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作业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的作业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的作业设计

篇1

一、摒弃作业设计的粗放性,达成集约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不能停留在教材中有限的几篇课文上,应当走向生活,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结合。作业,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摒弃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粗放性,不能简单地把课堂学习的内容搬到作业中去,机械地、反复地操练;更不能单一地以课文为中心设计作业。所以,要解决这一弊端,就必须突破教材的束缚,强化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生活体验的联系。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及整合,注重语文与社会生活接轨,开启学生的心智,创造性地完成作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学完《故都的秋》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

在《故都的秋》的结尾处,郁达夫深情地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由此可见,作者是多么热爱和眷恋故都的秋(即北国之秋),按理说作者应该颂秋,可他笔下的秋天却涂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这是为什么呢?

这样的作业,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查阅作者郁达夫的个人资料及时代背景,倒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多点开花”的效果。

由此可见,摒弃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粗放性,达成集约性,势在必行。

二、打破“一刀切”这一作业设计模式,彰显层次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先天及后天因素的综合作用,学生的发展存在着诸多差异。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实际上是参差不齐的,即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倘若让所有的学生做同样的作业,必然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吃不了”。“吃不饱”的学生就会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吃不了”的学生就会望而却步、破罐子破摔。长此以往,后果堪忧!

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特的,应当充分尊重个性,并把人的这一个体特性及差异性作为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至圣先师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所以,我们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勇于打破“一刀切”这一作业设计模式,彰显层次性。

比如,在学习《琵琶行(并序)》时,笔者在设计作业时做了如下尝试:

1.查阅工具书并对照课下注释,扫清阅读障碍,疏通诗文的大意。

2.速读全诗,梳理叙事的四大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

3.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朗读并背诵全诗,说说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和悲剧美?

这三道作业题层次分明,具体要求为:第1题和第2题是必做题,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及阅读文本、筛选信息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完成;第3题是选做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全面、深入地考查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包括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是针对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的。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即使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也对第3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这一点让笔者喜出望外。

此外,虽然作业设计理应具有层次性,让学生有选择权,但有一点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的,是有的放矢,是“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是为了构建生动、有序、高效的语文课程而服务的。

三、冲破作业完成的封闭性,打造开放性的练习平台

传统的做法往往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按时、独立地完成作业,不允许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严禁抄袭、应付。诚然,这种做法有助于教师及时而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顺利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攻坚的能力。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做法存在诸多弊端,每个学生的基础和特点是不同的,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有助于难题的解决,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而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此外,有些问题具有朦胧性,似是而非,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就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真理越辩越明,不亦乐乎?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故教师应该冲破作业完成的封闭性,打造开放性的练习平台,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激发学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举个例子,在学习《寡人在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时,笔者试着设计了以下作业:

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此题为探究性的开放试题,意在让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的思想,可以不拘一格,畅所欲言,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通过实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设计开放性的作业,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更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篇2

一、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形式单一,缺乏新意

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的作业主要以背诵和书写为主,重在完成课后和教辅资料中的练习题。在这些练习中,注重学生识记与积累的题目较多,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题目则相对较少。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的学习缺少主动性,只有知识的直接获取,没有学生思想的主动参与,学生的潜能不能充分地挖掘。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这种单一呆板的作业形式必然会限制学生个性的发挥,这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相背离的。

2.注重应试,忽略践行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的语文学科的教学,注重对知识点重复地记忆,侧重对应试技巧机械地训练。这些做法固然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同时又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书本上、课堂中,禁锢在有限的信息范围内,限制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是为了“纸上谈兵”,那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就会产生一条无形的鸿沟。

二、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探讨与思考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建议高中语文新课程作业的优化设计应从传统的条条框框和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构建一种多层次、开放性、课内外联系的新的作业模式,让完成语文作业成为学生的主动行为和自觉行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素养的跨越式提升。

1.以学生为本,树立层次意识和“开放”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才能实现语文的课程目标。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现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智力水平等因素,设计出多层次区划、多要求区别、多难度区分的金字塔式的作业,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营养供给,真正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同时,在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应摒弃“家长命令式”的单线设计,应提倡开放式的作业设计,让学生也参与到作业设计与布置中来,学生一旦成为作业的主人,产生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学生角色的转换和意识的提升,必将对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注入强大的推动力。

