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重点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经济学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0―2005年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概述
1.成人教育经济学基本理论。对于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的讨论,集中于马克思教育经济思想和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人力资本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整个理论学说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经济思想。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成人教育经济学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王显润认为,教育经济学源于“人力资本”理论,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即人力资本理论。李志远、朱建文著述的《成人教育经济论》,也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作为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指出“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思想派别,也是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阐述成人教育与经济二者的关系,是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经济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成人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二者协调发展则是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成人教育通过培养、培训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积极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其经济功能。 同时成人教育应该从更新服务观念、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升其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然而,影响成人教育经济功能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教
育投资、教育内容和教材教法是三个主要方面,成人教育应从“教育投资的社会性与市场性,教育内容的职业性与实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着手,最大限度地发挥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
2.成人教育经济效益与投资。宏观教育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教育的经济效益。成人教育的多重功能,形成了成人教育的多重效益。总体上可分为精神上的效益和物质上的效益。成人教育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社会经济效益――经训练的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
富,增加国民收入;个人经济效益――受过教育的劳动者个人能得到更多的劳动报酬。
我国成人教育的投资机制,体现并遵循了“谁投资,谁受益”或“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成人教育消费的主体――成人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势必成为成人教育投资和受益的主体。受教育者支付的学费已经成为成人教育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投资成人教育(此处的个人投资成人教育指个人为接受成人教育服务而支付的费用)收益研究,成为近期成人教育投资收益研究的创新点。利用经济模型和数据统计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供需模型,进而分析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虽然没有明确指出研究对象是特指个人投资成人教育的收益,但就其研究对象而言,则完全涵盖了成人教育投资收益这一部分。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多元办学主体投资,共同开发成人教育资源的要求与趋势日渐迫切。研究成人教育的办学收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必然。在研究中,学者们将办学单位的经济收益称为微观效益或内部收益,指出高等教育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佳的社会效益(当然也包含了经济效益);获取适当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成人教育发展是有益的。此外还探讨了成人教育规模与效益、质量与效益、办学成本与效益以及效益分配与成人教育发展等问题,指出应建立科学的成人教育效益观,确保成人教育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持续健康发展。
3.成人教育与社会经济结构。成人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经济产业结构决定着成人教育的专业结构,成人教育的程度结构要适应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成人教育的管理结构要适应经济体制结构,这是成人教育内容创新发展的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市场,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征,其资源配置不可完全依赖市场运作,政治结构也影响到成人教育的资源配置。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促使成人教育根据供求情况,调整成人教育资源在部门与空间等之间的转移,最终实现成人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最大化。结合个案研究,有关学者对于城乡成人教育资源的科学化配置进行了研究。
4.成人教育与知识经济。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大发展,围绕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我国经济发展略,研究知识经济时代成人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成为一些学者跟踪的重点。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
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培养人才和促进知识增长的作用,正确认识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研究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快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是以知识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基于此,我国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了知识经济时代成人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成人教育与经济是怎样在辩证统一关系作用下,发挥能动作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经济对于成人教育是机遇也是挑战,成人教育要在办学思想和观念、教学方法与方式上进行变革,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发展成人教育,服务经济建设。
现代社会科技成果的层出不穷和广泛应用,导致经济结构、就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使社会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的、重要的社会过程,而成人教育是影响并促进这一社会过程的最主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成人教育通过使潜在的劳动能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能力,促成各层次人才的流动,通过优化成人的人格和个性而促成成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通过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创设成人社会流动的条件,通过职后继续教育和培训提升成人的社会及经济价值。当前我国各类人口流动的特点和趋势,赋予我国成人教育以新的使命,成人教育将通过发挥引导各类人口流动取向、提升各类人口社会流动的智能素养、促进各类人口的有序流动、协同开展各类人口的教育培训等功能,实现并提升社会人口流动中的成人教育经济价值。
5.成人教育与现代企业培训。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教育与培训,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成人教育在参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进行成人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城镇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等对产业进步、企业发展及完善劳动力市场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对成人教育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重要途径”、“与普通教育形成互补,促进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等观点达成共识的同时,也探讨了成人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 提出了关注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和老年教育的问题。
6.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远程开放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我国组织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时,对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也日益深入。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效益”关系。丁兴富在其《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研究》中,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例,研究了远程教育的成本核算、投资效益以及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应经济数据的比较。冯少舟的《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一文,讨论了远程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也指出了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滞后远程教育本身发展的原因在于经济理论工作者和远程教育理论工作者缺乏联合。结合成本与效
益评价,提出提高远程教育办学效益的几个经济学问题。
在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上,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经济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7.农村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论述了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农村成人教育对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是农村成人教育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农村成人教育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农村成人教育经济价值,合理调整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等等,担负着重要职责。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现代新型农村,农村成人教育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2000―2005年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特点与缺失
