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理论与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育理论与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语文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范畴。语文课程改革是语文教育改革中最为关键和敏感的部分,它往往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首要突破口。那么现代语文课程的改革如何进行,其发展特点和趋势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指的是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观点。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还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学生的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所开列的“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学知识综合化的明显加强,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指的是语文课程要简化头绪,加强综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综合的全面提高。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
1.改变现行语文教育中过于追求科学化、多线索的倾向,加强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听说整合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和写作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之中。以往的语文课程,一般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和语文实践活动等若干个子系统,好处是线索分明,便于教学,但缺点也很明显,即片面追求科学化,罗列大量的训练点,肢解语文;强调听说读写的独立自足,各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和照应。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如果头绪繁多,则多百害而无一益。
2.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综合,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并把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是指加强语文的实践性,而语文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是针对过去语文课程严重脱离实际、纸上谈兵、重知识轻能力、死记硬背、学生学习的归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广开语文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为语文一个重要的属性是交际工具,要学生掌握好这个工具,单凭口耳相授是不可能的。语言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去自悟、自得,并培养自己运用语言去吸收、交流和储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实践性与生活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实践的重视。
(四)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是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由课文扩展到其他文章以至课外,引导有条件的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在重视课内练习的同时,要重视课外练笔和课外口语交际活动;综合性学习一般只提供活动的方向和少数参考资料,大量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则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综合性学习中的跨学科活动则是语文材料开放性的最集中表现。
2.由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的,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的,所以,对教师来说,教材决不是“圣旨”,它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搭建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其中许多地方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增或删,当然最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发挥。新型教材的由有限伸向无限、由现在通向未来的开放性特点,则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五)语文课程的跨学科性
指的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等,这些观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断得到强调。提出“跨学科”这一概念的背景在于,过去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与其他课程隔离,独自为战,为语文而语文,湮灭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工具性。提出这一概念的理论依据在于:语文本来就是反映并表现大千世界的,当然也反映其他课程的内容;“生活处处有语文”中的“生活”,其他课程当然也包含在内,只要有听说读写的地方,就会有语文。新教材编写中尽力体现跨学科这一思想。阅读部分的课文选编注意体现学科内容的多样化,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文学、艺术等尽在其中;练习设计注意跨学科照应;综合性学习尤其强调跨学科,专题设计常常是从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联系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请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开展语文活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现代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非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那么建立在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上,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巴班斯基曾说过:“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近三十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十种之多:发现法、解决课题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SQ3R学习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观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2.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学科发展中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对语文课程设置提出了综合化的要求,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则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交织使用,这势必形成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当代语文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既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去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实现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就要使用适应于该环节的教学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说:“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就用讲述和谈话法;要检查学习情况就用提问或答卷;难的要讲,中等难度的可用探讨启示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交错使用的情况是常见的,这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3.语文教学方法的双边性
中外教育史上已有过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有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则带着浓厚的儿童中心主义的色彩,这不能不说与传统的语文课程设置有关。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具有片面性和落后性。而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则一改传统课程的特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而是互学、互动,二者是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之相应,当代语文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有所不同,其特征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如导学式教学法、启发探究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等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语文教学方法的双法性
教学方法,按其本义理应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只讲教的方法,忽视学的方法。实践证明,忽视学法,教法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减弱了实效性。这个问题,只要考察一下过去的语文课程设置,就不难找到答案。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远离现实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教就足够了,无需考虑学生的学,也能适应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进展缓慢的时代要求。现在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不断更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进行改革,课程应该综合化、趋优化。要适应课程的这种发展趋势,教学方法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该研究学法。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已是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教会学生学习”也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教”这方面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即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即扮演“学习的主人”的角色,以表现出“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便成了最优学习方式与最优课堂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了。
5.语文教学方法的最优性
篇2
【关键词】交际翻译 新闻英语 翻译方法
引言
在全球化的时代下,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中国也应更多地像其他国家学习。另外,好多新闻媒体都在传递更广泛的新闻信息,如电视、互联网、报纸等新闻媒体,他们报道采用的英语被称为新闻英语。因此,译者应该让读者体验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翻译者要做到分析其源语的语言特征,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及步骤,试图做到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有形同的理解。
一、新闻英语的翻译特点
1.词汇上运用大量的新词。作为一种有效的、方便的新闻媒体,许多事件和新思路将首先会登在在报纸上,通过报纸网络传播会出现大量的新词。许多因素会导致新单词的出现,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新的发明,新的想法出现,新的事件不断涌现。例如:bachelor mother就是单身妈妈的意思;yuppies相当于young urban mobile professionals被译为雅皮士的意思。
2.短词或首字母缩写词。另一个特点是使用词汇时拼写短单词,或使用第一个字母的缩写。特别是在标题中,运用这样的话会使新闻更加有说服力和表达更准确。简写词是指英语新闻中速记拼写短单词的使用形式,例如:(1)World Eyes Mid一East peace Talks翻译为:世界关注中东和平谈判;(2)Australia Makes Bid To Lure Asian Tourists翻译为:澳大利亚力图吸引亚洲游客。将短语中所有词的首字母大写就是缩写,特别是一些组织或职位等都会将首字母大写来表示全称。
3.多采用长句和复合句。由于字数的限制,记者需要在短时间内提供更多的信息,才能让报道显得更加简短。因此新闻英语的句子里所要表达的信息会很多,句子的造非常灵活复杂。英语是形合语言,通过各种从句及关键词的相互搭配才能使句子流畅或完整。因此,英语新闻中的语法结构及句子结构就变得极其复杂,而且多采用长句和复合句。例如:An out-of-control dump truck crashed into a five story motel under construction today, causing the building to collapse into a pile of rubble with 30 construction workers inside.
