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古代文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谈对古代文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谈谈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篇1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极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依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需要而设置的课程。一般在留学生本科四年级讲授。“古代文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明确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我国现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技能课程、汉语言理论课程、中国人文知识课程、经济管理课程。汉语言技能课程包括综合汉语、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汉语听力、汉语写作、汉语翻译、商务汉语等;汉语言理论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与文化、汉语语法精讲、现代修辞学引论等;中国人文知识课程包括中国概况、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简史、跨文化交流导论等;经济管理课程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等。通过讲授这些课程力求优化留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其中,中国古代文学课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样式、源流变化,以及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要求学生了解、熟悉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古代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有初步认识。在内容安排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诗歌(词曲)、散文和小说三大类,突出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力求突出重点,让学生形象而具体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能使外国留学生较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能力,属于提高留学生整体汉语水平的课程,为留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化课程奠定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汉语教授的同时,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古代文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中国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特殊性——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想要把精深而悠久的中国古典文化向他们展现开来,得到共鸣,非常困难。所以,当代对外汉语教学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外国学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是切实的选择。

多媒体技术能拓展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热情。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注意搜集和整理有关素材,向学生传播。比如周杰伦的《发如雪》、《台》,林俊杰的《江南》等意境古典、唱词含蓄优美的佳作、香港艺人黄霑创作的许多古韵词曲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影视歌曲,教师还可以自己动手创作一些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但是,推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表现中国古代文学应注意适度原则。不能将多媒体的“白板”变成扩大的“黑板”,不能将古代文学课变成影视赏析课。多媒体技术手段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不是教学的目的。一定不能俗用滥用、喧宾夺主。在影视作品的使用中,要注意改编的问题,教师要以文本为主体,处理好原著和改编的关系,切忌以改编代替原著,混淆视听。

三、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多是服务于语言的研究,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留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古代文学课是为学习语言而设置的课型,将古代文学课边缘化、弱势化和冷漠化。其实,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非常感兴趣。国外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汉城大学为例,29个课目中与古文相关的课目就有11个。

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将古代文学课程的讲授真正应用于当代留学生的生活。如何用当代意识去激活古代文学,将“死”的文本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是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问题。

四、切实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比重问题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文学发展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衔接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内容,如何具体分配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比例,怎样更合理地采用与各自的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能只讲作品,不讲文学史,也不能只侧重文学史。目前此方面教材很少,笔者建议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主持编写的“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系列”教材。该教材收录了从先秦至明清的文学作品二百多篇,涉及到散文、小说、诗歌、赋等多种体裁。每篇作品后面都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留学生理解。书中还对每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该书适合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或自读,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具有很大难度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现代意识,同时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将对外古代文学课传授好。

参考文献:

[1]涂文晖.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代文学教学的特殊性[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杨冬梅,訾希坤.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篇2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学 现代教学技术 实际应用

古代文学教学一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矛盾:学生希望老师更多地采用幻灯、音像等新鲜有趣的材料,而老师则更希望学生可以读原著、看经典。由于古代文学原著在文字上有一定障碍,使得部分同学兴味索然,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个矛盾制约了古代文学教学质量,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长达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积累总结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对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很好地继承。只有继承,才能有创新。舍弃或丢掉这些优秀传统,就等于失去了这门课程的中国特色。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多年来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于其他课程,教学重考据训诂,常常陷入繁琐经学。因此教师只靠一两本教材、一本讲义,口耳相传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大大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要求。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现代教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高等学校教学中,并凸显其优势所在。它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当然对现代技术手段的吸收,并不意味着全面的取代,更是要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如何选择行之有效的现代技术手段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完全可以将现代技术手段与原有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古代文学教学获得新的进展。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古代文学教学实践中现代教学技术的实际应用。

一、幻灯

幻灯是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它使教师摆脱了传统粉笔的制约,教学信息的传达更准确、更清晰。在我对119名文学院学生作的调查中,97.2%的学生感觉幻灯对于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以口授为主或者用粉笔简单地标示重点,由于时间有限,学生课上忙于记录教师的一言一句,往往笔记记不完整,而且由于古代文学中存在大量生僻字而错误百出。加之部分老师有地方口音,所以要想听清更不容易,更不用说理解。而幻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将大量的内容,比如诗歌或者引文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准确了解教师授课的内容。

但是在使用幻灯时,教师要注意学生会存在往往忙于记幻灯中的内容,而忽视了教师对相应内容分析的老问题。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应清晰地向学生讲解幻灯教学的特点,说明幻灯是只是用来辅助学习的,真正的重点仍是对幻灯内容的分析与理解。另外,在教学中应该分清主次内容,对于重要内容或者需要学生记录的内容标识清楚,如用红色字体或者用红色方框加以醒目,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记录。

