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技术与工程范文
时间:2023-08-20 15:0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技术与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江苏省石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7906
国内刊号:32-1445/TQ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2
上半年完成主要事情:特设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工程,调研申报,成功推选到重庆市教委进行审核;中兴平台和曙光平台调研,建设和采购;曙光大数据学院招生、培养方案制定;绩效方案制定全票通过;重庆市儿童大数据工程实验室的成功申报,重庆市交互式电子教育工程中心的建设,两个学校校级平台建设,年度考核一个优秀,一个良好;就业顺利推进,初次就业率达到95%;二级学院的机构改革
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以全面落实学校“十三五规划”为统领,教学工作上强化技术技能转型,专业建设上深化产教融合,平台打造上竭力再上台阶,党建工作上力求务实创新,学生管理上凸显专业特色。常规管理不松懈,开拓创新谋发展,全院合力共进,全面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计划,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
本年度教学常规管理我们通过提高服务意识,加强过程管理,完善教学评价,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优化学生学习方式,调动师生积极性,做到了师生和谐,共同发展。
1. 日常管理
本学期进一步规范日常教学管理,明确了教学秘书的分工和职责,做好教务管理工作,提高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意识和水平;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了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期末考核的过程管理;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师教书育人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顺利完成了本学期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认真开展了半期学生座谈会,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改进日常教学管理,使教师的教学具有针对性;认真开展期初、期中、期末的常规教学检查和教学材料归档,为教学工作量化考核和本科水平评估做好相关材料的准备。
2. 教研活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本学期从一开始就对教研室提出了新要求,根据教学管理和考核的要求,各教研室认真撰写教研活动计划,通过组织开展示范课和公开课等多种活动方式,以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促进我院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为了能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规范和教学技能,共组织了9次教师公开课,其中观摩了资深教师蔡银英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陈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的示范课程,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3. 教学评估准备
根据评估要求,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指导、答辩和相关存档材料的核查工作;以及毕业生顶岗实习的指导、成绩登载、存档工作。
二、 创新培养模式,修订2017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学校提出的“120+”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对2017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做了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了中兴两个校企合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沟通、调整了与中科曙光合作办学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 按照“专业+特长”,认真做好2015级专业分流
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方案,根据岗位需求,按照“专长+特长”和一条技术主线的办学理念,对2015级485名学生根据“专长+特长”进行专业学习分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4名学生,分成java开发和.net开发两个专长方向,物联网工程专业129名学生分成系统设计与开发和系统应用两个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52名学生分成应用数学和金融两个专长方向。同时,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每个学生在四个特长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进行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每个学生在两个特长模块中选一个模块进行学习,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适应学生的就业需求。
四、 以能力为导向,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
按照“点上突破,面上构建,分步推进,稳步实施”的推进策略,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导向,全面推行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按照电子信息和金融发展要求,结合我学院技术技能转型方案,大力推进课程结构与岗位(群)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能力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
在建设课程群的基础上,以能力为导向,进一步推进专业核心能力课的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包括Moocs、翻转课堂、微案例、任务驱动、项目驱动、案例驱动等教学方法,本学期有《高等数学》、《测试技术》等两门课程申报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五、 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
与企业合作,构建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在巩固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以保证学生工学交替及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全面落实。2017年,与中科曙光合作达成协议成立中科曙光大数据学院,成果申报了数学与信息科学专业,首届计划各招收87名学生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增加了我系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了我学院的办学实力和条件。
以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需求为驱动,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岗位工程实训。本学期,共实施不同项目的实训11个,分成33个班进行,惠及各级各专业学生共计1600余人,与我院有校企合作关系的4家企业参与了本期项目实训。计算机类专业的项目实训教师全都是来自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精英。
