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主体情况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主体情况调研报告

篇1

一、目的和意义

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巩固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升容城实力、活力、竞争力的现实需要。目的在于转变干部作风、强化服务职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科学宽松的政策环境、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进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实现强县富民、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张云川同志率团赴浙江学习考察时的讲话精神和省市有关安排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着力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激活市场主体、激发全民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二)原则要求:紧紧围绕干部转变作风、政府转变职能、创优发展环境,做到坚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贯穿始终;坚持把解决问题,强化服务贯穿始终;坚持把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全民干事创业的氛围贯穿始终。

三、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

(一)锤炼勤奋敬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畅通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增强发展经济的紧迫感、压力感,强化职能意识;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为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干部作风,在服务企业、服务发展中,提高领导水平,培养干部务实、干事的作风。

(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良好运行机制,努力为激活市场主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

(三)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优化政务环境,深入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严格规范对企业的行政执法行为;优化软环境,增强部门和干部职工服务企业意识,一切围绕企业发展转;结合部门实际,优化法制、政策、信用、人文等方面环境,为项目落地、企业发展打造优质服务平台。

(四)支持全民创业,激活市场主体。结合单位实际,在帮助企业招商引资工作中,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落实项目建设“四捆绑”责任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为全民创业搭建服务平台。

四、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这次活动从6月初开始,到8月底结束,共三个月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发动阶段(6月1日至6月15日)

1、制定实施方案。根据县委、县政府实施方案要求,研究制定全局“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实施方案。

2、全面动员部署。召开全局领导干部会议进行全面动员部署。6月中旬在全县领导干部中开展“企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能为企业做什么”大讨论活动;6月下旬组织全局科级领导干部开展集中读书班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解放思想,明确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6月底组织参加“如何发展本职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的专题培训会。

(二)调研整改阶段(6月16日至8月15日)

1、蹲点调研。由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并落实结对帮扶、长期联系、跟踪服务的具体方案。按照方案要求,每名领导干部集中一周左右时间,深入一个企业(乡镇、市场、园区),开展蹲点调研,摸清企业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解决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帮助企业解决诸如建设用地、用工、安全生产、治安等方面,影响企业发展、制约项目建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推动企业发展、创优发展环境进行认真思考、归纳提炼,提出内容具体、可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并形成调研报告,报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提高本单位的服务水平。

3、创新举措。对活动领导小组收集整理并移交我单位的调研建议及问题,研究制定转变职能、强化服务、规范执法、创优环境、激活市场主体等方面的过硬措施。

4、建立长效机制。充分运用此次活动的成果,建章立制,积极探索建立深入推进“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的长效工作机制。为推动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在8月份组织开展“尊企爱企服务月”活动。立足本职,进一步转变作风、提升服务质量、创优发展环境,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努力营造“重商安商、尊企爱企”的浓厚氛围。此后,将服务工作纳入正常化、制度化轨道,努力构建月月都是服务月,天天都是服务日的工作格局。

5、公开公示。对本部门出台的硬性措施和长效机制,通过新闻媒体、电子政务平台和政务公开栏向社会公布。主要领导在新闻媒体公开承诺,接受企业和社会监督。对群众不满意的,要重新研究并重新公示,直到基层企业满意为止。

(三)接受总结验收阶段(8月16日至8月31日)

接受人大、政协、纪检等机关和群众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对本单位活动开展情况的评议;接受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本单位活动开展情况的检查验收,通过检查领导转变作风、解决问题、创新举措、建立长效机制、创优发展环境等方面情况,进一步改进不足。

五、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活动领导小组,局长张四水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师二喜、赵运良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肖瑞芬担任。

篇2

小农:真正的豪赌

5月4日,由社会资源研究所(SRI)提供研究支持的《小农的豪赌――定州―北京蔬菜供应链调研报告》对外公布。值得一提的是,这份调研报告是由张金野、汪翔、武通达、黄延、李一帆5位清华大学电子系无线电专业05班的大二学生历时10个月的艰苦调研完成的。

学子们希望藉此报告,能够推动社会公众关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诸多现实困难。他们发现:农产品生产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由农户来承担。由于缺乏农业保险、组织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国内的农户经营,更像是一场与市场和天气的豪赌。

供应链出了问题

蔬菜滞销事件发生在全国各地,蔬菜供应链的上游是菜贱伤农,在供应链的下游,则是诸多消费者惊讶于菜价依旧高企,对市场信号的反应严重滞后。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凭着很肤浅的认识,我觉得是供应链的问题。”汪翔说。

学生们决定进行一次调研,选择了从河北省定州市的菜地延伸至北京消费者餐桌的蔬菜供应链作为调研对象。因为这里是华北最大的蔬菜经销集散地,以及北京地区批发和零售蔬菜的主要供给源。

2010年,定州蔬菜总产量229.5万吨,总产值达到26.28亿元,有500亩的马铃薯种植示范区,十大规模化种植区,包括了白菜、西红柿、阳春白菜等数个品种。其中辛兴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有100亩土地,350个温室大棚以及占地10亩的蔬菜批发市场。

考虑到定州的主产蔬菜种类,学生们选择了土豆和西红柿两条产品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以及定州和北京典型的村庄、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走访了5个村子,调查了市场上的60户摊贩,得到有效数据22份。还走访了30多名普通市民和蔬菜协会的工作人员。

调研发现,菜农已经逐步由原子化的分散种植,向组织化生产和销售过渡。在组织化生产的3个村庄中,农业协会的成员在种植季节会互相帮助管理,出现病虫害之后也会一起处理,但不会统一销售。采购商会自己通过菜站找到农户。

辛兴村的西红柿种植基地则由大户牵头组织。据介绍,在种植环节,基地的带头农户会联系种子厂商,由于基地的需求比较大,厂商会到村里结合土壤条件,试验不同的种子,此后农户再选出自己满意的种子。

此外,该基地也建设了温室大棚,西红柿能够晚两个月上市,亩产也达到了3-4万斤,而一般村子的亩产只能达到1-2万斤。在销售环节上,因为品种和反季节的原因,客户一般都会提前和基地的农户签下订单。由于亩产量会根据当季的气候条件而产生波动,如果合同订购量小于产量,基地会统一联系采购。

调研发现,在一年之中,菜农会根据前一年销售的结果,选择种2-3次不同品种的蔬菜。由于不擅长使用网络工具,只能收看电视中的农业技术类节目,缺乏了解农产品价格或者整个市场情况的信息渠道,因此菜农对于市场价格的影响力有限。定州的菜农平均每年能获得纯收入5000元左右,这里面还包括农闲时打零工所获得的收入。

价格波动三年一次

蔬菜从田里运出来,便进入到介于农户和买主之间的菜站。

在定州,菜站大多是由2-3个人的家庭经营方式运作。通过帮助外地货主联系购买当地蔬菜,按照每斤提取2分钱的中介费用来盈利。中介费不会根据品种和市场行情的变化而改变,统一固定为2分钱。

菜站分别与当地农民以及外地的货主达成口头协议,之后货主会提供车辆到菜站收菜,并在事后付货款。在收购的时候,菜站还会对菜品进行一定的质量把关。

菜站的成本主要在于门面的租赁费用或者购买门面的一次性投资上,租赁价格每年3000到5000元不等。

据上述调研报告介绍,东关市场和西关市场是定州市的两个主要农贸市场。作为农产品集散地,两个市场各有特点:

东关市场离农村更近,也不对交易的农户收费。许多农户直接将收成的菜拉到市场中,与外地来的买主进行交易。这里也聚集了近20家菜站,他们租住的房子包围了市场的三面,在这里菜站可以更方便地联系到菜农,而且方便掌握市场信息。

西关市场则更加综合,既有针对当地百姓的零售区,又有提供给大型采购商的批发区,批发区里的卖家一般也是外地经销商。市场管理方会对卖方收取一定的费用。固定摊位按地方大小收费,单价一般在每月每平方米20元左右,车辆则是每天50元,较小的个体三轮,每天收费5元左右。

“定州蔬菜产量充足,均价较低,吸引了大量外地货主。”报告称,来自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的货主,平均2天完成一次收菜――卖菜周期。通常在凌晨1-2点就开始卖菜,作息极不规律。一辆大型卡车跑运输,每月可以盈利5000至7000元。每辆车通常会有3-4个人轮替,人均月收入在1700元左右。

