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观经济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 本文综合微观经济学说与微观经济研究方法,运用需求和供给曲线分析归纳经济单位活动内在客观规律,提出了微观经济进深理论和更为实际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对人类行为的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强调了资源的稀缺与选择的问题。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必须做出多种多样的选择,使绝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合理利用。根据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不同内容,可将经济学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本文就微观经济学研究进行一些综合性的探讨、论析。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诸如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等。通过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任何商品的价格都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应用分析,通常被当作微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而微观经济学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个量,主要从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三个层次上逐步深入的。这种由个别到一般再到全部的总结、推导,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合乎理性的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三个基本假设是整个微观经济研究的前提。两种分析方法均衡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相对稳定,二是相对最佳。各种理论所寻找的最佳答案,最终都是在某种均衡状态确定了它。对于边际分析的方法,要想确定问题的最佳解答,必须考察经济变量在原有水平即边际上所发生的微小变化,以明确事物向最佳状态发展变化的趋势或方向,直至达到极值。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确定单一变量,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得到供求定理的过程,以及弹性概念的提出及应用都为各种问题的研究、解决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值、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值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它表明了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影响构造出了市场的均衡状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是以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分析作为依据的。效用论分析需求曲线背后消费者的行为,并从中推导出需求曲线,因而效用论也被称为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供给曲线背后生产者的行为理论,从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供给曲线。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并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果表现为产品市场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作用及结合结果,即可分析出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运用效用论中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分析得出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即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同时可得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表示一种愿意支付与实际支付的差额,代表着一种状态。效用论的序数效用论从消费者偏好进而应用无差异曲线细化分析出消费者消费行为。应用无论在函数形式上还是在曲线特点上都非常的相似的长期生产理论等产量曲线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再由边际技术替代率和预算线共同推导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即所购买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与之对应,由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推导出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以及原理相对应的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生产者的扩展线,规模报酬及规模报酬曲线,而规模报酬的变化又是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一个特例。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再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补充了不确定性下消费者的行为。生产者行为理论从企业的本质分析各种类型的生产函数,再由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分析得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正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之对应的长期成本可推论出长期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的决定因素,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又决定了长期边际成本也呈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长期成本曲线是在短期成本曲线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规模,选择最优后推导出来的。
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内容构成了市场结构理论。市场论的中心是分析不同类型市场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决定。在各种市场的类型以及划分市场类型的四个主要因素中,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和第二产品的差别程度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第三个因素对价格的控制是第一、二因素的必然结果,第四个因素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序是第一个因素的延伸。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需求曲线,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供给曲线。收益取决于市场对其商品的需求状况,成本取决于厂商的生产技术方面的因素,收益和成本决定了利润。不同类型的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市场类型,为其他类型市场的经济效率分析和评价提供了一个参照对比。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供给曲线及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推导得出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三种类型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即论证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以需求、供给和均衡为出发点,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进一步得出市场的需求曲线。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主要研究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生产者的供给曲线,进而得出市场的供给曲线,就可以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完全竞争市场最优,垄断市场最差,而垄断竞争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市场比较接近垄断市场。在所有个体经济单位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寻求最优值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第一宗旨和目标,而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是总结、指导、实现这一宗旨和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但是,认知和研究的局限性、人类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决定了对现实经济不能简单地以帕累托最优理想状态应用“看不见的手”原理去研究、推理每一个家庭都具有一系列反映该家庭对两种物品的偏好的、向原点突出的无差异曲线及一系列代表生产任何一种产品所需的劳动和其他投入品的有连续性或平滑的等量曲线,存在经济中任何一个部门的一系列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存在生产过程中一切投入品的一系列的边际物质产品曲线。我们只有以客观、辩证、唯物的方法,深入市场经济社会实践,总结、认知市场经济社会内在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反过来指导、推动市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方能达到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的真正初衷。
【参考资料】
[1] 钟世洪:微观经济学教程[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篇2
目前,会展危机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和场馆自身的经营管理密切相关,故本文将从会展场馆的角度出发,对目前会展危机管理办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会展;会展场馆;危机管理
目前,中国会展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发展趋势良好。然而,由于国内会展研究还未成熟,市场应用存在相对滞后性,完整的会展危机管理体系仍为形成。因此在现阶段的会展危机管理中,往往存在着运营上的漏洞和不足。例如2003年发生的SARS病毒流感事件,使会展及相关企业猝不及防,全国范围的会展业受到重创。而实际上,在会展活动实际操作过程中,例如场馆倒坍、踩踏、盗窃等的公共安全事故更容易发生,此类危机和会展场馆设施服务的关联较大,因此也容易通过合理的会展场馆危机管理方案进行控制和弥补。
一、存在的问题
会展场馆危机具有敏感性,产生原因错综复杂,爆发形式多种多样,故本文将根据笔者经验,主要从公共秩序和利益纠纷两方面的常见危机进行分析。
