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的局限性范文

时间:2023-08-20 15:0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博弈论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理性 演化博弈 古诺模型 演化稳定策略(ESS)

演化经济学是近年来新兴起的经济学派,它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为方法论基础,将经济系统视为与生物系统相似的一个演化系统,运用演化分析方法研究动态经济过程。但长期以来,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静态经济学,它只研究均衡状态的制度,分析均衡制度是如何运行的,是否符合效率标准,而不研究均衡是如何形成的,制度是如何演化的。用Peyton Young 的话来说,新古典经济学只描述尘埃落定之后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而不管尘埃是如何落定的。博弈论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种新理论,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建立在有限理性基础上的演化博弈理论,已成为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体制演化的不可缺少的强有力工具。古诺(Cournot)模型是在完全信息和理性条件下研究企业竞争行为的经典模型,竞争企业仅考虑利润最大化这一单一目标,是一种静态分析。本文在古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理性局限性的分析,提出了考虑市场份额(即产量)因素的双目标古诺模型(为讨论方便,本文将传统的古诺模型称为C模型,将考虑市场份额因素的古诺演化模型称为CE模型),将竞争企业的竞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考虑市场份额的双目标古诺竞争博弈;第二,均衡策略基础上的演化博弈。并用间接演化博弈的方法(Indirect Evolutionary Approach),给出了CE模型的演化稳定策略(ESS),分析、比较了由于理性前提假设的不同而导致的C模型与CE模型的结果的不同。CE模型是传统的C模型的扩展,该模型的构造和均衡结果对实际情况能够做出更有效的解释和预测,本文的研究方法对其他博弈模型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一、理性假定的局限性

在新古典理论的一般均衡模型及传统的博弈论里,理性是指完全理性,它包括追求最大利益的理性意识,分析推理能力,识别判断能力,记忆能力和准确行为能力等多方面的完美要求,其中任何一方面不完美就属于有限理性。因此(完全)理是直接的机械式的“刺激―反应”模式,其所揭示的理未必就是实际行动中人的理。正由于对理性的假定过于机械和苛刻,因此在一些问题的分析中往往陷入一相情愿的困境,尽管有泽尔腾的颤抖手定理,但仍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如蜈蚣博弈悖论,连锁店悖论等。

演化博弈理论正是基于人类理性具有局限性这一事实,将有限理性作为前提,借用生物演化的动态机制研究经济、社会现象。有限理性意味着博弈方往往不会一开始就找到最优策略,会在博弈过程中学习博弈,意味着一般至少有部分博弈方不会采用完全理性博弈的均衡策略,均衡是不断调整和改进的,而不是一次性选择的结果。此外,人的行为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外部环境,经验的积累等等,而且在博弈过程中,参与者追求的目标也往往不是单一的。因此,在传统的C模型中,笔者认为企业还会考虑市场份额的占有因素,从而构造出新的CE模型。

二、传统的Cournot模型简介

传统的C模型是建立在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基础上的。假设在一个市场上有两家企业生产同质的产品,每个企业的策略集是其可能的产量qi∈(0+∞),(i=1,2),反需求函数为p=a-qi-q2(p为价格,a为市场容量,为正的常数)。两企业有相同的单位成本c,利润为πi=pqi-cqi=qi(a-cqi-q2)(i-1,2)两企业的目标为通过选择产量qi最大化各自的利润πi(q1,q2)。易求得两企业的纳什均衡产量为,均衡利润为。

三、考虑市场份额因素的古诺演化模型

由于理性是有限的,因此企业在决策时难免具有“近视眼”(myopiu)的特征。现将C模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是理性的,企业为了追求长远的发展,除追求利润最大化外,还要考虑市场份额的占有。第二阶段,由于理性的局限性,采用了演化博弈的分析方法,即在第一阶段均衡策略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在利润和市场份额之间选择的演化稳定策略(ESS)。

1.考虑市场份额因素的一阶段CE模型

假设企业i的效用函数为u1(q1,q2,ti)=tiπi(qi,q2)+(1-ti)qi(i=1.2),ti∈T=(0,1]指企业i的偏好系数,也表示企业经营的理念。由一阶条件,得反应函数均衡产量为。

2.均衡策略下的二阶段CE模型

构造适应函数,由于(满足对称性),令由于,因此企业i的演化稳定策略(ESS)是由选择t来确定的。

ESS要求满足: (3.2.1)

而且对所有 (3.2.2)

将(3.1.1)代入适应函数得

由 得

令ti=t2=t*得。因为(3.2.1)式,等同于[(a-c+5)t-5]2≥0(3.2.3),故(3.2.1)式恒成立。而且当且仅当t=t*时,(3.2.3)式等号成立,故(3.2.2)式也满足。因此(t*1,t*2)为二阶段CE模型的演化稳定策略。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命题:在考虑市场份额因素的两阶段古诺演化模型中,关于利润和市场份额选择的ESS为t*1=t*2=5/(a-c+5);ESS基础上产量选择的纳什均衡为qE*1=qE*2=6(a-c)/15。

四、结果分析

在C模型中,令t1=t2=1,则得到传统的C模型。下表列出了C模型与CE模型均衡条件下的产量和利润等指标。由表可以看出,由于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考虑了市场份额因素,因此导致了,即CE模型中的产量和价格高于C模型的产量与价格,而其利润却低于后者。

在现实当中,像CE模型所描述的现象的确也时有发生,如有些企业出于抢占市场份额的动机和理性的局限性,往往不顾市场需求情况,盲目扩大产量,并采用降价等手段促销,从而导致供过于求,引发恶性竞争。如近年来时常出现的彩电、空调、VCD等产品的价格战就属于此类情况。因此,如何在充分考虑理性局限性的条件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规范企业行为,限制企业片面追求一些不合理的目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Huck S.,Oechssler J.(1999):“The indirect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explaining fair allcations”,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28,pp.13~24

[3]Bester H.,Guth W.(1998):“Is altruism evolutionary stabl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sation,34(2),pp.193~209

篇2

【摘要】工程土方车频繁肇事与超载有很大关系,土方车超载是各方利益链条共同驱使和纵容产生的一种恶性循环现象,从博弈论角度看,现有处罚措施等同于一次性博弈,约束效力有限。通过信用管理机制营造的无限重复博弈环境促使土方车运输中的相关方自执行有关规则,虽不能保证不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但能有效治理欺诈行为导致的超载的恶性循环现象,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土方车运输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而信用管理机制的完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努力。

【关键词】超载信用管理大众定理无限重复博弈冷酷触发

据有关媒体披露,目前土方车超载几乎成了普遍现象,一立方料的重量约在2.4吨左右,正常的搅拌车载重量为5.5吨左右,而有些14立方米的桶却装满30吨,超载近6倍。土方车由于其运载的特殊性,在制动上设计较精确,超载后制动效能会大幅下降,而长期超载直接导致车辆制动无法达到标准,加上检修不及时,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土方车的超载现象,我们有必要在客观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除了加强查处和培训管理等措施外,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信用管理机制来约束和规范有关各方的行为。

一、工程土方车超载的原因概述

据2009年12月上海《新闻晨报》报道,经济利益是驱使土方车司机“多拉快跑”的根源,一些运输公司对于超过指标的车次给予每车多10元的经济刺激,一些建筑施工单位希望土方车能多装一点来节约成本,土方车每超载一立方米,建设单位就能少支出50元。此外,搅拌车司机还存在“灰色收入”,在运输过程中可以将多拉或剩余的混凝料转手卖给外面的私人老板,转手的混凝料可以卖到100元左右一立方米。

二、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现有土方车超载处罚措施的局限性

目前对土方车超载,相关部门只能对司机进行相应惩罚,而对车辆所属单位不能作任何惩治。业内人士表示上海还未出现过吊销企业货运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一方面并没有相关撤销货运经营行政许可的具体程序,另一方面由于取得该行政许可的门槛太低,即使吊销其许可证也没有太大效果,还是这辆车,这个司机,很容易就能以另外一个企业的名义重新申请经营资质。而据上海交警部门介绍,他们只能查处违章,现有警力不可能覆盖所有路口24小时执勤。

