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景观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20 15:0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校园景观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S7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大学,是各类人才的诞生地,是科教兴国的根据地,是知识经济的发源地。搞好大学校园绿化,对提高校园环境、塑造大学形象有很大的关系。一所优秀的大学,除了体现在它的学术成就与悠久历史上外,其校园环境也应是独具特色、舒适怡人。环境艺术诸要素中,植物、水体、园林建筑与构筑物、艺术品、辅装及其他附属设施,无不与绿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要运用好这些要素,创造出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
1.某大学校区的主要特点
某市的多数大学建有新校区,这些新校区的主要特点是:
(1)面积较大,一般占地几千亩。如同省的师范大学和建筑大学占地都是3000余亩,某大学总占地5000多亩。
(2)人数较多,新建校园师生人数在1万以上。
(3)新建大学校园基本上位于城市的郊区。
2.大学校园道路景观设计应注意事项
新建大学校园内的道路绿化不仅要适应新大学校园的特点,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大学特有的人文气氛紧密相联系。新建大学校园的道路绿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充分发挥道路绿化的生态效应
大学校园的生态景观包括各种公园、水系、原有植物群落、林荫道、运动场、立体绿化等。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可以把他们分为廊道、契合体、模块等景观单元,各种嵌合体都由块区、廊道和基质三种要素结合而成,大学校园也不例外。大学校园的基质是建筑群;廊道有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两种:自然廊道如河流、自然植被等,人工廊道一般指的是林荫道、道路。其功能主要是:保护城市生态多样性、调节校园生态小气候。
校园在郊区,空气质量相对市区污染少,有毒有害气体少。但是如某建筑大学,离炼油厂较近,污染严重。就得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如山桃、旱柳、丁香、水腊、银杏等能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硫;旱柳、银杨、女贞、悬铃木等是净化氯气的较好树种;梧桐、大叶黄杨、垂柳、女贞具有吸收氟气的能力。
乡土树种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生长快,成长状态好,植株强壮,是绿化选择中不容忽视的道路绿化树种。
2.2 注意营造舒适、怡人的道路空间环境
某市新建的大学校园应是绿树成荫,碧草延绵,林间蹊径蜿蜒,学习用的桌、椅散落其中,泉水涌动,……。而学生的每天生活可以不去欣赏碧草绿树,不去室外的桌椅上学习,但必定要行于路上。为了使学生行在路上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应做到:
速生树种生长快,遮荫效果好,可以解决夏日在烈日下行走的煎熬,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怡人的景观。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的比例最好为1:1,这样不同道路之间也会因不同树种规格大小而产生景观上的变化。
植物的形态多姿多彩,四季各不相同。道路绿化的色相和季相变化反应在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上,其色彩搭配以对比色为主。一般的单株落叶植物是春观叶、夏赏花、秋赏果。有些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展示着它特有的美,如春季开花的迎春,秋季变红的枫叶。在春、夏、秋三季,如行道树为绿色大乔木,其下可种植黄色或红色等鲜艳色彩的小灌木或花灌木,以丰富道路的色彩变化,景观效果易形成。但在冬季,色彩极为单调,这个季节里不仅要注意常绿树种的使用,还应注意展示有鲜艳色彩的植物的枝和杆。如红瑞木,在冬季会显出其独有的风姿。
道路两侧的植物规格过小,就难以形成好的景观效果。所以在一开始种植植物时就要在某一定路段用一些大规格的苗木,会给新建的校园增添不少生机。
2.3 将校园的特有人文气息溶入到道路绿化中
校园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作用。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宁静可以使学生感到可亲、可爱,产生美感,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陶冶,生活得到充实。绿化又是形成这种环境的主力军。所以绿化植物的选择也溶进了人的思想感情。可选择树形幽雅、叶形美丽的植物进行道路绿化,如白玉兰、五角枫、银杏等。选择的植物可以代表一定的寓意,如营造竹径的氛围,竹代表着高洁的品格;也可以设计一条桃李路,桃李是师生关系的一种反应。在这特殊的知识殿堂中,合理的植物种植会使绿化空间也罩上知识、文明的感觉和氛围。
3.道路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根据校园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植物自身的生态功能和美学特性,在某市可以用作新建校园道路绿化的植物有:
作行道树的乔木:法桐、毛白杨、旱柳、垂柳、白腊、合欢、槐树、栾树、五角枫、银杏、大叶女贞、白玉兰、广玉兰。
作行道树的大灌木:紫薇、木槿、樱花、碧桃、紫叶桃、山桃、贴梗海棠、西府海棠、红叶李、黄栌、丁香。
大学校园内的主道一般无分车带,路况与市区的主干道相比较简单。因此,其绿化形式也相应的简单。公共干道两侧的绿化空间小,一般采用多层次绿化的模式。而校园的主干道两侧绿化面积大,从生态学和景观学上来讲,都无需封闭性很强的绿化形式,主要形式有两种:道路两侧只种行道树,这种形式简洁,给人以清新感。如位于山大南路的某大学校区,进入南门后西侧的道路上是高大的两排杨树,特别夏季在杨树的庇护下感到无比的舒心和凉爽,既使在深秋和冬季也会被杨树那挺拔、伟岸的身姿而折服。道路两侧乔木下可以种植一层、两层或三层灌木。由于学校空气质量好,相对较安静,通常种植一或两层灌木即可。主要有这几种组合方式:乔木与大灌木相组合、乔木与自然点植的小灌木或花灌木相组合、乔木与整形的点植小灌木或花灌木相组合、乔木与整形的成行小灌木或花灌木相组合。
参考文献
[1]胡喜生,周新年,陈全辉,李纲,范雪飞.大学校园道路景观评价方法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11-114+118.
[2]范宣波,秦风硕.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大学校园道路空间设计初探[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7:302.
[3]马斌.浅析大学校园道路系统规划设计[J].能源与节能,2011,09:62-63.
