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体系范文

时间:2023-08-20 15:0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舞蹈教学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舞蹈教学体系

篇1

【关键词】高校;藏族舞蹈;传统民族文化;教学体系

我国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等都会在其传统舞蹈中得到展现,可以说传统民族舞蹈是每个民族文化历史得以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媒介。藏族舞蹈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不仅有着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同时还承载了该民族不同时期所具备的文化特色,在我国传统民族舞蹈的舞台上有着其典型性,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瑰宝。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舞蹈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藏族舞蹈也开始被纳入到我国高校的舞蹈教学中。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并让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重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保护,就要求我国高校在重视对学生舞蹈素养培养的同时,构建一套适合高校学生的藏族舞蹈教学体系。

一、高校藏族舞蹈教学开展的背景

藏族经过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技能,既能充分反映藏族文化特色,又能展现该民族独特文化韵味的舞蹈形式,因此,藏族舞蹈可以说是我国民族舞蹈中的重要瑰宝。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建设在我国受到极大重视,藏族舞蹈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舞蹈形式,对演员的训练也受到关注。经过认真讨论研究之后,最终明确我国传统的民族舞蹈教学训练应基于民族历史,构建一套具有国家文化特色的舞蹈教学体系,藏族舞蹈的教学应在民族精神的发扬中充分体现时展的艺术形式需求。在高校开展藏族舞蹈教学,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强化学生自身的民族精神也有着积极影响。

二、高校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出现了重大转变,全面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学生自身艺术修养的培养,并融入相应的舞蹈教学课程。藏族舞蹈作为藏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其舞蹈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是藏族人民不同时期精神追求的体现。除此之外,为了强化学生对藏族舞蹈的认知,高校教师在藏族舞蹈教学中也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藏族的民族传统文化及舞蹈创作历史背景进行充分讲解,这对学生深入了解藏族文化有很大帮助。由于藏族舞蹈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教学体系。

三、高校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高校藏族舞蹈教育的观念。在高校藏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在重视对学生舞蹈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重视传统舞蹈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并切实有效地对以往的教学形式进行改变,提高教学效果。这要求我国高校藏族舞蹈教师能顺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将人文精神、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内容切实有效地融入到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中。除此之外,教师在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还应重视舞蹈美学的融入,并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在丰富学生藏族舞蹈学习情感体验的同时,提高其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性,提高藏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性。

(二)对藏族舞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内容是保证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在藏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是高校藏族舞蹈教学的关键。一旦教学内容缺失,不仅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无法得到完善构建,而且藏族舞蹈教学课程也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在实际的藏族教学体系构建中,教学内容通常被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藏族舞蹈相关理论文化知识,需要教师对藏族舞蹈的发展历史、舞蹈理论及美学进行详细讲解;第二部分为藏族舞蹈的实践训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舞蹈基础技能、舞蹈技巧、创作能力等进行训练培养。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藏族舞蹈能力得到强化。

(三)以人才培养为目的构建藏族舞蹈教学体系。为了顺应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也开始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除了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之外,也要重视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培养。通过藏族舞蹈的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和能力,并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而为了使藏族舞蹈的教学更加适应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中,高校还应以人才培养为目的,对藏族舞蹈的精髓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并将藏族的传统文化、人文风俗、等内容充分融入到舞蹈教学中,进而培养全面的藏族舞蹈人才。

(四)在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中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对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高校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中更应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藏族舞蹈历经多年的发展,其舞蹈形式及舞蹈内涵已不仅仅是藏族人民风俗习惯、的体现,更多的是藏族历史文化的延续,以舞蹈的形式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因此,为了让藏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高校在藏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也应深入到藏族民间,对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并将这些内容充分融入到藏族舞蹈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舞蹈的学习中对民族历史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在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中重视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然成为高校学生的必备能力,因此,在藏族舞蹈教学中,教师也应重视创新在教学体系中的融入,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保护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要对学生的藏族舞蹈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首先就要强化学生的藏族舞蹈基础知识、舞蹈技能与舞蹈内容,让其对藏族舞蹈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在实际的创新能力培养中,教师应在学生对藏族传统文化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让其对舞蹈进行创作,进而在对藏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保护的同时,促进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藏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有着一定的系统性,要求高校能针对藏族舞蹈的教学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保证团队中的教师既对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又熟知地区典型性的舞蹈形式。除此之外,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教师还应重视对西方优秀教学体系的借鉴,并以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构建一套与学校藏族舞蹈教学需求最为适应的教学体系,确保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格桑吾珠,多吉卓嘎.创建藏族舞蹈教学体系之我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2).

篇2

1.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当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受到表扬和肯定时,其心理就会产生积极、主动和愉快的思想体验,学习态度就会变得积极向上。相反,当学生学习行为和表现受到批评或否定时,其心理就会产生失意、挫伤感,意志就会变弱,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激发和鼓励学习是基本和有效的教学法。恰到好处地运用鼓励方式,以浅易的道理帮助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到适时、适度、科学、合理地鼓励评价,消除学生的思想负担,教学实践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如在舞蹈实践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刻苦练习与探索完成了一次完美表演或是精彩演出,其内心一定充满快乐,这时,老师就要及时、准确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给予表扬,切不可指责、批评,特别是有些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舞蹈技巧或概念等方面理解得都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这些学生学习思想情绪波动较大,鼓励式教学法能很好地增强其自信心,使之克服困难,确立更高的学习目标。

2.强调学生各学习阶段的评价

舞蹈学习由于个人身体条件、舞蹈基础、生活经历等不同,决定了学生不同的舞蹈气质、舞蹈感悟、舞蹈表现等。教师应深刻认识并严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差异建立不同层次化的评价体系和目标,不以几次抽查、考试,或是演出成绩的好坏将学生划为若干等级。对待学生舞蹈技术的进步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客观和中肯的评价。同时,通过评价手段提高学生参加舞蹈学习的热情,激发其学习舞蹈的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刻苦训练,让自信和快乐充满课堂。

