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科学史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科学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物科学史

篇1

一、倡导“探究式”教学,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自主达成知识目标,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习了方法,发展了能力,领悟和养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顺利而自然地达成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所以说,探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活动中,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说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对于是否需要光,学生就争论起来了。有的学生说:“需要,因为要进行光合作用。”有的学生说:“不需要,因为种子的子叶或胚乳会供给营养。”教师不应直接下结论,而应乘兴引导他们通过设置对照实验寻求答案。在一周的观察过程中,学生意外地发现了:(1)黑箱的种子(有水、有空气)长出的幼苗普遍长得比有光照的好。(2)有一个学生,因为以前见过萌发的种子把塑料布穿破了,就把“有水、有空气”的种子分成两份,一份用两层纱布盖上,一份不盖,而盖上的明显萌发得快,萌发的种子数多。(3)全淹在水中的种子也有四五颗刚刚萌发了一点。面对自己新奇的发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就像打开闸门的水:“原来遮光能促进胚轴的伸长,怪不得我妈在黑房里发豆芽。”“为什么水中的种子也有一点的萌发?”“因为水中有氧,但不充足。”学生在热烈地探讨着,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地迁移着、创新地应用着。整个探究活动都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做合一”的探究活动中体会到由探索科学知识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并激发了活跃的创造性思维,使科学素养得以大幅提升。

二、尝试渗透STS 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让学生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一)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使学生明确生物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增补一些课外资料,以凸显课程内容与社会的关系。如在讲根的结构时,教师可补充“怎样合理灌溉和施肥”;在学习茎的结构时,教师可补充“果树的嫁接和修剪技术”;在学习发酵技术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演示步骤指导学生自制酒酿,布置学生回家完成,等到下节课的时候让学生互相品尝,让他们从实践中领悟发酵技术的原理,等等。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部分农业生产活动的生物学原理。如在学习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内容后,教师启发学生尝试用相应的原理说明提高大棚中农作物产量的措施有哪些,分析新疆吐鲁番地区所产的哈密瓜特别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早春播种后进行地膜覆盖的作用是什么……

(二)开展生物进农家课外活动,成功地实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渗透

虽然农民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对于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内部生理却缺乏科学性的认识;虽然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但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鉴于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让生物走进农家”的实践活动, 实现学生和农民的优势互补。比如,棉农知道种植棉花的过程中需要经常摘心、整枝, 以防止棉花“疯长”,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互制约的缘故;粮农都知道大雨过后,要及时给庄稼排水,但是却不知这是为了保障庄稼的正常的呼吸作用;果农懂得移栽果树苗时,要裁剪去许多叶片和小枝条,但却不懂得何谓蒸腾作用;菜农在移载菜苗时,知道要带土移植,但不知道是为了保护根毛,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保护根毛。教师可指导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并把学到的知识向农民宣讲,通过“让生物走进农家”的活动,使农民学到了生物科学知识,也使学生从学以致用中体验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感受到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三、渗透科学史教学,展现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生物科学史是前人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生物科学史是知识与过程的统一。教师开展生物科学史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思想,立足实验、不断创新的科学方法。

(一)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利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优良的科学品质、崇高的科学精神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学习生物性状的遗传时,教师可介绍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修道院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提出了遗传学的两大规律。在分析孟德尔成功原因的时候,教师可强化孟德尔所具有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精神。再如,达尔文历尽千辛万苦,用23年时间写了震惊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这些鲜活的事例,将使学生终生难忘,给学生以人生境界的润泽与点化,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

中学生物学知识是前人科学研究的成果,教师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可以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教师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科学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尝试着重走发现之路,让学生直面前辈科学家的探索和困惑、希望和挑战、成功和失败,建立科学史教育的新模式。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探究、细胞学说的形成过程探究等均可作为重走科学之路的素材。

篇2

【关键词】 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明确实验 激发动机

在生物科学的发展史中,生物实验是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手段。生物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生物实验不仅在于通过教学实验配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学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本文就笔者多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2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①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②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③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3 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掌握,避免死记硬背。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4 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我们在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观察鸡卵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在实验过程中,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在5分钟内完成,多数能在8分钟内完成,极个别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也能完成。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

