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教育的意义

篇1

关键词:默会知识;教师智慧;热情;理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2-0056-04

收稿日期:2012-2-5

基金项目:湖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音乐与学习:利用音乐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2011A10)。

作者简介:范春香(1975-),湖南澧县人,文学硕士,湖南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语言教学论研究。

就传统的理解而言,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可以确定、可以名状、可以获得或传递的。这一类知识能在教学过程中被“打开,内化和外化”,“所谓将知识打开,就是把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再现……使他们(个体)与‘人类总体’相遇”[1]。从而使个体顺利获取这些知识。这类知识我们通常称之为显性知识或符号知识或客观知识等等。然而,还有一些特殊的知识是无法“被打开”、无法言说、无法名状甚至无法传递与获取的,因为这些知识“不仅是多元的,不确定的,也是不可分解的,无法明言的”[2]。这些知识对于教师的实践生活、自由思想与方法创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类知识即是默会知识,也作意会知识或缄默知识或隐性知识等等。波兰尼曾有这样的描述:“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3]。需要指明的是,默会知识并不等于神秘经验,它并非是那种“莫须有”的事物,只是它无法通过言语来完全表述清楚,但是对于知识的拥有者来说,对于其智慧生成存在重要价值,起着重要作用。

默会知识的主要有三个特征:(1)非公共性质。它作为一种不可言传的知识同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概念是相矛盾的。在此之前,只要是知识,它就必然是普遍适用的、公共的,为所有人所获取。人们常说的人类知识宝库、人类的知识成就也就是这个意思。(2)非批判性。波兰尼认为,显性知识是人们通过各种明确的“推理”过程而归纳获得的,因此这些知识自然也能够通过理性过程加以反思和批判。但是默会知识则不然,默会知识的获得总是与某种特殊的情境相结合,是对这种特定情境的一种“觉知”的理解或综合把握。(3)鲜明的层次性。默会知识并非只有一种形态,而是根据其能够被意识和表达的程度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克莱蒙特在实验基础上将默会知识划分为“无意识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以及“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通过这种划分,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连续性现象,而不是截然不同的两极,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联系并可实现一定程度的转换。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默然的认识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默会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是一个教师个体智慧的生成过程。

第一,默会知识可以延拓教师开放的心灵。默会知识及其获取过程使主体有一种亲物怡人、消除偏见、善待万物与开放心灵的功能。因为,心灵的开放意味着主体对生活充满激情与热望,对万物有一种包容与接纳的胸怀[4]。正如波兰尼所说,“热情赋予物体以感情,使物体变得讨厌或吸引人。积极的热情肯定某种东西是宝贵的。科学家取得一个发现时的激动之情是一种求知热情,它表明某种东西在求知方面是宝贵的”[5]。台湾学者黄武雄先生也说过,“学校教育应致力于反省并消除人的偏见,延拓开放的心灵,发展人类爱,这是学校教育对人类社会不能逃避的重要任务”[6]。然而,这种教育热情并不能凭空产生,而是通过阅读、实践、交往与反思等教学生活,获得默会知识,从中衍生出对人生、自然、科学与生活的极大热情与爱。心灵的开放与热情的流淌是人的自然天性,但现代教育对客观知识的崇拜与对默会知识的藐视已经或正在扼杀这种人的自然天性。我们对默会知识观念的承认与接纳,将会使大家不仅对各自的知识就会互相承认、尊重与接纳,而且会形成一种理解、尊重、体验与博爱的人格,最终达到教育终极的道德目的。

第二,默会知识可以恢复教师认知的敏锐。虽然热情对于教师的智慧生成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仅仅有了热情,还不足以实现教师的智慧的生成。智慧生成必须是在认知、热情、欲望与意志的交融状态中互动演化发展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一个有德性的灵魂是一个很有条理的灵魂,其中的理性、感情和欲望保持正当的关系”[7]。因此,如何使热情在理性的有效控制下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教师智慧生成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而这一过程需要默会知识的参与,它潜藏于无意识中,是自动运行的,它可以减少认知负荷,提高认知的敏感与速度。教师认知过程因为默会知识的存在而充满生命力与个性色彩,从而也使教师对天地万物的自由探索与认识具有了无限可能性。

然而,人类偏见与显性知识的霸权乃默会知识的宿敌,它阻止了教师认知过程的敏锐。现代教师在客观知识及其普遍性价值取向中,自己的信念正在陷入危险,自己的行动正在失去想像力与创造力。由于默会知识是诉诸于实践的非批判性和非公共性知识,这一特质正好是教育爱的基础,它使人类个体具备了独立自由、探索发现、释放欲望、创造想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原生性发展动力。当然,默会知识对教师认知的敏锐恢复功能并非是一个非理性的过程。它与自己的经验、分析、综合、创造与想像活动相联系,又与心无旁骛、无存偏见、与人类博爱、理解与包容等人文品质相联系。所以,我们很难否认默会知识的基础性、动力性与道德性作用。

第三,默会知识可以扩展教师的实践能力。就某种意义而言,默会知识是一种自然能力,这种自然能力与个体的想像、研究与创造相联系。当前教师智慧生成面临的实践困境是:现代教师大多生活在一种按部就班的、程序化的、缺乏创造与激情的状态。由于默会知识是一种难以言述的知识,这一特点导致了默会知识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缺位。而默会知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消解现代教育中人们对客观知识的崇拜或盲从,克服客观知识霸权对人的控制与统治,打开教师智慧生成的通道,使教师实践回归理解、对话、互动、想像,以及承认偏见与错误,抒发激情,寄托教育爱的创造性工作。

人的智慧发生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之中,或者说发生在与外在世界的互动关系之中。对于教师而言,默会知识的重要性是无法忽视的,“一个教师越能意识到自己的默会知识对自己的教学的存在,他就越能理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一个人越不能意识到或者否认这种制约的存在,他就越容易陷入到教育教学的习俗和惯例之中而不能自拔,他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就越来越僵化、机械、没有生趣”[8]。在教师的智慧生成与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要避免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要么一个人的理性成功地驾驭感性,对其合理的欲望加以满足,对其不合理的欲望加以疏导、节制,就越发接近了神;要么一个人的理性屈服于感望,完全跟着感觉走,就越发接近了兽”[9]。教师在理性与感性的互相联结之中,其思维也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其默会知识也由此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进行显性化转换,也由此唤发出对生活与生命的热情,催生着教师智慧的生成和发展。

