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改革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初中历史教育对于初中学生形成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历史教育不仅包含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社会经验,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了解不同阶段人类的发展和文化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情感和能力。在初中学生历史的学习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通常都是从课堂教学中来学习的。在现代教育中,为了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新课程改革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经之路。在新课改下,历史教育的目的从以往知识的掌握转变成学生思想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等多方面的培养上来。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育方式和历史教育教学目标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
二、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改变教育功能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培养目标的转变,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教育教学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育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也更加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育中,历史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教材也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并且具有权威性和知识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育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将历史教材上的知识和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教材知识,是一种教师传向学生的单向传播的过程。在新课改下,教材的单向传播功能得到改革,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对学习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掘蕴藏在历史教材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课堂教育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进入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尽可能地与历史人物进行情感和心灵沟通,让历史人物的精神和心灵感染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历史,融入到历史潮流中去,从而形成与人类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才能更好地传承人类的理想和精神,实现人本身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育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学目标,还要改革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教师做好引导指路的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勇敢地进行尝试,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精神交流,强调历史的批判性,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结合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大胆创新闹心、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反思,让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和独立探索,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理解历史意义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努力。
四、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育面临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学方式等一系列的改革。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不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也要掌握更多的知识,甚至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便在教育教学上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历史教师扎实的知识功底和理论修养,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好榜样。在初中历史课堂教育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教授者变成知识的传承者和引导者,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变成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这样的角色转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自觉地、更加积极地去学习知识、去发现知识、去探索知识,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进取的思想风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渐渐培养起自己多方面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春苗.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体验教学之我见[J].课程改革.2013.(6).
[2]王红霞.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改革之我见[J].治学之法.2012.(10).
[3]扎西次仁.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改革初探[J].教学研究.2012.(8).
[4]马丽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改革.2012.(12).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历史课;教学改革;实践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课和以前的历史课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再是以前的教条主义,不再是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新的课程要求教学应更贴近学生实际,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提出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和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更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1]。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如何转变教育观念,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对每一位教师的严峻考验。
1.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传统的历史教学靠的是一张嘴、一支粉笔和几张挂图,一些历史场面靠的是教师用语言来描述。生动的语言固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由于不能再现精彩的历史瞬间而给学生留下一些遗憾,最终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多媒体教学不同,电子课件的展示使历史场面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声音和画面会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身临其境。身心受到感染,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单纯的语言描述不能很好地表现战争的残酷性,而我们向学生展示当时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图片、战争实况等资料,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使思想感情有所升华,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反对霸权,反对战争。
二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课标和新教材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余地。例如,通过学习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在学完秦汉以后,组织学生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2]。这需要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类似的例子很多,历史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观念,改革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评价历史的方法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2.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逼真,具有声、光、形、色再现的特点,变枯燥为生动,变静态为动态,对知识加以形象化展示,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材、黑板、粉笔”的格局,恰当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把历史课知识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地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思考,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效对接。
3.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把“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列入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标准编写的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编排中体现了这一基本目标。历史教师应利用教材中许多故事性强、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事例,运用寓教于史、寓理于事的方式,让学生从中汲取思想养料,领会历史的教益,陶冶情操,纠正以往历史教育泛政治化、教条化的弊端,真正体现出历史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新课程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观念,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因此,广大教师必须从过去那种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下解放出来,重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并贯彻到各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践当中[3]。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与时事的结合,特别是要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例如,针对“分子”分裂祖国的言论,我们可以用史实来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总之,历史学科不会孤立存在,历史与其他学科综合的特点更加凸显。
4.结语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每一个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观念,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今后我们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每位历史教师都必须在一种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大胆地进行尝试,以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延庆.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08-110.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模式 改革
