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一、教学设计概述
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认识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它的主要特征有:
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
7.测定和分等依据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
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
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6.确定行为目标;
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9.评定学生行为;
10.教师方面的准备;
11.形成性评价;
12.现场试验及修改;
13.总结性评价;
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以上程序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的水平上进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较为适用于课程、教学单元和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程序,如图示:
上述程序中包含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我们期望学生学会什么?)
2.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将如何进行这种学习?)
3.教学评价(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二、教学设计的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我们可将教学设计模式分为三大类,即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及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说等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张:致力于研究人的智能或认知活动的性质及其过程。因此,尽管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风格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为目的。
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以瓦根舍固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设计模式、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设计模式、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等。
1.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布鲁纳是20世纪60年代学科结构运动的倡导者。在教学设计上,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的主张,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设计模式。
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ming),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他们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这种学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第二,注重直觉思维;第三,注重内部动机;第四,注重灵活提取信息。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这三类表征系统包括行为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即通过行动或动作、映像或图像以及各种符号来认识事物,它们的相互作用,是认知生长或智慧生长的核心。”在他看来,结构课程的开发及发现学习的指导,都必须与特定阶段儿童表征系统的特点相适应。
布鲁纳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开发智力和培养创造性的蓝图。
2.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以其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他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习是否有意义,有意义的讲解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
奥苏伯尔在代表作《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假如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他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有利于确定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
后来,奥苏伯尔进一步发展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指出:“组织者”可以在学习材料前呈现,也可以在学习某一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包摄性水平可以高于或低于学习材料。
“先行组织者”用于教学设计是一项有效的教学设计技术。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把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概括为“先行组织者模式”。
第一阶段
“先行组织者”的呈现
第二阶段
学习任务和材料的呈现
第三阶级
认知结构的加强
阐明课的目的
呈现“组织者”
鉴别限定性特征
举例
提供前后关系
重复
唤起学习者的知识和
经验的意识
明确组织安排学习的逻辑顺序
明确材料
维持注意
呈现材料
运用综合贯道的原则
促进主动积极的接受学习
引起对学科内容的评析态度
阐明学科内容
(二)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众多流派中,对教学设计领域影响最大的是桑代克和斯金纳。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以行为控制为基础设计教学,以完善人的行为为根本宗旨。
在行为指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操作性反应和强化原理为理论基础的,适用于个别化教学的自动教学模式,常被称为“机器教学”。
将“操作条件作用”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运用于教学设计,就形成了程序教学设计。
程序教学的设计应遵循五条原则:
第一,积极反应原则;
第二,小步子原则;
第三,即时强化原则;
第四,自定步调原则;
第五,低错误率原则。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了世界教学改革运动,促进了学习理论的科学化,加强了教育学、心理学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即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仍对我们的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三)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用一种整体论的视野研究人性,关心人的潜能和价值,探究解决人类问题和困境的出路,“完美人格”和“太平盛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憧憬的理想。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就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因而,“基于完美人格、为了完美人格、在完美人格之中”是该模式的基本特征。
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我反省和情感体验,在融洽和谐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目标。
篇2
一“、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在法制教育中的可行性
“能力本位教育”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将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主要是通过职业分析来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教学计划核心。如此,进行“能力本位教育”需要对职业和岗有个大致的定位,才能确定所谓的“能力目标”。而法律基础课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常识教育、思想教育,不属于一门专业理论知识,好像与“能力本位教育”的特征格格不入。因此有人提出这是“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在应用上的局限性。其实,理论、理念是要靠实践来解释其合理性和实用性。事实证明,在各国或各学校对能力本位教育的理解是有大大小小的差异,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也就不尽相同了。因而能力本位教育在不同地区或机构被视为一种“学习过程的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系统开发计划”、“课程开发模式”或“教学模式”。或者可以这么说,它的局限性应该是有弹性的。这弹性就在于,它的“本位”可以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道德的任何一方面或几方面结合的应用,是要对职业岗位、职业需要有灵活变通的余地,有枝有干、有主有辅的能力。在法治国家里,社会需要的是守法的人才,企业需要有纪律观的职员,市场经济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作为将来要走进社会、为自己为国家创造财富的技校生,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去保护自己、判断是非、解决问题,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能力。由此,把“能力本位教育”当成一种指导思想,不完全照搬具体本位教育模式,在法制教育中是有其可行性的。
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在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操作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中要发挥作用,是必须建立在技校生的特点之上的,要以学生为本位,来设置能力目标,确定教学项目和任务,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运用法律常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首先、能力目标。应基于技校生的学习能力及原有的理论基础,以及对职业需要的预测,来设置目标。作为公共课的法律基础课,能力目标定位应是浅而易懂的,具体是在于生活、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比如,对法律概念的具体认识(注意,并非抽象的理解,一提到公民的教育权,便可以想到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政策);以法律的观点判断是否对错(不是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只是让学生判断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用法律法规来解决工作中可能碰到问题(比方,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话,劳动者可以怎么做);利用法律常识去防止一些社会陷阱;等等。
其次,项目、任务的设计。要转变教师的角色,树立新型的工作价值观。任课老师不完全是课堂的操纵者,在设置项目、任务的时候,不妨也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讨论或调查的方式,尽量集一个班内多数学生的看法,选择他们喜欢的案例、话题来设计,要使得项目的可行性、任务的参与度够高,才能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好多任课老师都喜欢拿模拟法庭作为项目、设置任务,可那对于技校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或许可以考虑,就社会某个热点话题设置个“小品”、“情景剧”,让学生表演对话题的反应,然后逐渐引申到法律问题,最终尝试用法律途径来解决,在这里头项目是法律事件的提出,任务是分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训练方法。传统的法律教学方法很多,有发现法、问题法、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式、法律讲座等。而那种方式适用于那些项目、任务,应做到合理的搭配。模拟法庭,需要通过角色的训练、法律语言的学习、逻辑辩证思维的锻炼、诉讼程序的熟悉等等才能实现的,花费的时间可能不是非专业学生所能接受。所以,只能从简单的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法律事件为出发点,比如可以从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民生热点,或者一些影视剧里出现的场景,作为训练的模拟场景,利用案例驱动、问题的讨论、正反面的对比、展开联想的方式进行趣味教学。
篇3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生物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2-01
一、引言
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生本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无疑与当前初中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因为他们的可塑性较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如何利用好这股好奇心,依靠学生的内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是当前生物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要改变过去“师本教育”的传统模式,要充分重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初中生物是一门具有探究性质的学科,这门学科需要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对生物知识进行获取,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生本教育理念概述
所谓“生本教育”理念,就是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主观学习诉求和愿望,重视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随着初中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当前的初中教学活动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对知识的硬性传授的模式,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转化思想、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这种背景下,生本教育正逐渐发展成为了初中教育的主要趋势,究其原因,可以被概况为以下几点:(1)与教育改革的要求的一致。当前教育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教师对学生积极引导,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利用所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都与生本教育理念是一致的。(2)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当前知识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为了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必须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生本教育理念强调对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和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3)生本教育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节约国家的教育成本。
三、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
我国传统生物课堂教学偏向于“师本教育”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生物知识的硬性传授和教学计划的正常执行,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日益提高,若想达到为国家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身上,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时,可以让全班每一个学生先就自己的理解进行发言,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由老师进行记录,待全体学生都发言结束后,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因为最终归纳出的基本特征中,很多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从而使得他们更便于理解和掌握。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让教育从灌输的层面上升到了引导学习的层面,这为后续的“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一般而言,课堂教学只有实现老师和学生间的有效互动,才能满足“生本教育”的目的,而要达到师生间互相配合的教学环境,除了需要老师对教学内容和难度进行灵活调整外,还需要学生对课堂上所涉及的内容进行预习,对即将学习的生物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
