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几年的尝试实践,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良好。
《中医基础理论》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好中医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由于中医理论形成于2000多年前,不仅文辞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与方法、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这就使得初学中医者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教与学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蕴涵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为实现新教育观念提供了技术、方法和认知工具,支撑着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2003年以来,笔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
1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等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的变革。其模式如图1。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各种信息表现形态于一体,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操作平台。通过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集成性处理,创设由师生共享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2003年起,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件内容和使用方法,并开展了“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的课堂授课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遇到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可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通过多媒体投影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影像演示出来,便于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加深其印象。《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章节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阴阳五行、经络、六等章节,若充分运用多媒体,则可以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录像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将前后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连贯起来,使学生对整个《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逻辑框架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2网络远程教学模式
是指基于英特网(Internet)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BBS等进行教学的形式,利用网络可以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网络教学是21世纪教学的主题。其模式如图2。
网络远程教学模式是在具备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学习目标,由网络获取信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选择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学校引进的网络教学平台,2005年我们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①《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及部分教学录像已应用于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均已上网,方便了学生学习。③建立了在线网络论坛、公开了教师电子信箱,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超越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3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模式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建立虚拟情境,仿真现实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其模式如图3。
虚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可大量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可以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对动态的过程、瞬间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格分析,使得教学摆脱了以往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和挂图方式,学生既可以进入中医学微观世界,也可以进人中医学宏观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例如,对于血液循行的讲授,可制作血液循行的多媒体课件,仿真人体血液循行。过去这些内容在讲课中是非常抽象的,现在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中的三维图像或视频影像来表现,这样教师讲解时会省时省力,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掌握。虚拟情境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体验现实生活。
篇2
【关键词】数学基础 确定性 数学教育 批判性思维
On Definite Feature of Truth and Elementary Feature of Education about Mathematics
Tang Huilong
【Abstract】The elementary feature of mathematics includes two aspects. The Indefinite feature of mathematics chiefly refers to the instability as the theory basis of general mathematics; however,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laws evolved since hundreds of years are correct. Mathematical elementary education mainly aims at leading students to learn the most elementary principles and methods, meanwhile, to foster the critical thinking by applying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solving problems.
【Keywords】Mathematical basisDefinite featureMathematical educationCritical thinking
美国学者M•克莱因的著作《数学:确定性的批判》[1],揭示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和数学基础的不牢固性。同时指出:“尽管数学的基础尚不确定,数学家们的理论亦彼此冲突,而数学却已被证明成就辉煌,风采依然。”M•克莱因显然旨在希望人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的力量,认识到推理的能力及其局限性。
那么,在数学基础教育中,是否应该让学生了解这种不确定性?或者把握在何种的程度?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2]。一个简单的例子:
是否在分数加法中,既要让学生掌握 ,也应该让学生掌握在某些场合中, ?本文通过分
析这个问题的数学关系,就以上问题作些探讨。
1.问题的背景。《数学:确定性的批判》中,M•克莱因举了一个棒球算术的例子:
假设一个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击球3次,有2次击球成功,在另一场比赛中击球4次,有3次击球成功。那么,第一场的平均击中率是 ,第二场的平均击中率是 。两场比赛的平均击中率不是 ,而是 ,即分子相加和分母相加。
M•克莱因以此说明:“只有经验能告诉我们普通的算术何处可应用于给定的物理现象”,“数学中没有真理”。于是,有些数学教育工作者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普通的分数加法,还需要了解不同的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分数加法。如“分子相加和分母相加”在统计与概率中常用到[3]。
2.问题的分析。事实上,上面棒球的例子只是说明击中率不适用普通的算术加法,但也不能是“分子相加和分母相加”。如果“第一场的平均击中率是 ,第二场的平均击中率是 ,求两场比赛的平均击中率。”就应该是 。
数学理论有一个从简单对象到复杂对象的多层次抽象的过程,数学中的每一个公式和法则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畴,如交换律就不能随意使用。概率的计算有它自己的法则,如加法定理、乘法定理;集合、函数、极限、矩阵的运算也有它们特定的规则。而高一级的运算均以实数的普通四则运算为基础。
3.结论和建议。
3.1数学的确定性。数学真理通常表现为一种“模式真理”。数学大厦是由大大小小的不同分支构成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同的数学知识体系描述了不同的现实模式。我们不能因为甲体系中的法则不适用于乙体系中的运算,而认为数学是不确定的。正如不能用“一群羊加上另一群羊,还是一群羊”去否定“1+1=2”,更不能因为我们自己的错误,而认为数学“真理的丧失”。文[4]提到了这样一个命题:“证明直角等于钝角。”
如图,在矩形ABCD外作与BC等长的线段BE。作DE和AB的垂直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P。连接AP、BP、DP、EP。
PA=PB,PD=PE,AD=BE
APD≌BPE,于是∠DAP=∠EBP
但∠BAP=∠ABP,所以直角DAP=钝角EBA。
作者认为,上述的推理是正确的,但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由于欧氏几何“一些概念逻辑上的混乱,以致出现了一个数学悖论。”事实上,以AB为x轴,AD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B(a,0),D(0,b),用解析几何方法不难证明kEB<kPB,直线EB的倾斜角小于直线PB的倾斜角。作为推理依据的图形画错了!
