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8-23 16:0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篇1

关键词:化学学习;宏观思维;微观思维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的自然科学。化学理论认为物质的性质是由其结构决定的,化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剖析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确定物质本身所具有的宏观性质。因此,对化学学习者而言,在心理上实现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的有机结合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如何将两种思维有效结合,并将其落实与化学学习与教学中,是化学教育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化学学习中的两种思维

1.宏观思维

宏观思维指的是宏观知识或宏观信息在人脑中的记载和呈现方式。对化学学习者而言,宏观思维主要是指物质本身所呈现出来的,外在的、可观察的现象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例如,通过对物质的外在形状、颜色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而归纳得出的物质性质及相关用途。在中学化学学习中,进行宏观思维训练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形象思维能力,还可以依靠其提供的大量感性知识,为微观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微观思维

微观思维指的是微观知识或微观信息在人脑中的记载和呈现方式。对化学学习而言,微观思维主要指的是不能为人眼直接观察的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及其反应机理在人脑中的反映。

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建立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并从这个角度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对化学知识进行微观思维,有助于学习者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粒子的内部作用,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内在本质,这对于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化学学习中两种思维结合的必要性

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虽然从不同视角对化学知识进行解读,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和割裂的关系。相反,在化学学习中这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在一起。

首先,构建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之间的联系,是化学知识的内在需求。化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其涵盖了从宏观到为微观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知识。作为学习者,只有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有机结合,才能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联系起来,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化W知识,并更好地运用于实践。

其次,只有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有机结合,才能在化学学习中克服单一思维的束缚,发挥思维的优势。宏观思维的本质是感性认识,其反映的事物与现象的外部联系,相对浅显,如果不利用微观思维探究其根源,学习者就不能对化学知识本身有一个深入透彻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形成正确、深刻的微观思维,也需要借助宏观思维,如若不然,学习者只能获得空洞的微观知识,当然也无法获得对化学知识本身的透彻理解。

三、实现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具体策略

1.凸显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意义

化学学习中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上述两种思维进行思考与理解的倾向。根据心理学原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而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的有机结合更需要学习者强烈的主观意识作为内驱力,也只有具备这样的意识,才能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积极建构两种思维的结合,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因此,学习者要在思想上清楚认识到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其对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只有如此,才能激起进行两种思维结合的主观欲望,增强两种思维相结合的自觉性。

2.强化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意识

强化学习者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意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思维方式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化学学习中两种思维的结合而言,其形成不仅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还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会和运用,使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例如,学习者可以利用具体事实情景、化学实验情景和模拟联想情景等,诱发和培养两种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其次,要注重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自我反思与评价。反思是人类重要的心理活动,是对自身思维过程及结果进行科学的批判、回顾和检查的心理过程。鉴于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相结合对一名化学学习者来说是一种主动构建和内化的过程,自我反思就成为这种构建和内化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对两种思维相结合的情况不断进行自我回顾、评价与总结。例如,学习者可以经常设问,对于所学的知识,自己是否是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学习和分析的,所学知识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化学现象的微观本质是什么等等,通过不断的提问和反思,逐步提升自己两种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强化微观想象力的培养

对化学学习而言,微观想象力就是对分子、原子、离子等化学微观粒子及其运动变化的微观思维能力,是化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习者的微观想象力不仅是培养化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想象分子、原子、离子等化学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掌握其动态特征与规律。例如,在学习离子键的相关知识时,可以结合计算机动画资料,理解钠原子和氯原子化合的动态过程,加深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理解。其次,要想象化学微观粒子的组成和结构,并用于说明物质的化学属性。例如,对乙醇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乙醇分子中化学键的特征,进行微观想象确定其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最后,想象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阐释相应的现象与规律。例如在复习Na2CO3和NaHCO3的性质时可以先通过微观思维,分析其电离和水解情况,再根据离子不共存原理进行宏观思维,推断其主要性质。

四、结语

宏观与微观理论已经研究了多年,其对改善化学学习的意义也逐步得到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的认可。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结论,进一步充实了这一理论,希望引起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重视,为化学学习提供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式,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永平.化学学习中想象思维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4,(12):71-75.

[2]杨光.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化学思维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67-69.

篇2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棉绒斑;自身抗体

[中图分类号] R593.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1(b)-012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LE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retinal 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 and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retinal 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 Methods 32 SLE patients (55 eyes) with retinal 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 (cotton-wool spot)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Jingzhou Centr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June 2014, and 30 SLE patients (60 eyes) without retinopathy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the related laboratory tests (routine blood and urine tests, renal function,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autoantibody and chest X-ray, echocardiography) were carried out. In 12 months ophthalmic follow-up, 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SLEDAI score, the changes of cotton-wool spots and treatment condition were recorded. Results Incidence rate of skin erythema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ymptom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or P < 0.01). The positive rate of anti ds-DNA antibody,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ement C3 decreased an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increase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llow-up, the SLEDAI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4.24±4.27) scor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9.03±3.16) scores] (P0.01), and at the end of follow-up, the score [(9.38±2.81) scor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beginning of follow-up (P0.01),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Cotton-wool spo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46 eyes relief); 6 eyes received local photocoagulation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isual acuity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follow-up (P > 0.05). Conclusion SLE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retinal 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 are in the moderate active stage with multiple system involvement. Cotton-wool spots can prompt the progress and control of the disease, fundus examin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regularly, while actively ophthalmologic treatment can prevent visual impairment.

[Key word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Retinal microangiopathy; Cotton-wool spot; Autoantibody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1]是自身免疫介导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见于15~45岁。文献报道[2]SLE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为3.3%~28.1%,且与SLE的病情活跃程度有关。早期典型表现为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阻塞引起的棉绒斑或伴视网膜内出血。现将荆州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合并视网膜微血管阻塞(棉绒斑)的SLE患者的研究情r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我院风湿免疫科确诊为SLE且经眼科会诊合并视网膜微血管阻塞(棉绒斑)的SLE患者32例55眼为实验组,其中女29例,男3例,平均发病年龄(33.65±11.21)岁,平均病程(52.13±22.69)个月;另选取同期我院SLE不合并视网膜病变的患者30例60眼为对照组,女28例,男2例,平均发病年龄(35.14±9.87)岁,平均病程(55.75±25.1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发病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推荐的SLE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合并视网膜大血管阻塞包括视网膜中央动脉、中央静脉、分支动脉、分支静脉阻塞者;合并视神经病变者;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行红斑狼疮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原发性各系统靶器官严重病变者;怀孕及哺乳期妇女;近1周内服用氯喹或羟氯喹等抗疟疾药物者。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 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沉(ESR)、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补体C3及抗磷脂抗体(APA)检测结果;心脏彩超观察心包及心脏情况;胸片观察肺部病变;临床症状和体征如皮肤红斑、发热、口腔溃疡、关节炎、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包括头痛及精神神经异常)等。根据上述资料进行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采用Bombardier等[4]提出的评分标准,其中0~5分基本无活动,6~10分为轻度活动,11~20分为中度活动,>20分为重度活动。

1.2.2 眼科检查及随访 所有患者经风湿免疫科积极治疗后行眼部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散瞳后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重点观察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眼科随访12个月,记录末次随访时BCVA、眼压、SLEDAI评分及视网膜病变进展和治疗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比较

实验组皮肤红斑、CNS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两组发热、口腔溃疡、关节炎、心包炎、胸膜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两组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ANA均为阳性。实验组抗ds-DNA抗体阳性率、补体C3降低和ESR升高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抗Sm抗体和APA阳性率、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肾功能损害(尿蛋白≥+++,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实验组和对照组视力及眼压情况比较

随访开始时对照组BCVA均≥1.0,眼压、眼底均正常;实验组BCVA为0.3~1.0,有5眼BCVA≤0.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访结束时对照组有1眼因视网膜棉绒斑形成伴黄斑水肿BCVA为0.4,实验组有3眼BCVA≤0.5,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随访开始及随访结束时BCVA和眼压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两组视网膜病变、治疗情况和SLEDAI评分

随访开始时,实验组视网膜病变(棉绒斑)发生率及SLEDA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结束时实验组SLEDAI评分较随访开始时显著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眼科检查仅发现9眼合并棉绒斑(46眼缓解),较随访开始时显著减少(P0.01);其中6眼因合并视网膜无灌注区而行局部视网膜光凝治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对照组发现5眼合并棉绒斑,但较随访开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LEDAI评分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3 讨论

SLE是一种原因不明好发于青年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是SLE的两个主要临床特征[1]。本次研究观察到两组SLE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多个脏器受累,包括皮肤、黏膜、关节、肾脏、血液系统、CNS及呼吸系统等。在SLEDAI评分标准[4]中,视觉障碍列居第4位,评分为最高分8分,由此可见,SLE患者眼部有无受累与疾病的活动性明显相关。眼部损害主要表现为眼险皮肤受累、千燥性角结膜炎、巩膜炎、SLE眼底病变等,其中眼底病变包括视网膜血管病变、视神经损害及其他较为少见的如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病变、葡萄膜炎等[5]。

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是SLE患者最常见的眼部表现之一,发病率为15%~26%,多累及双眼,也可单眼受累[6]。典型的表现[7]为棉绒斑,可伴发视网膜水肿、缺血、硬性渗出及出血,如不波及黄斑,则对视力影响相对较小。发病机制[8]是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的沉积,导致毛细血管小动脉闭塞,局限性视网膜缺血;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免疫复合物沉积,血管周围细胞渗漏和少见的纤维蛋白样坏死。Ushiyama等[2]认为SLE视网膜血管病变多发生于处于活动期的患者,与疾病表现及进展密切相关,与病程长短无关。本次研究观察到随访开始时实验组SLEDAI评分为(14.24±4.2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实验组患者大部分处于中度活动期,经风湿免疫科积极治疗,随访结束时棉绒斑明显减少(P0.01),伴随SLEDAI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 > 0.05)。

