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归纳范文
时间:2023-08-20 15:0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归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历史教学;复习策略;中考
中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学生日后的生活有重大影响,初中历史作为一个重要科目,对它的复习也愈加重视。而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应有的效果,提高复习效率,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一、基础知识强化
1.初中历史考查范围广,知识面全,如果知识只是敷于表面,答起题来是无法做到得心应手的,这就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强化训练,进行强化记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对整体知识有一个知识架构,这样答题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例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节当中,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原始的几种人类的名称、生活处所等,还相应地会了解原始文明的几个发祥地。这些知识相互关联,考试极易一起考查,因此,要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
2.要加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注意中外历史事件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归纳,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比较,归纳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从而达到强化知识点的目的,这对于日后答题有很重要的作用。
3.要注意知识点记忆的主次性,加强重点知识的记忆,对次要知识点不必浪费太多时间,改革是热点和重点,需要对各大改革进行强化记忆,并加以区分,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提高复习效率。初中历史的学习关键在于抓住历史事件的整个体系,将之变成自己的知识网络,这样不但利于记忆,也利于分清主次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答题网络和方式。
二、答题技巧强化
1.答题要注重各个知识点的联系,答题要全面,切忌片面。多进行实战训练,提高思维敏捷度、答题速度和答题准确性。一个好的题目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而是多个知识点的联合,在审题的过程中,如果仅仅片面地切入,着重一个方面,不能全方面解答问题,导致考生失分。
2.提高表达能力,答题紧扣题义,条理清晰,突出要点,言简意赅,要点齐全,切忌思维混乱,离题万里,不扣题义。笔试考查的不光是知识,也考验的是答题人的表达能力,例如,同样是知道题目的解题方式,但是在组织答案时,出现颠三倒四、词不达意的现象,阅卷人就会减少给分。
3.注重答题规范性和条理性,思路清晰,要点明确,语言准确,逻辑严谨。还要注重卷面整洁度,做到序号化,使要点一目了然,从而提高卷面书写分。在中考中,答题的规范和书写的整洁和条理是获得分数的关键。例如,在考试当中,往往会出现考试的成绩和自己预想的成绩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通常不是题目本身学生不会,而有可能是因为不规范的答题或者是卷面的不整洁,阅卷人不能准确地找到答案导致的考试分数低。这是考试中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
三、“三限”的复习策略
1.限时,提高答题效率。中学的历史具有复习的知识点多、线多、面宽的特点。中考中历史考试的难度也在逐年的攀升,因此,这就要求学生提高注意力,按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的试题,也就是实际作战能力的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不仅是在考试时提高做题的效率,也要求我们能够在平时严格要求,进行“实战演练”,把平时的练习当做是重要的考试,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敏捷性。
2.限地,提高心理素质。在往年的中学历史考试当中,因为怯场导致考试失利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也是取得良好成绩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这个方式:考前要进行限时训练,做到不同桌,单人单座的方式,这样无形当中普通的教室就会出现一种考场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当中,学生逐渐克服了紧张心理,为考试打下了基础。
3.限字数,提高表达能力。现代化的考试出现了很多的要求,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学生要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要点突出。但是往往学生的答题一味地罗列史实,不得要领。这样在日常的教学或者是考试的过程中,可以限定答题字数,做到史论结合,要点清晰。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初中的历史教学要注重改革。在初中的历史考查当中,学生要想取得一个良好的考试成绩,在考前的知识积累过程中,要由点到面地全面学习,加强学习体系的建立。考试的过程中,克服紧张的情绪,提高答题的效率和准确性,为中考的历史考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许扣锁.初中历史结课形式简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4(04).
[2]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01).
