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基础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基础理论知识

篇1

关键词:资源基础理论;知识型员工;特征

1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最早是由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当时用的概念是知识工作者,即那种“掌握并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在那时,知识工作者主要是指经理或执行经理,但今天这个概念在实际使用中己经被扩展到大多数白领或职业工作者。

国际著名的安盛咨询公司将知识型员工归纳为:专业人士、具有深度专业技能的辅助型专业人员、中高级经理等人员,他们通常在以下领域工作:研究开发、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市场营销(包括广告、销售)、资产管理、会计计划、法律事务和金融、管理咨询等。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可以把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大致归为以下几点:

①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②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③高度重视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④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⑤强烈的个性及对权势的蔑视。⑥工作过程难以实行监督控制。⑦工作成果不易加以直接测量和评价。⑧工作选择的高流动性。

2资源基础理论

自从戴维纳(Devanna)等人1981年首次提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下面简称SHRM)概念以来,这个领域一直是众多人力资源管理学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焦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自企业战略萌发的产物。资源基础论(能力基础论)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之一。虽然有关基础资源理论的争论一直在持续,但由于其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为内部因素,使该理论成为SHRM使用最为广泛的理论,常用于理论模型的开发和实证研究的推理。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

①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②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资源的不可模仿性。③3特殊资源的获取与管理。

在竞争优势持续性中,由Barney在1991年提出了企业内部资源成为竞争优势来源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条件:稀缺性、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这些特点与我们今日的知识型员工自身的特点非常吻合。

3.1稀缺性

我们发现知识型员工都拥有较高的学历,我们以本科学历为标准来看。截止到2006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数据,这一年所毕业的本科生1726674人,就按180万来计算,根据正常情况反推,按每个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为18岁推算,1984年的人口出生率为1349万人,就按1350万人进行估算,在扩招后的本科生也仅占到总人口的13.3%。单从学历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见知识型员工的确是稀缺资源。

3.2价值性

知识型员工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其价值性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的知识型员工通常都是刚毕业的本科生或更高学历者,他们在学校里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是能以很高的工作效率创造价值的人。与体力劳动者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相反,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劳动。他们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特别是在向IT、工程管理、咨询、设计、勘测等行业,知识型员工更是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这里,用我们常说的“二八定律”来说明知识型员工创造的价值一点都不为过。

3.3不可模仿性

我们知道今年流行的“山寨文化”是说明太多的东西具有可模仿性,但是知识型员工是靠“脑子”工作的人,他们的成果或者创造出的价值可能就是个理念或者一个想法,或者是把自己的想法与原有的产品的相结合,而创造出的新的价值。而目前的科学还不清楚人的思维应该怎么来测量,那就更不用说模仿了。所以说知识型员工具有不可模仿性。

3.4难以替代性

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以软件工程师为例,当软件由他编写到一半时,若是他退出了,很难有人可以继续按照他的思路,把这个软件编写完成。虽然程序的编写可以有许多种方法,但是若是要按照本人原有的思路编写下去,应该具有相当的难度。以此类推,可以看出,知识型员工具有难以替代性。

因此,从Barney提出了企业内部资源成为竞争优势来源来看,我们也可以得到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冯班在《钝吟杂录》中关于读书治学与立身处世思想的阐述,依托当代现实条件,从读书治学和立身处世两个方面,具体论述冯班思想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运用。以期起到教育与指导的作用,纠正当前学子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并让古代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建构提供有益的思想和文化养料。

关键词 :冯班 读书治学 立身处世 当代意义

冯班(1602—1671),字定远,号钝吟,常熟人氏。冯班一生著述颇丰,在诗集方面,有《钝吟集》《冯氏小集》等;在文集方面,有《钝吟文稿》《钝吟老人遗稿》等;在诗论方面,有《钝吟杂录》和对《才调集》《玉台新咏》等诗集的批点。

冯班与其兄在文学史上并称“海虞二冯”,是清代前期虞山诗派的代表作家。冯班在清代诗论上贡献巨大,他和兄长冯舒不仅把晚唐诗风再一次引入到清初诗人群体中间,革新了明末清初学江西诗派而形成的生硬粗拙、诘屈聱牙诗风,而且,在清代唐宋诗之争的流变中,冯班学习西昆体,承继晚唐诗风,使清人对晚唐诗歌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跳出了宗初盛唐的藩篱。在诗歌理论的成果以外,冯班在《钝吟杂录》“家戒”二卷中阐述了读书治学与立身处世的方法,对后人颇具启示和借鉴意义。《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该书曰:“多涉历世故之言,其论明末儒者之弊,颇为深切。”[1]因此,本文以传承古人优秀思想文化为目的,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拟对其“家戒”二卷中的思想进行阐发,以期对今天的学子有所启发。

一、读书治学思想

无论古今中外,读书做学问始终都在人类社会中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南宋理学家朱熹云:“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2]而在当前,人们往往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耽于游戏和娱乐,较难静下心来读书治学。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去汲取古人积极正确的思想来矫正这一不良风气。

在《钝吟杂录》“家戒”二卷中,冯班提出了一些关于读书的正确方法,指出读书的一些认知错误,强调了读书的意义和必要性,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首先,冯班在“家戒”中指出了读书的方法:“读书当读全书,节抄者不可读。”[3]“读书须求古本,近时所刻,多不可读。”[4]“好今而不知古则俗,知近而不及远则陋。”[5]冯班强调的是一个对读书的基本态度:要完全地掌握书本知识,不能偏听偏信,不能舍本逐末胡乱臆断。当前,关于这种读书治学缺乏求真求实态度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冯班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冯班在“家戒”中谈到了读书应有耐心:“儒者之业,莫如读书。记诵以为博,是读书病处,亦强似不读。”[6]冯班通过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读书需要积累,没有投机取巧的办法,“岁月既积,卷帙自富”[7]。凡读书治学都讲求“积的功夫”[8]。要反复温习,踏实认真地研读,“人于其所业,当竭一生之力而为之,勿求其便者,必为其难者。”[9]最终“老成后见识进,读书多解悟,温故而知新,由识进也”[10]达到通晓的境界。结合当今的现实来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普遍缺乏耐心,坐不得冷板凳,静不下心来,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如果能遵照冯班的读书治学方法去做,相信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更加饱满,心态会更积极向上。

再次,冯班提到了阅读理解中的重要现象及解决办法:“读书有一法,觉有不合意处,且放过去。到他时或有悟入,不可便说他不是。”[11]“凡学问皆须实见实行,不可虚空揣摩。”[12]在我们读书的过程中,确实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一些与作者观点相抵触的看法。一方面,这可能与我们的学识和理解能力有关。“儒有好学而不能立功立事者,不是读书无益,只是不会看书。观其尚论古人处,皆是以意是非,不会实实体验,如此则读书无益。”[13]另一方面,即使是书中观点错误了,这可能与作者本身所站的立场和历史局限性有关。“士人读书学古,不免要作文字,切忌勿作论。成败得失,古人自有成论。假令有所不合,阙之可也。古人远矣,目前之事,犹有不审,况在百世之下,而欲悬定其是非乎。”[14]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公允得当的评判态度,而不是一个盲目的批判态度。冯班的这些论述,对于当前很多人不认真读书而随意发表议论的问题,不啻一剂良药。

