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综合评价 辅助决策
一、现状及研究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河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大型企业主要应用系统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但随着基础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完成,企业却面临更困难的问题。虽然信息化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竞争核心,但企业在信息化方面不断追加投资的实际效果并没有显现,这就使企业信息化投入不断紧缩。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是否需要进一步投入IT,向什么方向投入的问题。一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价,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投入;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因为缺乏合理的导向而走向困境。
合理科学地对信息化进行评价,无疑是企业急迫需要的。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综合的评价,帮助企业改善信息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资金投入。2000年以后,国内陆续开展信息化评价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和工具。但目前国内的信息化评估体系或工具往往过于强调企业应用水平的提高,而对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不够,从而导致企业一谈到信息化建设,就是从不断提高网络带宽,到更换越来越先进的国外的应用系统,更多关注的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而对有效地发挥信息化的价值关注不足。
正是因为目前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存在以上问题,对信息化自身发展以及对企业持续的促进作用不足,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信息化综合评价体系成为急切需要。如果我们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系统,将会使信息化评价对信息化建设导向作用更加明晰,为今后信息化建设找到新的导向,有利于将企业信息化的内在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在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辅助决策分析的职能,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辅助决策分析,进而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信息化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企业信息化评价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在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研究企业信息化的综合评价系统,并进一步进行辅助决策分析。
目前中国的企业信息化正在经历着转变。这个转变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在企业中的作用将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企业信息化也从大规模的建设阶段,进化到关注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从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到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将成为今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拟从三个要素方面进行评价:企业信息的应用满足需求的能力、企业信息化的管控能力,以及企业信息化绩效能力。通过三要素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管理持续地正向促进。首先,通过改善企业信息化管理及控制体系、企业IT的应用等将会促进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改善。同时,对企业信息化绩效的监测,将给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和企业IT应用的改善提供依据。其次,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有效控制IT风险,确保IT应用的目标实现。第三,IT应用的完善和增加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完善。这三个要素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评价—建设—应用—改善—再评价”的渐进过程互相作用,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健康发展。因此,通过三方面的组合评价才能对信息化整体能力进行准确判断,并真正导向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比一般的信息化评价方法,侧重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对企业信息化管控能力评价。企业信息化管控不仅仅是支撑信息化建设进程,确保信息化绩效的实现,而且是支撑构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人才基础、风险控制基础。
(二)强调对企业信息化综合绩效的评估,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角度评估信息化基本绩效能力,同时从客户、财务、执行效率、创新等方面考察信息化的战略绩效能力。
(三)关注应用、管控、绩效之间关联关系,并最终评价企业信息化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是在研究河北省企业信息化发展特点及综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和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对河北省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为河北省企业高层管理及信息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决策提供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和规律研究。
影响和促进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因素分析。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论证。
结合实际数据对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数学模型的选取及实证研究。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的建立。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信息系统(软件系统)开发。
研究的重点:指标体系设计、模型的选择和信息系统的开发。
五、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一)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各种要素,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符合各产业企业信息化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具有如下特点:
1.科学:指标设计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的规律,而且切合河北省各企业实际需要,具体直观。
2.综合:将企业信息化所包涵的多方面内容融合于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实现综合评价的目的。
3.实用:指标设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4.明确:指标设计有明确和确定的内涵,界定准确无误。
5.可比:指标设计具有普适性,即企业间的可比较性,突出各产业企业信息化的共同特点。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尽量选取符合各产业企业共同特点的指标。
6.考虑信息化状态和过程的统一。
7.注重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二)评价方法选择方面的创新
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试图将AHP、模糊综合评判法与DEA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较好地综合各种方法模型的优点,使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使计算结果更为可靠。因此,在方法选取上具有一定的创新。
(三)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
开发综合评价信息系统软件,信息系统可自动完成综合评价全过程并进行相关辅助决策分析。评价过程及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由软件系统后台自动完成,使综合评价系统的应用简便易行,适于推广。
参考文献:
[1]宁连举,商浩.我国企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探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张聪慧.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现代企业教育,2011(12).
[3]王玉珍.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0(21).
