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学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教学特点

篇1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三性特点 教学方法

现阶段语文界中争论比较激烈的便是高中语文教学,针对这一情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三性特点”作了分析和研究。

一、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内容上的模糊性特点

这种模糊并不专指抽象画等相关文学艺术当中的模糊含义,准确地说是一种模糊的现象。可以说,对于一件事情进行直白的描述,追求到这件事情的比较深层次之后,发现准确其实并无法获得问题的答案,通过模糊的思维方式却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在物理界中有不准确的原理,在微观世界当中有“海森伯测不准原则”等,那么在语文界中也有模糊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课程目标是这样规定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有4个量化的教学目标,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有七个量化的教学目标,六年级、七年级一直到九年级有八个良好教学目标,在高中时期,只拥有两个教学目标。其他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能力培养、巩固、提高等方面都处于模糊状态,并没有准确的规定。

从高考的考试手册可以发现,针对语文的考试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也就是可以相对熟练地对简单浅显的文言文和现代文进行阅读,拥有一定的理解、评价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等等。能写出具有议论性、说明性和记叙性的文章,等等。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选题和立意,具备布局等相关能力。可以这样说,高考的考试手册当中针对考试目标的规定是比较准确和清晰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针对掌握的程度制定具体的标准,从这种角度讲是一种模糊的规定。简单基础的语文知识,高中生已了解,教师可以对之前的基础知识进行不确定性的回顾和传授。高中语文习题当中有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多种的,也就是具有“模糊性”这一特点。从高中语文范围看,它包括文化艺术、哲学、自然和人文科学等众多不同的知识,无法辨别出哪一个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可以说进一步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模糊性”特点。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特点

教学目标、内容所具有的模糊性特点和教学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模糊性特点进一步决定了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方法和教材开发过程中的开放性特点。

1.教材开发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决定了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现阶段教育体制进一步改革,出版了全新的语文教材书籍,这些新出版的教材书都拥有全新的特色,体现教材开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特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了解并掌握了一部分教学特点,在相关课程标准方面,基本上处于一种模糊的界定,在实践语文教学中,应当以比较开放的态度对待相关的教学目标,不能只依据规定教学,否则很容易影响教学效果。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但不应当过于随意。

2.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特点。我在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性的教学方法,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学方法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了解自身的特点,了解自己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了解学生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从而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强化教学效果。

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增强学生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习题,同时回顾相关知识点,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根据“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语句,提出全文最后一个“鸡鸣”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段,并通过一个你所学过的古诗反映出这一表现手法的习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并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情况,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证明高中语文的模糊性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3.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

所谓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高中语文教学特点。在语文高考试卷中,上海卷对于全国卷当中固定的基础知识选择题进行了取消,增加了一部分立意题目,同时使用苏教版的省份也出台了一部分全新的考试评价命题模式,这便是教学评价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具体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可以运用开放性的评价手段,培养并增强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被考试手册而限制了教学行为,而应当充分发挥能动性,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让学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隐形性特点

所谓思想教育中的隐形性特点,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想教育,但是又不能够从表面上要求学生过于重视思想教育,而是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协调语文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时,应当应用这一思想观点,可以说这体现了各个学科的共性和语文学科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朱秀珍.浅议高中语文教学要“五味俱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 人文性特点 教学呈现策略

前言

通常情况下,高中学生对使用英语的国家还不是十分了解,因此很少了解到英语的人能知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语人文性特点,能够使学生在了解外国知识的同时,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掌握到更多的英语单词,并学会使用英语语法,从而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果,为此,高中英语教师就应该紧密结合学生发展现状,使英语的人文特点在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高中英语人文特点

高中英语的人文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方面,语言的本质功能就是沟通,基于该项功能,判断一种语言的人文性强弱,主要依据就是这种语言能否带给人们愉悦、便捷、有效的沟通。英语不仅是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之一,而且在国际上使用英语语言国家总数多于170个,因此英语语言具有覆盖率高的特点,人们在使用其进行沟通时,更加便捷有效,由此可见,英语的人文性相对较强;二是文本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对教育行业的重视,因此提出了对高中英语课程文本的要求:应该以学生生活背景为基础,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情况,在学习内容方面,还要能够良好的与时代接轨,使高中英语文本更能够体现出人文性特点。

二、高中英语人文特点的教学呈现策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高中英语人文特点,为了使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准确的学习到英语知识,下面就提出几点呈现策略。