最后,冯班指出了踏实、严谨读书的重要性和益处。“周孔之道,是谓之儒。人不可不学儒,学儒必从师,师最难得。不近人情,不通世务,不读书者,便是小人儒。”[15]一个会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近人情、通世务的人。如果不会读书,就容易闹出许多笑话。“儒者不知看书,多可笑处。”[16]虽然读书的过程十分艰苦,但最终达到的效果却会让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和富足,正如冯班所言:“大是会读书,如吾所见。只一二句便终身受用不尽。”[17]

二、立身处世思想

在我国古代,儒家一直强调君子的道德标准,而读书人也往往把成为君子当作自己的道德目标。虽然儒家对于君子的要求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大部分思想,对今天的我们仍然适用。冯班关于士人君子立身处世的思想,就对我们当前的道德建设和人性提升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首先,冯班认为,君子应该“平实”“不行险”“不作伪”。“君子立身行己,只要平实,不行险则无祸患。不作伪则无破败。此是实实受用儒者功夫,不是老生常谈。”[18]观当今诸多官员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大肆贪污受贿的“行险”行径,以及一些“名人”人前正派、人后龌龊的现象,就可以看出,冯班所提出的“平实”思想确实很有见地。至于什么是“平”、什么是“实”,冯班云:“君子居易以俟命,不顾乎外,只是一个平。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方是实。”[19]除去其中的“天命”思想外,冯班不为外界诱惑所动、不轻易相信外界说辞的踏实认真态度,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冯班认为充分发挥“礼义”的作用是成为君子的基本要求。“君子以礼义安人养人,俗儒以礼义桎梏天下,不知礼义之本也。”[20]君子掌握礼义应该为人们服务,是要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让人们乐之,而不是用礼义来为害天下。对于达到“仁义礼智”的途径,冯班指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如此便可以观心,扩而充之,便是尽心。”[21]人们必须存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然后才可以谈“仁义礼智”,心中有他人,有天下,才算是“尽心”。这对于今天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的一部分人来说,恐怕还是具有教育和启迪作用的。

第三,冯班强调了作为君子为善的重要性。《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22]从祸福的角度讲积善和作恶,多少带有功利的思想。相比之下,冯班的思想较少功利性:“匹夫匹妇一事之善,如将枯之禾偶得一溉,其福微矣,然必不胜于不为一善者。”[23]不管为善的结果如何,也不管福报大小,只要努力去做,就比什么都不做好,这一思想与刘备临终前告诫刘禅所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体相似,但更加具体化,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不爱人,不仁也。不知世事,不智也。不仁不智,无以为儒也。未有不知人情而知性者。”[24]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君子,尽管我们达不到君子的高度,但冯班认为至少要学会为善,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如果我们能够为善,知仁义,相信我们周围的社会能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文明。

最后,冯班论述了君子应有自知之明,敬慎自戒,从而知足远害。人有所长,亦必有所短,“盲者处平而不陷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危险,是谓善避其所短。为人不可不自知其短。”[25]做人有自知之明,可以远离危险,而不为利益所动,也能避免伤害:“近火先烧,近水先湿,好利之人不可近,我必丧其利也。好伤人者,人皆知避之矣。不知好利之至,未有不伤人者。”[26]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欲望愈来愈难满足,如何提高幸福感,冯班的话可谓至理名言:“少欲则易足,易足则身心安乐,此是真受用。”[27]淡泊名利,修身养性,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

通过对冯班《钝吟杂录》中关于读书治学和立身处世观点的概括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读书治学和立身处世思想确实很有见地。因而,汲取古人的智慧,古为今用,尤其是读书治学和立身处世思想,对于当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大学生尤具教育意义。这些治学与处世思想不仅能很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而且还能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建构提供有益的思想和文化养料。

注释:

[1]永瑢:《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64页。

[2]吴曾祺:《万有文库第一集 千种涵芬楼古今文钞简编(八)〈行宫便殿奏札二〉》,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22页。

[3]-[21][23]-[27]冯班:《丛书集成初编 〈钝吟杂录〉》,商务印书馆,民国26年版,第22页,第28-29页,第19-20页,第2-3页,第11-12页,第24页,第6页,第32-33页。

[22]贾谊著,阎振益,钟夏校注:《新编诸子集成〈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16页。

参考文献:

[1]徐世昌.晚晴簃诗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志英.清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26-02

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应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情景为场所,职业实践为途径;以行业标准为指导,以获取双证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框架。《财务审计》、《审计综合实训》是审计专业特色及主干课程,以下将以这两门课程为例,探讨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

审计专业课程建设内容应紧跟审计行业的改革,不断调整审计教学思路,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审计领域培养符合市场需求、能有效地服务行业、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专业课程体系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突出工学结合。

一、高职院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的目标

《财务审计》课程以培养高技能审计人才为目标,主要培养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及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审计工作的精髓在于立足职业道德之上的职业判断,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了了二十多年,真正从事审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很不容易。审计人员既要懂会计实践工作,又要熟悉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还要善于将会计与审计专业知识在具体情况下的灵活运用。本课程建设目标是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包括课堂教学、模拟实训和校外实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总结审计实践与国内外众多审计案例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真实的素材,用具体的审计任务引入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等审计理论知识,使学生除了掌握财务审计基本理论知识,还重点强调了实践性教学,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综合实训》课程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务应用的紧密结合,为加强学生对审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运用的训练,提高学生对审计的认知及感悟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及专业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提供的仿真的审计工作环境中,学生必须通过紧密的团队合作与专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采取不同的审计程序进行取证形成审计结论。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必须进行深度思考,审时度势做出恰当的判断以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本实训通过审计全过程的实战演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弥补审计理论课堂教学“纸上谈兵”的不足,再现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可能面临的诸多问题。学生可将在学习其他课程中取得的一个个知识点,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地串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在仿真实践中转化成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和培养其在审计执业环境中的沟通、组织、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意识,实现提高其综合执业能力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的思路

要根据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将课程体系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有针对性地构建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并行、互动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点抓主干课程的建设,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资格等级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使学生既能获得学历教育,又能经历职业资格培训。

1.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

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审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适用与面宽,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专业设计方案,建立以体现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符合培养目标和基本教学规律的理论课程体系。

(1)建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综合实训课构成的科学、合理、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结构。

(2)调整课程结构。按照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的原则,对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整合、重组和增减。

(3)教学内容更新。随着审计改革的深化及审计发展的日益完善,对有些课程进行内容更新,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针对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及税制的不断修订完善及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最前沿的。

