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变化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教材中每一章节的学习,都以实验活动展开的.实验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手段.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它有着导入、推进课堂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思考,验证重要结论等功能.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观察和动手操作是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新教材中出现的科学探究,它不同于以往的学生实验只停留在对现象或结论的验证上,科学探究重在重现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从本质上掌握物理知识和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和知识的获取的过程中,学会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过程中物理实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本文就物理实验的变化及其对策略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新课程下物理实验的变化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特别重视物理实验的改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
1.1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更加强化
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实验,从内容、数量到形式都有较大的改革,把过去很多固定模式、统一装置、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问题做出假设,自选器材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淡化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对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做好这些实验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开发.它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物理世界,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探索物理奥妙的兴趣.
如:新增了“做一做、实验(探究、演示)、探索性实验、思考与讨论”等.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做一做”是由学生进行的简单易行的实验,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克服困难,进行探索实验.其次,物理实验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大大提高.如根据新课标要求,不仅在各模块安排了大量的物理实验,还新增加了课题研究,如探索性实验:“怎样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和“霍尔效应”; “潮汐现象”、“桥梁的研究”是跨学科的课题,它有助于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也拉近了物理学与实际问题的距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和“研究建筑石材的放射性”的课题是与科技和环境有关的最新热点.它使学生意识到地球是大家的,我们应该共同关注环境问题.课题研究既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使学生懂得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等.这些课题进一步凸显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2实验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得到强化
高中物理新教材实验内容呈现丰富多彩,旧教材的实验主要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呈现,且多数是验证性实验,旧教材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都给出了答案,在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结束后都有可对照标准答案,甚至可以不做实验.新教材在实验设计上取消了现象、分析、结论等环节的内容,多数实验变成了探究性实验、设计实验.在“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栏目中出现;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同时加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的力度.如选修3-2中“传感器中”的实验:探究光敏电阻、热敏电阻的特性实验.就是以问题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去探究的.
开放性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从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向外延伸或扩展.创设一些开放性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如:新教材中每个模块后的“课题研究”基本上都是开放性实验.这种实验不仅思维容量大而且可以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其设计方案或调查结果可以完全不同.有的设计非常合理,有的设计比较合理,有的设计不合理甚至违反常规.但是每个学生都进行了认真思考,至于得到什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设计实验时对知识的体验过程.提出的方案越多,思考的角度就越多,思维也愈深刻.与此同时,经过交流讨论.相互启发,学生不但学活了知识,且实验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不仅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1.3实验更加富于生活化和趣味化
为了使学生感到物理就我们身边.新教材中的课题“桥梁的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和“研究建筑石材的放射性”研究等都与我们身边的生活密切相关.研究的问题更加体现生活.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物理实验现象,使学生感到物理的魅力,进一步体验到物理的真正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分析 问题 教学方法
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审视多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本人对初中历史教学教法提出了以下的一些建议。
首先是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 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经过比较,笔者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第一,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坚排的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 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
第二,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一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 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 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 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 一体。
第四,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条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一体系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其次,使用新教材带来的变化。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经过一年多的课改实验,我们在听课、教研中感到了以下几点突出的变化。
第一,从准备情况看,实验区的教师现在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所以争当新课程的研究者。许多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的历史教师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不惜代价或自己到市里参加计 算机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自己买一些与历史教育有关的光盘,如有关秦始皇的历史片,有关、及等的大型历史记录片,它们既充实了课 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第二,从新课导入看,引入形式丰富多彩。现在听历史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习旧 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和外,很多课都引用了诗词式导入(如讲“不怕远征难”,就播放的诗),播放乐曲式导入(如讲“”,就播放 歌曲《松花江上》),图片赏析式导入(如讲秦始皇,就采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华清池、兵马俑的图片),还有的教师讲文化内容时配以古筝曲,效果也很好。总之,用这几种形式导入新课会很快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上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受条件所限,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的学校,经过教师努力也能把课上得精彩,吸引学生。无论哪种方式方法,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