二、新闻英语的交际翻译方法
语义翻译沿用了传统的翻译方法和翻译观,要求翻译后要与原文密切对应,并强调翻译要传达原文的意义。要注重目标语读者,而且还要十分重视效果,尽量把目标读者在阅读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进行排除,顺利完成交际,因此本文总结了以下翻译方法。
1.选用直译或意译进行翻译。直译和意译我们都已经很熟悉,但直译和意译翻译方法的使用,需根据文体来选择。新闻英语翻译过程中,当汉语和英语中有对等的表达时,一般采用直译的方法,例如: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in a few years, he was completely defeated.翻译为: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牙齿的,可是不过几年就被彻底打败了。其中的“武装到牙齿”翻译的恰到好处,不仅易懂还很具体。如果是译成“全副武装”,则表达的太过抽象。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当译语中无法用直译表达时,则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French President loses his lady.这是一则新闻的标题。如直译为“法国总统失去了他的女人”,虽然看上去符合原文,但是显得并不是很恰当。如果翻译为“萨科奇,总统情关难过”,不仅表明了事件及人物,又含蓄地表达出总统失去妻子的原因,让读者对全文更加有兴趣。
2.对专业术语要采用释译。使用释译是因为在新闻标题中专业术语或缩写词的频繁出现,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它的意思,翻译时经常会用释译法。例如:Growing Sino-Rok relations。
Sino代表中国,Rok代表韩国。这则新闻报道的说的是韩国总统访问中国,韩国访问中国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加强两国的经济往来,所以应该翻译为为“中韩合作,互利共赢”。
3.采用归化法翻译俗语。俗语的使用可以使新闻标题更吸引读者,但因为中英之间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归化方法。例如:Cracks in the glass ceiling.
按照字面的意思可译为:“冲破玻璃天花板。”其实这是英语中的固定俗语,被译为“女权运动”,就是女性要争取和男性同样的平等权利。希拉里在参加2008年总统竞选时证明了改俗语的使用方法,因此这句俗语用的恰到好处。标题就翻译为:“希拉里突围参选。”如果她能当选美国总统,她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这便是她在选举中的意思,同时也说明了此次竞选的意图。
结语:新闻英语的翻译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新闻英语的翻译可以得到许多新的信息,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世界的信息。新闻英语翻译很关键也很重要,但这项工作是艰苦的。新闻英语翻译需要广泛的知识,深厚的积累,而且要掌握新闻风格独特的翻译手法。因此,新闻英语翻译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还需我们进一步的改进新闻英语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英语论文写作 教材编写 高原理论 知行结合通变律 母语正负迁移
引言
从2005年开始,各高校陆续进行了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使得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基本思路是在综合英语的基础上,增加文献阅读、英语文化与论文写作等课程,形成基础+文化+论文写作的课程设置模式。笔者从2012年开始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并从学院学报入手,分析非英语专业科技人员在论文写作方面的短板,从而明确学生需求和教学努力方向,于2013年完成了科技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并已在学院正式使用。
一、市售通用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简介
目前市售英语论文写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陆效用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戴福林的《英语论文写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上述写作教材针对所有研究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材料的选编上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由于传统教材一般将各项规则和常用语句罗列在文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疲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编教材,提高专业和语言水平的对应性,如俞炳丰的《科技英语论文实用写作指南》面对的就是本校制冷与空调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选用的示范及练习材料均为制冷与空调专业材料;而陈苏、黄彦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则针对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相关专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军校没有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用英语讲授的论文写作课,且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合适的市售教材,因此,相关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学校专业的设置,自行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英语论文写作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
(一)理论依据。
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高原现象。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抽象的归纳能力成为语言水平的体现。在高级阶段,语言水平的进度明显放慢,此称为高原现象。心理学家将学习划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再次减慢并临近极限阶段。博士生英语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阶段,即高原阶段。到硕士阶段,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书面词汇,并以英语知识的形式保留在学生记忆中,但并没有固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些英语知识正是博士阶段英语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东西,如果在博士阶段没有及时、足够地应用,这些知识将很快遗忘。
2.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路德庆认为,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必须结合起来,将词汇和写作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将语言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技能。写作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母语规则,以避免对目标语的学习造成影响,此为母语负迁移;如果母语固有的语音、词法、句法与目标语相同,学生就可借助母语顺利进行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母语正迁移。
(二)实现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现象。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不再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条框罗列。本教材每一课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组成,通过这些task的练习,学生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乐趣和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据写作教学规律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笔者根据知行结合通变律和写作活动的四个特点,在设计练习时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大量操练,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常用句型有了较深刻了解,可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
3.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博士生对汉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照英语论文范文进行语篇结构的构筑。范文材料全部选自权威期刊,语言简洁准确流畅,一些常用语句,如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叙述、研究结果的表述和结论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对应段落,对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结构和以上部分语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在题目翻译、摘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学生推敲、评判和改进。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选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具有语言错误比较典型的特点,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据以上理论所编教材的特点
(一)实用性。
本教材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写作规律理论,参照国家教委《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言上符合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外语水平,适合课堂应用。
(二)专业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本教材所选材料覆盖了本院博士生各专业,对于学生熟悉本专业论文结构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符合写作课程教学规律,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的特征设计练习。
本教材选材精细,学生可通过阅读范文较快掌握英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法,并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另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评判和改进,可让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四)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导性、适应性和提高性练习克服了传统写作教材的沉闷枯燥,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了写作理论,强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论文写作的兴趣。
结语
博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内容上的选编,在编写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实际水平,又要避免课程内容的枯燥。按照高原理论、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和母语正负迁移规律编写的论文写作教材针对性强,趣味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浸润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语言材料中,有利于熟悉专业词汇和句法,避免中国式英语,写出符合国际规范的英语论文。
参考文献:
[1]胡庚申.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陆效用.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物质和精神世界丰富多彩,整个社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也给中职生带来了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中职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中职学生面临着学术知识和过早就业等多重压力,同时他们心智尚未成熟,无法很好的调节自己,容易导致自卑心理和焦躁情绪,久而久之就??产生对学习的懈怠和对事物悲观的看法。除此之外,家庭原因和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等原因也导致中职生缺乏进取精神,因此,作为中职学院的老师和领导,应当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很好的完成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一)中职学生容易自卑,无法客观评价自己