六、 进一步思考和需要加强的工作
1、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补充修订完善校内其他院系的归口课程教学大纲;
2、由于换届和教学秘书交接,教学常规管理还需进一步落实,比如考试安排更清晰准确,材料整理如何优化工作安排等;
篇3
学生会主要工作:
一、改进分团委学生会全体成员的工作作风,提高全体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创建一支精干高效的学生工作骨干队伍,创建制度化、正式化的和谐、高效的分团委学生会组织。(主席团)
二、认真举办好“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活动,为提高我系在学校中的地位贡献一份力量。(段仁海,韩眺)
三、围绕学校至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展一些相关活动,特别是要认真举办好我系特色活动,如第三届网页设计大赛等,以提高我系师生对自己工作和专业的热爱程度,进一步燃烧我们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热情。
(高文俊,刘康金)
四、为增强我系同学的体能,开展好一系列体育活动,达到强身健体、增进团结友爱的目的,特别是在校运动会中,我们要争取再次取得佳绩,。(李智)
五、提高我系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寝室文明程度,开展好我们自己的寝室创建活动(如寝室“十,百”等)。
(冯颖,刘康金)
六、为进一步增强我系精神文明建设和学风建设,加大对晚自习和早操的检查力度。(冯颖)
七、加强与我系班级的联系,争取达到使班级管理与分团委学生会管理密切配合的目的。(段仁海,金匡梅)
分团委重要工作:
总体工作思想: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加强学风建设。
3.加强分团委学生会内部管理,争取做到制度化、规范化。4.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努力把我系分团委学生会工作提升一个新台阶。
初步工作计划:
一、改进分团委学生会全体成员的工作作风,提高全体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组建一支精干高效的学生工作骨干队伍,创建制度化、正式化的和谐、高效的分团委学生会组织。(由主席团负责)
二、围绕各班团支部与系分团委学生会的紧密联系,及加强班团支部的凝聚力,适当组织召开各班团支部会议和开展主题交流会,如经验交流会等等。(负责人:金匡梅)
三、组织好“两组一会”的学习,会议记录及资料整理,做好系新闻报道工作、负责系举办的大型活动的摄影工作。
(负责人:叶丽云)
四、组织好“精神文明示范区”的卫生工作及其检查。(本学期卫生工作转交大一学生负责,负责人:吴冰)
五、“青年志愿者”工作将在金银湖校区开辟新项目,尽量立足于校园,拓展向社区。由系青年志愿者分会负责组织开展工作。(负责人:王舒琳)
六、认真参与、配合好我系学生会开展的所有工作。
篇4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教学改革;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23-02
一、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专业建设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对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教学改革中我们首先对行业发展现状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一起重点研究探讨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问题,确定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教学模式,最终使学生达到二级注册建造师的能力和水平。
“工学结合、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主线,形成基本操作、综合技能训练、工程管理和运行管理、岗位工作能力四个能力模块,实现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工程管理和运行管理技能三层次递进训练实践能力。在每个模块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校内与校外融合,实现工作与学习相互结合,达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不断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要解决的问题是整个专业教学过程设置的课程以及所有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课程体系设计应建立在对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的工作过程的广泛了解与深入分析基础之上。
深入企业调研后,我们建立了以能力本位为依托,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开放性、服务性为原则,课证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与岗位对接的基础上归纳出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楼宇智能管理员(师)职业资格标准以及按照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对智能建筑子分部工程的划分,进一步制定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即以通信网络系统、楼宇智能化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系统集成六大模块为课程体系核心,前期开设水暖设备、智能仪表与测量等基础课程,后继开设楼宇智能化系统集成、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楼宇智能化工程预算等课程,形成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特色鲜明、思路清晰的工学结合、技能递进的课程体系(见图2),依此确定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
专业基础模块:使学生掌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完成电工基本技能实训、电子基本技能实训、电气测量实训、楼宇智能系统CAD等实践教学环节,达到基本操作能力,形成职业基础素质。
综合职业技能模块:在专业基础模块的基础上,开设了通信与网络工程、综合布线技术、电气消防系统施工等六大子分部系统安装核心能力课程,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再开设楼宇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楼宇智能化系统集成等课程。教学中将技能训练项目融入课程中,理论教学由浅到深,能力训练过程从各系统专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递进,从而使学生具备智能工程设计、安装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
工程管理和运行管理模块:在综合职业技能模块的基础上,开设了智能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智能工程预算与招投标等岗位管理能力课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掌握工程管理知识,具备工程管理的能力。
运行管理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实现与顶岗实习的“零距离”对接。
顶岗实习模块:学生直接参与智能工程安装调试、智能建筑及小区运行维护,获得职业岗位初步工作经验,具备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企业准员工素质,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
二、课程标准