从博弈论角度看,现有对土方车超载主要靠处罚的管理,从根本上说只是有限的治标之法,而不是治本的解决之道。博弈论认为,当社会两难(socialdilemma)是一次性博弈时,博弈双方的不合作会带来不利的博弈结果。如果博弈是有限重复的,最终结果也是不合作,因为唯一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是一系列的不合作。即只要有一个结束点,合作行为就不可能成为重复博弈的社会两难均衡。反观目前对土方车超载的处理,对超载车辆司机的处罚不能形成可信的威胁,达不到针锋相对(titfortat),更缺乏冷酷触发(grimtrigger):参与者的一次不合作将使另一参与者转向“从不合作”战略,即报复者此后永久选择不合作战略。同时处罚措施仅限于罚款,罚款后司机车照开、货主钱照赚、超载照旧,甚至货主将罚款当作向主管部门“送礼”,当事人现时行为几乎不影响其未来状况,完全等同于一次性博弈,更谈不上是有限重复博弈,在一次性博弈中理性经济人的选择必然导致失信行为的产生。很难说货主、车主、司机、“监管部门”及主管部门中受贿串通者不关心自己的长期利益,但在每次都是一次性博弈的情况下,每一次欺骗行为的收益大于损失,长期欺骗的净收益累加超过长期守信的收益,土方车超载中的相关责任方“何乐而不为”呢?由于对超载和假牌套牌等欺诈行为没能形成有效约束,导致出现“劣币驱良币”现象,许多正规公司迫于竞争压力也加入了超载行列,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博弈论视角下构建治理土方车超载的信用管理机制设想

制度经济学认为,法律和信用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信用机制是一种比法律成本更低的维持市场秩序的机制。信用机制的核心是,当事人为了合作的长远利益愿意抵挡欺骗带来的一次性眼前好处的诱惑。对长期信誉的考虑可以使非合作对策产生合作的结局,其中对欺诈行为实行长期惩罚是信誉形成的基础。针锋相对、冷酷触发等战略都属于这类对欺诈行为的惩罚。博弈论中有大众定理(folktheorem):重复博弈很可能使社会两难博弈产生合作性的结果。如前所述,大众定理不适合有限重复博弈。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只要所有不确定性都起因于人的失误而不是机会主义行为,则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如果不确定性起因于机会主义行为,则不能达到帕累托均衡。本文认为,借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这个观点,通过信用管理机制营造的无限重复博弈环境促使土方车运输中的相关方自执行(self-enforcing)有关规则,虽不能保证不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但能有效治理欺诈行为导致的超载的恶性循环现象,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土方车运输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具体来说,博弈论视角下治理土方车超载的信用管理机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土方车运输公司及负责人、工程建筑施工企业及负责人、土方车司机等相关人员与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实行信用评分制度,并实现全国联网,向行业和全社会公开。该数据库可通过信息共享机制改变信息不对称状态,行为人现时的行为能影响到未来的利益,失信人员和企业的失信行为通过被公之于众而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惩罚,使失信者的短期利益小于长期利益,同时使守信者的长期利益得到保障。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在这个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

第二,完善土方车运输经营行政许可、工程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土方运输招投标等相关法规体系,健全失信惩罚机制。对土方车超载等失信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和责任单位按其信用分数逐级实施惩罚,建立完善相关撤销货运经营行政许可的法规程序,对信用分数低于法定相应级别的个人和企业在相应年限内取缔其从业资格,对信用分数低于另一法定级别者实施冷酷触发战略,即永远取消其从业资格,同时对违法者实施其他的相应法律惩处。在土方运输招投标法规中,增加投标方信用分数的考核指标,使信用分数越低者越难以立足于市场,直至被市场淘汰。

【参考文献】

[1]RogerA.McCain: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J].经济研究,2002(1).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ncomplete information static game model (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 being applied to the best bidding price offer strategy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Composite bidding game model and the reasonable low price game model are established. The game theory model is applied to guide the corresponding bidding in accordance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optimization effect is good when the game theory is applied to bidding.

关键词: 投标报价;博弈论;贝叶斯纳什均衡;复合标底;合理低价

Key words: tender offer;game theory;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composite bidding;the reasonable low price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092-03

0 引言

随着建筑市场管理制度的不断规范与完善,为更好体现企业间的公平合理竞争,国家推行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招投标制度。国家推行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度已有20余年,招投标已成为施工企业获取工程项目的重要途径,做好投标文件是施工企业开拓任务的重中之重,而投标报价更是投标文件中的核心内容和投标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投标过程中采取策略是有必要的。

投标报价是指承包商采用投标方式承揽工程项目时,计算和确定承包该工程的投标总价格。投标报价的确定[1]应按照企业定额或者政府消耗量定额标准及预算价格确定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并以此为基础记取相应的管理费、利润,由此计算出各分部分项的综合单价。项目措施费是根据现场因素及根据工程实际在工程量清单中规定,以实物量或以分部分项工程费为基数按费率记取。其他项目费是按工程量清单规定的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台班的预算价为依据确定。规费、税金是按照政府相关规定执行。最后,将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汇总得到初步投标报价。确定初步投标报价后,对报价进行成本合理性分析、项目敏感因素分析和盈亏分析,结合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项目的实际状况确定该项目的风险费用及利润,最终确定最优报价,争取中标。

1 博弈论

博弈论[2]又被称为对策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在《博弈圣经》中写到: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局中人)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时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在如此迭代考虑情形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

博弈论可以多角度分类。第一个角度是按照参与人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类,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为。可见,从这个角度看,投标报价过程属于静态博弈。第二个角度是按照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有准确的信息。不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信息。在投标过程中,投标人对参与投标的其他人不可能全面了解,故从这个角度属于不完全信息博弈。可见,投标报价属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即贝叶斯纳什均衡博弈。通过建立不同评标办法下的贝叶斯纳什均衡模型,从而确定最有竞争力的投标报价,在投标报价活动中取胜。

模型假设每个投标人都是理性的,目标都是尽可能中标,且希望利润最大化[3-5]。各投标单位具有相同的中标可能性,以及报价基准相差不大,且投标期间发生的费用相对于投标报价而言可以忽略不计,即投标人的盈利函数中不予考虑。

2 复合标底博弈模型

2.1 模型建立 博弈论三要素为:参与人、策略集和支付函数。经分析,复合标底博弈模型的三要素为:

参与人:参与投标且为有效投标的人数为n,即i=1,2,…,n。

策略集:每个投标人都有自己的投标策略。设Dj表示第i个投标者的随机报价;

支付函数:投标报价即为投标者在初始投标基础上,在报价决策时的调整报价之和。即:Z=K+?驻Z(1)

式中:Z表示投标人报价;K表示投标人的投标概预算,即初始报价;?驻z为决策报价时的调整价。

假设复合标底为A0,则A0=?棕A+(1-?棕)D(2)

评标标底降低?酌成为报价最高得分点,则报价最高得分点Y为:Y=(1-?酌)[?棕A+(1-?棕)D](3)

假设评标报价有效范围为复合标底的[-a,b]内有效,a,b为大于零的百分数;同时,投标报价要控制在成本线以上,并应该保证一定的项目利润收益且投标报价的风险利润率应不小于行业平均收益率。

总结以上分析,本文建立复合标底投标报价的表述如下:

Z=K+?驻Z

Y=(1-?酌)[?棕A+(1-?棕)D]

s.t.Y∈[-aA0,bA0]Y∈[C,C+?仔]PS?叟R(约束条件)

