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魅力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的魅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的魅力

篇1

量入为出很重要

护肤品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的,就算你不在乎钱这个身外之物,很多护肤品的用量也是有限制的,使用过度往往会带来肌肤负担。使用某种产品前,一定要详读产品说明,常规的用量一定要铭记在心。毕竟,凡事讲究适量就好,多了就是浪费,肌肤根本不能忍受无限量的保养。这就好比身体骤然增肥,多与暴饮暴食有关。经济护肤,从控制用量做起,用“心”才最重要。

Tips

洗面奶用量通常在一粒樱桃大小,最好先在手掌上打出泡沫。

精华液每次使用分量有限,半个硬币左右即可。

一只眼睛并不需要很多眼霜,最多一粒米大小就够了,否则会产生脂肪颗粒。

化妆水和乳液的用量都要控制,每次千万不要超过3ml。

美白面膜效果固然好,一周不能超过3次,否则会造成肌肤负担。

一物多用效果佳

脸颊和唇部都可以使用的颊唇霜、既防晒又调整肤色的隔离霜、爽肤和精华兼具的美容液……用一份钱,享受几份的美容效果,于是一物多用的美容品忽然多起来,成为经济危机下的投资重点。当你逐渐意识到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idea就出现了,你完全可以一物两用,甚至三用,四用,这便是考验你想象力的时候。比如金色眼线笔,你可以当做眼线来用,也可以作为金色眼影大面积晕染打底,甚至可以用做金色的唇笔或者用在苹果肌上打高光。

产品只有一件,怎么用却由你来定,只要十个手指就能迅速打造出一款美丽的妆容。只要用对单品,手法又恰当,其实妆效与妆品数量并不直接成正比关系。从长期来看,聪明的女性消费者并不会减少她的美妆list,她们只是更加精明地算计这笔资金,让最少的钱发挥最大的效果。在成堆累赘的化妆产品中,聪明的女人往往不为表面的折扣所吸引,学会只买适合自己、一物多用的单品,这才是最精明的投资。

彩妆也需精打细算

唇骨眼影

用眼影刷蘸上唇膏,先在手掌的鱼际部位抹匀,然后从眼尾向眼窝方向轻刷,如此反复。或者用无名指抹上唇膏,在手掌鱼际部位抹匀,从眼尾向眼窝方向轻抹也可。

唇膏腿红

根据唇膏质地,与润肤霜或者润肤露混合,然后用腮红刷根据脸形刷向两颊,圆脸斜扫,长脸圆扫。或者先把唇膏和润肤霜或者润肤露混匀,然后斜向或者打圈状抹上两颊。

睫毛膏眉胶

用纤长睫毛刷横向沿眉头拉向眉尾,最好一气呵成,如果功夫不到,拉的时候靠着某个支撑物为好,最后用眉刷梳理成型。

睫毛膏眼线液

将适量的睫毛膏倒出放在手掌鱼际处。再用一支很细的笔蘸上来画眼线,注意由眼尾画向内眼角处,手有支撑为好。

眼影眉粉

用斜头的小扁刷子蘸上眼影粉,在手掌去除余粉,从眉峰刷至眉尾,最后再往前画到眉头,然后用眉刷把画好的颜色刷自然。

眼影闪粉

直接将眼影在掌心揉搓均匀,然后涂在脖颈或锁骨处,绝对会让你在Party上大放异彩!

面膜唇膜,颈膜,眼膜

外出旅行时,一款简单的面膜便可百搭无敌,洗睑后将面膜均匀涂在眼部,颈部、唇部,15分钟后洗净,绝对会带给你不小的惊喜。

面膜润发精华剂

敷完面膜后,将撕下的面膜直接敷在发尾或干燥部位的秀发上,再用干毛巾包上20分钟。取下面膜后,用梳子梳理通顺,秀发绝对会柔顺闪亮不少。

安全护肤成主流

随着全新护肤理念的流行,各种有机,植物和汉方产品走人市场主流。虽然经济危机席卷了全球,但是这些纯天然的美容品能够在修复伤害之余,达到呵护、镇定肌肤的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有机化妆品”的概念是从有机农业延伸而来,指的是一种尊重自然环境的概念,尤其是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就已经杜绝了由环境所造成的化学品污染,在提纯工艺上更是严格要求,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如今的时尚女性开始越来越喜欢使用纯天然植物萃取的护肤品,因为其单纯的成分能让处于迷茫时期的皮肤更有安全感。无论是出差旅行、季节转变,还是生理期,肌肤一旦面临着环境转变和自身状况时,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将目光投向它。来自法国和其他欧美国家的纯天然品牌有很多。它们通常拥有非常安全的植物萃取成分,矿物质元素能够及时修复、镇定肌肤,而且价格经济实惠,对于耐受性差的皮肤可以放心使用。

替补装环保又省钱

护肤品和彩妆品用完后,那些瓶瓶罐罐就变成了鸡肋,留着毫无用处,丢掉又会造成环境污染。现在各大品牌彩妆都推出了可替换产品,替换装消费,不仅在包装环节为消费者节省费用,还为环保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

篇2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舒舒诺娃;空中运动;落地阶段;力学研究

我国的健美操运动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健美操在短短的20多年内,迅猛地发展,且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在国际比赛中我国健美操运动的成绩一直不算理想,直到2004年我国才在单项成绩中实现了第三名的突破。影响竞技健美操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难度动作的编排及完成情况。在竞技健美操的规则中,“舒舒诺娃”动作被划分为D组难度,在各种竞技比赛中,健美操运动员们对它都十分重视。早“舒舒诺娃”训练的过程中,如果落地动作在技术上掌握不当,会让运动员产生一定的损伤。所以,从保护健美操运动员的角度出发,对“舒舒诺娃”动作进行研究是很必要的。

一、“舒舒诺娃”空中动作部分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表明,面对下列表1的动作环节问题1,66%的人在完成“舒舒诺娃”双飞燕起跳后,选择了双脚向侧后方划腿并拢。但在现场测试中,90%的人选择的是双腿侧后下方划腿并拢的。完成“舒舒诺娃”动作需要的基本素质是柔韧素质及肌肉控制能力。从表2可以看出,在柔韧三叉素质测试中,所有运动员的“左、右腿前后纵叉及横叉”都能够达到180度,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柔韧素质并不是完全决定“舒舒诺娃”的因素。除此之外,还必须改进肌肉控制及协调能力,才能提高运动员完成“舒舒诺娃”动作的质量。

在动作环节2中,66.6%的人员在这个动作的胸部姿势上选择了微弓胸,而在现场的测试结果中,90%的人员采用的也是微含胸姿势。从运动生物力学来看,在做这种动作时,采取直胸的姿势可以相对拉长胸部肌纤维,但由于力矩比较长,所以在落地受力时这一动作对上肢的各肌肉控制力要求比较高,微含胸的姿势可以相对缩短胸部肌纤维,减少力矩,有利于在受力时自身的控制与保护。而腹部着地则容易因为震荡使身体有不适的感觉,所以在动作训练中胸部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微含,让整体视觉上看起来是平直的,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舒舒诺娃”落地阶段

从“舒舒诺娃”空中动作部分的访问和现场测试结果表中可以看出,关于落地环节的问题1,落地瞬间, 身体各部分如何顺序接触地面,在访问环节中72.2%的人员选择的是四肢同时支撑地面。在现场的实际测试中,也是超过70%的人采取的四肢同时支撑地面动作。在先前几年的“舒舒诺娃”动作竞技中,要求四肢同时触地并缓冲时躯干不能接触地面,不然将会被判无效或者扣除错误分数。站在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生物体要保持平衡必须有一定的支撑面,且这种支撑面积越大,物体越容易保持平衡。从表1也能看出,在受测试的所有运动员中还有30%的人实际上是上肢先支撑地面的,但这样比较容易增加腕部和肘关节的损伤几率。

在落地动作环节的第2个问题,即落地时, 上肢应如何支撑与地面中,通过调查得知,79.2%的人对这个动作的选择是上肢部分开肘关节弯曲缓冲支撑地面,在现场测试中,也确实是全部的运动员都选择了以上肢部位开肘关节弯曲缓冲支撑地面。这种状况说明,上肢部位肘关节弯曲缓冲支撑的动作从力学上是符合动量定理缓冲原理的。上肢部位高空落地支撑时,肘关节会从直变换到弯曲,将会对力与力之间的作用时间进行延长,这样一来也能相对减少肘关节受力。所以,“舒舒诺娃”在落地环节的第二个问题上,应该采取上肢部位开肘关节弯曲缓冲支撑。在第3个问题上,大家都选择了脚部为勾脚支撑地面。从力学上看,这种动作能够减少与地面的冲力,是合理的。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在“舒舒诺娃”空中动作部分中,当双飞燕起跳完成后,应该将双腿向侧后方并拢,在躯干部位上则应该稍微含胸,将腹肌略微收起来。在落地动作中,含胸收腹肌的同时,四肢需要同时落地,上肢部位应该双臂开肘关节弯曲缓冲支撑地面,下肢部位勾脚支撑地面。这样,才能保证这个动作更好的完成。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室内设计;美学;理念

一、室内设计与美学的基本概念

室内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对现有的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深加工的增值准备工作。目的是为了让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在可行性的有限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合格产品的准备工作。由于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采取哲学思辩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当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因为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研究,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结果。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完美的室内设计产生于高度的现代文明,成功的室内设计同时创造着先进的文化。作为美学分支的艺术与技术美学是指导室内设计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研究设计领域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艺术结合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设计的科学性在带来空间环境功能的合理、舒适、高效、安全的同时,其结构、材料、工艺本身具有的技术美感与设计形式处理产生的艺术美感,共同形成了当代室内设计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室内环境的创造中,现代美学要求室内设计不但高度重视艺术性,而且还高度重视科学性,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创新风格的兴起,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当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视,设计者已开始认真的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和心理环境的优劣。另外,在设计表现方面,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绘图的广泛普及应用,可使我们在初始设计阶段中便能运用其所提供的三维视觉技术去探测第四维效果。针对当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问题,室内设计在采用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当高度重视并运用现代美学原理,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量,从而创造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以及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满足。