篇2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44-02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的规模不断扩大,所占企业总投资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使信息化的投资达到应有的效果,这就使企业信息化流于形式,而并未真正达到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目的。有的企业只是单纯地做业务,没有致力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如果这样下去,不但会使信息化投资得不到应有的收益,而且会使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因此,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绩效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但传统的信息化评价方法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应对竞争的需求,所以我们要立足于企业的总体战略,根据企业特点进行评价体系的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一、平衡计分卡(BSC)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工具,在企业理念和实施效果之间建立联系。1992年,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zKaplan)与大卫・P・诺顿(David・P・Norton)在对当时绩效评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公司进行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论文《平衡计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体系》,第一次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所谓平衡计分卡就是着眼于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创造企业未来良好业绩的驱动因素的分析,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综合衡量和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1.财务维度
企业的各项活动都与财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平衡计分卡的财务角度是要提高企业的业务价值以及投资收益,尽可能的满足股东。它要求企业要时刻关注三个方面:“收益增长与组合”、“成本降低-改进生产力”、“资产利用-投资收益”。不同的企业所面临的战略挑战不同,因而其财务指标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
2.顾客维度
是否能很好的满足顾客需求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重视顾客这一维度。在顾客这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提高顾客忠诚度、获得新顾客,提高顾客满意度等。平衡计分卡发明者从产品―服务、顾客关系、企业形象三方面阐述顾客维度的指标。
3.企业内部流程维度
企业针对内部流程维度首先要明确企业优势,充分利用优势。它包括创新、经营、售后服务等内容。要创新就要跟上市场的步伐,不断开发产品,提供新型服务模式。经营过程是实现由产到销获得利润的过程。企业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努力优化流程、减少费用、提高利润。可以通过产品开发时间,投资回报等指标进行衡量。售后服务直接关系着顾客维度的效果,评价售后效果的指标有投诉处理时间、售后成功率等等。
4.学习与成长维度
如今,企业的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很大程度取决于组织的学习与成长能力,而企业的学习与成长又表现为人的学习与成长。企业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实现目标。学习与成长维度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人员、信息系统和企业程序。平衡计分卡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必须与企业长远战略密切联系。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
企业信息化评价从评价的主体角度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信息化绩效评价。微观层面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根据侧重点不同又可以划分为以战略实施、管理控制和项目管理为基础的绩效评价。宏观评价主要是政府根据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的要求,建立绩效评价的标准指标体系和数据的测度方法,统一测算和颁布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信息化绩效的标准值,作为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进行绩效横向比较的依据,以判断企业在同行业、同规模、同区域的水平地位和主要差距,更有利于绩效评价制度的科学性。此外,对于信息化供应商、服务商而言,宏观层面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有助于他们认识企业信息化的总体需求方向。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已经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价中国境内各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
1.基本指标
该指标能够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的状况,用于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从21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状况进行了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至于情况是好是坏,投入是浪费还是不浪费,基本指标不作评价。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2.效能指标
该指标评价信息化行为的合理性和信息化的成效,客观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反映和评价企业信息化实效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效能指标的重要评价思想是“标杆值”法,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标杆值,是一套“标杆值”体系。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评价其信息化实效的标杆值也各不相同。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由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指标构成。适宜度指标包括:投资适宜度、战略适宜度、资源匹配度、组织文化适宜度和应用适宜度。灵敏度指标包括:信息灵敏度、管理运行灵敏度、对外反应灵敏度和创新灵敏度等。效能指标是在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特点,以标杆库和标杆值为参照,以信息化效益为评价目标的评价指标,可以形成信息化水平的客观定量分析结论。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
1.企业信息化平衡计分卡构建
企业在确立信息化目标前,要综合企业资源优势及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和定位,以此进行信息化的准备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投资,但能够带来长远的利益。因此,传统的财务评价方法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企业以财务和非财务的绩效方法,围绕企业核心战略进行评价。企业可以组成一个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团队,负责确定评价标准、建立评价体系、收集整理数据、考核、以及进行修订指标,进而反馈给信息化实施人员进行改善。
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需从企业战略、客户、信息化流程、发展四个角度,形成企业信息化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
图1反映了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思路。企业要想通过信息化推动战略实施,从而获得利润。利润的提高来自于客户的获得,所以企业要以顾客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顾客满意度又需要对内部流程进行改善,既要进行流程创新,提高流程柔性及可用性,又要注意安全和保密,对信息进行反馈处理,从而更有效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而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前提是企业成长潜力和发展创新能力,企业需注重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同时进行信息集成、提高人员素质技能来进行高效的管理。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企业设计的信息化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综合,建立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建立每个维度的目标,所设立的目标要很好地概括企业在此方面应重视的内容,尽量不要有所遗漏。其次,对前面所设立的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最后,分别从四个维度各项指标对企业的重要程度确定指标权重,这一过程可以请专家确定。详细过程如下:
(1)确定四个维度的权重,再将每个维度进行细分得目标层1。如表1。
(2)将目标层1继续细分得目标层2,并赋以权重。如果有需要,可继续细分,如表2 信息化战略维度目标层2。
(3)根据企业信息化的效果给最低层的目标计分,乘以相应权重。
(4)依次向上级目标计分,最后计算到信息化实施的总得分。
参考文献:
[1] 乌家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3.
[2] 游战清,李苏剑.企业信息化理论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9-32.
[3] 赵兴春.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4] 郝晓玲,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框架、实施与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5.
[5] 汪莹.企业信息化的效应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5-16.
[6] Jianjun Cheng,Sencheng Cheng,and Meiju Yang.Evaluating the e-government based on BSC[J].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rient to E-Society,2007:4-4.
