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解析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历史解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众多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是一种主要题型,也是一种重要题型。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深入,这类试题更是增加了开放度和难度,分值越来越大,就连选择题也趋向于材料解析。如何做好这类试题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谈谈这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
1.阅读理解材料,提炼有关信息
我认为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以下步骤:第一,要认真分析所设问题,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我们带着“问题信息”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就明确了应该回答哪些内容和在阅读材料时应该留意搜集哪些“问题信息”,而且这样做既省时又省力,特别是在高考时可以大大节省时间,这样有目的地阅读就“有的放矢”了。第二步,要详细阅读理解材料。阅读时要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因为这些文字往往能给考生带来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隐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考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还要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肯定是非常重要的,里面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要注意阅读分析。
2.仔细分析材料,划分材料层次
读懂了所给材料,了解了材料的大意后,根据材料意思,总体把握,分层作答。先找到材料中和时间有关的信息,从而推断发生的年代,接着分析问题中的有关线索,从问题的各个方面找突破口。如果是多则材料,应先弄清各则材料之间是何关系,材料观点是否相同。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主题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教材有关知识进行有效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由于此类问题一般属“小切入―深分析”题型,如果不分清层次则难以深入分析,还可能导致答案要点不全面,得分较低。
3.审清试题意图,明确答题方向
审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审题抓关键词。反复读懂问题,明确时间和条件限定,找准问题的关键词。审清问题,有问有答,不问不答。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而减少答题的盲目性,节省做题时间。(2)审问题要求,明确答案来源及答题的范围。答案来源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如果问题要求“根据材料回答”,则回答从材料中即可完整提炼,但不要原封不动地抄写材料,对材料进行提炼;其二,如果问题要求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答案既要从材料,又要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其三,如果问题是“请回答”,则答案来源要进行分析比较总结综合得出。(3)审试题所赋分值。正规的考试一般每问后面都给出相应的分数,这其实就是给了考生一个提示,间接地告诉了考生应答的几个要点。分值多的,回答时要详尽一点;分值少的,回答时要简洁一点。但一般来讲,为了使答案更接近参考答案,组织的答案要点必须多一些,超出所赋分值。
4.回顾链接教材知识,注意课本内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解题时要注意:(1)找准材料和教材的关联点。材料解析题与教材一定是有所关联的,在读材料时必须时时想着教材内容和观点,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跟教材中的史实对照对比,从材料过渡到教材,使材料有限的信息转变为教材中完整的史实,这样涉及材料的有关内容就可以从教材里挖出来。(2)材料、教材要互相兼顾使用,切不可有所偏颇。要遵循材料解析题不脱离教材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不能不看材料,只大段大段引用课本关于该事件的叙述。许多材料解析题的问题要求明确,提出引用材料中文字论证、说明教材中的某一观点。
5.草拟答案,构思作答
审题之后要构思,拟提纲。这个步骤可在答题之前在脑子里形成初步轮廓,尽量在历史基本理论指导下,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做到“史论结合”、“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并且注意“紧扣设问、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还要“分层作答”。文字表述要做到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序,词不达意。
同时,在书写上,务必注意格式的规范,在字迹清楚的基础上做到“四化”。
(1)答案提示化。写出答题的关键词,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回答时,每一小问写清答什么问题,即答题提示语。其规范格式:
答:(1)社会背景:……
(2)目的:……
(3)影响:……
这样的答卷,不仅给阅卷老师以很大的方便,而且答题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2)答案段落化。把题目分若干层次,大题化小题,每层一个自然段,切忌一大段文字写下来,没有段落,一锅粥。
(3)答案要点化。答题时应该尽可能地使用规范语言和观点,史实要准确,要经过提炼概括,使所写答案严谨缜密,言简意赅,不要把教材内容全段照抄或任意发挥,空话废话连篇。
篇2
【关键词】高考历史;标准化试题;解题技巧
选择题又称标准化试题,俗称客观题,因此必须强调“标准”和“客观”两个词,“客观”是做题的基础,“标准”是答题的原则。
什么叫客观题?就是不能发挥主观思想,大家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照这题目字面所表达的信息做题,答案具有唯一性,而且全部省去了中间过程,无论什么程度的学生,只要能够做到定性读题,结合课本知识点的概念,利用选项、题目之间的暗示,就能够解答完成。选择题所占高考分数大约为310-330分,占比例42%以上,而且选择题出现在试卷前面,做不好往往影响后面发挥,所以在做题的时候以选择题为主要目标着重加强练习。
那么历史学科的客观题有哪几类?如何标准答题呢?