1.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场馆的“脏乱差”,人流的哄挤等,主要原因是场馆方缺少对此类现象的危机管理意识,没有合理的管理措施,任由此类乱象肆意发生。比如在展会的布展和撤展过程中,场馆提供的运输车辆经常性不足,有些场馆甚至不提供任何运输设施,使得参展企业各自为营,外来运输车辆肆意横行,搬运场面十分混乱。在这种环境中,极易发生财务性损失,譬如工艺品或易碎展品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破坏,部分展商在展品转移的过程中也存在漏拿、错拿现象。
2.利益纠纷
利益纠纷事故通常发生在展商之间或是展商与客商之间,但由于场馆方和参展企业之间也存在一定利益关系,场馆方也有可能牵涉在此类事件之中。例如,在某一车展上,一辆参展车辆由于停放在展馆规定停车场之外拒交停车费,遭到场馆方工作人员泼沙报复。此事件立刻引起参展观众的高度关注,以及参展企业的严重不满,导致场馆名誉蒙受损失,展会形象也受到损害。
二、危机分析
会展场馆作为会展活动的载体,与展会的安全息息相关,危机的产生也将不可避免地给场馆方带来各种损失。因此,场馆管理必须重视会展危机的管理,特别是注意潜在危机的预防。从上述会展场馆危机分析中,我们可以找到目前会展场馆运营上存在的不足。
1.设施管理
场馆的通道间距和防火器材都有相关严格的规定,例如火灾、踩踏等事件也都有合理的应急措施。但是,流是否在场馆正常运作中,物便捷,清洁人员是否高效,人员流动是否合理等问题往往受到忽视。就展品运输而言,场馆方既不能提供统一的运输设施服务,也没有明确的路线安排和有效的秩序管理规定,使得布展、撤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财务安全和人身安全隐患。而在另一方面,当展会发生紧急情况时,物资运输以及人员抢救是否高效有序,同样也存在疑虑。
2.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方面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管理层对危机管理的意识还不够到位。首先是场馆对自身的定位存在一定偏差,场馆应该不仅仅作为会展活动的场所,还应对展会过程中的服务和管理负起相应责任。其次,在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管理作风需要进行改善,硬碰硬式的警告和报复对解决利益纠纷没有任何帮助,反倒为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此外,会展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后往往没有太多回旋余地,因此会展场馆危机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的事前危机管理体系,而在这一点上许多场馆的现行管理方法依然存在缺陷。
三、解决方案
一般来说,对于会展危机的处理办法通常使用的是PPRR模式,包括预防(prevention)、准备(preparation)、应对(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这四个阶段。在使用过程中直接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管理方向。针对上述几类危机的预防和控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事前管理
(1)树立危机意识。首先,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往届展会经验,罗列所有可能存在风险的行为,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并筛选出高风险行为。其次,场馆方应定期开设危机管理培训,提升工作人员对风险行为的敏感程度,提高管理人员的处理能力和心理素质。(2)构建信息网络。为更好了解展会实况与展商信息,场馆应提供专门的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第一是方便场馆方收集展会资料,提前分析展会危机管理的预防重点。第二是方便场馆方和展商客商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发现事故,及时反映意见。(3)优化服务设施。优化场馆提供的服务设施及提高展会工作效率,也降低危机爆发的风险。场馆方在确定服务种类和制定收费标准的过程中应该参考展商的意见,尽量扩大服务范围,统一服务管理,避免利益纠纷。
2.事中管理
(1)确保信息对称。为防止事态蔓延和舆论的持续发酵,管理人员必须立刻获取现场信息迅速采取行动。一方面是安排工作人员反映现场实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上互动平台,保证信息即时对称。(2)避免二次危害。在危机管理方案确定之前,管理人员应立即控制现场,疏散周围群众,及时制止事件中的不恰当行为,避免产生二次危害。
3.事后管理
(1)舆论控制。在会展场馆危机产生时,场馆应立即对事故作出声明及解释,控制危机发生现场,表现场馆形象的积极面。在事后可以邀请媒体采访事故发生过程,宣传场馆的危机解决能力,转“危”为“机”,提升场馆美誉度。(2)联系客户。在危机结束后,为确定危机波及的范围,场馆方应立即联系本次展会的相关客户,询问客户对此次危机的态度,并为危机造成的损失进行道歉。此外,场馆方应尽可能留住展会的主要客户,保证展会的长久运营。(3)吸取教训。场馆方应积极对待所有危机,将其视为会展危机管理的经验和案例,总结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数据资料,继续完善会展场馆危机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篇3
1.1财务管理的定义
所谓财务的管理,具体内容包含的是,对于企事业单位资金的分配,固定资产的购置,以及在进行正常的经济业务活动中资金的营运情况所进行的管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中,财务管理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财务管理的进行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的财务关系的处理。
1.2财务管理的内容
1.2.1收支两条线管理企事业单位在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时,要对支出和收入两方面进行相应的资金管理,以此来完成企事业经济业务活动的预算管理,推进企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相应的管理,同时在资金支出和收入的过程中,建立专门的账户,以保证资金能够有效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2.2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单位的专项资金是单位在一定时期所应完成的专项任务而特设的资金项目。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能够决定着单位是否能顺利长期的发展。如何将专项资金管理得当,必须首先从预算编制开始进行,对财务预算要严格控制和监督,对专项资金是否安排合理要实时监督。对预算进行编制时,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申请专项资金,财政拨款部门要实地考察,结合单位的发展实际,考虑是否给予发放专项资金。单位在对专项资金进行使用前,要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申请的内容包含:使用目的、使用方式、项目名称、项目规划等,专项资金如果属于需要政府采购,那就要求单位办理相应的采购手续后,方可拨付款项。专项资金的使用中,要求单位不能肆意改变项目,也不能将项目扩大化。
1.3财务管理的特点
第一,财务管理的涉及面之广,其包含了经济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下面以企业为例,财务活动所涉及到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企业中的各个部门,无论是管理部门、技术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无一不跟财务产生联系。企业的任何部门都受到了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其在使用资金上,也都是合理地使用,节约开支。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也与财务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财务管理部门不仅仅对各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也为各部门提供客观、准确、真实的财务数据,以供各部门能够根据财务数据进行更好的生产和经营。财务管理不仅仅涉及到企业的内部,其与外部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如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企业与各个股东之间等等。第二,综合性强。以企业为例,现代企业的管理不单单是对财务进行管理,它所包含的方面很广,如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人员管理、销售管理、设备管理等等,这些错综复杂的管理关系构成了现代企业的管理。从字面意义上得知,除了财务管理以外的企业管理,都是针对实物进行的管理,这其中只仅仅涉及到企业经营的一个环节,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质量环节等等,它的变化不可能影响整个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只是在某一项经济活动中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财务管理却不同于其他的企业管理,财务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经济命脉,通过对财务的分析,可以了解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可以根据其对企业的各项管理有针对性的完善,可以预测未来企业的发展状况,可以根据其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诸如供应、生产、销售以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即管理部门、技术部门、销售部门等,由此得出,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才可以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2经济管理中心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的分析研究
经济管理中心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财务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财务管理如何为经济管理中心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以下从几个方面做简要的分析。
2.1健全财务制度,保障制度有效执行
财务管理为经济管理中心的发展服务,其首要任务是要对财务的制度进行完善,形成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在单位内部建立行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完善制度,依照制度办事,依照制度进行管理。该制度包含的内容有:会计档案的管理制度,财务报表的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财务报销的管理制度,票据的管理制度等等。在制度制定的同时,必须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单位工作内容的制度,制度制定要严思缜密,各项规章制度要明确,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不能引起争议。制度制定后,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能对其视而不见,视制度为摆设。如何为经济管理中心的发展服务,必须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财务管理,以此推动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在财务管理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从预决算和开源节流两方面着手,以此来确保经济管理中心的资金,使其能够正常有序的运转,同时为村级经济管理中心的发展提供了财务上的支持。
2.2合理编制预算,保障资金统筹安排