1.通过英语文化节,实施集中教学策略。要想使高中英语人文特点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身于高中英语学习当中,首先教师就应该通过英语文化节,实施集中教学策略。在举办高中英语文化节之教师应该注意到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应该充分利用世界地图,为学生展示出由于分布的广泛性,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英语的重要地位,二是在开展英语文化节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文化节的主持策划以及编制工作,使学生对英语能够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从而在体现出英语人文特点的同时,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

2.结合学生发展,制定出人文教学目标。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目标和发展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要体现出高中英语人文特点,使学生能够了解英语人文知识,就要结合W生的发展情况制定出适合学生的人文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学生内部开展调查工作,其主要调查内容是学生对英语人文特点的认识。二是在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后,为学生制定出适合的人文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

例如,在学生学习高中英语必修一阶段时,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相对较高,且学生学习难度相对较低,此时教师就应该结合学生发展,制定出让学生掌握更多英语人文知识的目标,从而为日后英语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分析教材内容,选用具有人文特点的工具。虽然与小学生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主动性更强,但是高中学生的好奇心相对较弱,对英语学科兴趣不强,基于此,教师就要在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选用具有人文特点的教学工具,使学生能够被教学工具所吸引,从而融入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深入掌握高中英语人文特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Earthquakes》一课时,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模拟地震的工具,使学生产生学习该方面知识的兴趣,从而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该篇英语教材的学习,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4.丰富学生人文知识,采用不同的人文渗透方法。只有学生提高对英语知识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高中英语教学课堂氛围中。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采用不同的人文渗透方法为学生丰富英语人文知识,使学生能够在了解英语人文特点基础上,开展英语学习工作,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高中英语《The Olympic Games》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基于英语人文特点,采用情景创设、知识引入等方式为学生讲授与奥林匹克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在了解到与奥林匹克相关的英语知识的同时,扩充学生英语词汇量,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为学生更加全面的展现出高中英语人文特点。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人文性特点不仅是英语单词用语言英语语法本身具有的特点,而且在教学中良好的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提出的借助英语文化节实现集中教学策略、结合学生发展制定出人文教学目标、选用具有人文特点的工具以及采用不同的人文渗透方法等策略,能够为高中英语教师做好英语教学工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特点 数学概念学习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高中教育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应试教育主要以教师和知识为本体,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以及合作探索能力,因此,将高中数学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是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深入研究高中教学的教学特点下,本文针对构建数学教学理论课程以及数学概念学习进行实践研究,不断探讨发现适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1.新课程教学特点

新世纪发展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知识的更新与改革,随着各国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日益表现为综合国力与科技实力的综合竞争,“科教兴国”战略在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研究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总结前几次的基础教育改革之后,我国正式推出新课程标准这一科学理念,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改变课堂注重知识传授的形式,由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培养主动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在充分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这一学科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学好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学科,对于发展人类的智力与思维能力有着独特的魅力。数学是高中教学阶段的三大主科之一,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与各科学科有着密切的相关联系,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能力提升。新课程教学标准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三维目标,教师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领导者,是新课程实施与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必须重点研究教师的教学特点以及其适应性。

2.高中数学教程的问题研究

学生普遍反映数学学科很困难,这在学习思维模式中存在很大的阻碍作用,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教学模式,而这些错误的根源在于数学理念与概念的不透彻认识。一般地,高中阶段的数学概念较为抽象与系统,学生在初次接受数学概念时会由于自身的错误观念和原有知识结构的模糊性而存在困难,不同的错误类型是由学习者在构造特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上演变而成,本文将其归结为“合理性错误”和“过程性错误”等观点。其中,合理性错误是指由于长期性学习概念形成而出现的障碍分析,具有隐蔽性质的错误理念,尽管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不能承认其正确性,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同时,要打破原有的概念模式,层次分明,建立新的概念学习。比如:将平面平行的概念推广到空间中就存在不合理性,学生往往会把自己所认为的错误理念推广新问题的解决中,要避免此类教学理念的形成。过程性错误是在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形成的错误操作而带来的相反理论,具有通透性、短暂性。,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纠正,是可以有效预防与避免的,比如,学生在接受一个新概念时往往会加入自己的一些认识,导致术语的不相一致性,比如线面角的概念就不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概念,理解存在误差,在数学概念运用与联系使用的同时会增加错误的发生率。