3.2数学的基础性。数学的基础性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几千年来在了解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为描述自然现象而积累和不断抽象形成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公式和法则。它们是我们了解数学,深入认识数学的基础。二是关于整个数学理论的统一的公理化基础,这是像希尔伯特等数学家所追求的目标,罗素悖论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已告诉我们这一目标不可能实现。这也是我们认为数学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
20世纪60和70年生在美国并波及世界的“新数运动”的失败,说明想从数学的公理化基础出发学习数学是不行的。显然,数学基础教育应该以前一个基础为出发点。再一点,只有比较完整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体系,才能发现数学理论的缺陷并推动数学的发展。罗巴切夫斯基正是在全面研究欧氏几何的基础上发现了非欧几何;希尔伯特正是作为当时的一位数学大家才提出了完全公理化思想。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我国正在实施的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就是说,数学基础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千百年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作为构建数学大厦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去怀疑和批判数学的严肃性。
3.3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的智力品质之一。是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提出疑问,能够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5]。一个典型的案例:
“长方体对角线的长为8,若长、宽、高之和为14,它的全面积是多少?”
大多数学生解答如下: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 、 、 ,对角线为 。则
而事实上,由
得到196 192,矛盾,说明这样的长方体不存在。
这是思维的批判性品质的体现,是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但是,这种批判性思维建立在数学基本理论的真理性上面,更充分的表现了数学的理性思维。如果通过“ 也可以等于 ”、“ 也可以等于1”进行数学教育,将会造成数学的混乱。
当然,通过某种途径,让学生适当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其中曾经发生或仍然存在的困惑和矛盾,有利于深入认识数学,拓展数学视野。但数学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的力量,认识到推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美]M•克莱因著.李宏魁译.数学:确定性的丧失[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
2 尹方平、张智斌.再谈数学确定性的批判[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60
3 史宁中、吕世虎.对数感及其教学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2):11
4 骆祖英.数学史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5 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篇3
【关键词】透彻 灵活 逻辑
一、 充分吃透教材
不管哪一门课程,要想讲好必须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也不例外。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寻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哪怕这种联系很小,但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条值得抓住的线索,比如:第一章金属的性能,不管哪一种金属我们研究它不外乎是想使用它,那么它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其实也就是它有什么样的性能,那么这些性能在理论上或者在设计时靠什么去衡量呢?就是它的性能指标。这样金属材料在使用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能指标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强度指标--屈服点、抗拉强度;塑性指标--伸长率、断面收缩率;硬度;冲击韧性--冲击韧度;疲劳强度--疲劳极限等。在使用之前,要对其进行加工,在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能就是工艺性能,包括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焊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等。这样下来,整个一章的内容也就浓缩成了一条线,记忆起来自然有了规律。在学习铁碳合金相图时,大多数学生一看就头疼,相图复杂,组织成分多,没头绪,看不懂,记不住,即使有的同学好不容易下功夫背会了,过几天就又忘光了。其实,这个看似复杂性的相图,每个区域的组织转变,随着含碳量和温度的变化是按一定的规律产生的。因此,我们只要掌握了这几个关键的特性点、特性线就自然思路清晰,记忆牢固。共晶点C、共晶线ECF、共析点S、共析线PSK。共晶点-含碳量4.3%、温度1148℃,共晶转变Lc----A+Fe3C,过共晶点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共晶线,那么不同成分的液态合金只要冷却到此线就会发生共晶转变从液态中结晶出奥氏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即莱氏体,在该线以下的区域就会有莱氏体。共析点-含碳量077%温度727,共析转变A---F+Fe3C,过该点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共析线,不同成分的合金冷却到此线就会发生共析转变,从奥氏体中同时析出铁素体的渗碳体的混合物即珠光体,那么在该线以下的区域就会有珠光体。再加上钢和铸铁含碳量的分界点2.11%就把铁碳合金相图分成不同的区域,按照组织转变规律推理出来的相图及各区域的成分就不易忘记。
二、注重课程的导入
课程的导入是讲每一节新课之前必不可少的环节,有的章节是从现实生活中导入,有的需从上一章节来导入,精彩的导入会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会使学生对你下面要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如何用巧妙的开讲来吸引你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讲钢的热处理回火时,就要充分利用上一节的内容--淬火。为提高钢的硬度在使用之前要对其进行淬火,钢淬火后得到的组织是马氏体,而马氏体是一种不稳定的组织,会向稳定组织转变,转变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产生内应力,导致工件的变形和开裂,这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不希望看到的,也是不能出现的现象。那么淬火是不就没有意义了?先在这里提出质疑,然后自然导入:为了避免这些现象产生,淬火后的钢必须进行下一道热处理工艺--回火。其实,这也是教材编排顺序的内在原因。
三、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抄笔记、背教材,这样只有少数优等生会跟着你走下来,而大多数学生会被这种讲法催眠。因此,针对不同的章节课题,尽可能挖掘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比如:讲到有色金属--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时,因为这些金属不仅在工业生产中应用,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材料,这时,就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先从自己的所见所用说一些它们的特性、用途等,然后引导学生从其组织上分析总结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就用铜及铜合金来说,我会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用处,同学们自然会想到电源开关、插座、电线等,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处?是因为铜及其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仅次于金、银,而且成本又低,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铜比较软反应了铜具有良好的塑性,容易冷变形加工,因而用其制造电线电缆。这样,这节课由熟悉到陌生的难点,自然接受而且记忆深刻。
四、注重总结比较
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我们都会做一个小结,总结本节的重点、难点,同样在每一章或每一部分相关内容讲完之后,我们更要做一个系统的总结,比较。还以钢的热处理为例,我会把钢的五种热处理方法列一个表格分别从加热温度、冷却方法、热处理后的组织成份、性能特点、适用范围等进行比较。一节总结课可能会把学生几天、几个月、一门课学过的知识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可能会终生难忘。
五、与专业工种相结合
篇4
关键词:复式教学;方法;教材处理
一、复式教学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农村学龄儿童逐年减少,加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民工子女大部分随父母进城就读,生源急速向城镇中心校流动,尤其是西北偏僻农村,个别年级人数少到一位数。这些学校为节约资源,都采用复式班教学,小学式复式班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复式教学将成为西北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式班教学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夫子,他就是采用多年级大复式班教学。开创了复式班级教学的先河,成就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的辉煌业绩。民国以前的私塾也是典型的复式班教学。复式班教学可以形成一个较大的学习群体,有利于培学养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学习交往等各种能力,也符合儿童爱群处好交往的心理特征。更能适应学长制下的生教生模式。
