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生活化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人在世界史上留下的奇迹,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上了我们的教育日程,传统文化应当如何渗透小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能够真正地认同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一、充分利用小学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本中有很多的课文都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研究课本内容的出处,深挖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从而在教学中能将这些传统文化渗透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古诗、成语、歇后语等,这些内容中都蕴含着传统文化内容,现今课本又引用了《弟子规》《国学》,这些课本内容都体现了中国的优良文化的传承,在这些内容中有着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把握小学语文内容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要将这些重点灌输给学生,将学生培养成自强、自尊、自爱,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

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知识渗透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坚持传统文化的教学延伸,针对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并要将这个过程延续下去,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给学生。

勤俭节约、礼让谦逊、自强自重、自尊自爱等,这些都贯穿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我们要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给学生,让他们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让他们理解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精彩。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并将其穿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闪光点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放大,讲述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将传统文化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渗透给我们的学生。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使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的教学是一个延伸、持续的过程,课本上的知识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地接受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教学渗透进我们的生

活中。

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每一节课中的文字都是来源于生活,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中国的方块字是一种历史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有着无限的魅力。在目前校园教育的这个氛围内,我们要巧妙地利用这个氛围,引导学生合作、互助,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团队化、竞赛化,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师者,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的元素,要将生活中蕴涵传统文化的事物呈现在小学生的眼前,让他们能够发现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四、善于将课堂开放,促使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将语文课堂开放出去,

教育过程其实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注意,我们不仅仅是在教,同时也是在学,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将语文课堂进行开放,将传统文化知识在开放中融合,渗透给孩子们。

小学语文工作者要学会将课堂开放出去,要让学生成为主人,我们作为引路人,作为一个行者,将我们的知识进行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营造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被这种教学方式所吸引,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问题大胆地问出来,我们作为引路人给他们作答,让他们将我们作为朋友来看,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内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从而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我们小学语文工作者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引导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让他们能够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古诗阅读;古诗教学

引 言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中蕴含丰富的语言知识,其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意识价值,使得其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是古代作者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其在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使小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和知识,从而规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个人言行。

一、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基本以传授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语文教师为中心,语文教师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接受水平。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学多是古文教学,对于古诗阅读教学的涉及比较少,使得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难以进行渗透。由于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处于学习阶段,其对于古诗阅读教学的理解基本是由语文教师进行引导,而一些语文教师为了追求知识讲授速度,不注重于古诗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导致小学生无法通过古诗阅读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一)优化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案例

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内容都是有限的,在规定的文章中合理的融合传统文化进行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关键途径。对此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选材是,需要选择传统文化元素较多的古诗进行阅读教学,使得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和文化形象。例如在进行《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教学中,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在清晨的美丽风景,其中蕴含了作者对于风景的情怀感受,后禅院不但是《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描写对象,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体现。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阅读此篇古诗,在阅读后对学生们进行古诗的中心思想讲授,使得学生们能够对传统文化的建筑和艺术的赏析,从而体味到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情怀。

(二)利用诵读教学加强传统文化古诗阅读的深入

诵读教学是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小学生在大量的古诗诵读情况下,能够对传统文化的语言进行丰富的语言积累。体现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比较多,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标准,选择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的语文古诗词,让学生进行进行古诗词的诵读,以在古诗的诵读过程中,领悟到传统文化在古诗词中的体现形式。例如《游子吟》这首古诗词,这首诗看似在描写一个母亲为临行儿子进行缝衣,实际在歌颂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其表达了作者对于母亲的感激和深挚的爱。小学生在进行《游子吟》古诗诵读时,能够在流畅的古诗语言中,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与作者深深对母亲的爱。

(三)优化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模式

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模式,情境式古诗阅读教学模式更适用于传统文化的融入,其能够在情境模式的具体展现下,引领学生们去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古诗词中含有的韵味内涵。例如《三衢道中》这首古诗“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的黄鹂四五声。”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此诗时,可以结合传统时令文化,对学生们讲授这首时蕴含的作者情怀和文化描写。语文教师在进行《忆江南》古诗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展示江南的风景,并适当的插入江南的古典音乐和古诗朗读,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情境式的展现下融入到江南风景联想中,从而更好的感受古诗中传统文化的艺术美。

(四)用民族习俗吸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传统文化中含有较多的民族习俗,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民俗习俗进行课外古诗阅读教学,以加深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感受。如王安生的《元日》这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传统春节文化,给学生们进行古诗的渗透和讲解,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个人的传统文化体会,明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作者心情与传统文化。我国有很多关于描写传统文化的古诗词,语文教师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些含有传统文化的古诗词,以让小学生感受中华的传统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中含有较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品,其是我国中华民族重要的传承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入一些传统文化,利于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古诗阅读的理解,同时使得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品格以及酃精神能够得到培养。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古诗阅读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阅读的兴趣,同时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有利作用。

参考文献:

[1]房姝.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院报,2013,(11):66-68.

