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养殖情况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水产品加工规模居全国首位的舟山而言,这一利好将直接影响加工机械制造行业的整体发展和机械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带动精深加工的发展,为产品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可以预计,今年新列入补贴的渔业、水产方面的机械将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我市农机购置将迸发出巨大的购买力。
政协建议得到国家部委采纳
新年伊始,一个好消息降临我市,实行了7年的国家农机补贴范围终于向渔业、水产加工机械开了道口子。
从最近公布的《浙江省2011年非通用类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范围》(非通用类指除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挤奶机、收割机和植保机械六大类外的所有机械,由各个企业根据需要在各个省份自行申报列入当地的补贴目录)中可以发现,今年新增的补贴机具直接关系到我市水产加工养殖捕捞方面:
一是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第六大类)中的水产品初加工机械,包括水产品冻结机、清洗机、去(剥)皮机和蒸煮机;二是畜牧水产养殖机械(第类)中的水产养殖机械,包括网箱养殖设备、织网机;三是畜牧水产养殖机械(第类)中的渔业捕捞机械,包括绞纲机、起网机、舵机和锚机。
另外,水产养殖机械中还有前几年已列入补贴目录的增氧机、水体净化处理设备和投饵机等,在补贴机械中还有饲料(草)加工机械、清淤机、水泵、设施农业装备(钢架大棚等)、仓储机械(冷库)等可供选择,使得今年在水产方面可选补贴机械种类非常丰富。
从2004年开始,国家对于农业机械购置实行补贴政策。从2004~2010年,我市共购置农机具3220台(套),购机总金额1605万元,投入的各级购机补贴资金是541万元,受益农户3500余户。
“尽管我们提出的23个要求增加的种类今年只上去了4种,但终归是了了一桩心愿。”市政协经科委主任乐爱国说,随着国家对农机补贴范围的不断扩大,尚未增补上去的其他机械也会逐步列入到补贴目录中。
市政协经科委去年在走访中发现,舟山众多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仍使用老旧的加工机械,而制约设备更新的很大原因,在于此类机械投入大,动辄百万元,如果能列入到国家农机补贴中,则可以享受到总价30%的补贴。
为此,市政协经科委在市出口水产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到水产加工企业和市农机主管部门调研后,撰写了《建议将水产品加工机械列入农机补贴范围》社情民意信息报送省政协,建议国家和省政府将水产品加工机械列入农机补贴范围,进一步体现国家农机补贴的政策导向和产业导向,并列出需要补助的23个水产品加工机械的种类。
2010年6月中旬,该信息被省政协《政协信息(专报)》第90期采用,并报送全国政协信息局,转送国家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研究参考。市农林局农机站为此也作了专门调研,写出调研报告报省农业厅,引起省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近日,我省农机管理局根据国家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补贴额确定等工作的通知》(农办机〔2010〕53号)精神,在网上了《浙江省2011年非通用类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范围》,市政协在建议中提出的适宜列入农机补贴的水产品加工机械,有水产品冻结机、水产品清洗机、水产品去(剥)皮机、水产品蒸煮机等4种被列入。
市农林局农机站负责人表示,2011年具体补贴政策出来最快要到春节后,但今年政策肯定会比2010年提前出台。
水产机械列入补贴给力精深加工
多年来,涉渔产业一直未进入国家农机补贴的视野。市农林局农机站站长苗承舟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其中第二条就明确“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而根据《农业法》第二条规定“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因此,水产加工机械应属于法定的农业机械范畴,也应能享受“财政支持和实施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金融扶持等措施”。
2010年,市农机站专家走访了浙江富丹食品有限公司、新天久海产有限公司等水产品加工企业和普陀明宏机械制造厂、舟山新舟渔粉设备机械厂等水产加工机械制造厂,从统计情况看,目前全市共有水产加工企业461家,其中规模以上140余家。拥有冷库300余座,日冷冻能力8000多吨;拥有各种现代水产品加工生产线200多条,水产品加工规模居全国首位。目前加工的产品原料九成利用产地资源。
尽管多年来,舟山水产加工企业采用国外引进、自行模仿等措施,不断更新设备,硬件水平得到普遍提升,但相比国外的加工现状,无论在低值水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合成水产品异军突起,保健水产品、美容水产品、低值鱼的二次加工等方面,都落在下风。其中,企业由于资金缺乏而减少投入,成为舟山水产企业档次提升的重要因素。
苗承舟举了几个例子:目前我市在虾仁加工过程中,除冷冻、包装等少数环节使用机械设施外,去头、剥壳、泡液、清洗、分级等环节仍以人工为主,造成大量劳动力缺口。近几年单体冷冻机和泡液机(自动搅拌)的引入提高了虾仁的品质,但单冻机一次性投入较大(国产30万元/套以上),多数企业并未引进;我市水产加工机械制造企业规模相对偏小,因其总体生产量小,基本以企业定制的生产模式为主,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如普陀某机械厂始建于1983年,属国内规模较大的专业生产水产加工机械的企业,产品遍及全国沿海一带,我市主要水产加工机械多由其设计制造;但该企业无定型产品,更无通过国家权威部门鉴定的产品。加工机械标准化的滞后,直接影响加工机械制造行业的整体发展和机械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精深加工机械的匮乏,也势必影响水产加工产业链的延长和升级。
一面是水产企业对于购置新设备的愿望,另一面是企业面对几十万元的投入却步,直接影响到水产企业加工能力的升级。
应该说,之前的农机补贴为我市建设生态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2010年为例,全市全年共购置补贴机具1488台(套),购机总金额达到487万元,农渔民可享受各级补贴资金近190万元(占总数的35%),受益农户达到1500余户,购机总额、补贴资金总额、受益农户数较上年分别增加11%、24%、15%,再创历史新高,成为受农民欢迎的实施较好的农业补贴政策之一。购买的主要机具仍是耕整机、增氧机等小型机械,占总数的93%。其中水产养殖机械占34,5%、植保机械占23%,耕整机械占22.5%,排灌机械占13%。
从过去几年的农机购买比例看,涉渔机械仍占大头,显示了我市涉渔企业对于此类设施的巨大需求,而可以预计的是,今年新列入补贴的渔业、水产方面的机械将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我市农机购置将迸发出巨大的购买力,并带动内需增长。
涉渔机械生产企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经过一年多的严格审查,浙江森森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一家产品列入国家农业机械补贴目录的企业,填补了多年来的空白。
浙江森森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林主任说,列入补贴目录,就相当于中标了“家电下乡”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只要有渔农民购买列入目录中的三款罗茨鼓风机、旋涡式充气增氧机,就可以享受到补贴。
浙江森森实业始创于1985年11月,现辖有9家控股企业和8大专业分厂,拥有6大销售分公司和17个办事处,连接400多家特约经销处,产品畅销国内,并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主要生产经营“渔亭”牌中压气泵、渔机设备、环保设备、工业泵,“森森”牌水族箱、水族器材、海鲜展示柜、恒温机、饲料及宠物用品等18大系列、100多个品种、500多种规格的产品。
为了获得中标资格,森森实业从申报到获批,前后接受了来自国家部委、省市农机部门的检查,不仅在产品质量上,也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前后整整一年多,相当于全面体检。
篇2
×县关于农村实用人才的调研报告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各类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把农村人才开发作为整体性人才开发的重要内容,通过造就一大批直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乡土人才,为农民致富、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业增收的强有力保证。为适应“三农”发展新形势,进一步做好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全面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农业局党委组织有关人员对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开发现状
、我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现状。全县农村现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人。其中农民技术人员人,获得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农民技术员人,发放绿色证书人,农业种植果树、蔬菜(包括食用菌养殖)等农业方面人才人,林业包括育苗、花卉等人,畜牧饲料、家禽家畜养殖、兽医等人,水利农田水利、水产养殖等人,农机机灌、机耕等人,经济经济管理、营销大户等人,能工巧匠及其他人才人。
、我县农村人才开发培养。从年代以来各乡镇对农民技术人员开展了种植、养殖业和技艺性培训共计人。今年,我县在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核心户培训的同时,依托农口各部门、农广校等在有限电视频道开办了农民教育课堂,扩大了教育培训力度。举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期,参训人员达名,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期次,培训余人。从今年起,依托农广校、职业中专等学校开展了农村人才的对口培训,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网络有针对性地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依托本地的“田专家”、“土秀才”带动广大农民进行传、帮、带,培训内容突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紧紧围绕畜牧、食用菌、名优水果等主导产业开展培训,重点围绕优质肉羊、瘦肉型猪、食用菌养殖、速生丰产杨、苹果、网箱养鱼等农户开展培训,为发展农村经济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到今年已建立农村各类经济合作协会个,带动农户加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了农民技术员、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初级评审委员会。开展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以来,共评定各类农民技术员人。
