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观经济学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观经济学原理

篇1

关键词 : “限购令”; 供应;需求;房地产;房价

Abstract: "Restricted Sales Order" is all over the country to implement. Effects and controversy attendant - the rise in property prices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no expectations of falling house prices scenarios. This article only from the microeconomics to make a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price changes, as well as the purchase of the policy.Key words: "restriction order"; supply; demand; real estate; prices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本文通过分析房地产供求关系、“限购令”对供需的影响以及对限购政策的预测、评价和建议几个方面来论述“限购令”对缓解民生问题所发挥的作用。

房地产供求关系

房地产需求关系

房地产的需求量是购房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房产数量,根据需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上升,则房产的需求减少。房地产的价格下降,则房产需求增加。

房地产市场需求类型

房地产的购买者需求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投机投资需求,第二类是居住需求。对于第一类需求 ,房地产不是必需品,投资者可以选择其它的投资替代品,如收藏品投资,股票金融投资等,因此第一类需求具有弹性是弹性需求。第二类需求是居住需求生活必需品,而且其同等地位的替代品几乎没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 以及廉租房可以勉强算作商品房的替代品),此类需求一般是刚性需求。理论说,当房价上涨过快超出购房者的购买力时,必须要买的房子已经买不起,被迫不买房子。此时部分刚性需求就转化成了弹性需求。

2. 房地产需求的影响因素

买者数量:中国人口众多,居住需求量巨大,使土地和住房成为稀缺资源供不应求,购买房地产的人越来越多,即需求增加。

预期:人们根据房地产长期以来只涨不跌的情况预期到房地产价格将会继续上升,则投资者会去加大房地产业的投资,而用于居住的居民也会更愿意购买当前价格的房产,以避免日后价格会更高。现在我国的房地产形势就是在大家预期房价上涨的情况下需求迅速膨胀的实际案例。

替代品:商品房的互补品较少,有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而在当前中国这些受国家照顾的房源申请条件要求严格,手中较少,对商品房的需求影响较小。

房地产供应关系

房地产的供给量是卖者愿意且能够出售的该种房产的数量。根据供给原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房价上升则房产供给量增加,反之,下降。

房地产供给的影响因素如下:

成本:房地产业的成本,主要有土地价格,建材成本,工人工资等。而在中国由于城市土地的控制权在政府,而当前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是卖地,政绩考核源自 GDP 的投资(土地),因此政府没有动力通过大量供应土地降低地价以稀释房地产价格。

预期:与上述买者预期相对应,房地产供应商预期房价上升则会加大开发供应量。由于房地产业财富快速增加,流动性极其旺盛,房地产被看作投资增值的绝佳途径。

总之中国人数众多对住房的需求量大,而当下经济适用房条件严苛,买者预期房价上升会使需求减少。而房地产业的成本土地费用等居高不下,建筑材料也价格不菲,,都使房地产供应增加。而因此达成的房地产均衡价格就不断上涨,日益增高。这也是形成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虚高的原因。

限购政策对供需的影响

限购令的根本目的

限购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抑制投机投资需求,使房价回归理性,使部分房产投资需要减少,缓解房产居住需要,使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

理论分析得出的影响

限购令立竿见影的效果出现在抑制需求上,主要是抑制了投机投资需求。理论上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价格平衡点向左移动,平衡价格应该下降。

限购政策对房地产供需的影响

限购令究竟限购了哪些人的需求?一,限购令限制了投资者的需求。二,限购令对居住需求也有影响。在限购令之前,影响购买的主要因素是价格。而限购政策加入后将需求者分成了四种,有钱有资格购买的,没钱但有资格购买的,有钱没资格买房的,没钱没资格买房的。为了买到房子,这两种条件缺一不可。即只有有钱有资格人才能最终买到房子。所以限购政策实际限制了部分有钱但没资格的有居住需求的人。这种人往往是无户籍外地人有一套房子居住但居住条件不好希望改善,但受到限购条件限制买不了新房的人。这一部分人是限购政策的受害者,居住需求被压制。另外由之前分析得出,限购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房价的变化,理论上房价应降低,由于房价降低部分原来买不起房的现在有能力买房了。这一部分人的居住需求得到满足,由于房价降低而可以买房的群众是限购令的最终受益者。但总体来看部分人的需求被压制部分人的需求被满足。到底是被压制的需求多还是被满足的需求多呢?这两部分需求的比较取决于有房但需要换房的需求和因为价格下降而被满足的需求孰多孰少。也就是只有当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限购的正效应才会大于负效应,限购政策才会真正缓解民生问题。

实际调研得出的影响

理论分析得出房地产价格应该下降。为了验证这一结论笔者查阅了相关数据统计年检及相关报刊,找到了反映出台限购令后的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和成交价变化情况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距国家统计局 2011 年 7 月统计数据显示, 70 个大中城市中,与2010年同月相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有 4 个,涨幅回落的城市有 28 个,涨幅在 5.0% 以内的城市有 49 个。

下面以上海为例,来自 21 世纪不动产上海区域市场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11 年 7 月全市新建商品住宅的供应面积和成交面积双双连续第二个月下降,其中 7 月成交面积为 77.0 万、供应面积为85万,成交均价为22051元/。尽管7月的成交面积小幅下降 2.5% ,但同比仍增长了 77.9% ,成交均价则同比上涨 14.2% 。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就目前来说,通过限购政策抑制了房地产成交量,但限购政策的根本目的减低房价的目的还没有达到,只有极少数城市房价出现下跌,下跌幅度较小,部分城市的房价不降反升。

对限购政策的预测、评价和建议。

限购政策表面有效的根本在于抑制了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部分居住需求。这种抑制需求的办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供需问题,治标不治本。

而从上面的分析中也同样可以得到此结论:限购政策有两方面效应,负效应:部分人合理需求被抑制。正效应:部分人合理需求被满足。这两部分需求的比较取决于有房但需要换房的需求和因为价格下降而被满足的需求孰多孰少。随着限购政策的实施年限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住房变得老旧,逐渐不能满足居住要求,越来越多人出现换房要求。而由于限房政策并未明显降低房价,因此由于价格降低而被满足的需求不会特别多。在限购政策的负面效应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有朝一日,限购政策的负面效应肯定会大于正面效应,限购政策就彻底失效了。因此说,限购政策也不是个长远之计。