(4)改变理论课程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注重利用专业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5)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6)举办学术讲座,增强学术氛围,开阔学生视野。

2.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在社会对审计人才实际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的,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应用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建设思路体现在:

(1)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

(2)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

(3)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实践教学能结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进行设置和组织。

(4)按照“教、学、做”思路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组织和安排。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将有利于毕业实习及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实践性教学体系由课程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认识实习、第二课堂、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组成。本实训体系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来确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三、高职院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措施

1.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从形式和方法入手,进一步深化模块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体系模块化,课程也模块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审计业务处理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税制的改革等不断颁布实施,市场经济法则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的不断规范化,计算机在经济领域中大量运用等,都对审计职业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审计人才。在此基础上,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教学改革的主线设计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以“强化能力、重在应用”为指导思想,具体如《财务审计》课程,我们把课程划分为九个项目,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建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2.突出实践教学,构建课堂实验-课程实训-岗位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五位一体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把创造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教、学、做合一。以审计专业岗位技能模拟训练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专业实践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要加强与相关对口单位联系,多建校外实训基地。并对各实习点的实习生作精心组织安排,做到严格检查和考核,要求各实习生写出实习报告,并进行评比,将评比情况列入考核记载。以审计专业岗位技能模拟训练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1)充分利用高职校内实训条件,增加学生相关审计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培训时间。

(2)模拟企业会计业务,使学生在进行“企业”各项会计核算活动的训练过程中体验得失,总结成败,强化所学相关会计知识。

(3)模拟企业审计业务。学生通过仿真企业审计过程,可以掌握审计的流程与方法,并出具审计报告。

3.将专业考核与职业技能考试相结合,实现“一课多考”、“一课多证”

以审计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能力、技能考核为主。采用双测评机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按理论学习成绩和实践学习成绩两部分进行,分别命题,分项计分。改变原来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根据不同课程的情况分别采用课业评价,论文考核或者现场专业实践能力考核等多种方法,并且尝试引入学生自评和社会评价的方式。利用学院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选取1~2门专业课程试点实行无纸化的考试。进一步加强“课证融合”,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学习管理制度,毕业时,要求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一级,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4.构建专业特色教学资源体系

(1)各门课程尽量选用教育部推荐的高职高专教材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和公认水平较高的高职高专教材。

(2)没有统编教材的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和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编写校本有专业特色教材、教参和讲义。

(3)与企业沟通和联系,聘请企业行家里手到院校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适时调整教材,增加其适用性、合理性、科学性。

5.加大专业条件建设力度

教学基础设施是办学的基本条件,是确保专业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必须进一步规范财经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保障教学实验和教学实践活动。

6.加强教学管理机制建设

完善系部和教研室的规范管理,做到活动有规划和记载,加强“备、教、辅、改、考、析”的常规管理,以管理促质量。规范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包括以系主任、督导小组、教研室主任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形成学院督导组、系教学检查组、专业教师等多层次的相互听课制度,在这个体系的约束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会计学;卓越会计师;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48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9日

一、地方本科高校“卓越会计师”角色定位与能力框架

(一)角色定位。面向国内大中型企业,服务于地方经济,面对具备“卓越”能力和素质的学生,培养熟悉最新会计法律法规,能够独立承担行业会计业务,具有系统的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经济法律法规等知识,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与分析、财务预算与决策、审计与税收筹划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创新素质的会计管理人才。

(二)未来职业体现

1、毕业目标:0培训就业;

2、1~3年内目标:达到企事业单位财务骨干、会计主管、财务总监的能力与素质;

3、5~10年内目标: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三)能力框架。卓越会计师应遵循“知识体系――岗位技能――卓越能力――执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基本框架进行分层交叉培养,层次划分如下:第一层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第二层次――会计分工岗位知识;第三层次――财务管理岗位知识;第四层次――综合会计业务运作能力;第五层次――创新创业能力;第六层次――会计执业能力和会计职业素质。

二、基于“卓越会计师”理念的培养方案设计

卓越会计师应按照校内校外联合培养的模式进行,即实行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校外“执业能力+职业素质”的“3+2”培养模式,是指校内对学生按照“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三方面进行阶梯型培养,同时在校外以“社会精英会计人才”担任的社会兼职实践教师在其所任职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执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其中,“专业认知”包括学科基础认知和会计专业认知;“专业技能”包括专项会计岗位运作能力、财务岗位运作能力、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专业创新”包括创新、创业能力两部分;“执业能力+职业素质”是指会计职业道德素养和会计职业能力素质。校外培养部分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主管或中级会计师职称以上企事业单位的“精英会计人员”作为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安排学生在兼职教师所在单位进行真实业务的处理,由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执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走向社会即能成为合格会计员工投入工作。

(一)强化理论知识体系基础,构建职业性“模块化”选修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包括语言类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政治理论类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等);人文素质类课程(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体育等)。

2、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类课程;经济学类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数学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法律类课程(经济法、税法等)。

3、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等。

4、专业选修模块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程、模块方向课程以及任意选修课程。其中,模块方向课程是在会计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构建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能力模块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行业会计模块,课程可设置非盈利组织会计、银行会计、酒店会计、医院会计等;会计控制模块,课程可设置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审计案例等。

5、公共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包括应用写作、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等。

(二)建立“教师-会计师”有机结合的“双证型”师资队伍

1、基础理论课程由“双证型”优秀校内教师担任。优先聘任具有全国会计师职称证书并且具有会计工作经历的教师作为“校内专业导师”。

2、扩大“双证型”教师数量,提升“双证双师型”教师素质,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应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会计实践培训,或者参与联合企业会计业务操作,提升任课教师的会计实践能力,强化任课教师的会计实践背景。

校外导师同校内专业导师结合,共同完成专业技术课程讲授、专业认知、岗位实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的指导。形式可分为两种:①企业教学顾问。应能举办会计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为学生及时介绍会计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②企业兼职教师。能担任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并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

(三)构建“双导师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校外“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重点部分,在实践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培养通过“双导师制”来实现,一方面在学校由专业教师通过课程实验和综合模拟实训等对学生进行专项会计岗位能力、综合财务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由聘请的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在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两方面相互配合,旨在培养拥有卓越理念的“卓越会计师”人才。主要按以下思路和流程进行:

1、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培养体系。校内培养由校内导师完成,包括基本认知能力训练、专项会计岗位运作能力训练、综合财务管理能力训练、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1)基本认知能力训练。重点解决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缺乏认识和职业体验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制造、服务、运输等行业的基本构成单元、会计业务流程、财务管理模式的认知,理解会计业务和财务系统在不同行业中的基本特征,了解会计的基本岗位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卓越”理念(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学科基础认知。通过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理论课程学习和实验课程学习完成。学生应系统了解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应应用于企业经济事务认知中;②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要求学生在认识、了解、定位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基础上,对自己大学四年乃至毕业后3~5年的发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能够初步形成“卓越理念”(卓越追求+卓越能力)。