一、文史常识类选择题
所谓文史常识指的是在学习古代文学、历史过程中涉及到的古人称谓、职官、天干地支、科举、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风俗礼仪、音乐文娱等非常宽泛的内容。
文史常识虽然与我们学习的历史有关,但在教科书中一般没有明确表述,常常被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所忽视,考生也不太重视,因而在高考中的得分率比较低。文史常识类选择题属于中等以上难度题。但它与新课程标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相符合,对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考生应怎样应对才行呢?①平时不仅要学好课本中的重点知识,还应对教科书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有所了解。②平时还应读一点文史著作,对前面提到的内容争取有一个多方面的了解。③在复习备考时,引导学生多注意,增强复习备考的实效性。
二、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解析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主要的题型之一,这类题目非常符合高考中“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的考查理念。它主要是从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考查学生分析、运用史料作出判断的能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选择题的难度,也大大拓展了选择题考查的深度和广度。
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认真掌握所学历史主干知识,是答好这类选择题的基础。②认真审读材料,特别要看清楚时间、人物、材料的主旨、要回答的问题等。③要全面把握资料的信息,不能随意扩大资料的内涵。④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关键信息。材料你并不一定能全面把握,有些话语可能理解得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特别是古文的材料、外国的材料。
三、数据资料型选择题解析
数据资料型选择题指的是以表格、饼状图、柱状图、坐标曲线图等形式提供的数据为题干,通过数据所反映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信息,来回答相关问题。数据资料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历史信息,并由此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应对策略:①认真审读数据表格的标题和设问的内容,明确题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数据,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②数字材料读推算:“表头”有提示,分栏说关系;除减看变化,比较揭题意。③对近似选项,也就是迷惑项,要注意认真分析其中表示程度性的词语。绝对化、过分的词语一般均是错误的。④准确用词反映态势、变化、趋势;常见的关键词有:迅速或缓慢(增加、增长、发展)、越来越快(慢)、越来越长(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小)相对稳定、占绝对优势。
四、图片资料型选择题解析
图片资料型选择题是以图片为载体命制的选择题。图片包括能够承载历史信息的历史照片、漫画、邮票、宣传画、美术作品、宣传标语、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历史地图等等。这类选择题由于内涵丰富含蓄,形象直观,对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综合判断、逻辑推理等能力有重要作用,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人非常青睐的一种题型。
应对策略:①认真审读题目所提供的图片资料,特别是要注意题干或图片中的说明性文字所包含的信息。②具体方法是:观察图像是关键。明确图像主题;观察各图联系;集中重点部位;文字上升一般。③在系统复习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从纵向上看,是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从横向上看,是历史发展阶段特征、重大历史事件间的相互影响、中外历史间的相互联系。
五、因果式选择题解析
因果型选择题是考察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选择题,此类型根据命题的结构特点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考察“结果”的,题干中的导语往往是“为此”“因此”“所以”“故”等,一种是考察“原因”的,即题干是“果”,题支是“因”。其题干中的导语一般是“因为”“其根本原因”“这主要是因为”等。
篇3
一、对《大纲》的解读
将《大纲》与前几年的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大纲》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涵均得到了继承,总体特点是“稳中有变”。
“稳”指的是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考试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力求保持稳定。尽管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大量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丰富的社会素材)、创设了新的问题情境、形成了新的设问角度,但其知识的落脚点都离不开构成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或理论。因此,《大纲》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考查的导向功能没有动摇。“变”是指地理学科的学习要贴近生产、生活,顺应时展。
地理高考属于选拔性测试,试卷以能力立意为主,尤其是综合题部分,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和资料图表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大纲》变化的复习建议
《大纲》的“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特点决定了地理高考试题从题量、形式、内容、结构等各个方面与去年相比都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依然会延续往年突出对地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和运用,即所谓“知识抽样,突出主干,能力立意”。这种稳定性有利于同学们的复习与备考。当然,《大纲》中的基本要求虽然没有变化,但在崭新的命题角度、灵活的命题方式上仍大有文章可做。目前高三正值第二轮专题复习阶段,如何处理好地理学科内容繁多与时间紧迫的关系,做到高效备考,对每一位考生而言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笔者建议:第二轮专题复习要据纲(考试大纲)、据本(地理课本)统筹规划,加强专题复习的效率研究,做到科学备考、智慧备考、高效备考。
1.优化复习模式。
同学们要在复习课、讲评课中优化学习模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突破重难点。如在试卷讲评课中可采用“读-写-议-练-评”模式,“读”指将试卷中的重要知识点整理后朗读;“写”指当堂默写相关的核心要点与易错点;“议”指针对错题讨论出错的原因;“练”指选取相关试题进行变式训练;“评”指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积极自评。
2.抓主干知识,重“双基”训练。
地理高考已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侧重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养成是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的,因此复习中同学们应以《大纲》为基本依据,认真分析考查内容的范围要求和考查能力的目标要求,找准主要考点,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关注基础知识点的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地理素养的培养。同时同学们要协调好三轮复习的关系:第一轮要全面细致,夯实基础;第二轮要突出主干、强化重点;第三轮要回归教材、查漏补缺。而对于教材的复习,同学们要以必修为主,但复习时各有侧重:复习必修1(自然地理)时要重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过程分析,学会动手绘图;复习必修2(人文地理)时要重因素分析,注重拓展分析问题的角度、广度;复习必修3(区域地理)时要重思路分析,以案例开展复习,举一反三。目前第一轮复习已经结束,第二轮复习正在进行,同学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概括来讲就是要熟练掌握五大地理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准确运用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力求做到重难点知识例题化、主干知识网络化,在经典常规高频考点的复习上要多花时间,集中精力解决有疑惑的问题。