到了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管理方会统一规划卖方的位置。分类标准不尽相同,有按地域分的,也有按品种分的。每车入场会收取入场费用,一般最小的三轮车,准载0.5吨,需要交50元左右;准载10吨的中型车,需要交150元左右;25吨的大型车在500元以上。

而遍布京城的超市、小型菜市场和个人商户是蔬菜供应链的终端,直接面向个人消费者。他们一般从大型农贸市场如新发地收菜,其经营成本主要集中在场地租赁费用、水电以及人力成本上。

调研发现,就供应链不同环节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来看,流通领域中越接近消费者的市场主体,其增值幅度越大;在与消费者直接发生交易的市场主体中,小型超市的增值幅度最大。

以土豆为例,田头收购价在0.4元/斤左右,到菜站和农贸市场价格为0.55元/斤,到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为0.8元/斤,到大型超市为1.38元/斤、小型超市为2.25元/斤、个体经营者为1.7元/斤。

除此之外,蔬菜的价格波动幅度也过大。调研发现,东双屯种植的大白菜,2008年每斤卖8毛,2009年则下跌到7分钱。而这样的情况,在土豆、西红柿等“大路菜”中非常多见。据农户反映,类似的价格波动可以达到每三年一次。

农户缺乏经营联合

调研发现,当发生自然灾害、种植面积过大等因素,导致发生价格波动时,各级经销商通过自身对蔬菜定价的影响,可以把大部分风险转嫁到了农户身上。

具体做法是:菜站、货主等通过压价,控制产地蔬菜进入消费地的总量,以保持在消费地的供求关系不至于波动过大,确保自身的盈利水平。但无法进入市场的“过剩”蔬菜,小部分能被产地附近有限数量的居民低价消费掉,多数则不得不烂在地里。

报告称,定州蔬菜的价格形成,主要在于外地货主、菜站和菜农三者之间的博弈。货主是主要的给价一方,而菜农是应价方,菜站起到的是一个经纪人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由于菜农多数是分散销售,外地货主就获得了较为有利的谈判地位,其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不用担心收不到菜。而菜农之间有时还会因为卖菜发生冲突。

调研还发现,在农业产业化的政策背景下,政府对大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给予了较多的扶持。但对于中小规模的蔬菜种植农户而言,这些政策没有起到实质上的惠农效果。此外,由于缺乏运作经费,科技服务站对于许多农户而言,形同虚设。

“关键问题在于农户缺乏生产经营联合以及利益联合。”报告认为,农户应逐步实现统一销售,向供应链下游兼并菜站。如农业协会能顺利实现统一销售,形成一定的供应规模,那么菜站这一经纪人环节可以被纳入到协会或者说合作社的职能之中。在此基础上,可以顺利构建农村和超市对接的模式。

而对于菜农市场供求信息缺乏的问题,学生们也建议,与其由政府出面进行大规模一次性投入,建设功能完整的高端信息平台,不如购买社会组织或商业主体的服务,分步实现以下目标:提升农村地区的网络接入密度和带宽,培训农户有针对性地使用和掌握相关网络技术;完善现有的大型集散市场管理,配套建立市场信息采集平台,农户在家中便可以利用网络跟踪市场价格信息变动,并供应信息。

据记者了解,根据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今年1月颁布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我国将在全国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建立由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重点县、省级数据处理中心、部级数据处理中心组成的蔬菜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对全国大宗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期和产地价格信息进行采集、分析、预测和,合理错开播种期和收获期,防止盲目生产。

篇3

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把我市打造成“**工业强市,**宜居城市和长江经济带强劲增长级”的目标,工商部门将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服务发展这一中心,进一步细化目标,实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尽心尽力促进市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一、强化服务发展意识,奋力助推全民创业。紧紧抓住服务经济发展这一主线,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发展、一切围绕发展、一切服从发展、一切服务发展”的服务发展理念和“亲商、爱商、扶商、安商、富商”的招商引资理念,突出发展是第一要务,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地做好支持服务发展工作。一是抓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省局出台的《关于突破性做好市场主体准入工作促进市场主体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运用工商职能促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及我局制定的《关于促进和服务市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意见》,在职权范围内实行“三个一律”对有碍经济发展的规定一律取消;对有利经济发展的举措一律绿灯;对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繁杂手续一律简化。充分利用工商职能,精心构建快速准入、创业宣传、就业扶持、和权益保护等服务平台,积极采取思想发动、目标驱动、职能推动、考核促动的工作措施,促进市场主体快速发展。二是抓培育。坚持择优扶强、加强挂钩帮扶,为重点骨干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指导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信用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和集团公司,促进做大做强。三是抓提升。全力配合支持政府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优强企业倍增工程”重点扶持酒业、三宁、华润、迅达、省化、中冶重工、奥美、今贝等企业快速发展,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竟争能力。

二、强化服务措施、服务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绿色通道制度,强化优质服务。一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利用企业登记管理信息,对区域内企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行业发展变化、以及可投资项目等进行综合分析,在红盾信息网对外,为企业选择投资提供参考;依法公开企业的良好记录信息、违法记录信息、年检结果等信息,为市场主体提供查询服务,降低市场交易风险。二是实行上门指导服务。对涉改、涉农企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各级政府确定的重点企业,主动或根据企业要求派出工作人员进行上门指导服务,定人定责,进行全程跟踪,为其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积极协助办理有关手续,指导撰写有关文件、帮助填写有关表格,提供各种文件样本,进行登记前期指导。三是开展向导服务。对市场主体申办不属于本级工商部门办理的事项或者需要到其他部门办理的前置审批手续的,提供向导服务。对属于需上级工商部门办理的事项,登记窗口协助其准备需上报的资料,进行初审,对政府招商引资企业和重点企业派专人陪同到上级部门办理;对需其他部门办理前置审批手续的,通过登记窗口和**红盾网站直接告知前置审批部门及其具体承办机构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需要协助办理的,协助其到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办理。截止4月份为市场主体开展前置审批向导服务165次,为企业开展指导服务768户次。四是预约服务和延时服务。主动开展电话预约,实行随来随办,随时提供延时服务和节假日加班服务。尽量达到企业最满意,努力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确保绿色通道的快速通畅。今年来纳入企业登记“绿色快速通道”的办件共132件,办结时间均不超过2个工作日。五是为企业拓宽创业融资渠道。指导、帮助创业企业、个体工商户办理动产抵押物登记进行融资。支持有限公司以股权出质方式融资,制定公司股权出质登记操作办法,提供具体登记服务。今年,宜昌旺家纺织有限公司通过股权出质融资2800万元,有效的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积极申办小额贷款公司,为融资解困另辟蹊径。今年我局根据省局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登记管理试行办法》,成立了**市**小额贷款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将有利于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六是放宽项目建设的市场准入,对企业申请登记的项目涉及前置审批而暂时无法提交前置审批文件、证件的,将经营范围核定为“xx项目的筹建”,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七是简化和改进企业名称登记程序。企业申请单独冠省名的,由市局网上报省工商局核准。进一步简化登记审核程序。在多个环节受理审核改为“一审一核”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一人办结”范围,除企业设立登记、涉及前置审批事项的变更及股权、资本(资金)变更外,其他变更登记和备案均实行“一人办结”。当场登记发照。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竞进提质,升级增效,努力为新常态下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工作目标

以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为主线,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主题,紧紧围绕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孝感第三次创业新局面等重大问题,开展学习讨论,认真查找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新思维研究新问题,以新思路落实新任务,以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努力达到思想观念上有新突破、精神状态上有新面貌、工作作风上有新转变、工作业绩上有新提升的目的。

三、总体安排

整个活动按照全社会、全方位、全媒体要求开展大讨论,从3月份开始至10月底结束,重点抓好四项活动。

(一)在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图强进位、跨越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各地各单位要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心组学习、周四学习日制度不动摇,充分利用论坛讲座、讨论辩论、体会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市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和纲要、市委五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全市三级干部大会精神,解除思想困惑,明辩工作思路,制定落实措施,坚定发展信心。