式中:Z表示投标人的投标报价;K表示投标人概预算,即初始报价;?驻Z为决策报价时的调整价;Y为报价最高得分点;?酌表示复合标底的最高分值;?棕表示业主标底在复合标底所占的权重;A为业主标底;D为投标单位有效报价平均值;C为项目成本价;?仔为投标报价的项目期望利润;PS为投标报价的风险利润率;R为行业平均收益率。

2.2 模型求解 Y的产生过程,是一个不断通过迭代运算逼近各投标人有效投标报价的平均值的过程。所逼近的数值即为最优解,也就是最优投标报价。

即令D=Y,得到:

Y=(1-?酌)[?棕A+(1-?棕)Y]

解此方程,得到Y的表达式为:

由上式可知:在招标文件的评标办法中,复合标底最高分值系数r已知;业主标底在复合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棕会给定特定值,在开标现场由随机抽取的投标企业代表在纪检督察人员处抽取;业主标底A由招标人在开标日期前公布给各投标人,为已知值,那么最优报价Y即可算出。

2.3 案例分析 在此以实际工程项目的投标报价为例,来说明有标底招标模式下,复合标底评议法投标报价优化模型的应用过程。

郑州市某基地附属配套工程,评标办法中指出:商务标满分60分;评标办法采用复合标底法;最高得分点为评标基准价的[-2%,-0.5%]之间;有效评标报价为评标基准价的[-5%,5%]之间;业主控制价A由业主公布为8564.26万元;业主标底在复合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棕为50%,60%,70%,80%,90%(系数?棕在开标现场由随机抽取的投标企业代表在纪检督察人员处抽取)。由以上信息来做最优报价计算。经投标人测算,该工程成本C为6717.46万元。

将工程评标办法中的业重?棕、业主公布控制价A以及最高分值系数的临界值分别代入式(4)中计算得到表1。

从表1可知,在不同的业主比重系数下,得到相应的最高得分区间;纵观整个分析模型可知,无论业主标底在复合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抽中哪个系数,投标报价在[8374.37万元,8479.04万元]之间均可得满分。

综上所述可知,该项目投标报价的最优报价范围在[8374.37万元,8479.04万元],通过企业开发人员对本项目以及项目所在地对投标报价影响因素进行充分收集与分析,经过风险分析,确定风险系数为1.036,则最优报价确定为:8374.37×1.036=8675.85万元。该最优投标报价属于有效报价范围内且高于工程成本6717.46万元,符合要求。最终企业以此报价中标。由此可知,复合标底的投标报价可采用博弈论模型。

3 合理低价法博弈模型

3.1 模型建立 投标人i的投标报价b随着估算成本c的增加而增加,或者减少而减少。两者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记为b(c)。显然没有任何一个投标人会低于成本报价,即b(c)?叟c。当投标人i的投标报价b小于其他所有投标人的报价,则投标人i中标,其盈利为其投标报价与估计成本之间的差值,即u=b-c;当投标人i的投标报价b高于其他任何一个投标人的报价时,则其盈利u=0。按照以上讨论, 贝叶斯纳什均衡,可建立投标人i的盈利函数u:

u(b,bj,c,cj)=b-c bbj(5)

式中,u(b,bj,c,cj)表示投标人的盈利与其自身报价、其他投标人报价、自身成本和其他投标人的成本有关,并构成一定的函数关系。

根据概率论知识可知投标人报价相同的概率几乎为零,可不予考虑。得投标人i的期望盈利:

u=(b-c)Prob(b

式中,b-c表示投标人i的投标报价与其成本之差,即获得的利润;Prob(b

3.2 模型求解 因各投标人既有相同的中标概率,可知:u=(b-c)[Prob(b

根据贝叶斯纳什均衡中假设b(c)严格单调性,c服从[0,1]均匀分布,得:

Prob(b

其中,b-1(b)表示投标人i的投标报价b(c)的逆函数,从而得到期望盈利为:

u=(b-c)[1-b-1(b)]n-1(9)

期望盈利最大化的条件是:将期望盈利函数u对投标人的报价b求导并令其等于零。即:

[1-b-1(b)]n-1 -(b-c)(n-1)[1-b-1(b)]n-2[b-1(b)]′=0(10)

式中,[b-1(b)]′=1/b′(b),当b为最优投标报价时,b-1(b)=c,整理得:

(1-c)n-1-(b-c)(n-1)(1-c)n-2/b′=0(11)

式中,简单记为b=b(c),上式为全微分方程,解得:

b=nc/(n-1)(12)

即投标人i在投标博弈中,最优报价为b=nc/(n-1),其中标时,盈利为u=b-c,即u=c/(n/1)。

3.3 案例分析 在“某市轨道交通5号线工程”投标中,采用合理低价法评标办法。在投标报价过程中,结合以往投标经验,在成本测算到位的基础上采用合理低价法博弈模型进行分析,最终中标了该工程。

工程概况为:某市轨道交通5号线工程为环线,线路全长约40.4km,设车站32座,其中换乘站15座;平均站间距约1.26km。全线设一段一场,共设置两座主变电所,采用集中供电方式。

因投标报名时投标人有6家单位,故投标报价估计报名投标人都参与投标,即。投标报价人员测算成本区间为1.61~1.63亿元。按照式(12)分析可知:最优报价区间为1.932~1.956亿元。最后,综合各方面因素,报价定位1.948亿元。开标后,此报价为最低报价且经评标委员会评定后为合理低价,最终中标该工程。

4 结论

在上述工程项目投标中,基于博弈论的最优化模型均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随着招投标各方的水平不到得到提高,经验不断丰富,以及招标办法的不断改进,将会在投标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还需要在博弈论的基础上建立更贴合实际、更能指导有竞争力的投标报价优化模型。由此可见,博弈论比舆论在招投标活动中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但是,博弈论也有其局限性。上述模型的建立都是基于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就是假设各投标人都是理性投标,均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报价。而在实际工程投标中,不乏存在一些为了特殊原因而刻意放弃最大利益的情况。那么在招标过程中,作为招标人应加强工作素养,剔除这些特殊情况,建立投标各方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策略集合。

参考文献:

[1]何增勤.工程项目投标策略[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5.

[2]施锡铨.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戴振洋,彭德力.博弈论在投标报价中的应用[J].世界桥梁,2010(1):76-78.

[4]孔政.基于博弈论的投标报价策略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

[5]黄宏飞.博弈论在投标报价决策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6).

篇4

关于一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对FDI影响的研究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国内外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有三:一是认为一国的税收优惠政策成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二是认为一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是无效的;三是认为一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外商直接投资有积极的影响,但其作用有限。世界银行(2003)、亚洲开发银行(2004)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东道国采取减免赋税和给予补贴等优惠措施的作法,对外国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很小,并且这种优惠措施会导致扭曲和失效,形成对国内小投资者的歧视,以及对具备潜在比较优势的地区的歧视。

总体看,一国实施优惠政策对外资产生的积极影响有限,已不成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同时,外资优惠政策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如造成一国政府的成本加大,引起一国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等。但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吸引FDI中,仍然非常重视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的实施,原因何在?本文试图通过建模分析,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论证一国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的内在激励性。

建模分析

假定条件:世界上只有A、B、C三国,其中A、B两国均属资本稀缺型国家,C国属于资本丰裕型国家,有过剩资本2000单位需到国外寻找出路。

A、B两国的投资环境对C国的投资者完全一样,即C国对A、B两国的投资机会均等,各为1000个单位资本。

A、B两国若实施相同的优惠政策,则对C国的投资决策没有影响,即两国同时实施优惠政策后,C国对A、B两国的投资仍各为1000。但若有一国实施优惠政策,而另一国没有实施,则会导致C国的剩余资本全部流入实施优惠政策的国家。

