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得分技巧范文
时间:2023-08-20 15:0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历史得分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的考点涉及三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简而言之,此题的要求是考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正确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以达到深层解读整篇文言文的目的。这道题常常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和识别该题型干扰项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考生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是大有帮助的。
一、错位嫁接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用于指甲人、甲事物、甲现象的叙述, 在选项中用于乙人、乙事物、乙现象,从而形成陷阱。正所谓“非其人、非其时、非其事、非其地、非其言、非其行、非其因、非其果”。
如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Ⅱ第6题选项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比照原文“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乃遇害。”可以知道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已经被宇文化及抓起来,不存在选项中所说的大怒而没有设法保护。此选项正是“非其因、非其果”的错误。阅读时注意从不同的时段去切分层次,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区间,把不属于该阶段的项排除掉,从而快速准确地解题。
二、以偏概全
这类陷阱是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来设置错误点。答题时要特别关注表示范围的词语或概念,对文段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
如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Ⅰ第6题选项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比照原文“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可以知道孙傅秘密地谋划着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两个人杀了他们,并杀了几十个死囚,带着他们的首级送给了金人。其中,“状类宦者”并不是宦官。
三、无中生有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选项中出现原文中没有提供的信息。即本无此物,硬f有此物;本无此事,硬说有此事;本无此意,硬说有此意。
如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卷Ⅱ第6题选项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比照原文: “武宗即位, 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可以知道,武宗继位后,因费用不足,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皇帝下诏不允许,并不是选项中的不顾非议。因此在弄清人物关系的基础上,最好把主要人物的行事按顺序标明序号,纵向审视、比照。
又如2014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第6题选项B:赵立为人正直,治军严明。在孤守楚州期间,虽然被金军重重围困,粮草、野菜全部吃光,但他和部下宁愿吃磨碎的榆树皮,也不扰民。
比照原文:“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可以知道被金军重重围困之后,赵立部队粮草用尽,以至于将树皮磨成屑来吃,但并未说是否扰民。这种选项的错误设置即是无中生有。
四、曲解文意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利用文中有些词句较难理解的特点,在分析概括转述的过程中故意曲解文意。
如2015年广东卷第8题选项D:侯弘文追随卢象N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N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比照原文:“侯弘文,散家财,募滇军随象N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N上疏救,不得。”可以知道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为名上报朝廷奏请处罚侯弘文,得此消息,象N上疏救援,没有成功,不同于原文中的赶去救援。所以,阅读时要精心阅读,洞悉雷区,识破干扰。
篇2
高三历史复习是在已经学习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防止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的重复学习。正确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复习目标不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死记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知识结构关系密切的知识点,这才是高考的重点。如何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些内容,就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下面我来说说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在大约九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安排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六个月进行一轮基础复习,以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具体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要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无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清楚,最终实现理清重、难点,夯实基础。同时,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第二阶段约二个月进行二轮专题复习,以归纳同类知识进行学科内综合复习,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辅助于适量专题训练,进一步提高答题方法与技巧,以实现对一轮知识的巩固与拔高。第三轮约一个月进行综合冲刺复习,以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注意跨学科综合、热点问题为重点。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
