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识积累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常识积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高考语文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在整体上呈现的倾向是弱化处理,知识动态性、能力上的考查逐渐形成。根据笔者对几届高考学生语文分数的比较分析,凡是超过120分的同学,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项上丢分较少至多丢6分,凡基础知识项丢分超过50%的同学,其总分很难到达110分。目前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安排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多结合教学内容拓展知识,学生对这种繁琐的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化的认识,往往是学一点记一点、在整体分类和系统化总结归纳上很难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且,许多基层高中把高考基础知识的积累放到高三上学期中,利用一个月就复习完了,这就是蜻蜓点水,学生理解不透、积累不足,考试中学生多数是碰运气,分数自然高不了。当下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在题型、内容、形式上不断改革,稳中求变,是对学生发展的时代变化的调整,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基础知识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学习中提高基础知识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之一。
二、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现状
语文基础知识从内涵上来说,具有工具性、传承性、个体性、稳定性特征,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帮助学习者在思维、交流、工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相关活动内容,这也是语文作为工具性载体的重要因素。语文基础知识中多是从传统文化中积累下来的,在文化传承、弘扬的过程中,基础知识是主要的内容基础,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也将成为未来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目前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基础知识教学的重点多是围绕高考考纲考点要求展开,基础知识的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是当前教学中以高考命题标准为参考的重要因素。语文教材知识零散,在基础知识总结上多是通过单元导语和小结串联较为全面的知识点,这种形式在系统化知识构建上还有很大差距。在教材的练习思考中存在一些比较内隐化的知识点,通过问题思考呈现,这种知识往往需要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积累总结,对这种知识很容易忽略。课程改革在教材编写上也出现很多变化,这种内隐的知识增多,直观展现出来的知识点逐渐减少,对学生探究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教师知识系统化高效教学的难度。教师在语文基础知识素养上的不足也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积累中,偏重知识的针对性,在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泛度上没有较全面的系统的积累,对学生知识运用引导也会有所局限。
三、基于高考基础知识考查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对策
1.改进教学理念,注重实际运用
语文基础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相对隐性的特点,传统教学中的内容逐渐积累成越来越多的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也会不断增加。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集中在成语、古诗文名篇名句、文化常识性考查、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等内容上,相对稳定。针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进行专题教学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会进行的一项内容,这种教学主要是在题型、内容范围、解题技巧上进行,对基础知识的文化价值教学没有深刻的体现。改进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下的遗留影响,在认识上明确基础知识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将语文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真正落实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构建更为先进的教学体系。例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第19小题,考点是表达得体,该题的出现就要求一线教师把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加强积累方法的引导
在教与学的问题上,要改变过度依赖高考基础知识考查要求的教学指导,切实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辩证看待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教师在教学引导上给予重视,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善于观察、归纳总结收获,比如引导学生们在看新闻、读报刊和新媒体时,要注意其中语言基础知识运用是否得当。语文教学本身是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是应是学生根据学习兴趣指引积极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认识上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及时更新,不能一味针对高考灌输大量的基础知识积累方法和要求,努力构建师生价值观的共同导向。如在文化常识性知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的教学方法上,一般结合具体文本阅读进行,古诗文的学习首先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翻译文本,其后再做题,在这一形式上应给予重视,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一定的积累,很难实现综合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对文化常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在文本中的应用,应进行适当结合实际教学安排进行专题教学,提高基础知识的系统化。
3.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注入课堂教学新元素
除了利用传统的早晚读、课前读等积累方式外,还要探索新的方式,比如翻转课堂,网络微课、智能手机积累等。语文基础知识在经典文本阅读中的运用较多,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进,融入新的元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基础知识学习现状。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当下热点文学时政话题,高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实践。教育立足长远,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体系庞杂,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不断更新,为基础知识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篇2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共性;个性
职业高中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但是它的本质还是属于语文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必须妥善摆正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切实发挥语文教学对于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共性与职业教育的个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找正确的教学策略,提高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紧扣语文的本质施教
