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文翻译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古文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

篇1

[关键词]古文教学兴趣缺失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32

文言文可谓是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其中还蕴含着古人博大精深的智慧与文采。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节选的各类古文,对于已经有了一些文言文学习基础的高中生来说,可谓是经过精挑细选最适合的古文基础读物。因此,不管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为了满足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学习古文必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被重视起来。

然而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却并不如预计中的那么高涨。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几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一、高中古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缺失的原因

1.古文晦涩难懂,学生能力不足,接受困难

文言文产生的环境距离现代生活较远,而且与现代汉语在语法、构词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陌生感。许多字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十分简单明了,一旦到了古代汉语中就大相径庭了。比如,“汤”在现代汉语中是“煮东西的汁液”的意思,而在古代汉语中则多是“热水”这个意思。《两小儿辩日》中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一句,“探汤”就是把手伸进热水里的意思。

还有各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句式。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就分为:用“者”或“也”表判断,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用动词“为”“是”表判断,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判断,还有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语法学习与现代汉语学习区别较大,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地方也不多,因此很难融会贯通。

2.古文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文言文教学仍是“阅读―翻译―背诵”这样的“三段论”式教学方法居多。因为大部分文言文都要求背诵,而且在如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学生与家长把成绩放在学习的首位,忽视了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少学校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依旧在实行“填鸭式”的灌输知识教学,完全没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

比如,在文言文阅读训练过程中,许多教师在讲解翻译题的时候,只顾要求学生记住答案和死记硬背答题技巧,而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不给学生时间来融会贯通,久而久之,很有可能让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是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把对文言文的好奇扼杀在摇篮里。

二、培养高中生古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课件,打造现代化课堂

在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的当下,教学过程中借助幻灯片放映音乐、视频相结合的形式越来越普遍。作为一门偏工具性且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课内外的名篇佳作,以此帮助学生将单一的书面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多维理解。

同样,在古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和提高效率,应该被教师作为辅助讲解的首选。比如,可以提前在备课时选用PPT课件,增加知识的补充。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教师备课时在PPT课件中加入课文朗诵的小视频或者音频,同时还有关于“完璧归赵”这个典故的由来拓展课外知识,利用有趣的网络视频或动画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入介绍古文时代背景的PPT内容,丰富课堂容量,拉近学生与古文之间的距离,把枯燥的文言文课堂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生动有趣的课堂。

2.加强古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99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学习语言知识,获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次是掌握有关的文化思想。掌握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学生其它文言文各种知识储备要求比较严格,并且文言文所涉及的文化常识内容庞大。综合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花费较多时间来慢慢学习,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并进行学法上的指导。那么,面对内容庞杂的文言知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从课文学习入手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入了众多优秀的文言文篇章,比如:《阿房宫赋》、《前赤壁赋》、《劝学》、《庖丁解牛》等,这些文言文篇章中涉及了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的文言知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教材文言篇章的学习。教材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学好文言知识必须从课本入手,而不能舍本逐末着重文言课外书的阅读。那么,对于文言文课文,教师如何进行讲解并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呢?首先,文言文课文的阅读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对于文言文语的阅读不像现代文那么简单,首先学生需要对文段进行恰当的断句,正确的断句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者意思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语感,为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学生对文本能够进行熟练阅读之后,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进行文段的分析,在文段的分析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古文的翻译。对于古文的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三个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教师宜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文本的翻译,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翻译找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对问题进行专门强化,帮助学生解决不足。翻译过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文言虚词,文言文法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二、强化背诵