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念和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方案、课程内容纲要、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体系等。我们根据课程开放过程中的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和标准来确定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中最难的是对课程的设计,一门课程到底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教学组织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课程标准中要全面体现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学时安排、场地、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评价标准尤其要做细做好,粗略的评价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能力水平,我们在课程标准中细分出课程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内容,每部分均详细列出考核与评价标准,最后在综合学生的职业素质等方面,给出综合评价。例如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电气消防技术》的课程评价标准,首先列出本门课程有哪些技能训练项目,然后给出单项技能训练项目和综合技能训练项目的量化评价,最后给出课程的总评价。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的纲,将其做细做全,有利于后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定,更是建立精品课程的基础。
三、结束语
上述内容是我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改的研究与成果,改革之路总是走的艰难和痛苦。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更新,使我们每一个参与的教师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得以有了新的成果,但做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出更优质的学生。
高职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如校企合作机制研究、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双师队伍建设等问题,希望同行们能携手共进,在教学改革的路途上开出新的花蕾。
参考文献
[1]谭慧.楼宇智能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构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2).
[2]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篇5
一、研究缘起
随着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的增强和服务能力的提高,图书馆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更好地服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图书馆积极采取措施,为用户提供学科化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服务方式,并代表着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和水平。[1]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各类型图书馆使用图书馆集成系统(亦称图书馆管理系统,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简称ILS)目前已经普遍,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资源时也会首当其冲的想到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各种电子资源数据库等。电子资源数据库由于CALIS很大程度上提供了文献保障,所以图书馆可选择购买或不购买,而图书馆集成系统则是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和读者服务的基础[2],是支持图书馆运转的最为核心的应用技术[3],就目前的阶段来看是必须购买的。因此,如何将学科化服务嵌入到图书馆集成系统中,将图书馆馆藏资源与ILS可以无缝链接,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是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科化服务工作得以开展的又一重要平台。
二、学科化在ILS中的实现
学科化服务功能在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汇文系统)已初现端倪,汇文系统是由江苏省教委组织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联合开发的,是我国自行开发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佼佼者,由于它的价格较国外系统低廉,且功能也较为齐全,因此受到很多中小型图书馆的欢迎[4],该系统目前在国内已拥有400余家用户单位[5]。我馆从2005年引进该系统,通过8年多的实际应用,发现该系统每学年或学期都会升级,替换改进旧功能,增加适应需求的新功能。至2013年9月我馆已升级至5.0版本,在此版本中笔者认为最大的改进是将学科化服务的想法嵌入到集成系统中,新开发了学科参考的功能。笔者对这一功能进行测试、使用和宣传,得到了教师的大力支持,从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保证该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利用,笔者从数据的收集组织,数据的整理导入,读者使用测试,数据的更改删除及定期更新四方面入手进行实践建设。
(一)元数据的收集、组织
元数据信息的收集是学科参考功能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存储了大量的元数据信息,才能更好地实现该功能的有效和大范围的应用。[6]然而在收集元数据之初又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为了使该功能得以最大化的使用,笔者首先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协调工作:(1)向领导汇报工作,请领导将其带入系主任例会,寻求各系部主任的认可与支持。(2)与教务处联系,收集学校各系部开课情况、教师情况基本信息。(3)与各系部秘书联系,确定各系各专业课程、必修及选修等课程,各专业教师任课明细情况。(4)采取“滚雪球”式方法,有计划地走入到各任课教师办公室中宣传学科参考功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以期得到教师最大限度的参与。(5)做好样板专业,展示成果:图书馆与各系进行茶话会交流,请系主任及老师参观样板专业成果,使教师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以便收集工作更好的开展。数据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与课程最相关的学生学习时会利用到的各种资源,包括纸质图书、纸质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行业网站等资源(见表1)。将表1根据教师的要求以打印版或电子版交给教师并说明填写的要求。数据收集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都不是及时获取的,尤其是最重要的表1学科参考资源推荐明细的数据,因此要做好后期的追踪工作。
