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与汇报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总结与汇报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总结与汇报的区别

篇1

一、目的定位:不仅仅是汇报工作

汇报材料之前首先要解决为什么写汇报材料、为什么汇报的问题。汇报目的定位清楚与否,关系重大。汇报不只是工作情况的汇报,也是汇报者个人和单位的形象展示。

2008 年,国务院安全生产百日督查活动开展期间,贵阳市修文县递交了一份汇报材料,但材料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的抄袭之作,与邻县的汇报材料相比,有15 个段落基本一致,只是将其中数据稍作改动。该县因此一度成为舆论集体批判的对象。由此可见,悉心领会和准确把握汇报材料撰写的特殊、重要的目的,才不至于以敷衍、随意的态度对待汇报,认为无非就是那些工作,差不多讲讲就可以了,以致汇报材料草草成文,错漏百出,或是抄袭交卷,最终影响了个人和单位的形象和声誉。

从汇报者的角度而言,汇报的目的一般有三个:一是展示个人素质。汇报材料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汇报者的思维水平和政策水平,体现的是个人的全局观念、决策能力。汇报不仅是工作情况的汇报,也是汇报者优良工作素质的展示,撰写汇报材料的人要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将二者相统一。二是展现单位亮点。上级来听取工作情况汇报,或者是为了对各单位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推广,或者是收集下级单位的工作措施、建议,因此,汇报材料应表明单位独特的经验做法和工作成绩,让听取汇报者感觉耳目一新,而不是人云亦云。三是获得支持认可。有时,上级是来了解完成某些重大性、决策性任务存在哪些问题或需要什么支援,这时,所汇报的主要是工作中所遇见的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上级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使工作顺利完成。一份好的汇报材料能使上级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产生共鸣,意识到解决问题的迫切性,从而认可其解决办法,并给予所需要的支持。

二、角色定位:搞清楚是向谁汇报

所谓角色是指“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第746 页)。关于角色,有个经典故事:一天,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丈夫阿尔巴特拌嘴了,阿尔巴特一气之下跑进卧室,紧闭房门。女王叩门。“谁?”“维多利亚。”房门依然紧闭。女王第二次叩响了房门。“谁?”“是您的妻子,阿尔巴特。”这次房门开了。这一故事让我们清楚看到: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承担着多种角色,角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职业、性别、年龄、经历等方面———会使一个人的语言具有一些独特的成分,从而影响着人们的交流。

汇报材料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所用的文章,下级或上级,只是比较概括的说法,在不同的场合中,他们所承担的角色还有差别,而往往是对这些差别的准确区分决定了汇报能否成功。同时,和一般应用文主要是写给人看不同的是,它往往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说给人听的材料,汇报双方的交流是即时完成的,所以,注重汇报中双方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

汇报的角色定位需要考虑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搞清楚向谁汇报。汇报是向上级汇报,而在不同的场合下,上级因层级、职务、职责等的差异,其所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汇报也因此而需要有差别,不能谁来听汇报,都是说一样的话。一般来说,面对主管领导,应多作全局性汇报,而面对副职或部门领导,汇报应主要聚焦于其分管工作;面对上级机关,应多汇报思想、事例等。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还应根据领导在具体场合中所担负的不同角色而及时调整汇报内容。

如有时主管领导有临时任务,委派副职代为听取汇报,这时虽然听汇报的是副职领导,但实际上还是向主管领导汇报,那么,就要注意多讲些全局上的问题。

所以,要搞清是向谁汇报,不能单纯考虑某一方面,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一方面,清楚由谁汇报。同样的,因地位、职务、经历、年龄、个性等方面不同,汇报者的角色也存在差异,这使其思维方法、语言风格等也有差异,这样,对同一个问题的汇报,汇报者各有其侧重点和语言表述风格。汇报材料的撰写就应把握这些差异点,既体现汇报者的意图,又符合其独有的语言风格。

三、内容定位:汇报工作应适当“发议论

在明确了目的、角色之后,接下来要确定的就是汇报内容。上级听取汇报,是为了能准确全面深刻地掌握下情,从而使决策更科学、更有针对性,能更有效地指导工作。因此,汇报材料所提供的情况就应在全面准确反映事实的同时,又做到有重点、有特色、有思想。这样,汇报才能吸引领导,从而有效达到汇报目的

(一)用事实说话

汇报材料的最大特点在于用真实准确的事实和客观的评价说话,以事明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汇报的作用,更好地反映工作情况,为上级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用事实说话,首先是汇报言之有物,不是华而不实。有些人汇报时,为了不出岔子,汇报材料通篇都是说大话、空话、套话,没有具体数据、事例、分析,或者有些为了使汇报显得有水平,生搬硬凑出一些四六句,语言是漂亮了,但就是让人听了不知要表达什么意思,难以引起共鸣。一般领导考虑的都是全局性问题,对局部性的具体问题不一定了解详细,汇报时对领导希望了解的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或者是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结果和涉及人员、单位等都应该了解清楚,在撰写材料时,才可能选用典型的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例,使写出来的汇报材料有血有肉、吸引人眼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体现在汇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真实准确的。提出的问题、列出的现象、谈到的成绩,都应是客观存在、真实可信的,尤其是文中涉及的有关突出成绩和薄弱环节的数据、事例、评价等,不能有丝毫差错。汇报既不刻意回避问题,也不故意拔高成绩。如果内容有偏差或者失真,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客观、辩证地掌握各项情况,并对其作定性定量尤其是定量的科学分析,不走极端,也不搞绝对化,不凭主观想象闭门造车、虚构事实。这样才能让上级领导机关了解现象、问题的性质、意义,以便区别对待

(二)凸显重点

用事实说话,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只要相关的就写进汇报材料。还需要对事实进行筛选,尤其在汇报的内容比较多或者是作全面工作汇报时,要做到重点突出,否则一份让人难以把握其核心的面面俱到的汇报材料很难引起领导的兴趣。

汇报重点一般有以下两种:

一是领导最关注的内容。怎样摸清哪些是领导最关注的内容呢?一般而言,上级机关会预先下通知,明确汇报范围、问题和听取汇报的意图、要求,在撰写汇报材料之前,应认真领悟上级通知精神。如果没有相关通知,就应及时咨询上级工作组成员、联络友邻单位打探,明确上级的关注点,从而准确清晰地确定上级领导机关想听取哪方面内容,撰写材料时,即可围绕上级需要汇报,使汇报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更为丰富。如果不清楚上级关注点,只按汇报者的个人主观意愿来写,则极有可能上级想听的没写,所写的都是上级不想听的,以致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

二是内涵最丰富、最深厚的内容。所谓内涵最丰富、最深厚,是指对汇报主体而言,这部分内容是汇报者最有事实可佐、有成绩可证、有经验可总结的内容。这一内容有时可能就是领导最关注的内容,有时可能不一致,不一致时这部分内容也可考虑作为汇报的重点,因为这往往也是一个单位、部门最容易汇报出彩、能给人以启发的内容,把这部分情况汇报清楚、成绩汇报充分,也可能抓住领导心理,使之愿听想听。

(三)挖掘特色

汇报有重点但没有个性、特色,也很难引起领导的兴趣。要给上级领导留下较深的印象,汇报时还应将本单位、本部门有特色的内容,即“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优势,反映出来。

尤其在多个单位同时汇报而重点可能一致时,更应注意汇报出特色,以使听汇报者能多了解一些情况,多受到一些启发。

特色主要体现在新,即撰写汇报材料时,善于从共性、常规的工作中,充分挖掘出其他单位所没有的创新做法、优势制度、鲜活经验、闪亮成绩等,并说清说细,展现其与众不同的效果,或者能从独特的角度阐述议题,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并透彻分析,能创新性地回答领导关注的问题,力求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四)提炼思想

一份好的汇报材料,不但要有事实、有重点、有特色,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能从工作中总结和提炼、升华出较有深度的规律或是能给人以启发的经验。正如所说,汇报工作应适当“发议论”,“只谈情况,不谈观点,是开材料仓库”。没有思想的汇报,质量肯定不高。

汇报材料的思想性,体现在对材料的分析、总结上。既综合各项情况又深入探讨道理,不仅罗列现象更揭示规律,能结合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抓住事物本质,对相关做法、经验提炼出理性认识,不大而化之,不发空泛议论,不为了显得有思想而刻意凑出“四六句”。所谓“不以辞害意”,写作是立意要紧,汇报则思想要紧。词语堆砌空虚,只会让人如坠云雾,听之不得要领。

汇报材料的思想性还体现在其正确性上。汇报的思想观点不能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与军队的各项法规制度和上级的命令指示精神,即政治上不能出错。汇报者往往代表某个单位、某级组织,其言行具有极强的导向性,汇报的任何思想都要与政策、法规、指示精神保持一致,尤其是对一些有争议的敏感的思想问题,更应谨慎看待,应尽量避而不谈或者慎之又慎地提出看法,以免出现偏差而导致不良影响。

四、形式定位:尽量运用口语化、质朴的语言

(一)合理结构

因汇报多数时候是说给人听的,人在瞬间能听清、记住并理解的东西有限,再加上汇报时间一般也有规定,所以,汇报材料需要有清晰的层次、合理的结构,汇报什么不汇报什么,哪些具体、详细汇报,哪些寥寥数语说明……这些问题解决好,汇报才能吸引领导关注。

合理结构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线条单一。汇报材料应有一条主线贯穿各部分内容,使主题鲜明集中、结构严谨清晰。同时,一部分只说一项内容,不宜多项内容、多条线索同时展开;同一项内容如果分为几个方面,宜进行归纳梳理,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个内容没讲完,又跳到了另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写了几句之后,又跳回前一个内容。这样,势必使听汇报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究竟汇报了一些什么内容。