另外,在目前的幻灯教学中,一些教师存在着片面追求画面效果或者动画特效的倾向。我认为幻灯画面的精美,当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但也会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而忽视真正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学幻灯的画面应该注意不要过度突出,并且切忌背景的不断变化。“杜绝滥用现代声光技术来图解古代文学的低俗制作,反对媚俗、反对肤浅,追求深度、追求美感、追求高效是我们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基本理念”。[1]

二、网络

网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但是将网络运用于古代文学教学中并不常见,而且对于网络的作用,部分教师还存在着怀疑的态度。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将会对学生课下自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篇3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是必修三的第三课,展示了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或成就。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①基本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体会古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感受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②说明:……关注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创造了中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明古国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本课适当的问题设置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主题,让学生在对话中认识古代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学价值,感悟民族文化的优秀。

一、核心材料设置问题引领全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个良好的设问,往往是学生进人学习状态的良好开端,将会使学生产生急于求得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保持较强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为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生活与本课结合的设问呈现出来,助推其主动学习的欲望。在上《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时让学生听一首较熟悉的歌曲,你听到的是什么歌?作的词来自哪里?这首词是什么朝代的?宋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词,其他的朝代呢?引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 接着围绕这段材料进行有效性的问题设置:结合本课内容,请回答“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有哪些文学,它们有哪些代表人物的哪些代表作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指什么,它们的地位影响如何? 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表格,让学生带着这些设问自主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同时又引导学生掌握将材料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论由史出的辩证方法。

二、重视设问的课外拓展,提升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历史学研究的方法有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分析方法:①结构分析和阶级分析;②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地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证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又引“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设置问题:你能结合教材中的原句论证这句话吗?王国维的这段话说明我国古典文学有何特点?引导学生透过感性的认识理解我国古典文学特点之一就是时代特色性。接着展示三则相关的典型材料,结合材料请你归纳出文学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会“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通过解决以上这些材料设置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文学作品因能反映作者生活时代特征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学生的视野被大大拓展,也理解了结构分析方法,提升了史论结合论证的能力。

三、强化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再引“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思考:宋元明清不同时期有类似的历史背景却出现不同文学特色的原因是什么(即出现不同文学体裁的原因)?通过这部分的问题设置,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探讨的过程中懂得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高峰难以被逾越时,继承的后人往往会突破原有的体裁而另创新的体裁去发展文学。这样也推动了学生在感悟知识的广博性和思辨性的同时理解文学格式是与时代相关的理性认识。接着展示一组历代描述爱情的作品片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有一个共性就是无论是哪代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文学风格。通过以上问题的强化,学生在感受不同时期文学美感的同时对历史问题的敏感度也大大增强,得出我国古典文学特点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延续、继承创新性。然后让学生再一次阅读这一组历代描述爱情的作品片断,设置问题:你发现这一组作品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一设问引导思考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从高雅、贵族化到通俗、平民化的过程。同时强调发展的是主要趋势、主要潮流,并不意味着高雅文学的存在就没有通俗的文学存在,反之同理,两者是并存的关系。最后教师提问中国古典文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主要发展趋势?教师再次展示“二、”中的三则相关的典型材料,调动学生进行深入地探讨、反思,最终使学生全面理解了仍是时代中的商品经济,社会市民阶层的扩大、统治者的政治因素(尤其是后者)起作用的结果,即文学主流与人有关的理性认识。既然文学格式(体裁)与时代相关,文学主流与人有关,学生也就彻底地领悟了“后世莫能继焉者”的真正内涵。

四、质疑学习成果,促进认识深化

篇4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波及面积广、涉及范围多的人文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将重点放在文学理论知识上,因而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欠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就需要其专业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对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的培养。在此,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做以下论述。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所谓的社会效益,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社会公德等。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其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汉语源远流长,承载着整个国家的辉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对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有偏差,由于历史、文化、区域差异,错字别字、不规范用语的现象屡见不鲜。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二)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优势。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核心在于“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强化。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在于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招聘情境,锻炼学生口才:自我介绍、面试问答……。因为口才并非单纯的能说会道,它是一个人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是用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最快获取对应聘者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手段。教师在模拟招聘或面试结束后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完善。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单纯的诗词鉴赏等理论教学就与学生的才思泉涌、妙语连连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了。

    (三)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学生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母亲。这虽是个案,但也要引起重视。教师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的《大学》:“为人子,止于孝”时可将“孝”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认识到符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不爱父母焉能爱他人?不爱家庭焉能爱祖国?以此类推,将“爱国”、“礼仪”等美德也作为专题,既学前人文才,又品思想,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本科院校以及大专院校中不可缺少的专业,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专业,同时也是国家或民族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汉语文文学专业教育,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我国民族道德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理论教师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永春. 关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少数民族文学课的建议——以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实践为例. 民族教育研究, 2010, (5): 43-46.