训练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双基”训练时要求作业的选择应根据实际,可针对以往的习题(特别是第一轮的习题)、试卷上出现错误频率高的训练题进行变式提高训练,确保能够解决所有该类相关的问题
3.重视地理图表分析,辨析易混淆的地理概念。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学习地理的主要工具。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表达空间的概念,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近年的高考试题对考生利用地图、图表资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在逐渐加强,所以在复习中同学们应注重图文结合、图文转换,加强对读图技能的规范训练,培养对地理图像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协调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地理基本概念是分析地理规律和问题的基础。因此在复习中应加强对地理基本概念的分析,对比易混淆的一些地理概念,如“风力作用与风化作用”、“城市形态与城市地域结构”、“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等,从而能真正地理解地理术语,并能正确应用。这样才能在考试时不会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4.抓住学科核心特色,建构典型答题模式。
地理学科最大的两个特色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地理问题往往是基于某个具体的或假想的区域展开的,因此区域定位是进行比较和分析的基础。而区域具体分析往往又要结合该地自然地理特征展开,故复习中应通过典型的经线、纬线、河流将世界或中国的地形区等进行对比分析和记忆以对区域有一个正确把握。
当前地理高考已不再偏重考查课本上需要识记的知识,而侧重于考查那些地理原理、规律等可再生性的知识,考查考生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复习或课后练习都不能只停留于对书本识记性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形成知识框架。尤其是要对各种地理简答题进行分类及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建构答题模式(如下页图)。
5.结合热点,注重审题训练和表达规范训练。
近几年来,许多地理高考试题都是由国内外时事热点切入,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因此,同学们要借助复习过程中的时事热点进行专门的复习,如问题、“辽宁舰”航母投入使用、美丽中国建设、国务院设立三沙市、雾霾天气、节能减排、勤俭节约的“光盘”活动、朝鲜地下核试验、俄罗斯陨石爆炸、欧洲杯足球赛等。同时同学们还要关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会从发生地理现象的背景区域着手,运用地理原理与规律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篇4
关键词:三基;过程教育;数学能力
笔者从事高三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总不由得有这样的感叹:“高三一年又白忙了”“训练方法效果不是很好”“针对性不强”“大量做题讲授不如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去自由练习复习”……反思历年的高考试题及自己所重用的复习策略与方法,笔者认为“把握数学的本质,落实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作为高三复习备考的核心目标,选题、讲题、考试应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对高三数学复习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思考。
一、应在打好“三基”的条件下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之基。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知识化为能力的桥梁,也是数学问题的本质。学数学做大量的习题也是为了把握概念、公式、定理、性质,理解解决某些问题方法的本质。如果说只做题不能把握正确数学问题的本质、方法、思想,只能是浪费复习时间,增加学习负担,学生的数学能力也不能得到相应的提升与发展。数学教学中要抓住“三基”,引导学生领悟。比如立体几何中的化归思想,解析几何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代数中的方程函数思想,以及等价变换、分类、映射等方法,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身去探究、经历,无疑会增强学生分析和解题的能力。
二、将数学的“结果教育”变为“过程教育”,教与学都是一个过程
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即数学概念、命题、方法的提出过程,知识形成及发展过程,知识结构体系的梳理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著名数学家哈莫斯有一句名言:“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这里的做数学绝非传统意义下演算,而是指综合地应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用多种不同的策略方法解同一问题,将问题收缩为特例或引申到更一般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数学、认识数学、学会数学,最终达到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是当代自然科学中的理性思维的核心成分,高三复习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高考试题的能力。
例 (2012江苏卷第13题)已知函数f(x)=x2+ax+b(a,b∈R)的值域为[0,+∞],若关于x的不等式f(x)
分析:此题难度在于参量太多,有a,b,c,m,如何入手读题画图,由数到形,发挥图形的直观作用呢?如图(图略),函数值域为[0,+∞],可化为函数f(x)的图像与x轴相切,进一步分析可知=b2-4ac=0,由f(x)
三、“三年课程两年教,一年时间备考”是欠妥的
正常教学时数的压缩,其实削弱的正是“过程”,影响的正是学生能力的形成。一年的复习训练,建立在吃“夹生饭”的基础上,势必积重难返。备考时间太长,师生疲劳、乏味、厌烦,无疑会影响备考复习的质量。高考检查的不仅是复习的质量,更应是高中阶段甚至中学阶段教与学的效果。很难想象,这些数学素养能通过一年的题海战术获得?因此,教师在安排高一、高二数学教学课程时,要打好根基,狠抓“三基”,应使学生尽早在较高较好的起点上去进行后继学习活动。“轻低年级重毕业班”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高考“毕业班”也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形式。
四、要精心选择和控制训练的题和量
吃一个梨细细品味;吃两三个梨,感觉到味儿会淡些;吃更多的梨,结果将会食之无味!题要精选,以质胜量,追求解法寻求过程,从“这样做”上升到“怎样想到这样做”和“为什么可以这样做”。高三备考复习的解题的教与学不能停留在演示和模仿,更不能对解题的模式牢记和套用。因此,教师应主动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积极感悟、体会、理解、应用。
习题是复习的载体,好题能以一当十,事半功倍,效果奇佳。选题不在多,而在于“精”。这个“精”字就是要体现数学问题的本质,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运用,体现出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试题特点分析
1.考查依据
