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调研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化调研

篇1

一、企业信息化现状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能力也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安平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06年初,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化人才培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

安平的丝网企业大部分还属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中一些企业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信息化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开始得到应用,但是各丝网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不同,在资金投入和认识水平上也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大部分丝网生产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程度还不是很高,但对于信息化尤其是对于电子商务方面的需求还是非常强烈的。

(一)生产流程的信息化

生产流程应用信息化,将极大提高生产的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其信息化各有特点:

省重点点名调研的英凯模金属丝网有限公司,生产机器基本没有数控设备。红星丝网有限公司拥有自己的优势产品,粗钢轧花实现辅助数控化自主拔丝、织网一条龙。矫阳焊工是安平县生产丝网机械的一个实力相当雄厚的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时利用电脑辅助制图,并且生产的螺纹钢电焊网机器有大型数控设备。振兴钢板网有限公司发展速度很快,生产过程也有电脑辅助,拥有数台几百万一台的轧网机,设备相当先进,虽然产品大众化,但生产规模及质量比大多数企业更具竞争力。长明准备明年引进新型生产水泥护栏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每台千万元左右。

(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随着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日益繁多而复杂的文件、数据如果手工处理,工作量大,效率低,出错多,所以应用信息化的管理的愿望迫切。英凯模金属丝网有限公司在财务方面使用金蝶K3,以前没有办公软件,现在公司投资正在测试一种贸易管理软件,《南北NT外贸ERP管理系统》,目的用于贸易营销方面的管理。红星丝网有限公司在财务方面使用的也是金蝶K3。矫阳焊工在财务方面也应用了财务软件,管理方面应用了阿里软件,据了解,因为见不到实效,现在处于停用状态,并且反映阿里外贸版过期会删除企业资料。

(三)企业贸易信息化应用情况

贸易营销的情况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所调研的企业在这方面的信息化应用:

英凯模金属丝网有限公司,拥有5个网站,做了Google等一些网络推广,外贸员工近30人,并有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红星公司拥有两个公司网站,并做有网络推广,使用阿里内贸版几年时间,是阿里金牌会员,但对搜索引擎及国内权威网站情有独钟。

(四)信息化资金投入情况

英凯模金属丝网有限公司每年的投入在二、三十万左右。今年新上的软件系统投资也近十万。红星丝网有限公司信息化方面每年投入也要十万以上。矫阳焊工每年在推广方面投入也要十万左右。其他调研的企业大致情况类似。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体来看,大部分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不是很高,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企业苦恼于信息化投入很大,期望值很高,但收效甚微,甚至没有什么回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贤才难觅,人才难留。网上贸易人才匮乏,大部分企业都是在养业务员,而不是业务员在养企业。业务员的素质及管理人才的匮乏加之鱼龙难辩的丝网市场都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应用。

二是都有企业网站,而且大部分做了网络推广,但是网站大部分都没有专人维护而且页面基本没有更新,版面内容也仅仅是企业介绍、产品介绍,难以吸引他人。网站是企业的网络招牌,但是大部分企业网站只起守株待兔的作用。即使做了网络推广,几万元像流水,短时间就消失殆尽,也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是大多数在财务方面有软件应用,但都是套用现成财务软件,缺乏针对丝网企业方面的软件,在实用性方面很不尽人意,出现频繁调换软件的情况。

四是现在有些企业对新的平台应用的不多,知道的不多,如TQ洽谈通,企业通,B2B99很少有人知道,对百度,谷歌,雅虎,诚信通,环球在线等也是有的在用,有的不用,几个平台综合一起用的情况鲜见。还有一些使用免费的B2B平台,接受调研的企业大多对阿里软件及外贸版评价分值很低,有的对内贸版还能接受。

五是工业信息化方面,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普遍偏低,这受制于企业的资金实力。

三、对策研究

综合这些问题,我们预想了几个针对性的方案:

一是利用现有平台,对企业急需人才进行培养和输送,并从多种渠道引进人才,其中提高企业老板的信息化管理观念和操作水平尤为必要。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信息化,尤其是对于安平丝网,高精尖产品不多,大路货利润非常低。正值金融危机,各企业在销售额和利润方面都大幅缩水,其中与没有有竞争力的产品有很大关系,而开发高精尖,附加值高的产品离不开生产的信息化。

三是适当控制电子商务方面的投资。大宗产品的电子商务链条在国内外尚不是完全成熟,网络对于求购信息,尤其是国外求购信息在现阶段只是起辅助作用。对于网上订单的期望值和投入值应该有所控制。

四是研发适合丝网企业的软件。企业需要应用于丝网企业的专业软件,不少企业为引进软件动辄支付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资金,而且应用效果不是很好,甚至在达不到应用目的时,再更换新软件,这更会造成前期投入的浪费。因此我们必须看清这个需求,急企业所急,开发出一套针对丝网企业量身定做的管理软件。

五是飞单问题让很多企业感到无奈和头痛,阿里软件是一个网上的信息管理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利用其在丝网企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为了更加符合大众化,很有必要跟上后续的服务及降低资费。

篇2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海洋工程;灰色评价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39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070- 02

1 引 言

近年来,海洋资源开发需求增长加剧了海洋工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提高了对其生产、运营、管理的要求,信息化作为助力企业发展创新、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3],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选择。目前,我国海洋工程企业的特点是单件、小批量建造,以及处于设计能力弱,以来图加工为主的阶段,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而信息化进程所需投入的物质和时间成本高昂,迫切需要构建与我国海洋工程企业相适应的的信息化评价体系。

2 海洋工程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的指标体系主要结合五个方面:(1)BSC(Balanced Score Card)理论构建指标;(2)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给出的企业信息化指标;(3)国内外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文献;(4)供应商与船东双轮驱动下的海洋工程企业及他们之间的协同响应;(5)海洋工程企业生产运营实地调研。综合上述构建了海洋工程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包括6个二级指标及27个三级指标,并划分为效益型(+)、成本型(-)两类指标。

