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民间工艺;梳篦;拓展市场;产业优势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常州传统梳篦工艺是极富地方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传统梳篦工艺停留在“原生态”艰难的生存状态,面临后继无人,逐渐失去市场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文化创新和市场开拓等软肋的制约。一是业态属性限制,传统工艺,靠政府支持,自我生存能力弱;二是创作形式局限,梳篦工艺属趋同性文化产品,难以形成产业优势;三是梳篦工艺生产模式陈旧,固守传统,个体小作坊手工制作式生产,生产规模小,梳篦产品产出与经济效益不成正比;四是营销理念落后,产品处于中低档市场和末端的价位,市场发展空间小,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化机制,所以造成产业生存危机。
民间工艺美术是文化和经济的双重体,有了文化产业,还必须有市场支撑,有了市场,就会有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梳篦工艺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势,打破传统民间工艺手工作坊式的、粗放型的、小规模生产的产业单一运作方式,借鉴资本运作、市场策划、市场营销、知识产权保护等市场经营理念,把现代产业的成功经验、理念、技术引入到梳篦工艺美术市场开发中去,实行梳篦企业集约化管理与集群化产业链开发,拓展市场空间,形成梳篦工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也是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实行集约化管理与集群化整合模式,
形成梳篦产业竞争优势传统梳篦工艺向现代产业转化,应打破传统作坊式产业运作模式,运用现代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方式,建设梳篦工艺美术产业链,形成行业管理集约化、企业生产集群化“二化格局”,提升梳篦工艺的竞争优势,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民间工艺美术。
1.梳篦工艺美术行业实行集约化管理,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集约化管理是现代工艺美术行业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形式。集约化就是集合工艺美术人力、物力、 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达到降低成本、优化配置、高效管理、提高经营回报,使工艺美术行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集合梳篦工艺美术人力资源,进行梳篦艺术人才集约化管理。从事梳篦工艺美术行业中,传承人在减少,从业人员技艺水平普遍不高,行业技能型的人才奇缺,加之梳篦工艺均采用家庭式、小作坊式的运作方式,人力资源分散,不能形成产业人力资源优势。要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必须进行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在梳篦行业内打破地域界限,打破师承界限,打破作坊界限,整合梳篦工艺行业人力资源,进行统一上岗培训,统一人力资源调配,集中人才、智力与技术优势,进行题材创新、内容创新、工艺流程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把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加以重新组合,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分散的、多余的成本支出,有助于取得最佳的集约化经营效果。
集合梳篦工艺的艺术资源,进行梳篦艺术产品集约化管理。常州梳篦艺术资源丰富,民俗的、市侩的、宗教的内容与题材广泛,文化深厚,是梳篦工艺创新创作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但是梳篦工艺行业由于工艺流程的特殊性,艺术资源分散。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开拓艺术品市场,必须集合梳篦艺术资源,进行梳篦艺术品的创新与集约化管理,形成梳篦艺术品的竞争优势,这是实现梳篦产业集约化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梳篦工艺产业应集约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艺术信息等梳篦产业集群内部资源,集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营销市场等产业外部资源,形成知识与信息累积效应,为梳篦产业提供创新的重要艺术资源,使集群内的梳篦产业保持创新动力和活力,促进更多梳篦工艺品的创新和产出。
集合梳篦工艺信息资源,进行梳篦产品开发集约化管理。传统梳篦工艺行业如何运用信息资源,进行企业集约化管理,是传统梳篦行业发展的新课题。创造性地使用梳篦工艺信息,创造新的工作方式和经营规则,扩大梳篦企业管理时效性,给梳篦产业集约化管理带来了新的机会,挖掘出集约化管理的潜力,将梳篦产业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搭建在信息化平台上,整合梳篦工艺信息资源,建立起梳篦行业集约化的组织架构、控制流程和艺术品营销体系,通过梳篦工艺信息集约化来实现管理集约化,建立符合梳篦企业特点的信息化管理流程。
梳篦工艺美术行业集约化管理,以自主创新、集约经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梳篦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意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意产业链。统一运行方式,运用现代创新理念和现代营销理念,实现梳篦产业联动合作。统一工作步调,实现梳篦产业集群合作,把展会、展示、交流、销售、订货结合起来,构建各级别的梳篦行业协会的管理体系,形成统一规范的集约化管理模式。
2.梳篦工艺企业集群化整合,打造产业品牌形象
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在特定地理范围内形成多个产业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梳篦产业应打破传统经营观念和生产方式,对梳篦产业进行集群式开发。在地理上集中有关联性的梳篦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组成的群体,代表着介于梳篦产业与市场间新的市场经济组织形式,使集群内梳篦企业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以品牌企业为龙头,形成梳篦产业集群化。梳篦工艺普遍存在作坊式小规模生产方式,均属中、小企业。其产值90%以上均在规模以下(50万元以下)的企业,大部分梳篦企业各自为政、独闯天下,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市场的风险性。从原料供应、产品设计、工艺制作、产品包装、生产销售等环节,还没有形成与梳篦有关的供应链、生产链、商品链和价值链相关的产业。要打造梳篦工艺品牌,以梳篦品牌企业为龙头,采取以经济互助、配套、关链企业的产业集群化合作体制,形成梳篦产业集群,包括梳篦产业间的材料供应、梳篦制作、市场营销、产品宣传等环节,聚集成完整的产业链。优化梳篦产品和产业结构,提升梳篦产业集群内的产品层次。使梳篦产业在企业集群内一体化发展和集中运作,加深梳篦企业生产的分工和协作,降低企业间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梳篦集群内企业生产效益,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在集群内部相关企业和研发服务机构及专业人才在此发展,可以形成更多的市场机遇,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及人才支持,衍生出更多的品牌产品,对于维持梳篦产业集群稳定,扩大梳篦产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梳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产业集群在竞争激烈的态势中,具有专业化特征的梳篦中小企业聚集在产业群内,形成柔性与动态的合作关系。这些相关梳篦企业分享其产业集群内设备设施、艺术信息、人力资源,使梳篦企业集群内生产商密切联合销售商、学校、政府、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支持性机构,形成集群内企业互动,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从而提高集体创新能力,获得整体竞争优势。
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形成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化。传统民间工艺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环境下形成的生产经营模式,这些运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各自分离、各自为政、各自为战,没有区域优势。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固然有它历史意义上的合理性,但在世界进入新的经济、文化交融期的今天,适合梳篦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就是产业集群与区域合作。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发展梳篦产业集群,吸引更多的与梳篦相关企业集聚,扩大和加强梳篦产业集聚效应。梳篦产业集群内相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在空间上相互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整合,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梳篦企业受益。区域内梳篦产业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它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产。这种区域品牌是由梳篦企业共同产生的,可以为梳篦集群内企业所享受。梳篦产业品牌效应,有利于在集群内资源共享,对外交流,开拓市场,提升区域内产业形象。
以产业链为模式,构建梳篦产业集群。趋同性文化产品难有市场,家庭作坊式经营影响规模档次,传统梳篦工艺品源于民间,制作原始,工艺简单,做工粗糙,产品包装不够精美,细节不够精巧,现代性不强,受众群狭小,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满足不了市场需要,也无力扩大再生产。梳篦产业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文化宣传、价值发现和市场营销机制,缺乏品牌意识,使得梳篦工艺产业形成恶性循环的境地。所以梳篦企业必须构建产业集群,打造梳篦产品市场,连动梳篦产业基地,形成从研发——原材料——制作——装潢——包装——营销——运输——售后服务的梳篦产业链。通过梳篦产业集群内生产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市场组织的链接和互动,形成集群的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实行产业链模式可以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通过产业链合作方式,可以在人员培训、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产品销售等方面合作,使得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梳篦企业,参与到产业集群,不但生存下来,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二、建立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机制,
拓展梳篦产品市场空间在集群式整合和集约式管理作用下所打造出来的梳篦工艺美术产品,进入工艺美术市场竞争,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文化宣传机制、价值发现机制、产品开发机制和市场营销机制,良好的机制是拓展梳篦工艺市场空间的必要途径。
1.构建交流宣传机制,搭建展示平台
梳篦工艺产业振兴的希望在于思想解放,固步自封、自我束缚、缺乏信心将制约产业发展。梳篦产业应该构建有效的交流宣传机制,搭建自我展示平台,通过宣传平台,展示梳篦工艺美术的学派、流派、风格、品位与风采。
精心策划,举办高规格的梳篦展览会,为梳篦工艺产品提供一个推广、宣传、销售的平台。展览会可以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梳篦企业举办方式,借鉴现代会展管理模式来经营和管理展览会,重在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使梳篦工艺美术展示与展销活动常态化。
资讯共享,建立梳篦产业网络联盟,在政府与协会门户网站上设立专栏,与各梳篦产业集群内企业网站互联,形成梳篦产业的网络联盟,建立互联网联盟机制。行业协会及集群内企业建立联络员制,管理企业网站,及时更新信息,负责搜集业界资讯,在网络联盟平台上,梳篦产业市场化运作信息,活跃网络专栏气息,达到资讯共享,交流互动的目的。
激励创新,举办梳篦工艺美术比赛与评奖活动,建立新人新作认定机制,联合举办工艺美术新人新作评审活动。推出原创作品,组织梳篦业界观摩,聘请专家点评,发现与推介梳篦行业新人,培养后起之秀,采取资格互认方式,评选梳篦工艺美术师,培养、选拔和保护梳篦工艺美术传承人。
2.建立价值发现机制,探索市场开发空间
梳篦产品市场开发,必须探索梳篦工艺美术的文化传承、文化教育和市场开发的价值发现机制,有利于梳篦工艺美术在艺术品、工艺流程、传统技艺、传承人等方面的保护。
第一,文化传承价值。传统梳篦工艺产品具有文化和艺术属性,是文化、艺术、精神高附加值的行业,民族文化的褪色,就是民族性的消亡,一旦抛弃了文化的高附加值,梳篦产业也就沦落为普通的制造业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梳篦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是一个苏南地区文化历史积淀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宝,也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梳篦工艺是民族宝贵而独特的艺术珍宝,是苏南地区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见证,具有文化传承价值。
第二,文化教育价值。传统梳篦工艺是苏南的文化载体,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最好题材,通过梳篦工艺美术特有的内容和艺术形式,能影响人们的视觉和灵感,是知识进化,开启心智的源泉。起到以美辅德、陶冶情操、提升民族素质的作用。
第三,市场开发价值。多彩文明的梳篦工艺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艺术品市场的升温,为开发工艺品和旅游产品奠定了消费和开发的基础,为梳篦工艺美术市场开发提供了极好地机遇。开拓投资收藏品市场、礼品市场、旅游纪念品市场、工艺美术装饰市场,意味着梳篦工艺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和经济效益。
3.形成产业创新机制,开发新的文化产品