归纳分析过去6年对于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围绕经济政策、经济热点、经济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是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大特点。沿着归纳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基本路线,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了成人教育与知识经济、成人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成人教育培训与农村经济发展等成人教育经济学的应用研究占到绝大多数。由于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特殊属性(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有一些创新点,例如对成人教育培训与人口流动的论述等。从数量、宽度、创新性和实用性等要素来看,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有了较大进展。
尽管成人经济学研究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较丰硕的成果,但是理性地思考,我们会看到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还没有做到真正成熟,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也不够健全,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微观探讨多于宏观研究。对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大多基于某一点展开,结合实践进行论述,而从建立“成人教育经济”学科的广度与成人教育经济学的宏观角度的研究则较少。尚未有完全以“成人教育经济学”为题的完全意义上的研究专著出现。
2.深度研究尚待加强。在众多研究成果中,一般思辨占了较大比重,而且重复性研究也较多。能像“教育经济学”研究那样宽基础、重深度,是人们对“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期待。
篇2
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学生都有学好英语的能力,只要有兴趣,其潜质会很好地发挥出来,一个学生若没有兴趣,老师讲得再好,重复的遍数再多对他也无济于事,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记得一年的夏天,天气闷热,下午第一节课学生昏昏欲睡,大部分无精打采,对教师的讲解毫无反应。看到这种情况,我想不能再这样讲下去了,得想法激起他们的兴趣。于是讲到Mrs这个单词,在讲授时,我把Mr和Miss写在黑板上,并对学生讲先生把小姐娶回家,就变成了夫人,接着写出Mrs这个单词。于是学生们忍俊不禁,也很容易记住这个单词。初中的学生爱表演,所以我在上课时总是给他们表演的机会。如在讲祈使句时,我把学生喊到前面来,按照我所说的来做,如Open the door,please.Close the window,please.谁做对了,学生们给予热烈的掌声,做错了也不批评他,让学生们给他指正。学生都很乐于参与。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对于游戏,学生们更是乐此不疲。我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常做接字母、拼单词等游戏。在设计游戏时要考虑到游戏的难度及适用度,尤其是一些竞赛性的游戏。利用游戏教学,能够真正地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教学中,我们应多动脑筋,多想一些方法,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打造一个高效课堂。
二、尝试开放性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在英语教学中,我实践了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极大地调动了每位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留开放性作业的方式主要是提示或引导学生打开完成作业的思路。以前学生扎在作业堆里,一味地做习题,学生累、教师也累,但知识面没有扩大,学生掌握的知识过于死板,不能触类旁通,更不用说创造能力了。现在我们非常重视开放性作业的布置。我们精心设计了多种多样的主题作业。如:(1)学唱英语歌曲;(2)搜集中外谚语、名人名言;(3)小制作;(4)学习讲故事;(5)准备专题讨论素材、演讲素材;(6)模拟小记者采访、电话录音;(7)办手抄报、定期在校厨窗里展出;(8)为英语广播站设稿;(9)搜集你身边的英语等。例如:我们在讲“Australia”一词前,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The Australia I know.学生们收集了关于Australia的地理位置、国旗、饮食习惯、袋鼠、节日、举办过奥运会等相关资料。在讲“What do English People Like”单元前,我们布置了让学生查阅英语食品名称,从中学生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开放型作业并不要求学生当天完成,学生可以在几天,甚至一二个星期内做好就行。重要的是要求他们亲自去做,我们不定期地把学生可以作为成果的作业收集起来,组织展览、传看,使之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适时地鼓励
篇3
一、交际情境教学在酒店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酒店英语的性质。学生要学习酒店管理和服务专业,必须要学习酒店英语这门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清楚酒店管理的相关环节,还要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具备前厅管理能力、客房管理能力、餐饮管理能力、旅游服务能力等各项能力,从而满足涉外酒店行业一线岗位的要求。
(二)酒店英语的特点。酒店英语与其他英语不同,它将酒店管理服务知识与交际英语融为一体,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特点:
1. 专业性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须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包括酒店行业的基本英语词汇、前台、客房、餐饮等部门的日常英语用语、操作流程、产品介绍等环节中的英语表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酒店行业的相关英语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
2. 实践性强。酒店英语直接与酒店的顾客沟通交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重情景模拟训练,那么学生会很难获得酒店英语技能,无法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从酒店英语课程的特点考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模拟交际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会话练习。
二、酒店英语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酒店英语教学大都采用单班授课的教学形式,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依然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而忽视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迅速通过资格考试,进行操练式教学,这种行为与英语学习的规律相悖。许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没有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加之灌输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使得英语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
(二)缺乏英语学习的氛围,学生们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少。酒店英语学习的目的是熟练的应用英语,更好的服务相关岗位。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缺乏英语学习的氛围,学生们很少有机会真正在实践活动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所以哑巴英语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交际情境教学在酒店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原则
第一,交际情景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第二,教师要创设有代表性的情景,要注重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酒店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教师要科学组织情景教学,因材施教,尽量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英语能力,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四,情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是真正的参与者,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被削弱,要保证学生练习的效率。
四、交际情境教学在酒店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方法
(一)完善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基础,现阶段酒店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学生的需求,但是还无法真正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比如专业知识涉及的范围比较窄,活动内容安排的比较少等。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中要选取教材中的精华,补充完善教材的内容,开发职业性强的教材,真正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
(二)运用角色扮演式情景教学,模拟操练。酒店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体验情景,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活跃课堂气氛。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教师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他们安排不同的角色。比如在某一个情景中,角色有顾客和酒店大堂经理,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可以扮演顾客,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可以扮演顾客,然后进行对话。
(三)运用多媒体营造情景。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相互交融,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比如在讲解不同星级的宾馆时,如果老师单纯的用语言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老师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不同星级宾馆的图片或者制作视频就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四)职业化情景教学,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因为学生只有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才能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社会实践有参加英语角、主动与外国人交流等形式,但是最有效的形式是到酒店进行实地训练。因此,教师应当多组织学生到酒店进行实地训练,并且邀请酒店的工作人员现场指导。社会实践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而且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们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洗礼,时至今日经典教育仍然在现代教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学者、教授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运用经典渗透到教育教学和各种研究中,经过现实教育中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方法和见解,并对当前学生的品德教育起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值得推广。我校在建校之初就开展了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坚持,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这种无形的文化经过有形的传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渗透经典教育