2.以“课本”为本,实现课内外的联系

教材是实施新课改的根本,是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应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不能被教材束缚。我们要盘活课内和课外这“两个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夯实学生文学功底,树立“课内堂外一盘棋”的意识,实现课内外的联系与整合。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课外,让课外成为课内的重要补充。如提倡学生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获取新闻信息,整理写作素材,发表个性解读;鼓励学生参加以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等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文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活用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鼓励学生带着课内生成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撰写调研报告,用“小课堂”的理论与“大课堂”的实践共同打造学生强大的文学内心。

3.以“创新”为本,培养学习兴趣,着眼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作业设计;学习策略;实际运用 

        高中英语科的教学内容和作业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科学设置,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创造了条件,那么,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育工者,我们应该考虑怎样更好的使用教材,为学生服务。以下就是本人在近年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和各位同仁共论,以求提高。

        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每单元的基本结构为: Warming up ; listening; speaking; Pre-reading; Reading; Post-reading; language study( Word study and grammar);Integrating Skills; Tips and Checkpoint. 其后的练习设置也是同步的,且重点强调:Listening; Talking; practicing ; Integrating skills and Writing. 各单元各部分按不同的角度(听、说、读、写)设置,重点不同,但都为本单元的单元主题----TITLE 服务。通过单元分项训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整体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练习设置方面,各题的内在联系与课文内容密不可分,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下面就各方面各部分的课文内容与练习设置作简要阐述,供各位同仁借鉴。

        Warming up 与 Grammar 的有机结合

        SEFC B1A Unit 4 在这一单元中,热身部分的四幅图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的一些伟大发明与一些重要事件,要求学生通过对图片的简单描述,充分使用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定语从句,且通过问题“What made them unforgettable ?” 直接与单元标题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吻合。在Listening Part 中,我们要想让学生听明白 “读者”向我们介绍的事件,我们就先应让学生快速浏览SEFC B1A Page 106. Integrating skills 中的文章。只有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简单学习,了解发生在美国的两次大地震,重点要求学生阅读第二、三自然段,了解第二次地震的时间、地点及发生的事情,然后再要求学生浏览Listening Part 的内容,再听有关的听力材料,学生就能快速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了。再如:SEFC B3 UNIT 3中的听力部分,与前一例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为教师实施听力教学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Pre-Reading Reading Post-reading和Writing 的有机结合

篇4

论文摘要: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其关键是人才,本文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转贴于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

篇5

【关键词】语文作业 个性化 设计与实施 策略

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有关语文教学等方面的问题一直争议不断。其中语文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争论点。作业不但反映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与教学内容与目标有关。因此,语文作业设计的合理化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育的整体水平与效果。

一、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现状分析

(一)作业内容僵化

“审视高中语文作业的现状,固守其本,拘泥于教材、教参内容,不想越雷池一步,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科技发展与社会联系实际。”不少教师简单运用课后习题、教辅资料等,没有优化整合作业。作业重复训练,不仅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作业应试痕迹严重,缺乏课内外、学科间融合,与生活脱节,忽视学生情感、价值观、创造力等的培养;作业内容缺乏弹性,学生严重两级分化。

(二)作业形式单一

高中语文作业形式单一,过于注重书面作业写的训练,忽视或淡化听、说、读训练;作业设计程式化现象严重,根据高考题型,作业被支离成固定的几个训练板块,如语文基础板块、阅读板块、综合实践板块、写作板块等。作业程式化设计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甚至导致学生思维僵化。

(三)作业功能不科学

新课改下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对作业功能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层面,不能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科学定位作业功能,作业缺乏二次设计,针对性不强,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缺乏。作业成为教师教学的补充与强化手段,忽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二、改革建议

针对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首先,需要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务必使教学成果检验手段多样化,不再单一地将作业视为唯一手段;其次,作业内容的整合性和开放性需要被重视,强调作业完成过程中合作和实践等品质,关注学生的个性,注重作业形式的趣味性和创新性;最后,以作业多样化为指导方向,以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为目的,来优化语文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的人文性、人性化与工具性的统一。作业设计应以人文性、人性化与工具性的统一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出发点。以往语文作业中注重体现和强调工具性,极少强调其人文性和人性化。不可否认,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主要交际工具,而文化内涵是语文的固有根基。语文课程不是文化教材,没有系统传授文化知识的任务,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却能相应地反映出丰富的文化底蕴。

