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

篇1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 现代阐释 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48-01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史的学科。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所占课时比重较大。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与审美感受能力,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成为知识基础雄厚、能力素养良好的新型人才。

2.授课侧重点各有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内容难度大,涉及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美学、史学等诸多学科,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如何具体操作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教者强调与文字、音韵、训诂学的近缘整合,认为对打牢基础、充实底气、克服浮躁学风是必须的;有的强调与中国古代史、文化史、哲学史等近邻学科进行整合,目的是为古代文学教学提供多维视角和众多参照系;有的强调与中国古代文献学的整合,认为这是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自身的需要;还有的强调与文艺学、现当代文学乃至音乐、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对“古典文学”进行真正的“文学”还原,对她的艺术魅力进行深入分析探索。

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发展方向需要新的定位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历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是一个研究队伍庞大,研究领域广阔的成熟学科。然而,与学术研究的红火相反,课程的教学研究一直相当冷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观念僵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等问题十分突出,加上社会上急功近利观念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本身固有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等特点,应该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目前存在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重新把握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质,总结古代文学的教学特点,探索适合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已成了学界同仁面临的共同课题。

二、如何在教学中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现代阐释

1.教学内容的阐释要与时俱进

教师要在遵循传统讲授原则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的新的认知,即如果仅只是以古代佐证古代,或者所研究和讲授的东西限制在古代范围内论古代,那么这种教学毫无意义。教者必须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从古代通向现代,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要对当代大学生的现代生活、情感、审美、价值观念产生作用,产生现代的新意识,为现实服务。要真正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当下所用,增强古代文学的现代意识,用现代意识观照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拉近古代作品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育化学生心灵的效果。这应该是目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一个重要问题。

2.教学中要深度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应难易适当,教学重点放在作品的深度挖掘上,力求让文学作品感染人,文学形象鼓舞人,文学事件教育人,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上下工夫。采用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彰显古代文学作品内涵所蕴涵的魅力,课堂上要最大限度的融入作品,做到一般作家一人一作品,主要作家一人多作品。从教学大纲所选的精读篇目中确定课堂精讲内容,由浅入深,选取人物形象丰满、富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内容,以名家名篇为主。开展以作品赏析为主的课堂讨论活动,培养学生通过古代文学作品透视现实人生的能力。引导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对问题进行理论总结,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写作能力等实际能力。

3.采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都是以教师课堂讲授,并且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教学资源实现共享,但是其范围是有限的,而且经研究发现,目前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比较低。“慕课”平台可以有效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它可以使全球范围内有关古代文学教学的资源实现共享,“慕课”平台的使用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完善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发展了古代文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慕课”与原有的只提供课程资源的名校视频公开课不同,“慕课”实现了教学课程的全参与。在这个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完成上课、分享观点、做作业、参加考试、得到分数的全过程。

当前,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社会行为上显得孤独、冷漠,对社会、对集体、甚至对亲人朋友,他们缺乏基本的友爱之情,表现出狭隘和自私。因情感缺失而引发的生命悲剧日益增多,这些悲剧提醒我们在高校开展情感教育刻不容缓。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要努力发掘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具的人文价值,启发学生思辨能力,拓展其他们人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他们达到理想人格的塑造,人性境界的提升,使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体味中国文学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汪国林.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原则新探―以批评史元典与现代阐释及文化背景为考察中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04).

[2]曹顺庆,王庆.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的对话[J].当代文坛,2010(03).

[3]张万敏.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论文的现代转换[J].长春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1).

篇2

当今学界,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年轻学者已露头角,学术刊物不断增多,人文社会科学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就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而言,老一辈学者渐次凋零殆尽,而以新时期培养的博士为主体的学者全面占据了学术舞台。整体而言,学术的传承完成了顺利的交接。然而,正如一些学者所担心的:“我们对古典文学的命运却有一丝隐忧,担心在当今学术体制的制约下古典文学的内在精神逐渐消亡,担心未来古典文学界的话语霸权被毫无古典情结的学科带头人所占据,担心未来的新进博士最终以现代学科建设的名义‘革’掉古典文学的‘命’”[1],这种忧虑绝非空穴来风,当前学界的古代文学研究确有沦为其他现代学科附庸的倾向。笔者认为:要想在当今多元化的语境下保持古代文学内在精神的纯一性,要想让古代文学不至于消失在其他学科的侵袭之中,根本环节还在于对从事该门学科研究事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这是一个极具现实性和紧迫性的课题,也是古代文学学科能否发扬光大的命门所在。

一、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内在品格

外在行动发生于内在品格,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内在品格。

首先必须具备崭新的文学观念,摒弃将古代文学作为历史附庸、技巧渊擞的狭隘理念,树立将古代文学视为一部与当代相通、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民族心灵史的文学观,具有宏观的大文学意识。古代文学学界倡导宏观研究已有数十年,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似乎存在一种误解,以为题目大才是宏观,于是有了许多大而无当的东西。其实,倡导者的本意并非如此。着名学者陈伯海说:“于是我联系唐诗的发展,晚唐诗坛的分派,乃至由唐诗向宋诗、宋词转变的轨迹,来探讨李商隐诗歌的历史地位,写出《宏观世界话玉溪》的文章……此后,由作家研究进入唐诗总体研究,由唐诗进人中国文学史总体研究,甚而涉足于文化史研究。”[2]陈先生阐释了他本人治学的轨迹,即由宏观步入微观,再由微观回归宏观。由此可见,没有宏观意识的宏观研究实为微观研究的大杂烩,却失了微观研究的严谨扎实,正是一种空疏无用的学风。形成大文学意识观的客观依据是: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以审美心理为主的整个心灵世界感受客观现实作用而外化形成的特殊物质形态;作家的心灵也就是民族心灵的浓缩和积淀,他寄寓在作品中的心灵也就是民族的心灵,体现了民族心灵发展的历史。因此,就本质而言,文学是人类心灵的科学,古代文学本质上也就是人类心灵史的科学。此外,不能满足于从丰富的文学作品中寻绎出古代民族心理的特征及其拓展脉络,还要探明那些消极民族心理的形成原因,用以指导现实,人为消除某些心理环境,从而避免消极民族心理的不良影响。这里的大文学意识并不意味着取消学科界限和专业分工,而是强调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从事人文科学研究必须具有尽可能宽广的理论视野和尽可能渊博的知识储备。就古代文学专业而言具体体现为四方面,一是打通文学史与文学理论;二是打通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三是打通古代文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联系;四是打通研究与创作的关联。