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其实和其他学校具有着共同的性质。语文虽然是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但是人文濡染不是唯一的目标,语文教学的根本还必须扣住语言文字这一核心。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习得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著名语文教育家洪镇涛特别强调学习语言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习得语言能力才是学习语文的最大价值和最根本的任务。
职业高中语文课仍然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训练。一方面在课堂活动中要督促、帮助学生扎实积累重要词语、经典句段;要另一方面,加强课下阅读指导,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必要的文化常识,增加人文积淀,习得写作技巧,潜移默化地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积累。职业高中语文教材引入了许多的文化典籍,语文教师理当充分利用,引导学生深入欣赏、品鉴,切实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职业高中学生仍然需要背诵一定量的经典作品,比如国学经典以及现代著名散文、诗歌等,借此继续培养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感受经典作品的语言魅力,从而内化、升华、创新。
二、主动降低学习的难度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共性是个性的统一,个性具有共性的一般特点,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于共性。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向是为了今后的工作,是基于实用原则而去学习语文的,他们不可能从事语文研究。因此,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也符合职业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比如,文言文的教学,学生会普遍感觉到学习的难度比较大,他们对稍显艰涩难懂的古汉语字词并不感兴趣。这要求语文老师的教学要灵活。教师不妨弱化对文言翻译“信、达、雅”的高要求,转而把重点放在思想挖掘和写作亮点上来,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地剖析。对于文章字词大可不必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透彻,只要粗知大意即可。如果学生有必要的辅助资料,那么理解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甚至直接阅读译文,先感悟意蕴,激发起兴趣后,再仔细梳理字词,感知大意。这样几个来回后,学生就不至于感到特别难了。
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高中语文课堂的个性特点还体现在职业教育上。职业高中的语文课堂是面向即将走向职业技能较强的各种工作岗位的学生,能够学到实用的语文能力是他们最为实际的愿望。语文老师就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务实的课堂。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早读课 有效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一日之计在于晨”,高中语文的早读课是实现新课标明确提出的“阅读教学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注重个性化阅读,要能阅读不同类型文本及掌握相关阅读方法”要求的关键环节。然而,高一、高二甚至高三的语文早读课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效率和效果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好语文早读课是语文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因为这关乎着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品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高中语文早读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早读课还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主要有:
1.观念淡薄
由于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的偏差,主管领导、任课教师和学生不同程度地认为高中应重视阅读、写作以及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早读、朗读就是“小儿科”,以致早读课变得单调、乏味、低效。
2.目标不明确
早读课时间短,读什么,怎样读,学生甚至教师缺乏明确的目标,茫然不知所措,随意性、盲目性充斥早读课的实践中。
3.重形式轻实效
经历了十年磨练的学生已经对“早读”感到索然无味,或者摸索出了自己的早读“真经”,只是为读而读。表面上阵势浩大,实际上滥竽充数,犹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教师多数走形式,只关注是否在读,对早读课成效的关注度不高。
长此以往,非但高中生的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难以提高,恐怕学生对语文早读的兴趣甚至对语文的兴致也会逐渐萎缩。
二、搞好高中语文早读的有效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前沿阵地,面对低效的早读课,如何让高中语文早读课富有成效呢?笔者认为,搞好高中语文早读应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引下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科学反思并积极应对。
第一,转变观念,重视早读。
“读是思的凭借、悟的前提、说的储备、写的基础”。高中语文早读课对语文教学有重要意义。
1.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早读课是学生每天接触语文的第一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最佳时光。教师可以从早读的气氛、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设计,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一日之计在于晨”,对多数高中生来说,早晨是记忆的最佳时期。早读课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字词音、形、义的积累、文化常识的积累以及写作素材的积累。
在早读的有效实践中,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丰富的知识积累会促进高中生的朗读能力、语言感知能力、审美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正如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所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作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3.查缺补漏,完善教学
学生可以利用早读通过熟读或背诵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并能查缺补漏。对教师来说,早读课是掌控语文教学信息反馈的时机,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朗读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给予纠正。所以,早读课利用的好也能实现教学相长。
第二,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每册都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部分。其中“阅读鉴赏”(见下表)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同时还有“扩展阅读”和“名著导读”,形成了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单篇文章到整本书互相结合的阅读系列。
早读课是巩固课堂知识和延伸课外知识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制定或引导学生自己制定合理的早读目标和可行性计划,如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甚至天计划。具体到每一天早读课,对早读内容,要明确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对早读要求,要明确是泛读了解、熟读领悟还是背诵。师生都应该做到心中有目标、有计划。并且在目标和计划制定或规划完后,教师要狠抓落实,并且要循序渐进、常抓不懈。
第三,注重技巧,强化质量。
早读并不是囫囵吞枣地机械背诵名篇佳作,学生必须拥有必要的朗读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符号标注阅读材料,如停顿(/)、重读()、轻读(~)、快速(>)、慢速(------)等,运用这些符号使学生在早读时读准字音、读清语句、读出节奏、情感、风格和意境,进而读出效果。宋代学者朱熹也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早读要读出质量和成效,还要做到读思结合,在早读时要结合材料或者教学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主动质疑、寻找答案。如:作品材料写了些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对材料中的重难点字、词、句该怎样理解?词语在材料中的感彩如何?它们的表达效果如何?……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以读促思,以思导读,读思结合,才能保证早读的质量。