2.作业设计的创意性。传统的语文作业基本限于抄写和识记,显得枯燥而单调。以提高考试成绩、提高升学率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采取机械的手段,重复学习过的内容和知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过,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应把握语言与思维的特点及其关系,改变以往单一、刻板的作业模式对学生思维造成的限制。从而设计出形式和内容多样化的作业,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3. 开放性设计作业,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传的教学强调教学目标的同一性、学生学习方法的同一性和作业答案的唯一性,直接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

发挥。因此,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中,一是开放作业设计内容,紧扣教材所学,将社会生活、时事热点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作业。如,想象型作业、资料检索型作业、课外阅读型作业、整合型作业等;二是开放作业设计形式,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前提,不断丰富作业设计的形式。如,文本型、诵读型、实践型、探究型等;三是开放作业设计思维,允许和倡导多元解读和个性化阅读理解,尽量设计些答案多元的题目,让学生思维在激烈的碰撞中产生创造的火花。

4. 生活化设计作业,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作业的外延。因此,我们根据这一原理,精心设计了“社会调查”、“创新素质实践”、“我与环境”“校园精神与文明”等作业,让语文作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区生活,关注社会现象,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关怀,从而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不断完善。

篇6

一、阅读作业现存问题要点分析

1.教材作业系统应用效率低

高中生群体在高中语文学习时需要进行基础巩固,其中会接触到较多阅读文本,此类阅读文本内容大多源自教材,初始阶段所积累的知识内容和培养技能也是来自教材。高中语文教材课后阅读作业系统现已成型,语文教材内部作业系统一定程度上对检测学习效果和最终学习目标实现有着积极推动效用。高中语文教材内部作业结构系统是高中生进行自学检验的核心渠道。学生从高一到高二语文必修课学习中,语文教材作业设计中主要涵盖了文本练习内容和积累应用内容等,但教师没有对此类模块加以利用,学生也不会认真完成课本作业,长此以往,学生群体对语文教材上的作业系统并未形成深刻印象,也很少使用。

2.阅读作业布置内容单一化现象严重

需要注意的是,高中语文阅读作业形式以书面作业为主,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对基础知识的有效积累和对所学语文知识的不断训练。阅读作业设计一般情况下均由教师或者专职教学备课组完成,但是学生基础性参与程度相对较低,阅读作业形式都由教师从其他常见题型中照搬照抄过来,而在完成作业环节也由学生独立操作,缺少合作要素,无法形成正规的合作学习意识,而语文素质培养以及学习兴趣激发也就无从谈起。高中语文阅读作业量并没有一定合理依据,以至教师无法掌握作业安排程度,假设阅读作业设计频率增加,学生在进行作业完成阶段就会滋生紧张心理,难以综合保证学习效果;但若作业设计次数减少,那么最终所含知识内容就会递减,学生完成作业的预期目标便难以达成。

二、阅读作业设计策略要点分析

1.以生为本进行阅读作业设计

新课改中提及了阅读实际上是一种教学途径,可在进行具体信息整理过程中获取一定量的知识,并改变师生对传统阅读内容的认知观念,之后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不断发展,以至有效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等。努力探索与发现语文阅读作业内容新领域,深度完善高中语文阅读作业安排模式,彰显作业实践性特点和创造性特点等,使得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更好更优的进行阅读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

要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摒弃单一式语文阅读作业安排模式,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不能限制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和创新能力发挥。较为正确的做法是,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作业设计阶段应赋予其灵活性和多变性,逐渐克服阅读作业布置中的重重困难,针对单调乏味的阅读作业布置现状,找寻合理处理办法加以解决,有效促进语文阅读作业布置效果提高。通过自主学习模式和探究学习模式以及合作学习模式等进行阅读作业布置,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生生交流。

2.阅读作业创新性布置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文关怀,给予学生优良发展空间,使得学生在进行作业创编过程中能够产生学习兴趣,并且感受语文知识真谛,通过个性阅读作业创编来树立对语文阅读作业高度负责意识,不是只依赖教师和阅读答案来进行学习。

