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8-20 15:0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

篇1

【关健词】高中;语文;衔接;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崭新的高中生活和学生以前的学习生活有太多的不同了。当务之急我们是做好初高中的有效衔接,减少初高中过渡时期的压力,帮助学生早日进入高中生的角色,为以后的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一、两套标准的差异讨论

在认真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初高中课程标准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不同: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造”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则偏重积累基础上的运用。

(二)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

(三)从阅读能力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透过表面现象理解由此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

(四)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如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由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到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由初中“理解主要内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高中的“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二、对高一新生的心理和方法指导

在第一课上我先从初高中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两大方面向同学们说清楚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区别,以期对高一的新生作出有效的心理和方法指导。

(一)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不同: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学习特别注重整合、积累以及运用。

(二)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三、对高一新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讨论

通过以上的简单比较,我们要让学生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本人对我们的高一新生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抓好课堂

因为课堂是语文学习的生命线,比较初高中在阅读能力、思考深度、方法积累、语言表达、文言积累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高别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课堂上的学习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高中语文的课堂要特别注意学生阅读思考的之后自我体悟和唤醒,指导学生学会关注更为广阔的世界,而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我们课堂的引领。课堂的确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缺失了这一块阅读、体验、提升的地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就无从培养和提高。所以我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倾尽全力投入课堂,让自己在阅读和思考中获得不断地成长,从而切实把提高探究能力落到实处,实现初高中的有效过渡,让自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劈波斩浪,化解一切难题。

(二)做好积累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石,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如果说初中的积累是语文知识的一种呈现和聚集,那么高中的语文积累工作就是一种质的飞跃。高中的积累之后还要我们会灵活运用积累的内容,当我们积累的时候特别要关注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体悟到什么,关键是在表达的时候能把他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作文表达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当然,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指导学生关注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的方面,这是一个连接初高中的有效回顾过程,更是一次更高要求的积累过程。

(三)加强阅读

篇2

《教学大纲》指出:“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高中、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其间也有一个过渡衔接的过程。

如果高初中课程标准能作为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来考虑,然后分阶段落实各年级的具体目标,那么,整个中学阶段无论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还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体现着系统性、一致性和连贯性。而国家将高中和初中分为两个阶段,这就决定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会有所不同,会有各自阶段性的特点。实际上,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区别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高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内容的增加,抽象程度提高了。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如现代文阅读。初中阶段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而高中阶段则要求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

如作文教学。初中阶段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高中阶段则要求作文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能力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初中课文一般篇幅较短,知识容量小、难点少、要求低,而且课时充足,教师便于教学,学生易于接受;高中课文一般篇幅较长,知识容量大、难点多、要求较高而课时紧张,教师难于操作,学生难于学习。

面对初高中教学上的差异,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做好处理衔接的心理准备

衔接难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高中教师不必埋怨学生基础差,也不必指责初中老师教学中的种种不足,他们是无辜的。再说,怨天尤人于事无补,只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问题既然已经摆在面前,那就静下心来想一想,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想想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想想怎么解决它们,这才是正确的心态。

二、做好处理衔接的材料准备

整体材料准备。高中教师应先仔细研究高、初中课程标准,将二者进行比较,体会两个课程标准对同一知识能力的要求的不同,要求差异越大,往往表明它在高、初中时衔接越难。高中教师还要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并与高中教材比较,找出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也往往是高、初中教学衔接的难点。如,初中对词语分类、短语类型、句子构成等只学不考,这就造成教师、学生重视不足甚至完全抛弃,而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就离不开这些知识。因此对他们语法方面的知识要进行补充学习,加大训练力度。高中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他们的不足。这几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处理衔接的关键了。这些材料进行整理之后,可作为处理高初中教学衔接的“总纲”。

具体材料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教学衔接问题,尤其在每一单元教学之前要回顾一下“总纲”,看看这一单元在衔接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衔接问题是在单元教学之前解决还是结合在课文教学中解决,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三、做好处理衔接的学生指导

篇3

“磨刀课”,我认为不仅仅是一两节课的事,而是一个阶段。它是初中过渡到高中的学习阶段,是高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阶段,是获得适应高中学习特点的学习能力的阶段,所以,它不是一朝一夕即能奏效的。怎样才能备好这一课呢?

