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的教学体系范文
时间:2023-08-20 15:0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完善的教学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会计实验,实践教学目标,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力推进、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教学型的普通高校,主要承担着社会各种各样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而从人才市场需求缺口来看,也主要集中在应用型人才上。会计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它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计职业内涵不断扩展,对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据《中华财会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阶段对会计本科生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应具备能力的调查排序依次是:实际操作能力90%,协调能力42%,创造能力14%,交际能力和善辩能力8%。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会计理论教学来实现,更重要的是通过会计实践教学来实现。为了切实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会计实践教学。
2确立会计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一般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条件等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科学的结构框架。实践教学目标是具体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等要素内涵的依据。它从属于会计教育目标。
会计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近年来会计教育的大力发展,传统记账式的会计人员已相对过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既懂专业、善管理,又具备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仍然奇缺。另外,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预计到2010年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要达到100万。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统计,2008年度应参加任职资格检查的注册会计师80899人,实际通过检查78577人,因此,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强化审计操作技能,必须进一步拓展会计实验教学的内容,构建一个校内外结合、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使会计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合格会计人才的基础性保证和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我们将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确定为:强化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和一般关键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掌握会计工作中需要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技能,掌握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内部控制要求,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从而完成从理论向实践、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过渡,达到(助理)会计师的职业素质。
会计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能力
目 标
内涵及要求
相关课程
一般关键能力(会计职业素质能力)
具备会计职业岗位所需的语言、计算机、协作、交流、社会活动、组织等基本素质,并达到相应的技能等级。
围绕会计职业岗位的需求,积极进行会计岗位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如语言能力、合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突出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等的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职业道德。
计算机应用、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
核心专业能力(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根据知识“够用、必需”的原则,突出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针对会计职业岗位群(总会计师、财务主管、出纳、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成本核算、总账报表、稽核等),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核心技能能力、综合能力的层次模块结构,通过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完成会计职业活动,并达到会计专业要求的技能标准。
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群以及职业素质建设的需求,建设会计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模块。包括会计核算技术、计算机操作、写作能力等的培养。
会计基本技能(珠算、点钞、会计书法、数字录入、凭证填制和装订整理、报表编制等) 、会计电算化、财经应用文等。
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整合实践课程专项技能项目、项目内容和学习方案、实践教学手段,达到完成会计职业任务所需要的专项和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形成会计专业的核心技能模块。
出纳实务(电子开票)、纳税申报(电子纳税)、会计软件应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段实训、审计实训(计算机审计)、财务管理实训(计算机财务管
理)
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以及会计职业、行业发展的要求,设计综合项目,体现会计专业主要技能的综合运用,通过专业实习、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等途径,完成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训练,形成专业综合技能模块。
专业实习、会计综合模拟实训(ERP综合实训:融合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实训)
创业、创新能力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学生创业所需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在已有的基础上能完成某项创新性活动
篇2
【关键词】会计专业 综合模拟实训 评价体系
一、加强模拟实习教学 强化技能训练
模拟实习课是基本上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形式来开展的,教师是起指导、示范作用,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更要重视实习课堂教学的组织,使教学活动能按计划实施。
在模拟实习中,首先进行就是专项训练:专项训练分为分岗实习和轮岗实习。分岗实习是将实习内容按岗位分:出纳岗位、材料会计岗位、职工薪酬岗位、收入利润会计岗位等工作岗位。教师针对各种岗位类型的实习资料,提出具体岗位的实习要求和实习目标,明确通过该项训练学生要掌握什么技能,采用什么办法,要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对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心中有数。然后按岗位分小组进行实习,这里关键是一定要做好分组工作,分组的原则是按成绩优劣搭配5-6人一组,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组合,再做适当调整,一定要选好班级中知识技能强、协调能力好、主动积极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明确他们的指责,协助进行分岗实习:实习中各小组成员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实习内容,遇到问题时可以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习结束后各岗位要进行小组总结,要求小组长向教师和全班同学进行总结汇报,谈谈小组在完成该岗位工作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便交流和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检查监督工作和小组工作汇报的情况的记录。实践证明,这种分岗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训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协作的能力。
分岗实习后进行轮岗实习。各小组按设置好的各个岗位进行轮换,轮岗实了包括会计的岗位轮流核算训练,还包括纳税申报训练和银行结算业务的训练。轮岗实习仍然采用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实习。每5-6人为一组,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每小组内的成员按照岗位的分工,分岗位进行操作实习后再轮换。比如:银行结算业务训练中,可以把小组成员轮流分为收款方、收款方开户银行、付款方、付款方开户银行和被背书人来操作。各小组成员通过轮换的方式,能够让每个学生学会各环节正确操作方法。更容易掌握各环节操作技巧与流程。这样学生逐项训练,逐项操作,培养了学生熟练的实务操作技能。轮岗实习的配合性能够让小组成员充分进行沟通与合作,能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轮岗结束后,学生对各岗位工作的要求和完成有了较深的认识。对岗位实习的心得体会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就可进入综合模拟实训。
二、组织综合模拟实训,提升就业能力
