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范文
时间:2023-08-20 15:0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运用教材探究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新教材注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把课内与课外,历史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把有利于比较、有利于多元解读、有利于多角度思考、有利于激发讨论、有利于师生对话的内容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地、有机地穿插起来运用,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依据教材的编排组合,引导学生探究
比如,学生在学习“二战后日本的崛起”这段历史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明治维新”联系起来,并提示学生注意这些重大事件分别有什么作用,特别是对日本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在思考、讨论后得出答案: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二战后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在联系、比较、思考、探讨后,日本的三次强国之路便一目了然了。
2.依据教材的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探究
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有不少题目就是很好的探究题。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材料,通过研究比较找出答案: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
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再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其课后练习的“活动与探究”的第一题:《》签订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仔细研究条约内容来寻找答案。所谓论从史出,依据事实我们自然可以得出结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通过《》,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所以说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像这样的练习设计,有深度、有质量、有启发性、有综合性。在教学中如果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一定会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收获。
二、创设问题探究
所谓问题就是指疑点。它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要素。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并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掌握思维方向,以达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具体方法有:
1.抓住关键词句,设题探究
如,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独立战争即是一次民族,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的国内和国际意义分别是什么?”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教师提示抓住关键词:“既是……又是”“结束”“实现”“确立”“有利于”“推动作用”等。这样学生能抓住主旨,加深理解。
2.抓住问题的焦点,设题探究
我在教学《秦王扫六合》时,对学生提出问题:“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又有人说他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你赞成哪一观点?”探究的过程中,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3.联系实际,设题探究
“历史与生活同在”,生活有多广阔,历史就有多广阔。在教学中,如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一定会取得最佳的探究效果。如学习这段历史时,指导学生采访身边参加过的人,亲耳聆听他们讲述那段惨痛的历史。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的遗址,亲身体会那段硝烟弥漫的历程。这样,就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交流生活。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历史,生活也是最好的课堂。
4.学生自提问题探究
思维自问题始,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最高形式的思维。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喜欢寻根究底探究问题”的习惯非常重要。在讲述“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一知识重点、难点,我指导学生这样提出问题:
问: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原因上有何相同点?
答:两国资产阶级都想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问:领导阶级相同吗?
答:都由资产阶级领导。
问:革命动力是否相同?
答: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
问:影响相同吗?
答: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其他国家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三、开展活动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而培养历史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实践。为此,历史新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综合性学习内容”,它强调学生的历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在研究与探索中、在有趣的活动中学历史、用历史。
篇2
初中历史教育多元化教学改革一、引言
在我国教学改革中,初中历史教育一直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初中历史也开展了诸多新的教学模式尝试,对于提升我国初中教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理论性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弱,应试教育影响仍然成为初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探索该模式在历史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为我国初中历史教育提供指导。
二、初中历史教育分析
初中历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需求进行改革,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如下:
1.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水平较弱
历史课程是典型的文科课程,教学中理论性较强,教学方法的创新难度较大,提升教学能力需要较多的努力和时间沉淀。然而,教学方法不灵活,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被动学习地位难以改变,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这都与教学方法不合理有密切的关系。
2.教学理论较为落后,缺乏创新实践
历史教学理论是一直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的重点,在教学指导理论中缺乏有效地研究成果,不能带动历史教学的全面发展。同时,历史教学创新实践较少,能够切实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较少,这就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3.学生自助学习能力较差
初中历史学生的自助学习能力较差,严重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结合课程内容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然而,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不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初中教学仅限于课程是我国教学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存在较大的阻碍。
三、初中历史多元化教学分析
初中多元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要求,提出创新模式的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多元化教学方法分析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就是能够借助当前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借鉴其他课程应用成熟的教学方法,能够为教学提供有效地教学指导。多元化教学方法包括:第一,情景教学方法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特定创建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学习环境中,在情景教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的增长;第二,探索式教学方法应用。按照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定制定探索式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第三,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应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课堂内核课堂外都能够进行历史学习,在课堂上强调学生和教师地位的平衡性,而在课堂外能够以学生主体,提供学生自我指导模式;第四,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初中历史教学能够借助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团队学习能力,在小组结合的模式下提升历史认识,并且在合作中交流历史学习经验。