例如在讲《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前,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们对调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调查范围的确定以及调查工作的开展流程进行充分讨论,然后按照讨论结果布置下去课前的调查任务,最后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前提交简易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调查工作,不仅掌握了调查活动的开展步骤,而且在课前就对相关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为后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师则通过对学生调查报告的分析,对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需求有了一个全面的掌握,这便于老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并且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重点内容教学。
3、启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对于一个班里的不同学生而言,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角度也往往存在差异。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生物教学的目标,生物老师可以在深入分析全班每个学生的情感、性格、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等基础上,按最优组合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使每一个小组的全体学生都能在交流和探索中达到拓展生物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按照“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实验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实验,然后让他们通过小组的讨论的方式对四个装置(如表1所示)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按照讨论结果完成表1内容。各个小组通过实验发现只有2号装置内的种子萌发,并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老师的适当引导明白种子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只有在同时满足水、空气和温度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主性,还促进了组内的良性竞争,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快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表1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实验
装置编号 处理 温度 实验结果 原因分析
1 不加水,餐巾纸保持干燥,拧紧瓶盖 放在常温环境中
种子不萌发 缺水
2 洒入适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然后拧紧瓶盖 放在常温环境中 种子萌发 满足种子萌发条件
3 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然后拧紧瓶盖 放在常温环境中 种子不发 缺空气
4 洒入适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然后拧紧瓶盖 放在低温处(如冰箱冷藏室内) 种子不萌发 温度太低
4、开展课外学习。
生物是一门探究性学科,这就要求生物教学不能能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而要从不同的途径对生物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尝试。具体而言,则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刻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积极地开展对生物这门学科的课外学习,从生活中发现生物问题,并在生活中解决生物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生本教育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目的。本文对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初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玉芳.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4,(12):26
[2] 白雪.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活动单导学”模式探究[J].新课程・中旬, 2015,(1):164-165
篇4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社会培养知识型、发展型的技能人才。然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教师的传授方式缺乏人本思想,学习动力不足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基于此,本文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目前的中职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在人本理论指导下中职院校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关键词:人本理论;中职语文;教学方法
引言
职业教育是我国四大教育类型中的一种,它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就业能力以及创业能力,从而为社会和国家提供知识型、发展型的技能人才。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对于国家的相关政策始终积极响应,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有所长,一般在课程安排中以专业课为主,从而满足社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将专业课作为主要授课方向时,严重忽略了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尤其是近几年,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渐深入,在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相对于专业课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所以无论是在学校课时的安排上还是学生重视程度上文化课都处于“副”的地位,从而导致了教师主观上的随遇而安,学生主观上的无动于衷,文化课原本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在中职院校中一去不复返,尤其是语文教学质量更是不尽人意。然而,实质上,语文所有的作用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语文学习能够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不能正确理解文中所述的原理、现象的,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基于人本理论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1.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念分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兴起了一种心理学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该思潮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其独特的学习观影响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教育。人本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和审视教育的角度有了全新的改变,它的重点是让学习者从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并且有着自己的个人感知观点,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1.2教学目标
人本主义强调学习的促进是教学的目标,而学习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觉得有趣和需要的知识。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分为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两种类型,学习方式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其中,经验学习主要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西,学习动力则主要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发性为主,学习就是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融合其中,学习效果较为显著,那么也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认知学部分只涉及到心智,并不涉及学生的情感和个人意义,所以它与学生无关,很大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没有个人意义,那么它必然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方式。
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特征一,全神贯注,指的是学生将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特征二,自动自发,学习是需要学习的主体主动投入到这个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发现探索学习的意义,特征三,全面发展,学习的意义除了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外,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良好行为的形成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特征四,自我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着大致的了解,因此学习者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做出客观的评估。
2.人本理论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启示
2.1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人本理论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所以“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急需树立的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中职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时,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不要将其看作是一门副科来对待,要让学生明白语文课堂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学生不仅要掌握语文知识,同时也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塑造自身的品格、培养开放的思维方式,使课堂成为弘扬生命意识和主体精神的殿堂。
当然,“以学生发展为本”,并非单指部分学生的发展,而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中职院校的教师需要“以生为本”分析每个学生的特性,并规划其发展方向,把语文教学定位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塑造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上。
2.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和兴趣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时一个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二者是彼此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学习时不能脱离学生的情绪感受而孤立进行的,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是存在偏差的,教学效果也将会大打折扣。人本理论认为学习不只是一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所学的知识内容没有太多的价值和意义,那么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情感生活将会分离,无法起到帮助学生塑造人格的作用,学生的道德素养也会缺失。
2.3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心理治疗人员和委托人的关系一样,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引导、鼓励、关心和帮助学生,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点,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驾驭生活,引导其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语文知识武装自己,促使其潜能得到发挥。
此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自身才是其学习的内因,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逐步成为合格的社会化人。
3.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坚信通过基于人本理论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思考和实践,是能够寻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的,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其成为社会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1.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
1.1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能够体现成人教育的本质
成人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其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由成人教育本质可以看出成人教育需要充分尊重成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他们的成长学习提供必要的自主化空间。另外,成人教育学生大多是边工作边学习,比一般的学生更需要付出精力和时间,为此,成人教育学籍管理需要更加考虑成人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策略。这就需要我们在制定学籍管理策略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1.2 坚持运用以人为本理念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成人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学习的专业,但是一些成人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和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不同;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参加过社会工作对未来工作对专业知识需求还不了解:一些学生不了解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些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工作调动.......凡此种种,需要在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中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要的各种变数,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理念,制定更为灵活的管理制度,适应学生发展变化的实际需要。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3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才能?虮Vこ扇烁叩冉逃?的可持续发展
原有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规定,学生需要办理学籍变动手续的时候,需要其本人提出相应的书面申请,说明学籍变动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证明资料,在学校审核批准之后才能进行学籍变动。在学校没有及时处理学籍变动问题的时候,一些学生就被迫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这种现象对于学校和学生个人发展都是不利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发展的今天,怎样保证成人教育的生源、实现成人教育管理稳定发展,成人教育学籍模式也要在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变化,从而更好的促进成人教育良性发展。
2.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
2.1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没有考虑成人学生发展需要