二、复式班教学的方法。
新课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给复式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要把复式教学定为校本课题来研究。其次要认真搞好复式教学班的教师培训和配备。复式班教学在复式组合上,可以把相邻较远的班级放到一起。如一、六年级。这些都是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惯用手段。 还可以把两个相邻年级合并成一个班级教学,同时完成两个年级的课时任务,。在实践上,把两个相邻年级的某些教材做适当的处理合在一起搞复式教学会效果更好。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在五、六年级数学复式教学中关于教材处理中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根据教材的同一性整合教材
各年级教材的编排要遵循循序渐进及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原则上不能颠倒次序。但在一定的时机下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一致性,合理的整合教材,把内容一致的教材安排在同一课堂同时进行学习,既节省了学习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比如:五年级十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六年级十二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是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这两处的教材内容在概念上有一致性,只是求体积的方法和算理不同,可以把教材放在同一层面做准备,把课设计成两个年级同上的一堂课,把学生学案设计成两个年级同用的学案。丰富了学习内容,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或者可以把五年级学习体积的内容同六年级的章节复习同时放在一起进行,以五年级教材为主做学案设计,设计的学案对六年级来说是一种极好的铺垫,对五年级来说不但能学习新知,而且有意识地拓展延伸了学习内容。实践证明,在复式教学中对教材做适当的处理,无论从学习知识层面或从学生能力培养层面都能达到很理想的效果。
(二)、根据思维方法的同一性整合教材
五年级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形如 、 类型的
分数加减学习内容。根据学情,需要设计一节课的练习案。六年级第十二册有一节分数加减法的复习内容,因为形如 以上类型的习题无论五年级还是六年级,学生应掌握的算理是一样的。可以把五年级的这一节练习课和六年级的复习课放在一起进行,根据各年级目标可以科学地合理地整合教材,做复式教学设计。在五年级学生探究规律,总结方法时可请六年级学生做自己的小老师。学生就很容易整理出此类式题的特征及简便算理。五年级学会了,六年级也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在拓展训练时可根据算理设计思维一致层次有别的习题,让学生在同一起点得到不同的发展。
比如:五年级学生题:
以上拓展练习各年级做各自的,学习中有困难的就让他请教别人。在一对一的相互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忽然顿悟,能很快地掌握解题方法。生与生的互动超越了年级局限,学生交往广了。得到的信息更多了。把教学放在了比一班一级教学环境更大的大课堂环境中,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而且有利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学习品质。
再比如,这样的题型:
=( )÷20=0.8=20÷( )
=( )÷20= =20÷( )=()填分数
五年级在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有练习,六年级综合复习时要涉及这样的内容。该类题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连等关系,二
篇5
关键词:内隐学习 语言输出 内化 输出教学
1.导言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采用的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输入为特征的传统模式。在此单向输入的过程中,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激发,从而造成我国众多大学生不能自如地应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也就反映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的现状。因此,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以培养学生英语输出技能为目的,用输出性的语言手段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求通过有效的语言输出,形成实际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输出型教学的核心是语言的可理解输出。教学中,有效激发学习者内隐学习,使其无意识地自动发挥作用。大学英语输出型教学则以内隐知识的理解性为切入点,不断以可理解输出激发学生的内隐知识的强化和相互交流,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将外显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内隐性技能中去。(王荣英,2008)
2.内隐学习理论
2.1内隐学习的基本概念
“内隐学习”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发表的文章《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中。根据Reber(1967)的观点,人类的学习可分为两种本质不同的模式,即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受意识控制,需要付出努力并采取一定策略而完成的学习方式,具有目的性、有意识性、可控制性和学习性,也是人类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式之一。而内隐学习则是一种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情景中复杂知识的学习方式,其显著特点在于,人们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一规则。Bialystok(1981)认为,内隐知识指的是语言规则的心理表征,是学习者内化了的语法。该语法存在于学习者对语言特性的本能感悟中。学习者能够为自己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语言系统,以此帮助他们自动生成言语,进行交际。
2.2内隐学习的特点
在关于内隐学习的研究中,众多学者对其特点的归纳虽然稍有不同,但在其无意识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内隐学习的特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自动性和无意识性。内隐学习机制可以促发学习者在无意识学习中自动获得内隐知识,即人们能在无意识条件下去发现周围环境中隐藏的规则和结构,并且能够对环境中复杂的关系作出恰当的反应。
抽象性。所谓抽象性是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是抽象的、不依赖刺激的特殊物理形式。我国学者郭秀艳(2004)在长时功效这一层面上诠释了内隐学习的抽象性。她认为虽然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抽象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忽略掉一定时间的积累一蹴而就的发生,并在学习之初就直接达到对规则知识的最大限度的掌握。只有进过时间推移和不断的练习,内隐学习才能体现出其有效性。
理解性和可转化性。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即内隐知识,并非不能被人们意识到,只是人们很难把这些知识完全揭示出来。因此,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连续性。在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可以相互转化。
抗干扰性和稳定性。经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内隐知识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具有较强的稳定性。Reber(1989)认为,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不受心理异常和操作的干扰,不受或较少受年龄发展、智力水平、机能障碍的影响,具有较小的个体间差异。
综上所述,内隐学习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对于二语习得者对语言知识的获取在某些情况下优于外显学习。学习者在内隐学习无意识的机能效应中,无需通过意志努力能自动获得需要意识努力的外显学习所能够获得或不能获得的知识。内隐学习机能也不会受到情景、紧张心理、机能障碍等因素的干扰,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抗干扰能力。
R.Ellis(1999)提出的八条二语成功教学成功原则,其中第三条原则明确指出:二语教学应该主要指向发展第二语言的内隐知识,但不能忽视对外显知识的传授。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虽然是两种本质不同的学习机制,但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发挥着刺激作用。我国学者王荣英(2008)认为,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同时存在于个体的知识体系或某一知识技能中,相辅相成,构成完成完整的知识。在学习者认知加工系统运动过程中,内隐知识的无意识影响必然渗透其中,并支配着整个认知过程,是人们获得外显知识的向导。那么,当外显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的内隐知识的表征相一致时,外显得学习指导效果最好。