第四,注重形式多样化。
为了保持早读课的活力和魅力,激发学生对早读课的兴致,教师要注重早读课的形式,让早读课有波澜、有色彩进而有成效。
1.范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示范作用。在阅读方面,这个示范可以来自教师、学生或多媒体。作为教师,既要做到言传又要做到身教,对经典的阅读材料要示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并且在早读课时,教师要准时到达课堂与学生一去样放声朗读,以此示范,激发学生主动感悟材料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教师可以引导班级中阅读功底好的学生作出示范,让其他学生体会和感悟,在客观的评价中体会阅读的魅力不仅来自教师还来自身边的同学。当然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教师完全可以在早读课中引进多媒体,发挥多媒体的独特作用。所谓“近朱者赤”,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读”功自然会逐步提高。
2.配乐读
文学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能把早读中的学生带入特有的意境之中,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早读《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有效组织,能使学生在清晰的音乐中体味文中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
3.扩充式读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朗读摘抄的经典佳句和美文。这就需要学生广泛涉猎课外阅读材料,主动地去搜集摘录富有价值的美文佳句。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得到较好的锻炼,在早读中对那些美文佳句通过熟读成诵也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较好的提高。
总之,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早读课教学中,要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追求早读课的高效性,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教育教学的水平。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的更新显得十分快速,一个人接受身边、社会上的信息量急剧提升,面对需要学习的知识也多得不可尽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学则不再是知识灌输式的教学,而培养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无数知识信息时,能够通过自身的判断与选择,来主动去获取知识。可以这么说,这个时代知识是很重要,但是学习知识的能力更重要。这也是我们谈论高中语文教学需注重“自主学习”策略的出发点。
二、自主学习的概念阐发
自主学习是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从具体的个体出发去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与学习途径,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来获取知识。这是在现代人本主义的思想观念下,注重到学生本身,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的理念。如果学校教育还只是落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视同仁的灌输式教育,那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自主学习能够养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在根据学生自身的生活习惯、时间规律、学习特点等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自我提升。从这一点上,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性,但是需要学生自己拥有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观念,就需要老师来引导。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变成引导学生,在学生自主学习当中,遇到困惑而百思不得其解时,给学生解惑启发,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高中语文教学“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高中生都具有了自主判断能力以及基本生活的独立性,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基本拥有自身的价值观。这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而高中语文的教学与其他科目不同,像数学、化学、物理、生物是需要教师来指点讲授的,高中语文更在于学生自身的积累,需要学生自己广泛阅读文学作品,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文本,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更多的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通过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来完成。高中语文的写作也一样,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阅读来接触广泛的优秀作文,还得学生自己勤动笔、勤写作,来提高写作能力。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忽视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体现在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具有因材施教的效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如果常常能做到自主学习,就能养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他们未来的生活和事业都有极大的帮助。另一方面,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还在于能够解放教师的劳动量,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就不需要老师天天跟在后面监督催促,让老师空出时间来备课,设计更好的教学方案。这对最终的教育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高中语文教学“自主学习”的措施
一方面,根据学生学习的现状,因材施教。自主学习不是好高骛远,而是需要从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出发,教师给他们进行指导,给他们一个方面,让他们有目标地进行自主学习。比如有的学生文言文比较差一些,可以教授他们一些基本文言常识,并且让他们在课外阅读简本《史记》,《史记》对文言文的提高很有作用。语文是一门运用型的学科,光讲授基本常识未必足够,所以需要让学生去直接面对文本,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因材施教,是自主学习的一个具体措施。
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空出时间。语文是一个广而且深的世界,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是无法穷尽语文世界的。所以想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更需要让他们在平常生活中自主学习,由此就需要给他们空出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在空余的时间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本。兴趣是最好老师,凭着兴趣去进行阅读训练,能够收获更多,这是高中课堂效果达不到的。兴趣是其最好的引路人,但是拥有自主的学习时间是前提。所以高中教师应该注重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空出自主学习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孟庆莉,陈宗琦,王克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教学工作新模式[J].科技信息,2009(17):125,178.
[2] 张锐莉.自主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15):70.
篇5
【关键词】复习;记忆;遗忘;定序控制;重点精抓