篇3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业务方面;评分细则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37
[中图分类号] F42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61- 03
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改造与提升的任务十分艰巨。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也是施工企业提高竞争力、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为更好发挥信息化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2011年5月10日,住建部印发了《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1],为进一步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指明了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开展,信息化逐渐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否相匹配如何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建筑企业信息化应按什么标准建设……为了解决我国建筑业缺乏有效的信息化评价标准和体系问题,2011年12月26日住建部《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2],该《标准》于2012年5月1日开始实施。
1 《标准》简介
《标准》共有5章,分别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评价指标与评分及评价规则,《标准》的公布实施结束了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长期缺乏国家标准的历史,为引导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提高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标准》业务方面的评分细则研究
《标准》在第3章规定中规定: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应对企业业务、技术、保障、应用、成效等5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并根据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不同,把建筑企业信息化水平分为5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A级、B级、C级、D级和E级),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探讨业务方面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业务方面评价指标包括经营性业务信息化程度、生产性业务信息化程度和综合性业务信息化程度。在《标准》的第4章第2节《标准》用3个表格规定了这3个评价标准的评价要点及评分范围,如市场经营管理的评价要点包括市场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工程项目资信管理、雇主信用管理、竞争对手管理、市场营销绩效管理、统计分析等内容,评价点的评分范围为0~27分。仔细研读《标准》风险,在《标准》中没有明确这些评价要点如何计分,评价专家实际评价时,随意性较大,既可以评27分,也可以评0分。因此,为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可操作性,使评价计分更加规范、更加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论文采用文献分析、专家调研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将所有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进行研究, 评价专家只需根据施工企业申报材料,判断企业是否满足评价要点的要求就可以计算该指标的得分,具体如下。
2.1 经营性业务信息化程度s11的评分细则的研究
经营性业务信息化程度按表1评分,评价指标得分为各评价点得分之和[2]。
2.2 生产性业务信息化程度s12的评分细则研究
生产性业务信息化程度按表2评分,本评价指标得分为各评价点得分之和[2]。
2.3 综合性业务信息化程度s13的评分细则研究
综合性业务信息化程度按表3评分,本评价指标得分为各评价点得分之和[2]。
3 结束语
《标准》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规定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但未明确评价指标的具体评分计算办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专家调研及调查问卷等手段探讨了《标准》的业务方面指标的评分细则,为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信息化目标不明确出现在资金缺乏的中小企业中的情况较多,企业信息化是回收时间较长的工程,为了使企业信息化投资的回收加快,企业管理者往往缺乏合理的信息化的总体规划,过分注重信息化成果在局部提高生产效率中的作用,忽略了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其他因素,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以取得较快的回报,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会造成信息系统不兼容导致重复建设,企业竞争力增强程度有限等不良后果。
企业信息化中运用到的诸如流程重组等先进的管理经验是在信息技术成熟以前就出现的,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是发达国家企业在竞争市场的活动中不断总结并由资深的学者升华得到的,其出现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国外不少成功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就已经将这些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到企业管理中,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及其与先进管理经验的相结合使效果更为明显,信息化在其间起到了固化先进管理经验的作用,因此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管理理念的体现,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根本目标。
企业信息化与影响企业 竞争力的各种因素的有机融合
中国竞争情报协会副理事长张典耀研究员提出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中,信息包括4项指标: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档案管理水平;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网络水平、使用情况;信息在各级决策中所起的作用;信息在科研、开发、生产、培训中所起的作用。其作了第一指标是对信息化的基础建设水平的衡量外,另三项指标都与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各项因素紧密相关。由此可见,企业竞争能力所包含的任何一种能力都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就能达到的。要基于企业竞争力、真正体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就应该使其与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各因素有机融合。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市场、信息技术、技术创新、组织、人力资本、企业文化、资本等因素,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各种因素,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业务流程再造与企业信息化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斯托克等人提出的基于能力的竞争理论认为,除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外,成功的企业应特别注意行为方式,即产生能力的组织活动和业务流程,并把改善这些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BPR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像一股风潮席卷了整个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并大有风靡世界之势。BRP的目的是提高整个流程的效率,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在新的环境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通过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密切相互间的协作关系,找出增加价值的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重复性的工作,减少环节间的延迟,从而优化整个流程。它从原有的流程出发,但并不局限于原有的流程,不是对原有流程的逐步改善,而是对原有流程的根本性改变。它需要抛开以往的理论、方法、制度的束缚,创造性地进行再构造。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信息化与流程再造是互为影响的。
信息化的应用使得企业流程再造成为可能,数据库、网络、能信技术可以突破劳动分工的束缚,MIS、ERP等信息系统使得一个人可以在不降低效率或者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完成以往多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信息共享和快速流动大大消除环节间的壁垒和时延。企业流程再造反过来促进信息化的深入,使得信息化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深度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绩效的大小,许多企业流程重组和信息化失败的案例显示,在没有对造成原流程低绩效的弊端进行根本性思考之前,就简单地运用IT进行自动化处理,不仅不能创造出新的高绩效流程来,反而会使流程中原本无绩效的各项活动被固锁在流程中,使旧有流程更加恶化。只有在企业信息化进行前期充分地考察企业原有流程,去除弊端,对新流程进行规划,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依据新流程为指导来进行,才能使企业信息化的成果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各项流程,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效率,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所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也进行了流程再造,但要发挥信息化的真正作用,就要求所有的流程都是并行的同步的。否则即使“信息化了”、“流程再造了”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管理者组织结构创新与企业信息化
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需要组织不断创新,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将组织创新纳入日常的议事日程中去,管理者要驾驭环境的变化,同时要带领自己的组织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制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时,充分考虑组织创新问题。随着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企业的新业务流程需要有新的组织形式与其相适应,企业组织变革热在必行。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任何一个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都很难垄断市场,为了避免恶性竞争,保存自身实力,企业应该通过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网络化组织等组织形式有效地整合企业外部资源,抓住有限的市场机会,超越传统企业的边界,使企业在利用品牌、网络和资本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所谓的虚拟企业是指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为实现某种市场机会,将拥有实现该机会所需资源的若干企业集结而成的一种网络化的动态组织。当市场机会不存在时,虚拟企业则自行解体。战略联盟是指多个具有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利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形成的优势互长、风险共控的网络组织。网络化组织是按工作流程构成的一个具有固定连接的业务关系为基础的小单元联合体。它既可以是企业内部的工作单位的联合,也可以扩充到外部联盟企业。
竞争情报与企业信息化
波特提出的竞争战略认为产业环境中存在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新的竞争对手的进入、替代品的威胁、卖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相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五种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推动这些力量相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是基于竞争力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就是为了帮助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更短的时间获取更好的信息、抓住各种机遇、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被动向主动转化,从而提升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如果以竞争情报系统的发展阶段为横坐标,纵观企业的市场竞争情况以及企业内部信息机构变动情况,就可以看到竞争情报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由于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与业务不同,企业应充分考虑适合本企业竞争态势的竞争情报系统模式,建立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与其他企业相区别的竞争情报系统,一个成功的竞争情报系统完全有可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信息化