、我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县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工作进入了快车道发展,迫切要求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但是,目前我县农村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较低,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农技推广型、生产开发型、经营管理型人才十分匮乏,这与我县推进农村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工作思路
一是农村急需的人才类型为适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种、养殖业、加工业、市场营销、建筑和适合外出务工人员的机电、机修、家政服务等。二是农村人才的培训内容主要为法律法规、科普知识、技能技术、经营管理和安全知识的培训。三是农村人才的培训方式突出以乡镇为基础,“支部协会”为载体,主管涉农部门为主体,将培训课堂直接办到基层生产一线,面对面与农民群众进行传授知识和技能。四是培训时间视培训内容和对象而定,培训经费上,社会公益性方面的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应以个人出资为主。五是农民技术员职称的评定,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规范评审颁证行为,防止出现多头评审颁证的现象。
三、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及早规划。建议尽快制定《加快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做好十一五期间,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的开发规划。
、组建机构。成立县人才工作领导组及其办公室、农村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配备了人才办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全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各涉农部门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中的职能职责;二是在全县各个乡镇成立劳动保障和人才服务所,专门考察配备专职事业人员到该岗位工作,为搞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供组织保证。
、培养人才。对农民技术人员开展种植、养殖业和技艺性培训;规范完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机构,突出抓了公共知识的培训,依托各职能部门开展了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在农村人才培训方面,突出以乡镇为基础,主管涉农部门为主体,“支部协会”为载体,将培训课堂直接办到基层生产一线,面对面与农民群众进行传授知识和技能,举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了向基层农村选派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开展帮扶工作,与广大农民零距离接触,共同寻求科技致富之路。
、职称评定。进一步完善农民技术员、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初级评审,评审工作做到一年开展一次活动。
、人才表彰。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和表彰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作出较大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包括国家、省、市、县各级先进模范人物、学术技术带头人等,树立典型,形成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的科技化。
、人才引进。制定优惠政策,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将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口大中专毕业生等,引入到农业生产指导、教育行业,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
、人才市场。一是完善人才服务中心,依托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人事人才服务工作;二是大力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充分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四、对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建议
、解放思想,营造氛围。一是对农村人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建立一支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土专家”、“田秀才”队伍。农村人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扎根农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钻研科学实用技术,以自己的模范行业和示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二是把农村人才开发作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向农村延伸的突破口,切实为“三农”服务。三是树立大人才观,摒弃传统的以学历和资历论英雄的旧观念,农村中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是人才。
、完善政策,整体开发。首先在人才的选拔上,通过调查摸底,将那些懂经营、会管理、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汇集起来,登记造册,建立相应的人才信息库,并以此为重点,建立优秀乡土人才选拔与引进并举的工作体系,努力在人才数量方面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农村人才培养上,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永久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实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人才效应。在农村人才的选拔上,建立优秀乡土人才选拔与引进并举的工作体系。在农村人才的管理上,要采用“分级管理、政策激励、盘活人才、促进发展”的方针,激活人才的运行机制,形成人才的运行机制,把各类优秀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角,推向农村干部领导岗位。在农村人才的表彰上,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形成规模效益并带动周围群众脱贫致富的农村优秀人才,要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以营造开展好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良好环境,给农村优秀农村人才更多的实惠。在农村人才的使用上,要建立激励机制,打破人才部门壁垒、城乡壁垒的界限,支持和鼓励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富余人员到农村进行科技服务活动,大胆使用农村人才。
、优化环境,聚集人才。一是优化人才“硬”环境。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创事业平台,增强全县对各类人才特别是农村人才的聚集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二是优化人才“软”环境。各有关部门要主动服好务,努力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共同营造优良的人才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篇3
在当地可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其知识或技术得到群众认可的专业型、带动型的劳动者。包括农村卫生员、科技推广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农业人才兴,则农业农村兴。人才兴农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与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是建设社会主义重要力量,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于三农,根植在三农工作的第一线,是学习、应用、传播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近期,我们对我县的农村实用人才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我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现状
xxxx县辖23 个乡(镇)、499 个村(居),总人口65万,其中农业人口52.7 万,全县总面积582550公顷,其中林地400万亩、草场300万亩、水面30万亩。近年来,xxxx县大力实施科技兴农、人才兴农战略,紧紧围绕产业抓工人,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已达8956 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4 % ,且以此为纽带组成的专业协会、合作组织等为主体的农村经济组织的带动力量越来越大,成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1、农村实用人才的总量。全县共有农村实用人才8956人,其中种植业3150人,养殖业2330人,加工业450人,机械业424人,能工巧匠2060人,农村经纪人542人。
2、行业分布情况。农村实用人才主要集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约占75%,第三产业约占24%,第二产业占1%。第一产业主要在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主要是能工巧匠、农机服务、商品流通3个行业。第二产业主要是有资金有技术的返乡农民工。种植业实用人才主要分布在水稻种植、茶叶生产、柑橘生产、油茶种植、中药材种植、蔬菜种植、小水果等行业;养殖业实用人才主要分布在水产养殖、生猪养殖、肉牛养殖、蛋鸡养殖、山羊养殖、桑蚕养殖、特种养殖等行业。第三产业实用人才主要分布在农村建筑、农机服务、农村商品流通等行业。
3、技术结构及特点。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生产能手的比例最大,生产型人才占实用人才总人数的57%;其次为经营型人才分别占实用人才总人数的16%;技能带动型人才(能工巧匠),占实用人才总人数的17%;社会服务型人才占实用人才总人数的10%。
4、农村实用人才的年龄年龄结构及特点。从年龄结构看,农村实用人才36~50岁年龄段人最多,35岁以下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比较少分别为17.4%、13.8%、10%,呈现出中年化的特点。
二、我县对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开展