3.强调对舞蹈艺术实践活动环节的评价

实践活动是想象与联想、思维活动的基本源泉,是学习和钻研科学知识,培养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舞蹈艺术的训练和教学过程就是舞蹈艺术表演的实践过程,所有的舞蹈教学、都应以学生的艺术实践为核心,激发和鼓励学生勇跃参加各项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舞蹈和音乐艺术空间,获得肢体审美艺术体验。学生的舞蹈艺术实践活动是学科考察的一种动态评价,教师充分利用舞蹈表演和教学过程,认真组织反馈的形式,可以是学生个人、小组、男生或女生、班团干部等,如民族舞专项汇报会,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展开舞蹈艺术构思和创编等。经过创作、排练、表演达到互相交流合作和激励的目的。同时,由优秀学生和专项教师组成的评委,可根据现场表演的艺术效果,给表演者合适的评价。最关键的是,从节目创编到组织排练、舞美道具、服装设计、灯光和场地布置,到最后评价的各项内容,全由学生独立操办。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应是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是引导者和协助者,这既提高了舞蹈艺术表演水平,也使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服务意识加强,组织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二、实施舞蹈教学评价的把握性原则

1.教师与学生同是评价的主要对象

传统的教学法多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教学形式与结果由教师一个人决定,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机会不多。在舞蹈艺术实践中,舞蹈艺术是技术与肢体高度结合的产物,学生要真正取得进步,就要积极主动、勤学苦练,真正参与到舞蹈教学实践的各项评价环节中去。当然,在教学评价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学生会比较爱面子,但经过教师的耐心鼓励和引导,就会有好的收获。如在实践教学中对民族长鼓舞如何表现韵味与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各自认真表演之后,围绕艺术动作韵味展开评价,提出观点,畅谈体会和感受,最后由教师做综合发言和总结性的评价。论述长鼓舞韵味的表演要素,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探讨和总结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是舞蹈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更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建立起平等、愉快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更能发挥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评价能力。

2.完善舞蹈教学和评价制度

当前,舞蹈教学的评价方式多以单一的量化考核方式为主,笔者认为,教师更要注意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一是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参与的思想态度的评价,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态度的变化、参与意识并及时进行评价,表扬思想端正、态度认真的个人和班组;对于个别学习不认真、思想不够集中的学生,教师应有意识地肯定成绩,并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心,从学生个人的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全面了解和鼓励他们。二是重点关注舞蹈教学与艺术实践的过程。教师充分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绝不可仅凭对个人的平时印象打分,也不是以某种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建立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步骤,让学生监督评价过程,接受和认同评价体系。

总之,学生以主人翁的思想态度投入到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于自己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取得的成绩,教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可以让学生看到希望、干劲更足。当然,对参与效果评价的学生,因为其个体差异,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性质决定,但总的原则是,要让参与评价活动的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和成功的乐趣。同时,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鼓励性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或肢体形态语言,重在关注学生发展方向和过程,弱化等级与结论,全方位发挥、形成开放性的评价机制,使评价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良好心境,从而提高舞蹈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构原则;内容模块

高师院校重要的职责和功能是为基础教育服务,为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2001年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高等师范教育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舞蹈教学作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鉴于此,本研究将在阐述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建构原则的基础上,充分探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问题,以期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现有舞蹈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一些启示。

一、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建构原则

1.契合性原则契合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需求相契合。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小学教师,其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小学教育的现实需求,胜任小学教师的专业角色。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担当人才培养的各类课程,包括舞蹈课程的内容设置必然要与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相契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比如,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儿童的舞蹈学习来看,其舞蹈学习目的不全是为了形体健美,更不是舞蹈表演,而主要是表现儿童天性、激发想象能力、表达生活热情和生命活力,培育审美情趣的一种自然方式,这与成人的专业舞蹈学习的目的截然不同。因此,结合小学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突出小学舞蹈艺术教育的基础性、儿童性和教育性特点,对各部分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淡化舞蹈技术与风格,向着儿童特征上倾斜,以严谨性、基础性和系统性为标准进行内容精选而不强调专业的深度。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自然的学习准备情况,比如身体条件、课程学习基础等为前提,分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科学设置,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不切实际。比如,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舞蹈基础基本为零,舞蹈所必须的身体条件很差,在这种情况下,舞蹈专业的基训课程和各种属舞蹈技能课程,其课程内容与课程要求显然不适用于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生硬地将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课程内容强加给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然违背了课程教学要“因材施教”的科学原则。因此,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充分考虑绝大多数学生先天的生理条件,遵循学生舞蹈学习的基本规律,科学地设置舞蹈课程的内容体系。

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打破严格的门类、种属之限,将彼此看似孤立、相互隔离的归属不同种属的内容体系,改造成为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我们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考虑完整性的同时,又不能忽视了课时量不多的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内容设置要坚持综合性原则,以同一条课程主旨串联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通过舞蹈课程的内容学习掌握技能、学习方法、体验情感、发展人格。四、逻辑渐进原则逻辑渐进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顺序要遵循科学的逻辑规律进行合理地设置安排。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在实施教学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做基础,后续的学习才会具有持续性和能动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舞蹈基础,再进行整体舞蹈的学习和创编,培养学生舞蹈创作的能力。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动课程的建构应该在这一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学期教学内容的渐进性分配与安排,这一过程归结起来就是“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逻辑过程。

二、“赏、学、创、教”的课程模块

1.“赏”———舞蹈欣赏类课程“赏”是指舞蹈欣赏类课程,是着重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鉴赏能力的课程。通过观摩、讲授、示范等教学手段,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介绍、欣赏、分析不同风格及种类的舞蹈(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的代表作品。使学生掌握舞蹈欣赏的一般常识,了解舞蹈欣赏的一般规律,掌握舞蹈艺术评价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舞蹈作品呈现的优美舞姿、动听的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的主题故事、新异的民族风情,以及极富冲击的舞美灯光实实在在地给欣赏者“美”的刺激和熏陶,激发起学习者的兴趣与热情。