综合模拟实训是将相互关联的各专项训练融和在一起。是整个中职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实际演练,综合实训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独立处理全盘账务的综合能力。为了提高实训效果,加强实训课的仿真性,专业组的老师利用本地企业丰富的资源优势,在课余时间(主要是寒暑假)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实践,收集到大量的本地中小企业的各种类型的经济业务。结合综合模拟教材,自编适合学校实际情况及切合学生实际的实训教材。并将企业日常管理发生的大量的真实信息带入实习课,丰富完善实训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在这阶段的教学中更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要注意发挥优秀学生的激励作用,尽量缩短学生间差距,对不同能力的学生给予不同目的的培养。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讨论、交流和创新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在实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讨论和交流中,培养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提高实训效果,弥补顶岗实习不足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教师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强化评价体系,发挥激励作用
1、围绕教学目标来评价:评价过程要依教学目标的要求来进行,除了要评价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还要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操作规范要求和掌握专业能力的情况,应对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运用程度、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态度、学习能力、道德素养等方面做出评价。
2、注重实习过程的行为评价:评价过程不但要对实习结果进行观察,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各个实习阶段进行评价,防止学生用实习结果替代实习过程的做法,所以教师在在评价时不能只评价结果,更要着重评价全过程,不只是评出分数,更应指出问题所在,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法。
3、评价形式应多元化:过程评价应针对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内容来进行,可以采用个人自评价、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法。个人自评的作用主要是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反思,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互评有利于学生分享学习成果,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学习。教师的总评非常重要,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缩短学生间差距,同时指出实训过程中的问题所在,给出具体的改进方法及修改建议。让实训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评价结果的方式可以采用弟等式,也可采用分数制,必要时采用教师评语来进行。评价方式应尽量多元化,改变教师单一评价学生的模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财会实践教学是以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为主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靠近培养目标的实践体系。 作为一名职校教师,为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与企业实际要求一致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今后还要从方方面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勤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更有效的实践教学,使实训教学的效果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华.对实践教学过程评价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 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54-02
我国的高等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按照全面的教育发展观,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实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方针,做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在这四方面中,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超常规发展的时期,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持续稳定地提高,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构建高校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根据既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调控,使之达到最优化状态的组织、程序及方法的总和。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对学校教学工作可以起到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先,可以对教学工作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工作状态的信息获得及时反馈;
其次,可以对教学工作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工作状态的质量进行判断;
第三,可以结合各种评估手段激励教学工作中的不同成员;
第四,可以使学校教学工作质量的持续提高进入到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五,可以使教学质量管理更加严密化;
第六,使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实际效率。
在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校规模急剧扩大的形势下,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教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
二、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监控内容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学工作要实现的最终目的,也是评价教学效果质量的重要指标。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监控其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进步服务,能满足和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群)对各层各类人才的急需。
2.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本专业组织教学、实现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和行动纲领。其实质性内容为课程结构设置。基于此,监控的着眼点,就在于斟酌其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内容组成的针对性。
3.教 师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行为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可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客观方面是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当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后,其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就对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
4.学 生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与学双方的努力。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者。对此,监控要瞄准他们的基础条件、学习目的、态度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核成绩。在通过他们进行评价分析时,应注意抽取足够的样本单位数,以期得到科学的评价结果。
5.教学设施
高校的教学设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要监控对图书资料、实验、实训、实习基地与校园环境的建设和投入,监控其使用和管理状况,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三、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
1.加强监控队伍建设,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的管理组织和教学质量管理队伍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学校应逐步建立起以院系管理为基础,以教务处为监管调控中心,以学校教学督导组为咨询、指导、监督性机构的多层次、全方位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以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长、院长(主任)为主的教学管理队伍。形成校、院校、院系、教学部门齐抓共管的教学的组织领导保障体系,建立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与管理模式,加强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建设,加强考风考纪的督查,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2)强化院系级教学管理队伍的建立。学校设立教学秘书岗位,强化院系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成立由教学院长(主任)、教学秘书、办公室主任、教务员组成的完整教学管理队伍。
(3)完善校级教学督导队伍的建设。学校教学督导组由多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和即将退休的老教授组成,他们深入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评、帮、带来行使质量监督职责,积极参与学生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检查、教务处组织的各项教学评估活动和教学建设项目的评审,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4)健全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学校在每个班级都设立教学信息员,通过教学信息员向教务处和各级领导反映教学方面的意见与情况,教务处专人负责收集和处理教学信息员反映的情况。学校定期召开教学质量专题学生座谈会,利用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2]
2.规范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制定教学管理与监控系列文件。