(2)会计岗位运作能力培养。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会计业务的岗位训练,使学生了解每个会计类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业务操作内容,并能熟练模拟每个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这部分能力的训练结合会计主干课程例如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税法等课程的学习来完成,可与相关课程的开设学期同时进行,按照出纳、往来结算、成本核算、审计、报税等会计岗位所需的专项能力要求分项设计实验内容。这些实验贯穿于整个本科学习阶段,进行持续的不间断岗位能力训练。

(3)财务岗位运作能力培养。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企业财务管理的岗位训练,使学生了解每个财务管理岗位的方法体系和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为培养企业未来“卓越会计师”打下良好基础。这部分能力的训练按照财务分析、财务预算、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资本运作等岗位,结合财务管理学课程实验、管理会计学课程实验、财务岗位分工实训、ERP企业经营实战沙盘演练等完成。

(4)综合会计业务能力培养。针对“卓越会计师”培养要求,按照企业会计主管岗位的要求,采用仿真企业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会计资料,让学生以会计主管的身份进行会计岗位的分工、工作权限安排、建账,对整个年度的会计业务进行相应处理,最终进行年终决算,提供年度财务报告。这部分训练旨在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一个典型企业会计系统的综合运作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各行业会计信息系统整体运作管理的方法体系和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财务管理能力,为培养企业未来“卓越会计师”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胜任会计主管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即了解并体验会计主管运作企业整个会计工作的过程。

(5)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专业创新设计旨在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会计业务工作流程创新设计,或者某产品供应链战略和财务管理流程设计、某公司创业计划设计等。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通过专业创新创业设计和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等各种形式,由学生自选作品、自组团队、设计作品,可进行企业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例如酒店出纳工作流程)、企业会计业务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例如医院药品采购业务流程),也可设计某产品供应链运作流程战略和财务管理流程(例如某食品企业某食品产品研发、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回款等一系列流程的创新创业设计),也可全面设计某公司创业计划,模拟企业从注册创建到实际经营运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

2、校外“执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根据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将学生分配给校外兼职实践教师,在企业相应的特定会计岗位上进行实际工作训练。具体岗位如出纳;稽核;资本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总账核算、会计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等。具体做法: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主管或中级会计师职称以上企事业单位精英会计人员作为兼职社会实践教师,安排学生在兼职教师所在单位进行真实业务的处理,由兼职社会实践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1)会计执业能力培养。通过校外导师对学生的会计实务处理工作进行培训,指导学生在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通过校外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会计法规和制度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处理,从而解决理论知识和前沿的脱节问题,使学生在经过企业实习后切实获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并形成对未来会计实务处理的综合业务能力。

(2)会计职业素质培养。通过校外导师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并遵守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从业人员与投资者、企业管理者、政府等各方面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作为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姚丽琼,王菁华,梁旭雯,王浩林.“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财会通讯,2012.8.

篇5

以下就我院为例,介绍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在高职会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情况。

一、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内容

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要求,比赛的内容分为笔试、抢答辩论及会计操作三个部分。笔试内容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纲要求的知识点为主,题型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型一致,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抢答辩论赛分为抢答和辩论两个部分。抢答题主要以学生所开设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金融等专业知识;会计法、经济法、税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等。抢答赛可根据参加学生的人数多少进行分组,可以多组比赛。辩论赛是把学生分为两组,围绕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

会计操作分为点钞、计算器盲打及会计软件操作三个部分。点钞比赛是将散开的练功券整点为100张一把,以点钞张数多少评定成绩,采用限时不限量,统一计时的方法进行比赛。计算器盲打是利用计算器将指定的数字相加计算出结果,也采用限时不限量方法比赛。会计软件操作是利用我系实训室网中网会计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平台相关会计工作,以软件自动生成的成绩来评定。

二、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评分标准

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以三部分成绩累计进行综合评定。笔试占30%,抢答辩论占30%(其中抢答15%,辩论15%),会计操作占40%(其中点钞10%,计算器盲打10%,会计软件操作20%)。由于每项单项成绩的总分不同,为体现比赛评比的公平性,评分时不以每项的单项成绩简单按3:3:4的比例相加,而以每一项单项的排名计成绩,排名越前得分越高。

三、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试竞赛的考题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及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两门课程的掌握的程度与熟练程度。

在抢答赛中,所涉及的题目内容为会计专业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生在备赛过程中,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复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辩论赛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由于抢答辩论都需要分组,在分组与选拨辩手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在准备第三部分会计操作比赛过程中,很多学生苦练点钞技术、计算器盲打技术,并常去会计实训室,上机操作财务软件,掀起了学习热潮。此项比赛使学生手工操作的熟练程度、会计核算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客观评价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整个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中,由于较为科学地设置了相关的比赛内容及评分标准,使得比赛成绩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试和抢答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辩论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操作成绩反映出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技能;综合成绩则反映出学生上述综合能力的高低。通过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形式来评价学生,能综合评价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

(三)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在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准备过程中,相关教师要组织参赛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这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使老师发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弱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举办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同时,有利于教师人发现高职会计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工作。

结束语: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有利于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应定期举办,将其制度化、固定化。由于竞赛时间限制及评分标准难以确定等等原因,在竞赛中没有设置关于书写技能、手工会计簿记技能、会计分析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另外竞赛也可能不能面对所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因此在培养及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还不是十分全面。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我们可以通过竞赛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将其作为日常教学的补充环节,并加以不断的改进,使其在高职会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6

    财务审计教学目前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和个案教学。而财务审计很多流程式操作是需要实践环节辅助认识,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财务审计职能岗位、审计程序、审计技术方法缺乏感性认识,从而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材乏味。在教学中一直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考,教学效果差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财务审计这门课程一直未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该课程一直从属于会计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各大专院校普遍重视“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和“校外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开发,“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几乎没有。笔者曾经在2009-2011年对我校会计系1000多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70%的学生认为财务审计理论多、枯燥、抽象、难以理解,25%的学生认为,财务审计理论理解了,但不知实际如何操作和运用,只有5%的学生认为比较好理解。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不知什么是工作底稿,80%的学生不知工作底稿如何编制。其主要原因是:财务审计普遍采用“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课堂上严重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目前,能采用的只是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综合性、系统性差,比较分散,所以无法从总体上领会财务审计工作的精髓。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1.思想观念传统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不重视财务审计课程教学,存在“重会计、轻审计,重理论、轻实务”的状况。有些院校只开会计专业,没有审计专业,而财务审计课程一直是“大会计”专业下的主要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财务审计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及综合性学科,融汇会计、税务、统计学、经济法、计算机等理论与方法,它与这些学科相互渗透、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所以财务审计课程难度较高,本科院校将财务审计课程一般安排在三年级,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安排在快毕业的最后一年。由于有的学生会计基础不扎实,再加上有较多的学生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有的学生临近毕业又要找工作,时间紧张,心里不踏实,导致许多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积极性不高,学校领导对这门课程也不重视。