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的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课本”。要全面阅读课本,做到事无巨细,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盲点和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章节训练,提高应用知识能力和解题方法与技巧。具体就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我们强调以下三点:
1.少量多次不间断的学习
必须保持每天持续不断的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学习的最初二十四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内遗忘,而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因此,坚持每天不断的学习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益。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轮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主干内容。熟读是记忆的前提,理解是加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方法。传统的理念认为复述是记忆的好办法,我们不这样认为,什么是记忆的最高境界?脱离教材、自由表述、自由运用才是记忆的最高境界,照本复述只是低层次的!高考不考复述,考的是复述基础之上的,对基础知识的重新整合和运用能力!复述是按照别人的思路讲,自由表述运用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说,本质不一样。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命题思路,从传统的“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向“内容源于书本,答案在于理解”的命题新思路转变。达到这个境界确实很难,这就需要我们多练习、多总结、多琢磨。传统理念认为文科生只要上课听懂了,下课记住了,考试时想起来了就可以了,这样轻松得高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3.进行适量的单元训练
练习每个阶段都要做,因为光看课本不做练习是无法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不足的。尤其是好的检测题,间接甚至直接反映出历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高考信息!那种只埋首于课本,不看资料和不做检测题的复习方法是无法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无法培养答题方法与技巧,是跟不上高考步伐的。
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主要通过专题复习来实现巩固提高,复习中要明确重、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专题练习和检测,以提高应试能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真实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可以用以下方法:①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加强历史学科内的综合练习,这是取得历史高分的关键。②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进一步明确历史学科的主题内容,构建历史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定位基础知识点,在同步解决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基础上,生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注意具有显示借鉴意义和历史反思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知识服从和服务于命题立意”的深刻内涵,对有针对性的知识应该狠练和深挖。④注意其他省份新课程的编写体例。关于专题训练和测试,应针对高考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解题能力和技巧的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第三轮复习
进入第三轮复习,要实现冲刺高考、决胜高考的目标。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应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应该:
1.越是临近高考越要抓牢基础知识,将“应该拿的分”都拿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高考结束后为丢了“应该拿的分”而捶胸顿足。这些应得分题,依据考生的实际水平,完全有可能答对。但若考生对其中的基础性知识识记欠准确,也极有可能丢分。因此,冲刺阶段仍然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多做一些基础知识的梳理工作,将掌握的内容记准记牢。
2.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做强化训练,一定要讲求实效。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让自己在各方面趋向完善,如答题方法、技巧、格式和表述等。在这一阶段,做几套冲刺模拟卷,会有良好效果。
3.完整的做几套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热身赛”对考生很有帮助:第一,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第二,有助于考生熟练运用答题技巧。第三,考生还可以通过实战积累心理调试的经验。第四,打好“热身赛”,可以聚敛考生应战高考、决胜高考的信心和勇气。
篇3
一、认真审题
1.理清题型。
历史论述题分为多种类型,有倾向于叙述、分析的,也有倾向于比较、论证的,每一种题型都有自己的解答特点和要求,因此,理清各种题型之间的区别,针对性予以回答,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例1结合19世纪晚期的有关背景,分析爆发的必然性。这场战争对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国际局势造成哪些重大影响?
解析这是一道偏向于叙述分析型的论述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关背景和影响的理解,解题重点在于叙述和分析。学生在解答此题时,需要从日本、西方列强以及清政府三个层面对战前背景进行准确叙述,由此分析得出是不可避免的,然后再分析其具体影响。
2.抓住重点。
抓重点就是明确试题提问的方式、角度及侧重点,然后确定回答的重点。比如,“19世纪末的科技革命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与“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这两道题的考点便有所不同,学生在回答第一}时,应重点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表现的不平衡,并分析这种失衡所造成的矛盾和冲突;而在回答第二题时,应重点分析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演化及其对中国的侵略后果。