无论企事业单位的规模多大,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以村级经济管理中心为例,财务管理工作首先要从预算管理工作开始,对于有预算的项目,要按照实际预算来进行实施,对于没有预算的项目,不给予拨款。这种方式,是从根本上保证单位资金的有效运转,合理编制预算,能够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现如今,村级经济管理中心经费的构成模式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其一,差额拨款模式。这种模式具体指的是由财政和单位两个系统各自负担一部分经费;其二,财政负担模式。这种模式具体指的是经济管理中心的资金完全由财政进行拨付。经济管理中心在编制预算时,要对比今年与去年的经费情况有哪些不同。在一般情况下,经济管理中心的财务收支情况每年都有一部分相同之处,比如,员工的工资,日常的开支等,在编制预算时,对于这些不变的财务情况可以轻而易举且较为清晰地预算出。每年不同的财务预算是,当单位的发展重心发生了变化,当工作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改变,由于天气因素发生的变化等等,都会对财务预算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在编制预算时,要将预算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其一,要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实际考察,认真周到地分析,做出最合理的预算;其二,要对全单位的核算做全面的分析,做出最合理、最贴近实际的预算。还有一部分预算是单位办公场所所花费的经费,比如,设备的更新换代,办公室的环境美化等,这些可能会随着具体的要求随时发生变化,在做预算时,要与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在有限的经费下,争取做到合理配置,合理使用。
2.3认真组织核算,保障资金高效运转
2.3.1收入核算经济管理中心的收入一般情况下都由两方面组成,其一是财政的拨款,其二是单位本身的收入。其中,财政的拨款往往是指针对单位员工的工资开支,而单位中其他事物的开支都是由单位本身的创收收入支撑。
2.3.2支出核算在单位的财务管理上,支出核算显得尤为重要。支出核算是对每月的用款进行核算,通常情况下都是当月编制下月的支出核算计划。其可用的资金包含的是单位申请的财政拨款,单位本身进行的经济活动所取得的资金,如广告收入、借入款、其他活动收入等。虽然是可用资金,但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而是要做到专款专用,单位重大事件先用。在安排支出预算时,要做到合理、准确。在进行具体的支出计划时,要根据以往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核算,在满足重大事件先处理的情况下,合理有效地安排资金情况,使单位的资金能够顺利有序地运转。
(1)日常公用支出核算。在村级经济管理中心的财务管理中,在正常情况下,都是将其归到财政收付中心进行管理。村级经济管理中心的每一项收入和支出都要经过收付中心进行决算,同时也有效地加强了对财务进行的监督。日常工作公用支出的核算中,财务管理要有一定的标准,在对款项进行支出时,要严格按照规定和计划进行拨付,在对资金进行节约的同时,也要防止资金的浪费,科学调度与配置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日常公用支出一般而言与上年、上月有可比性,可以根据上年或上月开支情况,估算出本年或本月支出数字。
(2)专项经费支出核算。村级经济管理中心专项经费往往包括专项经费、设备购置专项经费、维修维护专项经费等。建立专项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专款专用,准确进行账务处理,是日常专项经费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专项经费支出中,通过规范会计核算,合理安排支出,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使经费确实落到实处,发挥出了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期编制分析,保障决策有正确依据
篇4
关键词:危机管理;政府职能;多元主体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190-02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王峥嵘(1981-),男,甘肃酒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行政发展研究。
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领域,有关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能力问题的研究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从理论上来看,无论是对全球化和风险社会的认知,还是对现代行政和公民社会的理解,有关危机管理的研究都必须回应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价值和理论走向。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价值取向
1.公共危机管理的公共性。公共危机是指突然发生的,对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或紧急状态。从对公共危机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公共危机的管理必须关照到诸如公共安全、公共福利、公平公正等的价值和要求。而从政府存在的本质来看,对公共利益的关照和回应就是其职能、职责和合法性的表现。首先,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首要的任务与职能就是承担政治责任,维护公共安全,发挥其社会管理功能。其次,政府必须以效率、公平、发展为核心进行制度选择与安排,有效规避各种危机。再次,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观念的引领者和资源的配置者,必须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社会的整体活力。由此可知,政府作为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组织,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就是其作为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的合法性保证。
2.公共危机管理的效能性。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政府正在由权力的集中代表者转变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这要求政府不仅要追求行政行为的高效率,更要重视其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 对于政府而言,行政效能也是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当追求的核心价值,是政府职能的逻辑起点。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在危机管理中,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行政体系,不断提升政府以及社会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理顺政府各个组织系统之间的关系,形成高效的危机管理行政体系。
3.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化。从理论上,普遍认为政府是危机管理主体中的核心力量,负责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危机全过程。但基于对治理有效性、合法性以及对多元化的考量,必须认识到公共危机单一治理机制的局限性。随着危机问题多样化和复杂化,公共危机难以单纯通过行政组织得以有效解决,必须要建立公共危机多元治理机制来协调各方力量,实现资源整合。由此,在现代行政体系下,有关危机的管理必须适应行政民主化的要求,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公民的民主参与应当被视为政策制定和执行恰当且必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民主化与社会化也是提高政府和民众危机意识及危机应对能力的需要。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导向
1.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治理中,政府应当将危机管理与自身职能转变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应对多重社会风险,以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利益。首先,从资源配置上来看,政府应当把社会发展、公共安全保障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资源配置和投入,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为减少风险因素奠定坚实的物质和社会基础。其次,从政府发展的科学性来看,政府应当强调职能履行的全面性,政府必须在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职能。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这就既是政府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方向,也是公共危机管理有效性的要求。
2.优化政府管理体制。基于危机管理要求政府要全面提高应对能力,必须通过组织整合、资源整合和行动整合,建立健全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体制。借鉴国外危机管理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体制建设:首先,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协调机构。一些国家成功的经验表明,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与是否具有一个权威、高效、协调的中枢指挥系统,该系统可以将危机管理体系中的诸多行动者结合到一起,通过沟通渠道,动员和加强各方的参与和合作,协调各方的行动。其次,整合人力和组织资源。公共危机的种类繁多、影响巨大,单一的管理机构不可能对所有的危机事件都能做到高效的应对,而一些传统的政府机构如警察局、消防局、预防局等都具有相当的危机应对能力,对这样一些机构进行组织资源整合,将有效地扩展危机治理的功能,而且可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再次,危机的发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环境等,同样,危机产生的影响也会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危机管理强调社会各个领域互动协调发展,在建立危机管理体制时应立足于社会整体,进行综合管理和协调。
三、公共危机管理工作机制的基本路向