其次,应该具备将方法、主体、客体三者加以最佳整合的能力。

方法是从实践和理论上把握客观世界,为解决具体课题而采取的途径和手段的总和,也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中介。古往今来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总是与其完善的研究方法紧密相关。任何科学的方法都具有实用性,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方法有其适用的对象,但它没有事先设定用它进行的研究所能达到的层次,出神入化地运用某种方法,自可取得成功。方法、研究主体、研究客体都有自身规定性,要入化境,除首先要把握三者各自的规定性外,还要寻求三者的最佳整合。李泽厚认为:“人们的性格、气质、背景、基础、兴趣、潜力才能因人而异。。。例如有人适合于搞精确考证;有人更长于提出理论问题;有的长于分析;有的喜欢概括;有的更偏于冷静的客观描述;有的则不免主观情感倾向的注入。”[3]他主张在多样的方法中,寻求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研究客体的规定性只有靠苦读积累才能把握,在这一基础上,我们似可采取“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用什么方法”的策略[4],以方法为手段,舍筏登岸,决不可为方法而方法。因此,三者的有机整合是不易的,既有客观的限制,又需主观的努力和识力。也许正因如此,当前古代文学学界我们看到的运用“新方法”的典范性成果还不多。

再次,应该具有大胆可贵的开放式创新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能够拥有今日之辉煌,靠的就是历代具有创新精神的有识之士所组成的这支中间力量的开创性探索,假使没有魏晋以来大胆主张文学脱离史、哲而另立门户的有识之士,我国漫长封建社会的文学研究或许长期只是游离于文、史、哲研究之间的“四不像”,假使没有进行纵横贯穿、探索规律的开放式研究的有识之士,古代文学研究也只会停留在诗话、词话式的小本经营;假使没有建国以来大胆主张古代文学研究应不拘于单一社会学模式的有识之士,今日的古代文学研究又岂能呈现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局面?然而,相当部分学者认为:古代文学并非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前沿学科,在当今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已难以像具有实用价值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

时髦学科一样,有着施展创新才能的广阔天地。这种偏见促使一些古代文学研究者在业务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更遑论去进行创新和开拓了。殊不知古代文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创新与开拓的余地将永远是难有穷期的,正如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前进而难有穷期一样。从问题的多端性,可以产生大量新的假设;从问题的伸缩性,可以改变思维;从问题的新颖性,可以去探索不同于传统方式的解决方法。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古代文学研究生人才而言至关重要。

上述三种品格,即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必备的人文素养。与该素养相适应,研究生人才还应该具备扎实的美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和学说史知识,对伦理学、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学说史知识也应有基本了解。总之,应最大程度地掌握关于人的学说,尤其是有关汉民族学说的知识。

二、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措施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历经的各种转变,以及这一转变对于学术的推进,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与学术界其它领域一样,上世纪80年代初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拨乱反正仅仅是一场序幕。本世纪初,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掀起的“新方法”热及“宏观研究”热,其意并不是某种方法或研究模式的单纯倡导,实质上是借助当时思想界和文艺理论界的新的话语方式,旨在清理长期盘踞于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旧的政治一元论霸权,扬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使古典文学研究由单一的政治批评转变为多元的文化、美学、文学批评,同时又不致于影响古代文学的学科地位.,要想实现这一目的的话,新型研究人才的培养对古代文学研究系统的更新转变具有战略性的价值意义。而哪些人更有可能成为新型研究人才呢?我们认为:老年学者和大部分中年学者的知识结构以及研究方法基本已经定型,能够使文学观和研究方法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只能是青年古代文学研究者,其范围主要包括在高校从事古代文学教研任务的人员,在社会科学研究部门从事古代文学科研的人员,在校学习深造的研究生,大学生以及部分青年业余文学研究者。他们中的部分人有可能通过广泛接触各门人文学科及其前沿动态,并广泛接触新科学方法论知识而转变成新型人才。而在这些人员中,研究生群体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何才能实现研究生向新型研究人才的转变?首要条件是研究生本人基于当前学术界发展状况而对古代文学现状产生的不满情绪和改革需求,这是转变的内在动因。此外,必要条件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有关制度和观念的相应改革,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改革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建构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创造力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新型模式可以避免将古代文学研究塑造成泥古不化,矜夸多识而盲于现实,无益新知的“掉书袋”,而有利于使其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开动智力去鉴别,评价所学知识,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并由此出发去发掘创造新知识。导师可以要求研究生独立查阅文献,要求他们针对相关问题写综论或述评,并争取在有关的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是对研究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与分析能力、汉语的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导师还应从多个角度了解研究生的情况,从入学直至论文撰写阶段,要不断发现学生在科研基本功训练上、知识面上的薄弱环节,并及时指出,使之加以充实改进。也要了解学生的为人,并与其及时交流。同时,导师也要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捕捉研究生思维活动的闪光点,才能有利于开发研究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塑造其创新人格。

其次,与教育模式的改革相适应,要调整古代文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并改变教学方式。除了教育部规定的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外,要适当根据学科的相关性以及研究的兴趣和要求,广泛开设人文科学各学科的选修课,对于一些相关性密切且研究生兴趣浓厚而本院校却不能开设的课程,应允许并积极支持研究生跨校选修。所有选修课程都应该采用多提示、低课时的(包括提示学科重点、主要书籍文献和解疑)的教学方式,而不必进行规定性考试,研究生在学习中确有所得者,可作自选题论文呈教师批阅。只有做到广泛开设选修课与讲授方法的改变相统一,才能使古代文学研究生既不致因课程繁多、考试频仍而被动听讲、死记硬背,从而泯灭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够多、快、好、省地获得形成创造力所必须的广厚知识基础,这一知识基础也是形成全新文学观和宏观研究气魄所必需的。

再次,要改变古代文学研究生信息相对闭塞的现状,充分保障其信息来源。不仅保障其一般信息来源,如各类古籍文献和前人研究着作以及本学科的各种刊物杂志,而且要重点保障那些传达相关学科前沿动态以及新技术革命和新科学方法论最新成果的信息来源。不仅要保障其静态信息来源,积极主动地提供各类书刊和网络资源,而且也不能忽视动态信息来源的摄取,允许、支持并积极组织古代文学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指导教师不要以自己习惯的传统治学方法限制研究生的学习和思维,不要将研究生所具有的新文学观念及其所运用的新方法视为旁门左道,也不要以研究生在科研中的失误和偏差来否定其研究,而应该在责任中加入对其勇于创新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各有关方面都能对古代文学研究生采取宽容谅解乃至支持的态度,那就必然会促使大批研究生迅速转变为新型研究人才。

注释:

[1]周裕锴:《原文阅读与经典模拟》,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12期。

[2]陈伯海:《中途小识—谈谈我对文学史模式的探求》,文史知识,1993年,第4期。

[3]李泽厚 :《在多样的方法中找到最适和自己的方法》,《文史专家谈治学》,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22页。

[4]董乃斌:《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代性和新方法》,《文史专家谈治学》,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44页。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深化文科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1996,(9).

