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08-20 15:0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决策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随着企业智能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信息集合、技术整合、市场融合的系统集成将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对组织变革、技术发展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凸显。
1 信息技术与企业信息化
信息技术(简称IT)是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工厂办公家庭自动化、通信计算机控制结合、数字传输交换处理的“3A” 、 “3C” 、 “3D”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是对对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思维的改革与促进,经历了由浅到深、由孤立到集成、由技术到管理的发展过程,并促使企业管理、信息收集与处理、资源优化配置更加科学化、智能化、合理化、标准化,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优化升级。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体现,促进企业管理的改善,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技术的创新发展,改善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传统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加快业务流的处理,在财务数据处理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企业竞争力的体现和科学决策的制定只有在基础数据、生产效益、竞争能力和资源配备方面的信息掌握充分的条件下,才能做到有据可依,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全球竞争。
2 企业管理信息化
SCM、EPR、BPR模式是现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一种重要体现,是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大背景下最有效的方式。现行的S C M管理模式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双赢原则,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并保证获取最大利润,已达到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合理控制,将各个合作伙伴组成战略合作联盟。EPR管理模式的应用,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模式的升级与发展,把经营规划与销售运作转化为较为详细的计划,将客户、市场、销售、采购、生产等信息业务等集成为一体,实现商务一体化。BPR管理模式是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方面进行应用,通过过程控制的加强,对原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实现对经营成本的降低、服务质量的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速度的提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数字化、 科学化、 信息化和自动化。例如,网络会议、视频会议等的使用不仅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的协作化,而且有助于企业高层及时掌握生产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的决策,促进管理的合理化。
3 企业运作网络化
在全球竞争加剧的状况下,信息技术在企业运作中的应用,不仅促进了企业跨地域集成化的运作模式的形成,而且促进了企业业务的扩张,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企业运转的有利支撑,电子商务、网上市场运转和信息交换等多种运作方式的应用,打破了地域的壁垒,促使企业实现了信息流代替了资金流,促进企业与市场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压缩。企业运作网络化的实现,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实现生产商与消费者的有效衔接,提升资金周转的速度和效益并降低交易成本。并且通过落网订购等方式促进了企业销售力度的提升,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网络将产品和销售信息进行宣传,促使不同国家、地区即使找到所需物品的来源,进企业经营销售量的扩大并减少库存,提高企业影响力。
企业信息平台、交流平台、贸易平台等新兴的网络平台,为企业运作网络化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给企业、个人带来了快捷性和方便性,足不出户即可获得最有价值或准确的信息。并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企业间的良性竞争环境的形成,加强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成长。
4 企业系统集成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使企业从产品研发、采购、生产到销售集成为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帮助企业通过市场的销售经营、市场调研、市场需求情况来对研发生产环节进行调整。企业通过建立外部网络调研中心和内部数据库及时的进行市场分析,制定新的规划与决策;通过视频通话、移动通讯、电子邮件等方式,促使信息流代替事物流,提高企业内部的协同能力,改善交流方式,实现跨地域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实现企业创新型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市场驱动来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市场份额,改变企业发展格局,促进企业跳跃式的发展与创新。
5 企业建设智能化
利用计算机和相关的信息处理系统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局域网、声音处理、高密度存储文件等新的技术手段的采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完善了企业信息的科学化和完整化,尤其是在财务、采购、统计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实现了对客户需求的科学挖掘、对数据的科学分析,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疏忽,促进智能化企业的形成。
信息技术在企业招聘员工中成为考核标准,节省了企业员工培训、企业监督与管理职员的成本,而且应用网络化的手段促使员工的教育更加客观科学,从国家战略大局出发,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国际前沿技术,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水平,促使企业面对智能化、战略化、先进型、技术创新型转变。
在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生产方式日趋柔性化,CAD、CAM/CAPP/CAPPS集成系统的应用,是产品实现了小批量自动化的生产模式,由自动化加工、传送、信息管理控制所组成的柔性制造系统,实现了设计、生产控制的一体化与科学化,通过现代的控制方法与手段如数控技术等,实现精细加工,并提高了生产的速度与质量。 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通信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促进了人们生产的信息化与科学化,成为了现代企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向,成为了企业现代化实践的重要驱动力,并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商机,提高竞争力。
6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了必要条件,成为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的信息技术将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将随着加强,其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信息化、运作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建设智能化的发展,对企业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和实现创新型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胜.航云服务激发企业经营模式变革[J].商务周刊.2010.
篇2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企业资源计划(ERP),它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以财务成本控制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把从原材料开始到产品服务整个过程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思想是:
1.以业务流程重组(BPR)为先导。传统商务环境下,企业多按职能部门进行具体业务的运作与考核。按专业职能分别执行任务,各自处理信息,阻隔了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也降低了具体业务在企业内部的运行效率。ERP要求企业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决策等不同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效整合,依物流、资金流设计具体业务流程,及时汇总整理每天的营运资料,实时跟踪生产过程,处理生产中的动态信息,从而实现JIT管理和全面质量控制,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因此,实施ERP首先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2.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ERP在MRPII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供应链跨越了部门与企业,形成了以产品或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SCM从整个市场竞争与社会需求出发,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重组与业务的重组,大大改善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物流与信息流运转的效率和有效性,减少了浪费,避免了延误。
3.以客户关系管理(CRM)为中心。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关注的焦点逐渐由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客户上来,尤其是在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前台领域。CRM能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集中应用于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身上。其目标是通过缩短销售周期和降低销售成本,通过寻求扩展业务所需的新市场和新渠道,并通过改进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盈利能力以及客户的忠诚度等方面来改善企业的管理。
4.全面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ERP旨在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模式的调整以及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它支持敏捷化企业的组织形式(动态联盟)、企业管理方式(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方式)和工作方式(并行工作和协同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用户、供应商及其他商贸活动涉及的职能机构集成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转移和优化。
二、企业信息化的一般模式
企业信息化无固定模式,一个典型企业的信息化方案应包括前台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以及后台以ERP为核心的集成系统。
1.前台:建立电子商务应用平台。
(1)建立基础电子商务平台。基础电子商务平台包括企业的主页、企业产品的广告宣传、企业形象的宣传、企业服务内容的介绍等。
(2)建立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一是卖方解决方案:生产供应商提供基于销售的门户站点,众多的买方可以到卖方的网站上进行采购。二是买方解决方案:采购商建立自己的采购站点,为众多的供应商提供网上供货的机会。三是第三方交易平台模式:在网上以中介形式将供应商和采购商联系起来,通过向客户提供会员服务收取月租费或按交易记录收取交易费。
2.后台:建立以ERP为核心的集成系统。真正信息化的企业,内外所有的工作都应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完成。这些内容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CIM)、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办公自动化(OA)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三、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比较
为了跟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相区别,我们把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称为会计信息化系统。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相比,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不亚于从手工会计系统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飞跃。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信息化对现行会计电算化模式带来的影响,先对两类系统的基本特征作一对比。
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特征。
(1)财会部门边界范围内的独立信息系统
(2)基于局域网的信息系统