文言文课本的深入学习是学生快速背诵的前提条件。在高考语文的考察中对文言文名句背诵以及翻译都有所涉及,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强化文本的背诵。文言文背诵是学生主要背诵内容,不过对学生而言其难度也是很大,因此,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文言文背诵的指导。对于文言文背诵指导,教师可以采取四种指导方法,即参照译文背诵、化整为零背诵、抄写背诵和抓三点背诵法。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篇章大多比较长,对学生而言背诵起来难度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依据篇章的整体结构采取恰当的背诵方法,帮助学生缩减背诵时间,提高背诵效率,以此节省时间完成其他内容的学习。此外,文言文的背诵还涉及到字词意思的背诵。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技巧的前提是对古文字词意思的了解乃至背诵。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法现象比较常见,因此,对于文本下面的小注释要求学生认真熟读乃至背诵,它的掌握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课外阅读的选择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数量浩繁而且艺术成就都非常高,其阅读的价值大,高中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应该对古代文言作品进行筛选,帮助学生把握阅读训练的难易程度。不可否认有些文言作品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难度大且阅读价值不高,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多走弯路,在课外阅读内容上教师要把好关,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既具趣味性同时又能提高阅读能力的文章进行延伸阅读。课外文言读物对学生的帮助主要体现在语感上。语感是学生学习一门语言的隐形能力,语感一旦形成对学生阅读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因此,为提高学生文言考试答题能力,教师不能固守课本文章而应该多方面对学生阅读知识面进行扩展,帮助学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四、加强试题训练和练习反馈

学生在高考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成绩就必须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具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其考查的能力具备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加强某些方面的学习。文言文习题训练的目的并不在于提高学生答题正确率,而在于对学生文言知识的重点考查。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文言文阅读的训练,对文言文考察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做题能力都会具有全面的认识,在认识之后反过来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文本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再学习。在反复的对知识进行回顾与训练之后,学生才能初步掌握基本的解题能力。当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文言文解题能力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解题进行及时的反馈。这个阶段教师反馈和指导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提高答题正确率。此外,为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课本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课外习题的讲解中对于学生存在较大疑惑的知识点应该再次回归到课本中,将课本知识点与习题知识点进行联系学习,这样帮助学生建立课文文本学习的动力。

五、正确对待专有名词和文学常识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趣味课堂;实践

一、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重视,甚至很多师生对于语文的认识存在巨大的偏差,认为语文学不学没什么区别,反正考试也不会出现答不上、交白卷的情况。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长期处于随意性之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很多学校的语文课课堂氛围不足,都是由教师先主讲二十分钟的新课内容,其余的时间安排学生自行看书。

二是高中语文课本中古文、文言文、诗歌体裁的内容居多,而现代白话文和散文等自由的体裁较少,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语文的教学更是长期处于主抓古诗和古文上,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感觉特别枯燥无聊。

三是对于语文科目的考试题目,除了一些有固定答案的填空、选择、古文默写等基础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外,阅读、作文等都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而且随着客观试题在整个卷面成绩当中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小,主观性试题的分值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把自身学习和复习的精力转移到数学、文综或者理综上面。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也就长期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角色之中。总之,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课堂上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予以重视才行。

二、高中语文趣味课堂开展的意义和重要性

1.趣味课堂教学形式,有助于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其枯燥性和单一性,学生的学习内容并不丰富,能够吸收和获取的知识不多。而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很多的与课程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课本上屈原的作品《离骚》时,可以采用诗歌朗诵的形式,或者以话剧表演的形式加深大家的印象。可以将作品中的文字通俗地翻译出来,让大家理解,了解诗人屈原当时的写作背景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加深对这篇作品的理解,甚至多年以后也不会忘记。这样学生的记忆就不再吃力,也就达到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总体教学目标,提升了教学质量。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很多其他内容,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灵活地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形式,鼓励大家参与。

2.趣味课堂教学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在每天紧张的高中各个科目的学习之中,学生的思想长期处在一个紧绷的状态,而语文科目自身灵活性的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活跃整体的学习氛围。高中语文教学采取趣味性的课堂教学形式,改变了教师的被动状态,更好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和互动交流,可以改善学生的疲劳状态,改善原有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本来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化的思想,对于同样的作品各抒己见,保持每个人独到的见解,鼓励大家用自己的眼睛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脑袋重新思考问题,有自己的逻辑思想和判断角度。采用趣味课堂的教学形式,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有助于每位学生个性的舒展,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下,学生才有可能学到真正对自身以后的人格发展有意义的知识和内容,从而促进语文课堂不仅仅只局限在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记忆上,也就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学到的内容。