研究表明,内隐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意识所表达,也就意味着内隐知识可以转化成他人能够理解的显性知识,并实现知识的传播。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人们可以借助各种语言辅助表达手段将可理解的内隐知识外显化,或者将部分深层的内隐知识外显化地表达出来。而通过不断的学习以及对各种语言知识手段的应用,学习者的外显知识逐渐会被整合到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中去。这种逐渐整合过程需要各种语言输出实践活动的反复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强化语言输出对学习者的语言外显性表达,以及知识内在化转化有着积极促进效果。
3.内隐学习与外语输出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著名学者Merrill Swain(1985)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设”理论。在以加拿大法语沉浸式课堂教学的研究基础之上指出,二语习得者能既准确又流利地使用语言不仅仅依靠可理解输入;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又必须产出可理解输出。该可理解性输出假设理论强调了输出的三个功能:①注意功能。在输出表达时学习者会注意到想表达与能表达之前的差距。②检查假设功能。语言的输出时对目的语作出的不断假设和不断修正的过程。③元语言功能。在输出表达时,学习者会主动调动其存在的知识体系,包括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以积极努力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语言学习是一种信息的内隐加工过程。外语输出能力形成的核心就是在于该语言的思维能力的获得。作为外语学习者,其母语思维系统已植根于言语系统。所以,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培养外语思维,形成外语概念必然是一个长期、困难的过程。(江世勇,2006)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英语输出能力薄弱的现状,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必须以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式输入型教学向强化语言输出的教学模式转变,大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结合内隐学习潜移默化的优势和外显学习积极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和概念系统的形成。
4.基于内隐学习机制的输出型教学策略
语言输出假设理论的核心是可理解性输出,在此输出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无意识地发挥其概括归纳功能,再用有意识的教学手法指导学生的认知过程,促使内隐和外显学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制定教学任务和实施教学手段时,教师必须在全面掌控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得前提下,为学生建造一种有利于调动内隐知识的学习氛围,并实施及时有效的教学指导。
4.1提供恰当的语言输入,构建易于激发内隐学习的良好氛围
语言输出能力的形成要求学习者自动、快速地理解和组织表达语言。这种自动反应源于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和语言结构的不断内化。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输入性知识,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接触语言,在不断地准确输入过程中刺激学生内隐信息的强化,从而获得该语言体系的思维结构。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该以学生已有知识构成为基础,结合其专业知识要求,并尽可能扩充相应的人文、历史、科技等各方面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带着“兴趣”去积极主动吸取知识。但是单纯的输入不能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所以还需要在学生吸收输入信息后加强各种途径的输出。例如,在教师完成其知识输出后,可要求学生通过背诵、角色表演、辩论等有助于学生知识输出的有效渠道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强化。
4.2在语言输出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语言意识
语言输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元语言功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主动调动已学到的知识去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这种积极的态度提高了知识吸收的质量,也即输入的理解性。教师应该鼓励学习者用于思考和探索,能对形式和意义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形成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元语言意识。(江世勇,2008)在输出训练时,积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外语思维。在长期的语言刺激和调整输出中,学习者逐渐自动生成对语言理解、生成、监控的综合直觉作用,即语感。在输出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口头交流讨论等各种不同方式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高频率的接触使用。比如,在学习某个语法结构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应用说、写等表达方式对该语法结构进行多次反复训练,以内化该知识点,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内隐性语感能力。
4.3利用校园网等资源,加强语言输出的交互活动
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在运用时对情景具有依赖性。即出现于出示内隐认知行为相同或相近的情景时,有助于初始行为多获得知识的提取与巩固。(张人,2004)因此,在输出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或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形象的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在讲授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内容的链接,激发学生的内隐记忆在相应的语言情境中自动启动,并促使内隐知识在外显指导下通过语言输出在师生之间或是学生之间交流强化。另外,使用校园网是强化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以语言输出活动为基础的又一种有效学习途径。网络模拟的语言情境能使学生沉浸在仿真的语言动态交际活动中,能更有效地促发学生的内隐学习和输出语言的欲望,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校园网中人机交互模式也为学习者通过了便捷的渠道。校园网中的一机一人模式不仅能为学习个体提供更加充裕的操作实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习者的紧张等阻碍学习的心理。因此,学生可以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反复进行语言训练,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
5.总结
内隐学习机制可以促使学生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相互转化,以到达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将内隐学习机制引入大学输出型教学中,营造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最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输出能力。教师在输出型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建各种有利于内隐学习的语言环境,并对学生自主的内隐输入提供准确及时的外显指导,使外显指导信息与学生的内隐知识的表征无限接近一致,以强化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荣英.大学英语输出教学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A.S.Reber.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 [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 Verbal Behaviour. 1967
[3]Bialystok E.A 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8
[4]郭秀艳.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关系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02)
[5]A.S.Reber. 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89
[6]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7]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M].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
[8]江世勇. 内隐学习与外语输出能力发展[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1)
