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语文课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的语文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微课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共享的大背景。主要教学实质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对每一章节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从而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内容、评价各个环节,展开视频录制。具有教学时间短、视频内容精简、资源丰富、指向明确、教学内容相对完整的特点。一般微课的视频录制为5~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某一个教学知识点或者教学案例进行录制。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具有针对性。再者,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视频学习。再加上微课是结合众多名师的教学精华进行视频录制的,所以微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微课程在教学主题选择时具有指向明确、教学内容相对完整的特点,同时还包括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课堂专家点评、学生信息及时反馈等等环节。这就对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有很大帮助。
二、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践意义
(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众所周知,很多高中语文课文都需要学生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及生活阅历才能充分理解其含义。但是,学生接受的社会教育不同,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再加上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认识程度不够,很多认为语文就是多背多读,完全忽视了平时的生活积累。而利用微课就可以将原本枯燥的语文知识多彩化、形象化、直观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之处,拉进学生与语文的距离,提高了教学质量、优化了教学结构。例如学习高中语文(新人教版)《荷塘月色》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荷塘月色的景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从一个游览者的角度出发,基于某一个点进行描述,时刻在学生的眼前展现一幅美丽画面。介于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没有看过现实中的荷塘,所以联想起来也比较困难,而借助微课视频就可以把水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全面展示出来。再加上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述,便显出作者借助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不满现实,渴望自由的情感,也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二)感受诗歌意境
高中语文诗歌一般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对学生的文学功底要求很高,再加上学生平时的积累不够,很难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意思。而通过微课教师就可以利用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将静态的诗歌生命化,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具有生命化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诗歌的内涵。例如,学习《雨巷》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的视频教学载体,将作者所要表达的狭窄、阴沉的雨巷展现出来,表达出作者是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期待的情怀,符合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的时有时无的希望,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三)培养写作兴趣
在高中阶段,很多老师都会面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够、写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很多学生由于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有误解,或者平时写作素材积累不够,文章缺乏真实性,更多的是框框大论,没有一点真情实感。学生也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痛苦境地。所以,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平台,让学生更加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有效弥补学生的“生活空白”、“情感空白”、“写作素材空白”等问题。从而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及写作欲望,避免学生长期处于脱离生活、闭门造车、与社会脱轨的尴尬境地。
三、总结
篇2
高中语文教育难,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之一还在于对语文学科基本属性的论争。有学者称: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的根本原因,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一切也是“应试教育”价值取向下语文教育浓厚的功利主义使然。如今,随着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语文教育也迎来了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春天,而认真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是广大语文教育者的必修课。笔者以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观点之一便是摈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的本来面目,高扬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帜。它明确地提出语文教育要在培养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如何才能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实施好人文教育,则成了广大语文教师不容回避、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预习,教师备课。备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大纲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今天所说的张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尊重人的尊严。一是人的生命尊严.包括精神尊严和灵魂尊严;二是人的生活尊严,包括人的精神自由愿望、个性舒展愿望、多元愿望。按照这一理解.在语文教育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言语自由,人的个性独立、生命舒展、灵魂生长,则成为非常重要的。诚然,语文教育要学习,但绝不是学习那些纯粹的无精神内涵的语言字码本身(事实上,那种纯粹的无实际价值意义的语言字码也不存在)。学习语言本质上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的独立的自我精神与人格,并在此过程中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塑造一个有着独特的精神、情感、思想、个性,绝对不同于他人.而又与他人、与、与时代相互融洽的真正的自我。换句话说,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语言也是学做人,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树人!这正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魅力所在、价值所在。着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渎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按照于漪老师的这个思路,具体到语文教育本身,其“人文精神”教育实质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语言文字本身内容的人文教育・即语言文字动人的韵律、美妙的笔形、或朴素或华丽的辞采以及积淀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二是基于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如对祖国的忠诚、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类的博爱、对他人的关心、对集体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父母的报答、对朋友的真诚、对爱情的真挚等等。事实上,语文教育所涵盖的内容还不止这些。唯其如此,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在理解人文教育内涵的同时,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倡导的人文教育绝不是那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伪圣化”、统一化、模式化的所谓的“人文教育”。于漪老师对此曾说过:“过去我们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提倡人文性。当然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思想修养课、道德品质课或其他课等等,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效。”一度时期,“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的语文教育为“应试”而进行的近似于“技术化”的语文训练总是在消解着学生作为“人”的思想与情感,扼杀了学生作为鲜活个体的个性与精神,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灌输式”教育由于它远离学生的内心需求,远离当今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对此有着强烈的排斥倾向。加之现代社会市场、商业文化大潮所带来的肤浅、飘浮甚至于颓废的社会人生意识对学生的影响,从而造成学生思想贫乏、情感苍白。这也有力地支撑了语文教育需要真正的“人文教育”这一新课程理念。
自主、探究“这四个字,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好方法。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要能够真正实现“自主探究”,老师们往往很难做到。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只要自己所教的学科成绩优秀就可以了,往往却忽略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效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而且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效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从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应还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本来面目,高扬人文精神旗帜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语文必须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凭借作品以及多元资源,让学生受到文学、文化、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一个最具权威性的基本观点是: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另一种观点则是片面强调性为其基本属性,抑或是强调“文”(工具性)、“道”(思想性)统一而把人文精神拒之于语文学科的门外。