2.“学”———舞蹈技能类课程“学”指舞蹈技能类课程。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技能课程包括目前舞蹈教育普遍实践的训练体系———芭蕾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现代舞基础训练等,虽然这些内容也是舞蹈专业技能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技能类课程中其深度、难度、精度和专业性上的要求都与舞蹈专业存在较大的差异。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技能类课程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结合学生实际舞蹈基础、接受能力,并考虑舞蹈的儿童性特点,设计编排富有代表性和适用性的、合理的训练组合对学生进行舞蹈基础训练,并将动作节奏感、协调感的培养贯彻基础训练始终。在动作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和舞姿能力,优化了学生的形体和气质,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和学习舞蹈的兴趣,这一目标定位显然与其他类属舞蹈课程所强调的舞蹈技能的“精”、“专”、“深”、“难”的标准截然不同。

3.“创”———儿童舞蹈创编类课程“创”指儿童舞蹈创编类课程。儿童舞蹈创编类课程即通过儿童舞蹈不同形式的创编技巧训练,运用不同创编方法与各种技术技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儿童舞蹈形式、创编原则和方法,掌握儿童舞蹈创编的一般规律,并能密切联系实际,自选主题进行创编实践。

4.“教”———儿童舞蹈教学方法论课程“教”指儿童舞蹈教学方法论课程,涉及儿童舞蹈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内容。它既要研究教师如何教、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并探究儿童舞蹈教学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发展规律。通过儿童舞蹈教学论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儿童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儿童舞蹈教学的理论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儿童舞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要求,掌握儿童舞蹈教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逐步成为能够独立从事儿童舞蹈教学工作的合格小学教师。

三、必修课为主体,选修课为补充的课程体系

舞蹈必修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赏、学、创、教”的能力。由于目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多但必修课时少的矛盾,导致客观上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效果都很难保证,更别谈满足学生对提高舞蹈表演技能和教学能力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及小学舞蹈艺术教育的客观需要。因此,系统开设舞蹈选修课程,对必修课进行必要的延伸、拓宽和补充,满足学生以及基础教育对舞蹈课程的现实需求。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的具体内容都涵盖了以上四大模块的内容,只是课程内容的具体编排和设计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有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必修课的内容设置遵循综合性的原则。由于必修课的课时少,开设的课程门类有限,因此,在保证课程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四大模块的内容会以一条逻辑主线统领,贯穿融合在有限的一两门具体舞蹈课程当中。比如,可将儿童舞蹈赏析、儿童舞蹈创编、儿童舞蹈教学模式和方法这些都应列入一门舞蹈必修课程,但内容编排不可简单模块化叠加,因为单纯以形体训练,难免感觉枯燥,单纯进行舞蹈欣赏,参与性又不强,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综合考虑,理论实践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二,选修课的内容设置遵循兴趣和专业的原则。舞蹈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的课程门类,因此选修课程的设置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每门课程涉及一个模块的内容,甚至可以就某个模块的某个重要内容单设一门课程。较之必修课,选修课的专业性更强,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作者:许芸芸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

参考文献:

[1]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章春和.舞随知行,知乘舞进———师范类舞蹈教育刍议,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4).

[3]李永惠.试点工作背景下高师舞蹈实训课程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

[4]杨琦.从技术素质到艺术表达———试论本科舞蹈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J].艺术学院学报(季刊),2011(2).

[5]陈雯.“即兴”———舞者身心一体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4).

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教学内容

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以独居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舞蹈风格影响着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为传统舞蹈艺术增添了无尽的魅力。但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广西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土壤逐渐瓦解,许多少数民族舞蹈都陷入了濒临灭绝的边缘。所以,我们应当以学校舞蹈教学的方式传承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在舞蹈教学改革中推动民族舞蹈的创新发展。

一、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在传承广西少数民族舞蹈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学生的舞蹈基本功比较好;教师对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认识和理解较深;学校为少数民族舞蹈传承创造良好条件等。但由于各种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理念落后、对少数民族舞蹈传承重视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一)舞蹈教学思想及内容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少数民族舞蹈不够流行、不够美、也不够酷,对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缺乏兴趣;教师对壮族、傣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研究不够深刻,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舞蹈文化等认识不够,这些也影响了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改革。此外,广西少数民族大多都比较重视世俗的民间生活,并以舞蹈的方式缅怀先人、歌颂美好生活、表达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等。比如壮族巫舞就以祭拜神灵的方式表达了对恶劣生存环境的抗争和对先人的缅怀。但是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不够重视。传统服饰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特征,如形式多样的金属饰品、复杂的围裙系带等,这些都反映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生活方式、价值信仰等,但是许多教师对少数民族服饰了解不多,不能恰当地利用服饰表现舞蹈意境、增添审美效果。

(二)舞蹈教学方法及环境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广西少数民族舞蹈获得了较好传播,教师或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观赏和模仿广西少数民族舞蹈,这些推动了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播,但是教师或学生对这些少数民族舞蹈的学习往往是一知半解的,只是简单地模仿舞蹈动作,或生搬硬套地适用一些少数民族舞蹈元素,对舞蹈文化、舞蹈意境、舞蹈审美等不甚了解,这些又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的创新发展。此外,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发展滞后,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而增加新的舞蹈元素,导致舞蹈内容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使许多学生对广西少数民族舞蹈产生了审美疲劳,也影响了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改革。

二、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涉及音乐选择及编排、舞蹈立意及内容等方面内容,因而应当从音乐选择、舞蹈立意、舞蹈服饰等方面推动舞蹈教学内容改革。