(3)模拟人工业务内容和流程的系统
(4)事后核算型系统
(5)与业务处理分割的系统
(6)与管理控制分割的系统
(7)无法实现与企业内其他系统的数据共享
2.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本特征。
(1)企业边界范围内的非独立信息系统
(2)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
(3)业务流程重组以后的系统
(4)实时数据处理的系统
(5)与业务协同处理的系统
(6)实时管理控制的系统
(7)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的系统
四、企业信息化对现行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影响
1.对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的输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在很多情况下被电子数据所代替,如电子商务产生的交易凭证、商场收款机采集的销售凭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自动记录的生产数据等等。二是原始凭证的输入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在财会部门,而在产生数据的业务部门,如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以及办公自动化环境中。三是大多数记账凭证将由会计电算化系统自动产生。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改变将对传统会计岗位的设置、数据处理流程、会计数据资料的生成与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变革。
2.对会计数据处理内容的影响。传统会计数据的处理围绕会计要素展开,会计信息主要是价值信息,最后形成若干通用会计报表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会计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资本价值和最佳收益,信息使用者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数据就可决定决策模式。这种会计方法的特点是,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所有不同信息使用者都是统一的、事先确定的、综合性的、单一计量的。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库信息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共享,它存放的是企业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事项的数据,而不是按会计要素进行货币计量并分类、归并和综合化的数据。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综合系统地位得到加强,由原来的以提供日常核算资料为主,发展到对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另外,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发展,也大大扩展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空范围,远程处理、实时监控成为可能。
3.对数据处理流程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数据处理流程的起点由财会部门的凭证输入点扩展至企业的业务源头,进入系统的业务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系统数据处理的准确与否。二是日常的会计数据处理和信息输出均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进行,除非出现计算机安全问题,计算机内部数据处理一般是不会出差错的。也就是说,只要保证输入的正确性,一般也就保证了处理和输出的正确性。因此,在计算机内部没有必要模仿手工处理流程进行账账核对和试算平衡处理,数据处理流程可直接根据实际的数据流来设计。
4.对会计数据生成与管理的影响。企业信息化以后,会计数据的生成与管理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一是由于集成系统处理总是以最基本的交易事项为处理单元的,因此记账凭证的数量将会十几倍地增加,再打印记账凭证将会付出较高代价。二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或不存在,或分散在企业的业务源头,再强调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的书面匹配,将会人为增加冗余的业务流程和处理工作量。三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的查询、使用以及财务报表的越来越趋向于网上在线的形式,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书面资料的会计数据生成与管理办法应过渡到基于电子数据的会计数据生成和管理办法。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企业信息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365-01
从目前的社会生产而言,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已经成为了主要的趋势,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完成信息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但是信息化对于企业而言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部分企业依然处在迷茫当中。深入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可以将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进行积极的控制,从而实现企业的有利发展。
一、 计算机应用技术概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从概念上来讲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从广义上来讲,所谓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指的是一切计算机软件提供服务的应用技术。随着企业现代化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以及生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利用。从技术优势来看,计算机应用技术有着三个突出的有点:第一是便捷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相比于传统技术更加的便捷。第二是广泛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范围较广,可以在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运用。第三是效率化。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无论是企业的管理效率还是生产效率都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积极影响
(一) 使企业获取的信息更具准确性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对于企业而言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便体现在获取信息的准确性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企业对于信息的需求不仅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追求。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多样化的信息收集渠道,而且可以在收集的过程中度信息进行综合和整理,从而使得企业获得更多具有准确性的消息。简单而言,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仅提升了企业获得信息的速度,而且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
(二) 提高的企业的办公效率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另一个突出影响是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办公人员的对接可以通过计算机或者网络进行,这就有效的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得办公的自由度得到了提升。在自由度提升的基础上,企业办公的效率进一步的加强。
(三) 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企业的另一个突出影响是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从目前的企业发展来看,要想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管理水平和质量必须要得到强化。在传统的管理中,因为人员管理比较突出,所以管理的时效性较弱,而且受人员到岗情况的影响,管理的持续性表现出严重的不足。在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后,可以对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通过计算机进行有效的连接,这样会提高管理的联动性,而且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利用,所以有些管理环节可以进行省略,这样就提高了管理的时效性,实现了管理效率的提升。
(四) 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掌握优势资源越多,企业的竞争力越强。而评价企业综合实力的指标中,科技指标占有具有重要的地位。换言之,科学技术的利用是评价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而计算机技术便是科学技术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由此可以看出,强化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的利用,无疑会提升科技指标的比重,而科技指标比重的提升,也意味着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简而言之,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利用
(一) 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利用。目前,企业生产正在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而要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必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生产过程中的机械进行智能控制,通过程序连接,机械设备的运转可以实现有序化,这样,企业生产就能够做到自动化和智能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主要分两步:第一是进行生产流程的明确。利用信息控制,将生产的流程环节进行明确的划分。第二是进行环节的连接。各个环节之间只有通过固定的信息获取,其连接才能够实现,所以说生产自动化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依赖性较强。
(二) 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应用
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企业效益提高的有效途径是管理成本的控制,但是以往的人工化管理时效性差,而且周期较长,对于管理资源的消耗也比较大。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建立起管理数据库,根据数据库的内容将管理项目进行分类,然后利用计算机控制或者是网络传播,实现管理周期的缩短。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利用到企业内部管理后,管理资源的消耗量明显减小,而且管理效率和质量都获得了较大的提升。
(三) 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大部分的企业都在积极的搭建网络销售平台,而网络销售平台的构建,必须要依赖计算机应用技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产品的销售渠道会进一步的拓宽,这对于企业扩大销售范围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目前的网络已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阵地,在进行产品宣传的时候,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关系,可以使得产品的宣传效果进一步提升。宣传效果提升,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自然会得到提升。
(四) 企业创新中的应用
企业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企业创新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创新主要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和理念创新,而这些创新方面必须要以企业的现实为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现状,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使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新的制度、理念、方法以及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便成为创新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简单而言,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仅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也是动力。
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而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从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来看,其对企业信息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深入的分析这种影响,更加有利于企业现代化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增光.浅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电子制作,2014,06:151.
[2]王晶.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5:173.
[3]陈丹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5:178.