学校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基本文件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要细化,能涉及教学管理条例、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及相关工作流程等各个教学主要环节。并狠抓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明确教学环节的奖惩措施,促进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
3.加强监控制度建设,建立“四互动式”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监控效果,学校应构建“四互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该体系的特点是:注重“交流”,提倡“互动”,加深“理解”。“四互动式”体系要加强四个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督导与教师之间、督导与学生之间、学校与院系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对监控工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1)教学检查制度。由教务处组织各院系部开展开学初教学秩序检查,日常教学巡视,期中、期末考场检查等各类教学检查工作。
(2)听课制度。坚持教学督导组专家听课、领导和教学管理干部听课、教师同行听课等各类听课制度,通过广泛的听课,了解教学状况,发现不足,及时整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学生评教制度。一是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制度。网上评教制度要遵循“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重在改进”的理念。二是教学信息反馈本评教制度。教学信息反馈本制度即每学期、每门课程、每位教师一册,“反馈本”由学生填写,每学期开学第二周结束时首次填写,每四周填写一次并在周末由学习委员报送到各院系教学秘书,各教研究室组织授课教师认真分析研究反馈信息,并根据问题和建议进行整改。
4.加强反馈环节建设,多渠道获取反馈信息。
(1)教学检查信息反馈。教务处是教学检查的主要机构,教务处通过对院系部日常教学的检查来发现问题,并将检查结果通过《教学简报》、教学工作例会等途径进行通报。
(2)学生评教信息员信息反馈。学校每学期坚持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和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测评,以及通过学生信息员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师通过督导组获得反馈意见及帮助。
(3)召开座谈会反馈信息。教学检查中,学校分别召开教学院长、教学督导组、学生信息员会议,各院系还要同时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多渠道全方位了解教学基本状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共性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检查,及时反馈检查结果。学校重视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加强对院系部的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监控管理。教务处定期组织督导组及相关专家对每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立题、前期、中期检查工作,并将检查意见及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院系,督促予以整改。
5.积极开展激励、约束机制建设
(1)建立激励机制。为保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及不断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教案评比等教学优秀奖励活动,初步建立起教学活动中的激励机制。通过对教学、科研成果的评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鞭策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建立约束机制。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倡导良好的教风、学风,提高工作责任心和管理水平,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强化教学管理,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基本文件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各项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总之,在目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的发展时期,衡量质量的高低,不仅要根据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更要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握时代特点,树立全面的、动态的科学质量观,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是学校管理部门对涉及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监督和控制。学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终极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现实目的是在高职高专教育规模超常规扩展的情况下,加强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管理,把对教育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各个环节及各种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有效的整体。为此,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1.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是采取标准化的输入控制,即对主讲教师进行资格审查控制,如果其资格符合讲授某门课程的要求,就将该门课程的教育全权赋予该教师。后来发展到对输入和输出的控制。现在已发展到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控制,力图使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单一受控对象转变为多元受控对象,从单门课程控制转变为对多层综合控制。在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目前我校输入和输出环节的监控还是基本有效的,但还需要对各种监控手段进行有效的整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必须正确树立高职高专教学质量观。由于教学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过程,其新产品也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学校教育的“产品”是有意识、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改造能力的人。所以,教学质量的概念要比“产品质量”的概念的含义复杂得多。高职高专教育质量体现在受教育者、公众、社会的满意度上。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内涵应当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和学风等。其次,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单一的质量观向全面的、多元的、发展的质量观转变;由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向素质教育观转变,坚持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协调发展;由阶段性教育观向终身教育观转变;由教师主体观向学生主体观转变。
2.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框架
教学质量实质就是通过调查和研究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科学地设计和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和难点,所以,教学和管理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框架。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层次上说,一般由宏观体系、中观体系、微观体系三个方面。
首先,宏观体系。宏观体系即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评价,大众化价段的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参与监督和评估教育质量,有助于使教育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要求。宏观体系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既有综合性的教育部组织的对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诉评估;也有单项的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品牌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的评选。还有社会对毕业生满意度的评价。高职高专教育应主动地接受来自宏观体系的监督,推动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
其次,中观体系。中观体系包括输入控制、过程控制、输出控制三个部分,其中输入控制是基础,过程控制是核心,输出控制是先导。输入控制主要体现在对硬件和软件的控制上,保证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过程控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从专业的设置、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直到教学的评价与督导,均是过程控制的着眼点,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输出控制也是信息控制,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如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过级率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反映学校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最后,微观体系。微观体系包括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督导系统、评价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是指建立健全校、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真正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明确校、系管理职能,在教学工作上,使学校成为决策中心,系、部成为教学管理实体。建立起责权明确、良性运转的管理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为了全面及时地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在教、学、管过程中的共同情况的组织系统,它由教师信息反馈系统、学生信息反馈系统和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反馈系统等组成,通过这些系统掌握各教学系、部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情况,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教学质量的督导系统就是要发挥校、系教学督导组的作用。教学督导参与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随时指出和纠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工;评价系统是根据所制定的教学各环节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价的系统。开展定期教学检查活动,教学检查每次有所侧重,主要是“诊断性”检查,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