(一)音乐选择及编排的创新少数民族音乐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能够反映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同时,少数民族也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为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内容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可以根据舞蹈主题、意境、内容、风格、节奏等选择适合的舞蹈音乐,或者以少数民族音乐为基础开展舞蹈动作设计,使舞蹈内容、主题和意境与音乐更加吻合。比如壮族舞蹈《摆嘎摆》就是以广西民歌为排练题目的,以独特的肢体动作展现了壮族儿女在挑扁担时的动作、特点和生活趣味,以音乐和舞蹈相结合的方式完美地表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舞蹈立意及内容的创新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一方面,应当深深扎根于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和日常生活中,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中寻找舞蹈创作灵感,选择舞蹈立意及内容,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更加贴近少数民族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少数民族舞蹈中有许多拜神、祈求、祭祀等方面内容的舞蹈作品,这些舞蹈作品在思想价值、精神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落后性,所以,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应当对这些消极、迷信、落后的舞蹈内容进行改编,提高舞蹈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等,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焕发生机活力。[1]

(三)舞蹈服饰和道具的创新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服饰展现少数民族舞蹈,提高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性、艺术性和地域性等。比如,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笔者编排了壮族舞蹈《壮族美》,以黑色的壮族服饰为基础,将壮族独具特色的刺绣、袖口等融入服饰设计之中,以素色搭配外套、背心等,形成了独特的舞蹈服饰风格。广西少数民族舞蹈中经常用到绣球、木棍等道具,这些往往能够增加民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少数民族舞蹈道具,增加民族舞蹈魅力。[2]

三、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

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应当以传承和发展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为出发点,以加强舞蹈基础训练、领悟舞蹈文化内涵等为重要途径,推动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改革。

(一)加强少数民族舞蹈基础训练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对学生的身体柔韧度、灵活性、协调性等都有较高要求,只有当学生拥有良好的舞蹈功底,才能更好地掌握少数民族舞蹈动作,以高难度舞蹈动作体现少数民族舞蹈的张力。所以,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应当将舞蹈基本功训练作为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以舞蹈造型训练、柔韧性训练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基本功。比如,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高难度舞蹈动作,以这些舞蹈动作训练学生的肌肉收缩力、身体柔韧性等,增强学生的核心稳定性、腿部肌肉力量等,使学生的舞蹈动作更有美感和张力。此外,还应当将现代舞蹈的基本功训练融入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将少数民族舞蹈分解为若干舞蹈基本功训练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少数民族舞蹈基本功训练。

篇5

一、现阶段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生源急剧扩张,师资力量不足

在舞蹈还是稀缺物品的年代,高校舞蹈教学一般都是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这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收专业上的指导。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学习舞蹈的学生人数在逐年递增。而舞蹈教师的数量增长却远远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特别是一些优质教师资源稀缺,这就造成了一种局面:高校舞蹈教学越来越趋向于大班化教学,一个舞蹈教师往往要同时指导几十个乃至上百名学生,教学效果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二)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低效

在高校舞蹈课堂上,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许多舞蹈教师却忽视了个体差异,“一刀切”、“一锅端”,这就使个别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越来越低,甚至有可能产生抵触心理。而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无论身体特征、学习基础、人格特征、学习动机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的,因而一个模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行不通的。

(三)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缺乏整合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存在“重专业技能训练、轻舞蹈理论学习”的倾向,一听到要学理论、考理论,就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有的高校由于历史及师资等原因,也同样存在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间缺乏有机结合,重视理论学习而缺乏科学的技能训练。结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者“厚于理而薄于技”或者“长于技而弱于理”,没有实现舞蹈课程应有的“理实一体化”。

(四)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创新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及方法缺乏研究与创新,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舞蹈的兴趣,甚至形成了厌恶舞蹈课的心理。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更是扼杀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成为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附属品,学生的主体地位边缘化,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

二、提升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重构高校舞蹈艺术课程体系

一定意义上讲,如果舞蹈艺术类课程开设的种类越多,分科越细,越让学生无从选择。应将众多舞蹈课程科学地化整为一,增加课时,减少门类。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可以设一门在内容体系上具有基础性、渐近性、复合性的舞蹈艺术类课程,将此门课程设置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同时要贯彻好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辅舞蹈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上,开设一些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艺术哲学等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培育舞蹈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舞蹈课的学生,在其舞蹈生涯中,文化修养及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规定着其整体艺术素质、专业水平的高低与发展。那种单纯追求技能熟练而忽视文化及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只能培养舞蹈的“匠人”,而永远不可能造就优秀的舞蹈人才。兴趣是学好舞蹈的动力和前提,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着力点。在舞蹈教学的开始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成就动机。如果在刚开始的阶段就让学生产生了挫败感,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甚至可能放弃舞蹈的学习。所以教师要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地感受舞蹈的魅力和意义。

(三)创新教学方法,进行差异化教学

在舞蹈教学中,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改革,采用一些新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舞蹈教师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身体构造以及千差万别的内心世界。所以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专业教学时,要面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增加授课的吸引力。

篇6

关键词:舞蹈 积极性 学前教育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也促使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教育。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如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身体条件不一,在学习舞蹈课程时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学习积极性不够。笔者从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已有五年,在此总结一些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积极性的举措。