篇2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师 备课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在每节课之前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把握该节课应当讲解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意义
1.1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决定着其学习这门课程的效率,兴趣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找出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主动性,这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教师备课的根本目的。
1.2旨在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学习之初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感到陌生。此时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整理每节课程的历史知识重点,想好教育学生的整体思路,在课堂上用最精练的话语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1.3反思自身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也应当反思自己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方式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自我的不断总结和归纳,并且将新的方式方法做出规划,应用于下节课程的教学之中,找出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初中历史教师提升备课能力的措施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闲暇之余,总结自己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断的改进,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期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加强课前备课,提升教学的效率。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2.1结合课文、图例和注释,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清楚教材里面的内容,注意历史地图和相关的注释内容,将需要作为教学要求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不需要做教学要求的,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简单的带过,减少教学中的弯路,同时也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历史知识。在此备课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2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最近几年以来,在中考历史试题上,出现很多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题目,并且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论述,该类题目极为考验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加大了初中历史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这种现象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充分考虑,利用怎样的办法才能够将知识灵活地传给学生?初步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历史教师借助教材参考资料重新对历史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进行研究,并且结合中考的考题考虑,对历史教材每个章节做出综合性质的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在考题中能够灵活的进行运用;第二,总结、概括历史教材中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出一个简明的提纲,提供给学生进行参考。这两点都需要历史教师自己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去分析、总结。只有初中历史教师真正用心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总结,才能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2.3备课时注意搜集课外教材
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师,实际上对初中历史教学课本内容已经非常的熟悉,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只是温习课本内容,那实在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对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也没有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课本之中的内容较为笼统,受课本的限制,很多历史事迹未曾列出来,如若历史教师能够查阅历史典籍,收集相关的历史素材,再考虑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历史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看似讲解这些对于学生考试没有多大的作用,实际上通过这种方法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三国的时候,历史课本上只有短短的一章就带过,此时历史教师可以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片段进行讲解,相信很多学生都会对其感兴趣,学生为了接这段历史会主动通过网络、书籍主动地查找,这就是教师备课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分清教学的主次,仍旧要以教学课本为主,历史相关资料作为辅助。
2.4改变传统备课的方式,提升备课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局限于温习当前课程所需要讲解的知识要点,思考利用怎样的方式顺利地讲解给学生,此种备课方式在课堂上所取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自身备课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可以尝试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引入一些网络平台。如微信,当前微信在学生之中使用较广,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公众号,在每节课之前,将自己备课所准备的资料通过微信平台传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概的了解下节课要讲解的知识要点,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一些历史问题,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引导学生向着备课的大纲前进,从而达到自身备课的能力的提升。
3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总结历史课程备课的经验,让自身教学的历史课程效率最大化,让自身在初中历史方面的备课能力得到广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发挥历史教师教育学生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洪生.初中历史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珠海市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4(08):81-84.
[2] 贾淑霞,李艳洁.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33-136.
[3] 李茜.基于胜任特征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模式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4):56-58.
篇3
一 初中历史复习中的总体步骤
中考复习,教师普遍的做法都是分三轮:第一轮梳理基础知识,第二轮专题复习,第三轮模拟训练。在这三轮中,各有轻重,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第一轮梳理基础知识中。中考的命题范围是初中整套教材,若是学生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做题就会觉得无从下手,而且第一轮复习好了就可为第二、第三轮复习打好基础,更容易达到复习效果。因而我认为,第一轮复习时间应是最长的,需要将近两个月时间。要在两个月时间内梳理完初中整套教材并非易事,每节课的容量都很大,若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效率肯定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将每个单元基本内容用知识框架的形式列出来,对照往年《考试纲要》的要求,在列出的知识框架上空出重要知识点,提前一课时将讲义发给学生,作为作业让学生课下查书、填写。上课时教师主要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强调知识要点。