    [2]苏晓芳. 汉语言文学专业双语教学初探.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 (1): 144-147.

篇5

一、具备深厚的语文专业功底

作为教师专业化出身的学院派,首先得具备丰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有全局的把握,知道每一部分在全局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相互间的关系。这不仅是因为不能把不准确和错误的东西教给学生,还因为只有在对知识和技能的准确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去关注学生。

原本以为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还过得去,应付一般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不成问题,可事实上却屡屡受挫。就拿演讲稿教学来说,演讲稿教学一般做议论文文体来处理,以教习议论文写作技巧为主要教学内容。可事实上,就什么是论点论据、有哪些论证方法、这些论证方法各自的用处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老师的我,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又怎能够教会学生明白。老师都不知道的知识,又有何资格去要求学生掌握?

对于演讲能力培养方面,我也是一筹莫展。说真的,作为一名中文系毕业的老师,说自己的讲演能力很差也真够汗颜的,但事实的确如此。一名语文老师,自己都不具备的能力,又怎有能力去培养学生,有何以给学生树立模范作用……

综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今天要评述其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师范类高等教育教学与基础教育教师培养脱节的问题。现今,师范类专业所授专业知识与基础教育教师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有很大的出入。就拿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既是师范类,就应以培养祖国未来的“灵魂工程师”为主,一且都应围绕这个主题来开设课程,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我们在大学学的都是一些什么呢?《中国汉字学》《中外语言学史》《文学概论》《文艺心理学》《比较文学》《中国古代文献学》……一些纯理论性的东西。当然,我并不是说开设这些课程有错,也并非说学这些东西无用。我想强调到是,这些课程的开设,占用了其他重要学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语文教学论》等的课时,浪费了广大准教师的精力与时间,最关键的是冲散了师范类这一本质性的主题。就好比一堂课讲的东西太多太杂容易冲散教学重点一样,毕竟,对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来讲,能学好学精这几门课程,该具备的学科知识也就足够了。

二、要做研究型的中学语文教师

对于教师,这里有感彩差异较大的两种称谓“教育家”“教书匠”。教育家与教书匠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凭借自己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而后者只凭借自己的经验教学。相信,任何老师都不希望别人称自己为教书匠。那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你还得具备深厚、细密的条件性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因为,这些知识能帮助教师解决,怎样对待学生、怎样对待学生的学以及怎样高效教的问题。对于这方面能力的欠缺,我也是深有体会的。有时,一想到指导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要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心里便只能苦笑:“我们哪有什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大学里所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由于种种原因,真正有所收获的能有几人,纯理论的清谈能体会理解的又能有多少?对于教育理论的积累,我提一点鄙薄的建议:建议师范类高等院校加强对准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积累的严格要求,以更严格的要求来敦促每一位准教师去自我学习、自我研究。

三、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人,还必须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身为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基础,以此来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因为,教师威信的建立最根本的不是在教师身份的权威上,而是建立在思想、见识上。学生不会佩服、崇敬那些跟自己相差无几的老师。

同时,一名语文教师文化知识的广厚程度也影响了他课堂的趣味性程度。有趣味的课堂,学生才最有兴趣,也只有当学生对某门课感兴趣时,他们才会学得更好。据调查,初中学生最喜欢的语文课堂是语文与趣味相结合的课堂。当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下降的时候,若能插以切合主题的趣味性故事加以调动,教学效果和课堂气氛明显要好得多。

语文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的丰厚积累,这是对一名合格语文教师的内在要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一些基本的外在素质――教师基本素养,包括三笔字、教学语言、讲演能力、写作能力……不管你的内在素质如何优秀,倘不能外化出来,也只能像陈景润一样,最终成为教育界的遗憾。

篇6

我们可以这样说,现在也还是一个对传统文化亟待认同、对世界文化也亟待吸纳的重要阶段,也是把握好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关系,确立自我本位与开放胸怀,把握传统又兼收并蓄的重要阶段,还是我们加强文化自主能力,在历史转型时期确立文化自主地位的重要阶段。对于我们个人、群体,乃至民族,能否尽快地建立起自我认同感,尽准确地作出自我定位,尽早地走出抵牾的痛苦和盲从的迷惘,真正自信、从容地去面对自我和外在世界,也都关涉到“文化自觉”的问题。