当我们明确默会知识之于教师智慧生成的意义之后,需要进一步探讨其可能性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默会知识促进教师智慧生成的途径。

第一,体验默会知识,坚守人类理性的价值。我们要对默会知识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重视个人对实践生活与经验的反思、体验与建构,以益于对默会知识的学习与获得,同时要继续坚守自身的理性思维形式,使得热情在理性的指导下顺利的发挥其效用,实现理性和热情、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有机结合,真正促进和实现自己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我们在强调默会知识的价值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客观知识的效用,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说,默会知识必须一定程度显性化才能彰显其价值。实际上,正如克莱蒙特的研究所显示,默会知识同显性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可以相互转换,二者在机能上有着连续性和互补性。因此,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也应该是知识的发现者和表述者。由于默会知识具有不可名状等特性,所以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去觉察个体所具有的缄默知识并把它揭示出来,使其进入意识层面,而当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状态以后,就可以对其进行分析解剖,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并进行批判更新。由此建构起新的知识,这是转变隐性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隐性知识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的弱点”[10]。

第二,尊重默会知识,唤醒沉睡的教育热情。教育热情与教育爱乃教师智慧生成的动力基础,甚至就是教师智慧的重要内容。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对人类的热爱、没有对儿童与社会的同情和对教育教学生活的兴趣,没有激情的积极参与,教师是无法实现其个人与社会价值的,也自然无法谈实现人生幸福与促进社会倡导文明了。教育热情与教育爱的唤醒,需要克服盲目服从与随波逐流的秉性,因为“行为的顺从与附和不能产生爱,更不会发展出人类爱”[6]。顺从与附和的克服,需要教师的独立精神与主体意识的唤醒与激发,这是默会知识产生与智慧生成的条件,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主动进入教育生活现场,从实践中体验、反思、建构与创造,以体现自我价值。“教师必须从教育现场中去寻找自己。教育是一种客观的实验室,它为每一个教师存在着,它既是一种人的意识之外的真实世界,又是一种因人而异的理解与体验的意义世界”[11]。教师只有在这种因人而异的、多样性的、复杂的、理解的、体验的意义世界中,才能找回教育的热情与教育爱,从而生成教师个体实践智慧。

尊重默会知识也意味着对他人经验的肯定与尊重,意味着对多样性价值、习惯与个性的包容,意味着对异类的接纳、欣赏与和平共处。“喜好异类,欣赏异类是开放心灵的高尚气质”[6]。我们常常发现某些教师要求学生对任何一个现象或事物都要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假如学生无法明确表达出来,教师就会认为学生并未懂得这一知识点。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正是由于默会知识的存在,使得学生无法明确地用语言表述出来,但是当他们真正遇到这些情境的时候,他们却可以顺利地解决这些困难,这正是体现了默会知识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某些问题上大可不必求全责备,应该认同并鼓励学生所拥有的这种默会知识,使教学效果实现事半功倍。

第三,实践默会知识,实现两种知识的融通。堆砌和记忆的显形知识并不一定能使自己变得智慧。要探索并获得这样一种使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融通共进,同时对科学发展和人的发展都大有益处的知识交汇点就非常重要。实践教学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只有依靠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操作中的个体摸索和反复训练等途径来进行,这也恰似杜威先生所提的“从做中学”。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学生在两年的学业期间要分析和讨论大约400个大小案例,这些案例所能给予学生的决不是讲授教科书所能达到的。因此,教师的学习与培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选择和开发经典案例,进行案例教学,从而使教师自然而然地学到一些能支配显性知识的默会知识。

与大师对话也是教师实现两种知识的融通共进,实现教学智慧的重要途径。通过多元化阅读学习活动,主体能加强与大师的对话,加强自身与他人经验之间的关系,这对教师主体智慧生成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教师在阅读生活中,使自己的默会知识与大师的哲学思想相遇。“我们之所以要多读柏拉图和孔子,是因为我们会遇到他们曾经遇到的相同问题,是因为它与我们生活中的某些感受相通、相似。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找到各种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模式”[12]。向大师学习可以是对哲学知识或哲学史的时解与感悟,也可以是在教育实践生活中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和建构。

另外,“师徒制”的传承也是一种重要的对话与知识共享方式。波兰尼曾肯定“师徒制”对于默会知识的获得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师傅的示范下通过观察和模仿,徒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那种技艺的规则,包括那些连师傅本人也不外显地知道的规则。一个人要想吸收这些隐含的规则,就只能那样毫无批判地委身于另一个人进行模仿”[4]。美国学者哈里特・朱克曼通过对杰出科学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截止到1972年,92名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有48名曾经是老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博士后或年轻的同事。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作为徒弟的时候,从师傅那里学到什么呢?根据朱克曼的调查,他们主要学到的不是明确知识,而是不能编辑整理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等默会知识。所有的这一切都足以证明,“师徒制”使新教师从老教师那里获得更丰富的默会知识,从而也获得了智慧生成的无限可能性与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大教育评论,2004(3):6-23.

[2] 曹正善.复杂性视域中的默会知识[J].全球教育展望,2005(2):24-29.

[3] Polanyi.The study of man[M].London: Rouiledge&Kegan Paul,1975:12.

[4] 刘铁芳.自然教育的要义与教育可能性的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2(1):1.

[5] [英]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204,229,23,79-80.

[6] 黄武雄.童年与解放[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1.

[7]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94.

[8]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

[9] 晁乐红.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14-19.

[10] 刘雪飞.缄默知识理论观照下知识与学习的重构[J].教育导刊.2006(5):14-17.

