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业务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20 15:0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业务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垃圾渗滤液;污染控制技术;可生化性;生物处理;物化处理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2-0040-02
一、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征
(一)影响垃圾渗滤液水质的因素
渗滤液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且无变化规律。渗滤液的水质、水量随着垃圾组分、当地气候、水文地质、填埋时间和填埋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显著不同。由于影响因素多,造成不同填埋场、不同填埋时期的渗滤液水质和水量的变化幅度很大。
(二)垃圾渗滤液的主要水质特性
1 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种类多。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又可分为3类,即低分子量的脂肪酸类、中等分子量的富里酸类物质和腐殖质类高分子量碳水化合物。渗滤液中除含有常规的污染物质外,还含有包括某些致癌、促癌和辅促致癌物质。尤其是当生活垃圾与部分工业垃圾混合时,成分更为复杂。郑曼英等对广州大田山垃圾填埋场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从垃圾渗滤液中检出的主要有机污染物77种。其中被列入我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的有5种。
2 CODCr和BOD5浓度高。垃圾渗滤液的污染物浓度高,变化范围大,这是其它污水无法比拟的,从而给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和工艺选择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垃圾渗滤液中CODcr最高可达80000mg/L,BOD5最高可达35000mg/L。一般而言,CODCr,BOD5,BOD5/CODcr将随填埋场的年龄增长而降低,碱度含量则逐渐升高。
3 金属含量高。垃圾渗滤液含有铜、锌、铁、铅等10多种金属离子,由于国内城市垃圾不像国外那样经过严格筛选,所以国内垃圾渗滤液中金属离子浓度大大高于世界发达国家。渗滤液中铁的浓度可高达2050mg/L,铅的浓度可达12.3mg/L,锌的浓度可达130mg/L,钙的浓度甚至高达4300mg/L。浙江大学沈东升等的研究表明,当废电器拆解垃圾与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时,其渗滤液中的cu、zn、Pb、Ni和Hg等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可分别达到3、11.5、1.7、1.6mg/L和65μg/L。
4 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氨氮含量高。在不同年龄的垃圾渗滤液中,碳、氮两种元素的比例(C/N比)有较大的差异,常常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随着堆放年限的增加,垃圾渗滤液中氨氮浓度会逐渐升高。一般来说,对于生物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磷元素总是缺乏的,例如在北美的几个垃圾填埋场的BOD5/TP都大于300,此值与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磷比(100:1)相去甚远。同时,BOD5/CODcr比值变化大,给生化处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5 水质变化复杂。垃圾渗滤液的成分和产量随季节、时间等变化情况较复杂。其变化特性为:(1)产生量呈季节性变化,雨季明显大于旱季;(2)污染物组成及其浓度呈季节性变化。平原地区填埋场干冷季节渗滤液中的污染物组成和浓度较低;(3)污染物组成及其浓度随填埋年限的延长而变化。填埋层各部分物化和生物学特征及其活动方式都不同,“年轻”填埋场的渗滤液pH值较低,BOD5、CODCr、VFA、金属离子浓度和BOD5/CODCr较高,“中年老”填埋场的渗滤液pH值中性偏碱,BOD5、CODCr、VFA浓度和BOD5/CODCr较低,金属离子浓度下降,但氨氮浓度较高。
二、垃圾填埋渗滤液的现行污染控制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一)垃圾渗滤液的生物处理
1 好氧生物处理。好氧法是常用的废水生物处理方法之一。好氧生物处理中的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等都有用于垃圾填埋渗滤液处理的报道。好氧处理法也可有效地降低BOD、COD和氨氮浓度,还可以去除一些如铁、锰等金属。好氧处理中又以延时曝气法用得最多,还有曝气塘和氧化沟及生物转盘等。
2 厌氧生物处理。厌氧处理方法包括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生物滤池(AF),厌氧接触法,混合反应器及厌氧塘等。厌氧处理有许多优点,最主要的是能耗少,操作简单。因此,投资及运行费用低廉,而且由于产生的污泥量小,故所需的营养物质也少。英国P.S Ball等对垃圾填埋渗滤液的低耗处理进行了研究,在室温20℃~25℃时,厌氧处理表明,95%以上的可溶性BOD被去除,基本上去除了所有的铁,90%以上的氮被转化为游离态氨。但是,广州市大田山垃圾场渗出液采用该工艺处理时,却几乎没什么效果。有报道,加拿大Hahflax Highway 101填埋场浸出液平均COD为12850mg/L,BOD5/CODCr为0.7,pH为5.6。采用厌氧滤池,在pH值调至7.8,负荷为4kgCOD/m3.d时,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并发现如果负荷增加,去除率急剧下降。
3 厌氧一好氧联合处理。由于垃圾填埋渗滤液是有毒、有害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单独采用好氧处理或厌氧处理往往难放要求。在现行的渗滤液处理工艺中,大多采用厌氧―好氧组合处理系统。实践证明,采用厌氧一好氧处理工艺既经济合理,处理效率也高,不仅可以较有效地去除COD和BOD,还可较好地去除氮和磷等。生物脱氮除磷常采用这一组合工艺。
4 氧化塘处理。氧化塘(又称生物塘或稳定塘)多见于渗滤液的处理中。氧化塘处理具有投资小、运行费用低、操作方便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废水处理,在垃圾填埋渗滤液的处理中更常见。与活性污泥法相比,氧化塘体积大,有机负荷一般不高,故多用于渗滤液的最后处理工序,以保证出水水质达标。氧化塘可以是好氧塘,也可以是厌氧塘或兼性塘。
(二)垃圾渗滤液的物化处理法
1 混凝沉淀。混凝沉淀可以大幅度去除渗滤液中的SS及色度等,常用的混凝剂包括A12(S04)3、Fe3O4和FeCl3等。对于垃圾渗滤液而言,铁盐的处理效果要比铝盐具有优越性。有研究表明,对于BOD5/COD值较高的“年轻”填埋场的渗滤液而言,混凝对COD和TOC的去除率较低,通常只有10%~25%;而对于BOD5/COD值较低的“老年”填埋场的或者经过生物处理的渗滤液而言,混凝对COD和TOC的去除率则可以达到50%~65%。
2 化学沉淀。化学沉淀主要用于去除垃圾渗滤液的色度、重金属离子和浊度等,常用的化学药剂为ca(OH)2,对于垃圾渗滤液而言,其投加量通常控制在1~15g/L之间,对COD可 以去除20%~40%,对重金属离子可去除90%~99%,对色度、浊度及SS等可以去除20%~40%。化学沉淀也可用于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生成磷酸铵镁复合肥,但此项研究仍处于小试阶段。