3.新课程内容教学模式

3.1 教学服务于全体学生

高中教学课程的学习要服务于全体学生,这就需要体现课程安排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既能让所有学生在共有基础上提升学习技能,又能奠定基础的学习理念,这对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重要作用。全国高中阶段数学模块主要涉及集合数列、三角函数、空间向量几何与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内容,同时新增算法、程序框图以及推理证明等基本知识,数学知识的覆盖面广泛,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到数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数学知识的层次丰富,对于数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教学内容螺旋式发展

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能力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对于接收新知识的心理规律也逐渐从量变转化为质变。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促进,使得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在编排上具有连续性、层次性以及螺旋式发展的特点,最终达到深入理解的层次。比如高中课程中引入概率这一概念,为以后课程的排列组合内容打下学习的基础,因次这一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对于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高中数学阶段的教材安排正是利用这一优势,其中很多基本的数学概念都是通过前期铺垫,加强过程的学习和后期跟进的力度,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反复领会和使用。

3.3 弹性选择与个性发展

高中教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多向发展以及弹性选择,高中数学的内容编排会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动手能力,因此,高中教材逐渐引进教学选修系列内容,根据文理科学生或者特长生的不同需要,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课程。新课程的教材编排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多项阅读材料,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对知识进行巩固与认知,加之教师的课堂引导,对于数学定理、概念以及结论的学习历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掌握对知识的分析、选择与更新的能力。

结语:

通过教学调查与分析,在高中教学课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教学研究十分必要,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渗透数学建模与概念性学习理念,教师对新课标实施效果的认识、整体感受以及学生可接受能力都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深入研究探索高中数学教育理念,此外,在高中数学课程教育新理念下,是否发现一个有效促进概念性学习理念的可操作性教学模式仍需要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韩际清,田明泉.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李善良.现代认知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论――走向高效的数学教学理论篇[M].天津:新蕾山版社,

2011.

[4]杨春华,杨玲.素质教育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概念课、定理课教学初探[J].保山师专

学报,2010,(4):19―24.

[5]赵天书.新课改中如何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的七种关系[J].中学数学教与学,2012,

篇4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应用

前言

所谓的分层教学主要就是指,教师根据高中语文这门教学学科的实际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其分成若干个层次,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相同,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进而做到因材施教,能够使所有的学生都学习到符合自身学习能力的知识,进而提高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有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高质量的完成语文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得优异的高考成绩。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 分层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分层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认为分层教学法的实施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分层教学法的实施主要是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能力、语文素质等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语文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分层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分层教学能够提高后进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后进生所在的比例非常大,一般占整个班级学生的40%左右,这类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语文基础,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非常吃力,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教师通过开展分层教学,结合后进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布置同等难度的学习内容,能够逐渐的提高后进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其语文学习的效果[1]。②分层教学法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配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分层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对于优等生而言,可以学习到一些扩展思维和提高能力的语文知识,而对于后进生而言,可以夯实语文基础,确保学生学习水平的逐渐提高。

2 分层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 对学生进行调查,科学进行层次的划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选应该对学生进行调查,科学进行层次的划分。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在课堂上的表现将学生进行归类,将大致在同一水平上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层次,一般教师应该班级的学生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其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了解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分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2]。另外,教师应注意,在分层的过程中,教师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即可,切不可告知学生,以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2.2 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

待教师分层之后,还应该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针对于优等生而言,其学习能力强,很多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已经掌握的非常全面了,针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该为其设计一些发散思维的课外学习任务,使优等生通过学习能够进一步提高优等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优等生语文学习上的拔高。针对于中等生,应该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但是,可以为其设计部分发散思维的学习任务[3]。针对于后进生,主要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以进一步夯实后进生的语文基础,确保后进生学习上更大的进步。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学习任务,能够充分的调动所有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活跃,学习气氛更为浓厚,进而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

2.3 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的帮助学生。针对于优等生,教师主要应指导学生的学习思路。针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主要指导具体的问题[4]。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顺利的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并且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学习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2.4 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

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针对于优等生主要评价其不足之处,并且对优等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出。针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主要对其进行鼓励为主,但是,也需要提出中等生和后进生学习中的不足,以便于中等生和后进生能够及时的改正。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评价,能够保证学生对自身的语文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分层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高中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较多,但是,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没有打好语文基础,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非常吃力,但是,教师的教学进度较快,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势必会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其能够充分的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的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玲余,刘卫强.新课标下分层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7,12(12):224-225.