2013年新课标考试大纲中有以下要求:了解我国无机化工的生产资源和产品的主要种类;了解化学对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的作用;了解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点及精细化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考查的知识点
36题“化学与技术”模块试题紧扣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主题,围绕新课标考试大纲中的要求,依托两种锌锰电池的工作反应原理和区别以及回收利用废旧普通锌锰电池的工艺原理等内容,重点考查了学生正确运用化学用语和有关化学知识解释及解决生活与生产实际中化学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了学生应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原电池工作原理、电解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化学实验中物质制备和分离的知识、晶体知识、以及绿色化学的观点、经济的视角分析实际生产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刻意考查了学生对陌生氧化还原方程式和特殊电极反应式书写的训练。
3.真题再现
36.[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15)
锌锰电池(俗称干电池)在生活中的用量很大。两种锌锰电池的构造图如图(a)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锌锰电池放电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
Zn+2NH4Cl+2MnO2=Zn(NH3)2Cl2+2MnOOH
①该电池中,负极材料主要是____,电解质的主要成分是____,正极发生的主要反应是____。
②与普通锌锰电池相比,碱性锌锰电池的优点及其理由是____。
(2)图(b)表示回收利用废旧普通锌锰电池的一种工艺(不考虑废旧电池中实际存在的少量其他金属)。
①图(b)中产物的化学式分别为A____,B____。
②操作a中得到熔块的主要成分是K2MnO4。操作b中,绿色的K2MnO4溶液反应后生成紫色溶液和一种黑褐色固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③采用惰性电极电解K2MnO4溶液也能得到化合物D,则阴极处得到的主要物质是____。(填化学式)
4.问题设置及评价
本题共有两个大问题,每个大问题下设置了2―3个小问题。第一个大问题是基础知识的再现考查。分值为6分。第一小问首先通过观察判断电极材料和电解质主要成分,属最基础的识记知识,比较容易。接着要求写出正极主要反应,体现了对电极反应式书写技巧的能力测试。正确答案的种类有7种,因为生成物中的Zn(NH3)2Cl2学生非常陌生且不能正确分析其组成,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能力要求,得分率很低。第二小问比较说明碱性锌锰电池的优点及其理由,一方面是课本现成文字的再现,鲁科版教材上的原话;另一方面也是考查学生运用绿色化学的观点、经济的视角来观察比较、分析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的能力。标准答案虽然只列出了两种,但是合理的答案有16种之多。
中学化学中涉及到的化工生产知识渗透绿色化学的观点,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节省资源,提高原料转化率和利用率;(2)化工生产中尾气或废料的回收方法和处理装置以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3)化工生产体现了绿色化学内涵――设计新的化学反应条件,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在36题的问题设计和回答中都能体现。
第二个大问题是通过分析回收利用废旧普通锌锰电池的工艺流程图,一方面推断经分离提纯转化的四种物质的成分和化学式,渗透了物质制备和分离的实验知识以及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知识的考查;另一方面书写操作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和电解K2MnO4溶液的阴极产物的判断。渗透了对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和特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训练的考查。能力要求较高,问题难度较大,得分几率较低。
二、试题解析
(1)①【解析】: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失电子的一极为负极,分析普通锌锰电池的电池反应可知,Zn失电子生成Zn(NH3)2Cl2 负极材料为Zn,电解质的主要成分为NH4Cl,正极的电极反应的书写,考虑到Zn(NH3)2Cl2的生成原理是ZnCl2结合了NH3所得产物,所以正极反应应该有NH3生成,那么NH4+参与了正极反应,正极反应的主要反应为MnO2+NH4++e-= MnOOH+ NH3。根据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习惯和要求,电极反应式的其它合理答案还可以是:
1)2MnO2+2NH4++2e- = 2MnOOH+2NH3
2)MnO2 + NH4+ = MnOOH + NH3-e-
3)2MnO2 + 2NH4+ = 2MnOOH + 2NH3-2e-
②【解析】通过观察普通锌锰电池和碱性电池的构造图的不同以及电极反应原理的分析,可以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优劣,总结出碱性电池的优点和理由如下: 1)碱性电池不易发生电解质的泄露,因为消耗的负极改装在电池的内部;2)碱性电池使用寿命较长,因为金属材料在碱性电解质中比在酸性电解质中的稳定性提高。
其它合理答案如下:1)大电流连续放电,理由是负极也由锌片改为锌粉反应面积成倍增长,使放电电流大幅度提高;2)单位时间所输出的电能多(或储电容量大),理由是电流大能够连续放电; 3)存储时间长(或带电时间长),理由是碱性电池不发生自放电;4)利用率高,理由是锌粉与氢氧化钾充分接触,反应完全;5)环保(或安全),理由是为碱性电池有金属外壳不易发生电解质的泄露;6)酸性电池长期使用会变软而碱性电池不会,理由是酸性电池外壳用锌制成,会参加反应,外壳软。
(2)①【解析】废旧电池经机械分离、水浸、过滤后能溶于水的只有NH4Cl 和Zn(NH3)2Cl2,加入稀盐酸后反应得NH4Cl和ZnCl2,再经过浓缩结晶、过滤得固体仍然是NH4Cl和ZnCl2,加热能变化再冷却的化合物B的只有NH4Cl分解得NH3和HCl,冷却后又结合成NH4Cl,所以化合物B为NH4Cl,那么化合物A就为ZnCl2。
②【解析】熔块K2MnO4溶解后通入CO2,得到紫色溶液和黑褐色固体,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特点,符合紫色溶液的应该是KMnO4溶液,而黑褐色固体可能是C和MnO2 ,因为K2MnO4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不能将CO2还原为C,所以黑褐色固体应该是MnO2,所以该反应是K2MnO4发生了自身氧化还原反应,产物为KMnO4和MnO2,又因为是碱性环境CO2反应得到CO3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K2MnO4+2CO2=2KMnO4+MnO2+2K2CO3
离子方程式为:
3MnO42-+2CO2=2MnO4-+MnO2+ 2CO32-
③【解析】电解K2MnO4溶液得到化合物D――KMnO4, MnO42- 失电子得到MnO4-,应该是阳极反应。阴极要得到电子,自然是H+ 得电子生成H2,按照电解原理属于放氢生碱的类型。所以阴极产物为H2和KOH,主要物质为H2 。
三、答题错误记录
在2013年宁夏理综的化学选考题中有3544名考生选择了36题――化学与技术,占全区理科考生的十分之一,比例较往年有所上升。原因是考查的知识点学生不感到陌生,属于主干知识中的一部分。虽然考试范围属于化学与技术,但是知识点的分布都在化学反应原理的电化学知识。而且一上手问题就很简单,要求填负极材料和电解质的主要成分。所以学生敢于下手去做。但是第二个大问题中涉及到陌生的K2MnO4、KMnO4和MnO2的相互转化,学生就不知所云,没了思路。丢分就很多。工艺流程主要是物质的制备和分离的实验过程,左半部不涉及复杂反应的结晶、过滤、浓缩、冷却等简单分离操作,属于基本实验操作的考查,学生还能上手去判,但是有很多考生很遗憾将ZnCl2和NH4Cl判反了。工艺流程的右半部分,涉及两个陌生的氧化还原反应,考查力度和能力要求马上提高了一个档次,学生就更难拿到分了。第一问简单第二问难,工艺流程左半部简单右半部难,增加了本题的区分度。
具体典型错误举例如下:
第一个大问题中的第一小问中,①化学式和名称书写错误:Zn写出Ze、Zm ;NH4Cl写出NH3Cl、NH4Cl2、HN4Cl等。氯化铵写出氯化氨、氧化铵、氧化氨、氨化铵、氨化氨等。②电极材料判断错误:Zn Mg、Zn Cu、Zn Fe、Zn MnO2、Zn KOH等等。③把正极主要反应式错答为反应类型。原因主要是题目本身命制有漏洞,没有把问题设置准确,出现歧义。如果改为“主要反应式是_____”,学生就不会误答。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正确合理答案有7种,与7种答案对应的错误主要是不配平、得失电子的“+”“-”写错;化学式写错:NH3+ 、NH3- 、NH4-。⑤Zn(NH3)2Cl2不知怎么改写以及NH4Cl没有拆成离子形式。