篇2
>> 基于大学校园的WEB漫游及场景搜索分析 基于大学校园文化空间中的座椅需求及设计研究 大学校园的韵味 江苏大学校园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化智能管理现状以及发展方案 南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状况调查与分析 基于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设计 基于大学生审美主体的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评价 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校园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校园特色代购服务的市场需求分析 大学校园商品供求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南昌航空大学驾校信息管理系统 基于区域位置关系下的大学校园分类对比研究 基于地域特色的大学校园景观营造研究 论基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大学校园文化构建 浅析基于生态理念的大学校园绿地设计 基于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影响的分析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基于景观偏好理论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大学校园公共设施设计 基于大学校园的建筑与景观融合研究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得到数据存在Map集合里,给Listview来显示,可以直接使用官方提供的适配器public SimpleAdapter (Context context, List data, int resource, String[] from, int[] to)来适配数据和显示控件。由于官方提供的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于是自定义了实现应用需要的业务逻辑适配器,比如在推送消息历史记录中,当消息为未读状态时和已读状态时显示不一样的颜色来提醒用户,在自定义Adapter里用动态布局来实现了相同的数据不同的显示效果。在此还加入了上拉加载更多功能,方便加载更多的新闻条目,对ListView添加一个setOnScrollListener监听器来监听控件状态,当滑动到最后一条时自动重复以上步骤加载新数据来显示。
3小结
伴随着移动媒体的飞速发展,手机拥有愈加庞大的用户量,高校学生作为手机持有者,其潜在市场是巨大的。本应用以高校学生内在需求为着点,实现了基本的信息服务,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1]陈文.基于Android平台的校园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暨南大学,2012.
[2]叶根梅.基于Android的校园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研究.科技广场,2013(08).
[3]杨鹏.基于Android的校园位置服务系统研究与实现.大连理工大学,2013.
[4]王彦超.基于Android的校园地图服务设计.大连理工大学,2011.
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景观;文化内涵
现代设计学科体系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设计学三者并重。但在当今大学校园建设中,高校管理者重视校园建筑和校园规划,忽视校园景观设计,对于高校景观中宜人空间的设计及文化内涵的表达几乎不予理睬。大学管理者习惯将校园景观的元素分解,从属于校园规划和校园建筑体系中进行营造。在有限的校园景观建设实践中,大学建设者们关注较多的是有形校园景观的物质构成,包括景观的构成元素及空间尺度、比例、序列、色彩及风格等;而对无形的校园文化内涵表达则关注不够,景观的物质构成几乎和文化内涵脱节,许多大学校园养眼不养心,因为没有了文化底蕴而使得景观缺乏个性与灵魂,空间感趋同。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各高校的扩建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人们更多的是对高校校园建筑营造的物质空间的研究,对于高校文化内涵体现的研究也仅限于在建筑中的体现,景观设计中空间的营造及空间文化内涵的体现也只是作为建筑的附属品,进行宏观的研究。
国内关于大学校园文化与景观营造的研究并不多,相关书籍中,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陈于仲编著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论》,对文化景观的规划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作了令人信服的有理有据的论述和探讨。相关的文献资料中,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关崇(2006)在《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中,认为文化氛围的营造应该作为大学绿地系统构建总方针之一。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胡凯华在论《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的营造—以武汉市为例》中,以大学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营造的关系;高成广、谷永丽等(2008)认为大学园林是文化的生态基础,是校园文化历史积淀的物质反映。江芳(2006)以顺德职院滨江公园的的景观设计创作为例,阐述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另外还有许多学者从景观的教育功能上,强调营造具有文化品味的校园景观的重要性,如葛盈辉、金卫华(2005)在《大学文化品味的营造与提升》中认为校园景观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师生是一种无声的“境教”,是一位无言的教授。
所以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此研究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一、指导和完善现有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对设计理论探讨给出明确的定位和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城、大学新校区建设也紧跟着迅速发展,而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对育人环境也提出了新要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点缀的人工环境设计一,校园景观设计应该要能够体现每个学校特有的精神状态和特殊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才能是人性化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氛围。本文得出的具体的原则和方法,给校园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提供设计经验,纠正设计误区
目前校园景观设计过分重视校园景观的观赏性,新校区景观普遍存在大而空的问题,校园能够供师生交流以及体现学校特色的环境空间很少。本文在景观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问题上探讨的同时,让大家明白什么是校园真正需要的环境景观。
三、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课题组的见解
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行为心理学三方面内容的学科。现代景观设计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己从早期注重面积的绿化阶段,注重视觉效果的美化阶段,逐渐走向考虑场所特点,综合多元内容,并结合生态学理念的新阶段。
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以景观设计学为基础,从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研究中汲取养分,主要集中讨论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论层面——文化与景观的关系。在校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将校园文化与景观进行融合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景观的定义,强调重视校园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以及校园文化性景观和校园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二是实践层面——对于实现途径的研究。校园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是本课题重点探讨的内容,以视觉审美学和环境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为基础,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理论基础,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探求校园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通过查阅大量关于校园景观、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校园历史、文化表达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些相关书刊、报刊和网络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确定研究的内容等。根据所查资料对相关校园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校园文化景观的环境要素,景观构成要素,文化特性,了解不同景观区域文化景观的特点及联系,了解校园文化景观的现状及不足。通过访谈形式,随机选择学校师生,对部分高校的历史文化及校园景观改造建议进行调查,掌握师生对文化与景观建设的建议。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部分高校历史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以此为校园文化景观所表达的文化提供参考和依据,进而找寻文化景观的设计手法。