3 吸附。吸附可以去除渗滤液中的COD和氨氮,常用的吸附剂有颗粒活性炭和粉末活性炭,此外还有粉煤灰、高岭土、泥炭、焦炭、膨润土、蛭石、伊利石和活性铝等。当采用活性炭用于渗滤液的处理时,对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可以达到50%~70%。
4 吹脱。吹脱主要用于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高浓度的氨氮,以保证后续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行。吹脱出的NH3需经过回收处理,以防对空气造成污染。
5 膜分离。膜分离主要用于渗滤液的深度处理,包括微孔膜、超滤膜和反渗透膜等,其对渗滤液中COD和ss的去除率均可以达到95%左右。对于此类工艺来讲,由于费用昂贵,限制了它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使用。
(三)垃圾渗滤液的土地处理法
渗滤液的土地处理主要是通过土壤颗粒的过滤、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等作用去除渗滤液中的悬浮固体颗粒物和溶解成分。通过土壤的微生物作用使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和氨发生转化,通过蒸发作用减少渗滤液的发生量。渗滤液的土地处理包括:慢速渗滤系统、快速渗滤系统、表面漫流、湿地系统、地下渗滤以及人工土地渗滤等多种土地处理系统。土地处理投资省、运行费用低,但受气候条件和地域限制一般只应用于干旱地区。
(四)垃圾渗滤液的其他新处理技术
1 回灌一常规处理一膜分离结合的处理技术。这种处理技术将常规处理技术、高新膜分离技术和回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解决了处理出水水质达标的难题,加速了垃圾填埋的稳定化进程。
2 超声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技术。超声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技术主要是利用频率在15 kHz以上的声波在溶液中以一种球面波的形式传递,超声波在辐照溶液过程中会引起许多化学变化,称为超声空化。超声空化是液体中的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液体中的微小水泡在超声波的作用下被激化,表现为泡核的振荡、生长、收缩及崩溃等一系列动力学过程,能够将废水中有毒的有机物转变为C02、H2O、无机离子或比原有机物毒性弱的有机分子;具有少污染或无污染、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和高效等优点,同时伴有杀菌消毒功效,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水处理新技术。
3 充氧气机的立用技术。用于水体治理的新型环保产品一美国爱尔充氧气机,在渗滤液处理中亦可以得到有效的应用。它大大地提高了污水中的曝气效果,使好氧微生物在充足的氧量下,分解其中的有机污染物,增强降解的效果从而提高出水水质。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军队;审计人员素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105-02
军队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是军队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审计质量不断提高的首要基础。实现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目的,必须在军队审计人员管理上下工夫,只有审计人员队伍在思想观念和知识理论上不断进步,才能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优化军队审计人员编配组合
1.军队审计人员要求所学专业对口。从事专职审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审计专业或财经专业学历,从事军事、政工、装备、后勤专业勤务等专业的人员,可考虑协助审计工作,在没有经过审计专业培训之前,不能正式进入审计部门工作并纳入编制。审计部门负责人,必须从具有审计专业学历,并长期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中挑选。专业人才的合理搭配,能够形成专业技能的互补,使审计人才队伍整体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从总体上讲,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职务及其所承担的职责来看,军队审计人员队伍可由管理骨干、业务骨干、专家三个类别组成。
2.军队审计人员要求性格硬韧兼备。审计人员的性格对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审计人员队伍应遵循“内外向性格兼备”、“刚柔相济”的原则进行人员组合。人才队伍中既要有经验丰富、遇事冷静、成熟老练的人员,又要有敢于较真、不怕得罪人的人员,还要有性格外向、善于社交、善于协调的人员。根据人员的性格结构进行合理编配,要力图使不同性格的人员融为一体,使审计人员队伍既有“硬”性又有“韧”性,促进审计团队中的互补互容,互相协调,将不同性格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团队配合的效能。
3.军队审计人员要求头脑灵活敏捷。优秀的审计人员应具备敏锐的动察能力、准确的记忆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灵活的应变能力,善于根据既有审计资料,准确全面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再现出经费物资的基本运行情况,还善于寻找突破口,发现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问题,这类人员往往能够在财经法规审计中发挥突出的作用。因此,在军队审计人员的管理上,要注重将具有这类特点的人员选拔到重要的审计岗位上去,发挥其自身特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4.军队审计人员要求年龄结构合理。年长的审计人员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继续从事审计工作的时间有限,审计人员队伍要保持活力,年轻的审计人员就必须占有一定比例,然而青年审计人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实践,才可能具备较强的判断、比较和协调的能力。为了弥补上述这两个年龄段人员的不足,审计人员队伍中还要具有一定数量的中年审计人员,作为青年审计人员与老年审计人员之间的衔接。优化审计人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就是要形成老中青的结合,既能满足审计工作需要,又有利于“传、帮、带”的审计人员队伍年龄结构。
二、完善军队审计人员考核机制
必要的审计人员考核能正确的判定审计人员质量水平,激励审计人员不断的提高业务水平,弥补自身不足。审计人员考核机制是否完善,对审计队伍的管理十分重要。