一国实施优惠政策吸引FDI既有收益,又有成本。假设在没有实施优惠政策时,外国1000单位的资本能为东道国带来20个单位的净福利,若实施优惠政策,同样1000单位资本为东道国带来的净福利会小于20,比方说为10。一般情况下,随着外资的增加,其给东道国带来的净福利会增加,所以,假定2000单位的资本投资东道国时,带来的净福利为50是合情合理的。

基于以上假定,下面采用古典的囚徒博弈模型的方法来分析各国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FDI的激励机制。

A、B两国实施优惠政策吸引FDI的博弈情况,如表1。

对于理性的国家来说,如果双方都不实施优惠政策,由于两国的投资环境一样(假定2),双方均能获得1000单位的外来资本,从外资中得到的净国民福利各为20,这对双方来说,是一种“双赢”的格局。但是,实施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是它们的占优策略。因为,对于A国来说,如果对方(B国)不实施优惠政策,它实施优惠政策,它会获得50个单位的净福利;如果对方实施优惠政策,而它不实施,则自己来自外资的净福利为0(因为本国没有外国投资);相反,如果它也实施优惠政策,它的净福利为10。根据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每一个理性主体都会剔除严格的劣策略(不实施优惠政策),去选择实施优惠的外资激励政策。

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实施优惠政策的国家都知道,实施优惠政策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不实施优惠政策又担心外资会大量流向其他国家,结果他们最终还是有实施优惠政策的意愿。

结论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潜在的投资总量是一定的,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围绕着吸引外国投资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结果,一国优良和稳定的投资环境在没有建立起来之前,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就不可避免,一国实施优惠政策吸引FDI还有很大的运作空间。这就要求引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利用税收优惠吸引FDI时,要充分认识到政策实施的局限性和负面性,趋利弊害,以保证税收优惠政策目标的实现,更好地服务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俊.中国FDI地点选择的因素分析.经济学(季刊),2002(3)

2.左大培.外资企业税收优惠的非效率性.经济研究,2003.5

3.梁琦.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与产业集聚.世界经济,2003.9

4.詹晓宁,葛顺奇.全球与区域FDI前景评估.国际经济评论,2003(11),2003(12)

5.李宗卉,鲁明泓.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世界经济,2004.10

篇5

Computational Sciences Division, 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 USA (Eds.)

Collectives and the Design of Complex Systems

2004, 321pp.

Hardcover EUR 69.95

ISBN 0-387-40165-2

人们需要计算机的功能不断增加,而希望计算机的价格不断降低,体积不断缩小,这些需求促使建立在自适应分布式计算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计算范例形成。这种计算范例用于复杂工程系统的控制及优化,或者是自然系统的分析。这些问题只能通过一个大型的计算机共同体的联合行动才能解决,其中的每一个计算机都运行它们自己的复杂、分散的机器学习算法。当这样的系统与系统层次的性能规范相结合时就被称为集合体。本书奠定了集合体科学的基础,而且描述了为了优化性能应该怎样设计这类系统。

全书共有13章。第1章集合体述评;第2章集合体智能理论;第3章有关可学习机理的设计;第4章分散环境中的异步学习:一种博弈理论方法;第5章自适应智能体之间的竞争:学习与集合体效率;第6章集合体中大变动的管理;第7章集合体中的智能体间通讯的作用;第8章人与超人:人类的局限性、创新及资源竞争中的紧急情况;第9章模块化自我可重构机器人分布式控制的设计原理;第10章适用于智能集合体设计的两个范例;第11章由交互式异构智能体构成的集合体系统中的效率与平衡;第12章共同进化算法的选择及逆问题;第13章大型自主式计算系统的动态特性。

本书在单一的卷中介绍了集合体科学及其实际应用,结合了来自物理学、经济学、博弈论、生物学及人工智能界著名研究人员的方法,分析了集合体中信息传输的使用,提供了有关该领域中最新技术及发展的广泛观点,描述了基于集合体的系统设计的益处及前景,探索了研究人员当前面临的挑战,强调了研究和使用集合体的跨学科价值,提供了综合的主题索引,每章结尾都罗列了相关的参考资料。

本书通俗易懂的介绍了有关集合体动态特性的最新研究,可供计算机专业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胡光华,高级软件工程师

(原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

篇6

关键词:认知;演化;制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136-05

一、引言

经济活动的实质是对自然和社会范围内稀缺资源的获取和配置。在获取和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人类构建出各种形式的制度加诸经济活动之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经济社会现象。随着新制度经济学逐渐融入主流经济学(其领军人物先后获得诺贝尔奖),制度,这一一向被视为经济活动的约束条件的外生变量也开始内部化,成为决定经济绩效、解释经济演化的重要内生变量。然而,如何认识和理解制度的本质特征。并进而理解制度的均衡和演化现象,当下占据主流的博弈论制度分析并未取得共识。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博弈论的分析范式还存在着较强的局限性。因此,能否跳出博弈论制度分析的框架,选择一个更加适当的切入点对制度进行剖析是制度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制度是一个复杂的高维系统,包含成千上万个变量和参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幅非线性的图像。要对这样多的变量和参量进行分析和计算,不仅在实际上行不通,而且其计算结果也难以检验,所以一个好的经济理论或模型通常是将实际的经济社会制度投影到一个恰当的子空间上去。这个子空间具有较低的维数,但反映了所讨论的制度问题的本质特征。近年来,从个体认知这一制度现象的子空间出发来探讨制度发育及演化的文献大量涌现,诺斯(north)等学者也承继哈耶克的理论思路,从信念、学习等角度重新诠释制度内涵。展现出制度分析新的发展方向。本文的立意即在于拓展这一方向的理论进路,以个体认知调整和共同知识演化为基点,讨论制度的发育、均衡及演化问题,以对相关理论上的争论作出回应。

二、几类典型的博弈制度观

由于博弈论分析工具的引入,近30年来,以个体策略互动为核心的博弈论制度分析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大量文献运用重复博弈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对诸如声誉机制、交易制度、自组织体系等自发扩展制度进行建模分析,取得了一大批富有洞见的研究成果。归纳相关文献的理论脉络,博弈论制度分析分别将自发扩展制度看做是博弈的参与人、博弈规则和博弈过程中参与人的均衡策略。纳尔逊(nelson)明确将自发扩展制度等同于博弈的特定参与人,他声称诸如“行业协会、技术协会、大学、法庭、政府机构、司法等等”都是经济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这一观点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制度的看法相似,但问题在于,将制度等同于组织忽略了二者之间的重要差异,以致无法对自发扩展制度展开真正有效的分析。诺斯早期将制度定义为正式或非正式的博弈规则,认为,制度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赫尔维茨(hurwicz)对这一定义做了更为技术性的处理,从博弈的三要素(参与者、策略空间、支付函数)出发对制度的博弈规则观进行细化。这一定义抓住了自发扩展制度的表象,但仍未触及制度的本质内涵。容易理解,经济博弈中正式规则的确立必须先于博弈过程,而这立刻面临两个问题:谁有激励来制定博弈规则,而谁又有激励来监督规则的实施?因此,仅仅将制度视为博弈规则是无法对经济社会系统中大量的自发秩序作出有效解释的。第三种观点是将自发扩展制度视为博弈均衡。肖特是这一观点的始作俑者,随后诸多学者从两个方向拓展了制度的博弈均衡观。萨金(sugden)、扬(young)和鲍尔斯(bowles)从演化博弈论的角度讨论制度的发育和变迁,他们认为,个体的行为习惯可以自我形成,不需要第三方实施或人为设计。当惯例演化时,个体在进化选择的压力下,倾向于发现某些适应性更强的特征(如认知、偏好、技能等)。这样,习俗惯例与个体特征将共同演化。格雷夫(greif)、米尔格罗姆(milgrom)、诺斯和温加斯特(weingast)则从重复博弈论的角度来讨论制度,把制度看作是重复性囚徒困境博弈下的子博弈精炼均衡。作为子博弈精炼均衡的制度为每个博弈参与人界定了一种行为策略,该策略是在所有可能的博弈状态下行动决策的完备计划,