[2]王前新.创新教育全书[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7.

[3]王小盾.在文学研究的边缘[J].文史知识,2003,(5).

[4]宁稼雨. 古代文学研究生教学要培养精英素质[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

[5]李素娟.大学文科教学改革之我见[J].江苏高教,2004,(6).

篇3

【关键词】古代文学, 教学, 历史真实, 心灵真实 , 审美视野

【 abstract 】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meet serious embarrassment, the ancient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eaching staff feel the serious discontent and pressure.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it is imperative to refor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cient literature of modern way is when the subject research and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began. Vielleicht ist unser weg noch weit, but as long as people are together, do your best, ancient literature will be able to replay light, shall be in when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 key words 】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history real, true heart, aesthetic view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备受奚落的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的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人员感受到了严重的不满和压力:古代文学的教学成了“职业的批评”,教师墨守成规、老生常谈、缺乏敏锐的艺术感觉;在“这里没有趣味,没有生命,没有任何文学所应该具备的丰富的意味”; “几十年来,文学教育变成了这么一种东西,它使人的心灵变得越来越教条、刻板”; “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学,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这些尖锐的批评,虽说是针对于整个文学教育而言的,但自觉的古代文学教学和科研人员也不应该推御责任。古代文学教学的一个显然失败在于古代文学传统备受当代文化的冷落,无法深入大众,难以参与当代文化建设,成为促进社会文化素质提高的手段;文学传统只剩下供幼儿习读的片言只语,再也无法以其光芒烛照我们的时代。剔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反观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本身,我们知道:古代文学教学的尴尬,源于学科建设的严重落后,源于教学手段的贫乏、刻板。由于缺乏人文情怀、当代意识、学术规范和宽广视野,古代文学的研究事实上已被排除在现代学科之外,局限在学科内部繁殖大量无关紧要的命题,逃脱了文学传统应负的社会历史重任。古代文学的教学则连传统的涵咏吟诵的功夫也已失落,更谈不上心灵的感悟和时代精神的灌注,古代文学教学成了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很少做到在我们所生存的社会以自己的方式——思想深度、感悟能力和文学才情——去阐释文学。

二、理顺各层关系,加速学科建设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自20世纪初期王国维、梁启超、开始,到随之而来的闻一多、鲁迅、朱自清、俞平伯、钱基博、钱钟书、刘大杰,到此后的游国恩、王季思、林庚、李长之、萧涤非、余冠英、谭丕模诸先生,乃至当今的青年学者们,经历了十分曲折而又艰难的历程。经过近100年的努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学科雏形和研究队伍基本建立,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教材和基本定型的评价标准,发表、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文献的整理和理论的借鉴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整体而言,真正现代意义的古代文学学科并未形成。由于缺乏现代意义的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指导,古代文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事实陈述的层面,缺少对文学意义的阐释。也由于局限于传统和学科内部,无法向当代文化提供独特的贡献,更无法产生全球性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现代建构需要集前人(尤其20世纪)研究之大成,需要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的指导,甚至从根本上讲还有赖于整个国家现代化状况的改善(中国目前的现代化只处于起步阶段,文化的现代化还远在物质现代化和体制现代化之后),当务之急则在于理顺以往各种观念的相互关系,打破二元对立的格局,树立全新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观念,为现代学科的建立夯实基础。

1、历史传统与当代意识

传统是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保存与传递文化的形式,它指谓着从过去到现在所保留的文化内容。传统不仅永恒存在,而且时时刻刻、实实在在地规约着现代的发展,任何人没有理由也不可能渺视传统的存在,文学传统更当如此。但传统并不意味着过去,遵循传统也并不意味着回归历史。从本质上讲,传统是一种进程,传统的内容、价值、意义在历史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开放和重建的。每一代人都是站在自己的时代境遇中解释传统的,带着现实的问题向传统讨教,从现代性出发,建构传统对现代的意义。因此“解释传统的根本要义就在于指向现在、射向当前……从而冲破旧的藩离,开拓新的世界、新的未来。”[2]也因此,解释传统并不仅仅拿传统为我所用,而是“重建”传统,以当代意识赋予传统新的时代的价值内涵、新的意义与生命,文学艺术是主观化、个人化的,文学史的建构自然更需一种现代精神或者说当代意识,“文学史研究与一般历史研究最大不同之处,是它不像一般历史事实那样具有相对的确实性。”[3]因此文学史的阐释必须注入当代意识,以当代意识反观历史,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而不仅仅是一般的文学事件和文学细节的单纯考证,不应只是对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的复述和描绘,单纯的去搜集史料,整理分析史料,而忽视文学史的当代关怀。

重写文学史要努力使古代文学研究获得当代人的关注,引起当代人的共鸣,把古代文学研究推向当代的社会舞台,并争取到一定的社会文化地位。

篇4

随着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进程的日益深入,将中国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地域文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业已成为了当前研究的新途径或新视角。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无论是古代文学作品,还是古代文学作家均有地域的烙印,只是程度有所差异。袁行霈、金克木、王国维、刘师培等人均对文学地域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以便能够对古代的文学现象进行更加细致、更加全面地研究。虽然古代文学领域的地域性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古代文学教学的地域性教学还较为欠缺,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不利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地域性教学的目标意义

