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难点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是许多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使之慢慢接受这些难点,是历史教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历史教学也是如此,学生的有限认知及历史的复杂性造成的矛盾成了教学的难点。
1.历史的复杂性增加了初中历史的难度
历史的复杂性会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难度。朝代的更替,历史事件的不断发生,历史人物的分析,各朝代政治制度的优缺
点,这些都是学生要了解或者掌握的。历史是一条浩瀚的长河,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无不给学生造成了学习上的压力。
2.学生有限的认知能力及初中生本身的特点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缺乏对自身的管理能力,对课本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耐力。所以,对历史中出现的事件、人物,都缺乏一定的认知。
3.历史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现时期,许多地方的初中历史都是通过教师一味的讲解课本知识“满堂灌”,把知识强行地加诸学生身上,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产生厌烦。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不断关注学生的需求,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去讲课。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二、怎样突破初中历史教学的难点
1.教师通过假设情景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历史课本是很枯燥的,如何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呢?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假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时,假设学生是当时的读书人,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这一事件有什么看法,让学生学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而且对增进学生之间感情,创建和谐的班集体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突破历史难点
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1)不断总结,历史教学中,许多知识都是有联系的,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总结的方式将这些知识串联到一起,定期将知识翻新,以习题的方式或者提问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印象。(2)通过历史典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呆板的课本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小,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一段历史典故,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样学生才会欣然接受接下来的知识。(3)充分发挥教师的发散性思维,将历史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引用其他知识,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
3.通过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的方法,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会更加清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比如,教师可以将中国的失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结合起来,一起分析改革的背景、条件、失败的原因等。在比较中,学生对改革的认识会更加清晰,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会更好,同时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
新时期里,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不断突破教学难点,对学生不断积极引导,使之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在摸索中探寻突破教学难点的新方式,可以通过多媒体感染力强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热爱历史,以史为鉴,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
参考文献:
篇2
运动学部分(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热学部分(影响熔点的因素,内能,比热容,比热容与比热);力学部分(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弹力,弹力的作用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力和运动的关系,摩擦力,能量);电学部分(半导体,欧姆定律);光学部分(光线,人眼看物体的原理)及特性与属性的区别.共19个难点知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难点知识;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简介:钟西友(1962-),男,四川宜宾人,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研究.
物理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之一,虽然初中物理也比较简单,但其中有些知识点也比较难理解.有的老师对其中的难点知识的理解、把握也不一定很透彻,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有大一部分物理老师是由中等师范毕业,通过函授学习而改教物理的,即使有的老师是刚从本科院校出的大学生,他们对这些难点知识的理解、把握也不是很准确、很透彻,那么,他们在给学生讲解过程中,也就讲不透彻,学生也只能囫囵吞枣,不能达到“悟理”的效果,只能被动接受,这也是在基础教育中物理成绩较差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此笔者认为的初中物理难点知识做一下解读,供同仁商榷,以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水平.
1运动学部分
1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分析: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位置”,它包含“距离”和“方位”.“位置”的变化就是“距离”和“方位”的变化,也就是说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或方位发生了变化,研究对象就是运动的.如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圆心,虽然它们之间的距离没有改变,但它的方位在时时刻刻地发生改变,所以它是运动的.
12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在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是“沿着直线”和“速度不变”.“沿着直线”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在这里是指速度的大小不变,因为“速度”包括两个因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而前面已经有“沿着直线”,即运动方向不变了,所以,这里就指“速度的大小”了(注:初中物理不提“矢量”一词).因此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运动快慢不变、方向不变.还要强调:①“快慢不变”:指物体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如,某物体以60m/min的速度运动,它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吗?不一定,它可能是匀速运动,也可能是变速度运动.②“方向不变”:指相对于同一参照物而言.
2热学部分
21影响熔点的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P56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括号中标有标准大气压,可见晶体的熔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就会问:老师,熔点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
分析:熔点的高低是晶w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不同的晶体物质的熔点不同;同一种晶体物质的熔点还和外界的气压(压力)大小及含杂质的多少有关.气压越高晶体的熔点也越高;含杂质越多,晶体的熔点越低(如在结冰公路上撒盐是为了降低冰的熔点).因此影响熔点的因素有:①熔点与物质的种类有关;②熔点与大气压有关;③熔点与内含杂质多少有关.
22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分析:(1)决定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温度:温度是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物体的质量:质量决定分子数目.内能就是由微观势能和微观动能所决定的,即质量和温度都影响物体内能.一般说来,在温度相同、物态相同的情况下,质量大的物体内能高.但是在温度不确定时,质量大的物体内能就未必高了.
③物体的体积:体积决定了分子势能(相互作用力不同).分子平均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分子间距离改变时,分子平均势能也随之改变(类似于弹簧);宏观上物体体积改变(分子间距离改变),则物体的势能通常改变.在其他量不变时,体积越大内能越大,因为分子动能不变,分子之间的间隙大,分子势能大,所以内能就大.
改变体积可以改变内能的时候是因为体积增大对外做功释放能量,从而引起内能变化.但有的时候体积变化内能也不一定变化,例如在绝热的情况下让气体在真空中膨胀,其内能不会改变.