“文化自觉”听起来好宏大吧?可是,我们想想,文本解读本质上来讲,不就是一种文化解读么?我们做文本解读要面对的是什么呢?是学生呀!是呀,我们面对的是人,是成长中的人,是要面对自我和外在世界的人啊!那么,我们再想想,当下的文化形态、人们的心灵面貌以及从个体到集体的精神需要,对文本潜隐的文化内容、文本解读方法的认识、文本与生活的关系、文本的当代意义,以及文本的文化定位、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文本与其它形式创作的联系等,我们做老师的,要不要身先士卒作一点反思、探索和构建呢?在文本解读中去捕捉文化元素,透析其文化现象与文化形态,进而在文化系统中去反诉文本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人本价值、时代意义和当代启示,这对文本解读而言,是不是也值得尝试呢?下面,我与大家分享我的一点实践。

首先,说说主流文化意识与非主流文化意识的渗透吧。

就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我们说的先忧后乐、忧国忧民,就是主流文化意识。放下它,我们再来看景观描写的观察视角,渗透的就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理念,见得的就是“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的“三远法”,视线在流动、转折中体现的就是节奏化、音乐化的心灵俯仰、宇宙观感。这种宇宙观感,既渗透着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天人哲学,也是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发端之一,这也是主流文化,它通融在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等我们今天看起来是分离的门类之间。从这些角度来看语言华章里的节奏感、音乐感、绘画感,文本的解读就不会只是局限于一个主题思想。我们再看看《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经典篇目,乃至摩诘之诗画与苏轼之鉴赏,就能发现,在文学里,赏出绘画的美感,在绘画里,品出文学的美感,不仅是创作者所致力而为的,也是鉴赏者所能为的。

再读读谢朓、王勃、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王安石、陆游的诗歌,不也体现着流转的观察视角、鲜明的空间结构和强烈的的宇宙观感吗?不管是收纳无穷于胸怀,还是致知格物以穷理,都和解着自然与自我、无穷与有限的内在关系。这些文学文本能带给我们安顿感、愉悦感,不是因为它发现、披露了自我与自然、有限与无穷之间的对逆、矛盾,也不是因为它通过说教使自我屈从于自然、使有限妥协于无穷,而是发自内在地以一种和谐的、从容的、彼此享受的态度来对待人与外在的关系。我们看范仲淹写“乐景”,人乐其所乐,再看他写“哀景”,人亦哀其哀,在乐景与哀景之间,他也有沉浸享受的态度;即便他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对乐与悲的浸入和包纳,而恰好,这种先忧后乐所切中的,正是这种对世间万千变化以至无穷的包纳,对自我与外在之间作出的融会与和解。

这种融会与和解,也是我们在文本处理中可以去渗透的主流文化理念。我们说开去,《前赤壁赋》《醉翁亭记》《黄州快哉亭记》等大量篇目不都体现了这个问题吗?个人与宇宙、历史,与朝廷、民间,与人文、自然之间,不都是有一个自感矛盾进而力求化解的过程吗?它们之所以能安顿我们的心灵,我想,并不在于我们读到人与社会的矛盾时能感受到相似的伤感与痛感,或是有一个穿越时空的、可同病相怜的对象能让我们佐以,而在于其中都有一个较为进步、趋向圆满的化解。这种化解,靠的就是这种包纳与吞吐,这种对有限与无限、自我与自然的平衡。对于因之生发出来的,在语言的形式与音韵上所表现出来的和谐与律动,我们在探讨的过程中,会有更深入的体验,而这一个时期文学所特有的内敛气象、美学思想、理性精神,文学家伦理化、心性化与自我精神本位互为交错的人格模式,还有庆历年间宋代散文因物而起、以意摄物、身与物化、物与情和的审美转化过程,乃至诗文、绘画、哲学、政治等领域彼此通融的现象等等,我们也便会有洞悉的冲动。