第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 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红. 浅析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高考(综合版). 2014(09)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践;成才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全面实行,关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新课程标准也已全面渗透。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教育部门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起到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发展的原则。初中历史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相关目标以及要求的含义,才能够将其中的部分内容转化为自身的教学目标,并同教学方式相联系,培养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关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其核心任务在于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传授,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能力。而九年义务教育是学生时代的基础教育阶段,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对历史基础教育方针进行全面把握,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加强历史知识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其中包括因果关系、古今对比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也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也应将目前主流的见解向学生进行介绍,从而使得学生的历史知识以及认识历史的能力保持与时代同步。
良好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效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应在坚持基本原则以及思想不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使其能够认识到自身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应利用身边的便利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也必不可少,教师既能够借助课外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把握原则
(1)树立正确的思想目标。历史学科包含在人文社会学科之内,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修课程。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正确的观点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从而能够使得学生对历史有着清楚的认识。鉴于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树立正确的思想,将精神文明建设同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并向学生进行传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思想教育,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程度的感悟。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正确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进行授课,是新课堂标准的首要要求。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挖掘出历史课程的意义。
(2)注重历史基础教育。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得初中学生对社会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对其进行社会方面的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是其中的必修课程,可以看出历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拥有的基础性教育的地位。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注重历史课程的性质以及作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防止在课堂教学期间出现内容繁多、索然无味、探讨过于深入等问题的出现,保证历史课程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其具体分为以下两点:其一,在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安排时,教师应着重选择较为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重点讲解,同时应引用目前相关研究工作者的成果,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知识进行讲解。对于难度相对较大的内容,教师可酌情删除。其二,在初中历史教学期间,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对其中的重点进行讲解,对于非重点问题可一带而过。例如,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简单交代一下事情发生的背景,对其中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详述,并对历史教训进行深入总结,使得学生能够从该历史事件中有所收获,警钟长鸣,以史为鉴。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同时也把当前的生活时事加入进来,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
(3)改革历史教学的方式。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研发出符合教学特点的教学方式,从而能够使得历史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大幅提升。然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并不能完全照搬,而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学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情况加以修改,从而能够适应当前环境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模式,强调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主动地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探究。例如,在讲到“近代工业的兴起”一课,教学目标主要有: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的作用和局限性。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的看法。这样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有着清楚的要求以及定位。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历史的教学难度。历史教师应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为历史教学的改革与进步做出突出贡献,为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贲新文.把握课标新变化迎接教学新春天――《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及其教学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2(9).
[2]鲍远明.对历史课程教育功能的再认识――历史新课标的变化及教学策略[J].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2(Z1).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开放式创新;实践与探析
自新课标施行和推进以来,学校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喜人之势。然而,“任何社会事业的改革活动不会一蹴而就的,都要历经一个积极推进、逐步适应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传统意识、教学模式和应试教学的习惯性影响,一些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意识及其支配下的教学行为实践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误区。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希望能为更多实践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一、要让学生懂得历史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知其理,究其能,而导其行。”这就是说,要引导人们去做某事,应首先让其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和好处,如此他们才能乐于驱使,心甘情愿、实实在在地去做。历史是一门百科全书,它不仅包罗万象,而且蕴藏着非常丰厚的知识和社会哲理。学习历史,既帮助了解过去、指导现在,还能更好地启迪未来;不仅可以丰富学识和思想,还可以正确指导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善于链接社会生活现象来教育和启发学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读史使人明智”,如此则能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历史学习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二、要让教与学的观念从根本上发生转变