(一)加强领导,部门配合形成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大合力。首先,建立和健全了工作机构和领导机构。20xx年3月,我县就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20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由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23个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配备专人负责。村里还设立了联络员,负责学员的组织联络工作。其次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先后印发了《关于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全县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行动计划》(沅政办发[20xx]5号)和《xxxx县九大农业产业农民科技培训实施意见》(沅素办发[20xx]2号),明确提出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教育培训手段,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民主法制三个方面的素质。逐步增强农民科技致富、市场竞争、自主发展三种能力。畜牧、林业、农机、库管局、茶叶办等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同时,认真组织农民学习农业生产新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科技、科协、文化、司法、团委、妇联等部门认真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法律、科技教育,加大了科普宣传和法律知识普及力度。组织、人事、宣传、计划、财政等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全县上下形成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社会合力。
(二)依托基地,搞好示范建立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主场地。近年来,县直各部门和各乡镇,以建立培训示范基地为切入点,通过依托基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效果明显。20xx年以来,在全县23个乡镇共同建立了超级稻、水产、茶叶、桑蚕、生猪、水果、蔬菜、油茶等产业的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共举办了各类培训162期,培训人员5000余人,培育各类农村实用人才385人。县农业局20xx年在全县建立优质稻基地35万亩。县茶叶办在官庄、北溶、太常等乡镇建立了万亩的茶叶示范基地。各乡镇以基地为依托开展产业培训。如凉水井镇近年来建立了蛋鸡养殖、蔬菜、礼品西瓜基地,通过这种基地 培训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农民欢迎,效果好。今年来,全县通过依托示范基地,举办各类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农民11000余人次。培育了农村实用人才600多人。示范基地已成为我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主场地。
(三)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相关行业间人员的交流学习。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引进优质品种,保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协会形式,增加相关行业人员间的学习机会,促进技术进步。社员有专门的管理组织,经常组织各种学习交流活动,邀请省农科院及农业高校的专家教授来传授种植和防病知识,并与科研单位组织合作了科研生产基地。通过合作社,使农民不但增加了收入,也学到了实用农技知识。截止20xx年12月底,xxxx县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27家,入社农户4800户,注册资金552万元,联接基地29500亩。20xx年,县辉煌林木开发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合作社,陈家滩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肖家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博亚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家合作社被确定为市级示范合作社。
(四)创新手段,拓宽渠道开辟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新途径。通过把课堂搬到了乡镇、村,既为农村解决了办学缺师资无教材的状况,也为农民学习提供了方便,广大农民可以不离岗,不离乡,就地就近参加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一是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内容包括农业种养加实用新技术、农业致富信息和技能、农村政策和法规等。通过现代媒体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二是开展培训进村,科技入户。为了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县农民素质教育办在村设立了教学站,采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合、推广新技术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专题讲座与排忧解难相结合、专家走下去与把农民请上来相结合等形式,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农口其他部门也根据农时广泛开展了送科技等下乡活动。如县农民素质教育办每年要编印5万份的《农业科技》资料,送到各乡镇各农户手中。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达210场次,送技术资料25万份,接待农民咨询2万人次。
(五)健全机制,加大投入确保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开展。为确保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的开展。我们建立健全了培训激励机制,将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实行了目标管理,纳入了各乡镇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近年来,虽然我县的财政状况相当紧张,但农民素质教育专项经费给予了一定的保障,设立了农民素质教育专项资金,用于农民素质教育的音像教材、师资培训、多媒体教育宣传办点。同时,23个乡镇也都纳入财政预算,增加了投入。同时,千方百计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民素质教育,开辟筹资渠道。
三、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我县是贫困的农业大县,又是移民大县,广大农村处在山区,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较差,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人才素质不高,总量不大。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发现,目前我县大约有农村实用人才8956万人,只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就拿xxxx茶叶方面的人才来讲,研究员仅1人,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3人,有经验的茶农近80多人,对于我们一个有着7万亩茶园的茶叶大县来讲,是非常少的。人才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受过系统全面的教育,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技术水平较低,与现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
2、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优。在我县农村中,越是发展较快村或地处城郊、乡郊,人才较多,素质也相对较高,示范带动作用越强;反之,人才资源越是不足,发挥作用越少。一是专业结构不优。大部分实用人才仍停留在种植、养殖这种生产周期较长、获益较慢、风险较大的行业上发展,而对于市场经济日益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物流等方面涉及较少。尤其开拓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短缺,面向流通、服务的人才较少。还有就是从事文化工作的实用人才更少,急需培育。二是农村人才浪费现象也比较突出。不少农村实用人才,因为资金、思路等原有,还找不到施展才华的舞台,有的甚至技术、能力处在半闲置状态或干脆外出打工。三是年龄结构不优,青年农村实用人才比例少。女性人才严重缺乏。四是学历结构不优。农村实用人才中96%以上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没有受过系统的农业专业教育。
3、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不足。
一是投入资金不足。就我县而言,尽管县财政在运转艰难的情况下,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特别是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方面,所需教材资料、实践操作现场、教师授课补助、参观学习资金均难以落实,直接影响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顺利进展,影响实用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二是农村实用人才自身发展资金不足。由于大部分人员生长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没有相应的资金扶助,许多有理想、有技术、有文化的实用人才,往往因缺少创业资金而不能依靠专业特长发家致富,从而使一部分实用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想率先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金利用不合理。由于多头培训、为了完成量的培训、培训针对性差、忽视受训对象的特点和意愿等原因,致使培训资金用了,效果不佳。
4、农村实用人才的后续管理未跟上。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实用人才作用的发挥。当前,乡镇技术人才的缺乏,致使农机、农技、水利、农广校、文化站等从事农村使用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机构逐渐退化,甚至名存实亡。相关人员从事其他工作,且年龄偏大,乡镇技术人员面临青黄不接。致使对农村使用人才的后续管理工作难以跟上,也致使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全面。
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收益的辛苦,效益低下,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导致实用人才流失。针对三农的优惠和扶持政策随时年年提高增加,却远远跟不上农资价格上涨迅猛,农业生产成本过重,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造成农业效益低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农民宁愿出租或丢荒弃耕,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较大,致使不少农村实用人才转移从事其他行业,造成人才流失。
