铺装它不但体现设计上的美观和层次性更是交通视线诱导包括人流、车流的体现。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对环境的识别性。

4、设施景观是景观设计尤其是室外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把它称为“城市家具”。它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与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是城市景观营建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所以又被成为“设施景观”。设施景观应该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设施和设备,并考虑外观美,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

篇5

关键词:茶文化;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景观元素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茶文化公园设计的背景及内涵

茶文化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是探索文化在景观方面的延伸和文化景观在设计中的表现手段背景中进行的设计案列探索,是打造城市文化景观中的茶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化,体验化,景观化的公园景观。所有设计都要基址周边的特定文化,方案设计之初就立足于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和周边的现有景观。以茶文化的内涵为景观塑造元素,依托厚重的茶文化传统,沿着茶文化的发展延续的主线,融合茶文化中历史背景,传统文化,建筑器具,美学观念以及休闲体验的多重造景元素。

2、公园茶文化景观的表现

城市公园的设计过程是依托一个城市区域的地理,气候,文化,风俗等综合背景因素集成设计的过程。设计构思契合城市的背景,为公园设计提供了灵感的来源,也是公园景观表达的结合点。茶文化的融合是城市公园设计中以茶的文化主题结合城市当地文化背景为主要出发点的主题景观公园。设计方案设计的景观表达主要将茶文化的景观潜力着力于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两大类的表现上。

2.1物质景观

物质景观(物质性)是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满足使用,美学等功能性为主的凝聚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道路、建筑、小品等,其主要的特征是可视性。主要是认为建造的景观,是物质化的形象化的具有一定美学和表现利益的物质实体。文化主题公园较一般公园多了一个贯穿适中的要点――文化,这类公园的特点是――文化是景观和活动的共性。满足设计所包含的三个层次(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的同时,文化主题公园更加重视文化性的物质景观设计【1】。

茶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主要立足于区域背景中的茶的历史底蕴和受众群体,以茶为主题,以文化为特色,融合生活休憩,文化展示、科技示范、品茗休闲等功能,在城市中设置的主题茶文化公园,挖掘区域历史文化和茶文化内涵,力求将景观规划设计与茶文化相结合,以茶文化吸引游客,形成公园的生命力。

2.1.1茶文化主题公园的物质景观

首先从设计功能划分上,公园围绕茶的使用,体验,教育,展示等因素划分功能分区,不同的功能结合不同的环境,融入茶文化的元素,或抽象,或直白的塑造茶文化景观.设置诸如茶园体验区,包括茶园采茶,做茶,喝茶的一系列功能空间的设置,体验学习的同时,也是另一种茶文化景观的体现;观光休闲区,主要是一些游憩空间,满足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

雕塑是景观设计中体现文化的重要景观小品,多数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都于文化具有关联。作为重要的文化景观塑造手段,将与茶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或重要历史场景片段做为雕塑素材,可以体现有关茶的重要传说、历史事件;以喝茶器具或者制茶器具作为雕塑素材,可以传播茶文化,体现成都茶艺内容的文化小品的设置,如:茶礼、茶俗、茶具文化、茶人等与文化景墙上刻画诗文、对联、图画,配以植物,就构成了一幅体现茶文化的立体图画【2】。这便是物质景观最为真实的展现文化景观的事例。

茶文化公园另一不可或缺的物质景观或者说建筑物便是成都人都熟悉的茶馆,茶馆的设计不仅仅是外观建筑造型的景观的塑造,更要注重使用空间划分,使用人群的定位和习惯,更深层次的便是茶馆所显示出的非物质景观――茶客的生活形态,这便是令很多人沉迷的茶馆文化。同时与整个场地的基础设施的物质体现都应是茶文化的展示和应用,如灯具、休息设施、小构筑等景观设施。

公园景观中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物质元素――景观铺装设计。人们走路大都会注意地面效果,首先是关注安全,再者具有设计感的地面铺装也使得地面成为视线的焦点。在硬质表现手法上,地雕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法,在地面上,采用这种方式,形成地面的凹凸面,更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使茶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扬和展示。所以,重要节点以及其他铺装方面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它可以体现很多茶文化的内容,例如:雕刻介绍茶叶种类的文字,雕刻表演茶艺的女子、雕刻赞美茶的诗文、具有代表性的茶事名人等【3】。