研究的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②解读研究对象;③探求文化内涵;④实地调研分析;⑤实施原则、策略、途径研究;⑥得出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新民.浅谈校园景观的构成形态[J].山东环境,1997,06
[2]朱小根.论高校的软性管理[J].学术论坛,2000,04
[3]王正星,刘桂云.试论新时期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功能与建设[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06
[4]黄厦.高校校园环境营造的几点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5]朱元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10
篇4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现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222-01
1、引言
21世纪的大学校园环境应该是便于促进师生交流、激励学生学习的环境。在进行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出学校文化底蕴及时代感,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更适合师生休闲、学习、交流的优美环境,以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机和塑造学生的道德素质。而大学毕竟是一所以师生为主要对象的环境,所以,在进行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时,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并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让大学校园环境真正满足师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的心理感受,它研究环境中人的行为,着重从人的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人与环境和谐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才能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它包括空间认知、领域性、私密性、个人空间和环境知觉等。
2、现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对于校园景观设计而言,我国还是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在现代大学校园中,用地面积越来越大,也增大了学校的规划。大学城不断涌现,校园景观逐渐成熟起来,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也增强了。
但是我国校园景观设计虽然有一些发展,就国际接轨的意义而言,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现代大学新校区的不断扩建,导致了某些高校的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冲突,忽视了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其次,某些高校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对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功能分区不明确,导致校园景观布局的不合理。再次,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体现还不够充分,在校大学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运动、休息的活动外,还应该为其创造更多可以交流与娱乐休闲的户外空间,以满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最后,在校园建设中,忽视了学校特色和办学宗旨,使大学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得不到恰当的体现。
3、环境心理学在现代大学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 营造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
从领域性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的精髓与核心,是赋予学校生命与活力并反映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面貌13L而校园环境又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为校园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场所,记载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结合学校历史而设计的校园景观对于烘托校园文化有重要作用。
在景观营造中,应使校园文化与景观相互渗透,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让师生在校园内找到一种真正的归属感。如确立本校的校树或校花,加强特色植物的景观建设,这有利于加强景观的历史人文性,还能烘托出校园自由、活泼、创新的学术氛围。可以在校园内增加一些历史和传统的景物或雕塑,如纪念碑、人物塑像、特色亭阁等,既能使校园景观丰富化,又能让在校师生对学校校史有更深刻的了解。
3.2 规划合理的景观空间布局
从空间认知的角度来看,合理规划的景观设计对于实现学生对学校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而言,应呈现出综合化、组团化、信息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有利于大学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大规模建设,还有利于符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
首先大学是一个整体,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应遵循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在统一中完成变化,在调和中找对比。做到景观的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相结合,自然的、人文的景观可视为静态,在校内的活动的师生可视为是一种动态。在校园景观中可创造出多层次的空间,为师生创造一个动静结合的美好校园环境。其次,布局上可进行组团化的景观功能分区。大致可分为主要景观区和辅助景观区,主要景观区是学校景观设计的典型,代表了学校的办学主旨和文化内涵。辅助景观区有景观亭、特色景观雕塑、入口景区、景观休息区等,具有较强的领域性。最后,在现代科学技术如此发达和信息化普遍的今天,如何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体现现代校园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成为当今大学校园的新话题,可以将功能强大的虚拟现实空间融入到校园中。所谓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为人们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使人们可以在校园网上将以往的二维空间转变成三维空间,更加真切地感受校园环境。虚拟现实空间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宣传校园文化,还能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度与自豪感,扩大学生的学习氛围。
3.3 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从领域性的角度来看,优美的校园景观环境能让身在其中的师生产生自豪感和认同感,满足其审美取向和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现代大学校园环境应为师生创造一个服务于师生,和谐优美的环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养和陶冶情操。
从私密性和个人空间的角度来看,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核心始终是“人”设计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宜人性、合理性的学习环境,增加环境空间的安全感和认同感。所以,应从人的角度出发,把景观环境与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尊重环境,同时环境也关心人。在进行校园景观规划时,也可以特意地创造一些私密的个人空间,这既是对人身心的“塑造”,又可以满足个人情感的宣泄与隐私流。因此,设计应充分体现育人于乐的精神,考虑到人的日常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人的行为心理、尊重人的精神世界,考虑人在环境中的位置,创造出适合人活动的环境空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4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
从环境知觉的角度来看,人对自然、和谐、美好的环境需求日益重要。要想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校园景观环境。首先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减少对自然的人工处理及伤害。还可以合理地利用自然,运用自然环境营造和谐的空间,渲染独特的学习氛围;其次要对校园进行合理的景观布局,应扩大绿化功能,使校园的绿化形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还应在校园内采取严格的管理方法,处理好校园内的污染、垃圾等,注意回收资源的利用。使校园形成一个生态性、人文性、经济性良性循环的学习环境。
篇5
关键词:校园广场;景观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0703