二是详略得当。汇报材料的结构一般按照工作开展情况、做法经验、工作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今后的打算等几部分内容展开,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汇报材料都需要写全这些内容,也不是这几部分着墨多少都一致,一般而言,重点、特色内容或是上级不了解又特别关注的先说、具体说,向直接上级汇报也应尽量具体说,而共性的、常规性的内容或是上级已经清楚的则后说、概括讲,向高级领导机关汇报多半也应概括讲。另外不一定先写措施,再写成绩,也可以先摆出成绩,再言明措施,这样既突出展示了汇报单位的形象,又有助于增加上级听汇报的兴趣。

三是过渡自然。对于说给人听的汇报材料而言,这点非常重要。由一层意思转到另一层意思或由一个问题转到另一个问题时,应有适当的过渡词、过渡句乃至过渡段作自然过渡,以使汇报材料结构逻辑性严密,又保证听汇报者思路跟得上。

(二)精炼语言

精心锤炼语言,选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汇报,汇报才能成功。

首先是谦恭的语言。汇报是向上级汇报,汇报基调是“下对上”。这一表述基调决定了汇报语言必须谦恭,这不仅仅表现了对上级的尊重,更体现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其次应是准确的语言。汇报材料的遣词造句应恰当达意、合乎规范和事理,不能含糊不清或是有歧义。应适当使用修饰和限制词,正确运用模糊语言,尽量少用“某种程度”、“一定范围”、“部分”等词语,绝对不用“大概”、“据说”、“有人反映”或“太”、“非常”、“好极了”等词语,也不宜使用夸张、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谈成绩实事求是,留有余地,不夸大其词;说缺点则实实在在,一针见血。这样,才能防止汇报不客观而说过头话,才能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篇2

现在很多总结都需要用PPT汇报,PPT的长处是图文并茂,多媒体动画炫目夺人,结果是总结形式越来越出彩,但是内容呢?越来越难写,不然也不会每到年底,有那么多人去网上买总结模板应付了事。

1、明确定位:你给谁写?

对内写工作总结也许是你是写给直属领导,也许是你帮领导写总结材料给更上一级的领导看;

对外写工作总结,也许是给主管部门,也许是给外部专家,也许是服务的客户。

这些场合对工作总结的要求,文风,素材,框架区别都很大。很多人写总结习惯复制粘贴,但是面对不同的汇报对象,你能随便复制粘贴吗?

表一不同汇报对象感兴趣的内容点也许不同

总结提交对象

感兴趣的内容侧重(仅供参考)

直属领导

想听听你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上级领导

想知道你对未来工作的目标和具体的措施

主管领导

想知道你们工作中可以借鉴推广的亮点

外部专家

想知道你们工作中的创新之处和具体成果档次

服务客户

想知道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配合要求

如果你给不同的人写汇报材料,就要学会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他们需要的高度来提炼材料,你的年终总结写作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2、明确类型:你写哪种?

仅仅知道工作汇报的对象还不够,还得了解自己汇报的类型。

在内部汇报建议按基层,中层,高层分类考虑,基层往往侧重搜集材料,中层往往侧重提炼思路,高层往往侧重提出愿景,这些就决定了你写汇报的基调和选材必须有差异。

基层写年终总结多是汇报自己的岗位工作,直白说就是没有功劳晒苦劳,都是差不多的工作,就比一比谁的份量足。这样带来的一个弊端就是工作总结越写越厚,但在领导眼里,谁的工作总结写得厚就是做得比较多比较好,其实这也是有道理的——如果你平时不注意积累不注意搜集材料临到年尾你哪里来的素材把总结写厚?#你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基层要敢把年终总结写薄,要么是工作业绩太出色,要么的确没什么好业绩写,要么单位本来就是走形式主义的场,你说你是哪一种?

但中层写总结对自己就要更高的要求,仅仅会记流水账还不够,还得会归纳提炼。中层一般都要在上一阶段的经营分析基础上,提出自己部门未来一年的工作思路,这里面不能只是没有业绩凑亮点,而是要拼深度拼力度。#你对我要求那么高,年终奖100块都不给我!#

关于市场你怎么看?提多高的目标?为什么这个目标合适?准备怎么做?同行都怎么做?为什么我们要选择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风险?做好风险应对措施了吗?如果万一没有完成会有什么后果?

这些问题都应该在中层的汇报里面系统考虑,但实际上,大部分经营分析汇报只有数据,没有分析,大家把精力都用在了整理数据或者美化PPT上去了。#其实我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

比如下图的PPT,看起来工整规范,数据一目了然,现在问题来了,这些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呢?

不要指望通过口头介绍说清楚,有几个人能做到文字都说不清的事情,口头能表达清楚呢?

至于高层做总结,更多是强调战略规划,有些人会嘲笑高层只会没有愿景画大饼,但是作为高层反复让员工相信我们有能力看见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有信心抢占业务的制高点,是非常重要的激励团队士气的措施,这些不叫总结,要总领。对高层而言,好总结不是比谁写得多,而是比谁看得远。#有钱,就是任性#

3、明确目的:为何要写?

即便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总结,在不同的场合,写的目的是不同的。

如果是年终盘点,你可能更多需要总结一年的得失,为明年做好规划?

如果是项目总结,你可能需要预判风险,想一想万一风险来临你可以向哪里寻求应对之策?

如果是新年规划,你的目标要得到保障,你需要哪些资源,这些资源在哪里可以争取?

如果一份工作总结只是一份工作流水账,那真的没有写的必要,毕竟你做的大部分重要的事情,领导都知道,要是领导都不知道,要么说明你的工作不重要,要么说明你的业绩不重要。#看了你的年终总结,领导现在整个人都不好了#

明智的人不会仅仅在工作总结里总结,而是要通过汇报的机会争取各种资源,毕竟,工作总结是制度规定里面允许你和上级领导沟通的一种重要武器。#写总结不易,且行且珍惜#

有的朋友工作业绩实在不够好。数据不行、趋势不利、业绩不够,即使真的“一无所有”,你也必须想办法找出“局部”亮点。没有功劳就拼苦劳,质量不行数量凑;没有突破拼深度,有深度有内涵的东西,不是一时半会儿看得出效果的;什么都没有,那就拼愿景!今年的不足是为明年更大的进步做铺垫!#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这些小伎俩其实只是为了避免被打板子,工作不可能次次顺心,但是如果能总结出失败的地方,知道如何改进成长,我想打板子的时候领导也会再给你机会的。

4、明确基调:何种写法?

屡战屡败还是屡败屡战?一无所获还是积累经验?这不是玩文字游戏,这是态度问题!

同样的成绩,不同的解读就会带来不同的反馈。在没有业绩的情况下,至少证明你一直在努力尝试、一直在试错中成长!

语言是有力量的,有时候语言的力量能帮你保住饭碗,因为语言是你心态的反应。#看看业绩在高速负增长,我也是醉了#

5、明确结构:何种框架?

工作总结最忌讳形式化,或者写成一笔流水账,汇报工作要有一个框架。

领导喜欢的汇报思维往往是以点带面还是面面俱到?一分为二还是抓大放小?实在没有办法就试试一个观点三个论据的结构,这就是所谓的“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写作方法。

比如下面的案例,内容都是日常部门里面的零零碎碎,如果一笔流水账自然没有人认为你的工作做得好。

但是工作汇报中领导想看到的无非两点:要么开源,要么节流。

如果业绩不好,开源无能,那就说说为公司节约了多少成本,也可以变相突出自己任劳任怨、加班加点。

把总结与领导关心的问题直接挂钩,至少说明你的存在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价值。基层写汇报,大致的思路不外乎于此。#感觉领导萌萌哒#

经过调整的汇报结构非常好借助了领导的成本管理思维,且用领导熟悉的语言讲话,有力说明了琐碎的工作和重要的成本控制工作之间的联系。这就借助了成本管理思考框架的力量,现在你该明白为什么要去读MBA了吧?就是为了学习这些商业分析框架。#读个MBA学费这么贵,你家里人知道吗?#

6、明确数据:定性定量?

在工作汇报中经常需要谈谈业绩指标,其实业绩指标未必就是数据,指标分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

定性指标往往弹性很大,谁能够概括得更给力,总结得更深刻就最出彩。比如大家都能完成的业绩,你加上用户,全面,突围等正面词汇,会显得更有力量。另外为你的工作想一个应景的标题也是抓住眼球的靠谱办法。

定量考核比较难对付,但是也一样可以采取一些技巧,比如下面有三句话,你觉得哪种是完成情况良好,哪种是完成情况出了问题,哪种是为了反应自己的专业范,一切尽在掌握时说的话吗?

A:全年任务基本完成…

B:全年任务完成了92.1%

C:全年任务全面达成…

如果有一组不错的业绩数据,试试排比法也很给力。

其实工作中的数据,知道哪些不该说和知道如何把事说明白一样重要,这些事情就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

7、明确风格:求新求稳?

工作总结要不要形式出彩?这是一个很难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要知道领导心目中,创新形式和形式主义只有一步之遥!这之间的转换又很有可能只是取决于你的工作业绩和别人对你的工作实际评价。

比方说这种文艺调的工作总结,很多人喜欢,但真的能用在正式工作汇报中吗?

也许是此时不博,更待何时?也许是不求出彩,但求无过!

到底是哪种情况,你要斟酌,不要为了形式而形式,切记最好的年终总结还是“以成绩说话”,“用事实说话”。

形式创新只是应急之需,绝不是长久之策。最后,以一句时髦的流行语结尾:写年终总结不难,难的是没业绩怎么写出好总结!

我不是为了总结,我就是认真!

怎样在一年的最后画上完美的句号并寄予新的希望呢?