若要让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达到地域性目标,那么其基础前提就要对教学的人文主题予以充分地认识,尤其是要让广大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以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进而逐步提高其道德修养与人生理想。古代文学教学中亘古不变的主题就是“人文关怀”、“教书育人”等。将地域文学内容加入到古代文学教学中,既有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又有利于对学生视野进行拓展,还有利于对学生的乡土自豪感进行有效培养,使之更好地“接地气”。地域文学貌似较为狭窄而局限,但实质上却包括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与极为深厚的内蕴。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与地域意识相互对照的同时,务必要重视地方性高等院校的自身优势。从目前来看,很多地方性高等院校的主要生源均是来自于本地,且未来毕业之后的工作地点也大多在本地,这些学生往往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地域知识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将地域文化加入到古代文学教学中,无疑能够让更多的学生都体验到当地灿烂的文化传统。以江西省为例,江西自古以来就是名家辈出、人杰地灵之地,无论是江西的文学创作,还是江西的文学传统均是一道灿烂的人文风景。就文学观念来看,江西的文学家通常都会具有强烈的正统性,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他们都会以大义凛然的态度来予以面对;就文学创作风格来看,江西的文学家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与开拓意识。在东晋时期,就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唐宋时期,文天祥、黄庭坚、王安石等江西籍人士既是文坛巨擘,又是朝廷重臣,他们创作出大量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由此可见,将这些地域文学的特点凸显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对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群体是极为有效的。此外,虽然古代文学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强调“主流性”和“系统性”,但并不妨碍我们从地域文学的角度来切入教学内容,由于地域文学教学带有较为明显的亲切感与认同感,不仅不会阻碍古代文学教学,相反还能够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古代文学地域性教学的方法途径

(一)课堂专题讲授

若要扎扎实实地将古代文学教学与地域文化、地域文学结合在一起,那么就务必要对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便能够更好地明确材料运用的先后顺序。在古代文学必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紧紧地围绕着主流性原则来为学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知识与轮廓,确保能够顺利完成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而地域文学知识在其中仅仅只是发挥出点缀价值或补充作用。而在地域文学的专题选修课中,教师则要考虑多种因素来深入发掘,在婚恋文学专题、咏怀文学专题、隐逸文学专题、山水文学专题中均适合将地域文学知识贯穿其中。例如,在《唐宋贬谪文人与文学专题》课中可通过贬谪文人的视角来开展五讲诗文研究(包括陆游宦赣、苏轼寓赣、李白寓赣、白居易谪赣、梅岭题咏与贬谪文化),以此来对地域与文学、政治之间的多重关系进行综合审视。

篇5

关键词 古代文学课程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Reflect on the Reform of Ancient Literature Course

under the Concept of "General Education"

TANG Jingjue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kang University, Ankang, Shaanxi 725000)

Abstract 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in newly upgraded colleges, so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literature should reform from the curriculum offered,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body, in order to play a better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course; course reform; teaching method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及中文系开设的与古代文学相关的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课,以下简称“古代文学课程”,是新升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该课程不仅是学科知识体系里的基础性课程,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该课程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渠道。古代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内涵,因此,加强古代文学教学,探讨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是新升本院校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古代文学课程开设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摸索与努力,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不过,该课程目前仍然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新升本院校里表现明显。新升本院校,主要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是否具有较好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古代文学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新升本院校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等做出改革,引导人才的培养向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方向发展。

1 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观念未能及时适应本科教学。部分教师简单地认为本科教学就是在专科的基础上再加一年,文学史、文学作品再多讲一些而已,所以有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固有的专科教学模式,没有真正搞清楚本科和专科在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方面、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方面的区别。

(2)教师的教研能力较为薄弱,不能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在专科阶段,学校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教学上,无形中忽视了教师的科研工作,教师科研意识较为薄弱、科研能力相对较低。而升本后,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转变为教学与科研并重,要求教师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及参与课题方面做出要求。面对新局面,如何快速提高科研能力,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许多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在教学模式上,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把古代文学处理成“古代汉语”课的翻版。在教学内容上过于固定,如讲解作家及其作品时,总是按照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面面俱到地分析讲解,缺乏新意。在教学手段上仍然采用口授与板书结合为主,虽然一些老师使用了多媒体手段,但基本上是把授课内容罗列在PPT课件中,上课的时候照本宣科,缺乏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材的整合。

由于上述原因,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情况不乐观,再加上新升本院校的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就业压力大等原因,学生普遍对古代文学兴趣较低。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学生更愿意把时间用在外语、社会实践等方面,而不再去阅读那些用文言文写作、对他们来说存在阅读障碍的古代作品,从而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2 新升本院校加强古代文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措施

做好新升本院校古代文学专业课程的教与学,使本课程更好地发挥作为重要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总体目标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2.1 课程设置:实现真正的专业“选修”

很多新升本院校虽然也设有专业选修课,但实际情况是,专业选修课常被规定为必修课,抑制了学生自主选课的自由。为此,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改变观念,还给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并且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二是要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

2.2 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结合新时期、新情况,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改变过去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形式,努力求新、求变。

(1)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课堂上注重讲授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视听手段引入到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来。讲授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庐山文化、领略庐山仙境,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纪录片片断;学习《西厢记》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越剧演员尹桂芳的唱段,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古人“愿天下有情的皆成眷属”的美好愿望,感受古典戏曲优美的曲调。

(2)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推进数字化建设,建立教学网站,不断丰富与优化网上资源,如开设教授论坛、名师课程全程录像视频等,实现网上教学、网上答疑、网上师生互动。另外,利用网络平台宣传表彰学生学习实践成果,建设学生论坛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实践教学。古代文学课程常常被误认为纯理论课程,但实际上,古代文学课程同样能够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作用。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首先是课程论文的形式。教师将写论文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选题、查找资料等,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相应的论文。论文的创作过程使学生对于研究对象有更深层次的把握,而且,经过多次练习,学生一旦掌握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后在学习或工作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这一方法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就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另外,还可以采取专门的实践课程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师根据讲授内容,布置专题给学生,学生结成小组课下查资料、准备教案,并在课堂上组织教学,由教师做相应的指导。这种方式相对于单纯的课堂讲授,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科研、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

为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古典文学的艺术修养,培养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可以以古代文学专业课程为依托,成立“古典诗词社”、“戏曲表演社”、“国学读书社”,由相关老师定期指导学生组织开展有关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与研讨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戏曲表演等。