3.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
影响和制约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环节是多方面的,为此,在建立和完善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中必须有选择地确定教学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确保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1 学校定位的监控。
学校的定位是学校的立校之本。高职高专院校要根据自身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的历史使命来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和服务定位。确保学校的办学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3.2 人才培养方案的监控。
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需要在广泛调研和行业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专业对应的行业专家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高职高专专业理论课坚持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加大实践课建设。把应用型和技能型培养方案落到实处。一旦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应保持人才培养方案相对稳定性和严肃性,在执行过程中不能随意更改。
3.3 教学条件监控。
教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学的基础条件体现在生均所占建筑面积、生均图书量、校内实验室、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基地等。要对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基本条件的要求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及时掌握各种教育资源的数量和结构,使用情况及各项教育资源的管理状况。
3.4 教学环节监控。
教学环节的监控包括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教学环节的监控核心是知识传授过程及学生的接受程度;实践性教学环节监控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训大纲、实训手册、实验报告以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监控的评价指标是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
3.5 教学评估督导监控。
完善教学评估与督导制度,健全以校领导听课、校督导组督导,系部督导,以及学生对教学反馈为主线的评估与督导网络。在期初、期中教学检查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6 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监控。
完善毕业生联系网络,掌握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率、优质就业率、创业率。并以此为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3.7 教学制度建设。
篇5
关键词: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 质量评价 教师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内容。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通过各种手段改善与教师的关系,建立和谐的管理氛围,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力量,也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处理好学校监控部门与教师的关系,要求管理者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价值,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和热情,使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师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才能不断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教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一、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当前教学水平等现状,制定适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一般包括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环节、教学效果几部分,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指标内涵,评价指标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评价的效果和可操作性。
1、评价指标要明确反映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对该类课程的定位和要求,使教师的教学目标与管理目标相一致。学校的定位与特色是每个高校区别于其它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管理过程中就是要贯穿这个指导思想,通过教师这个载体传递或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通过长期的积淀和延承,形成学校的定位与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一门课程去表达和传递学校的管理目标,这就取决于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指标和要求。一旦管理部门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或默契,也就实现了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在管理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对所讲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作用与地位没有明确的认识,只是凭着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来讲授,这种“主观的理解”往往会与学校的整体定位和要求有偏差,影响管理目标的实现。
2、由于学科不同,课程不同,各学科、各类课程的知识内涵和知识构成不同,课程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制定的评估指标就不应是一个模式。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与理论课、体育课与艺术类课程等,在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果以一个模式去评价这些课程,一方面是得到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教师教学状态;另一方面是得到的数据不能精确反映现行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好的评价指标应该能体现学校的管理理念,反映不同性质课程的质量标准,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3、根据教学水平,制定动态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对一个学校而言,最好的评价指标就是最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指标。每个阶段的教学状态都有相对成熟和薄弱的环节,学校要适时地调整评价指标,让教师主动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比如:根据我校大班授课多的特点,课堂秩序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以及教师上课疏于课堂管理,没有激情的现状,我们及时修订了原有评价指标,增加了“注重课堂管理,严格要求学生”、“上课精神饱满”等指标,并修改了权重。根据教师普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授课的情况,增加了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专项评价。
4、根据评价人的不同,确定不同侧重点的评价内容。要围绕教师教学工作,从不同层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队伍的作用,制定不同教学环节的评价内容。领导干部和教学管理人员侧重从宏观上总体把握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心态,从而更好地为教师服务。学校督导员和教师同行侧重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对学科、专业内容的评价,如授课内容的准确性、前沿性和授课方法的先进性、得当性等,以该学科、专业领域的高水平为标准做出评价。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和评价的基本主体,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让大多数学生适应和接受,学生评价的指标应强调课堂总体教学效果,各项指标的制定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效果设置。因此我们设计了不同层面的评价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教学状态。