有人说“没有基础就没有能力”,是很有道理的。有记忆就会有遗忘,这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因此,语文总复习需要认真遵循记忆遗忘的原则。现代考试大多以能力考查为主,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较少;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忽视了总复习中对基础知识的记,因为基础知识的积累正是能力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而“保持”阶段就是同“遗忘”作斗争的重要环节。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对此,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一条“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学生一旦掌握了有关遗忘的科学规律,需要记忆的很多知识就会长久、清晰地保存在大脑中备用,考试时自然不会顾此失彼,也不会思维短路了。
一、深思熟读,抓住重点精读
就是要透过课文的语言材料,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用字、词、句、篇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思维的方法。阅读时,要摸清作者的思路,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从中积累知识,加深理解,锻炼记忆,积累词汇,丰富语言,进而开拓思路。对精彩的范文,应多读几遍:第一遍得其概要;第二遍掌握其结构层次;第三遍体会哪些字、词、句用得准确、鲜明、生动,进一步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深思就是以“眼到、口到、心到”听字音、辨字形、明词义、析句子、理思路、揣摩表现手法。例如:用换词对比的方法体会课文运用词语的精当;反复吟诵一些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句,以便精心领会;对全篇文章,要把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结合起来思考,从中探讨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规律。精读还须深思,这样才能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吸收语言精华,学到写作技巧。
二、归类练习
举一反三考题并不是照搬书本的,因此,不要机械地复叙课文内容,死记硬背段意、中心之类,而要着眼于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读写能力,通过知识归类,反复练习,以迭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归类多练并不是多多益善,陷于题海而不能自拔。应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去练。
练的内容要选择精当,步骤要循序渐进。字,词、句的复习要抓重点,突破难点,归类辨析,注意运用。近几年的高考答卷,突出的问题是错别字多。因此,要学一些汉字结构的知识,了解形、音、义的特点,把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归类辨析,读准字音,记清字形,辨明字义。对词的掌握,难点在从古汉语中吸收过来的、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词语(如“缥缈”“觊觎”之类),要在复习课文和平日阅读书报时注意积累。要确切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了解构词方式,分清感彩。复习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以便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巩固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作翻译练习,一定要忠实于原文,以直译为主,不可随意增减或引申。译文的文字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对古文在语法上的省略,应作必要的补充。
三、定序控制
所谓定序控制,就是指对进入流动过程的信息在程序上进行科学组合,它是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重要手段。高中语文复习特别是高考复习,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比如作文的复习和训练,就要全方位地规范化地进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都要练;命题作文要练,材料作文也要练;整篇文章要写,片断训练也要搞,甚至文章修改也不能放松。要用一定的课时来进行审题训练,并努力提高作文讲评课的质量。
四、定势控制
所谓定势控制,就是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过程中的思维趋势、思想感情的控制。当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教学内容不协调时,教师要加以诱导,使之与教学内容相协调;当学生思维不是处于积极状态时,教师应通过口头语言、态势语言以及所创设的情景使之兴奋。复习和训练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总之,只有我们正确、科学地把握好语文总复习原则,才会使语文复习走上良性发展之路。笔者深深体会到,没有科学、系统的复习指导原则,要取得较好的高考成绩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吸取新鲜、科学、有用的理论知识以指导教学实践,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使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更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6
一、调研的总体情况
我的调研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在部分教师中进行识字、写字水平考试,试题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选择50个比较常用的词语(90%是成语),要求为其中指定的字注音;第二部分选择48个比较常用的成语,要求找出并改正其中的错别字。第二个阶段在部分教师中进行学科知识水平考试,内容涉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常识、学科课程标准知识、学科教学理论及教研理论常识和学科基础知识四大部分;四个部分的分值分别是5分、20分、15分和60分,总计100分。第三个阶段在部分教师中进行古典诗词作品讲析水平测试,共选择15首比较著名的古典诗词作品,参加考试者通过抽签确定自己讲析的作品,每一首作品均设定了难度大体相当的4道考题,其中,朗读和讲解大意是共有的,其余两道题依据作品的突出特点拟定,涉及作品内容分析、写作脉络分析、表现手法分析、作品朗读、板书设计及书写等方面,总计60分。
二、考试成绩简要分析
(一)第一阶段
参加考试的20名教师,识字部分没有全答对的,最好的错3个,最差的错33个。比较典型的错误有:16人不认识“蛤蜊”中的“蛤”,14人不认识“暴虎冯河”中的“冯”,12人不认识“佶屈聱牙”中的“佶”。写字部分的成绩虽然好于识字,但仍然没有全答对的,最好的错2个,最差的错24个。比较典型的错误有:17人没有找出“床第之欢”中的错别字, 12人没有找出“额首称庆”中的错别字,11人没有找出“鬼鬼崇崇”中的错别字。
(二)第二阶段
参加考试的38名教师中,总分及格者15人,占参评教师总数的39%。部分题目的满分率相对较高,第2题,1~2空满分23人,5~8空满分23人,9~13空满分25人;第7题满分25人;第10题满分34人;第11题满分32人;第12题满分36人;第13题满分35人;第14题满分28人;第15题满分25人。这些题目的总分35分,占整套试卷总分的35%,如果没有这些题目相对较高的满分率,则及格率不知会下降多少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也有为数较多的题目得满分的人数显得偏少:第2题,14~15空满分7人,16~17空满分8人,18~20空满分7人;第3题满分0人;第5题满分0人;第8题满分1人;第9题满分3人;第16题满分9人;第19题满分0人,及格者仅1人,零分者高达25人。学科知识部分总分60分,最高分52分,得分率87%;最低分29分,得分率48%。
(三)第三阶段
参加现场讲解的38名教师中,最高57分,最低47分,平均51分,及格率100%。
二、全市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鉴于参加考试的教师来自于全市12所高中,占全市高中学校总数的86%,应该说,基本能够反映全市高中语文教师学科素养水平的整体状况。由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就整体看,我市高中语文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性学科素养水平偏低
第三阶段,参加考试的教师读错音的字有:“色侵书帙晚”“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东邻蚕种已生些”“壬辰寒食”“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未知轩冕乐”“老去相逢亦怆情”“川迥洞庭开”“吹人舞袖回”“縠皱波纹迎客棹”“涵虚混太清”“随意春芳歇”“吹断檐间积雨声”“西崦人家应最乐”;写错的字有:胸臆、颔、喜、沧(苍)桑、晋、庭、张;两项共有32人次。朗读平直,松懈随意,缺乏最基本的抑扬顿挫者有17人。
(二)独立加工处理教学材料的能力偏低