2.多元化教学辅助工具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多元化的教学辅助工具,也就是能够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工具。多元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应用包括:第一,教材应用分析,将历史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能够在课堂中围绕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第二,历史地图的应用分析,历史地图中包含丰富内容,通过历史地图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在授课的过程中,适当运用历史地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历史空间观的培养;第三,板图应用分析,板图是教师总结历史知识和框架所得出的图画,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上都能起到积极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历史空间观;第四,多媒体应用分析,计算机多媒体能够创建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接触到更加形象的历史学习内容,并且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3.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分析
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框架指导,为历史教学规划更加全面的教学方案。在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构建中,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教师的教学意识的多元化,初中历史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能够丰富个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形成更加全面的教学观念;第二,学生学习的多元化,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突破单纯的知识学习,将历史学习作为能力学习,在学习中不仅获得历史知识的增长,而是要在历史学习中获得全面素质的发展;第三,考核的多元化,初中历史教学要强化多元化的考核,不能仅仅以学生考试时间的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而且要以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认识,更加强调学生的历史主观认识观念,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提供反馈指导。
四、总结
初中历史多元化的教学,要以提高教学效率、创建优质历史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新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现宏.浅析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J].学周刊,2012,(06).
[2]邵秀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法之我见[J].科教导刊,2012,(01).
[3]邱浪平.基于校本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以宁都中学《客家风情》校本课程开发为例[J].成功,2011,(05).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确认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方面的衔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言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
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中国改革开放时,就可以结合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说明我们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状态之中。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后,对历史的学习就会有正确的认识,教师也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历史学科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世界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与世界发展之趋势。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历史学科对丰富学生的社会科学知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功能。
二、有效衔接,发展学生。
1.夯实基础,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高中历史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初中阶段打牢基础对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非常重要。初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把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历史场景展现出来,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历史学科能力。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做好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让历史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初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意义,鼓励他们积极尝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我能学”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并不断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多是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那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困难重重。因此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勤学好问、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和书写规范工整等方面的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渡过这个衔接阶段。其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怎样将重点内容勾划在教材上,怎样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以及解题答题技巧等;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做笔记;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三、互相沟通,共同研讨,做好初、高中教师的衔接。
篇4
1.1厌倦情绪较明显。
不少学生对于历史学科表现出来了一种较为明显的厌倦情绪,尤以不少男同学为主,对历史课堂冷漠,对上课内容没有兴趣,课堂参与积极性很差,总是表现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来。
1.2主动性很差。
这类学生明显在课堂上和课后表现出主动性很差的倾向,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学习上往往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和从众性,课堂中和课后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第四,学习方法机械。由于缺乏学习历史学科的学习动机,因此一些学生在学习历史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机械,主要是死记硬背,没有充分感受到学习历史学科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不能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历史学科的有效方法,长此以往学习动机持续降低,学习效果和质量不高。
2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新课改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来使得学生真正地好学、乐学,这应该成为今后初中历史教学过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应该积极采取一些有效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学习动机水平,来进一步提高课堂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1加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吸引力。