单地说,制度为个体提供了场景条件下的行动“脚本”。

演化博弈的制度观明显赞成制度乃自组织系统。但是它没有进一步说明该自组织系统得以建立及运作的根源,而是仅仅停留在对它的描述上。重复博弈的制度观假定个体具有完备的演绎推理能力。然而个体如何能够在多重均衡的情况下联合选择相互一致的策略?重复博弈又如何解释制度演化历时结构的多样性?正如青木所指出的,“子博弈精炼均衡理论根本无法解释某种制度出现在此地而非别的地方的原因”。因此,尽管博弈论制度分析接近一般均衡理论,但正是这一看似优点之处也是它在制度分析上的软肋。

如果把自发扩展的制度视为众多参与个体通过行为互动而达成的一个能够自我实施的激励相容的博弈均衡的话,那么关键的问题就是,参与人相互之间如何形成关于博弈的共同认知,并且参与人关于博弈的共同认知与其基于这些共同认知做出选择所导致的实际后果之间的一致性究竟是怎样建立的呢?若这种一致性被打破,制度的变迁方向和演化路径又将如何?这些问题乍看起来像是一个常规的系统均衡的稳定性问题,但其实这些问题比系统均衡的稳定性更为根本,不能简单对待。回答这些问题,将对制度的内涵本质、制度的路径依赖性及突变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将对传统的制度博弈均衡观做出重大修正。而这些需要提出一个新的切入点来解剖制度的内涵及其演化机制。

三、认知制度主义

沿着奥地利学派(austfian school)注重个体行为选择的研究传统,无论是新古典还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当前都开始转向通过对个体认知和学习过程的考察来揭示制度的发育与演化过程,这一研究取向可称之为“认知制度主义”。认知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的发育和演化是人类知识积累和认知过程的一部分,制度变迁应该被理解为个体认知与系统环境的互动调整过程,即内隐的认知调整和外显的制度变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同构性。以认知调整和信念学习的视角探讨制度的发育和演化将为理解制度系统的复杂性奠定经验基础。 秩序理论中,哈耶克强调认知作为制度的经验基础的重要性,奠定了认知制度主义的理论基础。在讨论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时哈耶克指出,“假如某人的大脑知道所有的事实(正如我们假设所有的事实对于作为观察者的经济学家来说都是给定的那样),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即使我们能够证明这一点。也无法解决上述问题。相反,我们必须说明,一项解决问题的办法究竟是如何通过每个只拥有部分知识的人之间的互动而得以产生的”。哈氏讨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指的就是调规经济社会系统运行的种种制度设置,而这种制度设置恰恰是携带局部认知的个体通过交互作用而发育出来的。在比较制度分析文献中,青木昌彦尤其关注个体交往的信念和符号系统,认为制度是行动主体之间共享信念的概要表征。近期,抛开个体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的问题,诺斯将个体学习过程运用于制度分析,提供了关于认知、信念系统和制度互相影响及其如何影响经济绩效的理论观察。诺斯认为,个体信念的演化过程是理解经济变迁基础的关键,经济系统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人们对自身行动结果的信念和认知所塑造的一个精细的过程(a deliberate process)。在这一见解的基础上,诺斯构筑了“现实——信念——制度——专门政策——产出(改变了的现实)”这一解释社会变迁过程的框架。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ax planck institute)集体物品研究小组将制度理解为共享的心智模式或者是共享的针对重复发生的社会交往问题的处理方式(shared mental models or sharedsolutions to recurrent problems of social interaction),制度“被锚固”(anchored)在人类的心智中并与特定行为相对应。此外,新兴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理论也为深入理解认知行为和制度演化的关联提供深刻的洞见。

在认知制度主义看来,制度是个体间关于策略博弈如何进行的共同认知的自我维系系统。制度的本质是对均衡策略显著和固定特征的一种浓缩性表征。该表征被所有参与人所感知。这样,制度就以一种自我实施的方式制约着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并反过来被他们在连续变化环境下的认知不断再生出来。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来阐释制度是充分解释制度形成、演化和发挥作用的关键。可以从个体认知和共同认知的形成演化过程着手,构建一个基于认知的制度分析框架。

四、基于认知的制度均衡与演化分析框架

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制度代表了重复参与博弈的当事人之间自我维系的基本预期(共同认知均衡)。从认知角度重塑制度分析框架,关键在于刻画个体间共同认知均衡的收敛过程。由于共同认知均衡是个体间认知试错与动态调整的结果,因此,首先需清楚单个体局部认知的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在此基础上再考察单个体局部认知向多个体共同认知均衡的收敛过程,从而建立基于认知的制度分析框架。

(一)个体局部认知的形成

考察单个体局部认知的形成过程,需要了解个体在具体决策场景下如何启动自身携带的交往知识。归纳哈耶克关于个体经历与共同知识的研究,基于朱宪辰的个体知识分层、知识积累与演化理论。本文引入个体“认知一行为”的简化分析框架,以解释个体局部认知的形成和调整过程。

首先。将个体“认知一行为”模式简化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认知结构、信号加工、适应性学习和外界环境。

个体的知识结构好比是个体认知系统的存储器。其中存储了哈耶克所谓的“分立的个人知识”及个体间共同知识。这两类知识的核心构成了个体的认知传统。认知传统则决定于个体自身偏好和个体以往的经历,其中,个体偏好又依赖于个体资源存量和个体控制资源的能力、范围。在这里,认知被界定为个体对于一个信号和另一个信号(或事件)的联结。例如,“红灯停绿灯行”——个体在基本损益评价和学习能力的作用下形成联结(认知):红灯亮(绿灯亮)——危险(安全),当看到红灯亮(绿灯亮)时,具有此认知的个体表现出危险(安全)意识,进而采取相应行为,而没有此认知的个体就不会有这些反应。认知结构中充斥着这样的联结,同时,认知结构也对认知联结进行动态处理,即个体根据偏好、结合自身经历和拥有资源量的大小对这些联结进行损益分析,从而区别情况新增或淘汰联结。

外界环境(自然的、经济社会的、其他个体的行为)给予个体以信号刺激,信号加工部分对这些信号刺激进行处理。个体主动或被动接受环境信号后。对信号中包含的成本、收益及相关参照系的信息进行处理。并根据处理信号的方式和技术以及学习调整部分反馈回的信息指示,做出接受或屏蔽该信号的决策。若个体做出屏蔽的决策。则停止该过程;若接受这一信号,则将导入个体的知识结构部分。

认知系统将导入知识结构的信号与知识结构中的既存联结进行比对(这种比对是依据个体偏好、个体经历和个体所拥有的资源量的大小进行损益分析),首先产生对所面临的外部条件的判断:(1)个体认知结构中存在与当前所接受的环境信号较强的相关联结,便会启动固定预期或行为模式行为。这种固定的预期或行为模式可能是原有惯例或交往方式;(2)在个体认知结构中有关联结较弱,甚至不存在时,个体便会通过收集、加工信息,重新进行理性计算形成预期并付诸行动。上述第一种情况称为规则支配行为,第二种情况称为目标驱动行为。

1.当个体认知结构中存在与所接受环境信号较强的相关联结,采取规则支配行为:行动结果与行动前计划一致,则个体将保留强化原有的行为准则:行动结果与行动前计划不符,则个体将重新进行理性计算,调整或彻底改变预期,直至两者趋于一致,个体便接受经过调整的行为规则。

2.当个体认知结构中没有与所接受环境信号较强的相关联结,个体启动目标驱动行为:经过理性计算做出的预期与行动结果一致,个体将继续维护、积极遵循该行为规则;个体进行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计算做出的预期与行动结果不符,个体将继续搜寻新的信息。重新进行理性分析,不断地试错,直到各自预期与支付结果相一致,个体的行动准则也达到稳定。 配或目标驱动行为,每得到一个支付结果,个体将在进行一次适应性调整之后把信息反馈到信号加工部分和知识结构部分,最终都将影响个体的资源存量,并影响个体的经历,从而促使个体调整偏好及认知结构。个体局部认知构成了多个体间共同认知的基础。