④物体的种类:物质的种类不同,其分子间的结构不同,即密度不同.因此,分子运动及分子间的作用力也就不同,所以内能不同.
⑤物体的状态:物体的状态不同,其分子运动及分子间的作用力也就不同,所以它们的内能就不同.如质量为1kg、温度为0℃的水比质量为1kg、温度为0℃的冰的内能大;质量为1kg、温度为100℃水蒸气的内能比质量为1kg、温度为100℃水的内能大.
(2)内能的特点
①整体性:从内能的定义可知,是整个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不是“少数分子”,更不是“单个分子”. “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是谈不上内能的,所以内能具有整体性.
②普遍性:因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对内能只能说有,不能说无,这就是它的普遍性.
③难测性:由于内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有的因素无法用宏观的方法进行测量,所以不能准确知道一个物体内能的具体值.
23比热容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分析:①比热容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大小,这是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②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热学特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强调:“不是不同,而是一般不同.”如冰和煤油虽然物质不同,但它们的比热容是相同的.同种物质在状态一定时,其比热容是相同的.
③比热容也是物质的一种热惰性[1].比热容越大的物质越不容易传递热量,因此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热的惰性,也就是说,比热容大小是温度变化快慢的难易程度的一种体现.如:c铁
④比热容描述单位质量的物质容纳热量本领的物理量.可以简单理解为“热容量(热的容量)”、“热的容器”.比如,c铁=046×103 J/(kg・℃),c铝=088×103 J/(kg・℃),质量都为1kg的铁和铝,温度都升高1℃,铝就可容纳088×103 J的热量,而铁只能容纳046×103 J的热量,铝的 “热容量”几乎是铁的 “热容量”的二倍.
⑤比热容的大小只跟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温度、位置以及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无关.
24比热容与比热
分析:比热容和比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理概念.
比热容的大小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之比.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摄氏度)[J/(kg・℃)];物质的比热定义是一定质量的物质升高一定的温度所需吸收的热量与相等质量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吸收热量之比.比热就如同动摩擦因数一样,不过是一个无量纲的因数(系数)而已.比热容才是描述单位质量的物质容纳热量本领的物理量.
3力学部分
31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分析: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速度的改变,而速度是包含两个因素:速度的大小、速度的方向.所以只要速度的大小或速度的方向两个因素之一发生改变,那么它的速度就发生了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也就发生了改变.如匀速转弯的汽车,其中“匀速”是指速度的大小不变,而“转弯”则是指速度的方向在改变.所以“匀速转弯的汽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32弹力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分析:(1)弹力产生条件:从弹力的定义可知弹力产生的条有两个:⑴要接触;⑵要有挤压(即要有弹性形变).两个条件要同时满足,缺一不可.例如在图1甲中,挨着墙立在墙边的砖与墙之间并没有力的作用,因为它们虽然接触了,但它们之间没有挤压;在图1乙中,用一根轻弹簧把两个球连接起来,放在水平面上,当它们稳定后,球与弹簧之间没有力的作用,因为它们虽然接触了,但弹簧的长短没有发生变化.
(2)弹力的三要素:
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胡克定律:f=-kx).弹簧(橡皮筋)中弹力大小遵循胡克定律,F=kx;非弹簧中的弹力一般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列方程(高中)]解答.
②弹力的方向: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例如,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绳子中拉力方向沿绳子方向.
③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迫使这个物体形变的那个物体上.
33弹力的作用点
分析:弹力的作用点在迫使这个物体形变的那个物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如果物体间是面与面接触: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并垂直于接触面(如,一个粉笔盒放在讲桌上,如图2所示);(2)如果物体间是点与面接触:作用点在切点,并垂直于切面(如,一个铁球放在课桌上,如图3所示);(3)如果是点与点接触:作用点在切点,并垂直于切面(如,放在篮球筐里的篮球,如图4所示).
34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直线运动状态.
分析:(1)“一切物体”:指所有物体(固、液、气;大到天体,小到微粒).
(2)“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指物体所处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等效于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的状态.
(3)“总”:指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即由初始状态决定,也就是说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就保持运动状态;物体原来是静止的,就保持静止状态.
(5)“保持”:指物体不受力时,一直静止不动或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35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分析:理解惯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物体无论受力与否,运动与否,运动状态改变与否,地理位置、温度及物态变化与否都具有惯性.
(2)惯性有大小,可以用质量来量度,而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也就是说,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惯性就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小,它的惯性就越小.
(3)惯性又叫惰性,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所以惯性又叫惰性.惯性大的物体,它的运动状态难改变,惯性小的物体,它的运动状态易改变.
(4)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或“物体受到惯力的作用”.
(4)口溜: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36力和运动的关系
分析:在讲“力和运动的关系”时,这个力是指物体受到的合力,力和运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如果合力为零,那么物体就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合力不为零,那么物体就做变速运动;从而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和运动的关系
F合=0,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F合≠0,加速运动状态,F与v的方向一致减速运动状态,F与v的方向相反
37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分析:(1)产生条件:从摩擦力的定义可以看出其产生条件有四个:①要相互接触;②要有挤压(即要发生形变,或有压力);③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④接触面要粗糙(光滑表面无摩擦力)而且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2)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跟物体相对于接触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不是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而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对摩擦力的概念的认识中的关键词: “相对”二字,少了“相对”二字的说法就是错的.