中职学生是由中学直接过度而来,有的是因为学习成绩较差,有的是因为家庭原因导致无法进行普通高中教育,社会不论是对中职生的认可度还是包容度都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得中职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容易造成自卑心理,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同时中职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自制力较低,在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的吸收消化方面能力较低,从而产生学习无用的自卑心理,对未来缺乏自信。
(二)中职生易产生焦虑的心理
在中国,学生和家长过分看重学习成绩,而中职生学习成绩较差,得不到家长和社会认可,往往被忽视,再加上很多中职生是由于家庭比较贫困的原因被迫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在他们不够成熟的年纪过早的接触了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容易造成焦虑的心理,看待事物比较消极,对社会和未来失去信心,在极端的情况下,过度的焦虑导致心理防线崩溃,往往会做出反常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中职生的成长成才。
(三)中职生无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中职生从初中到中职学校学习,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加,妨碍良好人际交往圈的形成。同时,学生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客观看待他人的优缺点,无法包容别人,常与别人发生冲突,无法真正融入集体生活。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法
(一)针对性的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机制,加大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心理健康座谈会或者讲座,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同时及时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利用学校微信、QQ、网站等现代通讯工具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早干预,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班级、学校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机制,有效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途径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学校师资队伍中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比较缺乏,且兼职居多,因此,学校应当对心理咨询老师定期进行培训,开放条件让心理咨询老师有进修机会,组织参加校内外心理问题学术交流会,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一批骨干力量,同时对班主任和授课老师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加强教育管理能力。其次,学校开设专门的针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教学除了传授必要知识外,还应当具有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可以很好的理解并使用所学知识。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首先,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如绿化校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应当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大赛、辩论会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能够了解心理知识,及时调节自己,避免心理问题。
篇5
文书档案管理教学方法改革技能《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作为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处理文书、管理档案的能力。市场对文秘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文书与档案》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一、《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扩招,大批毕业生涌向市场。市场上出现了“就业难、招工难”的现象,为何?因为企业缺的是技能人才,而应届毕业生实践技能水平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新型办公设备的出现、公文和档案电子化,传统模式的办公室文书、档案工作方法得到改进。这些对技工学校文秘专业学生处理文书、管理档案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
另外,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缺乏学习兴趣。只有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
二、《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以往该课程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方法老套,上课枯燥,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
2.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
教学中,主要讲授知识点,甚至有些实践内容都改为口头传授。比如,讲授关于电脑处理公文、档案等知识时,学生基本上接触不到电脑、档案办公环境、文书处理的办公设备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只能纸上谈兵。
3.教材落后
我国公文处理、档案管理在逐步优化,不断发展。传统的教材没有与时俱进,知识陈旧。比如,计算机辅助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教材中阐述这方面的内容比重太少,不足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该知识点。又如教材理论知识多,内容很少涉及到实践环节、工作情景模拟等,不能为学生提供工作环境所要求的知识。
三、《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弊端,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之外,可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进行交互式探讨的过程,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案例分析教学的过程中,可灵活使用讲授法、讨论法和角色互换法等进行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讲解档案库房管理要求时,要求学生分析一个新建档案馆内照明条件的案例,大家讨论、分析这个档案馆设计是否有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得出此档案馆设计违背了防光原则。又如播放北京卫视《档案》栏目中的纪录片《溥仪新生记》,片中有证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如何改造成功的档案资料。要求学生讨论分析纪录片中出现了何种类型的档案,以及分析档案利用的途径和重要性问题。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专题讨论法
课堂专题讨论是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开设的参与式教学环节,能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
《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首先,教师要选择好难度适中、值得讨论的选题;选题要考虑技工学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能让学生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讨论,避免讨论冷场。比如采用“比较纸质档案、新型载体档案保管,并举例说明各自的优缺点”的选题。这两种档案的很多原始资料是学生经常在生活中接触的,如文件、照片、录像带等,学生容易理解。
其次,是课堂分小组讨论,一般以5人左右为宜。技校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加强,学习主动性不够高。人数过多,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或者干私事。人数过少,达不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讨论会上,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畅所欲言,甚至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在比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也能加入小组讨论中来。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要巡堂指导,起到监督、指导作用。
讨论结束,每组派代表发言,促进各组交流意见,扩大他们的思考角度,保证讨论效果。最后,教师小结。
3.讲练相结合
《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知识是技工学校文秘专业学生必考证――秘书资格证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考证内容,布置适合学生做的练习,让学生多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为文秘专业学生考证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从学生做练习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4.专题讲座法
文秘专业教师的知识面、实践能力有限,需要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不定期地做有关文书与档案管理的专题讲座。通过讲解他们的工作体会,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工作实际情况,从而借鉴他们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少走弯路。
5.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即安排一定课时组织学生在校内档案室、办公室或校外实习基地从事具体的文书处理、档案管理环节,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工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工作体验感。实习期间,学校还可聘请档案专家讲课、现场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
6.情境模拟教学法
教学中可加大实训比重,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的情景模拟教学。比如,设定一个收文、发文的工作情景,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模拟收发文的工作流程,完成情景中所要求的文书写作内容。学生能深刻理解收发文的流程以及文书的写作格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还可将学生的情景模拟录成视频文件,播放给学生看,学生找出情景模拟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指正,达到最终教学效果。
又如,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进行档案纸质分类,拟写案卷标题,编制立卷类目、档号、目录、备考表等。教师还可提供部分新型载体文件,让学生上机房模拟管理电子文件、对新型载体文件归档。这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文件与档案管理和各类信息处理的能力。
7.参观调查法
教学中,教师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档案管理部门,比如档案馆、档案室、办公室等。让他们实地了解档案部门的工作现状以及不同种类档案管理方法等。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撰写调查报告。参观调研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调查研究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档案管理实际情况。
除了以上七种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变考核方式等来改变《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该课教师可与校外文书档案实训基地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训计划和方案,编写适合技校学生学习且与时俱进的校本教材。考核方式上,将实训成绩、测验成绩、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调研报告、课堂练习、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促进学生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梁健平.浅析技校《文书与档案管理》的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沈蕾,孙爱萍.《文书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档案学通讯,2009,(3).