一、要先了解高一新生语文学情

这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去调查研究的。要么进行“面”上粗线条了解,要么进行“点”的详细深入分析,还可以二合一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注意了解学生课内外相应的知识结构与层次、学习方法、语文素养等层面。了解学情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测试进行,如测知识积累,测语文运用、测阅读能力,甚至进行口头作文测试。这样可以使我们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有了质的认识,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才会是真正的教学方法。了解学情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对教师的备课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可以作为教师确定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依据,而且学生对教材把握的程度,教师也了解了。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去设计教学方案,这无疑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但这更是一种促进,教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正是学生没弄明白的内容,使上课更有针对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了解学情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那就是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在学习中有什么困惑,把问卷答案整理归纳出来,从而更有效掌握制约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因素,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要比较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有什么差异是判断学生现阶段语文学习达成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对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的:

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不同: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可以说,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更注重积累,而高中则注重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它在初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拓展和延伸,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应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由无意识的阶段发展到自觉的阶段。

在对上述两点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向他们提出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存在差异,我们要使学生懂得高中与初中语文学习的区别,让学生消除“高中语文学什么”的困惑,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初中高中语文的学习方法存在差异。高中语文学习更讲求于“得法于课内,工夫在课外”,注重的是以课本为参照,学以致用。从这么多年的高考情况来看,也不难发现,要从课本中寻找到高考试卷的标准答案是不大可能的。因此,让学生早一点掌握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语文老师的学习方法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必要的方法指导,不仅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还可以激发出学生坚毅的学习动力。至于如何去指导,就得结合学情来看问题了。如果有一个标准去让我们遵照,就难免让语文的教学落入机械教学的窠臼,在此大谈特谈“磨刀课”终将失去重要意义了。

三、高中学习阶段,应该早一点给学生明确有什么学习要求,而且加以总结列好出来

1.练好基础真功夫 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文基础是否过硬。语文的基本功范围是很广的,作为高中生应该起码做好三点:(1)努力使自己的普通话较标准流利,尤其是读音的标注要准确。(2)不仅努力练好一手好字,而且要将错别字消灭掉,并熟悉生词,积累语汇。(3)优秀诗文勤吟咏。

2.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知识并非只存在于课本,或只能从课堂上找到,而是要跳出课本、跳出课堂。在我们的生活中,语文知识无处不在。校园里的文化长廊、教室里的班级墙报、街上的广告、商店的招牌、风景名胜的简介、文化古迹的楹联等等,都不乏语文知识。但是,作为高中生,生活的圈子主要还是校园,为了使自己的视野得以开拓,我认为尽可能留意校园里能接触到的知识载体,报纸杂志需常翻,看书买书喜收藏,感悟价值在练笔,它山之石把玉攻,万变之宗是课本。如此一定能活跃思维,那也已经算是“生活处处皆语文”了。

四、树立信心,培养兴趣

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并且要持之以恒地积累。但在现实中,学生的学习心态较难一成不变的,而是容易产生变化的。这就要求作为主导的教师注意重新树立处于新环境新的学习阶段中的学生的学习信心,逐步培养起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我们要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件相当费时、费力的艰苦工作,首先需要教师对他们充满信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并持之以恒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激发兴趣,不但要用心,而且要用智,采取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方法。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站在教师面前的将是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语文老师注意几点:

1.我们所面对的高一新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由不同的老师教育培养,他们的学习基础必定是不同的。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择取,注意衔接、过渡,切忌操之过急。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进行课余分层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攻克学习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2.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多与学生沟通情感,从而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的情感基础,是学生形成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力的心理基础。

3.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相信每位教师都曾有过下述感受,学生哪门功课成绩越好往往就越爱学哪门功课。心理学也认为哪怕是微小的成功体验也可以激发兴趣。当人们从事某项工作时,如果发现自己有了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能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兴趣。若一味努力却丝毫不见成效,则会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失去兴趣。因此,在语文学习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既不能畏难不前,又不能过高要求,开始时目标要切合实际或略低一点,这样初战告捷后便可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兴趣。不然,目标太高,一时难以达到,不但容易丧失信心,兴趣也会随之丧失。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得对学生多肯定、少否定,时常让学生产生成功感。有的学生读书声音洪亮,有的学生作文写得好,也有的学生爱思考。总之,每个学生在老师眼里都有自己的优点,一定要直接加以肯定。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教学质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64-01