1.完善审计人员考核内容。军队审计人员考核内容应着眼于军队审计事业的发展需要,与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相对应。审计人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法律知识。审计工作讲究的是依法审计,军队审计在履行经济监督职能的时候,必须以国家的财经政策和军队经济法规为审计依据,离开了法律和规章制度,审计工作就缺少了评判的依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系统地、熟练地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二是专业基础知识。审计人员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军队财务管理、军队基建财务、军队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对军队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出正确判断。三是审计基础知识。审计基础知识包括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审计职能、地位、作用、对象、准则、依据、证据、方法、程序、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审计文书、档案、审计管理、审计风险等理论知识。四是专业审计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经济活动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审计人才应掌握各类专业审计知识,精通某一类或几类专业审计知识。
2.区分审计人员考核层次。不同类别层次的审计人员在知识能力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必须按专业分层次进行,这样才能使评价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一是审计管理人员的考核。审计管理人员通常具有从业时间长,经验丰富的特点。管理人员一般不直接从事业务工作,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和计划管理等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应把审计基础知识,审计心理学及管理学知识作为主要考核内容。能力考核应作为审计管理人员考核的重点,将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鉴别分析能力作为考核的重中之重。二是审计业务人员的考核。审计业务人员通常处在审计的第一线,从事具体的业务工作,对于这一层次的审计人员,考核的重点应放在知识理论方面,将军队审计理论知识、军队财务相关知道、法律知识作为重点考核内容。三是审计专家的考核。审计专家主要指各级审计部门的高级审计师,经济师。对于这类人员的考核应结合工作业绩,重点考核其鉴别和分析能力、科研能力、调查研究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应考核其组织协调能力。
3.改进审计人员考核方式。人才考核方式是影响考核效率,制约考核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考核方式不科学,不仅会导致考核工作效率低下,而且会影响考核结果的真实性,使人员评价不能公平有效地进行。目前,我军审计人员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难以满足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双重需要。由于考核方式不够科学,还可能掺杂人情分,关系分,使考核难以达到预期目的。针对审计人员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应改进审计人员考核方式,提高考核结果的质量。一是采用笔试,网上测验,书面评议等多种考核方式。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主要采取笔试和网上考核的方式,实行计分制;对审计人员工作能力的考核,主要采取出书面评价的方式,实行分级制,可在审计部门内进行匿名评价,并由考核单位汇总评价意见。二是规范审计人员定期考核制度。审计部门应定期组织考核,对审计人员情况进行摸底。根据不同的人员类别层次,可制定不同的考核时间和周期。三是选择合适的监考人员、阅卷人员以及评分人员。为避免“人情分”、“关系分”的问题,可采用单位之间交叉考核、匿名评阅、计算机评分等方法,确保考核结果的真实性。
三、建立军队审计人员控制体系
1.建立军队审计人员心理调查制度。时代在发展变化,军队审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审计队伍中参加工作时间短的一类人,他们缺乏长期从事一项工作的忠诚度,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着眼全新的社会历史环境,摸清审计人员的心理状况,对加强审计人员心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建立军队审计人员心理调查制度,详细了解审计人员的心理状态,密切注意其心理动向和变化趋势,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管理。搞好心理调查要详细了解审计人员的履历,日常生活状况,还应关注审计人员的社会关系,还要广泛收集情况,可向审计人员的领导、同事、了解情况,或直接与审计人才接触,了解其心理情况,及时发现其心理波动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使其认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处理好自我实现与工资待遇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个人利益与岗位责任之间的关系,把坚守审计职业道德、克尽职守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
2.完善军队审计人员继续培训制度。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素质在审计工作中的综合体现。对审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是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继续培训,加速知识更新,加强业务胜任能力,使其重视培训学习,提高执业水平。现在各审计单位以及部队审计部门相互交流较少,很多文件不能及时获得,个别审计人员通过个人关系获取的有关文件往往也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实现共享,所以各审计单位不仅要想方设法扩大有关信息来源,还要建立和完善审计人员继续培训制度,通过集体培训学习,提高信息共享程度。集体培训、学习还有助于审计人员之间进行经验交流,提高对审计准则及有关文件、规定的理解程度,有助于审计单位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避免其内部存在多种质量标准,减少审计人员对审计单位质量控制制度的抵触、反感情绪,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3.建立军队审计人员奖惩制度。根据审计人员及其工作质量的定期评比考核结果对审计工作成绩显著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工作质量优秀的特定审计项目和表现突出的军队审计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与军队审计人员的晋级升职挂钩。对、内部审计业务质量低下、造成损失或影响军队审计信誉的审计机构和相关审计人员,要予以行政和经济处罚,对造成重大过失的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将处罚结果备案。做到奖罚分明,确保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秉和,等.军事人才素质的生成与发展[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2]军队事业审计法规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审计署,2000.