篇4
1.1操作便捷性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办公人员的工作中十分常见。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使办公人员的办公效率大大提升。在计算机应用的伊始,人们就是为了使工作的操作更加便捷。通过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办公人员中的应用,可以使员工减少办公时间,提升办公效率。比如,在传统的办公过程中,需要人们对文案进行整理,但如果计算机技术合理的应用于办公中的话,可以减少员工整理文件的时间。员工可以通过电脑输入文件内容,将所需的文件或资源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分发给各个部门。台式计算机的运作效率为2000Hz/s.例如,企业客户资源的整理,通过word对客户信息输入计算机,简化传统书写操作流程。由此可见,计算机技术的操作便捷性。以往繁复的工作会消耗企业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将电脑技术与企业流程想结合的话,会使其操作更加快捷。
1.2要求整合性
由于计算机技术资源来源广泛,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要求。其不仅仅可以满足企业的办公要求,还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做出合理的调整。通常情况下,企业管理中所用电脑为I55型号。由于企业客户的来源较为广泛,并且通常情况下他们对企业项目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客户的要求做出整合。将不同客户具有相同要求的项目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做出整合,可使员工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通过项目类型的整合,可以将企业工作人员分为若干小组,这样可以提升小组的专业性。通过科学专业的小组工作,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我国谷歌公司就是通过不断更新电脑CPU,增强计算机信息处理速率和信息整合强度。总之,计算机的整合技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1.3信息广泛性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国际与国际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使世界范围变得更小。计算机技术可以使企业信息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从而使企业的办公效率更加快捷。广泛的信息来源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对于大量的信息资源,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筛选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适合自身企业的信息材料。计算机可以通过特定信息的录入,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的及时筛选,使企业信息更加高效。如果多个企业同时进行沟通的话,会使企业之间合作的选择性增加,通过企业间的相互比较可以使资源更加合理的利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利益。例如,某些公司的官网信息,可以为企业的投资目标做出方向预估。企业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收集到大量自身企业需要信息,通过及时的筛选,可以集中信息资源,促进企业内部资源化管理。
1.4实践安全性
计算机技术可以快速有效的收集信息,也可以保证收集信息的安全性。通过对信息加密的方式,可以使企业内部信息得到保证。由于企业内部信息的安全性对企业发展有直接影响,所保证信息安全性是每个企业发展的前提。只有企业的创新能力足够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企业内部信息就是企业创新的来源,只有使其创新性得到保证,才能使企业生产的产品与众不同。通过计算机加密技术,可以强化企业信息的安全性。计算机常用安全系统为360保护系统。其通过漏洞较少的防火墙可以避免企业文字信息的丢失。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影响
2.1强化信息的准确性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作用。企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企业内部信息、企业员工信息、企业财务信息三方面。由于这三方面信息在计算机技术未应用至企业管理前,是通过纸质档案保存的,其非常容易出现丢失或错录的后果。如果通过计算机技术记录这些信息的话,就不易产生丢失的后果。因为计算机存贮信息,通常情况下会进行自动备份。如果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可以通过恢复系统的方式,使丢失的信息重新找回。由于信息录入后,通过设定密保,可以使信息不易丢失,这样可以保证计算机信息的准确性。比如,我国常见的证券会计公司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计算机系统的加固,使信息准确性效果更加显著。通过对计算机信息采集和保存的强化,可以使企业内部信息得到稳妥的安置,进而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广泛程度。
2.2改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及模式
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的分配对于企业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原先传统的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不当问题导致的企业员工调配不当,使人力资源出现浪费的状况,从而使企业的运行成本不断增长,降低了企业收益。如果信息管理中未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就会导致纸质能源消耗较多,不能实现节约型经济。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减少企业员工的人力消耗,使员工积极开展其他工作,从而使其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使信息资源管理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由于原先纸质档案的保存性能较差,并且对能源的消耗较大。如果采用计算机技术将信息录入,就可以有效避免这些缺点。总之,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制度的改善可以使企业管理模式获得强化。
2.3增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企业工作人员在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会促进自身电脑技术的提升。由于当下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企业员工必然要要求具备有关电脑方面的能力。如果企业员工积极强化自身素质,就可以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主要包括工作人员的工作实力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两方面。企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培训得到提升。企业员工为了在公司活动中积极表现自己,会不断改善或强化自身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在其不断学习、改进的过程中,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会呈现出质的飞跃,这是人们合理竞争的后果。比如,雅虎就是通过资源能力竞争的方式,强化员工的计算机技术,公司通过居安思危意识的培养,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
3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途径
3.1实践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信息化的应用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目前,计算机技术已融入企业的生产过程。人们通过计算机监控技术对企业生产过程实施监督。这样可以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得到质量保证。通过将计算机监督技术引入生产车间,可以规范车间员工的生产流程。比如,通过计算机内部监控模块的构建,监督产品原料生产、技术包装,规范产品质量。计算机技术以及生产过程信息化的应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快捷有效的监督生产过程,使企业生产出较高质量的产品。
3.2落实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
企业信息管理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涉及范围广,所以通过信息化管理会使其管理难度大大降低。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是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员工任务的分配。由于企业员工人数较多,如果采用人工分配的话,不仅耗时较长还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如果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企业内部信息管理中,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的做出工作安排。人们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要求输入电脑,电脑会根据各项指标制定出最合适的工作安排。通过电脑Excel功能,可以进行数据筛选。所以,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3.3使企业供应衔接管理信息化
由于社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能仅停留在喧嚣的生产模式和管理制度中。其应积极改进企业管理模式和生产技术,使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升进而提升其社会竞争力。企业供应链接管理中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可以拓展企业的销售平台,这对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供应方面的应用可以增加企业资金来源,拓展企业的客户范围,使更多的资金融入到企业的项目当中去,从而使人们的受益人家广泛。例如,通过互联网信息采集,衔接信息,使供应链链接更加流畅。所以,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可以使企业的发展规模更加规范、发展范围更加庞大。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及时性,可以使企业的发展方向得到正确的指引。
4小结
篇5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企业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421.39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对各行各业的覆盖、渗透,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人们原来所熟悉的一切,并将世界带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的直接影响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更短,技术含量更高,质量更好,价格更便宜,围绕着产品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趋势,就会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只有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信息化建设影响企业竞争力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制和开发,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面广,渗透力强,在企业中可用于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办公自动化,集成一体化系统等。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在竞争中的成败。
信息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向决策者提供企业内外、行业内外以及国内外市场的信息,为企业的高层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引进信息系统,可以更好地利用销售渠道,减少销售人员的冗余并实现“零库存”,有利于拓展市场,增强销售竞争力;由于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均实施信息系统管理,使得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更加畅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迅速便捷,有效地减少彼此间的冲突,更好地进行合作,整个企业的资源能得到最佳配置;通过对企业外部市场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企业能够及时对产品生产的数量、款式、品种等做出修正,满足广大顾客的需要,提升产品的认可程度。
2 信息化建设影响企业管理方式和效率
加快信息化建设,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可以提高决策的速度和成功概率,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信息化系统是开放的系统,与公共或社会服务信息系统互联,从而可以通过对外部信息的扫描和跟踪及时发现新的机遇和潜在的风险,并快速做出反应。此外,借助于信息设备,员工之间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更加容易,横向交流与越级交流成为可能,企业管理组织机构越来越扁平化,最大限度的提升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能,改变企业的传统管理方式。另外,规模化、集成化是每一个企业追求的目标,主要表现在多业务、多区域、多平台等特点,但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面临资金管理控制的问题。如果控制不好,会出现很多灰色地区,就会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营收,加大企业经营风险。所以,企业必须通过信息化使财务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使企业成本核算更加准确,资金管理更加严格,预算管理更加精确,财务报表更加快捷,便于财务集中控制,更有效地防备风险。信息技术还可以同时促进价值链延伸,企业与用户及消费者之间的交易通过网络实现了四流合一,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使商品流通更加顺畅,管理更加到位。
3 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
信息化建设可以将服务延直接伸到用户,可以扩大市场需求,提高附加值,可以实现少投入多产出,提高企业效益、实力和竞争力。由于信息传递速度和质量的提高以及信息化的增加,企业管理扁平化,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运作效率。通过网络树立形象,扩展市场空间和竞争机会,利用全球资源整合供应链,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而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给客户提供及时、便捷又个性化的服务。