38能量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分析:①能量简称为能;②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密切的联系,功是能量的一种量度.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一般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③能量定义中的关键词:“能够做功”.能够做功≠正在做功.
4电学部分
41半导体
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叫做半导体.
分析:半导体具有哪些特殊性质?
(1)热敏性:当环境温度升高一些时,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就显著地增加;当环境温度下降一些时,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就显著地下降.这种特性称为“热敏性”.利用半导体的电阻率[2]与温度的关系可制成自动控制用的热敏元件(热敏电阻).
(2)光敏性:当有光线照射在某些半导体时,这些半导体就像导体一样,导电能力很强;当没有光线照射时,这些半导体就像绝缘体一样不导电,这种特性称为“光敏性”.利用它的光敏特性可制成自动控制用的元件,像光电池、光电管、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和光敏电阻等.
(3)掺杂性:半导体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性质,如果在纯净的半导体物质中适当地掺入微量杂质测其导电能力将会成百万倍地增加.利用这一特性可制造各种不同用途的半导体器件,如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等.
(4)压敏性:有的半导体在受到压力后电阻发生较大的变化.用途:制成压敏元件,接入电路,测出电流变化,以确定压力的变化.
(5)气敏性:主要是半导体气敏材料需要在一定温度下对待测气体有足够的吸附,气体分子可以充分在气敏材料表面(及晶界)扩散,引起材料的热电阻变化,这时测量电路就可以测量的准确. 简单的说就是不加热气敏材料不够“灵敏”,有待测气体时材料本身电阻变化幅.
42欧姆定律
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分析:⑴在讲这个定律时,一定要强调定律中的“隐含条件”.即前者是在“电阻一定时”,后者是在“电压一定时”.
⑵公式中的I、U、R具有同一性.即①对同一段电路;②对同一时刻.不能张冠李戴.
5光学部分
51光线
表示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的直线(用实线表示).
分析:光线是表示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的直线,其实,只有大小不同的光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光线,是为了研究光的传播特点,借用了几何中的直线,属于建立模型法的研究方法.
52人眼看物体的原理
分析:在讲光的反射时,首先就必须知道人眼看物体的原理.
(1)必须有光进入人的眼睛,人才能看见物体;
(2)人眼看东西是按光沿直线传播的;
(3)人眼睛确定光源的位置时应用“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53特性与属性的区别
分析:属性是指事物在任何条件下具有的性质,是所有物质共有的性质.如运动是物体的属性,因为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因为质量不随形状、温度、状态、位置等改变;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因为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惯性.还有长度、速度、温度等等.
特性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的性质.通常条件变化时,这种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如状态是物质的特性,因为状态与温度有关;熔点是晶体的特性,因为熔点与种类、压强及参杂等有关;沸点是液体的特性,因榉械阌胍禾灞砻娴钠压有关;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因为密度与温度、状态、压强等有关;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因为比热容与状态等有关;热值是燃料的特性,气体料的热值与压强有关;电阻是导体的特性,因为有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时,会出现超导体.音色是发声体的特性,因为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注:
[1] 热惰性:就是指物体的蓄热和导热的一个基本关系.
[2]电阻率:某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是1平方米的导体在常温下(20℃时)的电阻,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电阻率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无关,是导体材料本身的电学特性.
参考文献:
[1]主编:彭前程,副主编:杜敏.《八年级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主编:彭前程,副主编:杜敏.《八年级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主编:彭前程,副主编:杜敏.《九年级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篇3
1难点
1.1 使用不同颜色处方有时难以选择:《办法》对品、急诊处方、儿科及普通处方,分别以不同颜色区别。然而,儿童的概念各医院无统一的定义,传统的是指14周岁以内,很多大型的儿童医院执行的是18周岁以内,国外有的放宽到21周岁以内。儿童看急诊该用什么处方?过去某些医院专家使用的及企业基本医疗保险使用的不同颜色处方,是否从执行《办法》之日起就自行退出历史舞台?
1.2 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让医师困惑不解:对门诊处方这样规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住院病人(特别是内科)大多是病危、病重才来住院,并发症、合并症很多,所需治疗药物大多在5种以上。像极化液、能量合剂、肺脑合剂等本身就是几样药品组成的,本来一张处方就可开好的,硬是为了不“违规”而开2~3张处方,浪费了时间,增加了成本。
1.3 药品需超剂量使用时应注明原因并再签名有画蛇添足之嫌:药品用量有常规量和最大使用量,使用时要与药典和说明书相符合。临床诊断就是用药量的重要依据,如像青霉素在流脑时的大剂量使用,处方上已写明诊断,还有什么原因可注呢?