1.建立多元主体的组织体系。在组织结构上,传统的公共危机应急系统多是条块分割的科层组织,不利于主体间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而要实现有效的危机管理,就必须建立和调适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凡参与公共事务处理的主体都可能形成权力中心;无论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还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都形成了一种平等竞争的、合作协商性的互动关系;政府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以及各类社会组织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的权力关系,并彼此交换资源、持续协调以实现各自目标,最终形成参与性的危机治理结构。在危机治理中提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并不是否定政府的地位与作用,反而意味着政府承担更大的责任。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仍然是维护公众利益的主要角色,只是将权力与责任适度地分化于包括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和媒体等的其他主体,政府主要负责指挥控制和对各参与主体的博弈进行协调,实现危机治理的合作,以整合社会资源。政府不再是危机的管理者,而是更多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相互合作。在运行中,政府将减少对其他参与主体的管制,增强其规划、引导、协调、服务等的功能。这样,就可以把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看做一个包括政府、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公众和媒体等子系统的整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与协作,并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广泛利用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以多元主体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为基础,通过建立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实现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2.设立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机制。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基础,特别是在一个高度复杂、快速变化流动的信息社会环境中,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全面性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良好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及时的共享与沟通是政府危机管理有效性的现实要求。信息的公开和良好的沟通是政府与公众互动对话,是对民众需要诉求的回应,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也有利于提高政府在处理危机中的公信力和凝聚力。为此,政府要确立一种制度和机制安排,让公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危机发生、发展、处理的状况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等。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政府行为,以便参与到危机处理中来,这本身也是依靠公众力量救援的重要内容。否则,仅仅通过政府内部机制自下而上的传递信息,往往会造成信息失真,从而导致对客观实际不能准确描述和判断,而无法作出最佳的决策。首先,政府公开公共信息要及时,要避免公众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虚假信息,使政府陷入被动;其次,政府要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危机信息服务,信息要力求准确,这样才能使得公众心中有数;最后,政府要尽快制定公共信息公开的相应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公共信息得以公开,使信息公开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加强危机意识,转变传统观念。任何行为都是在某种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没有危机意识,也就谈不上危机管理。可以说,危机意识是危机管理的起点,也是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前提。而危机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危机管理的效果,对一个国家而言,理性的国民危机意识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危机管理的基础,树立危机意识可以有效地减少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政府进行危机管理,不只是危机发生后政府的迅速响应和对局势的全面控制,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有解决社会问题,防止危机爆发的意识。危机意识是这样一种思想或观念,它要求一个组织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和平、发展的时期,就抱着遭遇和应对危机的心态,预先考虑和预测组织可能面临的各种紧急的和极度困难的形势,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预先制定对抗危机的应急方案。危机意识的确立,能将危机的发生状态和发展规律置于政府管理体系的前瞻性预测和有效防控之中,培养强烈的危机意识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与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害。为此,可定期开展危机管理专家的讨论、汇总、分析专题会,就危机发生时的情势、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提高行政人员的危机意识。同时,也应该把危机管理意识灌输到全社会,向社会民众进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让广大民众树立起危机意识,提高社会的成熟度。
参考文献:
[1]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计算实验;环境管理行为;需求特征;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引言
数理分析和实证分析一直是环境管理行为的主导研究方法,但是随着计算机模拟实验的发展,运用计算实验方法来研究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成为了效率更高的研究工具。张军等[1]利用人工社会思想和计算机技术构造人工组织系统进行计算实验,在组织行为研究领域做了详细研究;金帅等[2]基于计算实验方法研究了企业排污权系统的效率;另外,环境管理行为演化问题研究要建立在企业自身特性和消费者选择所表现出的需求特征和竞争压力的基础上,需求特征的演化层次是研究企业环境行为演变的重要环节。若将计算试验应用于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多主体的需求属性变化、内在机理,以及市场的竞争态势,继而刻画出企业主体环境管理行为决策的规律。结合复杂性系统理论讨论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进行动态、多角度、多层次度量的方法。
二、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复杂性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环境行为受到规制因素、市场因素、企业自身属性的影响,如政府规制、市场导向等,在针对某一因素进行研究时不应割裂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研究中,需深入整合内外部因素,架构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3],为此,从图1了解它们的交互动态:
图1 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各因素的交互关系
我们知道,环境管理行为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外部影响因素多:政府规制,消费者需求,公众监督,媒体对企业环境信息的公开,同行业企业的竞争、模仿等众多因素均会对企业环境行为产生影响。总之,内外部因素都是动态变化的,组合方式和影响度均不同,从而导致非线性的影响效应,并且因素间存在的交互作用,如公众需求使消费者学习、模仿,行为波动路线能够反映之间的交互关系。因此,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综合因素而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下来研究企业的环境行为的演化问题。
三、计算实验的应用
鉴于上文的系统层次和交互关系图,我们可以了解到数理分析和实证分析所存在的不足:(1)在多主体的数量、异质性、行为的假设上,以及行为交互的多样性、行为复杂性的描述上,数理方法显得力不从心[4]。然而,Agent是指在某一环境中能够持续自主运行,具有社会性、反应性、自发性等特征的计算实体[4]。由于多Agent系统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多层次复杂系统研究方法,将来可以结合多Agent主体学习、模仿机制,描述多主体的交互关系,为主体的需求变化刻画科学的演化模型。
(2)实证分析方法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或是相关性分析时,并不能精确考虑到市场竞争、政府政策、消费者需求等不确定性因素,并没有深刻揭示出这些因素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效应以及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且,目前对影响因素的研究侧重的是静态刻画,或针对单一因素描述,忽视了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在综合因素作用下的动态演化过程;在分析方法上,虽然运用了结构方程、生命周期评价等方法探讨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但由于企业自身及内外部环境中涉及大量主体的风险意识或决策活动,很难单纯用定性和定量方法来刻画该综合因素的复杂性及动态演化。然而,计算实验方法采用多Agent的建模方式,将各种影响因素以多Agent为对象,最大限度的模拟企业环境行为复杂、动态的情景。
(3)企业主体表现出的异质性是数理方法不能抽象概念化的,并只将其环境行为归纳为简单的几种策略,过于形式。不同企业的自身属性具有较大差异,其环境管理行为更具复杂性,采用计算实验方法,可以充分考虑企业的异质性及环境行为的多样性,反复实验,从而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研究方法初探,在综合集成思想下,基于计算实验的系统模型构建关系图如图2所示,将为深入理解需求特征和竞争压力下的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提供新方法论的深入研究做相应的技术准备。
图2 基于计算实验的模型构建关系图
为了更好运用该模型,解决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复杂性的问题,我们可以深入研究社会个体不同心理、认知模式的演变过程以及对公众群体行为涌现的影响;研究企业环境管理中参数之间的交互关系,创建合理高效的计算实验模型内部交互机制;可以尝试研究实现不同实验模型的Java编程技术,开发计算实验平台,提高计算实验模型的开发效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未观测经济 收支差异法 货运量分析法 θ值估算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未观测经济在经济运行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步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拉动GDP迅速增长,并对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由于法制法规的不健全和缺乏正规金融机构的引导与监督,未观测经济的急速发展已经对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对未观测经济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对其规模进行合理的测算迫在眉睫。
一、未观测经济概念界定
未观测经济,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由于各种原因未被测算或计量的经济活动量。这些未被观测的经济活动, 本应包括在全社会的国民经济活动内,但由于多种原因,现实的国民经济核算却无法对其进行计量。我国学者长期以来关注着未观测经济的问题,但是理论界一直对未观测经济一直都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一般都是根据个人的研究需要来做出概念界定,例如地下经济、民间金融、非正规经济等,这些概念往往互相交叉但又不能全面反映出实际情况。直到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创新性概念――未被观测经济(NOE),将未观测生产分为五种:地下生产、非法生产、非正规部门生产、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以及由于基础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