将初步收集的数据进行二次整理和加工,其中包括两方面的数据,一是教师课程相关的数据。二是教职工推荐的资源方面的数据。教师课程方面的数据相对简单,根据汇文系统后台字段的限制,完善课程编号、课程名、任课教师、院系等信息。将完善的课程方面的数据输入按专业、按课程输入到系统中。而教职工提出的资源方面的数据相对较复杂,需要对提供资源明细进行检索,馆藏资源可以满足的直接添加到系统中,馆藏不能满足的资源:(1)如果是纸质图书、期刊及报纸,则推荐采访馆员及时购买补充,有效提高图书馆馆藏的质量;(2)如果是电子图书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或与电子图书供应商协商将其制作成电子版;(3)如果是其他电子资源可以通过开放获取、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读秀、百链等渠道进行获取。将上述情况中提到的(2)(3)两种电子资源获取的结果如何有效地制作到系统中,有待汇文系统的进一步升级功能。
(二)元数据的处理、套入
前期收集到的表1学科参考资源推荐明细的数据需要按汇文系统后台的数据格式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因汇文系统5.0目前只支持将馆藏图书数据导入,所以需按专业按课程提取出以下重要数据:题名、作者、ISBN等。将处理好的数据按课程名导入到系统中:汇文系统流通管理模块系统设置课程参考书管理,将推荐的专业选读或必读书目导入到系统。
(三)读者入口测试
做好元数据的收集、组织及处理后,读者在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中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课程名、教师、院系三种途径检索到与课程、教师等相关的参考信息(如图1,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参考资料。
(四)数据的修改,删除及定期更新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每学期学年专业课程、教师会有一些变动,或是领域内有新的发现等,会使提供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这样系统后台对教师课程信息及推荐资源的数据就要定期的修整。因此,就要求我们要以学期为周期再次进行数据收集、组织,之后是将现有的数据与系统中核对,进行相应的更换、删除和更新。
三、对图书馆集成系统的新要求
在对汇文系统学科参考功能的实践和配套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为了使该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和使用,笔者发现以下三方面仍需改进:系统后台添加数据的类型过于单一;读者检索途径过少且有的不实用;数据需全部手工录入。
(一)要求数据加工后台增加第三方链接功能
汇文OPAC5.0中学科参考的功能说明学科化服务在图书馆集成系统中也是完全可以实现并取得很好效果的,但是实施过程中由于系统后台添加资源的限制,致使读者在OPAC中还仅仅只能查检到与课程和教师相关的参考书而且只是馆藏纸质参考书。因此,希望在升级版本中系统后台可以增加其他馆藏其他资源链接的操作(馆员操作),如纸本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行业网站等。其次是可添加教师提供的与课程相关关键词或主题的功能,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会更有针对性,从而减少盲目查找学习参考资料的时间,提高学习和研究效率。
(二)学科参考增加/细化读者检索途径
汇文OPAC5.0学科参考功能中目前只提供课程名、教师名、院系三种检索途径,但是在日常使用中除课程名与教师名外用户大多数还会用到专业方向的检索途径而很少用到院系这样相对较大范围的检索,因此系统可以考虑增加且细化用户检索途径,增加专业方向、主题、关键词等检索途径。
(三)增加教师课程信息数据导入功能
学科参考功能的实现最重要的是元数据信息的收集、组织,其次是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查检,然后是将整理好的数据一条一条的检索馆藏并添加到系统中,这个阶段既费时又费力。而元数据中的教师课程信息是不需要二次组织和处理的,因此,汇文系统可以考虑在升级版中增加教师课程信息数据的批量导入功能,这样既避免重复的机械劳动又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 模块式教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孟良(1965- ),男,湖南益阳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设计与施工。(湖南 长沙 410132)魏秀瑛(1972- ),女,湖南衡阳人,湖南高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技术。(湖南 衡阳 421002)周金菊(1964-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经济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造价。(湖南 长沙 41013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职建设类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JA09006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职业技术教育部分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然而,生源素质普遍偏低、大量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尤其生源急剧减少等因素,导致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增强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已成为业内人士的首选课题,众多职业院校都在寻找新的培养模式,高职建设类课程模块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探讨如何进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模块式教学改革。
一、关于模块式教学的理论
模块式教学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方法。这种方法突破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抓住了职业教育技能训练这一核心,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或一部多个零件组成的机器式的教学方式。
模块式教学具有强调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有很强的灵活性、有较强的实践性等特点,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培养学生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外模块课程模式主要有MES模块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模式、“双元制”模块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单元累计制模块课程模式等。
二、模块式教学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一)改革思路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现场施工技术和管理的一门必备的专业课。该课程概念繁多、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理论与现场工作实践不能很好结合。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应该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课程改革: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现场顶岗实训基地,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课程模块的设置
课程按建筑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划分模块,形成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即开工前的组织与计划、建筑施工测量知识、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室外工程施工与竣工验收7个模块。再根据设定的教学模块遴选必要的知识。通过划分新的知识模块,将原来零散的知识点针对某一具体施工过程进行有机整合,使每个工艺流程中所应掌握的知识更加明确和具有针对性。课程模块的设定,如下表。