语文阅读作业设计环节,教师应该进行梯度设置和层次设计,旨在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之上的学生提供其所需阅读题目,维护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积极性激发。所以语文教师需将语文阅读作业设计加以分层,最为常见的就是1、2、3类层次划分:1类作业设计重点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此类作业难度较高,可引领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学习和探索,不仅如此,也可锻炼学生本体发散性思维;2类作业普遍适合多数高中生,此类学生所学语文知识掌握程度不深且理解速度慢,基础性知识迁移能力显著不足,会表现出学习松懈态势,教师应给予督促、引导,阅读作业设计应注意梯度层次,要求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练习,还应适当融入高难度语文阅读体型;3类阅读作业设计时应注重知识巩固与知识积累上,通过反复练习来加强理解程度。运用上述分层阅读作业设计模式可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得学生能够从中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篇7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生活化教学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课本知识传授,忽视了课外相关知识的渗透。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高中语文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语文教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只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断吸收生活中的新鲜血液,才能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场景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语文学习的知识性目标转化为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再现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成了当前课改大背景下语文教师积极探索的新课题。 

一、善于挖掘生活,丰富课堂教学 

语文这门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有报告称,高中生一天中说话的总量差不多可以抵得上两个学期在课堂上的说话总量;高中生课外的阅读量几乎是课内阅读量的数十倍以上。从这则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利用好生活这个丰富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只有立足于生活这片肥沃土地,才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挖掘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知识和一切教学资源,比如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家庭生活、关注国内外的重要事件、领略自然风光、感受文物古迹、了解风俗民情及探讨日常生活等,不断丰富语文课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还应不断延伸教材内容。教师应善于将生活场景课堂化,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通过欣赏自然美景、名山大川,访问名人雅士,观看人来人往、众生百态,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写作素材。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课堂的主导者身份,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善于挖掘生活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并将其合理有效地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积极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生活中的千滋百味,使语文课堂生活化。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也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愿意并乐于学习语文。 

二、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语文教学中,情境的设置必不可少,巧妙地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几乎很少有情境教学,基本上都是教师一个人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口若悬河地唱独角戏,学生则低头忙着记笔记,课堂气氛较沉闷,师生互动较少,学生机械地记忆一些枯燥的语文知识。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可以创设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辩论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座位分为两大组,模仿实际的辩论赛比赛的场景布置课堂;在学习戏剧单元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课堂布置成舞台型;在学习具体的内容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布置课堂。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知识。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借助光盘、网络、教学挂图、录音带、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科技读物等现代教育技术,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作业设置应多花心思,体现生活化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只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学会从课堂和课外生活中学习语文。布置语文作业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多花心思,把握“出题是为了让别人解出来”的设计原则,深入挖掘生活元素,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置学生喜欢的作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生活背景,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呈现作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又能达到检测的目的。 

综上所述,新课改赋予了高中语文教师新的角色和任务。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善于挖掘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生活化的语文作业。这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新课改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的新要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和运用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 赵红花. 浅谈语文教学生活化[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178-179. 

[2] 许金炎. 语文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初探[J]. 中学教学参考,2010(24):45-47.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素养有效提升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将阅读教学的价值发挥出来,教师就要从“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三个方面着手探究。

一、教师启动

“教师启动”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能动性,即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扮演好课堂教学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科学地把握住各个教学环节。

1.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高效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就要尽量避免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学习氛围等因素所导致的课堂教学问题。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很好地理解教师的想法,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进而去应付教师的教学,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又如,那些领悟能力差、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如果教学的内容复杂难懂,就会使他们味同嚼蜡、不得其法。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就要实现教师启动、深入了解学生。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了更具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就可以以人文话题为主线,将教材设计成一个个专题阅读,这种教材的运用形式不仅能有效地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专题模式中构建出良好的阅读学习体系。学好语文阅读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平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名著等任务,切实地将课外读本同教材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

3.个性化地设计作业。传统语文阅读作业常因其没有个性,而使学生产生乏味感,为此,教师就要以学生之间的差异为根据,像是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等方式进行适度的作业布置。