5 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70-01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初中生物新课程要求大力提倡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每位生物教师应该思考的课题。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接合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探索能力。本文讨论了当前生物实验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培养这些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新教学大纲对生物实验要求学会科学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初中生物教材关于观察的内容比较多,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正确的观察方法,为将来自觉地、主动地学习打好基础。一般来说,生物学实验中的观察要遵循由表及里,由上到下,由前到后,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全面观察。例如,观察鱼体外部形态时,教师指导学生先观察鱼的体形、体色,身体分三部分的分界处;再观察头部的口、眼、鼻孔、鳃盖的形态与位置;然后观察鱼体两侧由小孔组成的侧线等。这样鱼体零乱的外部结构有序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能容易找出并记全、记牢鱼体外部特征,准确找出鱼体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这样才能学到确切、完整的知识,也才能真正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深刻的概念。因此,教师要利用好生物教学,培养好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生物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一节好的实验课能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具体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老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老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暂停实验,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结果,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的能力。例如在上“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实验时,我先让学生在实验室预习课本上的方法与步骤,并交待注意事项。再让学生小组成员之间自学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然后共同总结归纳出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并写在黑板上:擦滴取展盖染吸,进而进行操作。临时装片制好后,大多数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形状大小不一的洋葱内表皮细胞,一部分学生在显微镜下一个细胞都没看见,没有得到实验结果。这时由实验成功的同学尝试说出本组是如何进行操作的,对比之下找出自己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再继续做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可以使一部分差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对那些操作不当的学生及时加以纠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从实验中学到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技巧,培养了学生动手和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每个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实验现象明显,效果好的装置,让全班学生对比看,对实验效果差的同学,不急于指出毛病出在哪,而帮助他们分析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各种可能情况。让他们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初二上册的“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中,有一个演示实验:发酵现象。上课前先安排学生按书中的所需材料及操作步骤亲自试一试,等到上课时,让学生把所做的装置带到课堂上,大家分析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倒扣在瓶口的气球有的明显膨胀,有的只有一点膨胀,有的是空瘪的。分析几个问题:①为什么气球膨胀?(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下分解有机物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气体);②为什么气球膨胀不明显?(温度过低,发酵现象不明显,产生的气体过少);③为什么气球是空瘪的?(检查装置是否漏气);④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怎么检验?(把气球里的气体释放在澄清的石灰水中,看是否变浑浊);⑤除了有气体产生外,还有什么物质产生?(取下气球,闻一闻是否有酒味)。课堂上大家经过讨论、分析,并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发酵现象不仅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且还能产生酒精。通过这样联系实际的思考,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通过对学生实验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以及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改进,确实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有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认真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学习动机

一、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来做实验,但是实验结果还是与课本上的理论相差很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是学生不注重实验课,认为考试又不考,所以很多学生只是在生物实验课上胡乱应付一番,常常是马虎应付,实验课堂一片混乱。当实验课结束,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学生就抄袭书本上的实验理论知识来填写实验报告单;有的学生在下课时间没有完成实验就干脆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者根据课本来猜测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单等。这样怎么能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学生在做实验时应该严格按照老师要求的实验步骤认真做实验。尽量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影响实验结果,并且要随时注意观察实验,做好实验记录。以客观的实验结果来写实验报告,形成实事求是的良好品质。

二、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只有明确实验目的,学生才会积极地进行生物实验,实验结果才会准确。而需要指出的是初一、二年级学生生性好奇、好动,缺乏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很难做到认真、细致。他们有的不注意老师讲实验注意事项,就急于动手,造成操作偏差,甚至产生危险;有的只是觉着实验与自己的生活遥远,对实验课很感兴趣也是觉着上实验课好玩,又没有课后作业;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上生物实验课就是放松的时间,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在实验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

三、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实验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或者由于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给操作者带来危险。因此,实验前教师务必指导学生好好预习,将实验步骤牢记心中,由繁化简。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1)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2)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要用平面镜,光弱要用凹面镜;(3)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遇到学生良好操作的,也要及时表扬,激励其他学生操作更加规范。