篇6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综合考评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和揭示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它从数量上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工程技术、金融、生物、环境、国防等领域,在科学技术与人类实践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其理论方法独特、抽象,既有严密的数学基础,又与众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传统教学中,概率论部分占的比重大,偏重计算技巧、推理证明,轻视思想方法、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介绍实用统计方法所占比重小,教学几乎远离了计算机,没有相应统计软件的介绍。目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学校多数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难度较大的课程之一,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普遍感到概念抽象,思维难以开展,问题难以入手,方法难以掌握,题目与实际联系不强,缺乏对此门课的学习兴趣。因此,传统的教学思路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学生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自觉性和学习兴趣,了解课程与实际的结合点,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为此,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一、平衡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学时分配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而增加专业课的教学时数和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时被缩减;《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重心偏向于概率论知识,甚至有的专业,在削减学时后,只学概率,而不涉及统计,这显然不符合高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事实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主要应用部分在数理统计。因此,在充分保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时的基础上,适当地减少概率论部分的理论性和难度,从直观性、易于理解的角度把概率论作为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加以介绍。在讲数理统计部分时要注重介绍常用统计方法的思想和原理,增加统计推断、统计预测和统计决策的内容,同时应注重加强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二、转换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
目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采用给出概念、公式、定理,然后再去解释概念,推导公式,证明定理的教学方式,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学习兴趣大大降低。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规律性的一门随机数学,它与学生们以前所学的数学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研究和讨论,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选用一些学生关注的生活中的实例,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从而拉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同时,在教学中采用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节约板书时间,加大信息量,开阔学生知识面。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说明等,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直观,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三、突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只有习题课,没有数学实验课,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要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实际,同时又应用于实际”的理念,应该尝试增设数学实验课,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学习SPSS和SAS等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巩固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统计思维。
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模型化方法贯穿课程全过程,如古典概型、几何概型、贝努里概型、正态分布、回门分析等。教师还可以将数学建模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融入建模思想,把基本知识和应用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改进考试方式、注重综合考评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般采用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主要看作业,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做作业的态度差异性很大,学生的作业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好坏,不能合理地给出平时成绩;期末一次性考试的成绩有较大的随机性,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传统的考试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把精力过多的花在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而不注重对这门课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偏离了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应对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考试方式进行改革,首先,把考核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基本运算和基本理论与考核利用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其次,把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方式相结合,闭卷考试主要考核记忆、理解的内容,开卷考试主要考核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再次,丰富平时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不仅看作业完成情况,也综合考虑学生考勤情况、课堂参与情况等,综合确定平时成绩。
总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要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符合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定华,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下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C]/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77-82。
[2]林正炎,概率统计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J]。高等数学研究,2001,4(1)。
[3] 单 李善良, 数学: 人的发展中不可缺的内容[J]。 数学通讯, 2002(7): 1-3。
[4]刘国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J]。探索概率统计教学的最佳模式。大学数学,2003,19(3):27- 29。
[5]李晓莉,概率统计的多元化教学探讨[J]。大学数学,2005,21(4):33- 35。
篇7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应用系统逐渐增多,系统内部的结构也日益复杂,随之而来的信息数据共享率低下、各系统形成的信息孤岛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为企业带来了系统集成、运行、维护成本的增加,形成了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及系统开发时间周期的限制,企业逐步丧失了在信息系统开发中的主动权,这将对企业信息规划及信息资源的配置产生不利影响。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应当及早面对这些问题,应当建立立足于本企业的信息数据交换标准。美国石油工业协会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而XML技术可以很好地完成对数据的定义及表达功能,因此可以认为采用XML技术建立数据交换标准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石油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孤岛问题
信息孤岛又称为自动化孤岛、资源孤岛,是指在数据信息单元单独存放、不能自动地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需要靠人工与外界进行联系的一种现象。信息孤岛是由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软件产品的大量使用造成的。
石油行业是高科技密集型行业,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信息化在石油行业的生产运行和管理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实施的程度和实施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石油行业的竞争能力。