人力资源(HR)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实现企业的目标,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又一关键。企业信息化建设与HR管理也是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五大环节(即HR配备、HR开发、HR报酬、HR保护、HR关系)上。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HR管理相应的辅助,尤其在HR配备与开发两个环节上,信息化带来大量的新技术、新成果,由此形成了新的技术岗位,这就需要HR管理部门为这些岗位配置新的合适的人员,同时企业信息化为企业带来了组织结构、企业流程等方面的变革,需要HR管理部门对企业原有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使HR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应用者自身的基本素质和管理水平,创造一种务实高效的、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
其次,企业信息化建设能更好的完善HR管理,特别是HR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使得HR管理在包括HR报酬、HR、保护、HR关系等环节上得到优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信息化的成果会给HR各个环节产生一定的变动,例如新的报酬机制、晋升机制等,所以在设计和实施HR管理系统时一定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有预见性的进行。一套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使集团中高层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明了企业的人力状况、基本素质,有的放矢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这对于进行正确的企业经营决策有着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与企业信息化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竞争力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文化包含着一个企业的核心精神和向心力,正是这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信息化都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并且都着眼于企业长远利益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过两者对于企业竞争力作用的角度有所不同,企业文化主要通过企业精神、理念等“软件”来影响企业职员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信息化则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硬件”建设来影响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手段,提高企业效率,打破企业原有瓶颈。同时,只有“软硬件”的相互结合才能更为有效地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标。
篇5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信息素养 构成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与实施已上升为经济建设的关键任务,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开展积极有效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把握机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在企业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人才是根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的人才,因此企业员工信息素养的培养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但目前我国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小学和高校等教育领域,对企业员工的研究较少,笔者通过对多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分析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中大专学历以上、在企业中从事管理与技术工作的知识型员工的信息素养的需求结构。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它认为信息素养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进入90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解读。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认为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
国外对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比较早,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ACRL标准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6个项具体的三级指标;ANZIIL标准包括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SCONUL标准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
国内近几年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王吉庆于1999年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桑新民教授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六个标准;刘孝文建立了5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33项三级指标构成的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钟志贤教授提出我国信息素养培养的八方面能力提升;陈文勇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十大标准等。
二、企业员工信息素养需求数据统计分析
1、调研
综合国内外针对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知识型员工特点分析,本课题组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员工信息素养需求》的调查问卷。在正式调查前,访谈了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并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调整,将调整后的问卷通过实地发放和电子邮件发放两种方式,对本地和外地8家企业的300名知识型员工进行了调研,问卷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262份,问卷有效率87.3%。问卷列举了18个可能的信息素养因素进行调查,采用5级评分法,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评价相应因素对企业信息化实施影响的大小。
2、数据的统计分析
针对回收的问卷,我们用SPSS软件对各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平均值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平均值较高的因素是与信息技能有关的使用信息工具和网络传播工具能力、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硬件设备使用能力。目前,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推动着计算机网络的全面普及与发展,信息技能是员工参与信息化建设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也被认为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平均值较高的因素还有与创新能力相关的利用已有信息重构新的知识体系、终身学习能力、较强的求知欲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加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企业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就要不断创新,因此员工创新品质与能力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
我们尝试进一步采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样本充分性KMO为0.711,数据较适合于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1%,数据也具有相关性。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在产生的解释总方差表中,以特征根大于等于1的原则,可以提取5个因子。为了更好地解释因子的意义,采取极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从而进一步得到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8个因素在5个因子上的因子载荷都不低于0.5,具有较高的收敛效度。通过计算各个维度的Cronbach(克龙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可以发现5个因子的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说明5个因子测量的一致性程度较高并且内部结构良好。
研究表明,信息素养主要构成因素由5个公共因子组成。因此,本文对问卷调查中的信息素养维度和二级指标进行了重新组合。Z1公因子5个因素是与获取信息技术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技能因子;Z2公因子4个因素是与知识内容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知识因子;Z3公因子3个因素是与信息反映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意识因子;Z4公因子3个因素都是与交流沟通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协作能力因子;Z5公因子3个因素都是与创新素质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创新能力因子。从而也就得到了员工信息素养的需求构成(见表3)。
三、企业培养员工信息素养的途径
1、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宣传,提高员工信息意识
有些企业管理者把信息化建设仅仅理解为计算机的增加,简单理解为计算机软硬件的配置完备就意味着信息化建设的完成,一个企业网站的建立就算企业信息化已经实现,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而真正的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应加强宣传和渗透,让员工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含义。
2、规范信息制度,加强信息环境建设
企业可以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信息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把信息工作纳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信息工作奖惩制度,对采用的信息分别确定奖励标准,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员工信息意识、信息协作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同时,企业还要建立适应现代信息管理需要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避免信息条块分割,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
3、加强信息化硬件条件建设
应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的硬件配套环境,如建设网络基础设施、计算机硬件、产品与服务编码、物流配送等企业信息化的公共支撑配套环境。
4、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从而提高员工的信息技能和扩展信息知识
企业应通过内部培训、外出培训、外出考察、继续教育、访问等形式,为员工创造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机会和条件,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并提升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另外,企业还应制定政策鼓励员工参加培训,并组织各种信息知识竞赛,促进员工信息知识的提高。
5、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学习制度,制定出能促使员工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制度和措施,鼓励员工之间进行交流和知识共享,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信息素养提高的长效机制。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高职应对企业信息化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阶段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JG11EB020。)
【参考文献】
[1] 张静波:美国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7(10).