2.3 考核方法:加强过程考核

现有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笔试轻实践的问题,考核效果难以客观体现教学水平与学生素质能力。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认为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做如下调整:

改变原有的单一的以笔试为考核标准的评价体系,将课程的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职业意识,使考核不仅是体现成绩的手段,更是探求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途径与方法。如学习古典戏曲时,学生不仅要掌握戏曲发展的历程、基本常识、经典名作,还要思考古典戏曲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意义。

2.4 加强古代文学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一位优秀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师应该树立民族信念,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这样才能把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其次,古代文学课程具有较强的情感性,教师要专注自己专业素养的提升,从知识与情感两个层面上把握古代文学作品,后者尤为可贵。教师要将对作品的感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用自己的欣喜、愤激、无奈等情绪感染学生。为此,教师还应学习一些朗诵技巧,用自身充满感情的朗诵打动学生,吸引学生,逐步引导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再次,古代文学教师还应该及时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成果,及时更新看法和观点,抛弃过去那种只专注于教学不从事科研的弊病,要明确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树立“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的观念,真正把科研放在教学工作的先导地位。

最后,相对来说,一位拥有古典气质的古代文学教师,在课堂、课外活动中更易于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所以说,古代文学教师可尝试培养自己的气质,使自己逐渐具备一种洒脱之气。

教育部1998年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于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通识教育得以积极推动。古代文学课程是中文系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一环,而通过中文系学生的校园交际,可以辐射至全校学生,所以说,对新升本院校来说,古代文学课程在提升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新升本院校在基础专业课程方面也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为安康学院校级教研项目“新升本院校古代文学作品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05226

参考文献

篇6

1.1了解文献的整体脉络,引入目录研究。开始研究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应该对文献建立一个整体情况的了解、概述体系,掌握某一本书的流传情况和书写情况以及主要内容,作为开始研究的敲门砖,广大学者要有一定的目录学基础。古代文学研究需要的文献内容分散在各类书籍当中,如果将文献进行重新的整理,工作量巨大,也会占用很多时间。目录学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中的指示学科,是进行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指路明灯”,能够有效提高古代文学研究的效率,对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本好的目录学作品,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整理一本书创作的年代、背景、内容、流传情况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主要写作思想等基本知识,还能够让我们判断出一本书的真实情况,提供新的材料并扩大我们的研究范围,还能直接关系到鉴赏批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帮助研究者在众多书海中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作品,让我们的研究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献,特别是古籍文献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刻本或者抄本,在内容上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变化,改串、错版的情况屡屡发生,但在流传的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一本好的目录学作品,还能够帮助我们筛选优秀的文献作品。

1.2增加质疑的意识。对待文献要有正确的选择态度,就文献本身而言,它只是参考资料的一种,文献考据也只是研究中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学问。古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多源自一代一代的流传保存,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伪造、篡改的情况发生,例如被世人称为“诗仙”唐代诗人李白在去世之前并没有将平生创作的诗作固定成集,很多都是后人整理结集而成,元稹等李白后代名家都曾受到委托进行编撰李白诗集,在清朝编订的《全唐诗》纳入李白名下的作品也有数集,其中真伪需要结合李白当时的创作风格、创作心情等慢慢敲定。而在明朝对古书的篡改更是广为人知。古书文献中的一字之差就能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如果没有可靠的文献版本进行参考,将让古代文学的研究进入歧途。因此,在研究中参考的古典文集一定要时刻怀有质疑的意识,有判断真伪的能力,特别是现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很多从网络而来的文献信息也存在纰漏,需要广大研究学者活取活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为后人留下可靠的文献信息。

1.3对文献的准确解读。文献中的注释是对文章中内容的进一步解释,一旦发生偏差将会影响整篇文章的分析,即使是文献中的一个标点,对原作也会产生影响,标点的错误不仅影响断句,特别是书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也要严格遵守标点要求。为了提高古代文学研究的准确性,必须对文献文本资料进行正确的解读,要有精准的注释内容、标点符号等,通过校对完成文学准确性的把关。校对过程就是寻求文献全貌的过程,根据创作的环境、作者的境况进行整理,把一本书不同的版本和相关的文献进行比较、筛选,校正对错,尽全力整理出最接近原稿的版本。如果研究者参考的文献与原稿相距甚远的版本,在注释和标点等方面存在出入,那么得到研究的结论也必然远离原作的本意。因此,我们必须对文献进行精准的解读和校对。2.4重视文献学的历史地位。将文献学方法引入到古代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古代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存在的真实人物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它有着特殊的历史时代,但是时间已经过去,历史无法重演,凭空臆造的不是对文学的研究。因此,只能借助历史留下来的文献作品帮助研究,只有重视文献学的作用,肯定它的历史地位,在思想上转变对文献的认识,将推动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

2、结语

篇7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育价值;教学生活化

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新生力量,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教育界面临的一大考验。古代文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古代文学的教育价值

古代文学教育可以将人文教育、历史教育、政治教育和礼乐教育等等融为一体。

1、传承文化

韩愈在《师说》中所提出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笔者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并不只是为“师”者的任务,也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任务。“传道”是古代文学教育的首要任务,这里的“道”实际上指的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古代文学教育既是通过一代一代的教育,才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精神继承和传播开来。

2、树立经典

古代文学教育是指教师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里的教材是指文学文本,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性。由于文学教育与经学教育通常具有一致性,所以儒家的经典文本就成为古代文学教育的权威读本。

3、服务现实

在古代,就有无数士子都通过文学教育步入仕途,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在现代,从古代文学教育的功能来说,其形象性、生动性、潜移默化的功能,能够起到移风易俗、教化思想的作用。

4、塑造人格

古代文学教育要求以“德育”为先,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主要目标。《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道德教育过程更是渗透在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古代文学教育的目的,要求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知“德育”的思想和力量,塑造完美的人格,提升个人的修养。

5、发展学术

古代文学教育可以将经学、历史、哲学、政治和礼乐结合在一起。在文学学术得以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这些学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文学作品中虽然选择了相同的经典篇目,但在分析评点时却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可供学生择善而从,有利于学术的发展。

二、古代文学教育的现状

虽然说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但更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社会需求和价值观的改变,使得古代文学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断下降。虽然说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但是成效却并不明显。