1 引言
大学校园中广场是大学的标志性场所之一,它提供了晨读、休闲、演出、集会、展览的空间。其使用功能、景观美学功能是校园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了大型的集会活动外,大多数师生更喜欢在安静和较隐蔽的环境中进行小团体活动,因此,大学校园的广场除了满足集会和演出等大型活动外,还要满足师生的领域性心理需求,大学校园广场中封闭、半封闭式景观环境的营造也显得非常重要,它们不仅使广场景观类型更加丰富,还会吸引校园内人们驻足、停留、欣赏和交谈,使大学校园广场的使用率最大化。在进行大学校园广场景观的营造时,要将直接受用其中的校园人的心理、行为所需作为设计活动的前提依据,以更充分地展现其合理性。
2 人性化校园广场景观设计规范
2.1 开放性与领域性
校园广场承载多种功能,既应有开放的多人集会空间,又须具备少数人的私下活动与交流空间。广场的布局必须结合场所的自然特征,遵循开放性与领域性的设计方向,从满足功能需要出发,达到设计的合理性。
2.2 以人为本
校园广场和人的关系相对其它广场而言更为密切,应赋予广场以亲切的尺度和宜人的形式。以人为本主要从3个方面做起:①总体布局采用混合式的布局形式,主轴明确的同时,周边配以自然式的小路,使空间紧凑而又生动活泼;②校园广场景观空间的层次感强烈的休闲地为主要的构成部分,休闲的铺装满足人的活动需要,既避免过多硬质铺装的生冷,又不妨碍人们的活动需要;③各小空间采用合适的比例与尺度,功能独立而又相互呼应,对比而不失协调[1]。
大学是社会文明的橱窗,大学校园的景观环境对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是潜移默化的,以人为本还可以从广场的设计要素和安排着手着重反应积极向上的风貌来展现[2]。
2.3 生态
校园广场的景观设计中,植物不可仅作为装饰点缀,而应从校园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校园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想适应,使师生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无限的清新和愉悦。如此才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3]。
3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绿荫广场景观设计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学院现有在校生12600多人,其中全日制专科在校生10600多人,业余本科在读生2000多人,教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500人。建校32年来,学院始终坚持"育人立校、质量强校、人才兴校、特色誉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团结、励志、拼搏、创新”的校训精神,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和长足的进步[4]。同时,校园环境也得到极大的改善。近期,学院拟建一校园绿荫广场,公开征集设计方案。广场为长55 m,宽53 m的近正方形地块,北面为1栋12层的教师公寓,南面为一综合实训楼,西面为一居住小区的学校(有围墙相隔),东面为一未开垦的荒地(有围墙相隔)。整个广场地势平坦。
3.1 构思
绿荫广场使用人群多为教师和教师家属以及附近居住的学生,根据学校后期基础建设发展需要和人群使用需求,以生态性和人性化作为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广场内多种植大树,树下安排休闲、休憩与康乐设施,使广场既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达到构图美观、功能合理的效果。
3.2 功能空间布局
规划将绿荫广场分为:1个集中活动区、1个健身运动区、2个休闲活动区和停车区域(图1)。各区域的设计特点如下。
3.2.1 集中活动区
集中活动区设置在广场中心位置,该区域又以一株胸径为约1.2 m的大榕树为中心,这株榕树也是整个广场的构图中心。榕树由直径约10 m的种植坛围合,种植坛内种植蜘蛛兰、红背桂、合果芋等耐阴性的地被植物,这些植物既丰富广场中心植物景观,又对整株榕树的根部起到保护作用,还能防止干旱和水土流失,种植坛外缘也是自然的坐凳,给人们提供树荫下休息的空间。种植坛外为硬质铺装,为集中活动提供空间场所,铺装采用白色,和榕树和树下的植被形成对比,更能呈现集中活动区的景观效果。
3.2.2 休闲游玩区
休闲游玩区设置在广场的东西两侧,主要以次干路和小路来区划,多层次的植物结合小路设置观赏性植物和坐凳,一方面,幽静的小路让行走其中的人们感到自由而放松,另一方面,路边的坐凳给人们提供了休息和静态赏景的场所。尽管场地并不大,却能留住师生们停留的脚步,带给他们舒适与安宁。
3.2.3 健身运动区
绿荫广场处于广州市,属于热带气候,考虑到该广场使用人群有部分为教工家属,他们空闲时间多,除了早晚,其余时间也要使用,所以将健身运动区设在主路旁的大树下,这样既能在运动时避免阳光的直射,又节省了场地,还方便人们使用时相互交流。
3.2.4 停车区
停车区设置在广场的南侧,公寓楼前,这样既为教职工提供了便利,还作为广场与楼梯空间的分隔,整齐而方便。
3.3 广场景观各要素设计
绿荫广场景观景点,要素设计见图2。
3.3.1 道路设计
师生通常将大学校园广场看做是无拘束的公共穿行空间。故该广场在道路设计上使主路、次路和小路紧密相连。
3.3.2 休憩与健身设施
研究表明:人们在户外的坐憩行为往往仅是在有座的地方就座。环境中其他事物远不及座椅提供的休息服务来的直接。在大学校园广场中,能让人驻留并开展活动的很重要一点是有足够的休憩设施。但大学校园广场不能仅仅用来满足行人的穿行而影响闲坐、学习、等人、进餐、观赏等静态行为,应满足动态和静态的2种功能需求。广场将座椅等静态赏景和休息的要素安排在人流路线的两旁,并配以绿化种植围合弱化其对广场中静态行为的影响。在安排座椅时需要周全的考虑,尽量把座椅的位置安排在阳光充足,植物围合的地点,能让人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座椅的形式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停留欲望和舒适度。故该广场中,既安排了少量的笔直的长椅,又将座椅设计成组合式或者圆形,这样,座椅会给人更舒适的感觉。
同时,在主干道旁设置了健身器材,给师生及家属提供锻炼的设施和场所,切实满足他们生活的需求。
3.3.3 小品艺术
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小品,能满足师生心理上的和精神上的诉求,并且最好有能让人攀爬、就座、摇摆等的亲身体验部分,这是站在师生角度的人性化考虑。绿荫广场在疏林草坪上设置了书本、桃李、钥匙、名人等的雕像和各种激发人向上和活力的景观小品设施,这既是视觉上的享受,也是场所精神的直接体现,其精神传达的魅力能够唤起和满足师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提升广场景观的吸引力和参与性的人性化的表现。
3.3.4 植物配置
植物景观是绿荫广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广场的植物配置在充分掌握植物的生态习性与观赏特性的基础上,以科学性、艺术性为指导原则,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根据广场所处的环境、承担的功能及周边的建筑物来进行植物景观的营建。选用了较多的乡土树种如细叶榕、大王椰子、糖胶树、绿化芒、细叶榄仁等在学校已栽植成功,长势较好的树种。
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广场四周和主干道上列植了{大的遮阴乔木秋枫、美丽异木棉、糖胶树和绿化芒,在炎热的夏季可使人们躲避烈日。 另外,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通过草木相结合的自然环境,在广场的中间设置一些适合3~5人的小团体交往空间,这些空间属半开放区域“轻松、舒适、幽雅”可满足学生小型聚会的环境要求。
广场植物景观营建中还充分考虑了景观的季相和色彩变化,季相景观营建园林景观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既有一年四季中的生长、形态、色彩的变化和差异,又有从幼小到成龄再到衰老阶段的生命周期变化[4]。广场采用常绿的乔灌木形成大面积的绿色背景,配以多种可观叶、观花、观果的植物[5],如细叶榕、萍婆、秋枫、木棉、美丽异木棉、白兰、细叶榄仁、蓝花楹、细叶榄仁、大王椰子、羊蹄甲、尖叶杜英、菠萝蜜、凤凰木、勒杜鹃、木槿、九里香、黄槐、黄金榕、四季桂、美丽针葵、红花木、红绒球、康乃馨、小叶黄杨等。这些树种结合校园的文化与历史,它们相互搭配组合,色彩对比鲜明,构图美观而合理,充分挖掘了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对广大师生的终极关怀为设计目标,体现对师生需求的满足和尊重[6]。
4 结语
当前,校园景观建设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功能齐全,这使得不同类型的大学校园环境各具特色。随着师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对校园精神生活和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广场集中地体现着整个校园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影响着整个大学校园的风貌和发展,作为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外在形象,其景观设计在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校园广场的景观设计不仅会优化学习和生活空间,而且使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更优美、舒适和人性化。
校园广场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师生服务。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要多调查,多与师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喜好和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充分注入人性化的设计,塑造一个美好的、服务型的校园环境。只有充满人性化关怀的大学校园广场才能充满朝气和活力,才能更好地体现大学校园的特质[7]。
参考文献:
[1]刘长华,郭春华. 传承历史 展翼未来:华南农大的校园广场景观设计[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7(1):22~25.
[2]赵并全.校园休闲活动广场景观设计[J].环境艺术,2010.
[3]胡先祥.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101.
[4]单铮荣.高校校园广场环境景观设计与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5.