2.2非物质景观

非物质景观及文化的外延性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这一词自20世纪20年代起即已普遍应用。C.O.索尔在1925年发表的著作《景观的形态》中,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地理【4】。

我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民族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也是重要的产茶和饮茶区域,茶文化的深厚积淀已经和当地居民的传统民俗,审美,建筑等融合,形成了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和文化认同。区域的茶文化的非物质景观最重要的体现便在人的活动中体现出来。当着用被潜移默化的活动被作为一种景观表象展示时,更容易引起景观体验者的共鸣。茶文化公园中的非物质景观的设计定位于游客的体验性。因此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多设置体验性景观的景观空间和设施。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5】。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茶艺景观,公园中的茶园,茶馆,茶文化展馆中都设置有茶文化的体验性的茶艺。另外在非物质景观的文化景观中茶文化公园以“茶文化”为立足点,将 “琴棋书画诗酒茶”作为景观节点的主题与公园的体验结合,让市民和游客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

3、结束语

从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以茶文化为背景的主题公园是以区域茶文化所形成的深厚历史积淀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及其延伸为基础,以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文化景观为依托,以城市公园建设为载体,同时将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城市休憩活动结合,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具有特色文化主题公园。由于茶文化景观具有休闲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茶文化景观设计也就有其区别于其他景观设计的特征,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它的物质景观(表象景观)包括:以茶景观、茶文化、茶、艺术等为吸引物的核心部分,非物质景观(深度景观)包括物质景观自身所包涵的丰富内容和内涵。

参考文献

[1] 闵亮.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分类及发展趋势研究[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2009.

[2] 旭彤,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实验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探寻茶文化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结合之路[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209~212.

[3] 徐虹钗,吴志峰.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广东茶业,2008(1):15~18.

篇6

关键词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综述

中图分类号 TU98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34-02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址。如何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保存城市工业文化特色、并重新组构产业价值,使工业遗址改造再利用,将是城市发展与特色营造的重大课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1 相关概念

1.1 工业遗址

所谓遗址(Sites)即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1]。套用上述概念,工业遗址(Industrial Sites)就是人类工业活动留下的遗迹,其中包含2层含义:一是工业遗产[2](Industrial Heritage),属于不可恢复的历史文化资源;二是棕地[3](Brownfields),属于可改造再利用的闲置工业土地资源。

1.2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就是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对具有历史、社会、技术、建筑、审美启发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闲置荒废的工业空间进行改造再利用,其空间主要包括场地、建筑、废弃工业设施、废弃材料、土壤、水体和植物等景观要素。其内涵不仅仅是将废弃的工业空间改造再利用,而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通过对工业遗址的艺术处理,延续场地的工业文化特色。

2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研究进展

2.1 发展历程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是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兴起,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国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4]:20世纪60~70年代,伴随着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开始出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地艺术家参与废弃地的更新实践,矿区更新运动与大地艺术结合;20世纪80~90年代,生态思想与生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德国鲁尔区的更新标志着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成熟;21世纪初,科技的发展和生态美学思想的普及,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繁荣。

在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历程中,德国对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废弃工业设施的循环利用和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促成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容纳和集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和理念,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实践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5,6]。

2.2 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相继出现了工业遗址观设计实践,国内学者在总结国外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德国的鲁尔区是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对于鲁尔区的复兴与其中的景观设计案例是国内关注的重点。王向荣[7]最早介绍了鲁尔区中的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和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含蓄地指出当代景观设计师应该大胆探索并使用能“体现当代文化的设计语言”。丁一巨[8]多次介绍了欧洲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实例,特别是对德国做了丰富的研究,提出了“工业化的花园王国”概念。刘抚英等[9]结合对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现场调研,重点分析了公园设计者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景观整体布局、生态对策、尊重自然演化进程等方面的设计思想及具体措施。张艳锋[10]介绍了杜伊斯堡钢铁厂的改造,以期为国内类似的废旧工厂找到理想的开发模式。李建斌等[11]重点对德国工业景观的建设进行研究与分析,分别从旧有工业景观更新再利用到新建工业景观设计和建设2个方面进行阐述,揭示其中蕴含的一些基本的设计方法和建设模式。罗萍嘉等[12]则从景观层次与废弃构筑物适应性再利用2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的设计手法。