篇2

1.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基础,倡导情意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的形态多种多样,但都重视情意发展,反对重知轻情或知情分离的传统教育。情意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接纳,进而律己善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完善的人格。教育过程中重视分析、体验和具体表现情感和情绪。和普通中学学生相比,职校学生在情意发展上相对滞后,对于中职语文教师而言,培养职校生健康人格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着更为深远的教育意义。

首先,通过文学作品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当前中职语文提倡为专业服务,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文学的教化作用,笔者认为,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中职语文的改革仍然应该尽可能地保留经典篇目,保留文学的原汁原味。中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人物、事件大都有典型的思想意义,只要语文教师善于从中进行挖掘,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情操融入语文课本中所表现的那些高尚的精神境界之中,在塑造健全人格的同时树立起职业理想,使语文成为学生职业意识的发源地。富士康公司青年员工的跳楼事件震惊世人,也给我们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上了很好的一课,我们姑且不论企业是否存在非人性化管理,这些年轻人用生命进行无言的反抗就值得我们深思,人格完善往往比智能更能彰显生命的价值。教师应该把对生命的尊重融入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比如在上《故都的秋》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从树叶的凋零、寒蝉的哀鸣中体悟生命的可贵。

其次,中职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师的主体地位,正确理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成功的语文教育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启迪学生在知识中获得个人意义,培养健全人格。换言之,“教人”比“教书”更重要。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三种品质:真实、接受、理解。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应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等角色。教师应做到:要对学生作全面的了解和无微不至的关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真正的人际关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学习活动;要善于使学生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要善于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区别对待等等。”中职语文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他们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加深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从而促使学生的知、情、意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2.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终极目标,倡导自我实现

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内在力量,而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换言之,没有需要就没有动机。他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个性能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发展。”中职学生自我实现的目标主要是成为优秀的技术工人,这一点区别于普通中学学生。

中职语文课作为一门文化课,是各门功课的基础,与专业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为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而专业课程则为语文课的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语文课堂里运用教学智慧将母语学习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紧密结合,有百利而无一害。从马斯洛的需求说来看,人只有保障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才能谈得上更高层次的发展。达成自我实现也是人本主义者的共识,它颠覆了以往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做法,把人的发展置于人性的充分养成上,置于人的内在潜力后天发挥上。中职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教学智慧,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上不同的语文课。比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侧重:旅游类专业可以侧重于文章介绍的天姥山的优美风景,指导学生学写导游解说词;建筑类专业可以侧重于天姥山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势特点的分析;而文秘管理类可以侧重于学习文章的语言组织、谋篇布局;对于美术设计类专业则可以引导学生从山水画的角度去解读课文,将赏诗与作画紧密联系。教师智慧地把教学重点的设置与学生所学专业贴近,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篇3

【关键词】幼教;培训;智慧

作为管理者,在教育观念上要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确立培养完整儿童理念;在管理思想上要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在管理行为上,要采用柔性管理的方法,注重营造健康向上的园所文化氛围。只有创设科学的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教育管理,努力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让有效的管理成为管理者的唯一之道。

一、讲究管理艺术,关心尊重教师

搞好幼教工作的根本在于全体教职工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认同感,能够凝心聚力、教书育人,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当前我们推进幼儿教育科学发展,更迫切需要强化教师对幼教事业的认同感、归属感。首先要强化教职工对幼教工作的敬业意识与奉献精神,切实把幼教工作当成一种事业、一门艺术、一门科学,求真奉献。其次,要引导教职工强化对从事幼教工作的幸福感,在充实而繁忙有序的工作中寻找乐趣、体验幸福。全体教职工对幼教工作树立了敬业的精神、乐业的心态,就为实现幼儿教育科学发展提供了思想原动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教师素质

一位学者说过:“对培养人的培养,比直接培养人更重要。”推进幼儿园科学发展的关键在师资。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就能为我园幼儿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前随着办园规模的扩大,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日益提高。通过园本培训、园本教研,帮助青年教师在业务上成长起来,已成为我园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的任务。我们应本着思想上帮助、生活上关心、业务上严格要求的原则,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发挥骨干教师及老教师的示范作用,使所有青年教师在思想业务方面尽快成熟起来,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锤炼组织教育活动与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艺术,不断提升业务素质,沿着校级名师、市级名师、区级名师的道路奋力攀登,切实打造我园名师团队。

三、加强自我管理,保证办园质量

在教育管理中突现自我管理的思想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在发达国家,学生、家长作为教育的消费者,拥有挑选学校的权利。学校要保证生源和财源,就必须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以求得发展。这也是我们幼教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适应这一发展要求,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自身首先应转变观念,增强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意识,尤其应增强自主经营的意识,力求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实施幼儿园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如:我园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组织教职工参与研究、讨论,形成“制度为我们服务”的共识,所确定的考核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持了有序的工作秩序,使教职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各尽其职、各显其能,促使全园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变化而变化。

四、注重以点带面 ,追求集体成长

《纲要》全新的教育思想,赋予了教师更多的工作空间,同时,也对幼儿园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幼教工作的管理者应把握好骨干教师培养和全体教师共同成长之间的关系,更多关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使每位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及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对青年教师,他努力帮助他们分析工作中的长处和短处,并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为形成个人风格作准备,经常性的派遣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鼓励其参加学历进修,为青年教师找好师傅,进行师徒结对,共同提高;对中年教师他设法帮助他们找出各自的独特的风格,并不断加以总结。

为此,一方面我园把培养优秀骨干教师列入幼儿园五年发展的规划中,重视人才的培养,让每一个教师知道自己未来的目标及努力的理由。另一方面由于我园幼儿教师年轻,特别是刚上岗的新教师确乏经验,谈不上职业的成熟,更谈不上将自己教育的行为内化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如何使她们主动顺应幼教改革、逐步成熟,为幼儿园的发展早日挑大梁,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就要关注她们,提供适宜的机会,组合新老教师开展“师徒结对”、“一帮一”活动。挖掘新教师的潜能使她们早日成材而提供良好契机。事实证明,瞄准苗子、有的放矢、规划培养,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的成长,对集体来说,也是一种收获。

五、开展动态管理,实施多元评价

幼儿园管理者在实施管理中应将原来的静态评价向动态评价转变,力求在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的全面性、评价标准的个性化等方面作出有益探索,促使评价结果更趋全面、客观、公正、科学与规范。