不少学生之所以对历史课程没有兴趣,学习动机不高,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少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陈旧,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动机,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教学的吸引力,创新教学方法来激发其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形成各种悬念,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加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例如教师在讲《》这一颗之前,可以在上课之前先利用幻灯片放一段我军和日军作战的视频资料,吸引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利用这一视频资料来导入本节课,这样就可以让学校身临其境,便于教师的教学工作。
2.2有效利用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使得学生将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一个负担,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动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各种因素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有效教师期望效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发现,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有深刻的影响,教师应该将学生看作是积极的,有强烈动机的学习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效传达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动机;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发展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带学生去参观有关的革命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课堂内容的真实感,发展他们对于历史学科的强烈的学习愿望,这样就可以在今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动机。
2.3有效利用各种反馈和评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研究发现,学生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之前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考察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反馈还要有明显的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不能大而化之,同时积极对学生进行鼓励,例如可以对那些学习历史较为吃力或者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表扬反馈,但是在利用表扬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个别学生应该进行私下的表扬,避免课堂上的当众表扬,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等,有效激发学生学历历史课程的兴趣。
2.4有效利用各种学习动机理论来激发学习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加强对于各种学习动机理论的了解和学习,然后用他们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动机水平,例如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归因理论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指导,一般来说,学生在每一次的学习之后,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为自己的学习结果寻找一些原因,而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的归因则会极大地影响他们之后的学习,因此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科学的归因习惯就尤为重要了。教师应该在学生每一次的学习结果后引导学生对每一次学习结果进行一个客观公正的归因,并在这一过程中尽量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过程的进步归因于努力因素或者能力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对今后的历史学习不丧失信心,引导学生不断树立对于历史学习的自信心,争取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
3总结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87-01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取得符合教学要求的效果,换而言之,就是在教学效益的整体格局上做到最优化。当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前提下,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以下我将从备课,上课,课后三方面入手进行阐述,并且最后进行简单的总结与反思。
一、课前: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知识板块来设计上课的流程。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考纲与课标
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学评价的一把标尺,在历史课堂教学上看,也是基本依据,备课的基本工作就是先把握,后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在研究历史课程标准时,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呢?例如,教师把重点放在研读课程标准上,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等要求层次细化,用来确定教学重点。有的放矢,才能为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打好基础。同时,要及时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规划教学进度,对于重难点的内容一定要在课堂上解析到位,要减轻学生们学习的负担。
2.以教材为纲,灵活设计教案
初中历史经历课改之后,教材内容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通史体,变为以模块、专题为线索的体例。与新课改之前的教材相比,新课改之后的初中历史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数量上有了增加,而且知识的容量有所拓展,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设计教学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之前,教师要先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详细地解读,然后依据教学任务要求,对教材一些章节进行处理,如果有需要的话,要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适当地融入教师个人认知,来重新设计课本中前后知识点间的联系。
二、课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备好课后,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教案规划呢?
1.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与认可度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在历史课堂上灵活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用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接下来简单举例。首先可以尝试用提前设计好的情境导入课堂内容,如讲到南北战争,黑人奴隶制问题时,可以引入美国文学名著《飘》的相关情节,或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马丁路德金,奥巴马等人物。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如:假如奥巴马生活在200年能够当上美国总统吗?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基本内涵是什么?通过这些导入式的问题,深入浅出地指出本堂课程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这不仅能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还能使师生进行良好活跃的互动,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2.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历史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倡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参与学习,相应的,教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主体”的核心思想要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等,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将新课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游离于形式。一切的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为学生个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三、课后:适当的作业设置