第一,一些学校在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上重视效益忽视总体管理,在学籍管理的过程中更是没有考虑到成人学生的发展需要。第二,在成人教育的学籍管理上存在重视普通教育学籍管理,忽视具有成人特性的学籍教育管理工作。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内容涵盖学习、考核、纪律、处分和奖惩等内容,但是受成人学生的学习以业余时间为主,这些管理内容很难充分落实,不利于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规范化、秩序化发展。
2.2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学制安排不符合成人学生生活需求
我国教育部门规定,成人高等教育学制为三年。但是成人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些学生能够提前完成所有的课程,但是却不能提前毕业,只能到学制期满的时候才能毕业。还有一些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接受一半成人教育的时候不得不退学,等到有机会重新接受成人教育的时候又受学制的影响不得不重头开始学习,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学籍管理学制的安排没有考虑到成人学生的生活需求,欠缺对人性化管理的考虑。
2.3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毕业标准极端化,没有体现人性
现阶段,很多高校采用的百分制的积分方法,在百分制积分法中,及格是最末端的档次,但不会影响到毕业,在社会上也被认为是合格的人。这种评分标准无差别化,导致成人教育学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原来成绩优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忽视学生个体学习差异和学习能力的极端化体现,没有体现人本化的发展要求。
2.4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缴费工作不完善
第一,职能管理部门工作脱节。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缴费工作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部门没有有效配合,将缴费工作完全交给财务部门,且在缴费工作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学生增减、专业变动工作没有及时和财务部门沟通;班主任对催缴费的积极性不高;在发放毕业证书的时候没有及时和财务部门核对学生缴费情况。第二,缴费方式不规范。学校采用银行代扣和电脑集中收费的方式,但是在资源不共享的时候为缴费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带来了制约。第三,成人学生多数已经是参加工作的学生,有时忙于工作,常常忘了去银行预存学费,加上银行现在办理业务的人也多,对于缴费方式过于单一,不方便。
3.在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切实运用以人为本理念的策略
3.1 树立全心全意为成人学习服务的学籍管理意识,把以人为本理念融入为学生服务之中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主体是学生,为此要求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人员在一切管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开展学籍管理,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积极性。同时,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在坚持服务理念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建设咨询服务型学籍管理机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淡化原有的制度监督学籍管理思想,在学籍管理工作中要强化自己的服务、公平意识。
3.2 加强推广和应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弹性学制的推广和应用充分发挥成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中要进一步推行学分制度和弹性学制,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激发成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人教育学生受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的影响,个人发展差异比较明显,因而在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上要结合学生的多元需求采取多元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自主权,减少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约束,成人学生只要获取规定的学分就能顺利毕业。学分制在推行之后也需要进一步转化为一种弹性学制,即成人学生在录取和毕业期限不能超过六年。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缩短他们的预设毕业期限,在学籍变动中充分体现对成人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成人学生的学习效果。
3.3 运用以人为本理念,规范学籍管理流程,简化管理程序
学籍管理主要贯穿于成人学生报到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工作流程,其内容极为繁琐,涉及入学注册、休学和复学、专业调剂、退学、毕业、结业等方面。就是说,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不单单具备普通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一般特性,同时还存在特殊性。因此,制定规范简洁的管理流程,一方面方便学生了解办理相关业务需要如何做,另一方面提高学籍管理人员办事效率。
3.4 用以人为本理念,推动学籍管理信息化发展
在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下,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费用需求加大。为了提升学籍管理的高效性,需要为每名学籍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计算机,打造专业的学籍管理队伍,从而更为快速、高效地完成学籍管理系统和管理程序。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在平台上及时学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各种信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工作室进入,可自行上网填写学籍卡、毕业生登记表、?k理转学、休学、复学手续等信息,在保证成人教育学生信息更新及时的同时,为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支持。另外,还需要应用网络技术强化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在计算机技术人员和学籍管理人员的配合下完善现有的学籍管理系统,创造出高效化、网络化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平台。
3.5 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完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缴费工作
第一,学校结合国家规定和学校发展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缴费管理办法。每年学生须根据成人教育校历,持学生证和缴费收据到校本部或指定函授站办理注册手续。确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如期缴足学费者,按学校关于学生缓交教育费管理办法办理暂缓注册手续。未办理暂缓注册手续、未请假或请假未准逾期两周以上(含两周)未注册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外,视为放弃学籍,按退学处理。在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缴费管理办法上充分体现对人本理念的坚持。第二,规范收费方式,采用集中收缴。财务部门要将缴费单及时交给新生,在每年结束的时候打印下一年的缴费通知单给老生。新生的缴费单需要当地银行办理相应手续之后进行。第三,转变相关部门观念,将缴费工作落实到学籍管理各部门中。第四,采取多样缴费方式,如:支付宝、微信等,方便学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篇6
[关键词] 需求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 大学英语教学
作为人本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马斯洛的提出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是目前为止被广为传播的一种理论,在许多行业被应用,它对教学和外语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观出发,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和动机,满足个体的基本需求,激发更高层次需求,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用满足基本需求、降低内驱力来解释人的行为,马斯洛是这种理论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需求是人内心世界核心的东西,既然以人为本就得抓住人的本性的基本需求进行研究。他把人的需求按其强度不同从最低到最高分成了七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认识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构成从下至上金字塔式的层次。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求层次越低,人们越是迫切要求满足。优先支配人的行为的需求,他称之为“优势需求”。每个人由于各种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优势需求,满足优势需求是人的主要行为动机。马斯洛将这七个层次的需求统属于两大类:缺失性需求(或叫生存需求)(deficiency or maintenance needs)和成长需求(being or growth needs)。人的需求层次中最低的四个需求属于第一大类,该类需求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人的需求层次中最高的三个需求属于第二大类 ―― 成长需求,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求。满足了这种需求的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马斯洛认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并将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绪置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的前沿地位。人本主义运动的另一个重要人物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他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取决于静止的知识。”这一目标涉及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1)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3)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发挥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应重视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尊重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不仅将他们视做教育的对象,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接受学生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为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和全人教育创造条件。此外,在人本主义看来,“单纯的语言教学不是教育,教育是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特别是持续的学习,是使学习经验富有个人意义,是促进整个人的成长的”。
三、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及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观,为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新审视大学英语教学的教育心理学视角。
第一,它让我们教师认识到学生学习困难可能是某些基本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下,常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其原因何在?中南大学杨昌英教授的调查结果或许可以让教师明白一二。他将学生学习外语的基本动机可分为三类:“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成就需要,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的分布比例分别为:45%、30%和25%。笔者对所属学校的大二学生做过抽样调查,分析显示:89%的学生认为,他们英语学习上的安全需求主要来自于英语考试成绩的高低甚至是通过与否;38%的学生甚至认为他们面临“生存危机”,担心不能通过英语四六级。尽管国家教育部在逐年淡化大学英语四六级,不再发四六级证书,只发成绩单,但这反而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因为在求职市场上,四六级成绩还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一项指标。大学生们不但面临四六级及格线的压力,更面临如何取得高分的压力,否则他们毕业时可能被用人单位拒用。因此,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上多表现为工具型而非融入型动机。在就笔者所在学校的高年级已经通过四级或六级的学生(233名)的调查中,统计显示:除了专业英语学习之外,仅有21%的学生(49名)利用业余时间学英语,这其中大部分(约80%)是为了自我发展的需要,学习的目的是为考研、出国,把学习英语完全当作一种兴趣和成就需要的只有极少部分。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动机,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习潜能,提升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和满足学生的高层次需求。
第二,为学习者创造“安全感”,以提高学习效果。如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呢?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实施情感教育。教师应有一颗爱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其次,老师对教材的内容应当非常熟悉,对教学理论有较深的理解,才能在教学的实施上灵活多变。第三,课堂组织上采用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塑造轻松的“语言习得”氛围,以便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老师和同学的互动协作中获得归属感和自尊。 再者,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应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任务要有挑战性、启发性,难度适中,既要尽可能消除学生的学习焦虑,又要满足学生的认知和美学需求,并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能。依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任务应是学习者现有知识技能略高一层、经他人协助后方可达到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将学习任务的难度设置为略高于学生现有层次,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任务,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有效利用激励手段,让学生有充分的归属感,使学生通过受到别人的尊重建立起自尊,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高层次需求。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想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应对班级中的群体及个体采用不同的激励模式。比如,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评价,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及时鼓励,并记录到平时成绩中,作为总体评价一项重要依据,这有助于学生学业中“安全需求”的满足。除了物质激励之外,老师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精神激励,包括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竞争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等有效手段。在这些激励手段中,笔者认为,情感激励对于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特别有效。外语学习心理所说的情感是指人类行为的情绪和感受方面,其发展变化涉及性格因素以及对人对己的感受。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其中归属、爱、尊重是他们最需要的。通过情感激励,有助于获得友谊、支持、理解,得到内心的慰籍,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启动学能,释放学习潜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助于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学习热情。