    2.高职高专培养方案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高专在课程设计上,没有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过分强调理论教学,重视说教和灌输,在实践环节上蜻蜓点水,非常肤浅,没有深度和广度,没有发挥出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特点,不能满足社会和执业界的技术需求。

    3.财务审计实践教材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一方面由于我国会计准则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完善、补充和修改,导致审计准则、制度、政策也处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中,从而使财务审计教材、实践教材都无法及时更新,也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致使有些内容失去了应用的价值。另一方面,我国审计实践发展较晚,审计课教师难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财务审计教材和实践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再加上财务审计课程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够清晰,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系统把握。财务审计理论内容太多,各种理论互相穿插、渗透,导致学生一方面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难以一次性理解透彻。

    4.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经调查,在财务审计方面具有“双师型”教师的学校平均仅占3%左右,这种现状使得财务审计教学只能停留在表面。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室对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懂得审计实务,还要懂计算机技术,不仅要懂会计电算化,还要懂计算机操作技能而真正适应这一要求的教师却是凤毛麟角。

    5.财务审计模拟实验成本高,设计难度大。会计模拟实验室实验资料,只需要一个典型企业一个月的业务,从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制和整理,到明细账、记账凭证汇总表,再到登记总账,最后到会计报表的填制就可以了。财务审计一般采用逆查法,先从会计报表审计,再到账簿、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审查时间一般需要一年或一年以上,所以财务审计实验资料时间跨度较大。实验资料除了会计实验所需资料以外,还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合同、契约书、协议章程等,除了准备正常资料以外,还要设置“审计障碍资料”。同时根据审计目标,还要审查账实是否相符,需要对现金存货、固定资产、证券资产等通过盘点法以证实它的存在性。而实物资产的配备难度较大,它需要对银行存款、往来款项以及债权、负债采用函证法以证实它的存在性和所有权的归属,有时还需要直接观察法等其他方法来证实资产的存在。此外,一个单位一年以上的会计资料,企业一般不愿意给予提供,因为这会涉及到商业秘密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数据间的连续性、相关性与钩稽性,这就使得资料的筹集难度增大。随着计算机审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对财务审计实验资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要充分考虑电算化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对数据和资料要求,不仅准备模拟手工资料,还要准备电子财务审计数据,要购买软件、计算机等,所以财务审计设计难度较大,需要耗费一定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同时硬件设备成本也较大。

    6.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缺乏足够的资金。建立财务审计模拟实验除了设计难度大以外,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比如,对存货、现金、固定资产的盘点,对往来款项的函证等,而这些在实验室里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只能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弥补。联系校外实习基地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保证,但财务审计课程一直从属于大会计专业教育范畴,在“大会计”的观念下,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只重视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开发,而对审计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开发却不重视。所以很多院校财务审计实验室建设及实习基地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还处于探讨阶段。

    二、财务审计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围绕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的理念,形成“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验+校外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以培养审计专业技术为主线设计课程,将财务审计课程一分为二。其中,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性教学,在课时分配上,要尽量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为最佳,突出高职高专实践性教育的特点。

    1.单项实训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实现的。案例教学法要求专业教师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的例子,对原理、理论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让学生深入审计情境的现场,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审计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审计思维模式和审计职业的洞察力。财务审计课程内容一般分成两块:一块是审计理论和方法,内容较少;一块是审计实务,内容占90%左右。在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这一块,笔者认为,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审计实务方面,主要以案例讨论、案例分析为主,案例分析旨在说明哪些违背了审计准则、会计制度、法规,说明存在的问题和弊病。案例讨论旨在说明解决的措施和途径,做哪些调整分录。但这种案例教学比较机械,没有设置多种情境,不能培养学生审计的应变能力。为此,在教学中只有做到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综合实训包括模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财务审计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有贴近现实的感觉,犹如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财务审计理论的内涵。审计模拟实验就是先确定一个被审计单位,以该单位的会计核算为基础,采用适当的审计的流程和方法,完全模拟实际工作中的做法。在获取审计的证据、出具审计报告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审计约定书的编制,审计计划的编制,实施审计,编写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等实践操作过程,熟悉财务审计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加强内部控制的评价、审计抽样、实质性测试,以及各种审计方法和概念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审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审计不再感到抽象,获得对审计的直观的认识,并能在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满足工作要求。

    三、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的对策

    1.改变观念,重视财务审计实践教学。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希望高职高专重视这项工作,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因此高职高专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会计、轻审计的观念,重视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对于建设审计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一方面要指定专人负责,并派专人去会计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实践,尽快完成审计模拟实习资料的设计,联系好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基地;另一方面要增加经费的投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组建一个知识结构搭配合理的研发小组。无论是单项实训,还是综合实训,无论是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室建设,还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所以要成立研发小组来专门研究组织、设计实践教学。首先,案例教学特别是在案例选择上,既要符合教学需要,还要新颖、有时代感,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必须由研发小组搜集、组织设计案例,并编成案例习题集,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审计模拟实验室建设,需要配备整套财务背景资料和一到两年实际的财务数据与电子数据,同时还需适用配套的工作底稿。由于实践资料的收集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知识面广,所以要求研发人员不仅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还要熟悉电算化会计及计算机操作技能。只有组成这样知识结构合理的研发小组,才能为审计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篇7

论文摘要:科学的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审计理论的发展也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应该与其他学科一起蓬勃发展,该文分析了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和应该具备的条件,提出了审计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理论知识是一种社会战略资源,科学研究在世界各国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审计学大约产生于1930年前后,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审计理论日益完善,科学的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学的审计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它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学科理论大厦的根基,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理论才能蓬勃发展。本文对审计的理论基础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1.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

研究审计理论基础,必须弄清楚审计与其理论基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审计理论基础和审计基础理论的区别。所谓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形象讲就是事物从哪里开始产生与成长,“基础”中蕴涵着事物最初萌芽与发展所需的相关因素,是事物发展的“源头”。那么审计理论基础运用基础的语言学定义,可以理解为:审计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其产生与成长的源头,审计学只是科学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分支,那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位于科学母体中的生长点,即与其他科学共同的关节点处。

2.审计理论基础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与审计学有联系的学科都可以成为审计学的理论基础,它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1)作为审计学理论基础的理论必须能够体现审计的本质和特征。基础是理论产生与成长的源头,作为审计学的理论基础必须能够体现审计的本质和特征。2)从审计学包括其理论基础的意义上看,理论基础应当构成整个审计体系的自然的逻辑起点,是审计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交叉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审计和其他学科紧密联系,构成整个的科学体系,孤立的理论是不能成为审计的理论基础的。3)作为审计理论基础的理论必须要早于审计理论体系产生的时间。审计学大约产生于1930年左右,所以,作为基础的理论必须早于1930年,这样才能符合时间序列顺序,这样才能对审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促成审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审计理论基础的内容