经过两个月的知识梳理,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发展脉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第二轮复习时以专题的形式展开复习,把教材内容按专题分为几个模块,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把当时的时政热点问题融合进来,将两者结合起来,即讲解热点专题。从各类报纸、杂志和模拟卷中搜集相关专题,通过手抄、剪裁等手段制作专题,这样将历史与时政相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复习效果。
在进行第二轮复习的同时进行第三轮复习,两者穿插在一起,可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加深印象。
二 初三历史复习中需注意的几个细节
第一,掌握基础知识,熟悉教材。基础知识是历史考试的“本”和“源”。纵观近年中考试题,试卷难度适中,考查的重点是基本史实的再现。中考是政治和历史共同组成一张试卷,是开卷考试,开卷考试看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若是每道题都要翻书,时间肯定不够。那些依赖翻书的学生往往没法做完题目,思考能力题基本上都没做,并且试卷中也不是所以答案都能直接从书中找到,而是要经过一番思考,考的是学生的综合历史素质。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熟悉甚至能记忆基本史实,以提高答题效率。但中考在即,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熟悉所有知识要点似乎不现实,由于是开卷,所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知识点的位置也可以加快答题速度,而且还可以提高答卷的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对课本非常熟悉。建议可以让学生多看每册课本之前的目录,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可让学生比赛谁最先在书中查到,借此帮助学生熟悉课本,引导学生把书本目录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第二,精心设计试题,认真评讲。各种形式的练习是历史复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形式。但教师要避免搞“题海战”,尤其是后期模拟考试不易多,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模拟训练。认真研究中考试卷,每套试题精心筛选,一套试题最好限制一节课完成,要求做到选择题不看书,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完成后面的综合题,评讲试卷时切忌就题论题,把现成答案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方法,掌握窍门,如答列举题和材料题时,可让学生学会看分值答要点;回答综合题时语言要准确、逻辑要严谨等。另外,最好要求学生订正试卷时用不同颜色的笔,这样比较醒目,而且将所有试卷保留,作为自己的复习资料。
篇4
1 历史开卷考试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
回顾往年的历史教学,我们或多或少地认同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它是为教而教,为考而教;老师教教材,学生考教材;老师教结论,学生考结论。如此,牢牢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今,历史学科考试形式由闭卷考试转变为开卷考试,这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无非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们要以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这将成为适应开卷这一考试形式的历史教学必须努力的方向。开卷这一考试形式的出台,使我们必须以素质教育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以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为目的来传授知识。它是对应试教育的一大挑战,是初中历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有力的发动机,一个有效的催化剂。
2 正确理解开卷考试,掌握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
许多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看看课本,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对自如了。有的甚至说,历史一开卷不要掌握知识也能考好。其实,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它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源”,但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且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如:科举制度是何时形成的?它是一种什么制度?明朝时该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该制度何时被废除?有些试题涉及古今中外,需要归纳而得出答案。如:列举能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重要史实。如果对知识掌握不熟,理解不透,仅靠课本资料,疲于翻书,费时费力,很难找出此题的知识点,这对于有时限的考试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
可见,对于历史基础知识不仅要掌握,并且要有熟练应用这些知识的各种能力。这一点对于开卷考试来说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立于不败之地。
3 开卷考试形式下的初中历史复习
历史开卷后,将如何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以上所分析的中考历史开卷的特点来看,历史开卷考试考查的核心是学生的能力。那么,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以适应开卷考试呢?
首先,转变观念,放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要认识到教师不能是历史知识的简单灌输者、垄断者、权威者,而是与学生一起的知识的探究者、组织者、运用者,教师还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欣赏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首先要得到的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不只是知识的单一掌握。
其次,要大胆改革尝试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多采用谈话、交流、练习、讲演、论文交流、探究等方式,培育新型的教、学关系,通过活动、探讨、交流,一起构建知识体系,得出结论或知识。要重视“过程”教学,力求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再者,多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以关心、爱心感化学生。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操,调动良好的情感。
另外,要善于总结、归纳知识,注重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复课课堂教师中,教师应立足于双基,抓历史线索,重主干知识,专题复习,重基本知识的巩固与落实,并倾向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4 认识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熟知这几种题型,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以培养自己思考、分析、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答题水平。
选择题一般由提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它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辨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例1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发生了许多大规模战役,其中对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具有决定性意义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该题的关键词语是“决定性战役”,限定的要素是“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如将限定语和关键词语结合起来,再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再认再现,即可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
又如: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实质是( )
A、实现民族和解 B、发现推荐人才
C、加强中央集权 D、巩固边疆地区
这道题通过筛选法来做,A、B项与推恩令无关联,先否定之,剩下的只有选C项。
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例如:说一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结果有何异同?