3.趣味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

因为课堂的定位是趣味教学,因此课堂的趣味性要充分展现出来,它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高度凝练、简洁而且富有幽默性,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如果总是做那么几个游戏,或者总是那么几套思路,学生也就慢慢失去原有的好奇心。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积极寻求独有的创新模式。而长时间的大脑思维活动,也会促进学生养成动脑的习惯,并且培养出一种创造性的学科思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能力也同样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面,使学生的身上散发出一种人文情怀和气质,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真正适应学习型社会,实现高中阶段的总体教学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

篇4

【关键词】高中学生 古诗文 人文精神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古诗文在高中语文中的比例占有三分之一,其教材安排的宗旨在于渗透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强化学生的人文性。然而,在实际的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受高考的影响,更多的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工具性方面,而忽略了人文性教学,使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现象。新课改一直倡导语文教学弘扬人文教育,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应担当此重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植。

一、构建情景,开掘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带动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古诗文更成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精华内容,无疑成为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的最佳途径。古诗文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有些枯燥无味,其语句都是语言的浓缩或者会意等,学生很难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往往对古诗文的学习表现出畏难情绪,死记硬背古文内容,不能够很好的,真正意义的认知和了解古文内涵,实现不了自我人文精神的培植。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特点来构建情景,以模拟的、逼真的情景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文的内涵,开掘学生的人文精神。

如:在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教学内容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古诗文的内容还原成为景配上虚拟的人物,再现古诗文内容,让学生更切实的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感悟作者豪放的性格,乐观的人生观等;在学习《短歌行》教学内容时,笔者运用学生熟知的《三国演义》进行情景构建,让学生置身情景中,感受曹操大气磅礴、慷慨豪迈的人生态度。这样,构建情景,营造人文氛围,促使学生对生命、对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打破常规,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

古诗文的形成都有着一定的历史发展背景,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往往局限于某个时代,按照一定的预设去探究。教师在教学中更是结合高考的考试内容,预设问题答案,限制学生思维,更甚者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文的内容、内涵等等,导致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和认知都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围绕这个圈内的内容进行思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古诗文的人文精神渗透。我知道,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一个了解,更多的是古文今用,融会贯通,需要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打破常规,引导学生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去思考问题,尤其倡导学生以时代性的眼光去审视古诗文,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如:在学习《苏武传》时,笔者设置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运用你自己对人物的认知和信息的收集,如何评价苏武这个人?国家教育部就高中教材内容进行了修改,提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有着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进而以此评价人物是否是民族英雄。那么你觉得苏武是民族英雄吗?为什么?假设你是苏武,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以外交知识谈谈如何做好使节?这样,笔者结合大纲的要求,给予学生足够的自,让学生自由的去探讨内容,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使某种知识探究生成一定的人文素养,诸如:公正评价、客观认知、民族大义等等。

三、鼓励畅读,深化学生的人文精神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要深入的了解古诗文的内涵,感悟其人文精神,就必须畅读,层层递进的去品味。我们知道,古诗文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对某个字或者句子的翻译,而是需要更深入的去了解古诗文的相关内容,诸如:蕴含的精神、创作的结构美、韵律美等等。而这需要不断的读,融进感情读,才能够体会到,即:从阅读中品味古诗文的情趣和神韵,从而深化自我的人文精神。

如:学习屈原的《离骚》,文章多处用了会意、象征等,笔者让学生多读,每阅读一次,都总结自己阅读的感悟,循序渐进的去感悟文章内涵。诸如:在前几次的阅读中,学生隐约感受到了文章创作的背景,再深入阅读发现了文章中很多的象征词语,诸如:香草。学生在畅读过程中很快将其联系到人的品格,进而更深入的感受到作者洁身自爱的崇高品质等,同时,自我的情感也很容易受畅读的感染而产生端正的思想观念、人文素养等等。

总的来说,人文精神是古诗文的精髓体现,也是人类发展过程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人文精神教育应得到教师的重视。从高中语文教学方面来说,古诗文是最佳的人文精神渗透途径。作为教师,可以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掘并弘扬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不断的充实和发扬自我,促使学生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得到相应的人文精神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古诗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语法;高中语文教学;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汉语有别于英语等其他语种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标准汉语语法中,没有严格意义形态的变化。在名词上,主要体现为名词没有所有格的变化,也没有词性和数的区别。在动词上,则体现为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变化。这种特点,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语言学家认为汉语没有语法。经过漫长的发展,汉语语法的存在终于被世人认可,语法教学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汉语语法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没有得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本文就汉语语法本身的特点,以及其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教学的影响,对学生文学素养提高的作用等各个方面,综合论述汉语语法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不二地位。