3.明确范围。
问题的范围可以根据题目给定的时间、空间、人物等进行确定。具体地说,就是要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准确地选择论点和论据,把握好回答的深度和广度,以免出现跑题或遗漏。
例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
解析从题目不难发现,本题的时间跨度应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即1919-1939年。问题的分析应围绕以下几点进行: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产生;二是一战之后的国际关系变化;三是战前1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四是绥靖政策的推波助澜作用;五是欧洲两大战争策源地产生。抓住以上五点,就能将二战爆发的原因准确、全面地回答出来。
二、如何答题
1.答题形式。
(1)分条分段。很多学生在答题时,习惯性地把所有内容写成一个大段,这不仅会对老师的阅卷情绪造成影响,而且不利于老师发现答案中的得分点。因此,学生在解答论述题时要学会分条分段作答,每一问的答案前面都要加上序号,并且自成一段。
(2)卷面整齐。答题应在指定位置作答,书写必须工整、规范,字体大小要相同,排列要整齐,切忌潦草作答。
2.表达思路。
(1)明确要求。答题之前,要明确提问的具体要求,如果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的,则答题内容不能超出材料范围;如果要求结合材料与课本知识作答,则要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并联系平时所学的知识,准确、全面地进行回答。
篇4
1.理思路,找线索,按线索把握主旨。
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其实在这“散”的外在形式里蕴含着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明晰的脉络,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如果把握了文章的来龙去脉――线索,也就把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就可以牵一线而明全篇了,这不仅有助于领略散文精巧的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散文的主旨。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人手了,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主旨。
例如:2000年高考《长城》,不妨这样把握文章的思路,由现实到历史到现实,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抓住语言标志“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对现实的评价:“现在你又敞开胸襟……显得十分开放,十分自信。”又如:2004福建省高考19题,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类人的命运。从第三段中的“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的命运”,再从标志性词语,“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作书主人的命运……”以及第2段“至于……的文士”,由标志性词语“更进一层”、“至于”可以看出行文的思路。
2.品语言,明情感,分析写作手法。
人们常把最精炼、最富感彩的语言称为诗的语言。散文的语言在音乐性、节奏感等方面虽不如诗强烈,但同样讲究和谐悦耳,讲究准确、生动、精练、优美。阅读散文时,应特别注意语言的咀嚼,通过对一个个词语的亮丽与灰暗的辨别来体会情感的轻松与沉重;通过对一个个词语的褒贬的体会来感知作者的爱憎与哀乐。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义与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方面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
至于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应掌握描写(人物、环境、景物、场面、细节、白描等)、抒情、议论、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铺垫(伏笔)、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
3.析句子,悟句意,挖掘隐含信息。
对散文的考查,相当一部分是对句子的考查,为此要认真读懂句子的表层意思,挖掘隐含的信息。一般来说这些句子都是阅读时需要着重分析体会的:描写句、议论抒情句、过渡旬、概括句、总起句、警策句等等,它们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或总起,或概括,或警策,或衔接,或揭示主旨,只有挖掘出其中隐含的信息,才能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4.按步骤,精答题,获得理想高分。
篇5
一、“浇铸成功的基石”――构建系统知识框架,掌握基础知识考点
学生在复习历史时总有千头万绪、无处着手之感。例如,掌握一个历史事件,不仅要记忆该事件的基本史实,理解其本质内涵,还要把握其时代背景,这就对学生有了很高的要求。尤其近年来新课程标准的广泛普及,高考文综的综合性能力要求更是日益凸现。例如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考点,除了涉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政治措施的沿革及其影响,还会触及美苏加强中央权力的措施等内容。面对如此繁杂的知识点和知识线索,学生大都存在记忆不全、不能由历史现象归纳出本质规律、未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等问题,答题过程中也总会出现漏写知识点、答案组织不完整、语言归纳不恰当和概念运用不熟等错误。面对这一问题,关键重在夯基础、抓落实。在复习之始就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详细计划,让学生自己总结、自查自纠,教师一定要紧扣落实,日查月总,使学生一开始就从源头上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对于阶段特征和基本概念要反复检查,务求记忆准确、表述规范。
二、“把握成功的命脉”――深入解读历史史料,准确审清题目要义
在解题训练中,经常会出现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可答案却总是答非所问、得分偏低的现象。高考历史中的考点统统出自课本,可不会有一道题是原原本本选自课本。这就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试卷上的陌生考题转化为熟悉的知识点,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的训练。最好让学生从自己的答题模式中不断总结经验,适时巩固。试举下例:
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开始变化的标志性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给美国带来了20年代的经济繁荣,但也潜伏着深刻的危机。简述这种危机的表现。