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和沟通工具之一,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应用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很吃力、对语文的兴趣并不高,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支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标以及课堂教学的实际,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好的切入点,切实提升高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一、高中语文新的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三条全新的基本理念:第一,新课标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定位在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对其的教导作用上;第二,新课标加强了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对高中生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均衡发展;第三,新课标注重以共同提高和多样选择相结合为原则,力争构建一个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可以看出,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和创新,它强调了对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生活中对语文的应用能力,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健康良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增强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思维品质和文化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等成为了目前高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和目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跟不上脚步了,因此,我们就有必要研究如何以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枯燥无味的一贯认识的首要方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尽量运用生动、有启发意义的语言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中探索式的学习心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老师高高在上,扮演的大都是“严师”的角色,在课堂内外要求学生要无条件的尊重老师,久而久之,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必要的的沟通、交流。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老师也不易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感受,因此,这也就使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枯燥无味,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等问题。同时,由于高中生学习负担的加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这也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会发生学生和老师相对抗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

因此,老师应该学会转变自己的角色,即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主导、引领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主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使每一个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学工作中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合理安排教学结构

一般而言,由于高中学习时间的紧迫性,语文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由多个知识点和内容的综合,因此,教师应注意教学结构的合理安排,巧妙融合各知识点,既要有知识的传达,又要有讨论和启发。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应尽力设计一个合理流畅的教学结构,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设计和安排,统筹布局和安排教学工作,使学生充分享受和喜欢语文学习的过程,并在过程中感悟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坚持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原则,应改变以往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增加学生的中心和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和指导之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和练习,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而解决的问题、获得的知识往往比老师生硬的传授所达到的效果强很多。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语文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语文老师应当在教学工作中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性,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师乐意根据世纪的教学任务,恰当运用多媒体,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质。比如在教授《雷雨》这篇经典戏剧的时候,教师就不用做长篇大论的分析,可以直接播放舞台话剧片段,让学生随着演员的精彩表演,走进喜剧的天地,深入揣摩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更加合理地把握人物性格,对课文主题有更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效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新颖性、形象性,通过声光电的物理展现,让学生的头脑全面激活,帮助他们更深入的领悟语文的神韵,在多媒体教学中吸引学生的观赏兴趣和学习兴趣。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需要加强师生合作能力,新课程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支撑,不但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程度,更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应当树立起以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之间的对话、合作,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机会,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付书平,浅谈如何搞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青年文学家,2009年14期。

[2]陆美玲,对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天地,2009年13期。

篇5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活动 素质教育

近年,我省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语文活动课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篇7

一、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赏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欣赏性阅读能力。198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首次对高中生提出了“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明确要求,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现在人教版的初高中语文课本都编有文学作品单元,也重在培养学生的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的欣赏性阅读目的在于借鉴。成年读者欣赏优美有趣的读物,从中获得身心愉悦,阅读本身可能就是目的。但中学生除此之外,还要借鉴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

如在孙犁的《荷花淀》中,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生动地将女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刻画了出来:“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描述的是一个机智伶俐的妇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更是一个直率可爱女子的真实写照。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欣赏人物语言,要听其言,想其人,度其心,还要看看作家怎么把握人物的身份个性,在什么场合让人物说出什么样的话来。

欣赏性阅读的潜在功能是提高中学生阅读的品位。中学生欣赏性阅读的对象不应限于文学作品。其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欣赏课文中优美 、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前一条显然包括记叙真人真事、说明客观事物、论说事理哲理、社会交际应用的非文学作品在内。其二,选作课文的古今文章,经过精心筛选,多为名家名篇,内容上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 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则具有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等美的因素。中学阶段学生阅读四百来篇课文,无形中为他们选择读物树立了一个高标,有助于他们课外阅读时舍弃或抵制那些观点偏颇、结构凌乱、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

二、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研读)

研究性阅读有不同的层次。编辑审稿、主持人播音、导演演员读剧本、专家学者写论文,都要作一番研究性阅读。中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较为深入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