以人为本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信念、意志、感受、体验,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意识,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英国学者Williams,M. 和Robert L.B.将人本主义对语言教师的启示概括为:(1)给学生创造一种归属感;(2)学习的内容应与学生自己有关;(3)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4)激励学生对自己的认识;(5)发展学生个性;(6)鼓励自尊;(7)注重学生的情感;(8)将对学生的批评减少到最地限度;(9)鼓励学生创造;(10)培养对学习过程的认识;(11)鼓励主动学习;(12)允许多种选择;(13)鼓励自我评价。
勿庸置疑,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项目组在调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时指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不平衡。就全国而言,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着地区和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总体水平不高。 (2)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提高,但许多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提高不大,与社会需要有差距。(3)英语师资短缺。大学英语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学历层次偏低,进修和培训机会偏少。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对大学英语教学资源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4)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足够的分类指导,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如教学的“一刀切”,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备考,四六级考试对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检测不够等。
以上问题表明,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学英语教学对学习者个体差异、个体需求、地区差异和社会需求等方面重视不够,从不同侧面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2007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为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的纲领性文件,该大纲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人、书、机、网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意义建构,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结语
根据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特点,应建立一支基础型、文化型、研究型的师资队伍。大学公共英语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师应具备传授基础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应有广博的知识面,即成为文化型、全能型的教师;大学英语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组织者,更是教学改革的具体执行者、贯彻者。在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各位教师应以人为本,注重学习者个体差异、需求层次,把英语教学与发展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完整的人。这是现代英语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Maslow, A. H.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M]. 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0.
[2]Roger,C. R. Freedom to Learn[M].Ohio:Charles Merrill,1969.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理念
一般而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当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自己职业目标而确定的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1]。作为一种主要从国外引进、在国内兴起不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独特鲜明的基本理念。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长期受以知识至上的象牙塔式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教育习惯在课程设置上突出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很少照顾学生的现实需求,很少顾及到社会的经济生活和工作世界,由此导致了高等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工作就业之间的分割状态,造成了大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地走向社会,导致他们就业无道,生存无力,只有悲观和迷惘的心理体验。这与很多大学生盲目选择专业,缺乏基本的职业认识、职业向往和从业创业激情,不能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学业准备是正相关的。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是对有望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对不能继续深造准备就业的学生,对其职业生涯选择及相关学业准备都有重要指导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放眼世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21世纪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了学校课程。美国政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通过了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拨款计划,要求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在普通教育中设置职业预备课程。90年代以来,“职业生涯教育”计划进一步加强。1994年通过的《学校工作机会法》适用于所有从幼儿园到学院的学生,其目的是为所有学生提供职业准备,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全球化和知识化的社会。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对职业生涯教育也早已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台湾地区劳委会还专门建有“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网站,为青年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一辈子的事:生涯规划与潜能开发》、《人生的决策:生涯规划》等出版物[2]。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10月由北京市学联等单位发起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所首都高校组织开展的“2000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受到首都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总体上我国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目标定位、课程开发、教学管理和组织评价等方面都需进一步地完善和加强。
二、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
个体的职业适应范围也就是他能够胜任哪些职业,这不仅取决于他自身所处的社会条件,还要与他个人的身心特点、知识、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准确地定位自己,平衡个人、社会与经济三个方面的需要,把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在可靠的自我定位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正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和关键[3]。
从本质上来看,准确定位自己就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我的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作一个全面的了解,认清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达到主客观的统一,从而为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相关研究,高等学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准确地自我定位,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引导学生准确地确定职业方向。职业方向是由本人所学专业和兴趣确定的,但有时要受社会需求的影响。现实中,很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工作,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个性,修正自己的专业定位,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有时为了就业,甚至要强制自己去适合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业,但只要这种职业是社会所紧缺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就是有前景或发展前途的,所以这种职业方向也是应选定的。确定职业方向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关键策略之一,也是定位自己的主要目的。二是引导学生准确地确定就业地点。确定自己职业发展的地点,不仅要考虑就业地点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高低,更要考虑到竞争的激烈程度、观念差异、心理承受能力、有没有发展潜力等因素。围绕一个职业长期稳定地发展自己,对自己的职业成就和资历大有裨益。因此,确定就业地点是定位自己的题中应有之义。三是引导学生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主观位置。这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定位,即对自己的水平、能力、心理承受程度和兴趣爱好等进行全面分析后,所确定的自己的主观位置。这个位置不能过低,也不可过高,一般来讲,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谋求发展,这样的定位才是较科学的。这是准确为自己定位的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结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实践与行动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环节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必须始终贯彻实践性原则,把握好实践与行动这个核心环节。这大体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开展应立足于社会现实与个体需要,包括学生的实际、职业世界发展的实际及职业制度与政策的实际等,避免纯理想化、抽象化的教育,要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二是应在学生学习的实践、职业生涯设计实践以及生活实践中进行,有机整合理论传播与实践操作,真正体现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过程,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以使学生在实践和行动中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规划自己和完善自己。一是自我评估活动。自我评估是指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性格倾向和行为倾向;自我评估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的过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统一的心理测试、能力测试和职业测评,建立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并由班主任负责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对自己进行全面剖析,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剖析自己的人格特征、兴趣、性格等,从而总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这个层面的剖析,学生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基本定位。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有利于学生下一步制订行动规划。二是目标设定活动。职业目标设定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从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去考虑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形成长、短期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职业目标设定是指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性格倾向和行为倾向。可以通过自我评估,在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安排相关教师做系列专业介绍报告,让学生了解攀登本专业职业生涯阶梯所需具备的特质与技能,了解本专业不同就业方向的社会需求情况、发展目标、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要求等,让学生结合自身素质条件,初步筛选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三是行动规划活动。行动规划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所要求的人才特质来规划自己大学生活的过程,以及为达到长短期职业生涯目标应采取的措施。让学生从职业目标确定之日起,就结合自身条件,充分参考家长、导师以及高年级学生的意见,制订出自己大学生活的发展规划。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发展规划采取链条分解法逐层分解,将职业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目标,这使他们在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个月、每个星期都有自己的小目标,逐步落实,逐一实现,最终完成职业目标。四是反馈修正活动。反馈与修订是一个职业目标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职业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自身素质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奋斗目标及其实施措施,靠着科学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国内就业市场的种种信息表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正在加剧,究其原因,除了企业改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等大环境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大学毕业生素质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吻合、不匹配。在现有的就业市场上,复合型、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较受欢迎,而要成为这些类型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的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转变,高校在改造学科结构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发展道路,从而为大学生就业开拓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高要求,不少高校在学生毕业前夕增设适应求职需要的岗位培训和就业指导,以期迅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质,但这些应急措施往往力不从心,效果不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决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其实质乃是一种对学生以就业要求为目标的人生管理,通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其预期的就业目标,使之自觉地按预期目标的要求发展潜能,提高素质,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职业是事业成功的载体,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学生早日成才。为此,高校教育应当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据此制定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人生目标,做好学业生涯规划,不断督促大学生挑战自己,明确大学生活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身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从而为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8.