(3)材料三中“大胆、持久”的“实验”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它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答题实录:
(1) ①直接的办法进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②新经济政策。(2)模式:自由资本主义模式。表现:①工人失业 ②生产停滞③市场萎缩 ④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3)事件:国家干预经济。本质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意义:缓解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从该生答题内容来看,失误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 因此得分偏低。如第一问未紧扣“经济政策”和“标志性措施”;第二问未抓住“20年代潜伏的危机”,没有突出时代背景;第三问则混淆了事件和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学生能否准确审题是提升得分的关键。
审题的过程就是分析题目的过程,如何分析得到位、准确,关键在于掌握方法与步骤。审题要先从分析问题入手,分析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答题范围(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要求(如概括、分析、归纳、比较等),答题角度(如原因、背景、评价、影响等),以及反映时代背景的限定词语(如时间、人物、地点等),针对这些关键词都要明确标注,细化到每一个字,同时要联系到所考察的时代背景、专题考点,务求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分析材料时一定要带着问题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相应史实,并做好标记。而材料如何读全,就要做到分层、分句概括,关键词以抽象性或概念性强的词语为主,表现时间、背景的词语也不可忽视。当然,审题时还要注意分值要求,如果分值较低,答题时就无需长篇大论,以免浪费时间。
三、“架起理想的桥梁”――规范答题格式,内容紧扣考点
篇6
典 型 例 题
例1(2009·江苏卷)《上善若水》:
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例2(2012·江苏卷)《邮差先生》:
第14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错 答 列 举
例1典型错答:
(1) “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一句运用拟人描写了岷江的古老;“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李冰修建都江堰的艰难。
(2) ①“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激起读者的思考,增强文章的语势;②“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都江堰的古老沧桑感;③引用《史记·河渠书》记载,突出都江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 通过对都江堰修建过程和作用的记叙,歌颂了在历史上为人民造福的人。
(4) 先写去参观都江堰看到的景物,再写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最后歌颂了修建和保护都江堰的人。
(5) 运用对比衬托、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的多种表现手法。
例2典型错答:
(1) ①写了邮差先生送信的故事;②写了一个老太太和他的口舌;③写一个小子和他开玩笑。
(2) 表现小城的贫穷落后,百姓生活艰难和愚昧。
(3) 本文以阳光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阳光的变化表现邮差先生的艰辛和心情的舒畅。
(4) 有利于刻画邮差先生的形象,突出小城生活的特点。
错因分析
例1:
(1) 看题不清,匆忙作答。题干提示“不以描写见长”,该同学只看到“描写”二字就匆匆作答,也许有心理紧张的因素,在考场上不能冷静看题。
(2) 概念混淆,张冠李戴。将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混为一谈,对写作的基本概念理解不清。
(3) (4)答非所问,目中无题。题干问表达特色,这两位同学答为文章主旨和结构思路。
(5) 只贴标签,不作分析。提干要求具体分析,该同学答题时只是贴标签,概念化,缺少具体内容。
例2:
(1) 审题不清,能力错位。题干问“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该同学答为哪些故事情节。
(2)(3) 答非所问,目中无题。这两位同学答为文章主旨和线索的作用,与提干要求毫不相干。
(4) 要点遗漏,表述不全。未能概括出邮差先生怎样的形象和小城怎样的特点,遗漏了对文本风格的阐述。
正确答案
例1: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例2:
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例题分析
例1当年全省均分只有027分,得分率为45%,实在低得令人寒心,都是由于审题不清,导致失分严重。命题者已提示“不以描写见长”,描写属于表达方式,意思就是暗示同学们要从与“描写”同一维度的表达方式角度答题,常见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题干已排除“描写”,而赏读全文,记叙性的文字很少,没有说明,那必然是“议论抒情相结合”了。另,本文是以都江堰为写作对象的文化散文,其目的是讽喻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实写都江堰的修建,主旨是挖掘其精神文化内涵,在表达技巧上运用了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和托物言志等手段,应掌握类文化散文这些常用表达手段。
例2全省均分为179分,得分率298%,也属于低分。此题命题者提示本文没有太强的故事情节,叙述舒缓,对表达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审读题干,首先明确答题的指向——小说的内容;其次,调动头脑中的知识架构,考虑小说的内容包含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等;最后思考人物具有怎样的特征,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同学们如果能从这些角度思考答题,也就减少了失分的风险。矫 正 方 案
一、 精思题干信息,明确答题角度。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审题,就是要精细思考题干相关信息,把握题目要求,准确划定答题的有效阅读范围,选准答题的切入点。因为,题干本身往往就提示了阅读区间、解题思路和答题角度,所以必须认真阅读题目,确定好思考角度。同学们头脑中一定要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如例1,题目问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并要求具体说明,也就是在指出特色后,还要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和阐释。大多数同学审题不仔细,忽略了题目中“不以描写见长”这一提示,因而也就不能明确题目的答题角度,不知道与“描写”并行的是“抒情”和“议论”,也就更不知道“抒情”的下面还有分支,如“托物言志”等,最后只能是凭着感觉做题,焉能不“离题万里”?