(三)采取模块式教学取得的成果
1.理论成果。一是对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些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涉及的教学模块、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探究。教学模式: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特定的职业岗位能力,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划分为相对完整、相互联系的7个教学单元。课程体系:为实现教学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院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体现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校本教材中。课程模式:在一定的课程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方案设计者开发或改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并编制课程标准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包括理论基础、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操作方法、保障条件、管理与评价等。二是为职业教育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经验。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以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为基础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国家职业标准是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最重要的依据;专业知识只有通过操作(运用)才能转化为技能。三是构建了较完整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其他专业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提供了一系列的参照样式。
篇7
关键词:经济应用数学;六步教学法;物流管理专业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近年来“工作过程系统化”得到国内外学者和职教界的广泛认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适应了新的劳动组织方式和教育类型,在广大高职院校的积极推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为特点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课程体系由传统的讲授体系转变为行动体系,教学方式以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为主,编写适合学情的技能教学教材,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做学合一”。
作为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笔者多年来一直在经济管理系教授经济应用数学,较早地在物流管理专业开始了经济应用数学教学的课堂改革。本研究将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给出这方面的成果,这对填补系统化课堂实施层面的研究空白具有较大实际意义。
二、高职经济应用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物流行业的工作过程,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学习需求和后继学习要求,弱化高等数学知识的理论性,强调应用性。通过调整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完善考核方式、优化教学资源等措施,把数学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使数学基础知识与行业知识相互渗透,提高学生工作过程中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分析物流行业工作过程,提炼出物流专业的数学核心能力;其次制订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内容,选择典型的工作项目(任务);然后确定学习领域,创设学习情境,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最后完善考核方式,优化教学资源。
本着“以项目设计带动能力生成,能力教学带动知识学习”的原则,通过提炼物流专业所需的数学核心能力,设置满足工作的需要,兼顾专业本身发展需求,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项目,建立起完成任务与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专业任务相结合,使学生在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将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合于实际项目之中,实现能力的训练和知识的积累。
选择的教学项目要真正体现物流行业的工作流程,以学生的工作过程为教学顺序。教学项目既要具有代表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又要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还要便于和数学知识相连接,反映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学项目设计要突出工作岗位的体验性,通过项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教学项目注重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环节训练学生的思维,满足企业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的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
三、物流管理专业的项目化教学设计和实施
笔者以物流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出高效的经济应用数学的生态化、项目化、系统化教学模式;编辑符合实际的项目化课程,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编写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的数学建模课教案及竞赛练习册。
1.教学设计
在两个学年、四个学期的时间里,笔者对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的6个大专班的教学进行了探索,将课程教学分为5个项目模块:公司经营和生产情况分析、公司生产和产品的边际分析及弹性分析、公司总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公司决策规划的最优模型、公司生产管理及质量管理。以六步教学法为指导,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例如,“苏宁商场”商品采购与库存控制的最优化方案设计。
2.具体实施
第一步明确任务,设计具体情境,引入需要解决的项目;第二步制订计划,教师提醒细节,学生调研、分组讨论并论证可行性;第三步做出决策,选择相应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第四步实施计划,激发学生动力,逐步完成既定的计划;第五步检查控制,教师主导整个解决过程,保证任务按期完成;第六步评估反馈,组织学生进行差异化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反馈不足,总结成功的经验,继而分组完成课下作业,巩固课上所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J].职教论坛,2004(8).