4 信息化改变着企业文化
首先,通过网络办公,增强了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及时决策;其次,网络办公系统为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管理、了解公司动态开辟了通道;再次,通过网络办公,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员工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有效提升了员工找领导签字的时间资源;再其次,网络办公使企业的各种行政资源使用公开、透明,对行政后勤部门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网络办公营造了一种沟通、参与、信任、高效的文化氛围,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有助于推动人们观念的转变,建立包括全局观念、效益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在内的企业文化。
5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我们必须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做法。
篇6
[关键词]信息化 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可持续发展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且信息化对企业的内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一定的负面效果;从研究的情况来看,关注度明显不足,有待改进。
一、信息化对中小企业内控的影响机理
信息化对中小企业的内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尽管中小企业有其独特性,但是其仍然适用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理论,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现从这五个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内部控制的机理。
1.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控制环境的转变。控制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与实施有重要影响,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基础,一旦信息化应用到中小企业中,必然会改变控制环境。信息化会导致信息技术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中,传统的组织结构将得到整合,与其对应的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也会改变;同时实现人员间的平等性,动态协作与沟通;另外,信息化可以使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提高员工的决策意识,实现了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客户间的互动,员工相应地主人翁感也会提升。由此可见,信息化将改变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员工价值观等要素,形成良好的企业环境。
2.信息化使风险评估的范围得到了拓展。风险评估就是企业及时、系统的分析经营活动与实现内控目标的有关风险,合理制定应对风险的策略。信息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小企业经营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第一,信息化必然要求企业业务流程与之适应,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可以处在开放、数据共享的环境中,这改变了传统状态下的运行模式,也增加了风险控制的内容,这就需要重新调险评估的方法。第二,企业内联网是信息化的要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硬件平台,增加了员工间的密切联系,如此,传统模式下的差错及舞弊不再是企业内控主要风险,员工自我保护、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风险评估的主要风险。
3.信息化增加了控制活动的内容。控制活动是根据风险评估的内容,采取针对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随着信息化应用范围的扩大,各个过程的控制活动要结合信息的应用及特点来实现;同时信息化的广度与深度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要想实现控制目标就要不断地更新控制点,提升自身控制水平,保证系统的正常性;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信息与沟通的有效性。很明显,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流程,增加了中小企业控制的内容。
4.信息化增强了信息的沟通与有效性。信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只有及时、准确的信息,才能发挥信息在企业间的作用,信息化的发展必须要建立中心数据库,同时要实现数据的共享,建立网络平台,以便沟通。所以,信息化改善了当前中小企业信息与沟通滞后的情况,推进其朝着可靠性、及时性与开放性的转变,增强了信息的沟通。
5.信息化丰富了监督的内容与方式。企业对内控建立与实施的监督检查,能够体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缺陷及时改进。同时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了中小企业业务与财务处理的一体化。信息化将监督的功能程序化,同时也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因此,有必要更新传统的监督方式与内容。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构建内部控制的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信息化通过作用于小企业内控的五个要素而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而如果管理不当,将适得其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与信息化的融合,适应向信息化的进程。
1.构建内部控制框架的思路。要想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关键就在于对经营管理中风险的辨识,信息化的应用给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便利,提高了控制的效率;同时也影响了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而这些影响必然会给中小企业经营活动带来新的风险。因此,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要转变内控思想,掌握新的方法,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2. 构建与分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要以内控五要素为基础进行分析,结合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其应用的程度,辨识与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在信息化应用中面临的风险,除了运用人工手段外,信息系统本身也提供了自动处理功能,并通过反馈通道将其传递到企业的决策层。
企业的决策层根据企业经营目标与风险管理的要求,不断地完善内控制度与改进信息的系统,使人工控制与程序化控制可以有机的结合,同时也提升了辨识与分析的风险。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框架属于开放式闭环系统,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信息化对内部控制要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产生新的风险,企业决策层及时识别风险并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控制手段,规避和控制风险,实现内部控制的改进,以适应信息化的进程,尽量避免由于内部控制滞后产生的风险。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而且应用层次差异大,要想发挥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化迫在眉睫。因其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在人才、资金及技术水平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水平,使内部控制不够健全,信息化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加剧这一问题。因此,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善是信息化进程中不能忽视的,尽管中小企业构建内部控制系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借鉴信息化应用对内部控制作用机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信息化应用中的内部控制框架是必要的,它将从整体上降低信息化应用风险,保障信息化进程,实现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产业部. 2008.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EB/OL]
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技术;企业财务管理;评估
一、前言
会计工作在企业财务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会计是企业工作的记录者,掌握着一个企业所有的财务信息,会计提供了一个企业全部的信息包括一个企业的盈利和亏损。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的不断发展,会计这个行业也逐渐开始向信息化的方向转变。这对这种企业的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企业管理为了适应经济的发现也在进行了相应的进化,全力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二、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将普遍的财务管理和审核工作录入到工作系统里所有的信息整合到一起进行统一的管理这种方式称为会计信息化。这种信息化应用到工作系统中给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但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种信息化在我国的使用时间不长,推广范围不广,他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甚至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一)信息化对财务管理的有利影响
1、完成了网络计算以前我国企业一些传统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通常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耗时耗力的工作并不能保证它的准确性出现算错的现象。但是通过信息化的应用,信息化的会计实现了网络的快速计算,可以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及时更新,使企业财务的工作人员不那么繁忙,使工作时间和方式更加灵活传统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2、企业财务网上管理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企业财务不仅仅是集中在纸上,如今的企业财务管理是对各种财务进行网上在线管理,这是传统的管理所不能满足的网上信息的的管理也可以直接通过系统把处理好的信息及时分析和处理并传输给相关管理人员以方便其掌握了解公司的财务动向。3、减少工作成本通常的财务管理不仅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的时间还需要不断的检查演算和记录这也会消耗许多的生活办公用品,这种当时消耗了太多的人力,这对企业资源的一种浪费增加了企业成本,而信息化的运算均在信息系统中运算,大大减少了成本开支。
(二)信息化给财务管理带来风险
如今我国信息化的程序系统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通用合作开发和软件托办三种开发的类型。但是为了适应企业的情况大多是的公司会和软件开发公司合作来推进企业的发展,但是大多数的企业并没有掌握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员,并且没有完全掌握信息化的理论知识,软件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并不了解财务方面的信息,这两个方面并没有完全掌握对方的信息,会造成软件信息的开发出现误差,这样无论是对企业的财务方面还是计算机公司的专业的发展都没有积极效应,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提出会计信息化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改变员工思想观念
现代的企业文化实在科技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信息化的财务应用在当代的企业管理的应该用中至关重要。必须进行信息科技的改变,要想实现信息科技的改变,必须先改变企业思想,只有思想的转变才能在本质上改变一个企业的各个方面的管理,无论是财务还是管理的发展。现代的公司要树立坚持以群众为基础,树立这种观念才能使公司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信息化的能力,提高员工的学习新技术的经验只有坚持这种意识才能使企业的运行更加稳定和安全。
(二)对财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信息技术背景下,为了提升企业的财务水平管理实,需要工作人员具有更好的要求。所以,企业应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的信息技能培训,这些培训的技能应包括知识和熟练度的应用,以便可以更好的被企业所应用具有强大理论知识的新型人才可以更高效的为企业所应用。企业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管理,这样提升工作能力的效率可以促进信息的改善。
(三)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随着这些科技信息化的应用,企业如果想要更加发展企业,使其更加全面发展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加强对制度的完善。首先,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要想获得健康的发展就要对制度进行整理。为了营造更加强大认真完善的工作氛围,财务工作人员应当努力掌握新的信息的应用,要完善责任的培养,应对责任意识进行强化培养。因此,这些财务工作人员,应对数据进行全面的数据信息分析,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决定不同的制度,找出其内含的风险。进行严格的分析,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严格的制度,实现职权分开,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全性,提高信息的安全质量。
四、结束语