二、 整合归纳要点,规范答题训练。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材料多为散文、小说,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依据题干要求,进行适当归纳并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如例1答案中的“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古喻今”等概念性的词语,就必须要从文本的特色中概括出来,并能做到分点答题,将答案清清楚楚地呈现在阅卷者面前,借此给阅卷者留下良好的第一感官印象。
三、 建构知识体系,掌握答题技巧。
篇7
关键词:高考;历史教学;理念;方法
近几年,随着历史新课标教学的全面展开,高考命题出现一些新的趋势。这些趋势主要有:加强题目的智能化考查;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题目增多;重视对历史学基本理论的把握。新高考形势下文科综合试卷及其中的历史试题亦出现了一些新的
特点。
一、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及历史试题出现的新的特点
1.对试题进行模块化排列组合
按地理、历史、政治的排列顺序对客观题与主观题进行编排。
2.注重对学生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
3.命题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答题不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的复述,而是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推理。考查学生对知识内在结构的把握及综合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遵循“依据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的原则,考查涉及了教材之外与历史有关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解答这些题目。
4.试题多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这也是课改以来文科试题的趋势。总体上看,所选试题多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比如,环境问题、民生问题、西部大开发、党的建设问题、改革开放以及中东问题等,这些都反映了试题趋向于与现实结合。
5.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试题的参考答案要求“考生言之有理也可给满分”,这反映了历史试题的综合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历史试题的形式和考查的主要内容上。形式上的综合主要表现在图表与文字材料相结合。考查的主要内容上的综合既表现在学科内综合,又表现在跨学科综合;既表现在考查知识的综合,又表现在考查能力的综合。学科内综合包括:中国历史内部、中外历史结合与世界历史内部的综合考查和政治、经济、文化史的综合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考查。跨学科综合主要表现在历史、地理、政治三科的综合和史政、史地两科的综合两大主要类型。
二、新高考形势下历史教学的新理念
1.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从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去发现、认识和解答问题,就不能谈如何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中学历史教材讲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历史事件。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事件的时候理应受到这些事件的感染,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教授“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教师除了分析教材,还可以适当讲述有关华盛顿的事迹,品味华盛顿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素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很多中学的历史老师的教学方式都是满堂灌、学生搞题海战术,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一些书本知识,更有甚者还机械地背诵试题答案。这种方法也许平时考试可以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学生通常会形成僵化的、固定的思维方式和做题方法。这种培养学生的方式和学生掌握的做题方法明显有悖于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新的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很灵活,高考的试题不局限于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关于某一事件的表述,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高考形势下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1.根据课程标准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促进学生在其主动进步中实现国家所期望的标准。它是历史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历史课的教学要把握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其次,要理清三者的相互关系。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是历史教学的核心问题;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历史教学有效的重要体现。最后,教师要把握好整体目标。如果忽视整体目标,就会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离。
2.把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前预习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现在历史教材图片知识和文字都很丰富,但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学生在没有预习情况下直接听课效果非常差。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看,学生行为活动的效果与他们活动目的是否明确有很大关联,活动目的越清晰,其视、听、说等知觉就越清楚、完整,记忆的效果也就越好。
3.加强强化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高考的形式是考题试卷,任何对知识的考查都要以题目的形式表现,而知识能力是否等于试卷得分,除了要掌握基本知识以及具备相应能力之外,还与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考场心理素质密切相关。要使学生考试时取得佳绩,除了做好课堂教学工作之外,还要进行应试能力的训练。
总之,新高考形势下历史试题的发展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加大改革力度。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势。