[2] 刘存泽.浅谈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研究[J].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7,01(09):109-110.

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已经全面展开,现阶段,语文的课堂教学从形式到方法上都存在很大改变,尤其以活动课教学最为显著。活动课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为教学特点,利用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活动课教学隔更为生动,能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这对学生来说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

这个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学形式归于古老,教学内容太过封闭。就是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在内容上和实际生活相脱节,严重缺少时代气息,而在教学方式上经常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全部剥夺了。这样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的学习质量明显下降,进而引发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理想。所以,语文教学要将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用开放式的教学内容以及多形式的教学方法,真正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有效解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低做贡献。

二、活动课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在课堂内容教学中,应注重语文知识的实用性与社会性。活动课教学是一种十分开放的教学项目,它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很多方面的语文应用知识,尤其是一些新研发的领域,同时一定要与学生的德实际生活有联系,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例如,在开展有关春节专题节目的手抄报时,让学生多收集一些民间对联,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使用能力,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喜爱率。在课堂方法教学中,课堂活动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性与主动性,以前的课堂教学经常注重以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只是陪角,在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学习状态,语文教师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讲学生带入到语文知识的殿堂。高中语文的活动课教学从头到尾一直注重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导,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意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自主选择、主动参加,让学生从心里喜欢语文,学生的语文成绩自然提高。

三、语文活动课教学源于生活

高中语文的活动课教学应以生活为源泉,这保证了活动课内容、方式的多元化、动态化,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例如,教师在纠正学生的用字错误中,要改变传统的纠正错字方式,不能将只局限在书本、教师中。应从课堂中走出来,将学生加入到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翻阅报纸、街头辨认用字,区分字的使用正误,并根据自生的语文基础,编订一份《勘误表》,提交给老师。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不仅增长了能力与知识,还能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学生将课内、外知识相融合,加强了语文知识的功底,使活动课教学发挥出真正的意义。这种辨字活动所涵盖的语文内容、层面和意义以及所展现活力,都是传统语文教学所不能比拟的。语文的教学不能以“教”为目的,而是要将“教”转换成技能与知识,以学生自主、积极的独立完成学习内容为宗旨。高中语文的活动课教学本来就具有一定的参与性、实践性、群体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添加剂。从活动中可以清晰看到,学生在一堂堂的活动课教学中所展现出来的活力,也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所无法替代的。由于,高中生较为好动,并且好胜心强,因此在每次活动中都一定会全力以赴,积极投入,并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裁判,虽然学生的语文功底有所差距,然而活动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大家处在同一个出发点,败者不气馁,胜者也被接纳、认可,大家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活动课教学对整体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这种促进显而易见,是传统语文教学不能相比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个性得到发展,互相比对、鼓励,进而产生的凝聚力、爆发力、探索力都十分惊人,令很多教师震惊不已。

四、活动课教学的严谨安排与有效控制

在长时间对语文活动课教学的研究过程中,要想语文活动课展现它的优势,从真正意义上获得效益,就要在活动实践中展开严谨安排与有效控制,其中在实践中要注重处理好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注重以学生为主导,并展现教师的主导地位;第二,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第三,一定要让语文活动不仅生动,还要有效。所以,活动一定要以教学为宗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活动课教学方案的实施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课堂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因此,现阶段高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做好活动课做好活动课教学,为培养适应我国发展的全方面、高素质的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红玉.将规矩沉下去,让生活浮上来——以一节作文活动课为例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11(01):215-217.

[2]魏吕成,李静.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9(03):166-168.

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实践;反思;成才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语文研究性学习,终归还应该是具体的语文学习,而不应该是综合实践课。因此,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终归还应该是具体的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它的目标就应该是具体的高中语文,主阵地就是高中语文课堂,当然也不排斥一定的社区语文活动,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与综合。

一、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传统语文学习过多强调“听”,注重知识、能力的内化过程,实践证明,这正是语文教学遭受“少、慢、差”的原因之一。“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是不争的事实,社会生活更多是感性的、意象的,需要学习者积极参与生活,在参与中感悟生活,进而提高能力,养成素质,形成品质。因此,我们在“听”之外,充分解放学生的手脚与心灵,让学生主动学习,大胆学习,主要抓了“读、说、写”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