学校的管理是多方面的,也是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管理的。如果在管理中渗透经典文化的传承魅力,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我县的一些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中,校领导就认识到国学经典的育人力量,所以在学校的楼道内突出经典内容;在宣传走廊上张贴《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在食堂内张贴节约粮食的相关诗句;就连操场文化墙上也挂有相应的经典内容。其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的师生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一种师者应有的风范和学习者应该恪守的规矩与情操,让师生时时处处感悟经典,感悟人生,从国学经典中吸取养分,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升自我修为。
学校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进行经典教育。如:在每次吃饭前都要吟诵饭前感恩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通过吟诵让他们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他们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此来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教师的谆谆教导之恩,感恩所有为此付出的人。这种感恩就是要让学生时刻体会到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教师的关心和教育。让他们知恩图报,为了父母的关心,教师的教导而更加努力学习。
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
语文教学本身具备自身的因素,教师除了完成课本教学内容以外,还可以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更加注重经典教育。这里的经典教育不仅仅是指《三字经》、《弟子规》或《道德经》,而是广义的经典,是名言佳句和广为流传的朗朗上口的词或诗句。我校就利用早晨的时间诵读经典的好词好句;利用晚饭后那一段时间诵读优美的、且具有典型性的散文、诗歌。如:学生可以朗读《春》《背影》,“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宋代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还有如“失去眼前的,就等于失去所有的时间”等,从这些名言警句的诵读中感悟时间的珍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诵读经典诗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逐渐提高。根据我们寄宿制小学地处农村的特点,小学生知识缺乏,平时的阅读量又不大,理解能力不强,回家后又缺少那种必要的文化氛围,家长也无法辅导孩子。所以,我校在课堂教学中专门安排国学经典诵读篇目,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并背诵下来。让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存储大量的经典篇目。不去强迫他们能记住多少,顺其自然就好,然后再要求他们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读出心情,读出境界。
如在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如在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只有目标不行,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追求才能获得成功;又如读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饿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些内容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用心去诵读,一定会在理解上有所深入。所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多诵读经典,以此强化国学教育,让国学进入课堂,让经典文化滋润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这就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
三、以多种形式强化国学教育,使它渗透到学生的心里
通过大量的诵读,使学生领略到经典中传递着的一种自然美、人性美、和谐美,从而激发出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同时我们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强化经典教育的影响力。如我校在建校以来就强化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和师生打太极拳活动,师生通过“一文一武”,体会到“文以养德,武以健身”的目的,一静一动加强自身的修为的同时也享受经典教育的乐趣。学校领导结合我校实际,将经典教育纳入特色教育,并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研究出适合我们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发展的一套体系。并且通过研究使教师们也对经典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以后开展经典育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不仅利用着每一面墙壁渗透经典文化,还以经典国学教育的内容定期办黑板报、手抄报等,形成了我校办学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学校定期举办“太极拳比赛”和“经典诵读表演”,给师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中,加强经典教育,育人于无形之中,用经典的力量去感化和教育学生,我们在不断吸取民族的文化智慧和优秀的文化营养的同时还要注意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在日常管理中和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渗透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篇5
1.变接受者为发现者,给学生以个性化阅读和探究阅读的空间。
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学校的教育就是对学习这一人类基本的习得加以引导和组织的体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走进教师设计的框架,忽视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兴趣关注。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与困惑,敏锐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全面的互动学习中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形成分析、探讨问题的锲而不舍的动力。而在此阅读过程中,教师已经不是纯粹的答疑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应自觉地充当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和推动者。教师要结合阅读文本,设计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内容的“钥匙”性质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从而为学生提供探究阅读的空间。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才能让学生体验在兴趣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观点中阐述自身的阅读体验。
2.教师要从理论上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
新课程强调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生成的,必须是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2.1做好合作准备。即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使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首先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认识和了解,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2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的目的,通过合作要实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3形成合作机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内成员应有明确分工,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参与的机会,让不同学生的智慧都得以展现。
2.4参与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非只简单地巡视,做象征性的表演,而是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积极看,积极听,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的合作状况,作出相应的评价。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是真正实质性的合作。
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3.1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就是时间吗?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就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能因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3.2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伟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养成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从应试角度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3.3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江水,可是写的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针对此可让学生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看出一个学生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4.扩大古代传记散文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