[5]韩 婧,赵西宁.华中农业大学狮子山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浅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2):79~82.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交往
1.校园空往空间的特征
师生交流和交往的活动是大学校园的交互空间,师生利用这些场所进行交流、学习、文娱、锻炼身体等,在这些场地上相互交流信息、知识和自己的想法,达成一种双向交流。
(1)社会性特点
现代教育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和人们不断追求新知识的需求。现在的西方大学社会性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探讨学术问题。自己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安排学习计划、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这些变化都说明了大学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改革,不断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文化性特点
在现代的大学的校园里,成为众多高校的潜在发展动力的是高校的文化性和人文性。大学是校园文化和社会的载体,它具有非常高的社会性和形象性。大学校园交流空间,通常是传统的历史和文化的体现,和独特的艺术校园交流空间,反映了校园环境的独特气质,也促使各大高校校园具有浓厚和独特文化的氛围。
(3)信息性特点
计算机网络被各大高校引进大学课堂,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及交往的特点,信息时代不仅加快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各大高校的校园节奏在不断的变化。例如,图书馆的网络可以免费提供给师生查阅相关学术文献,信息性使得大学校园交往空间呈现出快捷、丰富的的特点。
(4)独特性特点
大学校园交往空间的共性和独特性是大学文化以及对校园空间自我的表述。各大高校的校园风貌和校园特色如果在整体布局方面相似或雷同恐怕让师生很难接受。正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文化等性质的影响,所以每个大学校园都会有独特或异域风格的地方。
2.大学师生对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的需求
在西方教育的哲学主义影响之下,现代教育的方式采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将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上,应该走出课堂外的交往空间作为对传统教育的延伸方式。由此带来的是更高层次的校园空间设计需求,校园的交往空间环境将成为最主要的部分,其现在的状况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1)交往空间的空间性需求
对于一个交往空间来讲,交往的主体是“人”而交往的客体是“空间”,那么当主体发生改变的时候,相应的客体也会随着发生改变。而在传统的观念下,大学教育模式和大学校园环境建设都相对比较单一、平淡,所以在校园交往空间上的考虑自然而然的比较少。
(2)交往空间的层次性需求
大学校园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整体,交往空间在校园环境中,使用最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校园建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又因他们有着不同的层面上的需要,例如不同的年纪、个性、专业、爱好、群体,所以他们在校园交往空间中所需要的交往元素不一样。
(3)交往空间的类型性需求
对于大学校园生活来说那是丰富多彩,而校园的类型那也各式各样。在高校校园的交往当中,有大型的班级聚会,有专业的演讲会,有宣传的版画活动,还有街舞大展示,还有男女朋友的个人交往行为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交往则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交往空间,所以对师生来说,校园的交往空间需求呈现出对不同类型空间的需求。
3.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校园是环境教育的场所,目前大学校园建设仅仅局限于校园景观设计,而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设计者的重视和关注。同时,在学校建设校园交往空间发展中出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高校历史文化的传承缺乏认识
通常大学的校园规划和交互空间设计会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教育精神和办学追求,是建设大学校园规划不同之处。打造出校园空间规划的浓厚内涵,让在校师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功效,则需要对自己学校的历史文化特性进行一定的继承,传承优良的传统,将校园建设成为实际教育功效的实物化教材,为莘莘学子提供理想的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的空间。
(2)对整个校园空间层次性缺乏掌握
如今传统的大学校园的交往空间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的校园生活。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交往层次上的变化,很多户外交往空间很难满足师生需求。正因为交往只看中功能上的需求,忽视了空间的交往层次性。非常难的形成比较分明的层次性、结构性的空间形式。
(3)对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缺乏合理性
一个大学校园规划的重要标准是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和激发师生的交往活动,只有当大学校园建设空间环境满足了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促使急迫进行各自的交流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4.校园文化特色下研究交往空间环境的几种设想
(1)营造人文校园交往空间环境
当前部分高校的发展呈现两种新的趋势,一种是老校区的建设布满大树,古老的建筑和具有神韵的院落展现着历史的回忆。另一些新校区则很难让人找到古老的感觉,这样的校园建设很难让人停留下来歇息和长谈。这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乏人文环境的建造。而要实施这个特点起重要作用的是增加校园内部空间环境的人文元素。
(2)营造绿色校园交往空间环境
绿色校园的概念“规划、设计、管理、需求”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校园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绿色的校园环境,使用于设计校园景观生态的材料也将是环保节能的,打造生态校园和绿色环保校园。校园是文化和知识的宫殿,利用“绿色文化、绿色自然、低碳环保”这些理念概念去传达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营造低碳校园交往空间环境
“低碳”在中国迅速引起普遍关注,其原因是全球化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关系造成的,比如说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其中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逐渐让全球华人明白和了解到如何做到节能减排、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为了延续世博会精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需要把低碳理念进行普及,“国家大计,教育为本”,要实现低碳中国的梦想,归根到底要寄托于教育,走一条低碳教育之路,大学校园的低碳行为应运而生。低碳校园的产生和积极的发展趋势,正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与大学理应引领时展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
篇7
方法以及大学校园规划的整体设计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模式;选择;方案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
1、办学模式多元化、综合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从量上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以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质上倾向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于是,各个学校都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特色,找寻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2、长远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校园管理
大学是一个创造知识和追求真理的地方,校园管理要站在大学总体定位、构想和布局特性的基础上。在学校发展进程中逐渐促成匹配学校人文精神的整体环境,保证校园整体的长期性、稳定性,形成具有丰富时间性的空间并保持长期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要让校园规划和管理具有灵活性,能根据学校的变化进行微调,既可充分利用具有限定使用年限的设施,又可以预留足够的空地,以便将来随着校园发展的需求,局部性地对建筑物进行改建或者增建。与此同时,必须努力保持需求平衡并妥善运营还没有形成固定化利用形态的设施。
3、开放的空间构架
大学是教授、专家、学者和学生等自由交流的场所,具有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大学之间的联合和大学内的学习互助比较频繁。在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中,既要有“整体”性的理念,体现严谨性和统一性,又要能透视“内部”的建筑物等,形成进出方便的空间构架。同时,要设置公共空地,即开放空间。这样的开放空间不但可以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促进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也可以作为人群休息活动的场所。我们所指的开放空间不仅仅是绿地、广场、运动场等一系列可以供人群活动的外部空间,也包括研究室、图书馆等建筑物内部的开放空间,甚至还可以链接到大学外部的开放网络。在这样的开放的空间环境下,不同立场、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就可以跨越专业的界限,共同来营造一个聚集着不同类型的人群的空间。同时建筑物的标识也很重要,应根据已确定的学校品牌定位及宣传主题,进行品牌宣传的首层设计,即VI设计。简而言之,VI设计就是对外宣传主色调的确定,决定着品牌宣传的第一直观视觉效果,是学校品牌对外宣传的第一感官,必须高度符合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及自身办学特色,形成耳目一新、独具一格的宣传效果。
二、大学校园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1、大学校园新理念
整体化即强调大学校园的整体设计,提倡从整体校园范畴研究最适宜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规划模式。在理论层面,整体设计视大学建设为一个系统工程将涉及规划的各要素归纳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进行考虑。具体到方法论.整体设计既强调各专业(规划、景观、建筑)的整合.也强调多学科(社会学.建筑学、生态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的文叉渗透与相互促进。从实践角度讲,整体化校园规划强调以清晰明确并贯彻始终的规划结构来统领全局,对功能分区、文通流线、绿地景观等的规划均须依据设计的核心理念进行合理安排:注重对建筑群体的轮脚造型、外部空间形态.环境氛围的整体把握以营造丰宫而统一有序而充满灵性的校园空间:反对孤立.片面地从校园局部入手进行规划
2、生态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生态可持续观念是当今建筑与规划设计发展的大方向.校园规划应以薄,自然生态为优先原则强调营造缘色校园还,注孟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的问题。以校园绿化环境的曹造为例一方面要对荃地中的自然山地.河流湖沼等原有生态环境采取以保护为主的策略.结合功能分区建构校园的整体生态环境布局。另一方面.也要,视人工生态绿化的规划.使人工与自然环境触合渗透相得益彰.校园规划应该根据校方提出的建筑面积要求.规定合理容积率和绿化率.并严格贯彻执行.最终为校园营造出山水相映绿树成阴鸟语花香、优美而健康的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
3、地域化
地域化强调综合当地地域及校园文化的特点.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空间与文化氛围.首先.规大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如何创造一个优雅宁静而且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非常必要。创新是现代大学提出的第四个功能,所以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大学办学的根本宗旨,也顺应了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划应要充分考虑攀地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特征和城市背景.针对其特点进行结构布局。其次应注地域文化。