[2] 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石油;管道;风险识别;重构
同时,作为企业精细化管理体现的标准业务流程的推广依托企业信息化,实现了石油管道企业管理的跨越式的发展。然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企业标准业务流程也将随之改变,过程控制必将存在着非等值的风险和缺陷,这就需要二者间的逐步修正和重构。
一、企业信息化及石油管道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深入搜集、开发和加工,将其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等领域,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当今,信息已成为与能源和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正不断与传统产业结合,成为世界范围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信息化水平也已成为一个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世界各大企业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其优先发展的战略。
中国石油是国内较早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之一。它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决策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推进科技进步、防范经营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实施“资源、市场和国际化”三大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建设一流现代化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重要支撑。公司成功实现了依托中石油内部网络平台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运输过程的自动控制及数据采集,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目前,办公OA、生产过程管理PAPS、合同管理、计划统计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培训管理等诸多系统都已有效应用,集成了石油管道企业特征业务的ERP系统也正式上线推广应用。
然而,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实施是双面性的,不管是把信息化当作工具来使用,还是当作一场普及革命来推动,它都可以理解为传统价值向新兴价值的转变,自然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用单一的价值标准来指导实践。目前,企业信息化特别是ERP项目实施中,尽管推进的过程中仍不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基础管理跟不上、操作步骤繁琐、预算控制效果差等,但它在发展趋势上得到了大多数企业员工的普遍认同。ERP对企业整个供应资源进行管理,注重精益生产、同步过程和制造,进行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在市场竞争急剧白热化的今天,无疑对企业提高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大的作用。
二、企业信息化对人员的影响
实施信息化只是企业一种有效的手段、一种工具,它只能起到推进和支持作用,而不是全部作用。因为,技术不是万能的,我们只有通过它来改变过程和管理,改进生产力,提高满意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能抛开企业的其它要素来单独谈企业信息化,否则,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也只能让企业得到微小的改进。但是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改变人的行为,改变传统的习惯相对于推广一项新技术而言要困难得多。一般情况下,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实施对企业各阶层人员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推行企业信息化对于不同层次的人员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也将会有不同的阻力。
首先,基层人员在企业信息化中应用的是数据处理系统,是以提高效率为目的,他们的担心是系统代替了人的工作,引起作为工作人员本身的价值体现降低或工作负担过重。当然,还有不愿学习新知识和不愿放弃旧的工作方式的人。因此,它对基层的影响是工作方式的改变,是效率的提高和人员的减少。
其次,中层人员在企业信息化中应用的是信息控制系统。不仅是提高效率,还要价值增值,他们最担心的是自己在这种变革中将受到多大的影响。是退下来作为这种改变的代价,还是跟上和适应这种改变?因此,它对中层的影响是引起组织结构和权利结构的改变,以及岗位职责的转移。
最后,高层人员在企业信息化中应用的是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用于提高效益和寻找机会。他们并不担心企业信息化对其本身的影响,他们最担心是如何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如何认识通过企业信息化而产生的变革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如何克服自下而上的阻力等等。因此,对于高层的影响可能是管理幅度的扩大和决策方式的改变。
从上面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了企业的变革,但是随着企业的变革又会在企业中产生一系列的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阻力。企业信息化为企业变革提供了必要的工具支持,同时其他变革又可以促使企业信息化及其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过程。
三、企业标准业务流程的推广及实施
企业信息化是业务与管理的精细化。技术只是企业信息化的手段、载体和实现形式,如果没有业务和管理的优化,即使运用再先进的技术或系统都可能导致“南辕北辙”。所以,业务流程不清,管理架构不明,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应用系统时会遇到很大障碍,甚至可能导致系统实施陷入旷日持久的拖延、“拉锯”状态。如果业务流程管理基础薄弱,再先进的软件系统也只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宫殿。
管道公司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2007年启动了公司全面业务流程的梳理工作。从业务着手,按部门、岗位对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逐一排查、梳理,形成了适应石油管道企业的全面业务流程模板,随即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了推广试运行。该标准流程尤其对已应用的信息系统和即将推广的未上线的应用系统的步骤流程进行了确认和优化,使其满足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要求和法律法规。公司利用两年的时间对该模板进行了梳理-需找差异-统一协调-再梳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试运行-发现问题-整改解决-正式运行的模式,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该模板已在全公司范围内有效运行。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
(一)授权批准缺乏有效牵制
授权批准是企业业务流程中最起初的控制。信息技术条件下操作权限的授予与手工环境完全不同。手工环境下处理相关业务时,在该业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由具有相应权限的人员签章,形成了层层复核、道道把关的严格审核机制。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操作人员利用特殊的授权电子章或口令获取某项权利或进行特定操作。用口令方式授权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常见的和基本的内部控制,但口令一旦失控将会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二)电子信息处理缺乏可视痕迹
手工环境下,企业的相关业务处理都是记录在纸张之上,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则很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痕迹,这也是传统纸质原件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信息系统环境下原来纸质的数据被直接记录在磁盘或光盘上,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并且在技术上对电子数据的非法修改可以做到不留痕迹,这样就很难辨别哪一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另外电磁介质容易受到损坏,这使得企业信息很大程度上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
五、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业务流程重构的必要性
信息化建设和推进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一些建设性的分析和建议也被提了出来,但总体意见尚未统一。在企业管理实践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概念与模式,如业务重构、学习型组织、精益生产、虚拟企业等,这些管理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来的企业信息化改造准备了条件。而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创新应该说都相当滞后,单纯地依靠信息化软件的引进,其运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想获得信息化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就必须按照信息化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制度等方面的新要求,在前期对企业进行一系列“再造”。