(1)大量阅读,广泛积累。主要做法有开设阅读课,组织阅读名著,做读书摘录,写读书笔记等。自然科学常常能做到举一反三,而人文学科往往是厚积薄发。因此,阅读积累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不能想象学生连起码的名著都未接触而能在语言、思想、文化的领域内自由遨翔;不能想象都没有被艺术的语言、深遂的思想感动过而能进行艺术的表达与思考。

(2)创造说的机会,培养说的兴趣。主要做法有开展课前三分钟讲演,人人五分钟讲课,演讲竞赛,读书报告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流畅的口语表达,不只涉及语言能力,而且涉及思维品质。我们要求课题实验班级在每节课前组织学生轮流进行三分钟说话活动;每学期为每个学生提供一次5分钟登台讲课活动;每学期分年级组织两次演讲赛或读书报告会、学习方法交流会一类的大型集体活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给以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开展练字练笔活动。主要有课外统一时间练字,硬笔书写过级达标,练笔每周一文,参加作文赛事,推荐习作发表等活动。

二、在反思中学习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专题式语文研究性学习和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这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种基本途径。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组织开展的相关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也可以利用手中的教学用书,围绕教科书,利用教科书,拓展教科书。在教学实践中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目的。开展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和高中语文写作专题研究性学习,是这种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表现形式。

(1)阅读专题研究性学习。主要借助教科书,教师用书,挖掘教材进行创造性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在阅读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进行创新型思维训练。做一个爱阅读的人,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以便适应未来的竞争。

(2)写作专题研究性学习。我们根据高考作文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内容,把写作能力细化为“审题立意方法”“选材与用材”“论证艺术”“结构艺术”“扣题艺术”等多个小专题。结合具体实例,编写出初步的校本作文教材。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写作现状,自主确定要突破的难点或者要发扬的优点,教给研究方法。让学生收集材料,大胆研究,形成结论,并运用于实践,提高写作能力。写作专题研究性学习使写作教学步步为营,分层推进,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

三、在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素养。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养成主动学习品质,扭转长期以来的语文课堂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变传统的“听语文”为“学语文”,变传统的“理论语文”为“实践语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语文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素养。通过个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探索与指导,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学习的素养。

(3)培养教师研究性教学素养。通过教学目标双向细化专题式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师生的研究素养,形成特色语文课堂,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总之,建立在学生自主钻研、自主拓展、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改变了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方式,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双边互动教学特点。实现了教学相长,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为学生成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宁志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自我调控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5).

[4]雷家振.语文研究性学习与语文学习基本规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7).

篇7

高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逐步成熟的时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个性化阅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文章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就阅读教学特点来对中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旨在通过阅读教学个性化的开展,达到为生命成长奠基的目的。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个性阅读 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指出,阅读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创意地解读文本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体验,从而促进个性化的形成。阅读不仅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且可以提升人的素养。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让个性化阅读活动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从而使阅读教学目标顺利的完成。

一、选择灵活阅读方式,体现个性化阅读优势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而且在阅读中要拓展文本内容。因此,我们应该立足实践按照文章体裁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灵活的阅读方式,是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让学生在精读与泛读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就给学生留足更多的时间,使他们有更多机会去品读与思考。这样做的效果是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如文章的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然而随着文本的展开,让读者能感受到一个静谧的夜晚。随着作者的描写也围着荷塘转了一圈,这与“颇不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然后,在深入研读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为什么会颇不宁静。同时,结合作者的生平与写作背景,从中可以了解到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因素,以及局势的变化。这样,就能够理解作者所说的颇不宁静。灵活的阅读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路径的拓宽,从而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优势,从而使阅读活动更加高效。

二、设计开放阅读问题,探究人物思想情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我们知道,阅读活动就是把自己的生活阅历与文本中的内容结合到一起来理解文本。因此,阅读中会因人而异的产生理解视角与分析层次的差异。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在阅读过程中设计体现出个性化特点的问题,来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在问题答案的设置上更需要体现出开放性。只要学生理解得有道理,阐述得有根据,教师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探究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让阅读教学彰显个性化的特点。例如:在教学《祝福》时,就设计了几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如:祥林嫂的性格特征是软弱还是坚强?造成祥林嫂生活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在文章中能否看到祥林嫂具有反抗精神?这几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然而能激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并且促使学生从文章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学生在寻求答案过程中深入的探究人物思想情感、行为变化等多种因素。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促进阅读能力提高