一、因材施教

笔者认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了解教学的对象,根据教学对象的知识储备情况、身体条件、舞蹈基础确定教学内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并非舞蹈院校的学生,与高等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相比存在着身体条件差、底子薄、心理素质差、班级人数多等问题。故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不能照搬舞蹈院校的教学模式。笔者所教班级人数为50人左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很难做到统一。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教学难度,先从单一动作,再到复合型动作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实现舞蹈的美育价值。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舞蹈较其他学科相比是一门比较特殊的专业,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尤其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又处在学习舞蹈的入门阶段,长时间的基本功训练单调而乏味,让人承受着身体上的痛苦,导致学生兴趣日益消减,常常萌生厌学甚至放弃的念头。因此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交替进行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视频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说唱跳结合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三、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舞台表演的机会不多,舞台经验欠缺,因此,带领他们观看相关的舞蹈表演非常重要。观摩可以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今后学习舞蹈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例如笔者曾带一个班观看河源市举办的中央御府杯舞蹈大赛。比赛结束后,学生纷纷表示节目很美、视觉效果好、表演过程中很有感情、想参加类似比赛等。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欣赏舞蹈、评价舞蹈、通过舞蹈表达情感。笔者惊奇地发现,参加观摩的班级与未参加观摩的班级相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领悟性、自觉性明显要高。故为学生提供相关观摩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之一。

四、提供表演舞台,进一步增强自信

观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舞蹈和热爱舞蹈,提高学生上台表演的欲望。为了站稳讲台兼顾舞台,为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是必不可少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岗位是对接幼儿园,因此,利用上台表演塑造其气质丰富舞台经验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借助各种平台让学生施展才华,不断成长,如以赛促教,利用河源市每一年举办一次的全市幼师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借助五四晚会、元旦晚会、社团表演、送戏下乡等多元化平台为学生搭建成长通道。

五、增设实习环节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但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实习。实习是幼师学生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也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实习的平台近距离接触到今后教学的对象,也能更清晰地明确在今后工作中哪些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如弹唱跳说是幼儿园每日课程中最常用的,学生通过实习直观地察觉到这些技能的重要性,从而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 舞蹈教育 分析对策

一、中职学校舞蹈教育存在问题

(一)学生能力高低不一

中职舞蹈学科中的学生不是所有的都擅长舞蹈,有部分学生舞蹈经验不足,甚至缺失,而且年龄限制也使学生们的技能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基本条件比较好也对舞蹈感兴趣,但是由于基本动作和韵律难以把握,而导致没有明显成效。另有一部分学生对舞蹈有一定的经验,也掌握了基本动作,身体柔韧度较好,显然这部分学生处于领先地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舞蹈基础的不均衡导致学生个体差异太大,导致系统施教效果不明显。

(二)落后的教学方法

现今大部分中职学校舞蹈教育都是用老师口传身授学生跟随模仿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会导致学生实用性舞蹈技能缺失。另外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的构建使学生觉得枯燥,失去了学习兴趣。对于那些舞蹈天赋好的学生来说不够学,而对那些没有基础,天赋一般的学生来说是学不好。由于学生众多,理论体系繁琐的原因,致使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指导。

(三)缺少学习的积极性

舞蹈课程训练是比较消耗体能的,训练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发生擦伤、碰伤等情况,因此会打击到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一些没有舞蹈经验自身舞蹈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理论会产生枯燥、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而对于一些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接受过专业指导和训练,相对突出于其他同学,过于自信,自我感觉良好,实际舞技并不怎么优秀,这种情况就容易产生骄傲、慵懒、怠慢等不良情绪,大大的消磨了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四)学习空间窄

很多中职学校和家长对舞蹈教学不重视,而是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培养,在其眼中舞蹈被视为“不务正业”。在这样传统的思想模式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也开始轻视舞蹈学习,盲目的认为舞蹈学习是浪费时间,与自己的专业学科无益。还有的中职学校将舞蹈课程设置成为“副科”,甚至还有的不开设舞蹈课。有的虽然开始舞蹈课,但是形同影射,舞蹈课时间经常被挪用的现象频繁出现,导致学生把舞蹈课当成休闲娱乐时间,严重的扭曲了舞蹈课的实质目的,导致舞蹈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中职学校舞蹈教育对策分析

(一)建立良好轻松的学习环境

对于中职舞蹈教学来说建立良好轻松的学习环境很重要,而舞蹈的趣味性应高过技能性。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激起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学习时保持着一种自由愉快的心境,以音乐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感知和体验音乐的同时精神也得到了放松和享受,此时再指导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用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使学生慢慢的感受到了自我显示的形体美、气色美、神韵美和力量美,最终身体和灵魂与舞蹈共振,达到内外交触的意境,进而深深的融入其中。

(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在进行舞蹈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揣摩学生的心理。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技能探求的欲望。舞蹈是一种人体艺术,是美的体现。生活中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语言,而舞蹈中形体动作就是语言,用形体语言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从而感染观众。比如可以让学生欣赏大量的优秀的舞蹈作品,体味作品的优点,从中进行感悟,让学生为之美所感化,产生“我希望我也这样优美”的心理,教师这时再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会变得轻松很多。

(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上舞蹈课同样需要激发兴趣,寓教于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蹈课也可以理解成情感课。因此,虽说有的教师是用规范的动作进行示范,用比较确切精美的语言来讲述舞蹈动作的要领,可是教学效果却并不是很理想。其原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将舞蹈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无法让学生愉快地学、兴致勃勃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增加课堂趣味性,使学生在训练舞蹈技能时,充满了自娱性和游戏性,变被动为主动,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德育思想与舞蹈教学相结合

舞蹈教学是通过人的体态练习为手段锻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舞蹈技能与技巧,更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正确的指导。因为舞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竞争与规则,还有对成功和失败的角逐,竞争要通过正面的比拼,尊重竞争对手。所以,教师应该教育指导学生遵守当中的规则、正确面对成败,使德育思想与舞蹈教学相结合,以此构建现代信息技术式的舞蹈教学模式。

(五)加强学生的创造力并对教学进行创新

学生们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模仿,就会掌握身体的运动规律,甚至达到随意发挥也不会走样。当学生掌握了各种舞蹈组合后,他们就可以根据舞蹈组合的各种动作规律进行再次创编,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及表现力。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比如当每个舞种组合结束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让他们自己创编一些此舞种的新组合等等。学生在中职学校教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们参加一些创编舞蹈的比赛。让学生们开动脑筋,通过舞蹈教师的指导,创编舞用动机,学会发展动机,完成舞蹈作品。让学生们真正明白舞蹈动机的重要性。中职舞蹈教师都有着为学生创作适合他们自己特点舞蹈的责任。然而学生们由开始模仿到自己创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们的创作实践要从学生自己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摸索舞蹈动作规律、舞蹈的特点.从而创造出具有自我个性特点的舞蹈。