分析此题时,要抓住“性质”、“结果”、“异”、“同”等词语来理解,并从性质的异同、结果的异同分别作答。如果误审、漏审,都不利于正确完整的答题。
5 初中历史复习的几点建议
5.1认识复习的重要性、必要性,端正复习态度。
5.2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掌握。复习时重在理解,切忌死背,唯有理解,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5.3关注热点、注重实践。联系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与历史知识链接起来,从中挖掘出新的知识,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5.4切合实际,有计划的复习。可分四步:(1)以课本为主,逐册复习。抓住重点,精讲精练。(2)综合归纳,专题复习。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或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外交史、战争史等专题,综合归纳,形成知识链。(3)组合试题,题型复习。集中题型讲解练习,以掌握做题技巧、规律,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4)模拟训练,实战复习。及时反馈信息,以查漏补缺,重点攻关,使学生适应考试试题。
篇5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历史学科在初中时属于“边缘学科”,农村的家长不够重视,学生也不够重视。面对这种状况,初中历史教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动性,最终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就课堂获取的信息,再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体获取其他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对史实的辨别分析得出更深刻的结论。如探究“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通过课堂交流、小组讨论、展示图片、展示课件、教师总结几个步骤,让学生学会获取历史信息,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实践证明,表扬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牢固掌握,对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大有好处。
二、充分发挥教师驾驭课堂的主导作用
有人说: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学生的潜能和动力,一旦把动力激发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就会无穷无尽,学习这就会乐在其中,乐而忘返。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课前要注意学会归纳和整合每个阶段历史。把每个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后,让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某一个历史阶段要形成系统知识结构,如封建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可以根据要求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最后形成对封建社会的主题的横向、纵向认识和理解。归纳过程要注意指导学生从时间、背景(政治、经济等角度)、影响等方面记忆。
其次,授以学生如何阅读教材。注重指导学生阅读书本。良好的阅读书本的能力对学生解题能力会起到辅助作用。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带着问题阅读,提出本节课需解决的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师题设的问题看书,找答案,然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一起评判、小结,得出正确结论。
三、抓住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每一节历史课都要有它的重点所在。重点的突破环节,也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教师的精讲,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这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用精炼的语言,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从课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我们常提“以学生为主体”,但如果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接二连三的提问,纷繁复杂的活动……这些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这也背离了新课程的初衷。初中课程的探究要适可而止,否则,一些问题,学生会越探究越糊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仍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解的机会很少,失去了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的探究学习只是做了无用功,是名副其实的“无效探究”。
四、巩固练习,关注表述
教师在选择习题的时候,必须精选精练,以《考试说明》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思维性较强的材料问答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景的能力。
学生吃透教材,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但还要加强对学生面对问题时做出完整准确表述的能力的培养。
首先,指导学生读懂材料,读懂材料和教材知识相吻合的部分。尽管材料题的一切皆“新”,但所提供的内容总是教材的“影子”,必然与教材的某些知识发生联系。材料题目这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弄清了命题的意图就等于明白了答题的方向和知识范围。
其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答好考题的关键。解题中的文字表达包括语言内容的组织、语言内容的表述特点和使用历史语言。历史问答题的文字表达理应运用历史语言陈述,语文的一些解题方法,如归纳段意法、总结中心法,也可用在历史解题中,此外,历史问答题答案并不是课文原话,但又源于对教材内容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指导学生在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养成归纳、概括、分析能力,对每个知识点尽量用最简明的语言予以表述。
篇6
一、依托《课标》,优化教材
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但初中历史教材的文本资源毕竟有限,除了借助多媒体等其他方式补充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
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的、真实的、自然的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以动态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都力求追求真实有效和互动生成的课堂。如《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一课,我把教法定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调上,通过对历史人物朱元璋传奇故事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锦衣卫的作用,我没有直接讲解,而是通过历史剧"大学士宋廉请客",让学生主动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我认为本节课的特点是师生能够和谐相融,既欣赏历史故事,又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学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历史学科是学生上了初中后新增的科目,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在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背景下,很多学生过分的依赖教材,认为只要翻翻书本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学生尽管对历史科目有兴趣,但是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了学习效果。注初重中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培养与指导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历史知识点都是以记忆为主,就得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比如说联想记忆,我们可以对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历史事件产生联想。比如,对于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内因、外因,主要原因、重要原因等;对一些具有关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等,通过比较加强认识和理解。方法只是一种学习的工具,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鼓励,相信他们的能力,撞击他们的思维火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兴趣的培养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初中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学生哪来的兴趣,怎么能不跟着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呢?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口才,还要有为学生搭建兴趣桥梁的办法。