课后作业是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能起到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作为教师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完成作业,读取反馈信息的能力。
1.精心设计作业内容
作业要避开难,繁,偏,怪,但在形式上要不断尝试创新。例如,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节后,可以让学生以同盟国或者轴心国的不同视角来阐述战争历史,反思战争,内容形式既可以以小论文呈现,也可以以视频,PPT等。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更能在思想和人格上得到升华。
2.细致地检阅作业情况
为了使学生找到真正的学习“病因”,教师要细致地检查作业,因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及时获取最确切、最具体的反馈信息。
四、反思
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教学实践进程,对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在反思中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并且积极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力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趋于不断优化。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1.教学内容
教师要反思在课本知识讲解、课堂内外师生互动、习题讲解分析等方面是否准确到位。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新课标动向,脚踏实地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与旧课程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目标设置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而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与品质,从而为学生今后养成“活到老学到老”、“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奠定基础。
3.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历史教师本人的教学方法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方式,都要以教学内容为参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也要符合学生学历史学科的认识规律,以及一般的教学大方向原则。在多元化的当代信息社会中,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同样也在走向多元化。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与时俱进,从当下的“素质教育”观点出发,在课堂内外灵活结合多种教学形式,落实学生能力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努力探寻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对历史学科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 教育发展研究. 2007(01)
篇6
一、要指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的观念
从小学到初中,有些学生形成了上历史课就是为了听故事的观念,还有同学认为上课讲故事少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其实这是错误观念,从学习内容来看,小学历史重在知道“是什么”,初中历史重在“为什么”、“怎么样”。
从学习要求来看,初中重在知识的再现,甚至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由于有这些不同,初中历史课不可能变成故事课,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跟上教师的上课节拍,积极思考,努力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
二、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教材
1.以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基本要素特征为支点,进行有效的历史学习。原因一般可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背景与条件;各个侧面原因,等等。
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个人、政党、组织、阶级)、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点、意义一般包括性质、功绩、经验教训。
性质一般从目的、人物、内容、结果等方面思考。
2.阅读与辩证思维相结合。也就是说,阅读与理解和思考相结合,流畅地读,有理解地读,有思考地读。
三、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1.预习习惯。坚持每次历史课前都要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这样在上课听讲时就更有目的性了。在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
2.认真听讲的习惯。抓住课堂45分钟。历史听课重在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事件的原因与影响、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历史知识框架的建立和历史规律的揭示。另外,切不可忽视每堂课的结束语。还要做好课堂笔记,让学生可以把历史笔记就写在课本上的相应空白位置,所谓“天头地脑”;这样做既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听和想,又可以使笔记和课本内容交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内化,也有利于将来的复习。
3.及时复习的习惯。课后复习是保证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持续性必不可少的环节。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学生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四、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
1.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搭建历史知识结构。对初一新生来讲,历史教材内容是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但没有历史老师的指导,他们自己很难形成知识体系。老师指导初一学生首先在学习主题内部理出知识线索;其次是给学习主题以准确的“定位”;最后是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
2.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法。初一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记忆显得尤为重要。历史知识记忆法有重复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定点串线记忆法等,要教会学生从死记硬背达到活记软背。
3.学会探究历史结论。从历史史实说明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加上自己的理性思考,就能很好地理解它。
4.要学会比较。有同学在思考比较类的问题时,往往感到很困惑,无从下手。
有一个化难为易的方法,就是确定要比较的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比如说改革类,都包括改革的背景原因、领导阶级、内容措施、结果、性质和影响等要素,根据构成要素自己设定比较项目。
5.要培养识图和用图能力。新教材不仅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书中图片作用很大,一定要重视并学会运用,还要用好地图册和填充图册。
6.要培养学生材料解析的能力。要充分运用课本中选取的材料,培养答题技巧;注重老师平时对这类题目所进行的训练,归纳总结方法和思维操作。
五、指导学生学会复习
1.夯实基础。仅从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考试题来看,容易题占80%以上,中等难度和较难题只占20%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与复习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绝不可避重就轻,一味地深挖难题。
2.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全部。
3.灵活地运用知识。在考试中要把记住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更要理解,理解得活。
4.捡“渣子”,即查漏补缺。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强化记忆,另一方面查找有没有遗漏的知识点,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5.翻饼烙饼。教学与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否则就要夹生。记忆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要两三遍才能完成。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课堂阅读教学互动
引言