在传统意识和课程活动中,长期流行着“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复制”和传承来自教师的知识教学与思想教导,而不能“越雷池一步”(很少有弹性),这实质上就是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一种禁锢和钳制。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把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积极有效地开展“把学生带向知识”而不是“把知识带向学生”的开放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大力张扬自己的个性化思维。
三、要让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合理化运用
自从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园登堂入室以来,逐步成为素质化进程中一种无可比拟的辅助教学手段,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充分巧妙地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其中,以更好发挥它在创设良好情境、再现历史画面、丰富教材信息、拓展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效等方面的优势功能,为开展历史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培养学生穿越时空的历史学习能力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四、要让历史在校园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某种角度来说,历史是一部绵延不绝的艺术画卷,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文化内涵,而历史教材和历史资料中所体现出来的知识现象只能算是“沧海之一粟”。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动态化的历史文化氛围,来不断丰富学生的学识见闻和内心感悟,从中收获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效果。比如,在学生群体中建立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并积极开展历史知识讲座、历史故事演讲、历史人物模拟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历史学习活动在校园文化平台占据应有的一席位置,既提高学生的学趣又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使用开放式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是两主性原则,课堂教学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一定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任何课堂都不能没有教师,教师是课堂的必要元素之一,无论什么开放程度的课堂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合作和指导,那种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认为学习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的做法是极端的,是不可取的。但是教师的主导千万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2)聚焦性原则,开放式历史学习,无论是内容的开放、形式的开放,还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一切应聚焦在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上,凡有悖于三维目标的开放应控制。(3)效益最大化原则,什么开放、怎样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都要考虑到效益,只有效益最大化的开放教学才是真正成功的开放教学。
篇5
关键词: 初中历史 素质教育 引导策略
一、引言
为全面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有关素质化教育协调规划战略开始全面扩展,有关规划人员决心全面规避以往应试教育晦暗的氛围。而在此类背景下,有关历史课程和素质教育的价值、衔接引导功能有效发挥作用。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将注意力投射在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之上,及时联合各类先进设备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此类课程保持兴致,这是目前历史教学改革工作的核心内容。
二、新时代背景下历史学科特征论述
历史学科主要是结合人类基础发展需求和自我认知规则进行协调对应的人文类教学内容,确保学生个体在快速吸纳历史规范性知识原理过后,领悟公民基础职责效应,进一步推动后续人文素质和情感交接融合步伐。透过历史知识结构观察,特别是不同事件滋生原因和现实意义研讨过后,学生自身文化视野和人生经历至此丰富起来,多元化智慧成就开始萌发。开展历史人文教育类工作,可以长久稳固个体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强心态根基,督促其全面阅读相关历史文化课外题材,时刻陶冶自身情操并激发系统化开拓进取意识,争取在今后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贡献合理技术调试力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历史知识蕴藏一定的规则特性,可以说是研究主体认识自我和课题材料衔接关系的特殊适应端口。
三、历史课程解读在素质教育体制下的特别支持功效研究
历史课程内部蕴藏无限人文情感知识内容,学生经过系统化研习过后,可适当关注自身素质和社会综合化发展要求中的一系列隐患问题,并决心快速加以整改适应,这类结果是其余自然类学科无法全年替代的。毕竟历史课程内部人文理念色彩丰富,涉及面广泛。尤其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性造就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就数不胜数,在无限自然活力和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引导范围下,不同学科联系密度集聚,若想在此刻掌握历史学科深刻的内涵机理,脱离历史科学异质化阶段发展结果认知流程基本很难实现。有关此类历史意识的树立,对于增强学生的基础思想政治意识和传统道德美德等均有不可忽视的调试功效。
四、影响初中历史课堂内部素质教育实效的相关因素解析
(一)部分教师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规则认知力度不足
在初中历史基础人文教育体系中,有关素质调试可说是新课标改革推行的核心任务。可现实是,有关此类素质化教学任务在历史课堂之上存在价值始终过于模糊的问题,这和社会整体素质规范理解结果息息相关,因为对于历史学科阶段规划目标欠缺科学界定,致使后期预设指标难以顺利达到。最近,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经常围绕这类指标产生较大的局限回应,尤其是在既定人文课程贯彻期间,诸多思想冲突问题相继滋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合理解决。具体来讲,有关传统应试教学规则仍旧无法摒弃,而鸭架式口语灌输在部分地区初中历史课堂中时有出现,对学生感知积极性造成严重的打击。
(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规范实效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是初中历史素质化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冲突性问题。毕竟历史教学是针对客观事件和人物性格进行科学认证的特殊活动,保留一定的时代性,为顺利应对目前人生发展问题而选择正视一切历史,试图从中挖掘和补充相关疏导经验。因此,阶段性知识内容必然随着时代结构完善而不断变化。相应地,初中历史课程教育指导人员必须时刻借鉴较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科学分析理论,确保最终判定结论能尽量符合时代人文规划需求。可是,现如今有关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还是过于陈旧,板书、口语表达始终占据课堂主置,对于特定阶段历史事物和人物评价过于公式化、程式化,强迫学生硬性记忆,不能将个体主观感受投放在第一位,使历史基础人文素质教学意义抛离在外。
五、历史课堂内部贯彻素质化教育指标的调试措施补充
(一)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主观适应地位
初中历史新课程规划标准对学生主体核心地位加以充分的肯定,强调历史素质化教育本身属于一类师生心声和谐交流,同时谋求统一发展结果的行为过程,教师有必要将课程知识分析原则和多元化情境演练实践流程深入穿插到课堂结构之中。所以,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及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并贯彻到各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历史教师应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利用教材中许多故事性强、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事例,采用寓教于史和寓理于事的形式,让学生从中获取思想,领会历史的教益,陶冶人格情操,弥补以往历史教育的泛政治化、教条化的不足,真正体现出历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
(二)细致完善阶段考试评价指导机制
为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规范指标,必须事先针对阶段性个体学习成果评价准则加以精确化验证,争取将一系列冲突性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若想全面推广素质教育文化理念,不得不全面改进教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价值观。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关键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历史科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的关键不是凭教师是不是能讲,而是要考查学生是不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完善历史教学教育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六、结语
单位社会成员自初中阶段开始,如若完全脱离历史知识细节灌输引导,对于今后人文素质结构完善和社会不同挑战适应都是极不利的。也就是说,历史人文素质化教育功能对于个体心理结构保留独特的适应功效。如今教师要做的是在最短时间内优化既定教学内容和规范引导理念,使得此类学科在今后素质化教育的支撑价值得以真正全面化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燕.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反思[D].河南大学,2014.