为了满足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动态,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教师应该在严格遵循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情境教学法,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打下坚实牢固的历史学习基础。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1.传统历史教学对教科书认识的偏差。传统历史教学视教科书为“圣经”,唯恐有一丝取舍就会带来天下大乱。反反复复“教”教科书而不是根据新课标需要“用”好教科书。这种对教科书毫无创造性的不断重复导致有的教师教学水平越教越差;有的学生对历史学科越来越没有兴趣,更别谈什么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了。
新课改理念强调 :无论哪种版本的教科书,都只是竭力最大限度的体现课标而已,都仅是最常用的课程资源之一。关键是要在教学中围绕课标加以充分利用,而不是教师一味死讲教科书 ,学生一味死背教科书 ,剥夺学生主动探究的权利,压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传统历史教学实践行为的偏离。传统教学实践行为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居高临下,一味加大课堂的容量,肆意拔高,提高所谓的“课堂学习效率”,密集型的轰炸使得部分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逐渐产生了厌倦情绪,课堂参与程度低,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在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不但教师只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结论,而且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完全被老师占用了,忽视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我们知道,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参与了思维,亲身经历了活动,才算是真正获得了知识,也提高了思维能力。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写的关于看书感受的名篇。其中的“源头活水”成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代名词。那么,教师的角色担当正应是这“源头活水”。“导”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思维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辨别方向;“导”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总之,教师们要牢记:教会学生获取知识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
二、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策略
1.教师角色要及时转变。面对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老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观念还是比较保守,我们的教学能力是需要不断提高的。教师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当前初中课改实际的优良作风,深入课堂,相互听课、相互探究,研教法、访学情、解难题,求策于实践、问计于团队,不断总结教育教学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加强与改进中促进工作,干出业绩。
2.抓好学生成长共同体建设。在教学上构建以小组为单位的师生合作学习的“学生成长共同体”。以苏教版历史课程为例,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科学构建学习小组,按照‘兼容差别,优化组合’的原则,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编排方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团团坐”。全班被分成了6—8个学习小组,组员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协作,你超我赶、共同进步。这对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十分有利。
3.抓集体备课,精心编写导学案。实施初中历史教学模式,首先要改教案为导学案。“导学案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案卷于一体,三案合一,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及时等等问题。”对传统的教案是一种本质的超越。导学案的编写一般由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特级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备课,吸纳众长,确定框架,然后分工合作,经历“个人初备,拿出初案——集体同备,确立共案——组长终审,形成定案”的过程,并提倡“个人再备,变成个案——课中续备,订成矫案 ——教后补备,打造补案——同课异构,制作复案”。 因此,确保实用高效。
总之,解决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所极力提倡的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解放了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10).
[2]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J].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27-01
历史作为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综合性,其鲜明的过去性还使得历史学科的内容纷繁复杂而丰富多彩。但是,过去始终是无法改变的,更是无法重现在人们眼前的,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方法,将会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阻碍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采取有效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对此作了几点分析:
一、融入真情实感,以历史事实打动学生
历史科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中的人和物也是鲜活生动的,但是因为历史教材的篇幅限制,原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很难被呈现出来,因此形成了枯燥无味的历史学科概念,要想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情感教育,注重语调、节奏、语音、表情等的变化,在课堂内容的讲解过程中融入真情实感,以鲜活的历史事实打动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例如,在讲解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为了突出思维航海家探索新航路的艰辛与成就,教师可以针对四位航海家的航海历程进行注重渲染和描述,如在讲述哥伦布的航海经历后,教师可以充分按返回哥伦布的航行日记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绘声绘色地挖掘,当讲到各种艰辛和绝望之后的发现新大陆时,教师要注重发现的喜悦之情的转变,调动学生的听觉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程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
二、利用图片图表,直观展示历史事实
历史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在面对一些历史事实的课堂讲解时,应该尊重现实,用图片图表说话,直接展现历史事实,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进行理解与记忆。初中阶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图片图表的直观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理解与记忆,也强化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的理解,防止学生对历史事实发生歪曲性理解,这在历史战争中显得比较有用。例如,在讲解卑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绘制一张地图,通过边介绍内容边指示的形式,将学生带到了战争行程中,学生就会产生新奇心理,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不断地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强化了一大串历史知识的记忆,在趣味性的内容中强化了学习效果,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当然,图片、图表在我国近代史战争中也具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渐渐了解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行程。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平台上汇集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当然也包括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学生学习的方式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在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显得十分有必要。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结合网络平台中的有效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学到更多更有意义的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和有探讨价值的话题和课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正确思想和习惯。例如,在学习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搜集关于的诗篇、小故事或者是一则信息,然后在课堂中分享学生的搜索结果,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得到提高了,在久而久之的搜集资料、分析归类、加工处理、自主思考、形成结论过程中也就会不断积累学习方法和经验了。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教材内容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综合运用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如情境法、谈话法、启发法、提问法、讨论法、竞赛法、辩论法、联系生活法等等。随着时代的不断进度,新颖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被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来,并在促进教学有效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虚拟历史情境法指的是运用虚拟历史情境,让学生思考历史情境中的某些现象和生活方式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校效果。例如,在学习唐朝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虚拟学生乘着时光隧道到了唐朝,设想作为一种具体的社会角色的生活情境,然后进行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提高了。其次,模拟辩论法是指通过模拟历史情境中的某一个话题和事件展开讨论,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利益关系中来,合理分析历史事实。例如,在学习赤壁之战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战争前曹操营内的各位大臣,针对是否能打赢这张战役发表意见,让学生合理分析战争利弊关系,学生可以深入体验到探究和辩论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罗建荣. 对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学习(中). 2011(04)
[2]王超,金勇. 从加强史实教育的角度探讨初中历史教学[J]. 文理导航(下旬). 2010(10)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究,摸索出了一些简单、常见而且实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它不但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乐趣,而且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效果。