[2]王立志.于永华.锻炼古诗经典.丰富文化底蕴-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22-24.

篇3

一、目前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现今很多学校都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同时对于学校教师的评级来说,主要与自身所带学生文化成绩有很大关联,因此这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十分重视,忽视了学生德育教育。并且很多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学生德育不在意,仅仅是学生分数高即可。并且很多小学都缺乏一个专业的思想道德教师队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是一些其他文化课教师担任,这使其他文化课教师对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最终严重地影响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仅是形式工作,简单地进行书本内容的概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想法不够了解,无法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思想道德认识不够。很多小学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实际德育网络系统相互脱离,要想做好对学生的德育教学,那么必须要充分的做好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利用一个完善的教育系统网络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但是目前来看,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氛围不够全面,经常会出现一些腐朽的文化影响学生的成长。其次,就是学校对思想道德文化的重视不够,对学生的教育不到位。最后就是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相关途径

1.明确指导思想以及教育内容

各大小学教师在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首要做好的便是明确学校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及教育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并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优秀文化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学校要建立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德育教育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提升学生的德育精神。对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来说,教师要以传统的优秀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教学,我国属于一个文化大国,在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中,具有很多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传统美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为学生讲解一些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情操等内容,以此来促进学生德育教育。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是伟大民族精神,其中有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坚韧不拔的品格、爱国敬业职业操守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等。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不仅仅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程进行教育,同时在其他学科中也包含着一些德育思想。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做好各个学科德育的渗透,针对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德育教育方式的合理设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例如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在教《悯农》这首诗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及农民伯伯的辛勤劳苦,这样使学生了解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并且教师针对这个课程也可以直接引入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是一些其他关于节约粮食的诗词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了解到粮食的重要性。

3.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与学生生活相互联系

篇4

小学阶段学习中华文化经典,应着眼于道德教育、智慧开启和文化熏陶。以中华文化经典为载体,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德育资源,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探索育人新途径,实现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首先,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精心筛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筛选出传统美德、文学经典、民族工艺、传统体育、古典音乐、民风民俗、民族科技等领域的内容,并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挖掘出适合现代小学生的德育资源。这些内容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怎样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呢?

一是环境熏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要想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德育功效,可以从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校园文化入手,营造浓郁氛围,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

充分利用廊道、文化墙,涵盖传统艺术、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科技发明、地方文化、名胜古迹、教育智慧等方面的内容,犹如向学生讲述一个个感人的传统美德故事。漫步校园,让学生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

二是课程补充。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这片自留地,开发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将蕴含中华文化的各种元素优化整合,编入校本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指诸子百家那些以书籍文字为载体的篇章典籍,同时还包括那些凝练中华文化、反映民族精神的各种文化载体和形式,如“谷建芬的唐诗歌曲”“京剧选唱” “中华武术与中华精神”“简化太极拳”等。将经典诵读、经典数学、民族工艺、传统体育、古典音乐等为主要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形成教材体系。

三是课堂落实。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上,要尽力挖掘与整合资源,将育人理念渗透到常规课堂。利用校本课、班队会组织学习,让学生阅读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民谣、典故、诗文辞赋了解中华传统美德,通过书法、绘画、演讲、创作、每日播报、编曲、剪纸、十字绣、春联、腰鼓、过传统节日传诵中华美德,让学生经历“我的爱心我传递”“我的行为我负责”“我的榜样我学习”等活动弘扬中华美德。

四是活动体验。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把传统美德、荣辱观念通过各种载体,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各项活动凸显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除夕等传统节日,让学生参与节日活动,并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体验、感悟节日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