3 海洋工程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及实例分析

3.1 样本数据

本文采取企业调研及问卷形式收集数据,对我国15家海洋工程企业技术层、中层管理、高管共发放问卷150份,删除有缺失项、不合理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20份,问卷有效率80%。组织10位专家对27个二级指标进行五级评分(分值由高到低为5,4,3,2,1)。

3.2 评价模型及评价结果

灰色综合评价利用有限的信息,通过逐层向上的评价机制,对系统指标体系方案层、准则层及目标层给予合理的评价。采用AHP方法计算权重。灰色评价模型的主要步骤如下[4]:(1)确定评价灰类及白化函数;(2)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3)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及权矩阵;(4) 计算灰色综合评价。

根据上述步骤,计算出综合评价结果为:

B=(0.109 9,0.295 5,0.352 1,0.180 6,0.061 8)

4 结 论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我国海洋工程企业信息化属于第三灰类,即信息化属于一般满意程度水平阶段。本文构建合理的海洋工程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综合评价与AHP结合对海洋工程企业信息化进行了评价分析,评价结果反映了指标的合理性,同时也反映出海洋工程企业信息化程度有待加强。

主要参考文献

[1]韩先锋,惠宁,宋文飞.信息化能提高中国工业部门技术创新效率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4(12):70-82.

[2]高巍,毕克新.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与工艺创新能力互动研究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8):96-103.

篇3

4月11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和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赛迪集团)主办,中国计算机报社承办的“以用立业 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春季交流会”在北京京西宾馆成功召开!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等受邀参会,并就中小企业及其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作了精彩发言。此外,联想集团副总裁夏立还在会上作了主题为“引领价值应用 服务中小企业”的精彩演讲。

作为本次的大会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体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颖在会上了《2006-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年度报告》,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已经成为带动中国IT整体市场快速增长的核心动力,2006年,国内中小企业IT市场规模将达到157.7 亿元,未来三年将缔造5000亿元的市场,未来5年中小企业IT市场规模将保持21.5%的复合增长。报告包括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需求分析、趋势预测,翔实的数据支撑论证了信息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牵引以及中小企业信息化对IT产业发展的促进,表明2007年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爆发年,将引爆IT产业新发展。根据赛迪长期调研发现,与传统大客户IT采购特点不同,春节后2-4月份是中小企业IT规划、采购的黄金季节,中小企业比较多地集中在这个时段创业、扩大规模,制定发展的规划、聘请新的员工、购置更多、更新的IT设备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以PC采购为例,在拥有明确PC采购计划的企业中,45.27%的中小企业会选择2-4月份购置、升级电脑设备,以提高自己生产、经营水平,在新年伊始为自己筹谋一个最佳开局。随着中小企业数量激增,中小企业用户已经产生潜力巨大的IT采购需求,面对中小企业的春季市场也将随之成为国内IT市场新的特征。中国IT产业先后启动过三个IT消费市场,以PC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8年,政府采购和大企业采购市场率先启动,其年末突击消耗预算的采购特点决定PC秋促市场的成熟。1999年到2004年,随着PC日渐平民化和中国家庭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传统特点,由于这个时期主要用户是学生,因此抓住寒假、暑假、五一、十一等假日,是厂商的选择。2005年以后,众多家庭用户、行业用户、大型企业用户对于PC需求开始出现缓和态势,相反为数众多,普遍渴望成长和迅速发展的中小企业群体所表现出的希望通过应用IT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趋势,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小企业信息化采购春季市场的日渐成型对于IT产业来说,意味着下一个巨大发展机遇的来临,如何挖掘中小企业IT应用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方案和服务,是IT产业时代课题,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采购春季市场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调研和跟踪,总体而言中小企业信息化采购的春季市场已经基本成熟。

据权威市场调研显示,具有信息化采购需求的中小企业,有一半的中小企业选择在每年3-4月进行信息化产品的采购,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的“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春季交流会”的召开,让我们意识到,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春季里耀眼的明星。这个春天,政府的呼吁、中小企业和IT厂商都将大有所为,数十万计的中小企业将会在这个春天直接受益

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 信息化 竞争能力

一、引言

21世纪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一场信息化技术的变革正迅速在各行各业不断深化,渗透到了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正迅速推进到信息化时代。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已经从传统的着重于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发展到行业与行业间的竞争、地区与地区间的竞争、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有效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可以说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现代企业管理实质上变成了对信息的处理与使用的过程。我国自加入WTO以后迅速融入了世界经济的主流,并在国际经济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就企业信息化管理来看,与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使得我国很多企业在经营决策、市场响应、业务流程等方面都有所不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远不如国际先进企业,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形式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办公信息化

在企业经营管理日常办公中,会涉及大量的数据,包括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内部数据如人事、库存、采购、劳资、销售等,外部数据如供货、服务、客户、市场、广告等。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日常办公所涉及的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极为庞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增加。传统的办公管理多以纸质文件资料来进行,但在企业数据极为庞大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如果再完全依靠纸质媒介管理,将会给信息的保存、调阅、修订等带来极大的不便,并且还极容易出现损毁现象造成信息缺失。办公管理信息化,仅需要一台电脑,即可实现大量资料的保存,并且在调阅、修订等方面都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在必要的情况下利用网络还可以实现信息的高速安全传输。

(二)业务管理信息化

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所有的业务都需要调研、立项、签约、履约、服务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撑。例如分析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就需要对大量业务报表、市场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以做出科学正确的预测;再如对项目投资回报进行分析,就需要对整个项目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并生成各种报表。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分析汇总制作报表的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还极容易产生错误。但在业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利用相应的程序和模型,轻松地对大量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按照相应的算法迅速生成所需要的报表。再如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可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产品设计信息化可以运用先进的设计应用软件提升设计质量和工艺水平。

(三)信息服务网络化

最初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多局限于单独的计算机对企业经营管理信息进行存储、处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迅速向网络化发展。企业内部信息服务,可以通过网络迅速在分布于各地的子公司、部门之间传递流通,包括财务信息、决策信息、业务信息等。而企业外部信息服务,也可以利用网络向客户,包括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等提供实时的信息交换,实现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协调,实现与合作企业之间生产、流通等信息的交换。信息服务网络化极大地提升了企业信息服务能力,同时还降低了企业信息服务成本。