二、建立一支以“帮扶”为目的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队伍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队伍是代表学校管理部门去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随时的跟踪和评价,因此,这支队伍的素质和合理发挥作用就至关重要。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院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听课制度、校督导员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收集信息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从不同层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我们在工作中加强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充分发挥校督导员的作用。督导员是一支由有教学和管理经验和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的,有组织的经常性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如何发挥好这支队伍的作用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工作中,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定期的督导员例会上,要求督导员在思想上达成一致,“监控”是手段,帮助教师提高是目的。在对教师的评价中,要尽量挖掘教师的亮点,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多与教师做面对面的沟通,创造一种互相切磋教学的氛围。要求督导员在听课过程中主动与教师座谈,就课堂教学问题直接交流,这样的工作方法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其次,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帮扶对象,一步一步地去打造“名师”。我们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听两头,带中间”。随着教师数量的增加和教学水平的层次要求,我们对教师教学水平的监控更加细化和更具指导性。对部分教师要挖掘潜力,帮助他们去完善教学过程的各环节,推出代表学校水平的精品教师;对部分教师要重点监控,挑毛病,找差距,帮助他们成为合格教师。第三,专业背景。督导员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人员,承担着很多的工作。为维护督导员的威信,并提高监控效果,一定要安排相关专业背景的督导员去完成监控和帮扶任务。
2、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教学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感受成为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我校已经建立了定期的学期末学生评教制度,并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占相对较大的权重。因此,为保证学生评教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我们首先不断完善评价内容;其次在评价过程中,要求学生工作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动员和组织工作。另外,我们也通过学生信息员不定期地收集有关教师的教学信息,及时反馈,及时提高。通过学生的参与,提高了教师的自觉性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3、同行评价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补充。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校督导员的数量不能满足需求,为发挥二级监控和同行专家的作用,各教学单位组成以教学水平较高的正、副教授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对本单位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同行评价的重点主要放在相互之间的交流和研讨上,针对共同的问题制定对策,研究课程安排的合理性、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及教学方法的切磋。同行评价较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评价不真实,不能形成互相学习的氛围。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分析系统和人性化的信息反馈机制
通过不同的层面收集的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信息要及时的分析和处理,一是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督促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并作为决策依据;二是反馈给信息收集者,使他们知道自己收集的信息得到了重视和处理,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反馈给教师本人,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所教授课程的状态和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而改进教学,并正确地对待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通过这种合理的信息反馈机制,一方面消除被评价者的抵触情绪,改善管理部门与教师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增强信息收集者的信心和权威性,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评价机制。
1、信息的分析
学生关于教师教学的信息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定期的学期结束时的学生评教问卷,面向所有学生和课程,二是定期和不定期的学生意见收集。学生评教的信息直接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从中可以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对学生关于教师信息的分析时,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扬长避短,并对学生的信息去伪存真,要让教师感受到管理部门是在帮助教师分析教学效果。
督导员听课信息的分析要着重对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的评价,要明确指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教师正确把握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在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上,我校将每学期督导员听课的项目评分和学生评教的数据做成了数据库,通过量化的结果反映目前我校教师教学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最终形成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管理的调整依据。
2、信息的反馈
信息的反馈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环节,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在反馈信息时要注意分不同的层面。给学校领导的是全校教师总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状况,给教学单位的是本单位教师总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状况,包括教师本人的教学状况,但关于教师本人的教学状况,要求不能在内部公开,而是为单位领导制定相应帮扶措施和决策提供依据。再将信息直接反馈给教师本人,让教师直接了解自己教学状况,并允许教师个人对信息内容提出质疑和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反馈信息除书面信息外,还可以组织不同层面的信息反馈座谈会。如督导员与各级领导的座谈会,指出目前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管理部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督导员与教师本人或教研室成员的座谈会,与教师一起分析课程的特点,教授的重点、难点,并就督导员听课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沟通。
总之,信息反馈要保护教师的自尊心,体现对教师的关爱和帮助。
四、完善的教师培养、约束与激励机制
1、建立完善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严格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须与相应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相结合。在教师上岗之前,进行教学文件的规范写作,备课、试讲等,一直到首次开课的跟踪听课,形成以教师培养、指导为主、运行监控为辅的教师培养机制。同时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观摩、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等,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学习提供机会。
完善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也可以使教师在上岗之前了解学校的有关管理文件,学校的特色及教学定位,从而更好的在授课过程中实现培养计划的目标,培养出符合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对于学校的一些好的教学理念和传统也可以发扬广大、一脉相承。
目前我校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有“导师制”,即在青年教师进校后必须接受“导师”的指导和培养,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通过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使青年教师成为真正的合格教师。
2、配套的教师约束与激励机制。在完善的教师培养、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还必须有相应的约束与激励制度,这样才能体现优胜劣汰,提高管理的效益。对教学效果差,不适合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的姑息,就是对其他教师劳动的不尊重。因此必须有教师的“激励”与“退出”机制。对连续两学年学生评教效果差、督导员听课评价差的教师,不能继续担任教学任务;对连续两年学生评教效果好,督导员听课评价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或授予某种称号。
五、结语
通过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各环节的规范和完善,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管,使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一致。通过评价指标的确定、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反馈和重新制定评价措施,实现闭环管理。通过对教师的培养和政策性的引导,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实现人性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郭广生,《完善教学评估体系——确保本科教学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5.4,6~9.
李元元等,《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4:34~36.
朱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4:35~37.
潘晓卉等,《构建科学高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5.1:42~44.