篇3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大都处于只听不说的地位,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结果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大都是老师的思想,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与现下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学地位是相违背的。
从教学体制来说,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旨虽在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及语言艺术,但最终都需要面对高考的检验,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语文教学难度,致使高中语文教学在很多时候偏向于考试,教学模式以考试题型进行,很多知识都是老师单方面地讲授,导致学生的回答过于模式化和套路化,譬如,高中语文中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古诗词中作者的意境和思想,可针对考试,学生更多地体会文章的措辞、作者的背景等形式上的内容,无法从根本上体现学生的自我思想。
从学生角度说,高中学生面对的是众多学科的高考压力,尤其很多学科需要大量地进行习题练习,这会花费学生大量学习时间,加之大多数学生对于语文学习都有一种学了多年很容易的不科学认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同时,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大都是“只听不说”,和老师的交流比较少,学生思想不能有效反馈,对于考试只是套路地回答,使语文教学变得应试化。
从老师角度说,教学方式大都是传统的对学生讲,讲的内容大都是课本内容,也就是“照本宣科”,虽然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定义相较于过往有了较大改变,要求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重在文化素养及知识技能的培养,但老师在借助信息技术等外界力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没有较规范的大纲指导,使得在实施过程中大都依靠自己的经验,造成教学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呆板,最终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
2.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意义
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生,除了自身对知识的追求外,还需要面对众多学科的考核压力,课后时间几乎都被各种习题占用了,所以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于语文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都较其他学科少,且高中学习压力较大,语文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得到思想的放松,可以体会语言的奥秘、文化的艺术,这样的教学除了实现知识的学习外还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与此同时,高中学生课后学习时间紧张,对于语文学科,大多数学生只有课堂有限的时间,只有高效课堂才能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才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3.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纵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学习被动、老师教学死板、体制不够完善等现状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不言而喻。因此我将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探索简述如下:
3.1课前准备
任何知识的掌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学习也不例外,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想获得高效,势必需要课前充分准备。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的准备,从老师角度说,老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及知识的合适导入。针对现下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情况,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不能满足高效的要求,所以老师备课时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等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可以采取多媒体播放或将课件做成PPT,选取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等方式,在课堂上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从学生角度说,学生需要课前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不需要硬性规定多长的预习时间,但必须进行这个过程,保证学生对自己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有整体认知,以及能够形成自己的思想。老师和学生双方的课前准备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对知识的距离,甚至引起共鸣,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促进意义。
3.2课上实施
课上不仅反映老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还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析,因此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取。要想实现高效课堂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实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地位。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譬如,老师可以与学生适时适当地交换教学身份,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从宏观上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自己主动思考教材主旨、文章思想,促进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同时,老师还可以适当改变教学方式,譬如,教学中可以采取情景教学,让学生参加教材内容的演练,让课本知识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教学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对于高校课堂的构建有积极意义。
3.3课后反馈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途径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而有效地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的都是死板的讲解,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的时候非常被动,根本就不会主动学习,让教学的课堂中缺少活力,不但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也不符合现在的素质教育。在新课标中已经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视集体备课
素质教育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集体备课这一项教学方式已经被广泛重视,更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扩展管理能力,在效果、内容、形式、人员、地点、时间等方面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这样在教师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让教师集体能够利用到资源共享,也是提高教学效率中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
三、课堂教课
1.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在平时留意学生,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个性,从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心,所以教师除了一定要自身检讨之外,还要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修养素质。
2.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效果,不能跟流于形式相提并论。在设计良好的教学导入的同时,教师可以运用讨论导入、名人故事导入、诗歌导入、音乐导入等等。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之前一定要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相联系,从而利用课堂导入的方法,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3.教师在结束每堂课的时候,应该有效地去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内容,以此做到学习的巩固与强化作用。教师应该在重点和难点的课中,学会取舍,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4.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探究、合作、质疑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引导学生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也能深刻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高中语文是高考的重要一课,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也有很大的责任和义务,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认真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要任务。此外,高中教师还应该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同时要转变方式授课,让学生对学生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篇5
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既消除对立,又保持统一,促使语文课堂教学从预设转化为生成呢?笔者以为,应从高中语文教学和学生实际出发,构建起动态生成的语文新课堂。
那么,什么是生成和为什么课程是动态生成的呢?