篇7
一、调查的目的、方法、样本及实施
(一)调查目的。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工作的成果要有助于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并为政府制定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二)调查组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作为调查的指导单位,于XX年8月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和典型案例收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工作。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测评中心作为调查工作的承担单位,负责调查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数据分析和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作为调查的支持机构,负责抽样调查样本的选定和调查结果的测算工作。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通集团公司作为调查的协助单位,分别向下属机构发文,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并协助开展调查工作。
(三)问卷设计。经过反复论证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首先保证能够形成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情况的总体判断,同时兼顾具有长效作用,争取形成基础性指标以及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
(四)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总经理/总裁、分管业务或者信息化的副总、信息化主管或者企业综合管理人员。
(五)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影响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特别针对尚未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做了专门调查;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计划;企业信息化对政府和发展环境的要求;企业对第三方社会服务平台的评价;企业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的意见。
(六)样本选取。根据《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抽样方案》的要求,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完成了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样本的抽取工作。抽样库采用了XX年最新维护的国家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在全国层面上选定了26022家样本企业。
“样本企业”既包括已经开展信息化的企业,也包括还没有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其中,21067家为支持分行业分析的样本,另外4955家为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而补充的样本。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的样本共6924家,其中1969家既可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又可支持分行业分析。
1、样本的规模属性。样本企业规模的标准,上限依据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签发的“国经贸中小企[XX]143号”文件中有关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下限是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含)以上,或者职工人员在10人(含)以上的企业。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即可。
2、样本的行业分类。以XX年国家统计局等三部委对中小企业的分类为基础,增加了“农业”、“信息与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 和“其他”。
七)问卷回收。数据汇总采取远程电子化汇总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9200多份,回收率达35.35%。由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负责对调查结果进行测算。从对样本回收情况和问卷质量的分析表明,回收的有效问卷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要求。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一)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好转,信息化投资能力不断增强。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小企业法人单位营业状况良好。全国中小企业法人单位中,正常营业的法人单位为205.68万户,占企业法人的88.6%。非正常营业的法人单位占11.4%。调查显示,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情况持续好转,对信息化的投资能力不断增强。
(二)中小企业最优先的需求是市场与营销。调查中了解到,52.7%的企业首先关注市场与营销(销售)方面的问题。说明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主要需求,集中在解决眼前急迫的生存问题,明显有别于更多关注长期效益和无形效益,更加关注战略、管理控制问题的大企业。此外,17%的企业强调管理方面的需求,13.3%的企业关注客户管理方面的需求,11.2%的企业强调生产与研发方面的需求。
将上述四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分析,中小企业需求特点表现为:
篇8
2011年提高0.0464,增长7.91%。另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社会指数测算结果,同期浙江省信息社会指数为0.6333(由于浙江省信息社会指标体系与国家信息中心不同,测算结果略有差异),首次进入信息社会发展阶段初期。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仅次于北京(0.7728)、上海(0.7643),居全国第三。
七大领域整体发展良好
与2011年相比,2012年,七大领域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居民信息化(0.7543)、基础设施(0.7137)、企业信息化(0.6827)、政府信息化(0.6281)、社会发展(0.5916)、经济发展(0.5484)和文化教育(0.4338)。其中,企业信息化、经济发展领域发展较快,分别增长15.15%和10.00%,高于全省信息社会指数的发展速度;政府信息化领域增长8.31%,与全省信息社会指数增幅基本持平;居民信息化、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分别增长6.59%、6.44%、5.09%、1.86%,低于全省信息社会指数发展速度。
2012年,九成以上的指标比上年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居民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5个领域内的三、四级指标无一下降。增长幅度较大的5个四级指标分别是在线服务得分(增长47.18%,下同)、每万人专利授权数(27.37%)、企业采购环节电子商务应用率(24.35%)、企业PLM普及率(20.22%)、企业MES普及率(19.07%)。
但是,政府网站得分、城乡居民收入比2个指标较上年有所下降。其中,政府网站得分降幅较大,为8.48%;城乡居民收入比小幅下降0.41%。
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根据2012年浙江各地级市信息社会指数的测算结果,可将11个地级市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信息社会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全省的地区):包括杭州、宁波等2个地级市,该类地区信息社会发展指数平均达0.7538,相当于全省发展水平(0.6301)的1.20倍。
第二层次(信息社会发展水平与全省基本持平的地区):包括嘉兴、金华、绍兴、湖州、温州等5个地级市,该类地区信息社会指数平均为0.6264,相当于全省发展水平的99.41%和第一层次地区的83.00%。
篇9
关键词:两化融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05002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要求。近年来,苏州吴中区大力实施“两化融合”五大工程,全面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发展,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本次调研情况简介
本次调研设计了2套调查表《苏州市吴中区企业两化融合自评调查问卷》和《苏州市吴中区企业两化融合调查问卷》,主要通过风云在线向苏州地区(特别是吴中区)企业进行资料调查,其次,也走访了一些已经成为省市两化融合的试点企业与准备申请的企业。通过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在《苏州市吴中区企业两化融合自评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两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两化融合的保障度(共计35分),主要包括(1)信息化基础情况(15分);(2)信息化的规划及业务流程重组(BPR)(10分);(3)信息化培训(5分);(4)信息安全(5分)第二部分为两化融合的融合度(共计50分);(5)供应链管理一体化(SCM);(6)企业资源计划(ERP);第三部分为两化融合的贡献度;(7)信息化投入的社会及经济效益(15分)等相关两化融合指标。