批阅学生作文不难发现存留在学生脑中的可用素材少之又少,说到历史名人谈来说去就是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其实古代传记散文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除了中学课本中的《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屈原列传》、《张衡传》等传记散文名篇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之外,学生平时的文言文阅读练习(包括高考真题),大多选自传记散文,其传主大多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人物行迹及价值取向也各不相同,但他们或以政绩卓著名垂青史,或以情操高尚感召千秋,或以文学成就不凡享誉后世,或以科学贡献巨大流芳传名……我们只要有意识地体会这些古人的不朽风采与壮志豪情,用心积累素材,考场作文时就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由此看来,课内外阅读结合,挖掘利用传记散文资源,是积淀和丰富作文素材的捷径。
5.重视教学提问。
5.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对于语文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若还是旁敲侧击,就显得多余。这类知识,属于知识掌握的最低层次――识记。记住就有,记不住就无,所以应该直接发问,比如基础字词的读音、文言知识、文言词语的含义、文言句式等都可以这样。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境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34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情境式教学法就开始在英国外语教学中广泛使用。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情境式教学模式在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对语言应用的能力。情境式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不提前预设固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坚持“因材施教,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运用语言。尽管这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已经运用多年,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教师本末倒置,过分强调情境的设计,忽视基本的教学任务、情境创设方式没有实现多元化、情境创设与学生需求不统一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改进初中英语情境教学的应用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注意力永远被新事物所吸引,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地向学生提问,吸引他们自主思考,那么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情境有许多优点,它既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抛砖引玉,又可以在课堂过程中承上启下,同样还可以在课堂结束后引人深思。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时,在学习第一课之前,该单元的课题就可以作为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简单讲述自己的vacation,涉及到自己的亲身体会,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比较集中,这时再进行第一课的讲解,课堂效果就会好得多。同时,在学完八年级上册“Unit 6 I a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之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出“Will people have robots?”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思考,为下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模拟生活场景,活跃课堂氛围
初中英语课程设置相对简单,并且大都是与生活现象相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模拟生活场景,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打破原有的沉闷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Unit 11 Sad movies make me cry”时,教师可以想象生活中学生看完一部让人潸然泪下的悲伤电影的情景,然后可以让同桌之间组对话,主题就是“Sad movies”。当然,在组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要使用本单元的生词,并且适当补充新的词汇,并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的作用,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组对话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及时补充他们不懂的词汇,保证整个对话顺利进行。在九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语法,因此,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再单纯使用简单句,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使用一些复合句,注意时态的使用。当然,除了组对话,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课文对话中的场景,将教材内容变成台词,这样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表演就掌握了新的词汇、句型。
三、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增设竞争场景
同情境教学模式一样,小组合作学习也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但是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相互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增设竞争场景,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语言能力。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Unit 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此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竞争场景的设置,一定要让小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可以让奇数组同偶数组之间决出优劣,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除了小组讨论之外,另一种竞争场景可以通过课堂模拟辩论赛而设置,辩论赛是最能锻炼语言能力的一种活动之一,根据教材内容而展开的辩论,正方反方针锋相对、字字珠玑,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知R的掌握速度要远远大于平时。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Unit 13 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拯救地球的方式展开辩论。当然,在设置竞争场景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任由学生将竞争转化成激烈的矛盾,影响班级和谐与团结,这样就会得不偿失。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用心关注,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如何改进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实践基地,不断摸索,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情境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陈 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2] 张铁道.亚洲发展中国家普及教育中的课程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1997.
篇7
关键词: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经济学;成本效益
作者简介:饶冠俊(1979-),男,浙江瑞安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研究课题“现代社区教育的理念创新与功能拓展——基于创建浙江开放大学的现实背景”(SCG261)的阶段性成果,课题主持人:饶冠俊。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6-0032-03
一、我国远程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我国教育理论界已经就教育是一种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的产业达成了共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教育具有对经济的依存性,同时教育又明显体现出对社会经济的促进性。教育经济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标志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成功。由于社会和经济形态的特征差异,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用于生产过程及提高生产力的时候,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教育经济学所关注的教育与经济的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具备了发展的广阔空间。[1]教育一直是很多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大量的资源都开支在教育上,但是长期以来针对的只是传统教育模式。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提出和普及,教育经济学的视角开始扩展到更宽广的领域,比如远程教育经济学已然成为教育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且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现代远程教育是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空上的限制,提倡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现在来看,不管是以远程教育为核心的各级广播电视大学,还是普通高等学校,都广泛运用这一模式。可以说,现代远程教育的出现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所具有的革命性的力量和其巨大的生命力以及所带来的市场机会是有目共睹的,由此必然会促进远程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我国的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尚在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对广播电视大学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问题,以及同传统教育的经济学特征的比较研究上。[2]
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远程教育的主力军,自然也成为研究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当前属于我国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最好的时机,因为国家的方针政策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按照这一要求,我国要努力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办好开放大学”和“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远程学历教育”。这些要求,给包括电大在内的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撑,展现了美好发展前景。因此,我国各级电大在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作出应有贡献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如何实现远程教育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作用,以及自身的成本分析和投资效益等问题,以体现它相对于传统教育的优势所在。