1.组织开展一次专题培训活动。各地各单位要在前一段集中学习、集中宣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干部学讲堂”、“干部网上理论学习平台”、周四学习日,开展专题学习和研讨,推动思想解放和学习深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在安排全年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将“五大发展理念”的学习列入教学重点,扎实开展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真正把“五大发展理念”转化为谋划、引领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要认真组织好各级干部学习“五大发展理念”的培训活动,扩大学习影响力,增强学习效果。(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各县市区、市直三区、市直各单位)

2.组织开展一次“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孝感跨越发展”大调研活动。各地各单位按照“开展一次调研、解决一个问题、推动一项工作”的要求,结合学习体会和工作实际,深入一线开展调研,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出一批调研成果,切实转变作风,真切回应群众。(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各县市区、市直三区、市直各单位)

3.组织一次专题研讨活动。要以“四看”为标尺(看会不会抢抓机遇、看能不能出色完成任务、看是不是补齐了短板、看有没有争先进位),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围绕“补短板、强功能、促发展”等问题开展专题研究研讨和讨论辩论,在观念与思想的碰撞中明是非、计得失,切实解决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想干、不会干、干不好、不作为、不担当、不落实、不创新”等问题。(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各县市区、市直三区、市直各单位)

4.组织开展一次对标查缺调校大整改活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以实践检验思想解放的四条标准为准绳(是不是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是不是破解难题、推动工作;是不是争先进位、排名靠前;是不是市场公认、群众满意),紧紧围绕学习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这个主题,对标查缺调校。各地各单位要利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干部专题组织生活会,采取自我检查剖析、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征求意见箱、公布征求意见电子邮箱等方式,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认真想一想思想上、行动上、做法上是否符合、适应“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找准抓住制约本地本单位发展的思想障碍问题,列出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落实清单,形成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五个跨越”、建设“五个城市”的实施措施及对策,建立健全体现科学性、规律性和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制度规范,形成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常态机制。(责任单位:市纪委监察局、市委组织部、各县市区、市直三区、市直各单位)

5.组织开展一次成果大展示活动。各地各单位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要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一批推动孝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制度成果和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新举措。市委将组织开展一次先进典型学习交流活动,集中表彰一批学习效果好、思想认识高、工作业绩优、工作作风硬的先进典型,集中宣传展示一批思想解放的典型案例。(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各县市区、市直三区、市直各单位)

(二)在城乡群众中组织开展“转观念、讲文明、革陋习、树新风”主题讨论活动。紧紧围绕美丽孝感建设这一主题,充分利用“市民论坛”、“村民论坛”、“道德讲堂”、乡风(社区)文明理事会等平台载体,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不文明行为、村庄(社区)环境整治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大讨论,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革除陋习、共建文明。讨论中,要注意与文明卫生城市、文明卫生村镇、文明卫生社区、文明卫生校园、文明卫生家庭等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四孝”品牌建设结合起来,与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与新一轮“三万”活动和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落细落小落实。要组织群众广泛开展“革除一个坏习惯、提出一条好建议、帮助一个贫困户、调解一起矛盾纠纷、参加一次公益活动”“五个一”活动,倡导新风,淳朴民风,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城乡面貌的大改观和群众文明素质的大提升。(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农办、各县市区、市直三区、市直各单位)

(三)在市场主体和企业职工中组织开展以“学先进、找差距、补短板、促发展”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各类市场主体要坚持以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有利于企业效益增长、有利于员工绩效提升为准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科技创新、市场开拓、融资渠道、人力资源配置等关键要素,对标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开展大讨论,破除传统型的生产型思维,颠覆以生产为中心的传统营销模式,探索建立用户导向型的经营模式和需求驱动型的商业模式。学习讨论中,要结合企业和自身实际,组织开展好“五项活动”。

1.举办一场“企业家论坛”。围绕结构转型、品牌创新、管理模式等,组织企业家开展理论研讨,开启思想闸门,启发工作思路,激发创新活力,探索发展路径。

2.组织一次学习参观活动。对标国际国内同类企业,组织企业干部职工参观学习,谈体会、找差距、补短板、定措施。

3.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开展“我为企业发展献一策”活动,聚集众智、集中群力,以新思路、新观念、新方法解决影响企业跨越发展的瓶颈。

4.组织一场岗位技能大赛活动,提高技术水平,鼓励创新创业,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环境。

5.组织评选一批思维方式新、创新意识强、结构转型快、经营效益优、职工激情高、社会评价好的创新型企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工商联、市总工会、各县市区、市直三区、市直相关单位)

(四)组织开展全媒体大宣传活动。各地在抓好大讨论活动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橱窗、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宣传载体,开辟专栏专题,组织系列报道、跟踪报道、言论评论和在线访谈,全方位、立体式、多渠道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大讨论活动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阶段性成果,迅速在全市掀起第五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热潮。

1.市级各新闻媒体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开辟“解放思想大家谈”、“解放思想大家评”专栏专题,推出“金点子征集”、“五大理念在基层”等相关报道,及时宣传大讨论活动的进展情况,全面展示大讨论活动中的新举措、新成效,生动反映大讨论活动中呈现出的新精神、新面貌。

2.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利用手机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开展“我为孝感发展建一言”活动,教育引导市场主体、人民群众对活动效果进行评议,努力营造全市上下谋发展、抓改革、比贡献、争一流的良好氛围。

3.结合纠风正纪促跨越活动的开展,加大对反面典型的曝光问责力度,促其整改,强化舆论监督。(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纪委监察局、各级新闻媒体、各通信企业、各县市区、市直三区、市直相关单位)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以上率下。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如期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的重大举措。各地各单位要按照“队伍不散,力度不减,标准更高”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严明政治纪律,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采取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交流会、专题辅导、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推动大讨论活动的深入进行。各地各单位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勤心思考,厘清思路,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和调研报告。

篇5

一、基本情况

(一)蔬菜生产情况

1、蔬菜种植情况:全县约有蔬菜种植总面积2400亩,其中:种植基地面积约2000亩;县城区周边农户零星蔬菜生产面积约400亩。主要种植青椒、茄子、土豆、无筋豆、大夹豌豆、冬瓜、南瓜、苦瓜、白菜等品种,年产量约2000-2300万斤,其中:种植基地年产量约1750-2000万斤;县城区周边农户零星蔬菜生产年产量约250-300万斤。

2、蔬菜种植基地情况:全县有集中成片蔬菜种植基地4个,分别为隆盛五一村生产基地(约300亩,年产量约260-300万斤)、隆盛三家店村生产基地(约250亩,年产量约220-250万斤)、象山永乐坝蔬菜生产基地(约800亩,年产量约,700-800万斤)、回马长江坝生产基地(约650亩,年产量约570-650万斤)。

(二)蔬菜需求情况

据测算全县城区日均蔬菜需求约为11万斤以上,年均蔬菜需求总量约为4000万斤—4500万斤。我县生产基地仅有20%左右(320-350万斤)销往本县,蔬菜需求缺口约为3200-3700万斤。

(三)市场营销情况

1、县城区蔬菜批发经营户情况:县城区现有蔬菜批发商7户。其中5户为专业蔬菜批发商,其批发量占市场份额约80%。进货渠道主要为、成都、绵阳,其中:由进货蔬菜占80%、成都占15%、绵阳占5%。另外2户批发商(隆盛五一村生产基地,象山永乐坝蔬菜生产基地)其批发量约占市场份额的20%。4个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约20%在县内销售,80%销往、达州、重庆等地。

2、县城区蔬菜零售经营户情况:县城区约有330户固定个体菜商。其中老城区约有200户,新城区约130户,主要集中在县城区6个农贸市场,租用固定的摊位销售蔬菜,其销售量约占市场份额的80%。县城周边农户零散流动菜商约80-100户,日均入市销售量占比不到市场份额的1%。县城区超市零售蔬菜有4家,进货渠道主要为(80%)、成都(15%)、绵阳(5%),日均销售量约为2万斤,市场占比约为20%。

(四)与周边市县蔬菜价格比较情况

经调研,我县蔬菜主要类综合平均价格与周边区县蔬菜价格同比约高10-15%。

二、导致我县蔬菜价格偏高的主要因素

(一)蔬菜生产面积偏少

据统计,全县蔬菜生产面积约2400余亩,其中专业化生产面积约为2000亩,占83%。其余的400余亩为农户零星生产。而相关标准规定人均蔬菜生产面积应不低于0.04亩。县城区现有常住人口按12万计算,蔬菜生产面积应在5000亩左右。