第一个大问题中的第二小问中,①写了一大堆优点,不写理由。②优点和理由不相符。③错别字:奈用、环报、完全、代电、污小、染染小、从电多等等。
第二个大问题中的第一小问中,①化学式书写错误:Zn2Cl2、ZnCl、ZnCl3、 Zn2Cl 、NH3Cl 、NH4Cl2、HN4Cl 等等。②判断完全错误 ;③把ZnCl2 和NH4Cl写反了。
第二个大问题中的第二小问中,①把离子方程式写成了化学方程式。②离子方程式不配平。③化学式写错。④完全错误。
四、教学建议
化学与技术这道选考题,并没有老师和学生们关注的工业制硫酸和硝酸、合成氨工业、侯氏制碱、海水的净化与元素的提取、自来水的净化、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综合利用以及化肥、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热点知识的考查,而是选择了在平时教学中被老师和学生忽视和轻视的锌锰电池进行考查。在复习中老师和学生对锌锰电池的电极书写总是存在障碍,似曾相识但无法写全,好像知道但无法说清。在复习教学中提出以下建议:
(1)无机化工题已成为近几年理综高考的主要题型之一。在26题的无机元素化合物题和36题的化学与技术题中每年都有体现,师生要加以关注与研究。
(2)能否看懂工艺流程或生产流程图是关键,也是难点。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研究,学会看流程图,寻找突破口,解决新问题。
(3)加强实验复习。物质的制备和分离实验是“化学与技术”这类题经常依托的基础,侯氏制碱、海水的净化与元素的提取、自来水的净化、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综合利用以及化肥、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热点知识都有可能依托实验考查知识点。
(4)此类题实际考查的是学生应用化学反应规律、化学平衡原理、水解理论、热化学和电化学知识、物质制备和分离的知识、晶体知识、绿色化学的观点、经济的视角分析实际生产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篇6
一、解题思路
1.审题
用较快的速度浏览资料(文字资料,图形)、题目和选项,看题目是为了知道所考知识点,看答案选项可以缩小所考知识点范围。对于读图题,要注意图例或文字资料对图形的提示。
2.寻找关键词
关键词又分两种:
a:提问的关键词:要选出正确选项,首先要了解题目问的是什么,通过提问的关键词会使得解题目的性强,不容易被选项所迷惑。
例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 )
A.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B.植被覆盖率低 C. 不合理耕作、开矿 D .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本题提问的关键词是“人为”。比如考到区位的时候有可能问的是自然因素,也有可能是社会经济因素,总之,看题要小心,不要让出题人的“阴谋得逞”。
b:解题的关键词:简单的题目容易判断答案,但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要找出正确选项,必须准确、迅速的找出解题关键词,然后从关键词获取解题信息,这样解题思路清晰,答案也容易选出来
例2:夏至日北京时间12时20分,该城镇学校旗杆影长为零,学校的地理坐标为( )
A.125°E 30N B.115°W 23°26’N C.117°E 23°26’S D .115°E 23°26’N
该题看似很难,但如果基础知识扎实,做题思路正确,方法运用得当,30秒就可以解得出来。该题关键词有“夏至日、北京时间12时20分、杆影长为零”这三个。抓住这三关键词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D)
二、解题方法
现在的“文综”高考地理试题涉及知识面广,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选择题分值比重大。本人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将解答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概括为以下五法:
1、排除法:解答选择题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根据题意及要求,从反面入手,在题目给予的答案中,将错误的一一排除,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例3:某日晨7时36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升旗与日出同时),此刻北京市可能是下列哪幅图中的P点(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解析】日出升旗首先必须在晨线上,图中A、B为昏线,首先排除。然后考虑7时36分日出,说明是在冬半年,应该是昼短夜长,排除C项,只有D项符合题意。
2、推理法:当遇到综合性、逻辑性较强的题目,由已知条件出发,运用有关概念和理论知识,进行层层逼近的逻辑推理,从而求得正确答案。
例4:若EO、FO分别为两条日期分界线的一段,
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 )
A.2时 B.4时 C.18时 D.20时
【解析】该题用假设推理的办法分别假设EO为180°经线
或者0时,该半球可能为北半球或者南半球。那么计算出的
北京时间为18:00或者22:00,正确答案是C。
3、辅助线法:对于等值线类选择题,解答时常采用辅助线法有助于快速准确得出答案。
例5:读图某地等温线图(单位℃),回答下题
如果图中等温线向北凸出,最北点距离大陆最南端最远的时间大致是( )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
【解析】这类题目在等温线考察中比较常见,学生往往反映思维量比较大,而且易出错,先由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度弯曲),根据“高高低低”(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表明比同纬度的地区温度低,反之则高)判断,陆地上温度低,为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由“最北点距离大陆最南端最远”得知弯曲幅度最大,锁定7月。
4、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自然地理综合选择题,特别是判断季节的试题。
例6:读“中纬度某地某日河流、晨线、风向、等值线的组合图”,回答下题。
此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
A.中国长城站出现极昼现象 B.法国马赛的海滨浴场人满为患
C.尼罗河河口表层海水盐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D.巴西首都四周的草原一片葱绿
【解析】对于这道题,可以先将4各选项
代表的季节先判断出来,其中A选项长城站在极圈之外,不可能出现极昼现象,排除;B、C选项都代表北半球夏季;那么正确答案肯定就是D了。
在做题过程中,不一定是一题一个方法,有时一题会运用到几种方法,所以在做题过程中要结合题目来灵活运用方法(排除法绝对是解选择题最常用的方法)。
三、解题小技巧
1.找到关键词时可将关键词圈起来,关键词有时不止一个,可分别圈起来,突出其重要性,明确解题方向。比如题目要求的是“人为原因”。
2.根据关键词所推出的条件可适当的在旁边注明。如:……已知某经线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根据这句话可以推出该经线经度为20°W,那就在旁边写上,有利于解题过程中利用到这个知识点。
3.学会画辅助图。对于比较抽象的自然地理知识,尤其是地球,地方时以及其它与直射点相关的题型,必须要学会通过画辅助图来解答,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什么类型的题画什么图,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多练多体会才会运用自如。
4. “中心问题链拖式”的组合型选择题,注意前后题目的相互印证。
篇7
原题 如图1,一半径为r的圆表示一柱形区域的横截面(纸面).在柱形区域内加一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沿图中直线在圆上的a点射入柱形区域,在圆上的b点离[tp8gw105.tif,y#本文由收集整理]开该区域,离开时速度方向与直线垂直.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sx(]3[]5[sx)]r.现将磁场换为平行于纸面且垂直于直线的匀强电场,同一粒子以同样速度沿直线在a点射入柱形区域,也在b点离开该区域.若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不计重力,求电场强度的大小.