学校还可举办“中华经典文化节”活动,让京剧、剪纸、经典诵读、数学七巧板、武术、中华传统体育游戏、传统美食等传统文化元素走进校园,给孩子们机会或演或唱、或写或颂,去感受、去表现、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篇5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有着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发掘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德育资源和德育价值,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审美品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文章从资源和途径两个方面,论述如何将德育和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提高美术课堂的德育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实效;客家文化;美术教育;民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6;G621;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06-02

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学校在新时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美术课程具有独特的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认识,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传统文化本身所象征的文化精神,意识到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而让学生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从而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精神内涵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审美品位。因此,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客家传统文化丰富美术课堂的德育资源

1. 客家文化

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汉族地区,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类,该民系在发展及变迁过程中,具有自身的明显特点,逐渐形成自身刚毅的性格特点。惠州具有悠久的历史,从隋唐时期起一直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阶段仍然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因此,惠州被称为“岭东雄郡”。惠州地区有大量的客家人,在迁移及发展过程中,客家人吸收和融合各个地区的优秀文化,不仅具有惠州地区的文化特点,而且含有福建、江西等地区的传统文化。客家文化在语言、音乐、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例如平海楹联、客家山歌、客家围屋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当时南方土著文化,具有寻根意识、重教观念、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2. 发掘客家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优势

在日常生活中,惠州地区的美术教师可以接触到很多客家文化,受到客家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些奇特而丰富的客家传统文化,能够为学校美术课堂教学提供大量的形象生动的素材,同时这些客家传统文化也是对该地区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资源。因此,美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挖掘客家传统文化元素所蕴藏的德育资源和德育价值,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 发掘客家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意义

客家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客家文化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客家优秀文化应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把美术学习提高到文化学习的层面。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文化实践和体验来深化美术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以通过客家文化中所蕴藏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审美品位,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学生开发心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性,使客家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二、客家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引入美术课堂的有效途径

1. 发掘传统文化中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部分青少年学生热衷于外来文化,对自己祖先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却感到陌生。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让学生深刻了解、认识中华民族文化,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能够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德育资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关注自己民族的现在和未来。

作为惠州本土的美术教师,要注重发掘惠州本土客家建筑文化元素,探究本土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的德育价值。例如,教学湘版五年级上册“家乡古建筑”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惠州本土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屋”引入课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初步认识客家围屋整体造型、布局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相关寓意及深刻内涵。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围屋的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合族聚居性等方面了解其建筑特点,认识到客家围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美,显示出客家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最常见的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含义,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反映出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要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理解客家围屋的文化内涵,明白客家围屋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多专家誉为民居建筑中的奇葩。这样,可以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做一个发愤图强、有内涵、有朝气的中国人。

2. 发掘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传统节日含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美术教师要了解惠州本土的客家传统节日文化,认真挖掘并利用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在探寻节日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感受它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活动方式,开展相关的设计、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例如,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寄托着伟大的爱国情感。教学岭南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家乡的节日”一课时,教师可结合惠州本土的节日文化资源,围绕端午节文化,设置“话说端午、诗诵端午、端午倡议、端午创意”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话说端午”环节中,要让学生说一说端午节的文化习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诗诵端午”环节中,要让学生寻找有关端午节的古诗词作品进行诵读,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让学生传承优良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素养;在“端午倡议”环节中,要让学生提出对端午节的建议,创新端午节的人文色彩;最后,在“端午创意”环节中,要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对端午节文化的情感和畅想。学生在“话说端午”“诗诵端午”这个过程中,通过查找和阅读历史文献资料、优秀诗文作品,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自主学习过程;在“端午倡议”“端午创意”等活动中,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学生纷纷融入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收获,抒发自己的爱国、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感。