地下生产主要侧重于为逃税而隐瞒的经济活动。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93》指出,为逃避税收,避免缴纳社会保险款,避免遵从各种行政程序而故意隐瞒从事的生产活动被界定为“地下生产”。“地下”是经常被学者们普遍使用的术语,其他国家也使用“黑色经济”、“隐蔽经济”来描述此种活动,主要侧重于为逃税而隐瞒的经济活动。
非法生产是主要依靠法律来界定。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93》将非法生产分为两大类:一是法律禁止的生产活动;二是生产活动通常合法。但生产活动是由非授权人进行,此种生产活动违法。由于各个国家法律规定的非法生产的种类不同在分析非法生产时,可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93》的分类原则及各国法律规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非正规生产是指在合法生产活动中没有明显的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之分的低层次组织进行的生产活动。在这些低层次组织中,主要表现为组织水平低下,规模较小,基本没有分工,雇佣关系大多是偶然就业、亲属或个人以及社会关系,而不签订正规的合同协议。非正规部门是经济活动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就业岗位的创造、生产范围的扩大、国民收入的形成等方面。
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侧重于自产自用。要包括以下内容:(1)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货物生产,包括农产品和家畜的生产,其他为自身消费的货物生产,自有固定资本形成;(2)自有住房服务;(3)有酬家庭服务,即有酬家庭雇员提供的服务。
由于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被称为“统计原因的地下生产”。造成统计遗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统计时覆盖的企业不全面,一些新成立的小企业可能由于多种原因未被统计;此外统计调查中,有些企业未作调查回答,或其回答的数据不准确,故意瞒报。
二、未观测经济的估算方法
目前,对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估算主要有两种方法:直接调查法和间接估算法。直接调查法通过对研究地区的家庭居民或者企业进行实地问卷调查直接获取所需数据,但这一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在实际中运用较少。间接估算法是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运用基础统计数据,通过分析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差异,来间接的测算出未观测经济的规模。常用的间接估测法包括收支差异法、θ值估算法、货运量模型法、基于国民账户的分析法、物量分析法、MIMIC结构模型法、货币分析法等。本文以内蒙古为例,分别采用收支差异法、货运量模型法、θ值估算法对其未观测经济规模进行估算,通过分析结果找到一种适合于内蒙古地区的估算方法。
(一)收支差异法
众多学者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公式出发,认为若是一个国家在统计过程中总支出出现高于总收入的部分,也就是说明在总收入中有未被统计到的部分,可将总支出与总收入的差额做为未观测经济的规模。这种差异从规范的意义上来讲主要反映了一个事实:尽管某些收入可能没有申报或申报不足,但由此引致的很多支出是可以在官方统计中都显示出来的。表1为近十年内蒙古地区未观测经济收支差异法的估算结果。
从表1中可以发现,实际年鉴的统计中并不存在理论上的差异值,这可能是由于在实际的统计核算过程中,两种统计方法本身就是相互交叠的。理论上,收入法核算的总产值是从收入形态出发,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支出法核算的总产值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理论上两种方法核算是互不相干的,在实际统计中,不同方法核算时,由于统计的困难性,使用的数据可能存在重叠,导致使用不同方法计算的最终结果是一样的,因而借助于年鉴的收支差异法无法核算出内蒙古的未观测经济。
(二)货运量分析法
货运量分析法是从统计模型的角度入手,以全社会货运量为因变量, GDP 为自变量,拟合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回归模型中估测出的 GDP 值。将此值减去实际观测GDP 值,若差值为正,便可以认为该差值是相应年份的未观测经济增加值。采用此法的前提是很多地下经济的产出虽然未能被官方统计所观测到,但从事地下经济需要通过物流来实现,与地下经济活动相关的货运量可以被官方统计,因此通过货运量来拟合 GDP 的理论值,与官方GDP 进行比较可以估测未观测经济的规模。
分析结果显示,F值为144.46,F 检验反映模型拟合样本的整体效果,F值越大,说明回归方程非常显著,方程总体成立;可决系数R平方值为0.89,表示总离差平方和中89% 可以由回归方程解释,模型拟合程度较高;回归系数检验中,t的绝对值较大,说明货运量对GDP 的影响显著。通过分析,得货运量与GDP 的对数模型为下式:
GDP=-79336.41+7604.39lnFT
将历年货运量的数据代入估算模型,可以得到GDP 的拟合值,将拟合值减去观测值,算出内蒙古未观测经济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中GDP拟合值与GDP观测值差额为负数的情况,用NA表示,但这并不表示相应年份不存在未观测经济,可能是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当年的货运量出现异常。该方法的理论是未观测经济活动引起的货运量纳入了政府统计的范围,但其所得未被政府统计。通过实际拟合可以发现,对于内蒙古地区而言,用货运量分析法得到的结果并不乐观,第一是由于货运量异常导致的结果异常;第二是由于从结果中只能看出未观测经济的趋势,而具体数值还是和内蒙古未观测经济的实际结果有偏差。
(三)θ值估算法
θ值估算法由于其理论的可理解性和操作的简便性而常用来被估算区域性的未观测经济规模。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经济增长依赖于一定的金融规模,将融资量/GDP的值叫做θ值,并假设不同地区的θ值均相同,即不同地区的融资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相同的。融资量又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市场融资(CR)、证券融资(ST)、外商投资(DF)和未观测经济(NOE)四部分。由于北京市金融监管相对较为严格,因此可将北京市做为不存在未观测经济的对照组。测算公式可以写为(CRi+STi+DFi) /GDPi= (CRj+STj+DFj+NOEj) /GDPj,公式左侧表示北京市的θ值,右侧为内蒙古地区θ值,正规金融市场融资选取的是该地区短期贷款年末余额,证券融资为该地区上市公司本年融资额,外商投资选取该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数据的选取主要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北京市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表1为测算出的内蒙古地区未观测经济规模。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由θ值估算法估算出的内蒙古未观测经济的结果,不仅可以明确未观测经济的变化趋势,同时也能得到每年未观测经济的具体数值,并且该数值与内蒙古实际情况也是相吻合的,说明θ值估算法对于估算某地区未观测经济规模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三、结论
综上分析,收支差异法和货运量分析法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并且操作简单,但是在实际估算中,收支差异法由于统计口径有可能存在交叉,货运量分析法中因变量受其他因素影响不容易得到实际值,因而这两种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而θ值估算法虽然假设要求较强,估测的结果也并非完全正确,但还是能够反映出内蒙古未观测经济的发展趋势,大部分年分的估算值也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整体看来,内蒙古未观测经济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和内蒙古某些地区由于房地产市场引起的经济泡沫密不可分,而由宏观调控引起的房地产市场震荡又会反向影响未观测经济,因此对未观测经济进行估算,对现阶段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做出全面的判断,可以防范资金市场风险的产生与进一步的扩散。
由于对未观测经济没有进行专门统计,在估算规模时经常受困于数据的有限性,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通过建立未观测经济指标监测体系,以便得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未观测经济规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重实际调查,不定期、不定点地对未观测经济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准确地计算未观测经济具体数值。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流动性过剩与未被观测金融经济活动的关系分析[J]. 宏观经济研究,2008(6).
[2]徐蔼婷. 未被观测经济估算方法与应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
[3]王周成. 广东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估测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
[4]刘轶. 民间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
[5]任碧云,高之岩,张彤进. 未观测金融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分析[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篇7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决策支持系统)以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因此,找出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弄清其决策主体并通过计算机实现其流程便成为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2. 背景知识简介
微观经济决策是指以基层单位(企业、地区等)的经济活动为范围进行的各种决策。它以个别经济单位的发展前景与经济个量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微观经济中的各种因素的变化与联系,以确定基层经济单位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行动方案。
作为管理核心的决策系统是一个综合系统,它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决策主体、决策目标、决策对象及决策环境。其中决策主体即决策者,它既可以是具有决策能力和权力的人,也可以是智能化的计算机系统。决策目标是某个决策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效果,决策对象是决策客体,它可以包括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决策环境是决策行为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