(四)市场营销信息化

传统的市场营销手段中,企业与客户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不论是从产品信息的流通、交易服务的支持、售后客户的回访维护等,都有着极大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拉近企业与客户的距离,企业往往得投入大量的资本。市场营销信息化,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如电子商务等,可以通过网络非常直观地向客户展示产品,使客户不用局限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自由自在地去了解产品特性优势,同时通过网上订货,客户也可以不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获得产品服务,甚至于售后服务等都能通过网络很简单地得以完成,极大地降低了市场营销成本,提升了企业的服务能力,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三、如何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是“十二五”时期的时代特征,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为坚实的基础,要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一)从人才入手提升企业全员信息化管理素质

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根本,没有相应素质的人才,拥有再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都无法真正使这些设备和软件发挥效用。我国有不少企业就是如此,因为没有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而使得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运行不畅。因此,企业要强化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加强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引进,加强企业员工信息化管理培训,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对于企业决策层来说,要认识到时展和市场竞争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出的要求,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而对于中层管理人员和骨干人员来说,更多的是需要掌握信息化管理实践能力,包括信息化商务交流、信息化营销、信息化贸易、信息化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等,以此打造出一支拥有能满足企业信息化管理需求的信息化管理队伍。

(二)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支持,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同发达国家相比都较为落后,尤其是软件平台和IT技术的应用,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近几年来企业信息化管理硬件和软件水平都有所提升,不过硬件平台不合理、软件平台不符合自身实际等现象十分普遍。如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ERP系统等,开发商在开发平台的时候对企业的需求根本不太了解,结果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流程难以协调,起不了应有的简化流程、提升效率、提高安全的作用。企业在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时,要精心挑选开发商,对开发商的评价标准不仅是软件开发能力,还有对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掌握程度,只有既懂企业管理又懂软件开发,才能帮助企业建立起针对企业自身需要的,切实可行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三)要找准企业自身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定位

不同的企业其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定位并不相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也并不是所有的企业信息化管理都有用同一种模式,不同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别,既便是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当然,也必须认识到并不是小企业就不需要信息化管理。一个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定位,取决于企业的外部竞争状况和内部经营需求。竞争越为激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需求越大,当前很多新型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极为领先,究其原因和这些公司所面临的激烈的竞争环境有着巨大的关系。同时,效益好的企业其信息化管理投入也较高,相对来说信息化管理工作做得较好。而一些效益不好甚至连职工工作都无法满足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则处于较低的层次。此外,信息量大如文档、数据、图纸数据量大,或者对信息流通需求较强烈的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更高,而信息量小对信息流通要求不高的企业,则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就较低。在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时,必须找准自身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定位。

(四)信息化管理工作要能灵活调整

在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动,如果只采用一套固化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许现在附合企业需求,而过一段时间却与企业需求相违背,总会有出现不符合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需求的情况,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便甚至造成阻碍。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企业的市场定位必然会发生改变,所面对的竞争对手,市场竞争焦点,竞争激烈程度等都会提出不同的需求。企业在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时,从企业信息库、生产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营销售息化、决策信息化等方面,以及与企业外部的合作伙伴、客户群之间的商务信息化、采购信息化、资讯信息化等,都要考虑到系统的适应性,在量化指标、系统结构、系统语言、界面组成、模块搭配等方面留下足够的空间以便灵活调整。

四、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安全能力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大量的信息都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分析、传输,这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面对日趋复杂的信息安全环境,在脆弱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下如何保护企业信息安全,成为所有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

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可能面临着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方面的安全问题。物理安全表现在信息化管理硬件设备上,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监控设备、扫码设备等,除了来自不法分子的物理手段威胁外,还有来自于自然灾害和环境事故如雷电、鼠环、潮湿等的威胁。网络安全主要来自于病毒、木马的破坏和黑客入侵,病毒、木马的破坏和黑客入侵,都有可能造成企业信息的丢失、泄露和破坏,影响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带来巨大损失。数据安全则主要来自于数据的破坏、删除、泄露以及人为恶意更改,数据库崩溃等。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网络规划存在缺陷、信息化管理体系存在技术漏洞、安全管理系统不够健全、员工安全意识不强等安全隐患较多,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

(二)如何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安全能力

要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给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构建一个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否则再优秀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再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软硬件,都无法正常发挥效用。一个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在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两个方面都应当有相应的措施,如管理制度、防病毒技术、入侵检测软硬件、安全网关、资源访问控制等。在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下,还要通过内部制度的约束和软硬件技术措施和手段来贯彻执行,避免因员工安全意识不高给木马、病毒、黑客等带来机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看似是开放的,但实际上很多东西是仅限于企业内部或与客户之间,是一个动态的闭环管理系统,能通过加强物理场所安全管理、建立应急预案、提升安保强度、加大违规处罚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安全水平,使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更好的发挥作用。

五、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时展的推动下,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需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从全体员工信息化素质入手,找准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管理定位,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构建一个灵活调整的信息化管理软硬件平台。同时,企业还必须注意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安全性,加强企业相关信息和工作的安全管理,避免数据破坏、泄露、丢失等现象,避免数据安全影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只有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切实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发挥更大的效力。

参考文献

[1]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2004(01).

[2]申明新.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煤炭企业管理创新[J].煤炭经济研究,2002(07).

[3]丁宏.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带动企业管理的进步[J].山西财税,2009(02).

[4]刘增.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及意义[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2).

[5]崔永玲.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管理创新[J].天津造纸,2007(02).

