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范文

时间:2023-08-20 15:0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篇1

我们知道,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已经推行了近三年,项目依托孟照彬教授MS―EEPO操作体系,围绕如何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而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单元组常态的学习、学习成果的多种表达呈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动静的适时转换、团队合作的探究、学生学习的速度与效率的提高等已经成为课堂常态;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比以往更为多元、多样、灵活。这些变化对教育质量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必须通过对项目进行科学的监测与评估来作出鉴定。于是,如何监测评估项目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质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关系到社会各界对项目实施的客观评价,关系到项目后续推进过程中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关系到学校管理文化的重建,关系到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发展记录的科学性构建以及以后的大中小联动、新的考试考核招生方式的实施。本文在项目实施的框架下,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学原理,探索出以下小学生学习质量进步指标的监测评估方法。

一、基于教育部教育质量“绿色指标”下学习质量监测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教育部的“绿色指标体系”与广西项目实施目标的吻合度分析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提出了评价内容和具体指标,评价内容涉及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五个方面的20个关键性指标,这些指标实际上可归到三个领域,一是思想品德领域,二是学业质量领域(包含学业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状况),三是身心发展健康领域。因此,综合评价指标是传统的德智体培养目标的现代版,力图把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具体化,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同时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综合考查学生的发展状况,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效率、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就像现在衡量经济发展强调“绿色”GDP一样,评价教育质量也在强调“绿色”,因此,综合评价指标被称为“绿色评价指标”。

从质量综合指标来看,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是构成教育质量的主体,是学习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我们把它单列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习质量指标关注的是素质教育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和素养(创新意识等)的提高和养成、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习过程的感受。

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是依托孟照彬教授《MS―EEPO操作体系》在我区实施的一项旨在提高课堂效率以腾出更多时间来实现“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造思维拓展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乐学、好学、富于个性地学习和发展,并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训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我区所实施的这个项目的目标与教育综合质量指标的要求是一致的。该项目的最大亮点是学生的思维在常规课堂中被激活,而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其课堂学习的参与面就广、参与度就高、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进步动机、求知欲望等也会被激发并延伸下去。此外,该项目还通过“多种表达方式”训练,使学生自信、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单元组”中的互相关注、互相关照、人际沟通、亲和力训练等,以“团队”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养成了文明礼貌、团结友善、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通过“做中学”“动中学”“哲学方式”“三元方式”等课型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向度得到了大量的扩张,由此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知识技能等学业水平。可以说,该项目基本上是围绕教育部的绿色指标的要求来推进的。

(二)学习质量监测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果、身心发展的双重过程,学习质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和身心发展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身心发展既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的参与度、效度上,也表现在学生学习之后所获得的结果上,如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能力意识等。学习结果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有关,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技能形成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质量,应该反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质量上。思维是以学生习得知识为前提,通过思维的向度组合,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思维的意识、实践能力的操作等方式来呈现的。因此,思维向度的数量是反映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

总而言之,学习质量可以通过三个维度的指标来反映,即学习的参与度、学习的效度和思维的向度。通过对这三个指标的量化分析和定性描述,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判断。

1.学习的参与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投入,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当中,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学习的参与度是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水平与灵活组织能力的重要手段,既可以用学生发言的人数以及参与活动的时间、参与面、主动权下放的次数等量化指标来呈现,也可以从行为参与(语言上的参与)、情感参与(情感投入)和思维参与(思考过程)等方面进行质性的描述。

2.学习的效度。学习的效度指的是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学习的效率”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精力与获得学习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之比,即学习效率=学习产出(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学习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的效果”不等同于学习成绩,也不等同于教学效果,它是学生知识增长和心理培育的综合反映,包括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两个方面。显性效果指的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等的掌握度及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运用度;隐性效果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结构的变化,即学习态度的变化、学习自控能力的变化、学习技能的变化和规范行为习惯的变化等。“学习的效益”指的是学生在正常的心理感受下,学习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接受学习任务、处理学习问题、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越强,学习越有潜能,兴趣爱好越广泛,其学习效益越大。因此,学习的效度也是学生兴趣特长养成的重要指标。

3.思维的向度。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面对新问题找到新方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运用之前所学过的各种知识技能,也需要将这些知识技能进行重新组合与搭配以产生新方法,而这需要大量的思维扩张。大量的思维扩张可以产生更多新的方式方法,多次的思维收缩则有助于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中找到可行性和可能性的方法,并通过对方法的排序等策略,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和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理想性方案,使之与现实对接。由此看来,思维扩张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们把思维扩张的数量,称之为思维向度的数量。在MS―EEPO理论中,思维向度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一个操作性指标,功能转换度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二个操作指标,我们的项目推进目标就是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思维向度数量是学习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上述三个指标既可以描述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业发展的水平和学业负担的状况,又可以表示学生兴趣特长的养成过程,可以作为学习质量的评估指标。因此,对教育部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中的学业发展水平、兴趣特长的养成、学业负担的状况这三个关键指标进行测评,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效度和思维的向度进行测评来体现。而后三者既可以通过质性评价来呈现,也可以通过量化数据信息来呈现,是非常理想的评价指标。它们具备指标的三个特性:一是反映测评目标(学习质量)的本质属性,二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具体性(可量化表达),三是通过实际观测和测定,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它们之间的关联如下图。

二、学习质量评估方法

(一)随机抽样,选取样本,实施连续数据收集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估,重在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进步状况,我们通过对思维的向度、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的效度这三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归类分析,来揭示学生学习进步变化的趋势与特点,从而得出学生学习质量的状况。

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从2010年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近三年时间。我们将项目按年度推进划分为3个时段,第一时段即2010―2011年,第二时段为2011―2012年,第三时段为2012―2013年。我们用上述三个评估指标采取样本,对样本在3个时段里进行连续数据监测,从监测的数据推测试点项目学校里学生群体学习质量的情况。三年来,我们从某试点学校小学三年级里随机抽取了56名学生,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跟踪监测,即从3―4年级起,经4―5年级到5―6年级(对应的是项目推进的3个时段)进行了数据的收集、监测。