此外,张杰[13]从政策、规划思想和开发实践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伦敦码头区改造的发展过程,深入探讨了这一改造与英国总体经济结构变化尤其是伦敦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孙晓春[14]则对理查德・哈格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这一划时代的作品进行了分析,认为他“在利用中合理保护”的做法值得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类似的工业废弃地改造学习和借鉴。虞莳君等[15]认为菲尔德设计事务所为纽约市清泉公园设计竞赛所作的获奖方案“生命景观”,开创了生态风景园的新形式以及工业遗址再生的新范例。张健健[16]认为多伦多当斯维尔公园设计竞赛获奖方案“树城”的设计理念,无论是在城市公园的设计和建设方面,还是在城市废弃地的恢复和重建方面,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借鉴。

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是中国最早改造工业遗址最成功的范例,其设计形式不同于以往的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园林,更多地吸取了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等现代西方景观设计手法,表现出人们在生态学更新设计思想、美学和艺术思想、多元化思想3个方面的追求,为工业衰退所遇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带来出路。简圣贤[17]分析了歧江公园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认为设计师对于场地的认识与解读存在不足,过多地强调改造和再生而忽略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原真性。

张艳锋[18]从建筑、文化和产业等不同角度对沈阳铁西工业区的改造振兴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手法。朱建宁等[19]介绍了改建日照市银河公园的指导思想,以场地原有的景观特征和历史文脉作为设计重点,营造出既有自然文化特征,又与现代城市肌理融合的城市公园。俞孔坚等[20]通过2010年上海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研究和设计案例,探讨了大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定位研究方法,以及工业棕地的生态恢复和工业遗产的利用途径,在满足大型会展功能的同时,为创造城市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性,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景观。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的都市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旧城改造提供了新的契机,体现了保护工业建筑遗产的新思路。于雪梅[21]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探讨了在旧厂房与旧仓库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的途径,并对如何保护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了思考。李飞[22]把欧美出现的大多数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成果归为后工业景观的园林,认为这种园林流派立于功能主义之外而继承了文化。

对工业遗址的改造是受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思想影响从“环境生态原型”生发出来的[23]。包志毅等[24]对土壤基质改良、植物种类选择和植物种植技术3个环节进行了分析,从环境生态特别是植被恢复角度探索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反映了风景园林学科与建筑学科、城市规划学科不同的着眼点和理论背景。周曦等[25]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学的观点,对当前设计领域的所谓“生态设计”等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3 结语

工业遗址景观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体现,是具体解决城市健康而有序发展的一个新手段,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景观设计领域,而更多的属于城市及全世界范围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学术领域和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工作,需要更多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中国工业遗址景观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对工业遗址景观价值的认识以及实践经验的不足,造成目前工业遗址景观改造再利用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需要人们在对国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景观、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特色,对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展开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喻学才.遗址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2):45-49.

[2] TICCIH.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R].Paris:TICCIH,2003.

[3] 牛慧恩.美国对“棕地”的更新改造与再开发[J].国外城市规划,2001(2):30-33.

[4] 梁芳.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5] 蔡海燕,彭震伟.德国埃姆歇地区的空间、生态和经济更新――从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1989-1999)到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2000-2010)[J].现代城市研究,2007(4):82-88.

[6] 迪特・哈森普鲁格(德Dieter Hassenpflug).德国在后工业时代的区域转型――IBA埃姆瑟公园和区域规划的新范式[J].刘崇,译.建筑学报,2005(12):6-8.

[7] 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1(2):50-52.

[8] 丁一巨,罗华.铁城景观述记――德国北戈尔帕地区露天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J].花园与设计,2003(10):11-13.

[9] 刘抚英,邹涛,栗德祥.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考察研究[J].华中建筑,2007,25(11):77-85.

[10] 张艳锋,仝雷,陈伯超,等.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292-295.

[11] 李建斌,王重亮.德国工业景观建设[J].工业建筑,2008,38(1):45-49.

[12] 罗萍嘉,钱丽竹,井渌.后工业时代的风景――德国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J].装饰,2008(9):67-69.

[13] 张杰.伦敦码头区改造――后工业时期的城市再生[J].国外城市规划,2000(2):32-36.

[14] 孙晓春,刘晓明.构筑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理查德・哈格[J].中国园林,2004(3):11-15.

[15] 虞莳君,丁绍刚.生命景观 从垃圾填埋场到清泉公园[J].风景园林,2006(6):26-31.