结语:中职学校舞蹈教学的开展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因此,中职学校舞蹈教育应受到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的重视,正视舞蹈在中职学校中的学科地位,培养出拥有真正专业技能和思想品德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宇.中职学校舞蹈教育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众文艺

篇8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模仿;节奏感;肢体记忆;条件反射

一. 舞蹈教学的特殊性

1.1舞蹈教学的基本要求

舞蹈是对自然界相关形态进行动作模仿的一种升华,为了使这种模仿能够对行为心智本身有所助益,又兼有美感,舞蹈教学活动应运而生。,针对身体直立感与开度、轻度、伸展及灵活性等练习,掌握跳舞的基本功。再通过舞蹈表演,训练音乐节奏感及动作的协调性,增强队行的概念。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表演能力和表演技巧。

1.2舞蹈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舞蹈教学在中职的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现代人文化生活和自娱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对幼师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精神文明程度,陶冶美的情操,充分发挥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①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进行形体与舞蹈训练可使肌纤维变粗而且坚韧有力,使其中所含蛋白质及糖元等储量增加,血管变丰富,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改变,使骨外层的密质增厚,骨质更加坚固,从而提高骨骼系统抗折断、弯曲、压拉、扭转的能力,加强了关节的韧性,提高关节的弹性和灵活性。

舞蹈向来是学校文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高学生美育的重要环节,是职业院校中的重要一环,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完善文化建设,完善学生人格修养,培养团队意识,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1.3中职舞蹈教学所面临的困难

在中职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难于管理与统一协调。因为中职院校,学生群体在自身素质和人生目标定位有一定关系。部分学生是希望通过短期的专业技能培训以迅速适应社会,而舞蹈教学在其专业技术领域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在舞蹈训练的组织管理就有了一定难度。

二. 肢体记忆对舞蹈教学的巨大作用

2.1人类的智慧源于对自然的模仿

人类之所以有这超过一般生命体的智慧,就在于对自然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人类从爬行到行走,从茹毛饮血到生火煮食,从局于陆地到下海上树,肢体语言无不象征这进化的开端。

最初的舞蹈形式,源于古代祭祀。如果说肢体记忆是对自然的复刻,那么最初舞蹈便是在复刻基础上向自然献媚的形式,而祭祀便是将这种形式变成了一种信仰,并且代代相传。

根据古代传说,巫师代表着人类智慧的最高峰,因为,他拥有跟神交流的方式,而这种方式,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舞蹈。舞蹈通过肢体表现着对自然界的观点,又通过肢体的反射,来同自然进行沟通,可见舞蹈的境界,同道家的终极诉求并无二致,“道法自然,师法万物”。

如果说结绳记事是人类第一次借助外力来进行记忆,那么肢体便是人类记忆的开端,而舞蹈是对记忆对自然对生命至关重要又神圣万分的尊崇形式之一。

2.2肢体有助于动作性条件反射

中职舞蹈教学需要克服的首要困难就是,舞蹈动作的学习。任何带有重复性质的学习,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记忆。最好的记忆方式,并不是通过头脑,而是通过肢体,用身体记住,便会形成习惯,久而久之,习惯便成为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也是舞蹈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能够让动作,形态,角度,方向在脑海中形成固定的位置,形成承接并且连贯的舞蹈动作。通过条件反射,舞蹈动作又与人类的审美活动相关。

2.3舞蹈教学的重点在于形成节奏习惯

舞蹈跟音乐的是相辅相成的,舞蹈也可以看做是声音的具象。因此舞蹈并不是无规律而单一的,而是在一定规范的节奏当中,然后以适宜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节奏感的培养。

节奏在生活当中其实无处不在。比如时钟的节奏,给人以稳定;朋克的节奏,给人以激情;红绿灯的节奏,给人以冗长;打字的节奏,给人以庸碌,各式各样的节奏贯穿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部分。养成节奏习惯,无异于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部媒介的门,与万物都产生交集,让舞蹈教学融于生活点滴,就像《舞出我世界》中的小男孩,舞蹈已经成为他读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方式当中,他能够有超越常人的感受,映照出内心美丽的蓝图,可以说舞蹈与他的生命轨迹已变得息息相关。

三. 舞蹈教学与肢体记忆的密切关系

3.1舞蹈教学是肢体记忆反映形式的一种外现

可以说任何舞蹈教学,都是在固有动作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复制。换句话说,任何舞蹈都是进行肢体的复制。复制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记忆。

无论是从舞蹈原创性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现有舞蹈教学的情况来说。肢体记忆都是其借助的主要条件。肢体记住了寒冷,疾病,惊讶,悲伤,狂风,暴雨,舞蹈就将其反映进行了艺术化的精简和夸张,以使其达到神似形类的效果。舞蹈教学则是将这些记忆,以肢体动作的形式进行艺术化的外现。

3.2肢体记忆是最好的舞蹈教学效果之一

舞蹈教学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便是在舞蹈动作完成的过程当中,以一种自然,流畅,不矫饰的心态表现出来。肢体记忆,能够让学生真正融入于舞蹈的境界和节奏当中,让其化身为所表现的媒介,使每一个动作,都能够在条件反射的情况下,完成肢体记忆。是舞蹈教学过程,考虑的不再是动作的完成度,而是动作之上精神范畴,对舞蹈本身的感受。