解法一 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设圆周运动半径为r,在a点的速度为v,由牛顿第二定律和洛伦兹力公式得
过b点和o点作直线的垂线,分别与直线交于c和d点.由几何关系知,线段ac、bc和过a、b两点的轨迹圆弧的两条半径围成一正方形,故ac=bc=r.
可解得r.
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受力公式得qe=ma.
设粒子在磁场中的入射方向为y方向、出射方向为x方向.粒子初速度v在x方向的分量为零,设粒子在电场中末速度vt在x方向分量为vht.由[sx(]vht[]2[sx)]t=4,vt=r得vht=2v,粒子在x方向上的运动满足2ar=v2ht-0=v2ht,可解得e.
解法三 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qvb=m[sx(]v2[]r[sx)].
可解得r.
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qe=ma,由[sx(]vht[]2[sx)]t=r,vt=r得vht=2v,所以vt=[kf(]v2+v2ht[kf)]=[kf(]5[kf)]v.
应用动能定理qer=[sx(]1[]2[sx)]vm2t-[sx(]1[]2[sx)]mv2.
可解得e.
试题评析 作为2012年高考理综压轴题,也是理综卷中分值最高的题目,此题涵盖了高中物理综合知识.为了甄别考生的能力水平,命题者在求解粒子圆周运动半径r处设置了关卡,对学生的数理综合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今年是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此题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价,下面分别对三个维度的测评目标进行点评.
1 知识与技能
电磁学部分是高中物理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高考命题工作者一直青睐于将理综压轴题的情景设计为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并以此为依托连带考查力学部分的知识.求解有关电磁场的综合型题目并非易事,考生需要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将具体的情境简化成物理模型,再对物理模型进行抽象空间分析,利用已知求解未知.该题本维度目标分析如下(如图3).
本题涵盖两个简洁的运动过程,圆周运动和
类平抛运动,两过程通过位移相联系.在求解电场强度的过程中,考生需经过以下思维历程:在一定认知策略的调控下,调动认知结构中相关学科知识,将其应用于题设问题情境之中,经过推理、运算,实现新问题的解决.本题解法灵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解题思路开放,由此促进学生物理思维深刻性与灵活性的培养.该题本维度目标分析如下(如图4).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篇8
【关键词】中考历史 解题效果 试题特点
在新课改大背景中,中考依然以卷面考试的形式出现,因此中考历史复习的重中之重便在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明明已经在课堂上将知识讲得一清二楚了,为何学生一考起来还是一塌糊涂?实际上,知识的讲授和书面的考试,既相互关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书面考试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因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中考历史复习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系统方法。
一、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从初中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七八年级的历史教学主要是打好学生的基础,而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新任务,那就是引导学生将初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这种整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能够使学生对初中历史形成一种整体观感,对历史有着一种宏观的感知;第二,它能够帮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题目,毕竟中考的历史题目往往是建立在综合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归纳能力。教师在整体把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应用心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点进行精华式的概括,从而为初中历史知识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
当教师完成了对知识的整合之后,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对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将、第二次、、等历史事例放在一起进行归纳和比较,这样既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也可以增进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在日后的答题过程中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归纳知识点的方法,如时间线索法、比较法、相似归纳法等,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地感知如何进行归纳。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上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在频繁性的实践中真正增强自身的总结能力,并且将这种知识归纳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只有这样,九年级的学生才能具备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整体掌控力,也才能在各种习题中应对自如。
二、让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技巧
中考的历史题目并不完全是知识的考核,其中还包括着各式各样的能力考察。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之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能力以及掌握答题技巧。
一般而言,初中的历史题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选择或填空形式出现的客观题,二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的主观题。在历史客观题方面,教师主要应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排除能力。在历史材料题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寻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在确定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初中历史的答题技巧。在处理历史选择题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排除法,即先用排除法将两个不符合的答案进行排除,然后在剩余的两个答案中权衡哪个更加接近题意。也可以教会学生掌握联系法,即根据题干在选项中选择最具有联系的答案。在处理历史材料题时,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上训练学生掌握“四步走”的技巧:第一,仔细阅读并且认真理解完题目后再阅读原材料;第二,划出材料关键句,圈出问题关键词;第三,根据问题找出答案所在的区域;第四,根据材料的内容分条列点进行作答。这种“四步走”的答题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在“真枪实弹”中让学生感受如何去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战演练的结果,为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并且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答题的技巧。
三、增强答题的心理素质