一、为什么到了高中阶段依然重视语法教学

“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是语言本身的结构规律。严格意义上系统的语法教学,是应该在初中语文中就完成的。但是在实践操作中,这无疑有相当的难度的。初中学生理解认知能力有限,而语法知识又是语文课程中较为晦涩难懂的环节。再者,现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其教育目的多以帮助学生通过考试为主,语法知识的考察在中学阶段基本是空白,这就造成了,在教学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多数语文教师会忽略对语法知识的教授,认为没有意义。但是到底有没有意义呢?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语法教学的意义还是很重要的。就像学英语要学习语法知识一样,学汉语的语法知识也不容忽视。学生的语法水平提不上来,相应的其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乃至整体文学素养,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造成语文课程大家旗鼓相当,没有“建设性”语文人才的出现。这仅仅是忽视语法教学的一个弊端。

另一方面,长期的忽视语法教学,很难让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学习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以至于在必要的时机,教师教授一点语法知识,还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得不偿失。因此,在教师漫长的教授生涯,学生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应当把语法教学定义为和其它版块教学有同等地位的教学,并将其体制化,全方位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二、语法教学在高中阶段的作用

(一)学习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突破文言文学习瓶颈

古代汉语当之无愧是语言文字学学习的“四大名捕”之首,其他三项分别是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现当代文学史。之所以有这样的“荣誉称号”,和它本身难度较大、晦涩难懂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文言文产生于几千年前,数千年的发展使其很多词语发生了各式各样的变化,如果不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变化的大致原因、发展过程,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的。而词汇何其多也,紧迫的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是无法花时间把所有的词汇词源发展过程都一一分析到位的,这个时候,语法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虽然历经千年,但是现代汉语的语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古代汉语有相通之处的。结合高中古文献学习要求“理解并能运用常用文言诗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看似一句话,实则不然,词汇数量庞大,古汉语词汇变化多端,不联系语法教学,是无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联系现代与汉语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把握汉语言中词性的分类,短语的类型,句子的成分,并带入文言文的学习中,只有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分析清楚,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意义和用法,才能辨析特殊的文言句式,进而结合语境翻译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学习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现代文阅读语感

篇6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问题;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16—01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注重实践性和主动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形式上比较僵化,仍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形态,造成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部分,缺乏教学的实效性,学生跟着老师走,走到哪里,就哪里,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主动权。这点严重制约着语文课改的深入,以及良好教学体系的形成。

(一)文言文教学模式僵化,尤其是单一的“牵引”式教学

高中语文注重基础知识的授课,尤其是文言文的系统性和多变性,强调了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教师在处理文言文教学的特性时,多是基于应试考试的需求,将多变的文言文,变成定向的固定的教学,造成课堂教学中,出现“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枯燥”的牵引式教学模式。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之下,学习的主动性缺失,表面上可以学的很好,其实缺乏系统的文言文基础,进而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教学的创新性

语文是一门艺术性语言,其强调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而丰富性在于教学内容的充实饱满,具有科学的创新性。教师在对待文言文教学中,过分的追求表面的教学效果,而忽视了创新知识内容的发展,造成古文真的成了古板、不变的知识,造成学生对于文言文教学失去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编排和设置上,显得过于单薄,一味的“教本宣科”,反而失去了教学的本质效果。这样,不仅学生不喜欢,教师上起课来也觉得课堂气氛“尴尬”。

(三)教学过于形式化,造成教学环节出现脱节

语文教学的形式化和应试化,是高中语文教学最大的现实特点。于是,“大刀破斧“的语文课改,缺乏良好的课改效果。教师文言文教学的形式化非常的严重,教师授课的目的是高考,这就决定了教师立足于课本和考试上,更追求于立足考试。那么,语文教学是针对性和定向性的教学,课改和教学要求成了虚设,学生和教学的追求,造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畸形发展。同时,教学环节在应试考试的支配下,出现了单一环节的教学,关于探究性、研究性的文言文教学环节几乎难以开展,而且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不允许过多环节的教学模式。