3.3舞蹈教学和肢体记忆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兴趣和增强学习能力

中职学校舞蹈教学有别于专业舞蹈院校的学院派教学,学院派的教学是建立在身体、能力各素质都达到一定标准后的成熟性高密度教学。“课堂可以从基础的排练厅到广场到专业舞台或者剧院。高密度的学院派舞蹈教学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产物,我们把它比做一座“桥”,是沟通“上下”、“古今”、“未来”的枢纽,有是承前启后的“转折”。是整个社会舞蹈教学历史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环节”,它也建立了自己的“发展功能”及“学院流派”。而中职舞蹈教学仅停留在为日后适应幼儿园教学为前提的教学中,尽可能的把学生塑造成多能跳能教能遍的多元型人才。”②如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告诉我们,现在的舞蹈教育不能再用以前的古老的教学方式,如果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老的教育机制来开展现在舞蹈教育是行不通的。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个人还是比较推行分层递进式的教学方法。

小结:

舞蹈教学中所强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肢体记忆的诉求如出一辙,通过条件反射和节奏感的培养,不仅能够在中职教学过程中完善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还能够有效的培养其团队意识和纪律观念。所以舞蹈教学和肢体记忆本身,有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对以后中职舞蹈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有着突出的积极意义。(无锡文化艺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63)

注解:

①《舞蹈欣赏》,金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45P

② 《新课改下形体与舞蹈教学对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方小燕,《科教新报》,2011-6-15

参考文献:

[1] 方小燕《新课改下形体与舞蹈教学对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科教新报》,2011-6-15

篇9

关键词: 幼儿舞蹈教学魅力策略

引言

幼儿舞蹈就是要把幼儿们的身体动作、语言和音乐的节奏相结合起来,能够反应出幼儿的现实生活,能够表达出幼儿们的一些生活情趣,在从实现的文学、舞蹈、音乐相结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能够陶冶幼儿们的情操。对于幼儿学习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幼儿们能够感受到美的熏陶,能够不断的激发出幼儿们的表现力。而幼儿教师还要给幼儿们创造出所要表现的一些具体的场景,能够给幼儿们一个充分的表达空间,因此就能够提高舞蹈在教学方面的魅力。

一、幼儿舞蹈教学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幼儿的舞蹈教学过程当中,幼儿们就是要培养的对象,也就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一定要树立起以幼儿作为教育中心的理念,一定要做到“一切全都是为了幼儿”。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出幼儿们的主观能动性,要充分的调动起来每一个幼儿的积极性,都能够参与进来。在舞蹈的教材选择方面,还是在舞蹈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方面,都一定要仔细的考虑到幼儿们本身的特点以及个性化方面的需求,一定要充分合理的对教学目标来定位,要确定出教学的方式,要培养幼儿在舞蹈方面的品格与技能,要为幼儿能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性原则

在对于幼儿的舞蹈教学方面来说,幼儿基本功的训练肯定是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训练幼儿们的动作与体形,能给幼儿们带来美的感觉,可是就舞蹈的意义远不只这样简单的舞稻,它还可以通过对幼儿进行舞蹈的基本训练来培养出幼儿们的学习能力以及模仿能力,要培养幼儿们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要培养幼儿们能够拥有良好的精神品质。

(三)趣味性原则

幼儿的特点与年龄就会决定幼儿在舞蹈的教学方面一定具备趣味性。因为幼儿的年龄很小,是比较好动的,其自制能力是很差的,他们的注意力是很难集中的。因此,幼儿的舞蹈教学具须要备有一定的趣味性,要以生动而又有趣才能够吸引住幼儿们的注意力。

(一)重视幼儿音乐素材的选择

1、选择新颖、有趣的作品

教幼儿舞蹈教师一定要注重在幼儿舞蹈的题材方面的选择,要选择那些具有音乐节奏比较明显的、其内容比较新颖的并且还充满着趣味性的一些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幼儿们的想象能力,才会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2、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节奏

教幼儿舞蹈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幼儿们能够充分的感受到音乐,要重视在音乐当中融入情感,而教师要教会幼儿们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肢体语言所起到的作用,要在音乐的世界中能够畅游而获得美的感受,要重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要在引导幼儿体验音乐之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贴切的音乐动作,要让幼儿们在表演的时候能够更加轻松活泼。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游戏法

所谓的游戏法就是通过运用一些游戏的形式来进行舞蹈的教学辅导方面工作开展。而幼儿的天性就是喜欢做一些游戏,因此把一些游戏与舞蹈的学习结合在一起,这样进行的幼儿舞蹈教学的方式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2、动作示范法

在幼儿的舞蹈教学过程中,示范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需要能够有效的把握住这一的教学技能。教师要通过对于舞蹈的教材要进行生动与正确的转化,要变成具有感染力的示范性表演,要让幼儿们对于舞蹈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楚与完整的印象,因此要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这样在练习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到枯燥无味了,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3、气氛渲染法

幼儿们的情感指向的事物都是比较单纯的,其活动也比较容易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幼儿的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出良好的氛围,是有利于幼儿们更好学习的,要帮助幼儿能够更快的进入到舞蹈的学习状态当中去。而舞蹈的教学场景还可以通过看一些视频、听音乐、讲故事等一些方式来进行,也可以布置成直观的场景,可以通过一些生动而又形象的语言来营造出良好的环境。要伴随着音乐的情节而发展,幼儿逐渐进入了角色,可以跟老师一起跳起来,教学的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三)让幼儿参与舞蹈创编

1、引入幼儿创编动作

幼儿的舞蹈教学还可以有引入创编的动作,要符合幼儿们具体的年龄特点,要注重舞蹈的形象性,要重视幼儿们的感受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才能够让幼儿们比较容易接受,要让幼儿们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感受到舞蹈的动作。一定要重视其动作的幅度,要加大其活动量,要不断的提高幼儿们动作的衔接能力。所创编的动作一定要具有规律性,要符合幼儿们的记忆规律。