阅读是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历史思维和培养历史能力的有效载体,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在历史学科方面,对阅读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1]。而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心理不断成熟的关键阶段,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探究心理。这些特点如果历史教师能加以顺势引导的话,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制定详细合理的教学计划,有意识地利用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加强历史课堂阅读,同时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也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引导他们形成知识、方法和能力的良性循环,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一.通过阅读来掌握知识
初中历史课本在编排上条理都很清晰,例如中国古代史,夏、商、周、秦、汉这样按时间先后规律排下来,在内容上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都分门别类地归纳到各自的章节中,脉络非常清晰。对初中生而言,文本阅读的难度其实很小的。不过在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控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限于初中生思维发展和自身生活经历不足的局限,仍然需要历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指导学生对课本阅读前,教师应对所教内容烂熟于心,构建起一个框架,将所教内容按内在的联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增加一些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课外内容,如一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等,这些往往教材写得并不深入,甚至略过不提。如果增加进去的话,既可以帮助学生增加知识,还可以让他们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问题意识”,即根据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提炼出一些有关课文核心的问题。如教时,可以问学生:前的国内外形势如何?对中英两国会有什么影响?然后在课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索阅读,可大大提高阅读的深度。
二.通过讨论来形成方法
历史的很多结论都是在激烈地争论和学术探讨中达成共识的,同时也在讨论中越辩越明,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因此教师也要将这种方法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在学生们已经经过深入阅读的基础上让他们分组讨论。这种方法类似于“对话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既能激发他们的思考,锻炼思维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积极发言,锻炼表达能力。而且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经过不同观点的交流,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会不断深化和更新,看同一事件的角度又会更加多样化,对他们发散思维的塑造也很有益处。
当然,鉴于初中生思维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而且集中力也比较差,教师有必要进行引导和启发,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致因讨论时间过长且没有教师监督而分散[2]。尤其是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上,教师更应该及时介入。对好的想法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使学生更有动力坚持;对不成熟的观点,则在肯定学生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加以一些启发,让他们尝试着从这个角度想想看,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们的讨论积极性容易得到调动并能保持比较长的时间。在讨论得差不多了之后,教师接下去要指导学生对讨论的内容和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让他们找出解答和思考这些问题的思路和角度,以及如何从课文中找出内容来支撑这些问题。对于那些经过讨论后仍然争论较大的,教师们应再指导他们去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通过扩大阅读范围来寻找答案,这样有个好处就是能让学生将课堂延续到课外,激发他们探索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并进一步促进教与学的结合。
三.通过归纳来培养能力
通过阅读和谈论这两个环节,学生们已经能够比较好的掌握教材的内容,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并懂得一些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如果想要学生们达到对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因果进行深入阐述和探究,同时对不同历史事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它们你的异同并按一定内在联系对各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归纳等等这些比较深的层次的话,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基本的历史学科的方法训练。就初中生的情况而言,教师要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归纳方法,这些不仅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用,学生也可以将这些学习方法迁移到其他学科,同样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非常有用[3]。
在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归纳时,教师应当尽量由学生自己进行,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提示。学生们归纳得差不多了,基本的重点内容都囊括了之后,教师要利用点拨、启发、小结等多种形式和学生一些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整理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
历史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教育功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读史学做人”,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历史学科的这一基本功能,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就要结合所教的内容穿插一些关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道德思想的内容,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结语
初中历史学科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阅读的效果。因此,对历史课堂阅读的重视程度一定要提高,并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对学生课堂于都能力的培养,使之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循环,历史学科的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将最大程度地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57-02
我们的日常教学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常常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对书课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然而,遇到相关问题需要解决时,却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传统教学的主要活动就是讲述、板书和布置练习,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把学生看成了接受器,课堂中的问答多半是复述教材中的文字,教师充当了知识灌输者的角色。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结论的灌输者,而是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使教师自身由知识传递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它同时也强调,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2.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喜欢历史学科,会主动学习历史,教师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一新的要求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抛弃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采取措施,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的关键是好学,因此,历史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只有当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培养其历史能力,促进历史的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发展。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认为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住时间、人物和事件经过就可以,必须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引发其智慧火花,这个目的实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能非常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形成学生独特见解和观点的方法,如提出"是不是华盛顿拯救了美国?""你如果是谭嗣同会不会逃走?"等论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的同时,一定要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式和方法、技巧。