(二)蔬菜生产品种偏少

从我县象山永乐坝蔬菜生产基地看,该基地生产面积约800亩左右,常年生产的蔬菜主要为种植技术要求不太高,单产较高、易种易收的品种。如:冬瓜、南瓜、苦瓜、土豆、无筋豆、大夹豌豆、白菜、青椒、茄子等10多个品种。因基地无储藏设施,加之又集中上市,本地市场无法全部消化,往往只能采取低价竞争方式向外地销售,给人力、物流、市场销售都带来不小压力,因此经营效益一直不好,基本处于保本微利的境况中。

(三)生产条件落后

从我县现有的蔬菜生产基地看,普遍缺乏滴灌、连动大棚等基础设施,无法生产反季节蔬菜,设施蔬菜生产、精细化蔬菜生产的比重不到20%,致使生产企业盈利水平不高,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生产力不强。

(四)无专业的蔬菜批发市场

目前,我县尚无专业的蔬菜批发市场。现有蔬菜批发业务主要集中县城盐桥街周边的临街门市和街道上。但因场地狭小,拥堵不堪,缺乏冷储等保质保鲜设施,损耗极大。门市储存量小,增加了物流成本。再加之我县门面租金高,与纵横农产品批发市场门市年租金比较,纵横农产品批发市场门市年租金约为180元—200元/平方米,而我县盐桥街门市年租金则为1200元—1500元/平方米,每平方米租金高近7倍,极大增加了蔬菜流通成本。

(五)蔬菜批发销售环节层层加码

1、批发商加价情况:批发环节在进价的基础上平均加价50%,在形成零售价格的权重约20%;

2、个体蔬菜零售商加价情况:个体蔬菜零售商在批发价的基础上平均加价80-150%,在推高零售价中约占80%权重。

3、超市零售蔬菜加价情况:超市零售蔬菜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价约为10%。其价格一般为市面零售价的60%左右。这对平抑蔬菜价格过量偏高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六)旅游人数剧增,市场供求原因导致价格偏高

我县实施优秀旅游城战略以来,以中国死海为龙头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总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从2004年-2014年,我县旅游总人数从138.2万人增加至557.4万人,旅游人数的逐年增多导致我县蔬菜供不应求,由于市场供求原因导致蔬菜价格增高。

(七)组织领导和价调基金功能弱化

近年来县蔬菜办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名存实亡,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蔬菜价格调节基金形同虚设,功能尽失,完全由市场供求来调节蔬菜价格,从而导致我县蔬菜价格长期高于周边地区。

三、关于解决蔬菜价格偏高的几点建议

为有效地抑制住我县蔬菜价格偏高的现象,让广大消费者吃上质优价廉的放心蔬菜,我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解决。

(一)建设专业蔬菜批发市场

在县城区建设专业蔬菜批发市场,减少流通环节,批发市场要完善冷储保鲜分拣加工等基础设施,提升保质保鲜水平,降低损耗和门市租金成本,扩大仓储周转量,降低物流成本。建议市场选址在太吉、殷家沟等区域。

(二)支持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完善蔬菜生产设施

改善生产条件,增加蔬菜生产品种,适度生产反季节蔬菜,提高蔬菜自给率达70%左右。

一是提高全县蔬菜生产面积。全县蔬菜生产面积应不低于5000亩,其中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主集中连片的生产面积应达到4000亩左右。政府在涉农资金扶持方面可以给予一定倾斜,以增加我县新的蔬菜基地,拉动蔬菜产业的发展。

二是把握政策,加大帮扶,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把握国家、省、市涉农项目资金扶持方向,进一步加快已建和新建蔬菜基地建设,依托基地积极向上争取相关项目支持资金,建设滴灌、连动大棚等现代化种植设施,提升设施蔬菜的生产比重达50%左右。

三是建立蔬菜产销信息库,按需增加蔬菜种植品类。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蔬菜生产提供较为精准的产销信息,积极对接省市,了解市场需求,按照需求引导支持基地增加生产品种,满足更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四是支持蔬菜品牌建设。相关部门要支持生产基地建立蔬菜品牌,严格执行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原产地标识认证、驰名商标获取制度。推动蔬菜生产走品牌化、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之路。

五是设立蔬菜办和价调基金。设立县蔬菜办,专门负责引导蔬菜产业发展。设立蔬菜价调基金,充分发挥价调基金对价格波动的平抑作用,确保蔬菜价格在合理区间波动,维护市场稳定和产销利益关系良性互动。

(三)招引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发展社区连锁便利店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专业经营企业,或在现有的商贸流通企业中选择培育市场主体参与蔬菜产销经营。提升市场经营的规模和集中度,走品牌化、电子商务、连锁直销的路径。

二是按照统一标识、着装、店面装饰,价格信息天天公示公开的原则。依托社区、居住小区大力发展社区连锁便利店。纳入便利店销售的蔬菜、水果、鲜肉由公司统一配送并制定合理的零售价格。

三是积极推广互联网+,搭建o2o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区域电商平台,逐步开展净菜、高端水果同城购业务,让便利店成为看货和配送终端。

篇6

由于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体系建设工作牵扯部门较多,任务面广,各自工作又自成体系,难以形成综合性的调研报告,我们此次以市商贸局、市工商局为主,主要针对商品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作了一些调查。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我市市场体系的现状,也对当前我市市场体系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结合我市工作的实际和今后的发展目标,提出今后的一些需要进一步努力和加强的工作。

由于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原因,整治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问题,建立现代市场体系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任重道远,尚需进一步努力落实各项措施。

十一五期间,我市提出了以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彰显古都风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西安,向着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目标迈进的指导思想,对如何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结合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市场体系的发展实际,我们提出了发展与规范并重,形成政府和社会各方合力的发展思路。通过大力发展商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市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良好的市场监管体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市场环境等措施,来促进我市尽快建立统一、公平、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为市委、市政府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管理提供参考。

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完善功能、扩大消费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拓宽消费层次领域,完善城乡服务网络,发展新型营销业态,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随着“十五”计划的完成和“十一五”计划的全面展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市市场经济体制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继续加快,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将快速升级,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竞争也将更为激烈。面对这样的大背景,为更好地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商品市场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

一、我市市场体系发展现状

我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按照 “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以“发展大商贸、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为目标,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我国商品市场快速成长,市场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商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并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和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和商业网点设施。目前,全市商业网点已达14.59万个,千人拥有网点数20.3个,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场近50个,其中大型综合超市26个;零售企业中年销售过亿元的商场有15家;全市拥有各类交易市场514个,XX年成交额290亿元;全市拥有餐饮业网点3.28万个,XX年批发零售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68.30亿元,同比增长12%;全市各类宾馆、饭店、招待所1500多家,三星级以上宾馆56家;大型现代化专业展览馆3个,总面积10万平方米;购物中心、百货商店、连锁超市、仓储商场、家居中心、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等各种新型业态蓬勃发展。

(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3.2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7倍,年均增长12.2%。XX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6.48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5.2%,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商贸业拉动全市gdp增长由XX年的1.15%提高到XX年的1.49%,贡献率不断提高。五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对值一直保持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第一位和西部省会城市第三位,商贸业已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商品市场的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在近5年时间里,我市市场体系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经营业态不断创新,连锁经营发展迅速。全市连锁企业已从XX年的45家、850个门店,发展到XX年的93家、1298个门店,涉及行业40个,销售额超过75亿元,同比增长33.92%。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和相关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社会化物流配送服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一批现代化、信息化的商业设施正在建设和应用,商场店铺设施、条形码的普及、自动销售管理系统的应用、仓储设施和现代物流配送设施建设都取得了较快发展。全市大中型零售企业80%不同程度的采用了计算机管理,70%以上的连锁企业建立了自动销售管理系统,世纪金花、民生、国美等重点流通企业在逐步建立完善对外信息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开展电子商务的有益尝试,建立了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的网上商品交易系统,顺应了信息化社会发展潮流,商品交易的手段进一步丰富。

(四)商品市场的对外开放取得了重要进展。几年来,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共新建大型商贸设施50多个,完成投资40亿元,建筑规模超过150万平方米,为商贸业发展增强了后劲与活力。尤其是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和外埠品牌企业投资我市,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大型商业集团已纷纷进入我市市场,带来了先进的业态形式和管理技术,促进了我市市场的竞争。几年来,共引进外资约1.2亿美元,内资约30亿元。目前,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百事可乐、易初莲花等世界500强企业均已在我市投资;外埠的家世界、人人乐、国美、苏宁等品牌企业已在我市建店,经营规模不断壮大。