4、人文化
人文化就是要以人为本在校园规划中充分考虑并薄,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造既能满足师生学习要求.又能激发文流创造的空间和场所.主要内容包括:强调环境育人.1视公共空间与室外空间的创造及优化.建构多层次的交往场所:依 据尺度人性化、以人为本.步行优先等原则组织多个文往空间及校园教学中心区的公共空间。
5、场所化
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知识讨论的空间环境在校园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校园中创造这样的信息环境:老师与学生可以不期而遇,坐下来讨论学术问题,使创意在讨论与交流中迸发,课内课外学生均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校园交往的空间往往是多层次的。先是室外多层次的公共的绿化平台,再至室内外的小尺度过渡空间,最后到具有较强领域性的室内空间,形成了多层次互相渗透的交往空间。 校园规划设计中,首先应尊重自然环境,使校园建筑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让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时心情愉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通常把校园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设计:一是规划校园中心区域设计,以水系原貌、自然山水景、人文景观为主,以小广场、活动中心、人行步道为辅,人们可以沉浸于自然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群体组团设计,包括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建筑物之间的庭院空间。在保留已有建筑数目、水文景观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再次改造;三是在建筑物内部设计,应该适当地增加人工绿化生态环境,如绿化廊道、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绿化平台等。这样将三大部分成为有机整体,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一致。
三、大学校园规划的整体设计
早期现代校园其主要特点是建筑群围绕一个中心广场形成严整的轴线关系广场四周柱廊相连,图书馆或其他主导建筑位于轴线一端。 对传统中心广场布局的优化,现代校园强调人性化空间。因而可以摒弃早期校园中心广场规划布局中严谨的轴线关系,冷漠感和非人的尺度,在保持与阳光绿化接触的开阔空间的同时,以软硬铺地相结合,宜人尺度的室外、家具、灌木台阶,以及非对称布局围合的交往空间,使之成为不仅仅供大型集会,且供平时休闲读书的富有凝聚力的校园中心。 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强调空间的交往性。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职能的教育场所,也是陶冶性情、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其外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建筑融于园景”。使外部空间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在内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园林融入建筑”,使人身在室内犹在室外园景中,随时可以享受绿化生态环境。 一所理想的大学校园应当有美好的物质环境组成,应使其结合得相得益彰,富有整体和统一性。一个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改造人的大学校园,一定具有典型丰富的情感空间,与物质空间组成大学校园的全部。正是这各种的情感空间的组合,构成并决定了我们对一所大学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总体印象,其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此,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建筑设计是静态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空间成为建筑师最常用的词语,表现图成为建筑设计时表达意向最常用的手段,但如果我们暂时把关注的静止的建筑转变为建筑中场所的情景及场所中活动的人们与人们的活动。关注人们和建筑的整体性,校园将更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有其特殊性,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或建筑综合体,而是数万栋数十万平方米多种功能非单一用地的大量建筑单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因素,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万公顷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也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更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情感空间的综合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团队内外部知识源的挖掘,用文化影响激励团队成员知识源共享的意愿,增强其解释与阐述知识能力等对于激发创新团队知识转移效率大有助益;团队可以通过规划团队发展战略,设置岗位目标,加强绩效管理等措施强化其成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渴求,催生其主动获取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动力。只有创新团队知识源的知识通过转移媒介转移到团队成员或其他组织知识接受者,才能使团队保持创新活力。因此,对团队知识实施有效管理是创新团队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周明坤.基于集约理念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篇8
关键词:郑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文化建设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所高等院校同样也需要构建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在中部崛起、中原文化区建设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郑州大学为创建国家一流大学,更加需要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出整体规划和构建。
一、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认识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生存系统由人所创造的全部成果和生存条件。大学校园是学校精神、文化和学术的物质载体,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现代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着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人、教育人。因此,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整体规划、系统实施。
二、郑州大学校园文化现状
(一)郑州大学校园文化硬件建设
1.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是以物质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帘的校园文化,以其感染力陶冶着着莘莘学子的精神世界。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郑州大学“造林绿化400佳单位”。郑州大学校园景观以两条轴线构成:历史轴线和生态水系景观轴线。历史轴线通过挖掘中原文化特质,提炼适宜郑州大学风貌的文化点,展现了一条从历史到未来的景观长廊,突出体现校园核心景观的文化性;生态水系景观轴线是一条充分体现黄河流域地域特色的湿地生态景观水系。
2.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完备的校园文化基础设备,是建设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郑州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713.9万余册;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省级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等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大学生活动中心丰富了学生文化娱乐活动以及中心体育馆,计算机网络中心等先进的比较齐备的文化设施为开展内涵深刻、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郑州大学校园文化软件建设
1.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行为规范等。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郑州大学建立社团组织管理规定、校园文化活动经费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此外还有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以及学校一些非程序化制度。这些规章和制度引导着校园活动健康持续发展。
2.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是以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为主体的校园主体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校园文化活动反映了全体师生的精神面貌的一种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校风和学风。郑州大学一直秉承着“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和“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科技创新,奉献社会”的学风,并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郑州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按其内容和目的可分为学术报告会、知识竞赛、文体艺术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原嵩阳文化活动等方面。
(1)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会
讲座和报告是拓宽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陶冶思想情操,扩充信息容量,塑造理想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郑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名师名家讲坛”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邀请专家和学者采取讲授、演讲、报告、座谈交流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平台。
(2)文化知识竞赛
文化知识竞赛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郑州大学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化竞赛活动,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征文大赛”、党史知识竞赛、“我眼中的郑大”征文比赛、“品茗书香”大学生辩论赛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素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文体艺术活动
文体艺术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成分,它对大学生给予美的熏陶,培养其对艺术和美的追求,塑造其良好的身体素质,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的人才。如大学生舞蹈大赛、青春歌手大赛、宿舍文化元素设计大赛、阳光体育运动会、金色年华书画大赛、比利时皇家音乐节等多种文体艺术活动。
(4)大学生社团活动
大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学生群体。郑州大学新校区共有九十多各社团,包括有理论科技类、运动休闲类、艺术文化类、兴趣爱好类、实践服务类社团发展中心。每逢社团招新之时,方显校园文化魅力所在,号称“”丝毫不夸张。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们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它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民主协作的意识。
(5)中原嵩阳文化建设活动
书院文化作为高校校园的一种特色文化而存在,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创新。郑州大学嵩阳书院于2009年正式成立,延承了宋代嵩阳书院的文化渊源,依托中原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致力于培养国学人才。嵩阳书院的导师聘任制,百年来嵩阳书院的首次会讲,不仅具有特色,也利于人才的培养。嵩阳书院与九江学院 “白鹿――嵩阳书院文化之旅”访问团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使书院文化的内涵得到了提升。