篇5

忽视信息化人才培养所造成的实际后果是花巨资建设好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开发,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甚至造成企业运行的混乱,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企业已关注到这样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钱投向了信息化改造,但信息化却难以创造商业价值。人们原以为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是有百利可图的,但大多数却走向了反面。即由于项目实施的失败将企业拖入无底的信息化“黑洞”。

企业信息化建设呼唤信息化人才

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不高,总结信息化项目失败原因的时候总会把愿因归结于企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实际上这种观点还需要深入分析。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企业信息化项目为什么失败。目前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吸引企业目光的往往是需要什么样的硬件,网络环境如何搭建,系统应用是否能达到本企业的要求,系统的集成工作能否成功、满足设计目标等等,而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关注不够。技术和设备甚至应用系统都是可以用钱买来的,也就是说是可以“拷贝”的,但是企业信息化过程却是单纯靠钱买不来。

我们往往看到一些企业花了钱,厂商出了力,而结果信息技术和系统与企业实际运营不适应,技术系统和业务应用“两张皮”,贴不到一起,企业收不到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效果。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把失败归因于技术和信息化应用系统软件厂商的系统有问题,但是客观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同一个厂商的或者系统为什么在有些企业就能获得成功,有些则会失败?这也说明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失败并不是技术问题,至少不完全是。就像早期的系统一样,有的企业应用的很好,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有的则没有什么效果。技术是一样的,甚至软件都是同一个版本,关键是如何用,如何与自身的业务流程和模式很好地结合。也就是说成败的关键是需要有人能够正确实施和应用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真正需要的是那些善于“化”且愿意“化”的信息化人才。版权所有

转变观念才能“化好人”

目前,我国企业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持有传统观念和传统的经营思想,他们对计算机不感兴趣,对网络也不信任。在他们看来,以前没有计算机也没有网络的时代企业照样能开展业务,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一些企业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的热情和程度。这种陈旧的观念必然会阻碍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另外,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期,信息技术人才和专家主导企业信息化过程。人们往往看到的是穿墙打洞、架线布网,是交换机、服务器,看到的是信息技术人员忙碌的身影。这样产生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把信息化人才和信息技术专家人才划上等号。实际上从应用需求调研、应用分析到系统选型、实施规划都离不开业务人员的协同工作。只有既熟悉企业管理运营和业务流程,又熟悉信息技术和应用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信息化人才。

在传统行业里,领导是信息化的关键。然而很多领导还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的主导作用要靠他来直接参与、直接领导。要运用实例,使企业领导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推动企业现代化的关键手段,让他感觉到肩上的历史重任。在运筹、策划、组织、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强调最高领导自始至终的参与。违反了这个原则,就注定会失败。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表明领导者的重视、支持和参与不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由于领导者拥有实现企业目标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控制权,能够决定投资、组织结构调整、人员配备、确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等,因此,只有领导者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才有可能实施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有信息化观念的企业领导是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

篇6

首席信息官的主要职责是:

挖掘企业信息资源、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为企业信息化布局、评估信息化价值;负责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完成信息系统的选型实施;收集研究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协助完成企业业务流程重组、运用信息管理技术重建企业的决策体系和执行体系;安排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发现信息应用的瓶颈、观察研究企业运作中的信息流及其作用。

对应首席信息官的职责要求,国资委要求各央企赋予首席信息官相应的决策权和审批权,有关重大决策应听取首席信息官的意见。条件暂不成熟的企业,可先由现任信息化主管领导兼任首席信息官。到2009年年底,所有央企都应建立信息化专职管理部门,实现机构、职能、人员和责任“四落实”。

看到这篇报道,首先让我联想起日本的竞争情报。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得益于日本政府和日本企业对信息产业的极大重视与支持。为了振兴经济,加强对科技信息和经济信息的重视,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情报部门,为企业提供经济信息和科技信息,并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建立情报系统,搜集市场的竞争信息,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管理和生产经验,从而提高了日本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特别是对美国市场的占领,由于对美国市场的充分了解与掌握,日本商品迅速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对美国商品和美国企业都构成了威胁。对世界市场分额的大量占有,使得日本企业生产迅猛提高,经济急速膨胀,逐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政府还大力扶植和资助民间情报机构(公司)的发展,让他们在社会信息服务与经济交流活动中有活跃的表现,仅东京地区就有1200多家各类信息服务机构(公司),其中三菱商事每年为三菱公司集团等机构搜集情报的费用达6000万美元以上。

反观我国的大型央企,目前经营状况还不错主要是得益资源和市场的相对垄断,但如果真正面对逐渐开放的世界经济舞台,竞争力并不高,CIO职能和意识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从政府到国有大型企业已经开始重视CIO的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将大大提高。

篇7

一、概述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进行着一个个信息化项目建设,如OA、MES、PDM、ERP、CRM等等。信息化项目建设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引起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的信息失范问题值得关注。

信息失范是指在信息管理有关的活动当中违背信息世界的公认规则,有违信息道德甚至是信息法律的行为。信息伦理是信息道德的底线,它和信息法律一起维系着信息世界的秩序。我们知道道德和法律同样起着社会准则的作用,但是道德的调节范围更广。本文将浅析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化伦理问题。

二、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的失范行为

信息伦理行为具体表现形式多样,根据Mason(1986)提出PAPA的四个维度,可以分为:信息隐私权(Privacy),即个人拥有隐私的权利及防止侵犯别人的隐私;信息准确性(Accuracy),即人们享有准确信息的权利及确保信息提供者有义务提供准确信息;信息产权(Property),即信息生产者享有对自己所生产和开发的信息产品的产权;信息资源存取(Accessibility),即人们享有获取所应该获取的信息的权利。对照这些维度,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信息隐私问题

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隐私是双向的。一方面,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商获得企业的业务数据进行系统测试;另一方面,企业获得开发商提供的信息化系统、设计方案、程序源码等等。此外,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数据如:员工信息、、往来单位信息等也涉及到了隐私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这些信息随时都面临着被泄露的危险,某些信息泄露可能不会触及法律,但是也会对一部分人或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

2.信息准确性问题

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最终效果不理想,或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修改程序和实施方案、项目延期等,原因会有很多,但是信息准确性差是众多原因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信息准确性差表现为:一方面信息化系统开发商为了承接项目会夸大他们系统功能的强大、技术先进、灵活配置等,无限制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客户在系统开发商调研过程中,提供的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或者想达到的预期目标不符等。