1、古代文学教育的地位日益边缘化

古代文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之、乎、者、也”,更是让学生学习做人,培养学生认知、情感和人格的重要途径。由于受到现实主义教育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片面的认为教育就是以“会做题、能考试”,学生所学只为考取一个高分数,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古代文学教育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了。

2、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由于古代文学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对艺古代文学教育的投入甚少,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这些都导致语古代文学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且授课过程过于模式化和流程化,所教授的内容过于强调共性,无的放矢。

缺少特殊性,使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缺乏时代特性

古代文学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而是应该时时站在社会的制高点,紧跟时展的潮流,并与现代文化进行无缝衔接。教育工作者应从社会本位出发,对古代文学的实用性进行深度挖掘,在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三、古代文学教育的“生活化”

如前所述,古代文学教育的现状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去改变。笔者在此提出古代文学教育的“生活化”教育方法,有利于古代文学教育的进步和改善。教学“生活化”是指让教学处于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古代文学教学的“生活化”有以下三种含义。

第一,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描绘的生活场景,解读文学作品中客观存在的内容。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体现。哲学讲“物质决定意识”,古代文学作品的出现,正是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意识反映。这些反映有些是外显的,有些是内隐的,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发掘,帮助学生轻而易举的读懂作品,并作品的内容产生兴趣。

第二,了解作品创作时期,作者的现实处境,及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的经历等。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会被牢牢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在作品中寻找当时社会的影子,也要联系当下的现实生活,追古溯今,为作品解读服务。

第三,“生活化”教学是指创造一个自然的、愉悦的教学环境,根据学生的既有认知和现实生活,采用通俗的方式,把日常生活的用语融合到古代文学作品的讲解中去,着重授课幽默感和通俗性。幽默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俗易懂的解读,让学生能更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社会生活场景、人文环境,记忆作者的人生理念。

四、总结

与其他课程的授课相比,古代文学教育带有明显的特殊性。学校领导和老师应提高对古代文学教学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推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保证古代文学能更好的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新科.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价值与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2]姜丽华.新教育理念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1)

[3]白莉.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创新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4]宋希芝.革新我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J].社会科学报,2008(11)

篇8

一、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建设首先是遴选团队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必须是这一领域中的学术权威,具备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及时把握古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人格魅力。团队负责人要明确团队的发展方向,规划团队的远景目标,在团队建设中能起到核心的作用。组建古代文学教学团队,选择团队成员时要遵循成员在知识结构、学术能力、实践能力方面互补的原则。由于团队成员之间不同的学缘结构和教育背景、不同的思维方法和角度,在相互交流中能弥补彼此的不足,产生新的想法,使教师在提升自我的同时,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教学团队要注重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职称及年龄以“金字塔”型较为合理,老、中、青互相搭配,通过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引导青年教师的成长,以促进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团队协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古代文学课程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包含从远古的夏商周到清末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观念、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团体以及对文学自身规律的探索等方面的内容。任课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主讲其中某一阶段的文学史及作品选。由于知识的高度专业化,加之高校教师自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追求,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大学教学的自主性,教师主体间性往往呈现一种松散的状态,合作教学的氛围相对淡漠。相当多的教师认为教学是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团队建设的必要性不突出。而我国高校现有的基层教学组织多为教研室,其主要的职责是落实教学任务,更多的是承担行政上的职能,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室成员之间往往缺少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并没有共同担负起责任,可以说教研室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都明显滞后于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教学的这种分散性格局使得古代文学教师往往没有条件去研究这一门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最多也只是对自己任教的某一阶段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作些改革,这种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古代文学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团队的实质就是为完成既定的目标,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而组成的学术组织。良好的协作氛围是团队建设的深层次动力,也是团队得以发展之根本。依托共同的学科平台和各自的研究专长,建立起分工合作机制,每个团队成员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同时强化成员之间的协作意识,成员间通过交流合作,共同提高。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曾指出同伴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知识的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合作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就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最大援助也是来自于教师。[2]由于每个教师个性的差异,知识结构、研究领域、教学风格不尽相同,通过成员间的交流互动,能充分实现教师个体力量的整合和互补。一个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能合作分担课程,就教学内容来说,有明确的分工,如按历史分期,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课程由有研究专长的教师来承担,但同时又把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共同研学、示范教学等方式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对某些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如《古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可以由数个老师联讲,这种一门课程教学任务由数位教师分担的模式既可以发挥各个教师知识、理论和方法上的优势,实现课程教学的优化,又可以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是一门源远流长而又价值丰厚的课程,其中蕴涵着滋养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养料。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时代环境的变化,古代文学面临着各种新信息、新思潮、新理念的冲击。大学生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也都在发生着变化,他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知识形态的改变,大学提供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纯粹理论的知识,而更多地需要提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性知识,这给教师的教带来了挑战。一些古代文学教师未能及时跟随时展的步伐,在教学中缺乏改革意识,教学模式单一,方法单调,在课堂上依然以讲授的方式展开,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忽视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意义,使这样一门传统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内容的挖掘上都未能与现代接轨,让学生对其产生了心理上的距离,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古代文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以科学合理的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努力推进教学改革。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哪一位任课教师通过个人的努力就能实现的。组建古代文学教学团队,以团队建设为实践平台开展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和改革,教学团队成员要成为改革古代文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演变为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不是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可以通过开展教学示范课、教学观摩课等形式,团队成员通过共同研讨和实践,改变传统的继承性、单向性、封闭性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如“学生试讲—教师评论”“、学生质疑—教师解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的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团队建设为平台,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古代文学中的作品虽然是古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创作的,但古人之心与今人之心是相通的,优秀的作品能超越时代而具有现代的认识价值。教师应努力挖掘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现代意义,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研究和课件研发,促进现代教学手段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学术研究,以科研促教学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通过他的循循善诱,在学生心中引发出同样的动机。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3]教学和科研是现代大学的两项重要职能,一个有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做支撑,让科研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团队成员在保证传统教学内容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注意不断更新、补充前沿学术信息,力求将自己所讲授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和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使古代文学这门传统的学科也能具有前沿性特色,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以科研促教学,要使教学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实现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如将团队成员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教材,根据团队成员的科研特长,开设一系列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等等,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科研能力。科研应注重特色的培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日益强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也不能局限于对文学史的梳理和作家作品的分析,而应利用团队的研究优势,加强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如对地方文化名人以及地域文化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程,不仅让古代文学课程变得鲜活起来,也为研究地方文化、弘扬地方文化做出贡献。