首先,要转变评价思想,明确评价目标。一是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确立自己在社会或幼儿园群体中的形象与价值。二是管理者要从严管理,同时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协助教师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并取得成功。

其次,要信任教师,及时奖惩。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管理者要充分信任教师,发挥具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师的工作要及时奖惩,管理者只有充分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用全新的管理观念指导工作,真诚对待教职工,才能更好地展示群体的魅力。不仅仅要关注教师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是否满足,更应当重视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

篇4

海德格尔继承了德国诗人霍尔达琳的思想人充满劳绩,但是却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在其《存在与时间》中指出人应该栖居在诗意之中。当然,诗意并非狭义的诗中想象的意境,面是指人应该用直觉观照的方式来体验世界,不应该是翻译成各种概念语言,通过推理判断来规制这个世界。诗意化,本质而言是人文化,外在表现是浪漫化、情景化、生活化、幽默化和游戏化。特点是快乐、轻松、享受、富有情调、品位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它是物化、理性化、逻辑化、科学化、世俗化、工具化的背反。在西方哲学中诗意化往往与科学化相反的,在认识论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化必须是主客二分,诗意化则是天人合一。

一、反诗意化问题

根据对诗意化的理解,笔者把固化了的理性思维、唯科学主义;脱离生活情趣,按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范式、框架进行逻辑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刻板地贯彻某种理念,灌输某种知识,或者掌握某种技能,面缺乏轻松、愉快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刻意把认识对象与我自体分离开来进行观察、测量、研究的活动都认为是反诗意化的。就幼儿教育面言,反诗意化的活动让幼儿产生累疲倦逆反厌恶淡漠被迫等多种不良情绪;通常这些活动主要分布在国家的幼儿教育行政控制、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各种针对幼儿设计的教育之中,其中幼儿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道德塑造、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幼儿保育等各个层面。

1.政府层面的强大的外力推进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幼儿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诸多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但是,从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入园难、入学率等方面,还是外围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平衡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是执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论、信仰、观念进行实体化建构贯彻落实。把所谓顶层设计向下落实到实践;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据说、信仰、经验等等综合实体扩展至幼儿园微观环境、幼儿个体、教师个体的自由教育情境时,原有的生态和结果必将遭到破坏。

2.家庭层面的功利需求

现在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其重视幼儿教育,普遍把幼儿教育拔高,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比如唱歌、演讲、跳舞、绘画、下棋、讲故事、认识汉字、认识英语单词、认识数字并会计算、会弹钢琴、读古书经典、习武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在各种培训班、民办幼儿园中大行其道,成了他们招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此种功利逻辑本质上是忽视幼儿生命成长的存在,忽略幼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存在,是违背自由生长逻辑的。

3.幼儿园研究与教学的泛技术性崇拜

不可否认,幼儿教育科学化大大推进了教育理性化进程,目前幼儿教育科学化己经成为发展共识。但是科学化的前提是把幼儿对象化,即把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主体,所以幼儿研究和整个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远幼儿的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不关心人的,特别是对处于整体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关心的。叫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一种进步运动,历时性向未来推展,今天的教育现实是教育史长河中的最高阶段,并且还会向未来发展,它始终处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变过程中。我们所坚持与固守的教育观是极端的信奉唯理主义建构论的观念,认为教育、人的发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长专家设计的结果。有学者指出一些科学化的教育论文只看见各种推演的公式和符号,貌似深奥复杂,但说的是浅显道理甚至是常识,论文干瘪瘪的,没有液汁;教育论文本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思想和情感的。

4.幼儿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川幼儿道德教育不是从儿童内部品质出发,不是内涵化了的个人品质和人文素养,面是外在的社会交往规约。把道德理解为伦理,是一种外在的一条条约束的规则,毫无生机和活泼性。遵守道德是一个物理过程按规矩办,面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当远离了人群和惩罚,道德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了。从儿童的天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未见过的善良、纯洁、无邪与朴实,就像一颗散落的种子,远离人类的尘世。面理性指的仅仅是使外部原则在人内心内化,并以之来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则。理性的这种规制功效保证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发挥着理性的这种宰制功效。

二、反诗意化之缘由

教育经历了混沌的自然发展理性的现代化建构后现代的逆袭三个阶段。混沌自然发展阶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现代化建构阶段则顶层设计、强势推进、目标明确;后现代逆袭阶段否定宏大,解构整体,回归自然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教育一般跟随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教育现代化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疯狂阶段,幼儿教育,具有显著的数字刷新、宏远规划、顶层设计、技术崇拜、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强力控制等特征。诗意化教育的提出,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观点。显然,幼儿教育的反诗意化问题究其本质而言一定是现代性文明方式的结果。幼儿教育诗意缺乏在于幼儿教师的诗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专业的社会压制

教师的权威性即职业的专业性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专业知识、专业自主权、专业伦理三个因素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知识严重被学科知识所贬抑,许多人都认为教师知识足够丰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缄默知识为主体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国学校基本实行科层管理,行政决定一切,教师普遍无专业自主权,无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学,领导要求怎么教学就怎么教学,教学规范是外推式的,这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执教。三是教师伦理不是教师实践智慧和个人品质的外展,面是社会外在的、舆论式强迫的一道道规则和命令组合系统,从面使教师陷入了伦理困境。

教师的专业得不到顺利发展就会产生职业不自信,从面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认识也逐渐脱离健康成长的轨道,甚至对自我生命轻视,致使教师自我潜在的职业忧患意识呈现出现实生命沉沦、疲倦、烦恼状态。这些问题在幼儿教师中更为突出,幼儿教师地位低、职称晋升难、待遇低、学历低、男性少、队伍不稳定等特点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专业资质得不到保证和缺乏专业性权利,专业实践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会家长等方面的干预。比如行政部门经常要求幼儿教师要承担大量烦琐的记载、摘抄、报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对外的招生宣传和收费任务,有的幼儿教师时常被抽调去参加政府组织的舞蹈、唱歌比赛,甚至被抽调去行政部门搞接待等活动;也有家长建议在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以监视教师行动;很多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幼儿教师似乎是谁都可以去做的职业,专业性得不到认可。