[3]王宏运,曹培义,林孝诚.后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
篇3
【关键词】审计业务流程;实验环节;实验材料
审计业务流程是审计学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业务流程的学习,不仅要将各项基础知识融为一体,还要掌握系统规范的审计工作步骤,学习专业判断方法的运用,同时熟练各项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写、审核和管理。基于审计业务流程的学习目的。实验是掌握该项流程必不可缺的教学环节。
一、审计实验现状介绍
目前,就审计业务流程的实务训练而言,各个院校的教学计划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部分院校的实务训练仍然停留在案例教学阶段,未开展任何形式的审计实验;一部分院校已经开设了模拟实验教学环节(或其他名称的实验),但仅仅是案例教学的形式转换,实验材料为多个单一案例,缺乏系统性,学生无法按照实际的审计工作流程进行系统的实务操作;此外,有些高校借助会计模拟实验形成的材料。在做出一定修改(审计陷阱)的基础上用于审计模拟实验,这种方式有成本低、材料系统而且时间跨度大的优点,但是由于会计模拟实验材料本身出自学生之手,与实务还有一定距离。而且会计模拟资料只能给出模拟企业基本情况、会计政策以及各项业务活动的原始凭证和说明,未能给出审计所需要的其他证据和内部控制等重要信息,难以达到现代审计流程训练的目的;除此之外,近年来也有少数院校开发或购置了审计教学软件,以不同行业企业的整套账簿和相关详实资料为实验材料,采用审计软件作为工具,模拟审计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在审计课程的实务训练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过,由于在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和审计角色等方面缺乏仿真性、缺少动态效果,实验依然有待进一步改进。
整体而言,目前我国高校审计教学中业务流程的实务训练环节仍然较为薄弱。
二、审计实验难度分析
分析审计业务流程实验的薄弱原因,主要源于实验环节多、实验材料要求高、实验仿真性和动态性难以完善等几方面。
(一)实验环节多
由于审计业务流程涵盖内容多,所以实验环节也较其他实验复杂。以报表审计项目为例,业务流程一般分为初步业务活动、审计计划、审计测试和终结审计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包含客户基本情况了解、专业胜任能力评价和业务约定书订立等环节;第二阶段包含客户外部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价、客户内部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价、总体审计策略制定和具体审计策略制定等环节;第三阶段包含内部控制测试和交易测试两大体系:第四阶段包含审计差异调节表和试算平衡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汇编和复核、审计报告撰写及审计工作总结等环节。要在一项实验中训练以上所有环节,对实验材料、设施以及教师等方面都是一个挑战。
(二)实验材料要求高
审计业务流程实验在材料数量和内容的要求上也较其他课程高出很多。一方面实验材料要涉及上述各项实验环节;另一方面,实验材料要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跨度,需涵盖模拟企业一段时间(最好是一年)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此外,由于实务和理论的发展,审计客体和审计工作底稿等需实时更新。这些因素对实验材料的数量和内容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实验仿真难度大
实验的仿真性是实验质量的保证。然而众所周知,审计实务中的许多情景是不易模拟的。如观察、询问和监盘方法的运用,审计人员与管理层、治理层的沟通等等,都很难用文字、图表等形式描述得生动而全面。
(四)实验动态效果差
作为一项系统性较强的活动。审计业务流程的许多环节要在前段环节的工作结果下开展,而后段环节的工作结果又会对前段环节提出调整的要求。比如,在审计测试中发现的新情况,会影响到计划阶段对重要性水平判断的合理性,重要性水平的调整。又直接影响原定计划;在终结审计阶段,与管理层沟通的结果和被审计单位认可的调整程度,直接影响到审计人员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和报告类型。实验中要呈现诸如此类承前启后、交错复杂的动态特征,是目前审计教学软件中较难解决的问题。
尽管存在各方面的困难,开发和运用审计实验仍然是完善该课程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
三、审计实验设计
审计业务流程具有较强的系统连贯性,应当采用综合实验的形式开展实务训练。一项完善的审计业务流程综合实验。应当包含完整的报表审计项目,以模拟企业为审计对象。提供企业各项基本情况资料、行业法律等环境资料。以及一个会计期间整套业务信息和账项体系的实务版本,能够涉及几乎所有审计业务流程的训练。该实验内容多、系统性强,对师资、软件和硬件都有很高要求。
篇4
一、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适应审计环境变化的必要。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化工作相应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财政部早在1994年5月就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力争到2010年全国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改变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和发展,会计处理显得日趋方便,但与之紧密联系的信息化审计则显得颇为滞后,甚至成了制约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绊脚石”。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由此,推进审计信息化则显得越来越紧迫。虽然近年来,全国审计系统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网络建设、硬件装备和审计软件开发应用有了较快发展,但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如此紧迫的形势下,建设一批同时具备审计专业能力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适应了时代的需求,有助于开展新时代审计工作。
2.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审计监督能力的必要。
随着信息化技术向社会经济发展各个层面的迅速渗透,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被审计单位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审计证据和资料的基本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如果审计人员不懂信息化技术将打不开审计工作的大门,审计人员不善于运用信息化技术将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监督职能也就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审计机关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取得进展,必须充分认清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深刻理解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提出的“失去三个资格”的重要论断,紧紧围绕“人才强审”战略,多措并举加强信息化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技术含量,努力使计算机审计在审计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现状
1.审计人员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进程。
计算机审计是融财务会计、审计和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开展计算机审计需要一批既精通财务会计、审计及税务等方面知识又掌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但我国审计队伍主要由财经类专业人员构成,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尚不能达到计算机审计所要求的水平。这类审计人员虽然具备扎实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审计经验,但由于对计算机审计相关知识未进行系统学习和培训,仅仅对他们进行了初级程度的基础运用培训,虽然使他们具备了一定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技能,但他们并不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计算机审计程序,也未掌握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或利用计算机审计的技术,不具备独立操作计算机审计软件的能力。而审计队伍中的计算机专业人员,虽然具备组建网络以及解决软件、硬件的常见问题的能力,却普遍缺乏相应的会计和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且未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会计、审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未让其直接参加审计实践,所以这些人员并不熟悉审计业务,有些人员甚至完全不懂审计,在开展计算机审计时不知道要审什么、该怎样审。这种知识结构单一及综合应用水平偏低的问题,使得从审计人才向计算机审计人才转换比较困难。