[3]孙玉梅.课堂讨论的形式与操作[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2).
篇6
论文摘要:语文教育理论建设明显滞后。应在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理论的基拙上,吸收国外先进的语文教学理论,建立起新的更加完善的汉语言教育的理论体系,可命名为语文教育学。
语文是一门科学,语文教育同样是一门科学。近年来,语文教育积系了很多经验,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瑰宝。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语文教育理论建设明显滞后,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甚至导致语文教育思想的混乱。笔者结合当前的热点和重点问题,谈谈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的几点看法。
一、趁立新的汉语官教育的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随粉语文教学经验的不断积泉和理论研究的深人,语文教育研究者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编撰和出版了许多语文教育理论著作,成就显著。但是,这些语文教育理论体系还有待完善。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的语文教育理论,建立起新的更加完替的汉语言教育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至少包括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语文教育的内容、研究语文教育的方法、语文教育的作用和意叉、语文教育和人的关系、语文教育与时代和科学发展的关系、语文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等。这个体系如同教育有教育学,心理有心理学,它就是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不妨命名为语文教育学。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做具体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做更细致的工作,不是哪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新的理论体系建立之前,我们对语文教育的研究就无所作为了。恰恰相反,语文教育的一些细节地方应该加紧加强研究。
二、语文教育理论趁设的,点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应当怎样确定呢?这首先要明白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任务的关系。就整个中学教育来说,每门学科都具有不同的性质。学科的性质不同,粉重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讲授不同的基础知识,培养不同的能力,因此各自所分担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也就不一样。学科具有怎样的性质,就具有怎样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它的性质决定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第一性的,人文性是第二性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的目的,那就是要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上下工夫,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此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及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是语文教育的其它目的。另一方面,我们语文教育的粉眼点在培养“人”,教会生存,教会学生做人,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当作语文教育基本的目的和任务,我们恰恰应该把培养“人”的理念贯穿于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去。
三、语文教育理论趁设的另一个,点是教学内容
字、词、句、章以及文学和文化的知识浩如烟海,中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呢?这些知识应该形成什么样的系列呢?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很不够。我们认为,选定语文教育的内容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确定各个年级段所学的语文知识。即把字、词、句、章以及文学的文化的知识形成系列后,分散到各个年级去教学,以便语文教育者明确哪些知识该教哪些知识不该教,只有如此,才能减少语文教育上的随意性。2、知识要形成系列。从小学到高中,遵循由浅人深,由简到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3、制定教学和学习语文知识的具体方案。传授语文知识不能为传授而传授,学习语文知识不能为学习而学习,要根据语文知识的不同情况,制定具体方案。3、精选足够数f的课文。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课本和读本做了很好的工作,体现了“足够”两个字。“在学习语言阶段,翰人必须大大早于输出,翰人必须远远超出输出量,二者不能同步。”(章熊语)“输人”指语言的学习,“输出”指说写。不管从语言习得还是从说写的角度,课文数一定不能少。4、选人教材的课文得有科学的标准。历来被选人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但是并不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都能人选,除了篇幅的原因,语言因素也应成为能否人选教材的重要标准。根据章熊先生的愈见,语言有“伙伴语言”、“目标语言”之分,我们所选的课文必须担负起学生由“伙伴语言”过渡到“目标语言”的任务。
四、注意区分语文教育的一般方法和教学技巧
在一些语文教育论文或经验文章中,经常提及“训练”、“习得”、“感悟”、“导读”、“朗读”、“背诵”、“默写”等概念,细细分析,这些概念不处在同一层次上。习得、感悟是一般方法,导读、朗读、默写是教学技巧。语文教育是言语教育,是言语学习,因此,习得和感悟是语文教育的一般方法,它与“导读”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训练,既包括用词造句,也包括读写听说,训练的具体方法又很多,似乎“训练”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一般方法,但是“训练”可以用在数学上,可以用在物理上,显然不宜用来做语文教育的一般方法。导读、朗诵是提高习得语言和感悟语言的效率而使用的技巧,是教学具体方法,不是一般方法和原则,它不是与习得和感悟处在一个层次。像这样分不清语文教育的一般方法和教学技巧的情况还比较多,藉要从事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广大同仁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五、要在科学的立场上理解定、定序的内涵和范畴
比如,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哪些是常识性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要明白,学生也要明白,这就是定。这种定是相对的,就是说,必须掌握的学生非掌握不可,但是对个别学生可以突破这个的限制,让吃不饱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语文知识安排的系统,作文训练的系列、课文编排的体系,都无不说明语文教育有个“序”的问题。
以前,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但是,不管是语文知识安排的系统,作文训练的系列,还是课文编排的体系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还藉要我们做深人细致的研究。张志公先生曾十分尖锐地说:“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多少科学的成 分?我看经验主义的居多。我们语文教育研究了这么年,有统计数据吗?你选《阿房宫赋》,我选《醉翁亭记》都有道理。一部语文教材中,总共有多少个印刷符号?有多少个成语?词汇是多少?学生阅读水平一小时读多少字才合格?我们语文教学吃亏就在于没有科学性,没有真正地深人调查研究,随意性太强。”张先生批评的“随意性太强”就是指缺乏系统,缺乏“序”的科学性。那么,怎样的“序”才是科学的呢?我们认为:1、不是所有语文教育的内容都可以系统化、序列化,即使可以序列化的内容也不是像数理化那样逻辑严密。2、建立语文教育内容的系列,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3、建立语文教育内容的系列,还要注意语言习得的内在规律。4、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自始自终贯穿在语文教育内容的序列中。
六、研究语文教育不能忽视对语文教育作用的研究
篇7
【关键词】培养 语文 自学能力 主体性 百年语文教育
以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壬寅-癸卯学制”为标志,中国教育近代化正式开始。同时在这个学制下,“中国文学”亦单独设科,有了自己的学科宗旨和要求,至此,中国具有学科意义的语文教育开始确立。语文逐步走上独立化、学科化的道路,其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促进了语文教学方法的进步。即由传统语文教育中强调死记硬背,到强调“讲解”、“启发”、“循循善诱”乃至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其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疑代表着一种不仅正确而且先进的教学思想。从1913年的自学辅导法开始,至现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所指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思想经过百年风风雨雨的语文教学实践,已臻于科学完善。本文旨在通过回溯中国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所走过的曲折历程,来达到对语文教育中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某些规律的认识,以便服务于未来的语文教学。
一、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所走过的历程
(一)近代语文教育期(1904-1949)