四、情感交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篇7
关键词:开放性试题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解题思路 素质教育
随着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放性试题日趋增多,试题所占的比重与分值在不断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开放性试题最能体现历史课程学业考试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并实现均衡发展”。(摘自《2004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历史学业考试命题指导》)同时,在复习备考中,师生均感到开放性试题很难把握。考生始终得不到高分,甚至出现学生害怕答开放性试题的不正常现象,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把握好开放性试题的答题要求,导致解题训练发生偏差。开放性试题重在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常常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而且答案往往多元而不是唯一。什么是开放性试题,如何答好开放性试题,解答开放性试题有何技巧,这些问题都成为了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多年来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莘莘学子参考。
一、什么是开放性试题
凡是解题条件不充分、答案多元性和解题方法多样性的试题,都可称为开放性试题。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试题设问的开放性。试题的设问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要能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是让考生“千人一面”、“异口同声”。
2. 考查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回答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要变单相思维、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考生还必须运用多种思维,如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多种方法并用才能完整地回答这类问题。
3. 答案设置的多元化。答案多元不唯一也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重要标志。设置了多元答案,考生不必拘泥于一个思路,不必拘泥于单一的、固定的答案,所答内容也不必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
历史考试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但它不是没有答案,更不是没有正确答案。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有多种可能性,“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具有多元化、弹性化的基本特征。历史考试的开放性试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一般属于“应用能力”层次,比较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4. 阅卷标准的多元化。阅卷教师不需像以前那样硬套答案,现在是采意给分而不是采点给分。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目标能不能实现,能不能真正达到多角度考查学生能力和思维的目的,能不能考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阅卷标准的多元化是一个根本保证。
二、如何答好开放性试题
1. 要仔细审题,读懂题意和看清要求。考生在答题时应仔细读题、审题,弄清试题所引材料(文字或图画)的立意及所提问题的指向,这一步如果出了问题,往往会答非所问而劳而无功,即第一步是答好试题的前提。比如对于材料型题目加以剖析,找出其中心意思,确定原理,把握好答题顺序;对漫画、图表型题目,则应透过外在表现形式,把握其真正的内涵,紧扣题意来表达,这大致可分为三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首先,要了解材料讲的“是什么”,学会捕捉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然后对每一个关键信息逐条分析则可避免疏漏。其次,在分析完材料后,一定要联系材料,简要列举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点。这一步要求学生从课本上找的知识点必须紧扣材料中心,应尽可能语言简练,要面面俱到、点到为止,绝对不要就某一点没完没了展开分析大做文章。
2. 要回归教材,寻找知识的落脚点。就是要以试题设问指向为目标,回忆所学历史有关知识,向教材求索,寻找试题材料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找出试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并按照解答问题的思路进行重新整合,有的放矢地分析和认识试题中的问题,这是解答好试题的关键。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是开放性试题的重要特点。如果不回归教材,而是随心所欲地东拉西扯,想答什么就答什么,那是解答不好开放性试题的。
3. 要多向思维。就是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分析同一事物或现象。开放性试题往往立意多元,答案多元,只有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分析问题,才可能有新的见解,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问题。这是解答好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维武器。但是“多角度”不是随便的“任意角度”,而应符合题目的要求。
4. 要多种方法并用。答题时不要固守某种解题思路或方法,而应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如发散与聚合相结合、分析与归纳相结合、事例与道理相结合等,只有把这些方法综合或交替运用,才能解答好开放性试题。
5. 要准确衔接。就是要根据试题的设问,从材料与教材相对应的知识中筛选出最能扣题的关键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把试题的设问与材料及教材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条理清晰、准确完整的答案,切忌盲目对材料和教材内容简单地抄写。
开放性试题类型的具体划分,目前尚无定论,但开放性试题集中体现在试题命制的开放性、学生答题的开放性和教师评价的开放性等方面已为大家认可。开放性试题的命制从独特的角度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查,其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的创见。开放性试题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开放性试题灵活多样、新鲜时尚,活化基础知识,淡化死记硬背。虽然在实践中,开放性试题的命制与阅卷工作难度增加,但是却给考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
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为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利用学科优势,实施学科“创新”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好题型。开放性试题的出现是对传统命题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挑战,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摒弃死守书本、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而形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思维品格,就一定能够在考试中解答好开放性题型。
以上这些仅仅是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肤浅感悟,恳切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评价检验机制,以便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有一个更直接的展现平台,以此引导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健康地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2002.5.