DSS通过结合个人的智力资源和计算机的能力来改进决策的质量,它是一个服务于处理半结构化问题的管理决策制定者的基于计算机的支持系统。DSS可以广义地作为一个包罗众多的术语,用来描述任何在组织中支持决策制定的计算机化系统。一个企业可能拥有若干个决策支持系统,例如某企业可同时拥有一个为高层经理使用的经理信息系统,市场、财务、会计DSS系统等。企业采用DSS来进行辅助决策后,产生的效益将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更快更准地进行决策;(2)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生产资料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时间成本等)的削减;(3)对市场和客户需求更为准确的把握;(4)企业品牌更为准确合理的定位及消费者认可度的提升;
3.DSS中的微观经济决策行为及其实现
一个完整的决策支持系统通常包括如下模块:
(1)数据库系统。DSS的后台核心是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集成的、面向主题的数据库集合,它存储决策时所需要使用的相关信息。
(2)知识库系统。知识库系统可对用户输入数据按照相关规则进行处理,然后将得到的解提供给用户。知识库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并非向用户提供检索信息,而是提供根据输入的数据信息使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结果。
(3)模型管理系统。它是一个包含有财务、统计、运筹和其它定量模型的软件包,能够提供系统的分析能力和合适的软件管理能力。
(4)人机交互系统。人机交互系统用来实现与用户的互动,以便用户能够正确操作DSS完成各种决策行为,它的易用性和可维护性直接关系到用户对该系统的满意程度。
一个DSS系统中的典型经济决策行为有:
(1)行情库建设及成本控制管理。在企业现有进货渠道中筛选低价而稳定的渠道并将其推广,对降低产品成本、保证生产效率、提高企业利润有着重要作用。DSS能充分发挥计算机数据处理速度快、计算精确的特点,快速可靠地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供货商。而且通过行情库的建设,企业决策者能及时了解各生产资料的行情价格,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生产线进行改造,降低高成本物资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比例,从而降低成本。
(2)对手跟踪及对策。通过收集对手信息并将其交付DSS进行处理,决策者能较好地了解对手动态。如果采用知识库技术,系统还可根据某对手以往的记录来预测对手的现行策略。
(3)销售情况汇总及策略制定。通过定期采集销售数据,DSS能给决策者提供历史记录、现状分析和未来趋势预测,以帮助决策者确定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市场中的机会。
(4)客户分析及市场研究。DSS可以利用统计工具来分析每天收集的交易数据,以划分并确定消费者的消费类型和各类客户的消费模式。并利用预测模型分析得出每种产品的增长前景及规模,以便做出削减或者扩张某种产品生产的决定。
(5)合理规划企业业务。由于资源(人力、财力、时间、空间)的限制,企业总是无法同时进行其想要开展的所有工作。通过建立并维护DSS资源库,工作人员能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内、外部情况,从而合理制定短、中、长期规划。
通过实现上述功能,DSS能涵盖企业大部分微观经济决策及辅助决策工作流程。与其它软件系统相比,DSS系统还具有以下特点:
(1)DSS是一个解决方案,而非一类通用产品。每个企业都要结合自身的状况、明确亟待解决的管理困难,然后再进行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应用。
(2)符合实际的优秀的管理思想是DSS的灵魂。由于DSS的作用是进行经济决策或支持经济决策,因此它必须融入到企业的整个决策环境及风格之中。即一个成功的DSS应用,应该融合了该企业优秀的管理思想,能按照企业一贯的风格进行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其它企业的优秀管理思想和理念,以为企业提供分析和解决经济决策问题的有效指导。
(3)DSS的开发存在很大风险。由于DSS采用量身定做模式,很多现有DSS中好的经验都无法使用到新系统的开发之中,因此DSS的开发往往存在投入资金大、开发时间长的特点。而且DSS的使用还会因决策者的更换而波动。据国外统计,大约一半以上的DSS都没有取得良好效果。
为避免风险,开发出符合企业特点并提供合理功能及风格的DSS,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企业所有业务流程,从中划分出核心业务。一般来说,DSS只需覆盖企业的核心业务即可,过多加入次要的业务模块会加大开发风险并降低系统的使用效率。
(2)弄清各模块决策行为中所需要的数据和知识,以便完成数据库及知识库的建设。该过程中,开发人员还应合理使用和继承企业现有数据资源。
(3)广泛征询各独立核心业务决策人或决策小组的意见,确立该模块中的管理流程和决策模型以满足该模块使用者的需要。
(4)在DSS的使用过程中应不断吸收使用者意见对其进行修改完善,提高其合理性和易用性。
篇8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测方法
财务困境预测方法是指借助数学和计算机技术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对企业财务指标的系统分析来预测企业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财务困境预测模型主要有两类:传统统计类预测模型和人工智能型预测模型。
一、传统统计类预测模型
传统统计类预测模型包括:一元判别分析模型、多元判别分析模型、线性概率分析模型以及累积求和模型等。
(一)一元判别分析模型(UDA)
比弗率先提出了一元判别分析模型,也叫做单变量分析模型,它是通过单个财务指标来预测财务风险的。他比较了1954―1964年期间的79家失败企业和79家相同资产规模的成功企业的30个财务指标的差异,发现具有良好预测性的财务比率依次为现金流量/负债总额、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而且离财务失败日越近,判别的效果更好。
虽然比弗的单变量判别模型能够取得较好的预测准确性,但它的缺点在于:只重视一个指标的分析能力,如果使用多个财务指标分别进行判断,单个指标的分类结果之间可能产生冲突,导致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单变量判别模型为后来的多变量分析模型在破产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国内学者陈静在1999年以公司被ST的前1年、前2年、前3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用一元判别分析模型做了实证研究,得出在宣布被ST前1年总的准确率为85%。
(二)多元判别分析模型(MDA)
美国学者奥特曼(1968)最早将MDA模型应用到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他在1968年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企业进行观察,对22个财务比率经过梳理统计筛选得到五个变量,建立了著名的Z分数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改进的”Zeta”模型。根据判别分值,以确定的临界值对研究对象进行信贷风险的定位。由于模型简便、成本低、效果佳,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都纷纷研制了各自的判别模型。
国内学者张玲(2000)选取了沪、深两市涉及14个行业共计12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了四个反应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运营能力的财务指标构建判别模型。
杨淑娥、徐伟刚(2003)等学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财务指标进行筛选后建立了MDA模型。
MDA模型的应用也存在诸多局限,比如它要求研究样本的财务比率呈近似正态分布、两组的协方差矩阵相等,这在现实中较难实现。
(三)线性概率分析模型(LPA)
LPA模型主要有Logit和Probit两种。
Edmister(1972)用线性回归建立了包含7个财务比率的财务困境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在90%以上。
Qhlson(1980)首次将Logit模型应用到破产预测。
国内学者张后奇在所做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报告中,运用了LR线性回归模型。
LR模型的优点是不要求数据呈正态分布、两组的协方差矩阵相等的假设,在不满足正太分布的条件下,LR模型的预测效果要好于MDA模型,缺点是样本的数量不宜少于200个,否则存在参数估计的有偏性。
(四)累积求和模型(CS)
西奥达西奥与1993年提出了预测企业失败的CS模型,该模型能探测财务状况由好变坏的拐点,对财务状况恶化敏感并具有记忆性,能区分财务指标变化是由序列相关引起的还是由于财务情况恶化引起。
二、人工智能型预测模型
人工智能型预测模型主要包括: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遗传算法模型、粗集理论模型、递归划分分析模型以及支持向量机模型。现分述如下:
(一)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
奥多姆(1990)第一次把ANN模型应用于财务困境预测研究,他使用了三层前馈神经网络,并与传统的MDA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
奥特曼(1994)对意大利的1000家公司利用其发生困境前1年的数据进行预测,结果发现,MDA比ANN的预测效果还稍微好一点。
ANN相对于传统统计类模型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同时处理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而且无需考虑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模型的拓扑定义较难实现、模型计算量较大以及判别能力不强等。
(二)遗传算法模型(GA)
遗传算法是模仿自然界生物遗传进化规律在大量复杂概念空间内的随机搜索技术,尤其适合目标函数的多参数优化问题,并运用于证券选择、证券组合选择、预算分配以及信用评价等金融、财务领域。瓦雷托・弗朗哥采用遗传算法提取了线性函数和判别规则。研究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可以获得不受统计约束的最优线性方程,提取的线性函数与MDA相比,省时并且受分析人员的主观影响较小,但结果不如MDA。
(三)粗集理论模型(RST)
RST模型被证明是能够运用一组多价值属性变量描述多个对象的有效工具,可以用来揭示相互关联的财务特征与企业失败风险之间的关系。弗朗西斯研究表明,RST能够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重要事实,并能用自然语言表达成一组决策规则,每个决策规则都有案例支持,能够结合使用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无需统计约束和模糊隶属度评能够价,节省决策形成的成本和时间,工程透明,可以考虑决策者的知识背景,并可用于集成决策支持系统。迪米特拉正式,由于不同样本与决策者知识会产生不同的决策规则组,因此研究结果并不具有通用性。
(四)递归划分分析模型(BPA)
弗里德曼首次采用BPA建立预警模型,他以财务比率为判别点建立二叉分类树,以最低误判成本为标准对样本企业进行分类预测。结果发现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高于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MDA模型对研究样本的期望误判成本明显高于BPA模型。在RPA模型中可以选用非财务指标和定性指标,但复杂的分类树结构可能引起样本的过度适应,预测风险高,因此分类树结构宜不宜繁,便于灵活运用。
(五)支持向量机模型(SVM)
范・格斯特等将SVM应用到财务困境预测模型中,采用最小二乘法作为SVM的线性学习器,构建LS―SVM财务困境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判别准确率高达89.91%。
李英昌采用表格搜索技术对SVM核参数进行优化后,建立了SVM模型,预测效果优于MDA、LR和BP―ANN模型。
申庆植等采用SVM建立了财务困境预测模型,他通过对韩国中型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SVM模型的预测性能优于BP―ANN模型。
沃尔夫冈・哈德勒尝试着将SVM应用到财务困境预测研究中,通过对美国2001-2002年间84家企业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SVM具有很好的分类效果。