信息的会计应用在企业管理中占据了重大的应用,在财务管理的效率方面占据了大部分的提升,我们同时也充分体会到了这个信息科技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并预先做好相应的防范。在推动信息化在财务中的应用的效率的提高,在整体上加快和巩固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和信息化。提高了企业在经济剧烈竞争中的社会地位,促使企业长远健康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华.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现代经济,2014,20:232
[2]李林玲.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4,28
[3]安伟.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27:106
[4]王春荣.会计信息化对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23:236
[5]宋莹莹.安徽省农业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信息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一、文献综述
企业将社会责纳入到企业文化范畴,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由原来的被动单向逐渐转变为如今主动地披露,即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借鉴国外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成果,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引起我国一些学者广泛的关注,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丰富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李文(2010)引入和完善了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建立了立体化的履责和信息披露机制;彭欲云(2009)提出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徐凯猛(2011)从建立公司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公司社会责任日常管理体系、建立公司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公司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机制、构建公司社会责任业绩考核机制、构建公司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构建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对常州供电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进行研究。梁飞媛等(2011)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视角,深化对社会责任风险的认识,探究其成因和产生作用的过程,提出社会责任风险控制的路径;田志伟(2007)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优势观;杨谦(2011)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现状的比较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对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提出相应完善建议;应旭婧(2011)认为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位置、编制内容、编制依据、鉴证机构以及鉴证标准都缺乏具体指导性意见,造成了社会责任报告只有其形而无其神的局面,应通过法律法规形式,进一步详细规范社会责任报告;王佳(2011)分析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并回顾和总结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外延。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纳入到企业文化的范畴,这是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上的一大进步,由原来被动单向的履行社会责任,进行信息披露逐步转变为如今主动互动的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即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 一 )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的价值观,由此衍生出企业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环境氛围、规章制度、素质素养、厂容厂貌等。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土壤,是凝聚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力量,是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动力。而企业的社会责任,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是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有以下的共同点:第一,两者都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的目标。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符合企业自身的需求,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一方面是为了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是具有较长的时效性,一旦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认同了某种企业文化,则不会轻易改变。第三,两者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致,其主体是员工,表现形式为企业行为。企业文化的主体为企业员工,而作为利益相关者之一员工的行为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表现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形象。相似的,真正的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组织的方方面面,而利益相关者理解的企业文化也主要是通过员工行为。
( 二 )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的相互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决定因素。企业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所承担社会责任,决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质量和形式。由于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一套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已经得到企业员工的普遍认同,并广泛体企业的外部行为中。所以,一个具有良好企业文化氛围,注重员工的自我发展,重视团队精神培养的企业,员工的行为意识较强,并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注重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对企业文化有积极的强化作用。一方面,企业通过自身的行为履行社会责任,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过程,也是传递自身的企业文化,使消费者、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加了解企业的文化及价值观。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能够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有助于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完善。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通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来强化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上市公司青海三普的社会责任报告反映,公司与江苏省残联培训基地爱德培训学校合作,对省内外的身障人士进行职业技能的各种培养培训,为我国民间首个大学生综合发展基金出资550万元,开展身障大学生就业创业远东帮扶计划,这些信息提高了企业声誉。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责任息息相关。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反过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能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以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利于企业长久、良性的发展。
三、企业文化驱动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及信息披露的影响
( 一 )企业文化驱动的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 (1)非企业文化驱动下的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让企业发出反映自身社会责任的信号,这时信息传递机制可由图(1)反映。信息传递的路径:企业(信息源)评价体系。社会责任信息由企业内传至评价体系,须经过一个环节——企业,在缺乏企业文化建设的假设下,企业有人为制造社会责任信息,扭曲真实社会责任信息,伪造虚假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2)企业文化驱动下的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有企业文化驱动的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可用图(2)反映,这时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传递路径:信息源企业文化评价体系。在不考虑审计技术性失误的前提下,这种路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如果社会责任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没有任何扭曲,那么此时的信号便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状况。在既定状况下,资源配置的效率可以达到最大(但不一定最优)。其二,传递路径:信息源企业文化企业企业文化评价体系。与第一种情况相比较,表达了企业文化对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的有效配置,有助于传递真实社会责任信息的状况。
( 二 )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 (1)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含量。企业文化在获取企业所需关键资源方面作用十分明显,有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含量。主要表现在:一是获取信息。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信息化的首要条件是将社会关系网络化,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制度空白”及信息缺乏的不足,而社会关系网络化直接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二是识别机会、发现机遇。市场经济中机会或者说机遇转瞬即逝,如何识别和抓住这些机会需要用到企业文化这种特殊的资源,如从网络伙伴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或者建立重要的联系等都需要企业家动用他的社会资本。市场中那些最先识别机会,抓住机遇的往往是那些有着更好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企业家。三是降低交易费用。企业文化在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方面的作用立竿见影。拥有较多的企业文化在信息收集方面将更加高效,更加经济;与处于企业文化网络中的伙伴进行交易时也没有那么多的讨价还价,契约制订和执行费用也会大大降低,这是因为网络成员之间有着长期合作的基础。(2)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效率。企业文化的关系因素和认知因素是提升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的关键因素,正是通过这两种关键因素对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完成了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一是增进企业内部成员的凝聚力。企业文化其本质是建立在信誉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一种互动机制,这种机制的信任基础使得该机制可以将企业的员工、合作伙伴,顾客紧密的联系起来;二是促进创新。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环境中,企业出于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目的,愈发的看重创新对企业的日益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文化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企业间知识的分享与合作来实现的。企业文化为这种合作分享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通道,进而大大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最终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效率。(3)企业文化有助于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质量。关系性嵌入一般包括信任、规范、义务等内容,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信任、规范、义务三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义务只有在可信任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履行;规范用来保障社会化行为的健康发展,要求人们行事时以集体利益为指导,舍弃个人利益。显然,规范和义务都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在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过程中,信任的影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是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过程中,信任体现于他人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信赖,相信他能够很好的完成创造任务,并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二是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过程中,信任体现在他人对知识创造行动者诚实品性的信赖,正是有了这种信赖,才大大降低了利用对方弱点来进行投机行动的可能性。