[16] 张健健.从废弃军事基地到城市公园――多伦多当斯维尔公园设计及其启示[J].规划师,2006(3):94 -96.

[17] 简圣贤,何志华.我国工业遗址设计案例分析――中山歧江公园[J].园林,2006(11):14-15.

[18] 张艳锋,仝雷,陈伯超,等.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292-295.

[19] 朱建宁,郑光霞.采石场上的记忆――日照市银河公园改建设计[J].中国园林,2007,23(1):18-24.

[20] 俞孔坚,凌世红,方琬丽.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上海世博园核心景观定位与设计方案[J].建筑学报,2007(2):27-29.

[21] 于雪梅.在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J].德国研究,2006(1):55-80.

[22] 李飞.1960年代以来的当代园林流派[J].城市规划学刊,2005(3):95-102.

[23] 苏龙,金云峰.现代景观形态原型及案例解析[J].规划师,2005(2):99-104.

篇7

例如由布雷•马克思(RobertoBurleMarx)执笔设计的里约科帕卡巴纳海滩。白、黑、棕三色马赛克铺成连绵的动感图案,形成该海滩别具一格的风景。作为优秀的抽象画家,布雷•马克斯将当代艺术在园林中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从他的设计平面图中可以看出,他的形式语言大多数来自于米罗和阿尔普的超现实主义。他认为,艺术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工具或载体。因此,抽象的图案经常出现在布雷•马克思设计的铺地、草地或其他绿化当中。此种设计的手法也较多的应用于各类景观设计中,无论是公园景观还是居住区景观。“当代艺术”所体现的是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当今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当今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当今的时代特征。在丰富的当代艺术中汲取设计灵感,或提取造型元素,或提取色彩构成手法,将其应用在景观中,使我们的景观也富于“当代性”。

二、构件设计不再拘泥一格,突破传统定义的亭廊造型,将构件与艺术设计融于一体

例如新加坡海湾公园的“超级树”,12株“超级树”高达25~50m,拥有巨大的钢筋混凝土树干,顶端散射粗壮的钢铁枝条,结合漫步道形成空中花园。树上装配了太阳能电池板和雨水收集器,既能为霓虹灯提供电力,又可为依附于树干的空中花园提供灌溉用水。其造型简洁,不是简单的模仿植物形态。因此不能简单的定义为仿生景观,更不是传统形式的亭或廊。但毫无疑问的是,设计师将景观赋予了当代艺术的魅力,很难再区分景观与艺术的界限。此种做法更适用于主题较为突出的公共空间,宜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或前沿的设计感受。在近年的公园景观、展览景观等设计中多有采用,正在成为公共景观设计的潮流。但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新、奇、特的造型展示,景观设计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首先是环境问题,其次是美观和艺术感。因此,不应为设计而设计。应从景观的基本环境做出发点,以项目文化背景作为设计师汲取灵感的源泉。

三、当代性的表现

如果说前几种做法突出了景观的艺术性,其实设计师还应该意识到当代艺术本身的时代背景。当代艺术是艺术家对当前现实的一种反应,因此在当前的背景下,当代艺术自然而然的具有了现实性、平民性。例如“798”工厂及岐江公园,设计师利用工厂旧址创作了富有当代人记忆的景观,保留的烟囱、桁架货仓、铁轨等都成为景观的一部分,甚至墙面遗留的标语都充满了回忆。在此背景下,新增加的红砖路、留有锈迹的廊架都是对时代背景的致敬。来源于普通生活中的设计,其本身就被赋予了当代性。经过景观的创作,谁说不是当代的艺术呢?

四、实践

篇8

关键词:民俗文化;社区公园;景观设计

民俗文化产生并传承于民间,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祈求平安、向往幸福生活的精神文化现象,是不同民族在漫长历史实践中积淀的社会因素,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街道社区是城镇的基本组成单元,随着国家对社区环境的重视,修建了很多社区公园,改善了居民的生活休闲环境,社区公园成为社区居民聚会游休重要场所。社区公园主要人群是社区周边居民为主,社区居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了比较趋同的价值取向,随着国家文化复兴,社区公园成为居民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社区公园规划设计中将传统文化元素加以运用,不但美化环境,还使得公园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居民在休息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满足人们追求平安幸福的心理。