这里所说的生成是指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一种理想状态。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希望课堂朝着原先“预设”的方向发展。但是,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活的课堂,是充满着变数的课堂,谁也无法保证每一堂课都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发展。只是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呆板、机械与程式化,缺乏对变数的挑战,缺乏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在语文课堂中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的配角,只是配合教师完成预设计划的听众。因此,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成了教师教案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忽视了教学的生成。即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等。但强调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恰恰相反,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因这是教师整体把握教学过程,有序展开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什么说课程是动态生成的呢?课程虽然是教师的教本和学生的读本,但它不是至高无尚的“圣经”。就教材本身和学习任务而言,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和学生已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忠实的执行者。教师完全有适当自主剪裁教学内容的“权利”。当然须从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发展出发去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去构建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譬如,可以让广播、影视、网络、广告、演讲、辩论、日常应用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民情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融入语文教学领域;让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情感教育、忧患意识教育、热爱自然教育等融入语文教学,使语文课程充满生机和活力,使语文教学更加完善和优化,使语文课程伴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处于动态生成之中。
那么,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语文课堂出现新的境界呢?
第一、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传统师生关系是服从于被服从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上级、是权威、是主宰,学生是下级、是听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关系导致了师生间人格的不平等,导致了学生主体个性的扼杀,导致了学生学习创造潜能的泯灭。这种关系的课堂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顺着教师的预设前进,而绝不会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因它没有师生间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没有双向互动对话。因此,要打破这种局面,必须重构师生新型关系――平等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构建,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信任和尊重的滋味;感受到被激励、鼓舞、鞭策和指导的欣喜。例如,当笔者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我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开展自主学习竞赛,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包括确定学习目标、分析课文内容、诠释重要词语,查资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概括作品主题、鉴赏写作技巧、课外拓展延伸相关知识等。通过学习、讨论、交流,学生能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探究、思考。有的小组见解新颖,有的小组理解独特。充分发扬了民主、个性的有机结合,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得以培养。这里,教师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问题的启发者、难点的点拨者。语文课堂打破了预设的禁锢,在动态、变化中生成。
第二、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尊重有益的动态生成
在改革传统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上,还须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尊重有益的动态生成。
有益的动态生成是指朝着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一系列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的结果。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堂是复杂的、多变的,也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教师的预设在多变的课堂中不一定朝着预定的目标生成,预设和生成之间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是由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与相互作用造成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在课堂互动中一有创造的火花、有价值的生成、有新颖独特的看法时,教师除了予以肯定和鼓励外,还须及时的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即使有的内容与预定的目标有一定的偏差也不妨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的问题、新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创造支点和空间,激励学生继续生成。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不破不立”的改革观念引导下,在各个阶段、各个学科中忙于实践和探索的教师和学生,都在努力寻找出更好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法使用不合理
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一般是由体例不同、主题不同、写作手法各异、情感表达不同的各种文章组成,而这样教学内容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一旦对新课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拿捏不准确,过分强调师生互动,过分追求多媒体等教学方式的运用,课堂容易出现类似“满堂问”课堂,学生独立思考的连贯性在看似活跃的课堂中被过于花哨的教学方法打断,使学生实际根本不知道这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技能是什么,这样对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高效性极容易造成阻碍。
2.教学目标设置片面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但是现实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一直以来都没有充足地提升,加之对新课改要求的实现与高中语文应试压力之间协调统一的不知所措,对教学目标设计要么“以教定教”,要么“以案定教”,要么“以学定教”,设计了没有重点层次、空泛虚浮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对课堂教学起不到任何作用。
3.教学理念存在错误