2.行业的标准规制

(1)幼儿教师培养目标标准化。一是着眼国家长远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儿自身条件为基准的身体发展;三是解决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引领品德发展;四是引导幼儿思考问题,促进其认知发展。

(2)幼儿教师能力评价标准化。一是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把握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三是能够观察幼儿行为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四是具有和幼儿互动沟通的知识与能力;五是具有设计幼儿教育环境刺激的社会能力;六是具有与社会尤其是家长、教育主管领导的沟通能力;七是组织和开发教育资源尤其是园本课程、潜在课程的能力。

(3)幼儿教师教学行为标准化。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规范实施,如现代性典型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告诫师范教育一样: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3.思维的形式化限制

有关幼儿教育的研究,必须深刻认识幼儿,深入研究幼儿,才可能做出专业的判断,才可能教育好儿童。儿童发展所受的相关刺激的制约因素、必须进行微观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做出量和质的结论。这是目前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最为重视也是学术研究最为迫切的需要。认知方法(是什么,内涵与外延)理解方法(历史、背景和意义)应用方法(定义域与技巧)研究方法(根据与改进),从面形成一条准科学的思维路径。从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学性与科学性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当下,由于科学性表达过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实证说明,忽视了人的个体生活体验,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怀疑,也直接导致教育研究出现了一种以叙事研究为代表的文学性表达,已试图挣脱教育学的概念框架与理论谱系的束缚,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动的现场与个体的切身体验。

有关幼儿教学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更加规范工作。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建立标准化反思系统,软件化运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评估、可参阅、可借鉴、可促进。

三、回归诗意化特质

新世纪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整个教育界都意识到了寻求境域性、真实体验感的重大意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品德教育等学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统计概率论为基础的追求宏大规律性的教育科学化情结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基础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层面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运动。一些幼儿教育者尝试使用叙事、日记、随笔、版画、漫画、微片等情感丰润的方式来诗意化幼儿教育。以某些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为个案的情景式问题呈现,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显了微弱的个体的现实教育境况。从在台上的宏大理论的宣讲到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进入社区、进入家庭去考察幼儿的生活路径和聆听他们的生命述说,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的学术和教育理路不断清晰。但是这种后现代哲学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还缺乏自觉性,常被那些宣扬宏大理论的专家斥责为小儿科非主流。笔者认为要走出现代性教育科学化藩篱,使诗意化幼儿教育成为一种教师自觉。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必须从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认识儿童以及反思与解构当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管理范式。

1.再认识儿童诗意存在的继续

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并且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长期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这里提出的对儿童再认识,显然不是科学规律、心理发展层面的认识,面是哲学意蕴上的幼儿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幼儿不是一个抽象的、现成的、给定的实在,面是一个变动的、开放的、发展的、可能性、延展性个体。在各种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性格、情绪、认知和意志,表现出独特的气质特征。各种心理指数的发展,既面向活动本身,又最终体现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幼儿教师、家长、各种幼儿教育组织和管理部门,对儿童的认识是一种外在式的推定、估计。对儿童的认识离开了儿童自身,离开了他们神秘的心灵家园,此种认识不是本真的,是一种外围评价。

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以丰盈年少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儿童与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戏与劳作以及对自然事物的想象,构成一个人与自然之亲缘性的原型,开启个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游戏与交往构成个人与他人交往之原型,儿童时期与人交往的丰富性奠定一个人向他人敞开的生命之维;儿童时期的童谣、故事、阅读、民俗、仪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体验,构成一个人向历史与文化世界开启的生命原型。

2.后常规幼儿教育前范式解构

库恩与波普对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对科学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启蒙与反思。科学、理性、形式逻辑、数学演绎确实是现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装了人们的头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盈。科学、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现和推进,依靠的是科学研究者即学术共同体缄默的范式承认,一旦范式稳定存在便成了常规。

当然,范式、常规不仅仅表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在组织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就幼儿教育面言,幼儿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方法、管理组织、研究设计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着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规。范式是学术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等潜在承认的,即同行默认。但是,常规遭遇了诗意的困境,一切常规化,诗意便荡然无存。库恩的范式理论使人们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维清晰化,评价标准化,找出了专业与非专业的边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术大生产、组织大发展、圈内的沟通交流从面有了可能。但是,对非专业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艺术人士、浪漫主义者、创作者、灵魂存在者、原本主义者却是巨大的诠释。

篇5

    着名教育家班杰明曾经接到一个青年人的求教电话,于是与那个向往成功、渴望指点的青年人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等到那位青年人如约而至时,班杰明的房门敞开着,眼前的景象令青年人颇感意外——班杰明的房间里乱七八糟、狼藉一片。

    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班杰明一边说着一边就把房门关上了。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班杰明又打开了房门,并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客厅。这时,青年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里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水气息里还漾着微波。

    可是,没等青年人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班杰明讲出来,班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

    青年人手持酒杯一下子愣住了,既尴尬又非常遗憾地说:“可是,我……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班杰明一边微笑着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轻言细语地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篇6

关键词: 历史教育 社会价值 教材呈现

一、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

历史学作为现代科学起源于潜科学(所谓潜科学,就是说它本身还不是科学,但具有一些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的潜在因素,或者说,只是科学的萌芽状态),其发展经历漫长的过程:从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到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再发展到唯物史观主导下的的历史科学[1]。其所体现的社会价值通过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凸显。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的,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形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结合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概括,得出当代历史教育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社会价值。

(一)“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人们常把历史比做知识的宝库,里面储存着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一切知识成果,是文化价值的结晶,是促进人类智慧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由此决定了历史教育的首要社会价值在于认识、选择、学习并最终传承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先进文化财富。对于过去文化记起结晶的传承是历史教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和最基础的社会价值。任何脱离这一功能的历史教育,就如同用黄沙堆砌城堡,最终只能功亏一篑,徒留一盘散沙。