华源集团总裁任志强说“越限购的城市的房产你越得去买,限就是政府帮你摁着,一松手就会往上涨。”这句话体现大众面对限购政策的心理,而且也反映了限购政策后潜藏的房价爆发的危机。一旦限购令被取消,各方被压抑多时的房地产需求会迅速膨胀,造成更加不可控的局面。

中国房地产利益博弈非常复杂,房价问题也不是个简单的微观经济学的问题。因此,对于房价调控一定要有全面的战略准备。限购令主要效果在抑制需求,为了使限购令更好实施,要配合一系列其他政策适用,例如对有居住需求而被限制购买的人制定额外的较宽松的补充政策,努力满足其合理需求。除此之外,还要想办法疏散由于高房价而压制的居住需求,扩大其他方式的居住“供给” 如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真正促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实现抑制房价。

结论

综上所述,房价作为老百姓高度关注的问题, “限购令”的出台就引起了许多的评论与争议。我们可以从现阶段房价上涨幅度明显减缓及商品房成交量大幅度下降的情况看 ,“ 限购令”的确抑制了楼市泡沫的无限制扩大,通过对房屋供给和需求方面产生的影响 ,使得房屋从销售数量上和主要的供应对象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限购令存在其根本的局限性,并且不适宜长久实施,对现阶段限购令的实施来说,政府需要通过周边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才能够更好的使限购令发挥效用,才能有效缓解房地产供需不平衡,房价过高的问题 ,使房地产市场逐渐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理解;掌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290-02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890年,马歇尔(1842 —1924)发表《经济学原理》,初步建立20世纪微观经济学。这是对19世纪边际效用论及其以前的庸俗经济理论进行综合的结晶。该理论率先采用“经济学”以代替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一词,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为基本假定、运用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创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构成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后经过20世纪中期的扩展,微观经济学不仅研究内容有所扩展,如增加了一般均衡理论、建立了福利经济学,而且研究方法得到创新,如引入数理经济分析法、博弈论等,还关注经济理论的实践应用。

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社会经济主体的决策与选择问题。属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高等教育中,微观经济学不仅已经成为所有经济类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也成为大多数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性、思维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的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平台性和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意义

学习该课程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要学好《微观经济学》,需要具备《微积分》的知识。这要求学生要把微积分课程学好,这对学习好《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大帮助。而学习好《微积分》课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经管类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特别是对于文科生,学好《微积分》非常困难。《微积分》学不好,对于理解《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相关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比如对于利用数学方法推导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在做题时,计算方法知道,可是由于没有较好地掌握求导公式,导致计算出错误的结果。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该课程难度大。《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知识体系来源于西方。故《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国外的原版教材,还有把国外的书翻译过来的教材,还有就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前两种教材的思路都是西方人的,造成国内学生理解的困难。即便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其内容也都是西方的,其中的一些假设、案例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会让学生感觉比较生疏,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该课程中的很多概念、理论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接受起来难度大。此外,这门课的内容逻辑性强,前后章节联系比较大,所以,如果前面的内容掌握不好,要学好后面的内容,更是难上加难。还有就是这门课所涉及到的图形多,坐标的表示又与数学上所学的相反,这些都增加了这门课学习的难度。鉴于上述原因,再加上《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基础课,该课程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此时,这些学生刚接触了一两门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更是刚刚接触。而对学生本身来说,因为这门课是考研课程,所以,一部分早早立志考研的学生,会下工夫去学;而对于其他学生,特别是把大量精力花在兼职上的学生,花在学习上的精力有限,就会选择知难而退,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影响教学效果。

2.该课程内容多。《微观经济学》包含的内容很多,它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政策等等,而这些理论本身又各自包含很多内容,如市场论又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虽然这门课逻辑严密,学生们依然会觉得内容繁多,要全部掌握比较困难。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面非常广阔,如数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等,无论对老师或者学生,要求都很高,很多人望而生畏。

3.缺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学活动中,老师一般都是站在讲台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坐在下边听边记的教学形式,学生只能理解和记忆教师所讲的内容,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到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很少有同学去主动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经济学知识,也很少能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经济学的课堂上缺乏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缺少学生与社会的双向沟通。大多数教师也缺乏所教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讲课的针对性也不强。

三、解决的对策

1.学好微观经济学应多做习题。做练习题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原理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所提出的经济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启发式和对比式教学。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在转变传统教学方法观念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中国本土案例兴趣的教法。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应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本土化的案例开展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把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潜力挖掘出来,从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一些章节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如果注意对相关内容的对比,就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供给理论和需求理论的比较,二者的概念、影响因素等大都一一对应。又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以预算收入为约束条件,而生产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一定的成本为约束条件;在几何图形的分析上,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生产者的等产量曲线、消费者的预算线与生产者的等成本线具有相似的特征,消费者消费的均衡条件与生产者生产的均衡条件具有相似的形式等等。再如,在市场理论部分,不同类型市场的含义及长短期均衡的分析都具有相同的过程,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对比不同类型市场的异同,就非常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突出对图形的讲解。在《微观经济学》里,有大量的图形。学生如果对这些图形不理解,想死记硬背就太困难了,也会漏洞百出。而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些图形,会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论,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加强对图形的讲解,讲清它的推导过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某个图形是什么样的,还要明白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同时,还要注重图形和理论的结合,让二者相得益彰,使学生能够作到通过图形来理解和阐述相关理论。比如在讲解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时,就可以通过图示法来说明。图表可以清晰地说明了需求量变动是指由于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化,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价格本身不变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又比如,在讲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时,把概念和画图结合起来,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讲解斯威齐模型时,通过它的假设条件可以画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图,结合图形可以很清楚的推导出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刚性。此外,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其他要注意的问题。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名词都有英文缩写,也要求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缩写,需要教师把这些概念的英文表达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又如,还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经济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包括经济思想史,一些经典著作,反映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如《经济学动态》等,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的书籍,还有经济理论应用方面的书籍如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等等。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的大小、语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丰富程度、语言的幽默诙谐、板书的工整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总之,《微观经济学》教学就像是一门艺术,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而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思考,经过不断地改进,让我们的教学趋向完善,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效果。