篇8
关键词: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技术;理实一体化;实践;分析
在新形势下,随着机械行业日益发展,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行业的应有范围不断扩大。进而,导致高素质的数控专业人员相当缺乏。而在数控加工技术应有方面,数控车削加工是最常用的一种加工方式,在企业生产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逐步引入到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教学,弱化数控系统指令传统型的传授方式,在以实际案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技术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作者站在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的角度,对其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予以了探讨。
1 中职院校数控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中职数控专业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企业找不到适合的数控人才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可见,中职学校在教学机制、课程设置、就业指导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导致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具体来说,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因此,本文作者对其中的冰山一角予以了相应的探讨。
(1)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就数控专业特点的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几乎三分之二的课程都是在教室完成的,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学。第二、过分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单一化。在数控教学中,教师制作大量的PPT课件,整节课都是在围绕PPT课件进行,没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第三、颠倒了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主客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鸭填式”、“放养式”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教师一个人唱着独角戏,讲解相关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整个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课堂效率极其低下。
2 理实一体化教学概述
简单来说,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中,把专业实习、实训课和专业理论课相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来说,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为纽带,以创建真实的生产情景、还原教学内容为核心,帮助学生合理理解、构建相关学科知识。进而,在这种模拟的真实教学情景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式。对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来说,它主要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第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并不是理论教学、实习教学简单的结合。它是站在辩证的角度,以学生自身具备的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为基点,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第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设置合理的教学模块。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把理论教学、实习指导结合在一起。进而,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可见,在整个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它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前行的脚步,完善中职学校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技术学科的教学。
3 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从某个侧面来说,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职业教育目标,充分体现中职院校学生已有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是:教师要在客观分析数控车削编程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水平出发,合理划分课程模块。就该学科来说,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项目。比如,数控车床基础知识,数控车床日常维护、安全操作,简单车床轴类零件的编程、加工,综合件的数控车削加工。二是:采用四阶段教学法。以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即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示范,学生模拟加工,学生数控车床上加工,教师总结和点评。教师以设置的课程模块为基点,把班级划分为模块大组,再划分为学习小组。在各个小组中,选择一名学生作为小组负责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四阶段教学法。第一、教师先明确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的教学任务。每个学习小组的负责人需要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第二、教师对该堂教学内容进行指导与示范。组长要做好配合工作,组员之间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践操作。
4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技术这门学科来说,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在做中教。它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转变已有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同时,它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下企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从长远来说,它能够不断推动我国中职教育事业前行,顺应教学改革的客观规律,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9