1.4 除特殊情况必须注明诊断让医师左右为难:什么是“特殊情况”?《办法》没有明确规定。目前“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特殊情况”也就具有“个体化”的特性。性病、传染性疾病、癌症说是“特殊情况”大家都不难理解,而一些年轻的公务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他们认为会影响个人的“升迁”,不愿在处方上写明诊断,是否也属“特殊情况”呢?因此,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就得征求患者是否同意写明诊断,否则,他们会说侵害了自己的隐私权,讨个不必要的麻烦。
1.5 药品不超过7日用量,适当延长需注明理由是否真正保护了患者利益:这条规定是保护了患者利益,还是损害了患者利益,众说纷纭。农村患者不用说到遥远的大城市就医,就是到本县城医院就诊,有的远离几百公里,去来一次要花很多费用;如果每7天开具一张处方,其“便捷”就可想而知。对这类患者只要治疗需要,经济许可,“适当延长”无可厚非。在基层乡、镇的医保患者,用药量如何才能做到“适当”,对这个问题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医师有自己的理解,医保部门也有他们的理解,本身就存在报帐难,又添几多忧和愁。高血压、糖尿病等是终身性疾病,结核、甲状腺等疾病是疗程比较长的疾病,明确的诊断就是用药量和时间的依据,又何必再注明理由,处方也没有备注、说明项目。
1.6 用药指导困难重重:目前药品说明书都写得相当详细,有的长达几页,特别是副作用之多,患者看了几乎不敢用药。药品种类成千上万,普通用药、专科用药、老药、新药应有尽有。世界上就根本找不到一个药学专家对所有药物的副作用都说得清楚的,何况目前县级医院的司药人员绝大部分不是药学专业毕业的,真正领到执业药师证的微乎其微,对药物的副作用也只能照本宣科地对患者或家属读一遍,花费的时间就可想而知,这样的“便捷”服务患者难以接受。某些少见罕见的副作用,哪怕是万分之一,一旦发生在某个患者身上则是万分之万。为了证明进行了用药指导,在发药窗口就需建立“用药指导签字制度”。
1.7 不限制处方外流喜忧参半:执业医师有相应的执业机构和范围,也只在相应的执业机构签名留样,《办法》却规定“不得限制就诊人员持处方到其他医疗、保健机构或药品零售企业购药”。对“其他”指代不明,没有明确的区域界限,不说是其他省市,就是在本城区的其他机构的执业药师也难以确定处方的真实性、合法性,就不能保证执业药师的“自身安全”,由此而引发的纠纷由谁来负责?
2对策
2.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尽快出台相应的对《办法》详尽的解释。
2.2 对“特殊情况”、“适当”、“其他”作一个具体的操作性更强的明确界定。
2.3 住院处方、门诊处方,普通疾病、终身性疾病、长疗程疾病在时间上、数量上应分别对待,按科学办事。
2.4 医药分家、网络互联、责任明确。
2.5 加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
2.6 各医疗机构加强管理,广大医务工作者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增强自身素质才是根本的出路。
2.7普及医药知识宣传,增强公民素质。
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 听说能力 教学难点 提升方式
在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教材并未明确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重点和有效方法,很多老师还未摒弃传统英语教学方式,以完成课程为主,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学生被动学习英语,缺乏给学生锻炼听说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在课堂上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导致大部分学生高分低能。大批学生只会写,会认英语,却听不懂,更不敢张口说英语,“哑巴英语”是初中英语教学急切需要改变的局面,我们需要让学生们听、说、读、写同时、全面发展。
一、分析初中英语教学现状的成因
第一,教学目的不明确。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大部分学校其实忽略了其根本,模糊了英语教学目的;第二,语音知识被忽略。在中考中,英语语音知识的考点涉及很少,导致教师教学中忽略语音能力的培养,语法和写作等成为教学主要内容。只要求学生会读单词,拼成句子。第三,教学方法陈旧。很多学校的教师将教英语变成了一种单一性任务,忽略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不关注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方法的革新,只为完成教学任务,不善于调动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第四,语言环境缺失。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交流。大多老师并不会给学生太多机会在课内或者课外锻炼说英语,创造英语语境,让学生在汉语的熏陶下硬生生接受英语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死板的接受,效果俨然让人失望。第五,教学角色仍旧。传统教学中,老师永远是课堂的主角,读课文,讲知识,一堂课下来学生很多都在走神,即使听课的学生吸收效率也不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和老师是分离状态,没有师生的互动,更没有融合在一起,使得英语课堂死板生硬。第六,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上“汉化”单词读音现象严重,每一个单词的发音都联想到一个中国生字,由于缺乏学习环境的影响,固定思维模式干扰。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听说能力
1.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初中学生在正式学习英语的时候,是怀有好奇心和探索心理的,小学生不懂事,初中学生刚开始是对英语有新鲜感的。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主,慢慢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使其养成自愿听说英语的习惯。例如,课堂上可尽量用英语与学生简单交流,提问题与回答问题时,“may I ask you a question?Sure. Thank you ”等,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将所学英语知识运用于实际,给予学生更多空间发挥,好过老师在讲台上生硬重复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老师也要养成用英语教学的习惯,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教学,从简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耳濡目染地听英语,跟着老师说英语。
2.改善传统听力课堂
传统的听力课堂就是老师放英语音频,同学听,听完做题,做完更正,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和厌倦,很难自愿融入英语课堂。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听力部分中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原听力场景。听后模仿,例如,教师可循环几次播放多媒体英语,让学生先身临其境,再理解意思,之后跟着重复内容,期间,可让单个学生重复听到的内容,或分小组比赛,每个组将听下的内容一一说出,与原多媒体中内容相似度最多最高一组获胜,这样一来让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更浓,团队合作意识和比赛竞争的意识下,对听力课堂不再排斥,在重复中,加深对原文的印象,在模仿中,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和记忆。
3.提供学生说英语的平台
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要会开口说英语,如果重心只在答题、阅读上,英语输出能力低下,初中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理解就会有偏差,会认为学习英语做题就行,不做题的时候英语是没有用没有吸引力的。为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教师可在每堂课前几分钟合唱英语歌曲或者背诵英语课外短篇,增加学生词汇量,无形中记忆英语语法。适当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唱比赛等,提高学生学英语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积极投身参与中,领略学习英语的乐趣。
4.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 丰富内容 重难点突出 趣味教学
历史是永不枯竭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它往往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当下,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大多数国家现在都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以保护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许多地区也加大了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宣传力度。各学校也渐渐对历史这一学科重视起来,开设了许多有关历史的趣味课堂,但初中历史作为历史方面的基础学科,似乎并没有受到社会太多的重视。在初中教学中历史没有受到学生和老师充分的重视,且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的历史成绩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转型。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当下较为先进的一种教学工具,现在很多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帮助同学们学习,多媒体教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清洁、舒适的教学环境,教师不再因吸入过多的粉笔灰而影响身体健康,学生也不会再因其他事物而影响听课的注意力。给予了历史教学非常大的便利性,下面我就着重分析一下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增加课堂信息量,丰富学习内容