一般认为发热、乏力、头痛、新出现皮疹、关节炎、CNS病变、血补体C3水平降低、血ESR升高可作为病情活动的标准[1,3]。在实验室检验方面,抗ds-DNA抗体是诊断SLE的金标准[9],又可以作为评价SLE疾病活动期的指标;同时刘开美等[10]认为补体C3下降、抗ds-DNA抗体不仅对SLE诊断有重要价值,而且可以作为监测SLE疾病活动的指标;Calamia等[11]认为ESR为敏感性较高的反应病情活动的指标。本次研究观察到合并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患者,皮肤红斑、CNS症状(包括头痛及精神神经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相关化验结果中抗ds-DNA抗体阳性率、补体C3降低、ESR升高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亦证实疾病处于活动期。

王育新等[12]对23例合并视网膜血管病变(包括大血管阻塞)的SLE患者临床观察发现,患者皮疹的发生率、抗ds-DNA抗体阳性率、ESR升高、补体C3降低显著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与本次观察结果一致。最早Stafford等[13]发现狼疮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有73%患者同时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狼疮。Errnakova等[14]对194例SLE患者的研究发现,部分合并视网膜血管阻塞者同时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轻者仅有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重者表现为脑血栓、脑出血、癫痫发作等,提示视网膜血管阻塞与CNS病变之间可能有着重要的联系。洪小平等[15]对13例(26眼)SLE患者观察发现,合并的视网膜病变多出现在狼疮的活动期,眼底病变中以棉絮样斑及视网膜血管阻塞最常见,部分患者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本次研究中亦发现实验组CNS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Alicia等[16]认为棉绒斑是相对良性的视网膜病变,对视力影响较小,同时部分学者[17-18]发现棉绒斑可在接受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随着血清学指标的缓解而逐渐溶解。本次研究中实验组虽然合并棉绒斑改变,但在随访开始及结束时视力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且经过治疗随访结束时棉绒斑较随访开始时明显减少(P < 0.01)。随访结束时实验组仍有9眼眼底合并棉绒斑,经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证实其中6眼有大片视网膜无灌注区形成,行局部视网膜激光(532 nm)光凝治疗封闭无灌注区,由于治疗得及时,患者视力并未受影响。Ho等[19]报道,以严重的视网膜血管闭塞为首发症状的SLE患者,早期视网膜光凝术能有效预防新生血管的形成。陈雪梅等[20]在25眼SLE合并眼底病变的患者中发现4眼出现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并行532 nm激光光凝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证实激光治疗在SLE合并眼底病变中安全有效。本次研究同时观察到实验组和对照组随访开始及结束时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见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观察发现合并视网膜微血管阻塞的SLE患者多处于疾病的中度活动期,与全身多系统受累表现一致。棉绒斑对视力影响相对较小,但可能提示着疾病的进展及控制情况,故应定期行眼底检查,在出现视网膜无灌注区时予以视网膜光凝治疗,可防止视功能损害,也可为疾病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由于大部分SLE患者病程较长,本次随访时间相对较短,故SLE对视网膜微血管的损害可能还需更长时间的严密观察。

[参考文献]

[1] Rahman A,Isenberg DA.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 N Engl J Med,2008,358(9):929-939.

[2] Ushiyama O,Ushiyama K,Koarada S,et al. Retinal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 Ann Rheum Dis,2000,59(9):705-708.

[3]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5):342-346.

[4] Bombardier C,Gladman DD,Urowitz MB,et al. Derivation of the SLEDAI. A disease activity index for lupus patients. The committee on prognosis studies in SLE [J]. Arthritis Rheum,1992,35(6):630-640.

[5] 李静,高莹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眼部表现及治疗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2):3581-3584.

[6] Lee JH,Kim SS,Kim GT. Microvascular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ssessed by fundus photography with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J]. Clin Exp Rheumatol,2013,31(6):871-876.

[7] Song YH,Kim CG,Kim SD,et al.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resenting earlier as retinal vaso-occlusion [J]. Korean J Intern Med,2001,16(3):210-213.

[8] El-Shereef RR,Mohamed AS,Hamdy L. Ocular manifest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 Rheumatol Int,2013,33(6):1637-1642.

[9] 黄勤,肖平,粱栋伟.联合测定抗ds-DNA抗体、超敏CRP在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的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6):569-570.

[10] 刘开美.SLE活动性与补体及自身抗体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4):494-495.

[11] Calamia KT,Balabanova M. Vasculiti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 Clin Dermatol,2004,22(2):148-156.

[12] 王育新,李毓敏,王新昌,等.伴发视网膜病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特征[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2,4(28):368-371.

[13] Stafford-Brady FJ,Urowitz MB,Gladman DD,et al. Lupus retinopathy. Patterns,associations,and prognosis [J]. Arthritis Rheum,1988,31(9):1105-1110.

[14] Ermakova NA,Alekberova ZS,Reshetniak TM,et al. Retinal vascular lesion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secondary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J]. Vestn Oftalmol,2005,121(5):31-36.

[15] 洪小平,邓勇峥.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4,26(6):343-345.

[16] Alicia AM,Franzco J. Review of severe vaso-occlusive retinopath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the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ssociations,visual outcomes,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J]. Clin Experiment Ophthalmol,2004,32(1):87-100.

[17] Peponis V,Kyttaris VC,Tyradellis C,et al. Ocular manifestation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a clinical review [J]. Lupus,2006,15(1):3-12.

[18] 雷小妹,李守新,胡绍先,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眼部损害[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9,13(12):837-840.

[19] Ho TY,Chung YM,Lee AF,et al. Severe vaso-occlusive retinopathy as the primary manifestation in a patient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 J Chin Med Assoc,2008, 71(7):377-380.

篇3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

    我会上市公司部于1993年12月3日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来函,询问发行B股的企业在分红派息时,是否可以仿照发行H股的企业以境内、外会计师审计过的两个报表中利润数较低的为利润分配标准。

    证监会就此问题与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进行了磋商。现答复如下:

    根据有关规定,发行H股的企业,在分红派息时,以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向境内、外投资人分别提供的两张利润表中利润数较低的作为利润分配标准,B股上市公司也应照此办理。

篇4

关键词:会计与财务研究;宏观经济;微观企业行为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政府越来越干预经济的发展,宏观采取的政策一定会对微观企业层面有影响。微观企业行为对宏观因素的反映特别的强烈。因此,就要从一个新视角研究会计与财务,即:宏观层面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这是以前没有研究的,是对以前研究的一种创新。

一、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

(一)宏观与微观的范围。宏观与微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宏观与微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宏观因素一定要通过微观企业才能发挥作用,微观企业的行为也会影响宏观因素。目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来越严重,企业在做决策之前,通常先会推测宏观因素。宏观因素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还包括政治因素。微观企业根据宏观经济或者宏观政治做出的决策,不限制于公司的管理、盈余管理等。

(二)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实务既是会计的研究对象,也是财务的主要研究对象。宏观经济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调控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制定的调控经济发展的政策。这些宏观政策不只是财政政策、经济政策等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主要以国民生产总值、人民生活水平等为标准来衡量经济的发展。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由于会计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研究会计学主要就是研究外部环境。宏观经济因素是最大外部因素。会计与财务最关注的是企业的行为,它们的研究范围比较狭隘,仅限于微观方面的研究,比较片面,没有把宏观因素考虑在内。很多的经济学研究家没有把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结合起来研究,单独的研究企业行为与产出,没有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出现宏观与微观研究破裂。然而现实中宏观经济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宏观政策做出的财政政策等,它们影响着企业做出的决策,而企业做出的决策也会影响着宏观经济。

(三)宏观因素中的政治因素与微观企业行为。宏观因素中不仅宏观经济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宏观因素中政治因素也影响着企业的决策,政治政策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反映,政治领导者某些决策可能直接会影响着企业主体做出的决策,甚至是还要随着政治政策的出台而改变已经做出的决定。如果企业的高管与政府的关系强,那么政治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会更大。

(四)研究会计与财务宏观向微观传递的意义。有些经济研究家没有把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研究,因此,对宏观的研究与微观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研究会计与财务时能够做到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就是研究会计与财务的一个新视角。把宏观因素的影响考虑到企业决策中,形成一种机制,能不断地完善传统的微观企业行为。微观企业所做的决策,考虑宏观因素的变化。在我们国家而言,我国政府对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政治政策都会影响着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状态。并且在我国政府与经济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研究会计与财务时,都要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三、在研究中注意的问题

(一)内生性问题。宏观与微观是分解与综合的关系。宏观因素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或者政治政策都会影响着企业经济的产出,反过来企业的行为以及经济产出也会影响着宏观政策的调整。因此,在会计与财务的研究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内生性问题。

(二)衡量宏观因素的标准。宏观因素的两个方面;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宏观因素,如果只是用其中的一种作为标准来衡量是片面的。需要建立一套衡量标准或者是多样化的标准,来衡量宏观经济指标;而对于政治因素的衡量标准比较匮乏,经常需要用他变量来代替。因此,一定要对文章进行稳健性的检测。

(三)尽量排除偶然因素。宏观因素的很多方面都对微观企业有影响。因此对于微观企业的行为一定要考虑排除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对于会计与财务的研究新视角研还可以利用时间研究法,但用事件研究法来研究会计与财务的新视角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即偶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为了控制偶然因素的干扰,可以采取循环性事件的方法来研究会计与财务的新视角。

四、会计与财务新视角的可研究方面

(一)宏观经济方面。第一是宏观政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宏观因素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经济产出,比如政府采取的货币政策或者是经济政策等都可能会影响着企业或者是不同行业,微观企业也会很据宏观因素相应的调整其决策,以适应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更直接的影响是政府通过财政的投资额以及投资的方向观察企业的行为决策,政府还可以通过发行货币量查看企业的行为变化。

(二)世界的宏观因素对我国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密切。我国微观企业对商品出口的依赖性很大。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国际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着我国国内微观企业的决策。这有利于企业实际运作。