(二)设计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测试,获得学习质量的数据信息

我们对这56名学生每年进行一次测试,围绕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通过任务完成的过程来观测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思维的向度、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的效度的有关数据信息。为了保证测试中获得的数据有可比性,我们每次测试的时间间隔相同,每次测试任务的材料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并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每次任务都包含问题提出、资料收集、研究方案设计、数据统计与整理、数据解释、结果分析与表达呈现等多个环节,且每个环节均涉及相关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法与策略的选择等诸多必备要件,每次任务都要通过单元组或团队合作完成。我们将每个学生每个时段的三个指标所反映的数据全都记录在案,作为判断某个学生在某个指标上是进步的(用“1”表示)还是退步的(用“-1”来表示),即某人后一年的某指标减去他前一年的某指标,得到正数即为进步,得到负数即为退步。

(三)学习质量的数据集合

根据逻辑推理,一个时段内,三个指标的变化综合在一起可能有8种数据模式,从而得到学习质量在一个时段内的数据集合(见上表)。

模式1为学习质量最高状态,同期3个指标都进步;模式8为学习质量最低状态,同期3个指标不同程度退步;模式2、模式3、模式4均为双指标进步模式,即3个指标中有2个指标进步,1个指标退步;模式5、模式6、模式7为单指标进步模式。

(四)统计样本中3个时段3个质量指标进步模式的人次分布

我们跟踪统计这56名学生的数据信息,得到了这批学生学习质量指标变化的8种模式3个时段的分布数据(如下表)。

由上表可见:在第一时段中,3指标进步的有7人,2指标进步的有28人,1指标进步的有17人,3指标退步的有4人;在第二时段中,3指标进步的有24人,2指标进步的有24人,1指标进步的有7人,3指标退步的有1人;在第三时段中,3指标进步的有13人,2指标进步的有27人,1指标进步的有11人,3指标退步的有5人。3个时段累计:模式1有44人次,模式2有26人次,模式3有25人次,模式4有28人次,模式5有14人次,模式6有13人次,模式7有8人次,模式8有10人次。

(五)学习质量分析

3指标同时进步或3指标中有2个指标同时进步,都是学习质量较好的状态。根据3指标和2指标进步的累计人数,可以看出第二时段学生进步最快,群体学习质量较高,56人中有48人进步很快。第三时段情况略好于第1时段。这一结果比较符合目前试点项目推进现状。2010―2011年是项目启动期,刚进行教改,学生只学了5J(五项基础),教师刚学了要素组合的课型方式,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调控能力还弱,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效度处于潜伏期,思维未被完全激活,学习质量比较低;2011―2012年是项目实施期,学生训练了5S(五项速度)等学习方式,教师学习并使用了平台互动的课型方式,教师构建的平台关照了各类个性学习特征的学生,对关键项内容的强化次数通过大量的参与、互动得到了攀升,大幅度增加了知识和技能,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潜力生逐渐减少,因此,这个时段学生的总体学习质量较第一时段高。2012―2013年是小学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的择校升学期,学生分心的事情逐渐增多,教师要为学生的统考统测做准备,不敢更多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学习质量就不如第二时段,进步速度趋缓。

三、结语

篇2

曾家、王娜在《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第4期中撰文,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评价观,指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政策保障的藩篱与瓶颈,并提出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政策保障体系构建的相关意见。

在基本维度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观应包括适应性质量观、能力本位质量观、多元性质量观、发展性质量观、国际化质量观以及特色化质量观。在内涵和功能体现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观应被理解为一种定量与定性评价的结合体,并坚持以定性评价为核心,评价的立足与落脚点应放在对当前经济社会的“适应性”上,并起到诊断、决策、反省与中介功能。在价值取向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观主要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主体在处理与面对评价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冲突与矛盾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基本价值态度、价值立场、信念以及由此所表现出的相关价值的倾向性。

反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政策,存在以下问题:1.政策的完善性有待进一步突破,体现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衔接政策、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衔接政策、高等职业教育中产学研合作政策的不完善;2.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公平性欠缺,在各个法令中所涉及的高等职业教育内容较少且原则性与目标性内容较多;3.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政策的有限性,主要体现在保障主体欠周延和保障制度欠完善两个方面。

基于此,作者提出以下建议:1.将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实化与细化,对学校与政府各自的义务、职责以及权利等进行明确规定,提升政策内容的可操作性与执行性;2.进一步提升与强化对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鼓励相关领域研究者与实践人员加入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队伍,有效提升政策制定主体的素质与能力;3.进一步完善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与法律,出台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中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内容。另外,进一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者的专业素质并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监督,也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政策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措施。

篇3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目标管理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78-02

一、目标管理体制视角下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与独特性

目标管理是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提出并倡导的一种科学的优秀的管理模式。它是根据注重结果的思想,先由组织最高管理者提出组织在一定时期的总目标,然后由组织内各部门和员工根据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分目标,并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为各自的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组织的总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实质是绩效价值导向,目标管理让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各个人事先有明确量化的指标,事中检查考评,事后奖罚兑现。而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全新有效的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模式。它的含义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其中“质量是顾客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感知的优良程度”,它强调的是质量的评价主体是“顾客”,是“顾客”的感知。[1]

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是对确定和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需的职能和活动的管理。质量管理是企业全部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其工作目的是保证产品的质量。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的本身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整个企业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式上升。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管理要求。近2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程度加快,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高等教育目的观变得更为工具性,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竞争趋于白热化、全球化。许多学生也把高等教育视为就业的敲门砖,并学会了依据教育质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因素来评价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为当前大众最关心的问题。虽然每所高职院校都赞成要提高质量,都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工作,都根据工作质量来评定每个教职工。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善,于是一些高职院校便将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高职院校。那么,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是否可以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美国学者列维和史密斯认为,因为高职院校的神殿内也深藏着全面质量管理所强调的原则,如强调知识与教育、关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持久改善等等。这一论述十分有力地支持了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2]尽管目前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已经或正在计划实施全面质量(TQM)并申请ISO9000认证,也有不少文章介绍了高职院校所取得的成功经验。[3]但是人们对高职院校能否采用来自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还是持怀疑的态度,不相信全面质量管理能改善学校管理。因为企业管理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在组织目标、评价内容和管理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管理目标的差异性

TQM目标具体、明确而清晰,“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以获得竞争优势,并有效和高效地实施最大的经济效益”。[3]工业企业产品是有形的、静态的,质量标准清晰而且易量化,可以用统一的标准和规格去度量。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管理目标比较宏观,不易度量。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成果及其为社会和学习者所作出的服务,都是难以甚至无法量化的。因此不可能如同工业产品那样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标准去度量。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是动态的,它以大学生未来从业发展的实际效果来衡量教学水平的高低,而这种效果的高低又要求教学活动的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强调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的创新,因此管理起来有时无法用统一的标准。