四、指导学生观察实验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面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而学生往往会在实验过程中急于想看到实验结果而匆匆操作完成,实验过程也不注意观察。例如,在一节解剖鲫鱼的实验课上,学生一拿到手术刀就开始三下五除二将鱼解剖完了,然后就认为任务完成了。对于实验的真正目的无从了解,也没有达到实验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课前先让学生对照课本了解鲫鱼的身体构造、器官组织,然后要求学生细读实验步骤,将注意事项逐一记下来。再准备一个硬纸板,在硬纸板上写上鲫鱼相应的器官组织名称,然后再开始动手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在解剖时,每一步操作都很明确,并且将组织器官放在相应的预先写好名称的硬纸板上,方便学生观察。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课本知识,还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真正达到了实验课的目的,且将书本上枯燥抽象的理论进行了很好的消化吸收。

五、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

实验课没有课后作业,所以很容易造成学生过后就忘的结果,所以实验小结就必不可少。每次实验课教师不仅要监督学生做好实验,写好实验报告,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实验小结,即在实验结束时,无论学生实验成功与否,教师都应让学生写出实验小结报告,反思自己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与成功之处。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验小结也要做出具体的评点指正。对于实验成功的学生要向学生讲解其成功的关键所在;对于实验失败的学生的实验小结要帮助其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或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让学生重做,直到成功。

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必不可少。其是生物学科的有效补充,生物实验将课本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将生物实验课重视起来,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认真严谨,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时做好实验小结,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生物;教学;分组;实验

实验课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观察生命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经,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有效途经。通过实验课的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新课标生物教学中,实验课所占比例比以前增多了,不仅有演示实验,而且更注重学生的分组实验,所以实验课考核是期末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怎样有效地开展生物课实验教学,发挥实验课的特有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长期的生物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在实验课前编制实验小组

1.实验小组的意义不仅仅是共同使用一套实验用具,还是实验教学与管理的小单位,是评定实验成绩的基本单位,小组成员的所作所为,纪律约束,小组成员的配合都是实验小组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实验课前,根据实验内容,将全班按好、中、差搭配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并相对固定座位,每4人一组,由一名组长负责小组的讨论与交流,一名纪律委员负责维持本组的秩序,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和小组成员讨论与交流的个人情况,并给组员评分,这样分工又合作的方式,避免了群龙无首,一哄而起,各负其职,充分使用课堂有效时间,从而收到实验课堂教学效果。

2.课前提前培训组长。包括对实验所用材料的采集与制备,药品的准备与配制,整个实验过程的了解,明确实验要领及注意事项,常见问题的解释与处理等的培训,对难度大的实验可督促预先让组长试做,这样既可减轻老师的工作量,又有利于课堂中老师的巡视和指导,还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课前制定评定方案。在实验课前根据实验目的和步骤及有关注意事项,制定出本课明确而详细的评分细则,但不能过多过细,关键便于课堂实施。我采用了A、B、C、D四个等级来评定小组实验情况的方法,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一课。我制定了五项评分细则:

(1)观察菜豆种子时,各小组成员能对照教材图解,认清种子各部分结构者得D级。

(2)在观察玉米种子时,能参照教材解剖方法进行解剖者升为C级。

(3)能完成讨论题,并填写答案,经老师检查合格者升为B级。

(4)认真填写了实验报告,记录了菜豆与玉米种子不同点与相同点者升为A级。

(5)在全班交流时,视其纪律情况,给予升降级处理。

二、实验课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1.上实验课前先将小组编号写在黑板上,同时将本节实验课的评分细则小资料印发给实验小组学生,每小组一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具体目标。

2.学生开始实验时,老师引导组长带领组员阅读教科书,按照要求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并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亲临到小组现场抽查3—4个小组,视观察、记录、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给予评价。评价中以鼓励为主,并把项目得分及时写在黑板上相应的小组编号下,让全班同学了解各组得分情况。