二、有效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法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十分明确,这就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以及教学目标的明确,进行形成多变的高效率的文言文教学。

(一)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文言文教学具有多变性,加之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这就强调了教师在教学的处理上,既要立足教材,又要兼顾学生。于是,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举措。文言文不是背,而是品读、积累、领悟的学习过程,教师需要以此来形成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对于文言文教学非常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深厚的古代文化,进而有效地串联起文言文知识点,这样便于教学的组织和开展,有助于良好课堂效果的形成。例如:教师在对于王勃的《滕王阁》的教学中,首先要明确该文章的重要性,并系统学习作者王勃,诸如其文学地位、成就等。然后通过文句赏析与朗读,让学生体会初唐文言文特色,尤其是千古文句的赏析,以强化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性。同时,在文章的赏析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基于PPT,再现语句中当时鄱阳湖景色,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二)角色的准确定位,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文言文教学最忌讳“牵引“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违背了课改的要求,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于是,在教学中,要强化师生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已不适应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关于教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以及探究性,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元素。文言文知识比较系统和多变,这就强调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非常关键,基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是深化文言文知识,拓展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单一的活动过程,无疑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定位好师生间的角色,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教师教学的指导性和认真性。例如:教师在对韩愈的《师说》进行授课时,就可以将课堂的主动予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文章的赏析和词句的翻译,进而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这种认识性的探究模式,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基于学生的认识性探究,可以形成良好的文言文意识,便于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强调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环节,课程量大、教学内容丰富。这就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文言文多变性和系统性的重要举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立足好课本,进而兼顾好学生,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探究性、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同时,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脱节性的教学形式,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7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审美教育 语言美 人格美 文化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教材的篇幅数量和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可看出一二。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思想的载体,见证了历史变迁、朝代兴衰,是华夏民族文化中内容最丰富、内涵最深刻、最具有审美价值的宝贵遗产。

然而,在现实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复杂古老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文有差异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语含义,学生对背诵的抵触情绪等,使文言文教学枯燥无味、效率低下。致使文言文教学道路越走越窄,要想另辟蹊径,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就必须找到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语文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都用纲要性文字阐述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文言文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文言文教学现状和效率怎样呢?一些一线语文教师依然运用串讲这一传统教学方法,逐字逐句地对其进行翻译,拿着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疏通文章字词,必然导致文言文教学枯燥无味,课堂毫无生机,效率低下。

真正的“翻译”应该是蕴涵认知、文化、审美三个因素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过程,一个完整高效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知”、“情”、“意”相融合的过程。显然,导致文言文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就是包含“情”、“意”审美教育的缺失。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高中语文教材里选入的文言文更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代表,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正因为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缺失,致使本来包含丰富审美因素的优秀文言文无法走进学生心灵。所以,文言文教学要走出低效的困境,就必须把审美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二、高中文言文具有的审美价值

这些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篇目都是经过历史考验沉淀下来的经典,其中蕴含丰富的审美价值。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例,从语言美、人格美、文化美三个方面说明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其现实的可能性。

(一)语言美:高中教材选取的文言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顶尖之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章的语言美。《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琵琶行》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都是读着舒服、看着悦目的上乘作品,充分体现中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文言文都能使高中学生从中体会出我国自古以来汉语言的优美和魅力。

(二)人格美: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历史长河冲刷流传下来的名篇佳句,承载着古人思想文化的精华。《陈情表》中李密的智慧和处事的技巧;《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能言巧辩和机智勇敢;《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多才多艺与不卑不亢等。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人格之美,透过这些经典的文言作品能看到作者的人格魅力。

(三)文化美:被选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文一定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美,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能处处窥探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劝学》中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学习的重视和探索;《师说》是研究中国古代教师和教育的宝贵文献资料;《鸿门宴》中座次安排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的尊卑观和礼仪观。

这些文言文里体现出来的美学因素,正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正因为文言文中存在丰富的美学因素,才使得审美教育成为可能。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践行审美教育的措施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践行审美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文言文教学受传统教育理念制约太久,教师单调的教学手段使文言文教学的美感丧失殆尽。