4.穿插讲解式案例教学。穿插讲解式讲授案例侧重于讲述与解释方式呈现案例,用于说明和论证微观经济学原理与规律。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基本原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自己选择就业还是就学来解释,机会成本的含义就是当选择了就学而放弃了就业,失去了四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被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就学的机会成本;在讲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学生难以理解,就以学生自己喝水的亲身体会为例,渴了喝第一杯水特别舒服、到第二杯舒服、到第三杯不舒服,甚至最后难受,以此讲解说明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邻居种花及工厂污染来讲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通过“囚徒困境”和“田忌赛马”等案例讲授简单的博弈论等等。此外,还可以引人国内外有关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作为案例,使学生真正在心理上“乐”起来。通过所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感到了微观经济学就是身边的学问,学习的兴趣高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微观经济学理论。但这一形式的案例不能过于复杂,最好是一些对重点、难点能阐述透彻的小案例。这要求教师自己能深刻地理解和思考现实生活,组织和积累一些案例,在课堂上能信手拈来。穿插式讲授的方法主要是知识点案例,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施扬.《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

[3] 张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经济市场,2009,(8).

篇3

《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很多,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和沃尔什合著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梁小民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程》。对于学生来说,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实用性是很重要的。经济学是一套连贯的理论,如果教材难度过大,学生就不易接受,真正学到的知识就少。在国外的教学中,很多课程没有固定教材,教师上课也并不依据某一本教材,而是列出一长串参考书供学生阅读,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材为本。可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很少融入案例或新闻摘要,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在指定教材的同时,还应在讲课之前为学生精心选择教学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目包括经济学经典教材、经典著作、经典论文,有价值的期刊和经济学学习网站。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大学教师编写的教材案例比较丰富,可惜是取材于国外的经济现实,有些在中国课堂中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还需要大量收集经济学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第一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要做好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专业兴趣,多传授实用性强的知识,最终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将微观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为具体和简单。

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在对教材进行整理、归纳后,借助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等,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将图、表和数学都作为其基本工具,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更有利;同时教会学生看图表、做图表对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如何作图。“一图胜千言”--解释经济现象时,有时用图来说明要远远好于语言的罗列。第二,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敢于提问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因为,正确的提问代表着创新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从学习活动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懒于思考、缺乏问题意识”。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可以考虑将课堂实验的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来。形成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现代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揭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还要加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研究;通过大量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所有人都生活在经济社会之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经济有联系。西方经济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人们生活、理财的可靠指南。

第四,注重习题练习。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并且我们可以在学期初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经济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选题查找参考文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课题并总结自己的观点。最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前进行答辩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表达、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性格。

3、考试形式改革

对任何课程来说,考试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虽然它是教学过程的终端,但对整个教学过程逆向影响十分显著,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对微观经济学课程来说,考试是其教学过程的延续,是学生深化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学生将所学到的观点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分析实际问题,使其所学内容得到强化,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的理解并且提高其综合素质,也使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同时,考试也是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是对教与学的一次全面性反馈。通过考试,教师可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思想的阶段性变化,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但教师不能只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要仅仅在追逐最后的分数。我们可以通过累加式组合构成学生的成绩,即《微观经济学》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共同组成,平时成绩的权重确定,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小测试,并围绕讨论写出小论文,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不再通过死记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试。所以平时成绩应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个人作业、小测试、小论文等形式占最终成绩的30%。同时对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注重考评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增加开放性和应用性的题目。这类题目紧密结合当时的经济热点问题,从报纸或网站上选取恰当的文献资料,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选取不同的视角,使用不同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这种题目并没有唯一答案,只要学生在论述中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是合格答案。这样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又较好地发挥了考试的导向作用、教育作用和反馈作用。

论文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的改革。

论文摘要:探讨了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开设微观经济学课程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等方面的新尝试,阐述了该课程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思路。

篇4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对策

1引言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本校以高鸿业第六版《微观经济学》教材作为授课教材,书中有较多以数学公式和曲线图形,比较抽象难懂,这一现象决定了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效果不好,会使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试图用案例讨论式教学让复杂的内容通过在案例中的应用得以生动呈现,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积极性。案例讨论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教师筛选过的、符合章节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教学。具体来说案例讨论式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学生借助典型案例的讨论理解微观经济学知识,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其次,运用所学微观经济学定理和规律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物流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通过分组对案例进行讨论增加了同学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但是,微观经济学案例讨论式在教学过程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效果

2.1案例讨论式教学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教师确定讨论案例:寻找知识点案例,例如消费者选择行为分析,结合“受欢迎的自助餐”的现象和“互联网对消费者影响及其给消费者选择带来哪些好处?”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与学生讨论上述案例对消费者和生产者有哪些影响。第二,确定讨论形式。首先进行课堂讨论时,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讨论问题打印在A4纸张上在上课的时候分发给每组,在纸上写组长和组员姓名,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中间来回走动,启发诱导学生运用理论进行思考,简单解答学生问的问题,但是不要细讲,让其自己讨论。第三,小组展开讨论。首先每组讨论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的基础上对讨论的案例题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其次根据需要(笔者讲授班级人数均在100人以上),抽取3~6组组长或组员进行汇报发言,每组进行讨论的时间为10~15分钟,回答时间大约4分钟,在此期间其他组可以与之互动。第四,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小组分组讨论结束后,笔者对学生的整体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对同学们新颖的观点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对错误的观点予以引导,还要对学生的疑问做解答,最后以每组作业的形式上交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

2.2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其原理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和现实经济问题。目前教师授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不仅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而且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模式一方面打破了现在课堂师生互动较少的被动局面,这种方法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讨论中并且积极发言;另一方面,通过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还能够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且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兴趣。