第三阶段,参加考试的教师独立把握难度适中的中国古典诗词曲作品的能力还比较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数很多的教师不能区别中国古典诗词曲与散文在布局谋篇、选择表达手法、锤炼语言等众多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在讲解作品大意时,仅仅停留在逐句翻译的水平上,没有将整首作品当作一个整体,该补充的没有补充,该调整语序、句序的没有调整,该忽略的也没有忽略,该联想的没有联想到位,致使作品内容解说缺少最基本的连贯性、统一性。二是很多教师不能准确理解作品叙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有的教师称《早兴》一诗表达了白居易浓浓的思乡之情;有的教师称《壬辰寒食》一诗传达出王安石壮志难酬的感情;有的教师称《示长安君》一诗表达的是王安石浓厚的离别之情。三是很多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分析作品中使用的表现手法。有的教师称《严郑公宅同咏竹》一诗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很笼统空泛;有的教师看不出《壬辰寒食》一诗使用了借代修辞格;有的教师看不懂遍布于《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一曲中的倒装;有的教师不会具体分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使用的衬托手法。四是很多教师不会灵活有效地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等基本赏析方法。有的与作品写作时的社会政治生活联系得过于紧密,过于切实,忘记了中国古典诗词作品是主要抒写诗人自己内在思想情怀的文学体裁这一根本属性;有的不会适当利用注释信息解释、分析作品;有的不能立足人情理解作品。
(三)阅读面比较狭窄
第二阶段考试题中,有两道题的失分比较严重,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参评教师的阅读面狭窄。例如19题:简要叙述《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100字左右)(6分)必修三和选修第三单元都介绍了《红楼梦》,参试教师应该熟悉其中的一些极富代表性的段落,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就是这样的段落。我认为,这道题的满分率不应该低于50%;事实上,满分率是0,0分率高达66%。
(四)视野不开阔
出色的高中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教科书上,而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应该关注的问题。比如,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努力将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关注学科教学、教研的最新动态,养成研究、反思的良好习惯;追踪高考命题的动态,努力寻求日常教学与应对高考的有机结合。在这些方面,教师们的差距还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
第一,课标题的得分率太低。第二阶段考试,我们设计了20分的填空题,涉及到课程性质、课程任务、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七个方面的常识,以检验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掌握程度。按理说,这道题的及格率应该达到100%,实际为42%,得分是个位数者高达42%,最低仅为2分。
第二,教学理论与教研理论常识题的得分率太低。在第三阶段考试前3个月,我给大家指定了一本必读书《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学理基础》,据此命制了3道很简单的简答题(3~5),每道题5分,共15分。第3题“就一般意义而言,所说的语文知识包含哪几个大方面的知识”,第4题“你所知道的语文课例研究的样式有哪些”,第5题请“简要谈谈你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以及二者关系的理解”。这些都是教师们必须知道的,原以为他们会回答得很好,实际情况却令人很失望,第3题没有人得满分,第4题仅有5人得满分,第5题也没有人得满分。
第三,学科知识题的得分率偏低。第二阶段考试题的学科知识部分使用的是前几年几个省(市、自治区)的高考题。其中,6~9题是2008年宁夏、海南卷的原题,10~13题是在2010年上海卷试题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14~16题是2010年辽宁卷的原题,17题是2009年天津卷的原题,18~19题是2009年福建卷的原题。我个人认为,这部分的及格率应该达到100%,实际仅为79%。
(五)应试能力比较欠缺
第二阶段考试的成绩让我看到,很多一线教师的应试能力仍然比较欠缺。主要表现是:
第一,很多教师的审题能力比较低,找不准答题的切入点。比如,第3题“就一般意义而言,所说的语文知识包含哪几个大方面的知识”,很多老师因为忽视“一般”“语文”“大”等核心词语,回答自然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诗歌鉴赏、文言文理解、现代文阅读鉴赏、语言文字应用、写作。再如第17题“请从下面的句子中提取3个反应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也是由于无视“关键”一词,很多人答非所问。
第二,很多教师的辨析能力比较低,不知道自己写的答案中存在明显的错误。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第2题的种种错误答案中。第2题3~4空考查的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很多老师的答案不着边际:自主性和实践性、探究问题和发现问题。第2题5~8空考查的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 和选修课程两部分。“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中,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很多教师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比如: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性/选择性;阅读教学/知识教学,基础性/均衡性。第2题9~13空考查的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很多教师的答案甚至令人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德、智、体、美、劳,知识积累、道德素养、语文应用、审美能力、写作能力。
第三,很多教师的分类能力比较低,不知道有些事物应该属于哪一个范围。第2题16~17空考查的是高中语文课程的评价,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高中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
整体性和综合性。比较离谱的答案有:知识性和创新性,过程和思想。再如第4题“你所知道的语文课例研究的样式有哪些”,教师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答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有人答导学式教学、五步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情境教学;有人答自读课、探究课、鉴赏课、讲读课、阅读分析课;还有人答预习巩固-基础夯实-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四、几点建议
为从根本上提高全市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笔者提出如下粗浅的建议
(一)大力营造学习研究的氛围
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将教师参加学习研究的表现及效果列为其工作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以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校本教研
切实加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使教师在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借助于同伴互助,稳步提升专业素养。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主题随笔;课前演讲;语文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强调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而实际的情况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课堂发言积极性不高,阅读能力低下,写作材料空泛并言之无物。高考试卷改为全国二卷的信息,更让我意识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刻不容缓。我决定从每周随笔与课前演讲开始,引导他们投入到语文能力的训练中。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普遍的现代社会,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显得特别重要,其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成分”。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口头表达与人际交往的能力应成为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但课前演讲时间短,如果学生的演讲稿没有认真撰写,或者同学对演讲者的内容不甚了解,那么课前演讲的效果就很有限,更不用说演讲技巧了。开展一项活动,就是要让学生的能力有切实提高,所以我认为给学生拟定每周随笔主题,并择优演讲分享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每个学生都写了这个主题的作品,对同学的演讲内容更有体会,也更有评价的依据。