2.既精通计算机应用和软件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经过近十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借助于审计署组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考试、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培训认证考试和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考试等一系列的培训考试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审计能力。同时,为了改善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现在审计机关在新录用人员方面已经加大了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根据审计署的统计,截止2012年9月,全国共有4 580人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考试获得合格证书,仅占全国8万余审计人员的5%左右。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的人员在经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分析和软件开发的培训后,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进行审计工作。但是,由于大部分审计人员均不是计算机专业人员,缺乏对计算机系统及技术的深层次掌握,同时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较快,从长期来看审计人员运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与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计算机审计专家型人才还没有形成。
被审计单位分散的财务、业务、管理等系统逐渐被集中式的信息系统所代替,数据大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仅从财务数据上已经很难发现问题,审计工作范围必须拓展到被审计单位的各类业务系统,通过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对比才能发现问题。同时,为确定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人员还有必要针对被审计单位承载业务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应用综合体,以现有通过培训的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能力还不足以保证信息系统审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效率效果性,以及对信息系统审计质量的要求。
三、加快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构想
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审计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审计人员岗位要求,职责所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中去,运用现代化的手段、现代化的审计技术、方法,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服务,关键在于要建设一支具有实战技能的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
1.要树立学习信息化知识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公共财政收支的效益的评估、对权力制约和监督、对审计结果的公开透明等新的课题不断地摆在审计人员的面前,这就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审计人员一味靠老观念、老经验、老方法开展审计工作,将难以完成历史赋予审计事业的神圣使命。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当前已进入信息时代,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树立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理念,特别是要加强对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审计工作方式方法,为推动审计事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为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要科学规划审计人才队伍结构。
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最理想目标是把所有审计人员都培养成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都能独立运用计算机开展审计。但现有的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达到这一目标。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审计人员虽然熟练掌握审计业务,却缺乏计算机专业知识,而审计队伍中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又普遍缺乏相应的财会和审计业务知识。因此,目前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对审计人员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根据审计人员所从事工作、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要求的技术难度不同,将信息化审计人员分为部门领导、信息化审计专家、信息化审计业务骨干和一般审计人员等四个不同层次。
一是部门领导。部门领导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应当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如果没有领导干部的理解与支持,信息化审计很难推广。部门领导必须尽快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够利用计算机查阅审计文档、资料,并且能理解与支持业务人员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能够与业务人员进行一些信息技术的简单沟通。
二是信息化审计专家。信息化审计专家担负着组织资源、协调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性软、硬件技术问题,指导一般审计人员和业务骨干完成较复杂的操作或编写必要程序分析审计数据的职责,要求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因此,信息化审计专家是目前我国严重匮乏的人才,也是目前信息化审计推广应用的“瓶颈”。作为权宜之计,可以考虑从信息化审计业务骨干中产生,根据骨干型人才的审计业务水平和计算机知识水平,选招、选派少数具备全面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对网络和系统安全有独特的敏感性,对财务会计、审计和企业内部控制有较深理解的业务骨干去对口大学和审计署培训,以培养造就少数信息化审计专家。
三是信息化审计业务骨干。信息化审计业务骨干是推进信息化审计的中坚力量,需要具备理性地计划、安排、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的能力。信息化审计业务骨干主要职责是制定方案和实施系统分析,获取审计组所需的财务及业务数据,完成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下载与检验、转换、整理;掌握信息化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具备必要的数据库知识,熟练掌握审计软件操作。
四是一般审计人员。一般审计人员必须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具备熟练操作审计软件能力,能够在信息化审计专家和信息化审计业务骨干的指导下解决审计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完成基于电子数据的审计作业。
3.要拓宽信息化人才培养渠道。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人才在审计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此就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拓宽信息化人才培养渠道,树立超前培养、复合培养的新观念,不断强化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为开展计算机审计打下基础。具体来讲,其一,要拓展学习教育途径。通过整合培训资源,挖掘培训的潜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工作,以开阔审计人员视野,提高审计业务素养;其二,要丰富学习内容。培训中要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更新与补充相结合、审计干部业务培训与计算机审计知识相结合。同时,要不断探索新的学习载体和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其三,要建立完善培训机制。制定和推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刚性学习制度,加大信息化培训的硬件投入,激发审计干部参与学习、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要建立信息化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在审计人员的激励、考核等方面注入新的内容,才能进一步形成更科学的、可量化、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此,在实际工作中:一要确立以能力、业绩而不是以学历、资历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标准,要把能力放在首位,特别是创新能力,大胆启用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善创新的审计人员,尤其是在信息化运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审计人员,更要高看一眼,善待一分;二要进一步完善对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形成平时考核、关键时期考核、年度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统一的考核系统。考核中,将信息化考核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与德、能、勤、绩、廉一并考核;三要坚持以信息化的人才观念为指导,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及工作业绩,真正了解其目前岗位履职能力和未来潜在能力,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带动和辐射能力,为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可靠依据。
5.要加强信息化专业技术培训。