在《苏州市吴中区企业两化融合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五个部分调查内容:
第一部分为企业基本情况:(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基本情况;(3)企业投入情况。
第二部分为信息化基础建设情况: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企业内部网的建设状况、企业内部网干带宽、接入内部网计算机终端台数、互联网接入方式、数据库系统、企业机房建设情况、企业门户网站、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制度建立情况、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业信息化安全等方面指标。
第三部分为企业两化融合应用情况:(1)两化(制造和管理信息化)融合项目实施情况;(2)电子商务应用情况;(3)其他应用情况;(4)信息化系统上线时间与名称;(5)是否运用信息化系统对企业安全管理源点有效监控,并且在自动控制系统、制造执行、数据采集等系统实行信息集成管理;(6)企业信息化投入;(7)企业信息化实现方式;(8)实施效果。
第四部分为两化融合应用深度与广度:(1)管理信息化系统支撑企业业务管理的深度、广度;(2)产品创新数字化技术应用。
第五部分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计划:(1)企业未来三年将要实施的经营管理类应用项目有哪些?(2)企业未来三年将要实施的生产设计类应用项目有哪些?(3)未来企业两化融合投入;(4)当前,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困难;(5)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哪些支持与服务;(6)企业希望政府推动信息化进程的措施。
2两化融合的调查分析
2.1通过自评表调查数据分析,目前两化融合存在的状况
通过对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生产性企业的调查,收集到有效调查问卷52份。对两化融合基本评价,通过企业研发信息化指标(30分)、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指标(30分、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系统指标(20分)、企业信息化投入指标(10分)、企业信息系统应用制度建设指标(10分)等指标,共计100分,经过计算平均得分71分。
2.3生产过程信息化相关指标分析
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超过40%11016.7167%分数160150.41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运用自动化提高生产率方面表现较好,但是自主研发程度不够;产品的信息化程度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但是融合通信技术成为ICT技术产品程度较差,急需加强提高;中小企业都意识到电子商务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意义,但是对于电子商务的应用较多局限于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和搜索,但是缺乏利用电子商务进行营销商务的普及程度,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相关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商业宣传,更重要的是进行商务,要加强CRM和SCM等方面的应用,这将影响两化融合的广度发展;表现较差的是在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程度,要积极推进企业生产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方面的信息化应用程度,这是未来企业两化融合的难点和重点,将直接影响两化融合的纵深发展。
3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两化融合的主要对象是企业,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信息化的应用和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对信息化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1)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求不高。区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内资企业的工厂规模都较小,大都是中小型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不是特别明显。
(2)对信息化不够重视,投入的资金不足。根据对中小企业负责人的抽样调查中,其领导最关心的是销售额、成本、利润等经济指标,对信息化有较好的认识,但是对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不足,更不谈员工对两化融合的认识了;对利用信息化进行企业宣传感兴趣,但是对信息化的投入感到棘手,而信息化对企业销售额、成本、利润的贡献度很难量化。由于中小企业资金普遍比较紧张,政府扶持资金有限,融资困难,所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少。
(3)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低。
本次调研的规模以上企业分属于多个行业,零部件配套或中间产品居多,受制于下游企业的市场和发展,企业集团缺乏产业集聚优势,规模竞争力不突出。同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少数早期引进的龙头型规模型高科技项目,被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反超,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日益弱化;另外,产业的核心技术主要依赖境外引进,企业研发机构明显偏少,与本地科研机构缺乏互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机制尚未建立,产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
(4)区社会信息化管理不高。
区的社会信息化管理是以地理信息为基础,目前地理信息平台在城市建设相关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采集、更新城市基础地理数据方面并不完备。以地理信息为平台的基础上,无线通信技术、网格化、分工协作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城市管理部门和相关公共服务企业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方面需进一步的完善。社区服务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区虽然有无线通信、地理信息平台、数字化城市管理等相关系统,但是区并未建设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对突发事件的援助、处理反应上有些慢。城市信息管理框架尚未建立,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虽然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缺乏分类、采集、管理、共享机制,造成对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困难。
4两化融合取得的成绩
(1)领导重视。为了做好“两化融合”进百企调研活动,由分管领导牵头,成立了调研活动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了相关业务科室,形成了既有分工又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
(2)充分发动。在成立了工作小组的情况下,召开基层(乡镇)相关工作人员座谈会,把两化融合进百企调研的目的、意义、要求进行了传达,要求根据调研的需要,先期在辖区内调查摸底,以方便确定正式调研的对象。
(3)广泛宣传。在企业间广泛宣传两化融合知识。一是以申报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为切入点,企业在对照标准组织材料的时候,获得了大量的“两化融合”的知识。二是结合“千企升级”,进行了“两化融合”的宣贯,前段时间先后在金庭、东山、吴中开发区、甪直等基层乡镇与工业企业面对面交流,宣传两化融合的支持政策。
(4)制定计划。通过基层的摸底调查,确定了科沃斯机器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宇邦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苏州三基铸造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环球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腾发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作为样本调研,计划在8月底前完成对上述企业的至少一次走访。
(5)样本企业覆盖面广、代表性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分布区域广泛,每个企业分布在不同的基层(乡镇)。二是企业所在行业众多,6家企业分布在6个不同的行业,有装备制造业、新材料、轻工、IT业等。三是既有新兴产业行业也有传统产业企业。如苏州某铸造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属于新兴产业中的重大装备制造业,研发生产的4000吨以上压铸机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四是既有上市公司,也有集团企业。
参考文献
[1]魏守华,刘小静.长三角的产业转型与升级—全国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高端研讨会综述[J].学海,2012,(1).
[2]郑昕.开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新局面[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2,(5).
[3]金江军.两化融合的现状、经验和趋势分析[J].中国信息界,2011,(10).
[4]水家耀.江苏开辟两化融合主阵地[J].上海信息化,2011,(04).