(二)个体间共同认知的形成——制度发育与演化

制度作为个体间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本质上是个体间共同认知形成、演化的动态过程。在经济社会系统中,个体为应对环境不确定性而组织和协调集体行动。但这一任务显然不能依靠单一个体运用其局部知识独自完成,而需要多个体间的共同知识或共享信念来协调集体行动。制度能否形成、集体行动能否发起均取决于个体间的共同认知能否普遍建立并维持稳定。

此,共同认知的本质和共同认知的形成及动态调整是制度的认知基础最核心的问题。本文将共同认知视为个体针对其他个体面对场景信号时行为反应的共同预期而建立的信号间联结,可以对共同认知进行如下的形式化表征:

个体i发出行动ai,i对ai依个人知识中的意义mii联结将发生的事件11,记为ai——mij,(11)。mij,(11)表示11对i、j分别具有奖惩意义mi、mj。j接收的是ai的信号,依j个人知识中的意义mij联结将发生的事件12,记为ai——mij(12)。若mij(11)异于mij(12),则称个体i与j就ai没有关于将发生事件的共同知识;否则,将发生事件的奖惩意义相同,j的知识(联结ai12)就等同于i的知识(联结ai11),则称个体i与j就ai具有关于将发生事件的共同认知。

当信号出现时,个体间基于基本效用评价和学习能力,通过试错、观察和模仿等学习方式逐渐形成对该信号行为反应的共同预期。共同认知存储于社会的集体记忆里,分散在个体的知识体系中,在共同认知的协调下,个体之间便能在相同预期的基础上交往互动。

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其携带的局部认知在个体群的交往互动中得到调整提炼。从而形成共同认知。我们从两个体互动与多个体互动两个方面来简化共同认知的发生过程。

1.两个体间共同认知发生简化。将交往情境简化为两个体面对面互动场景。由于社会环境变迁,譬如市场交易机制替代行政控制经济,个体在经济交往中必然做出相应调整。此时,个体a对个体b发出行为信号sa,个体b经评价反馈对信号sa做出行为反应sb。若sb与个体a的联结(sa-sb)预期不符,则a将依一定学习规则调整发出第二次行为信号s’a,于是s’a又将与个体b联结(sa--sb)的预期不符,再次引发个体b的调整行为s,b,……如此类推,经过长期的面对面试错、模仿,最后形成了对于信号sa的共同行为反应预期。

2.三个体间共同认知发生简化。两个体间的互动行为及反应,对于其他个体又是一系列新信息,其他个体在评价反馈的作用下也通过预期试错、观察模仿对信号形成联结,如果该联结结果与前两个个体一致,即形成了三个个体的共同认知。由此类推到n个个体的共同认知。这种通过较长时间个体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共同认知”通常是个体“理性不及”的,扩散过程更多地通过个体潜移默化的“隐性学习”(implicit learning)进行,由此形成较稳定的共同“默会”知识。当个体群中绝大多数个体都采纳这一共同认知或固定预期时,在该个体群中一种制度便形成了,见图1。

但共同认知一经形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系统不确定性和个体认知不断演化的作用下持续(缓慢或者急剧)调整,打破个体之间对博弈规则及可能结果的共同预期。个体通过在行为反应层面的交流互动,发现新的联结(或信号)。再互相调整预期并作出行为反应,直到达致新的认知收敛状态,呈现出“共同认知均衡——系统不确定性、认知冲击及认知扰动——共同认知常规性落空、认知失衡—认知搜寻、试错——新的共同认知均衡”这样一个螺旋式波动调整的过程。因此,制度变迁应该被理解为个体信念系统与环境互动调整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知演化的过程,而认知演化的方向是促进信念系统所型构的制度框架能在怕累托意义上提高个体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效率。根据诺斯“信念系统调整——个体行为互动——制度局部发生”的分析思路,可以建构基于认知调整的制度演化框架,见表l。

如表1所示。既有制度以共有信念系统为内核存续下来,个体分享依场景启动的相同的策略集,现存制度以共有信念系统的概要表征来约束个体在经济社会场景下的行为选择。随着环境的演化(如政府政策变化、技术进步、法制完善、基层秩序自发扩展等),原有制度所设定的决策集合不能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如计划经济条件下配给制的垂直型物品交易方式无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平横向的交易环境中发挥作用),因而发生制度危机。在危机中,各种相互竞争的制度规则——由新的信念系统决定——为部分个体所运用试验,进而发生个体适应性学习、模仿新决策等认知调整现象。在认知的动态调整过程中,若个体的认知结构内存在与当前所接受的环境信号较强的相关联结,便会规则支配行为,可能是原有惯例或习俗;若在个体认知结构中有关联结较弱,甚至不存在时,便会启动目标驱动行为,重新进行理性计算形成预期并付诸行动。个体的认知调整导致各种变异性策略以一定的规模进行

试验和竞争;并且各种策略均在“演化选择压力”下接受演化考验,随着某些决策在演化过程中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并成为个体群内的共同认知,新的制度均衡开始形成。特殊地,在环境变化——制度的形成或变革中,原有制度(固有行为模式)就可能阻碍个体对新行为模式的选择(创新),或者个体自身依赖原有制度,当此类个体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社会的演化力量被束缚。可能出现制度“锁入”(look in)或路径依赖(parth dependence)现象。

五、结论

近年来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进展是,认知要素逐渐被纳入制度分析框架,成为制度变迁理论的重要构件。本文以近年发展起来的认知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点,对个体局部知识及个体间共同知识的发生和调整过程进行简化,以期厘清制度的内在发育及演化机制。

篇7

论文摘要: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治理的完善也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文章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奋司治理的关系为基础,利用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会司治理完善程度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指出公司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以商业银行为例,探讨当公司具有众多的分支机构时,如何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完善公司治理。

一、引与文献综述

1720年的南海泡沫导致的英国商法革命;2001年安然事件暴露的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重大缺陷;2008年金融危机中金融巨头倒闭引发金融监管的思考。这些都使得理论界和业界意识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由此产生的委托关系,是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注册会计师审计也产生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帮助其作出合理的决策,这与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公司治理研究一直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国外,Jensen和Meckling( 1976)认为由于委托人和人追求的目标不一致,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因此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大的成本。这种成本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审计通过鉴证可以降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外部审计构成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部分( DeAngelo,1981 )。在国内,韩东京(2008)的研究成果表明:上市公司是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但整个审计市场质量还不高,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而针对公司治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余宇莹基于系统论的视角,研究公司治理系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发现公司治理系统越好,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越小,审计质量越高。

上述研究成果是从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角度分析不能体现其相互作用的机理;二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大型商业银行及集团公司的出现,审计对公司治理在作用机理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基于以上两点,本文利用博弈论的观点分析公司治理完善程度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会促进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提高也会促使公司治理日趋完善;公司治理程度低,公司没有动力聘请高质量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不利于激励公司完善治理。文章最后以商业银行为例,分析当公司具有众多的分支机构时,如何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完善公司治理。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公司治理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与审计程序联系起来,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商业银行治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商业银行的性质以及内部控制成为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也将公司治理环境作为风险应对的考虑因素。这不仅是公司完善治理的内在动力,同时公司治理层同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对相关内部控制环节进行再设计,以完善内部控制。二是注册会计师在实施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时,会将交易的内部控制目标与关键内部控制联系起来,这将有助于公司相关交易所涉及人员在业务流程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比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户设置不合理,入账时间不合理,未按规定更正入账错误等,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使公司治理趋于完善。