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中学阅读教学与成人个体阅读的显著区别,在于课堂上同时存在两种阅读主体,即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一般来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欣赏水平高于学生。如何使学生的理解欣赏水平提高到教师的高度?传统的作法是讲解分析,即教师把自己的(或从教参中抄来的)阅读体会和盘托出,奉送给学生。实践证明这样做费力不讨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探寻 、研究、思考,发挥每一个阅读主体的创造精神。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群体的阅读水平有时会超出教师个体, 达到意想不到的广度和深度。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研究,有助于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活动课

活动课——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一个新的改革热点。在一些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

三、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

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二是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三是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参考文献

[1]邹寿元、梁中波、金疆发主编《名师领航》

篇9

关键词:活动课;优势;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喜爱。

一、当前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沉闷单调,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究其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二、活动课的特点和优势

活动课不同于课堂教学,所以活动课中的活动,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论文服务。

三、活动课开展的理论依据

活动课的开展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初中语文论文,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活动课在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活动课开展过程中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语文活动课才能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

(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2)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阅读;自主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在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阅读教学并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讲解课文,而是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方法,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了新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教师个人的思路和解析为中心,束缚了学生的思路,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无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思路。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学习方面产生了思维惰性,陷入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在想纠正起来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2.教学过程过于简单粗放

有些教师没有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认为自主性阅读教学就是让学习自己去阅读,从而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然后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方式过于简单和粗放,语文教学之所以与其他学科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是因为汉语言的优雅与美丽,二是因为文章之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而这种应试化、习题化的语文教学,不但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内涵,也无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出进一步的指导。

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固定

有些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其他统统被淡化甚至无视,只关注阅读教学中功用性的一面,而忽视非功用性的一面。这样就令语文教学等同于应试教学,完全针对考试安排教学任务,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这样仅仅培养了学生进行应试方面的能力,但并不能令学生真正对文章产生感悟,也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对自主阅读教学方式的建议

1.转变阅读教学的观念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握和研究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方式。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得过死,那么学生的思维相当于被老师牵着走,这样就无法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因此,教师在阅读的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仔细地思考文章的各个方面,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得出自己的感悟。文学作品就如同现实生活一样复杂,不同的读者从语言的描述中所感受的东西都会有所不同,只有在阅读中真正得到了自己的感悟,才算是真正达到了阅读的目的。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会,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构建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为学生自主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

2.提供充分的阅读时间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诵读。决不能匆匆让学生看了一遍,就急于探究文章的内涵。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诵读,这是提高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的基础。假如只是形式化地让学生匆匆浏览一遍,那么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不甚了解,无法体会到文章的内涵和思想感情,那么便与自主阅读的目的大相径庭。只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才能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才会令学生得出独特的感受。除去课堂上的充分阅读之外,另一个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途径就是课外阅读。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视角。学生阅读最多的是依靠课外阅读。合理地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书籍报刊,阅读文学作品和其他各类读物,阅读推荐作品和自己喜欢的作品。在互联网信息交流十分发达的今天,还可以鼓励学生上网对各种文学进行浏览,广采博闻,开阔视野。

3.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

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学中要保持理性的思维,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和独立思想,允许学生对课文中的观点或教师的讲解提出问题和质疑。不能盲目否定学生的意见,彻底扼杀学生的主观思考能力,要始终把职业操守放在第一位,不能因为所谓的“面子”而影响了自主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懂得变通,真正体现“教无定法”的原则,当学生的思维和答案超出了教师所设计、安排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该立即否定学生的思维,不能强行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教师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掌握学生的思维导向,如果其思路有一定的合理之处,那就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理解文章,从而达到自主教学的目的。

4.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生的质疑和独立思考,促使学生对作品的疑难之处再次阅读和细细品味,使不确定的地方逐渐明晰,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在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路的同时,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的自主思维,一方面也要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解读。适当的引导和解读,可以指明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方向,激活他们的阅读思维,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内涵和思想产生新的认识。

三、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所重视的应该是学习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对优美的文章及进行学习和理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另一方面通过大量阅读训练,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会读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提出更多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使自主阅读教学方式得到完善和发展,才能让语文教育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粟东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性阅读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