3.信息知识产权问题

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知识产权包括:一方面,开发商提供的信息化系统的源程序代码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和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和积累大量的业务数据。这些数据环环相扣,纵横交错,其有效的配置可以实现企业生产与管理的监控。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使企业技术信息、商业信息、物流信息、资金流信息在信息化平台上暴露无遗,这些信息数据中蕴含着具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产权。

4.信息获取权问题

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意在提高企业信息资源利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企业的各种信息暴漏在信息化平台上,企业用户可以通过信息平台获取信息,但由于公司职员级别和工作性质不同,重要信息平台在对用户开放信息时,按照用户不同授予不同的信息获取权限。对于信息系统的管理员在授权时是否能够根据需要授给相应的人,用户在申请权限时能否能够做到仅申请自己需要的权限,这些都会关系到信息获取的问题。

三、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中信息伦理的构建

针对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的信息失范问题,进行了学习和研究,提出以下四点针对性的措施。

1.有效降低信息泄密的发生

一是提升项目实施团队人员的保密意识,对信息化项目实施的团队成员进行保密教育,签订保密协议,借助法律手段来约束团队成员行为,提高其保密意识。二是提高新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和完善,尽量减少系统问题和漏洞,例如防火墙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加密技术等等,使得违规代价增加,从而增强对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利用信息审查系统,对系统信息进行审查、过滤,屏蔽其中有违企业信息伦理规范的内容。

2.第三方介入确保得到准确信息

第三方的介入可以对双方为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中提供的信息起到监督作用,便于双方得到准确的、有效地信息。避免了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准确或是理解不同,造成项目实施无限期拖延,使双方都投入更加巨大的成本的现象。

3.加强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

企业内部通过宣传板报、知识讲座、研讨会、广播等多种形式普及知识产权知识,使员工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如何保护知识产权,以及知识产权涉及到法律问题等等,唤起员工个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遵守信息法律和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防患于未然,防止信息失范行为的产生。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员

一是通过多种渠道来充实与丰富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内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严守机密;提高技能,专业服务。二是加强信息伦理建设,使信息化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形成内在的约束机制,并成为所有工作人员的基本行为准则。三是培养信息化专业人员,为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做好技术支持,做到有能力去运维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并做到最大限度的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的信息安全。

篇8

关键词:信息化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随着近年来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开发水平逐年提高,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入一些先进的信息化项目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力求建立一个适用于本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笔者所在的企业在近几年也坚持致力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并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先后引进了P3、EAS、Power On等项目管理软件和企业管理软件,通过这几年信息化项目的管理实践,笔者对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本质与要点

通常我们可以将一个信息化项目定义为在一定期限内,依托一定的资源,为达成一定的信息化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由此不难看出信息化项目的三个关键要素为:时间、资源、目标。因此,可以认为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本质即是对项目计划、组织以及对项目所需资源的有效控制,其目的在于确保信息化项目在规定时间内、规定预算内、达成预定的绩效目标,如果要将项目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对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笔者认为企业的信息化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融合了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管理理念,还包括企业的战略决策、组织管理和经营手段的信息化。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赢利模式,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于企业自身技术战略和实施的突破口,使信息化项目管理真正成为推动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率及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

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以前,必须统一企业领导和各业务部门的思想认识。这不仅涉及到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还涉及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等大量实际问题。要制定明确的项目管理目标,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相结合的原则,组织扎实细致的需求分析,才能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目标,并找出企业业务流程与信息化系统的结合点。

二、信息化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据笔者调查了解,我国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的企业多数并未在信息化项目投入应用后达到预定的效果,能有效运行且成功实现利用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的案例并不多。结合笔者参与信息化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工作经验,分析原因,笔者认为可将企业的信息化项目管理在认识和操作上的存在的问题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盲目跟风,在未弄清企业管理需求与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之前,就模仿其它企业搞起了信息化。

二是认识不够,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存在偏见,简单的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就是购置高级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购买高级的企业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而在信息化管理软件的设计、有效运作、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等方面不愿意花时间和费用。

三是力度不足,企业高层往往简单地认为信息化是软件服务商和企业IT部门的事情,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协调。此外,信息化项目管理工作也未形成标准化流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未划分,组织责任不明。

四是急于求成,尚未明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范围与内容,未经需求调研、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就匆匆将项目上马,有些企业甚至直接购买的成型的信息系统,未结合企业管理实际进行修改完善便投入使用。

五是水平落后,企业现有信息化项目管理水平、建设水平和人员技术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对信息化项目管理的知识的了解,未形成信息化项目管理与运行所必须的认真的、严谨的工作作风,未养成按程序、按规定工作的习惯。

不难看出,企业信息化如果没有与之适应的管理,很难取得竞争优势。为解决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信息化项目的顺利、成功的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对策。笔者通过对在所在企业参与信息化项目管理实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进行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以解决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从需求出发、抓住关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企业只要能从实际出发,真正期望通过现代化项目管理理念和手段规范企业的各项业务的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及业务处理的合理性、规范性,就能迈出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的第一步。

二是企业领导的决心与认知是关键。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成功实施,60%以上的工作量需要投入在管理流程、管理架构的改进上,参与项目管理人员的执行力也是关键,因此,必须在实施之前,建立一个由企业领导为信息化项目总负责人,各业务部门领导为信息化项目各模块负责人,企业业务骨干与技术骨干共同参与的信息化项目管理组织机构,企业领导与各业务部门领导负责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解决所有重大决策问题,为技术人员与开发人员在进行项目管理与技术集成等工作时指明方向,以便实现企业管理体制与改革的相互融合。

三是技术基础工作和人员培训必须同步落实。以笔者所在的企业为例,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虽然是像软件供应商购置的成品,但为保证该系统能符合企业管理需求,从信息化项目启动初期,便由企业内部的业务人员、开发技术人员、决策人员先后配合软件供应商参与了项目的需求调研、系统重构、设计、二次开发、项目实施推广等基础技术工作,这些基础技术工作对参与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系统设计与投入运行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企业内参与信息化项目的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大家熟悉管理系统的运作。