1. 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2. 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40年,英国打开中国大门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变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殖民扩张。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中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3. 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克服知识难点
篇6
关键词 : 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能力的锻炼。新课改提出需要对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浪潮,培养学生基本能力。教师结合新课改理念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一方面,可以充分体现新时代教育发展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推动历史课堂形成自我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氛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
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一)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新课程改革标准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放在发展能力的主要位置,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力,推动学生自主参与、完成学习活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并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创新教学重视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1]。
(二)新课程改革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得到许多反馈,许多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和教学探讨[2]。针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沟通进行思考和探索。在教师的反思教学中,许多人将新课改的原则和标准作为教学概念,融入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充分展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达成了新课改的目的,在总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些许不足。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常常通过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从这一方面来说,枯燥乏味的初中历史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习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而且对历史教师来说教学难度较大,导致学生普遍对历史这门课程缺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在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创新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实施新课程改革,才能达成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历史学习上的不断进步,提高各项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师在创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对教学理念进行变革。许多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讲解,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只要对学生开展固定有效课堂的教学,仅仅使用传统、固定的教学体系就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初中历史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想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其适应教学的发展要求才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学生长远发展。教师要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特性,融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进行对教学理念系统化的创新,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推动学生学习效果持续提升。教师通过改革教学理念,可以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变革,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3]。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法推动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增进学生学习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所谓的合作学习教学法就是通过开展合作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课上问题的探讨。在课堂探讨活动中,学生可以结合多种思维形成个人的学习认知。这种方法可以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讨活动,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学生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展现个人的思想观点,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
其次,教师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变革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还可以运用情境探究学习方法,设立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增加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助于以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历史发展过程。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可以有效地弥补对历史的了解认知不足,加深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印象,提升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历史课程内容的了解,而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设立问题进行引导的教学方式辅助教学活动。通过课下布置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充分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回顾教学观察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确保学生可以有效学习历史知识。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设备和网络信息教学平台作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例如,教学《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君主集权的纪录片,利用提问辨析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学。通过这种教学加深学生的课堂学习印象,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对历史的认知,增加学生把握程度和了解程度;还可以通过教学模拟、小组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注意力,以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安排教学内容是一项教学重点。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课外教学平台的发展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
但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由于特殊性,更新速度较为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新教学内容,将新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清朝的闭关锁国》时,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关于清朝的纪录片和当时社会动态影像纪录片辅助讲解。利用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内容质量,还加深了学生对于所学课堂知识的认知和对清朝社会背景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认知和学习思考能力,客观直接地展现历史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活跃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查找教学素材时,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初步探索,然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帮助增加教学素材。这种教学内容的寻找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交流,推动学生除了可以充当学习者的身份还可以偶尔充当教学内容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帮助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活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快速提升。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对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培养创新能力,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以便在教学改革中可以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有效变革和完善;在面对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和问题时可以和同学探讨和思索,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完善学生的学习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活动性,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利用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教师可以设立有关宋朝历史的问题,询问学生或引导学生思考想象:生活在宋朝时,看到的社会风貌会是什么样的。通过问题的设立、提问和探讨,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问题思考,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还可以利用情境设立进行学生的新角度探析,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通过问题谈论法进行课程的情境分析,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面对学生迫切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变革。在创新教学体系过程中,教师需要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体系的变革和创新;教师还需要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要求,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教学创新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建立教学机制完善教学体系构建。在这种创新要求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改革解决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加强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以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湘豪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05).