(三)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上市公司的数量、投入的资金量等之间的关系。由于各个省市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实力等不相同,这些不同都可能会对微观企业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省市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有实力的区域上市公司的数量、投入资金量的变化;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对微观企业价值的影响,对微观企业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研究,可以研究出不相同的因素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从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对策解决问题。

总 结:

没有把微观企业与宏观政策结合起来研究致使当前研究比较的片面。本篇文章主要研究了宏观调控对企业政策行为的影响,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一个创新点。对于有关宏观因素影响企业的研究很少。因此,从宏观因素向微观企业传递的研究角度出发,能够打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提出新的内容、可以完善以前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MAS问题编码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3-0011-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变化上,而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知识则是理解性质,把握变化本质的基础。而化学符号作为联系宏观与徽观的桥梁,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化学知识进行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并在三者间实现有机的联系,即进行三重表征,可以说是化学学习的精髓所在。

MAS,即多维分析系统(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system),它最初被设计用于确定与摩尔相关的化学定量问题的难度。MAS系统分析解决某类问题所需的几种知识维度,并对每一种维度的难度要求从低到高进行赋值,然后再依据问题涉及的知识维度和难度水平对问题进行编码,从而实现对该类问题的难度分类[1]。例如对于“摩尔”这一知识点的问题解决,MAS系统的维度设置包括三个转换水平:宏观符号、微观符号、符号过程,难度分类值为0、1、2、3,其问题分类具体规则如下:

表1 摩尔问题的MAS问题编码规则

根据上述分类规则,对于不同的摩尔问题可分别进行编码,例如NO2的摩尔质量是多少?根据上述问题编码规则,该题的MAS问题编码为001。

本研究借用了MAS系统的方法,对化学问题分别进行编码,研究学生对化学中三种知识表征间的转换能力。根据问题涉及的知识表征,本研究设置了三种维度的知识表征间的转换水平:宏观微观、微观符号、宏观符号。其中单维度指的是仅包含一种上述转换水平,多维度指的是包含一种以上上述转换水平。根据解决问题所需的不同表征间的转换方向为0、1、2三类,具体的MAS问题编码规则如下所示:

表2 本研究MAS问题编码规则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考查高中学生化学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两两之间的转换能力。通过学生间转换能力的差异比较以及某一转换水平在不同维度下转换情况的分析,为提高学生进行三重表征的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两所高级中学高三学生为被试,按照化学学习基础的好坏,对被试进行分组。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归为一组成(以下简称A组被试),将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归为另一组(以下简称B组被试)。其中,A组被试共90人,B组被试共50人。

2.3测试材料

根据研究目的,将进行两次测试,测试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均为学生在高一高二中已学的,测试一和测试二将分别反映学生单维度转换的情况和多维度转换的情况。测试一与测试二的MAS问题编码如下:

本研究测试所选试题涵盖了高中阶段所学的化学基础知识,所涉及的章节内容较广。为确保测试结果与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对于同一转换水平同一转换方向的试题,在试题难度上应尽量保证一致。

2.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其中测试一在A组被试和B组被试间进行,考察两组被试在单维度转换能力上的差异,并揭示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的原因;测试二在A组被试内进行,测试结果将与测试一的结果共同形成某一转换水平在不同维度下的转换情况,并作比较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维度转换结果处理与分析

对两组被试在测试一中的回答情况进行了结果处理,其单水平转换的正确率分别见表3及表4所示。

表3 A组被试单维度转换正确率统计结果

由以上两表可见,在单维度转换中,A组被试的总体正确率普遍高于B组被试,两组被试间的差异较为显著。从测试一中两组被试的回答情况来看,化学基础较好的A组被试由于本身具备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的知识,能更为顺利地进行不同表征间的单维度转换,下面将通过两个问题实例具体加以说明。

问题1(MAS No.100):下图是金刚石熔融状态下的微观结构,请解释为什么金刚石在室温下是固体?

分析:该题需要学生提取题干中的有效宏观表征信息――金刚石的高熔点,和微观表征信息――金刚石中碳原子共价键结合的方式,来建立由微观到宏观的转换――结构决定性质,答对的学生往往会注意到问题中这些“有效信息”,层层推进地把问题解释清楚、全面。而在答错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提到了“金刚石是原子晶体”,即而说明它在常温下是固体,而这仅仅停留在了规律层面上,未能揭示出其微观本质。

问题2 (MAS No.010):如下图所示的分子结构中,黑球代表原子序数小于10的元素的原子实(原子除去价电子后剩余部分),黑点表示未成键电子,短线表示共价键。请写出相应的化学式。

分析:有96.8%的A组被试正确写出了尿素(该小题答案)的结构式,而B组被试中的正确率仅为60.4%。调查发现,A组被试和B组被试中答对该小题的学生中大多能正确回忆出1-10号元素原子的外层电子排布,并能将题干中的横线与单、双键对应;黑点与原子外层的孤对电子对应。显然,在他们的头脑中已具备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化学键这些微观表征的知识,并且能在书写化学式的过程中考虑核外电子排布及孤对电子对成键的影响,说明其已能正确建立起微观表征与符号有意义的联系,有效地实现两者之间的转换。

综上,影响学生在单维度转换问题解决上差异的因素有:(1)对某一知识表征本身的掌握程度。倘若缺乏对宏观、微观、符号表征中任一表征的相关知识或能力,都将影响到学生进行两两表征之间的转换以及三重表征之间的转换。(2)建立不同表征间某些内在的对应关系,这与对知识的熟悉程度等有关,属于能力范畴。(3)对问题表征的深度的不同。对问题本身包含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提取其中有效的部分,将有助于提高不同表征间的转换。

3.2不同维度下转换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为考察不同维度对转换能力的影响,研究对A组被试还进行了多维度转换的测试,并结合A组被试在测试一单维度转换中的表现情况,得到了其在不同维度下某一转换能力强弱变化的趋势,结果如下表所示(见表5、6、7)。

3.2.1 不同维度下转换结果

在多维度转换的问题中,包含宏观微观转换水平的问题有102、202、211、221四题,其中221因适合进行定性分析,暂不作定量统计。根据转换的方向,将宏观微观转换问题分为100、102和200、202、211两组。同理,微观符号021、211和002、102、012、202。

表5 不同维度下微观宏观与宏观微观的转换比较

注:问题102的正确率指的是“1”,即微观宏观这一方向转换的正确率;问题202、211的正确率指的是“2”,即宏观微观这一方向转换的正确率,下同。

表6 不同维度下微观符号与符号微观的转换比较

3.2.2 不同维度下转换结果分析

由上述结果显示,宏观微观的转换因有符号的介入,使的该转换变得更容易实现。我们知道,宏观领域主要关注物质及其性质、科学过程及现象,而微观领域则主要关注微粒模型,如分子、原子和离子等,而符号在连接宏观与微观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的作用[2]。有学者将宏观、微观、符号三个界面的关系表示如下:

由上图可以发现,宏观领域与微观领域是可见的物质世界与不可见的粒子运动这样两个没有交叉的领域,从一杯水要获知水的分子组成、结构式确实非常困难,这也正是化学的奥秘之处。化学符号不仅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或化学事实的重要表征形式之一,具有知识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学生解决化学问题必然在很大程度上要运用化学符号提取化学知识、转换化学信息,甚至进行化学符号组合或转换等一系列思维活动[3]。下面我们仍以测试中的一道实例加以说明。

问题3(MAS No.202):KClO3和NaHSO3在溶液中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该反应的速率随H+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试回答:

(1)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请解释反应刚开始阶段反应速率逐渐增大以及反应后期速率逐渐减慢的原因。

分析:问题202首先要求写出某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这是宏观符号的转换。根据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有一部分学生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而影响反应速率的H+是生成物之一,可解释该反应由快到慢这一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机理,提高了宏观表征到微观表征的转换。

另外,对于微观符号、宏观符号的转换,增加问题的维度,只是单纯的增加转换的次数,提高问题的难度,对学生三重表征之间转换水平的要求也更高。从转换的方向上来看,宏观微观、符号宏观的转换也要略难于微观宏观、微观符号、宏观符号的转换。这可能是因为符号表征本身就包含了很多信息,它是宏观现象和微观机理的高度浓缩,因此根据给出的符号信息来推知宏观性质与微观本质就会比较容易进行。

参考文献:

[1]Yehudit J.Dori, mira Hameiri.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Sy stem for Quantitative Chemistry Problem: Symbol, Macro, micro and Process Aspect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ning, 2003.

篇6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资本要求金融稳定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11-017-05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表明,仅仅依赖微观审慎监管不足以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因为微观审慎监管将经济波动视为外生风险,忽视了金融机构行为本身的系统性内涵,因而,应当对现有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Lo, 2009)。美国、英国以及欧盟等重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改革建议和立法草案,也纷纷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核心内容加以强调,大都要求设立或明确宏观审慎监管职责行使者,建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从而将其置于极为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图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实现方式及其作用限度加以分析。

一、微观审慎监管缘何失败

(一)监管目标与监管实践脱节,宏观目标形同虚设

纵观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史,在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立法中,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而非确保单个金融机构的安全是监管者的主要价值取向。相关国际组织的典型文件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2006年修订版)别指出,有效的银行监管并不要求单个银行不能倒闭,而是确保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系统性稳定本身就应当是金融监管题中应有之义(参见表1)。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监管立法中,保护金融体系稳定性始终是监管目标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换言之,就目标而言,传统监管模式(至少在立法条文中)并没有否认或忽视宏观目标即系统性稳定的重要性。

尽管监管目标中不乏宏观考量,但在过去几十年的监管实践中,金融监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单个机构稳健状况的关注,微观实体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被错误地等同于金融稳定目标的实现,比如忽略国际政治经济层面的大国博弈而片面从技术性环节对单个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过分强调。(周仲飞,2009、2010)。

(二)片面强调微观审慎监管导致金融机构行为模式雷同,使金融系统风险承受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下降