篇5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中面临的问题 包括:(1)电子数据获取困难。由于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只能对电子数据进行审计,而实际工作中很多被审计对象的信息化水平尚很低,给高校审计信息化数据的获取带来了困难。(2)非经济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困难。由于高校审计大多是流程审计、合规合法性审计、确认性审计等非经济审计,以及对图形、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审计,这对讲究逻辑性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带来了困难。(3)审计作业人员信息化知识应用困难。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建设完成后,审计作业需要在计算机应用平台上完成,很大程度上要甩掉传统的手工审计,实现电子化制作工作计划、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并借用审计信息化工具实现查账、分析、找寻线索,这给原本年龄普遍偏大、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不娴熟的高校审计作业人员带来实际应用方面的困难。(4)审计思维和审计方法转变困难。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建设完成后,将改变以往单一的经验审计、事后审计、现场审计模式,实现审计经验共享、事中审计、联网审计模式,传统的审计习惯必然改变,这对审计人员的工作思维和方法转变带来了困难。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意义 包括:(1)改变审计模式,实现全面审计、过程审计。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构建,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事后审计为事后与事中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现场审计为现场与远程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静态审计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审计模式,从而实现全面审计、过程审计。(2)构建丰富、实效的审计理论方法体系。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构建,可以系统性地梳理出高校审计工作在应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时,如何实现审计经验过程化沉淀、如何巧用审计知识库、方法库和案例库,从而构建出更加丰富和实效的审计理论方法体系。(3)协助判断审计疑点,实现审计自动化作业。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构建,可以帮助审计工作人员实现审计工作的电子化管理、审计疑点的自动化筛选和智能化判断,从而构建一个可互动的、适时协助判断审计疑点的自动化作业平台。(4)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一方面,可以对被审计对象的业务数据定期进行过程化采集与转换;另一方面,通过自动预警和模型分析,自动发现审计疑点,形成审计线索,为快速确定审计重点大大提高了效率。(5)提供审计通用工具。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构建,可为某一地区或全国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研发、应用和经验总结提供参考借鉴,并通过在某一地区高校的应用,逐步完善使之建设成为行业内通用的审计工具。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目标、总体框架及关键业务点
(一)构建目标 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的目标为:实现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从以往单一的数据采集方式向数据集市建设发展;从以往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向高校经费全生命周期、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全面审计内容发展;从以往单一的程序应用软件向数据仓库技术、平台技术、信息门户技术、多渠道访问技术、应用集成技术发展;从以往单一的模拟手工作业模式向计算机智能审计、计算机自动筛选疑点、辅助审计人员过程化沉淀审计经验、计算机知识共享等丰富的辅助功能方向发展,着力促进审计工作机制和资源的双重整合。
(二)总体框架 基于构建目标,结合高校审计工作实际,构建了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总体框架,包括审计信息门户、业务应用系统(审计管理系统、审计支持系统、数据式审计系统、数据仓库系统)、系统软件、IT基础,以及审计信息系统需要的运行保障体系和应用支撑体系,如图1所示。
篇6
关键词:审计教学,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法,有效教学
一、在审计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审计是财会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审计课程的内容相对财会类其他课程来讲,说教性、规范性内容较多,使得教师在教学技术上很难把握。审计课程内容综合性又极强,而且涉及面又广,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不仅是知道而且要精确,不仅要掌握财务基础知识和基本审计理论,还要对法律等知识均有所知,审计业务的锻炼需要很多的实践活动。所以,审计理论教学必须联系实际,从而突出其社会实践性。科技论文。现行审计课教学中基本上局限于审计理论的讲解,内容枯燥抽象。学生从事具体审计工作时无所适从,一头雾水。项目教学法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途径,最终得到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各种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任务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选择项目提前发给每一位学生,并且简明地向学生介绍所选择审计项目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让学生仔细阅读审计项目和一些参考资料,这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教学项目。
2.确立标准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有关项目模块可以参照以下标准:
篇7
银行电子化业务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网络银行的兴起,改变了银行传统的财会工作模式和内部审计模式。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独立、客观的签证与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估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年新的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模式是内部审计导向性的目标、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结合,它规定了内部审计应从何处入手、如何着手、何时着手等问题。目前有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一)账项基础审计是从会计科目入手,以凭单核对为重心,目标是检查账目有无舞弊情况,着眼点在于数据的可信性。这种模式在银行现场审计中使用最多,体现了传统银行内部审计“查错纠弊”的本质要求。通过凭证的核对,可以发现技术性错误或舞弊行为。但这种模式费时费力,即使采用抽样审计技术,也是根据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进行主观判断抽样,难免遗漏重要事项,也难以做深入的分析,查找错误或舞弊行为产生的原因,不能揭示会计系统中不合理的缺陷。在银行电子化业务条件下,不宜单纯采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二)制度基础审计强调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程度。制度基础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控制度各个环节的审查上,目的在于发现控制制度的薄弱之处,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内部审计检查。制度基础审计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并且可以就内部管理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但是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使内部审计人员过于依赖内部控制测试而忽视其他环节。随着银行电子化业务的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银行电子化业务、特别是网络银行条件下,产生经营风险的原因很多,其中网络技术安全是最主要的因素,它不仅有硬件上的,也有软件上的,还有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操守问题。所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也不能充分适应银行电子化业务条件下的内部审计需要。
(三)风险基础审计立足于对银行电子化业务经营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战略,做出与银行经营特点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对银行电子化业务各种经营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措施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从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程度,使内部审计工作适应银行电子化业务的快速发展要求。
从以上分析来看,银行电子化业务条件下的内部审计应以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为主,兼顾其他两种模式。因为高一级审计模式并不是完全替代低一级审计模式,而是内部审计适应现代银行快速发展的一个不断自我调节、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二、增强银行电子化业务审计的对策