3.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仅靠教材中的材料是不够的。教师要想办法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教材有关联、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新材料,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去产生新的思维。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很多的:如设问情境法、故事情境法、谜语情境法、音乐配合情境法、角色表演情境法、直观实物演示情境法、多媒体播放情境法等等。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境资料,比如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例如:在去年听我校初二教师讲解《伟大的开端》一课时,任课教师首先通过询问班里有多少共青团员,然后与学生齐唱中国共青团团歌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当讲解到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时,同学们义愤填膺,课堂气氛高涨。老师抓住时机询问询问:"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政府!""还我山东"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出几乎与当年青年学生一样的爱国口号……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4.使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他特别强调: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很明显,他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亚春;;关注初中历史课堂中生成性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8期
篇9
关键词:高效课堂;授之以渔;学力发展;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是一个教师引领下学生自致的、长效的活动课堂、文化课堂、生命课堂,并具有四个鲜明特征:(1)突出目标的整合;(2)催生过程的灵动;(3)实现“四基”的扎实;(4)聚焦人格的生长。其中实现“四基”的扎实: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能力,三是基本思想,四是基本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辞源》对“学力”的解释是:“谓学问之所至也。”《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一书中:“学力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内在结构的复合体,是一个由‘四基’融合而成的有机体,缺失了‘四基’中的任何一‘基’或任何一‘极’,都无以构成完整的、真正的、具有内生性的学力。”
初中生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由半独立半依赖向独立过渡的重要时期,学力发展也处于关键时期。同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也指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这也为学力及其发展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人们往往认为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笔者认为,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地安排学习活动,深入学生中去,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非常重要。下面,结合自身在打造高效课堂过程中,有关学生学习方法与学力发展方面的几点尝试,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学生学会“阅读”是学力形成的基础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学生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带领学生读书学习,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学生要跟着老师给的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学生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阅读教材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史料,学会阅读并分析之,从而论从史出。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有史料分析,学会史料分析,同样为历史学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学会“联系”,是学力发展的必经路
历史学科的清晰度有自己的学科特征,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教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视时、空梳理示范,并引导学生梳理,从而建构好历史知识体系,不仅教师的历史课堂清晰了,而且学生也在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学会了历史学习的特性之一――线索性。
拉清线索,需要教师源于书本,高于书本,打破现有的教材单元内容,建构出教学单元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整合。比如,在初三历史复习时,教师可以用国别史,以时序性,引导学生建构出重要国家的知识体系,拉清发展线索。以近代英国史为例,可以按照世纪排序,分为15-16世纪、17世纪、18世纪、19-20世纪初四个阶段,引导学生将具体大事或主要人物进行归类整理,这样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2014年南通历史中考题选择题第26题:下列是英国在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按其出现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牛顿建立力学理论体系 ②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 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A.①④③②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③④②①
这考查了其中15-18世纪的部分内容,如果在平时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就已自主拉清线索,此题自然能迎刃而解。以此为例,学生根据英国史范例,建构出他国的发展线索,如近现代美国史,在个人、小组、全班的合作下,最终按照美国几个重要的总统顺序,建构出美国史的知识体系。
在课堂上,学生尝试知识迁移,不仅自主合作地建构了新知识,并将其纳入了原有知识结构,获取了研究问题的一种策略,而且有了探索、创新的机会,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就,历史学力在潜移默化中,也得以发展。
三、学生学会“巧学”,让学力发展变得事半功倍
常常有人错误地认为,初中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认为记忆力是天生而为。我个人认为,有良好的记忆力,是历史学习中重要的学力,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和记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实现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于是,我总结概括了一些教会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
1.表格归类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可以归纳出这样的表格:
2.历史地图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并连线法,更加形象、更加快速地掌握,具体如下:
3.思维整合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可以用数字归纳为:三个人物――阿古柏、左宗棠、曾纪泽;两个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外交为主、武力后盾”;一个时间及事件――1884年设置新疆行省。这样,突出重点,简约知识,提高概括能力,也便于全体学生的掌握。
我深信,学生在结构化所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建构过程中,学会基本方法的运用,逐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必将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学力;我们历史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倾情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够打造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一片新天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有效,甚至高效;我们的学生才会放飞希望,得到快乐,收获成功!