微观审慎监管以安全性和稳定性为重心,以商业银行为重点,主要关注信用违约概率(PD)以及违约损失率,参见图1所示矩阵。在监管者看来,金融机构应当以由此二者组成的矩阵来比照分析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减少和消除矩阵中右上角资产,而努力增加左下角资产。微观审慎监管的这种做法会导致两大问题:一是合成谬误。具体又存在两种情形:(1)同样或类似的监管规定使得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趋于同质化,从而在整体上助涨杀跌,客观上成为宏观经济周期的放大器和助推器;(2)忽视系统风险的积累。假设一个银行获得为期一周的存款,然后向其他银行发放为期两周的贷款,后者又向第三家银行发放为期三周的贷款并按此模式周而复始继续下去……片面强调微观审慎监管就难以发现这个漫长的资产链条最终系于一笔短期存款上,从而忽视了期限错配给整个系统带来的风险。二是导致金融机构的分散化投资策略效果减弱。一个机构的分散化策略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机构的相关策略。由于微观审慎监管者对“风险”存在着较为狭隘甚至僵化的理解,忽视了风险与承受能力的匹配程度。在这个意义上,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区别就类似于投资管理中的单一资产管理管理与资产组合管理的区别。

因而,传统上对微观审慎监管的过度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金融机构的异质性,增加了系统的整体风险,内生性地削弱了系统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

(三)在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单个金融机构对负外部性不负责任,导致“公地悲剧”

在微观审慎监管体系下,每个机构都承担着风险,但没有一个机构可以单独采取行动有效地管理这种风险,由此带来了金融系统显著的负外部性。这些溢出效应不仅随着机构自身的膨胀而加剧,而且机构间的相互传播也趋于频密,并在金融危机等极端情形下带来社会福利的重大损失,从而导致“太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或“联系太紧密而不能倒”,形成了典型的“公地悲剧”。

在金融创新、市场竞争加剧、以及科技进步等多因素复合作用下,各金融机构之间联系的增强和交易复杂程度的提升,使得整个体系的稳定性对单个机构的稳定状况十分敏感,任何一个小的扰动都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类似“蝴蝶效应”的后果,这导致整个系统变得十分脆弱。比如,2008年AIG、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的重组与破产就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后果(IMF, 2009)。

在联系日趋复杂和紧密的网络结构下,假定单个机构风险状况的简单加总就是系统风险的这种线性监管思路面临着根本性挑战,在这种框架下,推行市场自律和基于原则的监管反倒会加剧系统风险的形成,增强系统的脆弱性。

二、寻找“宏观审慎”的边界

金融稳定政策的目标是保证金融业对宏观经济提供稳定的金融服务供给,比如支付服务、信用媒介和风险转移等,这就要求减少信用和流动性供给过程中产生大的波动(Bank of England, 2009)。因此,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就是保证金融服务实际供给与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基本平衡,既要避免因为金融服务供给的波动引起实体经济的动荡,也要防范实体经济对信用和信贷需求的变化对金融业构成剧烈冲击。然而,“宏观”意味着一个宏大的概念,其范围最终确定需考虑以下几点:

(一)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

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反映了金融稳定与实体经济间的紧密关联,但是在对具体存在着何种关联的问题上却存在着非常不同的看法,而这又直接影响到应当建立的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及其延伸的范围边界。这种争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是,究竟是实体经济危机引发了金融危机,还是金融危机引发了实体经济危机。持前说者进而认为,宏观审慎监管的使命就在于保证金融系统免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确保其弹性和活力;持后说者认为,宏观审慎监管应当定位于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有效的信用供给,保证实体经济免受金融业波动的影响(FSA, 2009)。在我们看来,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鸡与蛋孰先孰后的关系,一定要鉴别出先后顺序意义不大,事实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的关系也存在着差异。比如,在经济增长阶段,适当收紧资本和流动性要求,熨平信用周期就有利于保持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平稳增长,从而增加金融系统稳健运行的持续性。而在经济下行阶段,稳定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信用供给目标就可能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相冲突。此时,如果监管者只是关注单个机构的安全性和稳健性就很可能导致信用紧缩,从而客观上加剧实体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形下,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利用在繁荣时期储备的资本维持信用的平稳供给。

(二)宏观审慎监管、货币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

尽管微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某些重叠之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别: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物价,而宏观审慎旨在确保金融系统在整体上保持活力,从而保证金融服务的稳定供应。

比如,在过去20年中,英国名义需求的增长与经济的供给能力大体上相一致,商品价格相对稳定。但是英国的资产负债表和海外银行资产增长迅速,从而出现了“不影响通胀目标实现的金融失衡”,货币政策实际上对此无能为力,参见图2。那些认为中央银行应当对资产价格的变动或经济失衡负起更大作用的看法,会在操作中遭遇很多障碍:(1)短期无风险利率对金融系统的风险承担倾向的影响尚不明确。尽管在通常情形下,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是货币传导机制中的关键因素,但是当风险利差迅速调整时,这种影响的大小就很难确定,也就使得无风险利率对风险行为及风险利差的影响能力大大削弱。(2)仅仅依赖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防范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成本巨大,甚至可能导致实体经济的动荡,并使得物价稳定目标形同虚设(IMF, 2009)。(3)利用利率工具来防范资产泡沫风险会动摇市场的价格预期,削弱央行货币政策的可信度。

我们认为,宏观审慎监管处于微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并居间发挥纽带作用:(1)要保证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供给的总量要求,就必须考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2)宏观审慎监管目标的实现又不同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必要以微观审慎监管工具为基础实现其目标。总体上看,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就要求在经济上升通道中稳定信用供给的数量和成本,而在下行通道时,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作用就需要利用和调整监管资本来保证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借贷不过分缩减。

(三)对监管目标实现的其他限制性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1)在资本自由流动、跨境借贷日益便捷和各经济体相互依赖深化的背景下,试图通过对本国金融体系的监管来严格控制国内市场的信用总量很难实现。(2)尽管信用供给主要与银行有关,因而监管银行对抑制资产泡沫、防止金融失衡有一定的作用,但一方面有时泡沫和失衡与银行的信用供给关系不大,另一方面最近十几年来“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速,这就会使得宏观审慎监管工具难以见效。比如本世纪初网络泡沫的爆发就主要由机构投资者推动起来,银行信用并不是它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网络股灾难对传统金融系统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后果,反倒是紧随其后的电信泡沫破灭引发的违约潮对银行业的系统稳定造成了很大冲击(Bank of England, 2000)。(3)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不应当偏离或阻碍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信用效应。比如,在全球实际利率降低时,信用就倾向于扩张;由于全球资金成本的降低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亚洲国家的高额储蓄),这时就不能用宏观审慎政策来平衡这种信用扩张效果,这也同样适用于生产力提高带来的资本需求膨胀。但是,在经济基本面导致负债率过度上升时,就需要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对此做出反应。

三、宏观审慎监管的实现:以资本要求为中心的分析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危机爆发后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思路,比如加强对银行交易账户的资本要求,提高资本质量,引入杠杆率指标,设计国际流动性标准等。我们认为,以资本要求为中心的监管工具可以成为完善监管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和便捷方式,理由是:(1)金融机构的资本是联系风险与资产的枢纽,以资本金为基础进行杠杆化操作,以实现金融资源的跨期和跨境配置是金融业区别于实体经济的重要特征。对资本的定量和定性要求的松紧程度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杠杆率和价格,从而事倍功半地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与风险偏好,进而影响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供给。(2)资本监管历史悠久,监管者对其有着丰富的经验教训,通过对传统资本监管加以修正,完全有可能藉此实现宏观审慎目标。

(一)动态准备金制度(Dynamic Provisioning)

危机爆发后,最先于2000年在西班牙实施的动态准备金制度引起了监管界的极大兴趣。传统准备金制度仅对已出现的损失计提专项准备,是对风险的事后估计,提取比例的差异反映损失程度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银行的利润和清偿能力。20世纪七八十年生的银行危机,促使西班牙监管当局重新审视对银行的监管制度和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并自2000年开始实施动态准备金制度,即在传统的一般和专项准备金的基础上,引入动态准备,以反映对潜在信用风险的事前估计。经济扩张时期,不良贷款比例低,事后计提的专项准备小于潜在的信用风险,银行应建立动态准备金;经济衰退时,不良贷款比例高,专项准备不足以覆盖贷款损失,动用事前提取的动态准备金补齐差额。动态准备金制度涵盖了对未来经济周期的预测,是潜在风险估计值与实际风险值的差额。潜在风险可以由银行运用内部模型法估计,也可采用监管当局规定的标准法算出;实际风险值就是当期准备金。动态准备每季从损益账户中提取,有助于熨平传统准备金的亲周期波动。参见图3。该制度所蕴含的动态性、前瞻性和逆周期性特征,对增强银行业的弹性,促使银行针对特定类型贷款提取准备金很有帮助,从而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Bank of England, 2009)。

(二)系统性资本附加费制度(Systemic Capital Surcharge)

由于现有的监管制度仅仅关注单个机构的风险,而对系统风险疏于监管,这变相地鼓励了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加剧了道德风险和公地悲剧,并为金融机构提供了隐性政府担保。为此,BIS(2009)提出,在微观审慎监管所要求的资本充足率规定基础上,应当对可能引发系统风险的机构甚至整个行业征收资本附加费,这种资本要求关注的重心是整个系统的风险承担与信用状况。类似于“谁污染谁付费”原则,避免由全体纳税人为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负责。

和动态准备金制度类似,系统性资本附加费同样应当具有逆周期特征,在经济繁荣时征收防止信用滥用,在经济萧条时减少对信用供给的阻碍(Tucker, 2009)。附加费的征收应当包含两个主要部分:(1)行业集中度附加费,即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走势和在宏观经济中的比重设定不同的风险权重,并据此收取附加费,以实现在宏观上调控金融机构对不同行业授信的边际成本,从而有助于监管者提早预防危机的爆发。(2)机构重要性附加费,即针对那些对可能构成系统性威胁的金融机构提出额外的资本要求。不同于前者,这种附加费并不是根据机构本身的风险状况来征收的,而是根据机构可能导致的负外部性加以收取,其目的是降低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机构经营失败的概率,促使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表,比如缩小规模或者减少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以避免产生可能危及系统稳定性的损失。