Abstract: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 teaching idea, reform idea about electrified railway technology specialized english is put forward, and design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contents is described in detail.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英语;改革理念;教学内容;设计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electrified railway technology specialized english;reform idea;teaching contents;desig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23-02
0引言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逐渐接轨国际轨道交通先进水平,国内轨道装备制造企业与国际知名大公司的频繁合作,中国铁路已从“引进、消化、吸收”的起步阶段迈向了“输出”阶段。无论是进口轨道交通设备的运用、维护、维修,还是出口轨道交通设备的售后服务,以及进口生产设备的使用,专业英语能力已成为本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岗位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同时,对于轨道交通行业而言,又存在着专业词汇量大、技术文件专业性强、没有可以借助的得力翻译工具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足见专业英语课程及专业英语能力之重要。
1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本人多年的专业英语教学经历及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在此之前的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其中,学生方面的消极因素是诱因,但教学方面也存在这许多不足之处,二者互相作用,导致恶性循环,课程教学效果自然不佳。下面分别就两方面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下面我将主要针对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学生情况分析一下学生方面的原因。从该专业的历届学生入学成绩看,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普遍都在20分~30分左右。为获取大专毕业证,必须通过的全省应用英语等级考试(难度低于全国英语三级考试水平)的一次性通过率不足80%。可见这个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比较弱。另外,他们对英语已经失去了学习兴趣,更确切地说是失去了学习信心。对于他们来说,学习通俗易懂的基础英语都是件难事,更何况枯燥晦涩的专业英语?更重要的是,该专业学生在思想上对专业英语不够重视,他们普遍认为学习专业英语是浪费时间,学了也没什么用!总之,英语基础弱、学习态度不端正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面的因素:目前专业英语教学所用的教材大多数都是一些长篇累牍的专业文章的罗列,一方面这类文章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偏难,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偏离学生实际需求,既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不能满足他们的工作需求,因此,不可避免的造成学生厌学情绪。另外,由于上述的学生的态度,他们在课堂上自然不会配合老师教学, 他们的这种情绪将会一点点吞噬着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以及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专业英语这样的教学现状是我们任课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内动力。
2课程改革的理念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因素是长期形成的,无法在朝夕之间改变,要改变目前的专业英语教学情况,只有先从教学方面入手,对整个课程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希望做到学生喜欢到课堂上来,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当中,快乐学习,自由学习!
课程改革首先从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入手,把课程从单一的语言学范畴拓展为“专业+语言”交融学习的课程,将英语的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为此,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概括为:“立足于专业,服务于专业”。具体解释为课程培养目标需立足于专业岗位需求,课程内容需立足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专业英语的学习将促进专业知识的提升,服务于专业岗位的技术发展。
3课程开发流程
基于上述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团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整个课程的改革按如下流程进行:
课程团队按照如图1所示流程,对教学内容、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教学环境、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编写完成全套工学结合教学资料,配套设计相应的教学环境,对每个学习情境进行具体的教学组织设计,并对教学组织各环节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整体思考、整体开发、整体组织和整体实施。本文重点介绍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基于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等工作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4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
课程团队对轨道交通行业的20多家运用、制造企业进行了充分详实的调研,并对大量的调研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出本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就业岗位主要涉及到的专业英语的工作及其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列举出完成各项任务所需的专业英语能力。详见表1。
我们以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参考,确定了课程的培养目标,并将其划分为专业英语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三个方面。
5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我们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蓝本,结合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与Simens公司合作的HXD1机车为载体,构建了5个学习情境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表2给出了各情境的具体内容及对培养目标的相应情况。
上述5个学习情境是按照专业英语知识逐渐加深、专业英语能力逐渐的顺序进行安排,“专业+英语”的理念贯穿始终,且以“寓教于乐”为课程内容设计的最高原则。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完成表2所示的各项任务内容,希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利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学即用”的良性循环过程中自主学习,不断成长。
6结束语