篇6
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每节历史课都要精心准备,要有血有肉,要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上课内容的充实性,以吸引学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增添相关视频及图片资料等来增填课堂的生动性等,来吸引学生,培养兴趣。
其次,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练,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心理特点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额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组织课堂,也就是结构关
在传统教学中,先是教师讲,学生听,接着写一些相关笔记,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体现不出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那么新课标写就要求我们构建一堂环节完整的课程,包括日下几个环节:
读: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在每讲一个知识点之前,要求学生能够有一个阅读的习惯,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阅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有所感知。
讲: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选个别同学讲述其中的主要内容,对学社讲述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加以纠正和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剖:分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考试做准备。
感: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请改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练:选择一些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要多搜集题,多看题,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少对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第五,情感观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能弥补显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缺乏“情感”,最终页达到了以“情”致“动”的良好效果。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 课程体系 变化分析
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适应不同领域的需求,教育界同样如此。教育要跟现代化建设相合拍,要为学生的综合发展着想,因此,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必然的。新课程标准自从落实以来,教育的不同层面上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使教育再现了生机和活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史实,还使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深层问题,从而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以史为鉴。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探讨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发生的种种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从灌输知识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
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出现了多元化。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体系中,注重的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目的是在应试中获得高分,而没有将历史学科深刻的人文性和情感价值观发掘出来,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历史的感触也比较僵硬。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这三个要素突出出来,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剖析和深刻挖掘,总结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实践学习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在历史老师的引导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减轻对老师的依赖程度。
第二个变化是,高中历史新的课程体系中,对课程目标的概括十分具体,包括总目标、模块目标等,学生从这些目标中就可以得知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可以认识到具体的要求。比如高中历史“程朱理学”一节课中,要掌握程朱二人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这些观点的提出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这些观点的文化本质是什么等等。不同层级的课程目标中都有详细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再单纯背诵书本知识。
二、课程体系专题性突出
以往的历史教材编排中,大多按照时间顺序和从中国到世界的层次来编写历史教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著都按照这个原则,这样编排有一个弊端,就是初中和高中学习的历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重复的,会造成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的编排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就是改变了直线式的历史内容的编排,而转为专题性的历史知识编排。比如,必修一设置为政治制度的学习,涵盖了我国历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和国外的重点政治制度;必修二则设置为经济史专题,将我国不同时代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汇总。这种专题性的编排,有助于对历史内容进行归纳,而且与初中时代学习的历史没有重复,就相当于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利于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在历史必修教材中,每一册都设置了不同的版块,这些版块也是一个小专题的汇总,不同版块之间既有独特性,又有割不断的联系,能够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知识体系之间的融会贯通。
三、兼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高中历史课程分别设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以前就存在,不是新课标实施以来的新发明,但是新课标落实阶段的高中历史必修课和选修课,与之前的必修和选修是存在着很大区别的,尤其体现在课程的结构方面。以往的历史选修课,就是直接将一个阶段的历史知识划归到选修行列内,但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选修课的设置是将必修课中的某些知识点进行细化,进行扩充,目的是满足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更多追求,开拓学生们的知识面,学历史的目的不只是应试,还在于人文素养的一种提升。例如,选修教材中有一个“重大历史改革事件回顾”的专题,实际上是从必修一中的政治制度这个专题中延伸出来的,它讲述得更加详细和具体,能够结合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共同思考历史,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历史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以上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论述了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二,与新课程标准精神相一致的历史教材编排出现改观,不再是线性历史,而是专题性历史研究,不同的专题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体系,进行归纳和比较;第三,高中历史设置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较之以前,更加合理和完善,选修课不是一个阶段的历史知识,而是对某一专题的细致研究,能够扩大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
【参考文献】
[1]吴卫东,骆伯巍. 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7(05).