(一)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文言文体现我国汉语言最古老、最深邃的魅力,这些绝美的语言如果翻译成现代文就索然无味、意境全无,学生很难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教师应该依据文言文特点,挖掘其语言特色,带领学生有感情地“美读”,从反复多遍的朗读中感受古代文字的精准凝练、恰到好处,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如《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就是古今仅有的绝笔,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带领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那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意境。如果把这段翻译成白话文,就会失去韵味。

(三)领悟文言文的人格美。从文言文中获取精神食粮无疑是明智之举。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如讲授《逍遥游》,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翻译,只要认真品味文字,带领学生领悟庄子的人生哲学和有关道家的深刻思想,了解庄子,了解他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从中体会出庄子带给后人的人格魅力就可以了。让学生知道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并被其深深吸引,是教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是讲授文言文的目的之一。

(四)体会文言文的文化美。在文言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古文曲径通幽的境界之中,才是教学的真正成功。所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文化魅力。如学习《琵琶行》、《孔雀东南飞》等篇目时,引导学生知道古代并不是所有女子都是“无才便是德”的,琵琶女和刘兰芝就是意外,为什么呢?这就要考证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了。《鸿门宴》中座次的错误安排,预示着结局,那么中国古代传统座次安排有什么讲究呢?当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时,就会自主学习和探究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深意。

文言文是我国思想文化和语言文字的精髓所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只有充分发掘文言文的语言美、人格美和文化美,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独特的审美因素才能刺激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教学发展的趋势,用美育在文言文教学中开辟一块“英雄用武之地”,让文言文教学春暖花开,给文言文教学这座冰山带来消融的希望。

总而言之,把审美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学生得到更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惠珍.让文言文教学充满诗意[J].教学月刊,2006(8):43.

[2]吴立彬.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2012(11).

[3]施锦伟.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意义及其教改设想[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5):74.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诵读翻译;课外阅读;教学探究

【中国分类号】G633.3

一、教学现状

首先文言文难度大。文言文需要精讲,对重点字词的详细提示,对课文逐字逐句的串讲进行剖析。这种面面俱到的教法,费时费力,最容易把学生引入死胡同。偏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课文词句的翻译,没有把文言文当成普通的课文,学生难以读出文言文之美来,觉得很枯燥无味。其次,有些教师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而不落实字词知识,结果使学生上完课文只知文章大概。这种教法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多数时间都是教师在满堂灌,学生听得目瞪口呆。所以,诵读的目标都没有达到,学生何谓能整体深入感知课文大意,何谓能是语言思维得到锻炼?最后,学生普遍存在懒散的现象,尤其是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特别缺乏兴趣和热情。

二、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明确文言文的重要性,让文言文更接近、更吸引学生。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行文逻辑、词汇意义、句型结构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较强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很容易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失去兴趣。为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结合具体的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阅读一些课外文言小说来激发学生兴趣,比如《赤壁之战》、《隆中对》、《烛之武退秦师》、《三国演义》等。教学中要先易后难,增加信心,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霸王别姬的小故事,让学生融入具体的课文情境中,并提高学习兴趣。

三、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营造文言文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设置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四、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让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最后,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仅采用讲述法、讲解法,还应依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辅助学习,使学习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地感知遥远的史事,是文言文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目标。如教学《苏武牧羊》一文时,给学生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对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二、转变教学方法

如果说端正态度是改善文言文教学的先决条件,那么转变教学方法则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要提高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转变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文言文教学不是简单的古文今译,翻译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而不是唯一目的。在教学方法这方面,古人有很多教学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中诵读是古人相当重视的一种方法。朱熹的《童蒙须知》提出:读书必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体会的同时加以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除了诵读,古人也注重教师的讲解。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在分析讲解时应注意启发性原则,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启发,从而“开其意”,“达其辞”,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

我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提到古代的教育内容:“比年入学,一年视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给文言文进行断句,加句读标点。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的“句读”也是说的“句读之学”。句读是古代语文教学的必学内容,而且是作为基础内容来学习的。实际上,对于当代的文言文教学来说,断句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地给文言文断句,说明他对这些文字有了比较清楚的理解。因此,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尝试给学生提供无标点的文言文进行断句训练。学生为了读懂文章就会对文言这种语言形式仔细玩味,在断句的过程中进行新的心理建构,从精神上与文言文相互融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语言品位与文化品位。