(4)企业文化驱动的社会责任信息能够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企业文化驱动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际上是一种向利益相关者报告企业社会资本信息的过程,这种社会资本与其他资本形式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它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市场上找不到这样一种商品。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就体现在它是长期投资积累的结果,短期内是无法通过市场来实现的。社会资本的结果因素相当复杂,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本身具有极端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资本一般都是通过长期的打交道来实现的,在长期的打交道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合作的信任、交情及信息渠道必然难以发现和捕捉,更别说精准的度量了。由于存在上述这些企业文化的独特性,智力资本在企业保持竞争优势上的隔绝机制得到加强,使得其它企业在竞争能力上进行模仿的时候需要克服很大的障碍,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模仿非常困难,难以实现。企业文化还可以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特别是隐性知识的披露,促进企业财务资本得到进一步发展,使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持续保持领先,强化了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优势地位。因此,企业文化驱动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本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完善,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文化结合企业,促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可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传递效率。企业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培养员工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员工更好的积极履行对消费者和社会的责任。只有当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成为社会责任履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和社会才会进入到良性互动的状态。(2)通过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各利益相关者,才能体现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质量和效率的促进作用。只有明确各利益相关者,企业才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履行社会责任,并能够区分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求。因此,企业在实施社会责任时,应界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后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3)企业文化驱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必须实现动态管理,才能维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不仅要在对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群体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方面实施动态管理,即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内容具有动态性;而且企业次要利益相关者获取的社会责任信息也应该具有动态性,即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形式也具有动态性。深入的了解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更够最快的反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尽管次要的利益相关群体不那么重要,但次要利益相关者必定是一个巨大的群体,必然会多于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一般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股东、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这些利益相关群体中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最敏感的就是投资者。因此,通过了解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信息的动态需求,可以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
*本文受湖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102S0112)资助
参考文献:
[1]徐凯猛:《常州供电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篇9
[关键词] 信息系统; 应用效果; 企业文化; 结构方程模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9. 034
[中图分类号] F270.7;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9- 0060- 06
0 引 言
信息系统领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表明,成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决策质量,提升协调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运营与管理水平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上来源于国外的最佳实践,容易造成水土不服现象,从而引发应用失败。信息系统的应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包含组织管理等诸多因素的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信息化的背后,人的行为最为复杂和多变。多变的行为背后,文化的影响深远。
信息系统应用的高失败率问题。在早期的研究中,发现信息系统之所以遭到用户的抵制,其原因主要不在技术方面,而是在组织有效性方面[1-2]。之后,基于组织行为视角的相关研究开始逐渐增多,这些研究认为,人的行为是影响信息系统应用的重要因素,人的价值观、态度会影响信息系统应用的效果,文化因素是导致应用效果差异的重要原因[3-4]。
信息系统的制度设计和模式可能并不适用于不同的地域[5],不同的文化特征会导致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效果上的差异。已有研究集中在组织文化与信息系统采纳及实施关系上,如徐青和廖振鹏采用Susan,Sonia和Kenneth的文化量表研究了组织文化对信息系统实施绩效的作用机理[6]。现存文献少有从文化类型角度研究组织文化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影响的,从员工满意、运营和管理效果方面探讨的就更少了。
因此,本文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不同的企业文化与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关系,探讨怎样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取得更好的信息系统应用效果,期望为我国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提供参考。
1 因果变量设计
1.1 企业文化及其测度
组织文化是包括价值观、信仰、基本假设和符号等在内的一整套复杂体系,用于定义企业经营活动的方式,并指导组织员工的相互交往,是组织无形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7],同时是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和行为规范,使组织具有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特色[8]。
文化特性的研究从种类划分展开。表1列出了已有的5组文化类型划分,Cameron和Quinn提出的文化类型依据竞争性价值观框架而设立,按照“内部—外部”及“灵活—稳定”的价值导向将组织文化分为4类:活力型文化(Adhocracy Culture)、宗族型文化(Clan Culture)、层级型文化(Hierarchy Culture)与市场型文化(Market Culture)。该类型划分方式影响范围最广,且具备相应精简有效的组织文化测度量表。值得注意的是,特定组织在某一时点上的组织文化往往是4种文化形态的混合体,且通常以某种形态为主,其他形态为辅。经过量表测量,可以汇总得到每种文化形态的得分。已有研究为文化测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本文采用Cameron和Quinn的文化类型测度企业文化。
1.2 信息系统应用效果与中间变量的测度
信息系统应用效果较难测量,从现实出发,可以用最终体现的企业绩效来测度,企业绩效主要由产品销售额、市场份额以及投资回报率3方面构成[14]。企业文化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影响是间接的[15],因此设3个传递影响的中间变量:使用信息系统的员工的满意度、企业的运营水平和管控水平。
企业文化影响信息系统使用者的满意认知[6],员工对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及有用性的满意程度会影响应用绩效。信息系统的应用有望提升运营的灵活性及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等表示的企业运营水平[16],运营水平的改善受企业文化影响,并作用于信息系统的应用绩效[17]。信息技术可以使企业工作流优化,内部信息交流便捷,管理控制水平提升[16],这些收效过程也会受企业文化的影响[18],管控水平则将影响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因此,员工满意度可从信息及时性、信息准确性、信息有用性3方面测度;运营水平从工作流程改善、运营可靠性提升、运营灵活性提升3方面测度;对管控水平则从商务活动集成度、内部通信交流改善度、监控能力改善3方面测度。
2 假设及模型构建
参考Cameron和Quinn的组织文化评价模型,通过4种文化形态分析企业文化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影响,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理论模型。
2.1 活力型文化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作用
活力型文化注重创新及营造宽松的企业环境,属于灵活与外部导向的结合[19]。创新型企业在解决系统相关问题时具有一定优势[20]。信息系统的应用涉及企业流程重组、人员角色、任务和权利的分配,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需要允许冲突和接受风险的企业氛围。创新导向的文化是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面[21],有利于增强个体使用信息系统的意愿,加强使用者满意度认知。与控制风格企业相比,灵活风格的企业应用信息系统时运营效果更好[22]。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 在活力型文化下,企业应用信息系统,员工满意度较好。
H2 在活力型文化下,企业应用信息系统,运营水平较好。
2.2 宗族型文化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作用
宗族型文化关注相互信任及合作,属于灵活与内部导向的结合,有利于信息系统应用的知识共享[22],帮助使用者减少恐惧感,提升满意度[23]。团队协作的群体和高贡献群体信息共享、利用的程度较高[24]。信息系统的应用能改善运营灵活性、效率,以及工作流、内部交流[16]。相比于控制风格企业,灵活风格的宗族型企业应用信息系统时更为成功[25],用户满意度会更好,运营水平和管理水平会更高。故提出如下假设:
H3 在宗族型文化下,企业应用信息系统会拥有较好的管控水平。
H4 在宗族型文化下,企业应用信息系统,员工满意度较好。
H5 在宗族型文化下,企业应用信息系统,运营水平较好。
2.3 层级型文化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作用
层级型文化具有消极性,属于控制导向和内部导向。控制型企业中,成员与上下级的沟通较为困难,处理冲突和风险处于劣势。在消极型文化环境中,人们不愿意使用信息系统[26]。风险规避企业中,面临角色、任务、权利再分配等重大变革以及流程再造、高失败率等较高的内部环境不确定性和风险,信息系统应用易受到员工抵制。因此,层级型文化不利于企业的运营和管控水平的改进,对信息系统的应用具有负面影响。故提出以下假设:
H6 在层级型文化下,企业应用信息系统不能带来良好的管控水平。
H7 在层级型文化下,企业应用信息系统不能带来良好的运营水平。
2.4 市场型文化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作用
市场型文化是积极性文化,属于注重结果的控制导向和外部导向,重视企业目标的实现及外部市场竞争。积极的文化对信息化建设有促进作用,与信息系统成功应用存在正向关系[12]。市场型企业十分理性,会及时依据外部市场环境调整经营战略,重视同外部服务提供商、上游供应商、下游渠道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保持密切联系,获取重要市场信息,有利于应用信息系统相关目标的实现[27],提高运营效率和管控水平。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8 在市场型文化下,企业应用信息系统有良好的管控水平。
H9 在市场型文化下,企业应用信息系统有良好的运营水平。
2.5 三层面效果对企业绩效影响作用分析
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为企业带来众多的收益。员工满意常常被作为评价效果的重要指标[28-29],信息系统被企业决定应用后,应用的过程便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员工对信息系统应用满意度越高意味着应用效果越好。较高的员工满意度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30]。运营可靠性和灵活性上的提升,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开展各类业务和日常运营,提高运营水平,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绩效。管控水平包含企业沟通和通信、优化工作流程、集成和统一管理日常各项活动等能力。企业对内部资源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31]。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0 企业应用信息系统,员工满意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H11 企业应用信息系统,运营水平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H12 企业应用信息系统,管控水平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依据上述各个维度组织文化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作用路径的分析,提出组织文化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