二是政府职责不清,体制不顺。农村实用人才服务管理部门多,却没有一个部门是真正的责任主体,造成多头管理或者管理不顺。各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缺乏规范、可续、系统的规划。培训资源多主体,招生混乱,资源利用率低。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难以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带动作用的积极性。人员资金不足,在乡镇一级没有设置相对应的下属部门,使权力难以下放,对农村的实用人才管理难度大。而且相关的技术推广站或者机关单位缺乏相对应的专业人才,甚至有些技术站都没专业对口的专业人才,外行管理内行,人浮于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及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三是农村青年流失严重,实用人才后继乏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农村青年不满足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离开农村到城市谋求发展,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低、能力较弱的人,这些人受自身条件的局限,难于成长为实用人才,而那些靠经验积累成长起来的农村实用人才年龄逐渐老化,造成农村实用人才后继乏人。
四是受意识及能力的局限,制约了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一方面,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技能是主要靠自己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一般不愿轻易把过硬的技术传授别人。另一方面,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都是些经验型的人才,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总结提升,理论指导性不强,限制了他们技术的交流传授。
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的发展要紧紧依靠农民,发挥农民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他们在农村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更是意义重大。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产业化与科技融合的直接实践者,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因此,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在管理、培养、激励等各个方面下功夫。
1、认真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步伐 。一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建设资料库,对现有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详细登记、造册,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尤其是要突出抓好农村教育改革,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二是对从事农业生产年满30年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养殖行家里手应适当给于照顾,比如:通过采取发放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养老保险等方式,适当给于照顾,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为农村经济繁荣贡献力量;三是引导农村待业青年学习农业生产知识,要不断通过保送培训、出资培训等方式,尽快解决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
2、加大资金投入,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加大农村科普示范园建设,充分发挥科普示范园辐射、带动作用,真正把科普示范园打造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学习科技、掌握本领、交流技术、提高水平的理想之园;二是为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应积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生产,从土地使用、资金信贷、农用新产品设施、设备、项目引进等方面给予帮扶,增强信心,认真解决好发展后顾之忧,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三是通过大户辐射的方式推广技术成果。就是选用部分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大户作为专业示范户,适当给予经费投入,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交给专业户、示范户,由他们先搞起来。当地农民看到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带来的利益,就会自发地跟着用起来,一项新的技术或新的品种就得以推广,一项新的产业就可以形成;四是不断创新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考核办法,实行年终综合评比,对现代农业贡献大、技术过硬、影响较大、科技成果突出的农村人才进行奖励,要通过采取综合评比的措施,不断加大奖励金额投入,从而激励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五是每年还选送一批技术员到高校科研单位学习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使其更好的为农村基层服务。加大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各项政策尽量向农村倾斜。建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培养双带农村党员,树立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典型。大力引导农民发展企业 协会(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如山地开发大户刘辉牵头成立的全县首个林木开发专业合作社xxxx县辉煌林木开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张国辉领头创办的xxxx县幸福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这些能人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为入会农户提供良种、技术、信息或产品销售服务,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降低了农民独闯市场的风险。
3、抓好示范点的建设,突出典型示范带头作用。致力于抓好示范点的建设,坚持树典型、抓示范。通过建立一大批党员典型示范户,引导带动群众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发挥党员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生产、带动群众致富方面发挥的作用。
篇4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主题,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促进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一、全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据统计,我市现有农村人才23.5万人,占全市农业从业人数的21.7%,人才分布涉及科技、生产、经营、销售、信息等诸多领域;高中以上学历18万余人,占农村人才总数的80%,其中大专以上17275人;省管、市管、镇管乡土人才达4750人,农村人才的不断涌现,为新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主要做法
1、健全工作机制,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市委坚持把党对人才的宏观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年度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责任管理,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农业局主要负责抓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各级党委、行业主管部门、基层单位和社会团体各司其职,齐抓共管,重点加强镇办农村人才工作服务站的跟踪管理和指导服务,按照地域与产业,分类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开发。
2、完善制度,营造良好培养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市乡土拔尖人才管理暂行办法》、《市关于开展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工作的通知》、《市引进人才优惠政策》等文件,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开展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活动,选拔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进村两委班子,推荐有突出贡献的农村党政人才参加省委组织部培训。结合实际分层次选拔农村乡土拔尖人才4920人,并对拔尖人才全部建档建卡,实行跟踪管理,为638名农村乡土人才评定了农民技术职称。关心农业实用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为沙湖原种场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研究人才卢宝阳送去资助资金1万元,为回乡创业的7名大学生送去资助资金6万元。健全人才市场信息网络,每年举办春秋两季人才招聘会,网上求职信息600余条,帮助转移3000余名农村实用人才进城就业。采取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农村实用人才的事迹,在全市营造“尊重农民劳动、尊重农民创造、尊重农村人才”的良好氛围。与电视台、日报社、周刊、网等多家新闻媒体联合开办专栏,集中宣传了我市张沟镇养鳝专家市十大经济风云人物陈江启、剅河镇“桃树大王”许先平、镇果树种植大户园艺场党支部书记陈新安、毛嘴镇养猪专业户丁振山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史和取得的业绩。
3、强化能力培养,提升开发水平。大力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巩固市农广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技校、就业训练中心等12家定点培训机构培训能力,加快市综合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设步伐,进一步打造“荆楚缝纫妹”、“厨师”等特色培训品牌。同时,结合产业特色,(来源:文秘站 )打造“张沟养鳝”、“刘口电氧焊”、“沙嘴电工”、“铁匠湾钳工”、“新里仁口机修”、“芭篓湾水暖”等一批劳务培训品牌。近年来,全市共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5100人。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专家教授来我市讲学,开展“院士专家垄上行”等活动,与农村技能人才面对面交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来共选派223名农村优秀人才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脱产班和函授班学习。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到高校“充电”,共选派50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到华中农业大学短期培训,取得很好的培训效果。