[2]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2007(05) .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 初中历史 教学
"国际互联网络是一个浪潮。它将冲击计算机工业以及许多其他的工业,淹没那些在这一浪潮中还没有学会游泳的人。"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决定着我们的生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今天学生所处的社会和他们以后生活其中的社会与以往已大不相同。因此,教学不仅要让他们获得前人的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培养他们在信息社会的必须能力,包括收集信息、判别信息、形成新信息并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什么是"网络教学"?惟存教育实验室的柳栋老师说得好:"网络教学是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活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我校开设了网络信息实验班。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环境,包括文字(课文中的知识点、材料、思考题等)、图片(照片、画片、地图、连环画等)、视频(电影剪辑的历史镜头、艺术再现的历史场面、历史纪录片等)等材料,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对话进行学习的一种形式。
近几年来亲身经历了初中历史网络教学,下面谈谈本人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心得与体会。
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在初中历史教与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更有利于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历史知识最显著和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历史过程发生后便是事过景迁、过眼烟云。它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可以再现万有引力、氢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往的历史学习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包括历史遗址、历史文物、文字记载、照片及实录性的音像材料)来认识历史过程,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并不是每一位历史学习者都能全面地接触的。如秦始皇陵兵马俑遗址可以比较全面反映秦汉时期中国雕塑的时代特征,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恢宏气势,但并不是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去参观领略的。如果将网络上的电影剪辑或图片,配以文字说明,形成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中观看、学习、领会,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形象的原貌,这对于学生学习历史、重现历史是很有作用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老师将学生引入网络知识的海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的选择任务,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主动的完成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它体现的是新课改的精神,实现的是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去索取知识的转变。
二、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变革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和开放式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为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和舞台。历史是已经发生过了的人物和事情,单靠老师的讲授并不能够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去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是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而网络手段的引入,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体验历史、探究历史、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机会,学生的这种体验和探究历史的过程,就是他获得丰富的理智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和发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与方法的过程以及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的过程。"读史使人明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优秀的智慧品质,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网络资源应用于历史教学,构建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突出以人为本,把握教育的本质,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都需要更新原有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而网络资源引入历史教学以后,课堂教学结构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学生在课堂上不必再按照老师所设计的固定模式去展开,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去探究历史。因此,在原来的师生问答的环节中间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根据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到与学生的同步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知识传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了,教师已经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习上的伙伴和朋友。在整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始终穿梭于学生之间,和学生在一起,对于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活动中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四、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历史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
在网络课堂教学中老师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在我上完《民族团结》一课后,有的老师认为老师只要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后简直就可以袖手旁观了。其实不然。历史教师在一堂网络课的前前后后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编导、导演、演员,同时也是导游。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里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引,学生很有可能会迷失方向;网络课堂上不能单单依靠学生们在联机讨论上的交流,还应该有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而要充当好这些重要角色,要求历史老师不断的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理念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也才能真正发挥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2、历史网络课堂的问题设计及课堂学习在课后的延续
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网络教学,必须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面向真实世界,问题要略高于学生目前水平,以便发展学生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所以,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有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到位,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最终才能够实现从一堂课到一门课的整合。
网络既然可以从课外延伸到课堂,它当然也可以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我在上完《民族团结》一课后,有兴趣的同学继续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学生在课后将自己找到的资源放到论坛里,和其他同学一起实现资源共享,和老师、同学做进一步的交流。这不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3、网络课堂中呈现给学生的教学信息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与时俱进;选修模块;多媒体
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在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运用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严肃又不失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在教学内容上,能够让学生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多进行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有很大的帮助。