目前梳篦企业,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难以得到社会的承认。新经济时代,文化需求、审美要求发生快速变化,求新、求变、求异,对传统的老面孔已产生审美疲劳。新的消费群体正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而自然兴起,他们有着新的审美情趣,要求民间工艺品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浓烈的时代特征和人文、生活气息,也给予了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梳篦产业的发展,要依靠产品创新、走向市场,形成梳篦产业创新机制。以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为主体,以梳篦创意产品为主要内容,以梳篦商业营销模式等为依托,从创作理念、创作内容、创作形式、工艺流程、产品包装上进行创新。创新型梳篦产业与模仿型产业相比,创新程度较高,与作坊型产业相比,技术密集型程度较高,与传统产业相比,现代产业集群特征明显。产业创新机制,有利于梳篦企业创新制度建立和商业文化环境营造。
4.建立市场营销机制,开拓新的文化市场
梳篦产业经过集群式发展,形成企业品牌,需要通过市场运作机制,经过产品展示、产品宣传、广告策划和产品营销方式,开拓梳篦产业市场。
利用产业集群平台,设立连锁销售网络。发挥产业集群功能和产销优势,建立梳篦工艺品流通体系,共同培育、建设产业市场。设立梳篦工艺品新型旗舰店,以梳篦产业经纪人角色,选择业内经营场所,分设连锁销售商店,也可以在商场和旅游地设立销售店,形成梳篦工艺品营销网络。
统筹企业集约优势,构建营销服务平台。集约管理和人才优势,以创意产业平台为导入,创建产学研合作的创新研发机制,建立产业服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梳篦企业与展销、企业与商场、企业与旅游店合作营销服务平台,使梳篦工艺品营销渠道畅通,拓展了梳篦产业良好开发空间。
篇2
作为艺术的分支学科,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与精英艺术一样具有时代的必要性和发展的必然性。民间艺术不应只是在概念范畴上被认为是仅仅属于民间的、地区的艺术形式,而更应拓展其概念范畴领域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因为,它关系到国家民族性因素与艺术发展的横向扩展,以及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问题。因此,对民间艺术的关注不应只是片面的、局部的甚至是漠视的态度,而应在内涵上和外延上探讨其全面性、整体性以及重要性。
1、保护与传承: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政策的保护、非物质性传承的保护、经济支持,以及对其材料、形制、精神理念的保护等。那么,首先,从政策上说,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政策虽然不能完全决定民间艺术的兴衰,但是仍起着指导、调控的作用。其次,精神传承的保护。作为物质形式和非物质形式的民间艺术,暗含了其所处的民族、地区的精神理念,它是以精神性为支撑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离不开精神理念的支撑,因为文化的深层次特性不仅是一个地区,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因此,保护与传承是民间艺术得以传承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前进的动力。
2、繁荣与发展:一个民族的存在需要其发展的动力。静态的艺术、静态的人生、静态的社会甚至是静态的国家都将必定是要消亡的;停止的思维、停止的意识、停止的社会必定是僵死的;因此,民间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不仅标示着理念发展、繁荣、社会的昌盛、国家的富强等因素,更能传达一种心理的刺激,从而激发社会共同体的情感认知、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感。
3、微观层面之必要性发掘。对于民间艺术而言,其艺术形式、表现内容等要素的传承与其生存之必要性紧密相关,如果说作为个体的作品能够彰显特定时空特定艺术家的个性的话,那么作为宏观层面的民间艺术就可以被称之为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因为传承不仅仅是表层结构的物质形式上的改变与演进,而更应该含有内在精神性的延续。而民间艺术存在的必要性有三:一是它可以对整个艺术范畴的内涵进行扩充,丰富本地域、本民族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本民族(狭义上)、本地区创作主体的思想意识,从而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地域特征。二是它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民族性因素的多样化,展现国家的民族情感,彰显本民族(广义上)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精神传承过程中的发展历程,甚至民族思想的延续、演变、变迁、乃至提升。三是民间艺术传承的必要性还体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即世界民族艺术多样化。
二、民族、民间艺术所面临的挑战
1、外在因素――全球化影响带来的挑战。在现阶段,全球化、信息技术等外在因素对艺术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却在某些方面为民间艺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种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当代民间艺术面临着外在巨大的危机,因此,民家艺术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要么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要么承受被遗忘、攻克的危机。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现代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更新提供了基础,传统的审美方式、审美兴趣已经发生了改变,人们已经不再着重于将以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并重的民间艺术放在首要的地位,而是借重现代科技的便利有意无意地摒弃了传统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就以民间剪纸艺术为例:剪纸艺术在以前的年代里,每逢青年结婚时都会在窗户上贴上用红纸剪好的小动物之类的图像,寓意多福多子,而如今,居民的房子里大都用上了现代的玻璃钢窗户,因此,民间剪纸形式已不符合现代材料的配置背景,失去了传统的应有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观念遭到一定程度的淘汰,人们已经不再将古老的价值观、审美观运用到现代消费生活中,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即时的、快餐型的文化。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喜爱已经逐渐远去,并认为那是复古、传统的代名词,而并不考虑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以及象征民族性的整体文化观念。
2、内在因素――观念意识的挑战。在这一方面来说,内在观念的改变是决定民间艺术面临挑战的主要因素。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内因是决定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外因是变化的依据。从某一方面来说,主体(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审美主体)在国际环境下心理因素所发生的转变是导致民间艺术面临危机的主要原因。这种转变并不是创作主体的审美境界远离现实,而是过分接近现实,从而使得当代的民间美术在表现生活方式等构成要素上不得不更向现实靠拢,因此,民间艺术表现题材的更新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而欣赏者(及使用者)审美心态的转变,也是民间艺术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民间艺术的艺术生命正在发生嬗变,当代的民间艺术无论是在创作群体的艺术观念上还是通过创作群体而将其观念转达到艺术形式上都处于一种激荡后的沉寂和茫然状态,这种状态使得当代民间艺术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强硬。另外,在快餐文化泛滥的情形下,创作群体的想象力被当代快餐文化的钳制,使得作品形式及内容的表现暴露了当代社会民间艺术的无力。
3、从民间艺术作品本体即形式上,传统形式构成要素的停滞不前在造成了审美疲劳的同时也使得艺术作品本身的发展趋于停滞。不可否认,能够随着时展而不断变化的民间艺术也许存在,但是却是少之又少的。如果说在不改变民族性的民间艺术传承上,那么,对于民间艺术所面临的挑战的忧虑并不是画蛇添足。而从民间艺术的内容上来说,表现主题应该向深层次、表现当代社会状况和时展特征的主题上靠近,因为,民族的不仅是民族的本身,而是国家的、世界的。
小结
总而言之,无论民间艺术正在面临着或将要面临的什么样的挑战,都不是单个群体的事情,更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关乎艺术的整体发展,同时也关乎世界民族之林的多样化发展,不仅有极大的民族意义,同时也具有极大的国际意义。因此,在现当代社会中,弘扬民族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并将之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丰富起来,达到视觉效果和深层意义的融合,促使现代社会审美主体在审美兴趣上对民间艺术的回归,不仅是艺术的生发问题,也是艺术之间交融、多层次精神意识彰显的内在需求。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但也由于其传统文化的深厚,在某一方面却又给民间艺术带来巨大的障碍,因为它在形式、内容和观念、意识上对民间艺术造成了束缚。民间艺术已经形成一整套从理论到实践的各种程式,各种规定性。因此,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需要创新,而创新首先应在意识上打破旧的框架,同时也必须考虑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表达现代人的内心情感,才能深化传统民间艺术的表达方式与诉求方式。
篇3
关键词:东北民间艺术;形式;保护
东北民间艺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对民族文化发展和艺术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势在必行。
一、东北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冰灯雪雕艺术
冰灯雪雕艺术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艺术形式的突出特点就是材料使用的特殊性,主要是以雪、冰为主,配有木材、金属和点灯为装饰,从而使冰雕具有梦影幻生,晶莹剔透的特点,从而使冰雕呈现出一种敦厚朴实之美,冰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造型独特,为了体现冰雕的美,造型各异,有圆雕、有立体雕、有透雕、有浮雕等,对刀痕刻迹、工具使用都非常讲究,体现了良好的审美价值。
(二)二人转
二人转又称蹦蹦、双玩艺,也可以称之为春歌、风柳、东北地方戏等,它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方面,属于中国走唱类形式,主要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流行。二人转根植于东北民间文化,在的表演台词中总带有一些俗色酸、乡村特色。
(三)桦树皮文化
桦树皮文化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方面,这种文化形式主要集中在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中,这几个民族都是生活在茫茫的桦树林中,他们根据生活需要,通过桦树皮制作了各种制品,主要有帽子、鞋子、背篓、水桶、水盆、婴儿车、针线盒等,这些器物上都雕刻有丰富的图案,做工精细,堪称艺术精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桦树皮文化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意义重大。
(四)鱼皮文化
赫哲族是鱼皮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典范,此民族生活在三江平原之上,族人主要以捕鱼为生,这也奠定了鱼皮文化的发展。鱼不仅可以保证民族人民的食用,同时也可以用鱼皮做鱼皮窗户、鱼皮窝棚、鱼皮船帆、鱼皮门帘、鱼皮包袱、鱼皮球、鱼皮护身符等各种形式,赫哲族是唯一把鱼皮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民族,从而形成了赫哲族独有的文化特征。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以鱼皮为原料的各类生活用品及小装饰品也相继问世,也体现了鱼皮文化的快速发展。
二、东北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
(一)加快对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视
首先,要在群众中普及关于民间艺术的东西,让大家能够有机会了解它们,走进它们,然后才能发自内心的保护它们。其次,要拓展民间艺术品的商业渠道,制作出更多更精良的东西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最后,还要对老艺人关心呵护,开办相关的培训班来为下一代艺术家们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不至于让珍贵而稀少的民间艺术永久消失。通过强化公众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不断弘扬民间艺术,努力使民间艺术走出国门,为国争光,为民族文化和建设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实现民间艺术的产业化
传统民间艺术中也含有经济因素,传统的发展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产业化是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广泛的信息化渠道增加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播面,增加生存空间。传统民间艺术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有极强的竞争力的,产业化是可行的。另外随着文化建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和欣赏能力的提高,传统民间艺术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也是对传统民间艺术潜在价值开发的一种尝试,一种新方法。但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产业化需要主导艺术的带动,需要时间的验证。
(三)培养东北民间艺术艺人
优秀的民间艺人是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因素,通过艺术带头人的研究和创新,保证民间艺术能够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同时可以增强人们对民间艺术保护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除了需要带头人的支撑,还需要普通艺人的传承与努力,一方面,艺人应该对艺术更加热爱,加努力把艺术传给一代一代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民间艺人的支持力度,给予各种物质和精神奖励,推动优秀民间艺术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结论