六、重视语文作业的创新,引导学生阅读延伸,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文言学习空间

高三的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师们的难点,高考的要求,使教师在具体教学时不得不更多的把文言知识作为主要方面来讲解。我的一点体会是以教材为核心,狠抓落实,以课内辐射课外,以课外巩固课内,步步为营。作业是巩固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认知性习题、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想象的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悟。如在学习《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我就为学生留了这样一个阅读延伸的开放性作业:“你就文中五位人物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写两百字的感悟。”这样的作业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张扬了个性。由此可见,改革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赋予语文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性,是符合课标要求、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初高中 文言文教学 衔接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华的文明古国,其诸多优秀文化是通过文言文记载和传承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初高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了文言文在中、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都充分说明了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2年以来,每接手新一届学生时,最头痛的就是文言文教学。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但一进高中学生似乎把初中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全部忘光了。比如讲到粤教版必修一《诗经・卫风・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学生依据注释,知道“将”是“动词,请、愿”的意思;但一问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将”是什么意思时,大家则一脸茫然。实际上,后一句的出处《木兰诗》是初中的必学篇章。一方面,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高中所学知识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问题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知识脱节”的现象呢?

事实上,不论是国家课程标准还是广东考试大纲,都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初中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1]。《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规定“9.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10.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11.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12.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2]。前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方法,后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考试的基本范围与基本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浅易”二字如何界定,我们发现中考考查的文言文篇目主要来自课内。就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言文考查而言,文言文必考课内篇目,选考课外篇目(2014年除外)。

这种情况势必会误导教师、学生在复习时猜题押宝,即文言文复习时,老师会在全面复习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依照近几年中考考查的课内文言文篇目,筛选出几篇所谓重要的文言文篇目,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把文章的译文死记硬背下来。如此这般,学生只会成为纯粹的考试机器,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文言文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空谈。文言文学习的应试化加剧,必然使得学生文言文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欠缺。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3]。初中文言文教学实际上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势必对学生高中阶段的深入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样看来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和断层。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搭建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桥梁,即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衔接。

结合从教经验,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教材[4],比较2013年至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笔者在做“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中作了探讨:

首先,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树立明确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意识。其一,建立“大语文”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语文”观虽然很早就已经提出来,但实际上一般的老师没有真正实践,我们要明确“大语文”教育就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大众的、普及教育,而不是以选拔少数人为主的精英教育。这就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参,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强记翻译。因此,上课时,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及时归纳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其二,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衔接的具体办法。初中教师应该熟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亦然,并有意识将初中教学与之衔接;初高中教师要熟知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比如初、高中语文教师要熟悉高、初中的语文教材;初、高中语文教师要常常互相交流,到高、初中听课,更直观地了解彼此的教学方法等。

第二,要对中考的文言文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检测学生在7至9年级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比较2013年与2014年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卷”,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将以前的选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移至必考的范围。这应该是出题者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角度做的重要改革尝试。很希望这样的探讨、尝试一直继续下去。

第三,在整个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中,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的培养很重要,反复诵读是培养良好语感最有效的途径。

可是在初高中的文言文课堂中教学,教师为了抓紧时间讲解各个知识点,学生为了记录繁多的笔记,鲜有朗朗书声。早读时间的朗读,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上,更有甚者,很多教师、学生直接将文言文背诵转化为默写,文言文的朗读少之又少。

事实上,在文言文朗读中,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的意境美、音韵美,更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间传达出的真挚情谊。比如学习王羲之《兰亭集序》时,“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和作者一样沐浴着暮春的暖阳,随他一道享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心旷神怡,不由乐在其中。文章中对偶句产生的音韵美,离开了朗读,也无法体会。

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周振甫先生在《怎样学习古文》中讲到自己曾“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讲的跟章锡琛先生讲的差不多”:“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书的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5]。如何达到“立体”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美的、贴切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大量熟读、背诵经典文言文,学会尽情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文义,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筛选出课文的相关信息,最后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