2、优化幼儿创编动作

舞蹈教学要引入幼儿创编的动作,一定要尊重幼儿们的真实想法,要让幼儿们能够跟着老师一起舞蹈编排,在确定舞蹈的道具与服装时,要在重视舞蹈创编的动作,能够更好的来实现道具与服装进行综合性的运用。要尽量避免添枝加叶,要重视对于创编舞蹈类型的认识,要把所创编的动作认真的进行优化,而选择出合适的一些造型。要在优化的编排动作以后,让幼儿们进行练习,要用不同的舞蹈动作表现出不同的乐段,要教育幼儿们的动作动静相结合、而散发出童趣。

结论

总而言之,在幼儿舞蹈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可以低估的作用,幼儿舞蹈已经成为了我国在幼儿教育方面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幼儿舞蹈的教学可以有助于幼儿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要培养幼儿们的审美高雅情趣,要发展幼儿们的个性方面的价值。因此,幼儿舞蹈的教学一定要根据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的特点,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把握好主体性、教育性、趣味性的原则,要选择出合适的教育材料,要合理的运用一些游戏法、动作示范法、气氛渲染法等一些教学方法,来提高幼儿们的学习兴趣,要让幼儿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舞蹈的创编当中来,要提高幼儿舞蹈教学方面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课程设计与改革[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4).

篇10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各领域的变革和创新。在教育领域,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科技与教育的融合,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在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使体育舞蹈教学更具时代性和进步性,但同时在教学中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所以在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中,需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做更深入的研究,以此来促进教学与科技的高效结合,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

二、体育舞蹈研究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高校的体育舞蹈科目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对体育舞蹈的研究也在不断的进行和深入。研究的主要方法为:首先通过相关的体育舞蹈的资料和书籍进行研究,其次通过对不同高校进行实际的体育舞蹈教学的调查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对以上的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得到体育舞蹈学科科学有效的研究报告。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确保体育舞蹈项目更好的发展。

三、体育舞蹈发展制约因素

1.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低

由于我国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水平不同,在一些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中,缺乏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因此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的兴趣,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舞蹈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提高。而在体育教学的教材中,由于缺乏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例如,由于缺乏教学的系统性,使体育舞蹈的动作在难易、繁简等纵向的渐进性没有明确的分界,横向的教学扩展也缺乏相应的合理科学的计划,致使体育舞蹈教学工作效率没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体育舞蹈学习质量和水平也没有显著的提升。

2.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技能低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水平和能力。但是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操作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由于我国高校体育舞蹈的发展较晚,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和技能较低,所以教师对多媒体及计算机的应用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影响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结合,使资源不能合理的利用和配置,降低了教学效率和教学重量。

3.缺乏研究

体育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型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现代化信息技术是近些年来才运用到教学中的科技手段。所以如何将两项新型的项目有效的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是我国现阶段体育舞蹈教学需要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资金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不同,所以对体育舞蹈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的研究,出现不同的发展现状,但是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部分院校都存在缺少对体育舞蹈教学的研究,所以导致我国体育舞蹈现代化的教学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舞蹈中应用

1.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体育舞蹈认知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加强了人们对科技的了解和重视。在教育领域,科技在教学中的利用极大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对新的教学手段的利用,很多高校并没有对其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导致高校缺乏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和使用,所以要提高高校对现代化技术手段教学的认识。教育部门要加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宣传,组织高校的相关领导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较好的院校进行实地的考察,例如,作为我国体育舞蹈教学中的模范院校,北京体育大学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来结合体育舞蹈教学,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中的舞蹈动作进行分解,并将国际中优秀的体育舞蹈作品作为教学的参考,提高了学生的总体素质和技能。利用这种方式,来提高高校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认识,并加强本校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与实际结合。

2.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递知识与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职责。所以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对教育而又很深的影响。尤其是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和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除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更多的实际舞蹈动作的教学。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收集体育舞蹈的相关教学内容和最新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体育舞修养。但是由于目前教师的整体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较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高校要加强对教师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训,使教师不断更新计算机的专业知识,提高对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和操作水平。每一阶段的培训结束之后,要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的内容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部分,以此提高教师对培训的重视,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不断提高,对体育舞蹈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融合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提高了体育舞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率。

3.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体育舞蹈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现阶段体育舞蹈教学中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所以在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中,每所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条件,以及本校学生的自身素质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不同的高校对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的应用,有不同的使用重点和教学特色。但是都应该积极的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中,将舞蹈教学作为教学的基础,依据学生的舞蹈水平和舞蹈素养,制定科学有效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案。使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合理搭配,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于每个班级学生的体育舞蹈基础水平不同,体育舞蹈专业知识的贮备不同,所以在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中,出现学生的整体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增加了体育舞蹈教学的难度。为了减小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需要对体育舞蹈进行分层教学。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级别,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问题,制作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学内容。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主要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基础的体育舞蹈知识和舞蹈动作为主,逐渐增加难度。对基础条件较好的学生,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多选择一些专业的比赛片段和难度更高的舞蹈动作,从横向发展方向拓宽学生的体育舞蹈专业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所以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体育舞蹈教育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统一授课模式,使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舞蹈水平和专业知识都有所提高。减少了教师授课中的难度,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合理配置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

4.加强教学研究

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高校的的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对于新兴的体育学科很多高校对体育舞蹈的研究,尤其是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其中的运用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而研究信息技术在体育舞蹈中的应用,是完善体育舞蹈学科以及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方式和手段。所以高校要重视对这一项目的研究,通过增加研究资金和研究的成本,不断促进体育舞蹈的研究。鼓励体育舞蹈相关的学校教师和专家,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体育舞蹈应用中的研究”,结合制定的相关奖励标准和奖励机制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以此来激励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对研究的参与性,对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对研究中取得的有效成果运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体育舞蹈中的应用研究,可以促进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体育舞蹈的高效结合,提高体育舞蹈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同时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和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世界不同地区的体育舞蹈发展,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