一、高中历史课程要与时俱进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还要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和对新事物的创造能力。在高中历史的教育当中,我们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未来建设祖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在历史教材当中,历史和政治应该是不分家的,我们要鼓励学生旗帜鲜明地坚持历史事实,对多领域、多层次的问题表达不同的观点。在当代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从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式、目标、内容、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进。长期以来,我国的历史教育多为封闭、保守状,这样的教学现状不仅会令学生和老师产生疲劳,而且远远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萌动、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整体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已经不能单纯地从传统的历史教材中获得,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出改革。不管对于学生还是祖国的下一代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学生应当是先进文化、优秀思想的拥护者和传播者。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可以列举在历史的进程中,那些为祖国带来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先进青年们,让学生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感受历史、感受国家带给个人的自豪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从历史课本中选出最打动自己的抗战事例,并与全班同学分享,让学生们在对历史的感悟和体会当中,感受爱国热情。
二、设置教学模块和选修课
新课程标准中的历史教学方案与传统教学方案相比,在教材中增加了教学模块,在课程中增加了选修课,对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都有很大帮助。这样的设置课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师资力量、生源情况等设置教学方案,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新课标的历史课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的基本知识的重复。在传统的历史课程中,在初中学习了中国史和世界史后,在高中还要学习中国史和世界史,这样简单的重复过程,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兴趣,认为历史课的知识只是枯燥乏味的重复这些历史事件。从前的课程改革改为初中学习中国史,高中学习世界史。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下,有一部分学生只学到一半的知识,知识体系没有建立完全。所以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充分改进了这一弊端,将中国史和世界史全部放入初中历史的课程;而在高中,学生们主要学习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这样每一时期都有所侧重,就成功地避免了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重复性。
在模块的设计上,也很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有的同学对政治课十分感兴趣,但是对历史却不感冒。教师在了解学生的情况后可以推荐学生选择历史课本中“社会民主思想”之类的模块进行学习,相信学生能发现历史与政治的互通之处,从历史中找到学习的乐趣。通过这些教学模块,老师可以自由地转变教学方式,学生也可以轻易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以说新课程改革能够符合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
在我国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被人们所熟知,电脑不再是奢侈品。学生们对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兴趣远远大于历史课程,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将学生有效地引导到历史的学习上来。首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教师可以在课堂结尾处为下节课设置问题,让学生们通过查阅图书馆、网络等资料独立自主的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多发散思维,不要固定于教材的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与其他的同学和老师交流,借鉴他人的优点。其次,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创建讨论组,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之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在讨论组中可以自由的发言和讨论。高中时期的学生大部分都有喜欢表现的心理,所以在讨论组中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可以极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心理,让他们体会到收获成果的喜悦,从而为学习增添动力。
在历史课程的展示上,多媒体技术也为高中历史的新课堂注入了很多活力。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从视觉、听觉、感觉上,运用视频、音乐、动画等形式进行展现,为同学们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环境,让学生在或古色古香、或激情昂扬的氛围中,加深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了多媒体设计了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或整个学期的知识,或最令你动容的知识制作成ppt,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展示。这样在学生们制作的过程中,无疑对消化历史基础知识,体会历史思想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肯想肯干,就能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刘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思路浅析,历史教学,2010年5月.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1转变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输者,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的探索者。迅速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为回应这种挑战,教师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主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角色重新理解和定位。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实行“因材施教”。另外,历史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首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努力钻研新课标和新教材,理清线索,建构知识框架,同时把新旧教材作比较,研究体会“新”的优点和妙处,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渗透;其次,及时把握当今发展动态和了解新的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史学研究不断发展,原有的结论随着时日推进逐渐显得陈旧和落后,所以教师要经常研究政治学动态和时政新观点,刻苦钻研,深化自己的知识及理论水平,扩大视野,广征博引,增加教学信息量。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体现,是教育领域里人际关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而师生关系更是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保证。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应追求的完美境界。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明确师生双方的角色定位,树立和落实适应课改要求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而丰富情感,健全人格,实现教学知识传授与品德重塑的育人功能。另外,要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和谐气氛,教师自身的情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认知和师生关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面带微笑,学生会感到亲切、温暖,学习就会很有劲头,反之,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3课堂教学形式应当多样化
在教学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创新的当今时代,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讲究教学方法的运用,且应探寻教法方式的多样化。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然后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仅仅重视使用教材,也要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历史的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教师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图书馆、博物馆参观历史遗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外书籍,使教与学的重点不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上,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
4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学科包涵着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历史人物千千万万,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下,仅依靠教师“一言堂”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
传统的历史教学,一般都是靠嘴巴讲,有时会挂上一些地图,以增加感性认识,但形式仍比较单一,往往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文字、声音、图形等信息的载体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文字、实物等多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实现一定教学目的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当然会明显提高。
- 上一篇:水产养殖情况调研报告
- 下一篇: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