国内学者李贺、冯天谨(2005)通过对我国烟酒行业50家上市企业连续3年的公开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SVM模型的预测性能优于ANN模型;徐晓燕(2006)提出了一种将Logit回归与SVM集成的预测方法。即LR―SVM。该方法通过修改支持向量机的输出而改进其预测精度,即先对支持向量机的训练数据用Logit回归进行分析,再用支持向量机进行预测。如果Logit回归的结果支持SVM的结果,则不对SVM的输出结果进行修改,否则修改SVM的输出结果。实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预测精度明显优于一般的支持向量机。
SVM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专门针对小样本,具有较好的推广能力;巧妙地解决了维数问题,算法的复杂度与样本维数无关;无需对变量作任何特殊假设;变量间是否存在共线性对数据处理和模型估计影响不大。它的局限性是特征集和核参数对模型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传统统计类预测模型之间、统计类模型与ANN之间做比较研究的较多,而对SVM与其他模型之间进行比较研究的很少,尤其是SVM改进算法以及核参数优化对财务困境影响的研究就更少。
参考文献
[1]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4:31-38.
[2]张玲.财务危机预警分析判别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3:49-51.
篇9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 考评方式 过程性考评 终结性考评
一、课程考评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既不同于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纯公共课”,也不同于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等“纯专业课”。有学生认为,学英语课可以和外国人交流,学计算机课可以使用电脑,学证券投资学可以炒股,学国际贸易实务会跟单做外贸,而学经济学原理简直“百无一用”。事实上,专业基础课程很重要,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当下不少急功近利的学生往往忽略“磨刀”的重要性。加上专业基础课抽象度较高,理论性较强,操作性较差,如果不系统学习和训练,要学好也有一定的难度。这些特点使得《微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如果没有一套有效激励和约束学生学习的考评机制,不少学生可能就失去学习积极性,具体表现为逃课、“逃学”或简单应付。
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是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如每次上课的时候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30%),然后是统一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70%),最后综合这两个指标,给出总成绩,对学生的总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来说,这种考评方式约束效率低,激励效果差,且非常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其一,未能全面发挥其检查评价功能。目前的考评方式普遍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重认知轻能力,另一种是重程序化、标准化的操作轻创造性的发挥,导致考评的检查评价功能弱化。其二,错误的导向。大多数考试内容是知识导向性的,缺乏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评价。其三,激励功能微弱。学生并不需要在平时下功夫,临近期末的突击式记诵就完全可以应付考试。其四,诊断反馈功能基本缺失。发现问题的时候课程已经结束了,试卷分析成为“马后炮”和“皇帝的新衣”。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对象,拟对现行的考评方式进行改革试验,增强考评的激励、检查和反馈等功能,这样可以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还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进行判断,对人才培养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课程考评方式改革的思路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学生”。“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已知世界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因此,学经济学不仅仅是学经济学教材,考试也不应该仅仅是考教材,更重要的应该是把课外阅读和钻研精神引进到学生的学习和考核中,让学生真正领会经济知识和原理,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所以,要改变过去以一次性闭卷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利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做到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1、考评内容改革
可以从两个方面(包括四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考评。其一是过程性考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学习及应用能力这两部分;其二是终结性考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理论基础、项目方案这两部分。
2、成绩评定方式改革
成绩评定方式是指采用平时过程性考评与期末终结性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本课程的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围绕教师和学生共同课堂学习表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完成结果等进行评定,作为平时过程性考评成绩;课程学习结束时,以个人笔试和小组汇报与答辩两种形式为期末终结性考评成绩。
两部分的评分为:(1)课程考评总成绩(百分制)=过程性考评×40%+终结性考评×60%;(2)过程性考评成绩(40%)=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40%+学习及应用能力×60%;(3)期末考评成绩(60%)=笔试×40%+项目方案的撰写×40%+小组汇报与答辩×20%。
3、考评标准细化
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的考评标准包括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是否有读书笔记等;学习及应用能力的考评标准包括案例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曲线和公式推导能力、文献资料搜索能力等方面;项目方案的撰写的考评标准包括方案的规范性、可行性、设计的美观性等方面;小组汇报与答辩的考评标准包括PPT制作是否合适、汇报的语音语态、能否调动他人的兴致等方面。
三、课程考评改革中的案例教学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改革过程中,要突出案例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使案例教学能够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1、以案例引导出所讲述的概念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既可以用生动的故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用简单的事情说明晦涩的理论,帮助学生尽快消化和掌握理论知识。如在讲授效用时,可以用不同人喜欢不同的东西的例子,说明效用的概念和概念中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样的东西对不同的人效用是不同的,同一种商品因时、因地而异,其效用是不同。
2、以讨论形式增加对理论的理解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将一个问题设置成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也可以是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在讲机会成本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分别给出学生上学和不上学去工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让学生来讨论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来上学而不去工作,上学的机会成本由哪几个方面组成等等问题。这个问题同时也说明了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可以影响现期的消费行为。
3、以实地调研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近年农产品价格多变,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农村的,这样就可以给他们布置任务,分别从种植者、消费者的角度来调研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又对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和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再来对比理论与实际有什么样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得理论变得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和应用。
四、课程考评改革的预期效果
1、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
通过学习态度、应用能力、理论基础、项目方案等环节的考评,全面综合地考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讨论式、提问式学习,改革过去单一化的考评方式,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改革目的是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单纯阶段性学习为终身学习、变知识性学习为能力创新性学习。利用学校丰富的图书信息和海量的网络资讯,及时了解现实社会经济现象问题以及经济学最新前沿研究成果。通过学生团队分工合作和个人表达能力的提高,训练良好的经济学素养,提高经济学研究报告的写作水平。通过研究型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综合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
改革课程考评体系,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性、综合性评价,关键是建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要求。考核评价出现相当多的主观性,对学生创造性、综合能力的评价,要求教师有能力设计出优良的题目。设计题目形式具有灵活性与综合性、内容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这要求教师对本学科具有相当的理论功底和丰厚的知识储备。课程论文等综合性案例,需要从科研实践中积累,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从以往的一纸考卷定分数转变为多层次的考核方式,突出的矛盾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增加了,教师需要投入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注:基金项目:丽水学院校级课堂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方式改革研究”(14KZ02)。)
【参考文献】
[1] 朱佩枫、张浩:“微观经济学原理”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8).