课程改革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许多教师对于把过去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的教学理念理解不够深刻,将45分钟课堂的主动权全交由经验不足的学生,对于该学什么、怎么学好,学生们也是茫然不知。最终,因为过于强调自主学习,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教学启发,以致于课堂低效。
4.教学测评只顾成绩
有效地语文教学应该是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人格的完善、民族文化的融会传承,提高文学认知和使用的能力,进而也可以上升为即将成年的高中学生开始树立成熟的人生思想观、价值观等方面。然而,高中学生和教师在应试教育体系中都面临升学的压力,高分的取得才是高中教育评价中最重要的事情。于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在题海重负的施加中、标准答案的死记硬背中被扼杀,根本无法实现更真、更高的高效课堂。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部分学生的智商都处于正常水平,然而一门科目的成绩在本科目的全班排名或者在自己所学全部科目的成绩排序却不一样,这种差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习态度。一种现象是,很多学生认为语文课不像英语课,是一门自己早已完全熟练掌握的语言学科,所以学习难度不高,那种能够激发和维持学习的欲望相比其他学科经常处于劣势。另一种现象是,学生认为花费很多的时间才能追赶上很少的分数,还不如把时间放在别的见效快的课程中,忽视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在过去教师占课堂主位时长期养成了对教师严重的依赖性,学习自主性能力较低。因此,学生的心理建设已经对高效课堂造成阻碍影响。
2.学习方法不当
努力学习的普通学生与“学霸之间”,只相差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用大量的时间学习,扎实地做笔记,但成绩却一直提不上去。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因为这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不思考只是一味抄笔记、背诵笔记的阶段,自然达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也有一些学生,非常想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但是不会剖析自己学习能力的优劣势,不善于调整自我,总是喜欢执拗地模仿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却没有明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挫折中更加焦虑,影响学习效果。
二、对于现存问题的原因剖析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人都不一样,是以促进学生发展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核心,不是为了分数、为了升学率。如果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错了,很多问题都没有办法谈论。从目前来看,很多的所谓的好学校,在教学上依旧是强迫灌输,甚至违背教育公平去强势选好的生源,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标准。社会和学校一样纠结在矛盾之中,所有人都在讲素质教育,所有人又都觉得素质教育不可靠,真正的减负一直很难实现。这些问题可能像“钱学森之问”一样,不是问学校,而是问社会——教育再好,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滞后,更新缓慢,语文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学生对语文不够重视,认为不学也能有个差不多的成绩,又或者认为短时间内不能提高分数,有较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加上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思想上叛逆、抵触心理比较严重,常常听不进教师的话。
三、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基于对建构高效课堂的理解,及高中语文的重要地位和学习特点,笔者对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进行研究探讨。
(一)教师方面
提高教师素养,更新教学观念。教学质量主要在课堂教学实现,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语文教师要做到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一定的教学创新能力、高效的设计学案,开发课程资源,激情授课,有效课堂提问,重视课后辅导。
(二)学生方面
高效课堂是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中合力完成的,不可能是教师和学生任何一方的单向努力。因此,需要学生积极转变错误的学习观念,増强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对教师教学的适应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篇7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语文;生动情境;教学方式;开阔视野
在新课改之风如火如荼盛行的今天,传统的“粉笔+黑板+教科书”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教育教学的发展,也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已刻不容缓,它能够帮助我们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课堂结构,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下面,本文就在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剖析和研究。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除了利用多媒体丰富课本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外,教师还应该利用多媒体的特点优化课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在学校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教师的授课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制作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在原有的课文知识上进行大胆运用假设,制作出具有教学特色的课件,将教学内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强化学生对感彩等语文元素的认知,让学生更容易抓到高中语文内容的重点。例如,教师以文章描述的语言、动作、场景为基础,在课件的相应位置添加作者的心理活动或相关视频或音乐,营造逼真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自由发挥想象,大胆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文章大意,并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得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精彩。
二、利用多媒体实现高中语文课堂延伸
高中语文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不断向课外知识延伸,拓宽高中语文教学范围,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多媒体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方式来收集典型的社会案例,并将其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组织学生对此案例进行自由讨论与交流。在此过程中,既拓宽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增加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时间利用网络与多媒体设备收集各式语文学习资料,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以此开拓学生自身的知识视野,并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从而为学生高中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课本知识外延,开阔学生视野