一、随笔主题的具体内容的拟定
(一)关注社会热点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爱刷微博,玩微信。其实在网络上往往可以捕捉到一些时事要点,社会热点等。但学生们却常常限于自己小小的朋友圈,忘了关注这个大千世界。所以让他们写写自己对时事、网络热词的看法,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很有必要。还可以让他们写下自己身边的小事,从小事中看世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结合生活中的节日,写写自己的感受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学生心里往往比重不大,我们应该指导他们去了解节日的内涵,传承民族文化。例如中秋的习俗及相关的典故,体现中秋思乡情感的诗句的积累,月亮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内涵等等,都可以大做文章。再如重阳节,这更是个学生不关心的节日。让他们了解这个节日的由来,以及被我国定为老人节后,如何在社会上形成了敬老爱老的风气等,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西方节日往往很热闹,学生对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兴趣盎然,为此教师就可以让他们查阅资料,收集这些节日的习俗,了解节日的来历,由此来比较中西方文化,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学生也会因此积累更多的文化常识,并可以和英语学科相交融。
(三)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仿写、续写或者与作者作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学习了小说单元后,学生对小说的三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白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进行微型小说的创作。例如:路上,两个人,突然来的大雨……让学生据此写作。在写前要引导他们,先构思出具体的环境――什么路,人物的具体关系,再构思情节。事实证明,这种小说创作很受学生的喜欢,效果也超出了我的预期。学了《边城》后,有的学生主动要求续写小说。在他们的续写里,可以明显看到尽力模仿原作的努力,让人感动。
文言文单元的学习,学生感觉是比较沉闷的,但他们又不得不佩服古代学者的才华与智慧,会为他们的生活际遇或悲或喜。这时,让他们从文言单元中选择一位自己最感兴趣的作者,来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就很有必要了。这个写作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去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有意识的引用原作中的名句,并从古人身上学到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练习景物描写
重庆的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在短短的一学期中,学生往往可以经历三个季节。让他们观察身边的景物,写出自己眼中的当季景物,是一种很有必要的练笔方式。特别是当一个季节和相关的节日联系在一起时,学生会有意识的去积累特定的意象,达到以景传情的目的。
在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提醒学生不要滑入套板反应的窠臼,写过多的陈词滥调。事先的提醒,可以督促学生更认真仔细的观察生活,让自己的作品具有真我的风采。
二、取得的效果
学生普遍认为课前演讲与主题随笔结合的活动有内涵,有趣味,有收获。课前演讲后的点评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欢迎,因为它扩展了演讲的内容,让大家的能力得到提高,人格得以完善,很有实效性。
(一)帮助学生养成搜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并有意识创新
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必备的能力。在拟定的主题下写作并演讲,可有效地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为了写作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学生必然会查阅很多资料,并且做出筛选,避免雷同。在标题拟定、题材选择、主题升华等方面都能有创新的意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二)培养学生评价、分析的能力
高中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是科学地分析问题并做出准确判断、评价。但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的问题。他们看问题常常以偏概全,顾此失彼。随笔、演讲内容中的分析、评价,演讲结束后的讨论、点评,都在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锻炼分析、评价能力。学生学会了通过一件很小的事去发掘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学会了辩证地去看待任何一个问题。同时也增强了他们作文审题的能力,学生在考场作文中的切题率有较明显的提高。
篇8
《高中语文读本》是高中生课外阅读的基本保证。《课程考试说明》中阐释高中语文读本的目的和意义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并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它是为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达到教学大纲要求而编写的,是建立在教本基础上进行选择性,个性化阅读的文本。
《高中语文读本》是教本知识迁移和延伸的范本,从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借鉴和指南。几乎教本中的每一文本,都能在《语文读本》中找到接触面和延伸点。《读本》宛然构建了一座阅读的后花园,芬芳葳蕤,书香四溢,其内容之丰富,文体之多样,视野之开阔,成为教本的有力映照,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趣味性。教本是读本的参照,读本由教本生发,又返回到教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读本力求学生以教本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这套读本共五册,每册有四个专题,每个专题以文类的不同和专题学习的特点组成,其中最后一个专题为研究性学习的专题,以拓展选修课程的空间。有效地阅读和利用读本,将会引领学生在阅读的长河里向更深处漫溯。
读本与教本二者交相辉映,浑然天成。阅读的枝繁叶茂,将贯穿高中三年,一并丰盈青春的时光。
二、读本的运用
教本要精读,读本可以略读;教本是共性的,读本则更有助于主体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一)延展性阅读
阅读那些与教本内容相关的文本,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读本打开了一片丰饶的园地,提供了一道延展的视野。这种延展可以是文本内容的,也可以是情感的,题旨的,文化的。延展是为了参照比较,是为了深化。譬如学习教本中屈原的《离骚》,了解到屈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为进一步了解他的世系,和楚国的血肉关系,感受他炽热的爱国热情,我们选择专题“诗经与楚辞”中的“浪漫逸响”联系阅读,编者选择了四篇文章来配合教本拓展阅读:《离骚(节选)》、《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可以把阅读的视角由炽烈的情感延伸到诗人的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完善诗人的形象,从而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又如学习教本中的《十八岁和其他》,可以借助“小说”专题中“象征与荒诞”的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进行延展性阅读。教本中“月是故乡明”专题可以借鉴读本中“散文”专题的“生活的底色”。通过延展性阅读,增强文化意识,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二)知识性阅读
作家韩少功说:语文是一种慢功。这里的慢功有一种基本含义: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知识性阅读,包括语言、文学、读写听说方法、思维方法诸方面,有助于学生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听说能力。有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读书能让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入选读本的阅读文本相对知识含量高,学生可以从高一开始,建个积累本,编排语文知识档案,积累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譬如专题“中外诗选”后面的资料卡片,《什么是诗》《走路和跳舞——散文和诗》两篇节选文章就强化了诗歌的文体知识,区别了散文与诗歌。
借助各册读本进行一个微观的中外名著、语言与运用、读书与写作知识的梳理与整合,建立自己相应的知识模块。譬如可以结合读本的“生活与体验”练习,开展系统的语言的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句子的衔接连贯,修辞格的理解与运用等语言运用知识积累和实践,为夯实高考做基础的准备。