确定系统性资本附加费的具体标准需要对收费基准、行业风险参数、系统重要性参数、可能的违约损失、具体行业或机构的额外资本等一系列标准加以确定。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定量依据,在很多时候还需要定性判断;不仅需要单一指标,常常需要根据多个目标综合决策;不仅需要做出静态的收费指标,而且要根据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做出动态调整。

(三)监管资本评估制度(Supervisory Capital Assessment Program, SCAP)

SCAP即通常所谓的“压力测试”,是美国联邦银行监管机构(包括美联储、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2009年2月至5月期间对辖下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银行控股公司(BHCs)实施的监管举措。该制度假设了一个比预期走势更为恶劣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而考察BHCs的资本能否支持其继续向具有信用能力的贷款人发放贷款。那些在评估中被监管者认为资本不足的机构,需要在公开市场或通过财政部的资本援助项目发行强制转换债券凑集并补足。

SCAP的实施过程是:(1)监管机构给定基本环境假设和恶劣环境假设,前者为2009年2月对经济发展预期所达成的共识,后者设定为比基本环境恶劣得多的宏观经济;在这两种假定下,金融机构分别预测自身的损失、收入和贷款损失准备金情况。(2)监管机构获得初始预测值后,对其加以审查和调整,并从金融机构收集大量有关其贷款与证券组合、交易账户、衍生品头寸等数据,监管者据此对金融机构的未来收支以及准备金做出独立预测;之后,由150多名经济学家、金融分析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对最后预测值进行审查和分析。(3)监管者把2010年设定为更为恶劣的经济环境,在此环境下利用最终预测值比较和计算金融机构的资本的数量和构成,凡是一级资本总值低于风险加权资产的6%或者一级资本中的普通权益资本低于风险加权资产的4%的机构都需要额外补充资本金。参见图4(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2009)。

SCAP通过设定经济环境,最终将资本要求落实到金融机构,将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熔于一炉,兼顾总体信用供给的宏观目标和单个机构稳健运行的目标,实现了对单个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此外,这种监管工具和手段具有覆盖范围的全面性、监管执行的一致性、评估过程的独立性和评估角度的多元性、目标与行动的清晰和可预测性、过程与结果的透明性等诸多鲜明特征。

四、启示与借鉴

(一)对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要有清楚的认识,避免不加具体分析地实施“别人感冒我吃药”的“跟风式”改革

如前所述,宏观审慎监管与其说是一种监管模式,不如说是一种监管理念,而这种理念已经很清楚地体现在金融监管立法目标中。这次金融危机反映的不是整个监管体系的失败,而是忽视宏观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措施本身具

有的内生缺陷及其不可持续性。因此,目前首要的工作是立足国情,分析宏观监管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

(二)提高金融监管政策工具的宏观取向,将宏观目标嵌入微观监管措施

目前,以“一行三会”为基本架构的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所采取的政策工具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做法并无根本差异,同样面临在微观措施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缺乏对宏观考量的弊病,比如套用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规定客观上导致经济的顺周期性等。为此,我国应未雨绸缪,将国外成功的监管改革措施融入到我国的监管实践中,尤其是要避免过于注重微观审慎监管而导致的内生性风险,比如,考虑引入系统性资本附加费制度,从而通过融资成本工具实现对过热经济部门的宏观调控和风险管理;考虑引入杠杆率监管制度和逆周期资本附加制度,控制监管套利行为的实施,努力熨平或缓解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顺周期性。

(三)加强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宏观经济部门与一行三会的信息共享和共同分析机制,探索建立宏观金融监控指标

在我国,国家统计局负责对宏观经济现状与趋势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财政部负责实施财政政策,发改委负责国家宏观投资计划的审批,上述工作对宏观经济调控与金融监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支撑性作用。金融监管机构应当与前述宏观调控部门积极合作,充分利用后者的信息优势,积极甄别对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的控制变量,探索我国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合作机制和研究是建立有效的早期预警体系的基石,也是有效改造现有微观审慎监管措施的必然要求。

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出于学术探讨目的,不代表所在单位观点,特此声明。

参考文献:

1.陈文君,2008,逆向倾斜下的金融监管研究[J],上海金融,第12期.

2.周仲飞,2009,资本充足率:一个被神化了的银行法制度[J],法商研究,第3期.

3.周仲飞,2010,银行法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4.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09, 79th Annual Report.

5. Bank of England, 2000, 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 June.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太极图;化学对称概念和对应概念;对立统一概念;概念教学;化学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1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位于北京,在其临街的外墙上,建筑师设计了一组记录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浮雕,其中第一幅就是太极图,可见它在我国古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它以简洁、对称、形象、旋转的图形表达了复杂、深奥、抽象、基本的人类智慧与知识,蕴含着古老而又朴素的哲学思想。

一、 对太极图的理解

太极图是古代先民创造的宝贵思想财富,将太极分为截然对立的阴阳,具有鲜明的对称性,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又具有严密的对应性;阴阳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合在一起成为整个太极,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思想,将数、形、理有机结合,这种对立和统一、对称和对应的关系,与初中化学的概念特点不谋而合,利用太极图作为工具,将太极阴阳的哲学思想指导化学概念的学习,可以成为良好的平台,既符合数量、图形符号系统、理论三者循序渐进的心理认知顺序,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神来之笔。

二、 初中化学新教材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特点

1. 内容呈现特点

初中化学是启蒙化学,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新教材将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散在各章中,以适应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能力。正是由于理论和概念的分散处理,初学化学的学生感觉化学概念和理论庞杂而凌乱,背不完,理还乱。如何找到合适的工具使其整合,从而能形成类似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图形和理论相结合,既符合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顺序,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 基本理论和概念自身特点

初中化学的概念虽然数量较多,但是特点鲜明。

(1) 对称性

初中化学的概念基本是成对出现的,像孪生兄弟一样,犹如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彼此不能离开对方而独立存在。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可燃性和助燃性,热塑性和热固性,酸性和碱性等。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呈现非常有规律的对称性。发现了这条规律,就可以利用来指导概念和理论的记忆和掌握。

(2) 对应性

初中学生在未学习化学之前,接触到的主要是宏观世界。化学学习引入了另一种角度即微观世界,化学是从分子、原子的微观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的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综合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科学。

同一类概念在宏观和微观层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宏观上的“物质”在微观上表现为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宏观上的“元素”在微观上表现为“原子”,宏观上的实际质量在微观上表现为相对质量,换句话说,宏观世界的概念在微观世界有“影子”概念。这种对应的关系在化学中表现得非常有规律性。利用这一点对于概念记忆有很大帮助。不仅概念如此,基本理论也是如此。从便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教学中可以将宏观和微观的概念“互译”。例如化学式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物质和物质的元素组成,根据宏微观概念对应的关系,可以将物质“翻译”成分子,元素“翻译”成原子,“组成”翻译成“构成”,那么化学式的微观意义就是一个分子和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3)对立统一性

初中学习化学的第一意识就是“分”,研究物质的手段,首先将物质分类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如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等,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原子之间的分分合合;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根据同一属性将概念分为截然对立的两个下位概念,这两个下位概念彼此对立,又可以合二为一成为一个上位概念,化学上的这种例子层出不穷。例如自然界物质根据组成成分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两种,这两种合在一起组成了世界上形形的物质。化合物根据是否含碳元素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而有机物和无机物又共同组成了化合物等。

三、 以太极图为工具,巧妙构建核心化学观

1. 宏观和微观(见图1)

新教材在介绍质量守恒定律内容时,从宏观上通过实验来验证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微观上通过分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和数目不变来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宏观上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和元素种类、质量不变的结论。要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化学观,可以训练学生在宏观微观之间自由切换,以此作为构建核心观念的重要手段。从宏观的现象可以推导微观粒子的变化,例如通过香气扩散推导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运动;通过微观粒子的结构特点可以推导宏观物质的性质特点,例如某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可推测其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活泼,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2. 质量观(见图2)

初中化学的质量分为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实际质量一般指“物质”和“元素”的质量,根据太极图中对应关系,相对质量一般指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这两种质量既是对应的,也是对称的,也是对立统一的,相对质量是以C-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得到的倍数,相对质量和实际质量成正比,在很多场合下可代替实际质量进行计算。相对质量和实际质量在一起组成初中对质量的认识观。

3. 物质观和微粒观(见图3)

宏观世界是由形形的物质组成的,微观世界是由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对应着粒子,物质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在不断地运动着,彼此之间有间隔。根据太极图的对应关系,理论上每种微粒都有属性对立的两种状态,例如阳离子和阴离子,这种化学观也引领学生打破知障,理论上可推测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也可能有相反属性的粒子。西方也有类似的狄拉克反粒子理论,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在宇宙射线实验中果然发现了正电子,1956年发现反中子,1955年张伯伦和塞格雷用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证实反质子的存在。学生如果头脑中有这种太极图的化学意识,对以后高中大学的化学学有裨益。

4. 化学反应观(见图4)

初中化学反应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量分为对应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型分为对应的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的成分交换,复分解反应是化合物和化合物的成分交换。根据太极图的对应关系,化合反应宏观是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微观对应的是多种分子结合成一种分子;置换反应宏观是单质和化合物之间交换成分,微观是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和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之间交换原子。

5. 结构性质观(见图5)

初中化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结构决定性质”意识,物质的结构不同决定了物质有着不同的性质。宏观上物质化学性质活泼还是稳定,在粒子的微观结构上也能找到对应的原因。

例如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外层7个电子,容易在化学反应中得到1个电子,所以氯元素化学性质活泼。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外层4个电子,要想形成稳定的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必须得到或者失去4个电子,这个难度较大,所以碳原子索性“原地不动”,宏观上表现为化学性质稳定。

链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可以反复加工,具有热塑性;有些网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一经加工成型就不会受热熔化,具有热固性。