篇10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现状;变革;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在这个信息时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电力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则能够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并使信息流转得以加速,从而提高业务运作效率,最终实现电力企业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实现双赢,即实施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企业业务运作更为规范、使企业管理幅度得以延伸、使信息透明度增加、使企业管理控制能力得以增强、使企业生产成本与管理费用得以降低。
1 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领域,是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而作为基础产业的电力企业来说,其实现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变革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与迫切需要。
我国电力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已有40余年,即20世纪的70年代第一代SCADA系统,80年代第二代EMS系统,90年代第三代DMS/EMS系统,而时至今日,除更为开放化与组件化的EMS范畴应用之外,还包括ERP、PMS、协同办公系统等,从最开始的机械应用到电子应用,再到IT应用,直至今日的商业智能化,基本实现了与国外选择技术水平相平行的发展状态。
而在电力企业管理上,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道路则是跨越式的,国家电网公司将方针制定为“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步实施”,而电力企业则将目标定为经营效益,其内容涵盖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资产管理、投资决策管理、规划管理等,并整合了各类信息管理平台与保障,形成了一套目前正在使用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使我国信息化建设“SG186”工程得以全面推进。
2 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困难与应对措施
2.1 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落后的管理系统。目前我国多数电力企业在管理上仍然未给予相应的重视,仍然将管理的重心侧重于生产技术之上,并没有将管理流程与规范进行科学化,电力企业整体管理能力低下。简而言之,就是管理观念停滞不前,信息硬件却是最好的。真正的信息化建设应是基于切实可行的电力企业管理之上的,要将信息技术与先进、有效的管理理念结合起来。借助信息系统的强大功能,真正实现高效、迅速、便捷的企业各部门、各员工间的协调与沟通,进而实现协作与工作效率的提升,避免出现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2)缺乏电力企业信息建设的标准。我国许多电力企业目前对企业内部各项流程并没有制定科学化的规范与标准,即电力企业的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完整的规范,使得电力企业的信息采集与处理缺乏规范与约束,也就无法实现维护、积累信息,更谈不上电力企业研发与生产的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
(3)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概念不清。我国多数电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概念理解不清,片面地认为采购最好的设备并实现企业内部网络互联,并研发应用系统就是企业信息化的标志。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数量不及时、不准确,并没有集成业务流程,使用率不高,对电力企业并没有产生实际意义上的效益贡献。电力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就必须将业务流程与信息技术进行结合与集成,将信息化融入到企业员工日常工作中去,将信息技术数据作为企业决策的基本依据,同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这样才能真正对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促进作用。
(4)历史数据积累的缺失。在电力企业的生产中,没有对数据进行历史积累,在一些重大决策或是管理手段上往往还是依靠个人的经验,无法对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
(5)信息化人力资源力量薄弱。作为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人力资源始终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是电力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受制于电力企业长久以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资源力量薄弱,也是导致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的一大阻碍。同时,信息化人才力量储备在省级、市级、县级呈逐级递减趋势。
2.2 电力信息信息化与管理应对措施
1.将基础工作做好,切实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同时将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理念进行宣传,从而取得领导的支持、各部门与用户的理解。在进行规划、建设、运行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不断制定与完善规范与流程,使信息平台更为规范化,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可以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其实就是将思维方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进行一次创新与变革,因此上级部门的支持与信息化的推广都是必不可少的。
2.在组织机构信息化的同时,结合技术实践与技术管理。电力企业不能单纯地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运行、维护、管理进行分割,这是由于从事技术管理的人员如果长期不参与信息技术实践,就不能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进行准确的掌握,也就是电力企业的信息技术本质上并不为其自身所掌握。电力企业的信息化与管理应是高度集中的,应进一步加大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力度,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应用平台,统一规范建设和应用标准,简化和固化业务流程,全面提升应用水平和范围。
3.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信息技术队伍的建立与健全。我国电力企业应建立起专业信息化队伍,建立三级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组织机构,即技术过硬、知识结构合理、懂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队伍,企业应通过技术合作、交流或是人才培训等渠道来打造企业自己的,具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精通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从而切实推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建设,使管理促进技术应用,技术带动管理,相辅相成。
3 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发展方向
3.1 将信息化辅助管理发展为提升经济效益为目标
作为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特点的电力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是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好方法。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电力企业已不仅应将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加强对财务、生产、计划等的管理,而且还应将目标定为成本管理与经济分析,在有效控制与组织大量的生产交易信息资源的前提下,利用最新的分析与技术手段,最终实现报价方案评估优选、投入产出比较、生产指标动态分析等功能。
3.2 将生产自动化发展为管理信息化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虽然目前在安全与生产方面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持平,但是由于稳定性与安全性始终是电力企业生产的关键因素,因此电力企业无法避免地将信息技术侧重于生产过程控制,而在业务管理中则相对关注较少。我国电力企业已经认识到这点,并开始从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的应用,逐步发展为企业资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建设与优化业务管理过程。
3.3 将信息资源收集发展为信息资源应用
就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进度来看,大多数电力企业已经采购并引进了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并配以了数据库系统,可以说是电力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规模。由于电力企业所涉及的信息资源与来源多且广,因此必须全面、统一地对信息收集、运输、处理、应用进行管理。电力企业应以所获得的信息为基础,经过集成、开发、共享与再造,将其处理成为能够使企业需求得到满足的信息产品,从而为电力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效益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其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变革是电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经阶段。虽然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与管理变革已经持续了40余年,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国电力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与管理的变革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真正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潘玉英,田超杰.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0,8
[2]方永辉.电力企业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2,8
- 上一篇: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 下一篇:远程教育的作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