五、以精品课程建设、重点专业建设为载体

篇9

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应该重视对古代文学传统课程改革,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现状、阐释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并拟从课程理论、培养创新型人才、尝试MOOC化教学等三方面探讨改革举措。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课程理论;MOOC教学

一、当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现状

1.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而缺乏课程改革理念和目标

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方面许多都是专注于探讨教学方法手段上的改革。长期以来讲授法主导着古代文学的课堂,确实对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和系统化学习有帮助,但单一和过度地使用容易导致课程变得枯燥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而学者们已认识到单一讲授法的不足,认为教学方法应该多元化和灵活化,很多高校已经在践行各种教学法并取得一定效果。例如,普遍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以声光画形式感染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程综合感染力;另外,情境体验法、任务法、阅读法以及多种教学法结合等实践尝试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古代文学课上,许多教师也采取了一些手段,却不知如何着手,也没有太多地去做理论探究,即“怎么做和为什么”,因此,教师对课程理论研究的欠缺势必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度拓展。

2.缩减课程理论学时,注重实训技能的培养,但缺少具体的实训手段

随着大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古代文学的课时被不断缩减。原来古代文学课程一般设为两年四个学期完成,它的总学时约为300~320学时,而每学期约是72~80学时。据了解很多大学已把这门课总学时压缩到230~260学时,每学期课时由72学时缩减到58~68学时不等,甚至可能还会缩减。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训技能,不少大学还把部分理论学时转为实践学时,给学生增加了约2~4的实践学时。从业教师虽然知道实训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具体怎么去做就很模糊,而且课程本身实践性也不强,教师往往用观看影片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可以说实训技能培养效果不佳。

3.重视作品文本学习,强化国学经典诵读,但实施效果不佳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主要是学习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作品,但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偏重文学史的理论学习而忽视对具体作品分析的倾向。目前古代文学课程已经逐渐开始向文本分析倾斜,甚至加重作品学习在课程中占有的比例。各高校也纷纷成立国学院或设立基地以开展国学教育,尤其是重视国学经典作品的诵读。例如,围绕着国学经典作品,大学开展阅读主题活动或让任课教师列出必读书目,将结果记入平时成绩,以此来鼓励督促学生阅读和传播经典文化。从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对古代作品文本的学习有所改善,比如唐宋诗词诵读实践已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一些学生阅读主动性不强,为了检查和平时成绩应付了事,笔记报告抄袭现象比较严重,这就导致有些作品的阅读还是流于形式,实行效果一般。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

1.是解决存在问题,优化课程实效的需要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是探讨教学方法手段方面的改革较多而忽视课程理念的研究。第二是课程的学习观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滞后迫切需要转变。第三是课程改革的有些举措的确有效果,但尚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实效。如,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古代文学课学时减少和教学内容繁多的矛盾。另外,有人提倡古代文学课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但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还有人提倡古代文学课实行MOOC教学,当前我国的一些重点大学部分课程已纷纷加入MOOC平台开始实行MOOC教学,但普通大学则较少加入。

2.是适应社会变革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世界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竞争可以说是未来综合国力竞争,高等教育改革也就成了全球关注的热点,而课程改革更是高教改革的重点,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古代文学课程也应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增强课程竞争力。“世界某些发达国家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是通才教育、学科整合、探究式学习、课程模式四方面”[1],而我国现正经历着发达国家经历过的课程改革,大学课程改革也呈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如,高校压缩课时和增加课程门数的做法就体现了通才教育和学科综合化倾向。另外,科技的进步也使人类以前一些悬疑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这样一来课程内容就需要相应地变化。

3.是传承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需要

中国古代文学蕴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哲学智慧和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为了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国民修养,当今社会需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文化熏陶。因为它承载着中华优秀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开启民智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作用。可惜之前这门课程没能发挥其在国民教育中的应有作用,而随着社会不文明行为的增加,课程也需要由知识教育变为道德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进一步改革的措施

1.强化课程理论研究,指导课程改革

教师应该重视课程理论研究,因为它往往直接关系着课程的改革方向。为指导古代文学课程建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底蕴,更需要研究课程理论以便开展前瞻性的探索。如,一直以来课程建设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等都来源于现代课程理论中的泰勒原理。泰勒原理提出了课程开发的4个基本问题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等,认可教师的权威性和强调课程对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以及用量化方式评价课程结果,这适应了当时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有一定合理性和研究价值。而近年来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提出“4R”课程理论,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他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参与性、反思性和师生平等性以及反对定量的评价。他书中指出现代课程体系有不利于学生的自由探索与创造性学习和压抑学生个性的缺陷。当前学者在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以学生为本”、“开放式教学”、多元化成绩评价和“过程教学”等都基于多尔的“4R”理论的影响。

2.构建新型学习观,深化课程改革

世界各大学都很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新型学习观的树立,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要深化课程改革有必要构建新型学习观。新型学习观指的是探究式学习观,它在课程中主要体现在阐释和审美方式的运用,同时注重学习对象的反思和体悟,课堂表现为学生负责查找使用资料来分析解决问题和教师做适当点评。探究式学习有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大学生课题项目、顶点课程和研讨班课程等形式,把课堂变成是基于问题的学习,使大学生能主动去学习、实践和应用。探究式学习现已成为国外一些大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博伊本科教育委员会提出,“在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中,最为重要的是确定一种新的学习观———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对于本科生而言,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而非信息的传递……要把视学生为知识接受者的教育文化转变为视学生为知识探究者的学习文化。博伊报告建议是:一年级学生应参加为其开设的研讨班,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开展合作学习,新生的教学计划应该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和研究性。至于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则把研究与实习结合进来,或参与教师项目研究。”[2]