可以利用读本必修三中的“诸子百家”专题,制作表格:儒家著作《孟子·公孙丑》、墨家著作《墨子·兼爱》、法家著作《韩非子·奸劫弑臣》等。列出诸子各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基本观点、写作方面的主要特征等,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三)鉴赏性阅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阅读鉴赏生动典雅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丰富底蕴、增进文学素养。可以呼唤良知,提高情商,涵养心灵。
文学是人学,她的永恒魅力在于展现了一个个丰富的人性世界。如读本必修一中“小说”专题,阅读完《界河》,每个人内心都会有很大的震动,虽然没有明确深广的环境背景,没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作品流露出士兵在特定环境中普遍而真实的心理。“对爱的渴望、对家的思念,对和平自由的向往”这人性中最真挚的感情可以超越战争,超越国别,把纯粹的人联结在一起。然而率先上岸但不忍“扣动扳机”的“他”死了,遵守战争游戏规则的对岸的“他”却活了下来。这又揭示了现实世界中严格的“秩序”。“理解与分析”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对这个问题的思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维度,加强了深度,呼唤着人本意识的回归。
可以充分借助读本,接触影视文学剧本。在读本必修四编排了《城南旧事》的小说,电影文学剧本,《肖申克的救赎》的导演工作台本和影评,让同学们了解电影从剧本到拍摄的一些过程,体会电影文学综合性的特点,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不但从文学角度欣赏剧本及电影,还了解画面语言和蒙太奇等艺术手法。
还可以以札记的模式为蓝本,开展全文总评,阅读问题设计,阅读专题等形式深入鉴赏。
(四)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以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身的阅读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研究文本的基本方法,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指向一种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诉求是一致的。
读本的最后一个专题为开展研究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背景。笔者在教授《祝福》分析作品中的“我”时就借助读本后“鲁迅”专题的知识探究,综合“鲁迅眼中的故乡”、“他者鲁迅”、“异域看鲁迅”和“思想者鲁迅”等阅读模块,开展了“重读鲁迅”、“鲁迅看祥林嫂的死”、“鲁迅眼中的柳妈”等为主题的研究性阅读,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将教本中的《虞美人》、《蝶恋花》(晏殊)与读本的专题“人间词话”中篇章融会,进行以“人生三境界”为主题的研究性阅读。
(五)当下阅读
读本的阅读模块及其文本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份及时、鲜活、丰厚的养料,使主体阅读活动进入“当下”的情境,成就当下的阅读。可以选择一些读本文本直接进入当下的课堂,与相应的教本阅读文本“亲密接触”,延展、生发、比较。可以在高一、二阶段每两周安排一次集中的读本模块阅读课,教师指导进行文本重点解读讨论——阅读札记。在教本一个单元阅读教学完毕后,要求学生课外进行读本阅读,集中生成读书笔记上交,并适时以读后感、专题写作、研究性学习、读书报告会等形式进行阅读层次的提升。
篇9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象征着民族精神,是我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获取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增强高中生文化底蕴和提升学生文化修养方面影响深远。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关键在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并且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随着全球化加剧,大多数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外来文化侵占,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作为伟大的民族教师都应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消失而担忧,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高中课堂中,让学生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1简介中国传统文化
在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在时间上,表现在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优秀文化;在空间上,包含中原、边疆及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容上有经济生活、科学住行和政治制度等。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摒弃,深深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中,产生了不同程度、不同功能的社会效应,无形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言行产生重大影响。还有部分人觉得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逐步演变成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例如:习俗、信仰和法律等各种方面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同,定义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各不相同,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各不相同的原因是语言学角度多、视野广以及研究者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角度不一样等。
2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积淀,传统文化象征着国家的精神,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一直打开国门对外来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把自己传统的中国文化带向世界,然而却没有实际做出行动,大多数时间只是走形式主义,缺少文化的发展、交流和传承行动。中国缺少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行动,更不要提研究、发展和弘扬了。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要顺应高考,像2017年的考纲中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察,因此老师必定加强学生对古诗文方面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这样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完全依据高考内容而设定,尽管学生也会学习到部分文言文,但是学习目的仍是为了高考,没有真实的培养学生的兴趣,而只是让学生大量的记忆古诗文和大纲要背诵的文章,只需要学生知其然,而不需知其所以然,出发点不一样使得传统文化不能顺利地传承。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3关于如何合理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对策
高中语文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地融入进去,利用教学内容和方式改进的方法进而实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3.1通过兴趣培养挖掘教学资源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若你仔细观察思考便会发现高中教材的每一单元每篇课文都有其编排的目的。教材中《论语》、《沁园春》、《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课文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著作都充分地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元素,这些文章中,有的体现了中国人的义,有的体现了智,有的体现了勇,有的体现了其谦让不争的德行等。因此,教师应当合理地使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而且还能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传承传统文化,首先要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带领学生鉴赏传统文化,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描写,例如,对于归隐生活,李白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豪放的性格和心理,可通过课上让同学模仿仰天大笑出门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然而陶渊明先生却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恬淡,再比如苏轼,妻子的离世他表现出一种“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痛苦,而庄子却在妻子离世后鼓盆而歌,非常开心。