石油企业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已使各个管理部门基本实现了内部高效管理。然而,由于石油行业的产业链长、关联行业多、经营单位分布广、企业规模大、管理庞杂,且缺乏有效的一体化IT应用解决方案。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建设,致使业务密切相关的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丰富的信息资源难以最大发挥作用,“数出多门”、“异数异源”等情况时有发生。在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和普及的情况下,很多部门具有独立的业务系统,这些系统之间相对独立,数据不能共享,数据信息缺乏全局性的统一数据标准,无法保证其一致性,同时信息汇总的渠道和时间有差异,这就造成了决策分析的数据口径不一致。信息系统“孤岛”现象较突出,而且由于信息化系统采用的数据源编码不一致造成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整体难以提升,信息资源整合的挑战迫在眉睫。因此,使石油企业各个关联部门走出“信息孤岛”,这对分布地域极、信息系统众多的石油企业来说,为了满足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要求,石油企业信息整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信息孤岛的危害分析
信息孤岛是企业信息过程中非常严重的问题,是信息化提升效率的重要瓶颈。“信息孤岛”的不良影响大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孤岛导致信息的重复输入和多口采集,影响数据的实时性、一致性和正确性。
彼此孤立的系统要顺利运行,必须对相同的数据重复输入,将一个系统中的统计结果和计算结果输入到另一个系统中,使得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效率低下。由于数据来源的口径不同,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劳动,而且经常造成数据不一致、不正确,使得企业领导面对不同来源的报表中不一致的数据而无所适从,成为阻碍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 信息孤岛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和反馈,影响业务的顺利开展。
3 信息孤岛影响操作和决策支持。
在信息孤岛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各类数据不能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局部的信息不能提升为管理知识,决策支持只能是空谈。
4 企业信息孤岛的存在,影响信息化的集团化、行业化应用,制约企业电子商务发展。
标准不统一是导致信息孤岛的根源。企业在不同时期分散实施的系统,由于在运行环境、数据库系统、信息编码规则、业务流程定义等方面执行不同的标准,成为系统无法信息共享和集成的根本原因。
可以看出信息孤岛对企业所带来的危害,建立企业信息数据交换标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针对适应于不同操作平台、不同应用系统、不同数据库类型、不同网络结构之间的信息共享,这就势必要建立一个信息整合平台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公共数据、应用软件、硬件和各种标准整合起来,在不同企业应用系统之间实现真正的无缝集成。美国石油协会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
美国石油工业数据交换标准介绍
美国石油协会(API)成立于1919年,是制定标准的组织,有近400家企业会员。石油工业数据交换(简称PIDX)是美国石油协会的一个委员会,它致力于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方面的全球电子商务标准。成立超过20年以上的石油公司、它们的客户、供应商和其它的商业伙伴已经在获得的项目方面进行着合作。那些项目为了更高的效率和收益,通过实现电子数据交换和新兴的电子商务技术例如互联网和扩展标记语言(XML),已经重新设计了整个商业程序和操作。
PIDX的目标是通过无缝的电子商务通信,完成石油工业和泛组织关于商业程序的集成。PIDX的任务是在石油工业共同体中,为电子商务通信改变架构,促进实现有效的标准和程序。
PIDX的一个核心任务是提供通过在IT系统间提升互操作性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商业系统。API操作规程建议标准(RP3901)是由大量的XML规划文件组成,那些文件定义了各种获得处理石油和天然气部分上下游事务的所允许的数据结构[4]。RP3901是一个规约,目前最新的版本为1.3,2007年9月完成最近一次修改。
XML技术特点介绍
在介绍PIDx时就已经谈到了XML技术。XML即可扩展标记语言,是SG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的一个子集。XML是跨平台的,依赖于内容的技术,是当前处理结构化文档信息的有力工具。XML是一种简单的数据存储语言,使用一系列简单的标记描述数据,而这些标记可以用方便的方式建立,虽然XML占用的空间比二进制数据要占用更多的空间,但XML极其简单易于掌握和使用。
XML与数据库不同,数据库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数据存储和分析能力,例如:数据索引、排序、查找、相关一致性等,XML仅仅是展示数据。事实上XML与其他数据表现形式最大的不同是;他极其简单。这是一个看上去有点琐细的优点,但正是这点使XML与众不同。
XML的简单使其易于在任何应用程序中读写数据,这使XML很快成为数据交换的唯一公共语言,虽然不同的应用软件也支持其它的数据交换格式,但不久之后他们都将支持XML,那就意味着程序可以更容易的与Windows、Mac OS、Linux以及其他平台下产生的信息结合,然后可以很容易加载XML数据到程序中并分析他,并以XML格式输出结果。
因为XML是W3C制定的,XML
的标准化工作由W3C的XML工作组负责,该小组成员由来自各个地方和行业的专家组成,他们通过交流对XML标准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因为XML是个公共格式,(它不专属于任何一家公司),可以不必担心xML技术会成为少数公司的盈利工具,XML不是一个依附于特定浏览器的语言。
XML设计目的用来传送及携带数据信息,XML不是用来表现或展示数据,所以XML用途的焦点是它说明数据是什么,以及携带数据信息。
1 丰富文件――自定文件描述并使其更丰富
属于文件为主的XML技术应用
标记是用来定义一份资料应该如何呈现
2 元数据(Metadata)――描述其它文件或网络资讯
属于资料为主的XML技术应用
标记是用来说明一份资料的意义
3 设定档案――描述软件设定的参数
基于XML模式的数据转换
在数据交换领域中,没有标准的部落式交换的代价是高昂的,相同的数据分析处理模块在很多应用中被重复地撰写,可能只是为了将某一数据源的数据转换到各个不同的目标数据源中去。由于没有中间标准,各个系统的实现人员也几乎没有可能将代码重用,昂贵的数据交换代价使得数据源只能散乱孤立地存在。XML作为一种数据描述的元语言标准,从出现以后,就不断地被应用到各种不同的数据交换领域中去。使用XML制订的应用领域的交换标准的出现,使得在各个应用领域中都形成了交换的优化模式:星状交换如图l所示。其中每个系统都将其内部的数据转换成行业标准的基于XML的数据格式用于系统间的交换。
交换的精髓就在于集中和标准,集中的星状交换模式带来了线性的交换代价,而交换标准的确立又使得集中的星状交换真正成为可能。
目前企业级应用中涉及的数据类型有:存放在RDB(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按各种XML Application标注的数据、EDI格式的数据、存放在LDAP及其他信息组织形式中的数据。前三类是信息的主要部分,由于已经有EDI数据的XML组织方式XEDI的存在,所以从逻辑上可以进一层,主要面对这要的两类数据:关系模式下的数据和XML模式下的数据。针对这一数据环境,遵循交换的核心思想:集中和标准,设计一个面向模式的规则驱动的数据交换方法,该方法以关系模式为交换标准,所有XML描述格式都通过关系模式这一中间标准完成交换。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是一个定义在元层次上的交换方法,关系模式涉及的具体关系可以是不预先确定,而是在运行时定义的。由于是构筑在星状体系上的交换模式,所有的交换单体彼此是独立的、相互无关的。综合前两点,可以认为,星状体系上的每条边上的转换逻辑是彼此正交的。如果在实现逻辑上也是正交的,那么在具体应用中仍然会面临很大的问题:
1 各个企业应用所面临的关系模式各不相同;
2 实现一个具体的XML模式到关系模式的数据转换需要涉及较为复杂的XML格式分析处理及相应的数据库操作及有效性校验。
通过对XML的数据模型与关系模型的特征的考察,认为两者转换的实质是:
1 从XML中的数据(存在方式可以是Content、属性值、元素名等)到关系模式中字段的映射;
2 从XML中数据的相互位置关系到关系模式中元组与元组的关系及元组与字段的关系的映射。
通过实验,可以实现将共性的映射机制抽取成转换程序,而具体的映射规则使用自己定义的XML Application:XPDL(XLanguage Processing Definition Language)来标注,作为转换程序的一个脚本,以完成一个具体的转换应用。这样,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转换应用,只需撰写一个转换规则脚本,能够很快地完成具体的转换应用。
通过撰写转交规则可以实现任意XML模式之间,任意XML模式与任意关系模式之间的数据转换,将转换中具有个体特征化的部分使用转换规则来定义,使一般用户可以方便轻松地掌握并使用,同时采用该机制能更有效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模式的一致性。
总结
篇8
关键词:口语交际 书面表述 同步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沟通是英语最重要的价值观,教师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英语沟通的效率和效果,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目前中国英语教学普遍存在重书面考试、轻口语听说的情况,这大大制约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及正确表述能力的提高。在我们惊觉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太差,要急起直追的时候,我们又发现有些因素制约着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如:有的学生不敢说;有的学生没有积累语言素材,不知怎么说;还有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不愿意说;还有客观上母语干扰过多,缺乏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等。
一、明确培养目标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语音、词汇、功能、话题、语法),建立语感,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明白我们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既然让学生学英语也就要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只会写不会说不行,只会说不会写也不行。因此,教学要从英语交际入手,听说读写结合,提高英语实用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写”并非指抄抄写写,而是实实在在的写词写话乃至写作能力。
二、形成学习策略