篇8
[关键词]情绪主题绘本;情绪教育;幼儿心理教育。
幼儿情绪能力指幼儿辨识、理解自己与他人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调节、控制和适当表达自身情绪的能力,主要由情绪识别与表达、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三个维度构成。幼儿的情绪能力作为其心理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乃至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影响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幼儿园是开展幼儿情绪教育,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主要基地。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利用情绪主题绘本作为幼儿园情绪教育活动开展的资源与媒介,探究可能的教育模式,从而为幼儿园开展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所谓情绪主题绘本指以通过为幼儿呈现有关某种情绪状态的故事,帮助幼儿认识、理解常见的情绪状态,引导幼儿恰当地表达、抒发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而调节自己的情绪,增长情绪知识,提升情绪能力为主旨的儿童图画书。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美国知名儿童心理咨询师康娜莉雅·史贝蔓所创作的情绪主题绘本《我的感觉》系列丛书,作为情绪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媒介。这套丛书包括了儿童常见七大情绪主题:思念、生气、害怕、难过、嫉妒、自信和同理心,并用丰富而温暖的图像、简单而抚慰人心的文字,借助小动物的故事,向幼儿描述了每种情绪的由来、感觉以及处理方法,以此帮助幼儿了解与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理论基础:对阅读治疗的借鉴。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阅读治疗理论。阅读治疗(Bibliotherpy)衍生自希腊文biblion(图书)与therapeia(治疗)两词,[1]又被称为读书治疗、书目治疗。该理论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现代学者对阅读治疗的定义已分化成两类不同取向的观点,一类为临床性的观点,即治疗性阅读疗法(therapeutic biblio-therapy),另一类为发展性和预防性的观点,即预防发展性阅读疗法(preventive bibliotherapy)。治疗性阅读疗法多用于医学与精神治疗领域,由医生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作为治疗的辅助材料,通过直接阅读协助病人解决问题;预防发展性阅读疗法则多用于教育领域,强调读者与文学作品之间交互作用下的个体发展和改变历程,其实施对象目前已扩展至一般大众,希望通过阅读疗法来帮助个体健全发展、增进对自我的了解、学习自我接纳,并让读者在个人经验与文学作品的交互作用下,改变自己不恰当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从而达到良好的生活适应水平。
二、基于情绪主题绘本的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步骤。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效果的教学活动结构。”[2]情绪教育属于心理素质教育的范畴,在实践中,刘云艳提出的“体验———感悟”的模式较为合适。[3]该模式包括感知体验、导之以行、习以成性三个环节。
其中,感知体验环节强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为幼儿创设有益于其发展的、符合其兴趣的情境,从而诱发幼儿的兴趣和观察体验,达到以情促知的目的。导之以行环节强调幼儿在知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训练、帮助幼儿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习以成性环节则强调通过同一主题的延伸活动,让幼儿的“知”与“行”得到强化,最终内化为个体的心理过程。根据所选情绪绘本的特点,结合幼儿的学习特征以及实验班幼儿的前期经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见下图),包括如下实施步骤。
(一)基本活动———绘本阅读与互动讨论。
该环节主要有四个基本步骤:引起幼儿阅读动机、引导幼儿读图、图文结合阅读和互动讨论。
1.引起幼儿阅读动机。
绘本由于采用书的形态,所以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绘本中的每样东西,都是故事信息的来源。”[4]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的绘本,其封面、环衬、扉页等都是构成整个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绘本的封面不仅仅被绘本创作者设计成最具表现力的一幅图画,而且往往也是最能开启故事主题、传达故事情节、引发幼儿阅读兴趣的一扇门。恰当地利用绘本封面的这一特性,能够在幼儿感知、体验绘本的伊始便唤醒幼儿的情绪状态,充分发挥情绪的动机作用。
在实践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绘本的封面,特别是通过仔细观察封面人物或动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节,能迅速地将幼儿带入故事主人公的情绪世界。孩子们对可能引发故事中主人公情绪的事件展开大胆的推测,能有效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这种积极情绪对其认知活动所需要动机的维持与促进,将使继续深入阅读绘本、加深幼儿对绘本故事的感知与体验成为可能。
2.引导幼儿读图。
认知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托尔曼认为,个体在习得某些行为方式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周围的各种客体,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支持。换句话说,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凭借一定的“中介变量”来完成相应的学习活动。托尔曼将中介变量视为个体行为转变的内部决定因素,并指出“辨别性资料”
(discriminanda)是中介变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辨别性资料指个体从环境中得到的感知性事实资料,例如颜色、气味、声音等。
在运用情绪主题绘本引导幼儿学习相关情绪知识的过程中,绘本是指导幼儿学习情绪知识,引发其情绪行为转变的媒介,其图画因为具有辨别性资料的属性更是成为帮助幼儿达到建构自己关于情绪知识的“认知地图”之目标的重要中介变量。虽然在情绪主题绘本中,情绪主题的呈现往往都是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来共同完成的,如有些内容是通过文字的描述呈现给幼儿的,《我好难过》一书即是将“难过”概括总结为“一种灰灰的、累累的感觉”;有些内容是通过图片展示给幼儿的,《我觉得自己很棒》一书用一副“小天竺鼠开心地拍着自己堆好的雪人”的图片来传达和诠释“我很棒”的信念;还有些内容则是通过画面中的线索提示与文字相互配合完成的,在《我好害怕》一书中,作者为“小熊一家三口在月亮的陪伴下,走在夜路中”的图画配着“我要学着了解黑夜,其实黑夜也很美丽”的文字,以告诉幼儿“其实黑夜并不可怕”,帮助其调节因为黑夜而产生的害怕情绪。可见,无论哪一种呈现方式下,图画都在其中发挥着传递与表达情绪知识的重要作用。绘本图画既隐藏着引发某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场所等背景因素,又直接描绘了当某种情绪产生时,故事主人公的情绪行为表现与调节方式。这就不仅为幼儿体验、感悟情绪知识提供了认知对象,同时为幼儿将情绪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从幼儿自身的特点来看,幼儿的认知方式也是理解图像先于理解文字符号,幼儿对图画的理解是一种本能,不过需要后天的训练才能将这种理解转化为“视觉思考”。所谓视觉思考即对感知对象所具有的特质进行选择、聚焦与概念抽象。因此,在进行情绪主题绘本阅读时,教师应有目的地先引导幼儿读图,关注图画中所蕴含的各个情绪主题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总结、归纳情绪知识,完成情绪知识的迁移与内化。具体来说,引导幼儿读图主要包括阅读绘本图画中的以下要素:观察情绪事件发生的背景因素;观察情绪事件发生的诱因;观察故事主人公在不同事件中的情绪表现;观察故事主人公应对负面情绪时的具体做法;对比故事主人公情绪调节前后的情绪表现差异。
3.图文结合阅读。
绘本图文结合的特性也必然反映在引导幼儿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幼儿在阅读绘本时,会对同一幅图画产生不同的解读,其中既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幼儿单独读图之后,为幼儿进行图与文结合的讲解,以帮助幼儿正确理解绘本中的每一个情节,巩固其对每个情绪事件发生、发展的准确把握。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有教师的引导,幼儿在读图的过程中仍会对一些图画进行不同视角的解读,出现对画面的多义解读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停止解释,而引导孩子们进行相关的讨论,以加深孩子们对情绪产生原因、表现及结果的认识,并审慎地得出最终的结论。