二、远程教育的成本效益优势论证
(一)远程教育的经济功能
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自主性、终身性等特点,教育受众广泛,教学资源共享,以持续性发展和规模效应为前提,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的经济功能。远程教育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目前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发展阶段,它的发展过程亦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远程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启动了多项重大工程和项目,从经济角度来看,也是希望通过投资教育、推动教育消费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点。此外,远程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还存在间接作用,大量的社会学习者通过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增长了知识技能,转而应用于社会生产和工作生活,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基于终身教育体系的现代远程教育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它面向最广大的学习群体,提供开放的学习机会和渠道,成为大众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3]此外,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远程教育的非经济收益, 如远程教育对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贡献,以及扩大教育机会、开辟新的市场、激发学生潜能、加强信息交流、促进社区乃至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4]
(二)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成本效益比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外联助理总干事纳伊曼1981年访华时曾论证过远程教育的优势所在:“高等教育扩大发展的典型公式是10:1:100。即你想多培养10名额外的学生,你就需要1名新教师和100平方米额外的地皮。这个公式被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普遍地实施着。现在,通过广播、电视和函授开课的英国开放大学扩大发展的公式是50:1:0。我想再附加一句,就是额外的教师不是1名专职教师,而是兼职教师。如果我们想按照我们必须发展的那种数量来发展高等教育的话,这是我们必须实施的公式,它也是未来的公式。”[5]英国有学者曾经对英国开放大学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发现英国开放大学在校生的平均年经常费用是传统大学的三分之一,“传统大学成本里主要的一项是教师的薪金,而它在英国开放大学所占的比例不超过15%,且与学生数无关。”因而开放大学在经济学上的真正优势是“以资本替代劳动力的方式获得潜在的规模经济。”而“在传统大学内教育技术只是现行教学方法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将其取代”,“当学生人数很大的时候,远程教育每个学生的培养成本远低于传统院校的学生成本。” [6]这点在亚洲地区的情况也得以证明,比如香港公开大学毕业生的培养成本就仅占普通高校的1/4。
目前,在世界多个国家包括我国进行的几个大型研究都显示,各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都趋向于通过在职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发展,来应对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发现,成人教育已经从教育体系的边缘力量,逐步发展成为向社会整体提供教育的主体,而成人教育的主要实施手段是远程教育。经合组织曾经对六个成员国的成人教育发展动向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成人对学习的不断需求,和为成人提供教育机会的双方都呈“悄然无声的爆炸状态”。[7]比如在美国,不同工种的工人有很多不同的培训机会,以获取与工作相关的技术,而非正规的“边学边做”式的培训是相关工作技能发展的最重要方式,[8]但是很多人没有单独完整的时间去参与规范化的传统培训学习,而远程教育学习给了他们最合适的学习模式,而且经济便捷。
(二)远程教育成本效益优势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远程教育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呢?以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为例,我们发现:首先,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大量复制、共享和重复使用,因此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所具有的跨时空覆盖能力、支持教学能力和聚集教育资源能力,在开放远程教育中获得成本效益;其次,远程教育的学生规模往往远大于传统教育,面向整个社区乃至全社会,且在技术上能实现随到随学,不像传统教育存在学制和规模的限制,从而可以降低生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再次,虽然远程教育课程的相对固定成本较高,需要有计算机、网络等设备,但是其课程传递的可变成本较低,而且不需要广阔的校园面积和大量的教学楼群,因而可以相抵,甚至更具成本效益;[9]第三,远程教育不需要维持庞大的全职教师队伍,可以从普通高校和行业精英中聘请兼职教师,反而能获得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效果。这些都是远程教育的绝对优势。
(三)远程教育成本效益优势的实现条件
为了达成和维持这样的优势,远程教育实施者又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实现和满足以下的必要条件:首先,好的招生是远程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学生的数量越多,才越符合成本效益,即规模经济效益;第二,传统教育以脱产为主,这势必让学生要付出离职或放弃部分收入的巨大成本,而远程教育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远程教育对在职学生的吸引力更大;第三,良好的教育合作和联合办学有助于降低成本,目前广播电视大学和各大高校及行业间在开放教育上的合作办学,就充分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享双赢的良好局面;最后,远程教育的成本控制还有赖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这种发展是必然的和向上的。比如目前主要采用的网络远程教育,相较以前的广播电视远程教育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而且支持教与学的个别化和建构主义模式,并且克服了广播电视教育所无法满足的人际交流和师生交互功能。总之,精心规划的远程教育显然比面授教育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当然我们必须要了解的一点是,探讨远程教育的成本效益时必须考虑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因为学生的学习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远程教育的成本效益。因此,远程教育必须有良好的教学设计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包括高质量的课程建设,完善的资源支持与共享平台,这些都要计算在成本内。可以说,学习资源的开发是远程教育最大的投资,必须创建一个能真正提供优良的学习支持服务的教学系统和教学模式,以实现最好的学习效果。
三、目前远程教育成本效益存在的问题及思路
目前的远程教育以网上教学为主,覆盖面已经延伸到了教育乃至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它的成本效益应该考虑更多的因素。比如学生是否都能适应这种学习的环境,是否都具备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基础。正如有学者所说的那样,网上教育具有与传统教育以及旧的远程教育模式所不一样的成本结构。网络远程学习环境需要大量投资,除却教学单位的固定投资,还包括学生自行付出的成本,作为一个网络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你也需要购买相应的设备、消耗品及支付上网费用。因此,现今的学生要自行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远程教育要求你变得更独立,学会自主学习。这种独立不仅体现在接受教育的额外费用增加,还包括你是否能较熟练地使用现代网络学习技能,而这在社区教育特别是农村社区教育中存在一定的现实瓶颈。教育成本向学生转移产生了新的关注点:那些在社会、经济上被剥夺的阶层参与网上学习的能力,和那些没有经验和相对较弱的学习者在我们所创设的新的学习环境中取得成功的能力。[6]因此,在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个体受教育程度和学习能力的不均衡性依然存在,我们需要冷静地反思一下是否任何教育领域和教学内容都能马上和完全的适应这种网络化发展,我们是否需要理性的回归一下呢?
此外,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根据远程教育经济学专家鲁姆勃尔的调研,英国开放大学的辅导老师曾一致抱怨他们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所用的时间大大超过了以前通过函授和电话辅导等形式所用的时间,但他们没有收到与增加的工作量相应的酬金。[6]确实,从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让任何专业的教师都首先要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者和践行者,网络课程开发和资源建设、网络教学支持服务的随时性和不确定性,都让教师承担了很大的压力,而这些可能会转化为新的成本。因此,如何有效地缓解教师压力,通过技术手段完善网络支持服务系统,辅助教师更好的开展网络教学也将是一个新的课题。
总之,远程教育具有事业、产业和专业等多重属性。成本效益研究是远程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不仅是评价教育成效的指标之一,而且有助于我们考虑如何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成本,提高效益。我国正处在远程教育发展的关键期和机遇期,我们可以相信,远程教育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巩固其“在质量上可比、在效益上有明显的优势”的存在基础,充分发挥其在教育观念、教育技术、教育经济学等方面的优势与特点,进而实现远程教育事业、产业和专业的协调发展,为《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办好开放大学”的目标任务,为构建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萧今.教育经济学和教育发展的挑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1(1):41.
[2]丁兴富.我国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及其主要成果(上)——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研究(四)[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1(4):17.
[3]刘玉杰.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与经济功能[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3):38.
[4]李海霞.网络教育投资收益的比较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3):62-63.
[5]丁兴富.以较少的投入量,取较多的产出量——从成本结构的特点看广播电视大学的优势和巨大潜力[J].中国远程教育,1986(7):18.
[6]丁兴富.远程教育经济学概述及其国外主要研究成果——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研究(一)[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1(1):15-17.
[7]P. Belanger. &S. Valdivielso. The Emergence of Learning Societies: Who Participates in Adult Learning. Pergamon and UNESCO Institution for Education , 1997 ; P. Belanger.&A. Tuijnman. New Patterns of Adult Learning : A Six Country Comparative Study. Pergamon and UNESCO Institution for Education , 1997.