再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原子构成的物质,但是金刚石硬度极大,是天然存在最坚硬的物质,石墨质软滑腻,可以做剂,宏观上物理性质差异如此之大,从微观粒子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也可以找到原因,金刚石中碳原子通过正四面体结构排列成网状,所以坚硬,石墨中碳原子以层状的方式排列,层与层之间容易滑动,所以石墨滑腻。

以上是作者对利用太极图作为工具进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初步研究,希望能引起更多老师对太极与化学的关注。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的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古人的学习经验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与挖掘,让这些古老的哲学思想历久弥新,重新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为化学教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发现反中子[J].科学通报,1957,(01)

[2] 吕海洋.实测反中子的质量[J].大自然探索,1988,(01)

篇8

一、厘清概念,准确表述

【例1】下列化学符号、图示、用语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一致的是( )

A.Co――1个一氧化碳分子

B.4N2――4个氮原子

C.5个钠离子――5Na+1

D.――O2-

【解析】Co是钴元素的元素符号,既可以表示宏观概念Co元素或物质钴,又可以表示微观意义1个Co原子或Co原子,A项将Co错看成一氧化碳的化学式CO,错误。B项表示的是4个氮分子,错误。电荷的电性和电量写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时,表示的是元素的离子符号,数字在左,“+”“-”号在右,数字“1”可省略;电荷的电性和电量写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时,表示的是元素化合价符号,数字在右,“+”“-”号在左,数字“1”不可省略。5个钠离子的正确书写方式应为5Na+,故C项错误。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原子核外电子总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时为原子,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大于核内质子数时为阴离子,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小于核内质子数时为阳离子,D项中核内质子数为8,是氧元素,核外电子总数为2+8=10,大于核内质子数8,是O2-,正确。

【答案】D

二、领悟内涵,理顺关系

【例2】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化合物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组成物质的粒子

C.原子中的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得出元素的种类由电子数决定

D.含有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解析】化合物是指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通过定义可知,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是正确的,物质可分为纯净物、混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故A项正确。微观概念用构成,宏观概念用组成,因而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故B项错误。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元素是指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的核外电子得失形成离子,核外电子数目发生改变,但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故C项错误。宏观概念单质是指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物质可分为纯净物、混合物,含有同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的混合气体是由O元素组成的混合物,故D项错误。

【答案】A

三、借助模型,搭建桥梁

【例3】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图示中没有单质

B.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C.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该反应的生成物丁中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解析】通过所给微观模型知,甲是CO2,乙是H2,丙是CH3OH,丁是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一定条件CH3OH+H2O。由模型可以看出,甲、丁分子由2种原子构成,丙分子由3种原子构成,均属于化合物;乙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故A项错误。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此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定义,故B项错误。质量守恒定律在宏观上理解为参加化学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的总质量,在微观上理解为“微观世界三不变”,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但分子的数目可能会改变,也可能不变,通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从微观上理解为参加反应的分子数目为4个,生成物分子的数目为2个,分子数目发生改变,故C项错误。微观粒子原子的质量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叫做相对原子质量,可知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故D项正确。

篇9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银行风险承担;逆周期;广义矩估计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5)03-0009-07

一、引言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并迅速蔓延,暴露了对金融系统稳定性负责的全面政策框架的缺失。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开始制定和实施以降低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为目标的宏观审慎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的作用机理即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影响个体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及其经营策略,从而作用于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进一步影响信贷供给总量及价格,以达到减少系统性风险的目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及监管标准都是针对个体金融机构制定的,这些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在消除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和跨部门风险的同时,对个体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也会产生一定的效应与影响。宏观审慎政策的宏观效应与微观效应是否一致及微观效应能否促进宏观效应的实现,并达到减小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和降低系统性风险的目的,仍是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采用改进后的贷款组合信用风险模型与差分GMM模型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的具体影响与效应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考察宏观审慎政策微观效应与宏观效应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保障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

“宏观审慎”一词产生于1979年6月召开的库克委员会,会议中讨论了关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能否影响其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稳定性的问题。而“宏观审慎政策”则最早出现在1986年4月国际清算银行(BIS)关于国际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报告中,该报告指出宏观审慎政策针对由金融创新造成的衍生品市场和证券市场相互关联的问题,促进了金融体系和支付机制的安全和稳健(BIS,1986)[1]。此后,此概念逐步发展为防范顺周期与跨部门两个维度的风险(Borio,2001)[2]和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Crockett,2000)[3]的政策框架。

宏观审慎政策主要是为了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及其对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并主要通过资本管理控制多个金融机构面临共同冲击时所造成的资产负债表萎缩而带来的社会成本(Hanson et al,2010)[4]。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虽然目的在于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但也会影响到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个体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就此而言,Jokipii & Milne(2009)认为风险承担取决于资本缓冲的大小,资本和风险的关系取决于银行持有的资本高于监管要求的数量。当资本缓冲较低时,银行需要寻找到更多的资本的同时降低了风险承担,银行有大量资本缓冲时就会提高风险承担[5]。Terhi & Alistair(2010)运用GMM模型对1986~2006年美国银行业数据分析后发现,资本缓冲和银行风险承担存在正相关关系[6]。Cordella & Pienknagura(2013)运用模型分析了不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最低资本要求、存款税等政策工具对单个银行风险选择的影响,认为最低资本要求的提高、存款税的附加和流动性工具的实施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承担[7]。宋琴和郑振龙(2010)提出资本与银行风险承担同市场集中度有关,市场集中度低时资本监管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8]。从微观效应来看,刘胜会(2011)认为宏观审慎政策会从微观方面影响到银行的收入结构、资本运营、风险控制等经营策略[9]。

目前,有关宏观审慎政策对个体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单一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且忽略了不同经济周期阶段政策工具对风险承担影响可能有所差异这一事实[10,11]。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宏观审慎政策中逆周期资本缓冲、最大杠杆率和动态贷款损失准备金三个逆周期政策工具在不同周期阶段对银行风险承担所产生的影响。

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虽然以其宏观效应的实现为主要目标,但对个体银行所产生的微观效应也不容忽视。目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主要包括针对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的逆周期政策工具和针对跨部门风险而制定的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及影子银行体系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工具。以下针对逆周期政策工具的宏观及微观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考察其宏观和微观效应是否具有一致性。

(一)逆周期政策工具

虽然在逆周期政策中所包含的政策工具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但运用银行资本、杠杆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金等工具实施逆周期管理已受到广泛认可[12]。本文以中国银监会于2011年在《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杠杆率、逆周期资本缓冲和动态贷款损失准备金三种主要政策工具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

逆周期政策中对资本的要求主要包括超额留存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缓冲。巴塞尔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积极制定前瞻性的计算预期损失的方法,通过预期损失准备金来减轻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目前中国银监会也鼓励金融企业运用动态拨备原理,采取逆周期计提办法,以达到增强财务缓冲能力和吸收损失的目的。杠杆率是商业银行特定资本与调整后资产的比率,反映了银行自有资金和负债之间的关系,是衡量银行风险的重要指标。对杠杆率的限制约束了银行高杠杆经营行为,减少了监管套利现象,从而降低银行风险。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5年第3期2015年第3期(总第195期)沈沛龙,王晓婷:宏观审慎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研究

Z=ROA+C/Aσ(ROA) (4)

其中ROA为银行总资产收益率,C为资本总量,A为资产总量,σ为ROA的标准差。Z值越高则银行破产概率越小,经营状况越稳定。

不良贷款率为银行不良贷款总量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由于贷款业务目前仍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要业务,不良贷款率是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和信用风险的重要指标,选用不良贷款率作为银行风险承担变量具有一定合理性。

2.控制变量。

由于一国的宏观经济发展、货币市场和银行自身经营状况都可能会影响到银行的风险承担,所以,选取代表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代表货币资金存量的广义货币供给量(m2)、衡量银行间资金供求变化的银行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周利率(shibor)和代表银行规模的银行总资产值(size)及代表银行收益的总资产收益率(roc)作为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控制变量。

3.解释变量。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选用资本充足率(car)、杠杆率(l)、拨备覆盖率(npc)、贷款损失准备金率(p)及代表中国信贷周期的虚拟变量(d)。

虚拟变量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公布计提逆周期资本办法(BCBS,2010)计算的中国信贷周期[13],同时引入交叉项d×car、d×l、d×p检验信贷扩张期不同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在判断实施逆周期政策的时间点及监管要求时,巴塞尔委员会在经过对数据指标大量分析和仔细论证之后,提出了逆周期政策应建立在信贷总额/GDP指标及偏离长期趋势程度基础上。巴塞尔委员会在对中国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的是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私营部门的所有信贷(BCBS,2010)[15],GDP值为名义GDP值,则:

R=CREDITGDP(5)

其中CREDIT为信贷总额。鉴于HP滤波方法可以对近期数据给予更高的权重,巴塞尔委员会建议使用高平滑参数(400000)的HP滤波法计算出R长期趋势TREND,并计算出其差值GAP。当GAP小于2%时则不需要计提逆周期缓冲资本;当GAP处于2%~10%之间时,GAP每提高1%,则多计提0.3125%的缓冲资本;当GAP大于10%时,则计提2.5%的缓冲资本。

为了增强数据的准确性,虽然在分析银行风险承担时采取的时间段是从2006~2013年的半年度数据,但对实施时间点的计算,采取了2002年4季度~2014年1季度共46个数据进行分析。表1中截取了2006年第4季度~2014年第一季度数据,结果显示我国需要实施逆周期政策的时间段为2009年第一季度~2011年第一季度,其余时间不需实施逆周期政策。(二)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