篇8
关键词:观念;兴趣;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42-01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激发求知欲,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崇高品质。变教师是主角为配角,变学生是观众为演员。新课改实施以来,本人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以实例的形式概括如下:
一、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兴趣
学业考试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学生就走向 哪里。初中学段,历史学科过去一直不是中考科目,所以被认为是 门“副科”、“小学科”, 多年初中历史学科就顶着一顶“小三门” 的帽子,各级领导相对忽视,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表上,历史课所占课时往往不足,而且课程大多安排在学生容易疲劳的下午。目前,教育的发展还不均衡,优质高级中学的教育资源还不 能满足广大初中学生的要求,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与评价制度下,学 校、家长、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考什么,我就学什么,总分多, 就多学、总分少、就少学,中考不考,就不学。因此学生对历史课 不重视,上课做其他作业,睡觉等现象普遍存在。笔者在日常的教 学中,有个学生甚至说:“中考不考历史,就不应该让历史课存在, 历史课存在会占用我学习主科的时间。”有些学校也急功近利,采 取有利于学生提高成绩的措施,甚至砍掉历史课或者“草草收兵”。 历史学科的地位真是“尴尬”。 在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细,若教师按部就班、一一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交由学生处理,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通过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因此只有将历史列入中考,或加大 历史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因为中考 和高考的科目设置和相应的升学制度,以及教学评价体系,对初中 和高中的教学活动有着强有力的影响,改善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和 升学考试制度,使其充分发挥对中学历史教学在内的各科教学的积 极促进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历史短剧全部程序由学生自己制作完成,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设悬念,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多问几个为什么”应以问启之,以问导之,讲究设问的时间、方法和技巧,适时进行,科学安排。设问应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前预习时,提供给学生问题,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这类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同时鼓励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中设问重在分析教材,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这类问题要有指导性、剖析性。例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课前我安排了预习,并给出问题:西域的含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这些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出发,对本课内容形成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基本知识点。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张骞出使西域在路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哪些历史和现实意义?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畅谈见解,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最后加以归纳,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就某一历史事件,展开自由辩论,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
历史教学仅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对“岳飞抗金”这一史实评价的处理。我首先拟出截然不同的观点,A观点:岳飞抗金是正义的;B观点:岳飞抗金是非正义的。然后把学生分成A、B两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观点展开自由辩论。A组:“岳飞抗金就是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金对南宋的骚扰,造成了南宋生产的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人民流离失所。岳飞抗金,阻挡了金军的进攻,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B组:“岳飞抗金,阻碍了金灭南宋的步伐,使祖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如果南宋不战而降,金很快就会统一全国,这样就能避免战争,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在同学们唇枪舌战、辩论激烈的时候,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金对南宋的战争给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义的。
篇9
关键词:历史学科 不重视 错误认识对策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的学习对于青少年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学生对历史学习普遍不感兴趣,不重视。我认为,导致这种现象主要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有关。我现就这些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谈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学生对历史学习存在的三种错误认识
(一)开卷考论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科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可以搞突击,平时不用记忆和掌握,只要课后找同学划划课本,抄抄课堂笔记,课堂听与不听无关紧要。正是这种“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导致了学生学习行动上的滞后,基础知识的不扎实,答题时东挪西凑,造成“翻破指头无觅处,满卷文字无分数”的现象。