3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设计
采用Cameron和Quinn的文化类型测度量表,设计由3个部分构成的结构型问卷。一是前言,包括本次调查的目的以及意义,以引起被调查者的重视和兴趣,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合作。二是正文,包括基本信息、企业文化水平以及IT应用状况提问,基本信息包括被访者的个人信息以及所在企业的规模、所处行业以及信息系统使用年限情况等5个问项;企业文化水平分为活力型、宗族型、层级型、市场型4个方面,每个方面设4个题项,合计16个题项;IT应用状况分为信息系统应用后员工满意度、运营水平、管控水平,以及企业绩效4个方面,每个方面设3个题项,合计12个题项。三是结束语,强调本次调查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再次表示谢意。问卷设计与调查过程依照确定变量及定义、测量维度及选项、专家讨论及修改、问卷试用及修改、样本发放及回收步骤进行。
变量的测量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设问,回答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分别给予1、2、3、4、5的得分。为保证问卷的质量以及发现在问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调研,并对问卷作了修正。
3.2 调查过程及样本基本特征
在笔者所在学校MBA和EMBA学员以及已工作校友的单位中,选择实施了信息系统且运行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企业,通过网络、面访或邮寄的方式将问卷发放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共发放问卷220份,实际回收问卷206份,问卷回收率为94%,其中全部选择一个选项,或几项验证性选项之间不相符合,缺省值过多,或出现过多连续相同值等不合理问卷有6份,予以剔除。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00份。
表2列出了样本属性及其分布情况。样本涉及多个主要行业,以制造业为主。企业规模在1 000人以下的居多。调查对象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51.5%和48.5%,管理与技术岗位居多(62%),其次是业务岗位,大多数企业应用年限在1年以上(81.5%)。本实证研究的样本范围具有较广泛的分布,样本所在行业、规模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属于比较良好的样本。
4 数据分析
4.1 信度和效度
信度主要用克隆巴赫α系数来评估。利用SPSS 18.0对模型中各个变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各潜变量及总体的α系数都大于0.8,均在接受范围之内,说明具有很好的构思信度。
内容效度是指测量工具的内容是否能够代表所欲测量的行为领域,即量表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本研究的问卷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产生,通过预调研和专家讨论最终确定,故应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结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或者说它是指测验分数能够说明某种结构或特质的程度;是指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一致性,即实验是否真正测量到假设的理论。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进行效度检验,采用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构效度。KMO统计量的取值在0和1之间,一般认为KMO的度量标准是: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0.8以上表示比较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极不适合。运用SPSS 18.0对数据做KMO和Bartlett分析的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观测值为3 367.910,对应的概率接近0,表示单位矩阵和相关系统矩阵之间有显著差异,同时KM0的值为0.774,这说明收集的数据有很高的相关性,所以适合做因子分析,题项的载荷值均大于0.7。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组织文化的16个题项萃取了4个因子,共解释了73.9%的方差,与Cameron和Quinn的研究结论吻合。IT应用效果的12个题项萃取了4个因子,共解释了77.8%的方差。基于以上分析,此量表具有良好的构思效度。
4.2 结构方程模型参数估计与模型评价
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即估计模型中的路径系数,残差和协方差等参数及其显著性。表5列出模型的路径系数。
从表5可见,除了H6层级型文化运营水平、H7层级型文化管控水平两条路径系数的显著性差而不能接受以外,其余路径系数显著水平均为非常显著。此外,所有观测变量的载荷系数,活力型、宗族型、层级型及市场型4个自变量协方差的显著水平都是小于0.001,非常显著。观测变量误差项的显著水平均显著。
在结构方程模型中,拟合度通常用如表6所列出的一些指标来衡量:
从整个模型的拟合情况上看,χ2/df = 1.527 < 3.0,RMSEA = 0.051 < 0.08,其他拟合指数,TLI = 0.937、CFI = 0.944均在0.9以上,NFI = 0.855、RFI = 0.837未能达到大于0.90的要求,但均大于0.80,GFI = 0.850 > 0.80,RMR = 0.084非常接近0.08,信息指数AIC及CAIC均小于1 000。总体上看,10项指标中7项达到要求,1项非常接近标准,2项接近标准,表明所提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可用于验证研究假设。
4.3 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的最后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实线代表成立的假设,虚线代表不成立的假设。
员工满意度方面。活力型文化和宗族型文化对员工满意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活力型文化和宗族型文化均反映灵活价值观,其中活力型文化(B = 0.22)在P = 0.05水平下对员工满意有正向影响,而宗族型文化(B = 0.30)在P = 0.001水平下对员工满意有显著正向影响。
运营水平方面。活力型文化、宗族型文化、市场型文化均对运营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活力型文化(B = 0.26)在P = 0.001水平下表现出对运营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宗族型文化(B = 0.24)和市场型文化(B = 0.18)分别在P = 0.001水平和P = 0.05水平下对运营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层级型文化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
管控水平方面。宗族型文化和市场型文化对管控水平均表现出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宗族型文化(B = 0.25)在P = 0.001水平下对管控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市场型文化(B = 0.24)在P = 0.001水平下对管控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层级型文化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
员工满意、运营水平和管控水平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在P = 0.001水平上均表现出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员工满意和运营水平的影响比管控水平的影响大。
5 结 论
本研究探讨活力型、宗族型、层级型、市场型4种文化风格类型,通过员工满意、运营水平和管控水平3个方面,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影响,提出了12条假设,构建了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调查问卷方式收集数据,利用SPSS 18.0和AMO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除层级型文化没有体现显著的影响效果外,其余的假设均得到了验证。
综合来看,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组织文化是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信息系统应用效果是企业管理者所重点关注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系统在企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组织文化对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组织文化4种风格类型中,宗族型文化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各个层面均有显著性影响,企业注重发扬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全面提升信息系统应用绩效。在影响力大小方面,宗族型文化在各个层面的影响作用大小比其他风格类型的文化稍大。活力型文化类型注重灵活和创新,对企业信息系统应用员工满意度和运营水平有显著影响,对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对内部管理水平没有表现出积极影响。市场型文化在运营水平和管理水平上都表现出积极影响,但对企业员工的满意度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整体而言,宗族型文化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影响最为显著。应用信息系统的企业应当重视宗族型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培养,从而提升信息系统应用的效果。
第三,员工满意、运营水平和管控水平这3个层面对企业的最终绩效均有显著性影响,员工满意和运营水平对企业绩效提升的影响最大。证实了宗族型、活力型、市场型企业文化是影响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企业在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榜样企业的文化,来提高自身信息系统应用的效果。
本文回顾和分析了组织文化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影响的相关文献,发现很多已有研究中指出组织文化是影响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组织文化是较为笼统的概念,对企业信息系统实际应用的指导性不强。与以往将组织文化作为一个变量进行结构方程建模的研究不同,本文引入Quinn和Cameron组织文化测量量表,将各个维度单独列为潜变量,专门探讨了各维度文化形态对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影响。
由于研究时间和笔者能力有限,本文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1) 由于受资源和能力限制,最终所得调查样本是以制造型企业为主的,可能最终得到的结论对制造型企业更为适合,同时,每个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不同,企业内部一些其他权变因素都可能对研究结论产生一定影响。
(2) 尽管组织文化能通过已有测量量表进行衡量,但短期内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理解的企业文化,同企业实际的、深层次的文化本质特征会有一定偏差。
主要参考文献
[1] Bostrom R P, Heinen J S. MIS Problems and Failures: A Socio-technical Perspective[J]. MIS Quarterly, 1977,1(3):17-32.
[2] Markus M L, Robey D. The Organizational Validity of MIS[J]. Human Relations,1983,36(1):203-226.
[3] Kanungo S. An Empirical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Network-Based Computer Us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998,14(1):79-91.
[4] Pookulangara S, Koesler K. Cultural Influence on Consumers’ Usage of Social Networks and Its’ Impact on Online Purchase Intentions[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011,18(4):348-354.
[5] Khalil E, Omar M. E-Government Readiness: Does National Culture Matter?[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1,28(3):388-399.
[6] 徐青, 廖振鹏. 组织文化对ERP系统实施绩效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29(8):68-72.
[7] Barney J B.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an It Be a Source of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11(3): 656-665.
[8] Jackson 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doption: A Three-Perspective Approach[J].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2011,21(2): 57-83.
[9] Quinn R E, Spreitzer G M. The Psychometrics of the Competing Values Culture Instrument and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n Quality of Life[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1991,5(5):115-142.
[10] Denison D R, Mishra A K.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ffectiveness[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5,6(2):204-223.
[11] Cameron K S, Quinn R E. Diagnosing and Changing Organisat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e 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M]. New York,NY: Addison Wesley Press, 1999.
[12] Ogbonna E, Harris L C. Leadership Styl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Performanc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UK Companie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0,11(4):766-788.