(二)评价内容和结果的差异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有赖于各个部门之间,甚至不同系统的相互协作,共解难题。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则具有明显的游离性和分散性,一是学术职能与行政后勤职能的分离。这一分工经常导致两个分离的平行团体,而非两个相互支持的系统,两个团体里的成员很少共享整个组织的宗旨和远景目标。二是各门学科的分工。教师对本专业的教学是兢兢业业的,而对但对其他专业一般很少关心,这使得整个教师队伍的离心现象特别明显。

(三)管理内容的差异性

全面质量管理从系统角度考虑问题的原因,认为大部分的问题是由于系统存在的缺陷造成的,而不是个别人的错误。然而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一般把教学事故的发生归咎于个人的行为而不是整个系统的不完善。

(四)TQM质量标准运行周期相对较完全,有立竿见影之效,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体系有效性相对滞后,一般要经过五年甚至三十年积淀才有效果,因此要评估教学质量的高低至少要5年以上时间。这与TQM质量标准的建立也有矛盾。

(五)TQM的一些词汇很难引起高职院校人士的共鸣

TQM的首要原则是“消费者至上”,但许多教师认为“消费者”一词过于商业化,用来描述师生关系过于简单化。并且,“消费者满意”容易使教师们迎合学生的要求,而无法开展真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教学。而且这类担忧并不是没有理由的。[2]

二、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开展以质量为中心,以本组织全体成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管理方式。它的目标是通过顾客满意和该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受益,以达到长远成功。虽然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但可以通过实施TQM来换位思考高职院校当前的实践教学改革工作。通过实施TQM可以从深层次上考虑实习过程的本质以及改善措施,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好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目标。为此,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一是确定实践教学质量的目标定位和标准体系。要以教育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指标“优秀”等级标准作为高职院校质量监控的目标定位,按照这个方案制订、完善学校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实践课程建设与评估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考试管理规范、考试试卷评估标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评估标准、教学实验室建设与评估标准、专业建设与评估标准等等。二是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有招生计划与就业质量监控、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考试与试卷质量监控等。针对这些环节,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如实践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审查与论证制度、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实习基地建设检查制度、教学实习基地评估制度、教学实验室评估制度等。三是完善周期性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按照教育部5年一周期的专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要求,高职院校应建立长效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

(二)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必须确立系统观念。要把实验室建设纳入学校的教学建设体系,实验室建设与实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把实验室建设纳入学校的学科建设体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把实验室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其次要完善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实验室的建制、规划、实践教学、实验人员队伍、经费、仪器设备、实验物品、安全与环境等管理制度,并定期开展实验室评估,对实验室建设成绩突出的要予以表彰,对建设不力,管理不善的要追究责任并责令改善,效益低下的不予投入直至关停并转,以提高资源利用绩效。

(三)真正做到以科研促实践教学

大学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生为本”。因此,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本。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实践教育质量观,高职院校才能强化实践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全面实现教学工作重心的转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全面质量管理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也不是尖端科技。我们不能把TQM当作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它的重要意义不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的突破,而在于实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蒲丹琳,聂萍.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探讨.企业家天地,2006.2:106-107

篇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的竞争演变成人才质量的竞争。“基础教

>> 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视野及对我国的启示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 2013年起我国全面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 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现状 基于增值评价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实践研究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江苏的先行探索 基于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绿色指标”体系下的小学生学习质量监测评估办法探讨 我国学期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现状的原因分析 略论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制的创新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影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 对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思考 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对高职体育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环境自动监测发展的思考 对教育质量的新课改思考 对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思考 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的融合 强化教育质量监测 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11-15.

[5]杨少锋,尤桂杰.中美体质研究之比较[J].体育学刊,2002,9(4):136-138.

[6]于可红,母顺碧.中国、美国、日本体质研究比较[J].体育科学,2004,24(7):51-54.

[7]邢文华,廖文科,季成叶,等.1979-1995年我国16省市省会汉族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进行的动态分析[A].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7:125.

[8]国家体育总局.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9]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2年监测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关 键 词】 教育督导;监测;评估机制;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测评结果等。”这既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如何在以往的教育改革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怎样建立区域教育监测评估机制,以体现区域教育改革的前瞻性?我们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深化教育改革,不断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大渡口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84所,其中,公办校(园)33所,民办校(园)51所。近年来,大渡口教育坚持课程改革,注重优质特色发展,形成了拥有市级示范幼儿园、小学、初中、重点高中、国家级重点职高、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的立体化优质教育体系。为此,我们提出,到2020年,大渡口将建成教育的“一品五区”。“一品”即西部都市教育精品;“五区”即普及教育领先区、特色名校汇聚区、教育人才成长区、素质教育创新区和职业教育示范区。

要完成这一宏伟的目标,实现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发展阶段转变。我们同样面临着提高质量、促进个人发展与推进社会公平发展的新挑战。为此,迫切需要对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监控,以便及时了解教育变化情况,掌握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监测体系,在关注规模和普及水平的同时,加强对结构、质量和学生发展的检测,并通过对检测结果的深入分析,提出政策建议,为教育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迫切需要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掌握详细的信息,以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这样,在努力推进区域教育发展的同时,教育监测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几经探索,我们把新课程改革、督导评估与监测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由教育科――“推”、进修校――“引”、督导室――“督”的教育发展新格局。2012年,我区接连出台了《大渡口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大渡口区教育系统2012年评估与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下设立大渡口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引导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区监测中心主要承担着以下几方面职能:

一是摸清教育家底,服务教育决策。为教育发展规划提供信息支撑,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全面、准确、详实地掌握学校教育状况,探索人才培养的规律,提供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依据,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三是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评估与教育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与信息机制。

二、依托网络平台,努力创新教育监测评估机制

为解决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因教育评价标准模糊而导致的评价失真现象,我们建立了区级教育督导监测网络平台。依托这一个开放平台,实现两大功能、体现三大特色、搭建四大系统、实现五大创新。

实现两大功能。网上督导评估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体现三大特色。“国家要求”和“重庆实际”有机结合、“分类规划”和“强化监管”有机结合、“顶层设计”和“规划落地”有机结合。

搭建四大系统。问卷调查和数据采集系统、督导系统、学校特色展示系统、交流互动系统。

实现五大创新。教育督导评估理念、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教育督导评估规划、教育督导评估手段、教育督导评估效能),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基本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满足学生、家长、学校以及行政管理部门对互动教育资讯的需求,充分展示我区教育发展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为建立起覆盖全区的较为完善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大渡口区结合区教育督导工作的现状,主要从几个方面着力创新机制建设:

(一)着眼宏观,全面推进监测

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完善监测评估体系”的要求,继续加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力度,逐步实施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的监测评估。逐步建立政府手段与监测信息机制相结合、区域质量保障体系和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相结合、学校管理评估与学生教师个体评估相结合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即监测调查制度、评估与监测信息制度、责任区督学公示制度、督导专家团评价建议制度,形成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教育督导评估”+“教育质量监测”新模式。

(二)关注内涵,完善评价体系

为建立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长效评价机制,大渡口区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探索:一是在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区域督导监测研究中心,开展理论研究。依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技术指导,在深入研究、广泛调研和先期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中小学实际,着力研究学生成长、教育教学质量、财政投入与实效、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力求在遵循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基础上,从道德品质、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教师成长、学校管理等方面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监测与评估,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聘请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成立督导专家团,定期评价建议。建立专家团例会制度,定期借助老专家的丰富经验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诊断把脉,及时了解掌握学校情况,认真研究解决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参考,为区域行政管理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三)以导代管,创新管理手段

一是建立监测评估的信息机制。逐步建立区域政府督导评估与监测信息制度,形成《监测与评估要报》内部刊发,印发全区中小学校,对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法规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了解和认识教育质量的实际情况,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资讯需求;二是建立监测评估的快速反应机制。现代教育对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作用不断加大,需要不断回应来自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的要求,导致教育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前所未有,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在这样复杂的客观条件下,建立一个能迅速反馈信息的监测体系,及时了解我区教育现状,引导教育发展的趋势,化解发展中突显的矛盾,使教育决策更加科学有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统分结合,兼顾激励保障

一是优化队伍专业化结构,构建“三维督导”机制。结合区城乡统筹结对帮扶工作,调整了督导队伍人员结构,由在职书记、副校长等 任兼职督学,从人数、结构、年龄等多方面进行了统筹协调,形成了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片区督学、责任督学“三级”结构,以点带面盘活了督导评估与监测建设工作。

二是盘活随机督导机制,健全督导评价制度。一方面大渡口区建章立制,实现随机督导制度化,为督学责任区督学开展随机督导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实行程序管理,实现随机督导规范化,通过“亮证督评、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程序合法”的办法来规范工作程序,要求督导监测记载详实,实现随机督导专业化,进一步贴近学校管理现状,贴近教师的发展要求,促进校长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

三是结合督导公示制度,保障督导监测地位。一方面实行责任区督学负责制,在行使责任区督学职责时,亮证代表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为督学提供了工作便利;另一方面保障责任区督学开展活动必需的经费,年初区财政专项预算10万元经费,专职督学工作经费实行实报实销制度,统一安排督学下校车辆。

(五)强化结果,建立问责机制

一是实行定期召开责任区督学、专家团联系会议制度。通报督导监测数据,听取责任区督学工作汇报,研究解决责任区督学所反映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

二是建立问责机制。把督导监测结果作为对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对取得成效的督导学校,给予通报表彰奖励;对于督导评估中存在问题,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区教委组织纪检室进行跟踪问责,由责任区督学具体执行整改、跟踪、复查。

三、开展监测评估,切实服务区域教育发展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育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为此,要加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工作。

我们通过在三所学校试点,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大渡口区特色的教育督导评估与教育质量监测流程:与责任区督学、督导专家团工作相结合,由责任区督学对学校随机督导、综合督导、实施监测;区监测中心采集、整理信息数据,形成数据报告;督导专家团对数据进行诊断、挖掘,梳理成果;区教委内部刊发评估与监测要报,学校印发评估与监测通报,建立反馈制度;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实施问责;区教委领导班子集体审议决定,进行行政干预。概括讲,就是建立标准、监测、反馈、问责、干预五个步骤。

一是建标。根据《重庆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方案(讨论稿)》等内容,通过借鉴课程标准、教育教学标准、学生身心健康标准、特色文化校园标准,研发我区的指标体系和调查问卷,逐步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区域数据库,建立健全区域评估与监测工作机制。

二是监测。按好、中、差三类分别确定样本校,以五、八年级学生为监测样本,由责任区督学根据区监测中心学期规划,按要求实施监测。

三是反馈。区监测中心整理监测结果,责任区督学通过督导监测网络平台汇总相关考察材料,共同形成区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数据报告,由督导室专家团分析、诊断,撰写分析报告,形成监测与评估要报,报送区教委主要领导,通报全区各学校进行信息反馈。并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向社会有选择性的公布监测结果。

四是问责。让结果产生利害关联性,即根据结果,采取物质或非经济的激励措施。既要问责教师,也要问责学校、教委各科室等部门,建立定期通报、整改报告和大会反馈、个别反馈,以及回访督查、约谈机制相结合的问责机制。

五是干预。干预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区内教育均衡发展。区教委根据督导监测反馈,从“软”、“硬”两方面着手干预。“硬”主要是指六室建设、学校标准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该投入资金的,一定要满足。“软”主要指与“中国教师报”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深入推进课改,由其提供改进建议,提供专业上的扶持;与教育评估院合作,提出“心动课堂、快乐学习、幸福教育”的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对农村教育在政策方面优先落实、经费方面大力倾斜、师资方面优先配备、待遇方面充分保障,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素质教育的督导与评估[J].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篇6

工业工程起源于美国,有大约一百年的发展历史。工业工程研究生教育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和成熟,相关的学科建设、教育体系也已经有了自己非常成熟的标准化架构;同时,西方国家研究生的教育很早就进行了应用性和职业化教育的实践,在这些国家专业硕士研究生种类多、规模大,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美国不完全统计有74种专业学位,2006年授予的专业硕士学位占硕士学位的63.7%,英国该比例平均为75%[3]。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培养规模过小,仅占硕士学位的10%。对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而工业工程专业在国内的认知度比较低,因此全日制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相关研究也就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不成熟的发展现状制约了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所有类型的硕士教育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人才水平的高低又与教育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因此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进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2构建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教育质量是评价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标准,而教育质量控制体系则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有效途径。构建教育质量控制体系,可以用定量的观点精细地认识教育教学质量,发现体系中诸多环节的潜在问题,挖掘教学过程中深层能量,这将会使高校可以更细化更具体地进行教育控制过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4]。我国工业工程专业发展起步较晚,社会和企业的认知度低,并且我国的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一个真正的适合高质量、复合型工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框架,这是保障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应用系统控制论设计出一套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用科学的观点量化地提高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对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教育质量工程有很重要的意义。