一、社区公园景观功能

社区公园是指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系统。社区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是最为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的城市绿地之一,既承担了提供居民生活消费与服务的物质功能,又肩负着培养居民对共同生存空间情感体验的内在精神功能。城市中居民大多忙于工作,社区公园景观能够给他们带来视觉上的放松,感受公园景致四季变换的同时,还可以在公园进行休憩、散步、健身、聊天等娱乐活动。社区公园提供了供人交流的场所,满足了老年人、青年人、小孩的不同需求。具有趣味性和安全性的儿童游乐场可以满足儿童群体需求,成为孩子们的社交场所,有效的体育活动空间是年轻人释放压力的最好方式,设置合理的座椅方式亦可供老年人休憩交流。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传统及现代的具体形象,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基本需求,在实际的城市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运用合理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公园景观设计相融合,有助于提高设计内涵和提升思想高度,营造健康舒适的城市空间。

二、民俗文化元素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印山公园位于湖南常宁,是一处集中国传统印章、书法、篆刻于一体的人文景观,公园景观设计以印章为主线,以百家姓、爱情文化、长寿文化、励志成长、休闲为主题,采用不同的印章篆刻,配以植物,营造印山公园广场氛围,从而达到休闲、教化的雅俗共赏的双重功效。设计以人生的婚恋为起点,围绕中国传统的生子、长寿、成长、励志等,让社区人们将高雅的印章艺术、平凡的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融欣赏、参与于一体的景观功能,将印章艺术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以居民参与为主,不同层次人群都可以在广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场所,增加了广场的可视、可学、休闲功能。同时,以“印”文化为背景,将平凡生活中经历的大事以印章为元素进行纪念,如结婚、生子、成长、求学、长寿等。在“印”文化的感召下将普通的生活得到升华。(一)传统符号元素的运用1.汉字符号元素(1)“福”文化墙现代设计中经常把这些常见的传统符号来作为设计元素,将城市景观特色、城市文化形象进行巧妙的设计,进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将汉字中常用的“福”“禄”“寿”“喜”“财”等符号元素进行抽象的简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与现代设计造型和新工艺新材料相融合,既是代表人们对幸福、升官、长寿、喜庆、发财的内心的寄托和美好愿望的祈求,提高设计的文化附加值,又实现文化的传承。公园大门前坪建硬化地,平铺广场砖,入口处建福文化印章墙,同时种植绿篱及高大香樟,用于遮挡后面零散民居及商铺。“福”文化墙为财神洞开发提供铺垫,整体思路是从印山广场“福”为起点,依次用传统中国“福”文化,即:“福”“禄”“寿”“禧”“财”,做观光长廊,从印山公园广场入口的“福”开始到财神洞“财”收尾。围绕“福”文化做足文章,利用沿线山地和水田做大地景观,春天赏映山红、桃、梨、油菜花等景观,夏秋看荷、观鱼,秋天赏及山上红叶,将大地景观与人文景观、休闲农庄有机联系在一起,扩大印山公园文化的视觉范围。(2)长寿区及成长区长寿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也是子女对长辈的祝愿。在游步道设“寿”文化区,铭刻不同“寿”印章,并将“孝”与寿并列,起到教化的功能。设有“长命富贵”主题雕塑锁,寓意父母对儿女的美好愿景,除在主题雕塑四周放置青石,可提供雕刻工具,购买由专业人士提供的印章模印雕刻,印章的亲子活动。(3)励志区及“家”“和”“万”“事”“兴”篆刻墙状元墙,对常宁籍名人进行介绍,并以印章形式垒积状元墙,即每年常宁籍考上本科以上高中毕业生,考上研究生、博士生的名字刻成长条石头印章,垒成一片墙,不断叠加,形成状元墙景观,以激励常宁后辈不断积极向上。设计“家”“和”“万”“事”“兴”篆刻墙,休闲位,桌子、石凳分别以石刻印章为主,游客休闲的同时受到教化。2.百家姓印章符号元素大门正对印山上山口为主干道,整个道路以百家姓印章铺设,增加了居民的趣味性与参与性。尤其节假日市民全家休闲,儿童可以通过沿主干道寻找自己的“姓”氏印章并了解相关文化,实现寓教于乐的功能。主干道设主体印章雕塑、青铜或仿青铜材质,印章四面分布不同年代印章,印章顶部以传国玉玺造型,突出它的权威性。印章四周以活字印刷的形式雕刻百家姓,四周的护栏铁链挂百家姓小型铜质印章。居民可用拓印纸自行拓印自己的姓氏,增添参与性,同时浓缩了中国百家姓的篆刻印章,突出公园主题。主题雕塑四周环绕溪水,通过木质栈道桥可以往公园深处行进,雕塑左道以十二生肖印章汀步通过小溪,增加了游客的好奇心、趣味性,同时可以通过汀步进行亲水活动。主体雕塑往公园深处有一排印章图腾柱,材质与雕塑相同。图腾柱有纂刻铭文及印章,增加道路的形式美感及文化性,使游客可以仔细观赏,加深对印章文化的了解。