1904年新学制颁行之后,近代新的学校系统得以确立。新学制下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自然引发了教学方法的变化。此时,国外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的传入、教学方法的推行对变革传统教法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中较有影响的自学辅导法是俞子夷1913年从美国引进的。它是“实即辅导其自学自习”的意思,具体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先学习教材,遇到困难处,再由教师加以辅导。它把儿童看作学习的主动者,重视唤起自学的动机,激发其兴趣,对当时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好的启示作用,如不久后就有了国语教授法“渐明法”等,这种探索力图让学生主动学习,又让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促进了语文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主讲为主向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向转变,影响深远。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西方教育理论的继续传入,教育界开始把目光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于是,“自习主义”、“学生本位主义”、“自习法”等新观念新教法渐渐影响当时教育,这同样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并在语文教学上得到一定的体现和运用,如黎锦熙提出把国文教学分为“预习、整理、总结、深究和练习、发展与应用”五段,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总结了白话文教授的十个步骤,包含了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的种种因素。
这一时期,在西方教育思想及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我国语文教育冲破了传统僵化的樊篱,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重视学生的学,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重要目标的语文教育新观念。当然,这种探索也是停停进进,并且未曾达到使广大国文教师深刻理解并实践这种教学思想的程度,同时它在关于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理论建设上还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不管如何,这种探索对于语文教育的发展来说已是弥足珍贵了。
(二)现代语文教育期(1949-至今)
1.1949年下半年,解放前的“国语”“国文”统称“语文”,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于1950年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语文课本。在解放初期,由于这一时期语文课本要适应高度的政治思想内容,因此语文教学一度陷入困境。这时,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改进课堂结构是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突出表现。但就语文课堂整体而言,讲风严重,分析法代替了串讲法,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重视,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也体现不多。
2.1958年的时期,语文教学严重偏离轨道。经过1960年开始进行的国民经济调整以后,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显得较为活跃。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在这一时期重新提出,全国许多中小学也积极开展了语文教改实验,如福州十八中初一的语文教学改革试验,中心课题是“读为基础,以读,以练为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把长期教师包办的“教”改变为指导学生的“学”。
在1959年至1966年期间,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亦很是活跃,像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人,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发表许多精辟论述。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师“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吕叔湘反对“讲得越多就是越好”的观点,主张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张志公则在阅读教学及作文教学的学法指导方面针对性地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时期,语文教育同样也面临了深重的灾难,几近停顿。
4.1978年12月召开了以后,语文教育进入了革新期。新时期的到来激发了广大语文老师的教育改革热情,一时间,教改之风遍及全国,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成为其中的一条重要思路,叶圣陶于此时提出著名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口号正概括了这一时期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如特级教师潘凤湘,他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结合语文的特点教给学生自己读书的方法,由此他创立了“语文教读法”,改变了“满堂灌”的教学局面,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即引导与教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与发展的主体,把求知的主动权给了学生;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从政治化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关注人的本质,体现人道精神,尊重关心学生。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深入人心。语文教师更多地从学生的学法来考虑教法,打破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课堂讨论,引入多媒体为教学服务,改变教学程序等。这些改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此时各种优秀的教学理论,大都把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其核心点,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纵深的探索:如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提倡自学,把教师的作用命名为“导读”。在新时期涌现出的大量优秀语文教师,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用不同形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认识及由此产生的相应的教学行为也渐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思想和实践的共同追求。
不仅如此,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及2000年3月以国家教育部名义颁布的大纲修订版都明确强调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而国家教育部于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则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阐述与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高度,并成为语文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建设性指导纲领文件。
二、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中所呈现出的规律
从上述关于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历程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中呈现出以下规律: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百年语文教育的主线索之一
从1913年的有明确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自学辅导法开始,语文教育不论是处于近代语文教育期,还是处于现代语文教育期,都有众多的语文教师(包括语文教育家)在这方面从理论到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虽因政治影响而有过几次的挫折甚至停顿,但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百年语文教育的主线索之一,是鲜明而无可置疑的。
(二)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
1.由过去少数语文教育精英的理论与实践转变为现在整个语文界共同的理论与实践。
在近代语文教育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论,本身处在讨论、建设、倡导时期,对此有深层认识的只局限于少数优秀语文教育专家中,虽然当时有许多学校也参与了有关教改的活动,但由于社会状况及思想面貌所限,教改活动并不深入广泛,传统的串讲法仍是语文教学的主流,而且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
即使在现代语文教育期,其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建国初期的十来年,语文教育处在一个迷失的十字路口,只能靠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来勉强应对,且教师为中心的分析法盛行。国民经济调整期中情况虽有所好转,但也就短短几年,显得过于仓促,难以全面深入地进行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接着就是的到来。只有到了后,在拨乱反正、实事求是的社会大背景下,语文教育才进入真正的革新时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理论也才日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深化其内涵,而现行语文课标对此的深刻阐释与要求,将进一步促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对学生主体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