3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外部的影响因素众多,因素之间又有相互作用,因此本文只讨论高校内部因素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通过研究教学质量体系,进而建立教育质量体系。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是通过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和检查的保障体系。3.1教学质量体系的形成过程在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体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是载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实现了两者的交互作用。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学位论文四个环节。课程教学一般采用校内集中授课的形式,这一环节又包括三要素,即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方式,可以在实践基地、生产现场或工程单位完成,这一环节的三要素是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效果。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硕士教育必不可少的职业能力培养环节,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真正的工程实践工作,其三要素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效果。学位论文是检验毕业生质量的有效途径,包括学位论文选题、撰写、答辩3个部分。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体系见图1所示。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是可测评的,通过建立质量标准和指标评价体系的方式进行评价,进而可以分析评价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体系。体系中的所有因素都是可变量,因此教学质量是可量化测定的,可以作为一个输出数据。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体系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该系统动态运行时必然是可控制的。本文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教学质量体系的研究,进而构建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3.2教育质量控制模型的构建3.2.1教育质量控制系统的因素分析控制系统由控制器、执行机构和信息反馈装置三部分组成。质量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式的控制系统,其模型包括八个部分,即输入量、输出量、控制器、控制量、被控对象、执行器、检测装置和比较器[5]。控制模型具体应用到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中,这8个部分分别指代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体系中不同的要素,具体如下:(1)输入量:即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2)输出量:即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3)控制器:即决策机构,包括学校、工业工程专业下属学院、工业工程系。(4)执行器:即完成决策机构下达任务的人员,包括工业工程专业教师、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管理人员等。(5)控制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内部因素,包括6个子系统,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专业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培养经费、管理工作。(6)被控对象:即教学过程。(7)检测装置:实际上就是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包括6个子系统,即教师监测、学生监测、设施建设监测、师资监测、资金监测、管理监测。(8)比较器:实际上就是反馈体系,包括评价系统和反馈系统。通过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得出的评判结果与期望值进行比较,从而为系统提供反馈信息。3.2.2教育质量控制系统的运行原理输入量即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在决策机构下达的指令下,由执行机构通过6个子系统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管理工作、专业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和培养经费,作用于教学过程,达到控制功效,得到输出量即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从而形成了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体系。教学评价由系统自身的决策和监测部门进行,得出评判结果;评判结果可以为系统的决策机构提供两类反馈信息,一是评判结果和系统输入作比较,反馈给系统输入对培养目标做出修正;二是评判结果和各子系统作比较,反馈给各子系统对各子系统做出修正[6]。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控制模型如图2所示。

4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关键环节

4.1教学过程在教育质量模型形成过程中,教学质量成形体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系统中,由培养目标作为系统的主要输入变量,6个子系统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管理工作、专业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和培养经费作用于教学过程,达到控制功效,直接输出变量即教学质量,在教学质量形成系统中教学过程奠定了质量基础。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是通过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和检查的保障体系。4.2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可以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和发生作用的过程及作用结果,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保证教学质量的实施。监测是针对执行部分进行的,对执行者完成指令的执行状况和执行过程以及各子系统都有监督作用,对执行结果有测量作用[7]。在控制模型中,监测体系得出的监测数据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主要依据。4.3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通过研究分析教学质量,构建出一套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客观量化地判定教学质量,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数据理论支持。专业教学质量是一个可测评量,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判定。这个指标体系是基于对教学过程和各子系统的效能评判得出的一个可比量。一般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教学质量评价问题。此方法是将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得到模糊关系矩阵及模糊等级向量,然后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矩阵的合成将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排序,从而实现综合评价[8]。评价体系得出的评判结果为决策机构提供两类反馈信息,一是评判结果和培养目标(输入量)作比较,反馈给系统输入对培养目标做出修正;二是评判结果和各子系统(控制量)作比较,反馈给各子系统对各子系统做出修正。反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评价非常重要。

5结语

篇7

〔话题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局日前下发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新方案将重点构建学生品德发展监测、学业质量监测等五项核心指标体系,并将评价交由第三方机构实施。

青岛市中小学教育质量新的评价方案将实施分级评价,市教育局负责对各区市和局属普通学校进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各区市教育(体)局负责所属普通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各中小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篇8

本次专题研讨会的论文和专家报告表明,我国在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检测和监控的研究及实践方面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看待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及检测或监控的不同视角

基础教育的质量、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检测或监控等,是与会者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大家从多种视角看待上述问题。特邀报告多为宏观视角。专题研讨会论文的视角可分为理论的、区域的和学校的三个层面。

基础教育质量包含的内容过多。办学质量、师资质量、课程质量、教学质量、人的全面发展质量等,都是基础教育质量必须包含的内容。观察基础教育质量的立场和角度也太多。宏观、中观、微观,理论、实践,历史、现实、未来,政府、社会、学校、家长,不同视角的观察,获得的结果和结论有所不同。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质量、质量标准的看法存在很多差异。

特别需要澄清的是,监控意义上的基础教育质量,指的是教育的质,而不是教育的量。质的意义上的教育质量,对应着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明确的标准(课标),与课程标准相对应的评价(监测或监控)只能用达标与否来表示。也就是说,质的意义上的教育质量,只有一个质的标准,判断的方法,就是看其是否完成了这个任务、达到了这个标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就是质的标准;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或监控机制,就是通过恰当的、适用的评价形式,保障全国基础教育都能够完成教育任务、达到教育标准。

量的意义上的教育质量对应的是教育结果(有时还延伸到教育过程)的优劣程度。通过恰当的、适用的评价方法,对教育优劣程度作出判断,将不同地区、学校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区分出来,能够给学校或教师的工作质量的高低或优劣进行排名。所谓“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指的就是这种量的意义上的教育质量。

将质和量加以区分,有助于梳理对质量监控的认识,也便于质量监控工作的操作,在某种意义上还有助于对社会和大众的宣传。质,是达到目标,并且是百分之百达到。量,是“更高”、“更好”、“更多”、“卓越”、“优质”。政府、学校和教师的法定任务是完成质的目标,学校和教师在完成质的目标的基础上,可以努力达到更高的质量,但那不是当前质量监控的重点。质量监控,首先是质的评价和保障,其次才是量的追求。