3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讨论式教学效果的对策

3.1根据所授的知识和教学经验选择案例

案例的选择不仅要具备问题性,而且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期能激起学生讨论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并让学生在看到问题后,能够主动的思考,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课堂中选用的案例要贴近现实生活。比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概念时,让学生知道在他们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如大学毕业时面临就业时在“自己创业”和“就业”这两种选择时从经济学理论“机会成本”的角度做出决定,才能做出选择。要取得良好的案例讨论式教学效果所选的案例要根据教师的目标来设计,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案例有多个解决方案。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探究辩论,从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确保案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3.2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案例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在笔者教授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总结的心得体会,案例讨论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是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为主,相互探讨和交流。那么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在案例讨论时有的学生难以进入状态,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有“搭便车”的成分,有的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和讨论,有的同学无所事事,只是观望与等待,或者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冷场的场面。因此教师在讨论时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讨论气氛。比如,讨论:(1)什么是谷贱伤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谷贱伤农的不利影响有哪些?(3)如何克服“谷贱伤农”现象。这要求同学们对弹性理论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到实际中。因此,设计的问题应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及热点问题,同时,在讨论中设置抢答环节,对能够不在教师指定回答,能够主动抢答的小组在平时成绩核定上给予加分,这样会更能激发同学们讨论的积极性,此时自然就会形成激烈的讨论场面,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3微观经济学成绩的评定方式和考试内容应进行改革

微观经济学是管理学院物流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本校的微观经济学最终成绩评定是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因此在最终成绩的评定上,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增加日常案例讨论成绩的比重,比如各占50%等等。还有期末考试试卷也要进行改革,试卷中不能只考理论知识,如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要增加案例分析试题,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此部分应该作为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有助于案例老师教学的顺利开展,并达到案例讨论式教学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经济学原理(第七版)微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篇5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问卷调查;教学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65-02

《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专门人才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1]。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能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但由于该门课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而产生畏难情绪直至失去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真实情况,2010年6月底,本人借微观经济学结课之际,面向经管学院2008级国贸、会计、财管专业学生,本着自愿参加原则,采用匿名“访问式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59份,回收率为99.3%。

一、微观经济学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充分了解该课程教学效果,问卷从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学习情况、授课情况以及改进建议四大方面展开调查[2]。

(一)对该门课程的评价

为充分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问卷围绕学生是否对该门课程感兴趣、课程是否重要、难易程度等方面展开调查。调查显示,国贸专业有40%的学生表示对该门课程感兴趣,财管专业有32%的学生表示感兴趣,但会计专业这一数字偏低仅为13%。大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程度一般。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与学生文化基础有关。我校国贸和财管专业属本一招生,会计专业为本二招生。

关于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方面,调查发现三个专业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没有一人认为该课程不重要,只是在重要程度方面有差异。国贸专业有57%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很重要,33%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财管专业有49%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很重要,22%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而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很重要的占15%,有57%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导致这一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专业所属学科不同,因而该门课程在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同。调查还发现,有95%的同学认识到该门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学习有关联。

关于课程的难易程度方面,三个专业的学生认识较为一致。有85%以上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比较难学或是很难学。在问到导致难学的原因时,各专业学生首选的原因是“内容和曲线过于抽象”,其次是“无经济学思维” 以及“知识量太大”,也有10%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数学基础较差”。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尽管如此,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的比例却不是很高,国贸最高也仅为40%,最低的会计专业仅为13%。这与学生的畏难心理有关,很多同学都认为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过于抽象且庞杂。

(二)对该门课程学习情况调查

为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方法、过程、时间安排以及自觉性,问卷围绕学生课前是否预习、课后是否复习、作业完成情况、努力程度等方面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尽管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能按时交作业,且98%学生作业是自己完成的,但在自主学习方面表现欠佳。能做到课前经常预习的人数只占3%,课后经常复习的平均只占10%,大部分同学只是偶尔预习或复习,而从没预习和复习分别占41%和23%。在该门课程学习过程中,仅3%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努力,认为不够努力的国贸、财管、会计专业学生分别占35%、44%、54%。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要上交且进入平时成绩的考核,因此按时上交作业的同学比例较高;而不好量化考核的,需要学生自主复习、预习的环节均表现不理想,也导致学生关于该课程学习努力程度自我评价不高,尤其二本的会计专业,过半同学认为不够努力。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除了教材以外还有很多国内外好的参考资料,包括一些精品课程网站。在问及此问题时,国贸和财管专业调查结果相近,49%的学生只是偶尔看这些课外资源,经常看的只占10%,42%的学生很少看。而会计专业44%的学生偶尔看,经常看的占52%,仅4%的学生很少看。不同专业的学生涉猎课外资料习惯不同,可能与授课教师的指导有关。有些教师特别强调参考资料的重要性,经常提醒学生去关注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告诉学生获取这些资源的途径,这对扩充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十分有利。

(三)对该门课程授课情况调查

为了了解教师授课情况,本调查围绕教材的选择、授课方式与态度、课堂管理展开。我院教师选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高鸿业老师主编的教材。从调查情况来看,70%的学生对该教材比较满意,近3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而且会计专业有26%的学生希望选择浅显一点的教材。

从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内容、方法的评价来看,国贸专业有59%的学生对该课程授课质量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明确表示不满意的仅为5%,,85%的学生对课堂互动表示较为满意;财管专业对授课质量不满意率为10%;而会计专业则有74%的同学表示教学质量表示一般或不太满意,75%的同学认为课堂互动不够。同时,三个专业的学生都一致认为只能部分理解教学内容。这说明,学生对课堂互动很重视,也是决定授课质量很关键的环节。

(四)对改进教学质量的建议调查

在授课重点方面,80%的学生认为应该放到方法和理念的讲解上,而不是纯粹的知识讲授。在教学内容方面,会计专业20%的学生希望压缩教学内容。关于微观经济学授课方式的选取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学生认为在现有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第一是“案例教学”,第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第三“教学资源稀缺”。

二、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鉴于以上调查统计的结果,为更好地服务学校提出的“三个导向”,应实施专业化-多样化-案例化-制度化四维一体的教学新模式,着实提高微观经济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专业化