王景春等,《构建科学的学生评教体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43~45.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习小组 构建策略
一、精心组建化学学习小组,形成合作团体
1、合理确定小组规模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合理科学的分组是促进学生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成员的多少、学识水平基础的高低、学习能力的强弱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小组的组建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我认为,初三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阶段,知识的综合性内容比较少,所以在分组的人数上,一般为4~6人左右为宜,既能保证学习任务的分配,做到人人有事干,有独立思考的内容和空间,发挥各人能力和特长,又能保证有充足时间让组员之间充分讨论、交流,广泛的表达个人见解,获得全面完整的知识。
2、科学分组
建立合作小组不是简单地把几位学生就近按座位组合在一起。教师应将班内学生按成绩、性格、爱好、技能等进行分类梳理,然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成合作小组。只有这样才能为组内互补互助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促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广泛接触和合作机会,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轮换、重组。此外,除常用的异质小组外,有时也可根据需要采用同质小组和自由组合小组。
3、成员分工
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高效运行,合理明确的分工是基础。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激发各人的个人责任,使得每个成员有事可做,对自己负责的那部分任务全力以赴。如可以让学生分别承担化学实验的某个步骤,承担某方面的信息搜集等。这样有分有合可以保证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除了按任务分工外还可进行角色分工,比如,在一个小型的合作中,小组内角色可以粗略地分为四种:A组织者: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分配任务、督促组员完成任务等;B记录者:负责记录讨论的过程、结果等;C总结者:负责总结归纳小组观点、实验结果等;D发言者:负责汇报小组合作成果,对外联络等。在分工中还要注意经常更换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轮到过各种角色,体会每个角色的工作和责任,并从中学会互相理解、体谅、支持,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授予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
必要的合作技能是合作顺利进行、提高合作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卡耐基大学曾对10,000个名人案例记录做过分析,发现“智慧”、“专门技巧”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人际交往技能应该同认知、情感态度等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的合作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教授合作技能的最佳时机就是需要这些技能的时候,学生会有更迫切的需要和学习动机。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合作技能,体会合作技能作用的机会和情境。课堂中首先应教会学生以下一些主要技能:
1、说明与听取
要求学生能正确清楚地向其他成员交流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言语简明扼要,紧扣中心;能有序发言;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能耐心作出解释;专心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尝试站在对方角度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对别人提出的合理意见和批评,勇于接受,并表示感谢。
2、帮助与求助
主动关心其他成员,热心、耐心提供帮助,不嘲讽讥笑;提供帮助时说清方法和理由,协助完成而不直接代替;对给予别人帮助表示乐意;遇到困难主动请教,说清求助内容与希望;态度要谦逊;对获得帮助要表示感谢。
3、组织和鼓励
善于分配处置各人的任务,明确个人责任,安排合作进程;关注并调控小组合作状况,对影响合作的行为及时制止;对同学讨论提出的各种意见进行整理;鼓励胆小或困难的成员发言、承担任务,并给予更多帮助;对别人的正确观点可点头、称赞以表示赞同或赞赏。
4、处理冲突
合作中由于各人的兴趣、性格、思维方式等的不同,难免会产生分歧和冲突。冲突可以被建设性地解决,也可以被破坏性地解决。要求学生遇到类似情况时要以平和心态冷静处理,仔细听取别人意见,考虑其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对存在分歧的地方,各自明确充分地表述看法和理由,有序交流不争吵,不影响其他小组。在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应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执行。
但是这些合作过程中的技能不要硬灌输给学生,而要在具体合作的过程中,自然的让学生领会。比如,教师在学生分小组讨论完后,可以找出其中一到两组讨论中的闪光点,介绍给全班。“刚才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第三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讨论时有一个闪光点,他们有一个同学作为主讲,其他同学补充,这样就避免了大家七嘴八舌,提高了谈论的效率。这样每次都有一个主讲的同学,大家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又提高了效率。希望其他小组向他们学习,也希望各个小组都能有自己的闪光点。”通过这样的介绍,榜样的力量让学生能很快又自然的接受。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各抒己见,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延伸讨论的话题,由固执己见到善于倾听,掌握了讨论的方法对于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
篇7
一、把握学生心理,以评激趣
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在我国这种英语学习是一种外语学习,并非第二语言学习的条件下,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绝大多数学生学外语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或获取文凭。所以,我们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应能刺激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而不能制约和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所以我们在评价时,一定要顾及到学生的这一特点,使我们的评价成为鼓励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
1.尽量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凡涉及评价,或多或少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焦虑感。适当的焦虑能使其保持学习的热情,但是,过分的焦虑则会阻碍学习的成功。
2.及时有效的反馈 研究表明,学生在追求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得到反馈,即让他们及时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能明显地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让学生参与评价,并定期向学生发出成绩评定报告,使其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这样,能促进学生管理与评价策略的形成,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借此渠道加强师生的沟通,表达老师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关注,从而形成学生学习内因的内驱力。
3.关注学生的闪光点 对于孩子们来说,向别人炫耀自己取得的成绩是他们的天性。孩子们不光需要老师肯定的目光,他们同样也希望大家都知道自己的优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我们的评价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闪光点,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面对各种挑战。
二、把准评价目标,以评导学
评价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浓缩,好的检测应该能有效衡量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所以评价目标以及检测内容的设计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反过来,评价目标能统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故此,平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要评价的项目、形式、内容方向和难易程度,给他们指明学习、复习的方向,从而强化学生由未知到知,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自我转化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譬如,在开始学对话时就跟学生明确,编排演对话是英语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刻意去培养编对话、演对话的能力,从而达到以评导学的效果。
三、组织学习网络,以评助学
1.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也许有人会认为,小学生根本没有自我评价的能力,事实上他们不但有,并且他们做起事情来比我们想像的要认真、负责,诚实。再者,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正如教育评价理论家强调的:“要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所以,针对小学生好表现,特别认真负责的特点,可以事先使学生对自己要达到的结果有个明确的认识,并主动地使自己的学习与任务的预期要求看齐,这样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其主动性和责任心,当对照目标,自己给自己评价时,就会意识到自己某处的不足,为了下次评定能取得好的成绩,学生自己会努力的,比单纯的教师督促效果可能更好。
2.让学生直接参与评价活动