四是聘请第三方对项目进行监管。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借助企业与软件供应商以外的第三方,如项目监理机构对项目的实施情况定期进行跟踪与风险分析,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的防范与管控措施。

五是建立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与应用标准。随着信息化项目的逐步实施,摆在企业眼前的就是如何提高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水平与应用水平。要提高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水平与应用水平,就必须对信息化项目的相关管理工作流程、系统编码等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立一系列的标准化文件对信息化项目管理者、使用者的操作予以约束。

三、项目管理成功的必要因素

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包括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这两者必须彼此配合才能成功实现企业预期的信息化目标:

(1)技术因素。首先要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基础建设,不仅要对信息化基础设施有计划、有前瞻性地进行投入,还需要对企业各类数据信息化,如:库存信息、采购凭证、费用单据、物流单、合同、公文等原始数据资料的输入、存储、管理及检索过程要转换为信息化的方式。其次是实现计算机对企业内部系统化管理,一方面将企业制度化管理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健全企业内部档案的管理;另一方面在网络上收集相关的市场信息,如物料单价等信息加以整理、统计,建立一套详尽的行业档案,以便企业及时、有效地分析市场动态,掌握市场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目的是通过实现企业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即在当时的技术环境下,通过采用合适的组织结构与体系,低成本地实现提高效率、增强创造性、提高协同工作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见,一个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与当时的技术环境和所能采用的管理工具与手段是密不可分的,而一个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一定要能与当时的信息技术紧密相连,并能充分利用其优良性能。因此,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时,一定要弄清该系统的模式与企业的管理模式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模型。

(2)非技术因素。首先是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的主要领导是否具有现代化管理的意识及这方面的需求;其次是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管理机构是否稳定与合理,管理数据是否完整科学。管理本身及人员使用要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力量,在开发、应用和维护阶段都必须有自己的技术人才,要有一支专业的实施队伍。实施人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熟悉企业业务及信息化管理系统各业务模块的功能。另外还要有一套标准的系统实施的调查方法,这是标准化实施的基本要求。通过详细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的产、供、销、人、财、物各方面,把握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行规律。

企业信息化管理实施的实质性因素和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信息化是否能成功的实施下去,除了要有财务保障的前提,关键是企业人员的知识更新,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知识更新比学会一种新的技术更为艰难。

四、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发展策略

按照信息化的要求,根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具体情况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调整与重组。针对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标准流程,可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物流、信息流与管理策略形成最佳组合。企业实施信息化应与信息技术建设和经营管理改善等同步进行,同时要具备准确的基础数据和高效的技术设备,系统只有运行在准确完整的数据和高效的技术平台之上才能发挥实际效用。具体来说,信息化项目管理发展策略应表现在:

(1)加大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

(2)增强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力;

(3)健全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机构,建立行之有效的内、外部信息传输体系;

(4)加快企业信息管理整合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5)不断加强电子商务基础建设,及时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

(6)建立管理信用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7)统一规划和标准,完善与企业信息化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与标准;

篇9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项目建设; 层次化管控; 后评估机制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07?0116?04

Research on innovation control mechanism of large informatization project

WU Shisong

(Information Center,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oration, Guangzhou 510030,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ontrol requirement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project, the hierarchical information project control mechanism with the full life cycle is proposed innovatively. The informatiz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is divided with the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 hierarchy, and the measures of capital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scheduling, development quality, staff coordination and risk avoidance are introduced into each hierarchy pointedly. The full life circle control mode based on post?evaluation mechanism is used to guarantee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project and the strict control of the quality and scheduling,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rge information systems.

Keywords: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informatiz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hierarchical control; post?evaluation mechanism

0 引 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化,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正在迅速提升。按照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要求,以电子化、信息化、虚拟化为代表的先进信息计算技术正在深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1?3]。

对电力企业而言,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支柱型产业,其信息化的步伐日益加剧,启动了大量的信息化项目以实现流程电子化、表单虚拟化、资产数据化等,以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改善企业运营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4?5]。然而,目前的电力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在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及实施过程在内的项目管控中存在着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效果[5?6]。具体而言,目前的信息化项目建设管控技术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 质量管控力度不足。体现在信息化项目为“交钥匙”工程,项目承建方对信息化项目的需求了解不足,项目建设方(即电力企业)对信息化项目的需求无法有效转换为项目开发内容,导致最终的信息化项目成果与最初的功能需求出现较大的偏差。

(2) 项目开发效率低。体现在进度难以控制、协调易出现反复、功能模块及接口的标准不一等。尤其体现在近年来,信息化项目趋向于集中化、统一化、一体化,然而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落地却频频出现功能与性能的差异,导致验收困难,反复整改,效率低下。

(3) 信息化项目的可扩展性差。体现在项目开发完成后的功能模块调整需要重新立项、承建方选择余地极小、功能拓展受限。该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亦是由于质量管控力度不足造成,即项目建设方未能够合理规划项目成果,或未能将项目成果以正确的形式转换为项目承建方的开发内容[7]。

(4) 信息化项目缺乏全生命周期的规划。体现在没有有效的后评估机制对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成果、试运行情况、成本产出情况进行及时的搜集与分析,从而导致无法对信息化项目下一阶段的规划方向予以指导,也降低了对项目承建方的有效约束力[8],不利于提升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管控效率。

鉴于以上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层次化的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控机制。首先将信息化项目建设各个阶段按层次进行划分,并在每一层引入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其次采用基于后评估机制的全生命周期管控,及时反馈目前信息化项目成果对下一阶段的意义及项目承建方的评价,从而最终保障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需求的顺利开展以及质量和进度的严格把控。

1 项目管控现状及需求分析

目前电力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建设,项目规模通常较大、牵涉业务部门众多,且涵盖从项目起始阶段的需求分析直至项目完成竣工后评估的一系列里程碑,具体包括开发阶段的系统设计开发、系统测试、系统初验,以及推广实施阶段的项目启动、系统培训、系统部署、数据清理、系统测试及初验、上线运行及竣工验收等。