二、师生互动

良好的“师生互动”是促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1.课前互动。传统语文阅读中常见的预习模式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交流与互助,同时在面对一些较难的问题时,学生也常常会因为能力有限而不得其所,进而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师预设的预习目的。为此,在预习环节中,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加入师生互动。例如,在安排阅读篇目《物种起源》的预习时,教师就可以与学生交流从哪些方向进行预习,从而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获取预习的方法,增加阅读的技巧。

2.课中互动。依旧是以《物种起源》为例,课中的师生互动主要是以提问回答的形式开展的,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师生就可以一起探究以下的问题,完成对文本内容及信息的筛选和学习:(1)作者认为的“物种”是如何产生的?(2)作者在文中主要体现了自己的哪些观点?(3)作者研究家养的动物以及植物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是什么?以及从中获得的两点认识各是什么?像这样,在师生互动中对一个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不仅能让学生乐在其中,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分析、探究、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取知识、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

3.课后互动。这一环节不仅有助于师生之间更进一步地增进感情,实现互动,同时还能有效地使学生在课后的做作业、评价中及时地进行学习反思,从而实现语文阅读素养的提升。

三、学生主动

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真正地展现了“学生主动”,那么这个课程教学就是成功的。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就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法,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

1.小组合作。例如,在学习《人是什么》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即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之后,给每个小组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像是让小组成员探究一下“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这句话中的“意义”是指什么?在面对学习任务,学生的积极性会被最大化的调动起来,然后,在小组合作中,为了维护小组的荣誉,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了,学生也学得更起劲了。

2.教学情境的创设。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地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中融入教学中,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主动性。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最常用的情境创设方式有多媒体情境、问题情境等。

当前,如何实现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仍是我国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我们坚信,只要教师不断地对阅读教学进行探索,并积极地将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这三部分合理地融入其中,那么,我国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定会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业设计

作业过程是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探讨普通高中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通过改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准确定位作业的目标,重新认识作业的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寻找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遵循共同基础,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扩充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多种作业形式

美国教育家克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高中语文作业的设计要与语文课程资源相衔接。长期以来,语文作业的来源单一,仅限于教科书后的练习题和与教材相配套的练习册,学生面对此种作业,心中难免生发出枯燥之感。其实,语文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只要我们用心发掘,就能使语文作业的形式丰富起来。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语文资源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学校里充满蓬勃生气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掌握知识才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的事情。”我们只有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学生才会愿意学习语文,才会不再把作业当做“任务”。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成立“作业疑难解答”小组,然后进行课后作业的共享;也可以借助社团这种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活动。其次,要联系校外语文资源,开发多条语文学习的途径。丰富多彩的校外语文资源不但可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实践潜力。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即社会”,他要求连接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而语文作业便是沟通校内课堂与校外生活的桥梁。我们以人教版高中课文《故都的秋》的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游记的形式呈现作业,让学生在秋季来临之时,通过身临其境的观察,感受万事万物的变化。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对课文有深刻体会,也会让学生萌生很多有关“秋”的感悟。同样,科普类文章的作业,教师可以给出调查的模板,让学生搜集数据,做观察笔记,这样就在充分联系校外生活的同时增添了作业的乐趣。

二、讲究作业的合作性

维果斯基认为促进发展的教学是以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将潜在的发展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可能。而传统的语文作业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接收性,它重认知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使作业成为灌输“标准答案”的渠道和部分学生的表演。讲究作业的合作性,就是让学生在小组或小团队中完成作业,互相帮助,相互沟通,他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依据一定的目标任务设计,选择适合自己的团队,开展既独立又协作互助的活动,通过有指导的合作和参与,使作业内化为他们的感情和智力。设计合作性的作业,既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又培养和锻炼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有效地避免传统作业的单一性的缺点。针对中学语文教材“鲁迅大撤退”的讨论,笔者就采用了这种作业形式。具体做法:笔者讲解完鲁迅的《药》之后,告诉学生新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已经删除了这篇文章。以此作为这次合作性作业的起点。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以同桌为单位,开始了讨论。接着,笔者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课后阅读鲁迅作品,明确自己的观点。学生根据材料、信息、现象等,自动分成了两大阵营,每个阵营又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根据本组的计划、分工,积极开展合作探究。学生有的查找资料,提供材料;有的将资料组织整理,写成书面报告;有的澄清现象,解释问题;有的调查实践,问卷求证。最后我们一致决定以辩论的形式作为了本次作业的呈现形式。学生个个认真投入,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三、关注作业的评价性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模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将“模块”概念引进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试图突破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将每一单元中的数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视为一个教与学的“模块”,进行有目标、有组织、有系列的教学活动。每一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学习和评价单位,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意。