总之,我国东北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信息化日益主宰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文化发展战略日益被人们所关注。东北民族文化的研究为新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间的关系。国家的各民族间是否安定团结,直接制约着整个国家的发展状况。
作者:胡卫军 单位: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兆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刘亚莉.传统皮影戏的魅力与动画的创新[J].艺术评论,2008(05).
[3]迈克尔•欧文•琼斯,游自荧.什么是民间艺术?它何时会消亡——论日常生活中的传统审美行为[J].民间文化论坛,2006(01).
[4]张鹏辉.大众文化下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设计中的变迁[J].文艺评论,2013(03).
[5]张鏖.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动画中的可能性应用[J].美术界,2012(01).
篇4
关键词:高职艺术院校;民间艺术;资源利用;研究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知识经济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高职艺术院校不再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而是在注重学生技能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创新创意的资源作为地方性、地域性的个性特征,是对接现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创业型人才的第一战略共识。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在80%多的国家对开放民族资源的认识已经达成有意识的共识性探索与培育。在2010年教育部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就要求在高职艺术类院校开展以探索和利用本土民间资源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发现和拓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资源、创业资源。
一、重庆本土民间艺术资源的特点
重庆地域环境中人文文化非常丰富,如山城文化、码头文化、火锅文化、綦江农民版画、铜梁龙灯、秀山花灯、酉阳摆手舞、九龙楹联、梁平年画和竹帘、接龙吹打、木洞山歌、蜀绣、荣昌折扇、艺庐微刻、土家族吊脚楼技术、武隆纸竹工艺等典型的民族人文资源。这些资源既具有各自的独特艺术文化形成路径,又具有各自的文化内涵。在诸多的本土资源中,可以被重庆高职艺术院校直接引入教育教学的有梁平年画、梁平竹帘、蜀绣、荣昌折扇、艺庐微刻、土家族吊脚楼技术、武隆纸竹工艺等以典型技能工艺为主的艺术资源。以梁平的年画和竹帘为例,梁平年画已有300多年历史,其起源于清初,采用大胆的艺术提炼和浪漫主义手法,将驱邪纳福、喜庆吉祥融入相关的历史故事等,以精美、独特的人物形象造型,使人物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机智幽默,充满强烈的地域性乡土气息,具备了剪纸、漫画和动态形象效果。梁平年画的画面简洁饱满,构图完整,造型粗犷古朴,神态生动,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形式美感。梁平竹帘早在北宋时期就被当地官方作为贡品,进献于皇家作为贡品收藏。其特点是运用当地盛产的慈竹为基本原料,编制或者串成成品,并运用传统的工艺技术,结合书画工艺、刺绣与植绒技术等多种表现手法,制作成各种形式的挂帘、屏风、装饰画和各式各样的实用工艺品,视觉效果上具有色彩典雅、工艺精细的特色,人文表现方面具有浓郁的重庆本土地方特色和地域环境的自然风韵。从艺术形式的构成要素来分析。艺术内容在形式上的表现方式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的关系是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离不开形式表现,同时形式也离不开内容,两者是相互成就的。从梁平年画和竹帘可以发现,其艺术形式在艺术领域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特征,又具有在高职院校逐一形成的课程体系中进行发展、传承并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相结合的特有性。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融入梁平年画和竹帘,既能传承与发展本土民间艺术资源,也可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探索更多的发展路径。
二、重庆本土艺术资源利用与发展局限性研究
1.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现在高职院校不再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基础,以传承地域性非物质文化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地方发展服务,同时也满足地方人才独特性的需求。综观重庆高职艺术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虽然每所院校都具有自身的专业特点,但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内容大同小异,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差别不大。这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沿用了以往高校的艺术课程体系设计,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共同性特点。专业课程体系的共同性特点是以行业发展或者企业发展为基础,开发行业性课程体系,形成为行业服务的人才培养计划。但结果是培养了很多同类型人才,造成了艺术院校同类型人才处于过剩状态,而企业需求的创新创意人才较少。本土化的民间艺术资源如此丰富,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可以根据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分析专业课程的设计建构,结合地域或地方的发展进行地域性课程体系开发。
2.师资力量配置方面
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一个地方性发展区域,其师资总量与学生数量的比率呈现不协调的状态,人员结构也不合理。为了解决高职师资人员数量上的问题,形成专业型教师和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近亲结构,但这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在技能、思维、创新和发展上存在一些问题,最后导致学生就业上的紧张状况。笔者认为高职艺术院校应该以本地的地方性或者地域性民间资源为基础,促进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承与发展,引进相关的专业教师,以开发本地的民间艺术资源为前提,重新构建教师结构。重庆高职艺术院校要打造本土化的民间艺术师资队伍,以本土民间资源培养高技能发展型和传承型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庆高职艺术院校还要应用本土性文化,构建名副其实的职业化教育模式。从职业教育的表面意思看,职业教育是指传授某种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但深入地分析职业教育的内涵,我们发现职业教育是指一切能够增进学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影响学生对职业的态度,并使学生能够顺利从事某种职业的教育。重庆本土民间艺术资源蕴藏丰富,重庆高职艺术院校可以从其出发,结合艺术教学的培养模式与艺术发展,发现和培养本土民间艺术专业教师,构建本土特有的教师结构。这种结构以民间艺术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为主,促进新的市场化发展,再以市场化的发展为需求,加强教师队伍的构建。这样的构建与发展可以让重庆高职艺术院校和本土民间艺术资源更好地结合与发展。
3.课堂形式变化方面
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一直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现在一些职业院校实施的课堂教学形式还是以灌输为主,或者是练习为主,即“多讲不如多练”的教学模式。两极分化的课堂形式形成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在任何一门课程的开始阶段,自主认为学生是什么都不懂的,所以必须进行大量的理论或案例分析,以便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课程相关知识的情况下更好地接受课程的内容并应用课程的相关内容;其二,教师认为偏重技能的课程,需要以项目练习为主让学生理解课程。这种从实践到理论的课程教学方式,可以弥补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教学缺点,但是如果两者过于分离,就会造成课堂形式的局限性。深化教学改革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保证,尽管专业课与人才培养的结合是一个循序渐进并不断实践与完善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高职艺术院校与本土化民间艺术资源的结合,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教育体系。目前课堂教学形式的设置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既有传统式课堂形式,如在教室中进行艺术写生的教学教育和实践考察形式的教学教育等,又有现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利用微课阐释某个重难点的教学、慕课互联网在线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的“互联网+”课堂的混合教学等各式各样的课堂设置形式。这些课堂设置的形式非常丰富,但是其内容还是以往的课程内容,这也成为重庆高职艺术院校与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利用对接的难点。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资源不能只是理论口号,而要付诸实践。重庆高职艺术院校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资源,是需要实地考察与研究的,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课堂操作与理论并重的再发现和再实践,从而促进现代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
4.课程及内容设置方面
艺术设计可以创造美、传播美。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知识和文化的深度交流,以及受外来文化和先进艺术形式的冲击,民间艺术形式慢慢淡出了大众的视野,于是出现了尴尬的“失传”现象。近年随着各种民间艺术的“申遗”成功与大力的宣传,传统民间艺术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认可,整个艺术界也在呼吁传承、发展、创新民间艺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设计与创新关系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开始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目前,重庆艺术类高职院校所开课程以及课程内容与本土资源结合的总体情况有如下几类:第一类,很多院校已经增加了民间艺术赏析课程,主要是对中国传统的、特色的民间艺术从历史发展、文化内涵、功能、形态特点、材料特点、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介绍,一般为2节课的理论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从理论层面了解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从思想和理论层面提高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认识,间接起到理论传承和推广的作用。第二类,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有一些院校直接开设了民间艺术课程,不仅在理论层面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教授,还进行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的实践尝试,这对传承和发扬重庆民间传统艺术起到了直接、有效的作用。第三类,个别院校开始在设计创意类的课程中深入挖掘本土艺术精神内涵和形态特点,在课程项目设计中利用本土艺术,以期在新作品中传承本土民间艺术,并且也为课程挖掘出新的素材,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一定的思考,间接地对本土民间艺术形式起到了推动创新和发展的作用。总之,目前的文献资料和调查结果显示,重庆高职艺术院校逐步对本土艺术资源的利用引起重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践行着,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在各个环节中仍有瓶颈,开发、利用得远远不够。作为大众艺术传播中流砥柱的高职艺术教育更应该担负起传承之责任,尽创新和发扬之义务,从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堂形式变化、课程内容创新等方面齐抓共建,使重庆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作者:塔怀红 胡冰寒 符繁荣 单位:重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冬冬.民间艺术引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意义.科教文汇,2009(7).
[2]冯佳.重庆艺术人才队伍现状及建设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中国大学教学,2013(2).
篇5
一、山西艺术教育中民族艺术元素的缺失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先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紧密,西方国家的艺术理念与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渗入我国的艺术教育界。在上述背景下,一方面山西的艺术教育吸收了一些西方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精华,而获得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山西在艺术教育方面体现出一些“西化”的特征。在这一思维模式下,山西的艺术教育容易忽视传统元素的使用,同时也使艺术本身逐渐失去民族文化的灵魂。