基于不同的目的,质量监控应采用不同的评价形式;使用评价方法不同,获得的评价结果就不一样。测查教育质量的高低、好坏、优劣程度,适用于相对评价方法。相对评价方法的基础是群体均数、常模之类的客观标准。监测或监控基础教育质量是否达标,适用于绝对评价方法。绝对评价的基础是制订基础教育质量标准,比之“常模”,这种标准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基础教育质量标准是以课程目标为核心而确立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达到的教育和学习目标。通过绝对评价,可以准确而高效地监测或监控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至于在实现标准之后,如何追求更高的、卓越的、优质的教育质量,就不是教育质量标准所关注的问题,因此也就不是教育质量监测或监控所应考虑的问题了。倘若在讨论制订基础教育质量标准问题时,不能在理论上和思维方式上剔除“更高”、“卓越”、“优质”这些旨在反映目标标准之上的量的提升情况的修饰词,就容易在质和量的问题上出现摇摆,就容易说不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任务究竟是为了改进工作,还是为了给地区和学校乃至教师和学生进行排名。

研讨和论文中还涉及两个基础性概念,一个是监测,一个是监控。厘清这两个概念也有助于推进对基础教育质量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这两个概念涉及测、监、控三个字,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测,是方法和技术,是手段,表现为测量工具的开发和应用;监,是实时掌握和了解质量状态,是对质量的充分把握、切实把握,表现为一种常态化的运作机制建设;控,是控制教育质量和保障教育质量,表现为一种使基础教育尽快达到国家标准的保障制度建设。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以质量标准为基点,测查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目标。当然为了保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监测的还有学校的管理及其他教育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一种质量控制的机制,以保证基础教育能够完成教育标准。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督导或督学制度是实现监控的主要途径之一。测在前,控在后,测是技术的表达,控是制度的表达。监控比之监测,多出来的正是对质量保障制度的诉求。

二、从量的评价转向质的评价,从相对评价转向绝对评价

制订基础教育质量标准,是开展基础教育质量检测或监控的逻辑前提。依据质量标准而实施的评价属于绝对评价。我们要开展质量监控,首先需要实现评价观的转变。近年来,社会普遍信服客观标准,相对评价属于比较偏重于客观标准的评价(常模),绝对评价则偏于主观,但是质量监控需要的恰恰是要制订一个适合当前工作状态的主观标准(人为制订)。

从宏观角度看,在国家和一个相对大的区域层面,需要有意识地排除通过评价给地区和学校排序、评比的做法。宏观层面所谓转变评价观念,就是要强调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是质而不是量,是教育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课程标准对识字数量是从学生认识的字数和会写的字数两方面来要求的,学生认识的字数在第一学段增幅为1600字~1800字,会写的字数在第一学段为800字~1000字。这两个数字构成了教育质量的监控标准。但是有些地区和学校,把标准中的“一会”提高为“两会”(不仅会认,还要会写1600字~1800字,超标一倍),“两会”再提高为“四会”(会认、会写、会读、会用),对于这些做法,我们应该给予什么样的评价呢?给予“达标”,似乎不足以说明其质量的“高超”程度,给予“良好”和“优秀”,则又非质量监控的本意,也不是课程标准的本意,甚至还可以说是对课程标准的某种僭越和批判——要求二年级的教师和学生完成四年级的任务——课业负担就是这么被加重的!

对于学生及其家长而言,认字越多越好,这是量的评价,是相对评价的任务;对于学校、教师及政府而言,完成课程标准就好,这是质的评价,是绝对评价的任务。识字教学这个例子说明,可以“不断提高”的,只有量,没有质。

当然,一般来说,宏观和微观视角中的教育质量监控的实际含义多少有所不同。

宏观、中观的视角,重在监控底线,须用绝对评价方法。微观的视角中,重在考查程度,既可用绝对评价方法,也可用相对评价方法。假如以15秒为学生百米跑的速度标准,代表体育教学目标,那么我们可用绝对评价方法予以监控。凡15秒以上者为达到目标、完成任务、质量合格。但对于14秒、13秒、12秒、11秒的学生是否就意味着质量很高?要不要更高?在宏观和中观视角中即绝对评价中,后面的问题都不成立!只有在微观视角中,才可以说,跑11秒和15秒之间意味着什么差异。美术、音乐等艺术和技能性课程都如此,知识性课程、道德性课程同样如此。比如:学生做志愿服务或社会实践的时间,20课时为达标、合格。可以倡导或鼓励个别学生争取30、40个课时,并予以表扬,但不能作为质量标准。换言之,质的评价,是针对15秒、20课时的达标性评价。它不太关注14秒、13秒,30课时、40课时的问题,相反,它非常关注16秒和19课时所反映出的教育教学工作问题。

及存在的问题。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达标”性质和“保障”目的,决定了绝对评价是比相对评价更加适宜的评价方法。

从微观角度看,由于绝对评价依据的是教学目标,是一种质的评价,因此它有助于我们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其结果对于改进工作具有重要价值。而相对评价依据的是群体均数,是一种量的评价,它有助于发现个人差异,其结果具有很客观的评比、排名作用。所谓转变评价观念,就是依据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微观层面的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将适应于“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的评价方法作为主要方法,而压缩和减少使用相对评价方法。

无论宏观角度的监控还是微观角度的监控,都应遵循把握教育质量的“质”这个逻辑原则。《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制订基础教育质量标准所预示的对应的评价性质是质的评价,对应的评价技术是绝对评价。如果说我们曾经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一度比较重视应用相对评价的技术和方法,如比较重视课程及教学目标的生成性,重视研制各种常模,以便于评价每个孩子(与群体均数相比)的发展情况,那么,国家层面所要监控的必定是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相对评价一般使用等级分数,自然能够评出名次;绝对评价一般使用达标线,只能分出是否达标,而不能细分名次。

当前,基础教育质量评价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重量轻质,并把量当成质,是当前的一个主要问题。当我们把一个本来有目标、有标准的事物由于美好的愿望而有意抹杀其质的标准,使之变为一个具有无限弹性的事物时,“不断提高”这四个字,就从愿望性的口号变成了现实政策。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下,是无法确立和制订质量标准的。没有标准,便无法确定恰当的、适用的评价方法;没有明确的评价方法,便没有切实的监控。“不断提高”只是此类愿望性口号的代表,实践中还可以看到花样翻新、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不断创新的概念说法(优质的、卓越的、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等)。这些说法的目的并不在保障教育质量方面,而仅在于如何“不断”提升名次,以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在几篇介绍香港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文章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转向的趋势: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评价从重视输入、过程,向重视结果方面转化,从重视量向重视质方面转化,从重视“虚”向重视“实”方面转化,从权力控制向评价监控方面转化。