三、结语

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效的结合,能够切实提升城市规划设计质量,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传统精髓的精神内核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自然反映,并非生硬的照搬照套;是现代设计师对传统文化产生的灵感符合人们内心深处的深层次心理需求;是对民族传统文化深厚情感的自然流露。将传统文化与公园景观设计合理有效的结合,有助于传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营造健康舒适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蔡志荣.民俗文化当代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2012,(06):7-8.

[2]张靖,董雅.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城市研究,2014,(06):48-52.

[3]李智超.浅析城市文化在特定景观设计中的体现[D].河北工业大学,2013.

[4]刘永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长沙科大佳园社区公园景观设计探微[J].中外建筑,2012,(08).

篇9

[关键词] :生态景观 美学 文化

当今,“生态景观设计”、“自然美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所推崇。生态景观设计不仅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其同时反映了生态文化、地方性文化的特色。随着科学和景观学的进步,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有新的景观格局的规范标准,但景观文化内涵将永远是我们设计的灵魂。因此,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生态景观设计最主要的挑战不仅是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而是要体现出生态文化概念,体现出当地的文化底蕴与美学价值。

一、生态景观中的美学价值

生态景观特指由地理景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景观(植被、动物、土壤和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经济景观(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和人文景观组成的多维复合生态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态设计只是停留在“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与美学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审美观念逐步影响到周边生态环境的景观格局。Mozingo认为生态景观设计应与文化和美学相结合。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是当今生态景观标志性的特点。尤其是在都市化地区的生态景观,更应该强调生态,美学和文化领域之间的共存(Mozingo,1997)。生态景观中,美学的体现并不仅仅体现在景观的外在与表面,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观点还来源于本身对美学的感知与理解力,文化背景和其对生活的体验(Eaton, 1989)。正如Mozingo在她的文章里提到的:“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体验,对生活与文化气息的感受和理解是判断景观质量的基础,生态与美学的融合将传递给人们生活的气息,审美的感受。”(Mozingo,1997)

因而,现代生态环境设计的领域将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圈、环境改善的范畴内,而需要与美学,审美共存。

二、生态景观中的文化价值与其重要性

在生态与美学融合的同时,生态景观是反映当地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城市和农村,人们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特色;热带地区与寒冷地区的不同的景观特色更让人一目了然,这即是景观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特色。在城市中,生态景观往往反映出设计师们的意图,形形的景观元素,例如模纹景观,植物景观标识等,其不仅仅体现一个城市、一个农村、一个风景区的特色,同时还包括了对市民与年轻一代的教育意义,给人们传递各式各样的文化信息。Lyle在她的文章里也提到:“自然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与生态环境是人类文化的一面镜子,自然揭示了人类的想法与社会文化特征(Lyle, 1994)。”生态景观设计应在自然与人类文化中掌握平衡。因此,在处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采取合理和正确的方法。

综上所述,在生态景观设计中,不仅仅要体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生态美学”与“文化内涵”均是同等重要的,其体现了我们的社会文化与对美学的感知,它是我们社会形象的体现。景观形象的抄袭和仿效将让我们背离自己文化特色。我们要延续我们自己特有的生态景观形象,要继承与发扬已有的景观文化传统——从乡土文化到民俗民风,实现景观美学的提升与当地文化创新。在接下来的段落,我将以澳大利亚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为例,阐述生态景观设计中美学与的文化的体现。