4、注重作用发挥,形成培养效益。根据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产业化要求,把有一定专业技能、分散经营的农村人才联结起来,组建协会、公司、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建设农产品基地,组织农民参与规模经营,形成“基地+协会+农户”的连锁经营模式,发挥群体优势,帮助农民致富。先后组建了水产养殖协会、家禽养殖协会等20多个经济组织,共聚集各类农村人才4000余人。还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通过不断创新传统农业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采取“能人+农户”、“公司+农户”的经营形式,延长产业链,推动了产业升级,给传统农业带来新的生机。湖北省万荷堂莲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洲创办湘莲加工企业,采取企业提供连种,负责加工销售,农户负责种植,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企业与农户“双赢”的效果。张沟镇先锋村党支部书记、养鳝专家陈江启,自己养鳝成功后带领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网箱养鳝,全村共有523户发展网箱养鳝2400亩,全村实现产值4000万元,创收15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7000多元。积极推行“用一位能人、传一项技术、兴一方经济”的人才振兴计划,充分发挥了各类领军人才的作用,加速了经济和人才的快速增长。毛嘴镇丁纪平是我市远近闻名的养猪能人,在镇党委的大力扶持下,投资建起了现代化养猪基地,以此为依托,与当地40多户养猪专业户成立了“养猪联盟”,每年出栏优质牲猪近万头,同时带出了近200多人的养猪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结合党员“双建:请记住我站域名双带”活动,采取“一户带多户、一村带多村”的措施,积极引导农村实用人才与农户结对子,确定对口帮扶关系,有效地增强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带动效应。沙湖原种场火脑沟分场党员胡常德大力发展甘蔗种植,成立了甘蔗销售协会,积极带领群众着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分场甘蔗种植连片面积达到500多亩。鼓励并支持一部分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农村经纪人,带动农产品区域经济,实现一个经纪人带一村,多个经纪人带一镇。镇是一个网箱养鳝大镇,由于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每年黄鳝销售都低价贱卖,利益甚薄。近几年,镇积极鼓励以养鳝专家王立新为首的一批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信息灵通的农村经济能人和种养大户跳出农门,专搞农产品营销,切实为广大农户当好经纪人,产前抓信息、跑订单,产后抓营销,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骨干力量。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5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区沟道坝地优化利用方式研究
一、坝地优化利用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
黄土高原地区的坝地是在沟道建成淤地坝的基础上由泥沙淤积沟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坝地面积的增加与坝控区沟道特征、洪量模数、输沙模数及淤积年限等呈正相关关系,即沟道宽平、来洪量大、输沙率高、淤积年限长,则坝地面积的增加速率就大。这说明要形成可保收农作物的坝地是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段的。依据坝系相对稳定最小系数的公认指标1/20(即坝地面积与坝控面积之比),经单坝典型设计推算表明:在位于强度侵蚀区的陇东南部高原沟壑区,淤地坝单坝达到相对稳定的实需年限大多在100年以上,能确保坝地农作物在出现频率为10%的洪水时保收的淤积坝地实需年限约为35~40年,在位于极强度侵蚀区的陇东北部丘陵沟壑区,淤地坝单坝达到相对稳定的实需年限也需50~70年,能确保坝地农作物在出现频率为10%的洪水时保收的实需年限约为30~35年。据此,即将大规模实施的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项目实施后,其所淤坝地在较短时间内是很难发挥种植农作物效益的。因此,优化坝地利用方式,调整坝地利用结构,摒弃单一种植形式,实行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的运用方式势在必行。这既是实现坝地快速利用和发挥最大效能的战略措施,也是今后坝地利用方式的主要拓展方向,对实现黄土高原地区坝地的优化利用至为重要。
2.可行性
坝地利用采用多元方式,主要是基于沟道淤地坝建成后,坝地的形成尚需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从少到多逐渐增加的过程和沟道年际来水来沙过程大多属于低于设计频率的实际而设计。就一般而论,在淤地坝建坝初期,坝地面积随淤积年限增加的速率相当缓慢。随着淤积年限和拦泥坝高的增加,坝地形成速率(即拦泥坝高增加1m时坝地的增量)始趋增大,库区次积水深度及年淤积厚度将渐趋减小,坝地利用的概率增加,但仍需选择符合上述坝地形成过程及来水来沙特点的不同利用方式。经对甘肃省环县小河沟治沟骨干坝(1976年由当地群众自建,坝控面积5.31km2,坝高15m)的走访调查和实地勘测:该坝建成第5年遇频率约为10%的雨洪径流入库,最大积水深度3.5m,年淤积厚度1.8m,累计拦泥坝高达到7.9m;第6年最大积水深度1.5m,年淤积厚度0.6m;至第7年汛期,该坝坝体被洪水冲出一个豁口,库水泄空,已形成坝地露出水面,第8年春季,当地群众在库区插植柳树(高1.6~1.8m),当年成活率达100%;第9年春季,重新维修加高坝体至21m并加修放水工程,当年汛期来水最大次积水深度1.1m,当年淤积厚度0.4m,柳树平均高已达到2.2m(不包括被淤的0.4m);之后5年的汛期库区最大积水深度依次为1.4m、1.6m、0.5m、2.3m和0.78m,年淤积厚度依次为0.3m、0.4m、0.1m、0.5m和0.1m,泥面以上平均树高(即不包括被淤部分)依次为3.1m、3.9m、4.9m、5.7m和6.8m。该坝建成14年后,形成坝地面积5.65hm2为坝控面积的1/94,第9年春季栽植5年的柳树累计平均胸径达29cm。该例充分说明:
(1)坝地不仅仅是在可种植农作物时才可利用而是自可栽植局部短期淹没不致损坏和影响其生长的植物时即可利用,但应设置放水工程设施,排泄库内蓄水,以确保坝地林木的正常生长。
(2)坝地利用的因时制宜和方式的多元化,可使坝地实现由淤成之后的单一种植利用变为淤中即可造林种草,发展林、果、草多种产业的快速高效利用,提前坝地的可利用期。
(3)坝地利用的因地制宜和地域特色化,可使黄土高原不同区域的坝地发挥最大效益。
(4)坝地的优化利用为黄土高原地区解决“三农”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山川秀美带来了极好时机和条件。如在高塬沟壑区实行坝地利用的林果化,不仅可为该区农民早日奔小康开辟一条新财源,而且可使该区早日恢复植被,实现山川秀美。
黄土高原地区坝地利用方式实现多元化的基本条件完全具备,关键技术也基本形成,具备大面积示范推广的条件。
二、坝地优化利用方式选择原则及主要类别
1.方式选择原则
坝地优化利用方式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考虑沟道坝系各坝坝型及其功能特点;
(2)依据不同建设、运行期坝地形成速率;
(3)根据已形成坝地面积与坝控面积比值;
(4)按照坝控区实际洪量模数与输沙模数;
(5)符合坝控区自然特征及农业经济特点;
(6)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兼顾。
2.方式主要类别
(1)深水类坝地利用方式
深水类坝地主要是指沟道淤地坝初次建成至设计淤积年限中后期形成的坝地。此阶段坝地的地面高程全部低于设计淤泥面,坝上库区已形成的坝地一直处于被库水淹没状态,坝地自身尚处于无法利用期,但却是水面利用的最佳时期。利用方式主要是利用坝水发展水产养殖业,但后期可采用养鱼和栽植水生植物(如莲藕等)或旱生高大乔木等水土资源混用形式。特别对治沟骨干坝而言,因其设计淤积年限较长,一般多为20~30年,据理论计算和单坝运行情况调查,当淤积年限大于10年时,坝地形成速率明显提升,库区同频率洪水的年次淹水最大深度和年平均淤积厚度开始趋小,坝地进入可利用期,但次淹水深度及年淤积厚度仍远大于农作物利用的设计防洪保收洪水频率(即P=10%)的相应值。据单坝计算分析,如遇频率为10%~20%的洪水入库,坝地次最大淹水深度多在1.5~2.5m之间,年平均淤积厚度为0.4~0.6m,对农作物将造成严重影响,而对高大乔木类植物则相对是安全的,但浸泡时间不能过长。为了提早充分利用坝地,当频率为10%~15%的洪水入库时,若次淹水深度小于1.5m、泥沙年平均淤积厚度小于0.4m时,应考虑采取栽植杨、柳、榆等高大乔木的坝地利用方式,并采用适度降低放水卧管最低泄水孔高程的“低孔控流法”泄空库内蓄水,调节坝内水位,以利坝水鱼类、坝地林木等动植物的正常生长。
(2)浅水类坝地利用方式
浅水类坝地是指坝地在经历初建淤积—加高淤积两个以上设计淤积期后入库泥沙不断淤积过程中形成的坝地。此类坝地的地面高程全部高于放水卧管最低泄水孔高程,由于坝体加高,坝地累计淤积年限增长(淤积年限大多已达30年以上),沟道蓄滞洪区大多抬升至谷宽坡缓高程段,坝地面积随形成速率加快而迅速增加,坝地在同频率洪水下的年次淹水最大深度和年平均淤积厚度明显趋小。以环县七里沟#1骨干坝(1966年建成,坝控面积7.3km2)为例:该坝建成至第24年(即1990年),淤成坝地12hm2为坝控面积的1/60,当年春天在坝地种植玉米,长势极好,至9月21日突遇暴雨(P=15%)洪水,淹水深度1.1m(本属浅水),泥沙淤积厚度0.21m(也不算很厚)但洪水泥沙却吞噬了即将到手的粮食。而在淹水深度为1.8m的环县安乐掌淤地坝库区坝地上生长的杨树(时高6.9m)则安然无恙。这说明:浅水类坝地宜发展梨、桃、杏等一般高度的乔木经济林或芦苇、柠条等可发展编织业的灌木。另也可种植莲藕等喜水植物。
(3)无水类坝地利用方式
无水类坝地是指坝地上游建有骨干坝,具有“拦上保下”功能的坝地或坝地相对稳定系数已大于1/20(坝地相对稳定系数为1/?)的坝地。此类坝地已成为可用于农、林、果、草各业利用的安全型坝地,此处不再赘述。三、启示与建议
坝地利用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坝地的优化利用及方式的多元化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黄土高原地区的坝地利用虽历史已久,但当初的利用方式多属被动等待型,即只有当坝内存水被特大暴雨洪水冲泄、坝地自然露出水面时才可利用。自20世纪50年代人民治黄以来,随着淤地坝建设的较快发展,坝地面积的逐步增加,坝地作用日益凸现,如何实现坝地的快速、高效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坝地利用方式至今仍囿于“以粮为纲”的单一种植业范围,认为只有种粮食才算发挥了坝地的最大效益,其实不然。因为种植农作物的利用方式基本属于淤成利用。在坝系稳定系数很小(即建坝20~30年期间)时,采用坝地农作利用方式的保收率很低。但在此阶段后期,采用在坝地上造林种草,发展林、果、草等产业利用方式的保收率则较大,但尚无大面积采用的典型。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黄土高原已建淤地坝并已形成一定坝地规模的地区,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坝地利用多种方式,以实现坝地作用及效益的快速高效发挥。
(2)坝地优化利用的核心问题是利用方式的多元化、时空流程的合理化。其中因时、因地制宜应是各地选择具体利用方式的首要原则,而最终目的是为提高坝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此题未列专题研究,本研究所得结论仍缺乏可靠的定量界定指标,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域广袤,自然、社经条件差异大,实现坝地优化利用的方式也千差万别。随着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项目的大范围、大规模实施,如何使沟道坝地尽快发挥最大效益,实现优化利用的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同时建议国家在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项目的科研监测专项经费中列资研究此题,以求早日为黄土高原地区沟道坝地的优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黄土高原淤地坝调查组.黄土高原区淤地坝专题调研报告.中国水利.2003.3.