(一)加强风险预警、完善内控建设。在银行电子化业务的背景下,内部审计的功能应由传统的“查错纠弊”转向注重风险监管,将工作重点放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保障金融业务的正常运行上。通过功能创新,使内部审计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判断和预警风险,在问题扩大之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同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针对银行电子化业务所带来的新问题,迅速建立和完善与金融风险预警相关的各项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来确保风险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革新内部审计技术和手段。为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处理手段必然要由手工操作提升到电子化处理,从“绕过计算机审计”转变为“利用计算机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它的运用既提高了审计的正确性与准确性,也使审计人员从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审计人员只需集中注意于那些需要专业判断的部分。二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可帮助审计人员扩展审计的范围,使审计的范围由书面向其他媒介扩展,既包括以书面形式保存的文字资料,还包括储存在计算机系统的磁媒介或其他储存器中的数据。
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在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1、文书及审计项目管理。审计人员可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审计文书管理,如审计通知书、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档案均可由计算机协助处理,方便日后的查询及调阅。而目前多媒体的应用、计算机外设的增多能使计算机将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转化为数字处理并存储,由此满足了审计各种方式取证的要求,更为审计工作的无纸化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2、利用辅助的审计软件。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利用专门的审计软件对银行业务进行辅助审计,直接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协助内部审计人员做出判断。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会使用计算机的某些应用软件,如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等,有一定的编制程序的能力。
3、在银行业务系统中嵌入预置的审计程序。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业务系统的开发、验收工作,同时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审计程序预置或嵌入到业务系统当中,用来即时鉴别出特定的或程序无法识别需要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业务事项,并把它们复制到审计人员的文件中。预置审计程序的技术为审计人员提高审计的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最佳的方式及手段。
(三)结合现场审计,大力开展非现场审计。我国银行业目前广泛采用的是现场审计方式,这是由我国特有的金融环境决定的。但随着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内部审计仅仅依靠传统的现场审计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银行业的要求,内部审计方式要有转变和创新,必须走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路子。两者结合可以解决现场审计的三个不足,一是可以实现适时全程监督,解决了现场审计事前对风险预警力不从心的现状;二是可以节约审计成本,通过非现场审计发现风险隐患,从而指导现成审计查证工作,使现场审计更具有目的性,避免了现场审计的盲目性;三是非现场审计的出现,顺应了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解决了现场审计在某些查证领域的不足,降低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效率。
(四)扩大审计领域,开展金融科技审计。金融科技审计是金融监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金融科技在金融业得到普遍应用的必然结果,是防范和化解银行电子化业务而产生的风险,保障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对计算机稽核审计大致可以分为对电子化应用管理的审计和对电子化应用系统的审计。前者包括对数据处理中心和计算机应用部门的人员管理、组织分工、工作流程、权利制约等的稽核;对有关计算机安全的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的稽核;对管理层、技术层、操作层的安全保密意识的稽核;对电子设备管理的稽核;对应急计划的制定及其可行性、有效性、可靠性的稽核。后者具体有对计算机场地、环境的稽核;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应用系统等的稽核;系统的运作环境和业务处理程序等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足够性、效率的稽核;对系统开发、使用、维护、变更中的控制的稽核;对数据备份、恢复机制的稽核。
(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银行要努力提高审计组织机构及人员的创新能力,加强审计科研机构建设,建立审计创新保障体系;创造有利于审计创新的良好环境,提高审计创新效率;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审计人才;加速审计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形成一定的技术扩散面;加快借鉴、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审计经验和技术。
第二,力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所创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是增强电子化业务审计的关键,只有具备较高的会计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以及过硬的科技手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资料中发现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银行应当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对流动性,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人员选配上要注意把素质高、业务强的人员安排到内部审计部门,而不能简单地将其他业务岗位不需要的剩余人员安排到审计岗位。对内审人员要定期培训,保持内审队伍的精干与业务活动的同步一致性。同时建立审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干部选拔上要公开公正,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一定要打破,对审计人员的道德风险要有约束机制。
篇8
一、认真执行领导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年初,新主任刚上任,我及时汇报了我镇计划生育工作环境。在新领导的安排下,我们积极开展日常财务工作,严肃财经纪律,认真执行领导的统一部署,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日常财务工作的管理,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在年初加大财务基础工作建设,从粘贴票据、装订凭证等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细化财务报账流程。按照县计生委检查通知精神,我们又学习了《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票据及财务印鉴的管理制度》、《会计档案保管制度》等,每月终结都要进行自查、自检工作,逐步完善计生办的财务管理体系。
三、在专项经费的支出上,认真领会计生委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预算,不挤占、不挪用,保正专款专用。每月底定时做帐,编制上报专项经费决算报表,为领导做出相关决策及时提供了财务信息。
篇9
当前,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会计审计在其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越发的重要。所以,要求公路管理单位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新会计准则,不断增强会计信息质量与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持续健康的快速发展。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首先指出了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本文由收集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制定了有效的问题解决措施,旨在为同行们提供相应的借鉴。
一、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会计审计缺乏必要的认识。从我国现阶段公路管理单位发展情况上看,内部会计制度观念滞后问题屡见不鲜,特别是对会计审计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审计的基础知识也是了解的不充分,致使会计审计工作依旧处于“防弊纠错”这一初级阶段中使得会计审计具有的宏观管理服务作用难以得到全面发挥。(2)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就目前来看,由于相关工作者未认识到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而内部审计部门又缺乏相对独立的编制,这样一来,就使得审计工作属于财务、监察处、办公室范畴,审计独立性无法实现,而且对监督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造成了严重的阻碍。(3)专业技术与专业人才缺乏。现阶段,由于我国单位内部会计审计环境还不够完善,部分会计依旧是通过账面资料来查错纠弊,技术十分的单一和滞后,很不利于现代化内部会计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实施的《内部审计标准说明》中明确要求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对财务、管理、会计、计算机、法律、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充分了解与掌握,从而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及质量水平。