有论文鉴于目前流行的评价方法对教育质量的结果评价只有好坏、优劣、高低这样的表达方式,而提出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处理这个问题。这在实践中也是一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方式。但是,在好坏、优劣、高低之前,还存在一个“是否”、“有无”的问题,而“是否”和“有无”所针对的,恰恰是基础教育质量的标准所在,是质量的“质”所在。

时龙理事长在讲到质量标准框架时,提到了一系列相关工作,概括地说,主要包括:一制订标准,二研制相应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三建立监测机制,四建立控制、保障机制。这四个要素构成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完整架构。

香港教育质量检测和保障的基本机制包含三个圆圈,小圈指学校层面对于质量的监控,中圈指区域层面对于质量的监控,大圈指国际层面对于质量的监控。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这三个圈完全符合质量保障和质量管理的一般思维和实践逻辑,管理学上称之为PDCA质量圈(计划、实施、评价、改善)。香港的质量监控机制对我们研究、设计、实验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方案和计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应该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系统。这个系统所包括的四个基本环节(质量标准——评价技术——检测方案——保障制度)的相互关系应该是:质量标准是基础,是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评价或监测的指标构成。监测(评价)方法和工具是与质量标准相配套的技术手段,是教育评价研究者最为关注的重点。监测方案是以与质量标准相关联的评价技术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教育质量监测机制,这套机制也可视为基础教

三、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四个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育质量监测的解决方案,目前国家和各省市正处于尝试研制和试点建立阶段。第四是依据这套监测机制或监测方案而构建的质量控制和保障制度,这是通过对现有教育管理制度进行以保证质量为目标的整合而形成的新的基础教育管理体系。具备了质量控制和保障机制之后,质量标准才能真正得到全面落实。

目前来看,要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澄清,有观念方面的、习惯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方面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的,也有技术和操作方面的。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制订基础教育质量标准。

这项工作的艰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思想理论层面、政策制度层面和方法技术层面。

在思想理论层面,“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等观念混淆在一起,不利于在“什么是”基础教育质量标准问题上取得价值共识。许多地区在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订阶段目标时,都把“优质均衡”或“高质量、高水平均衡”作为一个阶段目标的标志,说明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上普遍存在认识上的混乱。优质与均衡分别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价值的多义性,导致基础教育政策的多标准性;政策的不稳定性,导致教育评价及质量监控工作的盲目性和模糊性。

在政策制度层面,监控体制的建设涉及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教育研究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利的整合与合作。近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做各种机制调整的尝试,各级督导部门也在积极开展质量监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这个层面的问题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工作的关键。其深层,关乎思想理论的进一步澄清;其表层,影响着评价技术操作方面的研究和推进。

在方法技术层面,制订基础教育质量标准,所面临的首先是质量标准的研制问题,而不仅是测评工具、分析手段等问题。教育质量监控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的,即虽然课程标准是主观制订的,但我们必须假定它是合理、合法的(虽然有与会者提出课改后新课程标准存在种种问题)。课程标准可分为三个维度的内容,一是知识、技能维度,二是思维、表现维度,三是态度、情感维度。知识、技能部分对应的标准是理解和掌握;思维、表现部分对应的标准是判断和表达,态度、情感部分最为复杂,课标对此的表述是态度、情感、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如北京的综合素质评价,还包括学习兴趣、自信心、意志力、积极性等。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可测标准怎样确定?这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大家的难点问题,但并非不能解决。当我们首先确定质量标准是“准则参照”而不是“常模参照”,对应的方法是绝对评价而不是相对评价时,这个问题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变得比较清晰也比较容易操作。

质量监控,核心是保障教育活动完成既定目标。香港在质量标准的基本分类中,同样包含“学生表现”和“校风及学生支援”的范畴。该范畴的“范围”表述(学生支援、学校伙伴,态度和行为、参与和成就)和“指标”表述(学生成长支援、学校气氛,家校合作、对外联系;情意发展和态度、群性发展,学业表现、学业以外表现),这两个层次的表述方式,形成了一种“准则参照”体系,并在相当程度上具备了“是否”、“有无”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即使是对于态度、情感、价值观这方面的教育目标,只要排除了量的无限要求,其质的部分,还是可以通过我们的细致工作,加工成为可测的指标体系的。上海教科院基教所陆关于上海地区参加2009年PISA测试情况的报告,也向我们展示了PISA怎样成功地测查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四、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理论与实践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作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核心问题的评价体系及其方法,可能需要我们向着逻辑化、技术化和艺术化方向进一步深化研究。评价体系及其方法的逻辑化,指的是强化质量监控体系的科学化程度;技术化,指的是强化质量监控体系的实用化和便利化程度(如指数化、色标化、概念化等);艺术化,指的是强化质量监控体系的平等、尊重、友好、善意、和蔼、亲切等美感友善的程度。艺术化主要在微观层面的应用中需要特别加以注意,以便于学校和教师愿意自觉地、愉快地应用。

评价方法和技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恰当与否。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取恰当的、适用的评价方法,是正确的做法。如相对评价对于发现学校或学生的发展问题而言,是好的评价方法。绝对评价对于监控既定教育质量目标的完成及工作改进情况而言,是好的评价方法。

我们始终面临着一个十分纠结的问题:如果说质量标准的制订从理论上讲指的是“最低标准”的话,那么,我们多年来习以为常的一些概念,诸如优质、卓越、高水平、拔尖创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又怎么理解、怎么对待、怎么处理?换言之,怎么不断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不断鼓励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不断鼓励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这个纠结,根本原因在于,监控者(政府)确定的质量标准不是质的标准,而是量的标准;使用的评价方法,不是旨在达标、在发现问题以改进工作的绝对评价,而是旨在区分发展差异、旨在评比排名的相对评价。

其原因还在于,应该属于学校校长甚至教师的某些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被掌控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质量监控与业绩考评与评比竞赛等混杂在一起。这些,都有待于教育体制、制度和机制的进一步改革。教育质量监控工作一方面是一项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的工作,一方面它又需要通过教育改革的深化才能逐渐完善起来。