3.1哲学基础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对从实验科学、合理学问、普遍经验或其他事物中获得的所有知识的批判吸收、系统化和组织化,它构成某一学问的基础原则体系和实务规范体系,因而哲学可作为所有学科理论的基础,将哲学的方法、观念运用于审计理论,就是审计理论的哲学基础。

审计本质是决定审计区别于其他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审计作为应社会需求出现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因此,从审计职能抽象出来的审计本质蕴涵了深刻的监督思想,监督思想最深的根源来自于哲学中关于人性的认识。“性本恶”论认为由于人的内在动力不足以使其自觉地履行义务、遵守规则,因此主张通过法制等外力来约束人的行为,而监督恰是一种有效的对人进行约束和管制的手段。西方的监控制度正是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才得到了今天的发展。此外,哲学作为反映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对各学科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也为审计理论提供了辨证的、唯物的思维方法。

3.2法学基础

法是阶级社会中维护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工具,法国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在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提出法是由事物性质所产生的必然关系,因而一切事物都和法有一定的关系。法对审计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审计范围和审计责任等基础理论的构建上,审计过程本身就是执法过程,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审计表现为间接控制,以对经济活动的监视为宏观经济协调输送信息;以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实现宏观控制。审计的范围和审计人员的责任通过法庭对一系列划时代事件的判决而得到了明确。法学作为审计理论基础的内涵,为建立协调审计主体、委托人与被审计单位三者关系的审计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3.3经济学基础

西方经济学中的精髓也可以为我所用,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审计理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劳动价值学说,是我们认识经济活动的过程和本质、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关概念和范畴、总结有关经济规律的重要依据,它应该是审计理论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委托人和人都是最大效用的追求者,而各自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委托人为了使人朝着自身利益的方向努力需付出成本,监督则是能够降低成本、维系关系的有效手段。此外,监督也体现了审计最根本的思想,成为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另外,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都极大丰富了审计理论基础的内容,为审计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4管理科学理论基础

管理科学理论成为审计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制度基础审计是以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而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论在经济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产物;其次,管理审计近几十年来的悄然兴起,说明了企业管理活动的日益重要,管理审计迫切需要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以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出富于建设性的意见;管理科学理论中分权管理的思想为国家审计实行分级管理、审计机关独立设置、建立机构内部的责任制、进行部门间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协调以及职能约束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3.5数学理论基础

数学中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都是先于审计理论而单独存在的两种理论,具体而言,概率论为抽样审计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数理统计为它提供科学化和具体化的方法论基础。审计中的统计抽样是依据数理统计原理从被审单位资料中抽出一部分进行审查,以推断全部被审资料的审计结论的方法。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也为审计工作提供了一种方法,审计工作所面对的是繁杂的会计记录和其他资料,从表面上看是杂乱无章的,所以我们可以视其为大量的相互独立的随机因素,利用大数定律,我们可以抽取样本资料进行审计,对其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归纳总结得出的结果会使这些个别资料的影响相互抵消,能够显现出被审对象的总体特征。所以概率论也是审计理论发展的基础之一。

3.6伦理学基础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审计;教学方法

一、对五年制学生审计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听课注意力难以集中

五年制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境较好,从小父母给予无限的宠爱。他们没有生存压力。他们往往不知道为啥要学习,有的甚至认为他们是为父母而学习。因此,这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较低。另一方面,审计这门课综合性很强,审计理论十分艰涩难懂,抽象性很强。学生必须在学好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税法、经济法知识后才能进行。然而五年制学生并没有把以上基础知识学好,专业基础很差。因此,对他们而言,审计课如同听天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改变教学方法,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必定不接受,听课注意力难以集中。

(二)课堂上爱做其他事情

五年制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时,也爱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不过,审计课更突出。他们一边听课,一边玩。比如,玩手机,修指甲,聊天。教师提醒或制止时,他们会安静一时;但一会儿就又去干别的事情了。课下他们也会为此感到后悔,但坦言自控能力差。这样的课堂气氛肯定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效果。教师会对这些学生有懈怠的心情,甚至认为这些学生已朽木不可雕。教师更不愿主动适应五年制学生活泼好动、动手能力特别强以及喜爱表达自己主见的性格特点,也不以学生为中心授课,不调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于是,教师台上独角戏,学生台下玩游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不喜欢听讲深奥的理论

一些审计老师从来没有从事过审计实务,对审计理论中概念和原理理解不透彻。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只能照着书上的概念读一遍。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适应爱活泼好动的五年制学生。五年制学生基础知识很差,他们不喜欢接受抽象的知识,听到抽象、生僻的词汇就犯困。另外,一些审计学教材不太适合五年制学生学习。这些教材多是照搬本科生教材和近几年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审计准则,其中文字冗长且艰涩。于是,学生想到审计,就会想到艰涩的审计理论,从而厌恶了这门课,也使教学活动遇到了障碍。

(四)不爱自主学习,自学能力差

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五年制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学习,既不提前预习又不课后复习。一方面,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也没有学习信心,不爱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不是学习材料。学好与坏,无关紧要。于是,他们只是在课堂上听听自己有兴趣的课,课后就忘到九霄云外了。下次课复习时,一无所知。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听之任之,有的抄袭其他同学,有的学生甚至在作业本上写着“见书本第几页”。而审计课需要学生不断地重复学习基础理论,反复练习审计实务知识后,才能掌握其精髓。这样的态度对审计教学产生很严重的影响。有的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为此取消了审计课程。

二、审计课堂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针对五年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听课特点,为解决五年制学生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几经摸索和尝试,总结出一些经验和应对方法。

(一)采取逐步引导的策略,使学生重树学习信心

五年制高职高专学生来自初中毕业生,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个性鲜明,活泼好动。在生活上,更喜欢得到别人的评价和认可,喜欢老师关注或表扬。但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对学习没有信心。因此,对五年制学生授课,应从最浅显的生活常识入手,步步深入引导其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审计就在身边,而这些审计知识不过是生活常识的提炼和总结。比如,为讲解现金盘点一节的内容,笔者往往先讲解突击盘点,把突击盘点的手段和内容用在“盘点”不想请吃饭的同学身上,由几个同学同时掏该同学身上的口袋和容易放钱的地方。然后,再慢慢深入,引导学生编制现金监盘表,并分析现金长、短款的原因,并结合会计等其他学科知识予以定性,编制相关调整分录。这种讲法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充分讲解了突击盘点的必要性和目的性、突发性。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现金盘点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情境中,学生会感觉到原来审计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自己能学得好。