二、民间传统艺术融入现代艺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1.民间传统艺术为现代艺术教育提供了不竭源泉
民间传统艺术是几千年历史积淀形成的艺术瑰宝,不仅具有流传与影响的广泛性,同时也以简单质朴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山西地区为例,山西省的优秀民间艺术基本涵盖了手工工艺、民间绘画、民间音乐舞蹈等诸多艺术领域,同时其中的蒲州梆子、翼城花鼓等一批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是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于这些民间艺术的学习、继承、发展与应用不但可以为现代艺术教育提供创作灵感,其中包含的艺术元素也是现代艺术教育与艺术设计创作的不竭源泉。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山西省高等教育阶段的各院校的艺术专业都没有民间艺术课程设置,这进一步加速了民间传统艺术的消亡,特别是其中的部分艺术形式已经濒临失传。因此,在艺术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当地民间艺术的有效使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水平,培养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艺术设计人才,同时也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意识。
2.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对艺术设计教育的补充作用
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一直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人生主题,而艺术作为人类情感的美学表达,使民间传统艺术在产生之初就表达出强烈的精神内涵。这些民间艺术以其简单而质朴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出思想价值与审美形式紧密结合,因此民间传统艺术具有现代西方高雅艺术所不具有的亲切性和活泼性,而这恰好可以实现民间艺术与现代西方艺术的优势互补。因此在现代艺术教育教学中充分渗透民间艺术元素不仅可以使艺术教育本身更具民族亲和力,同时也有助于民间传统艺术通过教育途径得到传承和发展。
三、民间传统艺术在艺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增加民间艺术教学内容,增设民间艺术选修课程
山西省的民间传统艺术不仅可以为现代艺术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同时也是艺术设计与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针对目前民间传统艺术在山西省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中的现状,进行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必要调整与建设,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民间艺术比重十分必要。特别是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应考虑增设民间艺术选修课。在课程设置理念上要体现民间艺术选修课既校本资源开发又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双重意义。在具体的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避免将民间传统艺术不加选择的引进,使民间艺术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在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上要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力求突出学科特征与学校特色,同时注重实际应用,将民间艺术和专业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
2.引导和带领学生积极投身于民间传统艺术调查
亲身经历优于任何言传身教,特别是实践性极强的艺术教育领域尤其如此。所以要想将民间传统艺术真正融入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要积极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民间艺术实地调查。通过此类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置身于民间艺术的发源地,在浓重的地域文化氛围中领略乡土风情与优秀民间艺术作品,同时还可以是学生通过与民间艺人的交流提高见识,增长能力。此外,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研究还有助于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应用,特别是考察结束后对这些民间艺术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层面,并融入自身的艺术创作中去。
四、结语
篇6
诞生于两千年前西汉的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艺术形态,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它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具有较强的中国传统特色,简洁、朴实地反映民间生活。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所以生活美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民间艺术的审美之源。
2传统的造型———形态美
形态是艺术表现与存在的重要因素,艺术造型具有典型性和形象性的特征,造型是民间艺术形式美的基础。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代表着大众的审美习性,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是按照民间艺术特有的形式美法则的逻辑去造型。所以民间艺术在审美形式上也表现出其特殊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其造型和色彩上,如年画、剪纸、泥塑、民间木雕等,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很形象的模拟性和传统性,在色彩上多运用红、黄、青、黑、白五行色,由于民间文化观念的意识形态的传承性和稳定性,所以不同品类的民间艺术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审美的一般规律,这是民间艺术形式美的基础。我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在其渊源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系,通常采用表现我国传统审美习性,民间艺术在色彩上与造型一样受民间文化观念的影响,阴阳五行是中国特有的宇宙时空观念,因此主要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观念色彩体系,红、黄、青、黑、白五行色成为民间艺术的基本色彩;在造型上多采用梅花、莲花、寿桃、仙鹤、公鸡、鲤鱼、飞龙等吉祥物做造型原本,这些都成为民间文化的观念性造型符号,它蕴含着人们的内心理想与审美愿望。如作品《福寿图》是一幅典型的祝福性年画,图中老寿星手持挂着装有长寿仙丹葫芦的手杖,跟着两个捧着大寿桃的仙童,面带祥和的笑容,其艺术造型体现了民间艺术特殊的形式美。在民间艺术中多子的石榴、葫芦、南瓜、葡萄等常看作多子多孙的象征。这就是中国本原哲学观及其观物取向所决定的艺术形态,是中国民间艺术造型的基本特征,也是民间艺术特殊的形式美。
3服务于大众———实用性
民间艺术的形式虽然相对简单,但简单中又不失其实用性,实用性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性,它也是民间艺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人们创作民间艺术的初衷也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所以还是比较强调其自身的实用性的。民间艺术的实用性是大众的,它虽然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但有些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不同的艺术品产生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它的产生受到人们的生活习性和信仰的影响,不同的生活群体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民间艺术,它自然也服务于不同的生活群体,在一定的空间内具有普遍性。民间艺术的实用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它也是人们精神的需求。当时的劳动人民在进行相关物质基础上的艺术创造的时候,也是为了处于一个实用性的考虑,人民为了在劳动时能够更好地省时、省力而去对那些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劳动工具进行一个相关的技术上的或者是外形上的一个改良,这不仅使它在外观上更具有美观的特征,也使这些工具在使用上更加顺手了。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脱胎于民间现实物品的纯艺术品,这是人们审美创造的创新与发展,它具有着满足人们审美心理需求的实用性。不管是什么形态下的民间艺术,它们都可以算得上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瑰宝,既有助于劳动人民更加省时省力地去完成各种农业活动,又能满足人们对其审美外观上的需要。
4精湛的技艺———工艺美
篇7
【关键词】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民间艺术;创意教育;价值
我们的民族在七千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走在时展进步的前面,当今天我们重新向这个目标前进的时候,重新审视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而又独特的伟大文化,我们发现中华民族在七千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充满着无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需要寻找我们失去已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推动现代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好良方。传统民间艺术都历经了漫长历史的锤炼而闪耀着民族的聪明智慧,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蕴藏着民族精神,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最具有原创力的艺术,因而它能为我们今天的创意实践提供最直接的灵感和最丰厚的借鉴。众所周知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是创意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传统民间艺术样式几乎都同时具备了创意人才培养的这两个基本要素。所以在创意教育中进行民间艺术艺术实践该成为创意产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意人才提升审美能力、启发和培养创造能力的最好途径。[1]
一、江西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区域内主要民间艺术形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区域历史上民间艺术品种非常丰富,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1、民间美术,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自发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区域内民间美术近年来经过保护性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美术种类,其中比较典型代表的有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南昌瓷板画、宜春版画、瑞昌剪纸艺术等。
2、民间手工艺技巧,民间手工艺技巧泛指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自己创作、生产并使用、欣赏的手工艺品及其特殊的制作技艺。江西的民间艺人一直默默耕耘,有的刻苦钻研了几十年,在实践中练就了一身技艺,说其中有许多高人毫不为过。区域内较有代表性的有:鄱阳脱胎漆器制作工艺、景德镇民间陶瓷工艺等、万载夏布制作工艺等。
3、民间曲艺艺术,民间艺术是指流传民间各种说唱表演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鄱阳湖经济生态区这片热土中,民间曲艺艺术自古至今仍然十分活跃。由于区域内民间曲艺艺术种类的渊源、衍变、流传方式的各自不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紧密地与当地宗教、民风民俗和社会建制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其种类因地域而别,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抚州南丰、宜春万载等地的傩舞,南昌采茶戏,吉安灯彩等。
二、江西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民间艺术素材在创意教育中价值