年终总结是对个人及部门一年工作绩效的总结。你可以通过总结对未来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个人也可以通过总结对过往的工作进行回顾和自我提升。

年终总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列出大事件,写出好标题。

将一年所发生的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事件列出来。同时写下在这些事件中,HR运用的思路和想法。

在所有人力资源事件中选出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列出并进行说明。根据大事件可以总结出一个好标题,让你的总结与众不同。

2、对于数据,你的分析更重要。

例如列出人员结构比例的变化数据、人员配置率数据、流失率数据、培训流失率、内部晋升人员占比等需要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这个时候又会用到第1点提到的大事件。如果你更进一步,可以将今年的数据和去年同期进行比较形成趋势图进行深入分析。

3、你的表述方式让总结锦上添花。

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你在进行年终总结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面对的是人资部门的领导,你需要站在人资角度对制度、流程、策略方面做专业高度上的表述。

如果面对业务部门的领导,你就需要站在业务方的角度,着重讲述在业务伙伴的方向所做的工作和效果。你只要了解到对方最关心的是什么,你从这个角度进行讲述就错不了。

4、谈自己的不足,以及来年的改善。

针对总结必须谈自己的不足,必须谈明年的如何改善,没有反省的总结,不叫真正的总结,没有改善计划的总结,就是虚假的总结。

5、谈明年的目标规划。

一年过去了,有问题,有收获,更重要的是明年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必须给领导一个交代,明年你的打算,你的方向,你的目标。

6、记得最后感谢领导与同事。

年度总结,不能只谈自己的丰功伟绩,还要感谢那些支持你取得这些成绩和成长的领导和同事。

【年终总结的禁忌】

老板最不喜欢的总结是什么?

以下这些年终总结,就不必发年终奖了!

临近年底,一年的工作干的怎么样,取得了哪些成绩,有什么不足,这需要我们对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但是,笔者却发现在工作总结写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头重脚轻”。这类总结,对于一年的工作总结的可谓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以至于总结的前半部分内容黑压压一大片,篇幅明显大过下半部分内容。

第二,是“平铺直叙”。这类总结,对于一年的工作按照条目分段来写,某个时期干的什么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写的可谓全面,象是一本“流水帐”。

第三,是“没有亮点”。这类总结,只是在总结成绩,没有经验、措施、成果及影响的总结。

第四,是“缺乏分析”。这类总结,只是总结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没有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或者只是提困难,没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是“轻描淡写”。这类总结,对于工作、成绩写的可谓是简单至极,草草两页纸完事。

工作总结是对前期工作的回顾和反思,是对存在缺陷和问题的深层次、系统化地分析,对于更好地做好下一步的工作和改善业绩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而总结写的好不好、问题分析的到不到位、措施制定的操作性强不强、工作部署的合不合理等等,可以看出一个单位领导善不善于问题分析、工作有没有思路、责任心强不强,是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还是被动应付或回避问题,等等。

写好工作总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合理布局。

第一部分写工作业绩情况,第二部分是亮点经验总结与分析;第三部分是困难和问题分析及建议;第四部分是下一步工作安排。

而具体篇幅1-2-1-3的模式能够给人以阅读的兴趣,即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两倍、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当,第四部分是第一部分的2-3倍。

二是业绩总结要简明扼要。避免事无世细,要将主要业绩指标和重要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好。

三是工作亮点总结、分析要到位。特别是工作当中的具体做法、措施、成果、影响、启示。

四是要善于发现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找到工作业绩差的深层次原因,找到制约业绩提升的根源所在,并且要区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五是针对亮点推广、困难和问题的分析,要制定出具体工作部署。工作部署要纵观全局,措施要具体到位,并且要注意可操作性,以便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六是避免官话、空话、套话、废话。写作要言之有物,重点突出,分析透彻,措施细致。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合作学习 团队精神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不断应用,使得学生利用远程教育、网上学校等现代科技进行学习成为一种现实,但独立学习的困难性不言而喻,这就使得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探究,以获取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做好信息时代的领路先锋的同时,更应该根据新课程和现有教学设备的特点,不断改变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并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适当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将更有利于培养出智能型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是每一个合作学习的实践者都必须首先做出回答的问题。为此,合作学习必须具备某些基本要素以区别其他教学活动:

1、团队精神的积极体现:通过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认识到相互间能力差异及各自特质,明了彼此相互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同舟共济,整个小组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正向,共同进步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组员之间的计算机水平高低不一,如果没有团队精神,是无法完成合作学习的。

2、个人责任的体现:个人责任指每个组员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目的是使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可能的范围内成为强者。而个人责任是使所有组员通过合作学习取得进步的关键。为了达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尝试许多途径,例如,在小组学习任务完成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随机抽取某些学生的作业内容发送到所有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进行作业展示,来代表整个小组的成绩,让学生将其所学教给小组其他同伴,让学生向小组解释所学内容等。

3、沟通能力的体现:合作学习中沟通交流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就不会有成功的合作,为了协调各种努力,达成共同的目标,学生必须做到:(1)彼此之间的认可和高度的信任;(2)彼此进行准确地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时要清晰明了,不能含糊其辞,让人难以理解;(3)彼此接纳和支持,,形成合力。只有这样,小组成员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学会共同的活动方式,建立并维持组员间的相互信任,以及有效解决组内冲突等。

4、总结提高的体现:总结,指小组成员对小组在某一活动时期内,哪些组员的活动有益或无益、哪些活动可以继续或需要改进的一种反思。由于小组人员与小组任务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每个组员的活动效果和效率、整个小组的互动模式的效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合作小组必须定期总结共同活动的情况,以保持在达成共同目标中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总结的作用在于:(1)有利于组员维持彼此之间的良好工作关系;(2)便于组员学习合作技能;(3)增进组员对自己参与情况的了解;(4)强化组员的积极行为和小组的成功。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过程

1、合理的分组。合作学习需要明确合理的分组,依据教材内容、任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小组数量及各组人员。但同一个班级小组成员的规模应该相对稳定,不可频繁变动。根据不同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不同,一般按能力高低混合编组,力争使小组内优差互补,不能出现能力强的过分集中,能力弱的无人过问的一边倒现象。有研究表明,在组员能力和背景差别比较大的小组内,组员的思考更深入,组内有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能够激发出更多、更深刻的见解和感受。另外还要考虑性别、性格和兴趣爱好等,尽可能地使同一小组的成员各有所长,互相吸纳。

2、小组任务的分配。教师在活动中是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全班进行引导教学,首先要说明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还要让学生对这些目的任务进行分析,做好准备工作,这一过程可以通过阅读课本、浏览网络、查阅书籍等渠道,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

3、小组的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当中,学生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在合作学习中,除了组长外,一般有三种角色,一是记录员,记录学习过程,为学习上报和评价提供依据;二是协调员,主要负责解决组内分歧,如学习任务的分工协商,不同意见的统一。三是汇报员,负责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组间交流汇报。无论是组长,还是记录员、协调员与汇报员,都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而且其角色也完全可以互相轮换。

4、小组汇报。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交流并在小组内讨论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学习热情、学习态度、成绩这是对全班整体和一个小组进行汇报的三个基本概念。这些要素的提升,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后要到达的目标。

篇4

关键词审判委员会 审判公开 大法庭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053-02

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内部对审判工作实行集体领导的组织形式。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1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审判委员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刑事诉讼法》第149条规定 ,对于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的,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因此,尽管审判委员会不直接主持或参加法庭审判,却实际承担着审判职能。审判委员会制度已成为我国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

审委会一般不亲自参加法庭审判活动,只是听取案件主审人的口头汇报就进行裁决;审委会的决定可以否决独任庭、合议庭的意见。设立审判委员会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法院审判队伍的整体司法水平,解决法官素质不高问题,实现审判权的整体独立。但是,其最大的缺陷是它的审判形式违背了公开审判制度。公开审判是针对欧洲中世纪封建主义的司法专制、秘密审判而提出的,其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为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司法准则之一。一般认为公开审判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审理案件的活动公开,一方面它要求,法院对案件的实质性审判活动,法官对案件确认有罪无罪、罪轻罪重,均应在公开的法庭上形成。法官不能在庭审之外,还进行对案件的实质性甚至是决定性的诉讼活动。另一方面,公开审判意味着向当事人和公众的公开,法官的全部审理活动均应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外,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宣判均应允许公民到法庭旁听,允许记者采访和报道。除休庭评议外,应当把法庭审理的全过程公诸于众,以利于社会监督,防止司法腐败、司法专横。“审判应当公开,犯罪的证据应公开,以便使或许是社会惟一制约手段的舆论能够约束强力和欲望。”1]第二,审理案件的人员公开,法院应当适时公布审判人员的组成。

然而,审判委员会制度却明显违背了公开审判原则。首先,审判委员会对案件的讨论决定使公开审判形式化。审委会的委员,他们不参加法庭审判,不查阅记载庭审情况的案卷材料,也不允许控辩双方到审委会会议上当面陈述,而是仅仅通过听取承办法官对案情的汇报,在庭审之外秘密的进行对案件的实质性甚至是决定性的诉讼活动。这样,由控辩双方参与、由社会公众参加旁听的法庭审判就失去了直接形成裁判结论的能力,法庭审理流于形式,公开审判形式化。

其次,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过程是不公开的,无论是对公众,还是对当事人均不公开。审委会一般是在听取承办人员口头汇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讨论并作出决定,讨论时除了审判委员会委员和汇报人、记录人员以外,其他人是不准进人会议室的,更不用说旁听、报道。这样,诉讼当事人和公众就不知道案件的审理经过,自然也无从知道案件可能存在的不公正之处了,“没有公开则无所谓正义。”2]因此,即使诉讼当事人提出上诉或者申诉的话,也由于对于案件决定过程的不知情而不能很好的维护其权利。