4.互动讨论。
有研究者认为在运用绘本进行教学时,需要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氛围,使幼儿能够自由地表达所思所想。[5]教师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推理、讨论,可以增加幼儿思维的可逆性,帮助幼儿构建整个故事,在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的同时,完成阅读过程中一系列心理历程的发生与转变。一般情况下,互动讨论可以围绕以下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展开:
一是紧扣故事内容的讨论。此种讨论是整个互动讨论过程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幼儿了解故事主人公的遭遇、解决办法、想法,属于读者在阅读治疗心理历程发展中的“涉入”环节。本层面的讨论主要围绕故事自身内容展开,涉及到的问题有:绘本的故事主人公是谁?故事主人公都遇到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令这个故事主人公感觉怎样?故事主人公为什么感到难过(自己很棒、害怕等)?当故事主人公感到难过(害怕、生气)时,是如何处理这些坏情绪的?在用各种办法应对坏心情的过程中,故事主人公的感觉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二是唤起幼儿已有经验的讨论。此种讨论主要围绕书中的故事和幼儿体验过的相似经历展开,其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将自己投射到绘本故事中,在体验绘本故事的基础上唤起自己的已有经验。本层面的讨论对应阅读治疗心理历程中的认同、投射阶段,涉及到的问题包括:当故事主人公出现某种心情时,其他人物的感觉怎么样?看完主人公的故事,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心情如何?如果你是故事主人公,你会怎么处理这些负面情绪?你是否有跟故事主人公一样的感受或经历?
三是指导幼儿实际操作的讨论。此种讨论对应阅读治疗的领悟、应用阶段,其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将从绘本学到的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产生认知、态度和行为上的转变。本层面的讨论一般涉及到的问题包括:用某某方法解决某某问题,好吗?为什么?在生活中,当你再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办?
(二)延伸活动———绘画、绘本故事表演、故事分享与情绪日记。
1.绘画。
“儿童画1小时画获得的收益,比阅读9小时的书本所获的收益还多。”[6]教育家迪斯特佛赫曾经这样形容绘画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因此,对于绘画这一心灵表达的适宜性方式的运用不应仅仅局限于儿童美育,而应将其推向更广阔的领域,如儿童心理健康领域,促使其在处理儿童情绪、心理创伤,提升自我概念,促进社交技能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里斯(Reese)对16名5~12岁具有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了绘画治疗,结果发现绘画有利于帮助这些儿童将影响自己行为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并加深儿童对自己情绪状态的体察与认识。[7]根据这一原理,教师在心情自画像这一环节,可以请幼儿将自己的心情故事在一张四折白纸上画下来,包括心情故事的起因、经过,以及自己应对该种情绪的做法,由此制作成一幅简易的四格连环画,并由教师为幼儿记录下每幅图画所表达的内容,用简单的文字标注在画面中。创作完成后,请幼儿分享作品,表达自己的心情,并说出原因和自己的应对办法。最后,教师还应邀请幼儿围绕大家公认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享和讨论。
2.绘本故事表演。
绘本故事表演指幼儿熟悉绘本故事内容之后,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绘本故事表演活动是绘本阅读与讨论活动的延伸、强化,同时也是心理辅导策略中角色扮演策略的运用。在心理辅导活动中,角色扮演有时又被称为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其原理是在故事表演情境中,让幼儿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口头语言诠释故事内容,体验人物思想,逐步模仿和学习故事主人公的规范行事过程,感受、理解情绪主题绘本所蕴含的情绪主题,是幼儿情绪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本研究中,幼儿依据绘本故事中的情节,将小主人公的每种情绪发生、发展的过程完整地表演出来。虽然幼儿的表演稍显简单与稚嫩,但从他们的表演过程不难看出,他们运用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进行情绪表达的能力、理解表演中情绪发生背景的能力、选择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发展。
3.故事分享。
从本质上来讲,故事分享是谈话活动与讲述活动的综合体,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行为的发展,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锻炼自我情绪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该活动由分享他人故事与分享自己的故事两部分组成。
一是分享他人的故事。在分享他人故事的活动中,教学的关注点应集中于引导幼儿加入对故事主人公情绪归因的探讨,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讲述故事(包括加入的情绪归因部分)。该活动更倾向于一种命题式的叙事性讲述活动,在整个讲述过程中幼儿需要用口头语言把故事人物的经历、行为或故事的发生、发展、变化讲述出来,加入情绪归因部分更是对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分享他人故事的活动不仅能够直接促进幼儿情绪语言的表达能力,丰富幼儿的情绪词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促进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
二是分享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故事的活动强调幼儿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想法、传达自身经历的能力。在此种故事分享时间里,幼儿可以围绕教师提供的话题,自由自在地表达个人见解。因此,分享自己故事的活动更倾向于是一种谈话活动。在本研究中,幼儿在与同伴、教师分享自己故事的活动中,促进了自身运用口头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情绪、情感状态,谈论自己某种情绪经历的能力。
4.情绪日记。
情绪日记指记录个人情绪状态的日记,一般包括个人情绪感受、引绪的事件或情境、情绪的性质与强度、情绪所引发的行为反应与结果、日期等。在国外及港台地区,情绪日记普遍用于心理咨询、情绪辅导领域,成为帮助个体记录自己情绪状态、了解自己情绪反应以及修正情绪应对模式的有效辅助工具。对幼儿而言,具备觉察、反思自己情绪的能力,即知道自己的情绪感受、分辨自己情绪的类别以及知道为什么会有如此情绪感受的能力是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基础。情绪日记为幼儿提供了经常观察、记录与反思自我情绪的机会。博基诺(Bocchino)就曾指出要让儿童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并将所观察到的情绪与行为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儿童便能够时时敏感于自己的情绪状态与表现,并学会对自己的想法、情绪反应与行为负责。[8]对教师而言,情绪日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班上幼儿每日情绪状态的机会,可以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反思与促进工具,正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应在激发幼儿写作情绪日记之兴趣的基础上,教给幼儿写作情绪日记的基本形式与手段,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整理与表达自己的情绪。
参考文献:
[1]Cohen,L.J.The therapeutic use of reading:A qualitative study.Journal of Poetry Therapy,1993,(7)。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76.
[3]刘云艳。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4.