传统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尽管在讲课过程中我们多多少少会涉及一些课外知识,但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学到的课外知识还是十分有限的。而多媒体技术,犹如一本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应有尽有,若我们将多媒体技术适当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就能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从而使学生的视野在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资源的融合中得到极大的开阔。
比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我们就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有关写作的知识点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写作技巧、写作理论,以及众多优秀范文和例文点评等,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就扩大了,对于写作会有更加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在学生构思立意方面,也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另外,我们也可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到相关的作文论坛中,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点评,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可行性的建议,进而努力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四、利用多媒体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将来自投影仪、录音带、录象带的各种文字、声音、图象以及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它还能对来自不同途径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将经过处理的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建立一种有机的、逻辑的连接。这样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了起来,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通道,而且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容易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更多信息,使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将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积极探究各种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方法和策略,使高中语文课堂在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辅助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适时、合理、恰当地使用,如此,才能充分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高中语文教学变革顺利开展和进行。
参考文献:
篇8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何改进语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需要充分考虑的。
教师在教授新课的时候,导入非常关键,好的导入通常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去。如在《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听《梁祝》这首音乐,学生沉浸在凄婉的音乐中,从而由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导入到新课《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悲剧,让学生思考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悲剧的成因。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课堂上学生积极探讨,讨论热烈。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用图片、影片等影像资料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观看了一些动物游戏的图片,学生对这些图片很感兴趣,学生很自然地提出了疑问“动物为什么会像人类一样做游戏呢?”带着疑问,学生深入到对课文的探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的兴趣很浓厚。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大多只是注重只是的灌输,学生一堂课下来,只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学得很累,学生通常是昏昏欲睡,而且学习效果也不好,时间长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在学习上缺乏动力。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参与课堂,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作为语文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我在上《雷雨》这篇课文的时候,事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文相关的知识。如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戏剧的相关资料都由学生上讲台给学生讲授,教师作点评、补充。在课文的分析中,安排学生表演话剧。从话剧潜台词中体会人物的性格。
篇9
关键词:语文课堂;动与静;控制;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静”是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自我形成,是“动”的准备、“动”的铺垫;课堂上的“动”是师生间思想的交融、心灵的沟通,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必要途径,是“静”的张扬、“静”的升华,这种“动”与“静”的有机结合也正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经营高效课堂所要追求的。本文谈的就是高中语文课堂的“动”与“静”这方面的话题,即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又怎样让学生“静下去”。
一、让学生“动起来”
1.以情入境,创设氛围
以情入境,创设氛围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基础环节,教师可首先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学生能够理解的角度入手,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情境当中,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如在讲授《雨巷》这首诗的时候,我找到了春晚当中根据《雨巷》编排的舞蹈的背景音乐,这首曲子婉转悠扬,低沉伤感,非常符合《雨巷》这首诗所展现出来的意境。因此,一上课我先打开录音机,很快就发现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接着我范读了一下诗歌,学生们就不由自主地开始了朗读,语调语气很有味道,读到最后,大家的心灵都受到了别样的洗礼。这堂课大家共同发现了现代诗歌的美,发现了忧郁的伤感的美,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由不同的曲调构成,能够感悟到这样的美也是成长的一次飞跃。
2.以理入心,引导启发
高中语文课上学生学习不仅要了解其表面,更要理解文本含
义。老师要设置好环节,要让学生互动起来。
如在学习《苏武传》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讨论课,“我的中国心——学习苏武”,主题是“当今社会我们怎样体现爱国心,中学生如何表现爱国心”。这节课上,学生一开始认为爱国心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表现的现象,到最后认识到每时每刻我们
都可以为国争光,同学们深深地被苏武的民族气节所感染。
语文课堂要想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觉得需要我们必须用更多的精力去探索、研究。
二、让学生“静下去”