三、美学原理在室内造型中的应用

(1)室内造型的整体性。室内造型是一个完整的而相互和谐的整体。在同一室内空间中,天花板的造型、墙壁的造型、家具的造型,要有统一的风格,有着内在的联系。假如同一空间的风格,有着内在的联系。假如同一空间的造型缺乏完整的和谐良好的比例,合宜的平衡时,必将使室内效果繁杂零乱。(2)室内造型的类别。室内造型分为结构性造型和装饰性造型。结构性造型主要是以建筑物的构架为主要范围的造型,以及装饰结构中所需要的造型。如为了将建筑物中的梁柱等结构遮挡起来的造型,以及装饰间隔等所需的造型。通常这一类结构性造型多数都处理成较为简洁的形体。装饰性造型是为了加强装饰效果,增加室内的装饰气氛,而在吊顶面、墙面、以及室内的视觉中心处设置的格调、有韵律的造型体和面;或者以家具、固定设置和摆设为主要对象的造型。

室内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继续、充实和加深建筑设计的内涵,处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离不开美学理论的参与和指导。理论必须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学术和应用的重要工具。没有理论的指导,室内设计便缺乏组织基础且是脆弱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当代室内设计应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并紧跟时代和尊重历史,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具有民族特点、地域风格、充分考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设计手法,创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内涵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当代室内设计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篇4

在跋涉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并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辉煌之后,美学在当今世界的人文学界似乎已成了一道远去的风景。虽然长久以来,一些执著的人们一直保存着对美学收复失地重振家业的期待,但迄今仍显得积重难返。一方面是审美文化的日新月异、生机勃勃,另一方面是任何关于美的讨论依然只是美学家们的自言自语,被视作一个过时的话题,这样的格局迄今仍无改变。这足以提醒我们,对美学自身作一番认真彻底的反思与检讨已显得十分必要。一味地抱怨时代的重商倾向,将美学在今日的低迷状态仅仅归之于大众的拜金主义,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承认,堡垒最终是被内部攻克的,面对当代美学研究的衰落,美学界首先应该追究自身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方面我们或许可以概括为美学的“形而上学之路”的终结。

著名学者波普尔曾将本世纪下半期以来的人文学界,评价为到处都流行“皇帝的新衣”,其主要表征是似是而非的雄辩和言之无物的高谈,回避对实际问题作尽可能简明的处理,热衷于玩弄概念的叠床架屋的游戏。为此他特地在《反对大词》一文里提醒我们,“决不应当佯装知道任何事情”,“决不应当使用大词”。在他看来,一个知识分子所做的最糟糕的事就是给他的同胞留下一堆故作深奥、令人迷惑的文字,“任何不能简单、清楚地讲话的人都应住口”。这无疑是真知灼见,因为含糊不清的表述并不仅仅是一种文风问题,而是意味着思想的晦暗与意图的游移,因而常常成为各种伪问题的根据地。这对于一般的人文学术是极大的干扰,对于美学研究更是具有毁灭性的危害。因为审美文化作为一种感性存在具有一种感觉的“直截了当”性和清晰性,对于这种存在,“语词的密林”本身就已是一种障碍。唯有以简单明快的方式尽可能减少概念的枝蔓,才能从中开辟出一条朝圣之路,任何语焉不详的措辞和云遮雾罩的表述都会遮蔽审美存在的庐山真面目。

无须讳言,为波普尔所诟病的上述情形在中外美学苑地里可谓比比皆是。它的症结在于所谓的“构建理性主义”。按照哈耶克的阐述,这是一个“相信可以把演绎推理方式应用于人类事务的哲学学派”(注:见霍伊《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6页。), 属于这个阵营的思想家有柏拉图、奥古斯丁和笛卡尔、霍布士等。而它在美学中的旗手则非黑格尔莫属,他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鲜明地体现了上述学说将某种绝对观念当作一切存在事物之本的思想。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美学的出发点自然不是丰富多彩、具体感性的审美存在,而是作为其根据的抽象观念。黑格尔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为变动不居的假象所欺骗。

众所周知,黑格尔的学说之所以听起来让我们觉得耳熟,是因为它其实只是对柏拉图的思想作了一次发扬光大,而哈耶克所谓的“构建理性主义”也是在经典哲学中一直掌执牛耳的形而上学方法的孪生兄弟。因为正是柏拉图最早将抽象的理念世界确立为万物之本,从而在为构建理性提供逻辑依据的同时,也开辟了美学研究的形而上学之路。“人们应该观察的并不是那些被称之为美的个别对象,而是美本身”,他在其被美学史家们视作西方美学开篇之作的《大希匹阿斯》中所说的这番话,无疑已为日后黑格尔的登场作好了铺垫,以至于海德格尔曾断然宣称:“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注: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9页。)

诚然,沿着柏拉图所开辟的这条道路,后来者们曾在美学世界里攻城掠地长驱直入并最终奠定了古典美学的基础:“古典主义就是这样,它借助柏拉图主义,在确实存在着一种美的理念或美的本质这个观念的基础上,建起了一种规范美学。”(注: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对其成就史家们已作充分肯定。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这条道路并不是一条金光大道,它在将美学理论推向学术之巅的过程里,最终也陷思辨于困境之中。因为形而上学强调对经验现象的超越,只遵从逻辑规则的制约,不接受来自直观世界的监督。因此,虽然其本意是想为人类精神的腾飞创造某种条件,但却常常是事与愿违地落入主观意念的洞穴,成了各种谬论的收容所。借用康德的话说,在形而上学中你“可以说任何胡话,而不用担心谎言会被揭穿”。对于思想王国里的每一位诚实的公民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真正的不幸。康德曾形象地描述道:“形而上学犹如没有边际、没有灯塔的黑色海洋,堆满了哲学的沉船。”(注:见杜兰特《哲学的故事》,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73页。)

不言而喻,在这些沉船中有许多是来自美学的港湾,在它们的舱房里载满了各种各样的体系。它们高深莫测的内容与庞大的体积并未能使之幸免于难。唯一能保留其昔日之荣耀的,乃是其中来自于现象关注的那些不成体系的经验之谈。正如德索在评价黑格尔时所言,这位大师的“大谬之处由于他那广博精深的学识和感觉入微的非凡天才而得到了谅解”(注: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故而, 尼采在其美学名著《悲剧的诞生》里最终宣称:“我不相信并尽量避免一切体系,对体系的追求是缺乏诚实的表现。”事实上这意味着美学的形而上学之路的终结,和美学的古典时代的结束。

2

这样的结束虽然不能令人满意,但倘若因此而产生一种美学由此走向衰落的印象,却是极大的错觉。海德格尔在其《面向思的事情》一文里曾经指出,“我们太容易在消极的意义上把某物的终结理解为单纯的中止,理解为没有继续发展,甚或理解为颓败和无能”,而没有看到它也意味着事情的转换和重新开始。这的确是中肯之言。事实上,正是标举自上而下的形而上美学的退场,为张扬自下而上的科学主义美学的全面亮相提供了契机,人类关于美的思辨也由此实现了由古向今的现代转型。

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这场以科学最终取代宗教成为当今文化舞台主角的转折,滥觞于文艺复兴。自此以降,科学主义便开始大举渗透人文思想界,借科学的脚手架以构造自己的理论,成了众多人文学者著书立说的法宝。早在1865年,著名学者泰纳便已在其名噪一时的《艺术哲学》中向世人宣告:“当今科学研究的总趋势是人文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并通过将自然的原则和批判方式赋予人文科学的途径,使人文科学的地位得以稳固和获得进步。”而对于已经厌倦了形而上美学的华而不实的人们来说,向科学主义畅开大门无疑是顺理成章之事。当代法国美学家于斯曼的这番话是很有代表性的:“现实的美学当前只有两条道路:要么沉入浮夸之中,要么变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如果美学拒绝成为严密的、精确的、实证的,它就不能存在下去。”(注:于斯曼:《美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1页。)

如果说从19世纪跨入20世纪,从时空上为这场变革提供了舞台布景的改变,那么方法论的改造则是其关键所在。概括地来看,过于突出先验原则、一切以逻辑规则为基准的做法,是使形而上学美学最终覆没的一个“阿喀琉斯之踵”。事实正如门罗所说:“复杂的情感态度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绝不能归结为少数几条简单的逻辑公式,如果过多地运用逻辑方式来研究美学问题,那么这种研究就会变得虚假造作。”(注: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63页。 )因此,反其道而行之的科学主义美学旗帜鲜明地强调经验事实和实证调查,并以此确立起自身的特色。

首先,相对于形而上美学注重思辨性的特点,这种新美学所倡导的是知识性。一个特殊的例子是,如果说在出版于本世纪初的鲍桑葵的《美学史》的序言中,在他的“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仅仅作为一种知识而存在,并不能作为实践的指南”的陈述里,对知识论美学的强调仍显得有些暖昧,那么在“现象学美学之父”盖格尔的笔下,事情已被阐述得十分清楚:“美学是关于价值的科学。它是一门科学,这意味着知识是它的目标。”(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其次,不同于形而上美学以客体的审美理念作为思辨的聚焦点,新的美学关注于主体审美体验的探讨,从而迎来了美学的心理学时代。所以,当年以一部《走向科学的美学》为美学研究的科学化而摇旗呐喊的门罗,其实所倡导的主要也就是审美心理学。他曾明确地宣称:“在科学的心理学为我们成功描述人类本质的总轮廓之前,美学不可能靠自身的力量成为一种可以理解的学科。”(注: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39页。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率先于1876年运用实验室的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审美反应的费希纳,被一些学者视为“20世纪科学主义美学的奠基人”。