(二)公司治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影响

公司治理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完善的公司治理会导致审计委托关系的异化,从而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部分上市商业银行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而非上市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在审计委托关系上就表现为企业的经营者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审计委托人,这样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产生的审计委托关系将会降低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影响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来影响审计质量。公司治理是会计信息的第一层过滤器,完善的公司治理能有效地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是由于可能存在公司组织结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监事会失效的情况,企业的经营者就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而对其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及审计要求的“合理保证”,不可能发现公司所有失真的会计信息,而作为审计需求者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只关注审计报告的结果,二者之间的“期望差距”使得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满足这些审计需求者的程度不高,即审计质量不高。

(三)注册会计师与公司治理相互作用关系

公司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相互作用是公司经营者与注册会计师博弈的过程,其收益矩阵如表1、表2所示。M代表公司经营者;A代表注册会计师。

1.不存在审计合谋,相应的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健全

由于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健全,因此当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册会计师质量低时,注册会计师将承担法律责任和法律诉讼的风险。则该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是(公司治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高)。

2.存在审计合谋,相应的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不健全

由于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不健全,因此公司治理不完善时,注册会计师将综合考虑或有收费、可能失去审计客户以及承担法律责任、法律诉讼的风险,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出具不实的审计意见。则该博弈存在两个纳什均衡,分别是(公司治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高)、(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

商业银行治理越不完善,越会对注册会计师施加更大的压力,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可能屈从于客户的压力而出具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从而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提高,出现“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的“恶性循环”状态。如果商业银行将审计视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那么注册会计师审计将有助于公司完善治理,出现“公司治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高”的“双赢”状态。

注册会计师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在公司治理不完善时,注册会计师可以选择不与公司进行审计合谋,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展开审计工作,促使公司必须完善公司治理;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不高也会给管理层舞弊、粉饰财务报表提供机会,注册会计师审计没能起到很好监督的作用,这将不利于公司完善公司治理。

三、商业银行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商业银行治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监督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的规范化治理和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性方面考虑,商业银行需要重视内部控制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受内部审计模式、内部控制受经营者观念的影响,效力有一定的局限,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对这些分支机构财务报表开展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将分支机构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层进行沟通,治理层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商业银行综合利用内部控制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达到完善公司治理的目的。

商业银行审计与一般公司审计有所不同,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商业银行审计本身就具有较大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机构庞大、分支行众多,注册会计师不能对其进行全面审计,只能选择部分分支机构进行抽查,又由于审计抽样的局限性以及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及定性的审计评价,使得商业银行审计具有特殊性。二是商业银行业务复杂,由于不断扩展和创新,每个业务都包括大量的信息资料,给审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审计人员很难全面掌握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情况,而且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审计技术方法滞后于金融业信息化的步伐。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审计对于商业银行治理的重要性和商业银行审计又存在上述的问题,这两者的矛盾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如何提高审计质量,达到商业银行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双赢”的结果?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提高审计质量,更好地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笔者认为应该逐步改善证券市场的法律环境,引导审计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增强独立性和执业能力,提高审计质量,建立声誉和品牌,逐渐发挥出较强的外部监督能力,减少公司中的问题,改变实际的审计委托模式,提高治理效用。

篇8

面对网络文化强劲的发展趋势,政府应该如何去管理和引导这一新生事物,使之健康发展,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政府要避免在网络文化管理方面的越位、错位、缺位状况的出现,就需要改进传统的社会管理手段,因为它们在运用于网络空间时所采取的封堵、过滤、删除和关闭等方法过于简单化,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一是网络空间不同于普通的物理空间,网络社会由于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这使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的效果大大弱化。一方面,互联网是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很多局域网所构成的,它采用离散结构,因而现实社会中那种分地域设卡、设点管辖控制的传统管理方式往往作用不大。另一方面, 网络行为具有数码化或虚拟性的特点, 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文字、声音、图像和影像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甚至人也是以一个“符号”的身份在活动,彼此不再熟悉, 使人们觉得网络是一个布满机器的无人之境。在这个“无人”之境中, 人们感到外力对网络行为的调控作用在式微。

二是政府的信息管制不仅成本十分高昂,而且稍有不慎还会损害网络的效率和功用。与此同时,规避政府的信息监管却非常容易,成本低廉。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绕道而行”,从而影响管制的可操作性、公正性,管制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是信息网络技术瓦解了传统的等级结构,把权力分散到了更多的个人和群体当中,将分权化的网络结构置于比其他组织模式更为优越的地位;网络打破了传统社会中政府及媒体对于信息的垄断。在网络社会中,没有任何人居于最高或中心的地位,进入网络空间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可能参与网络社会的管理。而且,随着平等参与技术的逐渐成熟,个人和群体可以为了各自不同的目标而交互行动,也可以联合行动,却不需建立一个有形的或正式的实在机构。

如何既不封堵又能有效导引网络文化的发展?“尼葛洛庞帝式鼓掌”为我们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大礼堂中有千余人,实验者要求大家开始鼓掌,掌声尽量协调一致。结果发现,虽然没有人指挥,起初杂乱无章的掌声却很快就节奏一致。这样的结果让所有观众惊愕。而尼葛洛庞帝研究后也不由地感慨:我们对于从完全独立的行动中所产生的协调行为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

篇9

1.国外研究现状

Robert.LKTiong(1987)对BOT项目风险评价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净现值法、专家打分法、决策树法等几种常用的BOT项目风险评价方法,认为对BOT项目进行评价必须要有可行的评价手段同时需要对风险评价的结果有正确的理解。

Dixit(1989)提出费用模型、任务模型、运筹规划模型等科学的BOT项目风险量化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BOT项目存在的风险依次划分为国别风险、项目自身风险以及客户风险。

CM Tan(1994)提出基于模糊逻辑技术的BOT项目风险评价模型,并将此方法运用于大型BOT项目的风险评价及控制中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Kitti Subprasm(1994)将模糊数学分析方法运用于BOT项目风险评价中,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将模糊数学分析方法用于投标方案的评价。Kumaraswamy(2004)找出影响BOT项目风险的八个主要因素,并针对八个影响因素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

2.国内研究现状

张丹文(2003)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了BOT项目的潜在风险,并建立BOT项目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为各项指标打分赋值,最后得出BOT项目风险值。

齐国友等(2003)认为在BOT项目投资决策中需要仔细考虑项目面临的各种风险。在综合分析现有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投资评价方法,即风险NPV法。利用风险NPV进行评价需要确定NPV服从的概率分布及折现率,根据NPV的概率分布函数进行计算。

王芳(2004)等运用实物期权的思想,在考虑价值评价变量阶段性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参数的阶段变化反映变量的阶段变化,基于Lto随机微分方程提出了一种新的BOT项目价值评估方法,为BOT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量化标准,便于各项目之间的比较与选择。

王爱民和范小军(2004)在分析BOT项目期权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实物期权的评价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项目价值和项目建设成本的动态变化,用于计算BOT项目价值和项目建设成本的双变量项目期权价值。

曾卫兵(2004)用期权理论建立了内资BOT公路项目的投资决策评价模型,进一步用博弈论方法研究并论证了该投资决策评价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将其运用到实例中验证其有效性。

3.研究不足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目前研究的一些不足:

(1)风险评价方法的运用没有结合BOT项目的特点,仅是简单的将各种项目风险评价方法直接运用到BOT项目中。BOT项目与一般的项目有所不同,它具有特许期限等特点,在对其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该结合BOT项目自身的特点对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完善。

(2)现阶段常用的BOT项目风险评价方法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各种风险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将其运用到BOT项目风险评价中时应针对其局限性对其进行完善,直接将其运用到BOT项目中会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

(3)采取建立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确定权重综合评价BOT项目风险的方法,风险评价指标较为单一,将一些不可量化的指标通过专家打分来赋值,主观性较强,最终得出的评价结果准确性较差。