主流文化是我们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尺度,但主流文化远不是只有工具意义上的修齐治平,而是要力求感受、摄取其强大的凝聚力、吸收力与和解力。像学生们所接触到的古代文学家很多人首先可能就是一个儒生、一个士人,其次才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画家或者其他,他们的骨髓里面必然有儒家的东西,我们就要注意其共性的、承续的、演进的文化精神。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与杜甫的忧国忧民是有所不同的,但包纳的胸怀与对生民的责任,是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都必须的!与主流文化相对的,是非主流文化,我们也要给它认同的空间。那样,我们就不一定要去附会《论语》《孟子》的思路,或像赵鑫珊先生那样去解读庄子的冷眼与热肠,谈仁爱和责任;读陶渊明、李白、苏轼及其他众多文学家的作品,也不一定要认为那就是牢骚、退避,我们多一些对庄子思想的认识,也就会发现中国文学中潜隐着这样一支文脉,它是非儒家文化所能涵盖和诠释的。这种和而不同的生命哲学同样满足了心灵的栖居,并赋予人们以清新、轻逸、柔韧的人格之美。此外,诸如禅宗的艺术精神、美学思想和生命境界,也是可以去了解、认同、渗透的。像在宋代文学作品的研习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谈到理学,理学对文学家、文学文本的影响,而理学与佛学之间的紧密关系,也是很有必要去了解、探究的。不独理学的具体观念、角度,连同在文本中反映出来的理学精神,就是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审美取向上出现的“圆满”,也都是与佛学密不可分的。我想啊,对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我们都多一些认识、认同,我们在文本解读中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眼光与受益呢?

再说说精英文化意识和大众文化意识的渗透。

中学教材入选的戏剧并不少,《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它们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就是戏剧是要在舞台上唱的、演的,是要给人看的、说的、想的。也就是说,这些文本是有声音的,有表情的,有演绎的,有观众的。这就涉及到文学文本、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定位问题了。

篇7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分层目标 心理调适能力 文化素养

学校教育应教给学生做人所需的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格的发展,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人。因此,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首先应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具备被社会所承认的道德,获得社会生活的通行证;其次是具备一定的生存技能,既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起码的职业素质;再次是具备不断学习、创新的能力,以期将来有效地扮演社会人的角色。

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学语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有的很有成效。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多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正在努力地改变。而怎样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有效性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在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受重视的仍是知识的传授,学生作为“人”存在的意义被从教学活动中抽离,师生彼此的心灵交流和情感表达被忽视。

那么,《大学语文》教学该如何改变?《大学语文》该教给学生什么?

一、设立分层目标,提高自我期许值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在校生觉得前途渺茫,没有目标,整天昏昏沉沉地混日子。究其原因,有的是被家长逼着来读职校的,对专业没有兴趣,对学校、课程反感甚至厌恶;有的高中读不好,又没有别的学校可去,只好来职校,却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还有的看不到前途,认为即使认真学习也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首先应该帮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兴趣爱好,设立不同的人生目标,再根据自己的目标,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同时,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文本,激发他们思考“人为什么活”的问题。如在学习《短歌行》、《兰亭集序》一类课文时,面对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慨叹,面对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深沉感喟,联系自身,是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无谓地浪费掉,还是振作精神,在有生之年做实在的事情,有所作为呢?面对这些刺激,学生不会无动于衷。教师还可以就自身经历、自身感悟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促使他们设置目标,做有目标感的人,并且提高对自己未来的期许,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努力前行。

二、氛围激励,广泛阅读

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亦即学校的个性,其中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课堂情境,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营造多姿多彩的情境氛围,从而吸引学生迅速介入课堂教学。如在教学《垓下之围》、《晋楚城濮之战》等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有关的戏曲片段、历史背景、历史地图等资料,迅速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设置问题引起好奇,引导学生进入、理解文本。通过分析战争双方胜负的原因,找出与个人成功有关的因素,如自省能力、学习他人的能力、自知之明等。利用适当的氛围,调整、激励学生的心态,获得学习的动力。

另外,《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具体可感的作品阅读为主,只有大量阅读作家作品,语文才能在头脑中真正焕发活力。

但是教材所选的阅读篇目,一般只是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只能有重点、有选择地解疑,在一点上做深入的探讨,其他大量的作品的解读还得靠学生课外下工夫。所以每学习一个作家作品,教师都可以给出阅读书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每个作者作品的特点、风貌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精读重点作品,然后根据提供的书目阅读其他的作品。这样既有面的广泛阅读,又有点的精深的体察、感悟,点面结合,学习起来更容易一些。如在学习《诗经》、《楚辞》有关篇目时,可先简要介绍先秦诗歌概况,然后精读《诗经》、《楚辞》里的经典篇目,再选出有代表性的诗歌做面上的阅读,以期对它们有全面的了解,这样就能结合课堂所学充分感悟《诗经》、《楚辞》的精华。