(五)市场的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与商品市场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相适应,我市加快了市场体系建设的法制化进程,在认真贯彻国家《反不正当竞争法》、《商品市场登记管理办法》、《连锁店经营管理规范》、《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府部门规章的基础上,又结合我市实际相继制订出台了《西安市商业零售业态规范》、《西安市零售商业分级设置规范》、《西安市商贸业行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西安市开设大型商业网点听证办法》、《西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西安市连锁业发展规划》、《西安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办法》、《西安市餐饮业服务规范》、《西安市农改超、集改超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会展经济的意见》、《西安餐饮业行规行约》、《零售业服务规范》、《美容美发业服务规范》、《西安市商业企业价格公约》等十余部行业规划、规定及规范,初步形成了依法治市、鼓励竞争、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体系框架,促进了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六)市场监管执法工作进一步位。近几年我市担负市场监管的主要职能部门,在经济户口管理、行政审批、首办负责制、企业登记注册、市场巡查、属地监管等市场监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在全市全面推行了商品准入制度,积极实施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全程监管制度;建立了企业信用数据库,大力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机制的建立;加快完善行政综合执法网络建设,初步构建起了以准入服务、信用监管、消保网络、快速执法、调度指挥、技术支撑为重点的市场监管执法体系;各职能部门加强合作,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密切配合,在关系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虚假违法广告、商业贿赂、非法集资、安全生产等专项执法行动中,有效地打击各类经济违法行为,在整治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查处违法经济案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规范市场秩序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市场体系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篇7

[关键词]淄博市 中小企业 人大立法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24-02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大量出现,并随着市场制度的日益完善,其在内部管理、竞争力、服务民生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小企业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最重要的一方面便是营商环境不容乐观,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本篇调研报告立足山东省淄博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提炼和总结淄博地区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角度探索进一步改进中小企业营商环境的有效对策和措施,以期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

一、淄博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淄博市作为山东省发展较快的地区,经济助推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优质的中小企业。从近年来发展速度和质量来看,淄博市中小企业呈现出如下发展特点:

(一)中小企业占淄博市经济总量比重不断提高

2015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淄博市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达到6.8万家,占淄博市注册企业的83.5%,注册资金高达1205亿元,占比达到83.5%。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8.4万家,注册资金52.4亿元。中小企业增加值达到2630亿元,占淄博市GDP的63.5%。中小企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比超过了85%。

(二)中小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增加

2015年,中小企业实际缴纳税收超过350亿元,占淄博市税收收入74%。吸纳就业人数164万人,占淄博市就业人数的84.4%。中小企业为城镇居民收入提供12630元,并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部分支柱行业内的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实现税收持续增加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中小企业规模质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在原有发展基础上,淄博市中小企业开始形成产业集群,以期获得规模效应,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超过5000家,营业收入过亿的企业有2000余家,拥有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新材料、精细化工、物流、电子电器等新型产业集群50余个。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产业集群15个,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4个。各类集群内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占淄博市中小企业总量的30%。

(四)地方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扶持

淄博市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和技术革新,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淄博市当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大力扶持。目前,淄博市成立了淄博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政府联系中小企业及各类社会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是主管部门服务广大中小企业的重要载体。中心立足当地中小企业发展态势,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线下服务移植到线上,打造虚拟服务平台,并且尽可能将辖区内的企业加盟到中心,构建全天候、立体化、全过程的服务网络格局。目前,中心拥有加盟中介服务商100余家,建立了 6000多家企业组成的中小企业数据库、100多名社会团体专家组成的专家资源库,实现了信息流的畅通互通,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二、淄博市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实现中小企业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而营商环境的构建与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地方政府作为资源的支配者和调动者,只有通过高效的行政审批才能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但是长期以来,理应由政府承担的良性营商环境的构建却略显不足和滞后。在大量实践调研基础上,梳理出当前中小企业营商环境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行政审批职权不明确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处理与市场关系方面,还存在一些偏差,政府大包大揽的情况还比较普遍,政府职能过于宽泛,几乎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管了许多本不该管,也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比如行政审批环节过多,企业行为受到很大的限制,导致效率过低。这一点在中小企业登记注册时表现得最为突出,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办理各类手续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成立的最大障碍。对政府而言,这种事无巨细的管理范围,必然影响了行政效能的提高,也影响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政府还存在一些喧e夺主、越俎代庖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政府职责划分不够科学,审批权限和管理边界不明确,导致政府和市场权限有所混淆。

(二)对企业融资审批过于严格

企业融资的最根本目的在于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从大量实践看,中小企业无论是通过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非常有限,有数据显示不到25%。换言之,融资困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当前我国的金融政策和审批流程,更多是针对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因为这种类型的企业有更好的还款能力和信誉度。银行在融资时更多考量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从整体社会效益上考量。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很难通过传统的方式获得发展资金,即便是获得了预期融资,也付出了较高的成本。

(三)行政审批改革成效不显著

完善的制度在政府行政中起着基础性、保障性的作用,我国有着长期的封建社会时期,人治的观念根深蒂固,时至今日,这种人治的观念演化为、形式主义,这与我国制度文化的缺失有着重要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也进行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简政放权,给予市场主体更多的选择权。但是依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没能有效巩固制度建设的成效。体现在实际中,便是中小企业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对地方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有所忌惮,不能够以完全独立的角色去参加完全的市场竞争。

三、通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实现营商环境优化的对策

政府行政能力是一个宽泛化的概念,具有非常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不仅要求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还应该创新行政方式方法,提高实际效能。具体到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方面,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科学定位,推进简政放权

行政事项审批和改革就是将原有的权限转交给其他银行或机构,交给市场以更大的自治权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也是我国推行依法治国重大治理方略的题中之义。淄博市相关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应该从自身职责定位出发,尝试将可以有市场自主调节的审批事项移交给市场,并且对保留的事项进行整合和集中办理,比如在企业注册过程中,可以将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合办公,推行“一站式办理”,这样可以使办理人员首先集中办理事项,这一方法已经在上海、北京等简政放权先行区得以实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以在更多范围和领域推行。

同时,简政放权的另外一个要求就是要推进审批流程的合并、简化,改变原来的部门繁多、机构重叠、程序烦琐、责任不清等现状,使整个程序简化,将不必要的程序逐步清理,划清彼此的审批界线。从更加长远角度看,要始终围绕“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大幅砍削行政审批环节,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给予中小企业发展以更大的自由和灵活空间,政府则更多发挥好宏观调控的职责。

(二)服务民生,深化阳光政务

新形势下,想要实现政府改革的持续深入,不仅需要内部驱动力,更需要外部力量的监督和制约,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便是推行“阳光政务”。“阳光政府”可以极大地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对不恰当的收益、不合理的开支、有失公允的政策、低效率的资源使用状况等情况都会接受公众的评判,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倒逼政府部门积极实现自我革新,促使政府把“压力”转化成推进改革、提高效能的动力。比如淄博市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推行“电视问政”,让普通民众对相关部门负责人就企业服务、企业管理、行业整顿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开展问询。这种做法,不仅让行政审批制度落到了实处,也能激发公民参政、问政的意识,对推进阳光政务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找准症结,拓宽融资渠道

淄博市地方政府应该将调整商业银行和政府关系作为破解融资难题的第一要务,将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渠道摆在首位,引导商业银行打破国家、国有银行和金融资源配置结构的三位一体的国有企业,在商业银行内部成立中小企业贷款部,将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作为服务对象;在审批权限、资格、程序和审批周期等方面,作出有别于传统贷款标准的规定,更加考量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地方政府担保中小企业的制度,发挥好协调和担保的作用;建立区域信用担保机构,由当地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建立,鼓励小型和中型的企业自发形成相互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融资支持。

四、结语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自身发展也面临多样化的挑战。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鼓励,不仅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地方政府加快行政审批制度,让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主动权和获得感。从长远角度看,这也是依法治国、依法治企的必然途径。当然,也应该看到,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体系性工程,不仅需要在审批改革过程中对融资、担保、放权等事项的合理安排,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制度。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小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主动权,并最终实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许可,王瑛.后危机时代对中国营商环境的再认识――基于世界银行对中国2700家私营企业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4(07).