2.2.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层主要涉及信息化项目的需求统计、需求跟踪以及需求更新等内容。其涉及业务的调研、业务需求的建模、需求的转换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必须要保证业务部门全过程的积极参与。除了需求的调研与确认外,信息部门需积极与各个业务部门沟通,在各业务部门的配合下,将抽象、不直观的描述性业务需求转换为可直观表达的、界面化的信息化系统原型,使得业务用户能够提前直观地得到该信息化系统的用户体验,进而对其功能需求、界面需求以及其他要求进行调整与确认,由此保证项目目标与最初业务需求的差异性保持在最小的可控范围之内。

此外,在完成初步的需求调研及确认后,项目承建方与业务部门仍需保持沟通,就系统呈现的最终形式进行反复确认,同时密切关注可能发生的业务功能需求增加、流程变更及其他非可控事项。

2.2.2 进度及质量管控

进度及质量管控层主要涵盖进度计划、进度跟踪以及交付物审核等内容,主要涉及基于信息化项目需求分析及调研基础上的系统设计与开发。

项目建设方一方面要配备专职的技术人员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密切跟踪及监督,例如对项目承建方的进度、绩效等信息进行实时的收集、统计与,并根据实施效果及时反馈调整绩效目标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项目建设方要定期(例如每周、每月、每季度)采集项目的实际实施进度,并与项目计划进行比对,在出现进度偏差的地方利用红灯标识,了解进度偏差原因并及时沟通协调,避免出现项目进度失序、滞后的情况发生,并最终以可视化进度表格或扇形图的方式将项目进展的实时进度呈现给决策者。其中,进度偏差可利用下式计算:

[ξ=+green, ξc>ξp0orange, ξc=ξp-red, ξc

式中:[ξc]表示当前的项目进展;[ξp]为计划项目进展。若当前项目进展超前于计划进展,则进度偏差为“+”,亮绿灯;若当前项目进展同步于计划进展,则进度偏差为“0”,亮橙灯;若当前项目进展滞后于计划进展,则进度偏差为“-”,亮红灯。在实际执行中,可基于式(2)对项目进度进行逐周、逐月、逐季度进行偏差更新,连续的红灯时将意味着该任务需要组织协调会对进度偏差原因进行分析与管控。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项目的需求分析阶段与进度及质量管控阶段二者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组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决定着信息化项目的实际实施情况,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需求分析与设计开发阶段性管控

由图3可见,在整个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建立从业务领域到项目建设领域的映射,包括对应主体的映射(业务领域为各业务归口部门,建设领域为项目承建方),业务流程到项目功能需求的映射(每项具体的业务将映射到对应的业务功能,涵盖相应的接口、界面、输入/输出、指标等)。

2.2.3 成果扩展

成果扩展层主要包括信息化项目的总体规划路线以及成果模块化交付等内容。由于电力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流程周期长、开发工作量大、涉及协调沟通部门众多,在项目实施前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可落地的项目总体计划及建设技术路线将非常有必要,在每个进度计划中需要明确对应的里程碑计划、计划时间节点、配备的人力及其他资源、实际的开始及结束日期以及当前进度的红绿灯状态,如表1所示则为一个典型的进度管控表。

2.3 项目后评估

项目后评估层主要包含信息化项目的投入分析、产出分析以及功能/性能验证分析。在电力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后评估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2.3.1 信息化项目既定范围

由于电力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在启动时,仅给出较为模糊的描述,且随着项目开展,项目的范围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更,由此使得项目最终的交付成果亦随之变化。因此,在项目后评估阶段,务必要针对调研阶段的项目需求,由对电力业务系统相关知识了解并具有充分管理经验的专家对项目最终的交付成果进行验证分析。

2.3.2 信息化项目全过程评估

由于信息化项目并非简单的“交钥匙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进展及交付物均需要电力企业的充分参与、确认,且其参与效果由参与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决定。因此,在项目后评估阶段,务必要组织电力企业内部的技术骨干力量对项目全过程的阶段付物进行精细化验收及评估,从而实现对项目承建方执行能力的客观评价。

2.3.3 对比分析评估

在确定了电力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后评估总体指标及阶段性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该项目实际实施过程与后评估指标的吻合程度,实现对项目实施效果的量化评估。

具体而言,可针对信息化项目的范围、成本以及进度等信息,定义对应的计划值[P、]实际价值[V]以及实际成本[C]来动态反应成本及进度方面的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偏差值。具体而言,定义成本偏差[CV]为:

[CV=V-C] (3)

定义进度偏差为:

[PV=V-P] (4)

得到的后评估分析表格如表2所示。

3 结 语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已经呈现周期长、工作量大、任斩唷⒉斡肴嗽倍嗲以印⒖绮棵徘榭鲈龆嗟忍匦浴1疚恼攵阅壳靶畔⒒项目建设管控中存在的质量管控力度不足、项目开发效率低、可扩展性差、缺乏全生命周期规划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层次化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项目管控机制。该机制首先将信息化项目建设按层次进行划分,并在每一层引入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其次采用基于后评估机制的全生命周期管控,及时反馈目前信息化项目成果对下一阶段的意义及项目承建方的评价,从而避免信息化项目进度的滞后及失序、项目交付成果质量差且无法扩展、对信息化项目承建方约束力较低等问题,为电力企业大型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管控手段。

参考文献

[1] 尹达君,张忠浩,赵西林.分层次管理下的组织级信息化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6,14(2):152?156.

[2] 赵燕敏,李明禄.基于风险评估的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方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 25(1):112?114.

[3] 陈洁.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医院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3):114?115.

[4] 单汨源,姚莎.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对项目成功的影响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6,25(12):49?51.

[5] 牛永光.电网企业高效信息化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6):179.

[6] 陈曦.浅谈信息化项目管理[J].科技资讯,2008(31):141?142.