通过对在江西具有典型性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地区民间艺术形式移植到大学创意产业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首先,民间艺术可以作为创意素材重要来源。民间艺术与现代创意工作从表面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毫无关联,但从本质上讲二者之间潜藏着一种天然的关系。[2]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艺术形式反映着本地域民众的情感生活和生活追求,蕴含着本地域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美学观念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在民间艺术作品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百姓生活中常见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小说与英雄人物等常常作为表现主题,可以说民间艺术基本上是与日常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而创意,作为一种以人为主体,主观意念为形式,客观世界为内容的思想产物,与人的思维、经历及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在生活中积累的创意素材的充实和丰富是创意的基础。培育和扶植文化创意产业产业也是让老百姓的寻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创作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创意产品才能更加接近现代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创意产业一个低碳环保的行业,其行业发展属性与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建设追求目标低碳发展高度契合。区域内各具特色民间艺术形式,一定可以给区域创意产业建设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其次,民间艺术可以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意过程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想象与创造力是创意生产的制胜武器,国内外许多从事智力研究学者关于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主张中,都不约而同的提到创设无拘无束、异想天开的情境训练,能有效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民间艺术创作时的自由心态、丰富的创作形式、多维的联想方法、多时空形象的融合与多视角形态的表达,正是现代创意生产活动的工作理念应追求的境界。[3]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区域内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将民间艺术资源引入创意教学中,可以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创作热情,充分调动了他们创新积极性。
再次,民间艺术可以拓宽创意专业学生学科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素质较高的复合型创意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业务全球化,服务多元化,所以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成为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一致共识。同样创意教育活动中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知识掌握,且更加有利于促进创意成果形式的多样化。民间艺术一门跨学科交叉综合艺术种类,不仅与美术、音乐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也综合着文学、、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民间艺术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桥梁,以专业技能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积极主动地适应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建设发展的需求。
三、结束语
总之,抢救、发掘、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播民间艺术遗产是当下区域内创意教育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而把民间艺术纳入创意课堂教学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使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形式切实运用在创意教育实践中,从根本上重新唤起民间艺术,并注入新的艺术生命,使区域内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通过创意实践得以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必定推动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现代创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势必能够在全国打响赣鄱特色创意文化名片,成为推动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经济发展又一重要引擎。
参考文献
[1]邱波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职设计人才培养创新思考[J].职教论坛,2011(32):81-83.
[2]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10-12.
[3]黄进,贺为民,张静.民间艺术欣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8-32.
篇8
[关键词] 动漫;民间艺术;形式;形象;题材
随着21世纪科技的进步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动漫作品的含义也在逐步延伸,不但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动画电视系列片、动画电影和各种漫画书籍,还包含新兴的网络动画、网络游戏、手机动画、广告动画、数字插画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等周边衍生产品。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分支,是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由广大劳动者为了满足自己生活和审美的需求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各种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步被人们淡忘,一些民间艺术濒临失传。而如今一些动漫作品的创作,尤其是新兴动漫作品的创作已经开始与我国的民间艺术相结合。这不但为动漫作品提供了重要的灵感来源,注入了原创精神,还促进了民间艺术在形式上的创新,使之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
一、动漫创作的形式与民间艺术风格
我国是以农耕文明著称于世的国家,民间艺术正是我们民族农耕文化的载体。我国的民间艺术有着多种表达形式,主要有:剪纸艺术、布艺、泥塑艺术、木偶艺术、民间画艺术、皮影艺术、木刻艺术、染织艺术、刺绣艺术。从审美价值上讲,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体系,可以为我们丰富动漫作品的创作形式;从文化价值上看,民间艺术是一种地域性的生活文化,是一种民俗方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动漫从业者的创作灵感。无论是何种艺术形式,如果脱离其生存的文化土壤都无法孤立存在。中国动画片早在其发展的初期,就深深植根在我国自身的文化体系中。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提出了“探索民族形式之风”的口号,从而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动画影片。这些作品在形式上与各类民间艺术紧密相连,明显区别于欧美国家的动画电影。剪纸动画、皮影动画、水墨动画、木偶动画等一大批优秀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指出:“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地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由此可见,动漫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如果没有形式,内容就失去了载体,无法表现;如果没有内容,形式就失去了灵魂,无法存在。随着电脑的普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达和网络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网络动画的创作中来。网络动画以短片居多,一般都在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之间,其中以FLASH形式的动画创作最为广泛。这一类型的动画大大丰富了动漫作品的创作形式。一些优秀的网络动画创作者在创作中汲取民间艺术的精华逐渐形成自身的风格。我国青年艺术家卜桦的FLASH作品《猫》一度风靡网络,它讲述了小猫与猫妈妈母子情深的故事,感动无数网友。此作品曾入围2004年法国昂西动画节,被喻为中国FLASH动画的里程碑。这部短片的艺术气息浓厚,画面效果粗犷,汲取了民间艺术中版画元素和版画的色彩效果,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人过目不忘。在吸收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基础上,通过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使其升华成为新的、容易被年轻人喜爱的动画形式,这必将成为FLASH动画及其他动漫形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动漫形象与民间艺术风格
在我国,各类民间艺术的形成是建立在广大劳动群众祈祷平安、期盼幸福的美好愿望的基础之上的,主要包括各种植物形象、动物形象与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除了具有人见人爱的外形特征外,还通常是百姓眼中吉祥如意的化身。在民间艺术中呈现出来的各种人物,通常在形象上比较夸张,往往从形象上就可以判断出善恶,充满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例如,我国2011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兔侠传奇》中的主角兔二的形象就是取材于北京地区流行的具有神化色彩的玩偶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大约在明末,是按照传说中月宫里的玉兔形象创作出来的。人们在生活中进一步将其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并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态的兔儿爷。明代文人纪坤曾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道:“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经过民间艺人的创造,制作也日趋精致。泥塑的兔儿爷呈兔首人身状,手持玉杵。有的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战袍,有的背插纸旗或纸伞,也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造型丰富多彩。
动画电影《兔侠传奇》讲述了主人公兔二不畏艰险、信守承诺的故事。片中兔二的造型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小小的眼睛,一对又大又长的耳朵,标准兔子一样的三瓣嘴,短尾巴,毛茸茸的、胖胖的体型显得十分憨厚可爱。兔二的服饰也非常具有民俗特征:头戴虎头帽,身穿土黄色右衽上衣,肚子上罩着带有涡纹图案的绣花肚兜,脚穿中式千层底老布鞋。其中虎头帽和肚兜都是非常典型的具有民间特色的儿童服饰。传说女娲和伏羲二人在漫天洪水之后成亲并生儿育女,创造了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古时,当孩子呱呱坠地,母亲准备的第一件衣服就是红布肚兜,目的是为了体现出对新生命最直接的保佑。肚兜的面上常有图案,以绣花肚兜较为常见,兔二肚兜上的圆形花纹是涡纹图案,这种图案是最早出现在我国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因近似水涡,故称为涡纹。虎头帽是一种民间刺绣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既有实用价值,也有审美价值。因其仿造虎头的模样制作,所以称之为虎头帽。之所以给孩子戴虎头帽,是因为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戴上虎头帽可以辟邪保平安,让孩子健康成长。
无论是在电影、电视剧还是在各类动漫作品中,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捕获观众内心的首要因素。美国著名编剧、制片人悉德•菲尔德说:“人物是你电影剧本的根本基础,他是你故事的心脏、灵魂和神经系统。”我们从《兔侠传奇》兔二的形象中既能感受到新鲜的现代元素,又能感受到民间艺术特有的文化气息。
三、动漫创作的题材与民间艺术风格
民间艺术的传承往往使用的是代代相传的方式,拥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便使民间审美具有很浓厚的文化含量。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歌谣、故事等作品,生动且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几千年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广大人民群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的集中体现。美国著名人文学家爱德华•霍尔曾分析指出:“中国民族的人文性格属于高语境文化,其社会成员在表达信息时喜好含蓄隐晦的方式。”我国民间艺术的创作题材也往往建立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之上,代表着广大民众朴素的生活愿望――惩恶扬善、幸福平安、五谷丰登等。这些民间艺术创作的主题,为动漫创作者提供了多种多样、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创作者既可以将这些题材进行改编,又可以融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进行再创作。在我们记忆深刻的动画影片中,几乎所有作品都是依据传统的民间故事、神话等题材加工改编而成的,除了传递给观众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外,更重要的是传递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递教育意义。《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神笔马良》等动画影片,都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结局,从中可以看出我们民族精神的延续,看到中华民族自信的民族气质。
20世纪末开始广泛流行的网络游戏,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下得以壮大。网络游戏凭借着电脑技术的仿真功能和对大众消费心理的准确把握已经成为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青少年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选择恰当的游戏题材是开发网络游戏的首要任务。大型的网络游戏都会创造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依附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这个文化背景多以某个神话或故事为原型。游戏所具备的文化系统越是严谨,就越是能够吸引玩家。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部网络游戏《天下》是2000年推出的,由于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激励了一大批有经济实力的公司投入到网络游戏的开发中来。在这些游戏中,以中国本土民间故事为题材开发的网络游戏占有很大的比例。网络游戏《梦幻聊斋》取材于清代蒲松龄根据民间故事整理出的小说集《聊斋志异》,游戏将民间的神话传说和网络游戏巧妙结合,以经典的回合制角色扮演游戏模式让玩家们有机会体验绚丽多变的人鬼妖仙等诸界众生相。其中,《画皮》《倩女幽魂》等经典作品在游戏中被重新演绎。故事背景丰满,人物形象众多,体现了浓郁的中国文化。