三、培养心理调适能力

一个人在集体中总会有诸多的不如意,有时顺有时逆,怎样调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从而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灵活的思维方式呢?这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更值得我们关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因为过于注重客观知识的传授,学生习得的科学知识、科学世界和日常知识、日常世界形成断裂,学生脱离对周围世界的实感,导致对日常世界体验、思考的缺乏,习得的知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真正进入社会,遇到实际问题时手足无措,挫败感日益增强,首先在心理上自己打败自己。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依据文本生发开去,注意培养学生更高角度地思考问题,注意和社会实际联系,习得解决问题的间接经验,习得调适自己的能力。如在教学《逍遥游》时,在熟悉文本后,结合已有的有关对庄子的思想认识,思考自己对庄子“逍遥游”的看法,分析其合理及不合理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逍遥游”能否实现?自己遇到痛苦、挫折时是像庄子一样逃避还是像孔孟那样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发?让学生从讨论交流中学到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习得灵活的思维方式。在教学徐志摩的《偶然》时,在熟读文本之后,结合徐志摩的生平,体会《偶然》中平静的心态和达观的态度,领会其对人生的体悟。再深入思考,当自己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诸多方面的“偶然”时,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呢?是沉溺于无法实现的“偶然”中不可自拔,还是以洒脱的态度告别“偶然”克服人生的危机?怎样对待人生中的美好?是执著追求还是消极抛弃?经常有意识地引导会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灵活调适自己的能力。

四、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

职业学校因培养目标的不同,有自己的特殊性。职校生将来大多是要面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在文化知识上并不要求他们有多深厚的知识。但他们的知识面却很广泛,要有对职业的热爱,匠人的精神,同时对人也要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这就决定了《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在科技日益发展的现在,教育将更注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相应的,年青一代的人文精神、道德精神、国际精神等将得以重视、强化。所以,“学会关心”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关注点。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理念有着积极的时代功能。如人文关怀精神,天人合一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这些在《大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中时有体现。在教学时,要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对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种种思想理念加以归纳吸收,注重人文精神培养,丰厚我们的文化底蕴。例如,先秦散文是我国各种哲学思想的源头,有许多观念在今天还存在进步意义,如《里革断罟》(选自《国语》)中表露出来的人类如何获取自然资源的道理,和现实生活中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所造成的恶果进行对比,就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再接着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对于“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王道”主张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儒家的仁爱孝悌的伦理道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等,这些都广泛地存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五、问题研究式学习,一课一得

《大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字词知识,作家作品常识,语言风格,篇章结构,修辞运用,生活经验,生活情趣,哲理内涵……每一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品味,但在实际教学中面面俱到只会导致面面浮躁甚至徒劳无功。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整体规划,设计各有侧重的教学计划,与其面面俱到不如一课一得。在教学中,除了知识传承这一教学基本职能外,还可以实现价值传递的教育功能。在基本知识习得的基础上,教师基于自己的经历经验而流露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都是在和学生进行无形的心灵、情感交流。如《季氏将伐颛臾》的逻辑、驳斥的有理有据;《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中论辩的技巧;《逍遥游》中由庄子所举例子反导出对他人行为理解与宽容的重要;《冬天》中善于在平凡琐碎生活中发现快乐、温馨;《公寓生活记趣》中以审美的态度观察生活;《论美》、《谈谈衣着习惯》中的审美观念……如此日积月累,学生会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只有死的书本知识。

而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对一些成绩好并对《大学语文》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问题研究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这一类同学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作家入手,先广泛搜集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作家的有关材料。然后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围绕中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围绕问题展开论证,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学会学习。如学商隐的诗歌时,有一些学生对李商隐的《无题》诗很感兴趣。这时教师可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李商隐的一切资料,了解他的身世、经历、思想、创作风格等知识后,就可筛选出学生既感兴趣又有价值的问题(如对他任一首诗的理解),并展开论证,写成小论文或鉴赏性的文章。

总之,应该教会学生学会认识自己,学会掌控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方式,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同他人合作,成为有目标感、成就感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刘认真.从大学语文到大学人文――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课程教育研究,2015(8).

篇8

一、初读感知,走近诗境。

小学阶段选用的古诗都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诗歌教学之前,充分让学生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如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草》等诗歌,较浅显易懂,学生初读诗词后,引导他们自看插图或生生互动交流,学生就能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感情,这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和意境,而朦胧正是“美”的开始。

二、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学习古诗词,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陆游的生平绝唱《示儿》一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眷恋和不能亲眼看见的伤感遗憾,感情是复杂的,诗人将其作为遗言告知儿孙,这对于不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如果在教学本首诗之前,安排一定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查看一下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我们在教学本课时,先让学生畅谈《射雕英雄传》的故事情节,对于当时金国欺辱宋王朝的历史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其“义愤填膺”的情感就被自然地激发出来,学生心中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只有学生充分了解诗歌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教师再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大意和蕴涵的中心,感情自然而然就上来了。