与传统板书教学不同,多媒体教学工具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色彩多变等优势,而且省去了清洁黑板这一步骤,教室里不再有漂浮在空气中的粉笔颗粒,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益处。并且,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来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多维性的特点,能有效的与现代新型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向学生传递大量的历史信息,学生仅仅依赖教科书的学习无法将整个历史脉络贯通起来,不利于学生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因此需要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在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课外拓展的历史信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了教材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后,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课件展现给学生,达到拓展学生知识水平、开阔眼界的目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省去了教师板书的环节,节省了课堂时间,学生可直接通过观看PPT课件来完成知识的扩展,可将教师板书省下的时间让学生就多媒体课件内容重要部分做笔记,以便课后复习。
二、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识记
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往往有太多的信息量要接触,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往往在讲解课本重难点上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只有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说时间实在太紧,结果往往是老师为课堂重难点教学费尽了心力,可还是达不到预期的完美效果。短时间内记忆接受如此大的信息量往往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耐性,课堂效率大大降低,但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帮助下,一张张精美的PPT美轮美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无论重点、难点都用鲜艳的色彩重点标记,甚至可以用动画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三、视频动画展示,增加课堂趣味
在现代众多教学工具中,多媒体教学以其突出的多重优势赢得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先拿传统的板书教学来说,板书教学浪费时间精力,甚至影响学生身体健康,且其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仅靠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获得知识,教学方法太过单调老套,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多媒体教学工具,拥有视频、图画、音乐、音效等多种教学方式,色彩绚丽的图画、生动形象的视频、近在耳边的声音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历史图片需要学生观看,并且这类历史图片往往在考试中占较大比重,许多大题都是以图片的呈现方式展现给学生的,因此,学生必须要养成看图记图并能认图的能力。课本上虽然有大量图片,但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记忆欲望,导致学生成为历史图盲,在考试过程中因为无法将图片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导致答题正确率低下。
针对这种情况,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图片这一优点来对学生进行图片教学。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就事先收集整理好本节所要用到的图片信息,并归纳整理,有条有理的展现给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各种色彩对学生眼球的刺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图片的理解与记忆。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学案;有效性
一、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实施,我国许多高校都开始对学生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导学案教学模式便是其中之一。在中学教育中,尤其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学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导学案教学形式一般为由教研组全体教师集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个人的见解与经验分析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这种教育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要求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与探究。导学案教学使学生成为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与主导,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学案教学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许多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局限于死板的记忆,但是导学案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些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初中的历史教学较为枯燥,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的作用较为局限,导学案教学拓展了教学的形式与手段,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开拓。历史教学的导学案深化了学生的思想教育,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导学案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全面型人才,在初中历史教育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将情感价值观建立在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导学案教学的方式在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它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实效性,他将知识的传递转化为生动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欲望。
首先,在历史上课前教师会为学生提供导学案,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产生个性化的问题。导学案由教师精心编制,对照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自行解决,对与难点与重点的问题也会产生不同的思考与理解,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其次,在课堂中,教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环境。教师需要对学生说明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是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依旧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教师的点拨与讲解帮助学生形成了全面的知识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最后,在课后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前的预习与课堂的笔记进行复习。根据导学案与笔记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在导学案的中对学生的课后复习与巩固联系也要进行设计,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在导学案中对课后联系题的设计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可以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漏洞进行指正,即使弥补学生的历史学习的盲区。
三、提升导学案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
导学案教学已经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模式,他为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都带来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一教学模式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根据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情况对导学案教学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其在教学中还有待完善的地方阐述了一些想法。
第一,从教师的备课环节开始加强导学案的教学有效性。导学案需要由全体备课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对历史内容的设计要进一步强化,设计更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已经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真正设计出良好的导学案需要不断地实践,在经验的积累中确立合适的导学案模式。完美的导学案并不会真正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反而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习压力。面面俱到的导学案对教师的编写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压力,这就失去了аО附萄У母本优势,合理的编排才最重要。