培养自学能力就是培养使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因而首先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动者。从这一点看,由原先对学习主体的智能本体认识,即学习主体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发展到人文本体认识,即学习主体学语文的目的除了培养较好的语文素养,还有实现人的全面和个性发展这样一个目的,学习主体得到充分的尊重与重视。对学习主体性认识的丰富和深化,必然也影响培养自学能力内涵的丰富和深化。
3.对自学的要求从肤浅向深刻转变,培养自学能力的形式由单调向多样转变。
这个转变的过程是:由最初的放手让学生自学,不解处再加以点拨,到教给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训练学生依法学习,到新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广度和深度不断发生变化。如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要有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要有良好的探究意识,探究的触角要涉及对教材的个性悟读,多元解读,并要善于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要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等。
同时,新时期以来培养自学能力的形式也不断地多样化。各家依据语文教育的规律,进行了生动而卓有成效的教改,名家纷出,个性鲜明。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更为培养自学能力开辟了一条新路,国外教育思想的大量引入则在客观上对培养自学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对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生发的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百年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
1.至今,自学能力的培养仍屈从于高考指挥棒,讲风在相当老师中仍盛行。即使在现代学校语文教育各类教学活动中,占课时最多的仍是“讲读课”。
2.一些语文教师素质堪忧,缺乏先进的教育观念,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也就无从谈及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了。
3.对如何培养自学能力还缺乏科学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感性描述、经验总结上。由于没有大量科学实验、调研的数据支持,因此各版大纲都没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培养自学语文能力的目标系列。而目标系列的某些模糊、混乱,必然殃及到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这个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完全“自觉”的程度。
4.对学习主体的自学能力生成过程研究不足。学习主体形成自学能力的标准是什么,学习主体是如何一步步生成自学能力的,每个阶段该如何指导,怎样处理好学习主体个性差异与自学能力的形成关系等等问题,都还缺乏科学的答案。
四、结语
篇8
顾黄初刚参加工作,在中学一线教语文课的同时,就开始对语文课程性质和目的进行自觉地研究。1959年,全国围绕语文教育领域“文”和“道”的关系展开一次大讨论,讨论才开始三周,当了三年语文教师、年仅26岁的顾黄初即在《文汇报》发表《“目的”与“手段”》一文参与讨论。文中认为:通过对作品中语言文学因素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使学生掌握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学方面的技能技巧是语文教学的特定任务。学会“文”(包括理解和运用)和学通“道”,这是语文教学的双重任务,两者不可偏废。这一观点,时隔半个多世纪,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顾先生写了多篇文章专门阐述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如《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一文中继承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观点,仍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同时指出语文还有人文性、基础性、技能性等性质。他1996年在《关于语文教育研究》一文中总结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看法:“一.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二.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三.语文是一门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坚持走民族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第一句话“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指出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语文课程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最终目的;同时也论述了语文的重要地位:语文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人们应通过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学习里面承载的文化来提高素质。第二句话“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则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方法:教师教语文,首先要懂得生活中人们怎么使用语文,还要教学生在日常生活各种场合去学习语文,同时语文课的内容也应多联系生活。第三句话“语文是一门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坚持走民族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指出语文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汉语文母语的特点,体现民族风格,但同时应重视科学化,如重视教学内容的序列化、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几句话非常凝练的总结了他对在语文教育研究方面的成果。顾先生有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经历,他在从事教学实践的同时也积极开展理论探索。他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既有宏观的理论研究,也有对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所作的研究。宏观方面,如《语文教学研究的多向探索》一文对80年代以来语文教师和研究者在教学上的若干探索进行总结和梳理,归纳出语文教学研究方面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语文教学任务的多元结构及其核心、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和合理列序、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有效性、语文教材体系的更新等,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新时期语文教改的一些新探索,并了解探索的过程及走势。顾先生更多关注对语文教学具体实践问题的研究,他的研究涉及语文教学中各个板块中的具体内容:如阅读教学方面,他从词汇教学研究到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体的教学等;写作教学方面,他从造句训练研究到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的教学序列和教学方法等和到作文的全程训练,以及构思训练课、起草训练课和修改训练课三种课型。顾先生的这些研究往往会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其中渗透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收获的心得,确为真知灼见,到今天对语文教师的教学仍有指导意义。
二、对语文教材的研究与建设