(4)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复杂、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些资料部门工作不够全面,从而导致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价时很少有可以借鉴的历史数据,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风险评价的准确性。其次,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专业性很强,操作起来复杂,项目的各参与方知识有限,专家对项目风险的分析不能让决策者很好的理解,这样必然会影响到风险评估与风险决策的质量。

4.建议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从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评价BOT项目风险,必须综合考察BOT项目的所有主要风险,同时要考虑不同参与方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在基于各参与方的BOT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各指标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除少数可以通过统计方法获得,大量的指标则只能采用专家评分法。对于这样的评价问题,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即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简称FCE)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即用模糊运算法则,得出一个评判矩阵,并且通过评判函数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评价的过程。

模糊评价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模糊评价方法可以不直接依赖于某一项指标,也不过分地依赖于绝对指标,而是采取比较的方法,这样可以避免一般数学评价方法中,由于标准选用不尽合理而导致的评价结果的偏差。第二,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通过权数加以体现,但允许在权数选择上有一定的出入,而不至于改变最终的评价结果。第三,模糊评价中算子的选择和隶属函数关系的确立,使各项参与评价的非量化指标间建立了有机联系,使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整体特征和一般趋势。

龚洁(2010)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BOT项目投资风险的综合评价过程中,利用其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优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这一特点,对适合BOT项目中各种非确定性风险因素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Robert L K Tiong. Evaluation of proposal for BOT proje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87,l5(2):67-72.

[2]DixitAK, pindyik P S. The risk assessment of BOT project[J]. Harvard Bussiness Review,1989,28(4):129.

[3]C M Tan. BOT model for instraction development in As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94,17(6):377-382.

[4]张丹文.BOT项目可行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3.

[5]齐国友,曾赛星,贾艳红.BOT项目投资决策模型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3,24(3):12-14.

[6]王芳,杨乃定,姜继娇.基于lto随机过程的BOT项目价值评估[J].管理评论,2004,16(7):38-42.

篇10

一、资金运用风险管理的核心是投资管理

1.信用风险管理管理信用风险的主要方法是购入多种投资工具,通过投资的多元化来分散非系统性的投资风险。对于金融产品信用风险的认识,从其内在的稳定性和稳健性来衡量,包括该产品的性质、相对规模、管理情况和信誉度,以及该产品的足够保障倍数。

(1)清算前风险衡量。应在一致的基础上,对所有产品和业务部门清算前的信用敞口进行衡量,并定期与每一个对手的限额进行对比。

(2)当前和潜在的敞口风险。清算前敞口衡量方应在信用相等的基础上,反映市场情况的变化从而产生现在和潜在信用敞口的衡量。

(3)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损失。潜在的信用敞口应与交易对手违约和回收率相结合,以便决定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信用损失。这些也应用于风险资本和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

(4)清算风险衡量。除了清算前风险外,还应对清算风险进行衡量,并按日与每个交易对手各自的清算风险限额进行比较。

(5)轧差。公司只有在适当的合法的轧差协议支持下,才可将信用敞口进行轧差。

(6)信用程度。公司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通过一个独立的信用部,负责对客户和交易对手进行信用评估,并分别为其建立授信限额。

2.利率风险管理

管理利率风险的主要方法是运用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的方法,使资产的持续期与负债的持续期相匹配。随着金融市场创新的发展,今后衍生金融产品也会被用来管理保险公司的利率风险。

3.市场风险管理

管理市场风险的主要方法是以科学的态度去执行有关政策,把握好业务开展的政策适度性,对那些违背政策原则的业务,即使利润丰厚,也不应经营。依法经营、合法经营是一个稳健的保险公司应该遵循的理念。

(1)估价。所有的头寸必须用已获批准的政策和程序,至少每天独立地按市场价格标出。包括信用质量(未获得的信用价差)、市场流动性(出售头寸的成本)、筹资成本、管理成本、头寸规模。

(2)每种产品所特有的市场风险成分应予认定,以便为保证市场风险衡量的精确度提供基础。

(3)市场风险的衡量。用一个包含三个主要市场风险衡量方法的风险衡量机制,每天计算所有业务部门的市场风险,并以此与市场风险限额作比较。

(4)事后验证。风险价值模型的精确度和可信度必须用市场事件来证明,并不断更新以反映市场情况的变化。

(5)头寸流动性。市场风险的风险价值衡量应调整到能反映头寸的市场流动性。

4.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1)现金管理,应对每种货币预计的短期现金流量进行测量和监控,以便预期将来的筹资需求。

(2)筹资战略,在公司的应急流动性计划过程中应该有替代策略,以满足由于市场流动性的损失或市场进入问题而引发的流动性需求。

(3)市场流动性,流动风险应编入市场风险模型或分别计算和监控。

5.管理风险的管理

(1)部门间的制约,建立防火墙。所谓部门间的制约,就是通过部门的有效设置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有效控制风险。按国际惯例,监督部门(如内部清算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交易部门进行年检,检查交易是否合乎规定,企业内部会计部门应对每一笔交易进行记录、比较、分析,从而防止违规交易、超授权现象的产生,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2)制定内部交易行为准则。交易部门应设立内部交易行为准则,对不同人员的分工、交易权限、亏损限额,对不同的操作环节,如指令输入、交易复核、清算交割、授权审查、超授权部分的审批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3)实行首席交易员负责制度。每天由首席交易员根据资金、市场情况制定交易计划并最终进行平盘。对每个交易员限定交易权限,超越权限就无法操作;对每笔交易业务都限定止损点,超过止损点就强行平仓,有效地制止风险的产生和扩大,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

二、资金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选择

1.资产组合理论

资产组合理论是从收益和风险的关系出发,定量选择组合,通过一系列分散投资的方法,使投资者把组合的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是投资者选出一个风险最小、最有效的投资组合。这一点对当前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有十分强的操作性,即将一定量的资金按不同的权重投入不同种类的业务。通过改善投资配比,在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在总体上把风险减小到最低限度,这对投资者获得稳定的收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2.套利理论

目前保险资金的投资开放还有很大局限性,表现在投资场所和投资比例的限制。这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保险资金的套利空间,使保险资金只能在同一市场的不同品种之间或不同市场的相同品种之间进行套利。这种套利行为是建立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基础上,会引起市场价格发生变化,套利者买进的证券,其价格会上升,导致该证券的预期回报率下降,反之,套利者卖出的证券,其预期回报率则会上升。这一价格调整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市场套利机会消失为止。投资者动用套利定价理论,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3.期权漂移理论

该理论认为,证券价格行为遵循以证券价格的比例表示、以期望漂移率为常数的一般化过程,即只有证券价格的当期值与未来的预测有关,变量过去的历史和变量从过去到现在的演变方式与未来的预测不相关。因此,在投资选择时,分析各投资品种的市场价格,预期该品种的未来价格趋势,同时对该品种进行可靠性分析,从而确立投资方向。

4.博弈论

博弈论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现在研究的博弈论,一般指的是非合作博弈。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博弈,就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安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具体在资金运用的过程中,要求对所有资金运用的场所的参与者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和了解他们交易(行动)的习惯,以及他们可能得到的信息状况和可能采取的投资战略。在此基础上,制定我们的投资战略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交易手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展望

1.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及保险资金运用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险公司的资产将不断积累,资产可运用比率将明显提高,规模将会不断扩大,保险公司将成为金融市场上举足轻重的机构投资者。

2.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分析要求更高。由于自身经营的要求和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规范,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将呈现多样化和证券化趋势,风险管理技术测量将更加依赖于数理分析等数学手段建立模型来完成。

3.健全的监控机制使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进一步合理化。在宏观方面,将会建立起以修改完善后的《保险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对保险资金运用进行监督管理,宏观调控也多运用间接手段为主。在微观管理方面,保险资金运用将实行高效的资产负债管理,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机制。

4.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必须具有一支专业投资队伍。经营机制的转换,先进的管理办法,经验的积累和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也使保险公司运用资金的水平大大提高,从而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