阅读中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因素等来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内心体验,进而产生心灵的感悟。我们知道,人的经验直接来自于实际生活中,而文章中所反映的却是间接的经验。很多学生没有自主阅读理解能力,其直接原因就是不能将间接的经验与人生阅历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阅读的“阻隔”。此时,我们必须通过引导,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接,从而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师说》时,对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则群聚而笑之”这段话的理解,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此时,要求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讨论不同的职业特点,在此基础上理解这几句话,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会有人群聚而笑了。文言文特点是精炼,阐述的职业特点、行为方式,以及表达方式都与今天的人们不同,如“巫医”中的巫与医在当时是同一个职业。而“乐师”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改变,所以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考验学生的阅历,同时也促使他们进行深入的研读。

四、渗透核心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学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个性化阅读,不可能丢弃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尽管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还围绕高考指挥棒的指挥,然而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的内涵是不能放弃的。语文阅读活动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提升学生的素养。我们知道,素养是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之上的。没有价值观念,素养是无从谈起的。因此,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应该学会把文章中隐含的价值观念阐释出来。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例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而淡淡的喜悦与忧愁是什么呢?作者不便也不愿意明说这样的内容,而是通过含蓄隐晦的语言在自我调整。然而,我们结合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知道,原来在大革命时期,由于的笼罩,作者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而彷徨。但是,作者的价值观是清晰的。那就是走民主救国的路线,从“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壮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价值观念。同时,从作者对的憎恨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价值取向。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个性化阅读可以为学生的生命成L教育奠基。个性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个性化的阅读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定了基础,从而也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更加坚定。

【参考文献】

【1】陈玉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个性阅读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

篇8

关键词 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如此定义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人文关怀应是回归语文本位、探寻个体生命意义的根本要求。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正因为如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理所当然,要想让人文雨露浸润到学生的灵魂深处,首先要让人文雨露浸润到教师的灵魂深处,落实到教学的理念、课堂、个性化和资源开发的方方面面。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人文关怀如何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呢?

一、更新语文教学理念必须张扬人文关怀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理念导引下,只注重考查结果,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急功近利的思想让很多老师丢弃了更为重要的“过程”——学习语言、滋养精神的必经之路。如果语文教学能够把学生指向实实在在的感悟、吸纳过程,指向文化背景的扩展,指向灵动心性的激发,指向人文情怀的熏染,语文教学就真正发挥了教育的功能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重读陶先生的这段话,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人文关怀的教学是僵死的教学,没有文化积淀、性灵激发和人文熏陶的语文教学是丧失活力的教学。

于是,人文关怀引导课程研制新理念生成,语文课程改革新理念加速人文精神的提升。在人文关怀的引导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直接明确:“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它既适应了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又实现了价值转型,把人的发展作为课程价值的根本。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转变几个理念:首先,建构新的知识观,确认知识的不确定性,形成“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教学特点。其次,确立新的学生观,先前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个体差异,而语文课程改革是要求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还有,人文关怀要求语文课程回归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反思、体验、享受生活的同时提升、完善对生命的思考。

人文关怀是课程改革新理念得以生成的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学改革生成的新理念必然要张扬人文关怀。从尊重学生个性出发,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发,具有了这样的新理念也就加快了人文关怀与课程改革融合的步伐。

二、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要真正落实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读”和“写”。真正的阅读,绝不会把价值指向“语言”本身,除非是出于“研究语言”的目的。让我们觉得阅读有意义的是什么?应该是语言承载的“义”“理”“情”等与我们的内心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阅读中的“感受”和“领悟”,也是一个自己的心性智慧与文本发生联系,与“义”“理”“情”产生“同构”的过程。阅读一个文本时达到的层次,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阅读者的精神内核,如文化背景、阅历经验、心智情感等。阅读收获,显然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取语言经验和行文技巧,更多地是为了得到“义”和“道”的感受、“情”的领悟。因此,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要真正落实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要求语文教学实现由文本向人本的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指令,这种教学严重抹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语文教学被认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的定位,要求以学生为本,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应多鼓励学生对课本进行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独创见解,使语文学习变成一个发展个性的过程。此外,人文关怀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营造人性化的语文教学氛围需要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由原来较多的“单向输出”“被动接受”转变为师生之间更多的互动交流。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实现“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转变,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发号施令转变为积极的旁观,不断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和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呵护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只要有可取之处,哪怕是一点点“亮点”,教师也应予以肯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办法。教师要尽可能找出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予真诚的鼓励、恰当的肯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思维想象极其活跃,只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想、去做,就会激发出他们潜藏的巨大能量,使语文的教与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也就能得到全方位的渗透,并随着语文学习活动的进行不断提升人文关怀的意义,使人文精神得到不断的完善。