当学生提高了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之后,初中历史教师在中考复习中还应重视另一点,那就是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度并不是影响学生答题效果的唯一因素,心理素质的好坏有时也能左右着学生的答题成果。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平时的练习或测试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中考历史题目往往是以综合型的形式出现,题目也具有新颖性和迷惑性。因此,部分学生往往在拿到题目时受到一定的迷惑,感觉自己无法驾驭题目,从而在丧失自信心的情况下发挥失常。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训练和练习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这样学生才能熟悉中考出题的思维逻辑,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2.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
历史题目往往存在着许多关键性的细节,倘若不细心审题,随时可能做出错误的答案,这些因细心而失分的情况经常在历史考试中出现。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在处理易错题时提醒学生应注意哪些关键性的细节,或者将那些易错的细节进行整理分发给学生,减少学生做题的错误率。
四、结语
总之,在中考历史的复习中,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从质上提高学生的解题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还要在细节上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各种题目的技巧,最后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解题心理素质。只有这三者并重,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历史解题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本文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通过对《物业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期末闭卷试卷进行编码、录入与分析,比较全面的了解了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掌握物业管理专业相关职业技能情况,为今后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有的放矢,更好的开展教学、指导学生就业工作、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以及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 物业管理案例分析 结果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与资料
研究对象: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89名物业管理专业学生。
资料:《物业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经过一个学期的“理论+实践”共计80课时的教学,课程考核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关于结果考核这一部分,我院于2012年6月26日组织了2010级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闭卷考核,按要求120分钟内回收试卷并按评分标准进行批阅。由笔者作为任课教师对试卷进行分析。
2.方法
本次参与考核学生87位,有效收回问卷87份,有效回收率100%。经过认真的编码、录入、清理,笔者用SPSS17.0对其所作的定量分析结果将成为本文结论的重要依据。本次考核试卷基本上涵盖了《物业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所有重要知识点,包括物业管理异议与纠纷的成因与类型,物业管理异议与纠纷处理的作业程序以及客户服务案例分析、前期管理案例分析、业主和业主委员会、日常管理案例分析、工程服务案例分析、安全服务案例分析、财务服务案例分析和综合事务案例分析等内容。选取的考题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前期课程的灵活应用程度,因此,根据此次期末考核试卷情况所做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笔者将每一位学生的试卷批阅后,把每道题的答题情况进行编码,使用spss17.0录入数据,主观题目记录小题分数,形成87份*32列原始的分析数据。
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表1。
二、 数据分析结果
1.客观题每道题按照频数分析,结果如下:
(1)单项选择题十道题,答题情况如表2:
由表2可知,“物业服务公司现属于几级资质”错误率居然高达81.6%,“《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业主人数确定”错误率62.1%;“首期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应该交存多少”错误率36.8%,“投诉解决时间”错误率35.6%,“水箱送检、消毒次数”错误率35.6%。可见,学生对物业服务公司的资质等级不了解,对国家法规和地方法规的差异不熟悉,对水箱送检、消毒情况也不熟悉。
(2)多项选择题六道题,答题情况如表3:
由表3可知,“养犬相关的管理部门或单位”错误率居然有87.4%,“如何测定PPR管为优质管材”错误率74.7%,“租户损失索赔”错误率56.6%,“解决物业管理异议与纠纷的处理方式”错误率56.3%,可见学生在掌握法规的基础上的灵活应用能力还亟需提高。
(3)判断题十二道题,答题情况如表4:
由表4可知,“投诉分类”的错误率达43.7%,其余的都还可以。可见,学生对较高层次的统筹能力可能比较弱,但学生的基本判断能力还是比较强,对“是”、“否”,“对”、“错”问题还是可以比较正确识别出来。
2.主观题,案例分析题四道题,答题情况如表5:
由表5可知,“物管公司如何控制外来人员?”平均得分10.40分,“车辆管理如何确定有偿使用和保管合同?”平均得分7.37,“未成年人过失触电应该由谁承担赔偿责任?”平均得分9.21分,“物业服务合同中规定哪些违约条款?”平均得分是8.13分。可见学生对来访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还是比较强。但对车辆管理、赔偿责任、违约条款等还不是很能掌控,而且学生掌握程度差别很大。
3.按学生性别看得分情况,如表6:
由表6,总分男生的平均得分只有59.3,而女生的平均得分是66。但男生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38分,女生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有56分。可见,男女生得分不是很平衡,女生总体偏高,但女生内部不平衡更严重。
三、 结论和讨论
1.学生知识点掌握不平衡。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从事客户服务工作,在考核中,学生也的确对客户服务这些知识比较熟悉,但对物业公司的运营情况不熟悉。对异议的分类及异议与纠纷的处理方式不了解。这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即,学生需要具备更高一层的统筹能力才能更好的发展。
2.学生灵活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对很多单项的法规知识也许能掌握,但是将原理放到一个具体的案例情景中,学生往往开始举手无措,不会灵活运用。
3.在各种测试题中,女同学普遍比男同学得分高。这是因为女同学一般比男同学更细心一些,上课也认真一些,毕业后有意识的从事本行的人数也多些。
4.男同学在工程维修、装修管理、水箱送检及消毒次数(分别对应试卷单项选择第6、7、8题知识点)这些知识掌握上明显比女同学强(得分高)。这说明男同学更感兴趣的并不是客户服务的岗位工作,而是工程维修、装修管理等岗位工作。
5.学生内部的分化比较严重。有个别同学平时上课就不积极,学习态度不是很好,对专业也并不感兴趣,最后导致期末考试出现低分。对这部分学生,笔者认为,作为任课老师不能放弃他们,而应该良性沟通、认真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做一份适合他们的职业和学习规划。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语法结构 对策
一、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是为反映和评价高等学校专科层次(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专科教育)修完英语课程的在校生英语应用能力而设立的标准化英语水平考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其英语教学应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就是为了检验高职高专学生是否达到所规定的教学要求而设置的考试。考试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简称《基本要求》)为依据,既测试语言知识也测试语言技能,既测试一般性语言内容也测试与涉外业务有关的应用性内容。