但百年的时间匆匆走过。当人们驻足于又一个新世纪的边缘对本世纪的新美学作一番回顾盘点,在为其对主体审美心理的别开生面的研究和为大众提供有关美的种种知识的执著而留下深刻印象之余,也还是对其关注视野的相对狭窄和成果内容的相对浅薄,产生出普遍的失望。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其终究未能真正兑现曾作出的知识论方面的承诺,而且在于它的艰苦努力表明了,在美学领域任何这种承诺都于事无补。首先,虽然审美活动总是发生于具体的经验之中,不存在能独立于这种经验之外的“美”,但毕竟,受某种审美心境制约的审美态度充其量只能影响主观的审美反应的成败得失,而不能决定客观的审美情境的有无存亡。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人类的审美活动,客观的审美存在总是第一位的,主观方面的审美态度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具有意义。

 

概括起来看,心理学美学的根本缺陷在于过于怠慢了审美对象,在其对主体审美反应的描述与分析中并没有把审美对象真正当回事。而问题是,公共性的审美趣味与一般私有性的生活口味的差异就在于,后者是自足的、不以对象的性质为转移,而前者则是对象性的。用康德《判断力批判》第九节里的一段话说,也就是:“审美判断恰恰在于,在对象的性质适合了我们对待它的方式时,我们才按照这种性质称之为美。”这也就意味着对审美经验的分析并不能代替对审美对象的分析,而缺少了后者的美学无疑也就像失去了那位多愁善感的丹麦王子的《哈姆莱特》,是难以想象的。

应该承认,心理学美学对现代美学作出了许多贡献,其所长,主要在于研究审美主体对形式感强的作品的欣赏。这可以解释本世纪两位最负盛名的心理美学家贡布里希和阿恩海姆,为何不约而同地都将视觉艺术作为其学术主战场,以及也正是在这个领域,现代心理学美学从曾经威风八面的形而上美学那里,赢得了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光荣。

但即便在此人们也仍然可以看到它所面临的挑战与阴影,克莱夫·贝尔当年关于“有意味的形式”所作解释的失败,事实上就意味着心理学美学的困境。正如英国美学家安妮所分析的:“假定我们可以训练自己把各种绘画完全只当作由二维的形式组成的图案来观看,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是,我们将不再对这些绘画之中的大多数作品感兴趣。”这表明即使在审美欣赏领域,要想“从心理学方面孤立地考虑视觉艺术的形式特征也是极其困难的”(注:安妮:《美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审美活动有其语义学前提,因为审美体验是由对象所唤起的。因而对于美学思辨,重要的不仅仅是对我们的体验方式的研究,还在于对所体验的具体对象的把握。以此来看,当弗洛依德表示,美学通常的失败“在于层出不穷的、响亮而空洞的语词。不幸的是,精神分析学对于美几乎也说不出什么话来”(注:《弗洛依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页。), 这不仅是对一门学科所作的必要的反省,在某种意义上似乎也可以看作是对当代美学应当走出心理学美学的一种提醒。

而进一步来看,这同样也意味着知识论美学的终结。审美实践虽然包含有知识论内涵,但并不因此而属于知识论的领地。因为虽然审美体验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但其对象是一种不具有实在性因而也就无所谓真假的对象。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那种因将扮演角色的演员与实际情形混为一谈而酿成悲剧的案例突出地表明,在审美领域内首先必须认可虚拟原则,接受“艺术从不要求将它当作事实”这一戒律。因此,能否暂时搁置对对象的真伪判断而仅仅关注于其所呈现的现象,对于审美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由此可以见到美学同科学的龃龉:如果说科学的对象是一种具有本原性的实在,那么美学的对象则是一种符号化的现象;对于审美主体来讲,对象已不再是一种原态的存在,而仅仅是这种存在的一个代替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曾经写道:“自然在它具有艺术的特征时才是美的,而艺术只有在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它并且通过自然的外表呈现出来时才能称之为美。”(注:转引自于斯曼《美学》,第136页。)所谓“意识到艺术是艺术”, 也就是意识到艺术的非本态的符号性,它所具有的仅仅只是“自然的外表”。这种符号化过程同样也是自然美的存在方式。

美学的非知识论的特性就在于,人们可以对一种关联着原在事物的表达作出真与伪的甄别,而无法一视同仁地施之于一个符号;对于后者我们只能追究其是否有意义,而不能去审核它的真伪。因为知识之所以为知识便在于它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能够或者为经验事实或者为逻辑推论来予以验明。这是最终指向客体实在事物的“知识”与仅仅只是一种主体态度的“意见”的区别所在。以此来看,要求主要针对一种符号现象的美学为我们提供关于审美对象的种种知识,这是一种非分之想。美学与科学的分道扬镳也因此而在所难免。正如卡西尔所指出的:“自然科学教我们如何打破现象,以便将它们看作是经验;而文化学科则教我们去诠释符号,以便将其中隐藏的意义揭示出来。”(注: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3

如前所述,现代美学崛起于人们对古典形而上美学的失望,为此人们才寄希望于美学的科学之路。用门罗的话说:“由于科学还没有对美学领域进行勘察,因此,美学领域中许多现代大批评家的思想最多还只停留在类似早期的希腊哲学家的水平上。”(注: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21页。)事情似乎已很清楚:人们曾期待美学能借助于科学来拥有某种知识性,既然美学做不到这一点,也就注定只能无所作为。

正是由于在这个问题上持有一种鲜明立场,当代分析学派一度格外引人注目。众所周知,维特根斯坦曾提出,“关于哲学大多数命题并不是虚假的,而只是无意思的,因之我们根本不能回答这类问题,而只能说它们荒唐无稽”。根据他的这一逻辑,美学便属于这类无稽之谈。因为它只是一种属于个人意见性的言说,这类言说因缺乏客观标准而无须费力争辩。比如:“要是你问问自己,一个孩子是如何学会说‘美的’和‘好的’等等,你就会发现,他只是简单地把它们当作感叹来学的。”(注:见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525页。)也就是说, 关于美人们只是在陈述一种并不涉及实际事实的主观态度。艾耶尔说得更明确:“像‘美的’与‘丑的’同伦理学词汇一样,并非对事实的陈述,而只是表现某种感情和引起某种反应而已。从而,如在伦理学中一样,以为审美判断有客观有效性是没有意义的。”在他看来:“美学的蠢笨就在于企图去构造一个本来没有的题目,而事实也许是,根本就没有什么美学,而只有文学批评、音乐批评的原则。”(注:艾耶尔:《语言、真理和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页。)

这项指控对于美学的严峻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事过境迁之后来看,其偏颇失当之处也已十分清楚。事实正在于审美判断要求有普遍性,当人们对某种现象作出诸如“这很美”这样的评价,其用意无疑是想赢得大家的赞同。这是审美趣味不同于一般生活口味之处,意味着审美活动具有认识内容。因为正如康德所说:“除认识之外,任何东西也不能传达给大家。”(注:见古留加《德国古典哲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4页。)而审美活动之所以能拥有认识性,则是由于主体的审美反应并非由对象直接引起,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判断力作为中介。众所周知,对审美感受的这个“中间项”的揭示,是“康德的一个杰出发现”。他的先验设定是:在所有人身上这种判断力的主观条件都是相同的,“因为如果不是如此,人与人之间就无法交流他们的表象和认识”。

所以,美学因与知识论相排斥而导致同科学的决裂,并不威胁到其生存权利。关键在于弄清,除了形而上学与科学这两条道之外,美学是否还能开辟出一条别的突围之路。一门学科要求发展首先得清楚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美学最深层的二难抉择困境似乎如下:既不能从形而上(即借助概念)、也不能从形而下(即借助纯经验)的角度将其聚结为一体”(注:阿多诺:《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7页。)。 阿多诺的这番话对美学两千多年历程的得失,作了最简明扼要的概括。也早已有学者看出,当代美学的突围之路在于寻找一条中间道路。“沿着这条中间道路,美学可以力争在现象的本质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系统地控制自己的观察和思维”(注: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9页。)。 但这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路,长期以来一直未能有进一步的厘清。我们眼下或许也仍然无法使之尘埃落定,但至少可以尝试着去作出一些努力,为思想之舟的起程构筑起出发的港湾。

4

首先从方法论上看,经过了否定之否定后,当代美学有必要重新审视其同哲学的关系。据说康德曾很自信地表示,他相信那些对形而上学感到失望的人“迟早都要回到形而上学那里去,就像要回到同他们吵过架的爱人那里去一样”。此话在某种意义上确有道理。但这并非是由于形而上学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理性的整个文化的最后完成”,而只是因为它是哲学思辨的基础:“如果对一个人的哲学思想穷根究底,最终可以把它归结为一系列基本的形而上学问题。”(注:泰勒:《形而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对美学而言更是如此。正如诗人瓦莱里所说:“美学最初是从哲学家的某种见解和爱好中产生的。”但这决非是一次简单的“寻根之旅”。对于当代美学,哲学不再是康德与黑格尔观念中的一个借助于某一普遍理念来包容和组织知识的理论体系,而仅仅只是一种开发心智洞悉意义的思维活动。

 