三、目前郑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9
关键字:开放式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人文校园;校园旅游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及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把高校校园建设推向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巨大发展,将全面影响校园规划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景观设计师、规划师、建筑师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有必要科学地调整校园规划设计的模式与方法,深入地研究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理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最基本的挑战是,如何使高校适应更加开放的社会。作为高等教育的物质依托,校园环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也与校园环境的规划有着直接关系。因此,研究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与开放的社会和高等教育模式发展的内在关系,探讨适合当前高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前提下的校园景观规划策略,可为当前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1 我国高校建设开放式大学校园的必然趋势
1. 1 中外高校校园建设简史
纵观中外高校的发展史,便可发现校园规划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校园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过程。西方历史上的大学校园都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四合院修道院封闭式校舍到现代开放式校园的发展过程;发展的模式为欧洲中世纪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封闭型”校园、18 世纪~19 世纪北美以美国伯克莱大学为代表的“开敞分散型”和现代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开放型”[1] 。
我国古代的大学主要以国子监、书院等形式存在,校园布局采用封闭式的中国传统院落式空间结构,如岳麓书院、江宁儒学府等;这与封建社会要求及儒家、道家的思想要求是一致的。我国建国以来的校园建设经历了三次:第一次是20 世纪50 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采用规整式格局;第二次是20 世纪80 年代的教育复兴,校园规划的重点是对经过10年动乱遭到严重破坏的老校园的改造与整治[ 2];第三次就是现在的教育大发展而引起的开放式校园的建设。
1. 2 我国高校建设开放式校园的原因
1. 2. 1 开放式校园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
当今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需要建立起多层次的共享空间和活动场所来支持与满足社会人员的需要。高校的产业和科研、文化、旅游等,不仅要服务于校园内的受教育者,更要向社会开放,实现校园内的资源与社会共享,为学校和社会同时使用,使得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并体现对平民的关注。
1. 2. 2 现代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引起的高校向社会的开放
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是“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素质教育”。人才的培养在量上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质上倾向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授课方式由传统的老师向学生单向传授转向老师引导、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学习的内容由过窄的专业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包括社会人文、做人品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陶冶,人文教育、素质教育提到了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21世纪的高等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校园向社会开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高校为了培养高素质、全面开拓型的人才,需要向社会敞开,以保证师生与社会有广泛的接触并在社会生活中受到锻炼。
1. 2. 3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等引起的高校向全球开放
“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不断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借鉴和使用世界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国外成功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体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的主要表现是留学生教育。高校中留学生会越来越多,必然会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大学校园必须向全球开放,要提供不同文化的融合和营造兼容多样性文化的校园环境;同时在校园中形成“国际环境”,如鼓励和引导高校师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国际学术发展动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对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开放应该是我国大学城今后一个阶段必须努力的方向。
1. 2. 4 高校后勤社会化引起的高校对社会的开放
大学校园原有部分功能,如后勤、师生的居住和中小学等配套直接向城市转移;校外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或其他集团公司进行开发和管理;高校的社会服务、生活服务、产业开发等必然造成高校与城市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1. 2. 5 大学城的建设引起的高校的开放
如今,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在建大学城。大学城具有“社区管理政府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鲜明的办学特色,它要求高校之间彼此开放,在优势互补的原则下,协调学科发展,实现教育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共享[3]。同时,很多大学城都处在省、市交界处(如东方大学城地处京、冀交界处) ,在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延伸服务到周边城市。部分大学城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加盟,如东莞大学科技城在吸引北京大学等26 所一流高校进驻。
2 开放式大学校园的景观规划对策
2. 1 创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加强校内交流
素质教育需要在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除课堂中的知识学习外,课外的交流应成为课堂的必要延伸。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应本着“环境育人”的思想,根据交往活动的不同营造立体的、多层次的参与性系统空间,来丰富校园共享空间框架。校园交往空间形态应层次分明,有各类广场、各种绿地、步行道、联系走廊、庭院等;且强调空间的连续性前提下的有序流动与转换,形成各类空间的开敞与封闭、人工与自然、静态与动态的对比,使空间充满活跃的生气和愉快的变化,创造出从公共、半公共到半私密空间的自然转化,既反映了信息社会对空间流通和开放的要求,又保持了传统空间亲切宜人的尺度。为师生及校外人员提供各种社会交往、信息交流和知识融会的交往空间,来满足师生的礼仪、集会、运动、休闲、交流等功能要求;加强空间场所的功能复合性和模糊性,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交往需求,激发校园空间的活力;积极开展创新实践锻炼,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同时注意全天候的交流场所(风雨走廊) 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为师生营造宜人的交往环境。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
2. 2 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开放,加强师生与社会人员的交往
高校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师生与社会有广泛的接触;同时,高校随着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的加速,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也日益密切。因此,大学需要推倒厚重的“围墙”,主动归于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之大花园中的“世内桃园”。在校园景观规划时应重视“社会校园结合部”的环境设计,让大学成为社区文明中心,从而使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在实习中成长、带动和激励所在地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健康繁荣。在景观规划中在校前区和图书馆、体育场、科技产业区等向社会开放的场馆周围安排各种交流的场地,并举行科技咨询服务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加强同社会的双向多元的交流和沟通,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校园对社会的开放。
2. 3 重视人性化景观规划设计
新时期“大众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同时会造成众多老人、残疾人出现在校园。这就要求校园应成为一个“以人为善”的场所,呼唤“人性”回归是新时期的校园景观设计的又一重点。校园景观无论在整体规划还是在细部设计方面,都应从使用者的实用性角度出发,即空间的营造、植物的配置、小品的尺度及布局、材料的选择上等都要以人为本,以人的行为规律与审美标准为基点,要考虑到校师生日常生活行为的需要,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学生加以关怀,从而创造快捷、高效、舒适、优美的校园。
2. 4 合理开展大学校园旅游
校园旅游将成为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的大学既有百年名校,又有新兴的大学或新校区。它们或具有古朴、典雅、厚重、执着的人文景观和学术精神,或具有优美、秀丽的自然景观,都可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开发。既可让校外人员感受大学文化氛围、普及科学知识、欣赏自然美景,又可让高校被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还增加了社会人员与师生的交流机会。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通过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学校特色的人文景观,使之成为极富特色的旅游资源。每个学校要深挖学校内涵,突出自身特色;老校园突出浓厚的人文资源和多元的景观;新学校或新校区要强调自然环境为特色并积极培育新校园文化景观;科技园(高校与科技园结合) 要充分发挥科技特色,强调参与性、专业性和趣味性。
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而高校则是实施与发展教育事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如何规划适应未来开放式大学校园的景观,以符合未来世界潮流需要,是这个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清醒地根据开放式的大学校园的要求,慎重地进行景观规划,创造出具文化内涵、人性化的校园空间环境,满足师生、社会人员的需要,从而最终使校园环境成为培养新型人才的孵化器和社区文化中心重要的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 ]姜耀明,王晓丹,石红梅. 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J]. 新建筑,2002(4)
篇10
关键词:大学高密度校园;特质化需求;交通组织
Abstract: This paper though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high-density campus and the research of particular requirement of the Road Traffic, put forwards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approach for high- density campus road planning.