3. 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和带动学生进一步深层次地发掘客家文化中“美”的精髓,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分辨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确立科学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例如,在“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教学中,美术教师可借助客家民系相关的特色服饰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认识到服饰并非局限于保暖功能,还含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在色彩、组成、造型设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首先,客家服饰具有朴素简洁美。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服饰相比,客家服饰具有简洁及朴素的特点。在色调方面,客家服饰主色调是白色、蓝色及黑色三种颜色,具有优雅的特征。同时,深色、素净的暗色给人素雅严肃的印象,也反映当地人内敛的性格。颜色比较深,也比较耐脏,比较方便客家人进行农耕活动。其次,客家服饰具有实用经济美。在功能方面,客家服饰具有经济性及实用性的特点。就客家妇女蓝衫服饰来说,蓝衫大襟上直扣的配置止于腰线上,方便哺乳,与此同时,在干农活过程中,可将前身折短塞于腰带。在袖口设计方面,袖口比较宽大并可翻折,方便放置一些随身的物品。这完全体现该种服饰的实用特征,同时也体现出当地人朴素及勤劳的特点。再次,客家服饰具有自然和谐美。在原料方面,客家服饰主要来源于大自然,蓝衫服饰材料多采用棉质天然材料。在染色方面,当地居民所采用的染料是天然的,绿色环保,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危害。这也体现客家人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点。这样的美术教学,能让学生感受服饰的美学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 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美术学科是现代W校教育的常设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健康人格。美术学科并非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它其实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学习,更注重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中蕴含的人文情怀,这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美术素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在“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一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客家服饰往往通过象征的符号表达人们美好的理想与愿望,其图案的象征、寓意及色彩的装饰与审美功能均集中体现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客家服饰常常绣上一些表示生存与繁衍、情与美、乐观与繁荣的纹样,如寿字纹、鱼纹和牡丹、百合花样,这些纹样常采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寓意。谐音达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质朴的乐观主义,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也正是当前美术教育应该强化和弘扬的。

三、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道德文化内涵。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担当起复兴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在继承和发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和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秦瑞芬(1975-),女,广东惠州人,小学一级教师,从事美术教育、德育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景艳,黄小华.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1(06).

[3]侯秋霞,何尚武.客家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影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4]王建刚,刘运娟,甘应进.客家服饰与色彩浅析[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篇6

我在上《恭城孔庙》一课时,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欣赏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前查找资料、图片。在阅读资料、欣赏图片中,学生了解到美术家创作每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通过欣赏讨论,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进一步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惊叹人类的聪明智慧,更加热爱人类创造的建筑艺术。之后让学生欣赏恭城的“三庙一馆”,感受偏远的瑶乡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搜寻历史发展的踪迹,欣赏多姿多彩的宫廷文化、民间风俗及传统艺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之美。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注重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让他们在活泼、轻松地环境中完成欣赏目标———体会画家的情感。如欣赏孔庙时,开展“听音乐”“,听孔子的故事”“,听保护恭城孔庙的故事”等活动,而不是教师空洞的阐述。最后让学生知道恭城孔庙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恭城孔庙的建筑,不仅以恢宏的气势、巧妙的构思、神奇的地理环境和阴阳八卦结构展示着孔子的儒家文化的显赫地位,而且以因地制宜的多变手法,瑶族和汉族文化相结合的多采风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侧面。这样便能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更好地渗透德育。

二、在绘画孔庙时用情感渗透德育

我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恭城孔庙进行考察,并作简单的记录。比如对材质(砖制、木制、石制等)、造型(亭、台、楼、民居等)、建造年代以及建筑物结构等进行观察,以加深对建筑物的了解。再通过学习线描孔庙的局部,如斗拱、柱梁、脊、檐翘、窗棱等,了解恭城孔庙和其它古建筑不一样的魅力。通过考察与画古建筑,既训练了学生的造型能力,又使得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古建筑物的理解与猜想(尤其是残败的),体验、感悟工匠是怎样想象构思、怎样画草图、怎样施工建造该古建筑的,体会到家乡的孔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继而给学生讲解有关孔庙在人们的聪明才智下得以保存下来的历史典故,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热爱之情。这一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学过的家乡历史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还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在手工制作孔庙作品中灵活渗透德育

手工制作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型。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手工制作课中认真挖掘德育因素,就能培养他们积极向上、踏实勤劳的生活态度。例如在《恭城孔庙》第二课时中,我采取先讨论,再小组合作的方法,出示以废旧物材料设计模仿孔庙进行造型,没有用的包装盒、一次性筷子,经过他们的小手,利用它们的外形、色彩,经过巧妙的加工创造,它们就会变成外形精美、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了。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实用的角度认识它们,不但养成环保意识,练就变废为宝的能力,培养艺术创造能力,而且还体现美术、人文、科学融合为一体的现代美术新教育精神。

四、在参观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篇7

1.在解析课文词句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想读懂课文,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容和观点,都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探究其中的德育内涵,从而达到领会课文思想底蕴的目的。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小学生通过学生古诗来了解我国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领会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诗歌是古人运用简单、有韵律的语言来抒感的方式,通过学习和了解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操,进而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