三、读诵成韵,感悟诗境。

小学生学古诗,对诗意的理解老师固然要讲,但不宜多讲,尤其不能讲得太频繁,从层次性的诵读中感悟诗词意境才是诗词教学的关键所在,因而,古诗教学中训练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并且做到“五读”。

一是“试读”,就是没有任何提示,让学生在了解诗词背景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只要求学生能读通、读准就行。

二是“评读”,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师生初步交流互读,从师生相互读、评、再读、再评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诗歌的意境,要求能从读诗到吟诗。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必须靠多次的评读才能感受将士们出征前那种紧张的场面,领会将士们看似旷达豪迈,实则悲愤之极的心情。

三是“范读”,在学生感情朗读有困难的时候,老师有表情地示范一遍,既可引发学生兴趣,又能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例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在学生对诗人当时遗憾又无奈的心情只能意会,无法用语气表达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示范引路,学生从教师的点拨中顿时恍然大悟,感情立刻提升上来。

四是“品读”,可分自由读、小组交流读、师生赛读等形式,体会诗歌的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和韵味等,多次品读,韵味十足。

五是“吟诵”,让学生离开书本,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四、品味词句,内化诗境。

我们课本中选用的古诗大都比较通俗易懂,对此,教师过多过繁的讲解词句意思显得冗长。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老师在教学此诗的时候,只需抓准“留连”和“自在”这两个词的理解,让学生以欢悦、畅快的语言和心情描绘蛱蝶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到处一片惹人心醉的鸟语花香的景象,此时学生也和诗人一样,心中荡漾着灿烂、欣喜和自在,当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时,学生已经融进并内化了诗歌的意境,对抒发诗人和自己的感受欲罢不能,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个“笑”字突出了诗人久离家乡的感慨,笑中浸泪;还有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及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闹”一“绿”,意境全出。对这些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也就不断地内化了诗词意境。

五、开放发散,拓展诗境。

篇9

我们参与了山东省济宁市重点科研课题“农村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研究”,通过三年的潜心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细研文本,循序渐进,分解训练目标,梳理训练序列,细化训练内容;讲究策略,寓教于乐,创设交际情境,实现双向互动,开展口语交际活动,使口语交际教学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现结合初中阶段(七至九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挖掘教材中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拓衢路,置关键,长辔远驭,从容按节,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就应该总揽全局博采众家。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生活和课程教学中或隐或现,或多或少地进行着,内容丰富,途径广泛。语文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专职课程,首先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的目标架构,为设计和选择“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提供了操作的依据和展开的空间。现行教材将“口语交际”归纳为介绍类、独白类、交往类、表演类、讨论类等,口语交际训练内容源于生活,出自教材,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结合训练内容形成训练序列,三年目标分解落实,循序渐进,各学期操作内容一目了然,有效地克服了口语交际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生活是口语交际内容的源头活水,只要处处留心,做有心人,定能发现和设计出好的口语交际内容。

二、讲究口语交际的训练策略

1.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口语交际兴趣。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与语言实际相符的交际情景,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就会持续和增加。他们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体验。如“妙语打动人”这个话题,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窘境时,学会化险为夷,化干戈为玉帛。学会用故事说话――玛丽打开门时,发现一个持刀的男人正恶狠狠地看着自己,玛丽灵机一动,微笑着说:“朋友,你真会开玩笑!是推销菜刀的吧?我喜欢,我要一把……”边说边让男人进屋,接着说:“你很像我过去一位好心的邻居,看到你很高兴,你要咖啡还是茶……”本来脸带杀气的歹徒渐渐腼腆起来。最后,玛丽真的“买”下了那把明晃晃的菜刀,陌生人拿着钱迟疑一会真走了,在转身离去的时候,他说:“小姐,你将改变我的一生!”由此可见,简单的几句话对人产生的影响,语言的感化力量是巨大的。几句话让歹徒变成了一个“忽有良心发现”的人,一切都化险为夷。究其原因,主要是靠临危不乱的心理和随机应变的语言技巧。在此基础上展示出设计的问题,学生是会积极思考,踊跃参与交际的。

2.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激发口语交际情感。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主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

双向互动性明显的话题,如日常生活中“借物”“购物”“看病”“问路”“接打电话”等,口语交际训练操作起来比较容易。

双向互动性不够明显的话题,如日常生活中“劝说”“祝贺”“待客”“请教”“商量”“解释”等,在教学中既要引导说话人,让他们语言恰当得体,也要引导对方有话可说,口语交际训练操作起来相对困难些。