(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要地讲解基础理论

相对三年制大专生而言,五年制学生更喜欢轻松学习,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喜欢在快乐中学习。他们喜欢老师用生动而又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一个事物或一个概念和原理。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抽象的审计概念和基本理论时,在不曲解意思的情形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且讲解要言简意赅。应该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这个概念含义是什么,原理怎么用;即只告诉学生是什么,尽量不要讲解为什么。笔者在讲解审计风险时,即采用这种方法。先告诉学生干任何工作都是有风险的,有风险就会担责任,审计工作也一样。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出错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出错主要是发表的审计意见不恰当。因此,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如存在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为了不承担审计风险,应查找审计人员出错的原因。而审计人员出错应归咎于审计人员工作故意或失误以及被审计单位出具重大错误的会计报表两大方面原因造成的。前者是检查风险,后者为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然后再根据等式关系讲解三者之间的正反比关系。通过这样简短而又通俗的讲解,几分钟的时间就讲完了两个深奥的知识点,学生乐于接受并掌握,效果很好。

(三)采用贴近生活的案例,灵活多变地演绎审计实务知识

在学习审计实务时,学生常常感觉好像在重复审计基本理论知识,很多内容是相通或相同的,且有些程式化。因而产生厌烦心理。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应该对不同的业务循环和账户,用精彩而丰富的案例,灵活多变地讲解这些审计实务知识。这种方法有三个要求。一要案例多且精,每个案例都能抓住学生,引入入胜。二要简短且灵活多变,就像魔术师变魔术,5分钟一个,环环相扣。决不能一个案例讲一节课,学生很快就没有了注意力。三要贴近生活和基础知识,尽量在讲解审计实务的过程中复习会计和税法知识,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学习审计知识。当然,这要求老师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更要具有丰富的审计实务经验。不仅要教授学生审计,而且自己也要从事审计工作。大量的案例来源于实际审计工作,精彩出自对案例的打磨和修饰。教师如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则无法使案例贴近生活且环环相扣。

(四)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实训方案,逐步提高学生基本技能

目前,一些审计实训教材称之为实训,实际为审计实务。不过是把审计实务的内容加厚一些罢了。这不利于五年制学生提高审计技能。审计课教师应该根据五年制学生的特点,编写具有针对性的实训方案。这里的针对性包括四方面。一要适合五年制学生,不能太复杂深奥。二要能再现审计理论和实务,使理论和实务知识在实训中重现。三要仿真,即真正把实际审计工作中的做法搬到课堂实训中来。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审计技能,而且一出校门就能上岗,参与审计工作。四要步步深入,实际审计工作也有难易之分,在课堂实训时更应该区分出审计实训中难易程度不同的知识点,并在审计实训方案体现中。这样,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提高,不会产生为难情绪,实训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

(五)采取各种竞赛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熟练操作

在审计教学中,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按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架构建立三级复核。小组成员选出一级、二级和三级复核人。接着,给每个小组相同的任务,各小组通过竞赛的方式用所学的审计知识和方法完成审计工作基本流程,并整理审计工作底稿,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最后,要求各小组互评,并打分和说明理由。教师再根据每个小组的具体参与情况,对每个小组进行总结和点评。同时,讲解多数学生容易出错点和重难点。使学生在参与中成长,在竞争中提高。这既培养了团队精神,又深化和升华了审计知识和技能。

笔者对以上方法总结了35字口诀,即“逐步引导树信心,通俗简要讲理论,鲜明案例演实务,仿真实训练技能,分组大赛化基本”。这口诀既体现了从理论到实务再到实训又回归理论的基本过程,同时,也要求教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并以教学为主导的基本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郑新源.基于工作过程的审计教学模式的构建实施[J].财会月刊,2010,(3).

[2]熊飞.关于高职专业审计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J].会计之友(B),2005,(5).

[3]丁远坤.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3,(6).

[4]张丽,孙金刚.高职院校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9,(8).

[5]刘惠利.审计教学的创新──模拟审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1,(2).

[6]温章林.项目学习模式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1,(31).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审计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6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法制和市场监管的逐步健全,审计专业成为高等院校近年来众多学子报读的热门。对此,高职院校纷纷设置审计专业或在财经类课程中开设审计课程,为我国的审计事业发展输送后备人才。审计是一门知识更新快、综合素质要求高的学科,审计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矛盾及其存在的问题目前正逐渐凸显出来。

一、高职院校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科学。教学体系不科学主要体现在教学进程和内容体系两个方面。

第一,教学进程有待改进。审计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知识,还要掌握税法、公司法、金融、财务管理等其他相关知识,也就是说要能顺利进行审计课程教学,学生必须要先进行前导课程的学习,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采取了在校学习五个学期,第六个学期学生外出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能删减更多课程的前提下,很多专业核心课程都集中在某几个学期学习,比如审计与财务管理、税法同时开设,甚至还有将财务审计和审计基础在同一个学期开设的情况,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和教师授课任务加重,教学效果不佳的后果。

第二,教学内容单一。传统审计经过长年发展形成的现代审计,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这要求审计的教学内容也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审计教学以财务审计为核心课程,尤其以注册会计师审计理论知识为主导,注重理论传授,教学内容以介绍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为主,大量枯燥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对审计工作存在片面理解,没有使学生得到技能和职业道德两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不灵活。审计教学难度很大,其特点是教材语言晦涩难懂、对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高,教师在授课中的主导作用很突出。单纯的讲授法不能满足审计教学的需要,所以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审计课程中被认为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但是一些教师盲目、不科学地使用这些教学方法,并未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比如在案例教学法使用中,教师对审计案例的选取仅是会计账务处理的错误,分析过后学生为自己能找出错误而欣喜,殊不知这种案例没有达到加强审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只能说是对学生会计知识的一个考查。另一种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常出现的现象是,教师提供一则案例让学生分析,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分析直至得出答案。审计的案例分析应该是发散型的,没有标准答案,这样的案例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只能培养会做试题的学生,培养不出会做审计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又如在项目教学法中,出现了学生不配合、不主动的场面,反而使教师运用新方法的激情被削弱,使得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

(三)教学内容拘泥于教材。审计教学内容拘泥于教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目前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的主要工具是教材,而近几年随着经济环境日益多样性和会计准则的变化,审计工作更要求及时把握最新动向、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和方法,但适合高职使用的审计教材从编纂到出版都相对滞后,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审计教学内容与实际审计工作难以衔接。

第二,师生都习惯于“讲解―做题―核对答案”这种教学形式,这种对于大部分学科受用的方式在审计教学中是不适用的。实际审计工作中除了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外,更多的是其利用经验进行判断,就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审计人员采用的审计方法和主观判断都存在着不同。这种主观的不确定性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是目前审计教学中所配套的习题一般都附有标准答案,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过分依赖于教材和习题,更是将附有的答案作为评判标准,这种教学严重拘泥于教材的现象对于培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审计人员而言是十分不利的。而教材如果不附有习题和答案其销量又会受很大影响,所以及时开发适合高职院校的审计系列教材和培养一批懂理论、熟业务的高水平审计教师是目前高职院校审计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环境局限于教室。受教学条件和社会环境的限制,高职院校的审计教学大部分都局限在教室,学生在教室里聆听教师对照教材上课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审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加之外出实习机会少,只能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学生获取知识主要依靠教材和教师,只有少部分学生愿意自主地通过互联网学习新知识。另外,实际审计工作中,一项审计业务往往是团队合作进行的,但是在传统教室这样缺乏与人沟通的环境中,大部分学生不愿与人协作,更愿意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这样闭门造车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审计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不利的。