考试的第二部分是语法结构(structure)考试,这项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测试范围包括《基本要求》中的“语法结构表”所规定的全部内容。该项考试主要以句法结构、语法、词形变化为主,以多项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在考生面前。
二、对语法结构测试的分析
该测试主要是测试学生对语法结构、句法结构和词性转换的掌握程度,也是整个试卷中失分最严重的一项。在考试统计中就该项而言,正确率为100%的人数占全体人数的2%,正确率达到80%以上的占人数的4%,达到60%以上的占人数的16%,达到40%以上的占人数的77%,一条不正确的占人数的1%。由此数据可见,该项对于学生而言是多么的薄弱。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归根结底有几个原因:1.高中时的语法基础不牢;2.句子意思看不懂;3.单词不记或者记不住,单词的意思、词性没有很好地掌握住。
下面本文针对上面三种情况作一分析。
第一,学生高中时的语法基础掌握不牢。在该考试中有各种各样的语法知识要点,以虚拟语气为难点。虚拟语气在高中的语法知识中是重点、难点,这就造成了学生这部分知识的薄弱问题。笔者在分析了试卷后,总结出在该考试中常考的虚拟语气有两种情况:1.在出现了表示命令、要求、请求、建议等词语的情况下从句需要用(should)+V.例如:The chairman put forward a proposal that the two sides (shoul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on a long-term basis. 2.在“I wish/hope...”这样的句子中,前面用一般现在时态,后面用过去时态;前面用过去时态,后面用过去完成时态。例如: I did not go to the party, but I do wish I had been there.
以上两种虚拟语气是在该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有的学生混淆甚至记不住,导致考试时无从下手。还有一些其它的语法知识点,比如考到定语从句、主语从句,这些学生都有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这归根结底就是英语高中时的基础不牢。
第二,句子意思看不懂。在该考试中有许多句子看似简单其实暗藏玄机,有迷惑性,如果没能炼就火眼金睛,那么很容易被考题所迷惑导致选错答案。例如:The party the students looked forward to was held yesterday afternoon.就该句而言,有许多学生提出,look forward to后面不是接doing吗?为什么会是was held?这个就是被题目所迷惑了而导致的错误。分析一下,hold的发出者是the party而不是the student,而look forward to的发出者是the student,所以中间的the students looked forward to相当于一个插入语,当我们把the students looked forward to去掉的时候该句仍然成立:The party was held yesterday afternoon.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用was held 而不用holding了。再举个例子:All I can say is that he has always been good to me even if I make mistakes.这个句子中有学生要问,明明是all为什么要用is呢?仔细分析这个句子,这里的all指代的是say的内容,而say的内容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表示抽象的概念谓语动词当然用单数,其次由于后面的表语从句用的是一般现在时,所以主句谓语动词也用一般现在时。如果这样分析就不会很草率地作出错误的决定。
第三,单词记不住、记不牢、词性不了解、中文意思混淆。这一类的错误在考试中占一大比例。很多学生单词不好好地记,认为差不多就行了,那什么叫差不多呢?多少是差不多呢?这样一来导致遇到词性转换,或者多个词组比较选择时就凭空揣测,想当然地瞎选。看下例:This medicine is highly (effect) ______ in treating skin cancer if it is applied early enough. 在这个句子中应该在划线处填写effect的形容词形式作表语,应该填effective,有好多人填了efficient。有人问了,effective和efficient不都是形容词吗?为什么后面一个不行呢?看下这两个形容词的意思,前面是“有效的”,后面一个是“有能力的、有效率的”,虽然都是形容词但这两个中文意思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单词的中文意思没有弄清楚导致的错误。有的学生on business (出差)和in business (做生意)搞不清楚,凭自己的想象乱选一气。还有一些常用的介词词组,例如by,get,on等。这一类的错误主要出现在一些不认真背单词的学生之中,容易导致词性转换出错,失分很严重。
以上一些都是在英语应用能力语法结构考试中常出现的问题和失分的分析,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些原因来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使得学生不再在这一项上失分。
三、对语法结构考试的一些对策
首先,要把高中的语法知识好好地拿出来复习一遍,在我们现在所用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实用大学英语》中每个单元的text A后面都有Grammar Review。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地复习这些语法点,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温习一遍,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到考试的时候就不会乱写,至少知道这个题目考的是什么语法知识。
其次,要在平时讲解课文的时候在有语境的情况下讲解语法知识点。例如:定语从句与主谓一致,在“one of+复数名词+定语从句”结构中,one前如果有the 或者the only等限定词和强调时,定语从句中动词用单数形式,否则用复数形式。这些枯燥的知识最好结合文章或者句子的讲解,这样学生能理解得更透彻。要经常复习这些语法知识,因为时间一长很多学生会忘记得一干二净,所以教师有责任经常提问学生一些常考的语法知识点。
再次,要求学生弄懂每个词组、单词的意思,不能一知半解,尤其是那些常考的或者常用的介词短语,由于这些短语很容易混淆,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弄懂弄明白,例如:put off(推迟),put up(张贴),put aside(放置一边,保留),put down(镇压),要把每个词组的意思弄明白,这样再怎么考,学生都能应付自如。
最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作为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不应该还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应该更多地启发他们,引导他们去学习,最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去学习。在分析了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不能把所有知识磨得太碎再给学生,要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要让他们自己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结语
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中,加强语言的实用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些基础的语法知识还是需要掌握的。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好语法知识也是需要教师自己去施展才能的,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认真贯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达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谈芳.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详解.学林出版社,2008.7,第四版.
[2]任荣军.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考试全真模拟试卷.知识出版社,2009.1,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