选取16家上市银行作为分析对象,但由于上市银行中的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光大银行和农业银行披露数据年份较短,将其剔除。选取余下的12家银行对其2006年末~2013年末的半年度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对以上各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及因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对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分析发现,size和m2均与风险承担变量在10%水平上不显著,car与风险承担变量在10%水平上显著,其余变量相关系数均在5%水平显著,所以,在分析中将银行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两个变量剔除。另外,在进行初步回归分析时,发现多个解释变量和Z值的关系不显著,所以将Z值剔除,究其原因可能是数据长度较短,间隔时间较长,不符合Z值对数据长度的要求。同时,在分析选取的样本银行中,五家银行均被银监会认定为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其余也均为上市银行,由于存在政府隐性担保和银行破产制度方面的缺失,银行破产可能性较小,所以,采用Z值分析也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1.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分析时出现伪回归现象,首先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平稳性检验。分析采用了相同根单位根LLC检验和不同根单位根FisherADF检验两种单位根检验方式。表2为单位根检验结果,结果显示变量均为平稳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在单位根检验各变量均平稳后进行协整检验,以检验各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见表3,对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后得到4个统计量,Gt和Ga为组统计量,检验数据在异质性条件下是否存在协整关系;Pt和Pa为面板统计量,检验数据在同质性条件下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自变量car、l、npc与nl分别进行协整检验时都存在协整关系,而将car、l、npc和nl同时进行协整检验时则不存在协整关系。

2.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由于银行风险承担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会受到银行之前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所以,在建立模型时将因变量的滞后一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来研究风险承担的延续性。由于在动态面板数据中,因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解释变量会导致解释变量的内生性,而其他解释变量也存在潜在的内生性,所以,通过构建一组与内生解释变量相关而与随机扰动项不相关工具变量,以克服变量内生性所造成的估计偏差问题,进而得到稳健的估计结果。广义距估计(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 GMM)是基于模型需满足的矩条件的参数估计方法,不考虑随机扰动项的准确分布,允许随机扰动项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等情况,且当样本量足够大时,估计渐进有效。

本文采用Arellano& Bond(1991)提出的差分GMM模型进行估计,差分GMM模型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差分后内生变量的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分析[16]。构建以下四个模型:

1注:括号内为Z统计量值,*、**、***分别表示在90%、95%、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参数不显著的原假设。

数据来源:根据各银行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网站数据计算所得。

对数据进行差分GMM回归,结果见表4。首先,检验引入的工具变量是否有效。由于模型中引入了内生变量的工具变量,需进行过度识别检验以检验模型中使用的工具变量是否外生及有效,表4最后一行显示,各方程的Sargan统计量均无法拒绝工具变量有效的原假设,即使用的工具变量有效。其次,检验是否可以用差分GMM模型进行估计。差分GMM模型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是扰动项不存在自相关,所以,要对扰动项进行相关性检验,表4中显示所有方程的扰动项均不存在二阶自相关,使用差分GMM模型估计是有效的。

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时,首先考察各控制变量和银行风险承担间的关系,gdp在方程(6)、(7)、(9)中都会显著影响到风险承担,且系数为负,说明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银行的风险承担是降低的,而在经济下行期,由于贷款人信用及经营环境的变化,风险承担增加。Shibor对风险承担只有在方程(6)和方程(7)中显著,且系数均为正。Shibor作为银行间市场利率反映银行间市场的供求状况,Shibor的上升意味着银行间市场资金供不应求,亦即银行对短期流动性需求上升,意味着银行经营成本和流动性风险的上升,也会使银行的风险承担增加。Roc和银行风险承担的相关关系较弱,只有方程(9)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风险和收益同向变化的现象。

接下来分析解释变量与银行风险承担间关系。4个方程的回归结果均显示滞后一期的nl可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影响当期的nl,且系数为正,说明银行的风险承担具有延续性,如果当前银行的风险承担增加,则六个月之后银行的风险承担也会增加。这是由于银行风险承担与其管理水平及经营策略有关,管理水平较好或风险偏好较低的当期银行风险承担较小,由于其管理政策的一致性,所以未来的风险承担水平也较小;反之管理水平较差和偏好风险的银行当前和未来的风险承担水平也都较大。说明若要银行未来风险承担水平降低,则要从当前管理策略入手,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时,观察政策工具对当期风险承担的影响。在整个分析期内,当期资本充足率和银行风险承担在方程(6)~(8)中都是呈同向变化的,资本充足率的上升意味着风险承担的增加。在信贷扩张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主要观察d及交叉项car×d、l×d及p×d的系数。d的系数在方程(6)、(7)中为正,在方程(8)、(9)中为负,所以,无法直观定论信贷周期和风险承担的联系。car×d在方程(6)、(7)中显著为负,说明上行期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意味着当期风险承担的降低。l×d及p×d系数均为正,说明上行期对杠杆率和损失准备金要求的提高会增加当期的风险承担。

在信贷扩张时期,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对风险承担的影响是不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可以降低风险承担,而杠杆率的提高则会增加风险承担。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区别在于其分母,资本充足率的分母为风险加权资产,是根据资产风险大小不同赋予不同权重而得到的风险加权资产,而杠杆率的分母为总资产。资本充足率提高,降低当期风险承担,可能是由于银行降低了风险资产持有数量而使风险承担降低。经济上行期,银行持有资产风险降低,在不变资本充足率要求下,银行会扩张业务,通过增持资产或冒险经营方式寻求利润最大化。而如果面临较高的资本要求,银行可减少风险加权资产的持有或增加资本来满足监管标准。减少风险加权资产的数量说明银行将风险级别较高的资产转换成风险级别较低的资产,或减少了高风险资产的持有,以此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Das& N.R. Sy(2012)通过研究也发现,持有较少风险加权资产的银行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期间表现更好[17]。相反,资本的增加可能会引起风险的上升,而损失准备金的提高也会引起当期的风险上升。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中逆周期资本要求和动态损失准备金要求在短期内会增加银行运营成本,降低个体银行的经营效率,削弱其竞争力。当银行面临资本需求时,会通过留存收益和发行股票或者减少贷款资产来提高资本水平,资本的增加意味着贷款息差同幅度地改变,高息差和更严格的贷款标准将减少家庭和企业的消费,在没有额外的非价格限制时,会增加银行的信贷成本。这些会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面临存贷息差上升的压力。在短期内银行会增加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或减少新增贷款的数量,银行贷款成本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会影响其利润。银行资本通过影响贷款净收益影响风险承担水平,为了维持一定的回报,银行会承担更高的风险,形成风险共担效应。

由于逆周期政策的原理是在上行期积累准备金和资本,在下行期使用。而经济环境变化往往是突然的,危机发生也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所以,在分析滞后期政策工具的微观效应时仅考察政策工具对滞后一期,亦即半年后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除方程(9)中l(-1)外,在其余含有car(-1)、l(-1)、npc(-1)变量方程结果均显示变量系数显著为负,即滞后六个月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覆盖率的上升可以显著降低当期的风险承担水平,这一结果为实施逆周期政策提供了依据。

综上分析,逆周期政策的实施并不会降低当前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而会降低未来时期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与其政策目标一致。

五、结论

以降低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和减少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溢出效应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具有特有的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本文在理论研究部分对宏观审慎监管产生的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进行了分析,在实证研究部分结合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金率这三个宏观审慎政策的政策工具,就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进行了分析。在宏观方面,宏观审慎政策可以通过在经济上行时限制系统性风险积累,经济下行时弥补损失,限制系统性风险的扩张,通过缓冲器的作用熨平经济周期。在微观方面,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高会增加当期银行的风险承担,但显著降低了银行未来时期的风险承担,与其宏观效应具有一致性。综上所述,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不是体现在当前阶段,而是会降低未来时期银行的风险承担,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及其目标具有一致性。但对当期银行风险承担的监管和控制,并不能通过宏观审慎政策实现。

参考文献:

[1]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Recent innovations in international banking[R]. Basel, April 1986.

[2]Borio,C, Furfine,C, Lowe,P. Procyclical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ssues and policy options[R]. BIS Working Papers, March 2001.

[3]Crockett, A. Marrying the microand macroprudential dimensions of financial stability [C]. BIS Speeches, September 2000.

[4]Hanson, S,Kashyap, A,Stein, J. A Macroprudential approach to financial regulation [R]. Chicago Booth Research Paper, No.58, 2010.

[5]Jokipii,T,Milne,A.Bank capital buffer and risk adjustment decisions[R].Swiss National Working Paper, September 2009.

[6]Terhi, J,Alistair, M. Bank capital buffer and risk adjustment decision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10,(7) :165-178.

[7]Cordella,T, Pienknagura, S. Macro prudential policies from a micro prudential angle [R].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December,2013.

[8]宋琴, 郑振龙.市场结构、资本监管与银行风险承担[J]. 金融研究,2010,(11):15-21.

[9]刘胜会. 从银行业视角看宏观审慎政策的微观影响[J]. 金融论坛,2011,(10):9-16.

[10]彭建刚,王佳,邹克.宏观审慎视角下有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4):2-8.

[11]彭建刚,吕志华.论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1):2-7.

[12]IMF. Macropmdential policy:an organizing framework[R].2011.

[13]Ariccia, G,Laeven,L,Marquez,R. Monetary policy, leverage, and bank risk taking [R], IMF Working Paper, December,2010.

[14]Laeven L, Levine R. Bank governance, regulation, and risk taking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9,(2):259-275.

[15]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Basel III:a global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more resilient banks and banking systems [EB/OL], /publ/bcbs189. pdf, 2010.