这意味着美学不再将“为世人提供关于美的种种知识”作为己任,而是通过对审美现象的探究来开启我们对世界的神秘一面的领悟能力,拥有一种能超越直观的现象事物的智慧。维特根斯坦曾明确地宣告:“哲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活动。”(注:转引自《哲学译丛》1990年第6期,“哲学的未来”。 )美学其实也就是对我们自身的生命活动作出某种把握的哲学活动,因为审美现象的实质同样是一种精神品质。无论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的格言诗,还是如“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一类的所谓“朦胧诗”,它们在当代中国诗性文化里的生命力,都在于各自都拥有一些超越事实世界的精神存在,对这些东西的有效接受需要有一种以知识论的眼光来看已近乎无知的智慧的心性。美学便是开发、培育我们的这种心性,使我们能够走近并领悟人类生命中的智慧性存在的一种活动。毋庸讳言,美学的这一使命显得有些玄奥,但归根到底,玄奥方法的采用是由于存在着玄妙的存在。因为人类自开始文明历程以来便一直身处于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是创造了我们自身的自然世界,一个是由我们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前者是实在的物质世界,后者是相对抽象的意义世界。审美存在无疑属于意义的领域,对它的探究之所以需要借助哲学之力,仅仅是由于“哲学是一种活动,而不是科学”。虽然哲学也无愧于“科学女皇”的荣誉,但正如著名学者石里克所说的“科学女皇本身并不是科学”,对两者的区别他曾作过一个十分精彩的界定:“科学应定义为‘真理的追求’,而哲学应定义为‘意义的追求’。”(注:转引自《哲学译丛》1990年第6期,“哲学的未来”。)

所以,眼下已时不时地见到的那种将形而上美学的困境和当代美学的危机,一味地归咎于哲学对美学的影响,并将美学的突围之路设定为同哲学的决裂,这无疑是十分浅薄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学能够简单地同哲学重修旧好,而必须对之进行某种改造。概括地来讲,也就是取消知性在古典哲学里的那种支配地位,使思维从抽象唯理论的控制中摆脱出来。这里的关键在于更准确地把握概念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作用。盖格尔曾指出:“人们在美学的开端就首先必须面对一个矛盾: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处理那些一般概念,但是人们却只有通过那直接的、非概念的体验才能理解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所以人们必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难道这个矛盾不会使作为一门科学的美学成为不可能的吗?”(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现在看来,这个矛盾的确让美学难以跻身于科学的阵营,但它并没有妨碍美学作为一门揭示审美奥妙的学科的存在。因为我们的认识行为虽然不能排除抽象而进行,却完全可以脱离概念而展开。阿恩海姆曾以他在这个领域作出的杰出研究表明,“把抽象描述为同直接经验相脱离,不仅错误地解释了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实践,而且歪曲了艺术家的实践”(注: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284页。)。 而回顾世界哲学史我们还可以看到,擅长于理性思辨的古希腊人从未忘记直接经验是智慧的起点与归宿,用他们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

其实,在形而上学陷哲学于困境之际,对它的反思就已经开始了,俄国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正如他所说:“黑格尔主义这个伟大骄傲哲学的破灭,同时就是抽象哲学的危机,唯理论的失败。”后来者应从中汲取的一大教训便是:“没有直接的直觉,哲学就会枯萎,变成寄生虫。”而要改变这一切我们就必须真正信任自己的感受。这不仅是因为“感受决不能同认识分开,认识也是在感受内部来实现的”,而且更在于“感受就是一切,一切就是感受”(注:别尔嘉耶夫:《自由的哲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61—85页。)。不难发现,在此别氏并非只是一般地重申了感受的认识功能(这在鲍姆加登提出的“审美是一种低级认识”里就有),也不仅仅是将它提升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认识形式(这在阿恩海姆将知觉思维分作“直觉认识”和“推论认识”两大类型中也已出现),而是把生命的感受活动确立为人类对世界的最高把握方式。这并非是说感受能在认识论领域里包打天下,而只是意味着它能让我们面对世界的最高存在也即“存在”本身。在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正如别氏所指出的,着眼于这二者的分离曾是一切古典哲学的前提,曾几何时,哲学家们把这种分离看作哲学反思的全部骄傲。也因此,“整个现代哲学危机的意义,就在于向存在和生动经验的回复,就在于克服主客体之间人为的和棘手的壁障”。其依据在于思维与存在的内在一体性,即都归属于人类的生命活动。

由此而进,当别尔嘉耶夫满怀激情地问道:“为什么不从血液循环,不从活物,不从先于一切理性分离的东西,不从有机思维、作为生命职能的思维,与自身存在根源联系在一起的思维,不从非理性化意识的直接原始材料开始进行抽象议论呢?”一种驻足于我们生命活动自身、以主体感受为核心的认识论也就正式出场了:它并非只是针对我们生命活动的一种认识,而是一种“作为生命行为的认识行为”(注:别尔嘉耶夫:《自由的哲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97—102页。)。 虽然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来自叔本华—尼采的生命哲学的某些渊源,但显然,只是在经过了别氏的创造性阐述与深入,这个哲学理路的精神才得到真正的确立和发扬光大。对这个学说之价值的全面评估暂且按下不表,其对于当代美学的意义无疑不容低估。因为虽然我们一方面必须确立起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的牢固位置,但另一方面同时也得看到,这个对象并不具有能脱离我们而存在的自足性;它不仅是“为我们”而存在,而且也仅仅“通过我们”而存在,是我们的生命活动的有机组成。众所周知,当我们面对具体审美对象,所需要的是深入地感受其存在而不是一般地去认识其价值。这并不意味着审美活动排斥理性,而只是表明感受“大于”一般意义上以概念为手段的认识:后者只是抓住事物的抽象实质,而感受不仅能同样洞悉要害,而且还能凭借其丰富性而把握整体。

5

因此,当代美学必须以作为一种具体现象的审美对象为认识的聚焦点,坚持“审美现象”与“审美对象”的“同一化”。这是从生命认识论出发为美学思辨的重新定位,也是使美学真正从“美”出发的一个开端。因为无论是形而上美学对作为审美现象的原型的“审美理念”的研究,还是科学主义美学对作为审美反应过程的“审美经验”的探讨,具体的审美现象一直处于一种缺席状态,实际的审美对象也因此而从未受到这些研究视野的真正关注。迄今来看,这无疑是导致传统美学最终走向穷途末路的一大原因。但从生命认识论出发的新美学,所强调的并非只是简单地回到审美对象,而且还要求我们扩大审美现象的疆域。这就得重新审视美学与艺术的关系。

众所周知,自从黑格尔美学逐渐崭露头角,将艺术品确定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观念,也随之而渐成气候。所不同的是,在大力张扬美的理念的古典时代,美学是以“艺术哲学”的名义出现;而在注重审美反应的经验论这儿,美学只是一门“艺术学”。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大相径庭,也因此而形成了美学的古典与现代之分:前者探讨的是艺术中的普遍规律,后者关注的是具体的艺术品,因而事实上也就是关于个别作品的批评实践。不言而喻,如果说将艺术明确为美学的对象,这是人们为了弥补形而上美学失之空洞的弊端,那么把对具体作品的审美批评视为美学的主要功能,则是这种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因为事实正是如此:每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正在于其独一无二性,这使得任何企图建立起判断艺术作品的种种固定法则的做法都属徒劳。因此,当一些艰难地寻找着现代美学的突围之路的美学家提出:“人们要想使美学研究取得进展,就必须小心地研究个别的艺术作品。”(注:安妮:《美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一种以针对个别作品的艺术批评活动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美学的趋势,似乎已难以避免。

但事情并不如此简单。问题不仅在于审美活动终究无法回避普遍性问题,而且还在于一旦我们将视点聚集于作品本身,充其量或者因侧重于主体对作品的接受活动而成为艺术鉴赏学,或者因关注作品的制作成就而成为艺术工艺学,二者必居其一。但无论归属何方,它们事实上都无法直面这样一个真正重要的问题:这部作品的价值究竟怎样?认为它伟大或拙劣的理由何在?因为艺术的价值既不取决于人们的欣赏方式与态度(怎么看),也不单纯取决于作者们的工艺技巧(怎么做),而是关联着我们的生存方式,体现着我们的生命追求。显然,在艺术品的“后面”存在着一个作为我们生命意义之依据的“存在”,那些杰作便是“关于存在”的一次成功的揭示。由此而构成了艺术的所谓真理性内容。阿多诺说得好:“归根到底,要体验艺术就等于承认其真理性内容并非是子虚乌有的东西”(注:阿多诺:《美学理论》,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页。)。 这也是“意义”与“真理”的暧昧关系的表现:当意义由于其指向主体需求,而在其与以事实为本的真理之间“明修栈道”各奔东西,它又借助于对“存在”的瞄准而同真理“暗渡陈仓”。唯其如此,真正的艺术活动同日常生活里的游戏行为貌合而神离:一般的游戏仅仅只是娱乐,而在艺术的娱乐里却有着对存在的人文关怀。所以,游戏性娱乐只是轻松而已,而在艺术之“轻”里却有着意义之“重”:它能张扬我们的生命理想,激励我们通过创造性活动去拥有生活的意义。

显然,优秀的艺术之所以能成为审美活动的当然代表,便在于它拥有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因为作为我们生命意义的集中体现的审美现象,正是这种人文关怀的生动表现。这是艺术因而也是审美活动之所以在我们的生活里具有其重要性的原因,也是试图对它们作出某种理性把握的美学思辨的意义所在。用当代英国美学家伊格尔顿的话说:“美学著作的现代观念的建构与现代阶级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的建构、与适合于那种社会秩序的人类主体性的新形式都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而不是由于男人和女人突然领悟到画或诗的终极价值,美学才能在当代的思想承继中起着如此突出的作用。”因为美学能向主流意识形态“提出异常强有力的挑战,并提供新的选择”(注: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

篇5

    一、独立学院美术专业教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在美术专业教学定位上也有自己明确目标,本科教学应用型高校,类型介于教学研究型和教学技能型之间,即学生既要有动手绘画的能力也要有科研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是鉴于普通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间,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整体优势的对比上,这种类型的人才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具有较强的动手应用能力;与高职学生相比,具有较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具有二次创新的能力。