调查结果显示,经管专业的学生大都认为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比较重要且较难学习的课程,但是,本一和本二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学习的努力程度有差异。本二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努力程度都较低,而且他们中有近20%的学生希望压缩教学内容、选择较为浅显一点的教材。目前,经管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师大都选用同样的教材和相同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考虑学生专业的差异以及文化功底的不同。鉴于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如国贸、金融等经济学学科专业且为一本招生的专业学生选择难度中等的教材,并保持原来的教学内容。对于管理类且为二本招生的专业如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专业要精简教学内容并选择初级教材,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二)多样化

调查结果显示,国贸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满意度较高,与此同时他们对该课程的课堂互动性也较为满意,而会计专业75%学生对课堂互动不满意,也就直接导致他们对教学效果满意度最低。同时,学生认为在经济学教学改革中“教学方式的单一”排在改革的第二位。微观经济学涉及最基本的概念、原理,教师的讲解很重要,但是只是一味的灌输,学生会产生听觉疲劳,而且会让学生形成被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适当设置一些让学生参与的环节如“即问即答”、“向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等环节,通过提问,让学生去思考,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结果也显示,虽然90%以上的学生能按时交作业,但学生大都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主学习的习惯,上课也并非认真听讲。这种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会给学生一种压力和动力来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这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三)案例化

从调查结果看,5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及其他可获得的资源”是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的首要因素;国贸和财管专业近60%的学生认为经济学教学最需要改进的是“案例教学”,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所学原理与实际情况相脱节”。这就说明教学资源的匮乏是制约我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的最大瓶颈。尽管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很多微观经济学的精品课程网站,而且课堂上一些教师也做了推荐,但是,其中有很多资源受限,而且有价值的资源也十分分散,再加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导致这些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学生觉得现成的可供使用的资源很少。调查也显示,学生很希望老师在讲解经济学原理时能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据了解,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实施“案例教学”,但是比较分散,效果也欠佳。因此,我院急需编写短小实用的微观经济学案例手册并分发给学生,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会大大改变学生所认为的“所学原理与实际情况相脱节”的现象。此外,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在已有的案例手册、试题库的基础上,我院应优先资助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从而早日推进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

(四)制度化

我院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青年教师,从调查情况看,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授课教师授课态度很认真。这也说明我院教师师德高尚。但是,学生对授课教师的知识是否扎实、渊博看法不一,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课堂互动性的满意度也有很大出入。调查还发现,有的教师没有向学生推荐几本经典的国内外好的专著以及其他可获得的网络资源,导致学生视野较为狭窄。鉴于此,可以组成微观经济学课程组,并形成微观经济学教学重、难点定期会诊制度。课程组的老师定期汇集在一起,一起交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研究重难点问题的把握和解决方案,分享教学“秘诀”,这将会大大提升微观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分析;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课程是财经类本科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课程建立理论基础,使之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用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对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路径。

一、把握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趋向是该门学科的重要前提

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是较为清晰的,它遵循理论基础―理论―理论应用的分析顺序,包括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要把握课程体系架构的要点,可围绕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这条主线,寻找每一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和先后顺序,整个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决定国民经济的两个主要力量,图1表明,短期国民收入的主要决定取决于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又取决于3个市场的变量,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市场。曼昆认为在长期内,真实GDP的增长依赖于要素投入的供给增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图1表明,国民收入的长期决定有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不同经济学家围绕需求与供给谁占主导地位就形成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流派。

实际上,按木桶理论的逻辑,需求和供给是同一木桶上的两块木板,它们对GDP的影响,完全遵守短边规则。总需求这块木板本身又是由若干小板组成的。具体地说,是由C、I、G和(X-M)组成的,即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的,这几块小板也有个长短问题,例如,总需求的两个基本部分:消费和投资,相互关系密切,一板过短,则短线制约不可避免。一个国家的总产品供给能力受两个因素制约,一个是一国的资源禀赋,或称为资源环境条件,第二个因素是该国的资源产出率或要素生产率,即资源或要素投入量与有效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对比关系。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将趋向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同时着手,只有实行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才能实现供需的均衡。供给决定论与需求决定论在争论与对立中,最终必将走到合流与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握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趋向,以国民收入这条主线把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经济理论串起来,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既见到树木,又看见森林”,不至于迷失方向,使他们在把书读厚后,又会自然会把书读薄。

二、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和区别是该门学科的基础

学习宏观经济学,必须要回答两个问题,即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吗?它们的联系是什么?回答这

两个问题的关键性概念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和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资源的稀缺性情况下可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

假定用现有资源来生产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如果全部用来生产黄油,可生产15万吨,如果全部用来生产大炮,可生产5万门;如果同时生产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则可能有各种不同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的产量组合,将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的各种不同的产量组合描绘在坐标图上,便可得到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2所示。图2中的AB线即生产可能性曲线,或称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AB线上任意选择C和D点进行比较,表示生产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的两种不同组合,到底应选择C点,还是D点,或者是AB线上的其他点,这就是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假定资源已经实现了充分利用,也即生产一定处于生产可能曲线上,来研究经济理性人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即选择AB线上哪一点进行生产,资源配置依靠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机制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观经济学理论又称为价格理论”。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是社会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点,而生产可能性之外的任何一点(如G点),则是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所达不到的。那么,曲线以内的任何一点(如H点)说明什么?它说明生产还有潜力,即还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资源闲置。在此前提下,经济理性人会实现资源更高的利用程度,即经济理性人会使经济慢慢靠近充分就业状态,也就是H点如何移向AB线上的任一点。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在经济利益博弈过程中往往出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矛盾和冲突,难以使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那么宏观经济学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帕累托改进,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自然发挥重要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微观经济学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就成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两者的具体比较如表1所示。

实际上,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成为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现在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都认识到,由于宏观经济产生于许多居民户和厂商的相互作用,所以要理解总量行为,就必须分析居民户、厂商与政府在劳动、商品与资本市场上的决策行为和相互作用,就必须坚持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原理结合起来,实现两部分经济学的内在的合理的统一。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整个经济学界已经相信宏观的变化必须以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拿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作比较,使学生理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既复习了微观经济学又促进宏观经济学的学习。