有人认为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同合议庭评议案件很相似,而且合议庭评议案件通常是秘密进行的。但审委会与合议庭是不同的,二者最为显著的区别就是合议庭直接参加法庭审判,而审委会不直接参加法庭审判。因此,审判委员会对案件的讨论和合议庭评议案件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审委会讨论案件当然也不能套用合议庭评议案件秘密进行的方式。此外,在合议庭秘密评议之后,再设置一道秘密讨论决定的程序,这也是有违公开审判的精神的。

还有人认为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不公开进行与英美法系国家陪审团不公开评议案件是相似的,但审委会讨论案件与陪审团评议案件至少存在着以下两个区别:(1)对案件讨论的范围不同。审委会不仅讨论案件的证据、事实问题,而且还讨论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并形成实体判决。而陪审团则仅就案件事实问题进行讨论。(2)审委会委员不参加庭审,一般也不旁听庭审;而陪审团的成员则要在法庭上旁听整个庭审过程,这一点是两者最为关键的区别。因此,审判委员会秘密讨论案件与英美法系国家陪审团秘密评议案件是不同的。

再次,审判委员会的成员也是不公开的。当前在我国无论是在审委会讨论决定案件之前还是之后都没有公开审委会的组成人员,尽管从总体上来说,审委会的组成人员是固定的、公开的,但是对于某一具体案件来说审委会的成员又是不公开的,具体由哪些人组成,研究某一具体案件时哪些审委会成员参加等,都没有公开的程序,实际上该具体案件的当事人也确实不知道。特别是对于经过审判委员会审理的案件,在裁判文书上只签署合议庭成员的姓名,而不署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姓名,也不在文书上写明案件是经过审判委员会决定的。3]这种对审委会组成人员不公开的做法是有悖于公开审判制度的,同时也影响了回避制度的实行。

“秘密审判为封建司法的专横和擅断提供了庇护所,同时也强化了审判的恐怖和威胁作用”。4]“为了达到裁判上的公平,一切裁判所的活动必须以三个原则为指导,即公开、公平和无偏私。在这三个原则中,公开原则列为第一位”。5]刑事公开审判制度对于实现诉讼公正,防止司法专横、法官擅断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的审判委员会制度明显同公开审判制度相违背,仅凭此点就应该取消审判委员会,更何况审判委员会制度还违反了直接、言词原则,破坏了法官的独立性和平等性。但是,考虑到一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漫长的,而取消一项制度也不能一蹴而就,特别是一项制度长期存在后必然会形成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和相应工作方式。因此,对审判委员会的改革也只能循序渐进。笔者建议,对审判委员会的取消可分两步走:

第一,改革审判委员会。首先,扩大合议庭职权,减少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数量。(1)要通过深化审判方式改革,强化合议庭职责,提高审判人员素质,还权于合议庭,提高案件当庭宣判率,减少审委会研究案件的数量;(2)要明确合议庭讨论案件的范围。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必须是“重大”、“疑难”的案件,而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范围已作出界定。这样就可以把那些大部分属一般性的案件都交由合议庭裁判,真正实现审判合一,职权统一。其次,明确规定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时仅就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讨论,不就案件的事实、证据问题进行讨论。对于重大疑难案件,合议庭在查明案件的证据、事实的前提下,在法律适用问题上存在疑难或重大分歧时,可以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这样就可以减小由于审委会不直接参加法庭审判而带来的公开审判形式化的弊端。再次,创立民主、科学的审委会法定工作程序,增加审委会工作的透明度。要明确规定审委会讨论案件的法定人数,讨论决定案件的程序等,并对外公布。其中,审委会讨论决定案件的程序一般应固定为听取汇报、询问汇报人、研究讨论、无记名投票表决、宣布结论和签名等步骤。另外,审委会的讨论过程应当制作笔录,并允许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查阅。至于审判委员会开会讨论决定案件的日期当然也应提前告知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这样,就使审委会讨论案件的活动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透明化。最后,还要加强对审判委员会成员的公开。一方面,在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前向当事人公布审判委员会成员名单,以便于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另一方面,如果案件是经过审判委员会决定的,在裁判文书上不仅要签署合议庭成员的姓名,而且还要签署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姓名,这样才符合公开审判的精神

第二,取消审判委员会。作为改革审判委员会的最终目标,是取消其存在。在取消审判委员会后, 可以建立如下制度对于原来由审判委员会决定的案件进行处理: (1) 建立大法庭制度。将重大或疑难案件的审判与一般案件的审判区别开来,由专门的审判组织来承担重大、疑难案件的审判。许多国家有这样的做法,如日本最高法院将15名大法官分为3个小法庭(5人一庭),全体大法官组成大法庭。一般案件由小法庭审理,涉及到违宪审查、法律解释的案件则规定由大法庭审理。借鉴与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考虑在我国引入大法庭制度,即在遵循现行审判合议制度的前提下,在各级法院内部设立由高级法官组成的大法庭,专事审判重大、疑难案件,它与现行法律规定的合议庭、独任庭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至于组成大法庭的法官人数,可以根据法院的级别不同而有所差别。笔者认为可以实行在现有合议庭组成人数的基础上再乘以三的原则,得出的人数就是各级法院大法庭的组成人数。因为这个方案比较符合我国各级法院的实际情况,并且在现有的法律制度体系下不需要进行大的制度变动。通过建立大法庭制度,增加审判人数的作法来对重大、疑难的案件进行处理,既吸收了审判委员会制度中由有丰富经验的法官对案件进行审理的优点,同时又能有效地避免审判委员会判而不审、违反审判公开原则的弊端。(2)成立各项审判的咨询委员会。主要由各项业务的分管院长、庭长、副庭长及业务能力强的审判员组成,其任务是总结审判工作经验;研究审判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对一些具体案件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也可以进行研究、会商,提出倾向性意见。但这种咨询委员会与审判委员会性质和任务显著不同,它只是一种业务指导性机构,不具有审判职能。其对案件研究的记录不必入卷,审判组织对其咨询性意见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其对审判结果也不负责任。

注释:

1]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年版,第2页.

2]杨一平.司法正义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3]徐鹤喃,刘林呐.刑事程序公开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

篇5

关键词:调研型案例教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14506

一般来说,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按授课先后依次为原理教学和设计教学。原理是设计教学的基础,设计是原理教学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和设计教学之间脱节,在后期设计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建筑设计思维惯性、基本概念不清、基本原理一知半解等,这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除了教师努力提高原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外,设置有效衔接原理教学和设计教学的调研型案例教学环节尤为必要。

一、调研型案例教学的概念与作用

(一)概念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多汉姆(W.B.Doham)推广。因具有教学相长、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易于调动学生积极等优点,哈佛案例教学法逐渐成为全球教学模式的典范[1]。1990年以后,案例教学法在中国教育界逐渐推广,主要应用于公共管理、法学、医学等学科,但在城乡规划学和建筑学课程教学中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尤其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空白。

按照学生对案例的使用方式,笔者把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分为倾听型、体验型、调研型、探讨型四种(表1)。调研型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要求学生运用居住区规划设计概念、原理或方法对案例进行实地踏勘、系统分析和集中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较好地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原理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检验理论水平和加深理解的教学目的。

“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也有人翻译成“经验之塔”。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结论跟戴尔差不多,只是把阅读和听讲交换了次序,认为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更多。

认为(图1):学习形式主要包括

听讲、阅读、声音或图片、示范或演示、小组讨论、实际演练或做中学、教别人或马上应用。前四种的学习效果在30%以下,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后三种学习效果在50%以上,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调研型案例教学对应于“学习金字塔理论”中的“小组讨论”和“实际演练或做中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图1 学习金字塔理论示意

(二) 作用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调研型案例教学安排在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教学和设计教学之间,起着过渡的功能。调研型案例教学并不否定、代替前期的讲授型原理教学,而是建立在学生对原理作用熟悉基础之上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对后期设计教学起着铺垫作用。调研型案例教学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2)检验学生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并进一步加深理解,为后续课程设计做好准备;(3)全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能力的应用水平;(4)加强团队协作、访谈、观察、图文表达、汇报等城乡规划专业技能锻炼。

二、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不同于举例分析,也不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训练课程。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2]。从教学实施的动态过程出发,调研型案例教学实施分为准备、踏勘、分析、讨论、评价和巩固六个阶段(表2)。

(一)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充分是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否则整个案例教学将流于形式。在准备阶段,案例的选择是师生工作的重心。案例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提出关于案例的一些附加要求,如:位于中心城区、建成时间较早、常住人口较多。学生选择案例的过程也是理解基本概念的过程。教师同时围绕教学目的制定案例调研任务书,内容涉及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成果等。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四节课)内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需制定周密的课堂教学计划,内容包括课堂组织、时间分配、提问顺序、问题内容和教学评价等。学生需认真解读案例调研任务书,按照3~5人自由组队,选择合适的案例并搜集案例背景资料。在对案例基本了解的情况下,按照案例调研任务书的要求,结合组内成员分工情况制定踏勘计划。

(二)踏勘阶段

实地踏勘分为两阶段,先是获取案例整体感知的集中踏勘,后是学生按照分工情况进行专项踏勘。踏勘内容不局限于案例调研报告的内容,除了基本涵盖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知识点外,还应针对往届学生在规划设计中出现的常规错误着重要求

。调查方式以测量和访谈为重点,照片为补充,主要通过测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原理和规范,让学生了解居住者对居住环境的真实感受,避免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境地。为监督学生实地踏勘,可采取教师随时到场督导、踏勘初始和结束阶段拍小组工作照的方式予以解决。

(三) 分析阶段

分析阶段是指学生运用原理分析、讨论、表达踏勘结果,它强调分析、合作、沟通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分为小组讨论和撰写案例调研报告两部分。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汇报踏勘成果,阐述观点,展开讨论形成一致意见。案例调研报告是对实地踏勘和小组讨论结果的一种表达,也是教师对学生分析过程的评判依据。因此,教师在案例调研任务书中需对案例调研报告的排版、成果内容、深度、表达方式等作明确、详细的规定。