    二、独立学院美术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说教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都非常明确,但往往在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出现“画匠”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学生往往缺少创新精神。我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具体体现如下:

    1.教学理念缺乏创新

    美术专业的基础课包括两门:一门是素描;一门是色彩;另一门是速写。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在美术基础课教学中重视基本功,这本无可厚非,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独立学院是依附于本部的一个二级学院,在教学理念及方法上也是继承本部的教学方式,过去建立几十年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基础课教学体系直接照搬照抄到独立学院来,其实面对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过去教学模式已经与当今社会产生了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教学理念及模式缺乏创新,容易导致学生对绘画失去信心与兴趣,束缚学生在专业上的个性发挥。

    2.基础课与创作相脱节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具有错误的观念,认为素描、色彩、速写课只是基础课程,与创作毫不相干,以为只要打好基础,认真完成基础课的作业,能顺理成章的创作出见解独到的作品。基础课的重要性不可否认,若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只会培养出“画匠”,学生会成为人工的照相机。甚至在无形之中把基础训练与创作实践分割并对立起来,在二者之间划了一道鸿沟。到高年级需要做毕业创作时,学生往往因为平时缺乏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导致无从下手,甚至扎实的基础功底会成为束缚,只会照画现实存在物体。

    3.忽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是采用灌鸭式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本来美术教育中,有很多学生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好,才转而学习美术,所以本身这些学生学习就是被动的,他们认为是为了父母而学,是为了考试而学。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不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厌倦,绘画的水平也难以提高。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美术学习产生喜好甚至是热爱,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的进行绘画创作。

    4.基础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缺乏现实性和科学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很多高校还是固定原有的模式进行课程的安排。如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等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基础课的安排上与美术学学生课程安排的一致。可以说这是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这种传统的教学安排远远跟不上今天新形势、新产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美术学和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安排需进一步的合理适当比例的区分。

    三、深化独立学院美术基础课之我见

    美术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艺术能力、创造能力与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教育活动;在专业的美术教育中是一个阶段性教学范畴的概念,是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和艺术素养的训练阶段。如此重要的阶段性训练中,却存在许多的问题,就本人所上独立学院美术基础课后提出一些拙见。

    1.教师要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特别是年轻的教师不能满足于自我的成就,满足于对形式、技术上的沾沾自喜,对社会的急速发展视而不见,安于现状、心浮气躁,思想观念落后是无法满足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为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美术基础课教育应该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授课,同时也应该是思想观念上的指导。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跨专业的学习,从多个学科、多个领域指导学生,启迪学生去进行绘画创作而不是单纯的照相机式描画物体。不同的时代知识背景,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各个时期的绘画创作作品,洞察过去艺术家的思考方式和创作手法,把握人类文化的行进脉络,并从中得到启发,创造出具有各自特色的绘画作品。

    美术基础课的教授是非常枯燥、辛苦的,只有教师从各个角度全面分析绘画技巧及绘画理论,也可以带来创作的快乐。这要求教师必须对基础课教学作出重新的认识,改变教学方法,努力从各个角度、学科提高自身的素质。

    2.示范教学法的合理使用

    示范教学法在美术基础课教学中是极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观看整个的绘画过程,也可以称为感知授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目的,学生观看到整个绘画的过程时,带着目的进行观察,观看的越仔细越好;再次,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要讲解每一个步骤的目的,都要讲解清楚。

    例如,在基础课程素描课的教学中,黑、白、灰关系、虚实关系的处理上只是头口上的讲述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关系的处理上必须通过实际的绘画操作,学生才能更直观的理解。在虚实处理时,我们常使用抹搽法;黑、白、灰的区别上,我们都是在动笔前先区分清楚等等。不论是绘画技术上还是头脑中的构思都要通过示范、口述教授于学生,让学生先在感知上有一定的认识。

    3.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

    反复的进行素描、色彩和速写的练习,学生常常表现出厌学的情绪,为了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热情,教师就必须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授以新颖的教学内容,比如写生对象的改变,讲授如何塑造不同材料的静物并具有质感等等。也可以采用多样的授课形式,如教师的示范与学生作品的点评相结合,甚至可以让学生看些美术大师绘画过程的录像吸取众家之长,为己所用。组织学生到户外去写生,这样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绘画激情。教师还应该正确的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放下老师的架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要老师课余时间多专研,很多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教师活跃教学气氛。

    4.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基础绘画有了兴趣,有了专研的精神,那么枯燥的绘画也会变得有乐趣。当前的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考生都是因为文化成绩较弱,转而学习美术,这些考生lunwen.1KEjian.com都是在短期性、突击式加上普遍性的临摹、机械地复制等单一和僵化的训练而考上大学的,造成学生对于美术基础课的认识非常狭义,只是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技能的掌握,失去了创作性。学生从内心本身来说对绘画就没有兴趣,只是机械的为了考试而画画。

    美术基础课的教授是相对枯燥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例如,在材料的使用上,素描课上可以采用炭笔、铅笔甚至粉笔相结合,作出与先前不同的黑白灰对比效果;色彩课上可以教学生做肌理效果,不一定是用画笔来表现物体,也可以采用刮刀等其他的工具进行作画;速写更是可以采用面表现方法和线表现方法等等。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5.因材施教,加强与专业联系的针对性训练

    高校中美术基础课都是安排在大一以大课的形式上,不分美术学和设计的集体一起上课,导致针对性不强。由于目前多数教学活动都是采用传统模式的训练,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经常会看到学生大二分专业后,涉及到专业课的绘画上,常常会出现创作思维被束缚的现象,无从下手,这主要是因为在大一基础课训练时没有针对性所导致。

    本人经过几年的美术基础课教学得出这样的经验,针对今后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如,之后选择纯艺术的同学要求在基础课联系时,必须掌握不同材质、不同物体的绘画基础;选择环境艺术的学生主要侧重于建筑速写能力的训练,培养空间感;视觉艺术设计的同学侧重于构图与色彩搭配的训练;服装设计则侧重于人体结构和人物速写能力的训练;动画专业则侧重于人体动态和默写的能力训练等等。美术基础课的目的在于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做好铺垫。

    四、结语

    美术基础是其他美术专业课的源泉,素描、色彩和速写是基本功,是美术作品创作的基本保证。美术基础课虽如此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打破素描、色彩和速写传统的授课方式,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建立起一套独有的教学方法,这将对独立学院美术专业的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秦文加强和改进美术基础教学的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第21卷第2期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能力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83-03

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美国和英国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实践指导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对促进我国高校在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指导方面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英美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国际竞争激烈,各国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世界每天都有数以万计毕业生在为工作奔波。美国度过2010年的经济复苏后,目前再次面临经济疲软风险,失业率高达9.1%,用人机构在雇人方面格外谨慎挑剔,整体就业市场萎靡不振。2010年,高校在校生人数逾1600万,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只能和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平等竞争,很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辍学或没有大学学历及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无法找到工作。据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机构CERI最新统计,相比前两年,2011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首次出现回暖。就业机会仅限于某些针对服务业的专业:会计、金融、经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其他专业学生没那么幸运,纯文科专业最糟糕。针对这种状况,美国正酝酿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扩招最直接后果导致就业竞争加剧。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2002年度毕业生中,67%的人找到全职或兼职工作,20%的人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还有7%的人处于失业状态。但随着网络泡沫破灭、经济衰退、毕业生数量膨胀等因素,近年来毕业生求职越来越难,获得学士学位与有中学毕业证书的工人的工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学士学位求职者优势不再,多数学生毕业后面临巨大就业压力。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2010年11月23日数据显示,2010年英国第三季度18至24岁青年失业率达20%,较前一季度增长1.03%。2008-2010年间,英国青年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但申请进入大学人数逐年递增,学生数量急剧上涨及经济危机引发的市场低迷使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毕业生平均每70人竞争一个岗位,2010年毕业生中将有接近1/10的人面临就业即失业的尴尬处境,成为17年来就业最不景气的一年。

二、英美各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认识

面对经济不景气及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英美各国很早就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方面的实践对缓解就业压力成效显著。

1.英国关于就业能力的认识。曼斯菲尔德认为,经济学家贝弗里奇首先于1909年提出“就业能力”的说法;波拉德1998年阐述的“就业能力”,指个体所具有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英国教育与就业部(1997)指出,就业能力包括传统智力技能,核心或关键技能(沟通、计算、IT和学会如何学习),拥有市场价值的个人特性和掌握企业运营的知识;The Dearing Report(1997)通过调研认为,大学生需具备的关键就业技能主要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或评价、团队合作和时间管理。英国高校公认的就业能力包括:(1)评判性(或分析性)思维能力;(2)应对复杂问题能力;(3)有效沟通能力;(4)与他人合作开展工作能力;(5) 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能力;(6)遵守本领域道德意识,成为自我评判和反思性的实践者,并能有效地在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中与别的学科展开互动。

2.美国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框架”的诠释。“把学生训练成实践能力较强的有用公民”是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美国教育研究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不仅是获得工作能力,还包括在企业中为取得进步而发挥自己潜能,为企业战略目标作出贡献的一系列能力,又被称为通用能力、关键能力、可转移能力,包括8种具体指标:见表1。

二、英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比较

(一)美国高校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美国采取教学、学习和支持“三位一体”的就业培养策略,如图1所示。

1.教学策略。第一,根据需要增换专业,课程设置反映社会市场需求。课程设置重视对市场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和预测,以学生就业、服务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专业设置方面,进一步细分就业市场,根据市场调研和访谈雇主,及时增设或撤换专业。第二,注重培养基本知识和技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提供科学、技术及人文基础知识。理学学生须完成包括科学、数学、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等课程,科学和数学专业学生要完成化学、生物、物理、微积分、实验课及科学选修等课程;开设融合课程和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一方面加大人文课程分量,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加州大学伯利分校、密执安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要求人文、艺术和社科课程学分分别占总学分的16%、15%和13%。另一方面,开设占课程比例60%的选修课,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第三,课堂教学模拟实际工作情境。把企业真实情境引进课堂,让学生根据社会现实进行课程设计或实验、调研,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企业参与课堂教学,举办就业讲座等;通过公司实习、暑假打工、创业计划竞赛、学生社团等实践活动培养就业能力。