二、对策

(一)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加强学科间的协调,对于审计专业学生的前导课程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能将几个不同专业的同一课程学目标,以夯实学生前导课程的基础。教学进程的安排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专业教师认真论证分析后及时修订,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和全面。教学内容体系方面,以培养综合素质学生为目标,将理论教育和学科发展、社会经济问题等结合起来,并通过审计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道德观,为学生提供一个多角度、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充分准备,方法灵活。审计教学难度大,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教师对晦涩的审计专业用语一定要做到领悟透彻,并且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也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出现的理解偏差和错漏。另一方面教学的方法要灵活多变。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的审计案例,能让学生把理论知识用到案例分析当中,特别是教师不能在学生分析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解渗透给学生,阻碍和禁锢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尽量发散型思维,甚至是逆向思维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案例分析过程虽然复杂,耗费时间多,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对于审计实训,运用项目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较好。目前市面上已经有模拟审计手工实训的相关教材,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会计资料进行模拟审计工作,但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比如可以将班级划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每个小组选出自己的项目经理和部门经理,经理根据自己所了解同学的特长负责安排布置每个成员的工作,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交流合作完成工作,对于争议问题大家共同协商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和教师沟通。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成员之间各取所长,在操作中理解了分工与合作的意义,加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源于教材,创新教材。教师在传授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不拘泥于教材。目前审计教材中大部分的习题都以询问被审单位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处理为主,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从拿到的结果入手,将出现这种结果的所有可能的原因都加以推测,并逐一思考分析这些情况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估计被审单位这样处理的目的,从而判断被审单位的做法是否合理、合规,最后再按不同的思考路线提出审计处理意见。这样不按照教材分析问题的模式来设计教学,学生如破案一样去设想产生这种结果所有可能的原因,并选择适当的方法逐一分析下一步如何去验证,再要求学生如何进行审计处理,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是分析的主动者,而且集思广益,没有所谓的错误答案,每个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分析,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再以教材习题的答案作为评判标准,而是只要分析有理有据、合理合规都应该加以肯定。由此,学生的思考结果也会带给教师意外的收获,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努力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大学的学习应该是开放式的,特别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理论教育的同时更应该突出实践型教育。打破封闭的审计教学环境,有以下几种做法值得借鉴:一是建立多媒体审计实训室,配备相应的软硬件。由于审计手工模拟实训需要大量的纸质资料,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购买适用的审计软件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审计工作流程,提高实训效率,并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训的方式以分组学习为主,加强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二是定期邀请注册会计师或有丰富经验的审计人员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理解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主要是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以合约的形式定期、定量的输送学生到企业实习。这样能更好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尽量让教师去企业、事务所参加实习,参与审计业务,这样可以把自己的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现身说法的授课内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基于全面素质教育高校审计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09(25)

[2]郝晓雁.审计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2007(6)

篇10

 

一、引言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赛特,200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然而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培养方案雷同、课程体系设置相近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偏重于会计实务的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来增加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70%左右设有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会计理论课程,但课程名称并不统一,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名称:第一类称为会计理论,第二类称为会计理论专题,第三类称为会计理论基础。尽管名称不统一,但是其教学内容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涉及会计基本理论的讲授。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高校中,有些教师仍然像会计实务课程一样,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研究性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

 

会计理论课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级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重点介绍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理论、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理论、会计前沿理论、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探索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升学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它一般设置为选修课,也有高校设置为必修课。通常一周安排2—3课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对本科生而言,学习专业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会计理论有助于其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分析,并对会计实务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的掌握,因此开设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不但能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根据这一思路,可将本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巩固已学会计实务知识。学生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大多数是实务性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系统的会计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实务后理论,先简后难,不断拓展实务的范围,启发学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总结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应用会计基本知识的能力和处理现实会计实务的能力。亨德里克森(1992)指出,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工作者、投资者和债务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可见会计理论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训练学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围绕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课堂研讨。由教师布置研讨专题内容,再由学生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来展示其研究成果或观点并展开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会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比如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文献资料搜集方法的同时了解会计研究方法,这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或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

 

3.提升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之间逻辑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就是一个理论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理论与实务之间有了一个联系的桥梁,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在学生学习会计理论课程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清晰了,特别是遇到较为新颖的业务,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进行解答。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专业课程成绩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取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主要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划分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理论前沿三个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内容,包括会计目标的内涵及主要观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内涵及国际比较。这部分内容是会计理论的主体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2.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主要是有关会计准则理论的内容,包括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问题、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定标准问题。这部分内容与现在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协调密切相关,也是各国规范会计实务的主要依据,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

 

3.会计理论前沿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的新的会计问题和热点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做出解释,比如会计行为理论、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碳会计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作一定灵活的安排,也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与研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材选取

 

教材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依据,尤其对本科生来讲,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综观国内高校会计本科会计理论课程的教材,下面选择以下几本有影响力的著作:

 

1.《会计理论》,葛家澍、杜兴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该著作较早地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并且注重结合中国会计的实际和作者自身的观点来撰写,创新发展了我国的会计理论,是一本会计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如上页表1所示。

 

2.《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引用、吸收了美国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依照西方会计理论内容和结构撰写,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3.《会计理论》(第四版),魏明海、龚凯颂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按照财务会计理论、成本控制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三部分进行撰写,其特点是内容由浅入深,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其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根据对三部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著作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也存在不同之处,作为研究性课程,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一部作为教材,其他相关著作作为教学参考,博采众长,使得学生既能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又能关注当前理论前沿的动态和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发展。

 

四、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会计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鉴于在讲授会计理论时,学生已经学习完了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实务性课程,因此在讲授会计理论课程时要突出其理论性与研究性,一方面要系统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会计实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理论之前,给出简短的案例来引导、启发学生。例如通过安然事件,引出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以问题导向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二)合作互动式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项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需要讨论的专题,由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研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凝练成为研讨小组的观点,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例如在讲授会计准则国际比较这一专题内容时,笔者就把授课班级分成10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某一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情况资料的搜集,然后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在他们讲解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地方给予纠正,接着再进行国际比较分析,这样使得学生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协调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合作互动式的教学达到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效果。

 

(三)名作名篇评析课堂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精品力作或专业权威期刊最新的名作名篇,比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会计类论文,由学生事先进行仔细阅读,并且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再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一定的评析,主要围绕论文的选题、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对会计论文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了最新的理论前沿动态和创新观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今后学生的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会计理论课程以研究性课程形式来进行教学是一次尝试,也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实务的变化,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会有所变化,因此我们在其课程教学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注重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举一反三,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