篇10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息化金融危机信息系统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很多国家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11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中小企业的冲击,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小企业峰会专门探讨了应对策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主席胡安?拉福在发言中说,由于资金和规模等因素,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大,其中资金缺乏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非常必要。鉴于中小企业在实体经济中占据的重要份额,政府应该给予中小企业足够的重视。在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已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由中小企业完成。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无疑是我国经济的主力军。

信息化是帮助企业优化创新、提升管理和人力绩效的有效手段,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2007年,同志在十七大的讲话提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流通及服务等各项业务活动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等各个环节,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目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意识到企业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许多中小企业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节约企业成本

众所周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处理企业的信息流,可以节省人力操作的成本,节约纸张,从而节省时间,提高企业效率。

2.重组企业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借助信息化管理,会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从而需要企业对自身企业流程进行重组,以适应企业信息化。借助信息化管理企业,可以减少管理层级,使企业趋于扁平化,降低职能结构的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使企业应变能力得到提高

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对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可以及时掌握诸如库存之类的内部数据,对企业内部资源做出及时调整,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外部来说,企业可以及时地获得市场信息,使企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增强企业的灵捷性。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系统的普及,许多中小企业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逐步成为了中小企业摆脱自身劣势、提高竞争优势以增强竞争力与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选择。但是,从中小企业信息化实际状况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只是在局部的过程中运用了部分的信息化技术,真正的实现全过程信息化差距甚远。追根究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阶段

随着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中小企业也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就目前实际状况而言,尽管很多中小企业都不同程度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可是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并不了解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实施企业信息化。其中,有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对企业原业务流程进行“原版复制”,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此外,不少企业的决策者认为,信息化是软件专家的事,信息系统就是一种软件,企业只要出钱把软件买回来或请人把系统软件设计出来就可以了。由于存在以上误解,结果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难以实施,企业没有实现真正的信息化。

2.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一开始人们十分重视技术性的因素,而对于非技术因素的重视却远远不够。在其后的实施过程表明,我国企业信息化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水平没有跟上。后来人们明白在信息化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水平往往扮演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角色。企业信息化要促使信息技术发挥其在管理中的作用,就必须与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融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虽然如此,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限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依然很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管理方法上,虽然很多中小企业领导者努力学习国际先进的经济理论和管理思想,但由于历史、体制、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但是在中国,中小企业很难照搬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其次,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有些甚至是毫无管理可言。种种原因,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流程和内容都处于不规范状态。最终结果就是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导致企业最终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

在人才方面,由于受到企业规模和企业本身制度的限制,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然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当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继续教育重视不足,采取的形式通常是短期培训,导致信息化人才的素质难以提高;此外,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限制,很难吸引并留住信息化人才,人才流失也就成了中小企业的一大问题。因此,与其他问题相比,人才不足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

3.信息化实施效果不理想

在国际上知名的企业管理软件有SAP、金蝶和用友。目前,在国内真正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具有典型意义和推广经济实用型信息化的解决方案还很少。有很多企业购买国外知名管理软件,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没有国外企业管理软件的要求,导致企业信息化难度大、代价大,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三、金融危机后的启示

对于这次金融危机,著名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2008年11月17日表示,当前这场金融风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带来更多的是机会,他希望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中小企业能够促进世界产生变化。他还认为,中小企业想跟大企业竞争,让自己的企业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创新,更加节约成本,就必须使用IT技术。

这次金融危机证明,在受金融危机冲击最激烈的时候,那些勇于利用信息技术在管理和运营上创新的中国企业实际上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并能够提早为经济恢复,加速发展做准备。在订单压力凸显、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资金紧张、人力资源成本持续提升、节能环保责任加重、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等金融危机所施加的种种压力下,这些企业快速地优化自己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积极探索转型和升级之路。

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逐渐走上恢复的通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9%。然而,经济回暖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将重新回到高增长、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之路,中国企业必须要通过转型和升级,来适应即将到来的新的经济环境。企业如何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真正的信息化,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企业信息化意识

哲学告诉我们,只有全面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才能搞好企业信息化。因此,企业领导者要提高企业信息化认识,企业信息化的本质是增强企业的竞争,企业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

首先,中小企业应该真正认识什么是企业信息化,认识到信息化不是单纯的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实际上,企业信息化包括企业业务信息化与企业管理信息化,伴随在企业整个过程之中。

其次要充分的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这要求企业要把实现企业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来来加以认识,要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仅包括企业领导层,还包括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普通员工,都要求转变观念,强化企业信息化意识。

另外,要增强主体意识,只有增强了自身主体意识,并贯穿于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全过程,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最终成功。这些意识主要包括环境意识、危机意识、管理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做到这一点,才能确保在整个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消除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观念阻碍和人为障碍,从而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

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对于企业来首,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提供管理的工具使企业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减少企业管理的成本。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除了相关的技术因素之外,更大的因素将取决于能不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中小企业的具体实际良好结合。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适合其特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打下基础。

另外,中小企业要加大人才的培养。中小企业要想搞好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拥有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管理能力、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研究能力人才,此外,还要提高所有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管理知识和理论水平,这样,才能达到企业信息化的基本要求。

3.选择适合自身企业的信息系统

中小企业在管理软件的选型上,不能盲目的相信购买大品牌的管理软件,因为中小企业的规模达不到那些大品牌尤其是国际大品牌管理软件的需求。因此,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中小企业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管理软件。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自己开发合适的管理软件。

四、结论

现在,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我国经济正在全面复苏,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目前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正在进行一次大的创新,很多管理软件已经由C/S向B/S转换,3G网络正在全面推广,信息安全技术也在得到高度重视。二是国家信息化战略正在稳步推进,信息化已经得到国家的重视,电子政务全方位实施更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环境。三是在全球危机中,企业电子商务显现出更为快捷和成本的优势。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生产流程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对于完成整个国家信息化任务将担负着重要使命。此时,如果企业能够抓住机遇,重视企业信息化,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信息化实施方案,就会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实现最终目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0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文仕伟: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应对策略[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