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改革;初中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教的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到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问题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抓住常规教学,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五、充分运用历史信息材料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六、周密设计课堂教学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七、为学生提供恰到好处的引导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改革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38-01
高中生的学习目标是顺利通过高考,因此,每门课程在教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课程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历史的灿烂文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与创新能力。如今,新课标的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从知识到实践、从素质到能力进行全方面的提升,并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更新历史教学观念
1.提高历史课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历史只是一门副科,不如语文、数学等主科的地位高,因此往往不重视历史课,认为学历史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种错误的认识原因来自于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学校和教师为学生灌输的思想,很多学校向来对语文、数学、英语考试非常重视,甚至占用历史课的时间来复习主科,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为历史科目是无关紧要的,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此,要进行历史教学改革,首先教师应明确教学观念,使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2.更新教学指导思想,明确教学主要目标
高中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顺利通过高考,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基础,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把提升学生成绩当做教学目标,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在教学改革时还应更新教学指导思想,遵照“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学习目标放在首位,并致力于将知识掌握、理论修养、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1.改变以知识要素为主的教学结构
在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历史中的事件、人物、地点等知识进行讲解,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因此,历史教学内容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应注重对知识的讲解与分析结构。首先在课堂中,教师应在每讲授一个新知识点前,让学生明确章节与标题间的关系,并在脑海中明白历史发展的结构,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熟练掌握,提高记忆效率。
2.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调整教材内容
由于各地、各校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只拘泥于一本教材,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很多历史教材的内容很久没有更新过,与现代的发展格格不入,应将教学内容与时展相结合,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调整教材内容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素质和文化水平,在高考时,不只是考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力以及思维方式,因此,调整教材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采用情景教学法
在高中历史课中,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历史科目中有大量的知识内容是需要背诵的,而大多数历史内容繁琐分散,缺乏规律性,因此很难熟练掌握。根据这一问题,教师应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并找到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的背诵方法。例如,可以根据历史内容采用模拟情景的方法来教学,将学生假设成某一历史人物角色,使学生通过真实的场景演练,从中感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率的背诵历史内容。
2.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将课本知识进行主要讲解,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有的教师甚至不关心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只是机械性的将知识讲解一遍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如今,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并且要主动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做到对知识点进行细致的讲解,还要保持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例如,在讲解到重要的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这样学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也会独立思考或积极向教师提问。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四、结语
如今,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根据新一轮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历史科目不仅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学习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应更新历史教学观念,明确历史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学习意义;其次,适时调整历史教材内容与教学结构,提高学生记忆效率;最后,改进历史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情景教学法,改善课堂教学气氛等。只有认真探索符合历史教学的最佳方法,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于根记.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改革探讨[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06).
[2] 黄秀玲. 在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对策性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S1) .
[3] 钟动德. 怎样唱好高中历史教学这出戏——谈教学实践的一点体会与思考[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14) .
篇9
关键词:晶体熔化;小孔成像;摩擦起电
一、对晶体熔化实验的改进
在做晶体熔化实验时,课本上提供的是海波(硫代硫酸钠),而学校的海波大多含有杂质或是存年旧货,实验时,虽然利用了水浴法加热,但熔化过程中,海波的温度还是不断上升,很难保持不变,即使不变,保持时间也很短,不能让绝大多数学生真正观察到晶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的现象,体会不出晶体熔化的特点。
为了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我做这个实验时,用冰替代了海波。具体的方法是:首先用温度计测出教室内的温度,让学生知道室温高于冰的温度;然后将适量的棒棒冰倒入一次性纸杯,多少以完全能够浸没温度计的玻璃泡为宜(太多实验时间长,太少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不能浸没玻璃泡);再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纸杯内的棒棒冰中,让学生观察冰融化时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由于是“室温”自然加热,冰融化时保持0℃的时间较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知到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的特点;之后讲述晶体熔液凝固的特点时,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即可。棒棒冰和纸杯在学校小卖部就可以买到,又多又便宜,可以安排同桌作为一个小组,把老师的演示实验转换成学生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学物理的兴趣。