三、构建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现象的联系是该门学科的实践桥梁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和理解当今国家的经济现象,同时也只有与经济现象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理论。我们认识事物要从具体上升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从而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可以从国家当今财政或货币政策入手,分析我国为什么要采取如此的财政或货币政策,从而从具体的经济政策上升到宏观的经济理论,再用宏观经济理论来分析经济政策,使学生更能够把握宏观经济学的本质。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国家财政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这完全从宏观经济学理论找到根据。我国这几年尽管经济高速增长,但是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消费不足仍然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从目前形势来看,生产能力全面过剩,这是“十一五”期间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将生产能力问题在各个领域解决的话,国内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线天”的情形。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将存量消化掉,这可以利用“四个存量需求”来实现,“四个存量需求”两个在投资方面,两个在消费方面。两个投资分别是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和民间的投资,两个消费分别为城市消费和农村消费。前三个已经解决,唯一没有真正启动的是农村消费。我国有2/3的人口在农村,而它的消费水平却远远低于城市的消费水平。但是,农民收入低,缺乏购买力,培育不了市场,由此可见,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才能有效地启动内需。对农村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拉动农村消费和投资,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政府在基础设施上面的投入本身是一个投资需求,同时还会创造出很多的消费需求,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为0.74,如果农民收入每年增加300元,则农民人均消费每年能增加200多元,农民消费总水平年均能增加1500多亿元。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必然会启动内需,从而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这是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现实样板。

上述说明,宏观经济理论必须与经济现实相结合,既可以增加宏观经济理论的说服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导刊,2006(4).

篇7

长期受到国际关系研究者关注的现象称为“均势”,在无政府状态下与市场进行类比是均势得以成立的基本假定。通过沃尔兹的研究,我们发现,构建一种没有政府状态下的秩序构造要建立在充分考虑有关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这和市场经济是非常接近的,国际政治系统在根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也是个人主义的。与国际结构一样,市场的建立与维护也根源于每个单元所遵守的自助原理。所以,每个单元的存在或消亡都取决于自己。这种理论利用无形的手来调配市场资源,把国际政治构造比作了自由竞争的市场,以达到整体均衡的目标。沃尔兹的理论假设有一条大概是这样的:只要系统的成分是相似的,那么各种领域当中都可以使用构造的含义。经过改正之后的某一特定领域的理论,同样可以适用在类似的领域中。

二、宏观经济学的适用价值

目前,西方学者已经达成共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可以综合在一起,两者只是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同一种事物,并不是有分明的界限。宏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市场能够自动达到均衡的假设,这样,一些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原理就给均势理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由于国际政治关系中理论机构与单元件的互动缺乏,导致无法完全否定宏观经济学的存在,但对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有一部分的否定。在微观经济学中,由看不见的手协调而实现的自动均衡的原理,单纯强调逻辑推导,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市场实际。这个理论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已经进行了出色的论证,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起点,但绝对不是终点。在之后的微观经济学中,亚当•斯密也证明了这个假设。竞争关系下的平衡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很多,所以一些利己的市场主体行为,即使完全竞争也无法实现最好的均衡状态。还有一些学者的观点是国家也是可以理性行动的个体,所以国家的自助行为也同样可能造成平衡而无法确立。价格战会使得每个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由于这种情况,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应该是最好的政策。但沃尔兹并不承认这个观点,他认为外力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均势没有确立的原因。这一观点受到的冲击还来自宏观经济学给自动成立均衡带来的挑战。假设一般情况下,均衡的成立需要许多条件,那么沃尔兹没有看到的论点就可以被肯定,就可以将平衡的破坏与维护统一到一个层面上来。这样的研究方式对于已经被建立起来的结构现实主义层面的均势理论构成了挑战和补充。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于喜好,购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促销产品,这种不理智的行为就为市场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市场微观主体的大部分决定都是有一定的情感倾向的,并没有加入理性的思考,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国际政治生活中,国家进行调控对为关系经济学中的均衡是自动生成的进行了一定的批判,每个国家在作出重大决定时,都要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要考虑到自身的收入以及需求。

三、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当前的国际关系中,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的,这些独立的个体间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国际政治秩序想要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就要求每个国家都能够理性地掌握自己的行为,但这种结构并不能够长期存在。以上表明,市场中的平衡状态主要是依靠没有瑕疵的理性而达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状态根本无法实现,虽然沃尔兹发现的理论并没有建立在每个国家理性的基础上,但是这个论点确是理性活动的基础,是达到市场平衡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有力的干预,市场就很难实现均衡。在个体与群体有严格的冲突时,这种理性的成立就会有严格的约束条件。由此可见,沃尔兹对均衡达成条件的认识,并不能彻底排除宏观经济学。所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并没有完全分隔开,宏观分析的方法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于宏观经济学要就事论事,要建立均衡的形态,就需要有完全的理性。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理论为均势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并使其吸引力增强。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沃尔兹提出的理论拓展了理论的视野,具有不能完全证明的部分,对宏观经济学的适用也应当区分条件和场合,而不能将其一概排除。

四、结语

篇8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国内和国外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它一方面可以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快速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国内学习阶段和国外学习阶段。在国内学习阶段通常安排国外合作高校的外教来讲授部分专业课程。这种外教课程一般采取英文授课、英文考试的形式。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外教课教师来自外国合作方,英语水平高,专业基础好,熟悉国外教学模式,但通常中文水平有限,对国内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不太了解。合作方的外教在授课和考试过程中,与国内师生交流互动比较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不够理想,考试成绩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说,如果在国内学习阶段引入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有助于外教课及后续的国外学习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国外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也可以有效提高国内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下文以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为例,从双语教学的实施方式、教材选择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双语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探讨。