第二,在历史教学课堂中积极运用导学案教学,提升导学案的有效性。在许多学校的教育中,对导学案的内容进行了编排并使用,但其作用程度较小。许多教师有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教学方式,对导学案的内容使用很少甚至几乎不使用,这就导致了导学案的失效。对于历史学习中的重难点可以在导学案教学中进行标注,增加一些课外信息,丰富学生的视野,积极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以导学案中的内容进行讨论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良好的教育的效果。在期末复习时,导学案将是学生复习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提高了导学案的有效性。
第三,在课后反思导学案的实际教学效果,不断地完善导学案教学内容。导学案教学在引入初中历史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很多收获,也还存在许多地方有待改进,我们要把每天做得好的记录下来,下次继续采用,同时也要把需要改进的地方记录下来,及时完善。在日积月累中我们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将更加有效,教师不断成长的同时,导学案教学所追求的师生共同发展也会变成现实。
四、总结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曾出现过许多难以克服的教学难题,这些教学难题推动了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也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完善。导学案教学的出现极大的改善了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有能力、有责任提高导学案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文俊,中学导学案点评[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
篇7
宁政发〔2004〕1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市建委拟定的《关于限期全面解决全市拆迁安置遗留问题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问题及处理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四年一月十九日
关于限期全面解决全市拆迁安置遗留问题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问题及处理意见
(市建委 2003年11月)
全市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已持续了近一年时间,为进一步加快此项工作的推进,彻底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市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协调小组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归纳整理意见如下:
一、涉及不符合规划规定的:
1、遗留问题涉及到原已有规划设计要点的间距要求与现要求不符的:
处置意见:按照原规划设计要点要求办理规划许可证。
2、涉及规划红线内建筑未拆除的:
姜家园B3组团(红线内南京市港务局老干部活动中心一直未拆除)。
处置意见:考虑到群众已入住多年,且南京市港务局已承诺若出现问题由其单位负责,由建设单位下关天江公司书面报告,并由下关区政府做出承诺,今后若出现问题由其负责解决,经市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协调小组备案后,由市规划局补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涉及到已安置入住的部分底层房屋改变用途的:
处置意见:原底层为非住宅的房屋,但实际作为复建房进行安置,考虑到群众已入住多年,为尽快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由规划局按照底层为住宅补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4、涉及到底层居民租住开发企业自有公房的:
处置意见:房屋间距不符合2003年12月31日前规定标准的,但底层居民租住开发企业自有公房,由开发企业做出如居民对房屋间距问题有疑义,由开发企业负责对其进行调剂的承诺后,房屋“两证”办至开发企业名下。
5、涉及到用于安置的门面房加层问题的(对周边无影响):
处置意见:由规划局进行核查,如不影响周边居民房屋规定间距,则经处罚后按现状补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6、涉及到与小区外部有规划矛盾的(间距不足):
处置意见:考虑到群众已入住多年,对于房屋与小区外部建筑间距不足问题,由建设单位及其所在区(主管单位)做出今后在此事上出现问题责任自负的承诺且由市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协调小组备案后,由相关部门继续办理手续。
二、涉及施工资料不全、无竣工验收报告问题的:
1、涉及已建成房屋的通水、通球、避雷及绝缘电阻检测、屋面蓄水试验及市政验收无法进行问题的:
处置意见:凡此类问题,由市质监站专业人员进行详细的住户回访,在未发现质量问题的前提下,由建设单位书面报告,经市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协调小组审核同意,由质监站办理备案手续;如有质量问题,建设单位迅速制定整改方案,经市质监站会有关部门审核同意进行限期整改,合格后给予办理备案手续。
2、涉及质监备案主体除建设单位外其余的责任单位或破产倒闭、或改制重组、或停业造成主体变更、缺失无法备案的:
处置意见:凡此类问题,由建设单位书面报告并承诺负全部责任,经区政府同意且注明负连带责任后,经市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协调小组审核同意,以建设单位名义办理备案手续。
3、涉及因资料不全导致城建档案无法备案问题的:
处置意见:凡此类问题,由市建工局质监站负责把关,凡质监站同意并办理验收及质监备案的项目,城建档案馆给予办理备案。
三、涉及有关费用未交,不能完善手续的:
1、涉及有关单位之间因债务关系,无法完善手续的:
处置意见:凡此类问题,由各区政府协调,督促开发企业以现金、台帐或房屋资产冲抵等方式解决,2003年底前必须办结。
2、涉及到土地出让金未交,无法完善手续的(雨花南路4号住宅):
处置意见:对于雨花南路4号住宅不符合宁政发(2000)3号文精神的部分,由南京公交房地产公司缴纳土地出让金。
3、涉及到有关规费未交,无法完善手续的:
处置意见:对于欠交各项规费的问题,原则上由开发企业自行缴纳,可考虑在该开发企业的台帐中冲抵,不够冲抵的部分由区政府在该区的总台帐中调剂的方法解决。牵涉到建设单位名称变更的,由现单位书面报告并承诺负全部责任,经区政府见证且注明负连带责任后,相关部门给予继续办理。
4、以上第2项、第3项问题,的确有特殊困难,经南京市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协调小组调查、研究后,扎口向市政府请示有关减免事项。
四、关于申请利用零星边角地块建设门面房解决超期过渡的问题。
1、各区政府将实物安置时期遗留的未安置门面房问题进行再次汇总上报市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协调小组,由建委牵头会房产局对有遗留问题的开发企业现有存量门面房进行核查清理,对于可分割出租的中小型商业用房,由各区政府统一收回优先用于安置;
2、各区政府应要求开发企业必须利用存量门面房或货币买断的方式安置一批超期过渡户;
3、对于实在无条件安置的,在市区寻找1-2个地块重新集中开发,在对地块的平衡测算后,把门面房的地点、面积、测算的底价等情况与超期过渡户一一见面。土地采用公开挂牌的方式,公告中写清楚定向回购的面积数额,有安置任务的开发企业须以不低于土地、建设成本价购买,具体以按规定测算、审计的数据为准。
篇8
【关 键 词】 微课教学;初中历史;教学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23-02
近些年,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促使社会步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小说等“微”事物层出不穷。如何才能有效地抓住“微时代”的契机,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是当前全体授课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初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而微课则是“微教育”背景下所诞生的一种全新教学产物,可以显著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所以对其应用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教学思想,明确应用思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等智能终端设备的快速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有效地获取必要的信息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微信、微视频、微小说等诸多微事物,这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极大便捷。而微课则是教育事业在微时代条件下所诞生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然而,在当前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授课教师依旧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甚至部分教师将微课教学直接理解为看视频的活动,从而影响了其实际实施的效果。因此,为了提升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质量,授课教师需要加快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途径,以更好地贯彻教学知识。此外,在实际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同样需要明确微课教学的具体授课思路,以便为后续的应用奠定扎实基础,确保其应用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要根据实际的历史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来合理制作微课课件,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通常而言,微课课件一般要控制在15分钟左右,但是必须要确保内容的“精”,不可一味地追求“小”,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其次,要注意微课导入教学环节。