二、对小孔成像实验的改进
许多学生按课本要求将易拉罐改制成小孔成像的器材,组装好后,拿去观察物体,结果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课本错了,感到非常失望。我做了一点小改进:在按课本要求组装好器材后,再做一个比易拉罐稍大的纸筒,长度为30厘米左右,套在易拉罐半透明纸一端,使半透明纸处在较暗的区域,这样远处的物体通过小孔在半透明纸上成的像,从套筒中看过去,非常明亮清楚。若在晴天中午看绿色植物,好像还是彩色的呢。
三、对摩擦起电实验的改进
课本上在讲述摩擦起电时,用的是丝绸与玻璃棒摩擦使玻璃棒带电,毛皮与硬橡胶棒摩擦使硬橡胶棒带电。当用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箔片张开的角度很小;在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时,可能是玻璃棒和硬橡胶棒的带电量太小或者是它们的质量太大,排斥或吸引的过程显得非常缓慢,而且偏转角度很小,现象不明显。这个实验在空气湿度较大时很难成功,特别是在我国中南部地区的早晨或阴雨天根本做不成。笔者亲眼看到在省级教学比评中,选手为了实验万无一失,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用红外线烤箱对设备加热、除潮的办法,而这样的条件在农村和山区的学校是不可能有的。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用丝绸与学生吸饮料的塑料管摩擦使塑料管带电,用棉布与泡沫摩擦,使泡沫带电,它们的带电量较大。如果将摩擦过的泡沫,在验电器的金属球上来回擦几下,箔片张开的角度甚至可达150°。在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时,由于它们的质量相对较轻,排斥或吸引时偏转迅速,而且偏转角度很大,效果非常明显,即使在空气湿度较大时也能成功。塑料管和泡沫很容易获得,也可以将这个演示实验转化成学生实验,变看老师做为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物理规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当我们碰到实验效果不好的时候,只要多动动脑筋,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动动手,做一做,试一试,总可以找到改进或者替代的办法。以上是我的一点小小体会,方法很简单,但很实用,贡献给大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索建彪.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10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改革结论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教师教好物理的关键,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新教材中安排了211个演示实验,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视,也充分说明了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学科的基础性。物理学家普朗克说过:物理定律不能靠光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因此教师如何提高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特别重要。
目前,学生普遍认为物理“难学”,教师“难教”,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比如日本初中物理的课时数只有75课时,但安排的学生实验却有20个,演示实验有130个,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研究性实验,基本形成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可见,他们的学生在实验方面得到训练和能力培养比我国的学生多得多,他们学生的实验心理素质比我国中学生强。因此,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我们对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研究好这些课题,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来模拟实验,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过程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的过程。初中生由于受抽象思维的局限,开展演示实验探索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为思维加工提供大量的素材,而且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让学生弄清每个演示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的组合和装置图;强调学生注重观察实验的现象,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说明问题。因此在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教学过程:兴趣问题设计与探索现象说明结论应用的教学。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有些演示实验的器材,在一些条件差的学校根本没有,所以无法进行树上的演示实验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大胆探索,集思广益,充分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器材和学生经常看到的现象完成一些无条件完成的演示实验教学。例如:演示“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时,教师拿出鲜鸡蛋、盐、水、薄吕皮和溢水杯,引导学生如何来演示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自己选用器材进行组装,在教师指导下请一二名有实验能力的学生配合老师演示,在演示时,要充分体现学生为演示实验的主体,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维。
在研究“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时:
1、兴趣:将铝皮放在水中会怎样(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兴趣)
2、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吗?
3、设计与探索;
将薄铝皮放在水面上它会如何?(学生实作下沉);你能动动脑筋,让薄铝皮漂浮在水面上吗?(学生实作做成碗形可能浮在水面上)
4、现象:
a.将薄铝皮直接放在水中下沉从溢水杯排除的水的体积小些。
b.做成碗形放在水中漂浮,从溢水杯排除的水的体积大些。
5.说明:
a.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小、浮力小;
b.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大、浮力大;
c.浮力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无关;
6.小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在研究“浮力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时:
1.兴趣:鲜鸡蛋往水中放,鸡蛋会怎样?(学生讨论,激发兴趣)
2.问题:“浮力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吗?
3.设计与探索:
a.把鲜鸡蛋放在装有水的玻璃杯中,蛋会下沉到杯底(学生实作)
b.向水中慢慢加盐,并不断搅拌,蛋会慢慢悬浮在盐水的任何深度(学生实作)
c.继续加盐,鸡蛋会漂浮在盐水中。
4.现象:
蛋沉到杯底;蛋悬浮在盐水的任何深度;蛋浮在盐水水面上。
5.说明:
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大;浮力大小与体积无关;浮力大小与深度无关;
6.小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
拓展:
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浮力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无关;浮力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无关。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应将一些器材归纳为简单易记的语言,如:伏安法测电阻、测电功率。研究电流跟电阻大小的关系等实验器材繁多,学生难掌握,可把这些器材归纳为:“一基,二表,三滑”六个字进行教学。
一基:基本电路图(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
二表:电压表、电流表
三滑:滑动变阻器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点的归纳教学,如电表一知识点,可归纳为九字“先看柱、认刻度、再读数”
1、先看柱:
看电流表、电压表是否调零,若指针未指到零,应该先调零;看接入电路的电压表或电流表;看清接入电流表或电压表接线柱的导线是对应的哪个量程。
2、认刻度:
认清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分别对应表盘上面刻度或下面刻度;认清接入电路电表的大格刻度值是多少,小格刻度值是多少,分度值中的估计值是多少;
3、再读数:
读大格数值;读小格数值;读分度值中的估计值;单位;即:读数值=(大格数值+小格数值+分度值)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