通过对现有教育管理制度进行以保证质量为目标的整合而形成的新的基础教育管理体系,其有效的运行,将全面促进基础教育质量在“量”的方面的不断提升。优质、卓越、拔尖创新、高水平、高层次等概念,只有在这个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才具有实质的意义。

篇9

完成三项任务:

一是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和改扩建50所幼儿园、提升改造55所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160所村办标准化幼儿园。再创建10所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阳光乐园”。积极引进海内外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扎实做好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审核认定和分类规范管理工作。

二是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确保最后一批110余所学校全部达标,实现较高水平均衡发展。对500所已达标学校进行复查回访,进一步巩固达标建设成果。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提升项目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和部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善教师流动公寓建设,落实城区优秀教师到边远农村学校支教项目。

三是全面完成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落实区县特殊教育学校校舍与场地建设项目,完成6所区县特殊教育学校新建和改扩建任务,搞好第二批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送工作。继续对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多种形式的送教上门服务。

抓实四个重点:

一是深化素质教育。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书香校园、健康校园和文明校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深化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和体育艺术“2+1”项目,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是推进特色高中建设。深化首批特色高中项目实验学校创建工作,推出第二批特色高中项目实验学校。加强特色教材和特色实验室、实验基地建设,搭建一批创新实践体验平台。探索建立特色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特色高中开展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改革试验。

三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体系。推进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程,重点培训100名幼儿园园长、300名骨干幼儿教师和2500名农村幼儿教师。深化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和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一批专家型名教师、名校长。实施优秀校长培养工程,重点培养一批优秀教学校长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完成20名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和100名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实施第五周期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加强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

四是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完善教育督导机构,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建立教育督导评估结果与评比考核相衔接的机制。完善责任督学制度,健全教育督导限期整改、回访复查、通报与公报制度。制定和完善我市幼儿园、普通高中现代化建设标准及督导评估办法。加强专职、兼职督学和教育督导评估专家队伍建设。支持滨海新区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

实现两个新突破:

篇10

一、义务教育段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目的

1、实施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改进课堂教学,整体提升我县中小学教学的水平。

2、促进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建立面向全县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和数据采集分析平台,用技术手段保证发展性评价的有效进行,形成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

4、及时掌握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总体状况,畅通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渠道,建立中小学教学经验推广与教学问题“预警”的机制。

5、通过长期监测,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质量监测系统始终处于不断完善和改进状态,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义务教育段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一)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依据

1.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文件,贯彻执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浙教基[2007]15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优化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2.课程标准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质量现状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提供正确依据,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特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间的发展差异,选择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

(二)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要着眼于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发展和提升,不仅要注重评价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2.导向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方向。监测的内容和方式要具有导向性,使教学质量监测成为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措施。

3.实效性原则

贯彻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实效性原则,首先要对教学质量现状做出科学评价;然后要对教学质量现状的成因、影响教学质量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做出科学分析;通过有效的反馈监测机制,形成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正确决策,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三、义务教育段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小学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主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为依据,以评价课程标准要求的达成度和合格率为主要指标;以每学年全县统一组织的质量监测和小学毕业考试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强调教学的高效益和教学的发展增值程度。同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跨年度的比较评价,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情况。小学阶段3~5年级主要学科每学年监测一次。

初中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主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为依据,以评价课程标准要求的达成度和合格率为主要指标;以预备年级入学成绩为起点水平,以每学年全县统一组织的质量监测和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强调教学的高效益和教学的发展增值程度。同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跨年度的比较评价,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情况。初中阶段各年级主要学科每学年至少监测一次。

义务教育段教学质量监测按考试课程、考查课程、抽测项目等三个维度进行。初中的社会、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和小学的语文、数学学科属考试课程,其余的各门学科属考查课程。“体育、艺术2+1项目”为现场抽测项目。

考试课程和考查课程实行开卷和闭卷结合,动手操作和动笔答题结合,动口说话、现场面试和纸笔测试结合等多种方式;现场抽测项目以现场抽测学生的技能水平为主,并通过听取汇报、个别座谈、查看资料等方式,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学生的参与率。音、体、美等课程的监测重点放在“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达标率的随机抽测上。考查课程和现场抽测课程一般比考试课程提早一周进行。

考查课程实施分类各科监测。依据义务段学校的办学水平、师资状况和地理环境等特征,将学校分为城区学校类、农村学校类、片区学校类、示范性学校类和一般学校类,每学年对各类学校分别选取若干个不同的学科实施教学质量监测。

考查课程和抽测项目严格限人限科。为保证教学质量监测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每年参加考查课程和抽测项目监测的学生数不超过各校学生总数的1/3,测试学科不超过总科目数的1/3。同一学科只监测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同时监测的科目不超过2科。音、体、美等现场抽测科目,同一学科只抽测一个年级,一个年级随机抽测的学生数不低于年级学生总数的1/5,规模较大的学校不低于1/10。

四、义务教育段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1、明确工作职责

教育局普教科:主持并协调相关部门开展义务教育段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各项工作;制定义务教育段教学质量监测工作的学年度监测方案;负责教学质量监测的反馈并提出整改意见。

教科研中心:根据义务教育段教学质量监测工作的学年度监测方案,做好组织命题、考试、阅卷等工作;根据监测数据,做好样本分析,撰写教学质量监测报告。

教学指导站:配合教科研中心组织好教学质量监测的各项工作,包括考务组织、阅卷、登分、数据统计与反馈等;协助区域内学校落实教学质量监测的整改工作。

义务段学校: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教学质量监测的组织工作;严肃考试纪律,规范测试流程,保证质量监测的有效性。

2、发挥评价功能

要仔细分析监测参数,正确运用监测结果,认真撰写教学质量监测报告。要切实转变评价观念,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锻炼状况和教师教学状况进行全面分析,特别对学习成绩列后20%的学生分布较多的学校要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出问题所在,研究解决对策。

义务教育段教学质量监测的评价采取分级报告的办法:县教科研中心提供区域(片)、学校两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各学科教研员(含音、美、体)要提供本学科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各教学指导站要结合教学质量监测信息,提出区域层面的教学改进措施;报告统一交县教育局普教科,由普教科汇总后向各校作反馈并提出整改意见。

学校在收到反馈后,要根据整改意见制定计划、落实措施、责任到人,确保整改意见落到实处。要将质量监测分析、评价所提供的信息,作为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质量监测所提供的参数只是教学状况分析的依据之一,学校不得以分数高低给学生、教师排名,也不能作为奖惩教师教学的全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