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设情境 实践尝试
一、选择学生体验较深的身边物理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新课程注重体验、重视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适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萌发主动获取物理知识的欲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摩擦力”时,创设了下面的教学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摩擦力大家都很熟悉,请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与摩擦力有关。
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立即想到刹车时车与地面的摩擦力、写字时笔与纸的摩擦力、擦黑板时黑板擦与黑板的摩擦力等等。
教师:什么是摩擦力?静止的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摩擦力?滑动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对摩擦力虽有感性的认识但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教师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猜想、小组间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知道了摩擦力的概念,有些静止的物体没有受到摩擦力,但也有一些静止的物体会受到摩擦力,认为滑动时的摩擦力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有关。
教师: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摩擦力并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要求自己探究,把你们的假设和猜想、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以及结论分组作以汇报。
在巡回检查和指导中,我发现学生比以往更投入。经过分组探究和试验,学生对探究的结果作了汇报,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事例,学生更是兴趣昂然。学生不但体验到了物理知识的价值,而且对摩擦力的知识记忆牢固、理解深刻,反映了新教材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二、选择实验过程的“异常”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实验是创造、发明的手段,是认识的工具。
物理实验在形成物理概念、理论,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同时物理实验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留心观察实验过程,注意捕捉“奇特”的实验现象,利用这些异常的实验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究,从而得到更重要的发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从这些见怪不怪的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从日常生活中学生都见过的现象——“灯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不怎么热”这一情境入手,引发学生对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想,进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三、选择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创设教学情境
具有重大影响的物理事件往往是人们街谈巷议的热点,也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情境来源。以具有重大影响的物理事件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和作用,诱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心向。如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事件、中国“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以及世界潜水新深度的诞生等等,这些都是生动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材料。只要教师在教学时合理选则素材,恰当创设情境,就能调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选择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争议,争议是学生思维参与活动、认知发生冲突的结果,也是科学发明的前提。一堂好的物理课,应该是在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求得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优化,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同一问题或现象的不同认识,结合学生经验和实验,揭示产生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如在学习了“奥斯特实验”后,教师适时创设教学情境:“电能生磁,反之磁能生电吗?”从而引发学生的猜想与争议,在争议和求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互补和拓展,并在探究磁怎样才能生电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选择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关的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篇9
一、小学低段经典诵读教学的现状
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作用非常明显,笔者从学生的诵读习惯、教师的诵读活动安排和评价方式这三个角度总结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典诵读现状:
1.学生诵读形式化
2013年浙江省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做到小学每天诵读不少于10分钟。[2] 但是由于经典诵读时间大多是由语文老师自行安排,所以会出现常规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就压缩经典诵读时间的情况。尤其是在低段学生识字量不多的情况下,“每日一诵”活动开展就更有难度了。甚至很多学校只有在临近诵读比赛时,语文老师才开始“临阵磨枪”,使得经典诵读流于形式。此外,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大部分的低段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概念并不清楚,存在着诵读形式单一、诵读内容模糊、诵读进度不紧凑等问题。
2.教师指导低效化
笔者在小学见习期间观摩过一次比赛前的“低段经典诵读指导活动”,诵读内容是一组古诗。教师选择了二年级学生熟悉的《春晓》《小池》《枫桥夜泊》《江雪》四首古诗。由于学生对这几首古诗都非常熟悉,所以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上,让学生反复地练习。但教师对诗歌的句型节奏、读音轻重以及语调变化等并没有具体地展开指导,这大大地降低了经典诵读的效率,以致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印象停留在了刻板地背诵古诗文上。
3.诵读评价单一化
当前经典诵读活动还是一种相对并不成熟的教育活动,所以相应的评价系统也并不完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是否开展”上,导致教师形成一种应付观点,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比较随意单一。低年段教师主要以背诵的方式考查学生经典诵读的情况,这种方式操作起来似乎方便易行,但会影响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原因分析
1.学生未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经典诵读很容易会变成一种功利性阅读,家长、教师片面地追求“诵读了多少本经典”“会背诵多少篇文章”,变相地把经典诵读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变成一种任务式填鸭教学。
2.教师未掌握相对专业的指导能力
由于教师没有将“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独特的教学去看待,而是将其混同于古诗文教学,认为背诵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专注于为学生解读经典,认为经典诵读教学中选择的经典内容太难不适宜小学生的学习,这是一种教师未掌握经典诵读概念方面的表现。教师在诵读过程中指导方法的单一化,也显出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的薄弱。很多教师仍然把指导的目标聚焦在“读了什么”,而不是关注“怎么去读”,也有教师已经注意到了,却不能运用于指导过程中。
3.学校未树立系统的评价意识
学校经典诵读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和教师的诵读热情,对学生诵读的评价方式不够灵活,方法单调贫乏的问题相信大部分老师都会注意到,却没有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使得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其中大部分的原因应是学校还没有树立系统的评价意识。