(二)无用论
受社会上思想的影响,学生将所学科目分为“主课”与“副课”,历史学科当然是“副课”中的一员。再加上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下,人们都关注可以创造巨大价值的学科,游离于古书、档案中的历史学科当然不受重视了。
(三)难学论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具有不可再现性。因此,越是久远的事情,学生越不感兴趣,就越觉得难学了。加之历史知识点众多,造成学生知识混乱,学习兴趣不高,自然就不想学了。另外,中考历史试题有限的答题时间,也影响了学生成绩的提高,使得学生产生难学的情绪。
二、改变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对策
(一)学生要逐渐改变对开卷考试和主副课之分的错误认识
开卷考试所反对的是过分强调记忆,反对死记硬背,但熟悉课本并有一定的记忆是必要的,它是开卷考试所要求的。况且,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卷考试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程度在不断提高,有些试题无法直接在书上找出答案。因而,学生应知道:历史学科开卷考试不是学科地位的下降,而是更加重视综合素质的考查,更加注重学以致用。因而,学生要改变开卷考试就是抄写一下课本上答案的想法,纠正各门功课“主副课”之分的错误认识,该记忆的要记忆,该掌握的要掌握,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善教学环境,改变当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近几年来,中学办学环境的改善和办学条件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夸大事实。就我所在的农村学校而言,某些教学硬件还是不尽如人意。整个学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教师想上多媒体演示课,必须提前一周时间预约,大多数历史课还是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挂图”的讲授方式上。试问,这样的教学条件,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有多大?课堂教学效果能有多高?建议各级教育主管要增加对教学硬件的资金投入,努力营造相对良好的教学环境。
从教育评价机制而言,素质教育开展了很久,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教育部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仍不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评价机制。许多学校领导“轰轰烈烈喊素质,扎扎实实抓应试”,但教师教学仍在围绕中考指挥棒转,教师很累,学生更累。我想,如果我们换种方式来评估学习效果,情况可能会有所改观。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如针对当前中日关于争端问题,请你预测一下:“中日之间是否会再次发生战争并说明理由?”再将全班学生按优等生学困生搭配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与辩论。在这当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无论其观点是否正确,只要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而形成的独到见解都是允许的。教师再从中加以鼓励和引导、归纳并总结。这样,经过一番剧烈讨论与辩论的后,题目本身的答案是什么倒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优等生竞相发言,喜欢上历史学科;个别学困生也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乐土,恢复了学习历史学科的信心。整场辩论犹如做游戏,教师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讲授和接受知识,既调动了全体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以及创新的意识,逐渐形成了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彰显了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这才是素质教育模式下的教育评价机制。可见,在平时的各种评估和教学时,我们要改变过分注重笔纸考试的单一方法,兼用学生课堂参与教学的程度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想学、乐学。
(三)作为唱主角的历史科任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在教学方法和知识广度上下工夫。在新课改的推进与实施中,身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应该在积累丰富知识的同时,建立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的现代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师平时的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如采用上面已述的组织小组辩论会,可以吸引学生参与,使得学生学会了读书、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视觉的震撼来吸引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讲学生经历过的身边大事,如泉州申报“海丝”项目,使他们感悟历史,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拓展知识广度也是提高历史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历史教师必须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联系各学科,“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以自己人格魅力、知识动力来吸引学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目的。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实施民主教学,用发展的眼光鼓励与评价学生。爱默生认为“成功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因此,历史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和学生开展平等对话,以提高师生间的合作水平,营造有利于学生走进历史的良好氛围。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问,允许学生讲,允许学生做,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学会怎么讲、问、做,俯下身子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只有让学生喜欢你,才能喜欢学习你教授的历史学科。另外,学生的知识、能力、经验心理、品质等均不成熟,历史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认识、想法、观念来评价学生。平时,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教师都应一视同仁,控制情绪,逐渐改变以下现象:教学中只针对优等生,对学困生重视不够,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没有针对学困生的具体对策。教师还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以表扬取代批评,以鼓励取代埋怨,承认学生的差异,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都得到良好的提升。