当前小学英语教师一般都要任教两个班以上的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时时进行评价,老师的精力及时间不允许像传统的评价那样亲历亲为。另外,英语科学习的一个特点是,当学习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分化现象。为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我们组织了“教师──大组(约8人)──小组(2人或3人组,)──个体”这样的网络,在评价过程中,除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外,还对其所在的小组、大组进行评价。由于在各个评价环节中均考虑整组的合作情况和整体水平,学生都很自然地把测试组转变学习组,组员之间互相学习、帮助、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辅导后进生的压力和缩小学生间英语学习分化的跨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集体主义协作精神、良好竞争意识以及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3.将评价延伸到家
在小学英语课程评价中,与课程相关的人都应参与评价,家长也是教育评价的主体,是评价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结果的重要责任人。他们不但关心学校、教师对子女的评价,且直接对子女作出评价。如何引导和帮助家长对孩子作出正确的评价?观察记录表无疑是个好办法,且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信息。如针对听说作业的落实这个难题,教师设计如下表格,每周一发给学生,次周一收回并予以保存,作为平日考核成绩,以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建议
一、小学语文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主导作用减弱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这种情况,“教师成了播放器,学生成了浏览器”,从而忽略了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削弱了教师的调控和监场能力对于上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如果语文教师被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牵着走,不能进行随机调整,无论上课过程中有什么新情况,都按原先制作好的课件进行,不能有效调节讲课思路,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2.师生交流被弱化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会使师生之间失去感情上的互动性,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老师无论授课内容是否适合或者有无必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在课堂上都一贯如一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只是播音员和解说员,失去了师生交流的平台。有的语文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是无所不能的至将常规教学中的读、讲、辅、批这四个环节也给省去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忽视教师的存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3.课件制作“走样”有的语文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独特、动感等效果,不管所准备的资料和信息是否用得着都一股脑塞进去,这样的课件看似“饱满”,实则杂乱无章。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多媒体教学就无法形成音、形、文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就不能达到完美的统一。4.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而忽视了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语文教师盲目追求形式上的现代化,让多媒体完全取代课堂教学。由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知识点多,如果一味地把所有的知识都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就容易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冗杂,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抓不住学习重点。
二、完善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建议
1.控制课堂,突出教师的主导性语文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无论在哪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多媒体仅仅替代教师教学中的非创造性部分。根据教师的主导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展现形式,控制讲授的节奏,根据学生的互动表现适时调整讲课的侧重点。比如,教师要依据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来确定媒体表述方式,是用文字、图片,还是用语音、录像,是用单一媒体还是多种媒体,是平行表示还是分层表现,都要与相关的具体内容相互照应。要避免一味地按预先制定的课件进行教学,成为课件的俘虏。2.增进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应树立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思想。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眼睛、耳朵、嘴巴、大脑的结合,真正去思考、去分析、去研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3.精选素材,提高课件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围绕教学重难点精选素材,才是解决之道。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中成长起来,最终学会独立学习。当情景创设是作为学生理解知识的一种帮助工具时,这种帮助应该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步减少.即使有些素材是非常精彩的,也要忍痛割爱,以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并把课堂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合作交流。4.取长补短,把握多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补性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对板书等传统教学基本功的培养是不可取的。板书虽然无法用其有效的空间来展示材料,但在串讲知识网、突出重难点时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学实践中常常可以看到优秀教师用一支粉笔边讲边画,用板书列出了知识脉络的精彩场面,课堂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传统的以粉笔和黑板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手段对老师的备课、授课、复习和测试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范,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都有严密的科学性,系统性要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就地取材、因人施教等手段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好地获得课堂之外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效果,而这恰恰是多媒体教学的短处。
篇9
关键词: 个性 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
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实施上的困难,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更多地是考虑增强体质、掌握技能、传授知识这样的任务,对学生个性方面的培养考虑得不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思维模式。体育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再向个性化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体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就如何跟上社会发展、改革的步伐,将人格、个性的完善与体育教学融为一体的个性化教育谈一些看法。
1 个性概述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一个人在生命舞台扮演的角色;另一个是反映作为人的性质的作用,即人实质的自我。它恰好反映了个性的本质的属性,揭示了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1]。这些心理特征和品质是决定一个人行为方式和活动的关键,如兴趣、气质、能力、性格等。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心理特点的综合。
人的个性可以通过三个不同的水平(即心理核心成分;典型的反应;有关的角色行为表现出来)。最表面的水平是有关角色行为,最深层的和最有意义的是心理的核心成分。心理的核心部分又是通过运动员的典型反应反映出来的[2]。
人的个性特点,是通过外表和言行表现出来的,这些外部的信息为个性提供了客观依据,而身体活动正是为这一信息提供了最佳的表现场所。一场比赛会生动地显示出人的不同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等各种心理特征。
2 个性与体育活动
体育运动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体育教学中具备的目标设置、创设佳境、归因教育、积极反馈、价值寻求和教师行为诸条件将对人在动机的提高起到明显的作用,以至于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
2.1 体育活动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体育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极大地提高着认识过程的状态、情绪的兴奋水平和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对人的个性和许多宝贵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2.1.1 体育活动对性格发展的影响
由于人的性格表现,总是和他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实践、生活经历有着密切联系,而体育活动的特点又和人的紧张活动、竞争心以及克服各种困难相联系。这些都影响从事体育活动的人的性格发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变人的内向性格,革除沉静孤独的性格特点,特别在意志性格特征上,培养了人的意志力,活动具有勇敢、自制、顽强和纪律等性格特证。同时运动能促进各种性格特征的形成。
2.1.2 体育活动对改变气质特征的影响
体育活动要求运动员具有反应迅速,情绪稳定,以及动作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同时,也要求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神经类型属于强、平衡、灵活的运动员,更能适应这些要求。