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时刻让学生进行比较,领会不同作者的精神和思想方式,了解各个时代人的思想内涵,与此同时,语文教师需要知识渊博才能带领学生深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3.2通过课堂文化氛围熏陶人文精神: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营造课堂文化氛围,进而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围绕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关注名家朗诵的文言文和古诗词等。中国的名胜古迹上大多留下了古人的诗词歌赋,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去参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切身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心灵的熏陶,使学生的心灵和传统文化与美德结合起来,让学生见识到民族文化的精彩,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数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忠、耻、信、义、智、孝、礼、廉,它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传统文化的根。大力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国人才能拥有仁义、睿智、忠勤等优秀品质,中学生才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华民族才能和谐稳定地发展。
3.3拓展名篇,在教学中加入国学经典:
中华传统文化存在于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名著中,然而,教材中只出现了篇章的一部分,再加上学生学习负担沉重,课外又很少阅读经典名著,因此,学生完全不能领会名著所讲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要起引导作用,可以通过开展有关名著的背诵、赏析、竞赛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传统文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在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进而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的积累,使得我们获得智慧和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意义深远,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每个人都应担起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
作者:郭丽艳 单位:铁岭县高中
参考文献
[1]宋石晶.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应用[J].学周刊,2011(28).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学讲方式
一.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重应试,轻阅读。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考试题型,条条框框严重,对学生进行教条主义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忽视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很难提高,限制甚至是扼杀了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
2.重教师讲,轻学生学。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于是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传授知识、灌输知识的活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对文章内容的解析和挖掘较多,而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较少。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抑制和削弱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影响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3.重教材,轻生活。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语文阅读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如果只重教材,而忽视生活,就有可能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学讲方式”下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措施
1.巧设悬疑,激发兴趣。“学讲方式”下,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任务是引导、启发,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引导最佳的方式是设疑提问。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设疑,抓住启发的最佳时机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求知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如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我们抓住题目,设置悬疑:“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这些问题的抛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学生围绕“最后的常春藤叶”仔细阅读文本,在课本上勾勾画画,时而写上一些自己的阅读心得,并与其它同学进行交流,探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很快把握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理解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利用多媒体,增添情趣。学讲方式要求教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语文学习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中去领悟语文的真谛。而多媒体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形象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制作实用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可用多媒体再现荷塘月色的美丽图画,创设悠远美妙的意境,为学生开拓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学《赤壁赋》一文时,提供一段以古筝与洞箫为主的背景音乐配乐诵读,学生在听读课文中,感受到文章的声情并茂,如痴如醉,对苏轼在文中所传达的情感更容易有一种切实的体验。此时学生一定是兴趣盎然,更迫切地关注原文,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合作学习,提升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讲方式”教学改革也突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品读鉴赏优美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对文章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段落或句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法,分析鉴赏这三个人物形象。然后把自己的学习所得讲给其它学生听,学生之间讨论交流。于是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就可以很容易把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这样教学的效果要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要好的多,而且学生通过在小组合作鉴赏文本的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这就有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 上一篇:办公信息化建设
- 下一篇:小组任务完成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