Key words: High-density campus;Particular requirement;Traffic org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通过多种形式的迅速扩展,入学率从1990年的3.7%增加到2000年的11%,预计到2021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而2035年将达到50%,达到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表1所示为大学校园毛入学率趋势分析图。
表1大学校园毛入学率趋势分析图(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网)
表2 部分城市型大学校园人均用地现状统计(数据来源:各高校网站)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正在不断加大,入学率的增加导致用地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内规划新校区用地控制指标实行“人均一分地”的规划标准,即人口密度是1.5万人/平方公里,其人口密度已经相对较高。受扩招的影响,大部分城市型大学超过了这个指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情况更为严重,如表2所示。校园用地不足与原有建筑的土地使用率较低的矛盾成为城市型大学规划的主要问题。节约用地,促进校园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城市型大学校园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密度为切入点,提出“高密度”校园的规划设计手法。
1高密度
1.1高密度城市
香港规划师协会前主席潘国城曾提出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定义:密度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密度的高或低,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它描述的是一种城市状态,即在某一区域甚至世界范围内,与城市中其他地区相比,该地区的建筑相对密集,居住或就业人口稠密,形成一个“高密度地区。中心商务区是高密度地区的典型代表形式。
高密度的规划设计理论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得到了较早的应用,欧美的紧凑型城市理论、
新城市主义理论和精明增长理论都给出了城市向高密度规划设计的理论指导。1990年欧洲社区委员会(CEC)的布鲁塞尔绿皮书中就已经提出:相对较高的密度能减少交通压力、能源需求以及环境污染,从而更好地保证生活质量和环境状况。这一理论宗旨是推崇紧凑而且高密度的城市形态,提倡高密集而多样化的城市。
1.2高密度校园
大学校园是微缩的城市,城市的规划理论理应指导校园的规划与建设。本文提出的高密度是指“合理密度最大化”。即在满足校园舒适性、安全性、有序性的基础上、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实现的土地使用最高效率。
高密度校园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交通密度以及活动密度等。人口密度是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大学高密度校园面临着的根本问题。虽然目前尚无关于大学高密度校园数值上的定论,但以大学所在城市的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作为参照系,本文认为大学校园人口密度达到或者超过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称之为大学高密度校园。
2大学高密度校园特征分析
大学校园是特定的人群在一定的土地基础上所建设的文化景观。从物质构成的角度看,校园包括实体要素和空间要素,如建筑、道路、广场、绿化和小品等。它们构成了大学校园的物质空间环境。因此,大学校园规划的构成要素可以总结为:校园建筑、校园交通、校园公共空间、校园景观四大类。大学高密度校园由于人口密度高于普通大学校园,具有其特质化表现。
2.1聚合化的校园建筑
聚合化趋势的校园建筑表示的不仅是建筑功能的聚合,而且是建筑数量的聚合。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大学高密度校园建筑开始出现紧密相连的系科集群乃至巨型的教学、科研综合楼。
2.2高强度的校园交通流
大学高密度校园人口的大量集聚,直观反映的不仅是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同时还有交通量的明显增加。高强度的交通流直接关系着校园的安全性与秩序性。
2.3变异的校园公共空间
人类对于外界高密度的生理反映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在每一个特定的区域文化中,总有某种确定的空间利用模式来应对高密度而导致的偏离。大学生对于高密度空间的适应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学生们认同的公共空间不是同质性、等级性与神圣性的公共空间,而是具有场所感、参与性及互动性的新型公共空间。
2.4匮乏的校园景观
大学是城市难能可贵的“绿核”,是设施齐全的“城市花园”,大学校园的绿化环境对校园本身和所在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高密度校园建筑的大体量、高数量集聚以及道路交通容量的增加,对校园景观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作用。许多高密度大学校园牺牲了大量的校园环境和景观来保证校园必须的建筑和道路容量,造成校园景观匮乏和人文环境稀缺。
因此,大学高密度校园需要更高效的交通组织、更新的建筑技术、更高质量的公共绿化和公共空间、以及更高的防灾要求等来保证校园生活的正常运行。
校园道路是校园环境的主导性构成要素。道路连接建筑及空间节点,是校园空间形态的骨骼,是校园形态特征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取得校园整体秩序的最有力手段。如何有效组织大学高密度校园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创造安全、舒适及有秩序的校园环境是大学高密度校园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3大学高密度校园交通组织特点及问题
校园土地利用的高密度开发,必然会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流量和交通量,导致校园大量且集中的交通需求。大学高密度校园在一般大学校园交通特征的基础上,显示出其特有的交通需求和不足。
3.1不匹配的道路容量
大学高密度校园随着人口密度增大,人均用地减少。体现在校园构成要素上,带来的不仅是校园教育用房的严重不足,更严重的是校园道路容量不足,从而引发道路交通拥挤不堪、停车困难等弊端。尤其是在校园交通阵发性和交错性特征的基础上,更需要有充分的疏导和流通的路网空间,否则极易造成交通状况的混乱和发生交通事故,对校园安全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3.2混乱的可达性
校园道路往往要承载步行、自行车行、机动车行三种交通方式。许多大学高密度校园自行车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自行车保有量极高,校园用地紧张导致缺乏相应合理的停车设施和管理制度,大量的自行车停车场地冲击了良好的步行空间,极大的影响了道路交通组织的通达性。大学高密度校园在交通量增加的情况下,要求道路交通具有更高的可达性和连接性,以便更迅速的疏散瞬间爆发的大交通量和缓解主要道路交通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