2.在朗读课文时渗透德育教育

“以读为本”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标准,学生通过带有感彩的朗读,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课文中的重点段和重点句子,并对此进行反复地朗读,不仅能够增加小学生的语感,为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的能力;还能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激发小学生的情感,使小学生在精神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的目的。

3.通过问题情景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不明白的事情很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发问”的特点,对课文构建一些有趣而且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景,通过问题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情景中,即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容易让小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再通过教师的深入引导,挖掘其内在的思想品德,从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的目的。4.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教育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回顾和总结课文的含义来延伸德育教育工作,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小学生自己回顾课文重要内容,再以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总结课文的内在含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还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5.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延伸德育教育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培养小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还是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小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得到进一步延伸,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二、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与德育关系

篇8

关键词:国学教育 小学 教学 渗透

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承担着国学的传承与发展的双重责任。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同时还要注重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开始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我国就十分重视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因此可以说学校教育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国学教育理念的提出

教育学生的优秀品格,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来看,由于学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个人涵养、综合素质,与教学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社会中,一些人急功近利等不健康行为,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像学生性格极端、心境浮躁,教师抱怨学生不听话、难管等情况是数见不鲜。因此,打破原有德育工作的模式,在德育中渗透国学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与涵养。这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德育工作的需要。同时,在小学教学中提出国学教育理念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面作出了新的要求。

二、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

首先,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学生从小就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树立起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使得学生长大后面对文化冲击时,不忘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其次,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国国民素质。人的行为规范与约束,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来实现。还需要良好的教养。中国儒家文化中强调礼、孝文化,尊老爱幼,诚信守信,知行合一。从小让学生接触到这样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严格自律,提高自身的素养,免受到外界不良的影响。第三,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在国学传统中,其精髓是以人为本。人类处在社会这个大群体,难免会遇到不尽人事的问题。这时人的态度与人格的健全与否至关重要。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汉字的学习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是国学教育的基础。汉字,其实是一部文化史。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再到宋体。在汉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先进手段,生动地给学生展示出来。这样就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门”字的甲骨文“”,形状两扇门。从文字的形体与意义去认识汉字,能够带给学生快乐。再如金文的“”,上面像两只手,意味着合力办学。再往下,像一所房子的形状,房子里有“子”。意思可以理解为在房子里学习。于是“学”最初的意思是学习,后来还有学校的意思。在教学生汉字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融入书法等传统文化。在课堂上注重训练学生的汉字书写。教师对其中的偏旁、笔画顺序、间架结构等都要做严格的要求,从而为学生写得一手好字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激发对国学的兴趣。

(二)加强语言储存

读书可以浇灌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品位。在小学教学中,我首先调查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与书为友。尤其要注意唐诗宋词与名言警句的积累与储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唐诗宋词与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让学生用传统文化,懂得传统美德。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结晶,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名言警句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能够给人以启迪。在充实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素养。

(三)打造国学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与生命,它体现着学校的内涵。可以围绕儒家经典,利用学校的主体墙,展现运动剪影、现代绘画、山水国画,使之成为内容丰富的国学。同时,还可以打造国学文化走廊,体现师生的剪纸、刺绣、书法等作品。向全校师生展现国学的内涵,展示了国家教育的成果。通过这些充满内涵的国学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熏陶了学生的品行。当然,也可以开设国学的课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结语

国学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健全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教学经验,渗透国学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品行良好的“四有”人才。

参考文献:

[1]沈青.别给国学教育穿靴戴帽――小议小学国学教育[J].成功(教育).2009(11)

[2]顾建德,喻志杰.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研究.2009(14)

[3]陈晓锋.传承优秀文化点燃智慧之光――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2)

篇9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习惯的养成教育,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自身的品质与思想情操。教师既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领路人。要成功地在语文学习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师就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知识,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一、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将传统节日的文化与小学生的德育进行对接,开发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并进行探究,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育体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与传说,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整理,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是其他的学习方式来获取知识。然后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或是经典诗文朗诵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节日的气氛,增强情感体验。比如,以“清明节”为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清明节的由来以及相应的习俗,让学生学会感恩,缅怀故人,并懂得维护新生。清明节不仅仅是扫墓祭祖的节日,其节日活动还有踏青、植树、放风筝、荡秋千等等张扬生命力的活动,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的精神品质。因此,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受到德育。