顾先生研究语文教育史的同时即对近现代以来的一些语文教育专著和教材进行过比较系统地研究:如对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阮真的《中学国文教学法》、夏丏尊、叶圣陶的《国文百八课》、孙起孟等的《写作进修读本》、陕甘宁边区的《中等国文》等进行过研究,这为他研究语文教材打下深厚的基础。早在80年代初,他提出了在全国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试行分编本教材,这一主张后来被官方采纳。顾黄初从1985年起连续担任过三届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并曾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这一时期他开始自觉研究教材的教育思想、体例特点、编制原则等理论问题。1989年,他在自己参与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中执笔写了“教材论”一编三章;1993年又与他人合作完成《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一书,在语文教材编制理论的研究的方面跨出新的一步。顾先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语文教材观,他认为编制语文教科书的首要工作是确定教学目标。在对语文教材的性质的认识方面,顾先生发展了叶圣陶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国文课本是‘凭借’”的观点。他从语文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角度出发,认为语文教材是具备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的集教学、教育和发展功能于一身的“特殊凭借物”,是传递和接受人类精神财富的特殊凭借物,认为语文教材要适合“语文训练”和“精神训练”两方面的训练。他认为语文教材编制的两大关键是:依据汉语文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对语文知识优化选择;把优化选择出来的知识进行合理列序。顾先生还对教科书的内容要素的设计(如范文的选择与加工、作业的设计、导学材料等助读系统的设计等)和教科书的使用等方面做了专门的研究。顾先生认为,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应走在继承中创新、科学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认为教材改革应追求多样化、讲究生活化、教材内容要相对稳定、教材目标要求应有适当弹性、教材编写要力求创新、教材编写队伍结构要合理、要提高教材装帧和设计的质量、教材审查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材使用要引入市场机制,这些理论为现行语文教材尤其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和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三、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顾黄初的语文教育思想在他晚年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2006年,顾先生在《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一文总结并阐述了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可以称之为“三生观”,这是他晚年语文教育思想的结晶。具体为:
1.语文教育生命观。顾先生认为,语言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而人的交流、思维和感悟都以语文为媒介和工具,所以语文作为学习“语言”的课程对于人来讲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他说:“生命始于交流,交流促进思维,思维催生感悟,这是生命历程的三大标志,而这一切都得凭借语言(言语)。”这说明语文课教学生学习语言,但同时又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神圣的使命。语文不仅教学生学语言知识、教学生学习与语言密切相关的听、说、读、写,并使之具备相应的语文能力;语文还要让学生学会交流,让学生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的人。由顾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认识到语文课必须要让学生做充分的交流。语文课要在学生的语言交流上下功夫,这包括口头语(听说)和书面语(读写)的交流。
2.语文教育的生活观。顾先生说:“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语文教学方法论的基本点,那就是: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他又说:“探讨语文教学的规律,首先就要研究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语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特点,就是语言形式和语言的内容统一且不可分割,这实际上也道出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道理。工具性和人文性既统一于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合一,同时,从语言服务生活这一点来看,两者也是统一的。顾先生认为学语文就必须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必须坚持“大语文教学”。学生需要以语文课堂学习为轴心,利用好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众多场合———各科学习生活、学校课余生活、校外组织生活、家庭日常生活———来学语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进生活,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才可以不断获取源头活水。
篇9
1、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无中心状态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缺乏权威性统一研究机构。作为民间学术团体、中语界唯一的全国性研究机构——全国中语会及地方各级中语会,近些年来由于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它在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力度及影响呈弱化趋势。不少基层中语会实际上早已形同虚设。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属教研室的专业教研人员也往往成年累月地忙于繁杂事务,忙于各类考务而难以专心致力于研究工作。一线教师中的不少人或因学术造诣、理论修养的力不从心,或因条件所限而难以使研究趋向深入。在众多的语文教学专业期刊中,真正能在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上独树一帜的也屈指可数。于是,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在宏观上呈“散兵游勇”状,在微观上呈“人自为战”状,既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研究导向中心,也没有形成颇具实力的研究阵容,当然也就难以使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系统化,使之走向整体性与高层次。
2、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内容(课题)的无序与模糊
就整体看,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育研究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专家到教师,都想在攻克语文教育这一难题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树。但是,如果对近十几年来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现状作冷静的观察与思考,即可发现,在这理论研究空前活跃的另一面,却又给人以浓重的扑朔迷离之感,面对令人头晕目眩的语文教育思想,一方面是理论研究者各执一辞,认定自己的观念是“五岳独尊”;另一方面是在第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多数对此难以接受且深感无所适从。今天强调布鲁姆目标分类教学的着手成春,明天宣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神奇妙用;今天说语文教育要以德育为主,明天称语文教育要以工具性为重;今天说语文教育要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主义,明天讲语文教育要使塑造健康人格与发展语文能力同步。对写作教学有研究的,认定写作是语文教育的第一要素;对阅读教学有探索的,强调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内容。甚至在教材的选文比例问题上,直到今天仍然争执不休。有人坚持当代语文教材要削减文言文分量,有人则认为教材选文要以文言文为主。时至今日,只要认真阅读各类语文报刊的若干文章(其中包括一些专家学者的大作),我们仍然会强烈地感受到各种语文教育观念的无序与模糊。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如果有迷惘者站出来,求教于莘莘研究者——语文到底该怎么教?语文教师到底该如何当?那将是怎样一种场面呢?笔者在此绝无非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之意(笔者也曾涉猎其中)。学术昌明,从来都是有益无害的。只是认为,在这旷日持久、莫衷一是的争鸣之中与争鸣之后,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界没有一个中心机构来对这些学术性见解进行哪怕是初步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和再研究工作,以致使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包括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难以发现这异彩纷呈的各种学术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更难以使这些零散的教育理论观念臻于整饬。结果,它们也就很难对语文教育实践起具体而有效的指导作用,有时甚至会对实践产生误导。我们完全可以静心想一想,长期以来,各类专业报刊上发表的语文教育理论文章怎一个“多”字了得,其中不少文章确有一定的甚至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然而,遗憾的是,这些文章发表之后,充其量或则由权威报刊转而载之,或则引起部分读者当时情感上的共鸣和认识上的趋同,然而时过境迁之后,就如同天女散花般地烟消云散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大损失,这种零散、无序的格局如果得不到改变,损失仍然会继续下去。
3、对语文教育专家教育思想研究的单向性
若干年来,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界对叶圣陶、吕叔湘以及于漪、魏书生等许多专家学者的语文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艺术进行了热烈的研究。但时至今日,还仅仅限于对这些专家学者的单(纵)向研究——研究一个个具体对象的语文教育思想或语文教学艺术,却没有对其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综合与提炼。这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十分遗憾甚至尴尬的现象:尽管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群星璀璨,但我们却至今没有能够使之融会贯通,使之珠联璧合,进而使之成为建构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石,成为指导当代中国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南。这样下去,中学语文教学就永远不会形成合力,也就永远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4、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过程中的功利主义倾向