三、小学低段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对策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形成,遇到特定的阅读情形就会自动进行,从而可以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 [3] 由于小学课堂注重的是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课程的种类非常丰富,语文课程的课时不是十分充裕,能独立安排经典诵读的时间并不多,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每天的晨读与午读或者其他空余的时间,进行学生自主的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晨读和午读各有20分钟的时间,教师可以依据班级情况自行在晨读或午读中抽取10分钟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日积月累,每天10分钟的诵读也将取得惊人的效果。利用课间操时间,开展“小喇叭”活动,广播中会播放《弟子规》《三字经》和一些古诗词,学生自主诵读,教师全程指导,也是非常可取的。
很多学生、家长和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是经典都能诵读,甚至认为越是高雅的经典作品,越能显示出诵读的作用。所以很多低年级班级的图书角会有大量的不同版本的四大名著和《离骚》《周易》等。[4] 这其实是忽视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记忆特点的错误选择,这些经典会因为艰涩难懂不易诵读而让学生失去诵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和家长挑选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的经典作品,可以选择篇幅短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的作品,让学生乐于诵读。比如一年级可制定诵读规划表如下:
在低段的每一学期都规定除古诗词外的国学经典,并按照难度和年级特点选择篇目,比较适合学生诵读。另外,也要考虑中外的优秀诗,扩大一般层面上对经典的认识。
(二)提高教师诵读指导能力
1.加深教师对经典诵读的认识
笔者发现一部分教师对于经典诵读还处于很模糊的状态,并不清楚要怎样正确有效操作。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经典诵读学习培训,使教师常学常新,完善对于经典诵读的知识结构的认知。除此之外,教师自己也需要扩大阅读面,了解经典诵读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要补充在国学经典方面的知识。只有教师树立正确的经典诵读教学观,提高专业化的指导能力,才能有一个明确的经典诵读教学方向,切实有效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除了参与传统的进修培训,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方便快捷、充满个性化的学习。比如利用互联网迅速查找需要学习的经典内容,保存和共享学习资料;在教师论坛等交流平台和各地的传统文化爱好者相互学习;找到关于国学经典的专家讲解视频,如《百家讲坛》《文化中国》等。
2.提高教师对经典诵读的指导
(1)在语文课程中融入经典诵读
由于小学课程种类丰富,能独立安排经典诵读的时间并不多,所以要将经典诵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课程整合,提高经典诵读效率,使得诵读形式更丰富多彩。
【案例】宁溪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四季的脚步》教学片段:
师: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四季就要和我们告别了。大家赶快跟自己喜欢的季节说句话吧!
学生甲:春天啊,我可喜欢你了,特别是你会带来美丽的花朵和绿色的世界!
学生乙:冬天,你好!虽然遇到你特别冷,但我还是会等你明年再回来。
???????
师:老师从你们依依不舍的话语中体会到了你们对四季的爱。其实啊,几千年来,也有很多人跟我们一样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四季,写了很多对四季的赞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声情并茂地吟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合(有感情地诵读):“……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师:看,夏天正和我们招手呢!(出示荷花满塘的图)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合(有感情地诵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上述案例中,教师合理安排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在恰当的时间引入经典诗文的诵读,既使得课堂充满了古典气息,又拉近经典诵读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在融入课堂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是否符合这节课的主题和特点,要寻找与课堂的切合点,而非生搬硬套。
(2)巧妙运用各种诵读形式
除了用传统的“素读法”指导学生诵读外,教师宜采用多种诵读方式丰富教学。比如说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情境,运用配乐法,根据意境选择合适的音乐,或慷慨激昂,或悲情缠绵,或明快轻松,渲染气氛,引人入胜,是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的一种方式。另外,许多经典作品既适合吟诵、唱和,又可以进行表演,将诵读内容结合作品背景等编成歌曲、短剧、小品等,通过乐器进行演出,这种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增强艺术效果。经典诵读还可以通过办手抄报、主题班会、书法作品展等进行,虽然这些方式削弱了诵读的功能,但却能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诵读评价体系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5]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6] 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诵读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1.确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经典诵读的评价,应以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为主。所以诵读评价主体除了单一化的教师群体外,更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时依据自定的诵读目标、目标的达成度反思这次诵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自我改进。但是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注意评价指标设立必须明确、有依据性,更要考虑到客观性和公平性。
经典诵读不应该只局限在学校里,家长也应该用行动支持孩子。平常陪孩子“每日一诵”后对孩子可以进行及时的评价,让孩子觉得这件事情是自己应该重视起来的。尤其是低年段的孩子自觉性不够,需要家长的监督和陪伴。
2.开展趣味化的评价方式
篇10
研究与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一部分“人力资本理论”追随者从“人力资本理论”阵营分离出来,创立了“筛选假设理论”。1973年,迈克尔·史潘斯(M.Spence)发表《筛选假设—————就业市场信号》论文,系统阐述“筛选假设理论”,成为该理论标志性成果。197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明瑟(J.Mineer)出版《学校教育、经验和收入》一书,对学校教育的个人收益率进行研究。之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陶布曼(P.Taubman)出版了《作为投资和作为筛选工具的高等教育》(1974)一书“,筛选假设理论”成为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筛选假设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属性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生俱来不能改变的,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另一种是后天可以改变的,如教育、婚姻、经历等。后天属性中,教育是最重要的“信号”。人与人之间能力不同,同样的教育投入,能力高的人可以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能力低的人只能获得较低的教育水平。这就是说,能力低的人要想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需要支付多得多的成本费用,所以,能力低的人不要为获得较高教育水平支付过多的费用,从而得不偿失。该理论认为,教育信号与工资收入关系极为密切,教育水映求职者能力,教育水平高的人,教育和培训所需成本较高,生产率也较高,雇主应支付他们较高的工资。教育主要的经济价值是对求职者进行筛选,把不同的人安置在适当的岗位。该理论认为,较高工资收入的决定因素是雇员们固有的较高能力,教育只是反映个人的能力,但没有提高个人的能力,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因此又被称作“文凭理论”。