篇6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克服了年初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不利因素影响,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波动等复杂多变的环境,全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并呈现出发展更加协调、结构进一步优化、后劲持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等显著特点,较好完成了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见附表)。
(一)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经济结构不断改善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市经济仍保持了较快增长,经济总量首次登上700亿元新台阶,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达14790元(约合22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9:53.2:32.9调整为12.0:54.9:33.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3.86亿元,比上年增长3.2%。粮棉油等传统产业生产稳中有增,其中粮食总产144.98万吨,比上年增加7.8万吨,实现连续5年增产,总产超过历史最高的1990年;棉花产量达8.23万吨,增长15.3%,油料产量达13.55万吨,增长15.3%。生猪生产能力快速回升,全年生猪出栏和存栏量分别增长7.5%和4.3%,已恢复到年初灾前水平。水产、水梨、蔬菜等六大特色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新增水梨面积6.16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35.7万吨,增长8.6%。
工业经济健康运行。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02亿元,增长17.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28.05亿元,增长20.3%。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园区经济对全市工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提升,园区实现增加值180亿元,增长27%,园区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9.6%,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31.79亿元,增长11.8%,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增强。商贸、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有了新起色。
(二)三大需求同时拉动增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投资需求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39.76亿元,增长31.7%。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完成投资291.17亿元,增长61.7%;房地产投资呈现明显回落趋势,完成投资35.3亿元,下降7%。
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9亿元,增长23.3%,再创历史新高。消费升级明显加快,家用汽车快速进入家庭,电子通讯类产品等升级换代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市场物价呈现前高后低逐步回落走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7%,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外贸需求总体平稳。外贸出口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影响,全年完成出口总额2.64亿美元,增长6.2%。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36亿美元,增长5.6%。
(三)三项建设快速推进,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
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围绕综合交通体系和能源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公、铁、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铜九铁路、武吉高速正式通车,昌九城际铁路、九瑞高速、彭湖高速等重大项目正在快速推进;都昌矶山湖风电已并网发电,庐山区长岭风电年底投产,彭泽核电征地移民搬迁快速推进,已完成大量前期工作,进入正常审批程序。
城市建设有序推进。中心城区续建了14条城区主干道及延伸线,启动了100条背街小巷整治工程。市长途客运中心、公交总站、两湖活化引水工程等城市功能项目积极推进,浔阳东路和塔岭路人行地下通道工程进展顺利,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公交等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服务功能得到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成功创建,南湖公园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公园,武宁县荣获国家级园林县城。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新增农村油路(水泥路)1773公里,新增310个行政村通水泥路,农村公路通畅率达86%;4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紧实施,将在主汛期前完成主体工程;村庄整治快速推进,改水改厕改路工作顺利实施,“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正在成为现实;优势农业不断发展,全市80%以上的新农村试点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
(四)三项收入有增有减,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影响,我市财政增收克服支柱税源持续减收、重点企业减收面扩大、税收政策调整导致税收减收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66.17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8.42亿元,增长19.8%,均实现了计划预期目标。
企业盈利大幅下降。由于受国际原油、电煤等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影响,主要支柱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6.1亿元,比上年下降53.6%。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2889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17元,增长12.2%,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计划预期目标6.3个和4.2个百分点。
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凸现以下几大亮点: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前期工作全面推进。积极跟进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认真开展各项前期工作。加强课题调研,形成了与全省对接的1个综合调研报告和18个专题调研报告,全面完成*鄱阳湖滨湖保护区的主体功能区划调查工作。加强项目的筹备与上报工作,鄱阳湖湖控工程、*绕城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入全省规划笼子。共青城发展得到了团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编制了《共青城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启动一批乡镇环卫设施建设。全面启动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完成植树造林56万亩。
——沿江开发取得实质进展。一是规划工作继续深化,在完成总规和专规后,20*年重点抓好了《城西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六个板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沿江通道基本形成,城西港区港城大道竣工通车,沿江高速开工建设,园区路网基本形成。城西港区两个5000吨级集装箱码头建成投入运营,港区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完工,中央商务区口岸通关中心开工建设。一批电力、供水、防洪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已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金砂湾板块环境监控中心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启动建设。三是产业积聚初显成效。六大板块全年新增亿元以上项目115个,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1个,新开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57个和8个。龙达年产20万吨粘胶、海天船舶机械设备制造、诺贝尔磁砖、亚东水泥四期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把科学发展落实到项目上,高位推进,科学调度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商务环境,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市新增签约以上重大项目201个,其中投产项目16个,开工项目107个,投产开工率达61.2%。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18个,实际进资113.*亿元,增长19%。总投资47亿元的巨石集团年产35万吨玻纤、总投资5亿美元的旭阳雷迪年产500兆瓦多晶硅切片、总投资8亿元的*福鑫造船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五洲电路、华锦电子、三水好帮手导航仪、信源通手机、志高空调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加快推进。争资争项成效不菲,全年共争取中央补助资金10.56亿元,涉及农林水、交通能源、社会事业等行业共129个项目,带动总投资41亿元。全年通过国家核准项目2个,总投资7.4亿元,省级核准项目37个,总投资102亿元,市本级核准项目142个,总投资67.8亿元。
——产业经济不断壮大。围绕“主攻大工业,打造大产业”的要求,着力推进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冶金建材、电力能源、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船舶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船舶制造项目6个,全市船舶生产能力由38万载重吨提升到88万载重吨,我市瑞昌、湖口、彭泽三个县(市)被授予全省船舶产业示范基地。武宁节能灯产业快速集聚,初具规模。钢铁产业不断壮大,已形成240万吨生产能力。全年船舶、钢铁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7.6%和24%。高新技术产业蓄势待发,红鹰直升机、三诺电子、正瀚电子、保华电子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将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成功引进了沃尔玛、苏宁电器、洪客隆百货等知名零售业入驻*,华东市场三期竣工开业。上海汇川船舶总部、亚东水泥等总部经济落户,16幢商务楼宇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文化旅游业亮点纷呈,围绕“打造文化旅游胜地”目标,着力推进“*十景”、“庐山十景”等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庐山西海国际温泉度假村、东林大佛宗教文化旅游区、庐山西海鹿角尖国际会议中心、共青格林云天五星级酒店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成功举办了真如禅寺建寺1200周年庆典、第二届星子(庐山)温泉旅游节等文化旅游活动,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6.7亿元,比上年增长8.8%。投融资平台建设不断加强,组建了城建投资公司、沿江投资公司和投资担保公司,融资成效显著,签订贷款合同63.69亿元。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成功落户*,新引进了新华人寿、都邦财险等7家保险公司。*商业银行顺利更名为*银行,实现跨地区发展,业务得到迅速扩展;上市工作快速推进,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已扩大至18家,江洲联合造船已在香港联交所完成借壳上市。
——节能减排和环保生态建设强力推进。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工业园区的节能监察和考核;大力推进企业节能项目技术改造,加大淘汰落后燃煤锅炉和落后产能的力度,实现了全年万元GDP能耗降低4%的控制目标。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建成了全市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实现了在线自动监控的全覆盖;全市治污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个县(市、区)已全面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市区鹤问湖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投入试运行,鑫山水泥余热发电、*电厂5号机组脱硫工程、星火有机硅厂锅炉脱硫、金源化纤锅炉脱硫工程建设按既定时间节点有条不紊地进行;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全年二氧化硫排放下降5.95%,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4.7%。