篇10
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如何在中考前短短的总复习时间里既要继续贯彻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又要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是个急需讨论的问题。为了适应教学实践发展的需求,切实打造高效课堂,不少学校开始尝试“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那么,在初中历史复习阶段,如何运用这一模式来提高学生成绩呢?下面来谈几点看法:
一、用导学案激励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驱动力,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就像机车没有发动机,学生有了足够的学习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这也是导学案在激励学生学习动机方面的具体体现。
每一位初三毕业生在总复习过程中都将走过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在上路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复习应考态度决非是多此一举。所以我在总复习之前.同学生进行了一次专题座谈,与学生一起探讨实现理想追求的方式,证明自身的价值的途径,谈总复习的必要性、艰巨性,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谈话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内部动机,使绝大多数同学怀着报救国家、追求理想、提高自我、锻炼能力的信念踏上了总复习之路。
二、用导学案学注重习策略
1、导学以厘清思路
初三历史总复习内容涉及中外历史,地方史总计7本教材,内容多、跨度大,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滋生畏难情绪。在学法理论指导下,我认为理清线索是搞好总复习的第一步。
首先,由我向学生高效率的概述了中外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大成就…….并特别强调了分期定位的标志性史实,然后指导学生分别列出中外历史发展线索表,进而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中、外两根清晰的、按时间顺序、社会性质分类排列的历史“经线”,在此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达到每涉及一个历史事件就能马上反应出:它发生在什么年代,处于什么社会发展阶段,有何作用等基本史实的水平。有了这两条历史发展“经线”,下一步的基础知识点复习才能高效率地进行。达两条线将贯穿复习的始终,可谓是进行历史总复习的“生命线”,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我指导他们学会在头脑中构设历史“纬线”,即学会在同一历史时期进行中外史的横向对比,把平面,单向的历史知识变为立体、多向的历史“经纬网”,这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归纳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2、导学以抓牢知识点。
仅有了“生命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把定位在历史“经线”上的点,即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大成就等基础知识吃透弄懂,把它们充实为一粒粒饱满圆润的“珍珠”,级在历史发展的经线上。
在学法理论指导下,我认为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关键在于“准确”。在这一阶段,不惜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精加工・要求学生准确的分解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准确地掌握时间、地点、人物、甚至要求准确地写出一句口号、一个词组、一个生字。例如药王孙思遘的“邀”,日本“大化改新”这些字、词组学生常常写错,我就运用复述策略、重复策略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反复训练、反复测查,以这种精加工的方式,澄清了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存在的许多误区,纠正了不少潜在的惯性错误,不仅培养了学生比较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帮助他们掌握丁较为科学的学习技能。
3、导学以加强记忆。
总复习设计的内容多、跨度大,在理清线索、精加工知识点的同时,怎样让学生记住两条经线和数以百计的知识点呢?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高效记忆的科学方法。刚开始,每讲完一个基础知识点我就给学生提供一种或几种记忆方法作参考、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的名字可以用谐音浓缩为“蔬菜黄米”来帮助记忆。多次示范以后,学生一般都能举一反三地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这时就提供机会让学生多交流多切磋并帮助他们归纳出读背结合、抄写、整记分记结合、多种感官协同等重复性记忆法,以及形象联想、谐音联想、歇谣口决等人为联想记忆法,在紧张的复习阶段。高教记忆法的运用无异于给学生换来了比黄金还宝贵的时间,有助于他们事半功倍的完成历史及其他学科的复习。
4、导学以加强应考技巧。
较牢固的掌握了知识点、情绪稳定并不意味着考试的成功。我们身边不乏考场中感觉良好,结果发挥失常,令人遗憾的事例,这更证明了临场技巧的重要性。
我认为头脑清醒,审题仔细,极力避免技术性失误是关键。例如填空题。要求不能有错别字,下笔的时候,点横撇捺要一丝不苟,字迹清楚整洁,不要因错字或笔误失分;对某些把握不稳的人名、地名、书名等,可试着在卷面上寻找标准答案,因为有些填空题的答案常常作为单选、多选题的选项出现。单选题力求一锤定音、落笔不改。有专家的研究数据说明,人的直觉具有令人吃惊的准确度,而我在多次的阅卷中也发现,单选题的复查过程中,凡是修改过的答案往往是把对的选项改成了错误的。所以我要求学生在下笔之前运用所有有关历史知识认真分析、判断、一旦作出了选择就力求不再更改。还可以教学生用排除法来寻找答案,例如:谁是唐代草书家?选项有韩愈.柳宗元、怀索、颜真卿。假设学生不知道答案.但他知道韩、柳时文学家,颜是楷书家,那么运用排除法就能确定答案是怀素。多选题、简答题中也包含着许多技巧,由于篇幅关系不再赘述。
三、合理要求,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