篇8

关键词 瓜菜菌;生产现状;发展建议;山东莘县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099-01

莘县地处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辖24 个乡镇、1 154个行政村、104万人,总面积1 416 km2,耕地面积8.6万hm2。

近年来,按照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莘县充分发挥农业产业优势,大力实施现代农业“1116”工程,坚持“南部乡镇抓突破、北部乡镇抓提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树品牌,以品牌拓市场,抓特色,上规模,提档次,全县特色农业,尤其是特色瓜菜菌生产稳步提高,整体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6.53万hm2,拥有日光温室26万座、大中小拱棚1.27万hm2、食用菌栽培面积700万m2。全县蔬菜总产逾480万t,总产值逾95亿元,蔬菜总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2%以上,其色瓜菜菌产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实现了增产又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1]。

莘县是农业大县、蔬菜大县,截至2016年底,全县共有176个蔬菜品种通过农业部、省农业厅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莘县香瓜、莘县蘑菇、莘县西瓜、莘县韭菜通过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性标志认证。莘县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评为中国蔬菜第一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被国务院评为中国香瓜之乡、中国双孢菇之乡。

1 莘县瓜菜菌生产现状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莘县各镇、街道办事处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蔬菜特色种植模式,全县主要特色蔬菜分布情况如下:①以燕店、河店、魏庄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香瓜、甜瓜种植区,面积近6 666.67 hm2。春季主要种植有黄皮、白皮、网纹等香瓜、甜瓜,秋季主要种植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等蔬菜。以日光温室栽培为主,近几年大拱棚种植面积也有很大发展。②以董杜庄、俎店、妹冢等乡镇为主的绿色西瓜种植区,面积逾4 000 hm2。主要种植有京欣、鲁青等品种,种植模式以西瓜套种豆角为主,以大拱棚栽培为主[2]。③以十八里铺、莘州、燕塔、张鲁为主的芸豆、黄瓜、西葫等无公害蔬菜种植区,面积逾6 666.67 hm2。品种齐全,种植模式多样,以日光温室、大拱棚栽培为主。④以张寨、王庄集、燕店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韭菜种植区,面积逾1 333.33 hm2,以拱棚栽培为主。⑤以朝城、徐庄、古城等乡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区,品种有双孢菇、杏鲍菇、金针菇、香菇等,栽培面积逾700万m2。⑥以莘亭、河店等乡镇为主的葱蒜种植基地,这2个乡镇街道有多年的葱蒜种植习惯,均为露地栽培,面积逾666.67 hm2。⑦以王庄集、张寨为主的无公害山药种植基地,面积逾333.33 hm2,均为露地栽培。

2 莘县瓜菜菌发展建议

2.1 建设一批特色农业高端基地

按照分步实施、以点带面的原则,每年抓一批,连续抓几年,在全县初步建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框架。要求设施瓜菜基地面积13.33 hm2以上,食用菌基地面积6.67 hm2以上,布局科学合理,水电路配套齐全,设施标准较高,种植品种模式统一,经营管理市场主体明确,产供销一体化,坚持特色农业发展思路,推行绿色或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

2.2 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围绕特色农业产业提升需要,努力实现物流配送业、菌菇栽培基质生产加工业、食用菌产品加工业、包装物生产加工业、农业设施建造业、农业科技劳务服务业六业并举,拉动莘县农业产业全面提升。

2.3 培育一批农民合作组织样板

结合推动合作化a业基地建设、品牌申报认证、开展产销对接等,动员一部分村庄开展与龙头企业、销售大户、机关(团体)的产销对接,依靠“合作引领型”方式,通过新建、改建基地或对现有的种植片区进行整合,由村支部书记牵头成立区域内所有种植户参加,运作规范的农民种植合作社。

2.4 加强瓜菜菌的“三品”认证工作

随着莘县瓜菜菌面积的不断扩大,应该引导全县农民加强品牌建设,加快瓜菜菌等农副产品的“三品”认证工作进程。虽然目前已有170余个瓜菜菌品种通过了“三品”认证,但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特别是国家、省、市等各级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以后瓜菜菌进入超市、市场的门槛会越来越高,没有“三品”认证的农副产品很难进入更高层次的市场和超市。同时,莘县“三品”认证工作和先进县市存在很大差距,已远远不能满足莘县瓜菜菌生产的需求。因此,加强瓜菜菌“三品”认证工作刻不容缓[3]。

2.5 加快瓜菜菌国际化步伐

近年来,莘县连续召开了5届国际瓜菜节,扩大了莘县瓜菜菌生产的国际化影响,但莘县瓜菜菌生产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依然十分缓慢[4]。必须加快与国际蔬菜市场接轨才能更好地促进莘县瓜菜菌事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近几年莘县特色蔬菜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17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在全县利用2年时间建设3万个高效集约蔬菜温室的发展目标,全县瓜菜菌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特色及规模化生产模式的蓬勃发展为莘县瓜菜菌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参考文献

[1] 王洪山,杜伟伟,闫学锋.示范推广高端农业技术 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生产:莘县发展绿色蔬菜生产主要技术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6(9):32-33.

[2] 郝忠杰,靳学斌.关于“中国蔬菜第一县”:莘县加快推进精致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J].泰山学院学报,2016(5):12-17.

篇9

关键词:破产;自然人;投资;消费

一、破产的起源

“破产”——英语“bankrupt” “insolvency”均有此意。从词源上来看,bankrupt一词源于意大利语“bancarotta”(也有学者认为该词源于拉丁语“Falletux”,意为失败。“banca”意为“板凳”,“ rotta”意为“砸烂”)。在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城市中,当时商人们在市中心交易市场中各有自己的板凳。当某个商人不能清偿债务时,他的债权人就按照交易习惯砸烂他的板凳,以示其经营失败。早期的破产主体范围限于自然人,法人破产是在自然人破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纵观各国,自然人破产制度是诸多国家破产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破产制度的研究及发展

遗憾的事情是,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我国对于自然人破产制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1994年11月18日,企业破产法修改小组组长吴春生同志在北京召开的“94’产权流动与破产实务研讨会上的发言中介绍了个人破产是否立法”的三种观点。此前此三种观点并未见诸文字。此后,关于破产的专著开始有专章讨论个人破产制度。旧破产法修改过程中,虽然关于个人破产问题的讨论相对密集,但很多停留在是否立法的问题表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此后,对于个人破产问题的研究愈加深入。1986年我国出台了适用于国企的《企业法人破产法(试行)》,此外又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破产还债程序,将破产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企业法人,后经过12年多的修改,2007年颁布生效的新破产法适用于各类企业组织,进一步扩大了破产法的适用范围,但仍将自然人排除在破产法调整范围之外。

通过考察各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可以发现,破产法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由商人破产主义向一般破产主义的发展,具有破产能力的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商人破产主义,是指破产法只能适用于商人,非商人不具有破产能力。采用此立法主义的有意大利、法国、比利时等国家。一般破产主义,是指无论对商人还是对非商人均适用破产法。采用此立法主义的有德国、日本等国家。破产主体从个人破产向公司、个人乃至于公法人破产的过程,象我国这样,很有可能从企业破产向个人破产乃至于一般破产扩张适用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问其原由,则是因为意识:我国传统观念中,人们视“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为天经地义、亘古不会改变的法则,如果债务不能清偿将永世不得翻身,所谓“父债子还”正是这一观念的逼真写照,这种传统的文化心理使人们难以接受个人欠钱不还的观念,成为破产免责主义确立的障碍;我国历来重农抑商,工商业发展的空间十分狭小,这也抑制了个人破产程序的萌芽。

我国是政府推进型的法治建设模式,制度的确定原则上是以法典的编纂为标志,通过国家有计划立法规划推动学术研究和立法进程,包括研究经费、研究人员及进行调查研究论证的活动组织,个人破产制度长期缺乏立法刺激,学术研究因此缺乏动力。个人破产的立法倡议易受到来自我国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的挑战,因缺乏有力的反驳,因此形成一段时期的共识。如有人认为,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因为目前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还不是超前消费,还没形成个人破产的市场;我国还没有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和诚信制度,个人信用体系还不健全,银行体制建设也不完备,个人破产的监控难以实施;个人破产会给一些人逃避责任提供方便。