1、英语思维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坚持做到在语言情境中呈现句型,尽量避免母语的介入,使学生直接以英语的思维接受语言知识,从而逐渐形成英语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教过的英语或者学生能听懂的英语教英语,并借助肢体语言、简笔画、多媒体等手段来加以说明,尽量跳过母语的介入,以建立英语和事物的直接联系。
2、创设情境巧说。学生学习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能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进行交际。运用电教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创设出许多学习英语的语境,无论是在听说读写哪个环节,都会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我常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贴近日常学习、生活的情境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语言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运用。例如:我在操练句型“May I have…”时,设计了两个情境:
情境l: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衣裳单薄的小孩在风中行走。
情境2: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下有一个小孩。
我让学生观察后,配上对话,并表演这个角色。安静的教室里马上沸腾了:May I have a sweater, please? May I have an ice cream,please?…学生不由自主地用已学过或未学过的英语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说的能力自然从中到了很有效的提高。
3、多维互动,拓展延伸。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探索行之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精心创设口语交际情境,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运用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对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合理的调控,并拓展延伸到生活中去,培养孩子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1)主题谈话或报告。坚持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主题性报告或谈话,内容可以是值日报告、自我介绍、新闻介绍、幽默演说、才艺表演等等。
这样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在众人面前说英语的机会,台下学生也得到了听英语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形成了立体思维。由于形式多样,且人人有份,内向胆小的同学也得到了锻炼,充分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2)角色扮演。有趣的故事或情节总是很容易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教师也要在这一环节上学会抓住机遇,恰如其分地创设或利用故事的情节,让学生愿意说、乐意演。如:7B unit 3,整个单元都围绕问路这一主题展开,我在设计教学时,以故事“黑猫警长值周”贯穿教学,学生们特别是男生,可爱扮演这一角色了,个个争着给别人指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本单元的重点句型“It’s next to…/You can go by…/Walk straight for…/Turn left at…./It’s east of the…迎刃而解。
(3) 小组活动。Group work 和Pair work 都是教材常见的活动项目,可见团队活动在编者眼中独有的地位。合理利用这些板块,辅助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有赖于教师和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教学中,我喜欢下放权力给小组长们,由他们自己组织,自由讨论,甚至团队自学。唯一的要求就是:人人都参与,人人要发言。讨论的结果可以是达成共识或者保持不同意见。汇报反馈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发表看法,互相补充,也可以推荐代表阐明本小组的观点。这样的口语交际训练广度更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也能大大增加。
(4)课外延伸。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课后根本不用英语,自己也不会听英语。这是客观的阻碍因素,不能归咎于孩子。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引导、怎样安排布置课后的延伸学习。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①与家人朋友分享学习成果;②教爸爸妈妈学简单英文;③搜集记录身边的英语;④与伙伴合编合演对话;⑤全班合作制作出版作文集等。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仅仅依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口语交际知识,积极主动地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又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泉。
三、与书面表达能力同步训练
1、口语交际训练与阅读教学结合。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双向学习交流的过程。每一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融口语交际训练于阅读课之中,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在课堂口语交际训练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应当说写结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并运用规范语言记录下来与组员分享学习成果。
2、口头叙述过渡到作文练笔。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口头复述能力的培养,在积累了一定的口头叙述能力的基础上,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仿写,或用自己的语言创作小作文。在学生仿写和复述的过程中,他们要将听到、看到和读到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思考、加工,用自己的语言口头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实践,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课文要点,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说听读写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篇9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初中数学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09-0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新时代教育的主要思想内容,其认知发现的深度非常适合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内因和外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起到激发的作用,挖掘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潜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习的含义出发,不断探索学习的方法,并能从实现理想层面开始,逐步建构学习环境,因此,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思想,使初中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取到知识。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还依然存在很多困难,教学效率和成效的提高也需要众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初中数学教学进步的速度。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1.1树立学生的主导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传教、授业,教师通过教的形式加深知识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这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加强了对学生个人能力开发的水平。只有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使其可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独立思考数学难题[1]。例如:在讨论数学难题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指导解答方法的学生会参与到讨论中,大多数学生处于讨论之外,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会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
1.2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会加强对初中生的培养,使其明确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进而自己主动探索出学习的方法,知其然,只能学习到表面的数学知识,知其果,才能了解到知识内涵[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赋予了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新的情感,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力的开发,使学生逐渐增加了学习的自信,进一步加强了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研究,既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又可以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放大教学效果。