一堂课中应该有让学生静的时候,静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静是高中语文课堂上不可缺少的。
1.认真深读,静心品味
学习高中语文课文时,教师一定要能够引领学生心灵宁静地
读到课文深处,走进课文的生活和作者的心灵。比如,祥林嫂为什么死命挣扎地不肯嫁给贺老六?她死了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再回到鲁镇后,为什么人们仍叫她祥林嫂?祥林嫂又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倾其所有捐门槛?这些问题,仅靠走马观花似的读读课文是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到的。只有心灵宁静地深读进去,并走进鲁镇人的封建习俗和主人公的灵魂世界,走进几千年的封建礼教,走进男尊女卑的封建陋习,学生才有可能较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
也把他读书时的反复诵读、品味形象地比喻为春雨润
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这也是在强调读书必须要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一定要心灵宁静,一定得用生命和心灵深读进去,即使心灵上有所震动甚至震撼,也只能是在心灵深处。唯如此,方可深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旨。
2.积极整理,静心思辨
高中语文课堂上,需要指导学生独立整理的东西其实很多,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心灵宁静地积极整理,养成适时整理的好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文”,更有益于他们在整理的过程中“立
好人”。
对于读书,思辨都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说深入思辨是高效语文课堂的一个显著标志。指导学生在体验、感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辨、再思辨,才有可能使他们获得更深刻、全面的阅读效果。比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多在强调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虚伪。但如果深读课文,积极思辨,我们就不难发现小说中的人物都很虚
荣,无论是佛来思节夫人还是马车夫都如此。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只是简单地责怪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虚荣,而是会发现虚荣小
说所描写的法国那个时代的人物的共性。再深入思辨,我们还会发现玛蒂尔德身上的善良、诚信、勇敢、勤劳和坚韧等优秀品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既不能一味地追求动,也不能一味地追求
静。课堂上的动是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的,要受到我们语文教师的指
导、监督、控制。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共鸣,让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当静之处则静,当动之处则动,动与静的有机结合方能彰显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阎亚军,周谷平.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沉默[N].中国教育报,2008.
[2]杨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2007.
篇10
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能唤起人们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探索热情,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后花园,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价值。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一、立足课堂教学,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都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爱国志士的高尚情怀,充盈着普通百姓的真挚情感,深入挖掘教材中这些有价值的宝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更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在讲授屈原的《离骚》时,文中充沛而强烈的情感无不是作者无比深厚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百姓生活疾苦的同情和怜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看到国运衰微,生灵涂炭,屈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切的呼喊和叹息。然而面对奸臣掌权,小人当道的现实,“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屈原想要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是多么困难,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把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文中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报国尽忠之志,永远是屈原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为了人类进步,为了祖国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人们。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将爱国爱民的大道理简单地移加给学生,这种说教必然会引起高中生的反感,只会适得其反。而教师将这一主题融入经典名篇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这些传诵千古的文句中去感受和领悟前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学生接受起来就会自然得多,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献身于祖国事业。
苏轼有三篇作品入选高中新教材,在讲授《定风波》时,我们必然会提及他的生平经历。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他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因为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始终那样从容、镇定、达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在讲授这课时我还结合《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来加深学生对苏轼处世态度的理解,并用了金圣叹的“岂惟无鹤无道士,并无鱼,并无酒,并无赤壁,只见一片光明空阔”作点评,进而让学生知道做人最可贵的品格是在种种挫折和打击面前不惊恐、不退缩、坦然处之的气度和胸襟。
二、利用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高道德境界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作文训练紧贴现实,比如亲近自然、人性光辉、直面挫折、美的发现、学会宽容、善待生命、爱的奉献、发现幸福、树立自信、讴歌亲情等,囊括了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几个方面,都是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学生思想和学习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学生最感兴趣、最为关心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发现社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并在发现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生命的境界。作文训练贴近学生实际,这为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三、通过第二课堂实施德育渗透
- 上一篇:古典艺术的特点
- 下一篇:考核指标完成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