(四)讨论阶段

组织案例讨论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调研型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3],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讨论阶段师生应该充分互动、有序展开,避免走形式、功亏一篑。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角,除了汇报案例调研报告外,还要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是课堂讨论的引导者,旨在营造一种开放的互动氛围,具体任务是组织汇报流程、提出问题和看法、点评总结成果。

(五)评价阶段

评价是指准确测评本次教学的效果,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一方面是指自我评价,以课堂笔记的形式体现。课堂笔记是在全班讨论结束之后,小组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案例,并参考师生的观点,总结出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和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整个教学实施情况的评价,以教学反馈表的形式体现。教学反馈表是反映学生对教学实施的安排和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有助于帮助教学不断完善教学。

教师评价分为教师自我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两部分。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对整个案例教学活动的自我总结,即教学活动实践与预想教学目的、效果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对案例调研报告和汇报讨论的评判,即案例调研报告成绩和汇报讨论成绩。其中,汇报讨论成绩是学生课堂汇报、参与讨论的体现,旨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其比例为40%。

(六)巩固阶段

“温故而知新”,巩固阶段是调研型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师生对之前教学活动的提高和升华。教师可以在课后集中交流讨论教学心得,找出教学活动中的得失,逐步深化教学改革。学生也可根据存在的问题课后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通过提问、抢答、测验等方式巩固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

三、案例调研报告的要求

案例调研报告既是前期踏勘和讨论的总结,也是后期课堂讨论的平台。案例调研报告在调研型案例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直接反映出学生对居住区原理的理解,关系到教学目的的实现(图2)。

(一) 难度要求

鉴于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案例调研报告难度应适中,难度过大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度太小则会形成文字堆砌。案例调研报告的难度要适中,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要求学生运用原理分析、总结出案例存在的问题;二是要求学生从不同使用者的角度评价案例的得失。

(二)内容要求

调研型案例教学并不要求学生运用全部的原理和知识点分析案例,有些知识点是可以通过学生课后学习获得。在案例调研报告中,学生应立足于结构层面,主要对规划结构、用地规划与设计、空间与景观、指标进行分析。

(三)量化要求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在案例调研报告常常使用“大概、差不多、几乎”等概词,反映出对原理和规范的理解还有差距。因此,调研报告量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既可以避免调研成果的随意性,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思维能力。量化包括分工量化、成果量化和图例量化。分工量化要求每位成员在实地踏勘和撰写案例调研报告中的任务必须明确。成果量化指的是案例调研报告中多运用规划图、表格、数据、饼图等表达方式,照片只作为补充。图例量化则是针对规划图而言,意味着每张规划图必需表达的具体内容,以引导学生去调研和思考。

(四)写作方式的要求

当前学生普遍注重图形绘制,写作能力普遍较差、亟需锻炼。案例调研报告一般有“开门见山”、“夹叙夹议”和“水落石出”三种写作方式[4]。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案例调研报告要求从“选、解、提、评”四个方面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进行写作,学生在叙述具体内容的同时把自己的结论慢慢阐述清晰。

(五)表达方式的要求

大一、大二集中在线条、色彩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大三开始,规划图越来越多成为交流讨论的媒介。因此,在案例调研报告中有意识地加强规划图的训练为后续教学做铺垫。学生绘制规划图应符合规范性和简洁性。规范性要求学生遵循规划图的一般表达方式(色彩、线型、粗细等),而简洁性指的是每张规划图表达应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四、课堂组织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一般是教师“独白”式教学,师生间的对话、合作缺失,而案例教学则把课堂定位为师生交往、对话和合作的一个公共话语平台[5]。本着集中突破、强化提高的原则,笔者一般把调研型案例教学实施框架中需要讨论、评价和巩固的内容放在课堂组织实施(表3),其中,强化环节可以结合教学安排自行调整。

(一)准备环节

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开端为了节省时间,准备环节也可以放在课前进行。

,能够让学生明确此次课的教学任务与要求,让学生尽快熟悉教学。教师应对汇报思路、汇报内容、汇报方式、汇报时间等提出具体要求。小组汇报顺序按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随机指定两种方式确定。汇报人则根据教师提出的汇报流程和要求做好准备。

图3 学生汇报

(二) 汇报环节

汇报一般按照“第一组汇报―师生提问(第一组记录问题),第二组汇报―师生提问(第二组记录问题),第一组回答―第三组汇报……教师点评”的顺序进行。学生汇报案例调研报告时应注意三点:一是按照“选、解、提、评”,先宏观后微观的思路进行汇报;二是汇报不等于复述案例调研报告,汇报应是总结性的语言而不是说明这张图是什么?哪张图是什么?三是汇报的内容应紧紧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四是汇报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以内(图3)。

(三)提问环节

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提问题,问题应简短明了,数量不少于两个,不得雷同。同时,汇报小组应及时做好记录。

(四)讨论环节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消化吸收理论知识的绝佳时机,也是课堂学习气氛最热烈的时候。当遭遇冷场、陷入僵局、无人发言时,教师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引导、调控,展开

讨论。在这过程中,偏离主题、内容空洞是易犯的两种现象,教师应紧紧追随学生的思路,支持学生自行纠正,回到讨论主题。如果达不到效果,可以采取委婉的方式提醒学生(图4)。

图4 师生交流

(五) 点评环节

点评是一门艺术,好的点评能给案例教学带来画龙点睛的效果,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得到升华。但总结并不是下结论,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的正确答案,存在的只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往往通过回顾讨论过程、归纳主要观点、提示思维盲区、进一步延伸问题等方法结束案例讨论[6](图5)。

图5 教师点评

(六)强化环节

测验形式为试卷,内容为20道不定项选择题,内容、难度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先用10分钟做题,然后公布答案、互相调换试卷批改,并利用课余时间对错误之处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修订直至完全理解。

五、结语

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脱节现象极为严重,除了学生自行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书籍以外,调研型案例教学因其启发性、实践性、互动性的优点给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好的选择。案例调研除了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能力。参考文献:

[1]雷焕贵,段云青.中美案例教学的比较[J].教育探索,2011(6):150.

[2]王名,张智勇,仝志辉.中国公共管理案例 [M].一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4]樊亚利,刘红.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篇6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目前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大量收集习题、试卷,让学生在题海里苦战,采用"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单调教学方式。这样的复习,仅从教师教的情况、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考虑得比较多,追求的是一种接受知识。因而造成目前课堂上的复习课还是教师的一统天下,一切由教师说了算,学生没有商量选择、探索追究的余地,致使学生的复习处于被动、不情愿、不满或强制的学习环境之中,复习质量极差。

现代学生观包含四层含义: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②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③学生是一个独特的、有完整个性和独立人格的人;④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其它三个方面能否能得到教师的尊重是基础,否则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为空谈。现代学生观强调要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为了改变学生被动的状态,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为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对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尝试。力图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复习课结构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1."以大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以大问题导学":(重在"问"、"导"、"学"三个字。"问"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是指根据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提出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和挑战性强的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

2."以大问题导学"复习课教学模式的流程

下面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复习课》一课为例解说模式。

2.1 呈现目标。这个环节主要是由教师提出学习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目标、任务,以大问题的方式呈现学习目标。学生通过看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方向、目标、任务。

例如:在复习《角的度量复习课》时,教师一进教室就在黑板上写上"角的度量复习课",开门见山向学生说,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在复习角度量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熟练掌握方法,提高我们的数学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很快就能融入学习氛围中。

2.2 回顾知识。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教师以大问题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单元或学段或学期新学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竖(串)成线,横(连)成片,融合贯通,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掌握新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学生在头脑中再现、整理本单元或学段或学期新学的知识,理清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联系与区别,巩固和掌握基本概念、算理、公式、解题思路和方法等。

例如:在复习《角的度量复习课》时,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什么是直线、射线?线段、射线、直线之间有什么联系?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等等,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概念和公式,为下面的综合练习做好铺垫。

2.3 综合练习。在复习完相关概念后,教师以问题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或学段或学期新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练习,并注意查缺补漏,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质疑释疑,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例如:在复习《角的度量复习课》时,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1)填写表格,正确区分三者不同与联系 线段射线直线画出图形能测量吗?端点个数能延伸吗? (2)说说生活中哪里能见到射线?(手电筒的光束路灯车灯的光束)(3)追问: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直的),不同点见表格4、小组合作探讨:发现规律:过一点可以画( )条( ),过两点可以画( )条( ),有多少条线段,规律是什么?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质疑释疑,逐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展示评析。在练习过程中,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展示汇报、欣赏评析、质疑释疑(教师作适时追问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展示汇报能力、表现力及质疑释疑的能力。学生(小组学生代表或学习小组4人)上讲台展示汇报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结果,台下的学生欣赏点评,提出疑难问题让展示汇报的同学或其他同学解疑,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重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进行追问或反问,让学生解释,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篇7

探究性学习方式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所以学生不仅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并且可以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学习历史的乐趣。过去我们在讲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时,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或人口、城市的繁荣等几方面呈现给学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课堂气氛沉闷。在探究性教学引进课堂后,我在教学《经济发展和重心南移》时,为学生虚拟了一个历史情景:“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宋朝,我们先去考察一下宋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情况,然后请你想一想,你打算从事哪个行业,为什么?要求从书中找出历史依据。”接着学生先浏览课文,再进行角色扮演,进行情感体验,以下是学生的发言:

生1:我要从事陶瓷制造业,因为当时中国被誉为“瓷之国”,瓷器制作精美,畅销全世界。从事制瓷业能发大财。

师:你从事的不是制瓷业,你是瓷器商人。当然,全靠国内的制瓷业发达成就了你的发财梦。

生2:我要当一个农民。因为,宋朝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如“日行千里”,不喂草料“饥不啼”的新型农具秧马帮了我很大的忙,水稻有优良品种,居粮食产量首位。在宋代当个农民生活应该很幸福。

在学习宋代商业的繁荣一节时,我再次虚拟历史情景:假如你到宋代的城镇去逛街,你会看到哪些繁荣的景象?结合课本P67和P93-95的《清明上河图》图片,把你看到的告诉我们。在学习宋代的海外贸易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宋代都城汴京的商人,要到日本去做生意,你将乘什么交通工具去?你会带什么东西去日本卖,你又会从日本带什么东西回国交易?”