篇8
初中历史学习和高中历史学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在高一上半学期,有很多学生对历史非常不重视,作业不交,老师留的任务也不能按时完成。找其谈话时,还满不在乎地说“:历史还用学吗,考试前背一背不就得了,我中考时背了一个月,就考了满分。”但期中考完试就傻眼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很多学生都在疑惑,我背得特别认真,也特别好,但为啥考试得不了高分呢?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考试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初中阶段,历史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考试考查的是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设问方式也非常简单直接。因此,出现了考前背一背就能得高分甚至满分的情况。但在高中阶段,历史的学习目标是“: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考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历史材料中提取要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运用学到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学好历史,必须在刚入学时就认识到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不同,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和学习。
二、课堂上的学习方式
高中三年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在学习中注重积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首先应该重视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形成行之有效的听课方式。
1.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不要总等着老师讲,要在课前进行自学,明确自己需要重点听讲的部分。特别要重视每一章前面导言的作用。导言是对本章整体知识背景和知识线索的说明,而这也是高考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能力。
2.在学习中要注重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考考的不是对某一个具体历史史实的掌握,而是一个史实在跨度较大的历史时空内的作用、地位等知识的掌握。比如,历史高考中有许多是非常抽象和跨度时间长的,例如,对“革命”“改良”等现象的理解。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看法”等大跨度史实的分析。如果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难免会在理解时出现偏差。
3.要学会理清知识主线
当然,知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学生也经常会问我:“老师,咱们的考试题和书本没有一点联系,考试的内容、材料从来不从书本上出。我们还学课本干吗?”的确,现在的高考从表面看和教材脱节比较大。但只有掌握了教材给出的基本知识背景,才能去分析课本外的知识。但高中教材,粗看下去,支离破碎,就是按时间进行了编排,掌握起来难度太大。其实,教材内部是包含着清晰主线的,掌握了主线,把知识串起来,就很容易记忆了。例如,岳麓版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它内部的主线就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类型。类型又包含了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以美国、法国为代表的共和。又如第四单元就包含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各阶层的救亡图存。因此,在学教材时,一定要注重对历史主线的掌握。
三、课后的学习方式
1.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高中阶段历史考得很活,需要的知识储备也远远超过课本。因此,作为文科生,要养成读书读报的好习惯,多了解国家大事,多阅读一些文科类书籍,丰富自己的见识。
2.要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和做题技巧
现在高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考查学生分析提炼材料的能力。一个很重要的题型就是“根据材料归纳“”材料说明了什么”。但很多学生做题时根本不看材料,就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作答。结果明明有很好的知识基础,就是得不了高分。这方面需要平时多练、多思考,多和老师交流,最终会做题,能得分。
3.要形成考试后总结反思的习惯
很多学生考试后对分数非常重视,但看到分数后,马上把卷子扔到一边。要知道高考前所有的考试都只有一个目的:查漏补缺。最好准备一个错题本,避免出现习惯性错误。
4.要学好历史,特别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篇9
一、文体意识
不同的文体,思路不同,写法不同,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不同,语言的风格特点也不同。考生只有根据文章本身的文体特点,按照规律进行阅读和答题,才能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科技类文章以介绍科学技术、科学研究成果为
目的,一般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语言风格比较平实。如2011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的《衡中西以相融》即是代表。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为目的,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讲究形象生动。这就需要考生以人物性格刻画、环境描写、情节安排为重点进行分析把握,进而理解主题。如2011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的《审丑》。
散文则以抒发感情、叙述事件、揭示道理为目的,常常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夹叙夹议,叙议结合,语言或文采飞扬,或质朴无华,或含蓄隽永,或酣畅淋漓。如2011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的《没有天堂》要求“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画线部分就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含蓄隽永。散文虽有写景抒情、叙事寄情、借事言理、托物言志等不同类型,但可依据其“形散神聚”的特点,有意识地分析看似零散的材料间存在的共同点,从而领悟其神。
不同文体的文章构思不同,因而层次划分的标准不一样,把握、理解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因此,考生要注意树立文体意识。
二、整体意识