四、结 语
纵观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动漫创意大国的动漫作品都有其固定的风格特征:美国的幽默夸张、日本的细腻精致、欧洲的自由深刻,都成为他们动漫作品的重要标志。中国的动漫作品如果想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争取到更多人的关注,就不能一味地模仿,而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积淀的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为动漫产业提供了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动漫作品对民间艺术风格的借鉴,不仅仅在于对外在形式的追求,更在于通过动漫作品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如果能够注重对民间艺术的挖掘,弘扬中华文化,传播民族精神,我国的动漫产业就必然能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在世界动漫界独树一帜。这就要求我们的动画从业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接触传统的民间艺术,加强民族文化的修养,并在作品中加以创造性的发挥。与此同时,动漫产业也要紧跟当今飞速发展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潮流。这也就要求我们的动漫从业者能够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情况,加强自身对各种工具的掌握,充分利用各种最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民间艺术在动漫中的再创作。动漫艺术又是娱乐的艺术,如何把传统的民间艺术与时下流行的娱乐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摆在我国动漫从业者面前的一个问题。
如今,动漫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各级政府制定的积极政策推动下逐步发展。将民间艺术与动漫产业这样的创意产业相结合,也是民间艺术在当代实现转型并得到发展的新途径。相信在博大的民族文化的支撑下,我国的动漫产业一定能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而我们的民间艺术也能以新的形式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张辉.本土的根与时代的苗――重审民间美术在动画艺术中的人文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2011(01).
[2] 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陈中之.中国神话题材动画角色塑造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8.
篇9
[关键词]民间艺术;造型;色彩;现代美术
一、引言
民间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极具生命力,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从整体来看,民间艺术是自成体系的,并具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作品形态和表现方式也相对稳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传统民俗活动和民间节日庆典推进了现代民间艺术文化的形成。现代化艺术特色和我国民间艺术特色的融合是现代美术设计的发展趋向。现阶段,人们越发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民间艺术造型、色彩与现代美术设计相结合,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现代美术与民间艺术的发展。
二、民间艺术的内涵
(一)民间艺术的内涵
民间艺术是艺术分类中一个特殊范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极具参考价值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民间美术活动一直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代代相传,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多种需要,是艺术家表达思想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历史的长河里,数不清的艺术家运用不同的造型、绚烂的色彩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感,把民间的生活情调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广大群众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民间艺术种类多样,几乎涉及各个方面,如年画、刺绣、风筝、编织、玩具、剪纸等。人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作民间艺术作品主要用来满足平时的使用需要,因此,民间艺术作品都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是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典范,被艺术家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源泉。
(二)民间艺术的现代意义
民间艺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民族、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风格,其有着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特征,可以融合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表达,具有非常突出的人文特色。现代美术源自民间艺术,现代美术的各种应用中都有着深厚的民间艺术文化作为参考,无论是民间艺术的艺术造型还是色彩应用,都是现代美术的灵感基础。在当今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艺术家不断尝试将新的事物、新的思想融入创作之中,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现代审美的需要。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够从作品中看到民间艺术的影子,这是艺术家的民族特征与文化印记。将我国民间艺术的精粹同现代美术设计思想有机融合,不仅能提升现代美术的创作质量,也能够有效拓展现代美术设计的空间,赋予美术作品更深的文化内涵。这对于我国美术设计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我国现代美术设计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民间艺术造型和色彩与现代美术设计的关系
(一)民间艺术可以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灵感
民间艺术作为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我国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从当今的艺术设计潮流和现代美术作品可以看出,艺术家已经认识到民间艺术的创造性和生命力,他们不断尝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运用到创作中,以适应市场需要和时代需求,赋予新时代的艺术设计以新的文化灵感和设计元素。我们在分析现代美术作品时,很容易看出这些作品是通过现代美术设计的创作手法向大众呈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的,而且人们对这种艺术作品的喜爱只增不减。如今,我国民间艺术文化依旧有巨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可以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
(二)民间艺术同现代美术设计存在艺术共性
我们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时,会强烈地感受到城楼的雄伟,这里不仅有古代的阁楼、回廊,也有现代化的广场、地砖,各个墙头扶手都设计得非常优雅柔和,每一处都体现着建造者的匠心独运,人们在现代和古代建筑的融合之中感受到了艺术的美感。所以,不论是民间艺术还是现代美术,它们注重的内容是一样的,都是利用视觉冲击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那么,如何通过简单的方式把较为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是现代美术应当向民间艺术学习的内容。虽然民间艺术与现代美术或许在艺术造型、创作手法、色彩表现等诸多方面有不同的追求,但两者都是服务于人民,根植于人民的生活需要,对美的追求也是一样的。由此可见,艺术的共性将民间艺术同现代美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四、民间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运用
(一)民间艺术造型和色彩的特征
民间艺术造型不仅表现了客观的物象,而且融入了创造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使造型的特征变得更加明确、生动、有趣、典型。例如,民间传统手工艺虎头枕的枕形仿造老虎制成,虎为“百兽之王”,是中国民间普遍尊崇的吉祥物,将此物赠予孩子,寄托了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虎头虎脑、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民间传统的色彩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色彩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很大程度上凸显了我国人民的审美理念。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我国艺术较早确立了色彩结构,形成了以青、赤、黄、白、黑为基础色调的传统色彩体系。作为感性的视觉元素,这些色彩能够引起一定的心理联想,唤起人们的各种情感体验。正如刘熙在《释名》中认为青色是生物生长的颜色,是生命之色,引申出生命、希望等诸多美好之意。在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中,我们能看到淡石青烘染出的天色,整个画面生机盎然,与天上的白鹤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仙鹤告瑞的画面。赤色为鲜红色,是太阳的颜色,充满热情和活力,是先民最早膜拜的颜色之一。如今,不论大小庆典都广泛运用赤色,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吉庆之色。黄色是日光之色,作为炎黄子孙,黄也象征着土地的颜色,能孕育万物。白色被视为各种色彩的基础色,象征着洁白无瑕,也有枯竭之意。夜之黑是人们最早感受到的颜色之一,黑色往往能够营造出严肃的气氛。在民间艺术色彩的应用中,色彩转化可以说是思维认知图式,民间艺术的用色是象征意义与美感的结合,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与实践的关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民间艺术造型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艺术中蕴藏着很多艺术形式,民间艺术的造型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常常一件事物或者是一个物品能够代表平安、吉祥之意,例如,葫芦由于与“福禄”谐音,代表富贵,象征长寿,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吉祥物之一。古人会用葫芦作为盛酒容器,由于寓意美好,外形有趣,携带方便,现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依然沿用,装进去的白酒与淡淡的葫芦清香融合,芳香四溢,外部造型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间艺术的造型还蕴含深厚的思想理念,如阴阳、五行思想。很多现代艺术造型都应用了民间艺术中的“阴阳相济”基础原则,把民间元素精髓融入现代设计思想中,发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让现代美术作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例如,各风景名胜区经常见到的太极鱼造型就是最有说服力的特色造型,很多道观中也常常能见到此类造型,其寓意阴阳共济和时间的因果关系,创作者把极其抽象的逻辑思维用简单的造型表现出来,让民众非常容易就能体悟到其中的含义。
(三)民间艺术色彩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艺术中色彩的运用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表现,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设计语言,它不仅能传情达意,宣泄情绪,而且可以抒感,烘托气氛。民间艺术长期以来用色彩抒发人们的情感。从古代开始,某些色彩就体现出各种象征意义和美好寓意。例如,红色是中国运用最多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色彩,重要的节日、美好的祝福等都会用红色表示,寓意喜庆、美好。在民间艺术中,剪裁的窗花、张贴的福字、书写的对联都会使用红色的底色或者字色,体现人们红红火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在设计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色彩时,设计团队就从我国传统色彩中得到启发,用“中国红”装点,经典的红色象征着团结、奋进、热情的民族品格,赋予了场馆沉稳、大气的印象,表达了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精神与气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多现代艺术作品的创作观念是建立在民间艺术造型与色彩之上的,民间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民间艺术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灵感,并且有效地推进了我国现代美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琼,谢小明.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今古文创,2021(6):69-70.