[2] 韩锐: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3] 李进霞: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篇10
关键词:未观测经济;核算研究;估测方法
一、未观测经济的内涵界定
学者们对未观测经济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但当时并未对其进行定义,直到197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GiorgioFua提出了“地下经济”这一概念。2002年OECD出版了《未观测经济核算手册》,在该手册中未观测经济被定义为“未被基础数据所覆盖的所有的生产性活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出未观测经济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概念。就我国关于未观测经济的研究来说,只有涵盖范围较广的地下经济与未观测经济相当,因此为了阐述的方便,本文中将地下经济与未观测经济等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相关部门未能统计在内的或没有被国家纳入管理范围的包括合法与非法的经济实体和经济活动统称为未观测经济。
二、未观测经济核算研究综述
在未观测经济的核算问题上,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某些相关的统计数据来进行估测,或者是对局部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推测。而我国在核算时一般都是从国外学者的研究上出发,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对采用的模型、方法加以适当的修正,因此国内核算未观测经济时所用的方法基本上与国外相同。就未观测经济的估测方法来说,其可以分为直接估算法和间接推算法:直接估计法中最常用的是调查法和审计法;间接推算法则主要有物量投入法、通货需求法、现金比率法、GDP分割模型、交易法、劳动力市场分析法、收入支出差异法、生产要素投入法和财政分析法,一般情况下采用较多的是现金比率法、通货需求法和交易法,若按照是否涉及货币来分,所采用的这几种方法都可以被称为货币分析法。
1.直接调查法。直接调查法一般是采用专门调查的形式 对某一地区或某一部门的未观测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查 以取得该地区或某一部门未观测经济规模的有关数据。这一调查往往是以未观测经济活动个体及有关层次,如个人、团体、企业及管理部门等为调查对象,采用询问、问卷、查帐 查档案及案例等多种形式,其组织方式也可多样,如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值得注意的是直接调查法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这是因为未观测经济活动的非法性必然导致被调查对象的回避和隐瞒,而收集相关信息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财力和物力,因此直接调查法获得的结果往往会出现失真的情况。
叶世芳(2001)对OECD经常使用的直接调查法进行了介绍,同时对调查过程中的操作要点也进行了说明,重点介绍了通过住户调查和产业活动单位(或是住户和企业相结合)来获得非正规部门的信息这两类方法,她认为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调查可以提供给人们一些具有经济意义的数据,如就业人员的数量、就业人员的素质情况以及他们的工作环境等方面的信息;另外,根据统计调查的目的、统计研究的意图、统计过程中采用的样本框等,通过对各产业活动单位的调查,也能够让人们获取一些非正规部门的信息,如就业方面的数据。所有以上这些数据信息都有助于对未观测经济活动的估测。
2.间接推算法。在未观测经济的核算方法中,现金比率法较为著名,该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卡甘于 1958 年提出的,它由“未观测经济活动具有大量现金结算的特点”这一特性而来。梁朋、梁云(1999)把这种方法引入我国,遵循古特曼(1977)的现金比率模型,对我国1985到1995年间的未观测经济规模进行了估算。朱小斌、杨缅昆(2000)结合国民账户分析法和简单现金比率法测算了我国1979―1997年的地下经济规模,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地下经济规模与地上经济的繁荣程度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地上经济而言,地下经济对国家的经济政策更具有敏感性。刘洪( 2003)、罗磊( 2005)、刘华( 2007)等分别采用了现金比率模型的方法或对该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之后,运用国家统计部门所公布的最新的统计数据对我国的未观测经济规模也进行了估算。
国内学者在对未观测经济的规模进行核算的过程中采用最多的是现金比率模型,到目前为止,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学者在进行后续的研究。
通货需求模型在未观测经济的核算中也常被采用,通过该模型人们也可以测算出未观测经济的规模。张迎春(2003)在通货需求模型中选取了税率、利率、收入水平和通胀程度这四个因素,通过拟合先给出了一般的通货需求模型,然后再结合我国的国情,给出了适于估测我国地下经济规模的通货需求模型,通过该模型,对我国1980年到2000年的地下经济规模进行了测算。
一部分学者采用GDP分割模型来对我国的未观测经济规模进行研究。GDP分割模型把地下经济划分为了两个部分:浮现地下经济和流通地下经济。何华芹、郑少智(2005)对GDP分割模型进行了改进,通过改进后的GDP分割模型对我国未观测经济的规模进行估测,通过研究可以建立现金总需求量和其它诸多影响因素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相对于原模型来说,改进后模型的估测结果的变动幅度比原模型降低了10%,其标准差也比原模型降低了5.1%,由此可以看出改进后的GDP分割模型更适用于我国,其测算的结果也更为合理。
有些学者在对未观测经济的规模进行核算的过程中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华婷(2003)分别使用现金比率法、GDP分割模型和货运量模型估算了我国地下经济的规模,认为现金比率法在理论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该方法的三个假设条件与现实当中的真实情况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而GDP分割模型在核算方法上比现金比率法做了一定的改进,但其最终还是脱离不了现金比率法的局限;货运量估算模型在方法上避免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假设,但利用该模型对货运量进行测算时会产生一定的人为误差,同时货运量是货运量模型的关键组成因素,该因素方面的误差必然会导致模型的结果产生更大的偏差。徐斌(2008)分别采用了现金比率法、货币交易法、物量投入法和GDP差异法对我国1997年到2006年间的未观测经济规模进行了测算,分别介绍了这四种方法的原理及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就现金比率法来说,通过研究现金比率的影响因素可以更好的估测未观测经济的规模;对于货币交易法而言,该方法在理论上其具有明显的优势;物量投入法在应用时必须要满足货运量基本上可以反应社会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这一条件;对于GDP差异法来说,可以通过核算生产、支出之间的差额来估算未观测经济的规模。
三、启示
虽然目前我国对于未观测经济核算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但是与国外相比仍然是比较落后的,在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宏观估算的研究较多,但是创新较少:我国学者对利用宏观模型来估测未观测经济规模的研究较多,且多是将国外相关的核算方法做适当的改进之后就应用于我国,如现金比率法、通货需求法、GDP分割模型法等,对适合我国经济体制、核算制度的间接估算方法创新较少,同时在相关的研究中,在使用不同的方法对未观测经济进行核算之后,核算结果往往会有不同;二是对直接调查方法和直接、间接相结合的混合估算方法的研究还比较滞后,我国真正有关直接调查方法的研究还很少,同时由于模型法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比如有的模型是建立在较为苛刻的假设条件之上的,采用相应的模型会引起用估算结果的不稳定,同时不同方法之间的估测结果差距也很大,而且也只能提供经济总体的指标,无法区分出各行业类型的分组数据,因此国际组织和学术界呼吁在研究中要重点关注直接调查法和混合估算法,但目前来说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缺乏。就未来我国关于未观测经济核算方面的研究来说,重点在以上两个方面作出改进。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幼儿教育基础理论知识
- 下一篇:人工智能与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