——民生工程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积极进展。就业再就业工作整体推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8万人、城镇净增就业人员4.8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全年城镇参加失业保险3.4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3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23万人,均超额完成了全年的目标。“金蓝领工程”共培训农村劳动力7.8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市,参合农民达314.5万人,社区卫生服务券已发放50.8万张,对7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12个乡镇卫生院、1119个村卫生室进行了改扩建,疾病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展顺利,并由市本级向各县(市、区)拓展。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9%,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8%,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70%。全市共获省科技进步奖4项,行业科技进步奖2项。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高玉兰勇夺北京奥运会赛艇女子双人单桨银牌,张丽萍获残奥会女子举重75公斤级比赛铜牌。市公安局荣获全国公安系统先进单位。文化、民政、扶贫、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又有了新发展。
二、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尤其是中心城区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工业化水平较低,制造业大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环节,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工业园区仍需做大做强。20*年我市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全省的9.6%,与*工业地位不相符;全省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工业园区有13个,我市仅有一个刚过百亿。三是县域经济实力亟待增强。县域经济仍是我市经济的“短腿”,与全省各地差距较大,全省财政收入5亿元以上的县区有30个,10亿元以上有12个,贵溪市、南昌县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我市只有修水县上5亿元。四是创业氛围不浓,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三、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措施
2009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何时见底尚难预料,世界经济形势仍将进一步恶化。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加复杂,世界经济形势发生的不利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加重,我国将突出面临外部需求减少、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股市楼市将会继续波动,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趋紧,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财政收支平衡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我国仍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保增长”将会是全年经济工作的主线,“保民生、保稳定”也将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落脚点。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深度关注,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灵活审慎应对。
(一)2009年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
2009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要求,按照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科学发展、奋起赶超,三年财政收入翻番,五年实现全面进位”的目标,坚定信心,应对挑战,化危机为生机,化波动为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大力推进沿江开发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繁荣文化旅游产业;更加注重“三农”工作,加强绿色生态建养,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提高综合实力、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09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经济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全市生产总值820亿元,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6%,第二产业增长16%,第三产业增长12%;财政总收入76.1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2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单位GDP能耗下降4%。
经济增长动力进一步提高。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引进市外资金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全年物价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
2009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促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加快发展、争得*应有地位的起步之年。确定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这一目标,主要依据是:从三大需求看,根据现有项目和资金落实情况,预计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可增长30%,总量为572亿元,可拉动经济增长8个百分点;根据国家将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我市消费增长趋势,预计今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增长18%,总量可达到238亿元,可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根据重点出口企业已落实的订单预计,今年我市外贸出口可达到3亿美元,增长15%,可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以上合计可以拉动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考虑到金融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安排13%的增长目标是可行的。
(二)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1、抓好重大项目,加大固定资产投入
紧紧围绕我市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布局,全方位、宽领域地狠抓项目建设,积极加大投资总量,拉动经济增长,奠定发展基础。
争资争项,支持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投入,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向上争资争项。按照竣工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准备一批等“四个一批”的要求,瞄准中央补助资金投向,加快包装和上报一批重大交通、公用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做好昌九城际铁路、京九电气化改造、武九电气化改造、杭瑞高速(*至瑞昌段)、星子大岭风电、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鄱湖治理二期第五个单项等项目续建。开工建设庐山西海高速公路、长江公路大桥、214码头改扩建、国家农村公路改造等项目。积极推进彭泽核电主体工程、都昌老爷庙风电、庐山区长岭风电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抓紧储备一批符合我市实际需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以及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项目,建立项目库。安排专门人员跟踪项目申报进度,千方百计促进项目和资金落实。加强国家投资项目管理和监督,确保项目快速建成。
扩大开放,增强后劲。通过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招商上项目,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入。重点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布局、投资强度高、环保型、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加快推进巨石玻纤、九钢150万吨板材、旭阳雷迪多晶硅、龙达30万吨化纤、诺贝尔陶瓷、赛得利二期等项目,确保年内投产。积极做好亚泥四期、海天船用设备、城门山铜矿扩能、恒基伟业太阳能、L-乳酸、正瀚电子等项目续建工作。力争江铜60万吨硫铁矿和40万吨铅锌冶炼、五洲电路板制造、鸭鸭创新基地、30万吨植物油、维科印染退城进园等项目年内开工。积极跟进*电厂四期、化工仓储物流等项目,围绕太阳能光伏、钢铁深加工、汽配船配、建材等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包装、重组一批项目。
改善环境,创优服务。突出抓好软环境建设,认真落实好我市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对于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落户。强化服务,建立市、县两级的客商投资服务中心,确保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解决项目落户后顾之忧。不断提高我市干部队伍执行政策的操作力,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办事透明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取信于客商。继续加大安商力度,强化“三分招商,七分安商”的工作理念,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
2、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跨越发展
紧紧围绕主攻工业、决战园区的目标,不断扩张工业总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优扶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壮大园区,夯实平台。进一步做实做大做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结合城镇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真正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经济发展的大舞台。集中财力以及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解决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问题,着力推进园区水、电、路、燃气、通讯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着力发展仓储、物流、技术研发、员工之家等配套设施。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建立“三区合一”的行政管理机制。改善服务方式,争取行政服务中心进园区。抓住园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着力解决项目的开工率、投产率和达产达标率。
抓好龙头,推进集聚。合理规划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竞争力的产业,积极推进城西、城东、金砂湾、码头、马垱、赤湖六大沿江板块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培育壮大一批重点企业,发挥龙头企业集聚带动作用,抓好*石化、星火有机硅、江洲造船、亚东水泥、*钢厂、巨石集团、共青鸭鸭等一批重点企业建设,促进企业管理、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全面落实中央帮扶企业政策,在信贷融资、企业用工等方面支持企业,积极帮扶困难企业渡过难关,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提升竞争力。
围绕高新,调优结构。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路子,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提高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加速技术向产品转化。突出发展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硅化工、生物制药等高新产业,重点扶持清华同方713厂、6354所、星火有机硅、昌河汽车等高新企业,加快推进旭阳雷迪多晶硅、盖拉斯电子、志高空调等一批高新项目,不断壮大高新产业规模,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政策、资金引导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发挥好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作用,在项目报批、规费、用地等方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