[2]周勇.民间美术的色彩和艺术造型在现代美术工艺品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9(30):280-281.
[3]陆乐.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运用探析[J].中国文艺家,2018(12):154-155.
篇10
1.造型装饰
造型装饰主要区别于绘画的二维平面,在三维空间内体现出作品更为立体的造型特点。相对于绘画装饰,造型装饰更为生动、形象、具体,同时在细节上也较之更为丰富。对于现代陶艺而言,造型装饰往往比绘画装饰有着更为丰富的表现渠道,表达空间更为广泛;同时,基于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创作途径在表达效果上也更为优秀。因而,造型装饰手法常被用于现代陶艺的跨界元素表现中。不仅仅是民间艺术元素,甚至是其他如书法、油画、雕塑等等不同特质的文化元素,均能通过造型装饰的合理布局展现于陶艺作品之中。(如图1)而对于陶艺家来说,由于现代陶艺越来越多地注重造型表现,因而,造型装饰手法也比绘画装饰更加符合艺术创作需要。由于传统民间艺术的辨识度一般比较高,观者往往能够从其中某些特征性细节而联想到其艺术本体。因而,以造型装饰手法对民间艺术元素进行表达的途径便是采取“观物取象”的办法。从陶艺设计角度来看,造型装饰的重点在于对作品整体结构的把握。合理表现造型的整体与细节,背景与画面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且以统一、个性的手法和方式进行视觉表达。运用这种思维在处理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陶艺之间的文化关系时,便能够发掘作品最具灵性的特征。
2.绘画装饰
除了常规的采用多种手法及工艺进行综合创新的方式之外,现代陶艺对民间艺术文化元素的体现还表现出对文化存在状态的思考。比如在题材上,一些原本属于冷门的文化性素材开始进入艺术家视野,这种文化性往往同时涉及民族性与世界性。如朱乐耕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始将目光投向本土文化与民族风情,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寓于自身的创作中。同时采用更具创意性的表现手法及陶艺语言予以表现,在强调形色之美的形式感基础上,通过某些时代性的装饰手法,实现另一种思维的表达,(如图2)作品往往同时具有工艺美、形态美、装饰美、结构美的审美构成。除此之外,当代青花对于工艺性、技术性、艺术性三者的单独表现亦产生一定的延伸作用,即其三者的范畴中出现了更多形式及渠道的表现和发挥②。譬如,通过科学主义方法,对料色中各种成分配比的精细化分析与掌控,使得更多色彩与肌理的釉色被创造出来,实现了工艺性更为丰富的表现形态;而在技术性方面,通过某些创新的手法转换,(如图3)使得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更为细致地对料色流量的多少采取更为精准的控制。例如当下青花创作中的喷涂技法,通过喷枪的作用,将青花料色雾化之后均匀喷涂于胎体表面,进而能够产生更具浓淡渐变效果的表达水准,山色朦胧,烟波浩渺,使得画面的写实感更加强烈,也更显意境。
3.色彩运用
相对于造型、纹饰而言,色彩的视觉传达往往是第一性的。观者在鉴赏一件作品时,色彩往往先入为主。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色彩的运用除了表现具体意象的实际色彩之外,还能够通过色彩的对比,对作品中的整体或局部起到凸显或是削弱的作用。在现代陶艺对民间艺术元素的凸显手法上,色彩的表现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陶艺教育的先驱、著名陶艺家施于人先生,自20世纪80-90年代起便开始探索传统陶瓷装饰与其它多重艺术形式交叉表达渠道。而他首先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便是民间艺术。在其作品中,有一类专门以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形式作为创作题材,从其中吸收传统民间艺术的典型特征,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在其实现二者的嫁接过程中,注重关键特征的提取。③譬如在剪纸艺术中,其并无颜色绚丽的色彩组合,也无笔墨生动的点线表达,仅仅只是依靠单一的线条结构,来组成相应的纹饰图案。因而,他将剪纸的这种特点运用于陶艺作品中(如图4),将干扰纹饰表现的杂色全部略去,仅留下线面交织的图案纹饰框架。模块化的不规则多边形色块,与不同类型的纹饰元素的交织,形成不同特质文化形式之间的冲突,装饰手法精巧,引人深思。④由此可见,色彩的巧妙运用往往比错综复杂造型纹饰更能直接地反映出民间艺术元素的第一视觉映像。当然,这种表现手法必须首先建立在创作者对所表达意象形态特征高度概括提取的基础上。同时在还原的过程中,以分解、错落、整合的方式对相应元素进行重新嫁接。
4.综合表达
在艺术表达的本质上,当代装饰绘画与其它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的精神诉求是一致的,同时在艺术观念及思想认识上也是共通的。例如陶艺或颜色釉,同样是通过材料特性的发挥,来实现表现主义艺术思维及精神品质的表达的。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后者凭借的是泥与火的幻化作用,而装饰绘画则是以料色的特性为依托的展现方式。在这一表现方式上,更多的艺术家展开了深层次的实验性探究,同时也因此产生了诸多表现形式各异的独创性作品。又如,部分艺术家采用局部刻划、浅浮雕、镂雕等表现手法来进行综合装饰表达,通过综合穿插,将雕刻等形式与绘画予以结合展现,使得相应的艺术效果表达更为具象、立体。装饰对象的器型既可以是常规形制,也可为不规则造型,甚至是平面的瓷板画等。例如张亚林教授的作品《悠然》(图5)系列,便是以民居窗格的元素来对画面进行辅助装饰。
二、民间艺术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手法
1.直接引用
所谓直接引用,指的是将民间艺术元素的整体或局部以具象的手法表现在陶艺作品中。通过造型、纹饰、肌理的特征来展现较为直观的民间艺术元素表达。观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民间艺术元素的提取与解读过程,甚至不需要通过一定的联想与想象。⑤这种表现方式在对相应元素的结构转换上并不太复杂,其一般不需要创作者采取过多的概括。但在表现渠道上,由于所表达意象的细节往往较为丰富,因而所需的工艺技法及细节表现也相对复杂,需要创作者具备过硬的创作功底。一般而言,能够直接引用的民间艺术元素往往都具备一定的特质,即图案轮廓的对比度较高。除了上述的民居题材之外,不少现代陶艺家开始将目光投向京剧脸谱、民族服饰等这类题材。譬如有些陶艺家直接将京剧脸谱以绘画装饰的形式表现在作品中,或者在陶艺作品的边角上,以线描及造型的手法表现出传统民间服饰的领口、对襟、衣扣等形态,表现出十分巧妙的转换手法。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同样在形态特征上有着较高的辨识度;同时在文化认同上也较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多样化的形式特征,对比强烈的色块、线条,都使得其具备了能够在现代陶艺作品中展现发挥的必要条件。而从这种发展趋势来看,陶艺家们的表现手法还在经历多元化的变革过程。
2.形意结合
所谓形意结合,即形态与表意的呼应。通常来讲,形意结合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局部具象式,以局部的写实手法与整体的形态意境相呼应;⑥另一种则是采用整体或局部写意的手法,从而实现其表意功能。也即是说,民间艺术元素在陶艺作品中的表达,并不是直接将所表现对象“复制”其中,而是通过部分提取的方式,通过造型、图案、色彩的组合,来实现作品的语义表达。譬如邵长宗的作品《梦想家》(图6),其通过部分提取的手法,将传统民间艺术的纹饰进行提取并运用于其中。而纹饰的表现手法并不是通过直接引用的方式呈现的,而是将作品的整体造图6邵长宗《梦想家》型与纹饰共同形成语义表达的表意途径。从造型的表现来看,这件作品表现出现代陶艺的趋向性特点,即不以具象化的造型来展现对象的特征,而是通过概括甚至一些艺术性的创造来产生更为多元的表现个体。同时以某些特征性表现,来对作品的主题做出说明。因而其作品中刻画出6个模拟人体造型,以局部的民间艺术造型进行装饰性表达,从而传达出“万人圆梦,和而不同”的表达主旨。
3.分解与重构