(二)“润物细无声”――陶冶精神品格。

马克思把人类的历史比作一部“历史剧”,人们既是这部历史剧的作者,又是剧中人。把这样一部“历史剧”的真实面貌再现出来,具有巨大的伦理和审美价值。因为其中充满各种美和丑的生动历史形象,既有为国家、民族舍身捐躯者,又有卖国求荣者;既有杀身成仁者,又有求生害义者;既有富贵不能者,又有为权贵而折腰者;既有悲剧、喜剧人物,又有笑剧、闹剧人物……历史教学过程应当在力求传承五千年绵绵不断历经沧桑磨难的辉煌文明成果的同时,还具有陶冶和升华人类精神品格的社会价值,这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指的“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以史为鉴”――指导社会实践。

历史教育的根本社会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古往今来,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都注重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西周统治者在庆典上总是追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2],以时刻警惕重蹈覆辙;司马迁身受腐刑,然忍辱偷生撰写鸿篇巨制《史记》,其主要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3];怀揣共同目标的西方史学泰斗,也不乏其人: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写史就是“为了保存人类所达到的那些伟大成就,使之不致因年代久远而湮没不彰,为了使希腊人和波斯人那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不至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把他们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记载下来,以永垂后世”[4]。另一位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评价自己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没有奇闻轶事的史著,恐难引人入胜。但是如果学者们想得到关于过去的正确知识,借以预见未来(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未来虽然不一定就是过去的重演,但同过去总是很相似的),从而判明这部书是有用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5]。只有从历史教育中总结出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经验教训,并用以指导人类社会今后的发展,才是历史教育最终的社会功能与最大的社会价值所在。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材呈现方式的利与弊

透过以上对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分析,不难看出其在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针对现实情况,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不管是在呈现方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做出了较大程度上的变动,力求全面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育符合其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揣摩三维目标可以概括出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在于:是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帮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新课标解读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清晰的结论即《历史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与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具有一致性。这是当代历史教育与时俱进,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有力表现。

(二)历史教材呈现方式仍有待改进。

1.历史教育社会价值对教材呈现方式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新课程打破了历史内容单一的呈现方式即以学习主题形式取代时序性通史形式。之所以采取这种呈现方式,借用新课标的说法,初中历史教育应当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2.学习主题呈现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不言而喻,课程改革的初衷总是好的,但是新课标虽然体现了设计者追求完美,力求使历史教育充分体现其社会价值,但在实际的落实中却有较大难度。

首先,这种学习主题形式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全面、系统的自我整理能力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无法形成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那么他在学习过程中将对各类历史问题的成因、先后、结果等都感到困惑甚至对历史学习产生将举步维艰的困顿感。而现实情况则是教材的编纂者高估了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对初中的历史教学不甚了解。虽然初中课程经过改革,将历史纳入中考考试范围,但初中历史课程仍没有摘掉副课的帽子,授课老师也不能保证全是专业教师,而上课一般是采用勾勾画画的形式,然后临近考试,由学生背诵考点内容,分数依然很高。然而这样的知识都是零乱的,既无法形成体系,对于学生而言更无通史概念,更有甚者古往今来的朝代顺序尚不能掌握。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通过短时记忆的方式固然可以应付一时,然而学习态度没有端正和中考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只能停留在以为划划背背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层面上,何谈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

其次,历史课程改革要服务于历史教育,最终为实现历史教育教学的社会价值。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是遵循时间顺序的,大体来说前后历史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往往没有“前因”就不存在“后果”。然而单就个体历史事件本身而言,其发生原因多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新课改背景下的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打破了时间线索,选择性地罗列历史主题,这种表现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历史发展脉络对于学生而言是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因为只有在清晰掌握人类文明史脉络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达到“以史为鉴”指导社会实践的终极目的。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巨著《历史研究》充分体现了考察人类文明史与指导人类文明克服危机,不断前进之间的密切关系。黄仁宇先生亦强调通过分析文明史发展历程总结出客观历史规律的重要性。唯物史观更是在充分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三、改进初中历史教材呈现方式的一些建议

历史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改革的驱动力,也是评价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立足于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是历史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新课改下历史内容的呈现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教材的编纂者在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调整以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精选学习主题应有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

对于存在一定因果联系的前后历史事件之间应当有简单交代,可以划入“了解”的内容,这样既能保持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灵活教学方式方法,又不至于让学生面对一框新内容时有“如坠云雾”、“摸不到头脑”之感。

(二)在一课之后增加总结性的学习主题。

除在教材中所设“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灵活的教学内容之外,可另设“想一想”、“小结”等类似的新的学习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将课本内容按照历史时序及历史事件前后因果联系进行排列、思考,达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聂幼犁教授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出:“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开拓未来。”[6]赵亚夫教授说:“从本质看,历史学科既不以传递知识为目的,又以讲授事实为能事,它培养一种精神品质―关系到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看法。”[7]两位老师的观点正是历史教育社会价值及新课改要求中的陶冶人类精神品格的体现。然而不管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要在其深入学习和体会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新课如果在精选学习主题的同时更侧重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思路,培养学生的整体历史意识,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本知识,传承文化财富,在学习中陶冶精神品格,更能帮助学生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人类历史的智慧成果,并最终落实在社会实践之中,实现历史教育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6.

[2]诗经・大雅・荡[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286.

[3]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M].湖南:岳麓书社,2007.260.

[4]转引庞卓恒,李学智,吴英著.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5]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7-18.