2.1.3 体育活动对发展能力有着重大影响
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劳动实践,要求人们具有一些特殊能力来实现活动提出的各种要求。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增强了肌肉力量、提高心脏血管系统的工作效率,以及呼吸系统、运动器官的良好发展。这些都提供了完善控制自己身体和发展素质的条件。同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最完善地控制自己的身体,高度发展身体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素质。所以,体育活动对于形成和发展人的运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2 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在比赛中,其求胜、进取的欲望和对自己言行严格控制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身体活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它是与身体生理活动相联系而发展的,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情绪的稳定性、吃苦耐劳、勇敢和“应激”的能力等。由于体育活动本身的特点:体育活动的社会性;运动项目的集体性;竞赛过程中的群体性等。它要求运动个体与集体、个人与教练、裁判、观众、以及集体之间的关系协调一致、团结的气氛[3]。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各种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3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完善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即体育文化水平,以及个性与人格的完善具有特殊的意义。
3.1 必须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和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实施分类教学。
3.2 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表现之一,也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支配学生身体活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从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节体育课起,结合学生自身的体形特征和运动基础能力,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个别帮助与指导,进行专项练习导向,协助学生选择一、两项适合自己身体特征的终身健身项目,使学生从中悟出自身的价值,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3.3 在各种比赛中培养学生对个性的自我调节能力
比赛的竞争性和激烈的变化条件,使学生的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就会使情绪波动,意志行动紊乱,这不仅会造成比赛成绩的下降,同时,也会使个性片面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教会学生用感情的动力去调节自己的能力,有意识要求学生训练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以提高应变能力。
3.4 善于激发正确的体育活动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
体育活动动机的是在活动需要的推动下,促使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看到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正在作各种活泼有趣的游戏,一场激烈的精彩的足球赛在进行着时,会使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强烈学习要求,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就会消失。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树立“我要学习”的正确学习态度。
3.5 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种形式来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其次,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
大学阶段的体育课不仅是大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要,而且也是增强大学生健全心理、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全国九所综合性大学《心理学》教材编写组编.心理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513.
[2]祝蓓里.运动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43.
[3]刘先敏.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1985:433.
篇10
关键词:新建地方高校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22-01
一、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工作举措。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经过多年的规模化发展后逐渐步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背景下,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质控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是一项必须加快推进的任务。
二、新建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科学构建
要科学构建高校教学质控体系,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做到办学理念与定位明确。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校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为科学构建教学质控体系提供了一个可遵循的“国家标准”:规范的制度建设;适用的质量标准;严谨的质量监控。
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厘清思路、找准定位,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质量目标体系。
第二,基于校本目标体系,建立一套与之适应的质量标准。
第三,出台一系列可行的教学制度。
第四,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措施与运行成效
(一)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湖南工学院为完善校本教学质控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新教师上岗前,进行岗前培训,并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开课前对教学计划进行制订、审核;教学过程中,加大力度督导和监控教学各个环节,修订和完善了中层以上领导听课等制度,形成了一套能在湖南工学院切实可行的教学质控体系。
(二)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成效
促进教学规章制度持续完善。学校实施目标管理,不断健全教学规章制度,陆续出台了湖南工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40多项规章制度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积极推动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促进教学管理水平持续提高。我院教学质控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完善,校院两级联动、校内校外配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目标管理分工较明确,确保了教学正常运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得到严格执行,使得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有了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持续保证。
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科专业的建设。
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普遍存在的问题
质控体系构建主体相对单一。目前高校内部质控体系的建构主体相对单一。在质控体系建构当中,目前还缺乏多元化的诸多利益相关方的主动参与。
教学质量监控范围较窄。对执行培养计划、稳定教学秩序的监控较重视,而对教师执行教学进度、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监控不足;重视学生知识的考核,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考核欠缺适当的方法;没将学生的创造性思路纳入考核范围。
主要教学环节监控失衡,不全面,缺乏严谨性。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质控较多侧重于理论教学环节,而对实践教学环节监控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校外实践环节的监控。教学秩序难以监管,与之相关的评价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教学质控与评价效能不突出,奖罚不分明。教学质量的提高既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需要建立健全约束机制。由于教师教学效能的考核结果未与各类教学奖励评选挂钩,削弱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对监控系统反馈的信息缺乏落实,又削弱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效能。
五、结束语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需要不断完善的。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高校务必建立日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这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才能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桂国庆,昌庆钟,黄俭根.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 (7) .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2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