三、在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思考

对于在当前是否有必要将自然人个人作为破产的对象,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否定者认为:目前还缺乏经济基础;因征信体制不完善,可能冲击信用体系;对执行自然人的财产较困难;审判机构人力、财力、物力不足等。但笔者认为:个人破产制度具有普适性,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均建立有个人破产制度,这些地区法制运行环境不同,但却有相同的中华文化土壤。破产制度在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地区的不平衡发展状况说明了构建个人破产制度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并不相冲突,某些制度是符合人类共同的本性的。破产制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具有公认的进步性,且在中国有其生存的环境和现实需要,我们应积极完善它,减少与传统文化的摩擦并相融合,使之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笔者试从投资消费角度论述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的一些思考。

(一)个人经营投资的失败使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成为必要

个人创业已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如笔者所生活的城市-重庆,虽然政府鼓励个人创业,对微型企业进行财政扶持,但扶持力度还稍显单薄。个人创业所遭遇的最大困难正是资金问题。第一,市场主体的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方式是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企业,因其规模小、信用不稳定,相对于大型企业,银行体系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申请存在区别对待的现象,难于从银行获得必要的信贷支持,因而大量民营中小型企业选择民间借贷方式进行融资。第二,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成本也更高,据《资本市场与中国企业家成长:现状与未来、问题与建议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62.3%的小型企业银行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而大型企业,这一比例为27.2%;56.1%的非国有独资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高于基准利率”,明显多于国有独资企业(32.6%);60.3%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银行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要明显多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33.3%)。由于以上原因,民营企业从民间融资的比例更高于银行贷款。但民营企业大多采取公司形式,因其可以破产从而使贷款具有更大的风险,所以民间融资往往要求以大股东个人名义实施。当然,这样的融资绝大部分应该是用于投资而非消费。

民营企业家因为背负巨额融资债务而逃跑或自杀的报道亦时常见诸报端:2007年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来势汹汹,在这张大幕的考验下,2008年6月3日,浙江义乌地区颇有名气的金乌集团老板张政建坐上飞机“出差”。他先取道北京到香港,然后到了马来西亚,再然后就彻底消失在大家的眼界以外了。7月中旬,浙江中部城市进入酷暑阶段,气温38度。几百名和张政建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们忽然醒悟,这位金乌集团的老板如同水蒸气一样“人间蒸发”了。根据义乌市政府公布的清查数据,金乌集团所涉及欠款大约为17亿多。其中,拖欠8八家银行贷款3.5亿,均都有抵押物。另外的14亿都为民间借贷。2004年6月,山西亿万富翁山西鑫龙集团董事长赵恩龙,从他的办公室的四楼跃身而下,自杀了。赵恩龙大约向银行借贷达4亿元,巨额贷款无法归还。而对赵恩龙而言,他跨不过的坎是:他的相当一部分借贷是以个人向个人或企业办理的,它不是企业行为,而是个人行为,这便拒绝了他企业破产而他个人生还的可能——如何面对这巨额的个人借贷呢?

因此,由于投资失败(而非消费)而使自己背负沉重债务的个人不仅包括个体工商户、合伙人、个人独资企业主、家庭承包经营户,还包括相当数量以公司形式存在的民营企业的大股东。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营利,营利必然产生优胜劣汰,如何给予失败者重新来过的机会,需要一部完全意义上的破产法来充分保障市场主体的退出。如果由于没有个人破产制度的保护,对于其本人而言,笔者认为是不公正的: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企业法人具有破产能力,可以根据破产免责规定来免除自身无力清偿的债务。而当自然人陷入债务危机时,却不能适用破产,自然人对自己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不管债务人何时获得财产,都要用这些财产来清偿债务,直到还清全部债务,这对自然人来讲显然缺乏公正性。如果自然人能够申请破产,那么就可以使投资经营失败的商人有机会摆脱债务,重新开始,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激活个人创业的信心和动力,并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房屋贷款使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成为必要

谈到房屋,笔者相信这会引起多数人的共鸣。由于住房制度改革,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需要购买房屋,而房屋的购买方式大多数家庭又选择的是按揭。据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5月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中显示,有13.94%的城市家庭为购买住房而向银行贷款,不仅如此,还有7.88%的非农户籍家庭通过银行以外的其他渠道借款以获得住房。从住房贷款或借款的规模来看,非农家庭购房贷款总额平均为28.39万元,占家庭总债务的47%;农业家庭购房贷款总额平均为12.22万元,占家庭总债务的32%。住房贷款总额远远大于家庭年收入,户主年龄在30- 40岁之间的家庭负担最重,贷款总额平均为家庭年收入的11倍多;收入处于最低25%的那部分家庭贷款额达到了其年收入的32倍之多。由此可见,住房贷款是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由此产生大量的“房奴”。目前,在我国城市家庭中,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工资收入,主要财产为房屋,但这些房屋中大部分是通过按揭贷款的方式购买,靠工资收入还房贷的人群如果失业就会无法按时向银行清偿按揭贷款。由于目前我国城市房价和居民收入的比例严重不合理,一般认为,合理的房价收入比的取值范围为3- 6,若计算出的房价收入比高于这一范围,则认为其房价偏高。而在我国一线城市如北京,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903元,以一家三口家庭计算,年收入在12万元左右。按照以郊区为主的普通商品房成交均价1.8万元/平方米,平均单套成交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总价约180万元。房价收入比达到了15倍以上。即使以西部城市重庆为例,重庆统计局报告称,2011年重庆城镇双职工家庭年收入40500元。重庆克而瑞数据统计,2011年重庆商品房成交均价为6390元/平方米。按照此数据计算可以得出,重庆2011年房价收入比为9.9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买房者以未来收入偿还贷款的保证很低,如果一旦将来普遍出现还不起贷款的情况,银行不得不将不能偿还贷款者的住宅大量拍卖,这有可能会引起住房价格暴跌和银行不良资产上升,也必定会影响房地产业链条上众多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房地产业和金融、经济的联系十分紧密,这有可能变为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起因。另外,笔者认为,实行自然人破产制度,能给那些背负巨额债务的“房奴们”获得重生的机会。他们的重生也就是社会的希望,这样不仅会减轻社会的负担,而且他们一旦将其进取精神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就会给社会带来进步的力量。

(三)其他可能破产的人群使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成为必要

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过度消费以及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的高企使得部分家庭或个人债台高筑。首先,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拉动消费内需的政策,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的消费观念正逐渐转变,超前消费现象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按揭、分期付款、预期透支的方式购买除了房屋之外的汽车及其他耐用消费品。以汽车消费为例,据统计,全球70%的私人用车都是通过贷款购买的。在美国,贷款购车的比例高达80%,即便在经济不甚发达的印度,贷款购车比例也达到60%。而在中国,根据中国质量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国内通过贷款购车的比例还不到11%。然而到了2011年,由理财周报联合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2011中国汽车消费信贷调查”调研报告正式。其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被访者表示可以接受贷款购车方式。当然,这些消费行为也同时使得他们背上了巨大的债务。刷卡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诱人们过度消费,据统计(笔者也深有同感),在购物时,刷卡消费比用现金支付往往开支更多。其次,子女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城市家庭的主要经济支出之一。中国经济景气检测中心公布的居民储蓄消费意愿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其年均增长速度为20%左右。2010年5月,全国妇联的《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报告》也显示,当前“孩子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家庭生活面临的三大困难之首。调查显示,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子女总支出的76.1%,占家庭总支出的35.1%,占家庭总收入的30.1%[11]。第三,卫生部2008年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医疗服务费用近年来增长速度快,2003- 2008年5年间,调查地区每年人均收入增长为10.8%(城市7.4%,农村13.7%)。每年人均支出增长为8.6%(城市6.3%、农村10.4%)。每年人均医药卫生支出增长为9.5%(城市8.4%,农村10.1%),虽然人均医药卫生支出不及人均收入的增长,但其支出仍占据家庭收入的很大比重。根据这份报告,28.1%的城市居民和7.5%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由于我国医疗制度的现状,个人一旦发生重大、特大疾病,家庭或个人往往难以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即使国家以后改善了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家庭的生活或许已逐渐改善,但已经形成的巨额债务对这些家庭或许也是天文数字,可想而知,继续背负下去的心理负担是多么沉重。因此,确定个人破产制度,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我国多年来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所造成的城乡收入差过大、贫富悬殊、过去的低收入与现在高生活成本之间的巨大差距收拾残局,同时也是一种对社会收入进行再分配的辅助手段。实际在西方国家,个人破产制度就是被视为具有调节收入分配、实施社会保障功能的一种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制度。

四、结 语

我国现行破产法相较于1986年破产法虽然在很多方面已有突破,但仍未将自然人纳入其主体范围,笔者深感遗憾。在市场经济中,破产法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法律,其对规范社会经济秩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我国目前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已有相当比例和数量的个人已陷于债务危机中,笔者认为相当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个人破产制度,尽早让不能抵偿到期债务的自然人宣告破产,避免其陷入债务危机之后铤而走险或进行犯罪活动,达到维护社会的繁荣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使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更加和谐有序。

参考文献:

[1] 陶绪翔.论我国自然人破产制度的建立-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J].行政与法,2005(9):125.