若干年来,语文教育理论如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一样,存在着一种理论功利主义倾向。一方面,某些所谓高层次理论文章并非来自直接或间接的语文教育实践,而是源于某些理论研究者的“纯智力”,往好处说,它们只是一种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的“贵族文化”,是一种堆砌新辞、大而不当的“思辨哲学”;另一方面,有些文章又走向另一极端,它们只是一种夸大的、带有不少主观想象和虚构成份的直接经验或实践过程的描述,缺少(恐怕也无力进行)切中肯綮的理论阐发。这两类文章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华而不实。许多时候,它既不像作者与整个中语界教师群体的娓娓而谈,也不像作者与语文教师个体的思想(学术)交流,而仿佛是作者旁若无人般的自言自语。这样的文章,或则昙花一现,或则自赏孤芳,实在没有什么研究和实践价值。
此外,还有些文章善于重弹老调。一些在语文教育界已经取得共识或不被多数人所认可的问题,至今有人还在喋喋不休。如“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写作方法”,“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语文知识”,对于这些浅薄的、不被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实在没有必要再去争鸣、去商榷。
篇10
关键词:绿色语文 传统教育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现代语文名师不仅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也是教学理论的研究者。他们在运用前人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及各具特色的教学理论。这些教学理念和主张,都是在借鉴前人教育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出的,既有时代的印记,又颇具当今语文教育的特点,更能体现各位名师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在对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上,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提倡的“绿色语文”首当其要。赵谦翔坦言,“绿色语文”并未创造任何新的理论,这些教学理念其实古已有之且早经实践检验过,只不过在急功近利的教学风气甚嚣尘上的当今被人们冷落却被他坚守着罢了。说到底,“绿色语文”只是对传统教育的追本溯源而已。
关于传统语文教育的分期,至今学者争论不一,本文根据众多研究成果,将先秦至语文独立设科这段期间内的古代语文教育称为“传统语文教育”。并且认为“绿色语文”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传承与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现:
首先,在教育目的上。传统教育讲究“学而优则仕”,目的为“明人伦”。这与传统伦理政治文化影响和教育为宗法政治服务密切相关。读书为封建政治和入仕做官,通过教育培养治国安民之才或晋升仕途以光宗耀祖求得荣华富贵。这一人才观和教育目的思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迅速发展。“绿色语文”提倡不仅为高考学语文,更是为人生学语文。开展“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实验,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观察社会、体悟人生,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精髓,陶冶情感、启迪悟性为主线,把学生的主体意识确定为人格完善的前提。为达到这一要求,赵老师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人格为躯干,以训练听说读写能力为四肢,以追求活力为灵魂,以启迪悟性为脉络,教导学生要“目中有人,心中有爱”,使学生的精神素质和人生境界全面提高,达到学语文和学做人双赢。
其次,在师生关系上。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地位很高,先秦教育家已经把师的地位提到了与君并存的高度,主张“尊先租而隆君师”,《礼记・学记》也指出“事师如父”;“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从人伦关系看,师与生如同父子;从社会关系看,官师合一,师君并提,甚至强调,尊不尊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由于教师闻道在先,是传统文化的化身,所以荀子也主张“言必称师”,汉代的儒者更是强调师法家法,唐宋教育家也讲究道统师承。这本是我国重教尊师的优良传统,但所谓物极必反。教师的地位过高,就造成了在教学关系中教师的绝对权威和“教师讲,学生听”的话语独霸现象。“绿色语文”倡导绿色阅读,强调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关心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乃至与编者的对话,希望以自己的体验生成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它要求语文教师从传统阅读教学中课堂“霸主”的位置上走下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去,做“平等中的首席”。对于如何做到阅读教学中师生、生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赵谦翔曾有“求同”与“求异”说:“‘求同’不是主观外加的什么金科玉律,而是文本内在的精神本质。‘求异’不是随心所欲地断章取义,而是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前提下的张扬自我。‘求同’是继承,‘求异’是发展;‘求同’是吸收,‘求异’是创新。‘求同’不能限制过死,‘求异’不可放得太活。只‘求同’不‘求异’,就是死读书,读书死;既‘求同’又‘求异’,才是活读书,读书活。”①把握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师便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进而平等的开展教学中的对话。这种既强调教师的教,又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不仅做到了对尊师重教优秀传统的继承,更是对传统的超越和创新,与新时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重讲解和记诵。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讲解式,往往是将教师的理解机械地搬给学生,忽视了将学生的人生体验与阅读文本的有机融合,更是忽略了对潜能和创造性的开发。这与封建时代强制灌输儒家学说,培养符合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观有很大关系。故古人读书不求全然理解,强调死记硬背,先熟读记住内容,日后再慢慢反刍消化,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当然有益,但死记硬背难免效率低下,这在学习科目众多的今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赵谦翔的“绿色语文”传承了古人多读书多记诵的传统,更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强调“口诵心惟”,在对作品含英咀华审美鉴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多元开放的解读,力求有自己的新发现,进而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述评。诗歌鉴赏强调审美,催化人生诗意;文言教学强化诵读,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活记软背”,在熟读精思中培养语感;绿色作文“以人为本,以活为源,以悟为魂,以真为纲,以导为脉”,激活悟性,指导写作,引导落实,使学生做到“心动、笔动、行动”,把“作文”与“做人”融为一体。他稳抓“创造”这一语文教学的灵魂,立足于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和人生潜能,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育理念,体现了“语文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一终极目的,这必然是对传统最好的创新与发扬。
当今教育普遍参照西方模式,但教育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我们应有横向的借鉴也有纵向的继承。但传统教育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必然优劣参半,它的二重性也决定了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影响具有二重性。故如何实现传统语文教育向当今语文教育的创造性转化,使传统教育为现代语文教育服务,我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赋予旧的经验以新的生命力,使其得到传承与创新,应是教育者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注释:
① 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53.
参考文献:
[1] 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
[2] 张书丰.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4] 张志公.张志公文集4――传统语文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5] 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 王炳照.中国传统教育.[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7] 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 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9] 刘湘洋.赵谦翔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
[10] 陈玉芝.“绿色语文”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7.
- 上一篇:工程造价咨询的法律法规
- 下一篇:房地产市场情况汇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