篇10
初中历史学科在苏州地区尽管2008年就列为中考科目,但因为在中考总分730分仅占50分,所以相对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三大学科,仍居小科地位。因此,学生一般课余和课后时间用于历史学习和复习,来历史教师这里问问题的时间自然比较少。加上学校学生大多是走读学生,一回到家里,即使还有复习历史念想的,往往又因缺乏历史复习氛围和交流平台而中途放弃。针对此,笔者一直寻找适当的交流平台和学习工具,能让学生回到家中也很自如地复习历史知识,交流学习心得。笔者考虑到大多数学生都有QQ号码,于是利用他们的QQ号码组织班级QQ群,实现学习历史、交流学习心得的想法初步成熟。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博物馆网站等,以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使历史教学能够朝着更大的空间发展。在最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点拨下,更加坚定了笔者建立班级QQ群,为中考历史构建学习平台的想法,并将此想法付诸实施。
1 以QQ群聊天为阵地,树立网络规范和开展学习交流
如今的信息社会,电脑和网络作为有用的科技工具走进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人们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但同时,电脑和网络不良信息横行,特别给涉世未深的初中生构成了误导和诱惑。因此,电脑和网络都是双刃剑,必须在教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下,学生才能将此工具运用得更加科学。
在班级QQ群正式运行之前,教师预先要给家长和学生做好使用电脑和网络的安全警告和提示。另外,教师还要积极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批准该学生为班级QQ群的成员,并严格把关入群会员。一些有“网瘾”的和妨碍QQ群内正常历史学习讨论的学生,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并可以暂时排除QQ群之外。防止这类学生以用班级QQ群学习为理由,获得上网的机会,来做沉溺于电脑和网络,或者其他对学习无益甚至影响同学正常学习的事情。历史教师建立班级QQ群,并以QQ群作为45分钟历史课堂之外的班级学习的第二基地,历史教师也就自然而然成为QQ群的“创建者”,可以批准合格学生进入QQ群,杜绝“灌水”等与学习无关的发言等,还可以在每个QQ群委任几位积极学习的优秀学生为“管理员”,协助教师管理班级QQ群。
为创建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QQ群网络平台的功能,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来教育引导学生,笔者先用列宁的名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来作为自己的QQ签名,从QQ会员的QQ签名入手,建议“群众”在自己的“个性签名”里用奋发向上的学习感悟、乐观和自我激励的话语、历史名人的名言警句等励志语言,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2 以群论坛为平台,组织话题讨论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重视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课程目标实施的主要材料和工具,教科书不仅要对历史知识作具体有条理的介绍,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上有所创新。根据笔者对近几年苏州中考历史试题的研究,第四大题材料题的几例开放性问题越来越活,测试越来越淡化机械记忆,而更加侧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笔者在班级QQ群里专门设计了“如果……”“观
点碰撞”“我看……”等栏目,将具体的历史问题抛出,学生不断地跟帖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加强了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思考。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并最后给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跟贴情况及时介入,予以适当的点评和引导。“新课程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例如,笔者通过材料和设问,展示了历史学界有关“哥伦布到达美洲”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历史现象。笔者还结合“科教兴国”“问题”等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用历史知识来论证,加强历史带来的启示和感想。对学生的讨论帖子和发言,最后集思广益但统一收口,形成该讨论题的参考答案,并将讨论题目和参考答案提供给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这样一来,加强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突破了学生对历史知识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瓶颈状态。
3 以群共享为载体,分享优质资源
笔者力主建立分单元试题库,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把搜集整理试题的任务具体分配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并由组长牵头。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历史学习也一样,结合课程标准和中考考纲(《历史能力自测》),笔者主张将每一个单元的试题分成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识记”层次以填空题为主,加强学生知识记忆;“理解”层次以选择判断为主,要求学生理解记忆;而“运用”层次以材料题为主,注重学生联想记忆和发散思维。
新课程强调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经笔者认同后,各学习小组组长把搜集并整理后的试题资料全部上传到群共享里,这样,即使临时缺席某次QQ群内学习交流的学生,也可以根据其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程度,随时下载、浏览和使用试题资源,做到不同程度的有针对性的提高。
4 以班级QQ群为纽带,发展和谐“师生”“生生”关系
班级QQ群用作历史学习平台,将历史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针对大多数学生都是走读学生,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在家长和教师的规范引导下,学生在班级QQ群里,不仅发挥了个人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利用班级QQ群这样开放性的交流平台,在家长和教师的有效组织下,学生积极参与中考历史学习交流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交流信息和表达思想的环境和机会,建立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友谊。
另外,班级QQ群又是一个虚拟世界,这样也避免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面对面时可能会产生的不公平的尴尬现象,使“师生”和“生生”某种程度上真正实现了对话的地位平等,为师生间正常交流做到了开辟畅通,对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契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的教育行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因此,不管是在QQ群里还是课堂上,不管是在课堂还是课后,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都是教师一贯的原则和要求。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品牌形象塑造策略
- 下一篇: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