三、澳大利亚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生态景观设计

项目概况

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第三期 ——从Doncaster路至Springvale路,1997年建成。以Jackie Ross和Tract为首的设计师们在东部高速公路两侧设计了一个7公里长的生态公园(图片1),公园总面积约为400公顷。作为高速公路第三期扩建的一部分,设计师们在高速公路两侧设置了一系列不同高度,纹理,色彩的混凝土隔音墙。隔音墙将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为高速公路段,外部为景观生态公园。生态公园包括5个湿地,超过17公里的自行车道,大大小小的景观节点与Koonung生态河道形成了东部高速公路两侧的绿色走廊(图片2)。此外,设计师利用内外景观对比与特色隔音墙打造的手法帮助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保持警觉,提高驾驶乐趣,给驾驶员以公园散步的感觉。同时,根据当地风俗,景观植被特色,项目对两侧的生态公园进行了生态改造与修复工程。

当工程完成后, 高速公路两侧生态走廊的水渠与Koonung河道被重新修复。大大小小的湿地与河道相连,环境改造工程将Koonung河道内的污染物和沉积物引入湿地内的生物降解池进行分解与吸收(图片3)。生态补救方案同时还包含美学和社会的益处,设计师利用道路与河道开挖的土方在高速公路南侧创建了一个山谷公园,营造了很多沿途的风景与景观节点,提供给附近居民骑车上班的自行车道。生态公园内400万棵植物全部来自当地的树种(图片4)。鱼类与其他生物已逐渐回到生态公园中,经修复的河道与动植物群落重新建立起当地自然生态系统。

(2)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隔音壁内侧的景观美学

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被其两侧的隔音壁分割成内外两个迥然不同的空间——隔音壁之内的高速路,隔音壁之外的生态绿地。景观与环境设计的创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师的美学理念与对生活的体验。在高速公路内外,设计师创建了两种不同的景观体验。 (5 Figure.)

篇10

关键词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策略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is discussed, and expounds the city park and its regional and related concept,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egional expression, an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thought of "people-oriented theory as support,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egional expression discussed regional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Key words: the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2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底蕴,它们都是公园景观带来影响因素,同时提供给地域产生的基础。创造具有地域性的城市公园景观,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态平衡原则

自然生态性原则主要是指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辩证关系。生态的观点要求我们观察世界,倾听它的呼声并了解它。世界是生物和人类过去到现代一直生存的地方,而且一直处在变化中,我们和他们在这个现象世界的共栖者,和这个现象世界的起源和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在对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尽量建立在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场地。尽量不要破坏原生态系统,同时要采取措施恢复己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特别注意保护优美的自然天际线和景观节点之间的视觉廊道。要尽量顺应原来的地形,尽量采用当地的植被,不破坏地质构造

2、气候适宜原则

公园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给公园空间利用的方法和形态造成很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区气候、季节性变化和微气候。

城市所处经纬度、地平面海拔高度、周边地理条件都是地区气候形成的因素;季节性的状态包括如植物的落叶、水体冰冻、水位的涨落、风向和风速的改变等;微气候指由于区域城市化程度的差异和自然生态要素的影响引起的区域性气候微差。因此,相对于城市其他区域而言,公园的景观设计应更多地考虑气候因素的差别。在充分研究公园区域微气候的对城市气候调节作用之后,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从气候角度上看,大型城市公园的生态圈对周围环境有着明显影响,主要是公园水体和植被对城市地区气候和微气候的影响,包括风向和降水。同时公园周边的高层建筑对风向、风力强度、阳光充足程度的消弱也会影响到公园的生态系统。地区气候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气候调节要求,如热带要通风,寒带需保暖,公园生态利用方式也因之大相径庭。

3、尊重土地原则

将自然的地形特征充分利用,即是尊重土地。俞孔坚博士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土地是景观的主要载体,景观设计大部分都是基于土地实现的。在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如火如茶的形势下,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城市公园建设用地也变得异常珍贵,因此对土地的尊重应作为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之一。

4、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原则

城市公园一般是城市的旧城区,在对其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中,要十分注重分析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的场所,要考虑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发展。这是因为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中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以及生活方式等等,恰恰与隐藏在全体市民心中的,驾驭其行为并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容易引起市民的共鸣,能够唤起市民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因此,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十分注重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城市还要向前发展,具有历史遗产的城市其发展不应是盲目的,既不应当盲目地将传统的东西照抄和翻版,又不应当盲目地追求西方的所谓现代化城市形象,而应该认真研究城市的发展史,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对城市的历史演变、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新要求,形成新的城市化和城市风貌,使城市公园景观的形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