2.学习策略。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策略:(1)自主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自我管理能力;(2)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会做事”和“在做中学”,为解决问题和组织能力创造机会;(3)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承担学习任务;(4)反思式学习。有助培养解决问题、创新创业和自我管理能力。

3.支持策略。第一,政府提供服务平台。措施有:一是制定相关法规使就业能力培养有法律保障。美国政府1994年通过《学校与就业机会法》,把为年轻一代建立学校与就业系统作为施政目标之一,把让毕业生具备必要知识、技能及学习在生产部门所须工作经验作为学校教育一项重要工作;二是统计局等国家机构对就业结构和市场变化做定期预测,使高校有目的、有方向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三是为学生提供实践资金。政府特别拨款协助学校与雇主建立伙伴关系,实行工作本位训练。第二,企业提供交流实践平台。企业高管进高校授课,介绍对人才需求、公司创立及运营过程;企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实践机会。第三,中介和家庭提供协助平台。最大中介机构――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NACE),目前吸纳近2000多所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单位为会员,每年为100多万名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家庭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高校提供就业信息及实践机会,不干涉学生择业自由。

(二)英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高校秉承“让大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就业能力”理念,形成个人(大学生)――组织(学校和企业)――国家(政府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第一,(个人)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21世纪初始,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局在高校倡导大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规划,要求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档案,明确提出毕业生必须具有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记录档案;学生结合自身环境、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职业发展规划。

第二,组织(高校和企业)联手培养毕业生就业能力。

1.高校落实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创业技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把“就业能力”培养置于战略高度,设置专门机构并建立评估部门;根据“就业能力架构”要求教学大纲须具备7个必要特征:自主学习的改革性发展,技能发展(智力、学科、职业、核心技能),个人发展规划,反映外部环境的活动技能,在不同环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职业生涯管理技能的发展、参与从工作中学习,以及两个可选特征。必要特征在每个专业设置中都要有所体现;专门设立创业中心,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做法是评估创业创意、提供资金协助和提供有相关背景的指导老师,孵化创业项目;Luton大学将就业技能培养细化为三个级次并形成包含细分为13项技能的就业技能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技能评价;Leicester大学提供可选择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就业技能;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建立具有观念开放性、内容实践性、方法研究性、管理动态性、评价双向性等特征的开放式质量管理体系。

2.针对学生特长与个性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帮助。Birmingham城市大学和Dundee大学为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本科课程绝大部分专业都开设“学习+带薪实习+学习”的三明治项目;Birming ham城市大学建立功能强大的职业服务中心;Harper A dams学院在保证课程协调配合前提下安排课程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力求通过各学科专业教学持续增强学生专业技能。

3.(用人单位)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高校将企业高管请进学校为学生授课,为学生提供更多企业信息,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企业经营所需技能,增强学生按照企业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国家(政府和社会)为鼓励学生创业提供支持。英国政府实施特殊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项目,如三明治项目、国家实习计划和培训券等项目取得显著效果;2009年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为威尔士一项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计划提供1700万英镑资助,要求中小企业及其他单位为学生提供工读实习机会;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UKCES)特别强调工读课程和实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工读课程或实习基地培养的学生拥有更多就业经验和技能;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BIS)承认通过工读进行实践学习的价值;政府制订税收激励政策,鼓励股权投资投向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英国私人股权创业投资市场每年提供大约38%的创业投资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

三、借鉴英美经验,培养我国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一)明确高校定位,建立特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明确高校在高教体系中的职能定位及教学目标;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培养符合劳动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建立“个人”――“高校”―“用人单位”――“国家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培养具备社会所需要各项技能的毕业生为主要教学目标。

(二)拓展“就业能力”内涵,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块化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创新与创业、规划与组织、自我管理、学习、应用技术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会学”――“能用”――“善管理”――“能创新”的就业技能。

(三)进行全程化、系统化、个性化培养

把就业能力培养纳入教学体系,变“琐碎、阶段性、不系统”培养方式为“个性化、全程化、系统化”培养方式;建立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计划和档案,对学生个人发展和能力成长进行系统培养和详细记录;就业指导中心从侧重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成品包装”职能转向注重系统培养就业能力的“个性化产品设计”职能,进行全过程、多方位就业培训和指导;根据学生品质特征和专业兴趣, 制定全程化、个性化能力培养计划, 协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实践课程形式,借鉴英国“学习+带薪实习+学习”的三明治项目;改革固定学制为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工作一段时间后继续修读;课堂上创设工作情境把学生带入真实工作环境;设置与专业技能有关的选修课;鼓励学生采取自主、体验、合作、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注重实践、善于合作及提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五)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实践平台

聘请企业高管定期到校讲课, 使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培养学生从事公司创立及运营所需技能,树立职业意识和责任感;建立各类实训基地, 由企业为学生提供见习和实习机会。

(六)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配合,共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政府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税费优惠和政策支持;政府加强与各行业协会、职业信息中介及拥有与就业相关特色项目的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保障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1年教学改革项目(G2110024)。]

参考文献:

1.高虹.特写: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回暖.路透社新闻,2011.6.22

2.肖毅.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J].世界教育信息,2008(11)

3.李嘉.英国毕业生就业也挺难[J].21世纪,2005(4)

4.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5)

5.马廷奇,付珊珊.后金融危机时代英国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11(3)

6.叶晓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英国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11(4)

7.乔治・凯勒.别敦荣译.大学战略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8.陈均土.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9.姜乃强.英名校高管:让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就业能力”.中国教育报,2008.1.31

10.王劭弥,任强.英国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及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1.刘桂华.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16)

篇7

关键字:美学原理 ;园林规划设计;具体应用

Abstract: People in the pursuit of beauty and promote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development, must think about landscape, 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beauty, aesthetic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to use the various factors of the landscape aesthetics and art combined, and through the beautiful form of specific performance, the A variety of landscape use in the garden to get sufficient play, for people to create a kind of beauty to enjo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of aesthetics from the start, pointed out its application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Keywords: principles of aesthetics; landscape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园林规划设计需要和美学艺术相结合,既突出视觉效应中的色彩美,又能够享受听觉中的音乐美,使得大众在欣赏园林景观时能够充分的调动多感官。要实现美学原理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结合,就需要先对美学原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运用的得心应手,下面本文就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论述美学原理的具体应用。

一 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美学原理

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的运用美学原理,将景观中的各要素和美结合,能够更好的突出形象,那么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具体要遵循的美学原理有哪些呢?

首先表现为对比衬托手段的运用。对比衬托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规律,园林设计中,要在对比的基础上才能够凸显主题,才能够彰显丰富的色彩,才能够实现美的享受。美学中的对比不仅是色彩的对比,还有园林景观中外观的对比和形态的对比,在对比中能够体现出既统一又变化的特点。

其次,园林规划中的美学原理还表现在组合美的呈现。园林规划设计中需要有景的配置来突出美,由于每个景物各不相同,形态各异,但是单独使用又略显单调,因此要展现美感就需要进行组合,美学原理中将之称为组合美原则。

最后需要实现意境美。园林要想让他人感受到美,首先需要具备美感,而意境美在美感营造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在园林规划设计时需要有创造性的营造意境,做到用景物创造美感,用意境营造美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入设计者的真挚情感,要有创新的思维,才能够充分的将这种意境美呈现在园林规划设计中。

二 美学原理在园林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园林规划设计的目标就是要尽最大限度的凸显美感,为此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坚持美学原理,上文中简单的从三个方面对这一原理进行了分析论述,下面本文就对该原理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对比衬托原理的具体应用

对比艺术是园林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美学表现手法,园林中景物配置的疏密程度,景观色彩的变化、园林空间的弯曲和笔直等,以及景物的形态和大小、虚实明暗、刚柔程度等,都是对比衬托手法经常运用的。在园林规划设计应用中,首先可以利用该手法突出重点。在人们的观念里,对比主要是突出主次,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中,需要注意主体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利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突出重点,这样更容易激发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其次可以运用动静对比的手法在园林规划中创造美。园林中具有很多固定不变的景物,而以此为背景,运动的队形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这就是所谓的动静对比突出美感,即动态美的展现。相对于静止的景物来说,动态的景物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更能够展现外观形态,因此更能够彰显美感。例如水景,其能够在风的吹动下波浪起伏,变化多端,用动态的水景和周围的静态景物相结合,能够更加展现景物的情致和美感。最后,对比衬托原理的运用还体现在虚实对比上,古语曾用“密不通风,疏可走马”来形容疏密和虚实在绘画构图中的作用,这种手法也能够应用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园林景物在配置中可以运用疏密和虚实的对比给人一种变化多端的神秘感。在园林空间的处理上,开敞是虚,闭合是实,虚实对比之间更能够彰显美学艺术,同时虚实的对比中还能够增加景致的深度效果。

(二)组合美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组合美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园林组景的应用上。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经常会用到框景、借景以及障景等表现手法来展现园林的美感,对园林空间进行剪裁和分割,在变化中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效果。组合美的应用具体表现在景和景的组合中。景景组合设计中,可以采用借景的手法,园林借景,不仅能够借山水之景、植物之景以及建筑之景,还能够借助自然界存在的各种景物,甚至是水声和风声都能够借助,这样能够在园林设计中为人们提供一种视听觉盛宴。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成功了借了清风和明月,为园林美的呈现更增添一丝风韵。