这些问题的提出,既需要查阅课本资料,又要结合身边的生活,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发言基本抓住了宋代农业、手工业(采煤业、冶炼业、制瓷业)和商业的特点,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学生回答有误、有缺漏或观点不正确的时候给予评说。这三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学生的发言中不时进发出幽默的话语和创新的火花,引得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鼓掌。同学之间彼此倾听、欣赏鼓励,为探究性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不断探究的动力。

在学到“南宋人民的抗金斗争”这一内容时,我虚拟了一个记者招待会,我先让喜欢和敬佩岳飞的同学举手,然后创设情景:假如你们就是岳飞的化身,岳飞今天举行记者招待会,下面的同学作为新闻记者,你们每人可以向“岳飞”提出一个问题请他回答。这样灵活有趣的学习方式,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了,学生的善问,“岳飞”的妙答,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潜能得到了发挥,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激活了历史教学的课堂。

二、围绕主题开展活动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北师大版历史实验教材中每课后都安排了“活动建议”,例如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故事会、成语大赛、辩论会、写小论文等;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画想像图、填图、造纸等;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能力的考察活动,等等。每个单元后都安排了一次“学习与探究”活动,例如“破解彩陶之谜”,“设计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等。专门开设活动与探究课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集中的课堂教学活动,系统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同时也为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提供参考。我们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的活动,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围绕一定的主题,甚至就将某课教学内容作为探究的主题,自己组织历史活动。转贴于

篇8

基金项目:军队院校“2110三期”军事土木工程学科重点建设领域项目(2011lgdx -0222)

作者简介:尹峰(1974-),男,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人防工程、岩土工程研究,(e-mail)plaustyin@163.com。

摘要:以工程兵合训学员未来任职岗位任务需求为牵引,以提升学员未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为目标,研究军队综合性大学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阐述了“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总体设计思路,介绍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组织应用,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有效解决了传统工程技术课程教学与合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可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合训专业;课程教学;教学模式;任务牵引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7004土质学与土力学是解放军理工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土的基本力学原理和工程问题的学科。为更好适应军队综合性大学多种人才培养目标,从2011年开始,课程组针对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开展了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背景

(一)合训学员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分析

军队综合性大学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合训学员与非合训学员这“两类人才”的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是有明显区别的 [1] 。非合训学员的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是: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满足初级专业技术岗位任职需要,具有初步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合训学员的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是:了解军兵种相关业务,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提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案。可以看出,对于合训学员来说,其未来任职岗位是初级指挥军官,所以对其专业业务能力的要求是“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提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案”。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合训学员而言重要的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理论的探究和推导。

(二)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的作用

军队综合性大学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有明显区别。一方面,信息化战争对作战工程保障和工程防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国防工程建设和战场工程建设密切相关,掌握必备的土工知识是遂行作战工程保障,进行防护工程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频繁参与国家抗洪抢险、抗震救灾、道路抢通等各种非战争军事任务,在行动中客观显露出一些技术弱项,如道路的快速抢通保通技术,次生灾害防护,克服管涌、固定滑坡、处置坍塌、排除漏洞的方法等。因此应强化工程兵专业技能训练,特别是针对抢险救灾这种特殊环境下工程作业的专项训练,使指挥员能够按工程设计方案组织指挥[2]。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内容可广泛应用于解决江河溃坝决口、塌方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工程地质灾害的产生、防治和救援任务,因此,课程在工程兵合训学员未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作为传统的工程技术课程,在长期培养工程兵技术干部和人防工程学员的过程中,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但是,在面向土木工程大类的工程兵合训学员对象时,其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长期从事工程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员内在知识结构与合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二是传统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合训学员的核心能力素质教育不适应,不适应以“领导力、创新力、战斗力”为核心素质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合训学员内在的学习动力与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因此,有效解决传统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合训学员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非常迫切。虽然是学历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但依据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特点,结合学员未来的任职需要,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应作为技能培养型的课程,从实战需求出发进行教学模式设计[3]。

二 、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总体设计

(一)总体改革思路

在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得到了成功

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教学主线,促使学员通过完成任务而学到知识和技能。教员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可行的任务,针对所设计的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要求[4]。学员受任务驱动,在教员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实践操作、合作讨论等多种学习探索方式完成任务,并从中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5]。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尹峰任务牵引式教学在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中的应用

借鉴“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创新延伸,进一步使教学重心前置,提出“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其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合训学员未来任职岗位任务需求为牵引,以提升学员未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为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条件等方面,重构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教学体系,系统解决传统工程技术课程教学与合训学员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内容重构

在历次抢险救灾行动中,工程兵部队通常被作为主力军和突击队,用于重要部位和关键时刻,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是抢险救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6]。因此,与非合训专业的课程知识教学目标不同,课程组重点研究了多样化军事任务对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知识体系重构要求,完善课程标准,重新梳理面向合训学员的课程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弱化地基基础工程设计理论以及设计规范的内容,强化土质学与土力学理论与工程地质灾害的产生、防治和救援的联系,构建了与工程地质灾害、工程事故、溃坝决堤、应急加固等紧密相关的课程知识体系,使课程教学内容更贴近工程抢险的应用背景,从而满足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实际需求。 (三)教学模式改革

在传统的工程技术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模式有助于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并不能有效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创新基于培养合训学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课程组经过深入研讨,在传统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基础上改革创新,提出了“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即把课程各章的主要教学内容与特定的未来岗位任务相联系,假设一个未来任职岗位可能遇到的任务,学员通过完成该任务学习课程知识。通过两个学期在4个专业的初步实践,课程组逐步完善了“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组织。

(四)教学资源建设

为达到合训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还需要完善相应的教学条件,整合教学资源。一是建设以抢险救灾为主题的教学视频库和案例库,由教员和学员共同完成,使学员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员参与搜集、整理资料,制作案例库和视频库,借助查阅期刊、文献、网络新闻等手段,消化大量的工程案例,在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使学员真切体会课程知识在指导工程实践中的重要应用,大大拓展对课程知识的认知程度。二是编写具有军事土木工程特色的配套辅助教材,如《土力学工程案例解析》《工程地质灾害救援技术》,拓展学员的知识视野和应用范围。三是积极持续开展教学研究,把课程建设列入军队院校“2110三期”军事土木工程学科重点建设领域项目,以及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不断提高课程的整体建设水平。

三、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施

在前期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课程组创新实践了“任务牵引式”的教学模式,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步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的。

(1)任务想定。根据各章内容,结合未来岗位任务需求,想定一个任务,在各章教学开始之前布置。想定的任务均具有军事特色,体现军事应用。例如:课程第二章“土中水的运动”想定的任务是“长江大堤管涌应急防治救援”,课程第三章“土的压缩沉降计算”想定的任务是“巨型雷达基座沉降计算与变形监测”,课程第四章“土的强度计算”想定的任务是“部队大型油罐地基承载力确定”。

(2)课堂理论讲解。教员根据该章想定的任务,围绕完成任务所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优化本章理论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理论知识,使课堂内容与任务的完成紧密结合,促进学员的学习自觉性。如任务之一“长江大堤管涌应急防治救援”的内容要求中,学员要想完成这一任务的解决方案,就需要学习土中水的渗流模型,掌握达西定律,以及土的渗透破坏原理和类

型等,这恰恰就是本章的核心理论知识。

(3)课外自主学习。学员为完成想定任务的解决方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相关实践技术的保障。这部分内容是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无法获取的,依靠教员自身的知识积累也很难全面掌握,需要教员指导、学员自主完成,通过观看网上视频资料,阅读相关专业技术期刊,网上查找技术解决方案等,补充完成想定任务所需的各种技术知识。

(4)撰写解决方案。教学组织中,把学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名学员,共同完成想定任务的解决方案。教员需要提前规范撰写解决方案的内容标准,每章想定任务的解决方案包括任务背景、任务要求、理论计算、技术保障措施、组织实施方法、任务小结、参考资料等模块。方案形式包括文字方案和汇报内容,在编写过程中,教员需要利用答疑时间到教室加以指导,帮助学员随时解决问题。一般要求在各章课堂教学最后一节课之前上交任务解决方案,由教员预先从方案内容形式、理论应用、技术措施的选取等方面进行评价把关,遇到方案整体质量不达标的,提前交由学员小组继续完善,以保证任务方案课堂汇报的质量。

(5)方案汇报。各章课堂教学的最后一节课作为学员方案的汇报课,由各组派出代表汇报本组的任务解决方案,汇报形式普遍采用多媒体,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说明。在实际课堂组织中,一般一节课只能选择2~3个小组的方案进行分享汇报,这需要教员在课前的方案评价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方案在课堂上汇报,并对其他方案一并点评。同时教员还要引导学员对其他组的方案进行质询和点评,取长补短,知识共享。

(6)总结归纳与延伸拓展。学员编写的任务解决方案是在初次理论学习,缺乏实践背景的条件下完成的,在指标选取、条件假设、技术应用等方面难免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在课堂汇报分享时,也会出现不着重点、浮于表面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员加以恰当的引导,甚至追问,挖掘问题的本质。对于学员之间互相的方案评价质询,也要科学把控,引导学员善于发现其他小组方案的亮点。最后教员还需要对该章方案完成的整体情况进行点评归纳,回归到本章的教学目标,并对没有涉及的问题进行延伸,引导学员在学习之余继续探究。