篇7

一、学习和深刻领会执法为民理念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树立执法为民理念,要突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为了人民,就是要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到检察实践中,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恪尽职守,预防和惩治犯罪,保证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反贪部门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预防和惩治犯罪的工作,使犯罪分子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及时把握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利益诉求,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2、一切依靠人民

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检察工作仍然需要走群众路线。只有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了解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要求和愿望,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才能使检察工作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才能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树立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检察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无论你的侦查设备多先进、无论你有多充足的警力、无论你有多充足的经费,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支持、不配合,检察工作就耳不聪、目不明,就无法解决破案难、取证难、追逃难等问题。当前,一些地方发生犯罪案件,无人报案、无人作证、无人提供线索,于是一些干警就产生了畏难情绪,觉得群众工作不好做,甚至抱怨群众觉悟低。这说明我们的一些干警还没有真正掌握走群众路线的方法和本领,没有了解到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没有把群众工作做到位。我们的干警在接待当事人时,一要注意态度,二要注意方法,要将心比心,认真考虑群众的立场、观点和利益。

二、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执法为民是党和人民对检察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检察干警要真正落实执法为民的各项要求,要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要作到立足本职,严格执法、公正执法。

1、严格执法,实事求是

要增强宗旨观念、群众观念,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检察工作中,要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希望什么,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指向什么;人民群众对哪些方面不满意,我们就重点整改哪些方面的问题。

2、文明执法

文明执法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检察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是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体现。文明执法,有助于化解矛盾,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信任。执法工作遇到大量的问题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大多数当事人也都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检察干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工作做到位,多数当事人都能自觉接受和履行处理决定。反过来,即使案件处理结论是公正的,只是由于干警的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也往往会引起当事人的怀疑和不信任,从而引发上诉、申诉甚至形成上访。更有甚者,有的干警在工作中,粗暴对待当事人,不但没有实现执法目的,反而激化了矛盾,引起群众不满,影响了执法机关的形象。所以,文明执法,事关重大、意义重大。干警对待人民群众说话要和气,态度要和蔼,办事要热情,服务要周到,考虑要细致。要多给群众提供便利,不给群众增添麻烦。要注意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对待当事人不侮辱、不挖苦、不嘲讽,对当事人要耐心听取他们的陈述、申辩和申诉,不能因自己的主观好恶而影响对当事人的态度。

3、清正廉洁

篇8

关键词:儒家;社会教育;价值取向

一、儒家经典对社会教育功能的借鉴意义

(一)“有教无类”下的普及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就是指教育没有等级划分,所有的人在教育面前都不应该被区别对待。这一教育理念由孔子提出并实行。这一理念下,教育成为了公平的一项衡量标准,古代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教育公平,让庶民也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有教无类”发展到现代来讲,最能表现其含义的就是义务教育的普及,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等导致很多地区的教育条件比较落后,很多孩子读不起书也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供他们读书,在此种背景下,我国大力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确保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公平的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而不是根据经济条件将他们排除到教育体制之外,这项措施在体现教育公平的同时也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二)德才兼备

儒家思想中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孔子主张的“仁”与“礼”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儒家经典著作的四书五经更是主张以“礼”服人,以“礼”见德,所以道德教育在我国漫长的教育史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发展到现代,我们的学校教育仍然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在学校开展的道德教育课程以及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都可以看到现代教育对道德的重视,因为无论在任何时代,道德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道德缺失而空有才华,是不会对社会做出任何贡献的,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发展,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与孔子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三)“和为贵”下的和谐社会

儒家经典向来提倡“和为贵”、“仁义礼智信”等等做人的基本原则,这种观念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文明财富,这种和平主义理念以及人道主义精神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所一直遵循的基本观念,在这种观念下教育给予学生的永远是爱好和平、和谐发展的人生观念。发展到现代社会,这种“和为贵”的思想更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核心原则,特别是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推动了儒家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现代教育开始更多地对儒家经典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儒家经典的教育给学生带来和谐、和平的教育观,推动教育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二、儒家经典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借鉴意义

(一)强调个人文明价值观

文明是一个人文化水平及素质的全面表现,一个人人品的好坏也是通过其文明程度来展现的,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文明是十分重要的。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认为只有“为己”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只有不断加强其自身修养,实现个人文明水平的提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与社会的文明发展,而这个人文明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价值观存在于人们心中,更重要让整个社会都树立起文明的价值观,只有个人文明才能成就社会文明,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的要求。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强调个人文明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一个课题,只有人们的文明程度提升,才能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只有真正地树立了文明社会的价值取向,才能确保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

(二)重视平等的价值观

由于儒家思想的创立背景是在春秋战国的战乱环境下,所以不难看出的是儒家经典所崇尚的最高目标就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且儒家学派还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同社会”等一系列假想的美好社会环境更是表现出了社会稳定、民众平等的观念,在教育方面更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来表现人人平等的观念。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其中的“平等”思想更是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儒家学派认为一个国家的建立与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施行“仁治”与“礼治”,对待贵族与庶民应该采取同样的刑罚制度而不应该区别对待,这种人人平等的理念成为我国历史发展中人民奋斗的主要目标。在现代社会中,平等成为了我国十分重要的一种价值观,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吻合。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更应该树立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念,实现社会的平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发扬光大。

(三)诚信的价值取向

儒家教育中对于诚信的描述相当多,不论是“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还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都代表了儒家学派对诚信理念的认可,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也可以体现出我国人民崇尚诚信的精神风貌,背信弃义与奸诈小人永远都不会有好下场,而这一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体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有违市场诚信交易原则的情况发生,造成经济社会秩序的严重混乱,在此种背景之下,我们更应该坚持儒家的诚信观念,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去进行市场交易,这样不仅可以帮助社会树立诚信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结语

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对于传统国学的知识学习已经越来越少,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别是儒家经典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影响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许多领域当中,不但在教育过程中有所体现,也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的形成带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所以儒家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是具有借鉴意义的。未来,我们应该重视儒家经典的社会作用,更加关注教育的现实意义,确保知识培养与道德培养的同步进行,实现人与社会的高度统一;其次要重视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最后,要进一步巩固国学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让儒家经典以及其他传统国学知识发挥出更大的现实作用,推动现代教育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继承和保留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其发扬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理念,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敏,论儒家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现代意义[D].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14.