鉴于微课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授课教师需要尽快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多思考,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有效性。再次,讲课线索要清晰。虽然当前初中教学中的大多数课程教学都主张讲授线索的清晰性,但是微课的讲授最好要保持一条主线,以确保内容的突出性和明晰性,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删改。然后,要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明性。在微课讲授的过程中,由于时间比较短,对教师的语言具有较高的要求,应确保语言内容的完整性和精炼性。最后,收尾要迅速。好的教学总结可以降低学生记忆的难度,深化学生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记忆的效果,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巧制微课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年龄大部分都处于13~16岁,此时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授课教师需要对他们加以引导,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而初中历史作为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更应该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否则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是由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主要是回忆已经发生的社会历史活动,无法进行重演,此时如果可以合理运用微课来开展教学,则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实物、文字等直观教具来将那些抽象的历史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尤其是可以增强历史知识的生活性特征,从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知识。
此外,初中历史教学中涉及大量历史知识,并且包含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和过程,这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记忆难度,部分甚至因此而产生了畏学的心理问题,这和当前的“乐学”教学背道而驰。因此,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合理运用微课来为学生展示一些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以便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例如,在讲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授课教师不可只简单地按照教材的顺序来展开阅读,更不可将班禅、达赖以及册封制度等重难点知识一带而过。针对该部分的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教学的形式来导入有关的教学内容,如可以加入唯美的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等风景图片,再配以精妙的文字点拨,接着再引入班禅、达赖等制度知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以便使学生在经过5分钟的微课学习之后对相关的教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巧用微课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长期以来,如何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一直是各门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初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却常常将这些重难点知识流于表面的教学形式,却很少考虑其该如何开展,从而影响了这些重难点知识的讲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如果历史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微课资源来开展授课,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战略大决战》这部分历史内容的时候,有关辽宁战役战术分析以及三大战役在东北首先打响原因等知识是该部分的重难点知识。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部分重难点知识,授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一个下述的微课课件。比如,在微课课件中插入1946和1948年人民和军队人数变化对比简图,使学生充分了解二者的军队人数变化从最初的3.31逐步发展到1.31,这充分凸显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军队人数多于,此时兵力上有优势,从而使学生明确兵力优势是其选择在东北打响抗战第一枪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史料,加之教师的精讲,就可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当时的敌我态势:沈阳为军队的主要分布区域,但是解放区的群众基础好,地势也比较开阔。加之图文配合展示,使学生明确东北在战略地位上也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抗战,以便逐步了解和掌握该部分的重难点知识。
四、利用微课课件,锻炼学生思维
新课标要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学习思维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历史信息处理的能力,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图表方式或者合理设计问题等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那些古迹或者历史遗物等学生无法亲身观看的事物,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来为学生展示一些生动、具体、形象的图片或者视频短片,加之问题的合理点拨,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练习;设计;高效课堂
1引言
初中课堂练习作业优化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每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各不相同,所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也不一样。针对一年级新教材和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教学时,我从开拓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训练动机出发,减轻学生负担,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堂作业指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课堂内容的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的需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其功能主要是通过当堂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双基”,而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体现对三维目标的考查。因此,布置课堂作业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拓展延伸。适当的课堂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教材保持记忆,并将课堂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在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探索的习惯,才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判断意识,形成自己的思想。
2初中历史课堂练习设计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民族地区的初中历史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上都有了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历史课堂作业却成了被忽视的关键环节,没有发挥作业对于教学的作用和意义。简单来说,现阶段历史课堂作业主要表现为:第一,相对于语数外教师对作业的高度重视,初中历史教师对课堂作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第二,课堂作业一般由教师统一布置,题量大且题型枯燥陈旧;第三吗,作业形式单一;第四,教师缺乏对作业的科学评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工作强度大且难以实现专业发展,学生疲于应付且“高分低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历史课堂作业必须在形式上、内容上及作业评价等方面加以改革。
3案例研究
本文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以三维目标为依据,尝试着对历史课堂作业的设计进行了改革。以《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一课为例。该课的能力目标为:通过将《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变成简表,培养学生制作历史简表与寓史于图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比较两次中国丧失的和领土,以及外国侵略势力到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一定的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和比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激发学生对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并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光荣传统。教学难点是:如何认识俄国“蚕食鲸吞”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过程以及如何认识俄国与英法对中国侵略的方法、方式与追求目的的差异性。