四、实践效果与经验总结

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先后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防工程与防护等合训专业的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学中实践应用,并引入评价机制,取得了积极效果。实践表明,只要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传统工程技术课程教学也可以体现军事特色,教学目标完全可以从单一的工程技术理论教育向多种能力培养转变,突破工程技术素养与军事指挥能力培养的矛盾。

当然,“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也是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的,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员自身的知识储备需要更新,教学组训能力需要提高。由于长期从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课程组教员的知识储备明显与合训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匹配,需要及时更新。同时,“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还需要教员具有对教学内容的统筹能力、对学员分享的导调能力和精辟的总结能力。在学员课堂方案汇报分享时,教员需要整体掌控分享进程和讨论问题边界,巧妙启发学生思路,归纳、提炼和总结,并引出教学核心内容,如此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第二,各章想定任务的设计需要持续完善。一方面,想定的任务源于合训学员未来任职岗位需求,这种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章任务可以不断改进甚至重新设计,以便更贴近岗位实际。另一方面,任务本身的理论、技术难度和涉及知识点的广度要尽可能与该章的基本教学目标一致,不要求一个任务就覆盖本章全部的知识点,而应注重学员对核心理论知识的把握理解,进而实现对其他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第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大任务完成方案的考核比重。改革之前的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考核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其中考试为闭卷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以课程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评定,占30%。实施“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改革之后,以任务完成方案代替平时成绩,完成方案和考试成绩各占课程总成绩的50%,增强了考核方式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胡江华,许卫东,刘君.伪装工程“两类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

14(1):77-80.

[2] 曾杨智,高亚明,叶春雷.工程兵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探析[c]//多样化军事任务中的工程保障技术论文集.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3] 曹义,姬洪涛,刘卫东.紧贴实战需求讲好《野战给水》课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 (3):84-85.

[4] 祝宇凌.“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探究式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 (6):230-232.

[5] 黄云仙,黄峰,梁妙元,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索[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13(6):72-73.

[6] 王小凡,姬洪涛,文晓宇.对工程兵专业加强抢险救灾教学训练问题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 (3):97-98.

application of task traction teaching mode in jointtraining

profession of soil mechanics course

yin feng

(college of defense engineering,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7, p. r. china)

abstract: to meet the coming post task demands of engineering corps jointtraining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carry out diversified military tasks, the teaching mode of soil and soil mechanics course was reformed in jointtraining specialty of comprehensive military university, the connotation of “task traction type” teaching mode and the overall design ideas were illustrate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as introduce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was concluded and analyzed. the teaching mode effectively solv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goal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jointtraining professional,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reform of ability training course teaching.

篇9

如何开好早会

一般说来,基层管理有五项工作重点,即早会、整理整顿、工作教导、绩效考核、QCC活动,只有把重点工作做好,基层管理才有可能做好,而早会又是基层管理的重要圈地,通过早会,一方面可以传播公司的企业文化,改变部属的思想、行为与观念,培养好的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主管的风范与气度,带动部门气氛及提供良好的沟通圈地。

曾有一位总经理说过,“我一生最大的收益来自早会”。另一位总经理认为“早会是我一生之最爱”。从这里可以看出早会的重要性,它对一个人的成长、风范及气质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早会的主要目的:早会是团队建设、士气提升的最佳时机;可以提供教导的圈地,利用早会,可以进行新产品、新方法、新工艺的说明,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同时可以进行品质观念的灌输及公司各项政策的宣传。真正做到始终教育,终于教育。早会可以促进达成共识。早会是传播企业文化的媒介,可以培养好的习惯及行为观念,通过早会可以对工作教养、工作伦理及工作习惯加以宣传,不断地促进、不断地改进必然会有所收获,从而提升整个公司员工的素质。通过早会可以实施追踪与管理,可对品质异常进行检讨、分析与矫正,可以对过去工作加以回顾、总结经验、改正缺失。同时通过早会,可以进行生产安排、市场反应、上级指令的传达,从而使员工更清楚地了解整个公司的方针政策、市场运转情况及自己的工作方向,提升工作效率。

早会可以培养主管的权威与形象、风范与气质,给主管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带动部门气氛及提供良好的沟通圈地,所以,作为班组长请不要浪费你的早会时间。

如何做好早会

早会是最基层的管理工具,所以必须由最基层的班组长来做,他们最了解基层的情况与动向,只要很好地运用早会这一管理工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早会的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每次10分钟左右,时间一旦定下来,就不要改变,最好定期、定时举行。

早会的内容要具体,一般包括教导、理念及目标的内容,大致分配如下:1.团队与士气50%:包括表扬、鼓励、改善分享、OPL、工作心得等。2.教导与理念25%:包括新产品、新方法之说明;标准化工作;品质异常及个人品质、效率之掌握;工作教养、工作伦理、工作习惯。3.工作目标25%:包括生产安排、工作目标、政令传达、市场反应等。要有早会报告单,这是早会成败的关键所在,它可以使早会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从而达到早会所要达到目的。早会的主持者事先要有所准备,主持早会的音量要大、态度要好。早会气氛要轻松,要懂得鼓励下属。早会时作业员可以反映问题积极参与。必要时可以有上司指导,协助及列席。

要做好哪些专业化工作

要做好班组的专业化工作,必须做到“三会”,即会说、会写、会做。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也是企业的基础,离开班M,专业化管理就是空中楼阁。而作为班组最重要的成员,班组长在班组工作中的作用十分关键。因此,班组长做好班组专业化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会说。班组长在管理班组内部工作时一定要会说,其表现在:

开班组会议时会说。在班组会上,班组长要言简意赅、切中要害。这需要班组长在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就会议内容与班组员工交流要点,或在工作簿上记下会上讲话要点。此外,班组长还要训练自己讲话的技能,学习点式讲话,即说要点。因为一般班组的会议比较短,需要安排的具体工作很多。所以,班组长讲话必须有条理,突出重点。

2.与班组成员沟通时会说。班组长在与员工进行交流、沟通时,尤其是员工犯了某种错误时,不要直截了当,而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这样双方交流起来会比较自然,气氛也不会尴尬。在交流中,班组长要以情动人、以诚相见,这样员工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还要注意引导员工,用询问的方式引出员工的想法,了解其立场、需求、愿望,这样可以有效引导谈话,营造比较自然的谈话氛围。班组长还要注意倾听,给员工展示自我、成就自我的机会,使员工产生一种满足感,其配合意识和参与意识就会被调动起来。在沟通时,班组长要注意沟通方式因人而异。特别是现在一些年轻的员工都讲求个性,沟通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通过他们喜爱的QQ、微信等聊天工具进行沟通,让他们感觉你很亲切,平易近人,也乐于与你交流。

3.向领导汇报时会说。班组长需要定期向领导汇报本班组的一些情况,这就要求班组长掌握一些汇报技巧。在汇报前,班组长要把汇报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列提纲时尽量用标题形式把逻辑关系表示清楚,这样汇报时才有条理;还要充分准备,汇报时才能从容自若。班组长向领导汇报时应简单扼要,不要拖沓冗长。领导事务重多,没有时间听长篇大论;领导大多也有在基层工作的经验,所以班组长汇报时只要点到为止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一定要反映工作中的问题。因为没有一个领导喜欢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的人。

第二,会写。

1.会写工作计划和总结。班组长对班组工作的管理职责必然要求其对工作进行计划和总结。班组工作计划做得好,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总结做得好,则能够让上级看到班组的成绩,让班组得到应有的表扬,员工的士气可以受到鼓舞,从而更有利于班组工作的开展。

2.会填写班组的各种报表。规范、标准地填写各种报表是对班组长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班组的报表很多,班组长要注意各种报表的不同设计格式,使班组报表更加适合记录的需要。另外,班组长不但要自己会填写报表,还要指导班组其他员工正确填写报表,提高其填写报表的能力。班组长应汇集班组各种报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且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班组报表才能在班组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

第三,会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对于班组工作,班组长要带头干,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班组长应是在专业内有较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全面理论知识水平的业务骨干,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工作应该做到技术知识精通,对设备的工作原理、技术要求和设备的检修质量、运行状况等都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班组长要率先掌握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然后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班组员工。班组长要通过业务指导、言传身教以及组织班组成员互帮互学的形式,努力提高班组成员的整体技术素质,打造名副其实的技能型、创新型班组。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班组长应该能够迅速排除班组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能够迅速解决班组生产中、工艺技术上遇到的难题。

在一线班组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原本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很强的班组,换了一个新的班组长,很快就“天上地下”:人心动荡、士气低落、业绩下滑、表现不佳。而一个原本班组气氛欠佳、业绩较差的团队,换了一位新的班组长后,异军突起。同时,一个被班组长认为“朽木不可雕”的员工,却在换了一个新的班组长后,迅速成为骨干。

第一问:我给目标了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作为“上头”要了解下属的思想和想法,当其目标同团队目标一致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其努力实现;当其个人目标不明确或与团队目标不一致时,要用团队目标引导和影响下属,树立与团队一致的目标,为团队目标而努力工作,以团队目标实现作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可能不同阶段的子目标是不一样的,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员工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分层的,作为班组长,要学会分层引导,并帮助他们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理想,并且统一于团队每一阶段目标之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人积极性,个人和团队才能共同发展。

第二问:我给方法了吗?班组长在管理中扮演着另一个重要角色是:教练。常常看到有些班组长在遇到员工有错时,采用的方法是:1.批评!批评! 2.批评,但怕伤了他的心,肯定一下。 3.责问:你不应该这样!不能这样!说多少次了还这样!可是,有的时候我们想一想,员工的错有可能是意识方面的,也有可能是技能方面的。他没有掌握某一种方法、某一种技巧,就有可能做错。那哪一种方法、哪一种技巧可以改善他的工作表现呢,这个时候就要靠班组长“教”和“练”。“说给他听”“做给他看”“让他试做”“做得好表扬,做不好改善”“检查和辅导”,方法简单,但是却是让一线员工掌握一种技能的最佳方法之一。

第三问:我给犯错的机会了吗?关于错误,通常有两种主要的观点:1.你,不要犯错,大家都不能犯错。2.你,可以犯错,但是不要重复犯错。预测一下两种观点指导下的班组长的工作开展:第一种,不能犯错,结果员工可能在想:不能犯错,那少做就少错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好吧,我别干那么多了,我别那么主动了。久而久之,班组的工作积极性会持续下降。第二种,可以犯错,但不要重复犯错。给员工犯错机会。等于给员工打一个愿意“试验”的强心针。员工积极性会有所提高。但前提是班组长要加以引导,减少低级错误的发生概率。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经验更重要。秀的班组长敢于、善于给下属机会,并勇担责任,不怕其犯错,这是优秀管理者打造优秀团队的关键。

第四问:我给他鼓励和支持了吗?每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特别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时,恐惧、畏惧、没有信心、容易放弃,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有一个人,甚至是有一个人带着一个团队在背后默默地给他力量。如果一个员工总是做不好事情。想一想,我给予他正面的反馈了吗?我鼓励他了吗?当他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帮助他了吗?他能感受到我的支持吗?