分解与重构是几乎所有艺术领域都在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创作行为方式分析来看,现代艺术之所以不同于传统艺术,其最为重要的品质就是“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其所追求的往往不只是对事物在笔墨造型上的真实表现,而是将工艺、技法层面作为表意渠道,或者是实现概念表达的语言。既然是语言,就必然面临不同语境下的语法重构,以此来实现多元化的语言表达。为了达到这种适应性,陶艺家能够将同一种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结构进行拆分、组合。而所有的形式化元素经过这样的处理,其所能产生的重构方式是无限的。这样就能产生更多的可能性及变化性,而这也恰是现代陶艺家所共同追求的。譬如施于人教授的作品,通过将色块与传统民间艺术纹饰进行组合穿插的方式,实现传统民间艺术元素的结合。正是把握了一种重构方式的核心。在其所创作如图7的这类作品中,色块与纹饰便是其陶艺语言中的两套“语法”结构。通过对不同种类的民间艺术元素,以纹饰化特征进行分解,继而以不规则的多边形进行组合、穿插。同时,在表达过程中注重整体的空间感,以及细节辅助装饰的协调性,甚至包括色彩的综合表现。使得作品极具装饰美感,同时又充满传统文化气息,引发人的丰富联想。从形式化表现结构来看,其分解与重构方式很好地传承了类似于缠枝纹这类传统纹饰的构图手法。然而又不同于传统,而是在协同中体现差异,在共性中表现个性。因而这类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思辨性。
三、民间艺术在现代陶艺中运用的文化思考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方式的进一步拓宽,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在美术领域,思想和观念随着发展的步伐变得开放、多元起来。现代美术思潮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视角带向国外,在异域创作案例的启发下,艺术家的创意开始如井喷一般,不断推陈出新。⑦在瓷上装饰的重要形式之一的古彩领域,创新的面貌使得其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此时,一些新生代艺术家怀揣着对古典式传统复兴的梦想,将自身所学与新时期的创新观念、开放式思维方式相结合,对传统古彩展开了全方位的创新。这其中,学院派、民间艺人、大师派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却又在不同的层面上互为补充,共同推动着古彩的创新发展的车轮。图7施于人传统民间艺术装饰题材作品图8朱乐耕戏剧题材色块装饰瓷盘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的美术现象,其与80年代的发展形态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一个最典型的表征就是,其对改头换面式的“新启蒙主义”的针对性开始变得模糊,不再一味地对传统采取全盘否定的打压与批判,而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从客观上考量传统与现代的存在方式及价值。⑧此时,文学界出现了一个“散文时期”,这恰好与美术界的“写实时期”形成对比。精神思想的躁动,与平静的生活状态之间亦形成强烈反差。因而,创作者们开始进行内省与反思,反思传统美术观念和新潮美术观之间的依存关系。在此期间,新生代艺术家通过举办个展来展现他们的怀疑态度。譬如在这一艺术文化背景下,古彩表现出继承式发展的总体态势。在继承传统注重对比度色块表现的同时,对其工艺、材料、装饰手法等进行了改进。整体来看,这一阶段的新生代创作者的古彩作品具有两种风格面貌:第一种,主要以继承为主,尤其是在工艺和装饰手法上,遵循清代以来的创作经验,除了部分题材外,均显示出对传统的大部分保留,因而趋于保守;第二种则是在传统工艺技法基础上,综合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中有的经过了前人的尝试实践,有些完全为全新原创。⑨当然,这种尝试思路往往也来源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这些相应的开拓者,在思想上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工匠与艺人。由于他们大多为院校毕业的专业学生,因而在思维观念的方式上往往更为开放化、随意化。通过将现代多种多样的艺术思维方式嫁接到陶艺创作中,通过扎实的基础功底,将思想意识转换为实践案例。因而,从后来古彩发图9宁钢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绘画展的整体形势来看,这一时期的中青年古彩创作者们作为其创新的先导,其不仅在形式上作了改变,同时也在观念的革新上做出了表率。例如朱乐耕的古彩京剧题材瓷盘(如图8),便是将传统古彩以色块的方式设计构图,并巧妙地将京剧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文化题材运用于其中。应该说,近现代是工艺美术从“工艺至上”的初级阶段走向文化自觉高级阶段的时期。而近现代陶瓷工艺和艺术的发展同样印证了这一说法。尤其是在当代,工艺开始不仅仅只是实现艺术表达的手段,更是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参与到作品艺术性的发挥中。而其所产生的审美形式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工艺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装饰文化的媒介方式表达。譬如高温颜色釉工艺,借鉴吸收了国画及西方油画的部分特点,具体体现在:首先,对于国画表现风格的吸收。在人物题材的国画表现中,往往采用兼工带写的表达方式进行展现。其次,高温颜色釉对于油画风格的借鉴,往往更多体现在设色手法,以及填涂方式上。这对于戏剧题材人物的服饰色彩的表现十分重要。例如,在章朝辉的京剧人物题材作品中,其设色手法往往呈现出油画中平涂和拓填的技法。对于现代陶艺艺术语言表现特点而言,“变化”或许是成就其特殊语言形态的另一个关键词。对于由多种复杂的工艺所构成的现代陶艺而言,其变化性特点是无处不在的。⑩具体来说,从彩绘色料的配制,到瓷上绘画表现过程,从彩料与泥胎介质之间的接触过程,到入窑烧制阶段“泥”与“火”的幻化作用,这其中不仅体现着“人工”的表达和控制,更体现着“天工”在其中表现出的不易察觉的潜在变化。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教授的高温颜色釉作品《荷鹤系列》(如图9),画面底部的纹饰表现,便是以绘画材料的改变,形成斑驳、烧蚀的画面效果,这恰是荷塘深处土壤层最为本真的艺术概括,展现出艺术家在实现工艺定向掌控过程中的神奇转化效果。对于以陶瓷为表现载体的艺术形式而言,在对其工艺技法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注重吸收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适度地将其他领域的艺术门类介入传统样式的表现中,往往能够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达效果。戏剧人物题材高温颜色釉对传统国画和西方油画表现手法的借鉴,正是基于这一创作思维的创造性实践,同时也成就了高温颜色釉人物表现的新风景。
四、结论
从工艺的角度来看,现代陶艺语言是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的,这主要因为其艺术基因中工艺性成分所占的重要比重。而另一方面,从艺术表达思想和精神的层面来看,其又是带有十分广泛而开放的包容性品质的。在艺术家的笔下,能够看到其表现语言中来自其他工艺形式的借鉴元素。对于其美学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只能以这样一种理论和概念予以解释,即工艺性和表现形式并不是其审美追求,而是其作为艺术家表现工具而存在的虚拟化语言。现代陶艺艺术语言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丰富的衍生形态,与其自身独特性文化本质的存在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作者:汪曼莉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参考文献:
[1]余雪莲,张亚军.浅谈现代陶艺的装饰新语言[J].中国陶瓷工业,2010,17(1):43-45.
[2]李辛儒.民俗美术与儒家文化[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56.
[3]潘鲁生.中国民俗剪纸图集[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9:37.
[4]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69-78.
[5]吴维娜.论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07:30.
[6]于长敏.对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的重新审视[J].艺术教育,2006(7):57-59.
[7]赵希岗.现代图形设计与传统图案[J].装饰,2003(4):71-72.
- 上一篇: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
- 下一篇: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