[13] Xenikou A, Simosi M.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s Predictors of Business Unit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2000,21(6):566-579.
[14] 王铁男, 李一军, 刘娇. 基于BSC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应用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6,21(4):136-155.
[15] Zhu Y, Li Y, Wang W Q, Chen J. What Leads to Post-Implementation Success of ERP?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hinese Retail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0,30(3):265-276.
[16] Zairi M. Measuring Success in AMT Implementation Using Customer-Supplier Interaction Criter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92,12(10):34-55.
[17] Liang,et al. Assimilation of Enterprise Systems: 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Top Management[J]. MIS Quarterly,2007,31(1):59-87.
[18] Shang S, Seddon P. Assessing and Managing the Benefits of Enterprise Systems:The Business Manager’s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02,12(4):271-299.
[19] Weber B, Reichert M, Ma S. Change Patterns and Change Support Features-Enhancing Flexibility in Process-Aware Information Systems[J]. Data &Knowledge Engineering,2008,66(3):438-466.
[20] Reiman T. Measuring Maintenance Culture and Maintenance Core Task with CULTURE-questionnaire-A Case Study in the Power Industry[J]. Safety Science,2004,42(9):859-889.
[21] Amabile T M, Barsade S G, Mueller J S, Staw B W. Affect and Creativity at Work[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50(3):367-403.
[22] Zammuto R F, O’Connor E J. Gainning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Benefits:The Roles of Organization Design and Cultur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2,17(4):701-728.
[23] Jones M C, Cline M, Ryan S. Explor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ERP Implementation: A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Framework[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41(2):411-434.
[24] Sharon P H, Mario H. How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fluences Outcome Information Utilization[J].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1999,22(2): 183-197.
[25] Ke W, Wei K.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in ERP Implementation[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8,45(2):208-218.
[26] Joanne L C, Jeffrey B, Johanna I W. Cultures in Hospital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Attitudes to,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 Use of 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s[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7,65(3):635-639.
[27] 刘国华, 苏勇. 企业文化外部导向对关系纽带、信任的影响研究[J]. 上海管理科学, 2010,32(2):19-23.
[28] 孙建红, 邢宝山. 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满意度研究[J]. 情报科学, 2010,31(6):899-902,918.
[29] Javier A, Bargas A, Jonas L. Intranet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User Satisfaction with the Intranet[J].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009,25(6):1241-1250.
篇10
要】我国供电企业的信息化与管理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机械、电子、IT乃到今天的商业智能化,虽然在这段时间内,我国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问题,如管理系统落后、缺乏相应的标准化规范、人力资源薄弱等。本文从供电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现状入手,对信息化与管理变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系统建设;企业管理
1、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必然性
随着组织的发展,涉及到的经营空间和技能呈几何数量级加大,组织为了避免逐步加多的工作,自然就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但在整个工作中,不论是组织向外的技能和职责,必然是组织内部的扩大和保护,都关系到很多的数据信息。但是管理是组织外面和我们内部的一致优化的程序,必然要面对是海量的数据信息,由此,管理的信息化电子化应运而生。
2、重构供电系统的管理
在我们面对供电系统的基础管理工作的时候,还遗留了大量的不足。虽信息化已经提高了供电的系统工作服务质量,但是我们部门还有非常大的一块信息化的技能,还有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化技能的不解的追逐,都构成了对供电部门系统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我们着手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并实行有效的方法加之解决,提高整个工作效率。
2.1信息体系下的面向客户管理体制
针对用户的这些请求是在这个服务供应链的根本上分析并加之实行的。必须把所有的工作环节所构成的服务产品,都看作为一项对另外的部门产品来看待,而针对所有供电系统对外的用户所享有的服务,应由供电系统的服务机构给予。对此构成一项组织里的服务的链接。这个链接是不是畅通,影响着这个供电系统的整个有效服务质量,从而组织的里外两面的取决了整个经济效益。我们先要规整内部的技能,从这个层面上讲,电子信息互换有必要获得大量的关注。再有,就是我们的内部服务链接的思维更要从单位里面分工明确,在不一样的部门里的职责交接方面要有效的要求和标准。职责的划分,是整个链接服务完成的根本,只要有了明确的职责,这样才能将工作有效的进行。而且,必须把交接落实到位,设定上下衔接服务构架所要给予的服务要求,促使我们有效快捷的方便管理。
2.2信息体系下的面向对象管理体制
假设对客户管理太多的是以一项畅通的程序来有效提升整个工作的进度,是一项目的的说法,这样面对我们的客户管理制度就大多的是一项要求和标准。在供电的整个系统里组织管理的对方是一个系统,我们这是给予客户优质服务的开始。只要系统能够正常运转,降低故障的发生,这样才做到了有效的管理和经济效益。推动所有组织有效地保护这个系统,进而更好地服务客户谋求生存。
3、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变革
如果这些技能和发展得到应用这样能降低大量电力系统运作管理工作人员对信息(包括电力系统运转数据信息、调度命令等)的获得、解析和反应的制约,使运转管理数据信息的及时整理、实行传送与各方位构成一种共享,对此,信息技能的开展在使得系统运转、调度管理产生很大的改动的时候,并对供电企业管理变革的走势有全方位与深远的响应。比方说著名学者Morton Scott所指明,这些响应能综合为6个层面:
(1)要企业生产、活动管理的办法带来了最基本的变革;(2)信息技术把企业内外结合的每项经营管理才智、机智灵敏地链接起来;(3)信息化把多方面变化产业竞争局势和状态;(4)信息化把企业带出了新的、战争性的机会,促近企业对它运用与活动经过反思;(5)为了促使信息技术的成功,一定要进行组织构造与管理方式的变革;(6)然而对企业管理及重要的挑战是怎样改造企业,这样才能有效的采用信息技术,适应这个信息化社会。
4、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变革的重要意义
供电企业作为资金、才能聚集型企业,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会对它造成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为了供电企业管理变革的新趋势一定要对其了解和掌握,会对电力行业发展的意向,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拥有重大意义。
4.1适时的处理业务
电力信息化促使领导者完全把握安全、经营、生产等全方面信息。信息化技术比如控制系统和远方监测、电力营销系统、智能电网技术等为供电企业的领导者供应了实时的周到的电力系统运行的消息与业务情况促使供电企业领导者可以在即刻时间对电力系统运行情况、市场与客户随时做出相应。
4.2优化了管理机构
供电企业随着不断的发展,它的管理层面与结构也不断地在通胀,管理流程也走向深刻化。然而信息沟通的效果也间接扰乱到了供电企业组织效率,组织效率的提升仰仗于有可能便捷的信息通道系列,方便在压低信息额度的同时提高消息传送效果。不一样的信息来源与处理方式直接会影响到企业组织的运作效果。运用信息技术,能扁平供电企业组织机构趋势,管理程序简单明了,各项事宜处理效果提升。
4.3严格内控体系
信息技术流程设计,强调了业内的内部控制系统,排除了人为因素,提高了操作行为,降低了人为操作误差,能随时发现与解决外露的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4利于促进供电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创新本身也是一个信息删除过程,信息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基础与成果的证据,采用信息技术随时的把信息搜集、处理、创造、分析超常反应,最后找出应对办法,因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就此要促进供电企业技术创新程序,就一定要优化改变供电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系统。供电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落实,将对企业技术创新信息的优化有所保障,经过各项有效的信息来源,从中获得各种信息,为技术创新的策略、开发、扩散和实现打好基础。
总而言之,从全方位上说,信息化技术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一个必然趋势。需要确定的是,因为供电系统自身,或者团体的运行需要更加有效的信息控制监视方法与手段,所以才引进了各式各样的信息化技术,为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