当然从“大语文”观出发,诵读的训练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学生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从小诵读国学经典。笔者从2014年开始与其他家长结伴组织了“传统文化亲子读书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国学经典,到目前为止已经读了《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大学》等,正在读《笠翁对韵》。当然孩子们对读的书几乎完全不懂,孩子们不问,我们就不讲解,我们相信读了若干年之后,他们一定会“豁然开朗”。笔者听说惠州市部分小学早读也会安排学生读国学经典,真是让人欣喜,希望更多的小学、更多的老师能认识到诵读文言文的重要性。

第四,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继续完善初中语法知识的教学。语法知识的缺失往往是造成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困难的最直接的原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随文学习语法知识”,每册语文教材后附录了现代汉语基本的语法知识。但是因为语法不在考试的范围之内,加上语法知识比较枯燥,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这样初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就形同虚设。一般的高一新生分不清词性,不会划分句子的成分,教师讲解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他们只能如听天书。另外,从“大语文”观考虑,初中也应该强化语法知识的教学。

第五,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因为高考的文言文选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就认为在课内文言文上不值得下大工夫。但事实上高考的知识点还是课内向课外迁移,也就是说,学好课内文言文,注重课内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能解决课外文言文所涉及的考点。落实好课内基础知识是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其一,首先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6]发现,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一般人们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减少。进入高中,学生有必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当然这个复习不是单有语法的理论知识,还应适当配有初中学过的语言环境;语法知识的巩固要贯穿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继续复习、加强对语法知识的运用。

其二,不断强化学生的归纳意识,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初中积累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粤教版必修二的《兰亭集序》中三处“修”时,学生应该结合文中的例句,将他归纳总结在笔记本上:1.修禊事也(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2.茂林修竹(修,长、高);3.况修短随化(修,长)。但到这还没总结完整,还要回忆初中所学:4.乃重修岳阳楼(修,修建、修造)。这之后学生可以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学习“修”的其他义项:5.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修,修饰)……如果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坚持如此积累,就定能将文言知识活学活用,课内课外自如迁移,文言文理解能力自然增强,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笔者认为通过以上方法,高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能更加有序、有效地开展。

虽然认识到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现象,也做了探讨,可实际上笔者苦于无初中教学经验,以上看法肯定有不成熟和错漏的地方,请专家和一线教师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上下册[Z].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五[Z].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篇10

由于初中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初中要求理解意思即可,高中翻译时要求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以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变得繁重了,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呢?

一、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地掌握文言知识。

1.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导入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比如学习《鸿门宴》时,课前播放一段《鸿门宴》的影视片段,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急不可待地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在学习《赤壁赋》时,配以音乐画面让学生阅读,学生感情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完成了背诵的任务。

2.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课上,我采用听读、范读、领读、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比赛读……等方法,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意趣,理解课文的大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助学生的想象分析课文,增强学生记忆,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项羽之死》细读思考:细心阅读复述项羽之死的过程,人们对项羽之死各有各的看法,结合课后的诗歌,谈谈你的看法(可以用诗、小小说、议论文、杂文等形式)学生们各尽其长、热情高涨、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这样既提高了他们学文言文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记忆力。

二、文言文的重点在于理解翻译,所以要掌握好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

学生之所以对文言文有抵触情绪,大概还是因为古汉语的晦涩难瞳给他们的阅读理解造成了很大的语言障碍。其实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核心就是“译”,我们想尽千方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读懂文言文、翻译文言文。

首先,要掌握好翻译的标准: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歪曲、不遗漏、不增减;平时学生翻译时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明白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不得出现病句。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语句要规范、得体、生动、优美,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流畅富有表现力,这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

其次,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直译一词一句(除无实意的虚词外)。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明,这时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

再次,要W会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比如: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删”: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比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这里的“树之”的“之”为衬字,起调整音节的作用,翻译时应该删去。“补”: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谓、宾以及介词等,从而使句意完整。“换”:翻译时应把文言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将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调”: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如:沛公安在?自觉调成“沛公在安?”“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特别是碰到古文中的修辞或典故时,更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

三、用学生喜欢的成语故事,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去学习古汉语知识

我国古代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为成语。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成语。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完璧归赵等;我们学习的文言文中也包括好多成语。一鼓作气、劳苦功高、缘木求鱼等……学生非常喜欢这些成语故事,我们鼓励学生准确地翻译这些成语故事,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