(三)意境美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意境的营造能够给园林带来意想不到的美感,最能够打动人并且传递美的园林设计是情景交融且充满意境的,那么意境美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是怎样应用的呢?首先设计者需要创新的思维,观赏者的素质需要提高,这样才能够发现意境美。意境美的创造需要依附于园林景观的创造上,意境美在具体应用是需要保证在景物配置的基础上实现立体布局,由景物来诠释意境美。由于意境不是像景物那样可以摸得到的,而是需要用心去感受到的,因此其是无形的、是无限的、是可以想象的,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获得的意境美也不同。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迎合大家的口味,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意境美的营造上之前需要先了解大众的需求这样大家才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园林的意境美。

结束语:物质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尤其是对美感的追求,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园林的规划是设计者对于风景的再创造,是在充分发挥景物用途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展现其美感,并且使人们通过对园林景观的欣赏陶冶情操。园林规划设计需要充分应用美学原理,本文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论述,指出了美学原理在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希望本文对于美学原理和园林设计的应用对于今后的园林规划设计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使园林的设计能够充分的展现美,最大限度的促进园林规划设计朝着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艳红 浅谈美学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05期

[2] 鲁敏 李英杰 园林景观设计 科学出版社,2006-03

[3] 李广强 园林设计中美学原理的运用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

篇8

通常情况下的学校教育都是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来,学生在接受知识上有着被动的特点,很多学生会觉得教师的教学枯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教学,而学生却丝毫不感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不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将知识通过直观、动态的方式展现,让学生去理解抽象的概念,将具体的案例、形式都展现在PPT上,让学生的理解也更加容易。

高中历史作为高中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如果教师不能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会使得课程十分无趣,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成绩。可以说,整个学习的枯燥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乏味,逐渐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动画、声音来表现丰富的历史内容,可以延伸课本之外的内容,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例如,学习的内容时,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青年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运动,引到当今的青年节,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化记忆。

二、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多媒体的运用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很多教师用了多媒体之后,就忽略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多媒体的利用上,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对学生接受情况不顾及的教学,使得课堂质量逐渐下降。同时,在当前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总是忽略对学生兴趣的引发,通常只注重如何将自己的多媒体做得条理有致,但是忽略用恰当的引入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容易导致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方式。过分提倡多媒体教学,会使得课堂构建走向一个误区。是否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然成了考核教师能力的一个标准。那么,怎么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就需要教师作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三、多媒体环境下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对策

1.联系课堂情况。

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要恰当地选择PPT来进行教学,主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两方面进行考虑。设计PPT时,不宜追求过分华丽的背景,这样会让教学内容不突出。虽然可以带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但也会影响学生的关注点。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课堂情况,以此来提升多媒体的实用性与辅助作用。

2.尊重学生的兴趣。

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是学习的根本动力。教育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有足够的兴趣是实现学业完成的重要心理前提。历史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只有让学生拥有良好的积极性,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历史课堂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当下学生的优势,实现对学生主动性的激发。例如谈到秦朝,学生都会觉得过于久远,那么教师就可以从兵马俑和万里长城说起,让同学们为当时人民的智慧所赞叹之余,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秦朝的理解。而多媒体在这时就要充分地展现出历史古迹的精妙之处,让学生能够为之震惊。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此作为课堂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够更具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需求、思想情况,这样才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W习热情和主动性。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和贯彻这一点,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没有针对性,长此以往,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就会产生抵触心理,课堂的效率就无从提升。

3.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篇9

关键词:包班教学;班级管理;中美比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12-0017-04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德育、班级管理都是一种文化存在,形形的教育现象折射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文化差异。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努力提升和改善学校德育实效性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开展比较研究,借鉴他山之石,为中国德育增添活力。本论文拟结合笔者在美国纽约访学过程中的学校观察,对中美小学德育与班级管理进行初步比较。

一、美国小学的包班教学

美国公立小学比较普遍的教育安排是教师包班上课制:每班设一或两名主任老师(一般为一名),负责本班三十名学生的主干课程。主干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社会学习、科学四个学习领域,音乐、美术、体育、外语则由本校专业老师在专用功能室里进行教学。主任老师在教学中也会组织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但基本上不进行这一方面的专业教导。

主任老师每天的工作是这样的:早上提前半小时到达教室,做好上课之前的准备,给提前到校的学生布置一些活动或者任务;组织全天教学,如果学生要到功能室上课,教师要带学生到功能室,下课后把学生带回本班教室;学生放学回家后,教师要整理教室、备课,为第二天的教学作准备。

二、美国小学德育与班级管理举例

在包办教学的背景下,主任教师如何进行德育和班级管理呢?让我们来看看美国小学二年级老师维持纪律和秩序的例子。

开学第一天上午,我来到教室时,班上的两位主任老师正在指导学生用彩笔制作一个名签。学生们先在聚会区讨论,老师提示学生该如何使用彩笔,叮嘱学生如果彩笔掉到地上要及时捡起来,不然笔会损坏或者会把老师或者同学绊倒(美国小学的纸、笔都是由学校免费提供的公共财物,不是学生从家带来的个人财产)。学生们回到桌前,着手在一张名片大小的纸上设计名签。十分钟后,老师提示学生:如果名签已经完成,请将它放到教室矮桌上的红色篮子中;如果名签没有完成,请将它放到黄色篮子中。老师解释说:“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很多作业都不是一天之内可以完成的。没有完成的作业和已经完成的作业要分开来放,这样就可以给下次使用带来便利。”名签上交完毕,同学们再次来到聚会区。

本次聚会的主题是学习排队。男老师在小白板上贴出了三张人物简笔画,这三幅画依次展示了排队的三个要点:眼睛看前方;两手放松下垂;安静,不发出声音。老师讲解道:“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比如从现在的教室走到礼堂,这时,我们要考虑应该怎么走。”学生回答说要排队,老师说:“是的,我们需要排队,排队走可以让我们比较快地完成地点的转换,也确保老师能够照顾到每一位同学。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一下排队的要领。首先,眼睛看着前方,这样能防止你被其他信息所吸引,防止掉队;其二,两手要放松下垂,这意味着手里不能有玩具,不能相互追打;其三,不发出声音,当我们在教学楼里行走的时候,其他教室的同学正在进行着各自的学习,如果我们说话,就会影响到他们,让教学楼显得秩序很糟,而且,说话也会影响走路速度。”详细讲解之后,男老师离开小白板,亲自为学生示范排队时应该怎么走:他两眼看着前面,两只手臂自然下垂,不开口说话,很专注地从教室后面走到教室门口,而后,他转过身来,问同学们是不是明白了要领,并且请一个学生来试走。被点到的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很认真地走了一遍。老师又点了两位同学试走,并对他们表达了欣赏。然后,同学们依次离开聚会区域,在教室后面拿起自己的午餐包(部分同学吃学校提供的午餐,没有午餐包),在教室前排起队来。

排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而美国小学基本没有全校性的展示、竞赛活动,在楼道里排队走,是向学校全体师生展示本班风貌的主要方式。当然,这种展示不是用喊口号来引人注意,最关键的标准就是安静、整齐、迅速,最好是不要引人注意(即不打扰别人)。两位主任老师共同整队,女老师站在队伍的后面,男老师站在队伍的前面。关于排队行走,两人规定了本班的专用手势:老师单手握拳,做成“树大拇指”的样子,如果大拇指朝上,说明队伍状态很好,可以前进;如果大拇指横过来,说明队伍状态还不够好,需要调整;学生调整好了之后,老师才慢慢地把手腕转动90度,队伍继续前进。教室在三楼,每下一层楼,老师都要停下来检查队伍情况,确定状态不错之后才继续前进。

大家来到食堂。老师安排学生席地而坐,之后告诉同学们二年级的就餐位置,强调二年级有固定的就餐位置,但二年级的三个班不再划分固定位置,在午饭的时候不要拒绝其他班的同学坐在身边,并且要把一起就餐看作社会交往的重要机会。继而,老师强调了其它的要求:一是走路要慢,不要撞到别人,因为大家手里可能有食物和饮料;二是食堂提供几种垃圾桶,分别用于回收各种垃圾,同学们在吃完午饭后要将各种垃圾分类放好;三是就餐结束要清洁自己的位置。

因为是开学第一天,所以,老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讲解学校生活中的纪律,每次的讲解都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不断地请学生提问、发表观点,而后老师再进行讲解。讲解非常细致,老师也很有耐心。那么,一次讲解之后,学生是不是都能在以后的学校生活中照办呢?