4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设计历史课堂作业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第一,课堂检测的难度,要有明显的梯度。习题一般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编排。题型应多样化,题目应以改编题或原创题为主,可选择时政、故事、漫画等作为背景材料。第二,课堂检测的题量应适中,一般以6—8题为宜,其中材料分析题一个(1-3个设问)即可。检测、反馈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第三,对课堂检测要进行有效的管理。让学生自己制定检测要达到的目标,目的是要让学生人人过关,获得成就感。课堂检测一定要批改、反馈、订正,有评价和记录。要建立档案,能显示学生进步的轨迹。对历史课堂作业设计在形式上、内容上、评价上加以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历史课堂作业的布置方法,建立科学的作业模式,有效的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课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有力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科学的评价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作者:岑卫恳 单位:广西田林县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韩省.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途径[J].成功(教育).2012(07)
[2]张卫东,孙自胜.利用乡土历史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效果———以安徽乡土历史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3]李兴平.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历史资源运用[J].新课程(综合版).2011(09)
[4]李剑云.乡土历史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11(17)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动与静
历史教学中“动”的教学状态表现为一种活跃的状态。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发言、提问、展示等;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有效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都是历史课堂中“动”的体现。而所谓的“静”就是外在表现形式上的静,是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比如,学生安静地做题、看书、思考等。在安静的背后是学生思维的流转,对知识的思考与感悟,是在“动”的基础上升华的一种状态。
一、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动”态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敢于说,勇于说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观点,陈述历史事实,敢于针对历史事例提出质疑、相互讨论并进行评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表达自身的观点,展示自身的想法与思维,从而能使教师更多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并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思路与策略。其次,教师可以采用朗读的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以及总结性、评价性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学生集体朗读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的烽烟》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英《》的内容及影响时,可以采用集体朗读的方式进行教学。集体朗读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集体洪亮的声音使学生对朗读内容产生强大的震撼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条约内容及影响的认识与理解。
2.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动手实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参与历史知识的资料收集、整理与归纳、总结有了更高要求,强调学生处理历史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要求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学前对历史信息进行搜集,并制作成表格、线索链、简报等,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理与处理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课堂笔记,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勾画。这样能使学生重点记忆重要的知识,并且通过做笔记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以后的复习中也能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初中历史教学中“动”的最高表现是动脑
首先,体现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彩的设计与提问。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烽烟》时,教师通过在课程开始时设置疑问:“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呢?”以此充当整篇教材的导火索,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思考。这样的提问巧妙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并且梳理了学生的思路,有助于学生有条理地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脉络。其次,“动脑”还体现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讨论与发言,教师巧妙的设问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投身到思考与讨论的环境中,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动脑”表现在师生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以及教学设计外的思想展现。
二、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的“静”态
1.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静”是一种相对的状态,是安静环境下思维的流转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沉浸在历史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巧妙设置疑问,能使学生瞬间沉浸在思考的海洋中,M行历史知识的分析与思考,这种“静”态之下是学生思维的跳动,是对历史知识的总结与分析,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使问题具有层次性,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外进行有效探索,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投入到对知识的思考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的学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因此,学生的自主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得到体现。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教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学会阅读,能在历史的阅读中感悟历史,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并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行深入阅读,从而加强阅读的有效性。
3.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练习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环节,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习题的练习。新课改下习题的练习,不是教师实施“题海战术”,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练习、单元练习等,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查漏补缺,提升学习能力。历史习题的练习需要安静的环境,需要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静心分析与思考,做到细心、静心和专心,从而提高做题的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使课堂教学在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加入宁静的沉思,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教师合理结合“动”与“静”,不要流于形式上的模仿,而要切实实现“动”与“静”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愉悦地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学习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