四、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使人文精神得到提升、巩固与强化

“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教师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课程设计也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不能简单地移植外校的课程。另一方面,也应当注意发现潜在的资源,如聘请校外行家兼课,选派教师进修,利用电视、网络等手段和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为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条件。”这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课程开发提出的明确要求。人文关怀要求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开发,要做到以人为本,不断巩固、提升人文精神。我们的教材,撷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其中的文学作品,更是储玉藏珠,可谓是“人文精神的富矿”。语文教师要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积极发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的熟读、体悟、养成,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也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校内外的网络资源,让中学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和学校,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语文教学不断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在语文课程资源中,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与地位尤为突出。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强调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成败得失的唯一依据,偏重于对教师教学技巧、教学结果的鉴定,这种近乎畸形的教学评价完全脱离了语文教学人文关怀的轨道。因此,语文课程改革必须对传统的评价观进行变革。中学语文教学评价应始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是要求教师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地给予表扬。常言道,过犹不及,过多的夸奖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养成学习时浅尝辄止、随意应付的态度。因此,积极的评价必须是在客观公正基础上的鼓励。由此可见,合理利用开发课程资源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主体意识、获取生命体验,从而使人文精神得到提升、巩固和强化。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贯穿于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始终,正如一股清泉源源不断注入,使语文课程与教学充满灵性、充满人性,并焕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活力。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对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各自目标的超越与整合,是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之所在。因此,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发掘和运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创造语文教学良好的人文环境,让人文雨露浸润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赋予语文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杨东平,我们失去了什么.北京文学1998(3)

[3]陶行知全集(第二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篇9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教学特点;实践改革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分支。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都有其特殊性,因为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不同,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因此,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比较突出语文的基础知识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经过筛选后的、成绩比较差的同学。这些同学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可能基础知识不是特别的突出。他们的许多知识还处于初中阶段。有些生活中必须掌握的知识,他们掌握的不牢,所以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十分有必要为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其实在高一年级的教学中,语文基础性知识的突出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要突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并要求学生养成查字典等使用基本的工具书这样的好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才能为日后的学习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比较突出语文的普遍性

“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普通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是基础学科,语文则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语文学得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出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在普通高中里,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很重视的一门学科。而在职业学校中,语文这门课程却便成为学生心中的副科。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从一踏进中学校门,就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学习的课程内容也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继而忽视文化基础的积累,意识不到语文的重要性。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就必须突出语文的普遍性,只有让学生理解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意义,让学生明确语文的工具性和普遍性,学生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理解语文,并在学习过程中和其他专业课联系起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迁移练习,可以用学生的专业课材料来做练习。另外,还可以充分运用语文课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习其他的专业课。教师通过大量的迁移活动,让学生感到语文确实有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比较突出语文的实用性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相对于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来说,与社会更为接近。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毕业就要走上社会,所以,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比较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在授课中体现语文课程的专业性,还要注意把语文这门课程变得更为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多地运用到真实的语文。这样就要从教材上寻找突破。

老师要考虑将语文定位成能给学生文化熏陶的重要载体,所以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应该承载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样学生才能具备一定的修养和道德水准。所以,对于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来说,应该有适量的现代文、适量的文言文以及一定量的应用文体。

四、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应当突出语文的改革性

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课程接收量可能要小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比较偏向于专业知识,对于语文的兴趣可能不大。这时,教师就应该更为突出语文的个性。改革语文的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读课文时多引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多加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电脑等课件,把教学知识更鲜明、生动地传给学生,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反思 切入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与实施,将备受关注的语文教学带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时期。反思教学的得失,成为时下新课程的探讨热点。然而教学中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教师备课教案的最后一个栏目——教学反思(或称教学后记),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自觉地认真地将它作为一项工作来完成。这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我们在此栏目应留下些什么呢?笔者以为,结合教学实际,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以“三维目标”“学生本体”“教师主导”为基本切入点,选择性地进行有效反思,不失为反思策略。