事实并非如此。在其后的学校观察中,我们发现,在小学一至三年级,排队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老师们也总是很耐心地花大量时间来整队。下面是三年级的一个例子。

下课时间到了,主任老师史谛夫来到教室接学生。他进教室时,学生们正在音乐老师的指挥下“群魔狂舞”。看到这个场面,史谛夫很高兴,对音乐老师的杰出工作表示赞赏,也对同学们表示欣赏。音乐老师停止演奏,跟同学们说再见。一部分同学开始安静下来,排队,老师很高兴,很大声地表扬:“谢谢你准备好了,杰克,瑞夫……”然后,老师开始倒计时五个数,其他同学也随着这个号令陆续排进队伍里。老师边数数,边拍着一个个学生的头,对其排队情况进行点评:“(凯莉)准备好了,(莲达)准备好了,(杰夫)快好了,(雷克)快好了,(瑞夫)准备好了……”数到“二”之后,老师又重点拍几个学生的头:“(杰夫)还是快好了?(雷克)还是快好了?”这种提示、点评,是老师以柔克刚的一种策略。在老师的提示之下,学生慢慢安静下来。

三、美国小学德育与班级管理的特点分析

综合上面的例子及其他见闻,我认为,美国小学教师开展德育和班级管理的方式具有很多与中国不同的特点。

首先,美国小学老师在维持纪律时主要是讲道理,而不是发脾气。以整队为例,学生从进入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整队,直到三年级,老师还在整队。老师并没有发脾气,批评学生“我都说了一千遍了,你们还是不听”,而是很温和地提醒学生排队,用即将开始的学习任务来吸引学生排好队。

其二,美国小学老师在维持纪律时多提出“要做什么”的正面要求,而不是“不能做什么”的否定性命令。老师会说“现在让我们排好队,每个人和排队伙伴一起站好”,而不是说“排队时间到了,不要玩乐器了,不要看书了,不要……”当有同学的课堂发言被同学嘲笑时,老师会说“我们要表示尊重”,而不是说“不准嘲笑同学”。提出正面要求,可以清楚地提示学生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怎样的肯定性品质,如诚实、友爱、尊重;而否定性命令虽然看起来清楚明白,但学生只知道不应该做什么,但并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表现出积极的品质,如“不嘲笑同学”并不等于“尊重同学”,因为如果既不嘲笑也不做其他事,这位同学实际上漠视了同学的发言,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尊重。

其三,美国小学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细致入微,没有过高要求。以排队为例,老师不仅提出要求,还进行细致讲解和示范,将排队变成了一个很正规的练习过程。同时,美国老师规定的纪律往往是维持学校生活和课堂秩序的最低标准,比较容易做到。以美国教室规则为例,老师对坐姿、站姿没有规定,在集会区域听讲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位置,东倒西歪地坐着,只要不开小差、不影响其他同学就好。

其四,美国小学老师在批评学生时不忘表达欣赏。我目睹几位老师批评不守纪律的学生,她们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这样的:“某同学现在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没有加入我们的聚会,这并不是说他不好。他是个很优秀的人,将来可能会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文学家,不过,他现在没有做好准备,我们需要多给他一些时间来作好准备。”这种细致、耐心的批评方式是美国老师维持纪律时最常用的方式。

其五,美国小学老师重视让学生自己反省。面对不守纪律的学生,老师并不进行过多的批评,也不会罚站、体罚,或者把学生赶出教室。学生在教室里的时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在聚会区域听讲或讨论,另一个部分是在桌前完成各种作业。在聚会区域出现纪律问题,如说话影响教学,老师先是积极提醒“请保持安静”“请尊重同学的发言”,如果不奏效,就会把犯错的学生赶到聚会区域外面的桌前坐下,等他“准备好了”再过来。在完成作业时出现纪律问题,如吵闹、不做作业,老师积极提醒如果不奏效,就会请其到单独的桌前安静反省。如果有时间,老师会与这位同学耐心交流,直到他明白此时的规则为止。

其六,美国小学老师多采用个别教育方式,不会树立身边的榜样。对于学生的良好行为,老师会以个别方式来表示欣赏、感谢;而对于表现不当的学生,老师同样会以个别方式提供帮助、指导,而不是在全班批评教育。美国老师不对学生搞特殊化,不会教导学生“向某某同学学习”。

其七,美国老师不会对班级、小组进行排名,不会利用排名给学生带来压力。美国学校不评选优秀班级,老师也不会评选优秀小组,优秀不优秀,校长和老师只能暗中观察但不能公示。

其八,美国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全部是亲力亲为,没有学生干部来分担责任。任用一批能干的班干部,基本上是中国成功老师的普遍秘诀,但美国学校不设学生干部,老师要亲自承担各项学生管理职责。

四、美国小学德育与班级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就纪律的实际效果来说,美国小学低年级学生基本上是比较混乱的,老师要不断地进行课堂组织工作。然而,到了四年级,当老师说要集体外出时,全体同学都能很迅速地排起队来,不需要老师带队就可以直奔目的地。这种状况似乎暗示了一个一直困扰中国社会问题的部分答案:中国小学生都是很听话、懂礼貌、遵守纪律并且乐于助人的,可是,为什么孩子越大,纪律状况却越来越坏,到了成年,中国成人社会的公共文明状况都很成问题;美国的小学生似乎不懂规矩,可社会的公共文明状况却普遍很好?

我将美国小学的纪律方式提炼为“基于尊重、理解和等待的纪律”:“尊重”指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人,因而愿意给学生讲道理,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理解”指理解学生,理解小学生有着丰富的兴趣,不能收放自如地调节自己的言行,理解小学生的规则学习是需要时间的;“等待”指愿意给学生留出成长的时间,实现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上一点一点的进步,逐步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

相比之下,中国小学并不愿意等待学生慢慢成长,而是利用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在小学入学时提出较为严格、死板的各方面规定:每天要穿校服,在校园行走要讲秩序、懂礼貌,见到老师要举手敬礼,上课时要专心听讲,背坐直,两手平放在桌上或者放到背后……在落实这些要求时,老师常规性地采用班级或者小组评分排名,利用集体荣誉来促使同学们互相监督;任用班干部来监督全班纪律;使用小红花、小红旗等方式来表彰表现良好的学生,树立榜样;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严格批评,指责他“拖了班级的后腿”……

如果说美国式的纪律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的话,那么,在中国式纪律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行为训练。老师利用手中的权力,以奖赏或者惩罚来迫使学生的服从;利用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荣誉意识,放任一部分学生为了“班组荣誉”而无情地监督、批评同学。而这些,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所以,小学老师的普遍观点就是低年级的学生是最好管的。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低年级时所进行的各种管理,可能为学生在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的逆反种下了祸根?

在10岁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迅速觉醒,开始对成人所颁布的各项规矩追问原因或者理由,逐渐意识到有些规矩其实是不恰当的;他们更加重视自己在同辈群体里的地位,更加重视得到同伴的认可而不是得到老师、家长等成人居高临下的信任。于是,他们不愿意做老师手下的乖孩子,不再严格遵守纪律要求,并且对老师的批评、威胁、惩罚或者奖赏不再那么在乎;更不愿意做老师的“耳目”,不愿意在老师面前揭发同学。这也是高年级老师觉得孩子难管的重要原因。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健美操创编能力经济效益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西安医学院学院2007级普修健美操的女生中随机抽取60人,以抽签的方式将她们分为A、B两组,A为实验组(30人),B为对照组(30人),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4×8拍健美操动作创编前测,见表1。对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结果显示两组学生的创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学生的基础水平相当。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教学法研究、健美操教学、创编教育和教学改革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了有关健美操的专著十余部;有关健美操创编能力的文章80余篇。

(2)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文所涉及的问题,在制定调查问卷之前,阅读了大量相对调查资料及科研书籍,根据本人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对参加健美操学习的学生及有关专家进行随机访问选取有价值的内容设计问卷。

(3)实验法

①将选修健美操课的学生按抽签方式分好组后,在同一教师任教、相同学时的情况下,分别进行授课。课前从问卷调查得知,两组学生均无健美操创编的经历,学生原有的健美操掌握程度无显著差异,可作为正常样本进行试验。实验时间为一学期,共计36学时。

②实验前测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4×8拍健美操动作创编前测,由3位健美操专家按评分规则进行评分,收集数据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探索,对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创编成绩基本相当,运用SPSS对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正态性检验测。

(4)专家访谈法

在研究过程中,访问体育教育学专家8位,健美操专家5位,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5)数理统计法

主要采用组间比较的方法,把测得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实验完毕再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各项指标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健美操的创编学习与锻炼有利于改善身体形态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体重和胸围无明显差异。从表3中可以看出,通过健美操的学习和锻炼,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胸围数值都得到了普遍提高。通过对比,实验班学生的胸围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班,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胸围数值由原来的78.87cm增加了1.34cm。而对照班学生的胸围数值由原来的78.21cm仅增加了0.59cm。由此说明通过健美操的创编学习学生的胸围数值发生了较大变化。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体重变化不明显。研究表明,通过对学生进行创编操能力的培养,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加了练习的次数,尤其是在力量练习时,肌肉的围度也增大。

2.健美操的创编学习与锻炼能促进人体机能的发展

从表3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身体机能都得到了普遍提高。实验班的30名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健美操创编学习,肺活量指标和基础心率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参加创编的学生生理机能指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为肺活量明显高于对照班,安静时心率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班。实验表明,对学生进行编操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并通过积极有效的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心肺功能得到发展,不仅增强了心肌功能,也增强了肺活量。

3.健美操的创编学习与锻炼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身体素质达标水平普遍提高。实验前(见表2)两个班级的成绩无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见表3。在以往学习跑、跳、投等运动项目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低,身体素质提高的非常慢,自从选修健美操课后,由于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以致两个班的各项指标较测试前普遍提高。立定跳远、800m跑、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两组的差异达到了平。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致使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身体素质存在明显差异。实验班学生,由于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较多,编操、带操的热情较高,课上和课下主动练习的积极性较大,相对自我锻炼的时间就较多。因此身体素质机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由于对学生进行了创编操的培养,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把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尝试和体验,使身体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4.激发学生的创编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奥托曾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埋藏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劳,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人人都有创新意识,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源于动机,激发学生动机是培养创编能力的前提。

三、结论

1.以新理念教育为指导思想的健美操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为实现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运用创新式教法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成功的创编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技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以新理念教育为指导思想,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组织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编兴趣和重视程度,增强了人人参与的意识。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克服了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在每一动作的创意上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同时也享受了成功的愉悦。

3.以新理念教育为指导思想,在健美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40体能动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健美操运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加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创编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互助能力。在掌握健美操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像力,独辟蹊径地创编出新颖、构思独特、简单易学的健美操;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4.研究实践证明: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健美操创编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创新是健美操的生命之源,在教学中,应把握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非常重要的环节。整个健美操教学过程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应切合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2]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

[3]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人才―访中央教学科学研究所所长阎立钦教授[J].教育研究,1999(7)

[4]熊川武: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N].中国教育报,1999.10

[5]严志华:论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教学,2000(1)

[6]蒋守铭: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J].体育教学,1999(5)

[7]朱永薪:创新教育纲领[J]教育研究,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