3.对实验中一些错误的做法老师及时给予提醒,如个别小组在实验时没有认真阅读教科书,导致实验方法与步骤的错误。老师不应横加指责,而是善意提醒并鼓励继续做下去。

4.老师在巡视小组讨论与答题情况时,应认真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与结果,对讨论情况好、做题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记分,教师也可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根据检查小组讨论情况,教师可指定一些做得好的小组做好在全班交流的准备,小组内部个人的评分也应写在实验报告单上,这样通过教师给小组评分,小组再给个人评分的办法,促进了学生合作与交流,提高参与评定的能力,提高了实验课教学效果,达到了实验课的操作目标。

5.实验课采用当堂评分的教学方法。首先,对初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动坐不住是他们的特点,到实验室上课就显得更兴奋与好奇,实验课的秩序和纪律往往难于维持,通过小组间及小组内的纪律约束,当堂评分的教学方式不但引导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而且真真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促使学生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6.在实验课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创新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动手摸仿去做实验,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放手实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手质疑,大胆尝试新的操作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甚至老师认为可笑的想法,只要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例如,在观察洋葱鳞片叶结构时,有学生直接将整块洋葱放在了物镜下,想借助显微镜观察个究竟,看到学生这一举动,我没有直接指出他的错误,而是鼓励他继续做下去、看下去、问他看到了什么,然后与他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使其清楚地认识到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道理。这样更好地让学生通过探究改变对实验的看法,使学生主动去做、去想,在一种完全自主的状态下学习,养成敢于尝试,敢于去做的习惯,培养积极创新的情感。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当然,上述的教学方式也有一定的挑战性,毕竟教师亲自督导小组实验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对讨论问题的解答也是五花八门的,怎样在有限的课堂中安排好讨论、交流、讲解必须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计划性,才能完成实验课程目标,并能收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琼章,杨光泉著.《基础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

篇6

【关键词】生物课堂;有效课堂;综合素质

有效课堂是相较于低效课堂或者是无效课堂而言的,而传统的那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课堂,在如今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往往就把它看成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所谓有效课堂,在素质教育理念中,对它的定义就是能够促进学生获得真正地发展与提高的课堂。这里所说的发展与提高就不仅仅是指知识上的发展与提高,它还包括其它一些诸如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有效的课堂呢?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课堂的每一分钟,实现有效的教学,就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在课前花上一定的功夫去认真研读教材,确定教材中的重难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着教学目标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准备好课堂教学中需要用到的各种教学工具等等。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注意备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班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态度等一系列问题,然后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只有课前做足了准备工作,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够做到有备无患,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很多教师往往误以为在课堂教学中讲的时间越多,讲的内容越多,课堂教学就越有效果,然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仅是教师一人从头讲到尾,不仅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影响听课的效果,同时,在单纯地听课行为中,学生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合理的安排课堂时间。一般一堂课应当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讲、学、练。在一堂课中,教师的讲课时间一般不宜超过20分钟,而练习的时间也要大致维持在15分钟左右。剩下的时间,可以留给学生进行探究、思考,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消化知识的学习过程。这种时间安排看似讲课的时间减少了,但是学生学习的时间却没有减少。相反,在这种边讲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用好实验辅助手段

生物学科是一门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相较于理论化的讲授,通过实验的手段能够把生物现象、规律等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我们要想实现生物课堂的有效性,一定不能忽视生物实验这个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地完成每个实验,切记不能用讲实验、背实验的方式加以替代,毕竟很多的知识通过实验手段的展示教学效果会更加理想。除此以外,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所掌握的一系列实验操作能力也不是理论教学中可以实现的。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我们一定要用好实验这个有效的辅助手段。

四、适当引入多媒体工具

多媒体工具是一种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新型的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媒体工具,可以大大扩展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生物课堂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教师用传统教学工具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往往非常有限,很多的知识都无法进行拓展。而一旦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工具,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的大存储功能在课堂教学之前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制作成教学课件,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利用文本显示功能在几秒钟之内快速地将知识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但省去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同时,教学课件所呈现的板书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还可以是一些图片、视频、动画等等,这样,就使得板书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除此以外,利用多媒体工具还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化。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过程时,仅仅依靠课堂时间不可能看到整个种子萌发的过程,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中的有声视频把种子的萌发过程给演示出来,这样就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亲眼见证种子萌发的整个过程,这所有的一切可以说在没有多媒体工具之前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很多科学家都称二十一世纪为生物学的世纪,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生物高科技在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生物科学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坚人才,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培养一定的生物素养对于每个初中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不能对生物教学的要求继续停留在之前的知识传授的阶段,而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进生物教育教学活动朝着素质化的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马树利.浅谈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J].科学导报,2012年第11期