第五问:我给他做榜样了吗?在做基层班组长的培训时,到一线去做调研,问普通员工,班组长在员工眼里是什么形象,很多人回答:“比我优秀”“能管得住我”“我会干的,他都会,我不会干的他也会”“有事就找他”……不难发现,你的水平决定着团队的水平。因为员工觉得你是他们之中最优秀的,所以你是他们的“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班组长,多问问自己,我做榜样了吗?我学习了吗?我尝试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吗?

如何树立威信“七字”

“威信” 顾名思义就是威望和信誉。企业的生产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要最终分解到班组长头上,要通过班组长的工作来实现管理目标。那么,班组长怎样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呢,下面几点建议可供借鉴应用:

1.以“勤”出威。班组长要做好勤奋工作的表率。作为班组长,自己首先要积极进取,敬业勤勉,恪尽职守,用心工作,并能出色地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否则“己身不正,虽令不从”,班组长一定要明白上行下效的道理,要懂得表率和示范的作用。

2.以“德”立威。班组长要做好文明道德的表率。一个优秀的班组长除了在业务上做好表率外,其言谈举止还应自觉接受道德的约束。工作中班组长应该与组员和睦相处,主动帮助指导、鼓励,说话言语文明,善待员工。

3.以“公”助威。班组长还要做好公正无私的表率。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之一,就是管理者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己任,以企业全局利益为指针。班组长只要能做到公正、廉明,就能有效地指挥、协调和组织班组的工作,就能令行禁止,就能妥善地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从而充分调动组员的工作积极性。

4.以“绩”壮威。班组长是实干的,理所当然在公司管理体系里是“实力派”。

5.以“会”生威。不能小看班前班后会的作用。它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搭建统一指挥、实施管理的有效平台。

篇10

一、导学案教学的实施感悟

(一)导学案的形式

导学案,顾名思义,应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即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教材文本以及具体的教学资源设计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内容应当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预习思考(思考与探究)、课堂笔记、知识探究、能力提升、重难点突破等内容。同时根据学生情况和内容不同还可以适当增加或者删减一些模块,比如在与以前联系较多的地方可以增加“衔接复习”模块,与课程知识相对应的科学视野、化学史、化学与生活等模块。如在教学化学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中的过滤与蒸发课时,导学案就可以增加部分内容。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粗盐的提纯,并且学习了溶解、过滤和蒸发的基本操作。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直接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复习回顾。这样可以缩短在课上进一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时间,可以有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探究可溶性杂质的除杂问题。

(二)导学案教学有利于学生课下预习

导学案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在课下对下节课教学的预习,从而知道学什么,有的放矢。比如在教学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时,学生都可以通过预习的方式找出定义,并且可以根据导学案上的提示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导学案的实施,可以起到督促学生预习作用。学生知道需要预习什么,预习过程中需要思考哪些问题,解决哪些问题,真正做到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从而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的成就感。

比如在《蒸馏和萃取》中可以设计这些问题并提示学生进行思考:

表1 《蒸馏与萃取》导学案中“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这节课中,学生对上面的问题大多能给出自己的见解,但是对于一些问题还是存在疑惑,比如,第④题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出来,第⑤题也是有很多学生不能回答完全。但是在课上学生明显更加认真听讲,也更加认真的参与讨论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蒸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课堂效果也比较好。

学生预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能更加深入自我学习。每一节课课前的预习问题是值得教师深入研究的,教师要设计出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学习的探究问题。在导学案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在根据学生水平和已有经验对教材文本进行剖析、筛选后,再综合各方面因素提出适合特定年级学生的问题。对于同一个学校也不能把导学案做成一成不变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

(三)导学案教学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深入进行

在导学案中设计适当的探究过程,给予学生适当提示,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进行。如在粗盐提纯实验中除去可溶性杂质,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通过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下去。该内容导学案可这样设计。

首先提示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设计实验方案:(1)除杂试剂的选取;(2)试剂的用量以及过量试剂的处理;(3)加入的试剂顺序及操作。

表2 《粗盐提纯》中可溶性杂质除去的探究设计

这样,学生在设计时就能有的放矢,大胆设想。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还带着许多羞怯,不太敢放开地去讨论,但在这节课上学生确实非常积极地讨论、发言、总结,最后得出了几套可行的实施方案。也有个别同学不是仅限于导学案的提示,还考虑到了可加入一种试剂除去两种杂质的方法,即先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同时除去溶液中的Mg2+和SO■■,再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又除去了过量的Ba2+和Ca2+,再经过过滤除去沉淀,然后加入盐酸除去过量的OH-和CO■■,最后蒸发结晶,得到纯净的NaCl晶体。

再比如,在教学“铁的重要化合物”一课时,笔者在导学案上设计了如下的探究过程:

表3 FeCl3溶液和FeSO4溶液分别与NaOH溶液的反应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很多,比如充成真空、使用保护气、在溶液上面滴加油、煮沸配置溶液的蒸馏水等等。课上时间耽误了一些,教学进度慢了一些,但是学生确实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从课堂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于这种讨论式教学比较认同,能够比较积极地参与进来,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的思想是开放的,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去实验验证,会自觉地按照规范去做,希望自己设想的结果被认可。为了被认可,所以学生更会精益求精,不出一点纰漏,逐步养成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样的导学案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对问题探究更深入了。

二、小组合作的研究实施

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导学案的批阅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量筒的使用,以及误差分析还是不很清楚,特别是在做仰视和俯视的题目时往往出现错误的判断,但是这是初中应该已经掌握的内容,以后还会经常遇到,又不能跳过去。我思考再三,想到学生可以通过课下探究、课上汇报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在课上就布置这样的一个题目――量筒的简介。要求学生在查找相关资料后,说明量筒的规格、量筒上的标记的意义、使用操作规范、使用注意事项以及误操作产生的影响(比如“俯视和仰视”的影响应该分两种情况分别讨论)。并在下周的课堂上上台作汇报。

当我在课堂上宣布这个题目,并且询问哪个小组愿意做这个题目时,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愿意做。最后,我在每一个班级选定两个小组同时做这个题目,并且由小组组长负责组员的任务分配。课下,这两个小组一起讨论,上网查找资料,还有专门的同学来找我探讨。在组长分配下,各组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分别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当再次上课时,我特意在课上留出20分钟让两个小组作汇报,气氛非常热烈,有的组作汇报时可以完全脱稿,讲得生动形象,博得学生的喝彩;有的全面仔细;有的重点突出。未参与作汇报组的学生还提问这两个小组的同学,汇报组学生给予恰当的回答。最后我对小组的研究作了总结,对于个别有误的点给予指出,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量筒的使用方法,这节课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课后,我要求每个班的两个小组都要把他们成果写成书面报告。从书面报告上来看,学生能够在高中水平上较全面地对量筒进行了了解,特别是对于量筒仰视和俯视两种情况的分别讨论,学生通过对画出的四种图形式所给予的解释,能够显示出学生对该课题探究的准备是认真的。

三、反思与建议

新课程实施需要反思,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不断进步,才不会成为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在实施导学案教学和小组合作研究时,我们发现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需要改进和反思。

(一)导学案设计要与学生情况相匹配

维果茨基在从事教学与发展问题研究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以区别“现有发展水平”。他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个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的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

“教学只有在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一定时期的界限之内进行时,才能最有成效。”所以,笔者认为导学案中问题设置的层次化非常重要,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要符合学生能力的需求,也就是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内。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导学案的设计还要彰显个体风格,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需要年年重新设计的。

(二)导学案既要利于学生自学,也要利于教师教学

导学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渐进自学、缩短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探索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既要跟上学生的思路,又要引导学生的思路。也就是既要有利于学生课下自学,也要有利于教师课上教学。否则,就会成为教师和学生负担,浪费时间。

(三)导学案的设计要利于小组合作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针对一个问题学生所产生的质疑,虽然也会在课上得以解决,但是有时某些难题得不到最佳解决方案,此时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小组内和小组间的集体讨论,通过和其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表意见,寻求最佳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的习惯。

(四)导学案与教科书有机结合

导学案教学要避免撇开教科书的误区。导学案源于教材、根植于教材。导学案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学习教材内容。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只有把导学案与教科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利用教科书,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是撇开教科书,只用导学案,就是本末倒置了。

经过近一年的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在教学效果上凸显了它的作用,使课堂更加精彩,更具变化性。当然在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并且进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张金凤.高中化学“学案”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D].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8.

[2](苏)维果茨基著,余震球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