5、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空间必须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相协调。因此,城市公园与市区之间应该要加强联系,防止公园地区成为孤立规划的一个独立体。规划公园时刻都要与整个城市相联系,把市区的活动引向公园,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公园连接起来,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另外,公园内虽然会因为各地块的属性不同而导致使用性质的不同,但是各地块之间的风格应该统一,在整体效果上具有和谐感。

6、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满足当代的现实需要的一种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初是针对后工业社会“只有经济增长,没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失调”而指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其基本原则是寻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也为保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指出了一条必由之路。

二、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策略

1、尊重自然和因地制宜

公园景观设计要体现地域性,首先必须从尊重地区的自然生态开始,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等。尊重土地即是尊重地形地貌,在不对土地造成恶性破坏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2、适宜地域气候特点

气候的差异也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它影响到地域的水文条件、生物条件以及地形地貌,也影响地方的建筑样式及材料,形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极大的影响到公园景观地域性的形成。而且室外环境气候不同于地形和植被,难以改造,只能适应,所以是否适应地区气候环境是衡量公园景观形式存在合理与否的第一把标尺。

如我国南方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季相变化颇有规律:春季季风由东北转偏南,由冷转暖,雨水增多;夏季有海风和雷雨的调剂,给热天带来凉意,时有台风;秋季少雨多晴;冬季有东北季风,冷而不寒。因此植物多以热带、亚热带的棕搁科植物为主。人们外出活动时间较长,所以公园成荫的乔木较多,遮阳设施也要求多一些。

3、乡土景观体现地域特色

乡土景观,也称为“方言景观”,是指本土的、地域性的景观。其内涵为自然风光、乡村田野、乡土建筑、民间村落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乡自然土材料是长期以来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生长下来,这样的材料对城市的发展有可持续性,对景观设计来说,更是又经济又能体现地方特色。在公园景观中,乡土自然材料使用较多的就是植物。因此生

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很高,与这种生态过程相适应。公园景观中的植物栽植,不仅要有绿化作用,更要具有文化内涵。所以在对公园的植物设计时要凭借对不同植物的特性、形态和色彩的把握能力而创造出别具特色的地域情景。

4、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融汇在生活中,对城市发展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今日的建设及未来的开创都蕴含着地区文化的属性,它是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总反映,这个属性的特点是传承、转换、创新。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不同,每个城市都有特殊的性格和形象,城市公园亦是如此。公园的外部环境反映了人们内心对于传统相关联的记忆,每个人对于我们生活的城市都有某种体验,这些体验在人与环境的接触中逐渐融入人们的感觉中,并成为记忆。所以,把握好城市的历史人文要素,从而更好地把握城市公园的独有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增强城市记忆,是创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公园景观的关键。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增强地方的凝聚力是古往今来、中

外通用的最节约成本的措施。

5、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

历史古迹和古建筑是地区人类走过的足印,是地区文化形象的见证。在这些公园的古建筑和古迹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记忆,它们本身就是地域传统的一部分。

目前,对历史古迹和古建筑的再利用正日益收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对城市公园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提出有关“真实性”的问题―即地域历史文脉的继承。他们认为,如果缺少“真实性”,今天的公园开发建设就是一个空洞的浪漫主义。这种理性的认识对一些重要的特色历史地段和建筑景观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

对待传统和历史的态度不应只停留于静态的保护,更重要的是遵循地区文化的演进机制,在保护公园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形态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使之适应新一代人的生活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活的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对于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或构筑物,应采取整体原样保留的方式,完全按照建筑原有风貌和布局加以整固保留。对于具有一般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则可以在保留和恢复外立面的同时,改变内部空间结构满足现代功能需要。而对于新建建筑,则力求保持与原有公园空间的格局和尺度相一致,体现完整的空间肌理。对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但却遭到破坏,而它们的主要形式和整体性未受损害的建构筑物进行修复以使其所处环境文脉连续,形成公园的场所精神和公园特色风貌,这样也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欣赏历史景观。修复时必须尊重历史资料和文献,所补充的缺失部分必须与整体景观相和谐一致。

同时,如果有必要,可以通过重建的方法对公园中己经不存在的建构筑物进行复制,但要确保现有的历史、考古、文化和景观资料可以将其准确复制。重建景观不易太多,如类似于仿古一条街的形式是不提倡的,因为从本质上讲,历史是不可再生的,对单体建构筑物的重建还具有一定意义。如我国岳阳的岳阳楼,武汉的黄鹤楼等等。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