篇9

关键词:教学机智 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61-02

作者简介:贾丽(1981―),女,山东泰安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山东泰安市长城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敏锐捕捉教学契机,并通过较高的应变技巧,对课堂中出现的动态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通过触及学生心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育机智是建立在教育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教育经验的升华,它实质上是一种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是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何才能使教师拥有这样的教学机智呢?教师或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厚积薄发

教师若想有教学机智,当务之急是树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崭新的课程观,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多从课程门类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适应性,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趣味性和丰富性等方面着手,通过把握主线,设计出较为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但同时也应做好应对课堂动态的心理准备。

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作为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探讨,是一个教师自身进行思想总结的过程,也可从反思中不断提高,使自己的教学状态更加优化,进而让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加强教学反思,可以先将课堂中的遗憾进行随堂记录,然后在课下进行反思总结,针对性地将课堂作为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从而使课程的设置或课程内容的安排更符合学生的需求。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应当随时反思,才能使课堂更加机智,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用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观武装教师的头脑,在教学中多进行反思,才能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发挥出教学机智的效用。

二、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发生的事件均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预设时,应重点把握住课堂的主线,对课堂发生的一切“意外”随机应变。这是考验教师应变能力的关键之处,更是有效达到教学目的的根基。当“意外”发生时,教师需结合课堂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及心理变化,及时变化教学方式,使突发的尴尬情况逐渐转变为活跃的氛围,并通过幽默诙谐的语气来激发学生,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而有效达到教学目的。这时,教师应当适时地进行换位思考,使学生感受到尊重,禁止使用责备的语气伤害学生。

例如教学诗词时,由于诗歌鉴赏向来是学生非常头痛的问题,所以笔者在班里开展了“我来讲诗词”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做老师,备一首诗或词并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听。由于是第一次做小老师,学生都很紧张,笔者指定了课代表做第一个尝试者。为了帮助她顺利完成,课前笔者帮她修改了备课内容,可以说是万事俱备。谁想,真到了讲台上,她竟紧张得一塌糊涂,明明要讲的是《醉花阴》,她却一个劲儿地讲《一剪梅》。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们哄堂大笑。课代表的脸红了,一动不动地站在讲台上。笔者突然想到她平时很喜欢唱歌,于是灵机一动,说:“听说xx同学歌唱得非常好,看来今天是想一展歌喉啊,咱们掌声欢迎她唱一首《一剪梅》!”掌声接着就响起来了,小姑娘也没令人失望,唱得很动听。笔者趁机说道:“xx同学将《一剪梅》演绎得情真意切,意犹未尽,我们有请她继续演绎《醉花阴》怎么样?”这一次,在大家的掌声鼓励下,她从容地讲完了《醉花阴》。

三、沟通交流

沟通交流可称为思维变通,它是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距离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为教师提供可靠信息的方法来源,更是为课堂发生突况打下基础的关键。教师应当从本质上转变对交流沟通的看法。教师要把握课堂机智就应当重视变通问题,这是有效把握教学机智的重要部分,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笔者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抛出了这样一个小问题:赤壁的壮阔我们并没有亲眼见到,但我们却能感受到那雄浑的意境,这得益于词人精练的用词。你认为上阕哪些句子最具表现力,为什么?学生大多认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最有意境,认为“穿”“卷”等词很具表现力。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理解,笔者始终倾听着。直到一个女生这样说道:“‘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三国复杂的社会环境……”怎么会联系到社会环境呢?笔者不禁愕然。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准确的,如果不及时拨正,课堂教学就会走偏。

可是这个学生平日非常内向,很少站起来回答问题,更别说像这样主动回答了。如果强硬地告诉她理解错了,会不会影响她学习的积极性?于是,笔者没有作出评判,反而追问了她一个问题: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你读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壮阔!”她很干脆地回答。“如果你是苏轼,面对这样壮阔的景致,你会生发什么样的感慨?”“豪迈之情。”“既是生发豪迈之情,那又怎么来得及去联系社会环境啊?”笔者开玩笑地说道。她也了然于心,“我理解偏了……”

四、以不变应万变

要使课堂更加充满趣味性,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主体支柱作用,全面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机智的构建中,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及主体能力。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兴趣点,关注学生发展需求”的学生观,通过不断分析总结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模式,不断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全力打造一个高效、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并从中获得其所需的知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别开生面的课堂氛围也是有效吸引学生的手法之一,更能够带来意外惊喜。在课堂中通过多变的形式,适时联想情景、联系实际,带动学生有感而发。

篇10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展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进行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发展潜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释放出来。实践证明,会展经济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给城市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提升了城市形象,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大大推进了经济发展。近几年,宁夏大力开发会展经济,在取得不菲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生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宁夏经济增长的又一亮点。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指出,会展经济是开放经济,是绿色经济,是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会展经济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创造了商机,吸引了投资,推动了商贸、旅游、文化等产业的发展,是潜力巨大、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自治区政府要通过科学定位,突出特色;注重质量,打造品牌;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搞好建设,优化环境,使会展经济成为宁夏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会展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会展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理念、开阔的思路、敏捷的洞察力、超前的预见性及熟练的外语水平和娴熟的沟通能力。会展经济也是智力经济,一次成功的会展,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展览人才进行精心策划。以全世界的范围来说,会展教育也早就随着会展业在全球的快速发展而被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和澳门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旅游院校所重视并开拓。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会展经济做得红红火火,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招商引资,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宁夏的会展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全国发达省份的会展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已经举办的全国性、区域性会展与节庆规模都不是很大,影响力有限。客观分析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会展业服务人员人数不多,会展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尚不成熟,会展的组织者、管理者、施工人员及为会展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亟待提高。会展从业人员中熟悉会展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经验、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奇缺。因此,专业人才缺乏、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已成为宁夏会展业快速前进的瓶颈。会展业要依托区域产业优势,延伸会展经济产业链条,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宁夏会展品牌,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

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关系到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会展专业需要专业系统的知识结构作支撑。它培养的是复合型、实践型、国际型人才。涉及知识领域包括:管理、经济、贸易、信息技术、物流、外语等。如何为会展经济培养专门人才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校企合作共同培育会展人才

在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将其所需要的人才分为三个类型: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人才以及会展支持人才。现阶段,我们可以采取引进核心人才,锻炼支持人才,教育培训辅助人才的模式,形成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展人才链,最终达到全面的会展人才结构群体。其中职业教育培训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展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主要培养模式为:

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学校和企业相结合,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实施技能人才培养,是我们解决会展人才缺乏问题的根本途径,也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发展实际。

学校是企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企业培养各类人才。学校一方面以会展产业为依托,建立会展专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举办各类研讨会和培训班对企业员工开展继续教育,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