2 基于建构主义初中数学教学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及评价
2.1案例分析
结合现代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笔者在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实际的数学教学模型案例。案例的题目是求固定点到一条直线上各点距离的和,这个教学研究案例的难点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并可以应用在解决问题中[3]。通过此教学案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学会用找差异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此次案例学习中利用启发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了学习的理论知识,建立数轴,形成了学习环境,在学生接受能力的范围内,确立了数学建模情境,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之间的配合使学生逐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明确模型建立方法的同时也要探索出模型求解的过程,教师只负责引导,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而不是提供问题解决的思路,这个案例的研究,充分说明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数学教学的重点,开展全面的教学活动。
2.2案例评价
在以上案例分析中,体现出的建构教学设计特点包括:情感态度价值、研究方法、研究目标,非常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释放能力的空间,加强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使学生可以适应学生内容和过程,所以建构主义学生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现代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对传统的教学观,认为知识不能仅仅依靠单向传递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应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该案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学生与知识联系起来,在建模中,学生也可以充分分析建模中的各个因素。同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时,也体现出了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学生在交流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到自身能力的缺失和匮乏,可以激发初中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数学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调了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案例分析只是个别学习状况,初中教师要想最大程度的提高数学教学水平,还应该开发出更多的资源,扩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的范围。
3 结语
在上文分析的过程中,笔者结合了具体的案例,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研究,基于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内容,笔者更加体会到了现代先进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独立性和情感价值观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指导思想,所以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建构理论内容,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体现出新课改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美秀,胡丽丽,徐志坚,等. 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篇10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提高教学成绩需要高效课堂、培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需要高效课堂。因此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生成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以课堂教学模式提炼和教学方法创新为突破口,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交流展示和教师点拨引导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初步形成适合学情的“学导练三一”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导练三一”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太原市教科研中心新课堂教学模式“343”要求。即课堂教学要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为主”;要凸显四个环节: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n堂展示交流、达标训练测评;评价课堂教学要抓住:目标、状态、效果进行评价,(即是否有师生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呈现整体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状态;达标效果如何确)。
二、“学导练三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1.明确目标: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展示在学案的最前面,上课当学生拿到学案时,就能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从而确立本课学习重点,使师生都能有的放矢。
2.温故互查: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以在小组内互查与本课时有关的旧知识,可以组员复述,组长纠正;也可以完成老师设计的题目,组内交流,做到温故知新,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一环节不必每节课都有,视具体情况而定。
3.设问导学:首先,让学生在学案中问题的引导下,阅读教材或思考问题,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初步获取知识,并完成教师设计的自主测评题,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发现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在小组内分享自主学习的成果,交流、解答在自主自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问或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学案时既要能由浅入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又要能针对本课时的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入思考,在讨论、辨析中明辨事非,突破难点和疑点。学案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特别要避免将学案设计成阅读提纲和练习题组。(2)做好巡视监督工作,既要杜绝个别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为后续点拨、引导积累资料,使讲解、点拨更有针对性。
4.展示点拨: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后,教师组织全班的合作,即展示交流。展示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本节重点的例题、习题的讲解、分析,由小组代表完成,教师总结提升;二是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有的小组提问,有的小组回答,教师则点拨、分析、讲解或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 这里,教师的作用表现为引导、点拨、讲解、示范。引导、点拨实际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自学、讨论、展示、反馈、小结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讲解、示范也必不可少,当学生归纳总结散乱或不完善时、当知识比较难懂,很难探究获得时、当学生运用知识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总之,当只靠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这就是“学导练中的”中的“导”、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5.达标训练:针对本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例题和习题,使学生习得的知识技能进一步落实、深化,让学生理解内涵,掌握规律,规范解题。
6.达标检测:针对本课时的核心目标,设计5分钟左右的检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当堂反馈检测结果,并对遗留问题进行再次解决。这一环节保证了了师生都明确本节的达标效果,为教师课后辅导和再次备课都提供依据,保证最大限度的达成课时教学目标。
- 上一篇: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
- 下一篇:扬尘整治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