[2]汤国平.谈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教育艺术,2006年01期

篇7

关键词:生本理念;生物课堂;教学实践

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课堂的教学流程是: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小组间的展示―教师点拨。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教会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获得知识的方法。下面谈一谈一学年来我的几点做法。

一、搞好“小组建设”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我接手的班级共54名学生,共分成了九个小组,每小组6名学生。在学习上,除了每组有一名学外,全班每科设置一名学科班长。每组设置一名学科课代表。学的任务是负责全组的总体学习,协调组与组之间的交流等。学科班长的任务是向上联系老师,向下统领本学科的九个课代表,负责全班这一科的学习。课代表负责本小组这一科的学习,并负责记录这一科上课时本小组学生的表现等,他(她)要对学和学科班长负双责。

学习小组成员的划分和课代表的设置是动态的。当初分小组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有的小组学习进步很快、有的学或课代表带动效果非常明显、有的小组各位学生兴趣都非常广泛等等。也有的小组学没有起领军人物的作用、合作学习效果不明显、整组人员性格内向等等。这时老师就要及时调整小组的成员及课代表的设置,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二、设置合理的“前置性学习作业”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如果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完全陌生或缺乏知识与经验基础,那么新内容学起来就非常困难,很容易让人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所以在课堂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对即将新学的内容进行感受和预学。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前置性作业,不同于以前的预习。预习侧重接受结论、体现为记住现成的结论。而前置性作业侧重的是在实践中体验和思考,体现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三、组织好“小组交流”和“小组间的展示”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使学生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与希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它有效地改善了课堂内的学习氛围,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组内交流”的思路是,由各小组的学科课代表对照前置性作业组织本小组学习,学习的方式可以为组员间提问、组员竞答、小练习、同学间讲解、共同查阅资料、情景模拟、共同画出示意图等等,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每个前置性作业讨论出一个共同的答案。

“小组间的交流”的思路是,由任课教师组织,同时学科班长记录好各小组的得分和失分,小组的学科课代表记录好本小组成员的得分和失分(便于后面的评价)。任课教师组织的方式可以是学生口述、学生问答、学生之间的提问、黑板画出示意图、黑板画出系统结构图、情景模拟等等。

四、灵活的“教师点拨”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最后保障

点拨是教师用简练的语言或生动的实例等方式指点迷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手段。但如何适时、适量、适度地点拨,值得我们探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教师点拨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采用不同的点拨方式,才能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提高学生认识,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用以指导再学习。

五、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课 教学形式 多样化 创新实践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探索生命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自然学科,生物实验课是其重要内容。生物实验课教学是一个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将已有生物知识进行采集、加工,形成结论并加以验证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具备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形式直接影响着实验效果,大部分学生对目前生物实验课教学形式并不满意,他们中很多人普遍认为形式单一、亲自动手操作机会较少是为生物实验课教学的弊端,这种弊端使学生失去了通过生物实验提高自己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也使生物实验课本身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新课程标准下,应如何组织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空间和时间。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生物实验课教学形式进行了大胆创新与尝试,现谈谈经验与做法。

一、“探究法”教学形式的应用

探究法,是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的一种实验课教学形式。对于一些实验内容、实验程序、实验材料较为简单的生物实验,可以运用探究法教学形式,主要是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以此来激发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法教学形式的过程一般是设置问题情景、组织实验观察、进行讨论分析、形成最终结论[1]。如在教学“观察种子的形式与结构”一课中,可以提前准备不同的种子,如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等,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加深印象。新课导入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种子,让学生正确说出几个种子的名字,然后设置问题:到底是什么力量可以使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植株呢?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再引导学生们对种子外形进行比较和观察,得出结论:菜豆种子相比玉米种子外皮更容易剥离,且菜豆种子外观有明显的斑记。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在动手操作和认真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让学生对照示意图对种子结构的各个部分进行观察,加深印象。然后让学生们分别在不同种子的剖面滴上碘液,观察颜色变化,并进行讨论交流,为什么会有不同现象产生?通过操作学生们都发现玉米种子剖面会有一部分明显变成了蓝色,这时,让同学们将碘液滴在馒头上看看颜色变化是否和玉米种子剖面的颜色相同,通过这种现象,思考一下,说明了什么问题?颜色发生变化的是种子的哪部分结构?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们找到了两颗种子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得到结论:玉米种子淀粉含量比菜豆种子含量丰富。