二、加强传统节日内涵的挖掘

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挖掘,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的教育。要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仅仅靠学生搜集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交流自己对节日的理解。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散,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其具有普及性、甚至是全民性的特点,学生对春节的习俗也极其熟悉,那么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内涵的挖掘。春节的习俗有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放爆竹、接财神等,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来让学生进行活动,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比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春联PK”,即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活动,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有关春节的对联,并将其进行整理,到规定的时间就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写的质量与数量来综合评定优秀小组。学生在这个活动中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美,从而能够自觉自发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修养。

三、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小学语文不仅是一门学习课程,更是一科育人指南。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结合传统节日的内涵,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体会到传统节日的德育精神,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有关,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传说,关于端午节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与孝女曹娥。学生在读过了这些故事后能够体会到传统节日的深厚底蕴,并能够慢慢体会到廉洁自律、爱国、孝顺这些传统的道德。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赛龙舟、挂荷包、悬艾叶、吃粽子等,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节日的气氛,可以组织学生玩游戏,虽然受到条件的限制,不能赛龙舟,但是拔河比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凝聚力,让他们意识到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还能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在游戏中提升自身的品德。在我们班级组织的拔河比赛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高涨,他们也体会到了端午节的节日气氛,体会到了人们对那些具有崇高品格的古人的敬仰与尊敬之情,并促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总之,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脊梁,对其进行德育刻不容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将德育融入教学之中,并让学生在参与搜集与实践中增强德育意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素质。另外,阅读是增加学生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增强学生的德育观念,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小学;阶段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5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01

一、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现状

作为德育教育的根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作为学生德育最主要的一部分,弘扬中华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对这一方面进行教学时,大多数都是照着教材来进行教学,十分枯燥无味。而小学的学生处在一个好动的年纪,如果课程枯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降低,使得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因此,只有改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在此基础上慢慢树立起爱国思想。

二、《传统文化》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这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其以诵读原创为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圣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升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三、如何在传统的文化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传统的文化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向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大多数都属于死记硬背,虽然学生可以用这种方法将老师所教的知识记住,但学生并不喜欢这种知识记忆方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就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相应的下降。因此,在当今的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基本上都配备了教学多媒体,因此,教师可以考虑运用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当然,运用多媒体并不是干巴巴地放几张PPT,而是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平台,更好地让学生领略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下来,我们以教材中名胜佳境这一部分为例,详细地说明一下。

教材中名胜佳境的第一部分主要分了四块:泉城济南、佛教名胜千佛山、名泉之冠趵突泉以及泉城明珠大明湖。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进行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放一些图片,让学生自己讨论这些图片都是哪些名胜,这些地方具体的位置在哪里。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很快就可以活跃起来。这样一来,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也大大提升了。等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答案,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都认识了这些景点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一个个的解说这些名胜。当然,在这期间教师需要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应的视频来帮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这些名胜,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促进知识更好的理解与吸收。在学生观看完毕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这些影视资料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这些名胜曾将发生过的大事件告诉学生,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外作业,在课后以多种方式如向家长询问、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进行图书查阅等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主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材的艺术乐园这一单元中,关于对联与成语这两部分,学生是比较生疏的,特别是对联这一方面。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可以提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经典的对联、成语。在上课时,教师首先教授一些基本的知识,然后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以使学生领略到祖国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成语这一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解释他们所收集到的成语。如有错误,教师可以在旁进行纠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成语的印象,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更有利于教师授课。

四、整合学校活动,提高爱国教育质量

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学校还整合学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学习了《三孔》这部分内容后,学校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赴曲阜泰安开展游学活动。在“三孔”,学生感受了“至圣先师”孔子穿越历史的不朽魅力,品读到中华文化深厚的积淀。在曲阜师范大学,学生聆听了专家的国学报告,增进了对国学的深层感悟;在岱庙和泰山,师生们赞叹了巍巍中华的钟灵毓秀,感受到泰山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得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了增强。

五、结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绝大多数仍然对现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需要联系其中精华的部分进行教学。对于爱国主义这一方面的教育,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讨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户外教学,进行教学实践。当然,教师自身也需要注意提升自己自身的教师素养,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以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更好地接受爱国教育。此外,教师要继续加大《传统文化》的教学力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