3.尝试MOOC化教学,完善课程改革

MOOC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简称,它的中文翻译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2012年美国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这是MOOC的开始。2015到现在MOOC在中国发展很快也很受欢迎,加入它的大学和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它无强制的特质也导致了辍学率较高,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为了探索课程改革和拓宽教学模式,普通大学可尝试课堂教学与MOOC结合。古代文学课程也可进行MOOC的教学实验,因为MOOC能实现更便捷地与其他学科交流和更迅速地了解学科前沿问题,能为古代文学课程改革输入了新理念、新资源、新操作空间,使各国学生成为世界顶级学府的学生并能在同一个虚拟空间交流文化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MOOC还符合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的理念,因为它使教师从单一的文学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和助学者,更强调过程学习和培养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当然,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有效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国学经典诵读问题。除唐诗宋词外,大学生对古代小说戏曲的阅读基本是空白,多数人只看过影视剧像《史记》《三国演义》等。学生不爱阅读与功利的社会风气以及学生的自律性有关,但教师检查不严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为解决严格检查阅读和检查时间有限矛盾,大学可参考普通话机测办法让系统自动评分来节省了人力时间。又如,关于缩减课时后的古代文学课怎样完成丰富的教学内容问题,可采用课内学习和课外自学自由组合的方式解决。为解决古代文学课实训技能培养效果不佳问题,教师可围绕当今发生的实际问题与古人展开交流,从而进行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总之,为了能不断培养出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综合性人才,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作者:梁红 黄儒敏 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改革 课时 模式

[作者简介]周建华(1973- ),男,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41-02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各高校各学科都在紧锣密鼓地搞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以适应当前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主流,及时跟上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各高校都对教学改革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积极主动推进各项工作,以取得教学工作的新突破。但这种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需要认真审慎展开,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科学的系统工程,应该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当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多数仍旧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进行讲授、学生复习考试的传统模式,这会产生教学观念僵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另外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本身固有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加之古代文学课程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所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目前存在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应该提出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深化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课时减少和教学质量保证存在矛盾。“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自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伊始就是主干课程之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课程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教学时间跨度大,教学内容庞杂,教学任务繁重。“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从时间跨度上看,前后涉及3000年历史,其中包括的作家作品浩如烟海。从涉及学科上看,课程既涵盖哲学、史学学科的内容,也涉及美学、文献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知识,知识覆盖面广、内容难度大,体系恢宏。如何处理教学内容丰富而教学课时相对减少的问题摆在各位专家和教师面前。需要寻求一种办法,既让学生努力学习课程,增加知识厚度,又能获得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飞跃,这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大胆的改革。目前,在各高校大力压缩理论课时的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课时被一减再减,最初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达到500多课时,现在大部分院校将课程课时压缩至200课时到300课时之间,更有极少数学校将课时压缩至100多课时。虽然我们认识到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很重要,但就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而言,体系庞,跨度大,内容多,怎样处理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向学生传授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充分锻炼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能力,是精减部分文学作品的讲解还是面面俱到讲授但内容深度上稍打折扣?是通过讲练结合学生作业来完成一些课程内容还是重点讲解重点篇目而略讲、少讲或不讲非重点篇目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这对教师来说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处理好重点讲解和略讲、少讲或不讲的关系,真正解决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自学,主动思考,认真钻研,在欢愉的气氛、轻松的环境中,增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获得文化熏陶,较好地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

2.分朝代、分阶段讲授存在诸多问题。分朝代、分阶段讲授文学史是各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历时较长,让教师改革授课模式从教师主观思想上存在很多问题。现在大部分院校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做过诸多探索,但彻底分朝代、分阶段的文学史教学与文学作品讲授模式的院校目前还没有。分朝代、分阶段的文学史教学与文学作品讲授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可以清晰地把握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线索,特别是了解掌握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与特点,不同历史阶段的著名作家作品的风格。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第一,讲授方式仅能清晰地体现不同教师的不同风格,至于各种文体纵向式、立体感的把握上,在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衔接上存在重要问题。第二,分段讲授过分注重朝代的更迭,注重时间的延伸,注重本阶段的作家作品,这对文学史整体上不能作客观、全面、科学的把握,另外如何科学分期和合理分段,界定分期、分段的标准都是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第三,讲授方式多数是一个阶段由一名教师讲授,但必须执行教学大纲,由于各个教师讲解的侧重点不同,对问题深入的程度各异,加之未能从文学史发展的总体脉络进行分析归纳,使得前后段教师授课之间的补充说明更为重要,教师间的沟通交流提上日程,对课程研究、集体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文学史与作品选课时分配极不合理。大部分院校将文学史和作品组合在一起讲授,也有极少数院校将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作品选分开讲授,基本上都存在一种认识,重视文学史的讲授而忽视作品选的讲授。古代文学教学在课时减少且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应根据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认真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有效优化课程内容,但大多数院校采取保证文学史教学的教学时数而减少作品选课程时数,认为文学史教学才真正属于学习古代文学的高级研修阶段,作品选的学习仅仅是感知认识或对于作品选的学习学生可通过自学完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不学作品选,如何理解和掌握文学史,况且作品选是学习文学概论、现代文学等其他课程的重要参考资料,需要真正领悟学习古代文学史和作品选的真正内涵,正确处理文学史和作品选之间的关系。

二、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解决策略

1.制订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各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切实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总体方案,找到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需要解决的症结所在,最后一个关键的环节是制订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并予以落实。

2.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其优点是便于知识系统传授,但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类似于“一言堂”或“满堂灌”,这样学生处于被动角色,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很好发挥,不利于培养有独到见解、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需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扭转师生之间沟通不够、协调不畅、互动不强等问题,提倡启发式、问题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勤于探索的能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3.改革课程结构,构建多元化课程结构体系。一直以来,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秉承一个思路:主要讲授文学史,以选修课作为补充,通过对作家作品的研读全面提高学生古代文学素养。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是必修课占绝对比例,况且课程结构单一,随着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需增开一些专业选修课,但这些选修课多是因人设课,数量上并不是很充足。基础课和选修课二者应相互补充,既增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厚重性,又在专业内容拓展方面开阔学生眼界,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4.稳步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革。将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引入古代文学教学,使学生感到古代文学特别亲近,同时可以加大信息量、增强讲授的直观性、形象性,引发学生兴趣,提高古代文学教学效率和质量。切实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革,教师在备课上需认真动脑筋,精心做各方面准备,不是说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了,反而是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对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长之处,也要注意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问题。

5.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如何保证教师认真钻研本专业理论研究,如何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示范榜样作用,如何发挥教学团队的整体合力,都将影响和决定教学任务能否保质保量完成,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实现,要想扎实推进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必须提上日程。

要做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是基础,深化课程改革是全面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保证。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中之重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引起广泛重视,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其教学内涵、教育理念应随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有效实践,充分论证,科学审慎推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杨寅平.现代大学理念的构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李剑萍.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