二、“同步法”教学形式的应用

同步法,是提倡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合作,由教师引导与学生同步展开实验,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一些理论性较强,学生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对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操作规范等进行讲解与引导完成的实验。同步法的实验教学形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的情感,促进实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如在教给学生显微镜的使用与认识时,可以先通过教师知识讲解和示范操作的交替或同步进行,让学生对“对光”有一个初步认识和掌握,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同时提醒学生有关注重事项,传授正确的操作方法。在进行制作临时装片实验时,还可以将关键步骤制作成课件,让同学了解每一步的真实涵义,教师可以一边操作一边让学生进行同步模仿,帮助学生将教师的讲解指导与自己的实践操作进行实际结合,实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与升华。

三、“验证法”教学形式的应用

验证法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记忆和理解,是对生物基础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的一种实验课教学形式。验证法是引导学生将探究性学习引入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形式,也是帮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分析和实践的一种有效手段。如在进行种子萌发中吸收氧气的实验时,实验结论出现了不同:一种是无论是种子处于萌发还是未萌发的状态,蜡烛都在燃烧,另一种是蜡烛在种子萌发时熄灭,未萌发时燃烧。在无法判断哪个结论正确时,可以组织学生再次做实验进行重新验证,并最终共同得出正确结论。验证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结论敢于质疑、善于解疑的科学精神,并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深化理解,对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

总之,在生物实验课教学中,有很多个性化、多元化教学形式等着我们去研究与创新[2],然而,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进行实验课教学,都要本着“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进行优化与选择,要让每一种形式都能起到为教学内容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1实验课目标教学模式

1.1制定勘辍⒅厥笛榧寄堋∶魅贰⒕咛搴筒僮餍郧康慕萄勘昶鹱诺冀獭⒌佳Ш偷妓嫉淖饔?是实验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备课时,由教师根据实验的要求和学生实际,从认知领域(包括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步骤、现象和结论等)、操作领域(包括器具的使用、观察和操作技能等)和情感领域(实验的愿望、兴趣、习惯和理想等)3方面确定实验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

本实验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明确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认知领域);2学会制作并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操作技能);3画出显微镜下的上皮细胞图(操作技能);4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激发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情感领域)。其中2、3是核心目标,是达标教学的主体。

1.2前提测评——兼顾知能两方面

根据课题和教学目标及实验课特点,对预备性、基础性和相关性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前提测评,目的在于诊断学情,进行差异补救,为学生进行实验铺路搭桥,使学生进入最佳准备状态。其方法是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按照“应知道的知识”、“应具备的技能”两方面命出测试题(教师课前完成)。由学生在实际操作前作答,根据反馈信息,对差异进行补救,扫清实验障碍。

如在上例实验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诊断题:1回答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各部分特点;2如何画生物图?3临时装片的制作分几步骤?4回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其中1为知识方面,2、3、4为技能方面的问题。

1.3展示目标——重点带一般

展示目标时间为上课伊始。可采取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几个小问题,以重点目标带动一般目标,以核心目标带动基础目标的方法,使学生不仅明确实验任务,而且带着问题去实验、观察、分析、达标。

如上例实验中可这样展示目标:1人口腔上皮细胞的标本如何取得?如何制作临时装片?2在显微镜下,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如何?与植物细胞有何异同?3同学们把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口腔上皮细胞画下来,相互比较一下其结构是否相同?