2双语教学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

双语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根据双语教学过程中母语(即汉语)和外语(通常为英语)的使用比例大小,可以将双语教学分为三种方式:即维持式、过渡式和沉浸式。(1)维持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学的大部分过程使用中文来进行,对于课程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则进行英语注解和说明。这种方式是双语教学的最初级阶段,即中文讲授加英语注解,它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相对较低。(2)过渡式。过渡式是从维持式向沉浸式的过渡阶段。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英文的使用比例相对较大。课程的教材、板书、作业等一般使用英语,课堂讲解则根据需要交叉使用中英文。这种方式的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同时熟悉国内国外两种教学方式,能够熟练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3)沉浸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从授课、讨论、作业到考试全部使用英语,只在讲授个别重难点时才用中文。沉浸式对教师的中文要求较低,一般外教都能够胜任。在合作办学的双语教学中具体采用上述哪种教学方式取决于课程性质、难度及学习目标。以“微观经济学”为例,该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学习难度较大。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微观经济原理,并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二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逐步适应用英语进行专业讨论。根据这门课程的性质及目标“,微观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实践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可以按照课程内容的难易分别使用上述三种双语教学方式,具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维持式,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该门课程的前两章分别是引论和供给需求原理,属于微观经济学的概述和入门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用中文讲授,有助于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结构框架和基本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在用中文讲解的同时对于基本概念和术语进行英语注解,可以为后面两个阶段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第二阶段:过渡式,中英文并用,逐步提高英文使用比例,降低中文比例。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难易,在讲授、板书、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中中英两种语言并用。具体来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课程重难点内容使用中文讲授,图表、案例等其他内容可以尽量使用英语讲授。这样安排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逐步让学生适应英文授课环境。“微观经济学”的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注意既要讲授课本知识,又要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课堂讨论。第三阶段:沉浸式,英文为主,中文为辅。通过前两个阶段的铺垫,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板书、课堂讨论、作业几乎全部使用英语,只在个别难点部分辅以中文讲授。这个阶段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听懂英文授课,并逐渐能够用英语讨论及答题,最终目标是适应全英文的学习环境。在“微观经济学”中最后一章“市场失灵和政府政策”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这一章是前面所学理论的运用,内容相对简单,讨论性话题较多。另外,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容易理解,也便于参与各种讨论。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组织学生用英语进行课堂讨论,锻炼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3“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

目前,国内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英文原版教材或中译本,另一类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这两类教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原版教材或中译本通常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活泼、注重理论的运用、实例较多,缺点是教材内容较多,篇幅太大,价格昂贵,实例与国内经济脱节。国内学者编写的“微观经济学”教材相对来说,篇幅适当、结构严谨、语言简练,也包含一定的实例。缺点是语言太抽象、内容较难、案例较少。“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基础选择一本中文教材,同时选用一本英文原版教材作为参考书。如中文教材可以选择国内知名度较高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同时以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英文版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有侧重地运用教材和参考书。在维持式和过渡式阶段,以中文教材为主,在沉浸式阶段,以英文参考书为主。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通过对国外经典教材的阅读,了解国外教材的行文风格,更好地适应国外的学习。

4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双语教学方法探索

篇9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 学科定位 局限性

初学管理经济学,往往会遇到两个困惑:1、许多内容与微观经济学重复;2、大量的数学公式及其推导,令人费解。本文试图从企业管理实际出发,说明管理经济学是如何以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数理分析为工具,将实际问题简化成一个个有最优解的数学问题,通过求解这些数学问题,实现最佳经济效果的。其实,这就是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于是,就产生了第三个困惑:学好了管理经济学,是不是就一定能管好一个企业呢?本文还试图说明,管理经济学有其局限性,在实践中不能照搬。

1.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管理经济学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采用数理分析的方法,研究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以寻求最佳经济效果的一门科学。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管理经济学利用边际分析、需求弹性、最佳组合等经济学原理,对企业在需求预测、生产分析、成本决策、市场分析、风险分析等领域展开分析,指导企业决策,以寻求最佳经济效果。其次,管理经济学试图将企业在生产经营各领域内与决策有关的问题抽象成为一个个数学问题,以便利用数理分析的办法求得最优解。

举例来说,我们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消费者如何支配自己有限的收入?于是,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化:某消费者本月的收入为I,面对A、B、C、D、E等N种消费品。当然,储蓄也作为其中的一种。在充分理性的前提下,该消费者如何分配自己有限的收入,以获得最大的满足感?这就变成了一个数学问题。根据每种产品对该消费者的效用,我们可以画出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根据每种产品的价格和总收入,我们可以画出该消费者的预算曲线。两者的相切点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最优点: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花光,每种产品的购买量对应各自的坐标值,消费者的满足感达到可能的最大值。对这个最优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更具普遍性的结论:每一种产品的单位边际效用相同时,消费者获得可能的最大满足感。

多么完美的逻辑的过程啊!可是,在实践中,即便是一个数学家,也不可能这样去做。因为,他不可能达到充分理性,也没有必要追求绝对的最大满足。于是,我们还必须讨论管理经济学的局限性。

2.管理经济学的局限性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培养企业家的学问,它研究怎么赚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管理经济学研究的就是合法赚钱之“道”。但是,立志成为企业家的同学,心中要有管理经济学,在实践中又不能照搬。这是管理经济学的局限性决定的。

2.1.如前所述,我们对现实中面临的经济问题进行抽象和简化时,就和现实产生了出入。被我们抽象掉的一些因素和我们所做的一些假设往往是最不容易掌握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管理经济学对现实经济社会做了一些不得已的简化,以便构成自己的学科体系。但是,这些被抽象和简化的东西往往是最重要的。

2.2管理经济学产生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理念是不相同的。一个在美国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如果让他来管理中国的企业,就不一定能够成功。至少,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举例来说,汶川地震,企业踊跃捐款,受到全社会的赞扬,符合中国的道德观念和国情。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家以管理经济学为理由,拒绝捐款,恐怕为社会所不容。

2.3.企业家经常是在大量不确定性前提下做出决策的。不确定性越强,风险越大,正确的决策越有价值。当不确定性因素太多时,管理经济学就归于失效了。因为,它无法将这个问题有效地抽象成一个有最优解的数学问题。如果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是确定的,那么一个经济学家和一个数学家就是一个无敌组合。