[2] 李曙光.破产的概念[N].法制日报,2007年01月16日,第11版.

[3] 汤维建.关于建立我国的个人破产程序制度的构想[J].载政法论坛,1995年,第4期.

[4] 刘静.个人破产制度研究—以中国的制度构建为中心[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

篇10

执行难是多年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难点。近几年人民法院虽下大力气着力解决,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并显现出新的特点。

一、执行难的新特点

1、随着诉讼案件不断增加,执行难案数量增加。因被执行人下落不明导致案件无法执行的占到了中止和终结执行程序绝大多数,此类案件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使社会矛盾在不断积累。近年来缠访、越级上访、闹事的问题屡见不鲜。

2、被执行人难找。债务人采取种种手段逃避法院执行,是当前执行难中最普遍的现象。在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不是积极想办法履行义务,而是到处找关系托门路疏通人情,转移财产东躲西藏逃避执行。不仅以自然人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如此,而且以法人和其它经济组织为被执行人的执行案件也是如此。企业每年都年检,但就是找不到该企业的人员财产,一些事业单位和村委会将公款以个人的名字在银行存放,使案件无法执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没有固定的居所、流动性强,回家的时间难以掌握,更有一些人外出不归,下落不明,而家中仅存有部分生活必需品,因此使案件无法执行。在审理时公告送达缺席判决,申请执行后被执行人下落不明,大部分案件从审理到执行都没见到过债务人,无法执行。

3、被执行人财产难寻。法院执行案件的标的物是被执行人的财产,只有被执行人有足够的财产才能保证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益真正实现。由于被执行人不配合执行,或者有意采用多种手段隐藏财产,加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不健全,个人故意以其他人名字存款,企业在银行多头开户,有些单位以个人名字在银行存款,给执行设下重重障碍。有的将房产、车辆等登记在他人名下的躲避债务,有的夫妻协议假离婚,将共有财产归属于没有债务的夫、妻或子女等等。当法院进行调查时,找不到任何财产,不仅使生效法律文书无法得到执行,而且引起权利人的不理解甚至质疑,更使法院执行工作陷入困境。

4、有协助义务单位或个人不协助执行或者积极性不高。协助法院执行是一条法定义务,有协助义务的单位及公民,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积极协助法院执行。但在实际执行中,有时个别负有法定协助执行义务的单位或个人出于怕麻烦,怕得罪人等原因,推诿、拖延协助执行。一些有协助义务的单位因选举、民主评议、利益相关等原因对协助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有畏难情绪,不协助法院开展执行工作的事屡有发生。少数部门对协助人民法院执行人为设置障碍,甚至制定法外的内部规定,抵制执行工作的正常行使。

5、执行机制差。目前,基层法院执行机构一般是执行庭和基层法庭。基层法庭审执不分,力量薄弱所呈现的问题自不待言,执行庭也因与设立初衷不一致而无法发挥联动应变效应。执行政策缺乏连续性,对强制执行措施的运用有缩手缩脚现象。另外,基层法院执行力量严重不足,执行法官老化,业务不精因此而造成的执行率低下,执行方式落后的现象暂无法解决。

二、新形势下执行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执行难作为一种社会综合症,其成因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执行难是利益主体多元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伴生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主义法制的进一步健全,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纠纷越来越普遍。随着诉讼案件数量的增长,执行案件的数量也就相应增多,难度也会在一定时期相应增大。

2、从道德文化的角度看,执行难源于市场主体诚信观念的缺失。当前适应经济发展新的道德观尚未建立,市场主体信用意识、责任意识等普遍低下。突出地表现在“逃债”等恶性债权债务关系上。对这种行为,社会批判的声音过于微弱,法律上也缺乏严厉的处罚措施,使得尝了甜头的人越发肆无忌惮。另外不少债权人认为一旦诉至法院,法院就可以保证其债权的实现,而自己却坐享其成,个别申请执行人难缠,如我院有三件执行案件,将生效判决书确定的内容全部执行到位,申请人不领,讲要按照他的理解执行,四处上访。

3、从案件审判来看,以往法院、社会舆论更加注重审判的公正与否,而忽视了法律文书的落实。又因法院实行分权控权,审、执分开,审判人员多注重审判而少考虑执行,形成了判的只管判,没有责任去考虑执行问题,忽视了执行的可能性,有时可能错过最佳的执行时机,使得案件最终无法执行。

4、从当事人来看,诉讼时被告人往往夸大自己履行协议的能力、随意承诺并随意达成调解协议,借调解之机拖延履行义务的时间,然后转移财产或销声匿迹。造成案件无法执行,出现调解容易执行难的怪现象。尤其在农村相对来说,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经常不到庭、不露面,对法院的执行工作配合积极性不够。而且协助执行难,农村一些村庄的群众或基层组织不愿得罪人,不愿协助法院执行,特别是一些被执行的农民还经常聚集亲友或煽动他人妨碍执行 。另一方面得到申请人理解难。农村的一些申请执行人认为自己拿不到钱一定是法院没有尽到责任,故经常责难法院执行人员或干脆找法院要钱,如果案件因特殊原因一旦被中止执行,有的人则不断到法院来纠缠。从社会信用体现来看,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欠债还钱应当是法律意识人士的基本理念。可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还在逐步完善,在基层不讲信用的行为被发现和追究责任的可能性还较低,对失信行为的处罚程度还远不够严厉。加之深层次的基层社会经济、文化前景、司法权威的弱化,导致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意识低下,相当数量的债务人千方百计逃避执行。

三、解决执行难问题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执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矛盾综合交织的结果。这几年来,我院高度重视执行工作,健全机构,建立各项新机制,强化了执行措施的运用,部署了多次集中清理未结执行积案活动,加大了执行力度。但是,执行难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它涉及到立法,执法、普法和守法。需要法院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争取多种渠道获取执行线索,并不断强化执行威慑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

一是积极寻求党委、人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不断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确实有效地发挥联席会议作用,及时协调解决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有效地协调有关部门的关系,扫清执行障碍,为执行工作创造有力条件和良好的环境。法院在严格依法执行的同时,就执行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主动向党委、人大汇报,主动争取政府的支持。

二是完善执行管理体制,主要是加大执行局的执行管理权力和能力,加强上下级法院执行局指导和联系方面入手,改变基层法院执行力量分散,装备落后,信息不够畅通的情况。实行高级法院对本辖区内执行工作统一管理和协调体制,加强执行监督和提级,指定执行,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提供现实执法条件。实行执行实施权与执行审查权的互相制约,防止执行时人员权力过大。同时,也让执行员专司执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进一步完善将法院执行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范围。将中央政法委布置的由相关22家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落到实处,改变法院孤军奋战的局面,并真正形成合力。按照中央政法委法发[20xx]36号《关于将法院执行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范围的意见》文件的要求,将执行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对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甚至干扰人民法院执行的单位或部门,实行“一票否决”,造成恶劣影响的,追究领导责任。

四是加强执行队伍建设,提高执行人员素质。执行队伍建设一方面指执行力量的加强。按照中央1999年11号文件规定,要把执行人员的比例增加到法院总人数的15%,更主要的是要加强执行队伍素质建设,即提高法律意识、业务素养、严格守法、认真执法,要加强执行人员的培训,提高公正执法意识,结合法院系统开展的“警示教育”活动,强化依法执行、文明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