篇10
一、产生审计风险的因素
(一)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1、部分人审计人员缺乏有关审计的风险意识。关于审计风险的认识,在政府审计中的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表现得比较明显,这些机关的领导对审计风险非常重视,但基层的审计机关却缺乏重视程度,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审计人员的认识问题会产生局部性风险,但是通过管理是可以进行控制的,但是由领导认识不足所导致的风险其影响往往是全局性的,由此带来的失误甚至可能是不可挽回的。因此最大的审计风险其实是审计机关领导的认识风险。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全面认识审计风险,在看到发展的机遇的同时还要意识到审计工作面临的巨大风险,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2、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和审计技术方法落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专业判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不合理的知识结构、严重缺乏的复合型人才,是导致当前的审计队伍对新形势下的审计要求难以达到的主要影响因素。入世以后给我国的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审计风险,作为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者。WTO的规则,国际通行的审计惯例以及商业运作模式和规则都是每一位审计人员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方面,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审计工作,适应新环境下的审计工作。目前我国的审计技术和手段还停留在很传统的阶段,账目基础审计还是以手工为主,这样的方式和国际化的需要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作为审计机关,确定与当前实际情况向符合的审计策略和技术手段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且要以审计准则的方式将这些技术手段确定下来。除此之外,对于审计工作人员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基础的查账技能必不可少,同时还要求掌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电算化审计知识、政策法规及个人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工作中才能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3、从业人员少,与实际需求不相符合。审计工作的特点就是项目多、任务重,这就要求配备更多的审计人员开展工作,从而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但当前的审计工作面临的现状却是人员缺乏,这是机构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目前审计力量普遍偏少,与繁重的审计任务不想符合,所以每个从事审计的工作者都感觉到极大的工作压力,甚至于不堪重负,这无疑也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工作的质量。
(二)来自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
1、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复杂化,加大了审计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经营范围日益突破单一业务界限,而成为从事多种产品生产经营和从事多种经营业务活动的综合经营体,因此,这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竞争中的不确定性都会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增加工作人员出现失查或者失误的可能性。同时,金融产品创新及衍生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加大了审计风险,导致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的破产原因之一就是审计对安然公司大量从事的金融衍生工具和表外融资业务产生的表外项目风险无能为力。
2、 资料和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增加了审计风险的发生可能。
虚假会计信息对审计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被审计单位舞弊行为的隐蔽性和反审计手段的增强,加大了审计风险。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直接受到被审查单位提供的资料和会计信息的影响,若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者虚假信息,那么审计的结果也就不能准确反映问题,甚至出现偏差或者是判断上的错误。除此以外,正常的经营管理中出现无意识的错误较容易被发现影响也较小,而舞弊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这种行为多数是采用极为隐蔽的手段,一般的审计程序是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容易造成极坏的影响。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失灵,则更加大了审计局的检查风险。
二、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
1、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树立全新的审计思维
(1)强化对审计风险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掌握新的审计方法。对审计的每一步都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风险,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2)更新审计监督观念。审计监督的重点应从有形资产审计转移到无形资产审计,重视管理方面和社会效益的审计,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并促使其快速成长;
(3)树立竞争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审计人员应树立竞争观念,培养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大胆创新的意识。积极探索适应信息经济的灵活高效的审计模式和方法,力避审计风险。
2、政府机关审计人员风险意识的树立
实践证明,审计人员强烈的风险意识是有效控制风险的关键所在。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把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工作中既要认识到审计风险重要性,同时要重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3、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谨慎。审计人员做出的专业判断其实不能说百分之百的准确,因为这从实质上说其实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它的准确性会受到判断主体、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其实是由很多工作人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最终的审计评价意见也是在综合了不同人员的判断而得出的。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出于职业谨慎,在尊重客观事实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做出专业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的评价结论。由此可见,要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是要加大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各级升级部门都应该有计划地培训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培训促进审计人员更新知识,学习并掌握先进的审计手段,从而提高能力。
二是鼓励审计人员自我学习。鼓励审计人员提高学历层次,参加审计、会计职称考试和CPA、CIA等资格考试,使每一位审计干部成为学习型干部。
三是提升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审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首要手段。只有提升了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才能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也会更加具备责任心和使命感。
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财经纪律;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工作踏实主动,认真负责。
(2)文化素质: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3)业务素质:熟悉和掌握现代财务会计和经济知识;审计技术水平,能掌握和运用对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检查、考核和分析的审计技术;调查能力,能根据审计任务的要求了解情况,搜集材料,取得证据,为正确的进行审计提供依据;正确的编写审计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和其它资料。
5、实施"承诺书"制度,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