一、模块教学的组织形式

将模块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对模块可理解为“为某课题(单元、分单元、课主题)而精心编制组装的一套供教学用的材料”,这套材料包括信息单、活动单、作业单、技能单、问题群、研究问题、学生评估及其他等材料。模块的设计可以是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知识的组合,也可以是一本书的整合,从小的方面说,也可以是一节课、一个小的学习点。以模块的形式设计课程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生反馈。学生由学期末的反馈变成模块的反馈,使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进展,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指导。

二、模块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运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课程结构按模块进行设计。高中语文要实现模块式教学,就有必要按模块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进行整合,分化出同类型知识密集的一个个模块,各模块下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一定数量的子模块,也可以不设。无论是哪一级的目标,都应是可以衡量的行为目标,且每个完整的行为目标都应由条件、行为、标准三要素组成。条件是指场地、制约因素、附属设施、材料、工具、设备等;行为是学生必须表现出的可以衡量的行为,由可操作性的行为动词构成;标准是指期望达到的数量和质量。

小节课题就是每一节的授课题目,课题下编排的内容是教学的核心。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目标、重点难点等之外,关键是要根据模块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精心编制一套模块材料,如信息单、活动单等。其中信息单也叫资料单,但其信息量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应包含杂志、报纸、网络、新闻及其他参考书目上收集到的、经过教师精心遴选、汇总后单独成册的资料,这些材料主要是供学生掌握信息用。活动单就是活动指南,其实质就是一个便携式清单,即要求学生第一步做什么事,第二步做什么事,如何去组织材料,例如让学生怎样去调查、撰写新闻稿件等,教师提供的让学生去完成的流程步骤就是一个活动单,它能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作业单必须由教师亲自制定,必须以信息单为基础,使学生能在信息单中找到一些具体的材料,便于巩固知识,也便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重点内容上。技能单在实验课程中比较常见,就是根据实习步骤制定出具体的任务、整个实验限定时间等,并对每一个步骤分配一定的分值,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予以赋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借鉴。问题群就是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让学生在练中学,在练中会。

三、高中语文模块教学的意义

(一)教师观念转变 确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单元模块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地位,从原来身居讲台、居高临下、灌输知识的“指挥者”变成“教练”、“导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老师是和他们一起参加学习活动、共同研究的“同道者”。其次,教师要从单篇课文教学的框框中跳出来,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把握教材;要从课文的“园囿”中解放出来,着眼于教材的拓展、延伸,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信息。再者,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教会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在单元模块教学中,教师的设计立意要高,考虑要周全,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

(二)学习积极性提高,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单元模块教学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空间走向了社会大课堂,从单一的课本信息来源变为多渠道、全方位的感知、接受,所以学生充满好奇、充满渴望,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和非凡的创造力,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各项活动:新闻单元模块教学中,学生自办模拟电视台,设计台标,外出采访,自编自导,忙得不亦乐乎;古文单元模块教学中,学生进行成语改编,自编自演小品,将成语编成绘画故事等,表现了聪明才智;名城介绍单元中,学生自由组团,收集资料,拍摄照片,采集民谣,绘画配乐,编制出一本本富有特色的集子。

(三) 陶冶情操,培养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它除了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以外,还承担着陶冶学生丰富情感,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使命。高中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单元模块教学中,我们注意将分散在各篇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聚“点”成“块”,培养学生体验作者情感并将情感内化为自身行为的能力。培养情感,不靠说教,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学中,老师注重氛围的创设,让学生在这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散文教学中,老师用感情朗读课文、绘制散文意境图等方法,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感。

参考文献

[1] 吴恩兵.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的多元化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 .

[2] 李外平.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学情调查报告[J]. 中学语文,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