有些表面看不容易双向互动的交际话题,如“感受美好”等话题,在口语训练时则要困难得多。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了解家庭、师友、自然、社会,调查了解结束后,课堂上先问几个小组的同学,通过分头了解感受到了什么,再互相发问。

我们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说体验、写周记,周一在第一节语文课前由学生为同学讲述或朗读,学生们对这种做法很感兴趣,表白真情的学生越来越多,表达能力越来越好。

3.开展实践活动,提高训练实效。

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古诗教学;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0-0044-02

多媒体涵盖图、文、声以及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多媒体可以把课本古诗内容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声、像相结合的活动“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利用多媒体辅助小学古诗教学,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美妙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使学生不断产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身心得到发展、激情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1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入诗情

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诗情画意”,诗必言情,无情不为诗,没有感情,就相当于诗没有了灵魂。诗情,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对小学生来说,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是很困难的,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一般不高,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有趣的导入非常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就会让学生尽早进入古诗的氛围,变难以理解为充满情趣。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古诗的导入教学,主要是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电、图于一体,以多媒体技术所展示的生动的、直观的和形象的画面为导入,异常清晰的画面、鲜亮夺目的颜色、表情传神的人物,引导小学生思考,促进小学生思维,激发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古诗的兴趣。

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教师先用扫描仪将课本上长江三峡、小船顺流而下的彩色图片扫下来,通过PPT的静态画面与视频的动画画面相结合,展现峰峦叠嶂的群山、水流湍急的长江、两岸苍松翠柏中猿猴啼叫的壮观景致,同时播放教师范读录音,并插入古筝曲子,韵味悠长,使学生进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国是诗的国度,盛唐诞生了一位被誉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热情奔放,才华横溢,你们知道是谁吗?(李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这样导入新课,形式新颖,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而产生学习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兴趣较浓,师生思维出现共振现象,这是课堂教学艺术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2 营造氛围,趣味盎然――悟诗境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能用简短精练的文字把中国人丰富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着迷。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这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优美的语言,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各个景点的秀美风光,最后把“庐山瀑布”来个镜头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许多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瀑布从山顶飞流直下,水雾蒸腾,水珠乱溅,阳光下呈现出一派迷蒙的紫色。山崖陡峭,瀑布长垂,水珠飞溅,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通过动画展示,学生理解了紫烟、挂、飞、生等抽象的词的意思,理解了诗悠远的意境。诗歌运用奇特的想象、比喻,出神入化的夸张,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学生趣味盎然,了解李白诗作的特点,引起与作者强烈的共鸣,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 走进文本,品味意蕴――解诗意

学生学古诗,只有借助想象、联想,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才能感悟语言文字的蕴意和情感。教师在教学中把内蕴深沉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听觉的韵律,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多媒体能通过形、声、光、色等多种形式,将抽象、概括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有利于学生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反复推敲、理解,从而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学习的阶梯,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触摸诗言,品味诗境,直到感悟诗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诗中描写“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对诗人身在异乡孤独寂寞、思念家乡、挂念亲人的感情,小学生很难理解。多媒体出现画面:夜色笼罩,江边孤舟停泊,诗人立于船头,遥望天空,感觉原野空旷,似乎天比树低;俯视清澈的江水,水中月影与他相伴。学生自然会入情入境,与诗人同忧同愁。当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感悟、体验传达出来的同时,也在内心深处积淀下了这份厚实的精神体验。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增强古诗教学的效果。

4 形声构图,启发想象――品诗魂

多媒体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小学古诗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拨动学生兴趣心弦,在“视”中感受古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古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古诗意境美,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把抽象、凝练的语言和具体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把古诗中的“形象”化为栩栩如生的图片,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说出自己对美丽画面的感受,激起审美欲望;然后用图文对照的方法教学古诗,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锄禾》一诗时,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播放朗读录音:“唐代诗人李绅,自幼生活于乡间,对农民的贫苦生活非常熟悉。一天,他外出,中午时分行至一片农田……”让学生边听朗读边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农民在干什么?让学生充分交流: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几个农民正弯着腰,挥舞着锄头,满头汗水地锄草,汗水随着农民的身体、衣服一滴一滴地滴到泥土里……此时适时引出诗句。运用多媒体再现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把静态诗句变成一幅幅图画。学生能理解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顺理成章地想到吃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劳动得来的,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情境,能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主体意识,又有助于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学习古诗,品味诗魂,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让小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灵动课堂的活力。

总之,多媒体辅助古诗教学确实有许多方面的优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教师要营造一个欢乐、活跃的学习氛围,增大信息量,彰显自主学习的魅力,有效地扩展课时容量,提高古诗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耀宗.距离使课堂更精彩:正确把握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0(9):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