篇10

关键词:中观;经济;审计;内容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166-03

一、中观审计的界定

(一)建立中观审计的必要性

目前在经济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宏观经济研究的是国家经济,微观经济研究企业或厂商以及独立生产地居民和农民等个量经济,中观经济则介于两者之间。科学方法论使得经济学重新划分为宏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与此同时必然要求宏观审计、中观审计和微观审计得以形成和发展,这不仅是经济学和审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展的需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着审计学向三维立体结构发展,“哪里有经济活动,哪里就有审计监督”,中观经济的发展必将使得中观审计得以产生和发展。中观审计产生的根本前提是中观经济,中观审计的雏形是行业审计,中观审计是为服务于宏观控制和强化微观控制而存在的。当中观审计建立以后,宏观、中观、微观经济组成了国民经济纵向上的梯形结构,而宏观、中观、微观审计则构成了横向上的平行线结构,他们所组成的整个立体结构覆盖了国家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中观审计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更显而易见了。

以中观经济运行为对象的审计活动就是中观审计。我们也可以把中观审计界定为审计机关依据法律规范,运用系统的程序和方法,监控中观经济行为、运行机制和其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所采用的经济政策、决策,监督其执行结果的行为。

中观审计的建立可以有效地监控中观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机制,防止中观经济的运行出现偏差与失控,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起到协调作用,从而达到提高中观经济效益,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作用。中观审计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证宏观经济政策、决策和相关信息的传递,防止和减少宏观经济在其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微观经济活动的开展,协调宏观经济目标和微观经济目标之间地矛盾;最后中观审计的实施还能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中观经济政策或决策失误、中观经济活动的失控以及中观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的问题。

(二)中观审计中的三方关系

1.中观审计的主体

当前理论界对中观经济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已有了基本的轮廓界定,把中观经济大体分为三个部分:行业经济、地区经济和集团经济。行业经济是同类经济的集合体,如渔业、牧业、煤炭行业等。地区经济是同一地区的集合体,我们通常是按行政区进行划分的,如北京地区、上海地区等。集团经济是企业集团,其经常表现为行业经济和地区经济在同一组织内的集合体,如石化集团等。根据中观经济的界定,我们认为中观审计的审计主体在中观审计刚建立阶段应该是政府审计机关及其成员政府审计师,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考虑让民间审计机构的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咨询师加入。

中观经济的发展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传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观审计结果使用最多的应该是政府部门,政府审计机关来开展中观审计能够体现中观审计的权威性。目前中观审计的实施以及其程序方法的确定还都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还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没有相应的准则依据,中观审计的范围还很有限,更重要的是中观审计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广泛认识。在这样一个初级阶段开展中观审计,如果由政府审计机关及其成员政府审计师首先来开展这项活动,一个方面能体现出国家对中观审计工作的重视,另一个方面能使得中观审计迅速广泛地被社会各界所认识,被审计单位才能够采纳中观审计的审计结果,使公共资源的使用者树立起效率、效益的观念。当中观审计被各方面充分认识、中观审计的准则依据也相应地建立起来、中观审计的实施程序方法也相应地制定起来,这时中观审计的范围增大,业务量增多,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咨询师也有能力开展中观审计,可以考虑将中观审计的一些内容让渡给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咨询师去做,如集团经济的审计完全可以让渡给注册会计师来做。

2.中观审计的客体及授权人

中观经济大体可以划分为:行业经济、集团经济和地区经济,相应的中观审计的客体可以概括为行业、集团和地区的经济活动,其主要包括非收益性投资部分、收益性投资部分、行业集团及地区财政预算、财政支出等。如对地区经济进行审计时,检查其社会公众资金是否存在浪费;对行业经济进行审计时,检查其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很好地传达了宏观管理目的,是否能够为微观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在中观审计发展的初级阶段,中观审计的开展主要是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服务的,如行业审计和地区审计的开展,那么中观审计的授权人应该是国家财政部门。这样可以保证中观审计的权威性,并且能促使中观审计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中观审计的研究对象及目标

(一)中观审计的研究对象

中观审计是对中观经济计划、政策、决策以及中观经济管理活动所实施的审计,中观审计的审计对象范围可以概括为:行业、地区(经济区)、集团的发展战略目标、计划,中观经济政策、决策以及相应的中观经济管理活动。

1.中观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是中观审计的研究对象和审计对象

基于中观经济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中观审计,其对象范围实际上就是中观经济所研究的内容。当前国内外大部分专家认为,中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内容是中观经济战略目标和计划、中观经济政策和决策、中观经济管理、中观经济模型理论、区域(或地区)经济结构、行业经济政策、集团或协会经济发展以及中观经济的横向纵向模式。现代经济学尤其注重经济政策和决策的研究,中观经济政策内容繁多主要有:能源交通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特区经济政策、开发区经济政策、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等,同时还涉及到能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自身经济优势增长问题等。中观审计是对中观经济活动的审计,中观经济学要求中观审计应以中观经济政策和决策为研究对象。

2.服务于宏观控制、强化微观控制是中观审计对象范围应涵盖的内容

微观、中观、宏观自上而下对经济活动进行三个层次的调控,中观控制是整个经济控制系统的一个分系统,中观审计的研究有利于加强中观控制,处于中间层次的中观控制一方面可以服务于宏观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微观控制。促使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三个分系统:宏观审计系统监督宏观经济政策、中观审计系统监督经济政策传递过程和微观审计系统监督经济政策的执行结果,三者相互牵制、相互协调,才使得审计监督体系严密完整。

中观审计的研究对象范围可以简要的概括为:以中观经济活动(大体可以分为行业、地区及集团经济)为对象的中观经济计划、中观经济政策和决策以及相应的中观经济管理活动。

(二)中观审计的目标

中观审计应注重中观主体的效益、效率和效果考察。通过中观审计促使中观经济政策达到自身机制科学性,传递机制真实有效性;衡量标准客观性,制定依据法律性;贯彻原则协调性,经济运行多元性;政策制定可行性,政策执行结果效益性。中观审计以中观经济为基础,中观审计的对象范围具有中观经济的特征:中间性、过渡性、集散性、相对性、区域性和灵便性的特点。

1.保证中观经济自身科学性、传递真实性

宏观经济政策的分解和具体化体现为中观经济政策,起着上传下递的作用。如果宏观经济政策不能通过中观经济政策有效传递到各个地区、部门以及公司、企业领导者手中,或者向具体各部门各地区传递后,不能正确、及时地执行有关政策,或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无疑给微观经济活动带来困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真实、及时地反馈政策的传递机制,防止宏观政策在向部门、地区传递时走样,而中观审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防止“政策对头,执行走样”情况的发生。中观审计通过对中观经济活动、政策、决策的审计来保证中观经济在对宏观经济政策向微观传递时达到自身机制科学性,传递机制真实性。

2.保证中观经济的依据法律性、标准客观性

中观审计审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观经济战略、政策与决策的制定及其执行过程是否符合法律规范要求。中观经济的发展计划编制、战略目标的制定以及政策与决策的制定都应依据相关法律来制定并且程序也应该法律化,中观审计可以审查中观经济制定依据是否符合法律要求,同时可以衡量中观经济计划、战略目标、政策与决策是否客观、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这就要求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适应中观经济发展的要求,比如可以制定特区经济法或者区域经济法、中观信贷法等。国家制定这些法律规范一方面可以促使已经发展起来的中观经济走上科学化、民主化、正常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可以为中观审计的开展提供依据。

3.保证中观经济的原则相协调性、运行多元性

从宏观层面来看,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是一个平衡、稳定、协调的系统,而中观经济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来说就处于一个非平衡状态。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平衡,中观经济的战略目标、政策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必须贯彻协调性原则,使得中观经济的战略目标与国民经济的总目标相协调,中观经济的政策、决策与宏观经济的政策、决策相协调,中观经济管理与宏观经济管理相协调,从而最终实现中观经济的目标与宏观、微观经济的目标相一致,保证需求和资源(物质资源或劳动资源)合理分配、有效使用,达到国民经济高速多元发发展。

4.保证中观经济政策的可行性、执行的效益性

经济政策与决策的制定都要以谋求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同时防止无效益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计划、政策和决策的制定,这就要求不论是宏观经济政策与决策的制定还是中观经济政策与决策制定都要以充分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为基础。这样中观审计就要审查中观经济政策与决策是否经过技术可行性论证,同时也要审查评估其制定后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否达到了最佳程度,是否存在浪费,是否能带来预期的效益,帮助分析无效益的原因等。

三、中观审计的发展瞻望

中观审计的发展和中观经济管理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而同宏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预见中观审计将会有更深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中观审计理念和应用的发展

中观审计作为审计理论体系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该重视起中观审计理论以及实务的研究。中观审计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观审计研究的理论意义是:(1)进一步完善审计理论体系,经济科学的宏观、中观、微观的划分,必然要求审计也相应地建立起宏观、中观、微观审计,这是系统论以及经济学和审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对中观审计做基本的理论阐释,为以后的审计发展完善奠定基础。实践意义是:(1)监控中观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机制,有效传递宏观政策、决策和有关信息,防止“政策对头,执行走样”情况的发生;(2)为保证宏观经济总目标的实现,促进微观经济活动的进行,协调与微观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3)可以防止和减少中观经济政策或决策偏差和失误的出现;(4)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中观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中观审计深刻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决定了中观审计的理念和应用会迅速的发展,有关其的研究也将会进一步的扩展,中观审计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决定了中观审计的理论发展及其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例如已经开展的部分地区审计工作和部门审计工作(属于行业审计的范畴),这些审计工作的开展将会进一步推动中观审计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的发展。

(二)中观审计思维进一步深化,理论体系日益完善

联邦德国埃登堡大学国民经济学教授汉斯—鲁道夫·彼得斯博士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中观经济学”概念至今,有关中观经济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中观经济的重要性,如今中观审计概念的提出,以及中观审计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中观审计的重要性,中观审计的思维理应进一步深化。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中观审计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不再局限于当前只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性内容作研究,将对会中观审计的目标、方法、程序、分析工具等做更深入的研究。

(三)中观审计将注重实务中的应用,并以绩效审计为其发展的方向和核心

中观审计的重要地位使得其相关理论和应用理应被重视,并随着中观审计理论体系的日益完善,中观审计在实务中的应用会日益扩大。比如,通过地区审计和行业审计,对地区之间或者行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综合经济指标或单项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地区之间或者行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帮助落后的地区或者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更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地区或者行业的整体发展。当前开展中观审计应以政府审计机关为主,在中观审计中以绩效审计为核心,正是体现了当前中观审计发展阶段的要求,同时绩效审计的开展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促进廉洁高效管理机构的建立,可以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 罗玉宏.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集团经营绩效评价[J].集团经济研究,2005,(4):100-101.

[2] 易仁萍,王会金,刘国城.基于骨牌理论的中观审计风险预防机制研究[J].审计研究,200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