[4]Nodelman.Pleasure and genre:Speculation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fiction.Chidren's Liter-ature,2000,(28)。
[5]Soalt,J.Bringing together fictional and informational texts to improve comprehension.The ReadingTeacher,2005,(7)。
[6]李国明。绘画疗法。家庭医学,2000(,5)。
篇9
【摘要】本文对传统的精神分析式治疗和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两者的区别,提出后者的优势。然后对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提出其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及应用。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共情;倾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20-01
1 罗杰斯的咨询风格和传统精神分析式治疗的区别
罗杰斯并不是第一个倡导人本主义取向心理治疗的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兰克提出了意志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强调创造性、个体的独特性、自我指导性和个人成长。但是,罗杰斯却是第一个找到了不同于传统精神分析的理念和治疗方法,并提出一套新的概念和术语的人。可以说,罗杰斯的思想也是在已有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罗杰斯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一种新的人生观,即人是有可能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然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心理是有“生”和“死”两种本能驱动的。罗杰斯则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的、有责任感的和有现实感的,他认为人有“自我成长”的本性,使得他们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并创造性地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很显然,这就是“以来访者为中心”治疗与“精神分析”治疗的根本差别。
在以传统精神分析的理论为支撑的治疗中,治疗师始终以一个专家的身份出现,他们模仿名医的样子,让患者视他们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救星。他们极力展现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让患者感到自己对于生活知识的匮乏。实际上,精神分析治疗的方法就是要求患者听从他们的意见,而不是自作主张,甚至连结婚生子都不可擅自决定。罗杰斯的心理治疗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他与来访者所建立的关系,还有他令人羡慕的建立信任和理解关系的能力。他的风格与经典精神分析式的面询风格是迥然不同的。在经典精神分析式的面询中,治疗师应该是置身其外的观察者,倾听时要排除个人情感。然而在罗杰斯的风格中,他是一位全神贯注并倾情投入的倾听者。无论带有何种层次心理问题的来访者,抑或是精神分裂患者,他都给予积极的关注,全神贯注地倾听,了解他们的情感、思想、恐惧和心理冲突,理解他们的心理世界。他的共情反应更是打动了来访者,因为在罗杰斯这里得到了治疗师对其智力、情感和精神方面的理解。罗杰斯的话语反应看似简单,仔细品味后会发现这些都是经过他的选择的。
2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三个主要观点
2.1 自我完善的人。罗杰斯和其他的人本主义理论家一样都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保持一种乐观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满足。但是,美好的生活不是静止的状态,要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人,就要不断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考验。完善的人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首先,他能够坦诚的面对自己的经历,会用心的体会生活的全部内容,愿意去发现最有价值的生活,能够珍视这些经历。其次,他们能够关注放眼当下,关注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最后,他们相信自己的感觉,他们能够勇敢的去做认为值得的事情,不会被其他的准则或他人的想法而阻挡住。
2.2 有条件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罗杰斯的心理治疗风格中,他给予每个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而不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因为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中,我们知道我们做的事情是可以被接受、被爱和被引以为荣的。父母应该和孩子去交流那些不被父母赞成的行为,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们的接受和爱。这样孩子就不会去隐藏那些会引起爱的抽离的自我的部分,这样利于他们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到自我概念中,而不是选择逃避。
2.3 焦虑和防御机制。如果每个人都有潜能成为完善的人,那么世界上诸多不幸的原因为何呢?为什么每个人不能最大程度的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呢?罗杰斯认识到,人经常是不快乐的,而且也不能成为完善的人。当我们感到焦虑并以各种防御机制作出反应时,我们就会远离欢乐。在他看来,当我们接触到的信息与我们的自我知觉不一致时,焦虑就会产生。比如在你的自我概念中,你可能认为自己唱歌很好听,但是你偶然听到和你的自我概念不一致的评价,即有人说你唱歌跑调,你的反应会如何呢?完善的人会愿意接受这样的信息,对其进行分析,然后把它纳入到自我概念中。然而,事实上,很多人并不能做到这样的适应性调节。大部分人会对这样的不一致评价感到焦虑和苦恼。如果我们接受的信息对自我概念的中心部分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那么这种焦虑是难以克服的。罗杰斯提出人们在意识之下的某一水平接受与其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因为这种不一致的信息实在阈下的,所以他称之为“潜知觉”。不具备威胁性的信息会顺利地进入意识层面。但是,因其与自我概念相抵触,依然会产生焦虑。人们会使用各种防御机制来阻止这个信息进入意识层面。
3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3.1 相信每个孩子的能力——自我完善: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乃至社会上,如果我们能够抱有“完善的人”的观点,以个体具有发展自己和实现自我的态度来对待他们,那么对个体而言是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的。我们都知道罗森塔尔效应,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我们要学会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去理解他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让他们感受到支持、理解和关怀。这样他们就会更加自由地去体验生活,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世界,积极的发展自我。
3.2 无条件的关注和支持——自由体验自我:我们通常只会关注孩子身上积极的一面,当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满意时,便会收回他们的爱。这让孩子逐渐懂得只有顺从了父母的心意,才会得到父母的爱。最后,孩子们学会了抛弃自己本真的情感和心愿,而只是接受父母心中赞许的那部分自我。他们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他们越来越不了解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其实他们不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有被赞许、爱和支持的东西和不被赞许的东西,然而他们否认或扭曲了后者,形成了不完整的自我概念。失去了与自己真实情感的联系。因此我们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接受人格中的所有方面。让孩子不需要去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愿望。通过交流,让孩子能够积极接受自己的所有方面,以获取内心的完善和达到自由地体验生活。
3.3 营造良好轻松的氛围——防止焦虑:在传统的教育机制下,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是知识和权力的拥有者,学生是服从者。知识传授中,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主,教师是相对的主动者,而学生却完全是被动者。罗杰斯的观点无疑给我们以新的启示。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要俯视孩子,蹲下来平视孩子,用温和的眼睛与孩子交流,用善意的话语与孩子平等地对话;与孩子交流,把社会需要的特定文化知识教给孩子的同时,也从孩子那里学习。让孩子感受到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安全的,是和谐而舒适的。
参考文献
[1] 施江玉&李辉.对罗杰斯教育理念的再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
[2] 曹树真. 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0.(12)
篇10
论文摘要:我国当前的评估制度在施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弊端,并不完全是由于评估指标设计不够科学、评估技术不够完善,而是由于更为深刻、更为根本的原因所导致的,充分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制度安排及其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较研究评估技术更为迫切的一项工作。尝试从高等教育质量观、不同评估制度安排的效益存在差异、政府在高等学校评价中的角色扮演、对不同高校的社会态度等四个方面对评估制度之基础理论进行初步探讨。
2003年 ,我国正式确立了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 (以下简称评估制度)。截至2008年6月,第一个五年评估工作已经结束,其间有 500多所高校先后接受了评估。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日益凸显,评估制度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委托关系而产生的评估主体的道德风险问题,由于行政性评价而导致的评价指标体系单一问题等。其实,现有评估中的一些弊端,并不完全是由于评估指标设计不够科学、评估技术不够完善所导致的,而是由于更为深刻、更为根本的原因,如评估制度安排不尽合理等。本文认为,充分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制度安排及其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较研究评估技术更为迫切的一项工作,因为它是评估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在实践中走的更远,更能发挥实效的基础。