3、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
坚持以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发展作为繁荣城市经济的重大战略举措,用城市建设的杠杆撬动发展,加快城市建设,逐步把*建设成为一个山水辉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沿江港口城市。
做大中心城区。拉大城市框架,加快城市“西拓、东延、南移、中疏”步伐,大力推动城市由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进一步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调整、完善好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推动城市发展由扩散式向组团式发展转变。启动八里湖区域的规划修编,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八里湖新区规划,通过续建、新建和储备一批城建项目,把八里湖区域建成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同时又有新型产业支撑的现代化新城区。
完善城市功能。尽快完成长虹西大道、环八里湖道路、九莲南路、螺丝山路、南山路等道路建设,继续推进体育中心、八里湖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龙开故道、胜利公园景观和绿化配套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十里河整治、南山公园、濂溪大道、桃园路、三马路南段,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加强县城及中心集镇建设,实现新老城区、中心城区、县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加强交通整治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大力开展国家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活动。
盘活城市土地。增强城市经营能力,发挥土地资源带动作用,壮大城市经营资本。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在有效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基础上,加强城市闲置土地的清理和收储,做到应收尽收,做大土地储备总量。加大以地融资力度。变卖地筹资为储地融资,盘活城市“闹区”的土地、房屋等国有资产,通过开发、改善环境,最大限度地使土地升值,确保“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成功一片”,逐步使城市建设走上一个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加大城市规费收缴力度,做到应收尽收。
4、推进现代农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改造中低产田8万亩,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7亿斤以上。按照扶龙头、强产业、富农户的思路,重点扶持仙客莱食用菌、鄱湖水产、博莱集团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本着“市场连公司、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思路,以全国“双低”油菜基地建设为重点,强化大宗和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以及农副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对土地治理项目进行优先扶持。力争新增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30个,新增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和著名、驰名商标10个以上。
进一步深化新农村建设。新增1134个新农村建设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力争80%的建设点有特色产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新建农村水泥路1500公里、砂石路280公里,实现100%行政村通公路,95%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加快推进农村渡改桥。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增解决农村6万人口的饮水安全。按照“三清三绿七改五普及一处理”的要求,大力推进建设点整治建设,加大村庄绿化力度,推进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聚力发展县域经济。全力改变我市县域经济“短腿”现状,以强县为根本,以增收为目标,以产业为手段,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做大做强产业特色县,每个县(区)依据产业优势,狠抓一到两个特色产业,不断做大产业总量,形成竞争优势,努力打造一批服装大县、钢铁大县、造船大县等产业大县。创优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制定和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奖励措施,对产业发展快、财政增长快的县(区)实行以奖代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加大县域审批自,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坚决下放审批权限,给予县(区)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自。切实推动全民创业,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最大限度放宽准入条件,积极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咨询、办证、贷款、担保等服务,努力创优全民创业环境。
5、推进现代服务业,有效扩大内需
以壮大总量、提升结构、提高质量为目标,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突出抓好旅游、物流、金融业等产业,加大培育消费市场,扩大内需。
做强旅游经济。坚持不懈打好“庐山牌”,进一步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加快旅游景点、景区开发,提升旅游品牌。加快推进庐山南北山园门、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园、东林大佛景区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开发符合现代生活方式需求的温泉洗浴、野营探险、森林吸氧、绿色农业观光等生态旅游项目,着力打造生态休闲游、浔阳历史文化游、宗教朝圣游、农业观光游、地质科普游、候鸟湿地游、农家乐城郊游等精品线路。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创新旅游发展机制,加快*旅游由景点、景区游向旅游强市跨越,推动旅游业大发展。
做实物流经济。积极创造条件,出台扶持措施,加快楼宇经济发展,吸引胜雅、亚东水泥等企业总部落户,支持龙翔国贸、信华国际、远洲等商务楼宇完善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加快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粮食批发市场、国际汽车城、*果品市场等重点市场加快发展。
推动金融业发展。创新金融工具、金融品种和金融手段,提高资金融通和资本营运效率,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搭建好融资平台,走多元化投融资的路子,开展政策融资、商业金融融资、信托产品融资、债券融资、项目融资,做实做强做大各投融资公司。鼓励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评估机构等来*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各项业务。继续推进18家拟上市企业的上市工作。
促进消费需求。把促进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关键环节,着力改善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和投资的“双拉动”。充分发挥*市区消费市场的优势,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外来消费规模,促进消费总量扩张。引导企业围绕汽车、建材家居、数字产品等消费热点,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家电下乡”活动。
6、强化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节约、集约、循环、生态保护并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规划、建设一批项目。加强林业建设,大力推进“一大四小”工程,实施好鄱阳湖生态林建设,推进血防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等林业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建设,确保市区两个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各县(市、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今年投入使用,推进城市第二垃圾处理场建设,因地制宜地搞好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加强工业污水排放监测和治理,推进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环保综合监测体系,加强鄱阳湖流域和八里湖城市水源地水质监测。继续推进“修河环保行”活动。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采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等措施,坚决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任务。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领域,石化、电力、钢铁、纺织、建材等行业节能,严格执行省能耗限额,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动实施工业燃煤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能量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区域系统能量优化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推动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节能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以全省百户重点耗能企业为试点,逐步推广能源审计。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煤炭、建材、电力等行业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在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设立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工程,组织实施好星火有机硅基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进我市重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抓好重点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和重点企业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7、保民生促就业,建设和谐*
在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继续抓好民生工程建设,让广大群众分享发展成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依托“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完成城镇职业培训5.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55万人,城乡残疾人培训1540人。完成“4050”人员再就业5400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为残疾人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390个。新增就业5.21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3万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和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参保人数51.2万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参合农民315万人,扩大新农合门诊统筹和异地直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适当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助水平,财政月人均补差分别达到155元、65元以上。提高精简退职老职工救济水平,城市月人均达到200元,农村160元。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年人均提高60元,集中供养率84%以上。提高城镇“三无”特困群众供养标准,月人均提高到300元。加快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力争新建廉租住房25万平方米500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2160户,力争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1万平方米1570套。启动中心城区20万平方米危旧低洼房和棚户区改造。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让民生工程深入人心,温暖民心。
- 上一篇:工作情况汇报总结
- 下一篇: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