一、反思三维目标落实的情况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性质不同,三维目标的具体呈现与落实举措就有差异。语文学科的每一堂课几乎都可以让三维目标得到或显或隐的呈现,因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为语文课堂的使命在于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在于传生以道。因而,离开或忽略语文的工具性本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抛却或无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则会将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教学中容易出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彼此排斥或厚此薄彼的情况。我们不能将语文课上成纯粹的政治课、历史课、美学课,也不能将语文课上成识字造句的文字游戏课、文章解剖课。课程结束后,教师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意识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是否始终坚持新课程理念努力实践三维目标,总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目标达成程度,反思实践三维目标的策略及其过程恰当与否和改进意见。

由于高中生的语文工具性方面的知识技能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经验,随着他们身心的发展需要,学生会更爱上语文课。语文课堂中蕴含着特别的文化存在、文化滋生、扩展的因素,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用个性化的感受、思维或对话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寻找到自己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价值世界,成为有体验的人,有感悟的人。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加强人文性方面的实践是备受欢迎的。然而,虽然学生学习体验的特殊性让语文学科充满魅力,也使学生本体的体验不以教师的标准答案为转移。不同特质的学生主体,必会以不同的方式接受文本,理解文本和阐释文本,内化生成富于个体特色的人文品质,导致学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人文收益没有标准答案可查。所以,课后的反思点如能对人文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将能更有效地实践促进学生主体人文性的发展。

当然,课后反思关注三维目标的点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只关某一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心中有教学目标意识,注意重点与难点的确定,要注意随机应变,文体不同反思的关注点应有所不同,单元不同反思的关注点也不同。文学类作品更重情思体验,与实用型文体更重理解。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以人为本强化三维目标的实现生成和整合,我们以此作为反思的核心是必要的。

二、反思学生主体发展的程度

因材施教的理念古已有之,近几十年教育界也高奏学生主体之歌,然而学生主体得到实践和发展仍是课改中心和批判原点,课堂上的学生显然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有个性的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得语文教育活动成为师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动过程。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要“以学促习”,从而促进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教学知识的传授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发展,知识能不能直观化、情感化、个性化、活动化、智慧化,应以学生灵性发展为检验依据。教师的反思,必然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得到发展的实践。

当然,学生课堂的发展依然有据,反思要将教学中学生主体发展与三维目标的实战联系起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要在听说读写之内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其外的花样翻新。将听说读写作为课堂教学实践检验的出发点是有指导性意义的。有的课堂,学生热热闹闹,貌似动了起来,所谓的个性张扬,却失去了主要目标。花里胡哨的合作探究,形式倒也扎眼,却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不能实践训练技能,不能增进学生的体验,更不用说提高创新能力。这就更要求教师对学生主体在课堂中的主体实践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在学生的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下狠功夫,教给学生怀疑的精神,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能力,更利于实现新课程强调的内化、整合和生成功能。因而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知识,教会学生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三个方面出发作探究文章。课堂应当尽力以教学重点难点为圆心,以学生的质疑解难为半径开展教学活动。课后甚至课堂中,就要对学生发现问题的深入性及独到性、提出问题的有效度及视角度、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及透彻性、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等能力进行广泛深入的反思,对教师提供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安全性与自由性、愉悦性与民主性等进行反思,把发展学生主体的言语力和思辩力相结合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突击方向。

三、反思教师主导践行的程度

高中语文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小大人”,摒弃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观念,才能赢得学生。不能赢得学生的语文老师,语文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语文课堂建设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人”的关系。构建人道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营造宽松、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是语文追求的必要的特定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的是参与者、交流者、合作者、促进者角色。反思的任务,理应涉及到教师自我角色的认知与评定,调改及提高。

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并非意欲弱化教师的功能,而是更加理性地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服务对象。教师只有真正深入解读文本,把握好教学三维目标,努力创设好教学情境,充分践行教师的主导性,才能让学生主体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才能保证课堂的优质高效。教师精益求精地备课,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参与,提问,解疑,启发,诱导,促进,无论如何都不能取代。课前教师的课堂设计是必要的。如今网络时代多媒体得以充分利用,课件满网随君下载,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没有充分理解课件的创作意图,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更没有进行充分整合,于课堂之上“照本宣科”,无异于鹦鹉学舌,影响学生思维发展。试问,现代化教学于语文学科的应用还在起步阶段,岂能做一个不作为的懒惰者失却了教师的主导性?那种以为既然新课程以学生为主,教学就以生成来决定课堂也是极其错误的。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不教就是最好的教。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学习道家大搞无为而治,全部让学生自治的“放羊式”行为是荒谬的,结果必然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