“筛选假设理论”对教育投资政策制定的价值是:1.教育文凭作为筛选依据,将具有不同文凭从而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安排到不同的岗位。2.教育可以使人在未来就业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人们普遍希望获得较高文凭,那些能力差的人必将为追求高学历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推动了高等教育过快发展,导致了企业不断提高雇佣标准,造成人力资源的“炫耀性消费”。受社会发展制约,高水平教育与高失业率往往并生,出现“教育膨胀”,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资助应当适度。3.就职后的在职培训,能提高雇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这种培训应克服“集团培训”,针对雇员不同特点进行多层次、多样化培训。应当大力实施各种专业资格考试,以考查人的真才实学。主张无论上过什么学,都要参加相应的专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国家要承认其“学历”,根据考查成绩择优录用。4.教育与工资水平呈正相关,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工资水平也应当越高。“筛选假设理论”作为教育经济学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一经创立就在许多国家获得传播。社会在人力资本配置上,更注重教育文凭为信号的能力;雇主对雇员工资的确定,除依据其教育水平,还要依据其实际生产率并不断调整,使工资与生产率相吻合。政府对教育投资的重点,适度向职业教育与培训倾斜。
二、西方“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研究与贡献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教育将人们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包括主要的劳动力市场和次要的劳动力市场。主要的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大公司、大企业和大机构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就业稳定,职业有保障,工资高,工作条件好,晋升机会平等;次要的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小企业、小公司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工作不稳定,工资低,制度严厉,晋升机会少。教育文凭、考试成绩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依据。一些国家政府对高层次教育过度的财政支持,助长了高等教育过度。政府应缩小高等教育投资份额,加大基础教育投资比重。“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指出,在主要的劳动力市场,教育与工资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在次要的劳动力市场,教育与工资间却不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或关系不明显。其原因在于:由主要的劳动力市场获得有满意职业保障和工作条件的人,具有较高文化教育教养,具备根据一般经济、技术、科学文化和管理原则进行运用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必须具有高等教育水平、高认知能力,通晓特定技术、专业知识、公司资本价值、利润和运营情况。这些职位占有者的行动,将影响公司全局的生产率和利润,拥有较大的自,能获得优厚的工资和良好的晋升机会。由次要的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条件的人,绝大多数是妇女,虽然有些妇女具有高等教育水平,但往往只能被充当劳动后备军,成为廉价劳动力。次要的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只需要较低教育水平或根本用不着接受教育,次要的劳动力市场就业者,只能获得较低工资。“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制度主义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如:美国多林格、皮奥里等)认为,雇主往往根据雇员的种族、性别、举止、口音、文化程度、考试成绩等特征,做出就业分配和安置,从而将两种劳动力市场分割固定化。主要的劳动力市场要求雇员的工作有规律,要准时、守纪律、周转率低;次要的劳动力市场容忍雇员迟到、缺席和周转率高,很多次要的劳动力市场本身就是短期和临时的。许多工人被挡在主要的劳动力市场之外是必然的。“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新学派(代表人物如:美国卡诺·爱得华兹·戈登、罗思等)认为,在资本主义由竞争向垄断过渡过程中,大企业制度形成了工人同类化趋势,垄断资本为了追求长期牢固控制,有意识地把劳动力场分化,把劳动力分割成白领和蓝领,白领加入到公司管理队伍,以优惠方式提升,蓝领工人由于不具备某些资格,不能进入白领队伍,成为低收入群体。“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对教育投资政策制定具有的价值是:20世纪60~70年代,许多国家政府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图把穷人从次要劳动力市场转移到劳动力主要市场,改善他们收入,缓解社会矛盾。然而受当时经济制度制约,为穷人提供的技能培训并不适用于主要劳动力市场需求,这些人不可能由教育和培训改变就业与收入。
三、国外教育投资理论研究贡献小结
概括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教育经济学对教育投资的研究,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都曾产生重要影响,一些国家积极调整各级教育投资结构,削减高等教育投资比重,增加基础教育投资份额。有的调整高等教育专业投资结构,更加注重应用学科建设。许多发达国家大力加强职工培训,希望改善社会就业和分配。上述政策对缓解过度教育压力,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产生了重要作用。“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学校质量对教育收益的影响,使人力资本理论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迅速地改善了各国教育投资行为,带来教育的大发展。“筛选假设理论”主张将教育文凭作为依据,将具有不同文凭的人安排到不同的岗位,使教育在人力资本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主张加强在职培训,加大了各国政府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资。“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对各国政府加大在职教育与培训,重视次要劳动力市场公平问题,削减高等教育投资比重,增加基础教育投资份额,起到了指导作用。上述理论尽管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从世界各国教育投资政策改革的实践看,仍显示了重要的经济价值。20世纪80年代,国外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学者对政府向学校拨款的方式、拨款的比例,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等问题展开了研究,研究方法更趋向于实证分析、个案分析和国际比较,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对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与收入分配、教育收益、教育财政、教育投资总量和由谁来承担教育投资等问题展开了研究。有多项研究证实,人们接受较多的学校教育与具有较高的收入相关联。学者(Johnson1982)、(Castells1989)通过对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比较研究认为:在其他情况相同时,一个较均等化的收入分配方式,有可能促进经济发展。在成功的经济实体中,国家政策应重视发展教育,以鼓励人员参与的机会均等,以刺激企业的革新创造。研究指出,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成功,证实了高质量的公立教育在培养劳动力适应激烈竞争、变化多端的现代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证实了“发展主义政府”的关键作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列文(H.M.Levin1998)提出,历代以来,受教育程度总是决定代际社会与职业流动的重要机制。提出,应寻求新的经费来源、降低单位产出成本和提高教育质量,以改进教育投资决策。著名美籍教育经济学者曾满超(M.C.Tsang1998)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大量文献证实: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通常高于物质的收益率;初等教育具有在所有教育水平中最高的收益率;学术性中等教育具有高于职业或技术教育的收益率;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认为,应鼓励有关教育成本的研究。对生均成本和其他成本指标的研究,应当周期化进行,以用于监控和诊断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述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促进教育适时地发展。
四、西方教育投资理论对职业教育投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