我校已于2008年就开始对本课程进行不断的改革实践,于2009年立项院级精品课程。上述由这5个任务构成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在大量课程实施后总结不足、不断改进后获得的较合理的、易于实施的方案。课程团队已经针对上述教学内容,完成了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及教学资料的准备,这些内容将在后面的文章与大家共享。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工程能力;PLC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77-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一、卓越工程师的内涵
在卓越培养计划中,重点强调“创新性”和“实践性”。因为卓越工程师面对的培养对象就是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所以,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培养出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解决工程实际难题能力的开拓型工程师。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这门课程本身就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结果。
二、教材建设
首先,卓越教材建设必须不同于传统的教材。具体应突出现在以下几点:创新性。卓越计划中教材的创新性,一方面应该包含本学科最新学术成果的利用,教材内容反映工程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应用前言。另一方面,要求教材在知识模块、应用实例和教学方法上都有所创新。实践性。实践教学时数多是卓越计划的特征性。因此作为实践教学支撑的教材必须突出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的实践性,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课程工程理论基础上,掌握工程设计方法,对在后续的实践环节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综合性。具体指本学科与相近的学科知识的相互包容。目前,PLC的教材五花八门,品种繁多。但能符合以上要求的教材基本上没有。因此应该打造符合卓越计划的PLC教材。在教材中应该突出PLC技术的最新应用实例。这需要从合作的企业取得最新的应用实例资料和最新PLC的技术资料,去除在现有教材中落后技术相应环节,和其他学科如机电传动等实现学科融合。
三、通过课堂教学夯实基础理论
1.课程引入。PLC产生本身就是一个由实践引发创新的经典案例。在课程中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这门课程后续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理论体系。目前,市场上PLC品种繁多,加上PLC不同于PC,并没有统一的平台。因此要在众多的PLC中选择适合的PLC进行教学,也是本课程考虑的内容之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选择了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进行。教学中,笔者以硬件为基础,展开PLC组成工作原理。随后指令系统分别以基本指令、步进指令和功能指令为相对独立模块践行教学。配合以相应指令让学生完成对三相异步电机、多台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的按要求控制。再以联网组态的模式完成大型控制系统的设计。然后再进行其他品牌的PLC教学,使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完成各种品牌PLC控制系统的选型搭建程序编写,为将来的企业实践或者工作时能够灵活地应用PLC打下强劲的基础。在具体教学中,在理论教学环节笔者以先基本指令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小试牛刀。自锁、互锁、连锁,定时计数器的灵活应用,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程的无穷奥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比较复杂的基本指令程序设计中指出这一程序设计方法的长处和短处。长处在于指令短少,而缺点在于一人编程,他人难读。在工业实际应用中极为不便。所以要找到一种类似标准的程序设计方法,让程序易读、易懂。在以上基础上,老师提出步进指令的程序设计方法。对于复杂的机械动作,如果仍像上例一样,采用文字来表述的话将遇到一些困难,首先,要正确表达工艺过程将非常困难。其次,表达不直观。实施时,要求机械技术人员与电气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对工艺过程共同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由电气技术人员进行程序设计。一般而言,用梯形图按照顺序动作进行编程,实现工序步进动作的机械顺序设计是相当复杂的,必须具有相当的经验以及花费相当的设计时间。为此,顺序控制的设计师一直在设法摆脱具体的机械动作,设计出一种易于理解的顺序图。几乎所有的PLC都具有解决顺序控制类问题的特殊指令。FX系列PLC的步进阶梯指令及状态编程法和S7-200系列PLC的顺序功能指令及顺序设计法,使得这类问题的解决变得非常容易。完成上述断点控制环节,提出连续模拟量控制方案,完成单机控制,搭建多机网络控制系统。循序渐进将本课程知识逐步展开。
3.理清与其他学科关系。PLC也是一门与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与《液压与气动》、《机电传动》、《单片机》、《数控技术》、《分布式控制系统》等经常有交叉内容,且互相补充。教师在教学中指出在学科交叉中PLC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专业兴趣和专业自信心,为将来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构建了实验教学创新的新理念:从学科建设和发展角度,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目标,重新制订实验大纲,大幅度增加了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首先,整合实验内容,体现在先取消单纯验证性的实验,增加操作性实验和应用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增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内容。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方法,分层次、分模块安排实验内容。在实验室管理上采取灵活机动的预约制。在课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支持。结合定期的生产实习环节,使实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企业生产实践与科研,形成良性互动循环。采取学生进入教师相应科研计划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的课题中得到扎实的锻炼。
五、评价体系
成绩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个合理的考核方式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PLC课程的考核由过程考核(平时考核、实验成绩等)和期末的集中考试两部分组成。由于PLC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用能力的考核应该成为重中之重,所以在试卷和过程考核中都应该有所创新。在考卷中重点考核学生对于实际工程案例的硬件配置和软件设计能力。在实验环节中则重点考核学生实际接线、排障能力,为下一步毕业设计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成绩由教师依据论文质量给出,重点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
笔者在卓越计划体系下提出PLC教学改革方案,从PLC控制技术教材、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角度探讨该课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方式和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