3.结论

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管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是改革开放的既定方针和正确决策。但是,花钱引进先进技术相对容易,先进的管理经验是花钱也买不来的。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现任企业家和立志成为企业家的青年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向管理要效益。管理经济学告诉我们:管理是可以出效益的。举例来说,在生产领域存在一个“生产最优化原则”。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某企业有N种投入要素A、B、C、D等,生产M种产品X、Y、Z等,如何向这M种产品分配各种各样的投入要素,比如人、财、物,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管理经济学告诉我们,当产品组合实现帕累托最优时,经济效果最好。所谓帕累托最优,就是指各种投入要素对每种产品的边际产出之比相等。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家应该经常审视自己的产品组合是否接近或是实现了帕累托最优,如果不是,就存在调整的必要性,如果相距甚远,就是管理出了问题。

篇10

关键词: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94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普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增强分析经济现象和提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国际贸易原理、货币银行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但是,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相当强的逻辑关系,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有很大的困难。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浮于表面,很难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等问题,使得微观经济学失去了本来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探讨该课程的有效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塑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该课程学校效果,对独立本科学院学生专业发展有着明显意义。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1)理论抽象性强。微观经济学中包含有很多对经济活动以及消费心理本质现象的归纳,理论概念分布广泛,需要思考理解,常见的就有:供求平衡、消费者行为表现、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及市场失灵等,即便是64个课时讲授也安排较为紧张,而独立本科院校往往分配48个课时,受时间限制,教师讲授启发学生理解消化的难度比较大。

(2)图表分析复杂繁多。微^经济学中几乎全部章节都存在图表分析,图形关联度和相似度高,如成本曲线就有十条多图形分析,习惯文字定性描述的低年级大学生对图表进行抽象演绎归纳往往欠缺方法论素养,无法合理有效进行分析。

(3)数学模型多。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建模分析,需要归纳变量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数据加以验证,需要一定的量化理性思维和数学修养,在校园中感性思维较为明显数学逻辑思维不足的学生学习该课程存在较大困难。

2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太符合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整体学习层次。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整体高中学习水平较公立院校为弱,数学基础更为薄弱,独立本科学院经济学大纲往往是借鉴或者照搬公立院校的已有模板,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要点等方面与校本部区别不大、没有针对学生层次进行合理化差别变动,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大幅降低。

(2)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层次的应用教学型教材。民办独立本科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等教育组织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经济学教材选择上基本沿用母体公立院校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该教材对学生的经济理论、分析思维培养都有着广泛认可的良好效果,但对于应用讲授型的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理论深入、内容繁杂、逻辑严密,体系丰富反而成为学习的客观困难,同时个体学习能力差异也导致教师讲授时存在困扰,近年来针对高职、应用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开始增多,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国外教材适合理解但不适合理论基础欠缺的一般大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教材是一个明显问题。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普遍习惯“灌输记忆式”的学习来应对考试,短期难以掌握需要理解归纳演绎结合图表分析的微观经济学有效学习方式,已经固化为习惯的记忆背诵式学习习以为常;另一方面高等数学的学习难度使大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有效的量化分析技术,从而增大心里畏难感降低学习积极性;教师缺乏企业实际经验也导致难以联系实际趣味吸引性不足,难以有效调动学习热情。

(4)教师授课精力难以保证。在课酬相对较高的广东独立学院教师周授课时一般在20节左右,每学期普遍同时讲授三门课程,仅教学任务就比较繁重,加之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为了职称评聘必然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甚至以挤占教学时间和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进行科研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对需要精心准备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很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核比重较大导致学生习惯期末突击记忆复习,期末考试一般采取笔试的形式,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考试内容单一,许多题目都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真正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极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和应试心理,考试前死记硬背,没有真正地将课本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同时独立本科学院高学费导致学生容易出现花多钱应该容易拿到毕业证的交易投机心理,出现抄袭舞弊行为,同时教师为避免过于严格引发教学矛盾也存在平时分过于宽松导致学生平时上课缺乏认真投入,使分数不能有效反应学习效果。

3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建议

3.1优化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开设该课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学时等方面应有所侧重,细化课程设置层次,并与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吻合,设置适合学生层次、侧重理解应用的重点学习内容,适当设置更高层次的理论思考型作为补充,重点在于理解运用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

3.2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自编教材可以以现在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蓝本,精简一些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例如,可以保留从供求入手,弹性的分析,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理论。而对于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简要介绍,只要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即可。每章结束后,添加一两个案例或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本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章的内容中,大部分知识点应配有相应的简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增加趣味启发性。

3.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精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独立学院学生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思维活跃程度整体良好。改变微观经济学传统授课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在讲解一个知识点之后,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点评,多肯定学生讨论的结果,也要指出学生答案的不足并及时予以纠正。再次,老师应多引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教师要及时更新教案,列举的案例要与时俱进,数据要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让学生接受最新的资讯,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本节课相关的小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巩固知识,改变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的观念,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乐趣,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3.4提升教学地位重要性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明确教学和科研的各自作用和地位,要让教师明确教学不合格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失败,将教学作为办学的质量生命线,微观经济学这样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作为教学督察的重点内容,促进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倡导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理念,并在工作绩效上予以体现,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也应该尽量把每位老师每学期讲授的课程数目限制在一至两门,使教师能够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实践精力,并且有充分时间来进行授课准备。

3.5S富课程考核方式

针对微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特点,可以采取多种考核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最终得到的分数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及期末成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态度给予一定的平时分,期末考试的内容应加大材料分析的比重,全面考察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尽量将考试内容设计为考查学生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点,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回答问题。通过将这三个部分的考核情况相结合,给出一个最终成绩,提升学生经济学的认知、理解、分析和推断综合学科素养。

4结论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本科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授课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本文针对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点,描述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征,归纳了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匹配、教材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师教学精力难以保证以及考核方式单一的五个常见问题,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

[2]王锁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8,(4):117118.

[3]曾贵.教学型高校教师过度科研的动因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6):35.

[4]孙亚军.关于改进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13,(10):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