一、 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看法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它会因为研究者所站的立场、层面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站在学校的立场,从微观的、具体的、操作的层面思考的研究者可能会着眼于学校的专业布局、课程结构等;站在社会的、政府的、公共福利的角度,从抽象的、宏观的、指导性的层面思考的研究者可能会着眼于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如学术性与职业性的消长问题等。本文所说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站在社会的、政府的、公共福利的角度,从抽象的、宏观的、指导性的层面而言的。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已经对大众化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作了很多的探讨与论述,例如戚业国提出了高等教育多元化质量观,认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甚至不同定位的院校应当有自身的质量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高等教育质量,这实际上也是坚持了高等教育多元化质量观。
本文坚持高等教育多元化质量观,其特殊内涵简述于下。一所高等学校可以有不同于其他高等学校的质量追求。例如,同样是办土木工程专业的两所高校 (甲与乙),甲校以培养土木工程基础理论或技术研究人员胜任力为价值追求,如果其预期目标达到,那么它的办学可以称之为有质量,应该被社会承认;乙校以培养建筑工地工程技术人员胜任力为价值追求,如果其预期 目标达到,那么它的办学同样可以称之为有质量,同样应该被社会承认;类似上述甲乙两校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质量不应该进行排队、比较,否则会误导高校的发展。
推而广之,同质的事物才可以进行排队、比较,不同质的事物不可以直接进行排队、比较。也就是说只有同质的高校、专业等才可以进行质量达成度方面的排队、比较。一所学校将来的发展不应该过早地被非科学外力所决定,而应该建立一套发现其“内力”的机制,发挥其内力的平台,在科学外力的激励下,不断获得成长条件,逐步发展壮大,或者及时淘汰,有效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当然,多元化的质量观并不排斥不同高校质量追求达成度之间的排队、比较,只是说,多元化质量观是一个更基础的观念,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只有在坚持不同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校定位、专业发展目标、课程设置标准等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进一步审慎地探索对同质高校、同质专业等进行质量达成度方面的排队、比较,或者根据特定的技术处理将不同质的高校、专业等进行同质转换后再进行排队、比较,进而根据排队、比较的结果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赋予相应的社会资源。同质转换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下面我们可以用图示的方法揭示本文所秉持 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内在要求,这也是我们探讨高等学校评估制度安排的一个基础。
二 、不同评估制度安排的效益存在差异
高等学校的客户是多个群体的混合体,这个混合体里有家庭、企业、还有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等。不同的客户对于高等学校的期待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客户的结构状态、理智水平等,例如家庭可能期待学校能够提供富有竞争力的文凭,丰富学生的学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企业可能期待学校能够提供使受教育者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扎实专业知识、良好综合素质的教育服务或者具有市场价值的研究成果 ;政府可能期待学校能够加强基础学科的研究,生产具有重大理论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一所高等学校要想存在发展乃至辉煌卓越 ,必须考虑其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如果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那么它可以被称之为是有质量的,否则是无质量的。从理论上讲 ,一所高等学校最终的客户即直接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满足程度应该作为评价其办学质量的基础。评估制度安排的设计应该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评估制度安排中评估主体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直接利益相关群体开展,建立利益诉求信息通道,使利益诉求信息得到充分表达,从而为科学评价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建立一套有力的动态标准、监督体制。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多样化发展的高等学校集合与其主要客户群体互动 的良性平台,这个 良性平台类似我们建立秩序良好的市场环境以供买卖双方互利互赢增加社会总剩余一样。假设高等学校有三个主要的客户群 A、B、c和误差客户集合(0,理论上讲,高等学校的评估制度安排(记作 cuES)应该考虑到这三个要素和误差客户集合的利益诉求,应该是 A、B、C和利益诉求的一个函数,即 F(A、B、c、‘o),当缺少一个及以上主要客户群或者显著但没有考虑时,高等学校的评估制度安排就是不完全的,不良性的,不平衡的。
当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是政府主导的行政性评估,评估制度安排忽视了部分直接利益相关群体,如企业和家庭,造成了部分直接利益相关人利益诉求渠道缺失或利益诉求链条过长而导致利益诉求信息扭曲的结果,从而难以发挥企业和家庭在评估中的作用,难以形成合理的制约监督机制。当然,企业和家庭在评估制度中的体现并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所有家庭和企业 的参与,而是一种更加可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如可以是企业的人或者家庭的人,这两个人能够受到家庭和企业充分的监督与信任,能够充分代表家庭和企业的利益等。
三 、 政府在高等学校评价中的角色扮演
政府是购买高校 “产品”的一个重要客户,例如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民族精神等。由于某些高校 “产品”的特殊性 ,如果没有政府或者某些特殊机构 (例如企业、慈善机构等 )的支持或采购,这些 “产品”可能难以被高校生产出来。从评估角度来讲 ,当前评估制度安排的一个基础无疑是 “政府评价政府”,也就是说,政府办学 ,同时政府评价自己的办学,尽管政府办学的主体与政府评价的主体不同且有着不同的职责,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并不一定会严格履行职责,他们很有可能背着被人谋取私利,很可能使评价大打折扣。这里我们有两个根本的问题需要思考:一是政府充当了评价的主体,忽视了高校 “产品”的其他直接利益群体的监督参与,政府是否可以很充分地代表其他直接利益群体的利益;二是当前本科教学评估中政府的评价者是否可以政府对政府的办学者进行很好的评价。通过当前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一片唏嘘声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到,社会直接利益群体的利益没有被很好地通过政府内化为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更新、教学模式、管理行为等。另外,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弊端也充分说明了“政府评价政府”,委托之问进行评价的制度设计问题。所以说,政府在高等学校评价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关系评估制度设计的又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评估制度和现代高等学校制度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政府首先需要确定自己在高校 “产品”生产中扮演生么样的角色以及如何扮演这个角色。其次,“政府评价政府”是一种非良性评价制度。评价制度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高校 “产品”其他直接利益群体的参与,使其利益得到表达转化为高校 “产品”的特性 ,同时通过评价主体多元化制度安排,也有利于形成评价主体之问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格局,从而为高校 “产品”质量的提高打下一个坚实的导向环节。
四 对于不同高校的社会态度
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很多高等学校从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差别,或是由于办学 目的不同而引起的办学资源的差异 ,或是由于某种难以改变的外力的原因而导致的办学资源的差异等等 ,总而言之学校存在差别是一种常态现象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待这种差别。本文认为,任何一所高校都应该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所谓平等发展的权力是指,社会应该为高校的产生,发展,消亡提供一个公平、科学的制度平台,依托于该平台,高校可以平等地产生 ,与此同时,其内部力量也将获得公平发展的条件,如果高校的内部力量能够有效发挥那么它将得到直接利益相关群体的认可,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源,否则就应该予以淘汰或者并人其他效率更高经营更好的管理者手中,否则就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侵蚀。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一种 “优胜劣汰”的制度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高等教育资源。这种对不同高校的社会态度直接关系着评估制度的设计。依据这样的对不同高校的社会态度,评估制度的设计应该着眼于每一所高校的发展 ,关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通过实施评估,一方面通过给予适当资源量的正向激励手段激励经营得当的高校发挥优势,继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减少或者剥夺资源的负向激励手段对经营不当的高校予以相应的惩罚。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
[3]顾明远.高等教育评估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田.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3)
- 上一篇: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
- 下一篇:高一语文学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