所谓整体意识,就是在文章阅读和题目解答的过程中,从全文整体出发思考,探究。文学性较强的文章,其内容的丰富,写作技巧的高明,往往都是由整个文本系统来体现的。而命题者在设题时,无论是对内容把握还是对写作技巧鉴赏的考查,也都紧扣文章的深层写作意图,因而解读的关键就是能准确地进行整体把握。因此,考生要注意以下两点:
1.通过整体阅读,宏观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文章的主旨情感、全文的行文脉络乃至文章的文体特点。考生在阅读时,要“披文而入情”,即通过文字而摸准文章的脉络,理清作者是如何起笔,如何铺垫,如何提出问题,又是如何一步步分析问题,然后得出结论的。考生在阅读时,要边读边分清文章的层次。而思索文章层次的过程,就是理清文章脉络的过程。只有理清脉络,才能读懂、看透文章。如2011年高考语文安徽卷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梳理小说的脉络,主要是考虑情节的脉络,即事件发展的脉络。
2.答题时要联系上下文,着眼全篇。考生在答题时,必须联系上下文,把有关词句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辨析,要把握综合性大题与零碎小题之间的联系。如2011年高考语文福建卷问:“文章第⑧段画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找准题目的关键点。画线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的关键点无疑是“深处”与“悠远”。什么才是“深处”与“悠远”的东西?那就是童年、历史等。顺着这个思路在文中寻找有关信息,然后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即可。
三、审题意识
这要求考生在动笔答题前先要审清题意,弄清命题意图。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用信息,审题时千万不可遗漏。考生审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不能用快速浏览的方式审题,防止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字一个字地默读题目,必要时可以动笔作标记。因为好的设题,题干本身往往会提示命题角度、阅读区间和解题思路。所以考生在审题时,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弄清命题角度。就是要看清楚命题设置的角度是人物形象,还是表现形象的方法;是从小的角度问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还是从大的角度问的写法(写作技巧);是要求摘抄(找出)、概括,还是简要分析;是一个角度,还是几个角度。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或混答。如2011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要求“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审读题目,从原文中找出和题目相对应的词句或段落。这些词句或段落,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应点”。找准了对应点,也就锁定了信息所在的区间,初步确定了答案在文中的大置。如2011年高考语文湖南卷问: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本题考查考生对关键句的理解,答题时要注意“大鹏”的象征意义和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一定要用原文分点作答。
3.注意限制要求。考生除了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外,还要看题目中有没有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字数、格式等规定性限制和要求。答题时不能超越这些限制或违背有关要求,否则就可能成为阅卷时扣分的依据。如2011年高考语文天津卷要求“请细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考生要特别注意“80字以内”的要求,不可超过,避免失分。
四、规范意识
所谓规范意识,就是要用准确、科学的语言精心组织答案的意识。不少考生的现代文阅读题得分低,
不是因为答案写得少,而是所写的答案或泛泛而谈,失之笼统,或因缺乏一定的鉴赏知识而游离题意,不知所云。要做到规范表达,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表达。答案要做到语言准确、简明、流畅,符合语法、逻辑和修辞,确保没有错别字、病句。
2.运用术语。要了解并熟练地运用一些鉴赏术语,力求表达准确清楚。如表达方式的术语: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表现手法的术语: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点面结合、以小见大等;结构特点的术语:结构严密、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起承转合、曲折有致;语言运用的术语: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修辞术语: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等。考生表述的时候可以采用这样的步骤:用术语――析
术语――说作用。如2011年高考语文江苏卷问:“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回答此题,考生就要恰当运用术语。
3.变含蓄为直接,化形象为抽象。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考生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
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把这些含蓄委婉的语言转换为通俗直白的语言,把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如2011年高考语文四川卷要求“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这需要考生把“铁铃铛” 的意义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4.书写认真,标点规范,卷面整洁。考生答题时切忌书写潦草,字迹难以辨认;或一逗到底以及一点到底;或信笔涂抹,乱涂乱改。尤其是最后一点一定要避免,否则很可能按作弊论处而被判零分。
五、顺序意识
合理安排答题顺序,最好是按照题序依次作答,循序渐进。为什么要按顺序答题呢?这是从命题的一般原则来考虑的,试题一般是按从易到难的梯度安排的。据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组的相关信息,命题者在拟定现代文阅读题时一般会遵循如下原则:
1.尽量让考生能够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
材料。
2.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3.努力体现由语意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4.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到深的步骤。
因此,考生按顺序答题,从前到后步步推进,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效率。同时以此来检测自己的回答是否全面、深刻、准确,也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有的考生不按顺序,挑题目来做,忽视前后题目之间的联系,往往费时费力,还容易做错。