1.4实施目标——指导与操作相结合

初中生物对实验的总体要求大致有两个层次:“初步学会”和“学会”。“初步学会”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对照实验要求进行正确操作,并得出结果;“学会”是使学生独立地、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中出现的差错能识别和纠正。根据这两种要求,我们设计了相关的达标模式。

1)“目标自达”:“学会”实验一般是学生易于操作,或学生过去学过的,因此,重点在独立性、准确性上下功夫,可采取“目标自达”的方式,即由教师先指导要点和关键,交代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学习目标。

如在上例实验中,在实验操作前,我告诉学生正确刮取口腔上皮标本的方法,并交代使用显微镜时视野光线暗些细胞结构可看得更清楚,指导观察细胞结构的顺序和方法:从外到内,然后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不规范的动作由学生自己纠正。

2)“目标助达”:“初步学会”实验多是学生初次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可采取“目标助达”的方式,即先由教师演示操作,将实验分解成几个步骤,详细交代每一步骤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然后师生同步进行。

1.5形成性测试——强化核心目标实验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及时对学生知识和技能达标情况进行测试分析,方法是答卷和复述操作过程相结合,目的是巩固目标,反馈矫正补救,最终达到全体达标。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的形成性测试如下。

1.填空题:

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以前,漱口的目的是,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2制作临时装片时,要将盖玻片从水滴的一侧轻轻放平的目的是。

3人体细胞和植物细胞在基本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人体细胞没有。

2.选择题:

1人体基本结构的基本单位是:()A.组织B.细胞C.器官D.系统

2为了使视野中的细胞结构更清楚,应使用()A.大光圈B.小光圈3.简要回答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复述)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中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实验学会了什么知识,提高了哪些方面的能力等问题,完成实验报告,以深化学习。

篇10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实验步骤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探索,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很多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通过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然规律,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作为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只有做到与时俱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好生物实验室,强化生物实验课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物课教学质量。

一、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学生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我要动手去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课教学效果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从目前中学实际中学生物实验课教学情况来看,有个别学校对生物实验室的重视及开放程度不够及受“你讲我记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学生接触生物实验较少。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生物课的学习只要把概念和结果都记在脑子里,就是把生物课学好了,动不动手做实验都无所谓,缺乏对生物实验课教学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只是好玩,缺乏正确的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生物课中考不考,所以学习目的和动机都不是十分明确,这些都给生物实验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标以外,还要让学生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我在教学《显微镜使用〉一课时,先给学生讲关于医生对贫血和癌症等疾病的诊断常识,告诉学生医生在诊断时除通过看、问、查等方式以外,还要通过仪器化验手段,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高端仪器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科学的病理诊断,最后才能敢于得出结论。如果不采用科学手段和设备,容易会给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病人生命,造成患者精神和物质上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还给学生介绍显微镜在其它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的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显微镜的兴趣。

二、让学生掌握实验步骤,规范实验操作流程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达到规范操作,实验才能获得成功。因此,在实验前,我经常指导学生预习整节内容,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如教学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1)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2)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3)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等。教师要每规范操作一步,就给学生讲解该步的注意事项,同时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同时及时指导巡视,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方法等。如让学生使用显微镜用左眼观察物体时闭着右眼的习惯,还有在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习惯等。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地认真指导和科学要求,学生才能很快对好光,顺利观察到实验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同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即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还有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

三、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过程,忽视了必要的观察和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就做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搞好预习,在实验时首先要准备好硬纸板,并在相应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然后在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最后让学生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后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这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和分析,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了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四、让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及时考查实验教学效果

及时的考查和评比,更能有效激励学生认真上好生物实验课。我在具体教学中常常将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科学的统筹,并做好知识的衔接,有效考查学生对实验仪器设备的综合运用能力。如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在指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及时对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综合考查,通过这个实验既考查了学生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我参照初中毕业生物实验考查《显微镜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的方式及评分标准实施考查。结果学生有三分之一能在5分钟内完成,评90分以上;多数在8分钟内完成,评80分以上;极个别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评60分。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经常做到认真复习和温故,最终达到能够独立动手操作显微镜的能力。同时还对实验操作能力稍差的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加强个别指导,最后达到人人过关,人人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术要领,有效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总之,通过几年来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生物实验课教学在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中的促进作用。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了学生认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激发了学生生物课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全面提高了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