篇10
关键词:高考 ;英语 ;策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靠教育、靠人才,在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选拔人才的方式将依然立足高考,高考成绩始终是最核心的要素,特别是在高海拔农牧区成长起来的学生,如何通过高考挤进大学校园汲取更浩瀚的知识,既需要在高中学习期间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应该重视科学的备考方法和有针对性地复习策略,以实现高考成绩的最大值。下面,就结合农牧区高考英语备考方法和实施策略进行浅析。
一、农牧区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教育环境、软硬件设施、师资水平都取得了飞速发展。然而,与内地发达省市相比,的教育水平整体薄弱,差距较大。就英语教育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受传统文化和语言、生活方式等客观因素影响,人民走出去就业、工作思想意识不强。特别是农牧区,与外界接触渠道狭窄,对全球经济、国际交流一体化认识有限,对学习英语动力不足,兴趣不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学习英语无用的片面思想认识。
2.地区以说藏语为主,对农牧区学生来说,除了在学校里说有限的汉语外,在家庭、家乡以及社会交往等环境中基本上说的是藏语,导致学生在课堂之外没有巩固英语的语言环境。
3.在英语教学中,因语言原因,无法实现全程英语教学,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传统讲解和知识点学习为主,对学生在口语和实际运用练习不足,学生被动学习现象突出。
4.英语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再学习和提升渠道有限,知识更新缓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运用不足,教学过程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5.以考知识点和写作运用为重点的高考应试模式,使高中英语教育重点放在知识点、语法、写作等强化练习上,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实际交流运用存在较大差距。
以上因素的长期存在,导致了英语教育整体水平偏弱,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高考成绩偏低。
二、英语高考试题特点
纵观近几年英语高考试卷,均采用的是全国卷二,试卷难易程度适中,注重对基础知识、阅读和应用能力的考察。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题型:即听力、阅读理解、七选五、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听力:重视对学生真实听力水平以及日常交际能力的考查;阅读理解:阅读材料的选择贴近生活、重视实用,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重点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语言运用能力;七选五:注重对关键词汇的把握;完形填空:注重考察学生的语篇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上下文语境、语法结构、惯用法、固定搭配选词等的实际应用能力;短文改错:考查对英语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注重对词汇、语法、语篇理解行文逻辑以及惯用法的应用;书面表达:注重语言的交际化,强调对英语知识的灵活运用,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紧跟时代步伐,体现传统文化,注重人文关怀。
三、备考策略
在高考备考阶段,要立足抓基础、重阅读、强写作,有重点的强化练习,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全面开花。
1.重视词汇的记忆和应用。扎实的词汇永远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基础,只有拥有扎实的词汇量,学生才能为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做好铺垫。针对农牧区学生词汇量少、记忆力不强的现状,应将对词汇的记忆与练习贯穿整个复习全过程。
2.强化基础的巩固和练习。对高考必考点、常考点进行重点复习和强化练习,做到必考知识全掌握、常考知识不放过、难点知识略带过。在练习考核过程中,注重对测试整体的宏观把控,了解阶段学习提升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切忌把时间浪费在测试试卷的讲评上。
3.提高写作的针对性和模块化。近几年的书面表达始终立足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资源的宣传和弘扬,考查方式多以书信为主。在备考过程中,可将可能出现的几大写作题材模块化、程式化,辅以常用短语句式练习和优秀写作例文阅读,提高写作的针对性和得分率。
4.注重复习的层次性和有效性。基础复习阶段:应立足全面与系统,强化基础,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建立新旧知识、各模块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知识链条;专题复习阶段:应立足把握高考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确定应试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并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巩固;强化训练阶段:应立足实战,强调模拟试卷的逼真性,接轨高考题型与考试大纲,符合高考英语命题特点和规律,切忌随意找几套所谓“仿真试题”应付。
5.体现学习对象的差异性。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各异,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有高有低,因此,复习过程应在整体推进的同时,实现差异性教学,对不同阶层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形成优提、中促、差赶的教学提升过程。
四、应考策略
影响高考成绩的因素很多,家长的期望、老师的期盼、应试的压力、知识的储备、做题的方法、时间的把握等等,无不左右成绩的优劣。如何做到轻松应考、沉着应考,需注重以下策略。
1.思想减压。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复习应考环境,越是临近高考,越需要在复习强度上减压,做到劳逸结合;注重开展心理疏导,关心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注重与家长沟通,减少学生心理压力,形成工作合力。
2.科学应考。答题过程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沉着冷静、不焦不躁、学会取舍。善于根据上下文、逻辑、常识、词法知识等进行推测确定答案;书面表达应言简意赅,准确表意,抓住关键字、词、句,判断作文类型,行文思路清楚、条理清晰,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3.时间安排。保证在能得分的地方绝不丢分,不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得分。与其花十分钟去攻克一道低分值的选择题,不如花十分钟去攻克一道高分值的大题。要尝试回答所有的问题,不留空白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